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资源范文

2024-09-02

山林资源范文(精选7篇)

山林资源 第1篇

江南的地理范围, 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化, 根据目前学者的考辨, “江南”广义上指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 南岭、武夷山脉以北;狭义上是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李伯重曾提出“八府一州”之说, 即明清时期的应天、苏州、常州、松江、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八府以及苏州府的仓州, 刘士林也指出, “作为江南区域在历史上自然演化与长期竞争的结果, ‘八府一州’不仅圈定了江南地区的核心空间与主要范围, 其在江南经济社会与文化上的主体地位, 也是很难被其他相关的地理单元‘喧宾夺主’的。” (1) 因此本文所指出的江南, 其范围将沿用这一观点, 对“八府一州”范围内山林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和论述。

江南地区以平原为主, 占总面积的近一半, 水面占1/6, 其余为丘陵和山地。江南山林以低山丘陵为主, 如钟山、虎丘、惠山、金山、天目山、普陀山等一百多座, 海拔多在200米到500米之间, 星罗棋布, 散布江南。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江南地区雨水充沛, 河网密布, 常为依山环绕, 植物多样茂盛, 形成了空灵幽静的江南山林自然景观。在江南地区风景取胜的山林, 有诸如洞庭西山、天池山、玉峰山、四明山、龙泉山等三十多处。江南山林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资源, 不仅自然风景清丽迷人, 而且还具有极其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宗教名山寺院有诸如栖霞山栖霞寺、牛首山普觉寺、清凉山清凉寺、北高峰灵隐寺、灵峰山灵峰寺等近四十处;古迹遗址和碑刻诗文较多的山, 如北固山、燕子矶、兰亭山、天姥山、焦山、瀛山、桐君山、玲珑山等六十多处。

二、江南山林文化资源的特征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有的自然风光秀美, 以景色取胜;有的宗教文化影响深远, 以宗教闻名;有的文化底蕴深厚, 以文化传诸后世。

(一) 浓郁的宗教气息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是江南山林的一个显著特点。江南山林成为宗教的栖息地, 尤其是佛教、道教。佛、道之所以向山岳发展, 不仅出于其宗教教义和活动的需要, 更是因为远离尘世的清幽寂静有利于参禅悟道。“经过佛、道两教势力的长期竞争, 最终形成了以佛寺为主的佛教名山, 以道观为主的道教名山, 以及寺观并存、佛道共尊的佛道名山。而佛教、道教也因名山风景与自身影响势力越来越大” (2) 。江南山林在这一点上更为明显, 寺观因山而建, 山因寺观而名。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3) , 江南山林如果没有千余年佛教思想的浸润, 或许其意蕴会消淡许多。佛教东传到中国以后, 僧侣们很快寻觅到了苍润空灵的江南山林, 山色青翠的林岚之色为僧侣们提供了幽栖冥思之所、焚香负炉之地。遍览江南山林, 可以说出一大串寺庙之名:灵岩山灵岩寺、天台山国清寺、钟山灵谷寺、虎丘山岩寺、北高峰灵隐寺等等, 可见江南山林中寺庙之多。

如果说佛教在江南山林中寻觅安然静谧的美以参悟真谛, 那么道教则是在江南山林中寻找超然物外之情以求羽化而登仙。《释名·释长幼》对仙字解释为:“老而不死曰仙。仙, 迁也, 迁入山也。”传说仙人在陆地上居住的地方为仙山、神山, 而道教信徒往往将风景秀丽的山岳幻想为仙人栖息的地方。慕道者进入山林建造宫观, 采药、炼丹, 修道者在山林中结庐而居, 清心、无为, 渐渐地在江南地区形成了诸多道教的洞天福地和道教名山, 如茅山、孟峰山张公洞、葛岭抱朴道院等。

(二) 高洁的诗人隐士文化

据《后汉书·逸民传》记载, “或隐居以求其志, 或曲避以全其道, 或静己以镇其噪, 或去危以图其安, 或垢俗以动其概, 或疵物以激其清。”隐士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在东汉时期已得到世人的公认。而江南山林清幽空灵, 自然成为隐逸之人修身避世的最佳场所, 如严子陵隐居富春山、米芾隐居招隐山、焦光隐居焦山、林逋隐居孤山等, 历代诸多隐士的隐居山林为江南山林增添许多高洁与飘逸之气。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其上, 若云兴霞蔚。’”江南士人在仕途失意时, 便会将目光转向山林, 或吟啸在山林之中, 或登高吟咏山林之美, 亦或谈玄说理, 在灵化自然的玄悟中追求与自然山林的融合。东晋的谢灵运好游山水, 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 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 后人称之为“谢公屐”。谢灵运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 以文章赏会, 共为山水之游, 时人谓之四友。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 亦由谢灵运始, 最著名的是《山居赋》。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林, 启迪了文人墨客的灵感, 他们在山林中吟诵性情, 赞美自然, 抒发怀抱, 写出了无数璀璨的诗篇。“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4) , 空灵、幽静的山林成为诗人诗意的栖息之地。诗人这种情景交融、物我两浑的山林审美, 不仅使中国山水诗走向了顶峰, 成为古典诗歌最高艺术成就的一个门类, 更使江南山林的文化底蕴深厚了许多, 成就了诸如敬亭山、孤山、天姥山、天门山等江南名山。

(三) 丰富的碑刻书院文化遗迹

左思曾说“非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千百年来, 空灵、幽静的江南山林吸引了无数文人来此竞相吟咏, 他们或登山游览, 或题诗碑刻, 或书院静读, 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 文人墨客面对如此美景陶醉其间, 体悟人生, 在江南山林中留下大量的书法、碑刻, 如在江南碑刻之山中, 最负盛名的是“焦山碑林”, 其中还有“书家冠冕”、“大字之祖”之称的《瘗鹤铭》;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燕子矶”, 邀请今世书法家赵绪成、张仲林等将康熙、乾隆和历史上文人雅士歌咏燕子矶风光的诗词, 以各类书法字体刻于岩壁上, 将长江与山色装点得更加宜人;其他的还有会稽山、飞来峰、凤凰山、桐君山、玲珑山等。

一些博学之士在山中隐居的同时, 置田建屋, 聚书收徒, 从事讲学, 宣讲文化。僻静的江南山林不仅远离尘世的喧嚣, 而且符合“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有些书院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解惑, 如明末的东林书院还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济世胸怀。较为著名的书院还有东坡书院、蕺山蕺山书院、龙泉山阳明书院、瀛山瀛山书院、方岩山五峰书院等, 书院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培养了许多鸿儒之士, 还活跃了思想, 使江南山林的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

三、江南山林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是以优美的天然山林为基础, 与宗教、文化、历史相融合而形成的空间综合体, 既有自然美, 也有人文美;既有实用性, 又有审美性;既有独特性, 又有丰富性。随着江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作为江南地区的重要资源, 有待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

(一)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

1. 山林资源丰富, 具有多样性。

江南山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湿润多雨, 气候适宜, 山林中物产丰富、花草丛生、空气清新, 是天然氧吧, 有助于人们健身、健心和康复元气, 是良好的修养之所。从历史的发展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从宗教思想的孕育, 还是历史名人的游历、文人雅士的歌咏, 都使得江南山林文化不断得到丰富, 其意蕴也更加深厚。秀美的江南山林可观、可赏, 诗意的江南山林可读、可品, 徜徉在江南山林之中即可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又可以体味古人的雅兴和志趣。而且江南山林中有许多寺庙道观、古迹遗址、摩崖题刻等, 这些人文资源是开展宗教旅游、文化旅游、历史旅游的重要条件, 也为不同文化需求的游客提供了多样的审美, 为江南山林的多种开发提供了可能性。

2. 文化功能强, 具有自身特色。

江南山林在历史中不断受到佛教、道教、文人、隐士等各家文化的熏染, 使江南山林摆脱了纯自然的风景审美, 更多地融入了文化思想的品性, 登览一座山, 游览的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 如敬亭山, 因为李白著名的一首《独坐敬亭山》而名声鹊起;北固山, 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词而扬名海内, 这些山岳给与了诗人歌咏的灵感, 而山岳也因这些或优美或豪迈的诗词而蜚声海内。还有栖霞山的栖霞寺、普陀山的普济寺、雪窦山的雪窦寺等, 都作为佛教的圣地而著称于世。可以说, 江南山林的每一处古迹都有一段历史, 每一座山都有自身的文化, 而这些文化底蕴深厚和文化特点突出的山林就有了吸引力, 为江南山林的开发带来了便利。

3. 生活方式转变, 消费能力强。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人均收入已达到世界中等国家水平, 消费能力大大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物质上已经得到满足的江南居民, 需要在精神上也得到提高, 而且江南人在历史上就是追求精致生活, 从江南地区的饮食就可见一斑。随着我国休假制度的调整, 除国庆长假外, 都属于短假期, 所以周末出行和短假期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新的休闲方式, 而这种休假方式在出游方面, 往往表现出出游时间短、消费能力强、重游率高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 长三角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 为江南山林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江南自古是名人辈出的地方, 江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 当下的江南也是延续了江南文化的意蕴, 科教文化也是最为繁盛的地区, 总体来说, 江南地区的居民文化水平较高, 需要更多精神文化的享受, 而且作为地道的江南人, 更能理解江南山林文化的内在意义, 在情感上更加接近。

(二)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的问题

1. 整体形象不突出, 单个雷同。

江南山林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虽然山林很多, 但是整体形象不突出。虽然江南山林受到文化浸润, 但是各家文化都有影响, 一座山可能集儒、道、释各家思想, 很难提炼出某一种文化作为标示, 并且整体形象不突出。单个山林之间雷同性大, 比如江南山林中的寺院, 寺院很多, 但是特点不突出, 江苏山林的寺院和浙江的寺院基本相同, 差异性过小, 这就导致南京地区的居民想去山中的寺庙, 不会前往杭州的寺院, 而是去南京的寺院即可, 所以在文化挖掘方面还有所欠缺, 应在景区建设中更加突出和打造其经典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另一方面, 江南地区文化的多元化致使文化独特性不强, 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挖掘只能停留在表面, 很难有深的挖掘, 这就会导致游客对旅游地只能停留在表面, 而缺少对旅游地文化的整体把握和独特审美。所以只有区别于其他景点而又自身文化魅力或自然景观, 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更远的游客。

2. 体量小, 功能单一。

江南山林进行开发时最大的天然缺陷是体量小。江南山林大多属于分散式的“孤丘”, 每座山都是比较低矮的丘陵, 和北方华山、恒山这些险峻高大的山岳有明显的区别。体量小就导致旅游景区小、景点少, 游览价值降低, 即便周围山林多, 但是目前并没有进行集中开发和利用, 不能将周围的山林有效组合和优化利用。景区的开发也存在旅游功能单一的问题, 不能深入挖掘山林的文化、休闲、探幽、静修等其他价值。目前对江南山林的旅游多是旅游团式的观光, 应根据不同旅游者的要求而设计旅游路线, 不能将游客的认识停留在“上车睡觉, 下车拍照”的老式旅游上。一个景区或者景点通过文化挖掘和资源整合, 不仅仅只有表面的自然景观和古迹遗址, 它更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需要游客放慢脚步, 精心体会和回味。要针对山林不同资源特点进行有效组合, 合理设计路线, 满足不同旅游主体。

3. 山水分离, 吸引力不强。

江南山林在开发过程中不合理, 导致山水分离。江南的山林因为水方显灵动, 山林文化很大程度上和山泉流水相关, 过度的开发导致水量减少, 甚至山中的溪流消失。有的临江的山林因为城市的不断扩张, 而使得山林远离了江河, 如南京的清凉山。江南山林对外地人的吸引力也不强, 同为南方的山林, 黄山、庐山的吸引力大大超过了江南地区的山林, 除了自然景观差异外, 还存在宣传不到位, 景区打造不全面等问题。不仅国内游客方面缺少吸引, 也没有能很好地利用方便的交通, 使外国游客深入到江南山林之中, 流失了大量的外国游客。江南山林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 但是新产品开发缓慢, 依旧存在“吃老本”的现象, 部分景点老化、退会严重, 加上体制等原因, 多部门管理, 缺乏统一布局, 导致资源整合困难, 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 对江南山林文化资源的开发

1. 提炼山林核心价值, 打造旅游标识。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要避免资源的相似性, 就必须提炼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 并打造成标示。核心价值提炼的得当和精准, 就能反映旅游地的个性特点, 从而能吸引更多游客, 人文资源在这一点上尤其重要。一方面是对自然景观资源的整合和打造, 另一方面是对山林人文资源的挖掘和核心提炼, 以突显景区的别致和独特, 成为标示性的旅游名片。

人文资源的提炼和挖掘。江南山林总体上来讲, 自然景观区别不大, 其主要特质是人文资源的差异, 所以要加强对山林文化资源的挖掘, 提炼山林文化的核心, 并将其突出, 并通过现代传媒和营销方式对其宣传。如招隐山不但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更突出招隐山的隐士文化;牛首山抓住“牛头禅”的发源地做文章, 突出其禅宗地位和佛教思想, 不但吸引了大量朝圣者, 还吸引了很多其他游客, 这些都景区都是抓住了人文资源的核心和独特性, 并将其突出, 成为这个山, 而不是那个山。除了文化内涵的挖掘, 也可以修复和抢修名胜古迹, 通过突出其建筑特色、摩崖石刻、名人故居等方式, 增强山林的文化意蕴。

2. 整合旅游资源, 提高景区吸引力。

江南山林的旅游发展应立足于江浙沪, 放眼于国内、国外。首先, 要抓住江南本地的居民。随着休假制度的改革, 大多数居民热衷于城市周边景点的短途旅游, 这就为江南山林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江南地区居民收入水平高, 旅游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 是一个巨大的客源市场。其次, 江南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在国内的优势突出, 影响力大, 到江南地区的客流量很大,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和宣传手段, 积极宣传江南山林的旅游资源, 既要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整体性, 又要把握旅游资源个体的本质特征, 突出其独特性, 扩大其影响力和提高知名度。最后, 应利用江南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 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将江南更多的城市建设成旅游必经城市, 充分利用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的交通优势和经济影响力, 发展成为国外游客旅游首选地。

江南山林旅游资源丰富, 如何整合资源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其实是问题的关键。第一, 对景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 实行统一管理, 各部门应联动合作, 在体制上保证景区的科学合理发展与规划。第二, 充分利用传统的旅游项目, 对老化的景点和设施及时维护和更新, 并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比如, 修葺名人故居、抢修名胜古迹等。第三, 充分整合景区内的各种景点, 并将附近的旅游景点纳入到大的景区之中, 提高景区自身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3. 多种开发, 满足不同客源。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丰富, 应针对不同的旅游资源进行多种开发:

(1) 隐逸之山:历史上归隐的山林一般都是环境幽静的地方, 在远离喧嚣的山林中可以充分放松自身, 是休闲、锻炼、探幽的好去处;对于风景优美、原生态保持完好的山林, 也可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林等观光产业。

(2) 宗教圣地:以宗教而出名的山林, 可发展宗教旅游, 通过宗教朝圣、庙会等形式吸引朝圣者和游客;也可以利用寺庙幽静的特点, 为朝圣者、市民提供静修的机会, 如南京栖霞寺为修禅体验者提供免费食宿, 在佛寺中静心、感悟, 市民们报名踊跃, 受到极大欢迎。不但使栖霞寺名声更大, 也开启了挖掘和发展江南山林文化的新方式。

(3) 文化名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故事有名的山林, 可以充分利用名山的文化, 进行怀古, 体味文化。

根据旅游者的不同动机和需要, 并结合江南山林文化资源自身特点可以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 满足不同的旅游者。在设计旅游线路时突出知名旅游景点的带动作用, 并抓住旅游景点的文化一致性, 合理设计特色线路, 如, 佛教旅游线路可设计为:灵隐寺—灵峰寺—净慈寺—天竺三寺—梵天寺—法相寺—育王寺—天童寺—报国寺—普济寺—国清寺—大佛寺—千佛岩窟—惠力寺—雪窦寺—云岫寺;登山探险的旅游路线可设计为:幕府山—狮子山—烽燧墩—木山—独松岭—仙霞岭。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 满足旅游主体的特殊旅游需求, 推动江南山林旅游业的发展。

江南山林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并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是江南旅游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江南山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江南旅游业的发展, 更有助于丰富江南文化的内涵;对江南山林文化的挖掘和探讨, 不仅可以为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旅游景区, 更能为当下的人找到可供心灵栖息的一方净土。

参考文献

[1]刘士林.江南与江南文化的界定及当代形态[J].江苏社会科学, 2009, 5.

[2]单树模.中国名山大川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3]萧统.文选[M].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4]范成大.吴郡志[M].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5]石高俊.江苏省名山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8, 5.

[6]张黎等.城郊型宗教名山的旅游转型[J].襄樊学院学报, 2011, 5.

[7]张惠等.试论江苏区域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江苏商论, 2005, (3) :94-95.

[8]滕春惠等.江苏省旅游资源的文化构成及其开发[J].人文地理, 2006, 6.

[9]章必功.中国旅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10]朱珊.江苏百处名胜[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1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城市山林与城市广场 第2篇

关键词:城市山林,园林,城市广场

0 引言

2006年10月落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和回归之作。“苏而新,中而新”是苏州政府作为甲方给贝老提的要求,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挑战。对这个目标贝老在30年前的香山饭店设计中已有尝试而以失败告终(以贝先生自己的说法)。30年后在自己的故乡,贝老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他说:“我对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非常满意,希望这个建筑能为今后的中国建筑道路指明方向。”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是成功的——空间的严谨秩序,光线的娴熟组织,墙与窗的稳重经营,地面铺装的完美对缝,石材转角的精巧打造,以及几何元素的精彩演绎,凡此种种体现的是贝老的设计修养和设计功力。但是笔者却在思考对于“苏而新,中而新”这个试题贝老的完成度。因为手法可以模仿,功力可以修炼,对建筑表象背后的精神追求才是最根本最有价值的探索。如果说为中国的建筑道路指明方向,笔者认为只有这个方向的指明才是有意义的。“新”——用贝老自己的话说就是形式上很现代,对于贝聿铭这样的现代建筑大师并不是个难题。但是对于“中”和“苏”这个经过几代人努力仍没有找到满意答案的难题就不能那么乐观了。作为贝老的回归之作,“在苏州古典园林这座高峰之处探寻一个现代园林的新起点是个非常主动鲜明的动机”。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否是决定苏博新馆是否注入了中国建筑或者园林精神的关键。

为了达到对其空间本质的解读,笔者将以苏博新馆的室外空间为着眼点。在分析和阅读中以两个空间类型为工具和参照——第一个类型是贝老所希望达到的园林即城市山林,另一个则是与之对立的西方的城市广场。本文将在三个空间维度展开,即水平维度、竖向维度和时间维度。

1 水平维度

1.1 图与底

苏博新馆的室外空间最重要的元素即是中央的水池,居于由北边的院墙和其他三边的建筑墙体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的中间,这似乎是对园林空间的最直白表达。假设其水面空间为铺地所替代,那么其水平维度的空间属性则完全可以通过图底关系等一系列空间分析方法进行考察(见图1)。

苏博庭院空间的图和底都非常完整,亦即科林·罗所谓的能够各自完形的图与底。建筑或墙体非常严密地围合出中间的庭院空间。唯一打破的地方即是院子西侧的凉亭。但这个元素也仅仅是在空地上的一点而自身又是一个小的完形。在这里我们将它与城市山林和城市广场的平面比较,取尺度上与苏博较为相近的苏州网师园以及圣几米亚诺的城市广场群(见图2,图3)。很明显,苏博的完形空间更倾向于城市广场的图形特性,而不像网师园那样图和底都不是明确的形体,处于交织咬合的共生状态。

回廊空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元素,也是苏博新馆的重要一笔。但它的两廊并没有如网师园一样作为独立的空间元素,而完全依附在建筑实体上。靠近庭院的廊道原本可能成为敞廊,但因为内部光线营造的需要,而全部被实体的外墙所围合。缺乏灰空间的过渡使得苏博新馆的图底边界十分明确。观察西方的城市广场亦会发现与之类似的廊的处理方式——骑楼或敞廊从来就是依附于建筑边界,同建筑实体立面一起给予广场空间一个明确、有力的定义。然而典型的苏州园林的廊,却提供了丰富的介于图底之间的灰空间,使庭院空间在更大程度上交织起来,图底的边界变得模糊。

1.2 入口与轴线

气派的入口是苏博给人的第一印象。参观者从开敞的大门往里望,视线先及月门意向的移门,透过玻璃可见门厅的室内和同样通透的门厅另一侧的玻璃门,最后视线毫无障碍地穿过庭院收于端景的写意假山雕塑,一气呵成,然而也仅此而已(见图4)。博物馆的整个进深已尽收眼底,最精彩的景色和最重要的轴线在第一眼后已经了然,这样的入口与空间的可视性、可达性在中国园林中是不可能的。游览传统园林者进入入口后莫不经过一系列晦暗曲折的烘托和暗示才到达空间和景致的高潮(见图5)。然而与苏博类似的空间属性对于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确是司空见惯的,无论巴洛克式的星形广场还是中世纪的锡耶纳的坎伯广场,都让人在入口处可以一窥空间的核心或广场的核心设立体。

2 竖向维度

2.1 基面

苏州博物馆庭院的基面由水池和平整的地坪组成。它们与竖向建筑要素一起形成一个完整而平坦的承载室外空间的容器。这与城市广场十分相似——高差之大如锡耶纳广场,亦会设法营造完整形态的基面,以形成便于交流的开敞空间。然而城市山林中却寥有这样的基面,其中往往刻意强化地形的高差变化和基面的不完整性,即使实际高差很小也要通过对比等方法突显高低错落。而建筑的高度表达也往往凭借基面的变化来实现。

2.2 立面

立面的韵律在中国园林中十分讲究,虚实有致是基本准则之一。实体界面——墙,虚体界面——敞廊,或者开敞的建筑立面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在城市广场中,立面则更注重对空间的围合作用。许多中世纪广场有非常完整的实体的围合界面。而在一些有开敞骑楼的广场中,敞廊的要素往往会延续整个一边的立面,而寥有中途变换为墙体的可能。这里强调的是完整的边界。苏博新馆面向庭院的立面有一半是走廊的外墙,却全然不向庭院开敞,仅有占墙体比例不大的窗洞。这与园林空间的虚实有致恐怕又是相悖的(与留园走廊的立面策略明显的不同),而却更倾向于城市广场的完整重复的立面。好在苏博新馆以传统建筑“开间”的意向划分里面,使得整个较封闭的廊道空间不显得压抑,而同时在开敞的门厅与封闭的走廊之间的对比中找回了一些园林空间的虚实对比、变化统一(见图6)。

3 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即人参与空间活动的时间性问题。中国建筑的时间性表现出建筑空间的叙事性,通过人的不断参与和运动获得变化的空间体验。时间性即便不再有特殊艺术成就的园林空间,而在普通的中国民居中的影壁、照壁和进院落的设置中亦有刻意的经营。然而参观西方城市广场却是全然不同的体验——从众多狭小街巷的一条进入锡耶纳坎伯广场的开口,顿觉时间静止——当市政厅和钟塔以及完整的广场立面被看到的一刻,一切的热闹和丰富便在瞬时达到高潮,而继续走入广场中,除了对广场细部的进一步观察就不会再有什么新的惊喜。上文已经说过,苏博入口大门的设置与通透视野已经使得进入庭院前的时间性叙事可能被化解。在这一点上苏博又一次更像一个城市广场而非城市山林。

与广场空间的豁然开朗、开敞自由不同,园林空间对人的游览路径的控制十分细致,对时间性的经营十分倚重。在游园的过程中,亭、台、楼、阁、山、水、花、木无一不如故事的章节般依次登场。苏博新馆中环池的步道、曲折的石桥、内部的参观流线都是与时间有关的路径经营。但是仅有路径是不够的,贝老恐怕没有重视中国造园家对于时间问题中“步移景异”的看重。因为只有步移景异和有目的的经营,时间和路径的控制才变得有意义而体现出匠心。

这里需要再一次观察苏博新馆中的写法山水的假山雕塑。贝老欲“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创作中写法米芾的模糊山水画。然而与画中令人遐想的写意山水不同,贝老的山水雕塑却有着唯一方向的可读性——正面,透过门厅的角度。“在这个亭子与这座曲折小桥的正常视角里,园中真正能与建筑发生对仗的主要景物——那片片‘以石为绘’的假山,几乎呈现出散兵游泳的散漫状态,我们甚至能窥见绑在石头背后一根用来补水的铁管,它们难以经受‘步移景异’的特殊挑战”(见图7)。

4 结语

通过空间分析,笔者发现苏博新馆的外部空间并没有真正继承城市山林的空间特性,而更多时候显示出城市广场的性格。在贝聿铭对园林空间的再造时,出于本能地(作为一个在西方接受教育并生活工作了许多年的建筑师)走向了西方的城市广场。勿庸置疑,这个建筑本身是一个优秀的作品,值得学习。但遗憾的是它没有成为重塑中国性的一剂良方或者指明中国建筑出路的一盏明灯。然而令人担心的不是贝老先生这样的国外建筑大师对中国性的误解、误书,却是当下的年轻中国建筑师是否比贝先生懂得更多的中国性,想必答案并不乐观。向西方学习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建筑若真想要走向世界,那么确实是要在中国性的提炼和表现方面多下功夫。贝先生没有完成的挑战我们必须去超越,充满挑战和矛盾三个字“中而新”是中国建筑真正成功,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蔡永杰.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董豫赣.预言与寓言:贝聿铭的中国现代建筑[J].时代建筑,2007(5):60-65.

[3]张轲,张弘.“都市大跃进”与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J].世界建筑,2007(4):119.

[4]黄健敏.回响与重现:体验贝聿铭暨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J].时代建筑,2007(3):75.

魏晋士人的“山林”“魏阙”观 第3篇

魏晋乱世, 儒学式微, 礼教衰落, 老庄之学盛行, 助长了隐逸之风。这是一个充满杀戮的时代, “封建统治阶级的所有凶恶、险毒、猜忌、攘夺、虚伪、奢侈、酗酒、荒淫、贪污、吝啬、颓废、放荡等龌龊行为, 司马氏集团表现得特别集中而充分。”正始十年, 何晏被司马懿所杀。正元元年, 夏侯玄被司马师所杀。景元元年, 吕安、嵇康为司马昭所杀。永康元年, 张华、裴頠为赵王伦杀。太安二年, 陆机陆云兄弟为成都王司马颖所杀。太兴元年, 刘琨为段匹磾杀害。太宁二年, 郭璞为王敦杀害……为消弭心理焦虑、人格冲突, 魏晋士人以庄子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追求。生逢乱世, 在瘟疫、战乱及统治阶级的疯狂杀戮中, 魏晋士人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尊贵与极度低微, 对生的焦虑与对死的恐惧始终煎熬着他们, 并酿成心理焦虑、人格冲突。魏晋士人在精神上追求自由而自然的“归隐式”的人生境界, 他们虽以庄子的“真人”、“至人”、“神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 并且他们对社会价值的追求也是历代文人中最微弱、最残缺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自觉选择“归隐”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纵其一生, 魏晋士人都在“山林”与“魏阙”之间徘徊去就, 究竟是崇儒还是崇道、是出世还是入世、是崇礼还是悖礼……始终煎熬着魏晋士人, 造成他们内心深处永无消弭的深层次的悲哀及人格冲突。

东汉末年的两次“党锢之祸”, 中断了传统孔儒人格所必须遵循的仁义道德、伦理纲常, 摧毁了士子的仕进之心、进取之路, 加速了其与政权疏离的步伐, 同时中国历史也进入了宗慕老庄的时代。时至魏晋, 道家的理想人格, 亦即《庄子》一书所塑造的“真人”、“至人”、“神人”的人格至美境界成为魏晋士人的人格追求与精神支柱的渊源, 也亦成为他们消弭内心苦痛的主要途径。但在此之前, 经过汉代几代儒学大师改造并重新构建的孔儒建功立业、忠君忧国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没有在这些追求个体精神绝对自由的魏晋士人头脑中完全消失。于是就出现了用老庄思想诠释儒家经典的怪现象, 儒表道里、儒道合流, 形成魏晋时期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玄学。我们知道, 魏晋时期, 儒道两家仕进与隐退的矛盾上升到哲学层面即为玄学所要解决的名教与自然的矛盾, 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也亦成为魏晋士人终其一生的追求。但美好的理想与苦难的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太大的差距, 因此, 在“山林”与“魏阙”之间徘徊不定是魏晋士人最主要的人格行为, 他们“居朝端而慕江湖”、“处江湖而不能忘情于魏阙”。他们不无真诚地追求仕隐的统一, 同时又无可奈何地在二者之间徘徊犹豫, 这就是魏晋士人的处世哲学, 而这种处世哲学所酿成的是魏晋士人日益深化的心理焦虑与人格冲突。

魏晋士人宗慕老庄, 极力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人格的绝对独立, 但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政权完全疏离, 而恰恰相反,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士对权势的依附又决定了他们与封建统治者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面对着险恶的政局、难测的宦海, 竹林名士在选择自己的人生归属上进退两难, 既不同于建安文人的建功立业、忠君忧国, 也不同于正始名士的与世浮沉、以至终遭杀戮, 而对现实采取了韬光隐晦、避祸全身的方式。他们优游林下、纵酒行乐、鄙弃世俗、崇尚老庄, 并且远离仕途, 向往那种“以无罪自尊, 以不仕为逸”的生活;他们追求人格的绝对独立、精神的绝对自由, 希冀保持人格的自然本真状态。但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读书而仕, 向来是中国读书人的人生追求, 这批佯狂避世的文士, 他们虽以道家思想为其人格之主体, 但其内心深处亦不乏儒家的功业之志。如阮籍“本有济世志, 属魏晋之际, 天下多故, 名士少有全者, 籍由是不与世事, 遂酣饮为常。”而嵇康, 史载“叔夜志趣非常, 而辄不遇。”身为曹魏的姻亲, 不满司马氏残酷的统治, 提出著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口号, 公开反对司马氏提倡的虚伪名教, 面对当时的政局, 他只能“超然独迈, 遂放世事, 纵意于尘埃之表。”阮籍、嵇康内心的痛苦是由当时的社会压力所致, 也是其思想矛盾所致, 他们虽然以自然反对名教, 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 与司马氏统治集团完全决裂, 但这只不过是态度, 而其骨子里是相信并崇奉儒教的。“魏晋时代, 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 而实在是毁坏礼教, 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 实则倒是承认礼教, 太相信礼教……”“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竹林文士始终在“山林”与“魏阙”、“道”与“儒”、崇礼与悖礼之间徘徊、游荡, 伴随着此的是日益激烈的心理冲突, 随着嵇康的英勇就义、阮籍的抑郁而死、向秀的“失图”入洛……竹林名士集团瓦解了, 并最终在徘徊、游荡中选择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择向。

时至西晋, 杀夺与滥赏是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特征, 这一时期的士人群体中, “山林”与“魏阙”的矛盾似乎并不怎么明显。我们再也找不到像嵇康那样为了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而始终执著认真地坚持“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士人, 同样也找不到像阮籍那样在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中依违避就, 因而内心极端苦闷, 在抑郁苦闷中终其一生的士人。这是一个士无特操、士风颓败、儒家精神失落、道家人格丧失, 士人极力追逐世俗利欲的时代。这个以玩弄权术、残酷杀戮夺得天下政权的司马氏统治集团, 没有统一的治世标准, 政失准的, 因此造成了士人思想上准的无依、依违两可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政治背景下, 完全不同于竹林名士, 中朝名士抽去了道家独立不羁的傲世人格、儒家弘道济世的伦理精神, 共同的人生理想窒碍了, 共同的人格模式击碎了, 他们为了追逐世俗利欲, 为了追逐名与利而惶惶奔走于权门, 形成了当时著名的以贾谧为首的“二十四友”文士集团。同传统文士人格相比, 这是一个附势心态特浓的政治团体。他们谄事贾谧, 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目的, 这个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二十四友”集团, 在西晋那样的社会中, “握权, 则赴者鳞集;失宠, 则散者瓦解;求利, 则托刎颈之欢;争路, 则构刻骨之隙。”

诚然, 追逐权与利、追慕“魏阙”是西晋文士的主要人格企向, 但对于“山林”, 他们并非毫无企羡之心。在此, 仅以陆机为例。陆机临刑时, “欲闻华亭鹤唳”, 表现了其思乡之悲、乡关之恋。功名心切的陆机, 并非不知宦场黑暗、仕途险恶, 在他的诗作《猛虎行》中向我们阐述了其在政治斗争中别无选择的人生处境:“渴不饮盗泉水, 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阴, 志士多苦心。……人生诚未易, 曷云开此襟, 眷我耿介怀, 俯仰愧古今。”在此, 陆机反用乐府古辞《猛虎行》“饥不从猛虎食, 暮不从野雀栖”之意, 将自己所投身的宦场喻为猛虎之窟、野雀之林, 言欲想振兴门户、成就大业, 只能涉足凶险。但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陆机一开始便被卷入王侯之间毫无道义可言的阴谋争夺之中, 成了司马氏家族内部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求功名而难得, 附权贵而恒惕, 二者交相煎熬, 酿成心理焦虑、人格冲突。终其一生, 陆机孜孜以求的是功与名、权与利, 是重新振兴昔日显赫家门的门户之思。

魏晋士人无论是邺下文人、竹林名士还是金谷文人, 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山林”与“魏阙”之间徘徊、在出世与入世的歧路口犹豫, 忍受着与日俱增的矛盾冲突与心理焦虑, 以一种悲痛的生存方式生活着, 并最终以一种追求理想而不得的失望的心态走向了坟墓。

摘要:“山林”与“魏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种最基本的选择。魏晋乱世, 儒学式微, 礼教衰落, 老庄之学盛行, 助长了隐逸之风, 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各具特色的“仕”“隐”之矛盾。本文将从“山林”与“魏阙”两方面来论述魏晋士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魏晋士人,山林,魏阙,人格悲剧

参考文献

[1]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2]萧艾.世说探幽·魏晋时期人物系年简表[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2.

[3]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4]嵇康.嵇康集校注[M].戴明扬, 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5]房玄龄.晋书·阮籍传[Z].北京:中华书局, 1965.

[6]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 注.长沙:岳麓书社, 1992.

[7]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8]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松茸山林的养护技术探讨 第4篇

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 (S.Ito & S.Imai) Sing-er], 又名:山鸡枞, 臭鸡枞、松口蘑、松毛菇, 属担子菌纲, 伞菌目, 口蘑科的高等野生食用菌[1], 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是野生菌中的珍品, 具有人体必须的7种氨基酸, 9种其它氨基酸, 11种矿质元素及微量元素, 特别是松茸所特有的口蘑氨酸、鹅膏氨酸、松茸醇等59种芳香化合物[2], 构成了松茸的独特风味。松茸具有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治疗糖尿病、抗癌等功效, 是真正的天然野生绿色食品, 保健佳品。松茸生境独特, 生活史复杂, 分析松茸的生长习性及改善松茸生长繁殖的条件, 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 有利于南华经济的发展。

南华县是“野生菌王国”, 是中国野生菌之乡, 也是云南省20个松茸基地县之一, 以盛产松茸闻名于世。南华多山。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96 %, 森林资源丰富, 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森林覆盖率达61.2 %, 广袤的森林资源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菌资源, 为松茸等野生食用菌生长繁殖提了优越的条件, 这也是松茸产量高、品质好、价格贵的因素之一。南华松茸以货好质优, 名扬海内外, 直接出口日本、韩国等国, 形成了滇中经济圈与滇西经济圈交汇地带上的野生菌集散中心。松茸经济在南华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 松茸在国际市场上需求缺口极大, 如果不采取保护性培育措施, 松茸资源将会枯竭。多年来南华县采取了“保护松茸资源、优化松茸环境、致富黎民百姓”的措施, 松茸的产量是逐年上升的, 分析总结松茸山林养护技术, 既对所有松茸产区都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南华松茸也将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 松茸的生长历程

南华松茸的生长期, 在一年内是较短暂的, 若气候适宜, 出菇量大, 采集时间长;气候不适宜, 出菇量小, 甚至不出菇。出菇时间一般在7~9月, 季节性降雨提前, 出菇也提前, 降雨减少, 出菇量也减少, 必须在有菌源的地方才能出菇。一般将能够出菇的地方叫“菌塘”或者“菌带”、“菌窝”, 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能生长松茸, 它必须与松树“菌根”共生, 才能产生松茸。大量的菌丝纽缠起来形成“菌根”或“菌索”不断地向土壤中吸取水分、有机养料和无机盐, 子实体就形成了, 刚出土的子实体, 将其叫做“童茸”, 不能采集, 必须长到200~300g时方可采收, 这时采集的松茸品质才好;在“菌塘”周围必须留种, 将开伞的松茸孢子遗留到土壤中, 或将过熟的松茸撕碎, 散发到有机质或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中, 这就是简易的松茸播种方法, 来年观察松茸生长情况, 扩大松茸菌丝的分布范围, 也可以提高松茸产量。松茸虽然在7~8月大量出菇, 但4~6 月, 松茸菌丝和孢子并没有停滞生长, 它仍然不断地向土壤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 12月至次节1月, 土温、气温较低, 但由于植被的覆盖作用, 土壤温度均在10 ℃以下, 但孢子也不至于死亡, 只要水分适宜, 仍然能够产生菌丝。因此, 冬春干旱严重, 是自然状况下制约松茸产量的因素之一。松茸土壤没有足够的水分, 要产生松茸, 是不可能的, 松茸小气候, 是以大气候为背景条件, 因此, 保护了植被, 就是保护了松茸生长的环境条件, 这就为提高松茸产量提供了必要的外界环境保障 (图1) 。

3 松茸生长的理想环境

松茸在南华山区广泛分布, 在森林中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平缓, 广袤的山林哺育着松茸的生长, 森林气候不像城市气候那样冷、热、干、湿来得突然, 冬天积雪很少, 但空气湿度大, 常有雾凇, 霜冻不突出, 林下集满厚厚的树叶, 树叶腐烂, 形成30~50cm厚的腐殖层, 正是这些腐殖土和适宜的森林气候孕育了野生菌类, 为松茸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1) 郁闭度。0.4~0.8, 光照只有30 %~40 %就够了, 光线很少直射松茸子实体上, 光照强、植被少的地区, 几乎不出松茸。

(2) 纬度。南华地处北纬24~27°之间分布较多, 是松茸的主要分布区。

(3) 海拔。多分布在2 000~2 500 m之间的林间缓坡地段, 尤其在2 200~2 500m之间比较多。

(4) 生态型。松茸营腐生生活, 是一种典型的共生菌, 纯林树下很少生长松茸, 郁闭程度大 (85 %以上) 的林下几乎不出松茸。特殊的土壤、气候、共生菌是松茸生长的特殊环境, 保护好松茸生境, 就有利于松茸子实体的形成。

(5) 温度。温度的变化决定着松茸生长量, 最适温度在20~28 ℃, 年均温差不大, 冬暖夏凉, 气候湿润, 秋季多雨时节出菇量大。太寒冷的地方多雪多、多寒流的地方也不生长松茸。

(6) 湿度。相对湿度85 % ~95 %, 多雨多雾时节出菇量大, 深厚肥沃的腐殖层, 给林间带来了饱和的水蒸汽, 孕育了松茸的生长。湿度愈大, 有机质分解速度愈快, 松茸营养愈多, 产量品质愈好。

(7) 降雨量。年降雨量较大, 年降雨量900~1500mm之间, 这是松茸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干燥地区几乎不出松茸。在南华, 1~5月, 几乎没有松茸上市。

(8) 土壤。中性偏酸, pH值接近5.5~6.5之间, 树木生长旺盛, 碱性土壤中不长松茸。

疏松、多孔、有机质丰富沙性土壤、红壤, 栎类、落叶树种多的土壤, 松茸生长量也大, 产菌潜力也大, 这样的土壤, 是生产潜力大的理想土壤。

4 松茸的植被特征

4.1 植被类型

(1) 乔木层。主要是云南松、滇油杉、华山松、红松 (黑龙江) 、赤松 (吉林) [3]、石楠类、大树杜鹃、青冈栎、桤木、大果厚皮香、银木荷、西南木荷、紫花油麻藤、毛竹、麻栎、油栎、栓皮栎、槲栎、菠萝栎、白栎、红栎、高山栎 (川、藏) 、滇杨梅、大树杨梅、黄栎、苦槠栎、桤木、野柿子、喜树、香椿、臭椿、君迁子、黄莲木、棕榈、滇朴、滇楸、红花木莲、滇樟、滇含笑、多花含笑、大树杨梅、四照花、杜仲、山玉兰、山樱花、冬樱花等植物的林间树下, 尤其以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混生的原始、次生林带, 产量较大, 品质较好, 如松茸富集区五街的咪黑么村、开们村 (彝语) , 正是这些植物给松茸创造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2) 灌木层。主要有金丝桃、杜鹃花、山茶花、青刺、厚皮香、瑞香、碎米科、小石积、火棘、小叶女贞、野樱桃、滇橄榄、黄莲、刺通木、哆依树、滇杨梅、臭牡丹、山定子、野胡椒、山桂花、乌饭树、老鸦泡、金樱子、刺五加、山桂花、接骨木、云南含笑、十大功劳叶、腊梅、野梅花、三棵针、野牛膝、五加皮、楤木、羊奶果、盐肤木等。

(3) 地被及草本植物。主要有蕨类、野坝科、火草、春兰、大蓟、黄精、秋海棠、骨碎补、独蒜兰、纽黄茅、仙茅、血竭、草乌、大黄、麦冬、虎掌草、龙牙草 (仙鹤草) 、猪鬃草、九里光、半夏、石苇、岩笋、石斛、唐松草、白芨、仙茅、紫花地丁、芒箕、毛地黄、朝天罐、里白、野生猕猴桃、地石榴、油麻藤、苦葛藤、地不容、鸡血藤、葛根、铁藤等植物。

(4) 伴生菌类。主要有:牛肝菌、青头菌、鸡枞、沙脑包、铜绿菌、栎窝、大红菌、鸡油菌、虎掌菌、灵芝菌、云灵芝、云彩菌、干巴菌、香根菌、九月菇、黑木耳、金耳、银耳、香菌等。这些野生食用菌在南华县具有分布范围广, 生产周期长、产量高、质量好的特点。

4.2 松茸在南华的分布

在南华的五街镇的开们村、芹菜塘村、咪黑么村、龙川镇的云台山办事处、岔河办事处、红土坡镇的依黑么村、沙桥镇的一碗水村、石冠山等地区是松茸出产最多的地方。

5 松茸山林的养护技术

5.1 经营模式

5.1.1 联合承包

主要是靠有经济实力的老板、企业主来投资经营管理, 承包方式占50 %左右, 最明显的运作是:公司+农户+合作社, 或公司+农户+协会。如南华有多家大型企业, 每年生产的速冻松茸, 松茸酱、松茸茶、松茸酒、松茸干片均远销海内外, 承包了大片松茸山林, 同时也保护了松茸山林, 经济效益是明显的。

5.1.2 集体承包

此种承包方式占30%左右,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 各小组只能在自己所属林地中采集松茸, 以传承彝家山寨的生活管理模式。村民们直接吃住都在山林中, 采集完松茸, 才回到城市和村庄里, 再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彝家山寨, 远离城市, 空气清新、自给自足、生态保护完好, 仅间伐部分薪柴作为生活燃料, 多数是砍伐天然更新能力较强的树种, 适当的砍伐, 有利于增加光照, 增加林下土温, 提高松茸产量。彝家人靠采集松茸, 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5.1.3 个体承包

此种承包方式占10 %左右, 均以当地人承包。南华五街地区的个体老板, 将房屋建造在山林中, 一生都以管理采集野生菌为主, 其中松茸收入占60%, 其它占40 %, 通过管护松茸赖以生存的林地, 他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5.1.4 租赁

此种承包方式占3 %, 彝家人富裕了, 城市有识之士也纷纷进入山区租赁松茸林地, 更好地保护松茸资源, 同时进行松茸的精深加工, 提高了松茸的经济价值。

5.1.5 转包

此种承包方式占2%左右。部分山区林改过后, 劳动力缺乏, 将自己的松茸山林转包给他人管理采收, 从中获取转包金, 使林地和林木经营者获得一笔财富。

5.1.6 入股

此种承包方式占2%左右, 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主要在部分亲戚、朋友家族内部自发组织, 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5.1.7 合资

此种承包方式占1%左右, 主要是部分外商同林地和林木所有者达成共识, 将所采集的松茸通过储运增加产值, 其它途径为自产、自收、自用, 自给自足。

5.2 养护技术

5.2.1 保护森林资源, 优化育茸环境, 加强幼林抚育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只有保护松茸的生长环境, 才能有效地保护松茸和林下资源。如, 在松茸山林中的很多珍稀动植物, 观赏植物, 森林蔬菜, 珍贵药材等都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在保护森林的同时, 也就保护了这些林下资源, 创造和满足松茸生长的外界环境条件, 保护松茸环境, 就是保护松茸资源, 是山区农村致富的根本措施。

5.2.2 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村规民约, 落实惠农政策

结合林权制度改革, 通达工程、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农村能源建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等工程, 实施“封山育茸”, 加强林地管理, 严格执法, 优化松茸生长的森林生态环境, 加强责任管理, 体现“打破土地所有权的限制, 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山林一直沿革为国有林地, 以前是没有人管理的, 土地改革后, 就出现了土地所有权的限制, 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 必须打破。实行“承包、转包、租赁、重组、继承”等多种经营方式, 加速松茸产业化进程。

5.2.3 加强科研培训, 改进松茸品质, 规范科学采收

开展松茸山林的养护技术培训和松茸采集上岗制度, 使群众能够自觉地进行保护性管理, 要求“科学采收、低温储运、精制加工、防治病虫”等关键技术环节, 严禁采摘6cm以下童茸, 预留部分开伞松茸, 使其自然弹射出成熟的担孢子, 提高菌源质量, 实现松茸高产、优质、高效。

5.2.4 规范市场经营, 发展非公经济, 科学创新管理

严厉打击欺行霸市、掺杂使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使松茸产业有条不紊地进行。对松茸采摘、收购、储运、加工、出口等环节加强监督管理, 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保证品质, 提高质量, 增加出口;搞好“产销物流”对接, 使松茸交易市场稳步发展。

5.2.5 拓展松茸文化, 建立松茸基因库, 发展初深加工

拟建“松茸文化产业园区”, 结合城市建设和生态美食城, 建“松茸”路, “松茸”展馆, “松茸”亭, “松茸”街, “松茸”巷, 开发“松茸养颜”酒, “松茸”调味剂, “松茸”保健品, “松茸”养生精等松茸精品系列, 弘扬“松茸”文化, 将每年菌王选拔赛收集的菌王制作成标本, 进行展示, 对外展出, 也是不可多得的松茸基因库, 待生产技术成熟后, 再进行综合栽培运用, 一定能够给南华的松茸经济带来腾飞。做好松茸原产地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充分发挥松茸协会的作用, 统一注册商标管理、制定等级分类标准, 打造“南华松茸”品牌, 加速松茸产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向华, 刘培贵.云南野生商品蘑菇图鉴[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120.

[2]王裕康, 南华县松茸保育促繁技术, 林业调查规划[J].2005, 30 (1) :66~67.

[3]李锦义, 刘忠颖.松茸的分布特征及培育措施[J].林业科技开发, 2008 (22) :76~77.

[4]何丕坤, 余涛.林下珍品松茸促繁增产技术, 农村农业改革创新与农业现代化[J].丽江, 2014 (16) :42~46.

[5]杨宇华, 苏开美.松茸等重要经济野生食用菌的科学管护与持续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7:20~30.

泰宁县山林权属问题与对策 第5篇

泰宁县是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 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85.4万亩。林改后, 林权确权到户, 林木价值飙升, 民众对山林权有了新的认识, 争山争林的纠纷案件大量出现。山林权属纠纷是制约着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之一[1,2], 各地区对山林权属纠纷和林权制度改革也有一定的研究, 但各地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又有一定的差异[3,4]。笔者通过对泰宁县山林权属纠纷形成原因进行剖析, 提出解决泰宁县山林权争议的办法及预防山林权争议发生的措施, 对保护林区的稳定、减少涉林纠纷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2 山林权属争议基本情况

林木林地权属纠纷是关于林木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形成的争执或争议, 也就是林权争议。泰宁县发生山林权属纠纷的对象主要是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个体户之间。全县现存各类涉林争议案件共36宗, 面积5655亩, 其中山林权属争议案件20宗, 面积3641亩;经营权纠纷争议案件16宗, 面积2014亩。案件存在历史积案处理难、自留山政策落实难度大、山林承包合同不规范等特点。

2.1 历史积案处理难

山林权属争议有许多是遗留下来的疑难案件, 有的长达几十年, 有些因林权所有者的变更而处理困难, 有些因管理者的变更而处理难。

2.2 自留山政策落实难度大

由于历史原因, 自留山普遍存在不知山、不知证、不造林的“三不”现象和证山不符、坐落不符、面积四至不符的“三不符”现象。有的自留山林改时按责任山承包给他人或错发证给他人或村集体等, 导致自留山争议调处难度很大。

2.3 山林承包合同不规范

有的山林承包没有明确承包年限;有的承包年限到期, 没有及时归还村集体;有的山林权利人同时与多人或单位签订转让合同;有的山林转让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等现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 一些村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讨论决定, 村干部擅自发包集体山林, 违反了民主议定原则。

3 山林权属争议形成的原因

通过调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产生林权争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纠纷发生的时间, 现阶段泰宁县集体林权纠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2004年集体林改前就已经存在的纠纷;二是2004年集体林改革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引发的新的纠纷。山林权属确权工作始于解放初土地改革时期,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 未能彻底开展土改林改。1982~1983年林业“三定”时山林权确权也不完善, 历次林权确权均无凭证附图, 界线划分不清、四至不明确、面积不真实、坐落不规范, 再加上历史原因导致的相互插花山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山林权属争议频频发生。2003年, 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由于时间短、任务重, 在登记发证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操作程序和监督机制, 出现错发林权证的现象, 造成了许多山林权属争议案件。因存在许多人为因素的错发证, 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未解决前, 山场坐落地的登记部门应抢先核发林权证。

4 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建议

4.1 提高认识, 依法调处

乡 (镇) 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 稳定是第一责任”和“调处有责、保一方平安”的意识, 把处理山林权属争议工作作为稳定林区社会秩序和依法维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一些大案、要案及时批办。要健全乡 (镇) 政府山林权属调处工作机构, 并严格依照有关规定依法处理林权争议。要充分发挥综治信访维稳1十N调解室和三级调处网络的作用, 定期召开例会, 互通各乡镇当前涉林纠纷的主要类型、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农村涉林矛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共同分析、商讨当前涉林纠纷解决的法律依据以及对策, 针对不同的情况分类处理。要将调处的重点力量放到基层, 提高乡、村调解员、林业站人员的调解能力, 争取把山林纠纷处理在萌芽中, 维护林区的社会稳定。

4.2 分类排查, 畅通渠道

针对自留山不规范林木转让合同以及历史遗留的山林权属争议案, 要解决好这些矛盾纠纷, 当务之急是做好矛盾的分类排查工作, 把所排查的案例进行分类、因案施策。一是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工作, 依据相关规定启动行政确权程序, 由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受理确权申请、进行调查取证和组织调解, 调解成功的可以调解结案, 调解不成则向人民政府报送处理意见, 由人民政府依法作出行政确权决定书, 待行政确权决定书生效后由林业部门依此登记发证。二是做好诉讼对接。经过多次调解均无法达成和解协议的纠纷, 及时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通过法院赋予协议强制执行效力。

4.3 坚持标准, 严格把关

林权证是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法律凭证。一是依法依规, 规范发证。通过确立各项登记制度、各类登记程序, 规范统一林权登记发证, 依法确权发证, 避免引发山林权纠纷。二是举办涉及林权登记发证业务和村主任的各类培训班, 对所有从事林权登记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这支队伍能按统一的标准开展工作。严格把关林权发证的审核, 在源头上最大限度减少涉林纠纷的发生, 要求程序合法、手续齐全、材料规范, 做到权属清晰、界限无误。三是严格执行林权登记公示制度, 将所有需要进行登记林权的宗地向社会公示, 特别向利害关系人进行公示, 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四是建立健全林权登记档案管理制度, 规范林权登记档案管理, 发挥林权档案为林业建设和林区稳定服务的作用。特别是村级林木流转合同, 不因村干部换届而遗失, 经营单位承包到期的山场要主动归还村集体, 村集体要及时做好林权变更登记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巧仙, 胡学玲.宁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17) :130~131.

[2]赖成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及规范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 2014 (3) :27~28.

[3]林景露, 陈金豪, 林洁, 等.尤溪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6, 22 (8) :6.

对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策略的思考 第6篇

在分类山林权属纠纷时, 可以按照争议权、纠纷主权以及行政区域进行划分, 而山林权权属又是指对于森林、林木以及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或拥有。不过对于此类权属的归属问题常会引起相当多的纠纷, 而这之间又会设计非常之多的原因, 对此, 笔者结合以往相关的案例, 综合相关资料, 分析如下:

1 山林权属纠纷起因概述

为更好地做出山林权属纠纷的调处, 笔者先综合分析出山林权属纠纷常见原因:由于界址不明而在征占用林地补偿时出现的纠纷;在利益的驱使下, 诸如采伐、采石、取沙以及建坟等时造成的纠纷;由于土地证以及“三定”林权证的意见不合, 部分新林权发放粗放而导致的权证依据纠纷;由于林业“三定”期间错报、漏报, 历史记载又无确切的图文证据, 而造成历史原因的纠纷;还有就是因为每次的村级换届选举, 采取搭车信访, 将山权问题捆绑上访而出现纠纷。

一般来说, 在施行山林权属纠纷案的确权处理时, 是由政府机关采取行政决定, 归属于具体的行政行为。如果由人民政府做出的山林权属纠纷行政决定, 具体的当事人对其不服, 则会向上一级申请行政复议。而复议机关可以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决定在实体上直接做出处理, 不过复议决定并不是终局, 对于此复议决定, 当事人仍不服, 则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是, 在人民法院审理山林权属纠纷案件时, 适用《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只对政府的行政决定行为作合法性审查, 并没有对案件作实体上的判决。随之, 如果人民法院对山林权属纠纷行政决定案件的合法性审查中出现任何不符合规定的内容, 则政府的行政处理决定就会被人民法院撤销, 就会要求政府再作处理。当事人如果对于人民政府重新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 还可以继续提起行政复议, 进而行政诉讼, 从而出现一审、二审, 导致整个山林权属纠纷案件的处理开始循环。并且, 当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又撤销了政府新的处理决定, 并要求人民政府继续重新做出处理, 那么第2次循环又得开始。

但是, 在实际的处纠过程当中, 受山林纠纷案件本身的繁杂特性、历史遗留性等因素所致, 相关的政府机关部门很难及时有效收集到充分的、同处理纠纷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 在做处理时就很容易出现决定失策, 造成人民法院撤销政府的行政处理决定, 并要求政府重新处理, 随即使得案件的处理出现循环的状况。总的来说, 在处理山林权属纠纷时, 不能够一次性良好解决, 而出现循环处理的结果, 主要是由于人民法院审理山林权属纠纷行政案件不能做出实体判决。

2 权属纠纷调处策略的几点思考

2.1 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方式, 解决山林权属纠纷

2.1.1 法理依据

通过实际的山林权属纠纷案件的解决结果对比, 可以说此类案件就是一种民事纠纷, 不过只是由于法律授权人民政府对山林权属纠纷的行政裁决权, 而且明确规定此种行政裁决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从而使得民事案件成了行政案件。在进行山林权属纠纷案件的处理时, 常会运用到许多种的法律关系。通常利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来对山林权属纠纷案件进行审理, 好处在于能够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实施司法监督;还能够对原告与第三人的山林权属争议在实体上做出判决, 维护了山林权属纠纷双方当事人的民事实体权益, 兼顾公与私, 从而促进矛盾及时化解、纠纷早日解决。作为公法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 也有着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因此, 可利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审理山林权属纠纷案件, 并将其作为法理依据。

2.1.2 法律依据

当前, 处理林权争议的主要处理依据及处理程序是按照1996年10月14日林业部第10号令《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执行。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十一条中规定:“被告对平等主体之间所作的裁决违法, 民事争议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 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对此, 虽然此规定具有其原则性, 并没有相应具体操作性的规定, 但是对于处理山林权属纠纷问题仍是可以当作一个法律依据,

2.1.3 审理程序

当前的《刑事诉讼法》之中, 有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 对于本文中的处纠问题, 可以在审理程序上予以参照, 以此弥补缺乏可操作性规定的不足, 不过, 在实际的处纠过程中仍需遵循《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2.2 强化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章的学习

通常情况下, 在处理山林权处纠的工作时, 会涉及到《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 为更好地处理山林权纠纷, 应当加强这类法律法规的学习, 以便不时之需。

2.3 强化业务知识学习

在处理山林权属纠纷时, 需要对地形图、基本图, 包括各种界限、图例都需要熟知, 才能及时做出相关对策;需要学会权源依据合法性的辨别, 能够识别出原件或属于有权机关出具的复印件等证明的真实性, 以防造假或涂改;还需要会判定是否属于林木、林地权属争议。

2.4 讲究方法方式

方式方法的正确性, 有利于处纠案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对山林权属纠纷调处时, 应当遵循属地受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每个区域内的纠纷须由其自身先行调处, 要做到早介入、早跟踪, 避免纠纷上升到群体性上访的状况。通常, 发生山林权纠纷之初, 当事人的情绪都较为激动, 个人行为受情绪化的影响较大, 对此, 应当稳控局面, 学会倾听, 以静制动;如果案件的对抗性较为激烈, 则需要采取时间置换空间的手段, 淡化激烈程度, 施行处纠的下一步。在调查山林权属纠纷时, 相关调查人员需要时刻确保自己的言辞谨慎、态度和蔼, 杜绝过早的进行单方面或者双面的承诺性表态, 要对案件进行充分认真的调查分析, 以实际具体的依据说话, 并将初步的解决方案予以告知当事人, 力争做到尽快化解。而且, 在受理、调查或者处理等任何阶段必须要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 依法施行, 时刻提醒自己处事的公正性, 严格要求自己, 杜绝受任何当事人的恩惠。

3 结语

对于上述山林权属纠纷处理的几点分析, 当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并没有直接性具有具体操作性的规定并没有, 而结合行政诉讼法以及民事诉讼法, 可以说是当前对于处理此类纠纷问题的最好方法, 不仅使得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还使得农村处于较为稳定的环境之下。因此, 合理运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方式, 来解决山林权属纠纷值得推广。

摘要: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 (“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推广) 深入, 以及人们权属意识逐渐增强, 关于山林权属归属问题纠纷案件数量日益增多, 不利于山林周边的和谐发展。对此, 本文综述常见的山林权属纠纷起因, 分析调处此纠纷的适用方法, 以此为调处山林纠纷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鹏飞.湖南省嘉禾县转化林地纠纷成因分析及调处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2]田忠辉.隆林各族自治县山林权属纠纷的成因及调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7) :183-184.

[3]刘继强.山林权属纠纷确权的适用法律初探[J].林业勘察设计, 2012 (02) :32-37.

关帝山林区林业工程议标工作的思考 第7篇

1 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是大势所趋

招投标制是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 是国家要求的法定方式。从全国来看, 早在2009年, 中央就成立了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普遍成立了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 检察、公安、法院、审计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参加的检查组, 经过三年整治, 严肃查处了一大批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 推动了工程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9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 并组成了由省纪委、监察厅、审计厅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参加的联合检查组, 对全省从2009年到2010年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项检查, 其中也包含对林业工程项目的检查。全省查出了许多问题, 也处理了一大批人, 有力地遏制了工程建设领域的乱象。

省林业厅作为全省林业主管部门, 十分重视林业工程项目管理。2010年省厅以晋林规发64号下发了《关于加强林业工程项目与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 对林业项目的发展规划、年度生产计划、项目“四制”及竣工验收都提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要求。在阐述招投标制时规定:“凡是纳入国家和省投资建设且符合招投标限额标准的林业工程项目, 必须按规定实行招标投标。达不到限额标准的基建或设备采购项目可采取议标。”这是省林业厅首次以正式文件规范招投标和议标。2012年2月, 省林业厅以晋林办发13号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造林绿化工程科学高效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国家、省、市、县对建设单位实行补助性投资的造林绿化工程项目实行议标。工程建设标准以批复的作业设计为依据。因国家、省、市、县投资计划下达迟、资金未及时到位, 影响当年造林任务完成的项目, 按照省厅下达的林业生产计划实行议标”。该《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公开招标和议标各自的适用范围, 对议标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档案管理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中央、省以及省林业厅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规范和整治, 客观上对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势在必行。关帝山林局作为省直属林业经营管理单位, 经营范围较广, 单位众多, 工程项目覆盖面广, 且比较分散, 这就给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全局的绝大多数工程项目分解到基层单位以后, 投资额度小, 又都是补助性投资, 达不到《招投标法》规定的必须进行公开招标的额度。2012年, 又制定了工程项目议标暂行办法, 这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 也是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手段。该局的议标办法借鉴了公开招标的一些程序和方法, 实行比价议标方式, 即招标人和投标人不是一对一谈判签约, 而是要求每个项目或标段投标人必须达到两人以上, 在比较中选优, 具备了一定的竞争性。虽达不到完全公开竞争, 但至少是有限竞争。而且, 议标过程由林局相关部门派员主持,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议标建议书决定中标人。所以, 这种比价议标方式就具备了招投标法中规定的公开性和竞争性原则。因此, 就林局目前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言, 这种比价议标方式适用于大多数林业工程项目招标管理。

2 工程项目议标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对于议标, 应明晰一个概念, 议标不属于《招投标法》规定的内容, 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一种特殊方式。议标和招投标的适用范围、法律效力不同。招投标法规定了两种方式, 一是公开招标, 也称竞争性招标, 二是邀请招标, 也称有限竞争性招标。而议标是一种例外和特殊方式, 是一种谈判招标或限制性招标。从林区来讲, 议标适用于补助性投资的工程项目和因投资到位迟而影响工程任务完成的项目。招投标适用于全额投资的工程项目和达到招投标限额标准的采购项目。议标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招投标是国家法律。应该借鉴《招投标法》中公开招标的一些做法, 深刻领会和掌握公开招标的精神实质,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的理念来设计和完善议标方式, 制定出适合林区实情的议标办法。

基于以上考虑, 关帝山林局实行的比价议标方式, 其主要内容和程序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招标公告

议标前20日, 项目单位要发布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应当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概况, 对投标人的技术、质量和履约能力要求以及议标的日期、地点和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事项。招标公告应在单位办公场所张贴, 并及时报林局主管科 (室) 备案。

2.2 制作标书

投标人根据招标公告要求制作标书。标书着重阐明资质、技术力量、履约能力、质量保证及报价等。标书应于议标前5日密封送交招标人。招标人要对投标人资格审查合格后为各投标人妥为保存标书。

2.3 投标人数

每个项目的投标人至少要达到2人, 一个项目分解为几个标段的, 每个标段的投标人至少要达到2人。

2.4 林局派员参加

议标前5日, 招标人将拟招标项目通知林局相关部门。局议标人员要熟悉设计、实施方案及投资计划等。

2.5 设立议标委员会

议标委员会应由7人组成。包括林局纪检、计财、审计、项目归口科 (室) 各1人, 项目单位的负责人、项目分管副职和工会主席。

2.6 议标会议

议标会议由议标委员和投标人出席。议标会议由招标人主持。议标前应当众拆封标书并宣读。议标会议主要就设计、实施方案、投标价格、投标文件等仔细审阅, 认真分析研判, 依据集体决策原则, 确定推荐中标人。可以采取举手表决制, 也可以采取打分制确定。打分因素包括:业绩、标书质量、报价、质量保证、技术力量及资质等。表决时, 投标人应退场。议标委员会经评审, 认为所有投标都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 可以否决所有投标。议标会议要出具由7个委员签名的中标人推荐书, 并交项目单位场务会研究决定。议标会议不作最终裁定。

2.7 场务会纪要

根据议标会议推荐书, 场务会决定中标人。场务会决定要做记录备查。

2.8 下达中标通知

由招标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 并于30日内, 签订书面合同。

此外, 中标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完成中标项目, 一般情况不准转包。按照合同约定或者经招标人同意的, 可以将中标项目的部分非关键工程分包他人完成, 但接受分包人不得再次分包。

3 当前议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议标程序制定不够细, 需要补充完善。如对招标公告、标段、标书和中标的规定不细或没有规定。

2) 林局下乡的议标人员虽然多, 但都是平行关系, 没有指定牵头部门和组织人, 遇事容易推诿, 互相扯皮, 责任难于落实。

3) 对议标重视不够, 有些项目单位对议标办法中明确规定的事项没有做到, 材料准备不充分。有的单位, 林局人员已经请下去了, 却因准备不充分, 无果而终。有的单位, 项目和投标人一对一, 标段和投标人一对一, 不存在竞争, 使议标效果大打折扣。

4) 参加议标人员对工程项目不熟悉, 很难发挥作用。项目单位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往往是好几个项目集中起来一起议标。每个项目应该熟悉的设计、实施方案、投资计划尚未完全掌握, 又要听投标人的情况介绍, 往往是力不从心, 底数不清。

5) 议标会议人员庞杂, 精力不集中, 并且也不符合相关规定, 应明确规定人数和人员。项目单位应按不同项目分别开来进行议标。

6) 营林工程的投标人大都没有资质。

4 关于下一步改进的建议

对于林局有关科 (室) 下乡议标, 应该有一位局领导带队, 没有局领导带队的, 每次应指定一个带队负责人, 便于统一协调, 落实责任。应当明确的是, 今后项目归口科 (室) 应确定为议标牵头部门, 由牵头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领导要重视议标工作, 认真学习文件精神, 议标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将拟议标项目提前告知林局相关部门。林局要加强议标政策和实际操作的培训。相关科 (室) 要下功夫及时查阅熟悉议标项目的设计、实施方案、投资计划, 做到心中有数, 真正把议标工作做好。

摘要:林业建设工程普遍季节性强, 施工作业范围大, 投资标准偏低, 大多属于补助性投资。因此, 议标方式对于目前林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讲, 有存在的现实价值, 是一种权宜之计。

上一篇:英汉民族下一篇:经济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