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干预范文

2024-06-03

人群干预范文(精选10篇)

人群干预 第1篇

关键词:糖尿病足,高危人群,护理干预

糖尿病足 (足溃疡)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也是病人致残的重要原因, 以肢体末端疼痛、感染、溃疡、坏疽为主要表现, 基本病理变化是合并神经病变, 使足部感染, 感觉障碍, 合并血管病变使下肢缺血失去活力, 在此基础上, 足部外伤合并感染, 导致糖尿病足部病变、溃疡、坏疽甚至截肢。糖尿病足病程长, 不易愈合, 是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2010年2月—2010年7月我科对52例糖尿病足高危病人进行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0年7月我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及其存在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的糖尿病病人52例, 男24例, 女28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3例, 存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16例。

1.2 发生糖尿病足高度危险因素

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既往有足溃疡病史、足畸形、胼胝、失明或视力严重减退;合并肾脏病变;独立生活的老年人;糖尿病知识缺乏者和不能对足进行有效保护者。

1.3 结果

给予降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治疗并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 收到良好效果, 52例病人均未发生足部溃疡。

2 护理干预

2.1 严格控制血糖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提出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病人或患其急性并发症者, 应每天监测, 直到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因此应严格控制血糖, 阻止或延缓周围神经和血管病变的发展。有研究表明, 血糖控制不良和反复轻微损伤是糖尿病足溃疡形成并截肢的最主要诱因, 血糖控制不良者比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糖尿病病人截肢率高出2倍[1]。理想血糖范围是空腹血糖4.4 mmol/L~6.4 mmol/L, 非空腹血糖<10 mmol/L。通过采取综合治疗, 包括病人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自我管理, 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2]。根据病人用药及血糖情况, 每日测3次~8次血糖, 了解病人血糖情况, 并且与病人共同分析, 找出血糖不稳定的原因, 以调整病人的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等, 避免引起血糖增高的事件发生。本组52例病人, 经过综合治疗后, 空腹血糖控制在5 mmol/L~9 mmol/L, 餐后2 h血糖控制在6 mmol/L~11 mmol/L。

2.2 足部护理

2.2.1 避免外伤

病人要注意保护双足避免受伤, 剪指甲要小心, 按时修剪并在泡脚后指甲变软时再剪, 剪指甲不能太靠近皮肤以免损伤甲沟的皮肤而导致感染, 有胼胝的病人不要用剪刀削挖, 需请专业人员处理。

2.2.2 皮肤护理

每天用39 ℃~40 ℃温水泡脚, 洗脚后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吸干趾缝间的水分, 冬季洗完脚后, 脚易干裂时涂润肤膏、甘油, 但不要涂在足趾间。

2.2.3 选择合适的鞋袜

鞋袜透气性要好, 袜子不要太大要软而无破损或补丁, 不要穿带松紧带的袜子, 每日更洗, 更不能穿不平整的袜子。鞋子要宽松, 防止发生嵌甲, 避免穿前面开口或露出脚趾的鞋, 更不能赤脚外出, 穿鞋前仔细检查鞋内有无坚硬的异物, 鞋不合适或长时间行走在足的负重区域或经常受到摩擦的地方极易形成厚重的胼胝。胼胝的形成是发生溃疡的前兆。

2.2.4 做好足部检查

对于老年糖尿病病人建议测试足部的感觉, 包括关节位置觉、足部震动觉、温度觉、触觉、压力觉等。学会足部检查, 如有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感觉异常、趾甲变形等要及时正确求医, 防止贻误病情[3]。

2.2.5 适当锻炼

每日足部按摩, 以趾尖开始, 以手掌的大、小鱼际逐步向上按摩至小腿, 足部按摩3 min~5 min, 小腿按摩3 min, 早晚各1次, 以促进血液循环。教会糖尿病病人每日适当进行小腿和足部运动30 min~60 min, 如甩腿运动、下蹲运动。平时抬高患肢, 以利血液回流, 改善下肢血液循环[4,5]。

2.3 加强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

目前, 糖尿病足的教育已经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渗透到病人的综合治疗计划中, 影响疾病的发展、转归。医护人员应满足病人知识需求, 加大糖尿病足的预防知识的教育力度, 提高病人对足部护理知识的教育, 提高病人对足部护理重要性的认识, 帮助病人学习、了解相关知识, 尤其以老年人为重。教育护士可以通过多种教育形式, 如播放录像、发放手册、开展健康讲座、家庭访视、电话咨询及病友联谊会等, 帮助病人及家属掌握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 并采取口头提问或书面考查等方法评价教育效果[6,7]。向病人讲解糖尿病足的发生原因、危害、治疗预防方法, 使病人认识到因并发症而截肢致残不是不可避免的。增强病人保护意识, 重视日常足部护理对防止糖尿病足至关重要。

2.4 心理护理

首先,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沟通。大多数病人糖尿病病程较长、治疗要求高、经济负担较重, 常伴有不同的心理障碍。因此, 应针对病人年龄、性别、生活习惯、文化水平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 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 使其正确认识疾病, 加深对糖尿病足的理解, 改善病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从而加强足部防护, 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糖尿病病人能够掌握并运用足病的防护知识, 并争取获得家庭及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达到预防糖尿病足的目的, 以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和致残率, 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砚超, 张国萍.Buerger运动延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坏疽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5, 11 (2) :125.

[2]王文琴.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预防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1) :113.

[3]任玉珍, 李红.糖尿病足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12B) :3254-3255.

[4]宋子胜, 何莉.糖尿病足病人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10, 24 (增刊1) :87-88.

[5]谢丽芹, 张连瑞, 姜琳昭, 等.糖尿病足的预防[J].哈尔滨医药, 2006, 26 (1) :35-36.

[6]白姣姣, 沈宇峰, 金霞萍, 等.社区糖尿病足综合护理干预的适宜技术研究[J].上海护理, 2008, 8 (5) :42-43.

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计划 第2篇

糖尿病可以防治,前提是尽早确定糖尿病危险人群,早期进行管理、教育和治疗,而且要医患联手。

为此,中心针对糖尿病特点实施了五项糖尿病干预计划:

1、饮食干预:根据病人身高、体重、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等为病人开出“饮食处方”;

2、运动干预:根据病人身体情况为病人开出“运动处方”;

3、药物干预:向病人宣传药物作用、进食与服药的关系等;

4、知识教育:定期邀请患者及家属来院听取知识讲座,解答病人疑问;

5、跟踪随访:对体重超重、高脂血症、高血压等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为每位糖尿病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对病人血糖、血脂、血压、糖耐量等指标进行动态观察,以尽早发现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

干预措施的落实,主要是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和对治疗的依从性,筛查出大量糖尿病前期病人,达到了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高血压流行是一个群体现象,群体的疾病应该用群体的方法来防治。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社区防治应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只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检出、治疗减少并发症)和“全人群策略”(对全体人群进行预防,减少发病)相结合的方法。

社区高血压防治计划的根本目的是: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健康教育

社区控制计划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公众教育、专业人员教育和高血压病人教育。全社区和个人的参与是防治计划成功的关键,主要方法是面对面的教育(常用于高危人群)和利用媒体(常用于全人群)进行教育。对高血压病人进行面对面咨询可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技能、自信心和配合治疗的顺从性。可使用电话作为咨询工具。优良的健康教育材料是基础,文字简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主题突出,标题醒目,形式多样。广播和电视等传媒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有力手段,应充分利用。内容要适合当地情况和群众接受能力,力求通俗,科学,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争取收视率高的时间播放,同一信息可反复强化。健康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也可以取得药品和食品生产厂商、社会团体、协会和私人的支持和帮助。宣教材料也可以成本销售以补充防治计划的经费。

二、人员培训

专业人员的培训主要通过举办高血压防治最新进展学习班和研讨会,使专业人员能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一项社区控制计划的领导人(高级研究人员)还应掌握更全面的防治技能,这包括:

1、对社区基本情况和人口、疾病以及危险因素的了解;

2、制定防治计划,内容包括背景、目标、策略、干预活动、评估和经费预算等;

3、宣教材料的设计和制作;

4、调查统计方法;

5、计划效果评价。非专业人员要重点讲述防治计划的目的和意义及教给他们血压测量的标准方法。高血压病人的家属应该了解更多的关于高血压病的知识。

三、改变不良环境

不良环境是指对人们健康有害的物理环境(如污染)和社会环境(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脂肪和盐摄入过多、缺少运动和精神压力过大等等)。改变环境要靠政府行为和个人行为两方面结合起来。政府行为包括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个人行为主要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改变不良个人生活习惯和行为以及培养良好的自我保健行为和方法。应鼓励食品工业开发低脂食品和实用的低钠盐,生产无酒精饮料以及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取消烟草和香烟生产目前还为时过早,但也要采取措施逐步加以限制。

四、高血压病人的检出、治疗和随访

高血压病人检出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1、医疗时病人登记;

2、医院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

3、人群筛查。各地可根据条件采用。为预防高血压对社区中的成年人(主要是40岁以上)进行血压筛查效果肯定,如组织得当花费有限。其优点是通过它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健康教育,但不提倡单纯为取得患病率而进行筛查。要使高血压患者得到恰当有效的治疗并详细做好随访记录。原则上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应长期服药,但根据情况可调整用药。

疾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对防治区进行疾病(主要是心、脑、肾并发症)监测和危险因素水平监测。

五、社区防治计划的评估

一项社区防治计划的评估就是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所需信息和评估指标如下:

信息:主要有

1、基线资料,包括人口数和分布,干预前后危险因素水平,政策环境情况,干预实施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包括活动的名称、时间、地点、参加人数和结果等;

3、疾病和行为监测资料;

4、病人管理前后随访资料。常用评价指标:主要有

1、政策环境改变实施情况的指标;

2、干预执行的次数、范围和质量;

3、干预活动参与率和覆盖率;

4、人群对高血压防治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改变率;

5、高血压病人的随访管理率、治疗率、服药率和控制率;

6、疾病(重点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监测结果;

7、危险因素(主要是血脂、吸烟、体重和运动等)监测结果;

8、病人医疗费用的增减。社区防治计划的重点为生活的指导。

六、生活方式的指导

生活方式指导:许多资料表明: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除遗传原因外更重要的与生活方式有关。这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直接影响高血压的发病和预后。目前在若干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除遗传、年龄和种族等因子尚无法改变外,其它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而改变的,在生活指导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药物治疗,不仅可以使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改善预后,同时可减缓人群平均血压随年龄而增长的速度,达到减少高血压、脑卒中与冠心病发病的目的。综合干预的结果可获得人群高血压控制率升高,血压均值下降达到脑卒中、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率降低的良好效果。

1.生活方式指导的策略

对人群生活方式的指导,既可用于已患高血压或还伴有其它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危对象,同时也可用于广大健康人群。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减重、限盐、限酒等不仅使部分高血压患者不必采用或减少药物剂量而血压得到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广大群众普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采用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若干年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率且定可降低,人民身体素质必然会增强,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则是非常巨大的。当然对某些轻中度危险的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指导的基础上还是需要采用降压药物治疗。评价生活方式的指导是否成功可依据:

1、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测压率、服药率、控制率是否升高,2、目标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否下降,3、高血压患者是否减少药物剂量或种类,4、致心血管病的其它危险因素的水平是否有下降,5、人群中与高血压有关的心血管病如脑卒中、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否有降低

2.生活方式指导的具体内容

生活方式的指导内容应包括(1)健康教育与卫生促进。(2)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用健康的生活习惯。(3)注意对高血压患者的检出。(4)加强随访与复查。

七、健康教育与卫生促进

通过各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和宣传以提高各级领导、医疗卫生人员和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包括:什么叫高血压和测血压的重要性;不论有无自觉症状,血压增高对健康都有害,易引起脑卒中和心脏病,但经过适当治疗常能得到控制;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高血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预防。促使政府部门,机关团体等组织出台一些制度和法规如公共场所不许吸烟,食品工业需标明某些食物的盐和脂肪的含量等。总之宣传的目的要达到从中央到基层都认识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性,在措施上体现“预防为主”是国策,教育医务人员除重视临床诊治外,也要学会在社区人群防病治病的本领;广大群众了解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宣传方式可采取广播、电视、小册子、宣传画、传单等多种传播媒介,争取专门宣传机构参与领导和策划以达到减少制作费用并提高宣传效果的目的。

八、改变不良环境 不良环境是指对人们健康有害的物理环境(如污染)和社会环境(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脂肪和盐摄入过多、缺少运动和精神压力过大等等)。改变环境要靠政府行为和个人行为两方面结合起来。政府行为包括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个人行为主要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改变不良个人生活习惯和行为以及培养良好的自我保健行为和方法。应鼓励食品工业开发低脂食品和实用的低钠盐,生产无酒精饮料以及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取消烟草和香烟生产目前还为时过早,但也要采取措施逐步加以限制。

冠心病高危人群社区综合干预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冠心病;社区综合干预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46-01

冠心病是当前常见的疾病之一,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引起冠心病急性事件。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对本辖区70例冠心病患者施加了社区综合干预措施,收效显著。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2013年9月~2014年9月从社区居民冠心病患者中筛选出140例患者作为受试对象,140例患者被随即划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男43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54.6±5,6)岁,平均病程为(14.5±3.6)年;对照组70例,男46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52.8±5.9)岁,平均病程为(12.7±3.9)年。比较两组患者病情、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冠心病患者干预前冠心病相关知识、生活方式调查和常规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只进行常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社区综合干预,社区综合干预时间为半年,每五天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隔十五天去患者家为其提供指导监督和综合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冠心病知识掌握程度、生活方式、总胆固醇、机型冠脉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1]。

1.3社区综合干预措施:①冠心病知识教育:医护人员根据冠心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冠心病讲座。②心理干预:急躁、焦虑是冠心病患者的常见症状,医护人员应当通过和患者的有效沟通帮助其释放精神压力,并利用家庭作用帮助患者有效调整形态。③饮食干预:患者应多餐少食,多食用易消化、高维生素食物,并减少高胆固醇食品、食盐的摄入。④戒烟戒酒:使患者了解烟酒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实现烟酒的有效戒除。⑤运动干预:选择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运动响度,运动时应当将心率控制在100次/min以内。⑥用药导向:通过帮助患者了解药物作用促进其正确规范用药,同时强调服用药物注意事项和长期用药的重要意义。⑦危险因素干预:帮助患者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影响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这一事实进行深入了解,并使患者建立“定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的意识。⑧自我监测和定时复诊:通过具体的测量心率、脉搏、血压指导,帮助患者掌握检测病情发作时间、性质、程度、部位等特征的方法,形成对复诊的充分重视。

1.3统计学方法 用SPP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冠心病知识掌握情况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冠心病知识掌握情况

组别例数入组时半年后

对照组7065.0±11.666.1±11.4

观察组7064.7±12.486.5±11.6

2.2 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生活方式情况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方式情况

组别例数合理膳食坚持锻炼戒烟戒酒按医嘱服药定时复查

对照组703534283937

观察组705756506765

2.3 对照组和试验组干预前后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如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水平

组别例数TC(mmol/L)TG(/mmolL)

对照组707.08±1.086.80±0.901.98±0.541.46±0.56

观察组706.45±1.065.32±0.361.99±0.341.35±0.36

2.4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机型冠脉事件发生情况如表4。

表4 两组患者急性冠脉事件发生情况

组别例数冠脉事件发生率

对照组709(12.68%)

观察组704(4.7%)

3 讨论

通过本实验研究得到,观察组的冠心病知识掌握程度为(86.5±11.6),对照组冠心病知识掌握程度为(66.1±11.4);观察组半年后的生活方式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半年后的总胆固醇为(5.32±0.36 )、甘油三酯为(1.35±0.36),对照组半年后的总胆固醇为(6.80±0.90)、甘油三酯为(1.46±0.56)。在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方面,试验组交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观察组的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

综上所述,实施社区综合干预措施的冠心病患者的定时复查、按医嘱服药、戒烟戒酒、体育锻炼、合理膳食的依从性显著提升,其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改善明显,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率大幅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幅提升,冠心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具有广泛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晓林,何南云,彭莉,等.冠心病高危人群实施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分析[J].安徽卫生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105-106.

亚健康人群的社区护理干预 第4篇

1 开展社区护理的必要性及意义

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亚健康状态作为处于健康和疾病中的一种状态, 具有双向转化的特点, 在亚健康状态出现早期加强干预则可向健康方向发展, 否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如心脑血管疾病等。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综合性医疗单位相比, 其在亚健康人群的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现行的疾病控制工作仍以预防生物因素所致疾病为主, 更多地关注已病人群的控制处理, 对亚健康问题尚未予以应有的重视,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亚健康人群卫生需求的关注。依托社区这一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有意识地开展针对亚健康人群的卫生服务, 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而且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项目, 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 社区护理措施

现有的证据表明, 亚健康状态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 而是由生物、心理、社会、行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3]。因此对亚健康人群应该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

2.1 完善亚健康人群监测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民健康体检的基础上, 排除患病人群后, 应用亚健康状态量表筛选出亚健康人群, 并建立健康档案, 并将信息录入居民健康管理系统。逐步形成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级亚健康人群网络监测体系, 使亚健康状态的监测管理系统化、网络化、自动化和科学化。

2.2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在社区中设立健康教育咨询机构, 采用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制作板报或宣传栏、举办亚健康状态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 向居民介绍亚健康的病因、特点、预后和可能出现的危害、预防等相关知识, 全面提高社区居民对亚健康状态知识的认识程度。引导居民树立新的健康观念,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主动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3 注重社区心理干预

亚健康的形成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正确评价自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维持愉快稳定的情绪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键之一[4]。因此, 应加强社区心理干预工作, 指导居民在面对各种压力时,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学会自我解压, 可选用暗示、宣泄、疏导、自我松弛等多种方法缓解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2.4 加强生活方式干预

2.4.1 合理膳食

引导居民按时进餐, 遵循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好的原则。食物要多样化, 选择合理的膳食结构, 谷物为主, 有荤有素,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常吃奶类、豆类和豆制品, 经常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少吃咸食、高脂肪食物、甜食、熏烤食品。

2.4.2 适当运动

体育锻炼是防治亚健康的良方。适当的运动可使人放松心情, 消除紧张情绪;同时运动可促进人体各个组织器官机能达到良好状态, 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有利于身心健康。体育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 应达到每周3 次以上, 每次持续30 min以上;运动项目以有氧运动为主, 如太极拳、慢跑、游泳、跳舞、瑜伽等。

2.4.3 按时作息

睡眠是维系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生理过程, 其保证了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各器官的功能, 与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关系。此外异相睡眠可以减轻、缓解精神压力, 对于精神和情绪的平衡非常重要。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劳逸结合, 避免经常熬夜, 保证充足睡眠。

关键词:亚健康,社区护理,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5-10.

[2]Afari N, Buchwald D.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review[J].AmJ Psychiatry, 2003, 160 (2) :221-236.

[3]Hempel S, Chambers D, Bagnall AM, et al.Risk factors for chronicfatigue syndrome/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A systematic scopingreview of multiple predictor studies[J].Psychol Med, 2008, 38 (7) :915-926.

人群干预 第5篇

宋人全贵蔷刘穗军汪蓉

【摘要】 目的 了解男男性接触者(MSM)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探索适合MSM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采用艾滋病哨点监测统一设计的《MSM健康调查问卷》,通过自愿者招集MSM在歌厅开展活动,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对MSM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前后MSM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从84.94%提高到91.94%;最近六个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率从32.64%提高到51.47%,最近一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时使用安全套的率从70.29%提高到82.43%;最近六个月与女性发生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率从42.31%提高到84.00%,最近一次与女性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率从61.54%提高到92.00%。结论 通过同伴教育、外展服务、专题讲座、赠送宣传品和安全套的推广与正确使用等综合措施进行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后, 该类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使用安全套的频率都有显著性的提高,其措施有效。

【关键词】 男男性接触者; 艾滋病(AIDS); 干预效果;

MSM是艾滋病高危人群之一,该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态度和性行为的规范,对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为阻止艾滋病在MSM中的传播, 武陵区从2009年开始对MSM人群进行艾滋病宣传、检测和高危行为干预,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现就2012的干预效果评估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武陵区辖区男男性接触者239人。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干预前后均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1.2.2调查方法 采用艾滋病哨点监测统一设计的《MSM健康调查问卷》,通过常德蓝蓝爱心工作站等男男同性恋组织招集MSM在歌厅开展活动,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对MSM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安全套使用等情况。①基线调查,按照调查方案于2012年4月份在MSM中开展,②干预,对MSM整群实施干预,③终末调查,干预6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估。

1.2.3干预措施同伴教育、外展服务、专题讲座、赠送宣传品和安全套的推广与正确使用等综合措施。

1.2.4知晓率判定标准知晓率=被调查者合计答对题目数/被调查者应答题目总数×100%

1.2.5统计分析所收集的数据采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应用卡方检验计算器V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结果

2.1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变化情况 干预前后各获得239份问卷,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为84.15%、91.94%(P﹤0.01),干预前后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调查对象对多数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性提高,如“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共餐是否会感染艾滋病”、“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是否会得艾滋病”、“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是否会得艾滋病”、“女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生下的小孩是否会得艾滋病”、“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否会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等(P值均﹤0.01)。但是对“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从外表上是否看得出来”、“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是否可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等方面的正确认知情况提升幅度不大,干预前后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1)。

表1干预前后239名MSM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变化情况n(﹪)

调查内容

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从外表上看得出来吗?

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共餐会感染艾滋病吗?

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会得艾滋病吗?

女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生下的小孩会得艾滋病吗?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

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平均知晓率

干预前 199(83.26)170(71.13)181(75.73)224(93.72)217(90.72)209(87.45)206(86.19)203(84.94)1609(84.15)

干预后 211(88.28)186(77.82)221(92.47)238(99.58)234(97.91)231(96.65)228(95.40)209(87.45)1758(91.94)

X值 2.47 2.82 25.03 12.67 11.34 13.8 12.12 0.63 55.17

P值 >0.05 >0.05 <0.01 <0.01 <0.01 <0.01 <0.01 >0.05 <0.0

12.2使用安全套的变化情况

2.2.1 与同性使用安全套的改变情况 干预前后各调查239名对象,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率由干预前的32.64%提高到干预后的51.47%(P﹤0.01);最近一次与同性发生肛交时使用安全套率由干预前的70.29%提高到干预后的82.43%(P﹤0.01),干预前后之间的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但干预后还有部分调查对象最近六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时从未使用安全套(表2)。

表2干预前后239名MSM与同性发生肛交时使用安全套的变化情况n(﹪)

调查内容 最近六个月从未使用 最近六个月有时使用 最近六个月每次使用 最近一次使用安全套

干预前 20(8.37)141(58.99)78(32.64)168(70.29)

干预后 10(4.18)106(44.35)123(51.47)197(82.43)

X值 3.56 10.26 17.39 9.7

52

P值 >0.05 <0.01 <0.01 <0.01

2.2.2 与异性使用安全套的变化情况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中,近6个月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的人数分别是26、25人。最近6个月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率由干预前的42.31%提高到干预后的84.00%(P﹤0.01),最近一次使用安全套率由干预前的61.54%提高到干预后的92.00%(P﹤0.01),干预前后之间的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但干预后还有各别调查对象最近六个月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表3)。

表3干预前后MSM与异性发生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变化情况n(﹪)调查内容

最近六个月与异性从未使用 最近六个月与异性有时使用 最近六个月与异性每次使用 最近一次与异性使用安全套

干预前 6(23.07)9(34.62)11(42.31)15(61.54)

干预后 1(4.00)3(12.00)21(84.00)23(92.00)

X值 2.47 3.62 9.48 7.90

P值 >0.05 >0.05 <0.01 <0.0

14.讨论

MSM人群隐蔽性强,对社会相对封闭,是外界难以介入的一个群体。本次通过常德蓝蓝爱心工作站等男男同性恋组织招集到239名MSM,由防艾专业技术人员逐个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本次干预前的调查显示MSM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在84%以上,最近一次与同性或异性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率分别在70%、61%以上,说明近几年来对MSM人群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收到一

定的效果。本次干预后的调查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平均晓率达到了91.94%,调查对象对多数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性提高,但也有部分内容知晓率提高幅度不大,部分人员的相关知识仍然偏低;干预后最近一次与同性或异性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比例有显著性提高,分别达到了82.43%、92.00%,但还有部分调查对象最近六个月与同性或异性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多性伴行为变化不明显。

综上述,在以后的干预活动中,应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知识和相应的宣传材料,注意知识点的干预力度与深度,在提高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的同时,应着力于增强该人群对艾滋病的防护意识,使其彻底改变艾滋病高危行为。

糖尿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的意义 第6篇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餐桌上的饮食品种越来越丰富,结构日益精细;因此,我国也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糖尿病发病率正在急剧上升,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上升的势头还在若干年内继续。糖尿病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而且每个糖尿病患者身后还站着一群具有血糖升高倾向的人,如不加以限制,糖尿病“高危人群”就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1 绪论

所谓的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就是指目前血糖指数完全正常,但得以后患糖尿病的危险较大的人群。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家族史阳性,具有遗传倾向的人群。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生过8斤以上的巨大胎儿者;肥胖者;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代谢综合症者(高体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高尿酸和高胰岛素症)。

而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不控制饮食,不加强运动,血糖就会升高,进入血糖增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任其发展,就有可能变成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血糖增高者心血管发病率显著增加,甚至仅在高危人群阶段,心血管发病率即已增加。因此,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必须从高危人群开始。血糖增高阶段主要包括三种:空腹血糖损害、餐后血糖损害、糖耐量低减。血糖升高者已不再是正常人,此时如加以注意,大多数人可以不进展为糖尿病。总之,处于血糖增高阶段的人是我们预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其中肥胖与糖尿病及糖耐量损害的发生与否也有密切关系。

2 行为干预方法及意义

行为干预是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生活、运动、药物等的干预,使肥胖人群的体重平均下降7%,使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度明显下降。其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运动干预、药物干预、定期普查。

2.1 生活方式干预

糖尿病高危人群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采取科学的饮食习惯,控制主食,合理营养、干预肥胖。 (1) 减少热量供应,迫使体内脂肪氧化; (2) 以高蛋白、低脂肪、节制碳水化合物为主; (3) 适量饮水,少吃盐、戒烟限酒; (4) 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充分供给,以维持代谢,保持平衡; (5) 定时定量进餐,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

2.2 运动干预

糖尿病高危人群特别是腹型肥胖的人群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平时注意适当运动、有氧代谢、科学减肥。有氧代谢运动是指那些以增强人体吸入、输送以及使用氧气为目的的持久性运动,其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持续时间较长,例如步行、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跳健身舞。运动能提高基础代谢率,使体内脂肪迅速燃烧;有氧代谢运动加上饮食控制,就能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2.3 药物干预

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生活方式,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相当数量的肥胖人群不能忍受节食或不适于增加体育活动;因此药物干预成为近年来糖尿病防治的重点。目前经国内外临床实验证实可用于预防糖尿病的药物有二甲双胍、文迪雅、拜糖平及某些减肥药物等。但药物治疗一定要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服药。

2.4 定期复查

糖尿病高危人群30岁以上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血糖、血脂、血压等。多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报刊、电视讲座,多上网查询学习,增加对糖尿病知识和预防的了解与认识。

2.5 行为干预的意义

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多走少坐、心情开朗”,糖尿病发病率不但可以下降,而且其心血管病变的发病率也会明显下降。

3 体会

3.1 强化生活方式改变对预防糖尿病有明显效果由于我市地处边远地区,文化素质低,大量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意识不到糖尿病的危害,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认为自己身体强,根本不会在意,更谈不到行为干预,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而言,预防糖尿病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3.2 全民保健,社会参与运动使人变得健康、年轻、聪明,缓解压力。现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光是老年人,大量的年轻人也参与进来;健康对我们是最宝贵的,不能靠高科技、靠药物,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健康的可贵,自觉加入到全民保健的队伍中去,长期坚持就会给您带来显著的效果。

3.3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需要医护人员的大力配合。一是健康教育,不仅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及预防的教育,而且贯穿到整个住院过程,包括出院回访,定期到社区讲课,做到糖尿病及预防人人知晓。二是健康促进,作为糖尿病专科护士,定期举行糖尿病知识讲座,发宣教资料,与患者和家属及潜在的糖尿患者群进行网络交流,使人们认识到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危害,控制饮食、戒烟限酒、坚持进行锻炼,避免肥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同时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糖耐量损害的筛查,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4 结论

行为干预的目的是使糖尿病发病率下降,使超重和肥胖者的体重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使大多数血糖轻度升高的人群不发展为糖尿病,并使血糖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张锡瑞, 任鲁娜.高血压社区防治[J].医学创新研究, 2007, 6:18.

[2]游越西, 戴霞.老年糖尿病运动安全性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33.

人群干预 第7篇

艾滋病高危人群之一是女性性工作者 (FSW) , 其在HIV的流行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人群的HIV流行的变化趋势警示了HIV流行的进展阶段。目前的研究发现, 这个HIV高危人群缺乏HIV及性传播疾病的相关知识, 较少接受HIV检测, 同男性顾客发生性行为时不坚持用安全套的比例较高, 并且性传播疾病的患病率较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FSW (大部分文化程度低, 受教育机会少) 群体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电视、广告、报纸、杂志和大型讲座等形式) 耗资大, 在目标人群“知、信、行”改变方面, 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根据国内部分研究项目情况表明:目标人群在艾滋病预防的认知程度和行为上有明显的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通过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由医护人员深入各类目标人群聚集场所, 选择以休闲中心为主的大型场所和路边小店、化妆屋等小场所共20家, 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场所情况大致相同) 。一组作为干预组, 发展同伴教育者同时利用传统媒介进行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另一组作为对照组, 不做任何干预。

1.2 干预方法

在一定时间内 (约5天) 对100名自愿参与者进行妇检, 取阴道后穹隆分泌物及宫颈分泌物, 查是否有精子残留, 并做淋病及沙眼衣原体 (CT) 检测;抽血做梅毒及HIV筛查。了解被检查者的性病感染情况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特别要了解体检前日是否同固定性伴侣有过无保护性性行为。之后选择其中学历相对较高的人群作为同伴教育者, 对其进行培训, 利用多媒体或寓教于乐的形式等, 将性病、艾滋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安全套正确使用的方法等技能传授给她们;再由两组外展人员负责20家娱乐场所的摸底及选择。对实施干预的10家娱乐场所反复进行督导, 保证每月每个场所至少走访1次。工作内容包括查看同伴教育者工作记录表、核实同伴教育者的工作情况和观看同伴教育者在目标人群中宣教的情况。

1.3 评估指标

在选定的这20家娱乐场所内随机抽取共200名FSW做基线调查, 并取阴道后穹隆分泌物及宫颈分泌物, 查是否有精子残留, 并做淋病及CT检测;抽血做梅毒及HIV筛查。

1.4 统计学处理

同伴教育前后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知识均分及答对率比较做配对t检验。对同伴教育前后的生物学指标及安全套使用情况因样本小未做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同伴教育后研究对象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知识均分有显著提高

结果见表1。

2.2 使用安全套意向改变问卷调查

对照组接受同伴教育前后使用安全套的意向改变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干预组接受同伴教育前后使用安全套的意向改变情况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表2) 。

2.3 淋病、CT和梅毒的检测与筛查结果

提取阴道后穹隆分泌物及宫颈分泌物做淋病及CT检测;抽血做梅毒及HIV筛查显示, 干预组的淋病及CT检测、抽血做梅毒及HIV筛查阳性率远低于对照组 (表3) 。

3 讨论

同伴教育是具有相同背景, 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1]。由其中一人或数人 (有时经过培训) 向同伴讲述自己的经历或体会, 以唤起共鸣, 达到最佳效果。而本研究将同伴教育方法应用到社区艾滋病、性传播疾病预防干预领域中, 采用健康教育的手段改善群众的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相关认知水平和行为状况,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发现, 研究对象在接受同伴教育后, 其掌握艾滋病, 性传播疾病一般知识、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的水平均有显著的提高, 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也明显地向正确方面转变。这证明同伴教育在社区艾滋病、性传播疾病预防健康教育领域中是一种值得应用的教育方式。

同伴是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同伴教育能激发周围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2]。同伴教育者是受教育群众心中的楷模, 在人群中建立“你行我也行, 人人皆为师”的信念, 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也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3]。试验证明, 社区HIV高危人群同伴教育, 能改变目标人群的高危性行为并采取安全的性行为, 将有效地预防艾滋病的蔓延, 也将创造巨大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社区,艾滋病,同伴教育,评估

参考文献

[1]吕姿之, 高源.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项目评价设计[J].中国健康教育, 1999, 15 (1) :5-8.

[2]钮文异, 孙昕翼, 吕姿之, 等.一年级工科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 1999, 15 (11) :12-15.

人群干预 第8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别选自湖州市吴兴区 (干预组) 和南浔区 (对照组) 的各1个农村社区, 按整群随机抽样法基线调查时共确定社区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 057人, 平均年龄为 51.19岁, 男女性别比为0.68。其中吴兴区社区538人, 平均年龄52.59岁, 男女性别比为0.52;南浔区社区519人, 平均年龄49.74岁, 男女性别比为0.89。结局调查时共失访33人, 失访率为3.12%。

1.2 研究对象的分级

1.2.1 MS患者:

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DS) 建议MS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诊断为MS患者:①超重和 (或) 肥胖:BMI≥25.0 (kg/m2) ;②高血糖:FPG≥6.1mon/L及 (或) 2hPG≥7.8mmol/L, 及 (或) 已经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SBP/DBP≥140/90mmHg, 及 (或) 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空腹血TG≥1.7mmol/L, 及 (或) 空腹血HDL-C<0.9mmol/L (男) 或<1.0mmol/L (女) 。

1.2.2 MS高危人群:

根据工作实际, 并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建议, 只把有1项或2项MS组成成分但尚不符合诊断标准者定为高危人群。

1.2.3 正常人群:

研究对象中除MS患者和MS高危人群以外的人群统称为正常人群。

1.3 分级干预措施

1.3.1 针对MS患者:

有高血糖或高血压组成成分阳性的MS患者, 分别纳入糖尿病或高血压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上述两个组成成分均阳性者, 纳入糖尿病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对纳入系统管理的患者逐个建立专病管理档案, 详细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并发症和每次检查、治疗、干预的信息。糖尿病患者每月进行1次干预, 干预的重点为饮食和运动, 每季度进行一次评估, 视情况调整治疗和干预措施。高血压患者按《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进行危险分层实行分级管理, 一、二、三级管理分别3个月、2个月、1个月干预一次, 干预重点为合理用药和改变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 管理满一年后进行一次效果评估, 视情况调整治疗和干预措施;对合并有超重肥胖和血脂紊乱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同时采取针对性的非药物治疗和干预;为增加患者检查和治疗的依从性, 糖尿病患者每月免费监测一次血糖, 门诊降糖药、降压药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再分别给予20%减免。

1.3.2 MS高危人群:

有高血糖或高血压组成成分阳性者, 实行糖尿病或高血压病人管理;仅有超重肥胖和 (或) 血脂紊乱者, 列为高血压高危人群, 建立高危人群管理档案, 每季度进行一次针对性干预, 每年进行一次干预效果评估, 视情况调整管理措施。

1.3.3 正常人群:

结合浙江省社区公共卫生项目工作, 进行MS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每年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不少于一次。

1.4 质量控制

基线和结局调查均由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 每次调查均设立质控员进行质量控制。随访干预由经过系统培训的社区责任医生进行, 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指导、监督和考核。项目组每季度进行一次指导和检查, 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和不足。

1.5 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AS8.12软件包, 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布和χ2检验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MS患病率比较

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MS平均患病率为5.49%, 其中干预组为5.58%, 对照组为5.39%, 两组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χ2=0.0167, P=0.8971) ;结局调查时干预组患病率为7.03%, 对照组为14.66%, 两者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26.3405, P<0.0001) ;干预组和对照组别作自身前后比较, 干预组结局和基线MS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χ2=0.1030, P=0.7483) , 对照组结局MS患病率高于基线的差异有显著性 (χ2=26.3405, P<0.0001) 。见表1。

2.2 干预前后人群分类情况比较

干预前后MS患者、高危人群与正常人群的构成见表2, 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三类人群的比例基本相同, 结局调查时无论是干预组还是对照组MS患者和高危人群的比例都上升了, 正常人群的比例下降了。从干预效果看, 干预组MS患者比例结局较基线上升了1.45%, 对照组MS患者比例结局较基线上升了9.27%, 对照组上升更为显著;干预组高危人群比例结局较基线上升了 9.75%, 对照组高危人群比例结局较基线上升了9.76%, 对照组和干预组上升幅度相近。

2.3 干预前后超重肥胖、血脂紊乱患病率比较

干预前后患病情况见表3。基线调查时超重肥胖、血脂紊乱患病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 (χ2分别为1.3535、0.3106, P均大于0.05) , 结局调查时干预组两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分别为11.4368、20.0594, P均小于0.05) ;作自身前后比较, 干预组超重肥胖患病率结局低于基线, 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3.5373, P>0.05) 。血脂紊乱患病率结局高于基线, 差异有显著性 (χ2=59.6742, P<0.0001) , 对照组超重肥胖、血脂紊乱患病率结局均高于基线, 差异有显著性 (χ2分别为7.1627、152.0099, P均小于0.05) 。

2.4 干预前后人群血压、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前后血压、血糖控制情况见表4。基线调查时干预组人群血压控制率低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4.3616, P=0.0368) , 血糖控制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χ2=0.1882, P=0.6644) ;结局调查时两者干预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分别为53.6874、4.0449, P均小于0.05) ;作自身前后比较, 干预组人群血压控制率结局高于基线, 差异有显著性 (χ2=69.2632, P<0.0001) , 血糖控制率无显著性差异 (χ2=0.0543, P=0.8158) ;对照组人群血压和血糖控制率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 (χ2分别为1.2253、3.2724, P均大于0.05) 。

2.5 干预前后心脑血管疾病病患病率比较

基线调查时干预组脑卒中、冠心病两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为2.04%, 对照组为0.38%, 干预组高于对照组, 两者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5.9870, P=0.0144) ;结局调查时干预组患病率为3.80%, 对照组为5.62%, 干预组低于对照组, 两者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1.8970, P=0.1684) ;干预组和对照组结局调查时患病率均高于基线调查, 分别作自身前后比较, 干预组差异无显著性 (χ2=2.9048, P=0.0883) , 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χ2=24.3482, P<0.0001) 。详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居民MS患病率急剧增加, 已达17%左右[1],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 (NCEP-ATPⅢ) 强调生活方式改变是改善、治疗MS的根本和首要措施, 贯穿于MS病程的始终[2,3];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降低MS的患病率[4], 通过对农村社区人群实施了3年的分级干预, 因此我们在MS社区干预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分级干预有效减缓了社区人群MS患病率的上升。MS患病率, 干预组结局比基线上升了1.45%, 对照组结局比基线上升了9.27%, 干预组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 分级干预能有效减缓社区人群MS患病率的上升速度。未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对照组人群MS患病率, 3年时间从基线时的5.39%上升到了结局时的14.66%, 上升速度十分惊人, 因此加强MS的防治已刻不容缓。

分级干预减少了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根据基线和结局调查的患病率水平算得干预组脑卒中、冠心病合并年发病率为0.59%, 对照组为1.75%, 说明分级干预减少了队列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吕泽平等进行了强化干预代谢综合征改变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纵向随访研究, 强化干预43.5个月, MS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5], 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分级干预对MS各组成成分产生的效果不一致。超重肥胖患病率干预组结局比基线下降了4.16%, 对照组结局比基线上升了6.46%;血脂紊乱患病率干预组结局比基线上升了22.97%, 对照组结局比基线上升了38.33%;人群血压达标率干预组结局比基线上升了20.77%, 对照组结局比基线下降了3.08%;人群血糖达标率干预组结局比基线下降了0.27%, 对照组结局比基线下降了2.59%。说明分级干预对控制体重和血压的效果要好于控制血脂和血糖。蒋一鸣等进行了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综合干预的研究, 经过18个月综合干预, 干预组血压、血脂、血糖、体重指数控制率也明显好于对照组[6]。

MS社区干预模式在社区管理模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提高患者的MS相关知识, 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 实现改善代谢控制, 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目的[7,8]。有关研究显示, 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 干预后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 代谢综合征的各项症状减轻, 提示对患者进行干预, 能有效延缓病程, 改善健康状况[9]。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或思考的问题, 一是对照组人群MS患病率、血脂紊乱患病率 (包括干预组) 和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3年时间均大幅上升, 这是否与在特定的队列人群中观察, 并且人群平均年龄偏高有关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二是三类人群构成比的变化, 除了对照组MS患者构成比大幅增加外, 两组高危人群构成比也大幅增加, 并且增加幅度相近, 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对正常人群进行MS早预防的重要性, 同时也提示目前对正常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尽理想。

摘要:目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代谢综合征 (MS) 防治模式。方法:采用分级干预的方法, 将干预组人群分为正常人群、MS高危人群和MS患者, 分别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 3年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经过3年分级干预, 干预组MS患病率虽然从基线时的5.58%上升到结局时的7.03%, 但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的患病率从基线时的5.39%上升到结局时的14.66%, 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以社区为基础的MS分级干预效果明显。

关键词:社区代谢综合征,防治

参考文献

[1]祝之明, 周芳明, 张刚, 等.代谢综合征心血管重塑的特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9) :819-820.

[2]Grundy SM, HaIlsen B, Smith Sc, et a1.Clinicalmallage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J].Circulation, 2004, 109:551-556.

[3]徐成斌.代谢综合征[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5, 25:326.

[4]Panagiotakos DB, Pitsavos C, Chrysohoou C, et al.AmHeart J, 2004, 147:106-112.

[5]吕泽平, 黄慧, 杨泽, 等.强化干预代谢综合征改变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纵向随访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9 (1) :18-21.

[6]蒋一鸣, 俎德玲, 胡雅国, 等.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综合干预效果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 9 (1) :56-57.

[7]范丽凤, 张小群, 陶旭, 等.糖尿病教育对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的影响[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1) :6.

[8]魏玉玲.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强化教育的效果评价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5, 21 (1) :53.

高血压人群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本社区24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27例,女116例,平均年龄(48.25±10.36)岁;原有并发疾病史为:冠心病46例,糖尿病26例,高脂血症22例,脑卒中6例,均为常住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时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2 综合干预方法

1.2.1 建立健康档案。

对入选的患者均以电话形式进行问卷式调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包括生活习惯、服药情况和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等。

1.2.2 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量减轻精神压力,避免过度紧张,保持7小时睡眠;嘱患者进行适量有度的有氧运动,同时要戒烟、限酒。

1.2.3 合理饮食。

采用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补充钾和钙盐。

1.2.4 健康教育。

所有患者每周由专家集体上健康教育课1次,未能参加者应及时补课,以促使患者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1.2.5 用药指导。

医生应反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告知服药期间的各项注意事项,注意观察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不可擅自停药、减量和随意更换药物。

1.3 观察指标

于干预前后对被干预人群进行两次问卷调查(干预前24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纳入,但3例患者因搬迁而中断研究),调查内容为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相关知识包括:高血压是终身疾病、患者知晓自己的血压、高血压并发症、高血脂、肥胖、吸烟、酗酒及高盐的危害)、生活行为的改变(包括:规律性体育锻炼、高盐、高脂摄入、吸烟、酗酒、关心保健知识和存在心理障碍)及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后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例(%)

2.2 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生活行为的改变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干预后高盐摄入、高脂摄入、吸烟、酗酒及存在心理障碍等生活行为均有所改善,同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关心保健知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

干预前患者收缩压为(154.16±18.12) mmHg,干预后为(146.17±21.67)mmHg(1mmHg=0.13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5,P=0.001);干预前患者舒张压为(92.28±12.36)mmHg,干预后为(87.14±11.7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31,P=0.001)。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由多基因与多环境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该病除了可引起与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长期高血压还可成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刻不容缓。

例(%)

3.1 提高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

研究表明[4],高血压是通过多种方式综合预防和控制的,这其中的关键是提高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采取主动措施,防治高血压。本次调查中,部分患者对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和危害性不了解。因此,社区医生应加强关于高血压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经干预后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提高(P<0.05)。

3.2 社区综合干预对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

据国家卫生部2002年进行的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5],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使高血压患者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以社区为基础,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纠正不良生活行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社区综合干预,达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二级预防和预防并发症、恶化及致残的三级预防的目的[6]。通过社区综合干预,患者高盐摄入、高脂摄入、吸烟和酗酒等生活行为均有所改善,同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关心保健知识。

3.3 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

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当患者心理长期受到外界刺激因素刺激,可引起强烈的、反复的和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引起焦虑、忧虑等,使大脑皮质和皮层下中枢的抑制和兴奋过程发生冲突,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会丧失对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调节作用,使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为此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而使血压升高。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保持血压的稳定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有效的社区综合干预,使存在心理障碍的高血压患者心理状态得以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78%;57.92%,P<0.05)。说明社区综合干预能帮助高血压患者解决各自的心理应激问题。

综上所述,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多个危险因素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可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进一步控制血压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改善高血压人群生活方式和降低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沪东社区24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于2010年7月—2012年7月对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探讨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生活行为的改变情况及患者血压变化。结果 (1)干预后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干预后高盐摄入、高脂摄入、吸烟、酗酒及存在心理障碍等生活行为均有所改善。(3)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有显著性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病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积极开展社区综合干预对控制高血压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新建,胡善联,程旻娜,等.社区高血压非药物综合干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2):48-50.

[2]孙高峰,阿丽娅·买买提热依木.我国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方法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痛预防与控制,2007,15(5):509- 511.

[3]胡清平,夏明党,魏开芳,等.华中师范大学西区教职工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5):585,587.

[4]王玉恒,程昊娜,缪隼,等.上海市居民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及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487-490.

[5]林转娣,周荣佳,马闻华,等.社区综合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18(5):521-524.

人群干预 第10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杭州市凯旋街道内25岁以上的长住居民进行周期性健康体检并入户调查, 按照2003年ADA (美国糖尿病学会) 标准[3]共筛查出糖尿病前期患者99名, 其中男68例, 女31例, 平均年龄47岁。随机分为两组, 即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1例, 对照组48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诊断标准

糖调节受损 (IGR) 包括空腹血糖受损 (IFG) 和糖耐量减低 (IGT) 。单纯IFG是指空腹血糖≥5.6 mmol/L并<7.0 mmol/L, 餐后2 h静脉血糖<7.8 mmol/L;单纯IGT是指空腹血糖<5.6mmol/L, 餐后2 h静脉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IFG/IGT是指空腹血糖≥5.6并<7.0 mmol/L, 餐后2 h静脉血浆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目前, 此期已经属于糖尿病的第一阶段, 只要对此阶段进行认真防治, 是可以阻断糖尿病病程发展的。

1.3 方法

糖尿病前期人群随机分成两组, 两组均建立健康档案, 进行第一次体检 (身高、体重及收缩压) 和化验 (血糖、血脂等) 后, 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0周的综合干预。具体措施为:

1.3.1

制作、印刷糖尿病前期保健知识和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介绍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症状、预防和综合治疗的方法, 如科学的饮食、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控制收缩压等。

1.3.2

邀请本区二三级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每月开展1次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知识讲座, 阐述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 预防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意义, 糖尿病前期干预的重要性, 回答干预对象提出的问题。

1.3.3 给予个体化的饮食指导。

采用食品交换法[4]。给糖尿病前期人群每人1册介绍食品交换法的《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书籍, 通过该书, 干预者协助糖尿病前期人群完成估算标准体重、估算热量和估算份数, 并教他们选择食物 (通过把常吃食物制成食物图, 注明每1份的重量, 并把部分食物的重量体积化, 读者可根据估算份数规定的数量, 从食物图中选择相应份数且自己喜欢的食物) 。

1.3.4 给予个体化的运动指导。

干预组坚持每天完成30 min的中强度的运动 (根据性别、年龄、体型、体力、生活习惯、劳动、运动习惯、运动经验和运动爱好等制订相应的个体化的运动方案。该运动应因人、因时而异, 个别对待, 既要有相对稳定性, 又要适应变化而有灵活性) 。

1.3.5

社区责任医生每周测量两组的收缩压1次, 每月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并测体重1次, 3个月进行生化检查, 20周后评估干预组和对照组。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通过20周的饮食和运动的干预后,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均比干预前和对照组有明显降低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及收缩压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均有改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干预前后, 血糖、血脂、体重指数和收缩压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表1) 。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 以胰岛细胞功能失调、胰岛素生理作用减弱为疾病生理表现的代谢综合征。饮食过量、运动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而目前糖尿病前期被看作2型糖尿病必然经过的由正常人发展至糖尿病患者的移行阶段[5]。近年来也有很多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研究的报道, 主要是集中对IGT的研究。研究证实[6], IGT是葡萄糖耐量正常与2型糖尿病 (T2DM) 之间的过渡阶段, 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非IGT人群高约100倍, 具备了与T2DM相同的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因此, 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已成为目前预防T2DM发生, 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当前,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积极整合医疗资源, 大病进医院, 小病在社区。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前期阶段, 糖尿病前期的社区综合干预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在本实验研究的社区个体化干预中, 我们把99例糖尿病前期人群分为两组, 一组是经过社区个体化的饮食、运动干预的干预组;另一组是没有任何干预的对照组。经过20周的个体化的干预后, 干预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较干预前均有改善, 特别是空腹血糖减低明显, 提示空腹血糖的变化可能是糖尿病变化最敏感的指标。同时也说明了干预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控制有比较肯定的效果。这一结论与目前国内的研究报道一致[7]。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等容易引起冠心病的有害成分, 通过干预后也显著降低, 从而有助于延缓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肥胖、胆固醇过高和高血压既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也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因此, 糖尿病前期人群应该重视体重、胆固醇和血压的控制。但经过20周的干预, 干预组的变化不大, 说明降低体重、血压和胆固醇仍是一个难点,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加大管理力度。

关键词:社区,综合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并发症调查组.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10年回顾调查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11 (4) :232-237.

[2]肖新华.2007年ADA糖尿病前期共识与评议[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8, 4 (4) :3-4.

[3]Genuth S, AIberti KG, Bermett P, et a1.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fellow-up report o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Care, 2003 (26) :3160-3167.

[4]冯正仪, 陈衔城.糖尿病的饮食治疗[M].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4-19.

[5]杨文英.糖调节受损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J].新医学杂志, 2004, 35 (1) :57-58.

[6]邢小燕.生活方式干预治疗IGT的可行性及疗效与评价[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3, 11 (2) :7-8.

上一篇:高校创业服务体系下一篇:饮料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