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能力范文

2024-07-18

工程应用能力范文(精选12篇)

工程应用能力 第1篇

现在的专业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多,而对学习过程重视的不够,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因材施教、多元评价做的不够。专业教师对理论教学环节比较重视,进行了较多的教学改革,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开展的不多。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工科类院校,它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应该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解释、验证和延伸,更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环节来设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结合学校的办学现状,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实践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轻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已有的实验主要只是依赖于每一门课程开设,每门课程设置几个学时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机械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构成。各环节间独立有余,联系不够、缺乏灵活性和综合性。学生处于一个以教为主的被动模式下,实践过程缺乏主动性。2008年版培养计划,理论教学2641学时,实践教学38.5周。实践教学比2006年版(48周)的减少了9.5周,占整个教学计划不到21%,不利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大众化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课程实验教师加班加点,任务量繁重,无法在同一时间满足众多学生同时进行实验,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受到影响,改革势在必行。基础性(认知、演示、验证)实验比例大;缺少设计及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开发不够,管理手段落后。设计及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能提供学生较多的学习机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经由实际、直接的方式去体验,也让学生有时间思考,以便真正了解他们自己在学什么。如此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实践过程的技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创新意识不强。创新首先是创新意识的萌生,然后是创新思维的涌现,最后是导致创新行为的产生。创新意识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需要发掘出来。创新就是改良+模仿,在已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独创的见解,获取新的认识,取得新的进步;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也是一种创新。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如实验课,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多样化的毕业设计选题,能充分调动实践的积极性,激发独立思考的兴趣,有利于提高理论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在普通高校工科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需要研究开发学生的潜能。

传统的机械工程训练,向学生传授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热处理、数控等工种的制造方法,学生仅仅局限于在各工种中获取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缺乏对实际零件制造过程、工艺编制、各种加工精度、质量检测方法等综合实践内容的训练,使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的影响。

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包括师德师风、教育背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实际阅历、教学业绩、沟通能力、学识水平、社会声誉、对专业发展的见解、与企业界的联系等。我校缺少与企业界的联系、合作等所需的师资;缺少指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的师资团队。缺少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科技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相关的实验课是支撑机械工程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对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对从事教学的专业教师支持力度不够。学校必须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要务,把保证教学质量作为神圣的职责,常抓不懈。专业学生与专业课教师的师生比应考虑专业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合作开发和在企业兼职等工作的需求。学校在资源上和政策上给予实践教学以保障。

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时,学生只是为完成设计任务,不善于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设计的问题,知识缺乏联系,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特别是金属切削、机械制造工艺和机械工程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由于时间比较短,设计计算和设计绘图的工作量都不能要求过高,一般只要求进行基本的设计计算,绘制装配图和少量的零件图,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差。

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营造校企合作的双赢氛围

理论教学指教师讲授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它们的课堂讨论和习题课,以及为加强教学效果而组织的学术讲座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它们是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组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获得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实践教学既是知识的源泉,又是检验知识的手段和标准,还是学生认识事物,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必不可少的途径。实践教学有3种类型:教学实践、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应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学实践由理论课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组成。利用校内条件模拟实际物体或现象,了解实验室仪器设备、熟悉实验技能和基本方法,不受外界干扰,可按学生认识规律进行,课程设计是书本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由教师指导完成。实现理论与练习、学习与应用、书本知识与能力培养3个结合,教师应开发现有校内条件,加大教学实践力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参与教学实践。

工程实践由原型观测、现场教学、工程训练、生产实习、专题研究开发和毕业设计等组成。学生置身于生产实际环境中,直接利用实际生产条件和技术设施进行实践,以实际操作为主,了解生产和工艺过程,体验真实的工程实践活动,能够了解多重因素对实际生产的影响。实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生产任务、知识分子与技术人员和工人3个结合,应创造条件与企业合作,做到双赢,尽可能在课余时间安排参与工程实践。

3 改革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传统局面,建立若干专业实验独立课

改革要一切为学生考虑,以学生为本,懂学生,琢磨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探索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整合课程实验,设立单独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状况,使学生进行实验的自主性加大,给学生的动手锻炼机会增加。让学生将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与相应的工程技术知识结合起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准确阐述自己思想和观念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训练,培养工程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真正成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锻炼和提高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等。

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实验,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把原有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课程实验整合为“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等独立的实验课程;构建集方案设计,结构设计,零件设计为一体的课程设计实践性环节,用以取代传统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2个课程设计。构建技术基础课程段和专业课程段的独立实验课程,即整合现有机械制造系列课程(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制造工程学等)实验为一门独力实验课程。将机械工程控制和测试技术课程中的实验合并为一个独立实验课程。增加数控加工(包括数控线切割)综合实践,设立机械CAD/CAE/CAM技术实验课程。

大一上学期增设“机械认识实践”,每周1次,学生通过参观校内实训中心、实验室、现代制造工程中心及周边工厂、观看录像与陈列室、看手册资料、自学和讨论等形式进行,目的在于尽早认识专业方向,转变学习方法,激发专业兴趣。

合理安排独立于课程之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重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学生业余分散参与的工程综合实践内容,包括量具的操作与使用、百分表与卡尺的使用、刀具的种类、锥度车削练习、车偏心、螺纹车削练习、螺纹测量实验、铣削加工、磨床操作练习、齿轮加工与测量、轴的加工与测量、箱体的加工与测量、CAD/CAM(CAD,UG,Pro/E,Solidworks等)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需要教师开发,融汇实验、模拟、综合设计与实作训练于一体,增加现代制造技术,并逐步扩展渗透到市场、信息、成本、质量、效益、服务、安全、环保等综合知识体系,学生既可以了解产品制造工艺与技术装备,同时可以了解到生产全过程的运行管理,把各个分散实训工种进一步细化,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系统的工程知识训练。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工程概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的不是零散的概念,而是互相联系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内在联系,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这一体系从新生大一开始一直到大四结束。在原有工程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帮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环节、创新开发、企管等工作,熟悉和适应工程环境。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4 结束语

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工科类院校,它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实践活动是创新意识的源泉,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训练环节中进行尝试、摸索、研究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今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摘要:针对我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构建实践教学大平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具有工程环境的实践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工程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远明.工程实践教育探索与创新[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01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第2篇

孟连县勐马镇中心完小

张瑜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技革命的主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化就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从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与各学科的整合变化来看,我作为一名实践者,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我校为例,这几年变化很大,最初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到网络化应用,主要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再到现在远程教育的有效利用。充分说明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从排斥到主动应用的过程。例如:我是一名英语老师,在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中,我参加了市里的新课改培训,当时那位老师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而我却感到很陌生,同时又有一种很新颖的感觉,脑子里边反应的是“英语课居然能上的这样轻松和有创新。”从那时起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上这样一节课。回来后,我就开始慢慢接触电脑,从幻灯片的制作到声音的加入;从资源的下载到制作简单的Flash课件。我用了3年的时间,使自己从一个对电脑一无所知到现在的熟练操作与应用,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让学生也喜欢上了英语课,让过去死的知识不再那么单调。

第二、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不可替代性。

1、它可以让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将声音、文字、图画、视频融为一体。例如:我在讲授时,就将教学内容和资料制成了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形式,主要说的是超级链接的有效应用,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

3、教学信息的交互性。

4、教学信息的再现性。、第三、信息技术的实施方式。我校在这方面改革很明显,首先从教师培训入手,在以前是个别培训,到现在全校性的基础性培训,并大力提倡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和制作教学课件。从学生入手变化更大,以前学生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而现在每天都可以上网1个小时,因为我校开放了计算机房,开设了绿色网吧等,提倡学生健康上网,除了查找学习资料,也可以给校领导、班主任和广大教师留言、提问题等等,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去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

总之,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他们对信息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都从另一个侧面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熟练的应用电脑,其次是转变自己的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将信息技术与自己的学科或学习整合起来,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变成一种形式。

201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体会

孟连县勐马镇中心完小

张瑜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给我带来了一次与现代技术接触的机会。

通过学习我的最大收获是:

1.通过培训,结合了教师应掌握的大部分内容(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教学设计,个人博客的创建,文字处理软件,电子邮件)。这种任务驱动式学习,更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没有大而空的理论阐述。师生平等,使我更易于理解与接受。使我认识到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将自己的课设计好和上好,并且很大程度的弥补了我的计算机知识的缺陷。

2、通过培训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培训之前对于什么是计算机、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的认识相当模糊,通过培训发现原来计算机只不过是处理信息的一个工具而已。授课的关键在于帮助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采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意识、方法和能力等。要想上好,上成功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3、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员们能够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积极交流、认真切磋、热情帮助。

培训后的打算:

1、将本次培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为巩固并扩大培训成果,我将做好校本培训工作,让更多的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并能充分利用。

3、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01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体会

孟连县勐马镇中心完小

张瑜

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有幸参加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培训。其培训的模式新颖,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让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学科培训资源,共享网络学习资源,大大提高培训的质量。在本次河北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培训中,我们从“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班级交流讨论、集中答疑——交作业”这三个环节来细化学习任务,感觉有点像玩游戏闯关,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在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的按照每个模块的要求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习,觉得收获颇多: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多年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及学校条件的限制,在农村中小学中难以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技术、美术、思品等课程一样可有可无。信息技术就是单纯的电脑操作,教师上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操作电脑,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学会正确开机、关机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之间的很多信息 技术课时就用来给学生观看视频,学生不用呆在教室里学习就觉得非常高兴。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没有一个领导听过一堂信息技术课,没有一个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提过合理化建议。作为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即使没有按照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很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自从参加了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发觉自己以前的想发异常幼稚。针对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中小学中,要按照大纲要求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农村小学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的问题,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次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让我在学习中感觉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等都是一个新问题。就像我们乡镇小学的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实现一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的价值。

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了解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能够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选择运用,改进课堂教学及其研究行为。明确课程改革与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能够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学业测评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学研究理论和学科教学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

三、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从网上等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flash等资源,以及截取网页和视频等,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这次培训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通过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将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学无止境,我也将继续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工程应用能力 第3篇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转型发展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和开发实践教学内容。因此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加强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18402

1 提高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1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征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既有本科人才的学科教育特征又有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特性的“中间型人才”。作为本科层次的人才,与职业教育相比其理论基础更厚实、知识面更宽广、学科知识更前沿、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更突出。作為应用型人才,以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又以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基于实践问题的集成创新区别于技能型人才。这一规格特征,要求学生在掌握比较系统的本学科、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培养上必须体现行业需求导向和以能力为核心的特点,突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1.2 提高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包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三种能力即教学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工程实践能力来自生产实践活动。

目前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专业教师普遍学历高,科研能力较强,有从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学术水平,但大部分是从学校(学习)进学校(工作),其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缺少必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工程教学能力,即教师将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的所得应用于理论教学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实际操作能力,即教师按照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程序或规范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工程管理能力,即对工程项目的组织、设计、分工操作等诸多环节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四是工程思维品质,教师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将工程的背景、特点及工程新技术等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工程思维习惯与品质。因此,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其目的是通过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及为学习者创造价值。《指导意见》对地方高校转型后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其中包括教学中需要以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为重点。转型发展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和开发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管理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管理类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为适应转型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加强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2.1 发挥校内实验室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桥梁作用

青年教师参加本专业实验室项目的规划、论证及建设工作,使青年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中与实训、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设备(软件)提供商技术人员进校对新建实验项目进行技术(技能)指导的机会,开展对专业教师的短期培训,通过厂商人员的现场演示和讲解,使专业教师学习设备(软件)的使用及指导实训项目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能,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

2.2 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半年以上的专业实践。教师到企业锻炼,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利用在企业工作期间收集的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一些专业实训或设计课程中,利用在企业实践中学到的专业技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到企业实践,还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及行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与行业内的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为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参与工程实践搭建平台。2015年,我们选派两名教师分别到房地产估价公司和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进行半年的专业实践锻炼。通过到企业锻炼,两位教师都收获了许多:(1)提高了实践能力,能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环境中得到运用。(2)利用在企业收集整理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学增加了许多新的案例,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实际。(3)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深入认识了现代企业,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术、技能结构的需求变化。(4)更新了教育观念,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需要在教学内容等方面适应市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3 参与行业短期培训

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寒暑假,参加企业或教育行政部门等组织的短期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的操作规范等。2014年暑假,房地产等专业选派教师参加省建设教育协会组织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活动。教师锻炼后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及指导学生的竞赛项目更有针对性。现在,一些企业每年都有对员工的培训活动,学校可以利用与这样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免费安排教师参加其培训活动,然后把学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中。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新联康(中国)有限公司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优秀营销代理机构,其对不同层级员工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如2015年11-12月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包括销售技巧、价格谈判(高级版)、与业主打交道的技巧等。我们将有组织地安排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校企合作单位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2.4 参与各类学生竞赛项目的指导工作

目前有很多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的竞赛活动,如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及各种专业性竞赛等。这些竞赛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专业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专业教师参与各类学生竞赛项目的指导工作,通过指导学生竞赛,培养了专业教师的工程思维品质。

2.5 教师考取与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

有些专业有与专业相关的被社会认可的执业资格证书,如房地产估价师、建造师、造价师等。取得这些资格证书既是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因此,应当通过政策鼓励教师考取与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

3 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保障措施

3.1 增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要求

目前对高校教师的考核一般有每年需要完成一定工作量的要求、需要完成科研业绩的要求,并且职称评聘主要考核的是教师完成的教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数量(质量)情况,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比较弱化。必须从学校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增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要求,规定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必须有半年以上的行业实习、实践经历,其他专业教师也要有定期到有关一线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的经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完善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时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的规范等。为保证教师在企业的锻炼效果,建议学校、企业、教师签订三方协议,教师按学校要求及企业规定开展工作;为了保证教师个人利益,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的工作抵减一定的教学工作量,保证教师个人收入,使教师、学校和企业实现共赢。

3.2 选择有效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引导教师树立“自我更新”的意识,这是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动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日常工作和需求。应把完善职称评聘和奖励政策等作为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导向。针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成果和水平,在职称评聘和教师聘期或年度考核方面应当给予足夠的重视,如在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内加入教师为企业的服务情况或教师工程实践经历考核,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那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有显著成效的教师一定的支持等。

参考文献

[1]张泳.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5).

[2]肇立春,白岩.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03).

工程应用能力 第4篇

随着计算机制图软件的应用和普及, 这对《土木工程制图》的理论教学影响很大, 有很多人认为人工识图、绘图已经不再有意义, 用计算机就可以, 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 还是需要识图能力, 这就促使《土木工程制图》理论教学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 《土木工程制图》理论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需要重新设计, 力求找到一个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土木工程制图》教学改革内容分析

《土木工程制图》在理论教学方面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既要适应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更要与工程实践特点相结合。在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后,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加工处理, 使之达到教学相长、学做结合的需要。

(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三本院校来说, 教学目标着眼于课程的应用实践性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站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视角, 充分考虑本课程和工程实践的关联性, 在理论教学过程通过大量的绘图练习, 达到培养学生识图、制图基本能力。

(二) 教学改革设计。结合普通高等院校的现状,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从四方面的改革, 分别是:教学手段、基本思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基本思路侧重讲解图纸细节,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 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 多媒体教学已经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 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对于土木工程制图课堂教学效果不是非常好。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板书教学为主, 多媒体教学为辅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具体做法如下: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主要内容和概念;板书讲解基础绘图过程;利用幻灯片动画展示复杂绘图过程。通过上述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识图和绘图方面有明显提升。

三、侧重讲解图纸细节,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在专业制图部分教学过程, 首先将教学重点放在看图、识图之上, 在有了大量积累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学着绘图。在反复实践后发现, 学生应用正投影法识图、绘图时困难最大, 问题最多, 无法准确将正投影法应用于识图过程中。在做绘图训练时, 学生更无法用正投影法做图。所以教学过程尽量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多看图, 围绕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让同学们展开交流, 使学生逐步学会并掌握应用正投影法进行识图, 在此基础上绘图。通过反复实践, 学生对绘图技能的掌握程度明显提升。

四、以学生为本, 提升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 在查看和绘制工程施工图过程, 很多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大部分同学识图和画图会遇到很多困扰。因此, 在课余时间, 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周围的建筑, 去施工现场参观等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对于复杂模型和现场难理解的, 可以采用施工视频来理解。在教学大纲范围内, 补充新技术和新知识, 依据教学目标, 设计实践项目, 项目中要体现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情况, 将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让学生以学校建筑物为例绘制图纸, 以此加深对图的理解。

五、课堂教学方法多样性, 提高学习兴趣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让学生一直有兴趣, 所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功效, 而且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土木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刻板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一直感兴趣, 这会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因此, 本文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制图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 精讲多练习, 多进行识图和绘图训练, 做到教与学、学与看、看与做有效结合。多媒体设备的图像、声音、动画结合可以简化抽象图, 使复杂的图变得简单易理解, 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土木工程制图的兴趣。多列举生活实物, 让学生尽量接近生活和现实, 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

六、结语

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 更是每个教师的梦想, 如何改进教学过程以及采用合适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需要不断地去改进和探索。只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发现问题、教学改革创新,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苑晨丹, 董鸿飞, 高亮, 张立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31 (12) :180~181

[2]陈英杰, 刘健, 林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土木工程制图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与人才, 2013, 12 (12) :92~95

[3]张程博, 裴红艳, 张静.对“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11, 27 (2) :67~70

[4]侯卫, 周雪峰, 齐峰, 陈翔.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 (1) :70~73

[5]陈英.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 26 (6) :103~104

[6]曹邦卿.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9 (12) :110~113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 第5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

XX年11月开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远程培训,使这个冬日尤其忙碌,每天上课之余,便置身网络学习的平台,虽阵阵寒意,而竟不觉。

一、眼界视野更高阔

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过程中,深感专家的专题讲座、名师的课题讲座,都是理论水平高、立意高远、立足课堂,既具前瞻性、又密切联系实际,使我在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提高、知识得到积淀的同时,眼界视野更高阔。现在感到我们的辛勤耕耘,也可能不知不觉中,就汇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洪流之中,虽然我自知做不了“可汗”,却能理解它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与价值意义。

二、参与互动更积极

在网络学习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网络平台功能强大,教育资源丰富,专家名师的水平高,同行之中山外有山。文章和评论,观点独特新颖、方法行之有效。在这里,好的讲座可反复收看,并有配套的资源下载供参考;提出的问题,有人助答;同行在关注、评论你的发言,你也自觉不自觉参与互动。虽在现实互不识,网络在线见如故,哪怕在静静的深夜,你也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三、手段手法更熟练

经过培训,不仅对具体的通用信息技术,WORD、PPT、PLASH等掌握加深,对用工具处理文件的技巧、素材的搜集、资源的整合、课件的编写也更熟练。当然也体会了在网络平台中伴随着经验值提升是贡献的增加,有贡献才能分享。尽管目前主要还是用信息技术支持优化教学环节,对“微课程”、“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尚无能企及,但自如地利用多媒体与课程融合,教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协调、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整体,已经算收获颇丰。

四、研修课题更具体

本次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学评测一体,融入过程”,研修成果的呈现,无论是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课程作业,还是校本实践环节提交研修成果,都是立足学校、课程、学生,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协同、个体反思实践中完成。

五、实践运用更自觉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把语言、声音、图像、文字、动画、音乐等经过处理后,形成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数学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以往可能更多在上公开课才调动全力运用,现在成为常态,自觉运用。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参加这次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使我感到很荣幸,故而倍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通过这十天的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我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和与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中,我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加强教师教学的重要性。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作为教师,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教学。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在这里,我们学习了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这些新技术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微课,主要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慕课与微课的区别,一个是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方面,一个是资源、内容方面,微课为慕课做准备,把教学内容碎片化。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翻转”让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更深入。我深刻认识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这里,我们通过学习,学过小组合作,我们懂得了教学素材收集与加工的方法,学会了多媒体教学环境及课件制作,我们学习了制作微课。对于微课的应用来说,技术只是形式,内容才是核心。微课的路在于与学科结合,内容结合,作为微课的使用者,应该既要懂必要的信息技术,又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虽然我们的学校硬件设备与重点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电子白板、微课、翻转课堂的使用暂时还很难,但信息时代的变革是相当快的,所以我们要在理论上认识它,技能上掌握它的制作,适当的加以尝试,当条件具备的时候,我们可以迅速的应用它,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

工程应用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能力输出;培养模式;改革

在广泛调研相关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德国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实践和能力的培养体系,逐步实现以知识输入为主到能力输出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其次,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借鉴中德合作培养机制研究。学习和借鉴德国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设定师资要求;利用我院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培養学生的机会,邀请德国教授给学生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和项目合作研究,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双导师制建设。探索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培养模式,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和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发挥双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课题研究、企业现场实践和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工程方案的设计和开发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工程技术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3.基于项目的“做中学”、“学中用”教学模式探索。在工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全面探索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大作业、专题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研究性实验报告等为载体的探索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技术和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4.多元化的工程实践训练模式研究。研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系统参与专题研究和科研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依托校企合作优势,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通过给予相应实践选修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参观先进技术展览、参加各学科前沿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开阔视野,掌握自动化实用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寻找学习兴奋点,增强活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智能车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展示学习与研究成果。

二、综合能力

1.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包括:认识和全面了解问题;确定及不确定因素的判断和定性分析;建立模型或系统,采用分析、实验等手段验证假设或结论;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2.具有系统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系统性思维包括:建立系统,确定系统内的优先级和焦点,决议时的权衡、判断和平衡;创新性思维包括:突破系统条框,大胆设想,替换与集成,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推断,得出结论。

3.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合作与竞争的基本能力。具有宽泛知识背景,能采用汇报、写作、图表、电子和多媒体等方式进行专业和非专业交流;进行学科内、跨学科和多学科领域的合作,以及跨文化背景的合作;勇于挑战和接受挑战,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具有“引领”意识,并为之储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4.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并以此提高个人和机构的效力和效率。利用多种方法与手段进行查询和文献检索,获取信息;面向未来,了解学科内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更新知识、不断学习的意识与实践能力;制订和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个人和机构的工作效率。

5.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能制订突发事件的预案;要有意识地不断培养自己的管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培养领导能力。

三、人文、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素质

1.人文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体现人文和道德方面的较高素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应对危机和挑战;具有传统意识和理性的批判精神,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2.科学素质。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基础;具有开拓进取的意识、精神与能力;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能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3.工程素质。具备对个人和集体目标、团队利益负责的道德底线与职业精神;能够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具有对新技术的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的进取精神;具有在前瞻未来、承担责任、规划前景、坚持原则、灵活处理工作和团队合作时,面对挑战和挫折的乐观主义精神;坚持原则,具有勇于承担责任、为人诚实、正直的道德准则。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具有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学会数据记录与不断积累工程经验的技巧。

四、专业能力内涵

1.工具软件使用能力。掌握运用PROTEL进行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原理图混合信号仿真以及PLD设计;掌握运用PROTUES进行单片机协同仿真、数字/模拟电路的混合仿真、原理图设计;掌握运用KeilC进行基于特定微处理器的编程、调试、仿真;掌握MATLAB基本编程技巧,能够运用Simulink进行控制系统仿真;能运用AutoCAD设计电气图。

2.电工电子线路分析与计算能力。掌握电路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掌握双端口网络分析和参数计算、(非)正弦周期电路分析和计算;掌握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电路、直流稳压电路的分析和参数计算方法;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参数计算方法。

3.信号采集与调理能力。掌握检测技术的原理、概念、方法、误差分析、抗干扰技术;掌握常用传感器原理和信号调理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能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掌握常用自动化常用仪表的整定、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4.微处理器应用能力。掌握8086微处理器的组成原理,常用接口电路的设计;掌握8051微处理器的组成原理和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运用调试工具进行嵌入式系统综合调试。

5.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分析与校正能力。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运用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能根据性能指标设计校正系统;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运用状态变量进行系统综合;了解智能控制系统基本理论。

6.自动化装置分析、故障诊断与排除、技术改造能力。掌握PLC原理和应用技术,掌握电机原理和控制技术;掌握自动化装置特点、元件作用和定性分析,以及自动化装置的调校内容和方法,规格选型、端子接线和互联方法;能够根据运行状态,进行运行分析,具备一般故障的诊断和排除能力,以及技术改造能力。

本文研究了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综合能力培养,人文、科学与工程综合素质要求,以及专业能力培养内涵,为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曹霞,金凌志,付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6-29.

[2]肖争鸣.德国曼海姆职业学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0,(7)21:31-32.

[3]杨兆华,苏彩红,王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1):37-39.

工程应用能力 第7篇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既是土地工程建设的核心工作, 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为土地工程建设者应该提升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全面性, 以此来适应新时期社会和行业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有着良好地契合, 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工、编辑、制图、管理功能更是使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得到高效化、科学化的发展, 因此, 要在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实际中做好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 土地工程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为了提高工程质量我们必须要在建设过程中引入其他的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 以此来构建土地工程建设的新平台与新基础。本研究以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平台, 展开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土地工程建设深层次关系的研讨, 在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功能的基础上, 提供了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系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要点。

2 现代信息技术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功能

2.1 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地工程数据加工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海量加工和信息的逻辑计算, 这对于现代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土地工程数据的深层次加工, 预防传统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加工错误、缺失和遗漏, 并可实现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数据系统性的改进, 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的保证。

2.2 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地工程信息编辑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地工程信息的深层次编辑和分析, 特别对于各种工程信息的属性和数据类型进行规范的处理和归纳, 这有利于提升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效率和质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地工程信息的结构调整和数据转换, 这样更方便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进行数据编辑和更改, 有助于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2.3 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地工程绘图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对土地工程信息的识别和归类建立和绘制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全要素地图, 还可以依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为其提供各种专题的地图, 比如说土壤利用图、行政区划图、道路交通图等, 这有利于提升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水平。

2.4 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地工程管理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方式, 在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上也有着非常好的表现效果, 土地工程管理功能中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后, 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上也有了大幅的提高。通过全面的采集数据和系统的编辑就可以形成庞大的地理数据库, 所以在管理这种系统时主要要通过对数据库的管理实现。这种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建立和维护数据库、定义数据库、操作数据库、通讯等, 进而实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有效管理。

3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系统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3.1 完善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体系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是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以往的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中, 由于缺乏准确性, 能力评价体系也相对不够完善, 这样也直接影响了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质量。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可以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体系的完善, 使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做出的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更加具有规范性、真实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准确核对无容量土地资源的面积, 确定容量完全损失土地资源数量, 这是传统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中难于实现的环节。此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核对未利用土地和低利用率土地范围, 为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提供基础, 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准确性、严肃性的有效把握。

3.2 确定土地工程能力的评价单元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多, 为了更好的提高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质量, 还需对土地能力的评价单元进行确定, 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后,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单元的建立也可以更好的进行确定。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应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建立起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单元体系, 这是提高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 提升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水平的前提, 也是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评价单元体系的建设中应该采用网格法和宗地法相结合的策略, 发挥信息技术在格式化和系统化方面的优势, 发扬传统土地工程工作方法在真实性和准确性上的优势, 形成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的双重保障。

3.3 制定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基本原则

在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系统的建设中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 制定相关工作的基本原则, 形成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更为准确地指导, 促进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水平的提升。首先, 应该建立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动态性原则, 要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提下, 要把握土地工程的现实, 紧跟土地工程的趋势, 形成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更为动态性、全面性和实用性的把握, 真正发映出土地工程的实际与全貌, 为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其次, 应该建立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先瞻性原则, 要看到信息时代发展的特点, 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发展的超前预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升级、可优化的优势, 从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方面进行建设, 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的有效把握。

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是土地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环节, 也是技术规范的核心要求, 在信息化作为发展平台的今天,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必须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建立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新体系,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加工、处理、应用土地工程信息的优势, 组件现代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新体系, 构建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新模式, 做到对土地工程建设速度、质量、准确性、真实性的有效保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中也开始利用信息技术来作为平台, 这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效率, 同时也有助于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的提高。我国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在应用了信息技术作为平台后, 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土地能力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现代信息技术,评价体系,评价单元,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梁中龙, 黄顺安, 戴军, 昊顺辉.基于GIS的斗门县土地资源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1 (4) :111-113.

[2]伍世代.GIS支持的福清市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6 (3) :62-65.

工程应用能力 第8篇

1 信息化技术功能介绍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中能够实现很多功能, 首先, 数据加工功能便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种。其次, 信息编辑功能也是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的一个主要功能, 除此之外, 绘图功能以及管理功能也是能够实现的。可以看出, 在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过程中, 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 对于这一技术的应用必定是我国土地工程领域的一大进步, 同时, 对于与土地工程有关的各个领域也属于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

1.1 工程数据加工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海量加工和信息的逻辑计算, 这对于现代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土地工程数据的深层次加工, 预防传统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加工错误、缺失和遗漏, 并可实现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数据系统性的改进, 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的保证。

1.2 信息编辑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地工程信息的深层次编辑和分析, 特别对于各种工程信息的属性和数据类型进行规范的处理和归纳, 这有利于提升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效率和质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地工程信息的结构调整和数据转换, 这样更方便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进行数据编辑和更改, 有助于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1.3 绘图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对土地工程信息的识别和归类建立和绘制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全要素地图, 还可以依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为其提供各种专题的地图, 比如说土壤利用图、行政区划图、道路交通图等, 这有利于提升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水平。

1.4 管理功能

通过全面的采集数据和系统的编辑就可以形成庞大的地理数据库, 所以在管理这种系统时主要要通过对数据库的管理实现。这种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建立和维护数据库、定义数据库、操作数据库、通讯等, 进而实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有效管理。

2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措施

想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到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过程中, 就必须要实施相应的措施, 这是很有必要的, 对此, 笔者主要提出了包括完善能力评价体系、确定能力评价单元以及制定能力评定原则这三项内容在内的有关措施, 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2.1 完善能力评价体系

完善能力评价体系对于我国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准确性的保证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 想要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具体的能力评价过程中, 首先需要做的也是完善能力评价体系, 针对这一问题, 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可以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体系的完善, 使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做出的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更加具有规范性、真实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准确核对无容量土地资源的面积, 确定容量完全损失土地资源数量, 这是传统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中难于实现的环节。此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核对未利用土地和低利用率土地范围, 为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提供基础, 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准确性、严肃性的有效把握。

2.2 确定能力评价单元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应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建立起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单元体系, 这是提高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 提升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水平的前提, 也是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评价单元体系的建设中应该采用网格法和宗地法相结合的策略, 发挥信息技术在格式化和系统化方面的优势, 发扬传统土地工程工作方法在真实性和准确性上的优势, 形成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的双重保障。

2.3 制定能力评价原则

在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系统的建设中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 制定相关工作的基本原则, 形成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更为准确地指导, 促进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水平的提升。首先, 应该建立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动态性原则, 要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提下, 要把握土地工程的现实, 紧跟土地工程的趋势, 形成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更为动态性、全面性和实用性的把握, 真正发映出土地工程的实际与全貌, 为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其次, 应该建立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先瞻性原则, 要看到信息时代发展的特点, 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发展的超前预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升级、可优化的优势, 从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方面进行建设, 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的有效把握。可以说,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是土地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环节, 也是技术规范的核心要求, 在信息化作为发展平台的今天,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必须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建立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新体系,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加工、处理、应用土地工程信息的优势, 组件现代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新体系, 构建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新模式, 做到对土地工程建设速度、质量、准确性、真实性的有效保障。

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的阐述与分析不难发现,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土地工程中已经成为了必然, 同时, 土地工程领域也应该认识到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的必要性。当前, 土地工程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关系到社会各方面的主要内容, 因此, 如果其中出现了问题, 那么社会的进步必定会受到影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包括绘图与管理在内的很多功能, 而想要使这些功能能够实现, 提出相应的措施十分必要, 这一点必须要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梁中龙, 黄顺安, 戴军, 昊顺辉.基于GIS的斗门县土地资源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1 (4) :111-113.

[2]伍世代.GIS支持的福清市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6 (3) :62-65.

工程应用能力 第9篇

地方普通高校初次就业率在高等院校排名落后,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1]。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宣布600多所地方 本科高校 将向应用 技术、职业教育方向转变,按照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这种转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地方高校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要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要改革。本文以网络工程专业为例,探讨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

1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问题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性专业,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网络工程专业整体办学历史不长,在人才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双师型师资缺乏。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专业课程教师基本上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大部分教师没有网络工程项目实施经验,双师型师资非常缺乏。

(2)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轻实践是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新进教师来校后直接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照本宣科,照搬理论,一切问题从书中寻找答案,遇到书上没有的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高,仅仅按照 实验指导 书完成实验,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不去积极解决,导致动手能力不强[3]。

(3)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网络工程专业需要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实验室、宽带接入网实验室、无线网络通信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全部建好这些实验室投入巨大,绝大部分院校只建设几个主要实验室,出现实验台套数严重不足、实验设备落后的现象,无法满足实验需要;有些院校有不错的实验室,但实验教师缺乏,管理水平低下,设备使用率低,教学效果差[4]。

(4)课程体系不符合工程人才培养需要。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参照重点大学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不符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学生学习兴趣不大,而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又难以全面进入 教学计划。这 样,学生既没 有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又没有得到相应锻炼,从而抑制了专业的发展,导致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大量本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对口工作的局面[5]。

2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思路与模式

要解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人才培养目标要改变,要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学院网络工程 专业2009年被列为 省级特色 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必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制订符合“实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课程体系。为此,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系统掌握网络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实践训练与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强的网络工程规划与管理、信息安全设计与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网络工程设计、网络管理、网络系统集成或从事信息安全设计、信息安全管理和开发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网络工程的专业方向有网络工程技术方向和信息安全技术方向,网络工程技术方向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具有网络工程设计、分析和网络系统集成的能力。信息安全技术方向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安全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信息安全产品研发、信息系统安全规划与设计的基本能力[6]。

(1)人才培养思路。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强能力,重实践”的原则,本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科基础,突出实践能力,重视创新潜质,素质协调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学科专业 + 应用创新 + 特长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产业以瞄准网络技术及应用的发展、面向社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网络应用人才的需求和面向国际以接轨国际与国家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技术认证。推行“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人才;产学研结合,培养与产业、社会接轨的适用人才;共性教育与特长教育结合,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将工程化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训、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工程型、实用型”人才。

如图1所示,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包括素质教育、课程教学 实践和集 中教学实 践3部分。其中,素质教育实践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训、专 业实践、就业 实践。其中专 业见习、专业实训、专业实践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实践的内容由各具体课程安排,各课程要求有适当比例的综合性实习题,以加强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集中实践性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1)课程实验。计算 机网络、网络 工程、网络互 联技术、TCP/IP协议原理与应用、网络测试与分析和网络安全等课程的实践。通过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实验任务以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动手能力。

(2)课程设计。C+ + 程序设计 课程设计、计 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网络编程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该课程的具体应用,提高应用能力。

(3)毕业实习。通过统一安排,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有关网络工程规划设计、实施、测试或信息安全设计与实施等工作,使学生在实 习过程中 掌握网络 工程规划 与设计、网络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等工作方法,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4)毕业设计。针对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一套较完整且实用的网络工程设计方案或信息安全系统集成方案,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设计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4培养措施

要达到学生水平高、能力强、就业好这个目标,实践教学就必须要有特色,要在课程群建设、推进网络技能大赛、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促进实验室开放、培育优秀实习基地和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改革实践。

(1)课程群建设。网络课程群包括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光纤通信技术、网络互联技术、服务器技术、网络测试与分析、宽带接入网技术、网络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信息安全课程群包括的主要课程有:TCP/IP协议原理与应用、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操作系统安全与管理、计算机安全保密、计算机病毒技术与防治、防火墙与入侵检测、计算机取证、网络攻击与防范、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通过理顺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各课程实验项目,编写了课程群实验指导书,按照能力要求和开课计划统一开设相关实验,这样可防止有些实验在不同课程中同时开设的情况。

(2)课程考核改 革。改变实践 性较强的 课程考核 方式,比如《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工程》、《网络互联技术》、《网络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综合技能考核更能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些课程。具体方式是根据课堂出勤、作业、调查报告、平时技能考核、实验和期末技能考核等多个要素组成一个记分体系。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网络工程教研室自2010年以来,每年送出1-2名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以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4)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教学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保障实践教学项目实施。利用省级“特色”专业和国家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建设了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网络性能分析与测试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创新实训室等,仪器设备总价值800多万元,实践设施日趋完善。

(5)专业实验室开放。为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必须做好实验室开放管理。实验室开放工作应贯彻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原则,积极创造实验活动环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为辅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全面发展。

(6)网络技能竞赛。笔者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网络技能大赛,以个人赛为主,通过真机加模拟的形式,考核学生的网络规划、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技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

(7)校企合作。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是实施开门办学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课程主要有:专业见习、专业实训、专业实践。专业见习主要是到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专题讲座、项目剖析等。专业实训的内容包括网络工程基础培训、现场的参观实习、网络工程系统设计、实施、管理与维护等。专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承担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效果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笔者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了实施的具体措施。网络工程专业经过几年努力,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双师型教师10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或培养对象6人,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6人,获校“十佳”教师荣誉称号2人,教学比武获一、二等奖教师6人。完成省教改课题6项,省“十二五”规划课题4项,省教育厅课题20余项,校级课题40余项。近3届网络工 程专业毕 业生就业 率达到90%,是各系各专业 中就业最 好的。学生通 过软件设 计师、网络规划师、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工程师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比率达到60%。

摘要:为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和职业教育转变。通过分析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

工程应用能力 第10篇

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3月16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 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 对如何提高多媒体技术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多媒体技术课程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多媒体硬件、多媒体软件应用设计三个大的方面, 原理是基础, 硬件和软件的应用是提高。由于要求学生掌握的软件较多, 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 常常觉得多媒体技术内容很多很乱, 对于每个软件都学了, 但是学的都不精。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状, 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 具有一定的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 且能够将基本操作综合运用到具体项目中, 必须对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以课程中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选取工具为例, 不能简单的演示工具是什么用, 而是要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让学生灵活掌握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工具, 以及怎么综合应用这些工具, 以达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2 选取工具的基本应用

2.1 框工具

选框工具用于创建比较规则的选区。选框工具组包括矩形选框工具、椭圆选框工具、单行选框工具和单列选框工具。以矩形选框工具为例, 我们要在图1 (a) 中把企鹅选择出来, 但由于选框工具的选区比较规则, 虽然加入了羽化操作, 但背景仍然可以看到, 因此, 如果我们仅仅想得到企鹅, 而不要一点背景的话, 必须选择套索工具。

2.2 套索工具

套索工具用来选择极其不规则或外形复杂的形状。套索工具组包括套索工具、多边形套索工具和磁性套索工具。如果要准确的选取图像的边界, 则可以选择磁性套索工具。从图2 (b) 中可以看出没有后边的鲜花的背景了, 但是蝴蝶的触须没有了, 因此磁性套索工具也不是理想的选择, 因此要考虑魔棒工具了。

2.3 魔棒工具

当选择某一幅颜色一致或背景一致的图像时, 利用魔棒工具就能轻松地完成选区的选择。从图3 (b) 中可以看出, 使用魔棒工具可以把郁金香完全没有背景的选择出来, 但是是基于对颜色样值特别了解的情况下, 因为魔棒工具的容差是所选择的颜色范围, 如果容差值不适当是不能达到目的, 图3-b就是容差在220左右选择出来的。

因此, 我们在选择选框工具的时候, 要根据素材的实际情况, 来选择具体的工具。选取工具不仅用于在图像上做选区, 更重要的作用是使用选取工具绘制图像。

3 选取工具的综合应用

我们以创建卡通小老鼠为例, 讲解选取工具的综合应用。

1) 制作小老鼠的面部

新建文件, 设定宽度和高度均为600像素, 分辨率为72像素/英寸, 色彩模式RGB模式。在工具箱中选择椭圆选框工具, 按住Shift键, 在画布中创建一个正圆形选区, 设定前景色为浅褐色 (R:231, G:150, B:106) , 选取【编辑】|【填充】菜单命令, 为选区填充前景色, 再设定前景色为深红色 (R:190, G:5, B:5) , 选取【编辑】|【描边】菜单命令, 设定描边宽度为20像素, 位置居中, 为选区描边, 如图4所示, 就绘制出小老鼠的面部。

2) 制作小老鼠的耳朵

在小老鼠面部的左上方按住Shift键, 使用椭圆选框工具创建耳朵, 效果如图5所示。

3) 制作小老鼠的眼睛

使用椭圆选框工具创建小老鼠的眼睛, 如图6所示。

4) 制作嘴巴

使用椭圆形选框工具创建小老鼠的嘴巴, 如图7所示。

5) 制作蝴蝶结

新建图层, 使用多边形套索工具创建蝴蝶结造型的选区, 如图8所示。

4 学生实践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要通过学生到教师机上操作来检验。通过学生在教师机上操作, 其他学生在下边不仅可以重新学习他做的好的地方, 还可以分析他做不出效果的原因, 随时准备上去协助, 进而杜绝其他学生在别人操作的时候, 在下边无所事事的现象。让一个自己感觉学的还可以的同学上教师机自己创作。他根据自己对QQ的理解, 画出了如图9所示的图画。

学生上机操作结束, 要对操作技巧进行点评。点评过程中, 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 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最后要总结回顾知识点, 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操作中走出来,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和所学内容有联系的作业题, 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迁移和升华,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结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质特别强的课程, 如果简单的介绍工具的应用, 学生学习完后, 是没有多大的印象的。通过对比工具的应用, 将教学内容整合, 从而培养的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在信息社会中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为民, 宋静华, 耿瑞平.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7.

[2]郑阿奇.多媒体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卢宇清, 潘玫玫.Photoshop CS2平面设计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工程应用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工程实践能力;高等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85-02

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生物工程产业必将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世纪国家的主导产业,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生物工程人才,则成为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高等工科院校是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发挥人才培养作用方面,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随着新时期社会对应用型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比理论教学更加重要的教学环节。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就曾经说过:“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现代工程的综合性和复杂化对工程技术人才不断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满足工程实践需要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1]。工程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角度来讲,实践是工程专业教育的根本,回归工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最基本的使命。

本文针对现时期高等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高等教育“工程科学化”倾向日益严重,大多数高等工科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技术人才的综合需求,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生感叹找工作难,另一面企业也在感叹合适的人才难觅[2],直接导致企业技术人才缺乏与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局面。一般来讲,学校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漠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接触实际、增长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于工程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是学生较喜爱的教学形式。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现在的一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下厂实习。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投入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通病,在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物价和消费水平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压缩实习时间和场所也就成为无奈之举。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学生不能很好地接触和了解现代化工厂及其运行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学生对实习积极性的降低甚至丧失,漠视实习,直接表现为在工厂实习时敷衍了事,这也间接导致工厂接待实习积极性的降低,将学生实习视为走过场,应付了事。长此以往,实习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实习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现在,高校教师普遍拥有高学历,但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素质,相反高校教师在接受高学历教育的同时,不可避免对实践学习的精力投入就会减少,导致现在有些高学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缺乏、能力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工科院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工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积累和文化积淀,各自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应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但由于受到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的影响,纷纷成立一些热门专业,并对传统的专业所授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公共课和基础课的开设。这么做,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博而不专,失去其鲜明的专业特色。

另外,要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则应该通过工程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到生产一线去,而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工程实践类课程较少,学生到企业的机会和时间有限,限制其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针对以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实践教学的心得,提出以下几条解决途径,并经过在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培养中实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思想教育工作和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把理论传授和工程训练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教学推向一定的深度。

在实践教学前,教师要认真编写指导书,制定实践学习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动员,使学生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我认同感;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总结报告,完成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将知识进行提炼的过程,培养其工程意识。

(二)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对工程师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水平工程师的成长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3],我国工程界泰斗张光斗院士曾经有过“教师要加强工程训练,工科教师最好是工程师”的经典论断。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首先,在引进高层次青年教师人才时,注重考察其学历背景,是否拥有工科学习经历成为录用与否的必要条件;其次,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派遣学院年青教师利用假期或陪护学生下厂实习期间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训,通过跟班作业,掌握单元操作过程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了解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再次,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邀请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能及时掌握行业新技术、新动态,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

通过以上努力,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为培养造就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适应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三)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展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单位,与百威英博啤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培养新时期生物工程高新技术人才共同努力。

在合作过程中,首先根据自愿原则,从学生中筛选出一批有志于到企业工作的学生组成新的班级,根据企业需要为其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加大工程实践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得到充分利用,为加强其工程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与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将课堂设在企业,聘请企业有经验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工厂第一线的生产资料;再次,利用假期和各种实习机会,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实战训练,通过接触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科学的运作与管理,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通过以上合作,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不但锻炼动手能力,而且增加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企业由用人单位成为联合培养单位,极大地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主动性,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不但为企业储备后备人才,更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社会效益,真正实现校企共赢。经过以上实践教学过程的学生,在毕业进入工厂后,只需进行短期培训甚至不进行培训,就可以上手操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肯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是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4]。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工程实践教学是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等工科院校必须提高对工程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本校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由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由加工型产业变成创新型产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菁,王超,肖玲莉等.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6).

[2]米伟哲.案例教学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探索与研究

[J].黑龙江教育,2009,(11).

[3]项聪,李正.当前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误区及对策[J].

黑龙江教育,2007,(3).

[4]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

工程应用能力 第12篇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已深入到国家工业的各个领域,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PC机已在方方面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家用电脑到工业生产中的微机控制系统到国防航空业,微机应用都处于迅速发展中,现在市场上急需大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南昌航空大学是培养我国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作为本校的传统专业,要培养满足各企事业单位要求的人才,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能系统了解、掌握微机系统的结构和组成,造就过硬的软件设计和硬件接口设计能力以适应21世纪航空航天和各电子行业的发展需要,打造实践能力强的特色专业基础课程,促进学生航电系统、微机系统的学习和发展,是进行微机原理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源泉。

1 传统教学内容的不足

传统课程教学内容以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工科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要求”为基本标准,规划了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以现代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最广泛采用的主流处理器———Intel 80x86系列CPU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分析与设计方法、微机接口技术应用等。

不同学校在课程内容教学上要求重难点不同,有的学校考虑到很少有人毕业后会从事用8086汇编设计底层的驱动程序的工作,那些工作早有大公司的工程人员做好了,于是侧重于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识,汇编程序的学习重点放在对指令的寻址方式、指令的操作,指令的注意事项上,对汇编程序设计与分析,接口电路设计与编程等综合应用能力要求比较低,比如只要求分析相对简单的程序,应用方面都是简单的输入、输出控制。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有关微机原理的内容也主要考核的是微处理器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方面的内容。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记住相关的原理知识,到后续课程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等内容学习时,再要求其进行汇编程序分析,用汇编程序解决实践工程问题,会有相当的困难。尽管每年都会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和微机应用技术的新发展,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不明显。

作为电子信息基础平台课程,传统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知识性,实践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作用不明确。缺少针对实践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学生没有在平台课程中掌握设计汇编程序的基本方法和接口电路设计的方法,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由于工程实践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启迪和锻炼,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综上所述,时代不同,科技在不断进步,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它对人才提出了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实现新功能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因此,我们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改革研究,尽可能使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需要适应新人才需求。

2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的思想是以实践为中心,促进学生汇编程序设计能力和接口电路设计能力提高。具体的做法是,先确保原有的强调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基础上,在适当的章节融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科研项目案例,强化微机技术的应用编程知识和接口电路设计知识,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第一章——前言,教学内容中的微机技术应用领域在工业控制、仪器仪表、家电产品等方面后,为让学生对具有航电的微机技术应用有感性的认识,增加机载计算机系统应用举例。主要介绍机载计算作为航空电子系统的核心部件和控制采集、动作各子系统的智能单元,它的组成情况,以及介绍选取的国内外现役飞机的主流机载计算机及它的子系统具有的功能和起到的作用。通过详细的机载计算机介绍激发同学学习航空电子的热情。

第二章——8086微处理器,因为可用汇编程序直接对硬件设备进行控制操作,常用于在有着速度要求或实时控制的场合。本章中的指令系统是学生学习汇编软件编程的核心内容,指令系统的教学我们划分为三个层次,指令的书写格式,指令的操作,使用该指令的注意事项如标志的影响,禁忌的操作,学生按照我们的要求从这三方面入手就能全面深入的掌握指令系统。

第三章———汇编程序设计,因为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仅仅掌握指令系统是不够的,还要将指令系统用活,编写出相关的功能程序。8086的汇编程序设计的教学,分成了几个层次,先掌握源程序基本结构,从标识符、伪指令开始介绍,接着介绍源程序的完整结构,以实验一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为例,介绍什么是宏定义,如何宏调用,子程序如何定义又如何调用,数据段、堆栈段、代码段如何定义,编好程序如何运行;再掌握汇编程序设计的方法,如分支、子程序、中断等,最后介绍大量的功能程序,开发科研项目时用过的二化十,十化二,如何输入一个16位的数,如何将多字长的数进行相加、相减、如何求最大值,最小值,求平均值,如何查字形码表等实际开发微机系统用的上的程序。学生再学好这几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再大量的在PC机上调试这些程序,最后自己仿照老师的程序编程,调试好自己的程序,学生汇编程序设计能力大大增强。

第八章可编程并行、串行I/O接口电路中,可编程并行接口电路8255的应用实例我们做了精心的挑选,有最简单的应用如带发光二极管和开关的,也有微机中实用电路,8255管理以中断方式和微机联络的打印机,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介绍了中断服务程序编写方式,并巩固了方式一选通输入输出工作原理。8255常常应用于小型的微机系统充当键盘输入和显示输出的作用,因此将工程中用过的一个实例8255管理开关、数码管引入课堂,通过开关控制数码管的显示,使学生掌握如何在工程中应用8255管理实际的显示和输入器件。

第八章可编程并行、串行I/O接口电路中,原来的可编程串行I/O接口电路为8251,这是一个能同步又能异步通信的接口电路,但PC机的串行通信接口电路为8250,一个异步通信接口电路,为了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实际接口电路增加,我们将这部分内容更改为8250串行通信芯片,8251串行通信芯片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为了熟悉航空电子的应用领域,教学中增加了航空总线Arinc429总线、MIL-STD-1553B总线的知识介绍,“在微机内部,各种数据信息均为并行传输的,而微机与各种外设的信息交换,诸如传感系统将数据信息输入给微机、经微机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再输出给执行机构,这些输入、输出信息传送均采用串行传输方式。按国际民航组织规定,在民航飞机的各种电子系统中,应用较为成熟的实用的串行传输数据总线为ARINC429型,与其配套的飞机上微机通用的标准I/O接口为ARINC429接口。”等内容,由于后面还会开出详细介绍Arinc429总线、MIL-STD-1553B总线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的《航空总线与测试技术》课程,所以我们只引进航空总线的基本概念,通过航空总线的引入,使同学们对于数据在微机内部和微机与各种外设的信息交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九章数模与模数转换中,在详细介绍模数、数模工作原理和模数数、模简单应用后,增加一个综合模数、数模接口电路,并在航空电子方面应用的实例———机载计算机(大气数据系统),以系统的组成开始,结合大气数据计算机的原理图讲解大气数据计算机内部结构及每个组成模块和其工作原理。通过大气数据计算机让学生全面了解如何完成数模与模数转换接口电路的设计,了解模数数模接口电路在微机应用系统中的作用。

实验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因为大气数据计算机系统中有一个测温模块,我们以这个背景应用为蓝本,开出综合型微机原理实验项目温度测量综合实验,实验的内容为使用电桥将热敏电阻阻值变化转换为电压信号放大以后经A/D转换为数字量由CPU处理,由8255驱动LED,并将结果显示出来。该实验全面综合了“8086微处理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型机和外设的数据传输、可编程并行I/O接口电路、数模与模数转换”等章节的原理和技术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同学对设计一个完整的微机系统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

3 教学改革的若干体会

以上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关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知识内容,全都做成了多媒体课件,并穿插到合适的章节进行了讲授。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在课堂上,增加的汇编程序设计的若干实用子程序,可编程接口电路设计的8255管理打印机,数模模数转换中的机载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多媒体课件,用大量精彩图片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新微机应用技术,完善了原有微机原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突出了实践性、特别是关于实践能力方面的新教学内容的讲授和综合型实验的开出,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微原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传统的微机原理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宜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元素,顺应了21世纪电子工业发展的需要,也很好地与我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相融合。通过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为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建成有特色的专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 效果

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微机原理教学课件,向同学全面的展示了在微机技术应用中的实用知识、技术、方法,得到了同学的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令人鼓舞。

参考文献

[1]职燕.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微机原理教学研究与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6):239-240.

[2]尹健华.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林丽纯,李传芳.微机原理及应用实践的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4):86-87.

[4]赵国冬.实验创新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9,(4):30-31.

上一篇:连锁机构下一篇:新媒体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