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激活策略

2024-08-12

小学语文课堂激活策略(精选12篇)

小学语文课堂激活策略 第1篇

一、点拨激趣, 引发动机, 使学生做好参与学习的心理准备

在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更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知倾向。因而, 课堂成功的基本秘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就得把握好最佳时机, 即当他们兴致很高、心里又特别想做的时候。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所学内容, 点拨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做好积极参与学习的心理准备。

(一) 从生活实际引入, 激发兴趣

我们在新知探究的导入时, 可以从生活实际引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例如, 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预先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拿出一捧花生放在讲台上,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花生的外表怎样, 果仁是怎样的?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对花生的看法。这样, 学生的兴趣会被调动起来的, 因为花生大家都吃过的, 有内容可说的。这时, 教师应把握好时机点拨学生所说, 引入课堂。这样,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集中到了课文上, 从而积极进入文中去寻找作者的看法。

(二) 巧妙地设置问题, 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 随即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的雾霾天气, 让人非常难受, 你们知道雾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 (灰尘) 那么你们能说说讨厌的灰尘有哪些坏处吗?”学生会积极发言的。当学生各抒己见, 兴趣盎然时, 我突然提出:“灰尘在人们眼中如此讨厌, 可是你知道吗,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了灰尘, 就会影响人类的生息繁衍, 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学生思维会转向,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时, 我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这篇课文的学习。此时, 学生自然也就能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创新性的学习了。

(三) 恰当运用激励手段, 激发兴趣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经常用语言、微笑、手势、肢体动作、小奖品等方式进行鼓励, 学生就能大胆地表现自己, 这样就能促进了好课堂的生成。学生的成功体验会更加明显, 但不能忽视后进生。对后进生, 教师也要充分给予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 善于抓住他课堂课上的点滴成功适时表扬。每节课都让他们有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样这些学生的学习就更加主动了。所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时, 尽量让学生有更多成功的体验, 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失败时也不要轻易责怪学生, 应帮助他们分析, 查找原因, 明确以后的做法。

组织适度的竞赛,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文的仿写, 尤其是诗歌类的课文, 可提炼学生的语言, 大部分学生是有兴趣的, 课上或课下完成都行, 下节课上课时推荐到全班交流, 看谁写得最好。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枯燥的写作有兴趣了, 对语文课也有兴趣了, 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

二、创设情景, 可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

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 还是比较直观的。因此, 教师可以创设现实生活情景以启发、引导学生, 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 关心身边的事, 并结合文本, 体验情感,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 我们应当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语文情景, 让学生感知并产生探究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 并在参与中展现自我, 提高参与的有效性。为此,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学的, 自己想的, 自己做的, 教师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 自我体验。

例如, 在教学“我是小小推销员”的口语交际时, 教师可提前要求学生同家长一起到超市或商店逛一逛, 看一看, 问一问, 听一听, 买一买, 感受体验商品的特点、作用和使用方法。在课堂中, 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些学习用品 (如书包、小刀、转笔刀、文具盒等) , 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扮演推销员, 向其他同学推销自己的产品。由于有了事先的准备, 学生交流起来很轻松, 而且对说明性文章也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设置的教学情境, 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又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意识, 并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这样能使学习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 便于学生理解语文问题。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心智的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充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 学生在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应当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 视差异为一种“资源”和“特点”, 采用适当“调适”的方法和各种“差异”策略, 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 开展教学活动时即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兼顾个体差异,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各有所得。这样, 既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又能使学生得到最佳发展。

比如, 在安排语文课堂练习时, 我们可以因人而异。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 学要学生反复记忆, 反复抄练, 可能力好的学生可能早就掌握了, 而后进生却不同。这时, 教师就要给学生分层提出要求:后进生要求能正确读写生字就行了, 而好学生则要求会组词, 会运用, 会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等。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不同了, 学生个体的发展也随着有所变化, 能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各自有所收获。

总之,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来, 要敢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要注重学生在“做中学”, 在“用中学”, 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展示能力的舞台, 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出一片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第2篇

摘 要: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充满教师的幽默睿智,抓住青少年好奇探幽的兴趣,或以寓言、故事、题外趣闻、书面警句,作为旁敲侧击的材料,当作导火索,使学生爆出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艺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72-01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吸收(读、听、看)、表述(说、写)和思考。当然还有其他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这一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好奇探幽,并将此自觉转化为独立的探索和追求。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那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讲课要不拘一格,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代语文教学法正处在变革发展中,各类教学方法形式繁多。诸如讲读法、分析法、串讲法、比较法、直观法、畅想法、带读法、读议结合法、八字教学法、一次多文教学法、线索法、评点法等。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的以讲为主、有的以练为中心、有的以导读为重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课堂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

一、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我们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对于“俯身侧耳以听”,训斥后“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表示欣赏。

二、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神却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所以,教师既要重视讲课,又要善于组织教学。

三、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四、教师的吸引──讲课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通的灵通性。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力求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一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力求简洁精当。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而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的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力求优美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动辄骂人训人,决不会产生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反面是粗鲁。教师应以优美高雅的语言,“以风风人,以雨雨人”,使莘莘学子有“如坐春风”之感。

五、教活书的最佳途径―启发式

我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它说明三点:

1、教师讲课有吸引力。学生如同欣赏戏剧一般着迷;

2、教师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沉入知识的迷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取知识。语文教师要进入此种境界,非运用启发式不可。运用启发式教学,谁也不会反对,但真正运用起来,差异却很大。启发不是机械的说教,而是在关键地方予以点拨,唤起学生的联想。启发充满教师的幽默睿智,抓住青少年好奇探幽的兴趣,或以寓言、故事、题外趣闻、书面警句,作为旁敲侧击的材料,当作导火索,使学生爆出思维的火花。启发要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留有大量余地让学生思维的“野马”驰骋。启发,既要如同一石投如湖中泛起层层思维的涟漪,又要善于 创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优化教学策略 激活语文课堂 第3篇

一、学生——自主地学,尊重开放唱主角

(一)尊重个性体验,创设自主阅读情境

课堂上努力突出“四自”原则: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1.读出自己。在讲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他们从课文的精彩片断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学毕业时的留恋与酸楚,自己犯错时父母责罚中流露的无限关爱等。联系自己使学生有话可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2.读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有了“主体创造”才是真正主动地学。在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喜欢此文,因为“一群猎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一群老斑羚壮烈赴死,做法残酷至极,却让我们来学动物被逼时所表现的精神,实在有些荒唐”。如此思想的碰撞,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精神。

(二)开放学习资源,拓展自主创新空间

1.开展“拓展式阅读教学”。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以教材为例,而不限于教材。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引导学生阅读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等有关濒临的物种报告;在讲授《心田上的百合花》时选择阅读林清玄的美文等,让学生在欣赏与评论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和语文的魅力。

2.注重多学科的整合。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语文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综合性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中,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查阅书籍、采访以及上网等方式收集信息,了解戏曲知识,通过“知识大比拼”“脸谱大展示”(学生课下自己画)、“才艺大考验”(学习戏曲演唱)”等环节,展示学生的美术天赋和音乐才华,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自主地教,相机教学燃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所以,只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反思如何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不拘泥一种模式,不迷信某一项教法,适合学生、适合自己、适合教材的就是最好的。”

(一)因生而定

在学生比较张扬善辩的班级,教师要心甘情愿当听众,于争锋相对时调和,于冷场尴尬时激发。在学生相对沉默、扎实、善于倾听的班级,则“身先士卒”,以自己的感悟与体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因师而定

曾见过一名教师简笔画非常出众,笔者心生羡慕,却自知功底有限不敢尝试。因自身嗓音嘹亮,故在教学词曲时,亮开嗓子,为学生清唱一曲配乐后的《明月几时有》,让那低缓的音乐、哀伤的旋律、深深的情思,荡起起学生心灵的微波。

(三)因文而定

在讲授篇幅较长的小说如《孔乙己》时,让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写批注的方法,及时抓住一刹那的感受。在讲授《土地的誓言》这样气势恢宏、感情炽烈的文章时,则采用范读、领读、分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法,让失去国土的悲愤、誓死捍卫国土尊严的激昂在朗读中升华飞腾!

语文阅读课堂激活策略探析 第4篇

一.优化氛围,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若要诱导学生主动阅读, 教师则需要利用多种手段与方法, 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以便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使其产生阅读动机, 渴望阅读, 并在阅读中获得自我满足感。比如在阅读教学中, 对于那些难度较大, 较为枯燥的文章, 如文言文, 教师可通过比较阅读, 激活学生认知经验,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究热情。或者依照文章特点, 渲染氛围, 暗示或鼓励学生想象联想,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体验语文之美, 更充满阅读热情。

如教学《听听那冷雨》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美读与品味鉴赏, 帮助学生感受文中的情感意蕴, 体会文中的深邃意境。首先, 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名画家李可染创作的一幅图画, 看看画面意境与文章意境相同与否?文中那迷迷蒙蒙、淅淅沥沥的雨及绵绵不绝的乡愁, 所表现的意境是怎样的?从而诱发学生阅读探索兴趣。当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意境后, 引导学生鉴赏与品读, 并发挥想象, 更深入地感受作品意境之美, 品味语言之美。比如在余光中眼中, 看雨听雨, 有哪些美感?要学生自主阅读, 表达看法。同时, 引导学生注意想象点: (1) 在视觉上, 雨中屋瓦是“低沉的安慰”、“灰而温柔”:感受意象特点, 通过想象来感知移就与通感的描写效果。 (2) 雨打屋瓦的生动形象描绘:将雨声比作钢琴演奏, 于是屋瓦则成琴键, 而滑落的雨水则变为滑音与敲击乐。通过想象联想, 体会语言的精妙, 形象的美妙。

二.阅读体验, 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情感系着灵魂, 但这种情感又并非生活实际的自发情感, 而是一种艺术情感、审美情感。在高中阶段, 学生各方面都趋向成熟, 能够进行审美体验, 发掘文章情感。因此,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绘画、想象、改写、辩论等形式来加深理解文本, 增强审美体验, 获得审美情感, 提高审美情趣。

如教学《边城》一文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诵读等方式来品味美、发现美:请自主选择文中的美点, 揣摩推敲, 说说美在何处?提示: (1) 景美。比如月光极其柔和, 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在文中几次描写了月下情境, 语气舒缓, 文笔轻柔, 给人以幽深、静谧、温情与凄美的感觉。质疑:在本文中, 写景优化作用? (2) 情美。描写翠翠时, 作者的精妙之处在于以诗性笔触勾勒出山野少女微妙灵动的神思, 值得细细品读。比如情窦初开的翠翠有了较大的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翠翠喜欢上傩送后的明显变化描写。 (3) 人美:把握典型对话段, 并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感受与概括人物性格特征。而后, 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的3种情感关系, 并举例说明。 (祖孙情、男女情、兄弟情) 接着通过人与人的情感故事, 研究文中的人性美, 帮助学生感悟与提升。思考:本文以《边城》为题有何含义呢?引导学生欣赏专家解读《边城》中的人性美的视频, 升华情感。而后比较《边城》与《血色湘西》的结尾。思考探究:在如此纯美的世界中, 为什么翠翠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呢?

另外, 教师还可启发学生想象思维, 感受文本情境, 或者结合自身生活经验, 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或者设计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理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学习《边城》时, 可借助多媒体画图, 要求学生加入意象, 感受图画美:请根据文章内容描摹翠翠独坐图, 并尝试着在周围添加能衬托翠翠内心“薄薄凄凉”的意象。提示:大背景与主场景有哪些?或者指导学生依据文意,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知识水平来改写环境描写文字, 比如变成诗歌, 感受文章的音乐美。这样, 既增强了学生情感体验, 加深文本理解, 也让学生画出了、写出了自己的理解, 彰显个性。此外,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让他们出现思想交锋, 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智慧火花。

学案导学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第5篇

语文学习是一个恒久的、耳濡目染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学问、获得的感悟体验,需经过一段时间,才华才能逐步内化为个别的学问结构,并使本人的语文应用能力最终得以成功地发展,这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全过程,而达成这一内化的重要桥梁即是有效的作业。但是,恒久以来,我们发觉,教师对语文作业的设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作业的安排上,大多着眼于稳定学过的学问,请求学生抄写、默写生字新词,重课后练题,完成教辅书的题目已成为语文作业的主要内容。如此机械抄记、,严重抑止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喜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修养的进步,导致出现学生过重的作业包袱。因此,如何精心设想作业,增强作业的有效性?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正当我们为之迷茫时,“导学案”——一个全新的名词,进入了沈阳铁路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明确,量的减少需求质的提升。这样大肆度的改革,促使教师用本人的聪慧劳动转化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实行一年多来,已逐步形成了“预习导学 ——课堂研讨——延伸拓展”的“导学案”方式,有效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修养。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学案:

学案直接支持学生在教师辅导下的主动学习,主要内容是学生如何开展学习的任务要求、活动过程、支架工具,资源链接等,必须发布给学习者。它绝不是教案的替身。(2)“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语文学科的“学案导学”一是先学后教(常说的先预习后上课,不过这样的预习更有针对性),当堂训练,突出了以学生学为主体的主题。二是能较好地设计问题情境,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立足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四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消化和反思,培养学生归纳、积累知识的习惯。

本论文是探讨如何将学案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索新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学案的编制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学案是使用学案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研究成败的一个关键。学案编制主要遵循三个统一的原则:(1)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体现启发性原则,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根据以上原则,对各科的学案设计和编写提出一般的要求:首先是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第二,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防止对学生思维的不当约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第五,强调学案与一般教案和讲义的区别,也应该注意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为此,我们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求教师学习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使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知识和不同课型的学案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如文科和理科、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入门性知识和高级知识、新授课和单元复习课等等,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大体上来说,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同时考虑学科性质和知识类型,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如抛锚式、支架式和随机进入式的设计方式来设计和编写学案。在外语、历史和语文学案中,就体现了大量的建构主义思想。

评价学案的最终标准当然是它的实践效果。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2)紧扣课标,开阔眼界;(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4)面向全体,层次多样;(5)结构合理,操作容易。具体的评价标准请见附录——优秀学案的评价单。

三、语文学案导学的模式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目标

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前置自学

前置自学一般要在课上进行,学生依照“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能归纳的规律自己归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圈点标记深入钻研,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指导自学,同时根据掌握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前置自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二是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三)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一般问题的展示交流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展示的时机要跟教学的流程相和谐,要恰如其分的贴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展示,不能为展示交流而展示交流,为活动而活动。

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所谓的“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相机指导。

展示交流环节是课堂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环节,它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效益:一是展示交流促进了前置自学。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先自学后展示能有效地启动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两个层次的展示交流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三是展示交流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学生个体拥有的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使潜在的力量显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课堂上的展示即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中,在倾听中,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赖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四是展示能暴露学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五是展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快乐程度。形式多样的展示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增加自信。

“展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将“学路”和“教路”有机地融合在一体。“教”是贴着学情而进行的有效的点拨,“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智慧成长。

(四)合作探究

学生依照导学案或教师的提示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一环节是针对前两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合作探究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

这个环节是灵活机动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取舍。

(五)达标拓展

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

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谈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处理教材;特色课堂设计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他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里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巧置悬念,以疑激趣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四、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五、靈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不断思考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吗?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进行新颖、精巧的设计,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柳明.教育改革论文江编[M].学苑出版社.

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第7篇

一、精心选择教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 在教学《雷雨》一课时, 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 通过表演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荷塘月色》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 从视觉上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只要能让学生提高对语文课堂的兴趣, 那么就是适合他们的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探索, 不断改进, 使课堂教学真正地做到从学生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1. 巧置悬念, 抛砖引玉。

好奇心是每个学生的特点, 他们对所好奇的事情有强烈的兴趣。针对这一点,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可以在教学中设置悬念,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能注意力集中, 认真听讲, 为寻求所设悬念的答案而进行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失街亭》时, 学生预习之后, 我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 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学生对这个问题都非常感兴趣, 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种氛围下, 我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带着疑问进行学习,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 创设情境, 以境致情。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辅助进行语文的讲授, 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 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情境的创设, 学生在听、看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下, 能更迅速地获得有用的信息量, 同时, 这种教学方式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 而是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 我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 通过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 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黑人所遭受的各种不平等待遇。他们对黑人产生了同情。在这种情绪的支持下, 学生对课堂学习都很积极, 热烈探讨,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利用朗读, 以读促趣。

在现在语文教学中, 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是“读悟式”教学。通过读来感悟书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了解课文讲述的内容;通过读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真情, 在朗读中和作者发生共鸣。通过读, 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荷塘月色的美;通过读, 学生理解了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的艰难险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文字描述和表达能力。通过不断的读, 可以使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力有很大的提高。在这种进步的驱动下, 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对语文课会越来越关注。在兴趣的引导下, 使学生能更深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内涵。利用朗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利用兴趣又促使学生能更好地、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从而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教学中, 文学作品占据了很大部分的比例,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 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 可以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陈建翔博士说:“当孩子忘我地投入地做一件事的时候, 他 (她) 就是天才。”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主动地去学习, 去吸取, 去探索。所以, 在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使他们对课堂上所讲述的知识感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激情绽放, 展现出他们的智慧。

1. 针对学生的基础, 用活教材资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相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对语文的理解能力都得到提高, 教师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灵活的讲授, 让好学生通过听讲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 提高把知识内化的速度。对于中等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点, 用兴趣引导他们保持对语文课堂的热情, 为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努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多对他们进行鼓励, 增加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逐步提高语文水平, 使他们做到喜欢语文课。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从教材中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还能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的踪影, 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 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课堂的热爱, 达到让他们喜爱语文课的目的, 提高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兴趣, 能较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 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

2.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讲授, 不能只是依靠教材。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 以提高自己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例如, 我在教学《促织》一课时, 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改编。学生都积极思考, 其中有一位学生把课文结尾圆满地结局改编成了一个悲剧。这个改编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有神话色彩的结尾能更好地揭示课文所蕴含的内容;有的学生认为改编的悲剧才符合当时黑暗社会下穷苦人民的真实写照。通过讨论,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第8篇

一、教学模式的“灵活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越来越不能被现代社会的学生接受。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当然, 创新教学模式不是说教师不备课了, 而是要备得更多、更透、更全面;也不是说教师不讲课了, 而是要讲得精, 讲得深, 讲得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 固定地运用某一种刻板、僵化、统一的模式或某几个简单的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类型、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学生兴趣等创设恰当的教学模式, 使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每节课都给学生以成功感、满足感, 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参加课堂活动, 提高课堂质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解放学生的手, 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口, 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脑, 让他们去想”。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发现和探究的全过程, 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去解决问题, 去创新, 去创造。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互动学习等, 以激活学生的创造灵性,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实现创造性学习。正所谓:“教无定法, 灵活教学。”

二、课外活动的“活力化”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构建课内外联系,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 用语文。而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向语文实践活动延伸的课外活动, 就成了语文课堂学习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相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把学生的视野带出校园, 带进社会的各行各业, 使学生接触生活, 熟悉生活, 从而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自由性、自主性, 更易为学生喜爱和接受,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 展示特长, 发展个性,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

我们要注意精心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生活的纽带。例如, 可以组织学生每节课前作5分钟轮流演讲, 并要求内容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设计提问环节,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看法或感受, 教师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 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 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坚持每月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 如“故事会”“朗诵会”“专题辩论会”“背诵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语文基础知识抢答比赛”“课文舞台剧表演”等。教师可以要求全员参加, 也可以自愿参加, 并评出前三名表扬奖励, 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充满活力地投入其中, 展现特长, 树立自信, 从而使语文教学活力四射。

三、课外阅读的“活泼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目标时, 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开展课外阅读, 特别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 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是积累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力杠杆, 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师益友。既然如此, 死抱课文以对付考试为目的的阅读是狭隘的, 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阅读必须向课外拓展。叶圣陶曾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 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 不待教师教, 自己能阅读。”课内是基础, 课外是延伸和补充。

面临现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是一个何其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们也应将课外阅读“活泼”起来, 除了文学名著, 还可以增加现当代名篇, 中外传记, 有益杂志, 时事报刊, 网络佳作等, 让学生可以自由驰骋, 而不是只成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当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 这首先体现在书目的选择上, 其次就是有效的方法, 再次组织多样的交流活动。“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流”。我们相信, 课外阅读活动只要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 并长期坚持下去, 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让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高中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 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发挥, 这就需要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不拘泥于传统, 不束缚于形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小学语文课堂激活策略 第9篇

一、追问激励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追问犹如一把智慧的钥匙,能够及时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励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涉足下一个领域,驾驭自己提出的问题。曾聆听省优课一等奖获得者的一节课,是苏教版的《月迹》,师生在解决字词障碍之后,教师追问激励实录如下:

师:基本上文章容易错的字都在这儿了。当然了,其他字也要小心。好,我们继续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读课题。/ 全体学生:月迹。/ 师:读得好。什么意思? / 全体学生:月亮的踪迹。/ 师:从这题目拓展一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由题目就能看到文章的内核了。那么,给题目加个动词,谁能加个词? / 生1:寻月。/ 师:寻找月亮的踪迹,是吧。还不行,再来拓展一下。谁呀?加上人。/ 生2:我寻找月亮的踪迹。/ 师:还不够,再加上人。/ 生3:我们寻找月亮的踪迹。/ 师:很好,还不够,再加上人。你说。/ 生4:奶奶带着我们寻找月亮的踪迹。/ 师:是带吗? / 生4:和。/ 师:是和吗?想一想。用什么字合适。/ 生4:领导我们……指导我们。/ 师:应该是引导我们。引导和领导指导可不一样,奶奶引导我们寻找月亮的足迹。这还不够,还缺少时间和地点。/ 生5:在乡村的中秋之夜,奶奶引导我们寻找月亮的踪迹。/ 师:对。在乡村的中秋之夜,奶奶引导我们寻找月亮的踪迹。这句话就概括了这篇叙事散文的内容。

教师通过追问激励学生,启迪学生去自主探究,挖掘文本的内涵,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

二、情境激励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激励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浓郁的情境激励,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方法。教苏教版课文——姜孟之的《一双手》,采用音乐渲染与语言情境激励。上课伊始,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聆听,当学生瞬间融入情境,便激情朗诵一段教师为张迎善拟写的颁奖词:

谁能让荒山成为绿塔;谁能让西北的岔河水变得澄清?是他,是一双手!他历经千锤百炼,却知难而进;他忍受千辛万苦,却毫无怨言。看到他的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碧绿的森林。

他是一名普通的育林工人,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苍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隐没在山林之中。一双丑陋的手,种下无数棵树,他为祖国,为了后人!留下一片油油树阴……他就是年仅32岁的年轻育林功臣——张迎善(铿锵有力地)。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去品读他的人格美。

通过教师模仿的一段颁奖词的情境,学生的情感便很快被激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情趣就更深入迫切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情境激励,彰显课堂情境激励的精彩,师生都将获益匪浅。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语言激励情境,学生将会更感兴趣,就更有挑战性,课堂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三、幽默激励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是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语文课要上得出彩,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要让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有味。课堂幽默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教苏教版课文——贾平凹的《月迹》,教师请学生在课前介绍自己。

师:来,大眼睛的那位男生。/ 生:我叫朱阳光。/ 师:朱阳光呀,这个名字好啊,今天我们要上《月迹》,你就是阳光。没有你,哪有月迹呀(学生笑)!

教师幽默的语言表达可以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正的教学幽默总是把学习目标和生活中的一些哲理融合在教师的课堂语言中,让学生在开心一笑中又有所顿悟和收获。

四、目标激励

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依托《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设计课堂教学总体目标外,还有诸多实现总体教学目标的一个个分目标。这些分目标的确定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细致挖掘,从而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中充满学习的热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请学生自读课文时给学生目标可以细致些,这样目标更有激励作用。如教苏教版课文——莫怀戚的《散步》。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请同学们听好老师要求:这篇文章680多字,默读每分钟500字,不到两分钟读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是自己有过的美好呢?哪些是自己未经历过的美好呢?听明白老师的问题了吗? / 全体学生:听明白了。/ 师:然后在触发你感受的词句处做上自己的批注,开始。

目标激励的方式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新课程理念,它减少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强化了目标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激活语文课堂,从激励语开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语言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心与心的交流。如果用心追求与锤炼,我们还会设计出更多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感到如坐春风般的课堂激励性语言。

摘要:课堂激励语是教师最基本的语言信息载体,教师课堂教学激励语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励语的作用不可小觑,科学合理的激励语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效益事半功倍。

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第10篇

一、用心设计导入语

教师进行教授的重要工具便是教师的嘴, 嘴是知识传播的源泉。教师的语言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沉淀, 同时也有着无穷的魅力, 它不是普通的工具, 而是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工具。例如, 教师在讲授某篇文章的时候, 可以先播放相关的视频来铺垫一定的情感基础。然后, 教师再开始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来引入整篇文章的学习。这样以视频作为载体的导入不仅新颖, 而且效果极佳。

二、鼓励学生提问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进行知识的讲授, 学生是否全部接受并不在教学好坏的考察范围之内,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作为评判教学好坏的考察标准。教学的成败, 不应该是以教师教授了多少为标准, 而应以学生提出多少疑问来作为评判标准。质疑是检验学生对文章理解程度的评判标准, 质疑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能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例如, 在讲解一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然后, 让学生读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听完这些问题后, 并不需要立刻做出解答, 而是要将这些问题作为引子, 引导学生自主地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整个语文课堂都会变得活跃生动, 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自主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巧设问题

曾有一位艺术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大致意思是:对于优秀高明的画家而言, 无论是有墨的还是空白的都是一幅画。这句话中包含了“空白”这一概念, 这激发了教师去思考文章中空白的意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文章的空白, 让学生自主地填补空白, 这会使整堂课充满学生的思维, 同时能更好地活跃课堂的气氛。例如, 在学习极其有趣的寓言故事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 鼓励学生自己续写文章, 让学生自主思考, 以此对课文做出相应的延伸, 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给教师描绘出一个又一个活泼生动的画面。

四、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多媒体技术也在迅速地发展, 并且深入到课堂中, 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多媒体本身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表现特点, 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使之以具体的形象呈现在每一位学生的面前, 能加强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以及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解决学习与生活的相关问题, 教师应当运用网络等多种信息渠道来获得资料。由此可见, 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 对课堂教学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 应当合理科学地运用, 应合理地将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要寻求多媒体与教学相结合的最佳点, 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五、合理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往往表现为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自行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预习, 学生能熟读课文, 能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这样便在课堂教学中节约了不少的时间, 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六、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一个普通人在一节课中往往只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难点重点, 要在学生普遍集中注意力的20分钟之内讲解课堂中的重点难点, 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充分发散思维。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七、鼓励的魅力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 教师往往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 以一种批判的角度来看待学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欲望。而新课程改革表明, 教师应当采取鼓励为主, 批评为辅的策略, 鼓励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将关爱与微笑带进课堂, 对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 从而形成良好的、平等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不是单方面进行的, 而是全方位进行的, 教师应当对整个课文的背景进行全面地诠释, 并合理科学地运用音乐、图画以及视频等手段来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从而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 迅速地与学生拉近距离。

综上所述,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 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应当从精密设计导入语、鼓励学生提问、巧设问题、合理运用多媒体以及鼓励学生等多方面入手来激活课堂的活力, 以让课堂充满趣味与生命力, 有效地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李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准确切入,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准确;切入;小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47-1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准确的切入点,来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以及兴趣引导。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创新思维,多维度把准课程的切入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深挖文本创作背景,准确切入,活跃学生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创作背景对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深度与广度上进行挖掘,全面创新地展示文本的创作背景,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文本背景的熏陶中,展开思维的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中,我首先跟学生们讲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来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积极动脑筋,给我提供了不少关于中秋节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给大家讲述了关于神话故事中后羿、嫦娥的身份,在得知后羿是一位擅长射箭的天神,即使是小鸟飞过,他也能一箭把它射落之时,许多学生,尤其是男生表现出极大的感慨和崇敬。对于嫦娥,学生们也纷纷表示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而形成的认识。通过这样的一个背景介绍,我发现课堂中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且在后续的文本学习过程中,也都精神集中,积极主动,课堂效果十分好。

二、活用文本题目,准确切入,吸引学生眼球

小学语文的课程都是精选的优质文本,每一篇课文的题目,也都是凝练的精华,故而,文本题目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切入点。从文本题目进行有效的切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课文首先进行一个一目了然的认识,更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文本内容的欲求。

例如我们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我就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我首先抛给学生们一个问题:同学们,通过这个课文的标题,你们想到了什么?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就是洪教头被林冲给打了,林冲狠狠地打了洪教头一顿……之后,我又给学生们一个发挥的空间:那么你们知道林冲、洪教头是谁吗?他们之间为什么会打架,林冲为什么要打洪教头呢?学生有的摇头,有的也表达了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信息。之后,我再进行课文的讲解,学生们聚精会神,并且课堂氛围十分的活跃,课堂效果当然非常的棒!

三、探究学生兴趣,准确切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感兴趣,才可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同样离不开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教师应从多角度、多层面探究学生的兴趣点,准确切入,才能搞活小学语文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学习《装满昆虫的布袋》一文时,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们对于大自然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我播放了一段《昆虫记》中螳螂捕食昆虫的一个片段,通过这个片段,我让学生表达一下自己看这个片段的感受,学生非常踊跃地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我问学生们,如果是你们需要收集一段关于大自然中某一生物的资料,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收集呢?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之后,学生们带着兴趣与问题来学习课文,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此外,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我同样采取的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准确定位学生的兴趣,之后,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地探求课文所讲述的内容。

四、提炼文本主题思想,准确切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提炼文本思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提炼文本的中心思想为切入点,寻找学生思想共鸣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学习《师恩难忘》一文中,其中心思想是:学生难忘老师的恩情,所以,在课堂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对师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们讨论下,什么是师恩,有的学生说是老师的恩情;有的学生说是老师对我们的关心、爱护还有教育;有的学生认为师恩就是老师对我们的好……在学生情绪高昂的时机下,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但是师恩中有着更多的深蕴,我们通过进一步地学习课文来细细体味一下何为师恩吧!”如此,以文本的中心思想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文本的诉求与愿望。自然,《师恩难忘》这一课我们进行得也十分圆满,学生们不但学到了语文知识,还加深了对师恩的感悟,一举两得。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看似简单,实则难度极大。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群体,是心理正处于上升、发育时期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们有他们独特的特点,好动、求知欲强、自律意识相对较差等等,故而,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去找寻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令学生们感到眼前一亮,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活跃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希凯.准确切入,引爆课堂思维[J].教书育人,2014(23).

小学语文课堂激活策略 第12篇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之后教师便开始正式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大多还没有做好接受新知的准备,课堂学习注意力还没有得到有效集中,或者还没有提起相应的学习兴趣,所以学习过程是比较被动的。其实,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地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会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可以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然后再进行更深层次的语文教学活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一位集盲、聋、哑于一身的美国女作家的精神世界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如果仅仅靠讲解,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盲、聋、哑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的,这样就无法体会到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先蒙住眼睛,堵上耳朵,闭上嘴巴,感受一下残疾人的生活,在这样真实化的生活情境中再同教师互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受残疾人的生活与正常人的生活有哪些不一样,最终体会作者的坚强意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二、加强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丰富学生的语文情感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又不能脱离教材,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以教材为基础,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生活、感悟知识、丰富情感。即便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选自中外经典名著的,这些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但它们也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不要因为是名家名著就产生敬畏感,不敢对文章进行探索。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走入真实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将语文学习生活化,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体验,进而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情感。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生活化体验,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充分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从而把语文和生活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例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这一课时,可以先设计一节以“我心中的冬天”为中心的口语交际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或者在课堂的末尾,语文教师播放一段北方或闽粤一带的冬天的视频,再播放一段江浙一带冬天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是否喜欢冬天,以及对江南冬天的感受。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见。又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体验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更能透彻理解原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谓一举多得。

三、注重生活化的知识积累,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知识点非常分散,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更加凸显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并积累语文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即便是在课外作业布置环节,也应提倡语文作业生活化,通过感受语文进而应用语文,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例如,在《乡土情结》这一课学习完后,教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可以是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内容,认真搜集自己家乡的特征,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以此来写一篇作文。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实践化的作业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与情感等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急性冠周炎下一篇:多种支护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