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学校教改

2024-06-13

职业中专学校教改(精选12篇)

职业中专学校教改 第1篇

一、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 教师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结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作为一门计算工具的重要性,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像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结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数学的学科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突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对财经类学生就可以多举例子说明当今经济学的很多内容,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和数学经济学,都是直接应用数学的,如1975年康托维奇因创建“物质最优调拨理论”而获奖,1981年托宾因绘出“投资决策的数学模型”而获奖.

2. 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景,恰当地设置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引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一个大富翁和一个年轻人订立了一个合同,一个月内年轻人每天需给富翁10万元,而富翁第一天需付给年轻人1分钱,第二天2分钱,第三天4分钱……以后每天富翁付给年轻人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请问:这合同对谁有利?

这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他们很急切地想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效果就像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那样吸引着学生.

3. 注重情感教育

这些学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成绩有所提高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要注意对学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4. 对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对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要注意难易程度, 要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 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 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 谆谆诱导的方法, 从起点开始, 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 让他们逐步提高.

2.大部分学生学习被动, 依赖性强, 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 不愿动脑筋, 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 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 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 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 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 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学生, 对学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 而且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学生生活懒惰, 上课迟到或逃学, 自习课不来, 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 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 根本没有预习、复习, 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 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 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相对普高生,中职生多数自卑感较重,总摆脱不了中考失败的心理阴影,另外加上以往学业上的失败和学业上的困难,也产生了不少的学习障碍,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学习中极易陷入非良性循环的轨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特别是在以往数学学习中屡屡碰壁的中职生更需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既让“尖子生”更加拔尖,又能让学困生“正常发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容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学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一样的,学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总之,职教数学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注意培养、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德俊, 雷雳.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

[2]邵瑞玲, 皮连生.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中等职业学校教研教改工作总结 第2篇

时光流逝,伴随着炎炎夏日的来临,一个紧张、充实、有序、奋进的学年又结束了。回顾一学年的工作,我们前程教改专业部在中职学院统一的领导下,加强学生安全管理、文明班级管理、教务教学管理,并积极贯彻学习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在学年末积极安排2014级各班学生第三学年的实习实训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平稳地度过了一学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将一学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老师素质

1、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新课程标准》,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生本课堂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还鼓励教师自学,充分利用好学校征订的报刊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参加镇、市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为我校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这样一来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其授课艺术。使广大教师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辅助教学。教师由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

2、充分发挥已有的光盘、音像资料、媒体手段等的作用,组织教师观看、学习,做好校本培训活动,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级部门

组织的各项课改培训活动。引导教师把学到的新理念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并认真确实提升校本培训的效果。

二、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

(1)深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确实抓好每周语数教研活动,在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分别进行语文和数学的教研活动。除集中研讨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或学习课程标准及一些教改前沿的理论文章外,本学期学习研讨的专题定为“如何当一个好教师”和“倡导爱的教育”。每周语数教研组各确定一人针对这两个专题中的一个进行发言,真正做到定主题,定发言人,定时间,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

(2)继续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每位四十五周岁以下的老师都上一节研讨课,听课后集中研讨,针对课改理念的落实情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这一课题实验方式进行评课,强化思维的过程、创新的设计和教学的反思,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听课,一学期下来听课节数都在25节以上。

三、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以《达州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办法》为指导做好各种常规教学管理工作。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持按课表上课,提倡课堂作业应尽量当堂完成,确保学生正常休息。学校加强平时检查力度,建立巡课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形成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

2、突出检查指导管理。建立每月一次的教案、作业等检查制度,并做好登记,把检查结果在教师会上进行反馈,提出改进措施。加强随机听课,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发展,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组织了 “师徒结对”活动,做好传、帮、带工作,指导教师能经常深入课堂,进行指导。

3、强化质量管理。

要求每位老师每一单元检测后都要及时做好质量分析,查找存在的不足,扬长避短,并进行补缺补漏。扎实抓好各科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期中考后,每位老师都能做好期中阶段性总结,努力查找存在问题,并制定好改进措施,以及培优扶差的方案,努力提高合格率与优秀率。

四、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我们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本学期的中心工作来抓。本学期我们主要落实了以下几项工作:

1、通过考试成绩分析的方式摸底,深入分析各班现状。根据各班教学质量的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寻求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再通过教师对单元检测的反思全面了解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管理的制度。为了规范教学管理,制定并完善了《达州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达州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考核实施办法》、《达州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考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在考核中加强了教学常规的考核力度,加强了随机抽查的力度,通过对教师备、教、辅、改、考各环节的检查,了解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纠正。

3、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开展了“待进生思想教育”、“复习课教法研讨”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计算机、新课程培训,收效良好。我校举行的教师新课程培训活动、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活动,激发了教师学习的兴趣。学生竞赛活动更是深受学生欢迎。本学期举办的学生竞赛活动有:庆“三八”、第二届实践与创新技能大赛、作业展览、优秀课堂习作展、歌咏比赛等。通过以上一系

列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一批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存在的不足:

1、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把握还不够准确。少数教师对教研的成果没有很好地运用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2、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教研活动的计划还有得进一步落实,有时计划好安排被临时的任务或外出等工作耽误。

3、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师的学习仍显得不足,经验无法上升为理论,学习跑皮面、不深入。

4、教学经验不足,学生第一手资料掌握不够等。

总之,教研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我们不能停止脚步。回顾本学期,我们创造着、体验着、收获着;展望下学年,我们期盼着、憧憬着、努力着„„

新时期职业学校计算机教改的途径 第3篇

关键词:中职 分析 再定位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173-01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时代,面对信息化浪潮的来袭,我国在信息技术和网络领域发展迅速,同样在信息化的时代,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市场需求来开展。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但由于面临的种种原因,中职学校计算机开设的效果不尽人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本文试图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来入手,来谈一谈如何使当前的计算机教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改现状分析

当前中职学校面向市场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教学,课程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期待尚有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的起点素质不一样。中职学校招生的学生大部分在中学都上过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中考的因素,初中九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几乎不再开展,而且由于学生有的家庭有电脑,有的家庭没有电脑,导致学生计算机素养参差不齐,面对学生起点素质的差异,势必增加教师的教学困难。

其次,中职学校的教学及培养目标定位存在问题,由于中学应试化教学的影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知识理论体系,轻实践教学的倾向。这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追求计算机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不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几乎做不出一个像样的作品。

最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过于陈旧,不能与当前的社会相结合。可以说IT信息技术的变化是21世纪变化最快的一个产业,产品的软硬件更新换代非常频繁,几乎每隔一年就发生变化,而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就成为了关键,但我们的中职学校采取的普遍做法是以不变应万变,课程教学内容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学生掌握的是过时的计算机内容,结果导致学生没出学校就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

2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改的再反思和再定位

面对中职学校存在的种种教学弊端和不足,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改之路和途径,重新定位我们的学生培养目标。我们不能再满足于过去的教学思想——以教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全面开花的结果,而应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原则,转变为注重学生基础培养,实践为主,掌握操作技能。

3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改途径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开设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社会需求,立足于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为此我们可以沿着师资建立→目标转变→课程改革→方法多样化→考核评价→人才复合性这样一个思路探寻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改的途径。

3.1 師资建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再利用

好的计算机教学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再利用。教师实际上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资源。可是教师由于教学的繁重性,大多教师在专业技能上投入不够,加上教师自身所学为通用计算机知识单一系别,如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工程等,与所教职业教学动漫设计、平面设计、3DMAX、AUTOCAD等尚有区别和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岗位上接受专业技能再教育,借鉴高职教育经验,形成双师型教师,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发展,充分利用好教师资源因素,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

3.2 目标转变——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不是去深入探讨计算机理论,形成专业计算机理论人才,而是注重现实生活的需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因此,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实践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放在首位来培养,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作品,学会计算机维护和修理,能够组建和管理局域网等实践应用知识。

3.3 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内容普遍偏旧和落后,当然这是由于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不断更新换代,而我们的课程和师资尚未跟上导致的。但我们不能教给学生过时的计算机内容,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去开发课程资源,时时刻刻关注计算机的变化,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适当更新部分章节和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新旧软件区别,感受新软件改进和强大。比如XP系统已经盛行十几年了,其良好的操作界面赢得了广大用户的称赞,至今任然在社会各个领域使用,但随着计算机64位时代来临,Windows7势必成为主流,教师就应该在这方面向学生介绍Windows7比较XP强大之处,从而与时俱进更新课程资源的滞后性。

3.4 方法多样化——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和计算机的实践性,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单一性使得学生脱离了教师和书本的案例后学生几乎形成不了分析任务,动手实践的能力。为此我们应该革新教法和学法,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适应新时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需求。

3.5 考核评价——改变计算机的考核模式

现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考核模式体系相对来说还是不太成熟,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至于上机实践仅仅做一次考核,就算学生过关。但这种考核模式偏离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际考核,反映的仅仅是学生的部分能力,无法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因此,建议我们中职学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时应将学生平时的实验,综合练习,学期末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一个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通过计算机考核促进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IT和网络产业的不断发展,IT产业和网络产业已成为当前新时期经济增长的热点,每年所需人才在持续的增长,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契机,我们应抓住当前的时机,深入开展计算机教学改革,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技能水平,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我们21世纪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中职学校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红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初探[J].现代校长,2006(4):45-46.

[2]刘美莲.计算机应用专业教改浅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6):41.

立足职业学校教研教改塑造时代英才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研教改

社会科技不断突进, 要将高科技产品泽被社会, 真正福利人们, 必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数量、素质等提出进一步要求, 因为这是生产制造的执行力。近年来, 全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正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 可喜可贺。然而, 与各地的职业技术学校老师交流、学习发现, 身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都深有体会:职业技校的生源, 有的来自普通初中学习能力差, 家庭教育环境不好, 素质水平低, 被基础教育所“遗弃”的“特殊”学生。身为职业教育的老师们扛着重新塑造人的责任, 因为职校毕业的学生将真正走向社会, 这些学生被塑造成功, 可服务社会;被塑造失败, 祸害社会。这里本人立足学校, 分析我国职教现状, 借鉴德国职教成功典范, 对职业教育教研教改提出个人的意见。

一、国内职业教育状况

(1) 普通基础教育:灌输式教育, 高分低能, 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低下。 (2) 中国社会普遍认为在校学生出路是考高分上大学, 学校老师一味灌输式教学, 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学生学习的东西都是间接经验, 对学科知识没有系统没有框架, 没有兴趣, 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3) 学生学习的普通基础知识都是储备知识, 很少在实践中直接用得上, 都是为了未来学习专业, 或者考大学作准备, 让学生成为书呆子, 趣味性、创新力、动手能力、成就感、适应社会力等几乎为零。 (4) 老师、家长认为哪个专业“有前途”就让学生报读哪个专业。直到毕业后工作前, 学生也没有出来社会实践。学生对职业没有任何概念, 也从来没有对职业做任何规划, 对专业知识做任何部署。 (5) 职校生源, 有的是普通基础教育中“失败”的学生。有的学生基础差, 学习能力弱, 家庭问题多, 品德素质低。

二、德国职业教育

(1) 教育历史背景深厚。该国公民从10岁左右开始接触职业教育, 形成了以接受职业教育为荣的社会氛围。 (2) 实行“双元制”模式, 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双元制模式下, 学生有着两重身份, 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工人。学校承担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任务, 提供教室、实验室及实习车间等学习场所;同时企业承担技能培训教学任务, 提供工作岗位、实验室和实训场地。 (3) 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交替进行。一般情况下上一周理论课, 再上两周技能培训, 交替进行, 也有每周在学校上1~1.5天课, 再到企业进行3.5~4天技能培训的。学生每学一点知识都是要付出实践, 而非直接从书本、教师口头传授“间接经验”, 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能力、创新能力均非国内普通教育所能及。 (4) 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是以企业实习运用为目的的, 知识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准, 注重启发性、创造性教学。企业实习是以巩固学校专业理论知识为目的,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学以致用给学生带来的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 (5) 学生自小对职业生涯已有规划, 对所学知识有系统性认识, 学习有方向, 就业有规划。学生一毕业就能持证上岗, 不会发生国内学生那样, 就业需岗前培训, 工作中所学知识基本用不上的情况。

三、立足我校, 调研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1) 文化基础差, 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2) 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偏差较大。 (3) 学生来源复杂, 教学难以兼顾。 (4) 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不自信。 (5) 有的来自问题家庭, 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6) 希望早点就业, 但对就业又信心不足。 (7) 生性活泼, 有着较鲜明的个性特点。 (8) 认为老师讲课不够精彩, 还不如睡觉。 (9) 个别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管理方法欠缺导致学生厌学

四、教学模式及思路探索

对比我国和德国职业技能教育, 优劣自分。这就是我国职校的学生为何学习兴趣低下, 动手能力不强, 对职业没有明确的认识和规划的根本原因, 教研教改势在必行。然而结合中国国情, 我们怎样才能走好职业教育的道路呢?我们学校教学以准企业化模式, 做了大规模的教研教改。

(1) 对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学习, 形成了我校汽车专业“工学交替”“2+1”定岗双元培养的办学模式。鼓励学生课余到附近维修厂、汽修站等做学徒, 暑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工学交替”中, 企业的作用贯穿于学生整个三年的学习生活, 企业往往针对岗位精雕细琢全程参与培养, 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订单培养模式。而“2+1”则是在“企业元”和“学校元”双元的共同作用下完成, 学校为主、企业为辅, 充分体现了“双元制”精髓,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顶岗实习的模式。

(2) 依托准“双元制”模式的实施, 形成“教室与车间合一, 教师与师傅合一, 学生与学徒合一, 作业与作品合一”的模块教学, 大大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让学生学后有果, 提升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学生一毕业即能顶岗操作。汽修电控发动机实训室既是维修车间, 又是学习教室;教员既是教师也是师傅;学员既是学生也是学徒;实训学习既是作业, 也是生产维修。学生学习兴趣、动手实操能力大大提高。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及国外青年教师培训,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 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 使教师们零距离接触企业, 先当好徒弟, 回校再当好老师和师傅, 使教师们学习到了最先进的技能和知识理念,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技能, 为实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采用外聘企业和退休的技术人员来校带专业课和实训课, 长期外聘专业技术人员, 短期外聘专业技术人员, 并聘用了3名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 既弥补了学校“双师型”教师和工勤人员的不足, 又为学校节省了编制和经费, 同时也将企业最新的技能和理念带给学生。 (4) 彻底改变职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目前存在着三大瓶颈问题 (一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多数是文化课教师, 教不了专业课;二是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是非师范类学校毕业, 缺乏教学知识和课堂教学经验;三是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大) 。

(4) 体验课、职业规划课、专业引导课为先导。入学初开展体验课教学, 让学生对专业有明确的了解。同时从一年级开始, “职业规划教学”作为必不可少的模块。第一学期以基础课为基础, 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框架性学习, 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系统认识, 明了知识框架和专业结构。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有目标, 知识有系统。

(5) 教学理念的创新。 (1) 理论教学———知识够用、实用为原则, 打破学科界限, 知识螺旋上升, 分阶段教学。专业学习不呆板, 够用为原则,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实习教学———提倡一专多能, 突出技能培训, 强调企业实践, 着重工作经验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学以致用, 学有所获。 (3) 行为教育———重视行为养成性教育和培养, 突出行为能力培养。重点解决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6)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灵活教学。“如果不比跑步而比游泳, 乌龟并不比兔子迟钝;如果改变评价标准, 能举起自身几十倍重量的蚂蚁比大象还要强壮!而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扬长避短、百花齐放。” (1) “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继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尤其是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 基础课采用校编教材, 加大实训课和一体化教学, 实行动态课程, 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 使技能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7比3,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加大了文化课教师转型工作, 采用让转型教师带专业课, 参与制作教具等形式促进转型教师快速成熟。并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 促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2) 教学小班化一体化教学。“只有控制学生的数量, 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一般将实训课班额控制在25人以下的目标, 因为学生太多管理教学都不方便。同时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开展教学。 (3) 任务教学法。仿真模拟生产一线工作, 以准企业的运行模式, 让学生以准工人的身份参加教学实践活动, 完成任务, 老师作为质检人员, 培养准工人的责任感、任务紧迫感, 考核工资化,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 并对职业有充分的认识, 甚至对未来工作有一定的规划性。

学校教研教改资料 第5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校作为县级课改实验校,已顺利实施三年了。在县教育局和县课改领导组的计划精神指导下,我校的课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创新为基本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决走教育人性化的道路;彻底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代之以主体多元化理论;改变过去陈旧单一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和发展性评价。整合学校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同时提高全校教师的素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校在校本教研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设,确立各项规章制度

成立了课改领导组和课改指导组,加强课改工作的领导与建设;确立各项规章制度,如:课改实施方案、评价方案,校本、综合实践实施方案,科研、教研、师培管理评估方案等,将课改、科研的业绩与教师的评优晋级相结合,以推进课改的实施,促进教师的成长。

二、抓好校本培训,步入实验正轨

课改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也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资源。充分挖掘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的潜能,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抓好以课改为核心的校本培训。

1.更新观念,加强力度,锁定目标。

为了把课改实验工作抓出成效,学校专门成立了课改实验领导组和课改实验指导组,确立了校本培训的模式。我校校本培训的模式概括为“四点四性”:以联系学校实际的针对性为切入点;以解决学校和教师需求的灵活性为出发点;以培训经常化、长期化的常规性为立足点;以学校资源利用的经济性为着眼点。为了尽快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校还本着立足本校的原则,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定期组织教师的课改经验交流、名师带动的教学观念反思汇报、深入课堂的教学研究、教研组的安全分析、教研反思等培训活动。每次培训后都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谈认识,说体会,提建议,写心得。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一培三课三技五个一”工程。“一培”即每学期每周一次业务培训(课改、科研培训);“三课”即每位教师每学期应完成课改实验研究课、合格课、校级优质课;“三技”即每位教师每学期应完成规定内容的电脑、普通话培训;“五个一”即每位教师每学期应写一本有关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的读书笔记、设计一次优质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参与一项课题研究、撰写一篇课改教学论文(或课改教学心得或记录一个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开发制作一件新课程教学资源。”学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性地组织了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同时重视走出去、请进来,引入活水更新观念,牢牢锁定课改这一目标。三年多来,我校先后派出10多人次到县、市、省参加新教材培训、观摩等活动。

2.整合培训目标,构建发展平台,夯实课改基石

校本培训活动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教师的实际需要,因而在设计培训目标时就要考虑教师多元需求目标的整合,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构建平台。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教师培训的四项目标。

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目标。

一是学校经常开展现代教学理论的讲座活动,使广大教师了解、熟悉、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创新教育理论、新课程教育评价理论等,广大教师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为有效地从事课改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二是教师自学。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定期交流学习体会,相互点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己,设计自己。在反思和设计中,老师们看到了自己在读书中心灵与书的对悟,发现自己现在能够为教育中的“善小而为之”,能为日常教育小事而感动,也体察到自己的育人气质比以前优雅了,心里的阳光多了起来,从而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读书是多么美好!读书是我们教育人生的需要!

②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目标。

现代教育手段已成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学校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分层、多级全员培训方式。经过培训,许多教师能将计算机技术主动应用于教学,如幻灯片课件、动画课件等,拓展延伸了课程资源,增大了课堂容量,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③现代专业研究能力发展目标。

校长应是专家型校长,教师应是科研型教师,这是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校理论联系实际,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除了规定的校本教研以外,另外还开展了“一二三”的专业研究,即每个组一次学科小课题研究,每人二篇代表自己学术水平的文章,三堂代表自己教学水平的公开课(即课改实验研究课、合格课、校级优质课)。

④现代教师师德建设培训目标。

我校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八条要求,明确指出:依法执教要做到一个“严”字;爱岗敬业要做到一个“忠”字;热爱学生要做到一个“亲”字;严谨治学要做到一个“勤”字;团结协作要做到一个“合”字;尊重家长要做到一个“同”字;廉洁从教要做到一个“正”字。通过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师德教育,增强了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调动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为教师构建了发展的平台,为深化课改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张扬个性,形成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结构的优化程度,我校在分析课程环境,调查研究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方案,鼓励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课程要体现学生爱学,教师爱教,立足于过程,教师个性得到张扬,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培训教师的改革意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课改的深入发展开辟一条宽广的道路。

三、创设教研氛围,牵动课改实验。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打破旧传统,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接受实施课改的新理念。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必须走校本教研之路。因而我校积极创设教研氛围,鼓励教改,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带动课改实验深入实施:

1、激发探索欲望,精研课程标准。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和谐统一发展,如何将课标落实到教学中,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环节。为此,我校大力提倡教研科研,教研和科研的结合,激发了教师的探究欲望。广大教师已达成一致的共识,即:不会科研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没有科研的教学不会有一流的质量,不搞科研就难以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在课改实验中确立了一个国家级德育科研课题。在课题实验管理制度规范下,在敢于创新的典型教师带动下,激发了全体教师的课改探索欲望。

我校校长是专家型的校长,是课改急先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经常带头学习新课标,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业务培训会上,教导主任培训教师,帮助老师们拨开迷雾,走过沼泽,迈入新课改的洪流。

2、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教研组教研。

制定并完善科研管理评估方案和教研管理评估方案,并将其绩效纳入学年评优晋级方案,激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参加学校的大科研,积极鼓励教师个人参与叙事性教育科研研究。教研组每期两次集体备课,每次推举一人出来上课;每期组织一次小型课题研究;每期组织教师撰写课改科研论文两篇;每期举办一次优质课竞赛。

3、发挥创造潜能,构建教学个性化模式。

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师教学的方式及指导,要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思考、合作交流、勤于探究”的愿望,我校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采取了如下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教师特色教学,张扬个性,本着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初步建立起“激情——探究——合作——研讨”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激发学生情感,学生主动愉快地探究知识、研讨问题。不同教师又各具特色。如有的数学教师尝试了“激情发现教学”模式,学生将数学知识等编成顺口溜、歌诀等易懂易记的形式。综合实践、科学等学科的教师硬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历史人文特征,观察本地的地貌及物产,关注环境,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4、积极实践探索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我校在新课程评价机制中体现评价形式多样性和评价内容的多元性。现已形成“内辐式”评价模式。

课堂教学评价形成“三重三轻”、“四个方位”的辐射体系,即:重目标,轻形式;重过程,轻结果;重状态,轻成绩。从学校领导、同组教师、班级学生、学生家长四个方位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评价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多元性评价。在评价中为学生建立成长评价袋,记录学生成长中的每一步,从二个课堂、三个方面、六个角度考察学生的多个状态。“二个课堂”即校内和校外课堂;“三个方面”即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评价;“六个角度”即从学生自评、同学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不同角度评价;“多个状态”即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状态、参与状态、发展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实践探索状态等多维度评价。评价中立足于激励学生快乐成长、发展学生潜能,注重分层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进步的快乐。

任何模式和方法都应该是开放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我校积极鼓励教师的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使评价机制在课改实验中不断完善。我校现已初步形成两个科目的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四、激活教学实践,深化课改实验

在进行实验的三年时间里,我校注重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者职能,教师在多样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中,发展课程意识,形成课程能力,从而激活教学实践,深化课改实验。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学校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形成了“四点要旨”:一要分析学生需求;二要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三要加强课程开发的指导;四要及时进行课程开发评价。这一做法赋予了教师灵活的空间,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力,拓展了教师教学实践的领域,激发了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的创造性。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学生感觉到老师和蔼可亲了,更愿意接近老师了。课堂上“经常有惊喜”,“经常发现学生的亮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流失”也减少了。根据问卷调查,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学得比以前轻松了。

经过全体教师的艰苦努力,三年来我校的课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5位教师在县级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国家级论文发表了三篇,州县级论文发表或获奖十余篇;学生在国家级、州、县级竞赛获奖10多人次等。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改模式初探 第6篇

一、中职德育课程教改依据的原则

以“适应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一教学目标为依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以学生学会生存本领为第一原则。中职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考评设置均应以学生掌握生存本领为第一原则,内容方面应最大程度地贴近与中职生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领域,特别是经济生活领域,教会学生生存的必备能力。

第二,以社会对中职生的期望为重要考量。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社会性。每个中职生都要经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教会学生“适应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第三,以学校实际教学能力为基础。学校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突出重点和特色。这需要学校对自身的师资力量和课时分配有清晰的认识,从自身的优势入手,先做好自身擅长的工作,对于暂时条件不足的方面,应持续、稳步地改进工作,防止工作简单化或只求全面不求细致的情况发生。

二、中职德育课教改模式

在中职德育学科教育模式改革中,我们要加强教师理论的学习,激发其教育创新意识,提高其教育创新的自觉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1.活用教材,贴近生活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传统的教材观是“以本为本”,而新教材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教材是达到目标要求的一种载体,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确立“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应成为转变教学观念的首要环节。有人说,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这话不无道理。教学模式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综合性。

中职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提不起积极性,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理论与现实相距较远,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德育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贴近社会,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现在的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并不是教师在讲台上讲什么他们都能全盘接受。教师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转变教学模式,抓住教学大纲、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资料,选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题材,进行充分挖掘、提炼,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教学中来。

2.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是一种完全封闭式的教学观,学生被束缚在课堂教学这个狭小的天地里,与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隔绝,与实践相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相适应,自我封闭,视野狭窄、思路闭塞,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开放式教学观念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完成。反思的方法包括多角度分析、访谈、问卷调查、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等。通过反思这个校本研究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能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又能对教学中的不足、失误进行“诊断”,以便改正,从而达到实践——反思——提高,再实践——再反思——再提高的效果。

德育课程理论内容很抽象,教学的对象又较为特殊,这就要求教师有灵活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学生参与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反而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好人好事评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别人的品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开展绿色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等。

总之,在新形势下,作为中职德育教学工作者,应该适应社会的变化,将课本知识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把社会实践融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对于中职德育这一特殊的课程教学,更需要德育教学工作者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做社会的栋梁之材。

十一学校教改“+、-”法 第7篇

如校长贵爷所愿, 学生“接管”了校园, 大部分时候校长的权力被“架空”了。连美国大使、法国大使到学校访问也一律由学生出面, 从接待、翻译、主持到回访都是学生自行组织。每当这种场合, “贵爷”能做的只是坐在台下不时鼓几下掌。

2012年3月14日那天, 北京市知名学校的校长以及国外的教育专家, 云集于贵爷麾下的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贵爷和他的老师们向同行们介绍了一上午该校课程改革的经验, 前来旁听的美国密西根州牛津学区教育局局长比尔听得惊奇:“你现在进行的改革, 连美国很多学校都不敢, 你怎么敢!?”

五年前, 李希贵辞掉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主任的职位, 回归校园又一次当起校长, 将十一学校开展的课改更推进了一步。更加深刻的变革是展开面向全校的民主化尝试, 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今十一学校的升学率和高分学生人数稳居北京市前列。2011年高中毕业生中有50名学生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

投票说了算

退休的媒体人李建平已经跟踪观察贵爷和他的十一学校两年了。给李建平印象最深的, 是十一学校高三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台上校长李希贵给六百多名高三毕业生逐个发证书, 台下任课老师排成两排, 夹道和学生们握手拥抱。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在哭, 场面温暖而幸福。

这让李建平感到十分惊讶。在2007年退休前, 她曾经花了八年时间跟踪教育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从新课程研制、试验到开展, 她都在全国各地实地观察。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她见过太多的毕业典礼, 更多时候她看到的不是惜别, 而是长期压抑后的释放。有一次她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 刚刚高考完的学生们把书本和试卷从教学楼上纷纷往下扔, 漫天纸张像飘起大雪。当时李建平眼泪就掉了下来。“我不得不想这么一个问题——每个早晨, 全中国有1200万的中小学老师走进教室, 有2亿的学生坐在那里等待上课, 他们当中有几个内心是快乐的?”

这次毕业典礼之后, 李建平开始跟踪了解这所学校的改革情况, 试图找出学生热爱这所学校的原因。她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有想法, 有充分的发言权。很多事情学生说了可以算数。

十一学校有五间食堂, 由三个公司承包, 每年需要接受一次全体学生投票, 末位公司将被淘汰。

2010年, 学校的每间教室都配备了三台电脑。科学实验班的王笃年老师担心学生随意上网、玩游戏, 于是提议自习时不能使用电脑。对王老师提出的这项建议, 一样需要全班同学讨论之后集体投票表决。最终30个学生里只有2票赞成。

这样的表决结果出乎王笃年意料, 但他表示尊重这样的投票结果。这个学校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的氛围得益于李希贵的思路。早在1995年, 李希贵还在山东高密一中担任校长时, 就提出了“建设民主校园”的主题词。当时正是学校学习企业“厂长负责制”如火如荼的时候, “校长负责制”被喊得最响亮的时候, 整合权力和显示权力在好多校园里生机勃勃。而李希贵却反其道而行之, 让教师代表大会决定工资方案, 甚至拥有罢免校长的权力。

“我们最终追求的是民主社会、民主生活。如果我们过程不民主, 培养的孩子就不民主。如果这些孩子不民主, 未来的社会就称不上民主社会。”有一次, 在每天例行的校长与学生共进午餐时, 两名学生当着校长的面产生了争论, 一位男同学抱怨学校每天规定的睡觉时间太早, 另一名女生认为时间太晚。于是李希贵就让两名学生先做调查研究, 拿出解决方案。学生回去后果然就开展了全校范围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 在经历了四个月的全面普查之后, 学生拿出一份建议书提议分层睡觉, ×点之前睡的住在一个楼层, ×点睡的住另一个楼, ×点睡的住×楼。每学期还有×次调整机会。这项建议随即付诸实施。

而在教师层面, 民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每年8月28日, 是校长信任投票日, 由全体教职工代表进行不记名投票, 当场统计, 公布票数, 校长信任票如果低于确定的比例, 校长必须辞职。

大到弹劾校长、修改学校规章, 小到学校里面道路的命名, 都需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 再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辞官

李希贵说话带着一些山东口音, 语速迟缓, 不时的微笑像是对过于的严肃的有益调剂。与其他的教育制度改革者相比, 李希贵办事更加务实、耐心。1997年到2006年, 李希贵在山东历任高密一中校长、市教委主任和潍坊市教育局局长。1999年, 在高密县教委主任任上, 李希贵实施过一项改革——他试图取消校长行政级别。但当时存在人事制度上的障碍, 李希贵于是在脱不掉“黄马褂”的情况下, 给校长戴上了“新帽子”, 开始实行职级制, 校长们的工资开始差异化。时隔5年之后, 李希贵升任市教委主任, 时机成熟才终于进一步地完成了“取消行政级别”的改革。处理方式依然漂亮, 以前校长的级别不取消, 只是把门关上, 新任的校长从此不再是一级官员。

“在一场变革里面我们的原则是鼓励先进, 允许落后。当我们允许落后的时候这种抱怨就不会爆发, 就不会变成一种力量, 因为我们允许你落后, 所以变革尽量是从前面带着走, 而不要从后面推着, 这是一个重要原则。”后来在一次交流会议上, 李希贵提到, 观察其改革路径, 这一原则总能被巧妙贯彻。

2006年, 李希贵被任命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主任, 仅仅过了一年, 就辞官不做, 进入北京十一学校, 开始新的改革试验。

“离开一线, 很多人认为我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但是如果中国有一批学校先试先行, 去实践理想, 对中国的教育一定会带来巨大的改变”。离开教育部, 李希贵“所图者大”, 实际上他希望能够通过课程改革改变中国近百年来的学校形态。“行政班主体的班级授课制进入中国百多年, 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都没有变化, 已经远远脱离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它只能把不一样的学生变一样了, 而社会需要的是不一样的孩子。”

每个人自己的课表

为了降低改革风险, 李希贵花了两年时间研究行动纲要, 花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课程改革, “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排查了所有的风险, 比如下午的课程改革我们排除了160多种风险, 把这些风险进行了一一管理。”2011年3月14日这一天的交流会议上, 比尔的问题直指以往这类改革通常的危险所在——分数怎么办?在中国的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回避高考的压力。而在比尔的经验里, 即使在美国, 一些校长也依然需要从分数上体现他的成就。

这是一个李希贵需要在不同场合不断回答的问题, 也是中学教育改革长期之困。

现在的十一学校, 学生自行选课。比如数学由易到难分为1至5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行选择。最易的数学1适合今后大学里读文科专业的学生选修, 最难的数学5则将涉及大学微积分的知识, 是为以后攻读数学系的学生开设。

教室逐渐功能化, 有专门的生物教室、语文教室和化学教室。把13个行政班的学生分散到28个功能教室上课, 上哪个课学生就去哪个教室, 也就是实施所谓走班制, 这更接近于大学的上课方式。传统行政概念上的班级已经十分模糊。

而老师们的办公桌也直接设置在这些功能教室里。

这项改革一开始几乎是李希贵一人硬性推着走。“一开始我特别不同意。因为可想而知这种管理带来的难度。”高一级部主任于振丽说。十一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能手, 特级教师就有22名。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已经有了—套成型的经验。班级消失之后, 班主任也显得力不从心, 因为学生走班上课、分散自习之后, 班主任就找不到自己的学生了。于是学校的导师制改革也顺应推出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导师, 建立起更紧密的对应关系。

长期在十一学校进行观察的李建平说:“正是由于课程改革, 引发了教室功能改变, 原来行政班级的模糊, 于是又有了导师制等一系列改革, 层层倒逼, 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

英语老师侯敏华说:“以前走到班里面孩子们做的事情特别雷同, 一个化学老师发卷子, 所有的学生都在做化学卷子。很多的问题在集体的层面解决了。可是现在每个孩子做的都不一样, 沟通工作的量猛然增加了。我们只能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成长的沟通能力, 这样的工作对班主任是非常有挑战的。”

对该校有长期观察的《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耀明解读说:“十一学校的十和一, 如果我们视为数学里面的‘+’和‘-’, 恰好对应了李希贵课程改革的变化, 老师们的工作量增加了, 而学生的负担减少了。”

在一次和校外人士的交流会上, 侯敏华拿李希贵校长一边开涮一边倒苦水:“拜我们校长所赐, 我现在是从教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当中最艰苦的一段时间, 甚至是比我刚上班的时候还要艰苦。”

以高一 (三) 班的曲铮同学周二的课表为例:7点30到8点, 在行政班上早读, 内容安排为复习语文。8点到11:30在英语功能教室上自习, 内容安排为背诵托福单词, 读英文原版书。1点30到2点, 午休时间, 读课外书, 保证每天的阅读量。2点到4点10, 一天最困的时候则被他自己安排为学习最感兴趣的化学。

而他的同桌的课表就跟他截然不同, 由于他希望在大学能够到美国学习, 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提升英语方面的能力, 背单词和读英文原版书。这样学校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课表。

“中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西方的孩子他内心基本上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李希贵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给学生们装上自己的发动机, 自行管理, 自行驱动:“高考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只是帮助学生走过这个门槛。顺便要把高考考好, 更关键的是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首先学会责任感”

在2007年接手北京市十一学校之后, 李希贵步调沉稳, 闷头课改。外地邀请分享课程改革经验大部分被他拒绝了, 因为改革方案还未经过一整轮的实验。

“李希贵在山东就是一个名人, 到十一中学的头两年没有什么动静, 这两年他在思考, 谋定后动, 一点都不狂躁。现在我们看到他的改革环环相扣, 是一个系统的成果。”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方中雄曾经评价说。现在的十一中学课改初见成果。最大的改变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提高了。

这方面侯敏华深有体会。有的时候学生会在他的办公桌上留纸条, 预约老师聊一聊学生本人这段时间的规划。更有学生提议和老师一块儿看一本书, “我们在一起讨论一下”。

秦建云老师的每一届高三毕业生, 都会结合自己三年学习物理的经验得失, 集体编写一本物理教材, 留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们使用。

李希贵说:“我希望这个学校的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责任。马丁·路德·金、曼德拉为什么伟大?是因为责任。中西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李希贵的改革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观察者的到来。教育领域长期的观察者李茂曾经在《中国教师报》“海外”版做过多年编译, 关注了不少当代美国名师, 他现在和李建平一样, 长期在这所学校进行贴身观察。在李茂的一本书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期盼中国的比尔·盖茨时, 我们能期盼中国的艾斯奎斯、比格勒、卡姆拉斯和梅耶尔 (均为美国当代教育家) 吗?”

这个问题将会由中国教育界给出解答。

职业中专学校教改 第8篇

(一)课程定位不清,教学缺乏针对性

以应用型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宗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应用型本科人才数量非常庞大。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要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但高等教育对何为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模糊,导致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缺乏准确的课程定位。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哪些人才是社会所必需的?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对这些问题缺乏系统认识从根本上阻碍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与上述问题类似,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会计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这就要求在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既要注重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地位与作用,又要以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出发点。但在实践中,部分高校为了显示本校会计专业的地位,也为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应试需要,把会计从业资格与会计专业群毕业证书挂钩。迫于就业指标的压力,很多高校将考试提到学生学习的第一位,这会误导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目前,该门课程的课时、考试、上课内容、教学方法都存在很大问题,部分高校出于对从业资格考试时间的考虑,将该门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学习,有些院校甚者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但此时学生对基础知识尚未了解,比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写要求以及会计成本核算要求等,必然导致学生听课的效果较差。此外,课时安排偏少,有些知识点无法展开,只能讲重点,使知识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学生专业素养无法得到提高。

(二)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欠缺,实习基地少

目前,很多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践教学太少,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很多教师为了职称评定,科研压力较大,不主动改变教学现状,主要功夫都下在了理论教学方面,将实践教学放在了次要位置。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财务管理专用实验室,或虽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程,但课时偏少。企业财务部门特殊的保密性导致其不愿接收实习生,学校联系实习企业存在一定困难,而学生个人联系企业更为不现实,即使能进入实习单位,由于缺乏师傅指导,实习效果也不理想。而且,从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来看,专业知识欠缺,对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利润分配等业务缺乏胜任能力。基于此,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导致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不满意。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教学方法单一,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而且,该门课程内容大多是法律条文、法律规定或道德规范,这些内容均是说理性的,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分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单位及个人的利益,自觉抵制非法会计行为与违法现象。该门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要将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三)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当前,主流《财务管理》教材很多内容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财务管理理论。但西方国家与我国环境差异较大,部分内容与我国财务管理实际脱节。此外,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上市公司为主线展开,价值评价也是以上市公司为主,对非上市公司并不适用。现实中,很多毕业生都是走入非上市公司或中小企业或自己的家族企业,进入上市公司的人数太少。同时,《财务管理》教材注重长期资金筹集,忽视短期资金。但是短期资金才是企业发展的当前动力,很多企业是由于短期资金回笼出现问题才导致破产关闭的。高校会计专业群财务管理课程一般是64课时(含实验课程),但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特别多,课时安排偏少,时间紧张,实践教学的开设仅仅是象征性的,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且,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验软件尚在探索中,这些都导致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与上述情况相似,《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该门课程融合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税法等多门学科内容,内容较为枯燥,章节之间联系不强,理论色彩较浓。而且,会计法律法规更新很快,教材内容也应随之更新,但实际情况是教材更新速度明显太慢,无法跟上现实情况发展。

(四)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双师型人才较少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犹盛。因科研成绩与教师职称、待遇挂钩,这种利益机制会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教师一味追求自身利益,一味追求科研成果,会忽略教学上的改进与提高,教师素质、师德均有下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应用型”,体现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实用性。大多数三本院校属于应用型院校,在这些院校中,师资队伍结构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学历普遍较高,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有些教师在高校工作了几十年,但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不能真正了解企业实践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与特点:虽有部分高校也注重“双师”培养,但较为形式化,比如有些院校仅规定具备教师职称和会计职称即为“双师”,但这种双师型教师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仅限于课本知识,对实践基本不了解。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师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由于该门课程是步入会计职业之前的必备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知识点特别广,理论性特别强,教学内容整体涵盖了法律、税务、金融、财政国库等诸多知识,授课教师既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要对企业、银行、政府、税务工作有一定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知识时既生动又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全部内容。但现实情况是,该门课程教师既缺少会计专业实践知识,又缺少法律金融专业实践知识,甚至部分高校该门课程教师是由非会计、非金融教师来担任,教学停留在“读课本”“划重点”“背重点”层面上。

二、两门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的契合之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定位要准确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学科为主”转为“学生为主”,教师需从原来重知识轻实践、重教材轻学法的模式中走出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由课程教学的执行者转变为以教材内容为知识载体的师生文化共建人,应当使学生融入到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主动思考,使之真正成为发自内心的学习者。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教学观念,要传授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真正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业务素质高、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同样,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定位也要准确,应当认识到该门课程是会计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要使学生熟悉财经法规具体内容与要求,为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会计专业群学生素质的培养发挥重大作用,要认识到此门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三门必考科目之一,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条件,是顺利工作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课程定位时必须坚持职业素养与考证相结合的原则,把会计专业群学生素质培养与考证能力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二)加强实践教学,深入推进“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校内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场所,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拓宽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渠道,要与实务界人士加强联系,让其以讲座或视频的形式来指导教学,强化高校学生对实践的认识,此外,要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以顶岗实习或助岗实习的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实务,使之能够得到职业体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真正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从内在、外在两个方面发挥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要将实践能力作为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提前完成论文实践环节,较好解决毕业实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对教师而言,可以将实践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比如,模拟真实情景就是其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它是将一些不容易直接感观的内容通过模拟现实情景的方法满足教学要求。比如在讲票据法时可以将学生带到实习银行,教师安排学生置身于真正的经济环境中,创设情景,如ABCDE五位当事人以及GH银行,将学生按要求分组,把组员安排进公司或银行之中分别扮演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承兑人、保证人、被保证人等不同角色,进行实践教学,出票人可根据自己需要填写票据,持票人可在规定时间内要求付款人付款,付款人可以先对票据进行审查,接着对持票人进行审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银行的工作流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强理解。

(三)教材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应当体现形势变化,要适时更新内容,培养不断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选择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质量的教材应当内容全面,适应新形势需要,同时又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与方法,与国际财务管理界的发展紧密相连。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特点突出,复合型学科不断涌现,在这一大背景下,解决某一单独领域的问题若单靠某一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需要融合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知识。正是基于此原因,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受会计理论、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来,我国会计制度不断与国际接轨,每年都有新准则出台,引起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演变。从中可以观察到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演变,新的财务管理理论不断出现,比如跨国经营引起兼并重组财务研究,通货膨胀问题引起利率测算财务研究,网络经济发展引起网络财务研究,知识经济引起知识经济财务研究。

同样,《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建设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效果提高、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当由行业技术专家、教学专家、骨干教师组成教材编审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背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兼顾理论与应用技能,将工作中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合,研究教学主要内容,使之更具实用性,可以设置不同领域的学习情境、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吸引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自主学习,要大力推进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库建设。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建立多元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此外,各高校也应注重计算机模拟软件的开发。

(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

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能再坚持以知识传承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置于首位,要增强责任感,积极改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要定期下企业参加企业理财实习。高校要从企业吸收具备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只有来自于企业一线的财务管理专家或具备较高财务管理专业素养的教师才可以胜任这项教学工作。课程设计与课程安排应当吸收部分企业一线专家来参与,高校应有目的地选派部分教师进修、学历深造或鼓励教师更新知识,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双师”培养,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保证授课质量。

同样,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要让抽象问题具体化,要熟练掌握财经法规授课知识。因该门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三门科目之中最难的一门,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至少是会计师水平。该门课程内容较多、较丰富,综合性较强,虽然有些知识各科目都有涉及,但如果教师对实践知识掌握欠缺的话,授课效果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S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改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现状相似:都存在课程定位不清,教学缺乏针对性的情况;都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欠缺,实习基地少;教材内容脱离实践;都存在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双师型人才少的情况。教学改革措施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强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定位要准确;均强调实践教学;都提倡教材改革;都需要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改,财经法规教改,契合点

参考文献

[1]李卫娜,穆敏丽.大班环境下互动式教学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4,(24).

[2]钱国英,王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

职业中专学校教改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教育改革,职业体育

1 高职体育的发展与现状

高职院校在我国教学体系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目标是向现代化进程中输送高层次、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理念传进我国的时间很短,职业院校的起步和建设比较落后,特别是教育理念核心、教学模式框架以及教学内容步骤等核心环节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而随着职业教育需求量的膨胀,职业院校大幅度扩招,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超出了计划水平;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发展必然产生很多严重而复杂的后续问题。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主要存在问题的是教育理念不清晰、教育制度不健全、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目标不合理、课程结构不系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指标不全面以及考核制度不适用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等,因此,我国职业学院体育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 新时期对高职体育教育的新要求

2 . 1“健康第一”是高职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强健的身体是开展的接触,因而健康是体育教学的先决条件和最终归宿。体育教学是高职教学中的必修课,而且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终身教育课程,必须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把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才能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和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国家教育部门要求根据国际趋势及国内需求,对高职体育教学课程的理念、性质、内容、方法、结构以及评级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是高职体育教学更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2.2 高职体育要从身体发展全面走向身心健康

根据调查资料可得,我国以前的体育教学主要目的强身健体,主要方法是通过体育锻炼而完成。而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时代,一个健康的身体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现代教育又将体育教学的目的确定为以身体健康为基础,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现在国家以及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需要的人才必须是德、智、体全方位、深层次的。因此现代职业体育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意识和兴趣,从心理上确实接受体育教学新的理念,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和高尚情操的基础上,向现代化需求的全面人才发展。

2.3 新时期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要求

体育教学的改革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而具有鲜明的特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理念的转变,即传统的强身培养理念过渡为身心健康而又不是个性的人文教育理念。因此,新时期高职体育教学应该是将课堂上老师的理论灌输、课外的体育运动技能培训、身心健康特别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综合起来,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第一,要树立学生乐于参与运动的意识,形成勤于锻炼的习惯。体育课程安排的要求是以学生体育健身和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为基础,采取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高职体育教学达到国际水平。根据该要求可以指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有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方案的制定及体育社会实践的落实等。

第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竞技运动技巧安全和谐培养的力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多种方法综合正确的应用。例如,通过体育运动控制自身情绪的方法,通过体育意志品质改善心理状态,通过体育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心理素养,通过体育竞技锻炼及比赛体验体育的快乐等。竞技运动技巧安全的掌握就是指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避免在体育活动中受伤,受伤之后能及时正确的处理从而保护自己。体育竞技技巧的教学需要传统将传统的身体力行、科学的锻炼器材及多媒体教学视频等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体育实践技巧的掌握,包括基本体能、球类、田径、美术、舞蹈等等,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合理运用各种体育器械,及时更新多媒体数据库,从而丰富与充实教学方案及内容,使之更加科学化、系 统化。

第三,要尊重课程教学的差异性。必须承认每一门体育课程都有其个性化的地方,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这种差异性使得课程教学不能依靠统一的教学方法,完善的教学体系必然是从课程自身差异的最大实际出发,因人而异。课程内容都包括理论知识和运动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主要是健康锻炼方式的学习、测试及评价;运动实践知识主要有素质、灵敏、耐力、弹跳、柔韧五项基本框架。例如理论知识和运动实践知识就不能采用同一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主要以老师的讲解、课本及多媒体资料的融会贯通为主,运动实践主要以老师的现场指导与讲解,机械的正确使用,合理的练习及视频模仿等为主。

第四,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社会,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领悟体育的深刻内涵,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参与社区体育事务的兴趣。体育教学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秉承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结合体育社会特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兴趣,完成相应的社交体育活动。

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3.1 高职院校要明确体育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名称与其他学校不同,其科学内涵也必然不同。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性。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方向的引路灯,因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第一重任是培养目标的精确划分,即培养职业性的体育人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制定的,要将职业性的概念灌输给每一位学生,并促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展现职业人才的应有素质,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学生体育职业性教育。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科学的安排体育实践锻炼,强健学生的体魄,美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抗挫能力。

3.2 体育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国家、企业、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隐蔽化,而学生毕业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工作难求的现状难以改变。而这个时代的学生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父母的疼爱及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的性格缺陷,那就是不能吃苦、缺乏毅力、自我控制能力差、遇困难即推算,这使得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淘汰边缘。因此,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催化剂,因为体育锻炼本身就是意志锤炼的过程,也是吃苦奋强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学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良好品质。例如,在体育运动教学中,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标准的完成相应的动作和任务,通过鼓励、打气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毅力。

3.3 高职体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发展中的问题短期难以解决,特别是学生就业难的难题。社会竞争激烈,人才竞争激烈对高职学生形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认为自己学历不如本科生、能力不如本科生,本科生、研究生都处于待业状态,自己找到心仪工作的几率就更小了,这使得他们都处于对未来迷茫的惧怕心理和自卑心理中。因此,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提供高职学生更多超越自我、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的机会。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将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摆在同样重要的高度。学校要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通过理论教学改善学生的思想意识,通过体育实践活动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并释放心理压力,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4 高职体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

高职教育就是向社会运输高素质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因而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将是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技术人才,所以在学习阶段在掌握自己专业相关技能,并能熟练的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对学生的职业体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相当好的体能储备,还可能面临类似高空攀爬等现场作业,所以体育教学中要进行与之相关的训练,锻炼学生攀登、怕越及耐高温、耐寒的能力。

3.5 体育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有关保健教育

高职学生毕业平均年龄为十七八岁,这个阶段心理还不成熟,身体处于发育期,身心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鉴于从事职业的长期性,他们面临职业病的几率高于其他人群。因此,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针对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有关的保健教育。采取的方式主要以老师的传授为主,并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就行身体和心理压力疏解。比如,要教会学生如何用简单的保健型武术套路消除神经疲劳的问题,如果选择一些娱乐性的活动项目,使学生在工作之余,能够更好地进行娱乐活动,使学生能够劳逸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这对学生未来工作生活都有积极的意义。

4 结语

职业中专学校教改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能够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能力得到一定的增强, 很多的高职院校都开始意识到在学生就业、择业以及职业人生的发展过程当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作用。很多高职院校也开始为此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也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得到提高。本文主要介绍的是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的思路要转变,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在高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 教师也要转变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不能以教师来作为中心进行授课, 在课堂的教学当中也要积极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另外还应该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际特点, 来开展教师和学生之间角色呼唤的策略, 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够充分调动出来。如在课堂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留出最后的10分钟时间来让学生上台发表对这堂课的教学看法, 这样能很好地巩固本节课堂教学的知识点, 同时为了让自己发表的意见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学生也会积极的准备,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培养的观念要逐渐完善, 突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在高职院校当中, 每个学生可能都是来自不同的高中学校, 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也各不相同。每个学生之间不管是在知识储备、学习风格以及个性品质等方面还是在社会方面、情感方面以及认知方面的成熟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对有教无类的教学方式比较强调, 希望能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达到相同的进步, 其实这肯定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在对高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知识, 同时也能不断地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高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要想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那么就需要对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有足够的尊重,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分层时, 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 把那些类型相似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 放弃之前自然班的教学方式。这样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能更加具有针对性, 而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也会相对增加, 学生之间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有帮助。

三积极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实际的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实践参与性的案例教学、教学方法以及情景模拟等教学法, 教师要结合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性质, 合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体系分解成非常直观的课件、网络数据以及影视资料等形式, 通过现场的观摩、案例的分析以及情境的模拟等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方式, 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去接受现代的新就业观念, 了解社会当前的就业要求, 同时还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应聘技能。

四对于实践环节应加强, 对学生的应用性应更加关注

高职的职业生涯规范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以及管理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在指导学生学会职业规划的过程当中课堂的教学是最主要的阵地。在对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时, 应要改变之前对这门课程的认识, 对于这门课程的实习实践环节应该要不断地加强。要注意布置和运用课外训练, 对于学生的练习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应着重强调。

五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时, 本文提出了关于课程的教学改革几点建议, 希望能有效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维婷.基于“五业”联动的五年制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方案构建[J].江苏教育研究, 2013 (6) :14~17

[2]朱晶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 2013 (3) :194~195

[3]梁玲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浅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 :28~30

[4]张鲲.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2 (4) :297

浅析翻转学习对学校教改途径指导性 第11篇

[摘要] 课堂教学问题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翻转学习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中的“课上”活动和“课下”活动进行互换,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自由协作等特征,带来教学模式的革命,对于转变我国现有课堂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翻转学习翻转课堂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正文]

学校的教改问题一直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学校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翻转课堂”作为学校教学改革模式的一种形式被广泛关注,本文中笔者就翻转课堂对学校教改途径的指导性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

“翻转课堂”在1996年被迈阿密大学商学院教授莫里·拉吉(Maureen J.Lage)和格兰·波兰特(Glenn J. Plat)首次提出,他们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将课程分为若干专题,向学生提供各课程专题的教学视频及课程课件,要求学生课下进行在教学视频及课件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讨论,教授进行统一解答,同时,学生们在课堂试验中进行知识的验证与应用,实现重难点问题的回顾。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能力,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师的角色转换为了指导者,真正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范式的转变。

翻转学习的出现既是以莫里·拉吉和格兰·波兰特为代表的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发展的历史必然。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翻转学习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翻转学习自身也融合了多种教学理论的比较优势,既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又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

1.灵活的教与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授为主,以板书、教学媒体为辅,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耳听、笔记学习教授内容,并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教师通过日常提问、定期考试能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利用教材、媒体等工具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成绩检验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对学习效果产生着巨大作用。学生通过被教授过程积累知识,而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会加剧学生不爱问、不爱思考“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习惯。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被迫学习,同时,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机械训练的学法,从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打压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执行老师的命令,完成老师的任务即可,很难给学生留有自由的空间和想象。“翻转课堂”将把学习的权利、责任还给学生,并且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看视频,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对知识进行透彻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先学后教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培养与发挥学习能力。教师的角色也从授业者转变为了引导者,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那么这时候老师的教就是以学定教、因学论教。翻转学习对课上时间的“松绑”使得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课上”学习绩效的最大化。

2.强化自学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好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培养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翻转课堂中,学生取代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不再仅为教师的一味传授,而是采用丰富的学习活动,通过课堂提问、互相讨论、整体答疑等形式,将老师的角色转变为观察者、引导者、答疑者,从而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深度互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伴随着相互面对面交流机会与时间的增加,教师有更多的精力采用一对一指导和一对一交流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播,并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夯实学习的成果。同时,足够的师生学习的交流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元沟通、交流、讨论、互动机制对于深化师生关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师生的合作意识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3.培养自主协作的学习者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基本只有完成作业一箱,但在翻转学习中,课上课下都是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学习内容等,通过课本、视频自主选择知识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对于确实无法解决问题统一到课上提问,如此一来,学习的灵活性、自主性会大大提高,同时,通过课上的深入交流討论,可以让学生身处一个灵活、协作、参与性强的学习环境,通过专题的分组讨论,促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项目实践,增强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充分培养自主性、团队协作、学习能力等,对于将来对于不同领域的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均能强化学习技能,打下良好的学习能力的基础。

从翻转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是翻转学习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主要作用是对传统的“课上”讲授活动进行录制,然后转移到“课下”进行,并通过计算机随时观看、学习。翻转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改方向,“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深入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普遍认为自已不讲讲,学生不会,不自己讲讲,学生总结不全面,这就错了。如果学生总结的深度不够或者各方面不全,那是老师“引导”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就需要我们在“引导”的内容上下功夫。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可能比老师想得全面。但是,作为农村教学,由于计算机与多媒体应用不到位,我们照搬“翻转课堂”模式在客观条件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可以通过翻转学习的“先学后教”理念指导教学模式的逐渐转变。比如,每节课刚一上课,老师就把当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用语言的形式告诉同学们,同时提出几个问题让同学们看书后解决,接着同学用10分钟的时间看课本。看完书,先来解释这些问题。并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设计或组织学生尽可能多的对实际的问题讨论解决,而不是老师直接教授结果。

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使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到位,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在寓教于乐中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参考文献]

[1]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 教育研究,2008,(1):17-22.

[2]程少堂.第三只眼睛看课改———中小学课改四年的回顾与反思[N].深圳特区报,2004-11-02(8).

[3]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48-57.

新时期中职学校体育教改尝试 第12篇

一、要改变观念, 与时俱进, 大胆创新, 上出新意

体育课不要老俗套, 一上课都是一成不变的课堂常规, 话说三遍淡而无味,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对于体育课来说也是如此, 不仅有营养, 还要味道好, 才能悦来食之。因此, 不妨加入些新的素材, 让体育课常上常新, 调足学生胃口, 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期盼。比如加入些流行的时尚元素, 20世纪80年代流行功夫片, 武术课好上, 20世纪90年代流行跳舞, 舞蹈﹑健美操好上, 近些年随着姚明、易建联在NBA的影响, 篮球课好上;可是, 同样是篮球课, 不同的教法, 达到的效果也不同, 现在的学生, 普遍是眼高手低, 接受能力强, 但学会了就没兴趣练了。爱玩是天性, 不妨加入些趣味元素, 把篮球当成玩具, 把上课当成游戏, 篮球不是NBA的专利, 它可以有不同的玩法, 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对它感兴趣, 都能自得其乐;这一点老师不要有功利思想,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培养模式, 不同的培养标准, 每节课都要体现出来, 使每个学生都有得玩, 都能获得快乐,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备课上下点功夫。

二、要使体育课更具挑战性, 使每个学生在挑战中获得成功的快感

中职生在体育方面并不比高中生差, 所缺乏的只是成功带给他们的自信, 挑战带给他们的勇气;中职学校大多体育课都是90分钟的大课, 常规教学一般五六十分钟都能完成, 余下的一般为自由练习时段, 但大多数学生不能自觉练习, 致使练习时间成为了休息时间而白白浪费,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渐渐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产生了逃课出去玩的想法, 造成学生缺勤流失的不利局面。其实若按教学和运动规律进行教学, 下课前的30分钟正是课堂的高潮, 正是学生掌握和提高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们要安排挑战性强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 或根本无关的项目与系列竞赛, 可以单次课, 也可以多次进行, 如教学比赛、体能测试、技能竞赛、游戏对抗等, 来转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斗志, 使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精彩激烈的游戏和比赛之中, 学生忘记了疲劳, 忘记了时间, 就会觉得时间太短, 不够尽兴, 就会留恋体育课。这样就能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潮, 也很容易地达到教师所提的最高目标。

三、要采用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混乱的组织、粗放的管理致使教学管理存在很多弊端。组织是一种技巧, 管理是一门艺术, 对体育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想组织好课堂教学, 不仅要备好课, 了解学生, 还需要详细地安排与计算, 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 做到心中有数, 临危不乱,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在教学中提炼升华, 驾轻就熟, 游刃有余;要想管理好课堂, 不仅要有决心、“狠心”, 同时还要有爱心, 做到以人为本, 人性化管理, 切不可采用过激的管理手段, 使师生之间矛盾僵化, 产生隔阂。同时教师要展现个人魅力, 注重自身形象, 与学生和谐相处, 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如在教学中, 将学生平均分组, 选出小组长,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在组与组之间, 互相促进与监督, 这样, 在教学和比赛中就能营造竞争激烈的场面, 并且秩序井然有序。

上一篇:把握整体下一篇: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