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开发范文

2024-07-26

文献信息开发范文(精选12篇)

文献信息开发 第1篇

1 更新观念

深化图书馆信息开发利用, 首先要转变制约信息开发利用的各种传统观念, 强化信息意识。具体而言, 要做到:

1.1 转变片面追求藏书量, 忽视文献信息深层开发的传统观念。

长期以来, 图书馆界一直以藏书量作为衡量图书馆发展的指标, 在书刊资料的采购问题上, 往往是重图书、轻配套、轻效益, 关心的是有多少购书经费, 入藏量增长了多少, 而忽视了图书的利用和用户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 在图书馆数目少及用户获取和购置图书较为困难的条件下, 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和藏书量是图书馆水准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量化指标, 但是当今世界文献急剧增加而图书馆购书费远远赶不上这种增长的情况下, 我们必须在注重有效藏书量的同时, 更要注意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 注重图书馆的配套服务, 从而提高藏书文献的利用率, 使图书馆朝信息中心的方向发展, 而不是成为图书博物馆。在信息加工方面, 传统图书馆都是以文献的一级加工为主, 只注重编制书刊目录 (即揭示一次文献) , 使图书馆的服务长期停留在最基本的水平上。显然, 这样的服务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定要改变那种认为图书馆的信息加工就是编制目录的传统观念, 树立“按需开展信息开发和研究“的心观念, 树立以文献信息保障率和文献信息开发利用率来衡量办馆水平的新观念, 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势, 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开发。

1.2 更新领导观念。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观念更新固然重要, 图书馆领导观念的更新更是关键。他们更需要重新认识图书馆的办馆方针、政策、目的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重视开发利用文献信息。具体地说, 一是要在人员的配置上给予图书馆一定的支持;二是加大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投入, 尤其是要保证必要的设备经费。

1.3 树立信息服务新观念。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图书馆是信息中心, 也是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信息产业的重要分支, 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必须提高对现代化的认识, 用户第一观念、市场竞争及效益观念, 逐步使图书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由分散单干向网络化和资源共享转变, 在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上多下功夫。

2 积极参与竞争, 勇于创新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有机制,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图书馆只有敢于开拓创新, 才能彻底打破因循守旧、闭馆锁库的局面, 才能通过积极地参与竞争, 进一步增强内部活力, 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图书馆在立足本馆, 变重“藏”为重“用”, 充分开发, 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 在为社会和科研服务的前提下, 要加快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积极参与信息业竞争, 在竞争中求生存, 求发展。

3 抓好图书馆基础工作

这是开展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 抓好基础工作主要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 要抓好采购工作, 注重馆藏的特色建设, 努力创建一个丰富的图书文献基地, 这是深化文献信息开发利用的必备条件。其二, 要提高图书文献分编质量, 提高编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程度, 建立馆藏数目数据库, 这不仅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而且也是图书馆开发利用文献资源, 图书馆界开展协作采访, 联合编目、联网检索, 从而避免重复劳动, 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关键。

4 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4.1 除提供常规的文献外借、阅览和复制等服务外、应利用加工

整理的文献和其它信息, 开展宣传报道服务, 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馆藏动态, 利用馆藏文献。

4.2 在做好图书馆基础服务的同时, 可组织人开发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信息。

针对读者特定需求开展定题服务、专题服务, 充分发挥科研服务的作用。

4.3 开展网络化信息服务。

图书馆可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综合处理文本、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信息, 向图书馆内外用户提供馆藏信息, 同时也使图书馆内用户利用网络上的国内外信息资料, 了解最新情报和发展动态, 实现资源共享。这是现代型图书馆的重要标志, 是图书馆作为信息集聚地的未来发展走势。

4.4 开展多媒体电子服务。

随着电子技术发展, 多媒体电子读物以其直观性和趣味性倍受读者青睐, 成为图书馆为科研服务的重要信息源。多媒体资料的入藏量不断增加, 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开辟专门的多媒体阅览室, 委派专人开展多媒体服务。服务的方式可以是有偿的, 如就室阅览、租借、代查。这不仅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也为图书馆增加了收入。

4.5 面向社会积极开展信息服务。

图书馆在满足社会和科研服务需要的同时, 可根据本身的条件, 有计划、有步骤地面向社会开放, 全方位地为本地区域党政机关、经济调控系统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为大中型企业提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市场需求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为乡镇企业提供短、平、快的技术信息;为教育、科技兴农提供农业科技实用信息等。这不仅使有限的资料得以充分利用,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也为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5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

图书馆要满足社会科研对于情报信息的需要, 要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人才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 信息人员素质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而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得以发展的保证。这支队伍不仅具备文献信息知识, 专业技术, 外语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字编辑能力和对用户的公关表达能力, 具有狼嚎的职业道德, 强烈的信息意识和热情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这样才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 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为此,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成为当务之急。图书馆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能人, 另一方面要着重抓好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 把传统的文献型人才培养成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 造就一批高水平的跨世纪的科技信息专家和科技信息学科带头人, 造就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使图书馆信息服务迈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克服困难, 利用图书馆自身的传统优势, 采用现代高科技技术, 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加强图书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图书馆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图书馆,开发利用,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郑智英.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得优化与利用[J].图书情报工作, 2000 (4) .

[2]周永清.市级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J].图书馆情报, 1994 (2) .

文献信息开发 第2篇

摘 要:文章认为民族文献信息具有广泛性、回溯性、准确性、有序性等特点。因此,在开发利用民族文献信息资源时,应从加大搜集力度、建立文献数据库、成立研究与服务中心、加强人才培养和运用现代技术等五方面着手。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447()02 0129 02

民族地方文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这项资源开发,不但能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在推动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充实整个中华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宝库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功效。本文试就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及开发利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切之处,恳请教正。

一、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

民族地方文献是反映民族地区的过去和现在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民情、山川形势、民族迁徙、地理沿革、天文气象、矿藏河流、城郭郊野等方面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文献。一句话,是具有民族地方特点的丰富的文献资料的总汇。与其它信息比较,它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特点:

1、内容的广泛性。从民族地方文献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来看,它包括了民族地区各个时代的历史沿革等内容,大体分为历史文献类、宗教类、经典类、道德类、文学类、其他学科类型。

2、信息的准确性。民族地方文献大多是身在其境、面临其事的人的著述,所以,它是最基本的信息层次,属于原始信息,比较准确可靠。由于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这种渊源性,它能起到别的`信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民族地方文献的价值无比珍贵。

3、信息的回溯性。民族地方文献一旦形成,即成为本民族地区历史活动的见证和记录,描述着本民族地区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些信息的储存,成为历史对象,为后人研究古代民族活动的史实、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研究民族地区农牧医技术以及民族地方矿藏资源的状况等问题提供依据。

4、信息的有序性。从民族地方文献实体讲,一般都是经过图书馆的整理、编目。按照民族地方文献内容来源、时间、形成等方面形成有机的联系,因此,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比较规范有序。

二、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作为一种信息,它当然是一种资源,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科学的信息资源。民族地方文献中包含了数量巨大的关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及历史事件的情报,尤其对于描述民族地区历史的完整面貌,是无价的原始资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广泛、大量储存和迅速、系统地提供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为其服务。大力开发、传递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加大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搜集力度。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对象是信息源,所以加大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力度是非常必要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系统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图书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数量日益稀少,收集不易。基于此,图书馆必须改变过去在采集工作中重正式出版物,轻非正式出版物;重历史文献,轻当代文献;重文史资料, 轻经济资料、自然状况资料的观念,开展全方位的采集工作,以保证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非正式出版物(或称内部资料、灰色文献)这类文献来源十分广泛,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学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它能从各个方面快捷地反映民族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研究及各行业建设中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民族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

2、建立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民族地方文献就其来来看,除一部分公开出版物外,有很大一部分是民族地方历史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非正式出版物,这些文献不可能在版编目,也不可能被国家的文献数据库统一标引,只有地方文献收藏单位才能对这类文献进行整理和标引。因此,应以省馆为龙头,联合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及有关收藏单位共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网,实现优势互补,减少信息资源交叉收藏和重复建库的浪费,促进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整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3、成立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与服务中心。作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开发利用的研究部门,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应认真对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加工、整理、发掘工作,开展智能服务。在直接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情报信息、专项数据资料并帮助论证的同时,应配合市场经济,从大量民族地方文献资料中系统地编制出与市场有关的民俗、人文、自然、工艺、美食等方面有开发价值的二次、三次文献,为各民族地区发展第三产业服务。

4、培养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人才。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收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多思善辨的工作作风,要善于发现捕捉文献信息,必须思维敏捷、手快腿勤,同时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就目前我们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队伍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完全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因此,加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队伍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极其重要的任务。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加强组织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及相关的博物馆、档案馆、文研所参与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和水平,保证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互相切磋,活跃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研究,及时学习、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水平。要培养更多的中青年优秀民族地方文献开发人才,使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后继有人。

5、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就不能简单地、低水平重复前人劳动,而应该是高水平地开发与利用。针对民族地方文献数量巨大、开发利用不足、人才匮乏的现状,我们认为一定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服务,利用计算机技术使民族地方文献尽快实现数字化,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加速资源共享。

总之,根据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应当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京山.必须加强史志文献资源研究与开发[J].新世纪图书馆,,(1).

[2]包和平.试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民族地方文献目录工作的改革[3].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90,(1).

作者简介:单大妹(1964 ),女,浙江东阳人,青海省图书馆馆员。

地方文献开发与区域经济提升 第3篇

关键词:地方文献 开发 区域经济

一.地方文献是区域经济文化的主要源泉

1.地方文献价值与使用价值。第一,情报价值。地方文献是一种典型的动态情报,其内容主要体现在社会科学领域,以及和社会科学研究有关的一些自然科学范畴。如天文、气象、水文、地质和物产资源等,这种情报能及时向各类地方事业提供有关信息,帮助用户通览全局,少走弯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无论是对于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事业,还是对于地方社会的管理和保障,都具有很高的情报价值。第二,史料价值。地方文献通过对特定区域内各个方面的信息所进行的记录,不间断地传递给后人,由于其内容完整,详细而又相对客观,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会逐步增高,文献的价值与时间成正比,而且是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第三,文化价值。我国的地方文献源远流长。它详细、完整地记载了我国数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2.地方文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地方文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宝库,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知识与信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建设的繁荣诸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许多地方利用地方文献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已成为一个亮点。剖析这种现象发现,地方文献与区域经济提升关系密切,其着力点为三个方面:第一,史料支持。地方文献是对某一特定区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等的综合记录和反映。第二,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不同地域,文化名称虽然相同,但内涵都相异。翻开不同地域的文献史料,便会发现每一区域的历史、文学、文字、地理、宗教、科学、建筑、园林、书法、绘画、民俗都是那样的丰富、厚重,差异巨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美才蕴含其中,价值才得以体现,也才最具有吸引人的魅力。第三,文化内涵支持。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习惯定势、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区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大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小到民俗文化、烹饪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市场文化……这些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被记录和保留下来,成为多文化、多形式的地方文献,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丰富而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

二.利用地方文献,助推区域经济提升

1.为地方特色经济创建特色数据库。作为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核心,数据库建设能提高资源利用的层次,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地方文献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各种工具和技术,将从各种渠道搜集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加以专业化整理和组织,创建以地方特色经济为主题的特色数据库,可以使用户方便快捷地了解当地特色产业的现状及其历史,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当地具有特色的资源及其利用情况。这对于扩大特色产品的销路、吸引投资、开发利用特色资源,促进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都会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应该以馆藏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为依托,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持,以馆藏书目数据库为基础,以颇具特色的重点藏书为核心内容,以全文型特色数据库为最终目标,把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作为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

2.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特色服务。发挥馆藏地方文献特色信息资源优势,满足区域用户的特色需求,深入开展行之有效的个性化特色服务。通过对地方经济领域用户的信息需求行为特点和用户信息库的分析和研究,获得用户的第一手资料,准确地把握用户的个性和需求,制定有效的服务策略,及时调整服务的角度和内容,为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和开展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提供依据。建立各类基于个性化特色服务的信息服务系统,应将注意力和重点放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资源组织、筛选和提供高质量的主动服务上。

3.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题信息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应用型的地方文献信息用户,他们所需的信息具有明确的专指性、时效性、实用目的,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其提供“量身订做”的信息产品。对此专业咨询人员在接受用户和企业的委托后,组织力量对相关的实体地方文献和虚拟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筛选、提炼、加工成为用户所需的产品一专题资料汇编,专题书目索引或专题数据库等。

三.结语

文献信息开发 第4篇

1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在图书馆行业中的应用不断成熟, 网络技术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开始逐渐体现出来, 这一影响主要变现在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载体多元化, 导致馆藏结构的变化,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传统的纸质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文献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变得极端多元化,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众多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让图书馆的馆藏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由于位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上, 所以对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整体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开始变为现实馆藏资源和网络上的虚拟馆藏资源, 资源总量和资源的呈现方式极大的丰富了。同时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传递上网络环境也作用巨大, 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封闭局面, 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让文献信息资源传播的速度更快, 范围更广, 使用效率更高[1]。

2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障碍

2.1 观念障碍

当前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障碍, 主要来自于图书馆系统管理人员的观念, 在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传播速度让很多图书馆管理人员赶到恐惧, 害怕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被过度利用, 所以在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利用上设置各种门槛, 限制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 同时一些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害怕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网络化管理之后, 高效的图书管理系统会取代自己的位置, 而对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可发利用有抵触情绪, 总之观念上的问题是网络化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主要障碍[2]。

2.2 技术障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着网络设备更新的难题, 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是极为迅速的, 这种更新速度对于图书馆这样一个要求相对稳定的文化机构来说难以适应。同时相应的网络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还存在瓶颈, 这一瓶颈就是图书馆浩如烟海的纸质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问题, 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之所以享有权威的地位, 就是因为图书馆掌握着最全面的文献信息资源, 而在网络技术环境下, 这些纸质文献信息资源要完成数字化的转化, 至少要花费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这样浩大的工程是图书馆系统无力支持的, 所以当前的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只是在缓慢前行。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3.1 合理调整馆藏结构, 注重网上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馆藏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势下, 图书馆要合理调整馆藏结构, 注重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 丰富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形式, 优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3]。

3.2 提高认识, 走资源共享之路

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活动, 图书馆工作人员首先要端正态度, 树立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 意识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放在故纸堆里并不能实现它的价值, 只有将文献信息资源拿出来, 通过网络环境进行共享, 将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到应用它的地方去, 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同时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个体的资源共享力量是有限的, 要打破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壁垒, 基于网络信息环境建立图书馆联盟, 以系统科学的组织方式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 保证在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的全面性,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信息服务。

3.3 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文献保障服务能力

在任何行业的管理工作中人才都是最重要的,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行业更是如此, 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积极进行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 设置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 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化进行专职督管, 对一些不适应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部门, 要进行酌情削编和取消, 保证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的整体性和专业性, 提高文献服务保障能力[4]。

4 结语

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形势下,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是必然的趋势,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要结合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创新, 保证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充分支持。

摘要: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其自身的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该文将从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 结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现状, 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平, 马东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 2007 (3) :476-480.

[2]戈建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 2009 (1) :172-174.

[3]杨明秋.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共享[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23-25.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 第5篇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

刘佳艳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分别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开发过程、实践与反思以及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几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以便更好地研究校本课程,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在我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本文对近年来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进行了梳理,以便更好地研究校本课程,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

一、国外研究

关于国外校本课程研究的论文并不多,主要介绍了国外校本课程开展的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思路。

李介在《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中介绍了国外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这四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对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的主要有王斌华和胡洪伟,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校本课程的概念和实践进行研究的分别为王斌华和科林・马什。

二、国内研究

1.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胡献忠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导致以相互作用为其特征的民主的课程开发模式的产生;(2)充分关照师生的主体价值及其独特性和差异性;(3)有利于实现政府、学

校教师和课程专家的良性互动;(4)形成的课程更为清晰、易懂,易被学校教师所认同和执行,而且可以不断地、及时地得到检查和

调整。

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研究的论文比较多,共有21篇。这些理论的研究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指南,以下是比较有代表的几种观点。

徐玉珍认为校本课程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坚持“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她指出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课程开发都必须同时考虑到这样三个方面,即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和学科知识体系,但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对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更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科知识体系,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个体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所表达的

是一种“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念,因而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个体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兼顾社会需要,但缺点是容易忽略学科知识体系。”

吴刚平指出:“学校自主开发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任意作为,它还必须考虑到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反映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流程,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有序运行。”“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也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通盘考虑。”

(2)校本课程评价

林一刚关于校本课程评价发表了《校本课程评价》《略论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概述》等文章。他借鉴了斯基尔贝克的校本课程开发程序,从而得出了校本课程评价的主要对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同时,并强调:“对于这些方面的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说明,而是为了改进。”

在研究校本课程可借鉴的模式和方法方面,斯塔弗比尔姆的CIPP模式,其中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

校本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对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定位的评价、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反思性评价)和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评价时,人文类的校本课程应该着重于知识获取与情感培养。

李臣之在《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提出校本课程应该坚持持续发展、人本自然主义的取向。在“实做”的过程中要界定评价范围、研究评价的尺度,同时也要注意方法的选取。在方法选取方面,对档案袋评定、公示、综合评定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解释综合评价时,他还引用了杨立龙教授校本课程开发表。

3.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反思

关于校本课程实践与反思的论文占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一,这说明了校本课程的理论已经应用到实践当中,而且学校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和重视也逐渐增强。关于校本课程实践方面的论文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整体的探索,如崔允t的《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徐玉珍的《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另外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的.研究,如石惠新的《小学国际教育理解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刘素美的《走向经典――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靳玉乐在《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中,总结出了“概念模糊,影响品质;定位过低,权利分享不足;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薄弱”这四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校本课程实施的对策:实现课程发展机制的多样化转变;给教师赋权增能,使之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实现权力再构;建立学校新文化,实现文化再生。

4.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傅建明在《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准备》中,提出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林一刚在《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素养刍论》当中也提出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质量,使其能够真正体现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需要许多现实性的支持条件,其中教师的素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其中教师的素养与傅建明提出的教师的准备基本一致,包括: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以及行动研究的素养。郭翠兰在《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要求》中,从教师的观念层面、素质层面、能力层面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姜亚芳的《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发展》一文中,指出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开始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增强了教师的幸福感,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了新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09)。

[2]吴刚平。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及其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04)。

文献信息开发 第6篇

关键词:开放存取文献,文档文献资源;互联网

一、OA概述

OA全称为Open Access,简称OA,一般被翻译为“开放存取”,是一种在科学领域学术信息免费共享的理念与出版机制。简而言之,“开放存取”就是使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无限制地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类文献,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递、打印、检索以及获取在线全文信息,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动,从而实现科技文献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传播。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共享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对于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世界各国平等、有效地利用人类的科技文化和科技成果具有重要意义。OA文献资源有图书、期刊、报纸、论文、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标准、专利、音视频、文档等多种类型。

随着2008年10月14日被确定为世界第一个“开放存取日”,有27个国家的120所大学参与庆祝。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2009年4月2日报道,瑞典隆德大学通过了2009年度预算,拟投入150万瑞典克朗(约合19万美元)用作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费,以鼓励并帮助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这是目前为止一所大学在支持OA期刊出版上投入数目最大的基金之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签署开放存取的《柏林宣言》为标志,表明中国科学界和科研资助机构支持开放获取的立场和决心,免费获取与使用互联网学术文献信息资源的OA运动正在我国多种文献类型领域逐渐展开。为此,本文对如何开发利用互联网OA文档文献资源进行探讨。

二、我国OA文档文献资源简介

1,综合OA文档文献

(1)“豆丁网”。该网站是文档发布、分享与销售平台,其文档发布与分享的理念与开放存取的理念是相通的。豆丁网希望让各类文档通过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而终结原来只能通过单一出版物进行传播的时代,使用户自由地分享各种文件格式的文档。网站目前共收录OA文档文献13大类200多萬件,分类内容包括小说、经管励志、办公工具、明星娱乐、汽车、体育、生活时尚、计算机、法律、教育考试、科技、艺术、社科,每类中均提供其2级分类内容。文档格式目前提供5种:doc、xls、pdf、1313t、txt。文档类型包括图书、论文、报告、文件、数据、图片、表格、标准、专利、学位论文、课件等。用户需要免费注册、登录使用。每件文档提供:题名、图片、页数、内容简介、浏览、收益、购买、下载、评论、收藏、来源、时间等信息。其“高级搜索”可通过文档名称、标签、文档分类、文档格式、发布时间进行检索。并可按相关程度、浏览量、发布时间、支持度排序。

(2)超级资料库。该网站目前共收录OA文档文献11万多件,免费注册、登录即可利用。文档格式有8种:doc、ppt、13dr、eke、pps、rar、him、xls。专业分类内容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培训资料、财税管理、企业管理、生产管理、企业战略等几十种。行业分类内容为:饮食酒料、房地产、日化用品、零售、汽车、医疗药品、电信、服装、保险、媒体广告、旅游、钢铁、酒店、超市连锁、烟草、石化、家电、物业装修、行业报告、电子、美容、工程建筑、软件、其他。

(3)中国文档网。该网站目前共收录OA文档文献22大类310小类52000件。22大类内容如,行业资料、企业管理、年度计划、行政管理、财税管理、经营管理、质量体系、市场营销等。压缩文档的解压缩密码为该网站的网址“www.cndocs.com”。每件文档资源提供的信息有:文档题名、软件(将所有文档按软件对待)大小、软件语言、软件类别、运行环境、授权方式、软件等级、整理时间、相关链接、下载次数、贴心提示、内容简介、下载地址。

(4)中国文档在线。该网站目前共收录OA文档文献14大类33960件。22大类内容为:程序开发、web开发、网络技术、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平面设计、操作系统应用、数据库技术等。

2,专业类OA文档文献资源

(1)电力文档网。该网站目前共收录电力类OA文档文献10类3710件。分类内容为:设备、技术、安全、营销、范文、工具、标规、百问百查、管理、培训。用户不需要注册即可下载利用该网站的0 A文档文献资源。

(2)软件开发文档网。该网站目前共收录软件开发类OA文档文献6类3596件。分类内容为:资源中心、技术文章、文档资料、电子图书、系统源码、开发工具。每件文档资源提供的信息有:文档题名、运行环境、软件等级、发布人、文件大小、下载次数、添加时间、软件简介、下载地址。

文献资源开发的新尝试 第7篇

1 读者俱乐部的构成

读者俱乐部的特征在于突出“新”与“快”两个字, 我馆的具体做法如下:采编人员将新书拆包、验收、登录、盖章后的新书交读者俱乐部上架, 读者俱乐部地点就设在一楼大厅, 读者对象是我市广大读者。图书实行开架借阅, 借期为15天, 逾期归还者给予适当罚款, 编目人员根据新书到馆的先后情况, 下架数量相当的图书 (按财产号顺序) 分编加工等量的新书上架与读者见面, 如此反复循环, 保证了新书与读者见面。等待加工的新书存放在读者俱乐部, 让它们一边等待加工, 一边实现其社会价值, 充分发挥了文献资料的时效性, 缓解了新书供需矛盾。

2 读者俱乐部的作用

2.1 有利于缓解读者与文献之间的供需矛盾

当前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书刊价格成倍上涨, 购书经费严重不足, 各馆普遍采用保品种减复本的藏书策略, 致使新书入藏量锐减, 许多专业性图书只能购买1~2册, 这些图书投入流通后, 一旦被某些读者借走, 其他读者就借不到该书。以我馆为例, 许多新书一上架, 立即被借一空, 每册图书平均借期为20天, 一年只能满足18位读者, 而图书馆一般拥有着上万名读者。

2.2 有利于增强信息的时效性, 实现图书需

求的“社会性”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科学知识的新陈代谢从18世纪的80~90年缩短到当今的5~10年, 而文献的平均寿命仅为5年, 据分析, 科技论文若延误一年半至两年发表, 其情报价值将丧失30%“然而, 我们图书馆现在所谓之“新书”要经过作者定稿、出版发行、图书采购、图书馆编目加工、流通借阅几个环节方能与读者见面。据统计, 新书从作者定稿到出版需要12~24个月, 从出版、发行到图书馆需6~12个月, 这样的时间差与知识更新的速度极不协调。成立读者俱乐部后, 新书一进馆, 经过约1~2天的初加工就可以上架与读者见面, 以较快速度向读者传递新知识, 增强读者对信息需求的时效性, 突出“新”与“快”之特色, 适应了当今时代高速度、快节奏、多变化的特点。有了读者俱乐部, 这些一进馆的图书马上就能与读者见面, 深受读者欢迎。

2.3 有利于图书馆转变观念, 提高服务水平

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在服务观念上的最大不同就是现代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中心和中转站, 而不是藏书楼。现代图书馆所做的工作就是要适应社会需要, 以最快的速度主动为读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 设立读者俱乐部就能较好地体现这一指导思想, 尽早地揭示各种到馆新书, 最大限度发挥馆藏图书的各种功能。这样, 有利于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上档次, 有利于在广大读者心中树立起新时期图书馆的新形象。

2.4 有利于提高文献资源的共享性

读者俱乐部的成立, 使得大家在文献面前做到人人平等!共同享有。如整套的套书, 由于价格比较昂贵, 我馆一般只购一套, 以前读者是借阅不到的, 来到馆就进入保存本书库, 读者要看就得办理另外的阅览证, 现在有了读者俱乐部, 他们可以看到以前想看而看不到的图书, 让广大读者享有借阅的权利, 真正实现了馆内资源共享, 使图书馆的有限投入产生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2.5 为市民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场所

读者俱乐部作为图书馆特色服务的缩影, 成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均衡提高并达到融合和活化的场所, 温馨如家的读者俱乐部长期提供丰富的人文科学方面的文献, 成为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近一年来的实践已证明, 读者俱乐部的开放促进了读者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 使人文知识、科学知识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感悟内化到升华。

2.6 有利于加强读者与采访人员的沟通, 指导采访工作

加强调研是采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目的是提高馆藏图书利用率, 沟通与读者间的感情。为此我们是采用走出去的方法, 即通过采编人员深入到第一线 (如流通、阅览等部门) , 参加他们的工作, 从中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与阅读倾向。此外, 馆里还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 征求读者与馆内工作人员对采购工作的意见, 努力使采购的文献适合读者的需求。读者俱乐部集读者认识、实践为一体, 该部的成立, 使采购人员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又增加了一条渠道, 这实质上是把读者请进来, 使读者在利用读者俱乐部的同时, 了解到最新的馆藏情况, 通过使用, 及时发现优缺点, 提出合理化建议, 并将其迅速反馈给采购人员, 使采购人员根据读者需求, 及时进行调整, 从而避免文献采购的盲目性和偏向性。如在管理过程中, 我们发现个人需要的文学及一些专业性图书, 采编部通过书店或出版社为他们及时购买入藏并办理代购业务, 深受读者欢迎。

2.7 为图书馆增加了补文收入

图书馆是公益性部门, 应不应该收费、怎样收费, 一直是个争议颇多的问题, 就目前图书馆的现状, 依靠财政拨款购书是难以满足读者需要的, 那么我们打破思想误区, 突破传统观念, 适当的向读者收取一些费用, 我馆成立的读者俱乐部, 是这样做的, a.俱乐部采用会员制。分:一年期:半年期:b.办理会员证需交押金100元 (退证返还) ;借阅费分一年期50元 (自办证之日起一年内有效) ;半年期30元 (自办证之日起半年内有效) 。也可办理月证, 每月5元 (自办证之日起一月内有效) 。把所收的会费用来购买新书, 多购进新颖的、时尚的、热门的、经典的图书, 来满足读者的需求, 缓解了购书经费紧张的问题。这样的有偿服务是可取的, 经过实践证明也是深受读者普遍欢迎的。

3 新书阅览室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新书的初加工不应在新书阅览室中进行

新书验收后要进行入库、贴磁条等初加工, 计算机和盖章发出的声响会影响读者的阅览;贴磁条属于图书馆内部工作对读者保密, 一般不能让读者看到。

3.2 要建立并严格遵守读者俱乐部与编目

人员间的送书与验收制度为确保图书编目工作的顺利完成以及在图书编目过程中使读者能最快地阅览到馆藏新书, 编目人员与读者俱乐部均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和严格的交接手续, 并按新书交接程序和制度办事, 以确保新书编目后能顺利进行典藏, 投入流通。

3.3 积极开展新书宣传服务

读者俱乐部应加强宣传辅导工作。因为一批新书少则几百种多则上千种, 一旦投入书库, 就好似滴水汇入大海, 读者很难马上找到它, 设立宣传栏, 编辑出版新书通报, 这样不仅宣传了馆藏, 而且把各种最新信息和各学科的学术动态迅速向读者公布, 对加强阅读辅导大有好处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效果。

3.4 某些特殊文献信息不宜放入读者俱乐部

各种缩微资料、视听资料、音像资料、随书光盘以及十分珍贵的独本书 (外文书除处) 应单独存放, 不能进入读者俱乐部, 以免造成损坏和遗失, 影响馆藏。总之, 在目前经费短缺、藏书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成立读者俱乐部是大势所趋, 它不仅能充分发挥新书的特有功能, 提高藏书利用率, 满足读者的需求, 而且对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摘要:在现今社会信息更新频繁的情况下, 如何将最新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读者手中, 新书阅览室的建设是有效途径, 以大连大学图书馆为例, 论述了建设新书阅览室的作用以及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读者俱乐部,读者服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彩虹, 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2 (1) .

[2]董颖.新书阅览室的作用及管理方式[J].图书馆学研究, 2002, (3) :28-29.

文献检索系统开发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文献检索,PHP链接数据库,MySQL数据库

1概述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及网络基础通讯设施的改善, Web上的信息已成为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使Web数据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另一方面, Web客户端或者具备网络访问功能的设备越来越利用它提供服务。随着时间的延长, 文献的数目也随之成倍增长, 因此, 如何能够更好的管理这些文献, 使想使用文献的人能够迅速而准确的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 是人们长久以来所关心的问题。

2开发环境

PHP是一种服务器端HTML嵌入式的脚本语言, Apache是世界排名第一的Web服务器, My SQL数据库是目前运行速度最快的SQL语言数据库, 是一个真正的多用户、多线程SQL数据库服务器。php My Admin是基于Web浏览器的My SQL图形化管理器, 使用php My Admin和浏览器, Web开发人员可以很方便地完成大部分数据库管理人员的任务。

3系统设计

3.1用户功能。基本检索功能、高级检索功能、用户下载功能。

3.2管理员功能。实现对记录文献的追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但这些追加等操作是只对管理员开放的。管理员还可以进行基本检索、高级检索和文件下载等操作。3.2.1添加文献功能。管理员可以在这里进行对数据的添加, 即向数据库中加入新的文献。3.2.2管理文献功能。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 管理员也许会发现某些文献存在一定的错误, 有些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 需要进一步的更新时用管理员的文献管理功能。点击界面最上一行的“文献管理”标签或是点击管理员控制面板中的链接, 进入文献管理功能界面, 首先, 通过键入题目、作者、日期等信息找到要进行操作的文献。比如, 要把文献《文献检索系统》的题目改为《文献收索系统》后, 点击“搜索”按钮找到该文献后, 点击“修改”进入文献修改界面, 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内容进行修改。若想删除该文件, 直接点击“删除”按钮。3.2.3浏览文献功能。管理员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所有文献进行管理。但是, 如果仅仅通过关键词来进行对文献的查找的话, 管理员可查到的文献是有限的, 有些文献可能永远停留在角落里不被发现。这时, 就用到了系统中的浏览文献功能。它可以使管理员直接看到数据库中的所有文献。3.2.4注册管理功能。庞大的数据库以及繁杂的系统, 如果只有一位管理员来管理, 可能会有些力不从心。此时, 管理员可以给系统添加新的管理员来参与系统的维护和建设。这可以通过系统中的注册管理功能来实现。直接点击管理员界面最上一行标签中的“注册管理”标签, 或是点击管理员控制面板中的“注册管理”超链接, 在管理员后的文本框中输入要添加的新的管理员的用户名, 在密码后的文本框中输入新的管理员的密码, 再把密码重复输入一次, 点击“提交”按钮。这样, 新的管理员就添加成功了。新的管理员享有同管理员一样的权限, 可以添加文献, 修改、删除文献。同时, 还可以再添加新的管理员。3.2.5上传文件功能。此功能是针对用户下载功能来建设的。管理员通过文件上传界面来向数据库中添加各种格式 (如pdf、caf格式) 的可供用户下载的文献, 此功能方便用户把文献下载到本地机器中浏览管理员只要输入论文标题、论文作者、论文注释等信息, 点“浏览”按钮选择好要上传的文献, 再点“添加”即成功把文献上传到服务器中。

4系统的架构与实现

多途径文献检索系统分为文献管理子系统、文献检索子系统以及一个包含4个表的数据库构成。为了明晰的阐述该系统的结构, 本文以文献管理数据库、文献管理子系统、文献检索子系统为顺序, 层次化的解析该系统结构。

4.1文献管理数据库。由管理员数据表、用户数据表、文献资料管理数据表、文献文件管理数据表4个表组成,

4.2文献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入口、添加文献、管理文献、浏览文献、注册管理、文件上传。4.2.1控制面板。使用html建立了通向五个管理功能模块的超级链接, 不仅让初始管理员对整个管理功能的概况一目了然, 而且方便了管理员的控制、查找等操作。4.2.2添加文献。用于添加可以直接通过网页格式呈现文本的文献。该页面的主要结构就是一个大的表单control, 由两个text、一个textarea、两个submit组成。该表单将添加的文献标题、作者、正文通过post方法提交给文件add.php处理。部分代码是:

4.2.3管理文献。该页面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检索的方法找到目标文献, 再加以修改或者删除。功能代码是一个简单表单search, 使用了三个text、两个submit表单元素, 将$title、$author、$date通过post方法传递给admin_resule.php文件, 实现对文献标题、作者、登载日期的模糊查找。4.2.4浏览文献。该页只是一个连接功能, 以新建窗口的样式连接到文本文献查看、下载文献查看两个页面, 这两个页面用于管理员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纪录有全局了解, 方便管理, 减少了使用phpmyadmin的重复连接使用, 实现了一网多能。4.2.5注册管理。用于添加新管理员数据纪录, 让更多的人管理此数据库, 丰富数据库的容量、改善数据库的功能。简单的使用一个表单reg将新管理员名称 ($name) 和密码 ($password) 交由reg_1.php处理。4.2.6上传文件。该页的功能与admin_control.htm十分的相似, 重点要分析的是表单的上传功能, 编辑网页中的html表单使用的是软件Front Page, 在表单提交数据的upload.php中使用了如下代码:

4.3文献检索系统

参考文献

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9篇

一、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内涵及其价值

徽商是古徽州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并不是指现在所讲的安徽商人。徽商也称新安商人, 和苏商、晋商、浙商、粤商一道, 在历史上合称为“五大商帮”。徽商档案文献资源是指徽商在不同时代、不同学科领域中所创作、整理出来的知识及相关信息, 也就是指所有涉及徽商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料, 无论是何种载体、何种类型、何种语言等等, 都可称之为徽商档案文献资源。徽商作为一支重要商帮, 其商业资本之巨, 活动范围之广, 经商能力之强, 在商界首屈一指。徽商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的辉煌, 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大奇迹。

徽商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徽商文化的存在也非常广泛, 徽商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沉淀,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体现出自己鲜明的地方色彩。徽商档案文献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的正规出版物, 具有国际标准发行号及国内统一发行号;另外一种就是未通过正式出版发行渠道出版的非正式出版物, 这些包括记载徽商活动的经卷、史诗手抄本及相关记录等等, 还有一些记录徽商活动的碑刻、雕像、画册以及一些图片和影像等等。如今, 由于国家加大对这方面的重视, 大量有关徽商文化的古文物出土和保护, 表现出徽商文化的博大精深。目前仅黄山市就有地面文物5000余处, 市县馆藏50000余件, 清契约文书约28000张等等。

二、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利用价值

1. 徽商的艺术创作。

徽商档案文献资源中有大量的艺术文献资料, 如一些陶器、乐器、书画、民俗实物等等, 这些都能提高信息用户对徽商文化内涵的感悟, 丰富信息用户对徽商艺术知识方面的储备, 激发对徽商文化艺术的创造力, 提高徽商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徽州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根植于新安文化土壤之上的徽商, 是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 不仅在商海中技高一筹, 更是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和艺术修养。早在徽班进京时, 徽班的艺术家们根据民间徽商传说, 排出了许多反映徽商辛苦创业经商的曲目。近年来, 由徽商人物事迹改变的戏曲影视大量涌出, 大大提高了徽商在全国以及全世界的影响力。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高阳发表有《红顶商人》一书, 描写了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一生的兴衰史, 使“红顶商人”的雅号家喻户晓, 徽商的大名名扬海内外。

2. 徽商的历史研究。

在中国历史和经济发展的研究过程中, 徽商档案文献资源对中国传统民族商业历史的研究、探讨有着重要价值。东晋时期就有徽商活动的记载, 以后代有发展, 明嘉靖至清乾隆、嘉庆时期, 徽商发展达到极盛, 从清道光、咸丰时期开始衰落。《晋书》载, 徽州人好“离别”, 常出外经商。历史上, 贾和儒密切相连, 是徽商一大特色, “贾为厚利, 儒为名高”, 《太函集》卷52有记载[1]。徽商的持家经营方式, 在《丰南志·从父敬仲公行状卜》说, “非诗书不能显亲, 非勤俭不能治生”。明清时期, 徽商独执牛耳, “无徽不成镇, 无绩不成街”, 徽商进入鼎盛时期[2]。自打有了徽商, 就出现了大量记录徽商活动的文章, 如, 歙州司马张途的《祁门县新修阎门溪记》, 徐珂的《清稗类钞》, 以及清末许奉恩的笔记小说《里乘》等等, 都描述了徽商艰苦创业的事迹, 可见徽商不仅是贾和儒的结合, 还是文与商的交融。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和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研究过程中, 徽商档案文献资源提供了诸多宝贵资料。

3. 徽商精神。

徽商档案文献资源记录了徽商的发展兴衰史, 有关徽商的文字资料、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各种载体的档案文献资源, 支撑起整个徽商档案文献资源体系。徽商的爱国精神、进取精神、竞争精神、勤俭精神、奉献精神、文化精神、团队精神和执着精神, 等等, 无一不体现出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也说明了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是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据史籍记载, 徽商经营之域, “诡而海岛, 罕而沙漠, 足迹几半禹内”, 其地无所不至。徽商历来奉行“贾道而儒行”, “不效世用一切狙诈术”, 故“誉溢五湖四海, 而资益积也”[3]。徽商许宪据此做过精辟总结:“惟诚待人, 人自怀服, 仁术御物, 物终不亲。”这反映出徽商在从事商业经营贡献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为封建时代的进步发展贡献出了精神文明, 徽商精神是让后代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资源。

4. 徽商的现在价值。

徽商数百年的经营活动, 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徽商档案文献记录了勇敢的徽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特定实践活动的过程, 蕴含着人类社会商业发展史的诸多信息, 使得后人也能获得徽商古老而丰厚的知识和经验。《江南通志》记载了徽商“善识低昂时取予”, “浮游四方, 取什百之利”, 为徽商塑造了“徽骆驼”的吃苦耐劳形象[4]。徽商依靠“约”和“法”来维护权益、协调关系, 凡事“立字为据”, 现存的涉及徽商社会经营活动方方面面的、大量的徽商契约文书, 反映了徽商这种“民间法”由原始走向规范、走向成熟的历史演变过程, 这也是徽商致力于构建法治社会的一种民间尝试。徽商敏锐的创业眼光、进取的人生态度、诚信的处世风格、合作的人际关系、超首的契约意识, 都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模仿, 而两千多年的封建人治传统铸造的儒商精神, 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 把实践儒学道德规范作为商业理性的自觉追求, 对今天的商业行为具有启迪意义, 也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5. 徽商精神的价值提炼。

来自万山丛中的徽商, 凭什么得到历史如此的青睐和眷顾?凭的是“徽商精神”。他们具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这些精神根植于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 又被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 它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 也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5]。通过多元的驱动, 徽商精神和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三、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策略

1. 发掘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优势。

各馆藏单位都要认识到徽商档案文献资源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应将徽商档案文献资源中提及的徽商文化作为重点开发项目, 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引入徽商档案文献资源开发中来。徽商档案文献中记载了诸多的徽商文化传统资料、徽商文化典籍以及徽州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物等, 要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融合借鉴, 充分发挥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如, 信息用户可以根据徽商档案文献中记录的民俗、节会等, 结合本地区的商业资源优势, 举办具有本地特色的节会、展销会, 还可以根据档案文献记载的徽商营销手法, 发掘本地区的特产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 扩大当地的饮食文化影响、农特产品文化交流等等, 这样不仅促进地区的商业贸易发展, 也可以提高地区知名度, 扩大徽商文化的影响。

2. 与高校相关专业及科研机构有机结合。

图书馆在建设徽商档案文献资源体系过程中, 要以特色取胜。可以和高校相关专业及科研机构合作, 突出“特色”, 提高徽商档案文献资源在图书馆馆藏资源中的比例。以安徽省为例, 教育层面与徽商有关的元素很多, 安徽财经大学开设了“徽商大讲堂”, 国资委旗下有徽商职业学院, 安徽大学有新徽商成长研究中心, 安徽社科院成立了徽商发展研究院, 黄山学院有徽州文化研究所, 中国科技大学MBA序列中有徽商班等等。各馆藏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依据相关的徽商档案文献资源, 形成新形势下的徽商特色学科, 提升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学科优势, 加强徽商学科的资源建设。

3. 提高徽商档案文献资源收集与整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徽商档案文献资源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 要注意徽商发展本阶段性的特点, 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只要与徽商实践活动和徽商文化建设相关的信息资料, 无论任何流派与任何观点, 均要收录在册, 以便在后期的整理编纂时进行归纳总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馆藏情况, 制定科学的徽商档案文献整理计划, 其他兄弟单位相关的资源、资料, 可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 既避免了重复劳动, 又防止珍贵的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遗漏, 全面提升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收集质量和数量。建议设立专业组织机构, 设置对应的权限, 使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更能深入和全面。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 遵循互相协作、防止本位主义的原则, 增加分享程度, 增强徽商档案文献资源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4. 加强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多媒体数据库建设。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 多媒体技术要引入到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工作中来, 与时俱进, 加强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将收集整理好的大量徽商档案文献资源收录在内, 包括各种影像、音频、图片等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效果, 图片和影像资料可以展示出徽州地区的民族风情、传统文化、宗教习惯及饮食居住等等。信息数据库可以按照徽商的发展阶段再进行细分, 按照对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经济、文学、宗教、医学、科技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细支分类, 以便检索查找。信息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库, 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各阶段徽商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5. 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徽商档案文献资源体系。

图书馆及一些相关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 做好徽商档案文献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对现有的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充分开展好组织好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工作, 对于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相关的各种载体资源, 都要认真收集、整理, 以此来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徽商档案文献资源体系, 并不断丰富。另外, 对已收藏的各种徽商档案文献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 精心编制各类专题书目、资料索引等, 对徽商档案文献资源体系做进一步的完善。如黄山书社编制的《徽商史话》、安徽人民出版社编制的《徽商研究论文集》等图书, 秦佩珩写有《明清徽商研究》一文, 日本学者寺田隆信《湖广熟, 天下足》一文, 这些文章也都按章节收录成集[6]。这些图书、文集后附有“徽商研究资料索引”, 可供徽商研究者检索、参考。

信息时代在发展, 信息技术在进步, 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也要符合新时期的需要和意义。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下,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徽商档案文献资源体系, 提高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共享性, 提高徽商档案文献资源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 促使徽商文化和徽商精神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作者阐述了徽商档案文献资源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分析了其利用价值, 并提出了徽商档案文献资源的具体开发策略。

关键词:徽商档案,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太函集》卷52.《明故明威将军新安卫指挥佥事衡山程季公墓志铭》.

[2]吴古祜·丰志南 (第5册) [O].稿本.

[3]徐珂.清稗类钞·豪侈类.“典商汪己山之侈”.

[4]卞利.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J].中州学刊, 2004 (4) .

[5]戢斗勇.儒商精神[M].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1.

关于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思考 第10篇

一、我国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进程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 对我国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萌芽期、创建期、调整期和发展期。首先, 就地方文献的萌芽期而言是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地方性文献产生可谓其源远流长与历史悠久。长期发展进程中, 先人们保存了较多的极为丰富的文化典籍。较为具有代表性有殷商的甲骨文。而地方文献的创建时期同样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地方文献的调整时期。隋大业中, 隋炀帝下令“普诏天下诸郡, 条其风俗物产地图, 上于尚书”从而产生了《区宇图志》《洛阳记》《荆州记》《诸郡物产土俗记》《诸州图经集》等地方文献。而“图经”这种方志文献, 在隋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在宋元四百多年中, 也有过兴衰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雕版印刷业的兴盛, 促进地方文献工作。元代地方文献仅以方志为例, 共编纂了一百九十多种志书, 其中地记九种, 图经六种, 方志一百四十二种, 可看出方志已上升到压倒性地位, 完成了由图经向方志的全面过渡。地方文献的完善时期。明清两朝及民国, 为地方文献完善的重要时期, 而且能保存下来的地方文献比过去的多。地方文献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使我国地方文献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地方文献的征集途径与建议

1. 途径

地方文献的分布区域和分布行业是地方文献采集的范围和地点, 是地方文献信息的源头。图书馆在采集地方文献时。应依靠刊载这些信息源的各类采集工具。例如, 征订目录。由出版部门编印的预出版图书目录反映出的有关地方文献出版信息。全国性的有《社科新书目》, 地方性的有《广东新书目》《重庆新书目》《贵州人民出版社新书目录》《贵州民族出版社新书目录》等。再例如, 通报性书目和积累性书目。这是有关部门编印的已出版图书的书目。可作为选购和补购其中含有地方文献信息图书的依据。如《全国新书目》和《全国总书目》。在地方文献的征集过程中途径是很多的, 其主要是指对非正式出版单位、或对收藏有地疗文献的单位和个人, 通过主动发函和上门访求, 或采取登报、张贴告示, 或某个合适的公众场合进行宣传、举办地方文献展览的方式获得地方文献的方法。另外一种就是捐赠。图书馆接受社会团体和个人主动赠送的地方文献。这种方式也能为图书馆采集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如我馆曾接受过多个单位约上千册的地方文献, 有省政协文史委员会赠送的省、地州、县一级的文史资料, 省发展研究中心资料室赠送的资料。以及这个中心主任的个人藏书, 还有多位省情研究专家的主动捐。其中, 在获取的途径中交换是一个比较实用的途径。所谓交换就是单位双方首先各自要有多余复本的地方文献, 并且这些文献没有通过馆藏财产登记;其次.交换时本着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 在品种、数量、质量的互换上利益相对均衡, 无纠纷即可。

2. 建议

第一,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第二, 建立专门机构, 专人负责。第三, 深入书库, 熟悉地方文献的馆藏情况, 编制地方文献目录。第四, 及时了解信息, 掌握地方文献出版动态。笔者的经验是勤跑, 利用各种机会多次到各单位上门求访, 介入人代会、政协会等各种场合, 争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地方文献出版编辑情况。第五, 通过网络了解各单位出版刊物信息, 及时上门做好征集工作。第六, 建立联系人档案。在收集地方文献过程中挖掘社会各界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热心人士参与我们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钟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科学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牡丹江图书馆的实践为例.黑龙江史志, 2012 (01) .

[2]张岩.开发地方文献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9) .

[3]柴立波.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黑龙江史志, 2009 (21) :9-10.

[4]赵靖.开放获取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影响.黑龙江史志, 2009 (12) :100-102.

[5]刘富瑛, 何燕.西部地区地方文献建设思考.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1) :58-60.

[6]李翔.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探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24卷, (3) :194-197.

文献信息开发 第11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文献综述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它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截至目前,拉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5项。①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在法国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我国政府也在2005年3月26日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该办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通过对国内外政府、组织或个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是在实际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认为应该包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间传统和民俗礼仪等,并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文化的传承性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的认识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性,如果想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要对其开发,如果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就只可能会给其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保护与开发是对立的两面。

还有一些学者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进行开发,不做任何主观的、过早的评价。他们只是认为,这种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之间科学合理地耦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中还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认为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和作用尚待时间去检验,现在无法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却倾向于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也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即保护式的开发。”李喆(2012)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被保护的对象,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资源,有市场开发的潜力。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破坏,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三、国内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视角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下理论界和实务界双方达成的一种共识,人们都在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场讨论中旅游开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自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笔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关键词,在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把时间设定为2003年1月10日-2013年11月10日,共检索出174篇相关文献。其中期刊论文有132篇,硕博论文25篇,其它文献17篇。从文献发表时间来看,2003-2005年间,没有涉及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2006年起,国内学者才开始慢慢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面的少量研究,并且自此开始,涉及到这方面的研究呈逐渐升温的趋势。究其原因是早期(2003-2005)国内学者的成果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分类、特征、价值、功能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上,由于当时尚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所以学者们的主要关注点则倾向于界定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得到普遍认可后,后期(2006-至今)的成果则开始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探讨上了,研究视角涉及保护现状、保护措施、开发模式、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法律保护、传承途径等,其中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倍受关注。2012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最火热的一年,该年国内学者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相关文献共有42篇,是近年以来单年发表此类文献最多的一年。如下图,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数量趋势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文献研究数量趋势图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整理所得(2003.1.10-2013.11.10)

四、现有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国内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缺陷。

(一)量化研究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虽然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开发的巨大现实经济、社会价值,也认识到了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刃剑作用,但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前期开发和后期的保护工作时就束手无策了,不能提出具有可实际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和措施

(二)跨专业研究

在当下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中,我们容易发现,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大多数学者只是从自己所从事的某一专业学科领域进行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未能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路径,所以难免有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之嫌。

只有把握了量化研究和跨专业研究,在今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相关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做到更加深入、具体、客观的研究;才能真正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真正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系西藏大学课题,课题名称《拉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注解

浅谈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第12篇

一、民族地方文献的内涵

民族文献是指研究和记载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文献。主要包括:用汉文字记载的有关民族问题的文献;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用简易图形符号记载和代代相传具有史料价值的口碑文献及电子版民族文献。地方文献特别是地方志, 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指关于一个地方的一切方面的书刊资料。它的内容十分广泛, 从纵向来说, 包括从古至今的地方文献;从横向来说, 包括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军事、人物等一切自然的和人文的内容。它的载体形式也十分多样, 包括印刷型的、电子版的和其他类型的文献。从以上两个定义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对民族地方文献作出这样的阐述:民族地方文献是指在内容上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 同时具有重要使用价值的文献。简言之, 民族地方文献是“民族地区的地方文献”。

二、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现状

民族地方文献是祖国文化的宝贵遗产。1982年, 文化部颁发了《关于省 (自治区、市) 图书馆工作条例》, 对图书馆工作中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做了明确规定。此后, 各街、自治区、市的上级行政机构也陆续颁布文件、制定条例。各级各类民族地区先后搜集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方文献, 使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获得了有力地推动。

但目前, 民族地方文献利用率极低的状况仍突出存在。以湖北潜江市图书馆馆藏民族地方文献使用情况为例, 据2001年12月统计资料记载:馆藏反映潜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民族地方文献2507册 (件) 。但是其开发利用情况却不容乐观:1997年到2001年5年间, 为编纂潜江县志和各类专业志提供旧《潜江县志》、《潜江旧闻》、《潜庐类稿》等各类民族地方文献资料96册次, 为大专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有关民族地方文献125册次, 为党政领导、文艺工作者提供反映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资源的专题论文、调查报告和文艺作品等203册次, 平均每年馆藏民族地方文献的利用率仅为3.4%。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有限, 致使大量的文献资源进入馆藏后, 长期沉睡在馆, 失去了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因此, 正确认识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现状, 是进行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三、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的措施和途径

如今, 依托迅速发展的网络, 采用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对民族地方文献进行开发与利用, 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来说, 有如下几个主要措施和途径:

1.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民族地方文献是记录民族地方知识有关的资料, 是了解与研究民族地方人文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 所以许多地区都将这类文献视为珍品, 当做“镇库之宝”, 收入特藏室, 造成绝大多数读者不能直接利用, 从而影响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新时期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首先, 各级领导、政府部门要重视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一方面要在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另一方面要在措施和管理上提供必要的保障手段。其次, 在民族地方文献开发的途径上更新观念。在开发运行机制上实行主体的多元化, 即由政府牵头为主, 也欢迎事业单位、个体私营甚至外商共同进行;在运行方式上也可采取多种形式和灵活手段;在资金筹措上多渠道, 集体、个人均可有偿投入,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兴业。

2. 全方位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

(1) 完善基础开发。一方面, 编制民族地方文献书目索引, 进行民族地方文献的书目控制, 为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创造很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 设置民族地方文献中心、民族地方文献阅览室、民族文化博物馆和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 (室) , 集中管理、集中使用, 方便快捷。如湖北民族学院的土家族文献中心、南诏大理国文献资料中心等。 (2) 积极向各公共媒体推荐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料。关注不同时期的不同宣传重点, 及时向报纸、电台、杂志等推介相应的民族地方文献, 举办不定期民族地方文献专题讲座, 以提高广大群众对民族地方文献收集、保存以及综合利用的认识。 (3) 拓展深层次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服务。搞好信息服务, 开展专题咨询和定题服务, 指导读者掌握各类民族地方文献检索技巧方法, 调动其利用馆藏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主观能力。开发特色服务, 为政府各部门决策提供的专门服务, 为特定读者 (如民族文献研究专家、旅游考察者等) 提供的特色推介服务等。 (4) 建立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 使民族地方文献尽快实现数字化, 加速资源共享。即将分散在各种类型、各个类目、各文种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 进行科学组合, 形成特定的知识系统。最终建立适合读者群体需求的, 以提要或文摘等形式, 揭示文献信息知识的数据库。

3. 加强横向联合, 实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 要改变传统各自为政的思想观念, 打破不合理的管理体制, 加强横向联合, 提高其利用率。与有关机构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 特别是与政府有关机构和政策研究室建立起专人专题定向联系, 既可为其提供已有的文献, 又可获得新的有价值的文献, 真正起到“资政的作用”。

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 也必须走整体化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的道路。在网络环境下, 按照各种专题内容建设各地方民族文献的子库和资源库, 以便于通过横向关联实现跨库无缝的链接, 共同满足用户的需求。

4. 积极培养和造就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的人才。

要成功实现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必须要有一批善于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的人才。民族地方文献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多思善辩的工作作风, 并且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以便能够捕捉发现文献信息。就目前我国的民族地方文献开发队伍而言,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完全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因此, 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开发队伍建设, 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极其紧迫的任务。

在现有条件下, 应充分调动广大文献工作者及相关的参与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各部门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不断提高工作者的素质和水平。同时, 民族地方文献工作者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建设民族地方文献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 积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民族地方文献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透过民族地方文献, 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各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过去, 也可以使人们看到各民族亟待发展腾飞的未来。它始终都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势必对我国, 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必须要加快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以便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幼红.民族文献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 1996 (4) .

[2]王京山.必须加强史志文献资源研究与开发[J].新世纪图书馆, 2003 (1) .

[3]谢水顺.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2 (3) .

[4]朱礼.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大理学院学报, 2004 (1) .

上一篇:品牌营销探究下一篇:生产环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