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成长范文

2024-07-28

公民成长范文(精选5篇)

公民成长 第1篇

作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学校, 我们暨阳实验小学十分重视小公民教育,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口, 深入贯穿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是培养高素质小公民的有效途径, 是解决当前德育工作难点的一个突破口, 是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纲要》的一个有效举措。学校在中高年级中开展了各项教育实践活动, 并把活动引入课堂———和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有机结合, 使活动有效开展,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几年来, 我们一直坚持这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将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载体, 最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抓手。几年来, 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给学生成长带来的作用。

一、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公民意识。

我们把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定位为:关心身边的日常小事, 关心社区, 关心社会, 关爱他人, 逐步增加小公民意识, 同时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 以自己小公民的角色立足社会, 体验生活。通过实践的过程, 传播公民知识, 培育公民意识, 张扬公民权利, 呼唤公民责任;其次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 小小年纪的他们关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有节水的, 有防污的, 有学生早餐学问的, 有关于校门口拥挤现象研究的, 有道路拥堵而引发的私家车情况研究的……为了进一步研究问题, 学生通过走上社会调查、向法律专家咨询、上网查询、到图书馆和书店找资料, 初步了解了国家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 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小小年纪俨然已成为一个个法律专家。学法而后知法, 知法就要守法, 随着社会知识的增多,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愈来愈越强, 公民素养越来越高。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将学生引入更广阔的实践天地, 为他们开辟了更多融入社会的途径, 为他们创造了自我锻炼的良好机会。

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闪烁着学生无穷的聪明才智。

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 也是对学生智慧的考验, 同学们在活动中, 既要发现存在的公共问题, 还要对现有的政策进行分析, 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最后还要就公共问题和现有政策提出解决的方案。因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是编制解决社区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向立法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推荐该方案, 使它能够成为立法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解决这类问题的法规或公共政策。虽然我们的学生只是一群小孩子, 可是已经融入社会, 他们愿意用自己的智慧为解决社区公共问题献计献策, 渴望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提供服务。我校五 (3) 班同学对“节水防污问题”进行了研究, 学生就为什么要节水, 就家庭而言, 可以通过哪些方面进行节水, 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记录, 最后进行了分析, 为活动中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极为有力的证据。在活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 学生具有无穷的智慧, 他们团结合作, 共同研究, 一起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五 (4) 班学生在研究校门口的拥挤问题时, 涉及到要寻找相关的政策条文, 并要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同学们发现平时常用的“查询电脑”已经不是万能的办法了, 我建议他们找相关部门了解, 于是很多同学动用亲戚关系, 找交警部门、城管部门、政府部门, 问题迎刃而解了。

三、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快乐的健康成长。

公民教育项目正在校园里朝气蓬勃地发展,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焕发出盎然生机, 我们的学生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领会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我们的老师说:“经历了就会被感动, 行动了就会有收获”;我们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在研究中天天进步, 在实践中快乐成长。”六 (3) 班开展的早餐学问的研究是由校园电视台的一则校园新闻引发的思考, 最终发现问题开展研究的。同学们对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早餐情况进行了大量的了解、分析, 最后发现了学校学生早餐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渠道的了解, 最后给全校学生提供了一份餐单———理想的早餐, 为让每个学生能真正的吃上理想早餐, 该班学生还制作了营养早餐小报, 送给同学和老师, 还提出了建议。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已经使学生关注的目光触及到立法机构和政府关心的问题, 学生的研究方案可能不会被政府部门采纳, 但过程就是宝贵的成长经历, 因为这些活动改变着他们对自己、对生活、对社区、对社会的认识。在共同的研究活动中, 我们的学生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品味着学习的趣味, 体验着探索的艰辛, 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成长是那么愉快!

总之, 公民教育实践的道路上留下了小公民们一串串快乐成长的脚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 我们愿和和学生永远结伴成长, 不断收获成长的快乐!

公民成长 第2篇

姓名:马天舒 所在区县:海淀区 学校:矿院附中 班级:初二(1)班 指导教师:徐老师

在我们放暑假之前,我们开了一个关于法律的一个的讲座,主要讲的是关于未成年人防止犯罪和未成年人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听了这个讲座后,我自己也有一些心得。

从学生的受教育权来说,现在我们这个年龄的学生都是处于九年义务教育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好好的去学习知识的,但是有些孩子缺少教育,所以不知法律中能做不能做的一些事情,所以会引发犯罪。所以不管有没有受教,都要遵法,守法。

从未成年人保护这个方面来说,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弱,容易会乱相信陌生人的话,没有鉴别能力,容易让一些陌生人得手,所以,我在此来跟大家说,遇到陌生人给的一些东西千万不要盲目相信,一定要言辞拒绝。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如果想好事看齐,自己的人格就会也来越好,能够出名;反而像那些有着很多不良行为的人,往往都会走向犯罪的深渊。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这段时间里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

培养自主成长的国际小公民 第3篇

一、研制评价标准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通过对教育活动现实或潜在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价的操作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收集信息,在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因此,构建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价值标准的研制,从而为评价提供提科学的参考依据。为此,学校成立了基于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的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系统梳理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变迁和现代内涵,从中提炼出“尊重与理解”“和平与合作”“责任与创新”等核心品质,以自主德育理念为指引,立足学校实际,研制了6大方面36条标准细则。具体如下:

评价标准立足学生日常家庭、社区和校园生活场景,将尊重与理解、和平与合作、责任与创新6个关键词,分别细化为6条评价指标。每一条指标内容具体明确,文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践行。语言是文化理解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学校为评价标准配以英文注释,以此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这样的评价标准将学生视为完整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主探索、自主内化和自我评价,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与完善。

二、创新评价方式

评价,首先涉及“评什么”的问题;而“如何评”,则是技术或方法问题,是发挥评价标准作用的关键。为此,学校基于评价标准,搭建多种活动平台,让学生通过活动争章践行与内化标准,增强国际理解意识和能力。

学校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理解和践行评价标准搭建多元平台。学校创设了校园国际理解节、乒乓节、国家周等活动,并开设了JA课程、“世遗”教育课程;同时,与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定期开展交流浸濡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意识和能力,实现自主成长。

“争章”是现代中小学常用的评价手段,学校从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出发,赋予其国际理解教育内涵,围绕6项核心目标,设立尊重章、理解章、和平章、合作章、责任章、创新章,以此评价学生国际理解能力的发展状况。

学校将争章活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面向全体学生展开评价,贯穿每一位学生六年的小学生活。为了确保评价活动的合理规范、公正透明、便于操作,使评价过程可信,评价结果可用,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室、德育处及各班主任组成的评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结合标准细则,分年级设计了一颗星到六颗星奖章(见图1),逐级评价学生在国际理解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同时,为每位学生精心制作了一本国际小公民护照(见图2),记录学生每学期的争章情况,以此形成以学年为序列的成长链。

争章活动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导评、家长参评,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学生自评”,注重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体验;“学生互评”,注重促进同伴学习与交流;家长参评,旨在加强家校沟通与交流;“教师导评”,则致力于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每学期末,学校综合分析学生的护照信息,综合评价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发展情况。这样的争章活动既是发展性评价,又是阶段性评价,真切关注学生的每一步成长,深受师生、家长的喜爱。

国际理解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园区德育支持体系的支持下,学校将继续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实践研究”,不断创新德育方式,提升学生素养,从而推动学校逐步向国际化迈进,实现学生现代素养的全面提升和自主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02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公民成长 第4篇

在引导本班学生了解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与要求之后, 我便让大家分头行动, 深入生活, 挖掘问题。同学们先是分组观察了解周围生活的社区、村组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后, 集体讨论筛选确定研究主题。为了赢得更多同学的认可, 有的小组还把实地考察的资料制成了幻灯片。筛选会上, 同学们自信满满, 理由充分, 互不相让。最终大家将研究的问题定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问题的研究”。

(问题确定下来, 全班同学以自愿为主, 分成了四个小组, 由组长带队, 进行了相关活动。)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1.投放现状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镇生活垃圾的投放现状, 现状调查组的同学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调查, 发现了如下问题:

(1) 我镇现在都建有垃圾房或垃圾池, 大部分居民都能将垃圾自觉投放到指定地点, 也有少数垃圾扔在了垃圾房或垃圾池外。

(2) 所有的垃圾全部混合在一起。

(3) 居民分类投放意识不强, 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2.居民的关心程度

我们还对我镇居民发放了调查表, 并绘成了统计图。

从中我们了解到居民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感兴趣的人有95%, 有53%的人认为垃圾不分类投放很严重。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已经意识到垃圾不分类投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但也有少数人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 他们觉得事不关己, 没必要管, 还是按平常的规律生活。通过调查我们知道虽然现在大多数居民能够意识到垃圾不分类投放的危害, 但具体怎么解决, 有谁应该来管理, 却一无所知。

二、法规调查与分析

我们法规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找到了如下法规, 并对法规进行了分析。

法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第四十二条做出了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规定:“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 逐步做到分类收集和运输, 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这条法规优点是它已经关注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运输了, 而对于居民的分类投放并没有做出要求。如果仅仅这样, 会给城管等部门增加巨大的工作量, 也就加大了实施的难度。

法规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2007年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中对于垃圾分类有了较详细的规定, 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实行分类投放、收集和运输。具体办法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 (环境卫生) 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地区实际制定。”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的地区, 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分类要求, 将生活垃圾装入相应的垃圾袋内, 投入指定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并且第四十二条规定:“对于随意倾倒、抛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的, 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 (环境卫生) 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限期改正, 个人有以上行为的, 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此法规优点是它已经开始重视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问题, 并制定了相应的惩处制度。但它存在三个缺点: (1) 它用的是“逐步”一词, “逐步”意味着没有时间限制, 对地方行政部门、个人没有强制性。 (2) 它只对“城市生活垃圾”有了规定, 而对广大农村地区却没有要求, 那广大的农村地区便成了法规执行的盲区。 (3) 它的惩处制度是针对随意倾倒、抛洒的行为给予罚款, 而对于投放行为没有规定。

法规三:《镇江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实施方案》

《镇江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实施方案》, 此方案提出我市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逐步配套实施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 以点代面开展试点, 积累经验, 初步形成由社区保洁员、市民、物业公司和各区环卫部门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体系。这个方案的优点在于, 它关注了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 而且责任到人, 有了明确的责任主体。还有奖惩制度。但一方面它仍然是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做出了规定, 另一方面, 它奖惩制度太泛化, 表彰的是先进个人或单位, 惩处的是造成不良影响的个人或单位, 而对于普通居民的分类投放行为仍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

三、建议和行动

1.我们的建议

建议一:完善现有的法规, 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取消“逐步”一词, 改为具体的时间规定, 对垃圾分类投放的普通居民制定具体的奖惩标准。

建议二:针对我镇具体情况, 出台符合我镇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投放细则。此规则中, 要对我镇居民分类投放行为作出要求, 并设置相应的符合当地收入水平的奖惩制度。同时还要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并责任到人。

建议三:改造现有的垃圾房、垃圾池, 把它们分成三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 并将每一类垃圾所包含的种类, 以图片的形式贴在相应的种类下。

建议四:为了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 每年组织村民评出本村民小组、本社区对于垃圾分类投放做得最好的家庭为“环保家庭”, 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对于做得不好的家庭, 给予一定的惩罚。

建议五:把每月第四周的星期六定为全民垃圾分类投放日, 在这天镇城管、环卫等部门全体成员深入社会开展垃圾分类活动, 环保志愿者上门向居民介绍垃圾分类投放标准和操作规范。

2.我们的行动

活动的不断深入, 增强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针对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提出的建议, 看, 同学们正在行动———

行动一:首先, 同学们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台, 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学会垃圾分类, 共建美好家园”的倡议;同时结合大型中队活动, 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垃圾分类投放的宣传, 我们还邀请了部分家长参加, 通过“垃圾分类知多少”“垃圾分类大比拼”等活动, 让学生和家长更加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提高分类投放的意识。

在向人们宣传时, 我们还编制了儿歌———垃圾其实也是宝, 垃圾分类知多少, 废纸、塑料可回收, 金属、布料少不了。通过这样的方式, 使人们更快更好地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

行动二:同学们绘制了形象、生动、简洁易懂的图标, 将它们贴在现有的分类垃圾桶的下方。而对于那些目前还没有分类垃圾桶的自然村, 大家就在三个距离较近的垃圾池上, 分别贴上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的标识, 逐渐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行动三:同学们还给乡镇王镇长、城管陈主任写了信, 向他们阐述了我镇垃圾分类投放的现状以及垃圾不分类投放的危害, 希望他们对这个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收到的回信让同学们兴奋不已。王镇长在信中对我们的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她认为我们搞的这个活动很有意义, 肯定了我们给她的建议, 并且表示要从政府方面做到“深入宣传, 倡导文明, 使垃圾分类投放意识深入人心。高度重视, 分工负责, 使垃圾分类收集措施落实到位。”王镇长在信中还要求我们从小做起, 从身边做起, 并通过我们促进家长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促使全镇居民进一步增强节约, 保护环境的意识, 充分激发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投放工作的热情。

城管办公室陈主任也表示将重视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问题, 增加资金投入, 加大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处置的力度, 并制定了具体的目标, 要在3至5年内, 在我们全镇范围内初步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过程畅通体系。

行动四:活动中, 同学们还请来了镇江新区电视台为我们做报道, 扩大宣传力度。

四、后记———我的收获

(一) 小组形式分分合合, 共同研究

也许是学艺不精, 也许是经验不足, 我一直对研究的四个小组的活动时间、活动形式及四个小组之间的关系存在疑问。四个小组是各自单独行动、互相独立, 还是活动有先有后、同时进行?我与学生一边活动, 一边摸索。现在活动完毕后, 我有些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现状小组、法规小组是基础, 只有充分了解了我们研究问题的严重性、普遍性, 我们现行法规存在的不足之处, 才能据此提出建议, 并开展相应的行动。而且各个小组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完全独立的, 他们应该是时而分、时而合, 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如建议小组在各自提出建议后, 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然后我还安排了时间, 让他们在全班征集意见。大家在交流会上, 反复地讨论、反复地争辩,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使得建议更合理, 更周到、全面。像我们建议小组以图标的形式来区分不同垃圾种类的想法, 就是在全班讨论时, 张贤宇冒出来的新点子。

(二) 主导与引导的区别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学生研究的课题, 一切以学生为主体, 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教师只能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给他作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指点。实践中, 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学生才能真正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收获成长, 而越俎代庖只能是累了自己, 荒了学生。徐可要画垃圾房的示意图。两天下来, 仍一无所获。她拿着纸来问我“老师, 这怎么画呀?”看着她一脸疑惑的表情, 真想帮她画了, 不就几笔吗!不行, 得让她自己动笔。我给她提个醒吧。“可以画平面图, 从上往下看, 你看到了什么, 就画什么。”“哦, 我明白了。”她欣喜地走开了。

要举行“学会垃圾分类、共建美好家园”的大型活动了。活动怎么搞?有哪些步骤?是我安排, 还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我思考着。最后我还是决定交给学生。召集全班学生, 以行动小组为主, 集体出谋划策。真是千万不可小看学生, 他们想的步骤比我还细。

放手让学生们去做吧, 一直让人扶着走路的孩子, 永远不会独立行走。让他们摔几跤, 他们就能知道下次我走时得小心。

(三) 听证会不是报告会

这点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学生四个小组都研究完了, 该准备听证会了。听证会怎么搞, 我一头雾水。还好, 我们准备请李老师、张老师来指导一下。先按我的理解来一遍吧, 然而李老师、张老师看了后, 却给我做了一个颠覆性的修改。我几乎准备的三分之二的东西全部无效, 原因是我将听证会理解为了报告会, 以行动小组为例, 我将学生做的事以体验日记的形式全部展现了出来。但听证会是理性的, 不是感性的, 不必将学生活动时的心情感受进行展现, 只须展示学生做了什么, 效果是什么, 就行了。李老师给我的指导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是听证会介绍的材料要有逻辑性。以现状小组为例, 先讲述问题的由来, 再讲现状, 接着讲问题的严重性、普遍性等等, 环环相扣, 由表及里。

公民社会与公民意识 第5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推进,公民社会在我国迅速崛起。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是构成公民社会的品质特征,是发展公民社会的主观条件。公民社会发展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育;同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也将得到孕育与提升。

公民社会与公民意识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如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并不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单向度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以一种能动的、交互的方式互相反映,其中社会存在决定并制约着各种社会意识的产生,但社会意识又并非总是消极被动的,它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与思想观念形态,毫无例外与公民的现实公共活动密切相关,是公民现实公共活动的反映,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将得到孕育与提升,公民社会发展是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公民意识的培育又对公民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民社会发展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育

公民意识对于公民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什么是公民意识?简言之,是指一国公民对于公民角色的认知心理和价值评判,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权利和义务、责任,以及对社会基本规范的认知、信念、观点和思想。

上一篇: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下一篇:人才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