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2024-06-02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1篇

一、教师要转变陈旧教育观念

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 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即灌输对象, 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 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 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师应注重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 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学生在智力方面有差异, 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 所以, 民主平等地、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 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 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为能力、性格等原因缺少与人合作的愿望。因此,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愿意参与合作学习。另外, 对于那些水平偏低, 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 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 经常有意识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三、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

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前, 教师应当深入、全面地研究教材,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备课, 同时要围绕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搜集一些课外资料, 并依据教学内容和搜集资料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 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而且要保证每一个教学任务都明确、科学、合理,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各个知识点,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 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即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任务”, 这样就能够保证各个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而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收获了成就感。笔者在运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活动的初期虽然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收效甚微, 而且教学活动也比较乱, 因为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 有高有低。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会认为学习任务比较简单, 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而一些能力不足的学生认为任务难以完成, 无从下手, 便放弃了学习和探究, 最后结果是基本上全体学生都在玩电脑游戏。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学生都喜欢玩电脑, 而且缺乏自制力, 在课堂上玩游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 在新旧教学模式的过渡中, 课堂教学活动必然会呈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 不断完善。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 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在上课时要带着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 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师生之间缩短了距离, 学生才会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生双方才能及时交流。教师应随时随地分析学生的感受,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学环节, 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 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让教师在和谐氛围中诠释教学, 让学生在和谐课堂中建构知识。此外, 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魅力, 让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 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尊重和喜爱之情, 从而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五、通过作品展示提升学生的信心

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 它不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 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 提高教学质量。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定型, 有喜欢被表扬的心态, 他们学习某一知识, 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 特别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其他同学的羡慕, 将会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产生自豪感, 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例如, 在教学美化文档或设计封面时, 让学生进行自我创作, 然后选出范例进行展示,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 不仅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成绩得到了肯定和赞扬, 也掀起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第二次高潮。教师在作品展示的同时要善于利用夸奖的语言,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诸如:“你的作文排版真美观, 快成了专业的了”“你设计的好”等等。学生的成绩得到教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 学习起来就会信心百倍, 兴致盎然。

总而言之, 反思是对过去的总结, 更是对今后的思考。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要了解本学科的特点, 重视相关知识的综合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加强探索总结, 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 其实践性强, 发展速度快,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 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及时反思, 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获得发展。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2篇

以前我总觉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我演示一遍,学生再“照葫芦画瓢”。结果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很差,接受能力强、有电脑基础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中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打地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介绍键盘时,我提问“空格键、上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上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教好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展示学习成果,共同评价作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评价。

利用下课前五分钟,通过电脑屏幕全班共同来欣赏完成的比较好的同学的作品,让学生来评价作品的优点所在。孩子们发言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审美能力提高,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2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计算机在代替和延伸脑力劳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工作方面,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对于目前的初中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技能之一。那么,针对于初中学生不同的起点、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也就成了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探究的命题。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学到基本的技能是首当其冲的事情。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要多研究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使课堂效率取得最大化。其次,教师要讲究授课的形式,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可以采取讲练结合、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就不同学生的起点、层次不同的问题,结合教材结构组织形式,我在课堂上适当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补缺——介绍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目的在于为低起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补习内容,使暂时落后的学生能尽快达到学习新知识的技能要求。

助力——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所提供的材料,以便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更广泛的认识。

加油——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学习本环节的内容,以便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把握。

思维导图——以一种全新的思维过程图示,引导同学们理解本章的结构,理清本章的思路。

最后,就是课后的学以致用,在没有书面作业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学生将知识牢固的掌握?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文化素养的要求。

在信息内容、操作技术日益更新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信息素养本质上说是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质要求,不仅涉及到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处理、应用信息,也包括个人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符合21世纪学习的需要,将对学生各科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帮助和影响。比如: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就自己不会的问题,通过网络搜索答案,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再如,学生可以将语文学习内容,整理成精美的文档、图文并茂的课件等等。

浅淡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根据《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版) 》目标要求, 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 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 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 以迁移应用为标志, 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几点反思, 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兴起已有一段时间了, 但相比其它学科而言还是很短暂的。信息技术课程处于初创阶段, 缺乏历史积淀, 教师队伍年轻, 师资力量薄弱, 呈现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不是宽敞平坦的大道, 而是必需自主自为, 披荆斩棘开拓新路。许多教师因经验不足或受其他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较大, 上课时一再强调重点难点, 哪些要点要掌握,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忽视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 理应去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提高, 让同学们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提高学习兴趣, 开阔思路。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给以指导, 给他们创造一种寓学于实践的环境, 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学生有了问题, 老师可给予点拨, 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 他们能爆发出难以估量的的学习激情与学习潜能。学生轻松开心, 教师放松愉快, 课堂的生动和谐能持续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任务驱动法不是万能的

信息技术课长期以来之所以大力提倡和采取“任务驱动法”, 就是因为它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 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 以此导入容易吸引学生, 激发其学习欲望即直接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但不同学校信息技术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理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并非包打天下, 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也许并不需要繁文缛节的“探究”, “讲一讲、练一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某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许是合适的, 但对于作品制作过程的学习常常会打乱学生的整体思维, 流畅的教学过程变得支离破碎, 等等。

根据不同的信息技术资源情况和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教学的方式。如讲授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同步教学法、探索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均可采用,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它教学法, 如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还应加强巡视,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另外, 在分组教学时, 可以指定一些小组辅导员, 让他们解答同学的问题,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尊心, 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 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 教师上课前都应认真分析教材、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方法不宜过多。如基础知识课、练习课前应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 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要熟练地运用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的专门软件, 如易思、苦丁香或凌波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

三、避免单纯信息技术教学应主动与其它学科整合

课程整合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并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技术的教学, 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决不能脱离实际去讲技术, 一定要主动地创设情景, 将其它课程的内容恰当地整合进来,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学习过程。整合学习可采用任务驱动, 这些任务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 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灵活, 有意义、有趣味, 给学生留有成功和创新的机会, 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例如: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 就可以考虑将其它学科的内容 (如:制作小黑板报, 写一篇图文并茂的作文等) 整合进来。通过这种整合课程的学习, 一方面可以避免单纯的操作学习, 在真实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真实任务的实践过程中真切体会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发布信息的全过程的综合应用, 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四、课堂中, 老师不需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认为, 我们可以协助其它的学科的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但我们上课就不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了。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结合,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 课堂利用的媒体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 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眼、耳、手、脑并用, 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 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结合多媒体课件上课, 教学过程应该是更加生动形象的, 教学效果也较没用课件的好。信息技术教师应在这方面不要怕“麻烦”, 多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之中, 这也是自己的份内之责。

参考文献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5篇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先演示了几幅事先做好的FLASH动画例子,以便让学生能够跟我顺利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在新课的设计方面,我首先讲解了书的具体实例,在实例的讲解过程中,指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图形的打散问题:如果是字的话,需要二次的打散等重点问题)

在练习方面,我引导学生跟据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自主、合作进行练习。

另外,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可能会提出异议,还可能制作动画失败等等,教师要充分备课,要预料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第6篇

一、了解学情、熟悉教材是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各阶段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考虑进去,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其次,要熟悉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工作开展起来教师才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教授相关知识技能,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二、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不但是课堂教学的总设计者,而且还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一言一行都将对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具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是教师能够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知道,一个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强、负责任的老师,会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且学得轻松愉快;而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或教学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的老师,会直接导致学生产生畏学、厌学的心理。因此,现代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要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

三、有效选择各种教学方法,是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听课效果,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注意过程的灵活性,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理安排时间,精讲多练,重在实践,增大学生学习、实践的自由度,不放任自流,变教师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要我们能设计适合教材内容的“任务”,又能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有趣、学的有效。

四、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能提高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学科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强烈的吸引着学生,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乐之者”,还需要我们的努力。在教学中创设适当有趣的情境,非常有助于形成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大胆尝试,质疑探究,有效学习,从而迅速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我们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时,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的目标。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时,我们首先通过科利华网络教室软件在学生屏幕上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报”,由于版面设计独特、新颖,文字、插图、背景非常漂亮,学生被深深吸引住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电子作品都是我校学生通过电脑做出来的。做出它们其实并不难,只要你们认真学习,你们也能做出漂亮的电子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就抓住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顺理成章地开展新课教学活动,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练习制作贺卡、专题报刊等。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审美、文采等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

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能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谐的师生关系,它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良好的心理情境中获得共同的积极发展。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善于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需要,善于让学生谈自己的苦恼、忧虑和渴望,并逐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拥有高度的认同,并且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真正用心投入信息技术学科学习。

六、及时、合理评价,能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不足,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提出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要准确,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贪多求全,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力争一课一得,让学生收获颇丰,把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口岸第二初级中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7篇

1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时刻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是辅助教学工具, 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 应注意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度和简捷。对学生而言简明易懂的内容,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直接传授效果可能会更好, 运用信息技术媒体课件要省时间和精力并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2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整合的建议

2.1 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讲究策略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第一, 在提出问题环节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础, 对于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激起学生的认知、提出带有驱动作用的问题会使一堂课事半功倍。

第二, 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活动环节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究活动是探究学习中的核心环节, 是学生利用各种探究手段和工具获取相关资料和数据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思想品德的知识是抽象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帮助学生更快速、更便捷、更高质量地完成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同时, 在学生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讲究实效性。整合信息技术不是做给人家看的, 不能满足于公开课上表面的热热闹闹, 看起来很“现代”, 而是确确实实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习效率, 减轻学习负担使原来学生觉得难懂的内容变得相对容易, 使师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得到应有的回报, 使学生学得更扎实、灵活和主动。

2.2 信息技术教学与教材结合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特别强调的是用好教材, 但在此次观摩课上, 我发现尽管老师们都给学生复印了教材, 但真正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教材的教师很少, 甚至几乎没有, 也就是说在用好教材方面做得不尽人意。绝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多媒体材料导入, 提出问题而后顺着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教学, 这当中有部分教师也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但真正结合教材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比较少, 当然可能很多教师都认为时间有限或者认为通过引导学生都能明白。我当时就想:老师通过材料设计的问题, 学生没有通过阅读教材, 难道都能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得出结论?如果得出了答案, 可能有两种情况:要么是提前学生预习;要么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但从参赛时间和组织上的严谨来看, 学生和教师就没有会过面, 因此排除提前预习的可能, 如果是教师设计问题简单而不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 稍一引导学生就会, 这样的教学不就失去了教学本身的意义了吗?毛泽东曾在《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中提出“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学生如果没有通过阅读教材就能完整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有, 但不多。在此次大赛中我发现参赛教师在处理多媒体材料与教材结合这一环节时, 是只见多媒体而不见教材。问题提出后, 由于没有让学生看教材, 在学生还是一头雾水的情况下, 要么是教师自问自答, 不管学生;要么是全体一片沉寂后, 个别学生在听课之余稍看了一眼教材给老师解了围。就这样, 在没有了充分让学生利用教材得出知识结论的过程下, 我们的老师就草草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处理教材的教学过程, 我个人认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曾经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否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做过一次调查。有50%的学生认为提高不是很大, 理由就是“教师设计问题后, 给学生结合教材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后来我经过多次实验、多次改进发现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最少给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的时间是10分钟。因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课节的设计中, 每节课设计的内容大约是二到三个栏目, 学生阅读时间在6分钟左右, 思考时间再给4分钟基本上就够了。这样设计课堂, 老师就会在比较轻松自如的状态下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提高了学习能力。而此次课堂大赛几乎每节课都让我感到很累, 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理念体现不是很充分。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是在授课教师紧张的教学节奏中离开了课堂, 甚至有些授课教师还是在匆忙中草率收场, 给听课者的感觉是虎头蛇尾, 达不到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目的, 不能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2.3 教师信息的输出量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量相统一的原则

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在有限的40分钟内, 向学生输出大量的教学信息。但是, 如果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 信息量大大超过学生在一节课内所能接受的程度, 就会使得教师忙于讲解, 而学生是疲于应付, 没有集中独立思考的时间, 上课跟着感觉走, 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不能很好的发挥, 多媒体课件授课本应有的教学效果也没有收到。在我校的部分教师中就有这种情况, 一节课幻灯片二十多张, 再加上视频两三个, 每张窗口中的文字阅读量又大, 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是应接不暇。这样过大的信息量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给学生的多媒体信息量输出时间一定要控制在10分钟之内,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这样的信息才能让学生吸收并消化。这样设计多媒体信息量也是遵循了“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如果课件内容太多、太杂, 无形当中就淡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又回到了运用现代技术包装的传统教学方式中, 只不过教师再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改作“以媒宣讲”了。

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 是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优化教学过程而服务的, 我们应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整合,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氛围,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课堂, 使思想品德课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 而是可以通过声音, 图片, 影像等多种媒体进行展示, 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多媒体只是在教学中起一个辅助作用, 不能当作主流。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把握好必要的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8篇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优势

1.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看得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效果达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而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录像、漫画、歌曲等方式,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改革开放的成就时, 运用多媒体播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特别是播放了一些最新成果, 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和体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变化。通过信息技术拉近了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现象联系在一起, 使本来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深奥的内容浅显化, 死板的内容形象化,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课堂激情。

2. 提高情景设置的质量。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 具有不可还原性。而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通过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历史信息加以整合, 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内容的丰富性、摆脱了以前历史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呆板的历史教学模式。如上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教学中, 我设计并制作了这样一个场景: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歌舞场景”开头, 通过一曲《爱我中华》, 体现了“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各民族团结爱中华的主题, 同学们随着优美的旋律和画面情绪高涨, 陶醉在其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场景的形式转入新课, 营造气氛,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顺其自然的进行学习。

3. 刺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式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 结合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内容, 选择和确定主题, 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例如, 在上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盛世文化》时, 可以利用了学校的计算机教室, 给学生提供一个互联网环境。把学生分成了史学组、诗歌组、宗教组、艺术组。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协作, 在每组的组长带领下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并制作成网页、演示文稿、小报等学习成果, 尝试通过自主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主动去探究、去创新, 并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整合。

二、运用信息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的失效渗入。

现在的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 经常会查阅和下载了不少的教学资源, 并制作大量的教学课件来实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然而过分突出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作用, 实际是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记得有一次听一位初三老师上的一节关于《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及其重要性》的复习课, 幻灯片不下20多张。有好多张都是知识框架图, 老师在课堂上一闪而过, 学生根本来不及看, 再加上这块知识比较抽象, 理论性强, 所以对学生来讲, 这几张幻灯片放比不放还不好, 即使看得快的同学也不理解其内涵, 更不要谈一般的学生了, 可想而知效果也微乎其微。

2. 多媒体教学呈现与课堂达成度有差距。

新课程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如果过度地使用声音、图片、动画来展示教学内容, 这样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偏离了历史课堂教学传递知识的主题。不管学科和所传授知识的特殊性, 一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把一般的历史社会发展规律一下子显示出来, 没有给时间思考和总结, 这样就无法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与再创造。

3. 幻灯片教学在呈现中表现为不规范。

平时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在做课件时, 只考虑到自己的观赏度、喜欢度, 课件做得很漂亮但不实用。记得听过一节社会课, 老师上课准备得很充分, 为了自己教学方便, 把一个很长的材料原封不动的搬到多媒体上去, 结果一题分散到多张幻灯片上。在解决材料时, 翻上翻下, 好不忙乎, 弄得学生思路断断续续, 从而让学生在这一道题的审题上花了很长时间。甚至有些学生记得问题忘了材料, 记得材料内容忘记问题是什么, 弄得学生一团雾水。

三、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一些反思和想法

1. 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使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但是, 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并不一定适合于任何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选择和有效的使用, 不能没考虑教学内容就一味的盲从。

2. 在借鉴别人的教学资源时学会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利用网络的发达, 老师在作课件时一般都会运用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源, 而网络上的资源铺天盖地, 虽然也有优秀的教学资源, 但不免也有一些质量差的资源混在一起。因而我们在选用时要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 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思路, 做适当的修改,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真正使课件为我所用。

3. 注重老师在课堂上的调控能力。

多媒体课件确实让学生感受了一种历史场景, 而且能声情并茂地通过媒体展现出来。但利用信息技术并不是放纵学生, 而更应是利用它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作为“导演”的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所以对每张幻灯片中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 学生达成度的预设, 作为教师应该是心中有数, 有张有法。

总之, 网络技术的崛起, 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技术也在教育领域中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着。配合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教学代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向、趋势和未来。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使用是现阶段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这需要我们加强学习, 与时俱进, 在教学中不断继承和创新, 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的主旨。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倪华, 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2009.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 第9篇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指的是和网络、计算机以及通信等相关的技术的合称。首先要明白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目标的教育。信息技术教是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学科的整合这两大部分组成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纳入了素质教育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促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进程,实际上就是取决于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有一幅漫画展示的那样,一位小朋友正在不亦乐乎地尽情玩耍,突然变成了一个木偶一动不动,原因就是停电了,游戏机、电子玩具等构成了孩子全部世界的东西都“死亡”了,随之活泼可爱的孩子也变成了“僵尸”,这幅漫画很形象地指出了现代社会的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依赖。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2.1 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正如上文所述,信息技术教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处在发展的初期,就像一块未经雕刻的玉石,只有精心雕刻后才能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品。由于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需要,无法适应信息技术自身的急速发展,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成果甚微,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2.2 教材等教学材料质量不高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现实需要供师生开展教学活动而编选的材料,包括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信息技术的高中教材并不成熟,结构安排有待改进。新教材减少了对软件应用的讲解,加大了理论内容的比例,但也会降低教材的趣味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既要将教材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积极、健康地学习、成长。

2.3 教师队伍有待提高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师资问题,由于是新生事物,很多教师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有专业知识的少量人员都集中在信息技术开发研究领域,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通过短期集体培训,很多教师“改嫁”到信息技术教学,但无疑专业素养达不到要求,基本上处于“勤杂工”的角色。例如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有很多高中虽然也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一周一节的课程实际上变成了“公共上网”,任课教师只负责上课前打开电脑室的门,下课时检查设备,锁好门窗就算完事。这和努力开展并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宗旨简直是背道而驰的。

2.4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高中信息技术教程指出,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为非零起点。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有很多学生都达不到这一标准,尤其在是经济较落后地区,学生受到不同学校的软件设施的限制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程度的影响,导致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甚至差别很大,这些情况都给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 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就学校方面来说

3.1.1 提高高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系统中的特殊立场,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教师就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技能。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等手段做好教学的反思工作,可以采取定期对信息技术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反思手段进行检查和评定,检验教学反思的成果。总结行之有效的反思方法,在全校范围内加以推广学习、借鉴,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使学校的教学反思工作取得新进展,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3.1.2 建立建全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如果建立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管理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就会起到监督促进作用,将教师的压力变成教学反思工作的动力。但学校对教师教学反思工作的管理不能是强制性通过数字、写作或是频率的指标来考核,而是应该制定一些具有引导性的策略,在管理层面上做到民主,允许教师在教学反思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反思工作。学校还可以制定一些具有激励性和竞争性的管理策略,让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工作,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工作的重要性,灵活地开展教学反思工作。

3.1.3 提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工作的平台支持

有调查显示,高达83%左右的教师认为集体进行教学反思的效果要优于个人教学反思,因此学校应该考虑为教师集体教学反思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不仅要意识到这一平台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支持,创作物质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工作。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首先就是信息技术教师群体人数有限,限制了集体教学反思。再者,传统的纸质教学反思日志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也极为不便,影响了教学反思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实际出发,学校可以构建一个教师教学反思的网络平台,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加强校际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可以实行的形式有博客和论坛等,扩大教学反思日志的交流范围,如校外教师、学生及专家学者。大家可以各抒己见,有利于更全面、深刻地看待问题,采取更有效的解决措施。教学反思的实践性,决定了其隐性知识的特征,只有共享、组合,才能内化、转化,进而实现传播。网络平台可以集这些过程为一体,更好地发挥教学反思的作用。

3.2 就教师方面来说

3.2.1 树立教学反思的观念

如果没有准确的教学反思观念,那么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反思行为和教学反思效果。很多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反思工作上都存在思想的误区,认为只有在教学工作出现问题时才应该进行教学反思,平时没有教学反思的必要,这就是教学反思观念不科学、不准确的表现。新课改对于每种教学情境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广大师生在这场革命中如何完胜凯旋,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2.2 用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武装

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开展得十分不尽人意。信息技术教学反思,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来支撑引导,要想做好教学反思,必须首先学会学习。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学习相关的教学反思理论,而且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看待问题的敏锐性,开阔看待问题的视阈,为教学反思打好坚实的基础。

3.2.3 开展落实教学反思内容

教学反思在实质上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了其发挥效用,必须通过外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用实际教学加以检验,这样才能提升到理论的层面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及时修改教学设计,用实践验证已有的教学策略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2.4 交流教学反思经验

通过集体交流教学反思经验,可以通过学习借鉴成功的案例来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水平和能力。这种交流不仅是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各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不时和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比,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提升自我的教学反思能力。

3.3 就学生方面来说

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媒介,除了通过教学内容实现以外,,学生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提出教师教学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和教师共同探讨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学生还应该在课下积极和教师交流,为了克服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还应该利用网络资源等平台,发挥自主学习的优点,提高自身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匿名等手段和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督促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在进入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信息逐渐成为和作为人类社会资源支柱的物质与能量相角逐,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能将信息技术成功地引进教育领域,把祖国未来的力量用信息技术进行武装,那么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以及文明的进步都将有超出想象的推进作用。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科学性,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推动教学活动的革新,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教学也随之而来,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的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显然没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教学体系,但也可以避免“尾大不掉”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尝试新颖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探索前进的路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和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反思,扬长避短,提高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焕发出新生事物的夺目光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王永强.分组合作策略在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

[2]任明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法应用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3,(02).

[3]李碧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成功(教育版),2013,(03).

[4]王绍斌.浅析新形势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1,(05).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反思 第10篇

一.关于学习资源

误区: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信息资源库固然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 不是万能的或惟一的教学媒体, 尤其是语文学科, 教材内容很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情境的, 还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及名著等, 这些是网络资源中所无法提供的。

对策:多种资源各尽其用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 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 深入社会生活环境, 参观名胜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等, 以获得真实的感知, 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网络资源才是惟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二.关于课件的制作与利用

误区:水平低重复建设, 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必须有相应的课件支持。只有丰富的课件资源, 才能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前我国优秀的课件资源缺乏, 即使网上有一些, 但由于界面不够友好, 操作难度大, 只能供制作者本人使用, 不能资源共享。

对策:课件制作便捷、适用

课件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目的和内容来选取与课文相应的音像、图片资料等, 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这一“思维外壳”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 感知形象, 体会情味, 领悟理趣。第二, 课件操作起来应方便、简捷, 师生都能根据提示使用课件, 随时可改。

三.关于技术应用

误区一:重活动形式, 轻活动效果

在课件制作上, 教师常常过于注重它的直观性, 喜欢插入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图片。遗憾的是, 学生很容易被这些“小把戏”所吸引, 从而分散了对内容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看似学生注意力集中, 课堂气氛活跃, 但没什么实质性教学, 甚至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

对策: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任何教学手段、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任务服务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信息技术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目标, 就会画蛇添足。因此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真正意义, 以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 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误区二: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它通过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对策:情境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

适当的多媒体课件材料可以辅助创设情境, 但这并不是惟一方式。教师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栩栩如生的生活实例等都可以创设情境。

误区三:过分依赖现代教学媒体, 摒弃了传统教学媒体

有的教师“惟技术主义观”, 如果一节课没有运用信息技术就上不好或上不下去。不管上什么内容的课, 都喜欢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师把语文课教学变成了计算机操作演示课, 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想象时间, 没有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

对策:转变观念, 二者优化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各自的特点, 对这两种媒体进行优化整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效益, 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 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否则, 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二是不要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怎么发达, 始终不能代替人。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效益。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演示课件, 否则就会由过去的“人灌”变成现在的“机灌”, 穿新鞋走老路。

三是二者相辅相成。提倡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是因为其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企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手段已经是绝对落后的, 更不意味着现代教学手段将完全取而代之。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反思;现状;策略

一、教学反思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与“学”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完善和改进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①教学反思的意识淡薄。教学反思的意识,是指教师对教学反思不予以重视或反思的过程中不涉及内容的深度、广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的学科,要求教学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②教学反思的过程不完整。教学反思共有四个环节,即认识问题阶段、分析根源阶段、寻找对策阶段和积极验证阶段[1]。验证阶段是通过实践来验证以上阶段所形成的策略方法是否更适应教学活动的要求。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却常常被教师忽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实践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反思中缺少了这一环节,容易陷入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之中[2],阻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进展。

2.为什么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存在众多的问题。①应试教育的氛围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受重视,更不会重视教学反思。尽管一些省份已经把信息技术课列为高考科目,有些学校与学生认为只占10分的信息技术课不是十分重要,造成非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在学校中地位较低。至于那些未将信息技术课列入高考的省份,一个星期一节课,甚至有的直接被其它科目占据,致使它名不副实。②学校组织教学层面的原因。第一,学校领导不重视。学校领导在重视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添加信息技术新课程所需的实验设备、强调信息技术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反而忽视了教学反思。第二,相关制度不完善。从学校方面来讲,在学校中教学反思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对教学反思的激励机制。在社会、家长和学校领导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尺度的影响下,信息技术教师失去教学反思的激情。第三,反思平台不健全。我国发现几乎90%的信息技术教师一个人教全校所有班级的计算机。学校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课时排得非常满,教师很少有集体活动的时间,包括听课和学习等。至于公开课,学校并不会安排信息技术学科参加。且可交流的教师也微乎其微。可见,有些学校并未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反思情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反思。③教师自身存在的原因,第一、教师素质有待于继续提高。教师敬业的程度是影响教学反思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些教师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学校也不予以考评。所以就以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学态度。第二、教师的反思体系有缺陷。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意识到教学反思的价值,但却不知道具体该反思什么,缺乏反思,的途径与方法。多数的教师认为反思就是对自己教学的回顾、检查和总结,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但这种反思是盲目的,对教学工作的提高的作用几乎为零。

三、高中信息技术加强教学反思的策略

1.高中教学单位,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引导并激励教师加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①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相对其他学科教师而言,他们拥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技能。学校运用这个优势,提倡信息技术教师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进行教学反思,定期对其所使用的教学反思方法与反思水平进行评估。对于较好的反思方法,可在全校表扬并借鉴给其它科目学习,由信息技术教师负责辅导和培训。这样不仅促使信息技术老师探索新的教学反思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其它科目教学反思的水平。②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激发教师的内在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被社会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了学校实现信息化的主力。但在部分中小学,他们普遍成了学校的一名高级打字工,挫伤信息技術教师对反思工作的热情。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因此,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吸取先进的经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校领导要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激发信息技术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和欲望,为信息技术教学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③提供教学反思的机会,学校要为集体反思提供良好的支持平台,校领导不仅要在思想上加以重视,也要在物质上创造有利的条件,激励教师积极反思。传统纸质为载体的反思日志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也不方便,它存在时间、空间和对象上的局限性,只能与少数教师分享自己的日志,并且碍于面子、利益关系等,对话中存在顾忌,真实性大打折扣,影响反思反馈的科学性[3]。学校应鼓励信息技术教师构建一个教学反思的网络平台,教学反思来源于实践,是一种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共享、外化、组合才能得以内化、转化和传播[4]。

2.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①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敬业爱岗,提高教学素质。今天的信息技术更新得很快,因此也要求教师继续学习新的教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确保不落伍。②教师需要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③利用教学诊断来引导教学反思的有效性,课堂是一门无标准且难免会有缺失的教学。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弥补缺失。教师可以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历程,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对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方面,教师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校、社会也要改变观念,从政策、教学制度上采取措施提倡并激励教师加强信息技术课的反思,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的有效性,促进信息技术课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守恒,姚运标.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2]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4-85.

[3]袁爱群.网络叙事研究——让沟通无障碍[J].中小学管理,2005,(9):25-26.

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反思 第12篇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物理教学,反思

随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普及,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优势逐步体现出来, 多媒体的应用已纷纷走进了本校的每个教室。为了上好初中物理压强这节课, 我精心设计, 认真制作课件, 然后再上课。从上课来看, 由于在教学中运用录像片和多媒体课件, 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又相吻合, 满足了学生视听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很高,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下课后, 做了一个小测试和一个问卷调查, 情况不理想, 比预期的目的差很远。然后又针对出现的问题改进, 将可用可不用的课件删除, 该板书的不用演示文稿代替板书, 易于操作的实验教师演示, 这样下来再测试, 效果明显好得多。通过这样不断改进, 使笔者对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了这样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效率是课改的主题, 怎样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好务, 提高课堂效率, 为课改作贡献呢?笔者认为, 不能让信息技术流于形式, 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只有熟练掌握才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用得好, 是真正为教学服务, 是减轻教学负担。信息技术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课题组内每位成员现在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 做到了多媒体与教学的有效切入。

二、在课件的使用上, 不能求全, 求多, 求细

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 用得好, 是在服务, 用得不好, 起不到应用的效果。比如说, 教师在新课引入、复习前面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把前面的知识制作成演示文稿进行复习, 加大信息量。讲述概念时, 不能求全, 不能让演示文稿一展而过。因为学生认识事物有一个过程, 学生对概念的形成、理解、记忆有困难。不能把书本上的东西照搬到视频上, 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处理。使用课件要明确目的。在某些方面, 用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表现物理学中“动”和“变”的特点。物理教学中有很多难理解、很抽象的概念, 如力学中的功和能的概念, 电磁学中的电场、磁场概念, 热学中的布朗运动, 光学中的干涉、衍射, 原子物理中玻尔的氢原子理论等, 单凭教师语言是不易讲清楚的, 这样就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充分利用物理课件辅助教学, 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相应的内容, 使抽象看不见的现象清楚地展现出来, 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比如振荡电流的产生很复杂又很抽象, 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电容器和自感线圈充放电过程中电荷、电流、磁场、电场的周期性变化, 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帮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接受知识的目的。再如, 分析同步卫星发射过程中经过椭圆和圆轨道的切点时速度关系, 学生经常出错, 而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同步卫星的发射过程后, 掌握情况就比较好。讲解光电效应时, 传统教法总觉得效果不理想,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电效应现象, 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做的目的, 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不是做花架子, 搞形式。在讲述例题时, 难于理解的地方, 可以制作成课件。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加大课堂容量。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的认知特点, 不能忽视教师的体态语言在帮助学生完成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教师板书时的动作与速度, 对于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要用课件, 要用好课件, 但不能依赖课件, 要让课件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课题组听的几节课来看, 如果课件用得过多, 就淹没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生在看、在听, 感到学生积极性也很高, 课堂容量也很大。但要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上, 要还时间给学生, 让他们去思, 去想, 去悟, 去学。不要认为用了课件就不是一言谈、满堂灌, 关键是要使用好。在信息技术方面, 教师要相信学生, 有些高中学生可能比有些教师水平还高。教师要利用这样的特点, 发挥学生特长。比如,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这一课, 交流发电机中电流方向的判断是一个难点, 可提前布置作业, 让同学们在网上查阅这方面的知识。当讲述这部分知识、播放课件时, 笔者惊讶地发现学生掌握得很好。一问, 学生回答说已经从网上看了。看来,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信学生, 放开手足, 让他们去动手, 让他们去发现问题, 利用多媒体去解决问题。这样, 教师用课件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很好地发挥。教师不仅要用多媒体来教学, 也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

四、不能以课件代替实验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 现代技术是完全能做到的, 也有一些教师用它来代替实验, 这是不可取的。课本中的实验是专家们通过精心设计的, 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我国物理教育界前辈朱正元先生曾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 拼拼凑凑做实验”,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 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具体体现。课件是人为设计的, 有它不真实的一面。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 难于组装的, 可以用课件模拟, 但还得由学生动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视频投影仪被反复用到。有些仪器可见度小, 演示实验效果差。如在学习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万用表等的原理、使用方法及读数时, 虽然学校能保证学生手中都有这些仪器, 但由于这些仪器刻度比较小, 教师讲解示范起来非常吃力。教师可以将实验仪器拿到视频投影仪进行演示、测量、读数、分析。利用实物投影仪的放大作用, 能让全班同学详细、全面观察到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 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 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还有些实验只能在平面上做, 可见度受到极大限制, 不利于学生观察掌握。如教学生怎样连接电路时, 只能在平面上演示, 可视度很低。如果将仪器放在投影机上连接, 并将现象投到屏幕上, 就能使全班同学都看清连接过程。利用多媒体是为了弥补实验不足, 增强实验演示效果, 不能用它代替实验, 能做实验的尽量做实验。

五、处理好“借”和“做”的关系

课件的制作是要花会大量时间的, 别人制作的课件贯穿的是该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课件什么时候用、如何用、用哪些等都有教师的思考。如果一味用别人的课件, 就失去了自我, 教学必定是失败的。因此, 在教学时, 要根据实际的需要, 自己要去做, 不能信手拈来。对于借鉴的课件, 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运用好, 有效地在教学中切入课件, 防止照搬照抄。

使用多媒体教学, 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误区,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确实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反思, 切忌一味赶时髦, 凑热闹。应当充分肯定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处理好某些问题, 做到用得及时, 用得必要, 用得恰到好处, 用得切实有效。既不要喧宾夺主, 也不能因噎废食, 摆正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同时,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 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 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 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学校内涵发展下一篇:营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