语义模糊范文

2024-07-24

语义模糊范文(精选9篇)

语义模糊 第1篇

价, 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开拓进取, 从而提高鉴别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

人机工程学的培养目标中定位为:使学生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 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 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素质。而传统的纯粹闭卷考试的方式, 明显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生往往会为考试而学习, 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建设中, 笔者对人机工程学的考核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积极地研究与改革, 形成多角度、科学的考核体系。考核分两方面进行:

1.过程考核

工业设计专业在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有着自身的特点, 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过程, 培养学生按照程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一项实践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作业情况进行分类、分层、分步骤考查, 使其都能体现在学生最终的成绩中。严格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讲求工作效率、注重研究、注重设计质量的习惯, 同时既能独立地开展工作, 又能参与群体性的创造活动, 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期末考试

由于人机工程学的理论性较强, 一些基本的理论性知识仍需进行考核。本课程的考核目标共分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 通过建立考试大纲, 对考试内容进行规范, 提高课程对人机工程灵活应用到实际设计问题中的试题比例。

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6 0% (课堂参与率、作业2 0%+小课题设计1 0%+单项实验3 0%) +期末考试闭卷4 0%组成。

四、结束语

人们常说, 设计就是创造更合理的生活 (生存、使用) 方式。“更合理的使用”就是要求产品的设计创新, 还要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原理, 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人机工程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素质, 学会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把产品放在“人-机-环境”这个系统中进行产品设计, 实现产品的方便、舒适、高效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课程建设, 加强、改善设计实践内容, 以“案例分析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 让学生学有所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闫朝华: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25) :113~116

[2]陈静波: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J].装饰, 2004 (2) :23

[3]河清:现代已后现代[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 1996

吕郑芳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模糊语义”顾名思义, 是指词语的词义没有一个确定的界限。例如《现代汉语词典》里对“现在”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这个时候, 指说话的时候, 有时包括说话前后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 (区别于‘过去’或‘将来’) ”。这个意思伸缩性很大, 它包括“过去”与“将来”之间的时段。究竟有多长?十分模糊, 因为“过去”与“将来”这两个词也是模糊的。在日常语言交际中, 一般总是要把语义说得一是一, 二是二, 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好。如有人问你“几点钟上早自习”, 你只有把确切的时刻告诉对方, 说“七点三十分”或“七点二十五分”等, 对方才能满意;而不能用“早晨”或“吃过早饭”等模糊语义的语言来回答, 让人听了如同没听一般。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的, 有时我们不能, 不必或无法把话说得那么确切, 这就只能用模糊性语言。请看下面几句对答。医生:肩膀疼得厉害吗?病人:挺厉害。医生:多久了?病人:有一段时间了。在这几句对话中, 由于医生只需要了解病人的大致情况, 所以病人就可以用“挺厉害”、“一段时间”等模糊语义的词语来回答。况且疼的程度是不能用精确数字来表达的。模糊语义与精确语义也是相对而言的。如“一段时间”与“十多天”相比, 前者语义较模糊;而“十多天”与“十天半”相比, 则“十多天”又比较模糊了。模糊语义除了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 人们还常常利用模糊语义来进行高度艺术概括, 从而产生凝炼、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这在诗歌和记叙性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白杨礼赞》中, (白杨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 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文中, 作者运用“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等词语所表示的模糊的语义, 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形象, 准确地表述出来。如果我们试图用精确语义来表达, 则要说很多话, 而且不一定能说清楚。模糊语义还可以使精确性较高的说明文体说明准确, 更具科学性。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282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其中“大约”、“可能”表估计、推测。从字面上看, 本句所指的年代和对“最早”的判断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 前者“旅人桥”的修建年代已久远, 无法查证它建造的确切年代;后者则表明在说明事物特点时, 既有一定的资料作根据, 但又无法查证确定, 故在说明时用能留有余地的词:“可能”, 而不能绝对肯定。这样恰当地使用有模糊语义的词语进行说明也是对事实的尊重, 比没有依据地做肯定说明更严密、更科学。可见, 模糊语义是有它的作用和好处的。假使模糊语义在自然语言中全部消失, 那语言就显得贫乏和呆板, 失去光彩, 无法真实地、生动地反映纷繁多变的客观世界, 无法表达人类复杂的感情。当然, 模糊语义也具有消极作用, 如果随意不恰当地使用, 则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如部队指挥员要是发出“拂晓前发起进攻。”的命令, 可能会因为“拂晓前”语义的模糊性而导致步调不一致, 以致贻误战机。因此, 对于模糊语义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总之, 正是由于汉语言的多样性, 才使我们的语言如此纷呈斑斓, 才使人类的种种交际目的得以实现。我们也只有注意了汉语言语义的特征, 才能更准确地使用我们的民族语言。

二、模糊语义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

我们知道, 词的意义是客观事物的概括, 又不能同客观所指划等号。万事万物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 而语言的单位却是极其有限的, 所以人们就必须以最少的语言单位传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 用同一个词去表达各种不同的感受, 这就必然导致产生语言的模糊性。比如概念之所以具有模糊性, 就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这样一些过程, 抓住事物的某种质的规定, 形成一个个的概念, 并用语言的词把它固定下来。如果不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并加以分类, 就不可能认识事物。但是概括, 就必须舍弃对象中一些个别的属性, 保留它们的某些共同的一般的属性。因此, 经过概括后形成的概念就只表示一个大致的范围。一般说来, 概括的范围越广, 程度越高, 所形成的概念就越带有模糊性。Iabov曾做了个这样的试验, 在试验中, 他让参加试验的人给象杯子的那些物体的图画贴标记。他发现虽然对于用什么构成一只杯子人们的意见基本一致, 但对一些边缘性的情况有不同的意见和不敢肯定之处, 例如:“这种物体是否有柄, 是否有茶碟与之相配, 是否窄而深而不是宽而浅, 是否用来喝东西”等等, 可见这个词经概括舍弃了一些个别的东西, 造成了人们对“杯子”这一概念的模糊性。

另外, 人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大脑进行抽象思维的物质基础, 而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并固定下来, 语言又在听觉机能正常的情况下得到发展, 但是人的意识, 又如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所说是“游移不定的”、“模糊的”, 所以也给语言带来影响, 使语言也具有模糊性。

那么, 模糊语言的本质是什么呢?

要弄清模糊语言的本质, 首先要弄明白语义的本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词义所代表的其实并不是客观事物或现象, 而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从这一认识出发, 我们可以认为, 模糊语义所代表的其实并不是模糊的客观事物或现象, 而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模糊反映。也就是说, 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着模糊的事物或现象, 而只是就人们的认识过程中, 对其产生了模糊的反映。例如说, 从前方走来了两个人, 甲高乙矮, 这时我们思维的反映就是甲比乙高, 这是一种模糊的反映。但甲乙具体有多高, 比如甲1, 70米, 乙1, 65米, 这是毫不含糊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交际或文学用语中, 较多的使用模糊语言。言语交际的实践告诉我们, 人们的交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用过程, 受到不同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的制约。在一些不愿、不必或不能使用精确义的交际环境中, 如果一味追求用定量或定性的词句来表达, 往往满足不了交际的需要, 有时甚至使语言枯燥、生硬, 影响交际的实现。例如:“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 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 现在,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 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是1972年周总理在欢迎尼克松访华宴会上的祝酒词, 总理在这时十分成功的运用了模糊的语言“大家都知道的原因”, 有意不给点破, 既坚持了我国的严正立场, 又不失外交的礼仪, 有礼有节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大方, 得体, 若改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则整个宴会的气氛就会被破坏。

再如, 邻居家有人来访, 但邻居不在家, 你和来访者寒暄了几句, 等邻居回来后, 你不可能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来访者, 而只能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来人大概有多高, 年龄大概有多大, 长得大概是什么模样。这时候你想精确也精确不了, “非不欲, 实不能也。”

在文学作品中, 常常运用各种比喻和夸张来进行描写, 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这种语言的语义就是模糊的, 但其表达效果尤佳。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望庐山瀑布》名诗中的一句。句中的“三千尺”, 绝不能望文生义, 它只是一种模糊的说法, 形容瀑布很长, 整句诗使读者身临其境, 从模糊中得到确切。

又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象春蚕在咀嚼桑叶, 象野马在草原上奔驰。”这是陆定一在《老山界》一文中对山野寂静的夜晚的描写, 用了两对相反意义的形容词和两个比喻句, 这种模糊的写法, 恰恰写出了寂静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声音, 使读者有个确切的想象。

三、结语

语义模糊, 是指语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 它的形成有其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以及语言自身的原因, 它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等特征, 它和语义精确、多义、歧义是既相联系又是相区别的不同概念。研究语义模糊对于有效交际和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摘要:本文试图从模糊语义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 语义模糊的特征, 模糊语义同精确语义的关系、模糊语义与多义、歧义的区别及模糊语言的运用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模糊语言,语义,运用

参考文献

[1]符达维:糊语义问题辩述[J].中国语文, 1990 (2)

[2]何自然: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3]蒋有经:汉语词汇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 9

[4]石安石: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J].中国语文, 1988 (1)

[5]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探究 第2篇

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探究

时间词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中的语言词汇.时间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模糊性和精确性的.对立统一特点.我们结合哲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知识,从语言的思维特征,概念化角度探究模糊时间词的语义特征.对时间词作了简要的划分,并从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模糊时间词进行语义分析.

作 者:章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刊 名:学术探索  PKU英文刊名:ACADEMIC EXPLOR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05 关键词:模糊性   认知   约量化  

唐诗中语义模糊数字的英译 第3篇

关键词:唐诗;模糊数字;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9-0147-02

一、模糊语言学与翻译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受模糊语言的启发,于1965年创立了模糊集合论,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模糊语言学就是在运用模糊集合论研究模糊语言学中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对模糊语言学的研究首推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他于1979年率先在《外国语》第四期上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将模糊理论介绍到中国。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是自然语言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1]95

翻译研究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模糊语言学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有机的结合将会极大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数字的语义模糊性与翻译

语义模糊指在某一个语义范畴内,人们难以决定某些边缘情况是否属于该范畴,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语义范畴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从而使语义得不到明确的规定。[2]数字的功能不但表示具体的数字,还带有一定文化内涵,于是它在文学作品中多作模糊理解。特别是在中国诗歌中,许多妙用的数字传达着内涵深厚的模糊美,这就是数字的语义模糊现象。在国内,包惠南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性,在很多情况下来自于作品语言的模糊性,而数字的语义模糊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往往具有明显的'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效果。”[3]253王秉钦先生认为,“数”除了“计算”这一基本功能外,还有语言上的修辞功能。当一个数不表示具体的实数,而只是一个虚数时,在语义上就会产生模糊的现象,当被放在特殊的语境时,这些数字就会由数量向特定的形象转变。[4]Joanna Channell博士在其著作《Vague Language》一书中指出:“模糊数量的使用在英语中大量存在,特别是,说话人有三种选择:要么在精确数字前使用近似词(approximator);要么使用约整数词(round number);要么使用模糊数量词(vague quantifier)。”[5]42所谓近似词(approximator),如:about round,around, approximately;所谓约整数词(round number),如:11约整为10,996约整为1000;所谓模糊数量词(vague quantifier),如:lots of,a load of, some,many。

数字的模糊性增加了其英译的难度,在国内外学术界,数字的翻译研究一直是个研究热点。有关数字的研究,有借助许渊冲相关理论解读诗歌中数字翻译的,也有从模糊语言学、修辞学、文化、美学和认知等角度解读数字翻译的。

三、唐诗中模糊数字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一)模糊数字的特点

在唐诗中,“一”、“百”、“千”、“万”的使用频率很高,原本仅仅表示数值的数字,在结合社会文化习俗、修辞手法以及具有明显模糊性的使用下,会产生全新的形象和观念,这样数字也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数值了。

1、内含文化习俗

模糊数字与其他词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含义。例如,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六龙”,指神话中替太阳驾车的羲和,每天赶着六条龙在天空从东行到西;杜牧《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二乔”,指大乔和小乔,都是东吴著名美女,三国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合称“二乔”;白居易《买花》中“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的“束”是量词,古时帛五匹为一束,所以“五束”即是二十五匹。再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其中的“九天”和“九重天”分别指天的最高处和朝廷、皇帝。[6]161在中国,“九”被认为是一神秘数字,有至高无上皇权象征的含义。

2、使用修辞手法

有时候模糊数字单独使用时,能充分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起到夸张强调的作用。例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里的“千尺”、“ 三千尺”都是虚指,起到夸张的作用;钱起《归雁》中“二十五弦谈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的“二十五弦”,指一种叫做瑟的弦乐器,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与数字本身所表示的确切数量没多大关系;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三人”,表面上是描写诗人与明月、自己身影在月下饮酒的情形,[6]354这里作者用了委婉的修辞,实际上隐藏着诗人无限的孤独和凄凉;李白《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里的“一夫”与“万夫”对照的强烈反差,更是突出了其地位之险要。

3、具有明显模糊性

唐诗中有的数字具有明显模糊性,数字“一”多次出现,它在很多诗句中均没有实际数值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模糊性,只是增添了模糊美。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黄巢《题菊花》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二)模糊数字的翻译策略

唐诗中如此多的模糊数字,如何才能尽可能翻译出其意境美?唐诗不仅在音、形、义方面都与英文的格律诗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内含了一定文化习俗,翻译时必须充分理解其内容,同时又不能忽略了其生动性和意境美。本文就许渊冲译本,对唐诗中的模糊数字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做如下归类。

1、保留数字直译

诗歌中的模糊数字被直接翻译出来,例如,李白《蜀道难》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被译为“Have passed 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And few have tried to pass its border”;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被译为“Four hundred eighty splendid temples still remain,Of Southern Dynasties in the mist and rain”。其中“四万八千”和“四百八十”在原诗中都非实指,指很多,译者将其直译为“forty-eight thousand” 和“Four hundred eighty”,充分表达了岁月之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徐凝《忆扬州》中“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译文为“Of all the moonlit nights on earth when people part,Two-thirds shed sad light on Yangzhou with broken heart”,其中“two-thirds”体现了数字的妙译。

2、变动数字改译

翻译时为了照顾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在考虑读者认知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传递出重要的信息,有意更换原文中的数字,这在诗歌翻译中常见。例如,李商隐《无题四首》中“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译文为“Beyond my reach the far-off fairy mountains spread,But you're still farther off than fairy mountains green”,其中“一万”译为“farther”,比直译更能显示距离之远。

模糊数字与其他词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含义,在翻译时必须体现出其中国特色。例如,白居易《卖炭翁》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为“Ten feet of silk and twenty feet of gauze deep red,That is the payment they fasten to the ox's head”;《买花》中“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译文为“For hundred blossoms dazzling red,Twenty-five rolls of silk they spread”。译者将“一丈”、“五束”分别译为“Ten feet”、“twenty-five rolls”,这与中国唐代丈量尺寸的习俗有关。

3、舍弃数字意译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言和文化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原作中的数字不能通过直译和改译在译文中更好地表达出来,就在翻译时舍弃数字,按照译语习惯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把原作的意思与美感表达出来。例如,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译为“I would not call back my soul lost in a sad plight,But when the cock crows,all the world will see daylight”;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译为“Looking back a thousand springs,Can I not shed tears?desolate for long, we are not of the same years”,其中“一”均被舍弃。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译文为“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许渊冲舍弃了“千”和“万”,用“no”更好地传达了原作的模糊美。孟郊《古怨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译文为“We face each other eye to eye,Before I speak, I sob and sigh”,李商隐《骄儿诗》“诛赦两未成,将养如痼疾”,译文为“Nor war nor peace can cure,They're hard disease, for sure”,其中“两”均被舍弃,但译文更符合英文习惯。

四、结语

唐诗中的模糊数字不仅具有模糊美,而且它们具有中国文化特色。随着人们对语言模糊性的重视,在诗歌翻译中,有意识地对模糊数字的翻译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对模糊语言的翻译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同时还能够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魅力和意境,对译诗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关海鸥.模糊语言学架构下的语义模糊性理解与翻译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5).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4]陈琳霞.模糊数字的语境顺应性[J].外语教学,2005,(4).

[5]Joanna Channell.Vague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6]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模糊语言语义特征概述 第4篇

关键词:语义模糊,特征,语义精确,多义,歧义

一、引言

词的意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 却又不能同客观所指划等号。万事万物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 而语言的单位却是极其有限的, 所以人们必须以最少的语言单位传达最多的信息量, 用同一个词去表达各种不同的感受, 这就必然导致产生语言的模糊性。

二、语义模糊的特征

1. 语义模糊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针对确定性而言的。所谓确定性是指事物稳定的特征, 所谓不确定性是指事物不稳定的特征。模糊语义的不确定性既包括内涵的不确定性, 又包括外延的不确定性。内涵不确定性是指没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可以用来确定词语所指的对象范围。例如, 日常用语中的颜色词“红”, 其内涵就具有不确定性, 《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版) (P520) 对它没有下完整的定义, 只是说:“像鲜血或石榴花的颜色。”严格地说这不是“红”的内涵, 而是识别“红”的参照标准, 这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外延不确定性是指词语的所指对象范围没有明确的边界, 在实际应用中, 对有些对象是否属于模糊词语所指的范围人们把握不准。例如, “青年”是个模糊词, 其外延具有不确定性。这表现在, 对于有些对象是否属于“青年”的范围把握不准, 18—25岁的人都可以算作“青年”, 但对于35—36或37的人是否属于“青年”就拿不准, “青年”和“中年”之间很难划清界线。外延和内涵具有密切的联系, 内涵为外延的确定提供了一个标准、尺度。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所提供的标准、尺度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那么这个概念的所指对象 (也即外延) 就具有不确定性。反之, 外延的不确定性, 可以反证内涵的不确定性。

2. 语义模糊的相对性。

语义模糊的相对性是指语义模糊的地方不是绝对的模糊, 它本身不具有独立性, 总是依赖于语义的清晰性、确定性而存在。语义模糊的相对性也指语义不确定的地方和明晰的地方相对而言, 并非语义模糊一团、杂乱无章。语义模糊的相对性还指一个语言单位的语义的模糊性的大小是和与它在语义上相关的语言单位的语义的精确性、模糊性相比较而言的。例如,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和“珠穆朗玛峰高8800多米”相比, 前者是精确的, 后者是模糊的, 但后者若与“珠穆朗玛峰高8000多米”或“珠穆朗玛峰很高很高”等相比, 其语义又精确得多。

3. 语义模糊的交际性和实用性。

不少人认为语言越精确越好, 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解。人们各种语言交际既需要精确词语 (如科学实验数据) , 又需要模糊词语。即使在很多正式协议中也是如此, 两种类型的词语都有。何自然 (1990) 指出, 应该精确时含糊不得, 应该含糊时就得含糊。

模糊词语往往为各层人士所乐于使用。模棱两可的词句既能作这样的解释, 又能作另外一种相反的说明, 因而语义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开放性, 它既不会留人以把柄, 又给自己留下后路。模糊词语本身就具有很好的交际性, 在须用模糊词语的地方若用了精确词语, 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令人发笑。“含糊在语用上有其积极意义” (何自然, 1990) 。模糊化的词语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 在很多场合需要它们。我们在思维时离不开模糊性, 在表达时离不开模糊词语, 生活中的模糊现象无处不在。正是由于语言具有模糊性, 才使得语言具有弹性、生气, 灵活多变, 从而有助于我们提高交际效率。

弄清了语义模糊性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和语义模糊的特征, 我们对模糊性的概念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要想准确地把握模糊语义的真正内涵, 仍有必要探讨语义模糊与其他语义学概念的关系。

三、语义模糊与语义精确、多义、歧义的关系

1. 语义模糊与语义精确的关系。

上文已经说过, 语义模糊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模糊的反映, 客观世界有许多的事物, 我们可以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或采取各种手段、方式或方法, 对它们进行测量、计算、推理、验证, 从而全面、深刻、准确地认识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能准确地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特点、性质的词语, 它们的语义就是精确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客观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形成的矛盾统一体, 语言中的精确性与模糊性也是如此, 作为矛盾对立的双方, 既互相矛盾, 又互相依存。从存在的条件看, 事物总是相对而言的, 没有语义精确就没有语义模糊, 同样的, 没有语义模糊也就没有语义精确。一方面, 人们在现实的交际过程中, 需要借助精确义来准确无误地表情达意。另一方面, 在很多场合, 人们只需模糊义就能满足交际需求。总之, 语义精确与语义模糊之间的对立统一和彼此的相互转化, 保证了人们顺畅地用语言进行交流。

2. 语义模糊与多义、歧义的区别。

模糊语义同多义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多义性不是造成语言存在模糊性的原因, 也不是模糊性的表现,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和表现方式。具体来说, 有如下两点:首先, 概念意义不同。多义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具有几个性质不同的意义, 也就是一个语言单位具有多个不同的义项, 每个义项概括的范围都是确定的。而语义模糊则不同。语义模糊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反映, 其中的界限是不清楚的。其次, 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多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少符号的数量, 减轻人们的记忆负担, 这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其每个义项概括的范围都是确定的。而语义模糊, 是由于人们在概括中舍弃了对象中的一些个别属性, 保留它们的某些共同的一般的属性, 概括的范围越广, 程度越高, 所形成的语义就越具有模糊性。

语义模糊与歧义也不相同。歧义属于言语范畴, 它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话语所传达的信息, 既可以这样理解, 又可以那样理解, 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 降低了言语的准确度, 造成了交际的误会, 因而是说话人必须避免的。语言单位的多义性的存在, 是语言表达手段丰富的标志, 一般来说, 并不会造成交际上的混乱。在说话的时候, 这种多义性由于受上下文或情境的制约, 它们就只有一个意义。但是, 如果说话人没有在上下文或情境中给予足够的信息量来将多义现象加以限制, 则会出现歧义。例如“黄色”一词, 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颜色是黄色的;二是象征腐化堕落, 特指色情。在“那本书是黄色的”一句中, 若没有上下文或情境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量, 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那本书的颜色是黄色的;二是那本书的内容是有关色情、不健康的。而模糊语义则不会产生歧义。

四、结语

语义模糊, 是指语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 它的形成有其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及语言自身的原因。它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等特征, 和语义精确、多义、歧义是既相联系又是相区别的不同概念。研究语义模糊对于有效交际和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符达维.糊语义问题辩述[J].中国语文, 1990, (2) .

[2]何自然.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3]蒋有经.汉语词汇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 9.

[4]石安石.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J].中国语文, 1988, (1) .

[5]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英汉数字模糊语义浅述 第5篇

人类语言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模糊性词汇或表述,用以表达一些灵活的不明确的意义。一个很普遍的例子就是表示时间的词汇。根据Channell 1994年所做的实验,大多数受试者并不清楚两个数字区间的界限。比如对“six or seven hours”的理解,有百分之八十的受试者认为是多于七小时,而百分之四十二的人认为是少于六小时,因此很难界定它的具体时间,即这一表述具有模糊性(Channell, 1994)。此外,一些表示年龄的词汇,像childhood, youth, old等,其意义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界限,一百个人可能会有一百种不同的理解。

作为观念和符号的结合,数字的基本功能是计算,毫厘分明、精确严谨,是实数;还可以表示事物的数量或顺序。但在人类日常生活的语言世界里,数字在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下,已不仅仅只是人们印象中的表示精确数量和顺序的符号。实际上数字已失去其精确的指称意义,向模糊语义转化,表示非精确的数量、不确定的概念,以及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等。

尽管东西方对数字的文化观念有所不同,但对数字模糊语义的修辞功能的理解大体上是相同的,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下三种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表现形式。

二、英汉数字模糊语义

(一)数字本身具有模糊含义

英汉语中很多数字除了可表示精确数目外,还具有模糊性,表示非精确的数量,或极言其“多”,或极言其“少”,但究竟多或少到什么程度则是指代不清的。

汉语中“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常引申为数量多或次数多,比如“三番两次”、“三令五申”、“三思而后行”。在这里“三”是泛化的虚数,与其所代表的精确数目无关,而表示笼统的、无须言明或无法言明的多数。

请看下面的例子:

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a short separation seems like a very long one.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

英语中则有“Where three know it, all know it.”的表达,意指“三人知,天下晓”;“by twos and threes”可译为“三三两两地”,其用法与汉语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三”一样,“七”在英语中也常指“多”的意思,如:

1) A fool can ask more questions than seven wise men cananswer.(一愚发问,七智结舌。)

2) in the seventh heaven(极其幸福快乐)

3) 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ll find a use of it.

如果不了解数字的模糊表义功能,很可能会轻易将例3理解为“东西存放七年,总会派上用场”。但其实“seven”在这里并不是表示实际意义的数目,而是表示一个不确定的、含糊的数目,可译为“东西放着,总会派上用场”。汉语里此种用法不多,但我们也常听说“七年之痒”以及“七尺男儿”等表达。同样,这里的数字也是起着模糊表义功能,而非指代严谨的数目。

“九”在汉语中多表示“多数或无限”的模糊概念。如“九死一生”,表示多次接近死亡;“九牛一毛”,表示极多数中的极少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容天之高远。在英语中“nine”也表示多的意思。如“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nine”在这里是虚指,比喻猫的生命力很强;“A nine-day wonder”指“昙花一现”或只引起人们短暂注意的人事物。

通过数字表达模糊语义或概念,可使语言凝练生动、生辉添色,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二)相邻数字传递模糊语义

当几个相邻或近邻数字并列使用时,数字本身的精确含义也会表现出模糊性。

宋朝理学家邵雍(邵康节)在他的《蒙学诗》里巧妙运用1到10这几个数字,传递给我们安静、清新的意境,但它们并不表达任何精确的含义。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我还要待十天、半个月。(I am going to remain ten or fif-teen days.)

英语中,当两个数字中间加了“and”,“or”或其他一些词的时候,比如“one or two days”,“eighty or a hundred people”,“two by four(微不足道的)”,还有“three score years and ten(一辈子)”都表达模糊语义。

3) They are still at sixes and sevens about this question.(对这个问题,他们还是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

4)那大王已有七八分醉了,呵呵大笑……(《水浒》第5回)

The bandit chief was almost drunk and laughingly replied...

从字面来看,“七八分”指的是百分之七十或八十,但Jackson选择使用“almost”来翻译却表述得更精确易懂,很明显他深谙模糊数字表达的精髓。但赛珍珠在下文中对“三回五次”的翻译却有待商榷。

5)三回五次,留得宋江,就山寨里吃了一日酒。(《水浒》第36回)

Three times and five times, they did try to stay Sung Chiang and so he feasted for a day in the lair...

比较而言,若将“三回五次”翻译成“several times/over and over again/time and time again”这样的模糊表达会更自然更精确。

(三)整数目词表达模糊含义

汉语中有许多四字成语或俗语常由整数目词:“十,百,千,万”构成,这些数目词在成语中却失去了原始数量意义。其语义具有模糊性,以极言其数目之多,程度之深,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对这些数字的巧妙运用会增强语势,使表达更加生动,也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如:

1)十全十美(to be perfect in every aspect)

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Of all the trades and profes-sions in the world, each produces its own topmost master.)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birds,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 print.)

英语中整数目词同样也可以用于夸张、比喻等辞格,表达模糊概念。但由于受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模糊数词与汉语中的不尽相同。

1) Thanks.

→Thanks a million.

2) There were many things to do.And we only had three weeks left.

→There were a thousand things to do.And we only had three weeks left.

3) Hamlet:I loved Ophelia, forty 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 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 love, make up my sum.(我爱Opheli-a,即使四万个人把他们的爱加起来,也抵不上我对她的爱情。)

从模糊数字的使用频率看,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语中“十”、“千”、“万”用得最多,而英语中“ten”、“hundred”、“thousand”、“million”则极为常用。再有就是西方人往往在整百整千的数目上加个尾数“one”,以言其多,具有模糊性。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万分感激),a thousand and one ways(千方百计)。但这些差别并不影响模糊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修辞功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模糊数字作为汉英模糊语言中一个特殊的领域,在修辞方面它们比精确数字有更丰富的表现力。模糊语义的数字都不再是表示具体数目的实数,而成为表示模糊语义的虚数,表达了新的含义,泛言其数量之多、程度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距离之远等概念。正是数字语义的模糊性启发读者联想,有着渲染气氛、增强语势的修辞作用。而英汉两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数字习惯表达法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显示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

摘要:语言使用者追求的通常是语言表达的明确清晰。然而,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 人类语言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模糊性词汇或表述。而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也已不再只是表示精确数量和顺序的符号, 它也具有所有语言所共有的特性——模糊性, 失去其精确的指称意义, 表示非精确的数量、不确定的概念, 以及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等。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英汉语中的数字模糊语义, 探讨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英汉,数字,模糊语义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孙静, 秦莉.试析英汉数字语义模糊性的美学特质——格式塔—美学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2 (6) .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徐宜良.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对比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 2007, (3) .

[5]Jackson, J.H.译.水浒传[M].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Shanghai, 1937.

[6]Buck, Pearl S.All Men Are Brothers[M].The John Day Com-pany:New York, 1933.

英语社论中的语义模糊初探 第6篇

1 语义模糊概述

皮尔斯是提出模糊语言概念的先驱, 他认为当事物有几种状态不能确定时, 是由发话人的语言特点引起的。1923年罗素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论模糊性》, 文章认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都是模糊的, 这标志着模糊理论的初步形成。1956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首先提出“模糊集” (Fuzzy Sets) 这一术语, 运用数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模糊现象。近年来模糊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这一理论不仅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而且还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语言学家对“模糊”、“歧义”、“含混”等语言现象作过不同的解释, 有共识也有异议, 鉴于此不应拘泥于术语的界定, 一切具有相同语言形式而具有不同意义和理解的语言现象都应归于广义的“模糊”名下。[2]语义的模糊性就是指语义的内涵清楚, 但外延不确定, 具有界限不分明, 亦此亦彼的特征。[3]

语义的模糊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语音方面主要体现在元音和辅音并不总是一分为二的, 还存在介于两者之间兼有元音和辅音部分特征的半元音如:[j]和[w]。除此之外, 还包括那些会引起歧义的语音, 如:连读, 同音异义等。词汇层面, 现实生活中, 许多词语的表达概念并没有精确的边缘如:1) 名词:表时间的:last year, three months, 等, 表示人物的:eyewitness, friend, families, leaders等, 表方位地点的:streets, south, north, 等。2) 代词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复数如:you, we, they, 不定代词somebody, someone, ones等。3) 动词主要体现在表示变化的如:strengthen, improve, 表心理活动和愿望的词如:love, hate, want, hope等。4) 形容词主要体现在表示形状、大小、质量、情形方面如:large, small, big, good, bad, clever, quick等。5) 数词如:hundreds of, dozens of等语义模糊泛指的数词。6) 表示程度、时间、状态的副词如:extremely, soon, quickly, clearly, 等。7) 介词如:before, behind等。8) 模糊限制词 (hedges) :语言中还有很多的模糊限制词, 当它们对语义明确的词进行修饰时, 使原本明确的意义变得模糊起来, 如:a little, more or less, about, nearly, sort of等。句子方面主要通过被动语态的形式体现如:it is said that...通过这种形式隐藏真正的主语, 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2 模糊语言在英语社论中的体现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 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同新闻报道一样, 社论也要遵守新闻写作的规律, 以事实为基础, 符合新闻真实性及准确性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 准确性不等同于精确性。为了保证新闻的可信度, 有时需要使用模糊语言以避免报道的过分肯定。[4]模糊语言在社论中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

2.1 词汇层面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 现实生活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意义的外延是模糊的, 没有明确的界限。依据模糊词语的特征, 本次研究从2012年的华盛顿邮报中任意选取6篇文章, 对其中的模糊词语进行统计, 以考察模糊语言在社论中的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推断出, 模糊词 (词组) 在社论中所占的比例还是较大的, 模糊词普遍存在于英语社论中。以下面这段选自No way to elect leaders中的一段文字 (其中斜体字为模糊词) 为例:

When officials finished counting the ballots cast Tuesday in the Democratic primary, a scant 543 votes separated Mr.Orange and Mr.Biddle.As is generally the case in elections where the results are so close, the front-runner is quick to declare victory and the need to move forward while the lagging candidate invokes democracy and the urgency of counting every vote.What gets lost is how to improve a system in which low voter turnout and the requirement of winning a plurality—not a majority—allow candidates to squeak into elected office with scant public support.

这段文字是对投票情况的一个概述。本段中包含三句话, 作者在每句话中都使用了模糊语言, 对于选票, 作者使用了“不足543张选票”这样的词语来描述, 并没有给出精确的数据来说明。这是因为语义模糊与缺乏具体的信息有关。[1]选票的数据很难给出精确的数字, 即使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或许还会有人质疑其准确性, 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作者使用了模糊限制语scant (不足) 。

除此之外Crystal和Davy[5]也曾指出, 发话人有意造成语义模糊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 发话人不愿告知具体的、明确的内容。第二, 谈话主题不需要精确, 只需大概表达即可。第三, 有意选择模糊语言, 以能保持谈话氛围。在本文中, 对于选举的具体情况, 作者只需给出大概的描述, 读者就能了解情况, 不需要给出精确的数据来说明, 同时对于选票落后的候选人情况, 作者使用了模糊语言lagging candidate, low voter turnout等来表述, 并未指出到底是谁落后, 这点也是出于对选举人隐私及面子的维护, 作者不愿告知具体的内容。

2.2 句子层面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 句子层面主要通过隐去主语的被动语态形式来体现。如:在NATO nations must help restore order in Mali中有这样一句话, Hundreds of Christians living in Timbuktu were reportedly forced to flee the city.在这句话中作者使用被动语态的形式, 隐去了在上文中提到的主语mercenaries employed (卡扎菲的雇佣兵) , 突出了动作的承受者——那些生活在廷巴克图的成千上万的基督徒们。

作者用这种方式突出了战乱给无辜百姓带来的苦难, 从一个侧面谴责了北约在利比亚的行动。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引起读者对无辜百姓的同情, 及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 在社论中模糊语言主要通过模糊词的形式来体现, 社论中的句式比较多样, 被动语态使用的较少。

3 模糊语言在英语社论中的作用

社会生活中需要词语的模糊性, 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这种现象, 就会使语言变得贫瘠, 使语言的交际和表达作用受到限制, 结果人们的交际就会变得艰难。[6]因此, 人们需要使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有其一定的作用。在社论中模糊语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避免报道的绝对化, 从而增加社论的可信度

社论是报纸的灵魂所在, 代表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因此, 可信度对于社论是至关重要的。模糊语言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措施用来防止所出言论被证实有误[7]。同时, 作者在进行报道时话说的太绝对, 往往会让读者产生怀疑, 借助模糊语言可以使报道显得更加客观, 可信。例如下面这段选自Waking up to dangers of smokeless tobacco中的一段话:

As cigarette smoking has declined, at least in the United States, tobacco companies have responded by pushing other tobacco products, including the smokeless variety.The industry’s advertising targets young people, and it works:A survey in 2009 by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found that 15 percent of high school boys were using smokeless tobacco, a 36 percent increase over six years.

在这段话中,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词对美国特别是美国年轻人的吸烟情况进行了描述, 吸烟数量有所下降, 但是年轻人特别是高中生改用无烟烟草的数量有所增加。对于这种情况, 作者并没有给出具体精确的数字, 一方面对于吸烟具体人数确实难以有个精确的统计, 另一方面, 即使给出具体数值也难免有人质疑其准确性。用某些无定量、无定界的模糊词可以把一些正确但又不能肯定完全准确的话语表达的跟实际情况更加接近, 避免过于主观自信, 从而增加报道的可信度[8]。

3.2 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

大众接触媒体, 都是基于满足某种特定需求的, 如:为了满足信息、娱乐、心理, 精神等。[9]如下面这段选自Justice, at last, in Metrobus accident中的一段话:

In the Taylor case, the system, such as it is, failed spectacularly.His initial firing, just days after the accident, was overturned by a labor arbitrator.The police dropped the ball, ignoring the case for months.Prosecutors were silent.And the transit union blindly stuck up for Mr.Taylor, despite a checkered record that included three felony convictions as well as parole violations.

本段讲述的是地铁操作员Taylor由于失误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发生后, 仲裁人, 警方, 公诉人, 地铁运营方都没有积极回应, 反而拖延, 包庇。在事件讲述时, 作者并没有给出公诉人, 警方等事件参与者的详细信息, 用模糊的语言概括了。这符合大众阅读的习惯, 因为大众只需了解事态的发展情况和这几方当事人的态度, 对于当事人详尽的信息无需了解, 相反, 过多的无关信息反而会让大众失去阅读的兴趣。

4 结束语

语义的模糊性具有普遍性, 它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 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性、灵活性, 人们需要使用模糊语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语言的模糊性和准确性互为补充, 相辅相成, 应该做到该精确时就精确, 该模糊时就模糊。[6]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王逢鑫.英语模糊语法[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2.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52.

[4]冉永平.英语新闻报道中语言模糊性初探[J].福建外语, 1996 (1) .

[5]Crystal D, Davy D.Advanced conversational English[M].Lon don:Longman, 1975:111.

[6]王寅.英语语义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29, 131.

[7]Channell J.Vague 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谢朝霞.从语用角度看模糊词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J].龙岩学院学报, 2008, 26 (4) :93.

语义网中模糊本体的描述逻辑 第7篇

在很多领域 (文本挖掘、多媒体信息系统和人类自然语言工程[2]) , 模糊知识都起了重要的角色。当遇到模糊知识时, 系统就不能确定一个个体是否属于一个概念或者两个个体是否有一个角色。然而, 经典的描述逻辑把概念解释成个体的明确集合, 同时把角色解释成个体对的明确集合。这样做是不足以处理不确定信息的。例如, 在经典描述逻辑中, 我们只能说一个人高或者矮, 但是我们无法说这个人有多高。

模糊描述逻辑[3]把概念和角色分别解释为模糊个体集合和模糊个体对集合。这样的概念和角色别称为模糊概念和模糊角色。模糊本体是有能力处理模糊知识的[4], 并且在处理文本、多媒体对象表示和检索时非常有效。通过使用描述逻辑, 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高度是0.7, 另一个人的高度是0.9。

本文介绍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描述逻辑的模糊扩展:模糊描述逻辑、可扩展的模糊描述逻辑和带比较剪辑的模糊描述逻辑。其中, 带比较剪辑的模糊描述逻辑的表达能力是最强的。它们有能力在语义网上表示并推理模糊知识。

1 模糊描述逻辑

模糊描述逻辑 (FDLs) 不改变经典逻辑中的概念描述和公理的句法, 但是它使用模糊语义来解释概念和角色, 并且用特殊的方式来表示断言。FALC[3]是描述逻辑ALC的模糊扩展, 扩展的方式是采用模糊解释来重定义语义和扩展的断言形式。同经典的概念和角色比较, 模糊描述逻辑包括模糊概念和模糊角色 (这两者都属于模糊集合) 。我们假设B是一个原子概念, R是原子角色, FALC的概念C和D是通过ALC概念结构来定义的:

FALC的模糊解释是I=<ΔI, .I>其中, ΔI是非空域, .I是把每个个体a映射到一个元素的解释函数a I∈ΔI, 把每个原子角色R映射到函数RI:ΔI×ΔI→[0, 1]。

FALC的知识库包含模糊公理和模糊断言。模糊公理的形式是:CD。CD的意思是D包含C。当且仅当d∈ΔI, CI (d) <=DI (d) , 解释I满足CD。模糊断言就是a>=n或者是a<=n, 其中a是一个表达式, 它可以使概念也可以是角色。

FALC所使用的模糊扩展方法可以被应用于很多描述逻辑中, 例如:ALCQ, SHIN和SHOIN (D) 。他们形成了描述逻辑的集族。现在已经有了FDLs[3]的推理算法。但是, FDLs只能支持表达能力受限制的模糊知识。例如, FDLs不能描述个体a满足TallI (a I) >=0.7或者StrongI (aI) >=0.9, 或者是公理CubI (d) >=0.6→YoungI (d) >=0.9。

2 扩展的模糊描述逻辑

为了扩展FDLs的表达能力, 我们建议使用描述逻辑的模糊扩展, 称之为扩展的模糊描述逻辑 (EFDLs) 。其主要思想来源于模糊集合的剪辑。在模糊集合理论中, 全集U中的模糊集合S被定义为一个映射函数:us:U→[0, 1], S的n-cut集合被定义为:S[n]={d∈U u s (d) >=n}, 其中0<=n<=1。

基于这种思想, 剪切集合被认为是一个明确集合。为了规范模糊集合理论, 我们所论述的描述逻辑的模糊扩展使用概念剪集合和角色剪集合来代替模糊概念集合和模糊角色集合。考虑一个模糊概念名称集合NC和模糊角色名称集合NR。对于任何的A∈NC, R∈NR并且0<=n<=1, 我们称剪集合A[n]为原子剪辑概念, 称R[n]为原子剪辑角色。

对于任何的经典DL来说, 如果它的原子概念和原子角色分别是剪辑概念和剪辑角色, 那么就称这种DL为EFDL。可以证明任何的FDL的ABox可以被转换成EFDL的ABox。EFDL, ALCN和ALCH的推理算法在参考文献有详细说明。

在EFDLs中, 模糊描述逻辑的约束可以被实现。例如:TallI (aI) >=0.7或者StrongI (aI) >=0.9可以被表示为:Tall[0.7]∪Strong[0.9];d∈ΔI, Cub I (d) >=0.6→Young I (d) >=0.9可以被写成Cub[0.6]Young[0.9]。

3 带比较表达式模糊描述逻辑

“Tom比Mike高。”, 这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描述。它可以别看作是模糊成员度的一个比较, 也就是Tom高的这个模糊度要比Mik e高的这个模糊度要大。例如:T om:Tall>0.8, Mike.Tall<0.9, 并且Tom:Tall>Mike:Tall。最后的断言是模糊成员度之间的比较。模糊成员度的比较在实际中是很有价值的。例如, 面对相同质量的产品, 我们通常是选择最便宜的。

我们扩展剪集概念来比较表达比较关系。首先, 个体可以根据简单的比较公式被分类到不同的类中。这些类称为比较剪集。例如:

[Tall>0.9]意味着非常高;Tom:[Tall>0.9]意思就是Tom非常高。

[Absolutist (专政主义)

[Tall>]意思是比给定的事物高;Tom:[Tall>] (Mike) 意思是Tom比Mike高。

其次, 复杂比较剪集可以通过用构造符推导简单集合来得到。这里我们考虑下布尔符号, AND (∩) , OR (∪) 和NOT (?) 。例如:

[Tall>0.9]∪[Strong>0.8]意思是非常高或者是非常壮。

[Tall>0.9]∩[Tall>]意思是非常高同时比给定的事物还高。

[Tall>0.9]意思是不是很高 ([Tall<=0.9]) 。

最后, 新的模糊概念可以通过剪集加上模糊角色的约束被定义出来。例如:

hasFriend.Tall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朋友中有高个子的模糊概念。

hasFriend.[Tall>0.9]意思是一个人的朋友有非常高的模糊概念。

hasFriend.[Tall]的意思是, 这个人的朋友中肯定有比他高的模糊概念。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三种不同种类的模糊描述逻辑。FDLs定义了模糊概念和模糊角色来进行模糊知识的表达和推理。EFDLs使用剪集概念和剪集角色来表示模糊概念和模糊逻辑。FCDLs扩展了剪集为比较型剪集, 并且结合模糊概念和比较剪集来对知识进行表示和推理。FCDLs的表达特性和有效推理算法将在以后介绍。

摘要:为了使用语义网上的表达能力强的模糊知识来表示、推理模糊本体, 我们将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描述逻辑的模糊扩展, 称之为带比较表达式的模糊描述逻辑 (FCDLs) 。FCDLs的语法和语义有标准化的定义, 并且, FCDLs的公理和断言也有明确的指定。FCDLs结合模糊描述逻辑 (FDLs) 的模糊概念和扩展的模糊描述逻辑 (EFDLs) 的削减概念。因此, FCDLs可以使用语义网上的模糊知识来表示、推理模糊本体。

关键词:语义网,本体,描述逻辑,模糊

参考文献

[1]Baader F, Calvanese D, McGuinness D L, et al.The description logic handbook:theory,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朱礼军, 陶兰, 刘慧.领域本体中的概念相似度计算[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2 (z1) :147~150.

[3]吴健.基于本体论和词汇语义相似度的web服务发现[J].计算机学报, 2005, 28 (4) :595~602.

语义模糊 第8篇

属于关系(∈)不是简单的真或假,而是可以假设某一个单位区间上的一个任意值。如果经典的二值逻辑用多值逻辑代替,那么就出现了多于两个值的真值,多值逻辑不仅适用于谓词∈,也适用于所有的其它谓词。如果用一个区间值[0,1]作为真值的范围来代替真(T)或假(F),那么逻辑连接符,像∧(and),∨(or),→(implication),↔ (biimplication),或↔(negation)就不再用经典逻辑那样的真值表来表示[1,2,3],这将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4,5,6]。

当然,每个逻辑连接符通过一个复合命题的真值与映射[0,1]2→ [0,1](或[0,1] →[0,1],对于否定)联系起来,这些复合命题的真值可以利用原子命题的真值来确定[7,8,9]。

另外,从环境的模糊角度去分析模糊集合的语义,利用等价关系理论和不可分辨性的概念对模糊环境进行说明,对模糊概念的理解更具有实际意义。

1基本概念与模糊推理规则

1.1 基本概念

定义1.1 设给定论域X,一个模糊集合μ就是从X到一个闭区间的映射,即

μ:Χ→[0,1]

μ称为隶属函数,对于所有的χX,μ(χ)称为χμ的隶属度,F(X)表示论域X上的所有模糊集合的集合。

定义1.2 一个t-norm是满足一些边界条件的映射丅:[0,1]2→ [0,1],同时具有如下特性。

(1) 丅(a,1)=a

(2) ab =>丅(a,c) ≤丅(b,c)

(3) 丅(a,b)= 丅(b,a)

(4) 丅(a, 丅(b,c))= 丅(丅(a,b),c)

例如

丅min(a,b)=min{a,b}

丅luka(a,b)=max{0,a+b-1}

丅prod(a,b)=a·b

定义1.3 一个t-conorm是满足一些边界条件的映射⊥:[0,1]2 → [0,1],同时具有如下特性。

(1) ⊥(a,0)=a

(2) ab =>⊥(a,c) ≤⊥(b,c)

(3) ⊥(a,b)= ⊥(b,a)

(4) ⊥(a, ⊥(b,c))= ⊥(⊥(a,b),c)

例如

⊥min(a,b)=max{a,b}

⊥luka(a,b)=min{a+b,1}

⊥prod(a,b)=a+b-a·b

那么对于模糊集合来说基于t-norm算子的合取和析取利用下面表达式计算:

(μ∩丅μ’)(χ)= 丅(μ(χ), μ’(χ))

(μ∪⊥μ’)(χ)= ⊥(μ(χ), μ’(χ))

1.2模糊推理规则

模糊假言推理:

在模糊逻辑和近似推理中有很多推理规则,但是最重要的是模糊假言推理(GMP),GMP是经典的假言推理(MP)的自然推广,也就是说推理规则具有如下形式:

(a∧(a=>b))=>b

如果A,A’和B,B’都是模糊集合,并且A,A’∈F(X),B,B’∈F(Y),那么GMP的形式为:

规则 If X is A then Y is B

观察(事实) X is A

结论 Y is B

如果有一个模糊关系RF(X×Y),它表达了XY之间的关系,结论就可以通过组合的推理规则得到,那么就有如下的推理形式:

(X,Y) is R

X is A

Y is B

并且结论的隶属函数为:

B’(y)=supxX丅(A’(χ),R(χ,у)) у∈Y

如果模糊关系R没有确切给出,可以根据相应的模糊蕴涵来确定,那么,可以写作R=AB,R(χ,у)=(AIB)(χ,у)=I(A(χ),B(y)),其中I是蕴涵操作符,那么:

B’(y)=supxX丅(A’(χ),I(A(χ),B(y))) у∈Y

2基于t-norm算子的逻辑关系

2.1合取、吸取及否定的真值函数

对于合取和析取,利用我们熟悉的真值函数t-norm和t-conorm进行运算。其中‖Φ‖∈[0,1]表示命题Φ的真值。

ΦΨ‖= 丅(‖Φ‖,‖Ψ‖)

ΦΨ‖= ⊥(‖Φ‖,‖Ψ‖)

下面表1给出了一些蕴涵的例子。

对于否定来说,使用‖⇁Φ‖=1-‖Φ‖,一般情况,等值与蕴涵有如下关系:

ΦΨ‖=‖(ΦΨ)∧(ΨΦ)‖

在这个等式中也出现了合取,但对蕴涵来说如果我们假设

Φ‖≤‖Ψ‖⇒‖ΦΨ‖=1

成立,那么或者‖ΦΨ‖=1或者‖ΨΦ‖=1。如果利用t-norm来指定合取的真值,我们就可以得到

ΦΨ‖=min{‖ΦΨ‖, ‖ΨΦ‖}

不依赖于丅。

类似于经典逻辑,多值逻辑也可以用其它的连接符表达。我们知道,如果合取∧与t-算子丅和否定⇁联系起来,其中否定⇁定义为‖⇁Φ‖=1-‖Φ‖,那么利用‖ΦΨ‖=‖⇁(⇁Φ∧⇁Ψ)‖就可以得到二元运算符t-conorm,但是如果真值是在某一个单位区间,那么与那些经典逻辑等价的表达式就会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对于Lukasiewicz蕴涵,可以得到两个不同的析取表达式的值:

Φ∨1Ψ‖=‖⇁ΦΨ‖=min{‖Φ‖+‖Ψ‖,1} (1)

Φ∨2Ψ‖=‖⇁Φ →⇁(ΨΦ)‖=max{‖Φ‖,‖Ψ‖} (2)

在经典逻辑中,公式⇁ΦΨ和⇁Φ→⇁(ΨΦ)对于ΨΦ的析取是等价的,然而,在经典逻辑中,在否定和析取的帮助下,蕴涵可以被等价地描述,但Lukasiewicz蕴涵就只有式(1)一种表达方式。

2.2模糊等价关系

假设样本具有一定的不可分辨性带来的模糊性,那么等价或类似的概念非常重要[8]。

定义2.1 设丅是一个t-norm,称映射E:X×X→[0,1]是一个等价关系,并且满足下列条件:

(a) E(x,x)=1

(b) E(x, x’) = E(x’ , x)

(c) 丅(E(x,x’),E(x’,x”))≤E(x,x”)

其中E(x, x’)表示xx’等价或不可分辨的程度。

显然如果等价关系是关于X的分明的等价,那么:

E(X,X’)

={1x=x0

下面讨论关于t-norm丅min 和丅max 的等价关系应用。

例2.1 假设X是一个目标集合,这些目标只能通过一定厚度的有色玻璃来观察,这些玻璃的厚度可以按0到1的等级分类。如果x, yX是两个目标,我们通过厚度为α的玻璃单独观察x,之后,再通过厚度为α的玻璃单独观察y,如果不能对目标x, y加以区别,那么我们就可以说x, yα不可分辨的(α∈[0,1])。可以定义:

E(x,y)=sup{1-α|xyα不可分辨的}

显然,E(x,x)=1 和E(x,y)=E(y,x)成立。设xyα不可分辨的,yzβ不可分辨的,令γ=max{α,β},则γα,xyγ不可分辨的,对yz也一样,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通过厚度为γ的玻璃观察x,yz,既不能从y中区别出x,也不能从z中区别出y,这就蕴涵着不能从z中区别出x。换句话说,xzγ不可分辨的。所以,可以得到:

E(x,z)=sup{1-γ| xzγ不可分辨的}

≥sup{1-γ| xyγ不可分辨的和yzγ不可分辨的}

≥sup{1-max{α,β}| xyα不可分辨的和yzβ不可分辨的}

=sup{min{1-α,1-β}| xyα不可分辨的和yzβ不可分辨的}

=min{E(x,y),E(y,z)}

上式说明E是关于t-norm丅min的等价关系。

2.3包含比例因子的等价关系

上面讨论的等价关系是在标准制式的情况下实现的,标准制式并不是总适用的,因为它没有考虑比例因子。比如,我们计算两个人的年龄相等的程度,那么结果依赖于用于表示年龄的单位(年,月,日等),为了修正它,我们引入了比例因子c(c≥0),并且定义等价关系E(c):

E(c)(x,x’)=1-min{∣cx-cx’∣,1}

例2.2 在一些应用中,修改比例因子是很有意义的,假设我们考虑一个实数区间[a,b],把这个区间分成若干个数据段,每一段采用不同的比例因子来描述。

模糊环境的产生是由于测量仪器在某一数据段[-1,1]⊆[a,b]以高精度工作,而在这个区间以外以低精度工作,这样的模糊环境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比例因子来特征化。下面通过映射给出一个分段线性区间的转化情况:

f:[-3,5]→[0,9]

x{0.5(x+3)-3x-13(x+1)+1-1x10.5(x-1)+71x5

这意味着通过选择比例因子3而放大了区间[-1,1],另外两个区间通过选择比例因子0.5被缩小。那么关于[-3,5]区间的等价关系就可定义为:

E:[-3,5]×[-3,5]→[0,1]

(x,x’)→1-min{∣f(x) – f(x’)∣,1}

实际上,这个等价关系就是这个模糊环境的模型,这个模糊环境是由于测量仪器没有使用同一个精度测量同一个区间数产生的,所以这个模糊关系反映了一种不可分辨性。

比如,如果我们想要调节室温,我们可以用温度计测量0℃—35℃之间的温度值,但是,当温度值低于15℃或超过27℃时,并不需要进行精确测量,因为我们把这样的温度值分别认为是太冷或太热,所以要对房间进行加热或冷却。温度值在15℃—19℃之间认为是比较冷,温度值在23℃—27℃之间认为是比较热,在这种情况下加热或冷却要适度进行。对于温度值在19℃—23℃之间要进行精确测量,因为这个区间的温度值对于房间来说接近最优值,所以调节也要非常小心。为了反映出这种模糊环境,我们给出一个映射:

f:[0,35]→[0,8]

x{00x150.25(x-15)15x191.5(x-19)+119x230.25(x-23)+723x27827x35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等价关系:

E(x,x’)=1-min{∣f(x)- f(x’)∣,1}

那么在例2.2中所考虑的模糊环境是通过对不同的区间采用不同的比例因子c≥0来描述的。如果需要精确处理,那么选择比例因子c>1,就意味着我们通过一个放大镜来看这个区间,而且这个区间值的不可分辨关系或相似性是很低的,相反,如果比例因子c﹤1就意味着这个区间值有很大的不可分辨性或相似性。那么就可以得到更一般的等价关系来描述模糊环境的特征:

E:[a,b]×[a,b]→[0,1]

(x,x’) →1-min{∣f(x) – f(x’)∣,1}

3结论

三角范算子在不完备信息处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三角范算子t-norm和t-conorm的概念及其特点,讨论了模糊假言推理(GMP)的具体形式和使用方法,在“If X is A then Y is B”规则中,如果前提条件是不精确的,那么实际应用中GMP是非常有用的,同时讨论了组合推理规则(CRI)的具体形式和方法。讨论了基于范算子的蕴涵及等值表达式的值和模糊等价关系。另外,从环境的模糊角度去分析介绍了模糊集合的语义,采用等价关系和不可分辨性的概念解释说明。在等价关系中引入参数来调整不可分辨性的大小,对需要精确处理的环境选择大于1的参数,对不要求精确处理的问题选择参数小于1,这种思想为不确定问题的处理带来了很大方便。基于范算子的逻辑和推理,不仅在模糊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其它不完备信息处理方法的理论中,也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讨论了范算子的使用方法和特点,提出了基于范算子的模糊逻辑和推理,讨论合取通过t-norm来计算,对等值、等价和模糊集合的语义也进行了研究讨论,同时利用等价关系理论对模糊环境进行说明,并给出了几个具体例子。

关键词:t-norm算子,模糊逻辑,语义,模糊等价

参考文献

[1]Zhang X H.T-norms and pseudo t-norms based logic systems and its al-gebraic analysi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2005.

[2]Kilic K,Sproule B,Burhan T.A fuzzy system modeling algorithm fordata analysis and approximate reasoning.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2004,48(3):173-180.

[3]Liu Yunxiang.Sun Jigui.Fuzzy approximation in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2:169-172.

[4]Klement E P,Mesiar R.Triangular norms.Tatra Mountains Math.Publ,1997,13.

[5]Siegfried Gottwald I.kiss.Mathematical aspects of fuzzysets and fuzzylogicsome reflections after 40 years.Fuzzy Sets snd systems,2005:481-507.

[6]Kruse R,Gebhardet J,Klawonn F.Foundation of Fuzzy System.JohnWiley&Sons,1994.

[7]Klir G J,Yuan B.Fuzzy sets and fuzzy logic:Theory and Application.Prentic Hall,1995.

[8]张家录.基于一般R-型蕴涵算子的α-三I算法.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23(1):99-101.

语义模糊在英语专业泛读课中的应用 第9篇

关键词:语义模糊,泛读课,文本欣赏,词汇

1965年美国的控制论专家Zade(扎德)最早提出“模糊”的概念,研究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在自然语言中,词语所指的范围是不确定的。词汇的语义随着语境变化呈现不同的具体意思,称为语义的模糊性。它为词汇的系统意义增添新信息,使词义得以延伸并适用于新的语境(陈海君和霍雅楠,2010)。

英语专业泛读课作为精读课的有益补充,旨在扩大学生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鉴赏能力。但泛读课文通常篇幅较长、生词量庞大:以《现代大学英语:阅读2》为例,初步统计篇幅最长的课文总计4518词,对于认知词汇量约为3500单词的大一学生来说,课文中的生词量已超过总字数的5%,使授课教师面临巨大挑战,也使学生在理解、欣赏文本和习得词汇时常有不知所措之感。实现泛读课有效教学的要求促使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泛读课教学的新模式。

1 语义模糊的认知基础

21世纪认知语言学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不少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析语义的模糊性,其中原型范畴理论尤为语义模糊研究建立了科学的理据。

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赵艳芳,2001:55)。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具有下列特点:

1)范畴的属性特征和特征数目不确定;

2)属性分为中心的、重要的属性和边缘的、不重要的属性;

3)范畴内部成员之间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4)成员之间地位不等,有中心和边缘成员的区别。

社会语言学家Labov(1973)对cup,mug,bowl等范畴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杯”与“碗”之间界限模糊。心理学家Rosch(1975)对美国人的问卷调查实验表明,对于vegetable(蔬菜)这一概念,pea(豌豆)的范畴隶属度最高,是“蔬菜范畴”的中心成员(又称为典型成员);其次为carrot(胡萝卜)、cauliflower(花椰菜),再次为onion(洋葱)、potato(马铃薯)、mushroom(蘑菇),它们构成“蔬菜范畴”的边缘成员。显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调查对象很可能提供和上述调查结果迥异的答案,如中国人的选择中白菜、小青菜和卷心菜等最有可能成为中心成员,可见“蔬菜”的语义是模糊的。这些实验说明语言符号用于指称客观物体时,其指称范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陈海君和霍雅楠,2010),因此词汇的语义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

2 欣赏文本中的语义模糊之美

语言有精确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文学作品也有大量的模糊语言,其表达上的

隐讳特点容易使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产生障碍。但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模糊语言具有不同于精确语言的含蓄美、想象美--它能在朦胧之中更形象传神地写人绘景,在含蓄之余更真实贴切地表情达意,促使作品显现一种源自模糊的精确美(高晓琦,2010)。

《现代大学英语:阅读》(以下简称《阅读》)作为英语专业的传统泛读教材,选录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难度适宜的各式各类杂文供学生阅读,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寓言和英美短篇小说。通过阅读,学生能初步领略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派、意象派、小说的意识流、戏剧的荒诞派等写作手法的风采,而这些写作手法“是模糊在文学领域所促成的成就”(高晓琦,2010)。

如《阅读2》微型小说“The Story of an Hour”中作者Kate Chopin运用象征手法预示了女主人公很快产生摆脱丈夫控制、重获自由生活的狂喜。“…the tops of trees that were al aquiver with the new spring life.The delicious breath of rain was in the air.In the street below a peddler was crying his wares The notes of distant song which some one was singing reached her faintly,and countless sparrows were twittering in the caves There were patches of blue sky showing here and there through the clouds that had met…”作者用窗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色描写反衬女主人公听闻丈夫罹难噩耗后的悲恸,揭示了她内心深处向往自由、重塑美好生活的渴望,因此在哭累后抽咽的同时不自觉地低语:自由,自由,自由!

又如“Count on Crows”一文中作者Ian Frazier借乌鸦通过做“清道夫”、收集换购苏打水瓶积累大量财富,之后并购人类开办的公司、进一步垄断人类的市场,招聘人类员工为其重塑良好形象等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影射和谴责了人类的偏见、破坏生态环境、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等丑陋的行径。类似荒诞派的写作手法是理解文章的难点也是关键,教师应巧妙设置教学环节,启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依据个人的想象力、人生经验和审美意识对文本的不确定意义进行挖掘、补充和建构,体悟文本中的语言模糊之美。

3 淡化词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泛读课的性质决定其词汇教学方式从本质上区别于精读课涵盖词汇语音、构成、意义、

搭配、用法等细节一应俱全的分析、讲解和练习。由于词汇量较大,近年来学者们提出应淡化或弱化泛读课的词汇意识,减轻学生阅读中的词汇依赖心理,锻炼学生的猜词技巧,培养学生流畅、快速的阅读习惯,自然附带习得词汇。语义的模糊性为淡化词汇意识带来新启示:

1)语义模糊是语言的自然属性,普遍存在于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包括阅读、写作)。

但在正常情况下看似不精确、不清晰的语言并未影响人们的相互理解、阻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包容阅读中语义的模糊现象,而不让其成为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的认知负担。

2)语义的模糊性决定了词汇的意义和所指是不确定的,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改变的。

识记词汇的意义和所指后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不同语境灵活理解和运用词汇。

如《阅读2》“My friend,Albert Einstein”一文中作者开门见山地呈现对同事兼朋友爱因斯坦的评价:“…yet if I had to convey the essence of Albert Einstein in a single word,I would choose simplicity.”simplicity主要有两层含义:单纯和朴素。作者对爱因斯坦的印象究竟取哪个词义呢?笔者设置阅读任务,指导学生用skimming和scanning的阅读技巧完成全文的阅读后发现,后文既描述了爱因斯坦在取得伟大科学成就的背后却拥有孩子般的童真和单纯,又提到他在生活中随性温和、不拘小节--成就卓越的科学家生活十分朴素。扑朔迷离的simplicity一词原来两层含义兼有,使学生体会到用语模糊的巧妙。

语义模糊普遍存在于语言的学习和交际活动中,文学作品中的语义模糊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意义建构空间和审美空间,它在词汇层面的妙用亦可加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阅读中的语义模糊,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文本鉴赏力。

参考文献

[1]陈海君,霍雅楠.语义模糊的认知探索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

[2]陈红.语义的模糊性在二语习得中应用的研究[J].安徽文学,2011(2).

[3]高晓琦.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精确美[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4]伍铁平.模糊语言综合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语义模糊】相关文章:

语义模糊的保险合同论文04-30

概念语义05-26

语义特征07-08

语义检索07-18

语义语法07-28

语义计算08-03

语义联想记忆05-30

语义比较论文07-06

语义负迁移07-07

语义网研究09-04

上一篇: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论文下一篇: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