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灾害范文

2024-07-31

生物灾害范文(精选10篇)

生物灾害 第1篇

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 除了具有一般自然灾害的共同点外, 还具有生物性、周期性、突发性、扩散性、隐蔽性、区域性、社会性、可控制性等特点。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应对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1]。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 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 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 来保障生态安全, 并将人员与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生物灾害管理必须根据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不同生物灾害的特点, 进行科学管理, 因此生物灾害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社会性、时间性、政策性、目标性、计划性、层次性等特点[2,3]。生物灾害管理活动是依据生物灾害发生客观规律、有关生物灾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 对有害生物实施监测预报、检疫、预防和灾害治理等具体行为。它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 应遵循系统化、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等原则。

1 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进展

人类在进行生物灾害防治的漫长过程中, 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 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 管理策略逐步完善, 走出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灾害管理的发展历程。防灾理念实现了由“消灭”到危机管理、由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 管理方式由行业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 防灾措施由重救灾向重预防转变, 防治策略由被动防治向分级管理、分类施策、分区治理转变。

1.1 生物灾害管理主要理论

(1) 单一防治。完全依靠化学防治杀灭害虫 (1940) 。

(2) 综合防治 (IPC) 。以互不矛盾的方式, 应用一切适当的技术使害虫种群减少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 并维持这个低水平的害虫种群管理系统 (1950/FAO, 1965) 。

(3) 综合治理 (IPM) 。害虫综合治理是一个多学科的、偏重于生态学的, 对害虫种群实施治理的管理方法。利用各种防治方法配合成为一个协调的害虫管理系统, 在其实施过程中, 害虫综合治理乃是多战术的战略, 但是在这些战术中, 要充分地利用自然防治因素, 而只是在必需时, 才用人工防治害虫 (R.F.Smith, 1978) 。

(4) 全部种群治理 (TPM) 。主要是针对危害人畜的害虫, 首先采用化学防治方法 (或其他手段) 将虫口密度压到最低限度, 再释放不育雄虫, 达到彻底消灭害虫的目的。

(5) 大面积种群治理 (AMP) 。主张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测定多维的、动态的经济阈值, 由此决定是否进行防治。一旦决定进行防治时, 就尽量做到彻底消灭, 使害虫数量减到最少。

(6) 生态防治 (EPC) 。依据整体观点和经济生态学原则, 选择种类单一或组合措施, 不断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与功能, 使其安全、健康、高效、低耗、稳定、持续, 同时将害虫维持在经济阈值水平之下 (1976/1998) 。

(7) 工程治理。对危害严重、发生普遍或危险性大的病虫害, 采取有效技术手段和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对病虫害进行生产全过程管理, 把病虫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 实现持续控灾的一种病虫害管理方式 (国家林业局, 1997) 。

(8) 可持续治理 (SPM) 。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 在充分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 加强生物防治、抗性品种应用和有害生物与天敌动态监测, 综合使用各种生态调控手段, 通过综合、优化、设计和实施, 将有害生物防治与其他措施融为一体, 对生态系统及其有害生物—天敌关系进行合理的调节, 变对抗为利用, 变控制为调节, 以充分发挥系统内各种生物资源的作用, 使农林业生产得以持续发展 (骆有庆, 1990) 。

(9) 害虫管理系统工程。根据害虫与作物之间的关系、昆虫物种之间的关系, 结合管理措施的综合影响关系, 应用系统工程原理与方法对害虫实施控制[4]。

(10) 生态系统管理 (ecosystem management) 。生态系统方法 (ecosystem management task) :一种维持或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和它们功能及价值的方法 (IEMTF, 1995) 。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控制, 它们将生物体与它们的非生命环境部分及人为活动的调节连接在一起, 以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 (CEM, 1996) 。

(11) 精准施药 (precision medicine) 。始于20世纪90年代。农药精确使用:定时、定量、定点施药[5]。在进行药物治理时, 尽量选用只对靶标生物有作用的药物, 或尽量选择只对靶标生物有作用的施药方式。这样的药物治理方式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扰动小, 有利于施药后生态系统快速恢复健康[6]。

(12) 生态健康 (ecology health) 。始于20世纪80年代, 是指人与环境关系的健康, 是测度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的代谢过程和服务功能完好程度的系统指标, 包括人体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生态健康, 人居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代谢环境的健康, 以及产业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康 (王如松, 2005) 。森林健康 (forest health)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 较强的抗灾能力, 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7]。森林保健:使森林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并保持其系统稳定性的能力, 从而使其最大的、最充分地持续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作用 (1987/1992) 。

(13) 生物管理 (BC) 。广义的生物管理概念:根据研究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运用生态健康原理, 采用生态学和管理学手段, 使研究对象和谐地融入生态系统中去, 使生态系统保持健康状态, 或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健康。狭义的生物管理概念只是针对人工生态系统而言的, 即biology management:根据经营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运用生态健康原理, 采用生态学和管理学手段, 使经营对象和谐地融入生态系统中去, 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8]。

(14) “双精”管理 (2P) 。通过对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运用先进的预测技术, 对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精准预测预报, 对生态系统实施精确管理, 维护或恢复生态系统健康[9]。

(15) 生物灾害管理 (biological disaster management) 。灾害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 应对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 采取GCSP管理策略和双精管理技术, 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 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 来保障生态安全, 并将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具体内容包括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 灾害发生前的各种计划、物资资金准备等备灾措施, 灾害发生后的救灾工作和灾后恢复工作, 以及避免和减少灾害发生的促进生态健康措施[10]。

1.2 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的原理

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是对生物管理活动中实际与潜在的问题做出统一规定, 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活动秩序, 提高生物灾害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促进并维护生态健康。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除了应遵循一般标准化原理外, 还应遵循灾害性原理、生物性原理、技术强制性原理和安全性原理[11,12,13,14]。

(1) 灾害性原理。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 其管理必须遵循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基于生物灾害的突发性, 生物灾害管理按照GCSP策略,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健康理论, 事先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标准化技术措施, 当生物灾害发生时, 按照应急预案组织救灾和标准的技术措施进行灾害预防与治理 (应急性) 。基于生物灾害的可监测预测、可控制性, 生物灾害管理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防止生物灾害发生。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 要对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检疫、治理等技术标准化, 及时推广先进的预防与治理技术, 规范生物灾害管理行为, 实现及时预警, 快速响应, 高效救治 (预防性) 。生物灾害治理结束后, 要及时进行评估, 总结经验教训, 尤其是要对其中的组织指挥、技术规划设计的过失予以追溯, 有必要时要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15]。这就使得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要标准化, 才有可参照的标准, 才能对整个管理活动予以客观的评价。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通过评估、追溯、学习, 不断提高生物灾害管理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追溯性) 。

(2) 生物性原理。生物灾害管理对象是生物, 其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演变依赖于自然条件, 并且存在明显的生长周期, 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 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就要在诸多影响有害生物生活的环境因子中, 区分可操控因子和不可操控因子、稳定因子和不稳定性因子、安全性因子和不安全性因子, 在可适用性范围内, 因地因时制宜, 选择安全、稳定、可操控的因子对其实施科学控制, 及时将其抑制在可允许的阈值范围内, 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3) 技术强制原理。生物灾害管理是一项技术性、法制性很强的活动, 在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 没有先进可靠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支撑, 仅凭少数个人主观经验进行灾害救治, 往往会贻误最佳救治关键期,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 国际化的标准技术措施, 还会消除贸易技术壁垒,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技术强制, 就是要对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关键技术进行强制性规定, 对监测预警方法、指标、监测网络等予以统一规定, 采取同样的技术指标, 建立监测预警模型, 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全球无缝共享。全球使用统一、先进的检疫技术、检疫程序, 建立标准的检疫网络, 及时有效地拦截有害生物入侵, 并消除技术贸易壁垒。对生物灾害关键控制因子和控制技术、治理程序等标准化, 使得生物灾害治理规范化, 提高生物灾害救治效率。建立标准的灾害评估标准, 对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 不断改进生物灾害管理方法, 促进生物灾害科学发展。

(4) 安全原理。生物灾害管理的目的, 在于保障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 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 一方面要推广先进的灾害预防与救治技术, 提高防治水平, 防止生物灾害发生, 或者及时进行治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另一方面, 要开发先进技术, 既能保证预防与治理的高效性, 又要对生态、人类生命财产不产生危害。这就要求研发、推广使用先进的施药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或生物药剂, 或者开发新的生态管理技术, 促进并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1.3 生物灾害管理模式

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性形式或固定格式, 管理模式的定义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 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可以用公式表述为:

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管理系统+管理方法

生物灾害的管理模式可以表达为:

其中, EH为生物灾害管理理念, 即生态健康;BDMS为生物灾害管理系统, 包括生物灾害管理组织机构、法律法规、物资设备等;GCSP、2P为管理方法, 包括管理策略、技术措施等。

1.4 生物灾害管理的理念

生物灾害管理的理念为生态健康, 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 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 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显然, 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 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 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健康管理, 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 生态健康管理的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 提高生态系统抗逆能力, 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生态健康的因素, 创建有利于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生态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监测、维护健康、增进健康等。

1.5 生物灾害管理的策略

生物灾害管理的策略为GCSP管理, 是分级管理、分类管理、分区管理、分期管理的缩写, 主要是针对生物灾害的不同发生特点, 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1) 分级管理。根据生物灾害源的危险性或灾害的危害程度, 将生物灾害或有害生物划分等级, 按照等级, 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进行灾害管理。国家突发事件危机分级管理主要是针对火灾、地震、气象等突发灾害制定的。生物灾害不同于上述灾害, 生物灾害的分级管理与其他灾害分级管理有所不同, 可采取2种分级方案:一是按照灾害严重程度———生物灾害危害程度分级。Ⅰ级为高度危险检疫性有害生物 (highly risky quarantine pest) ;Ⅱ级为一般检疫性有害生物 (risky quarantine pest) ;Ⅲ级为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regulated non-quarantine pest) ;Ⅳ级为非限定性有害生物 (non-regulated pest) 。按照分级结果, 启动相应预案。二是按照灾害源的可控制性、发展态势———有害生物危险性分级。Ⅰ级为造成生态、经济危害巨大, 并直接危及人类生命安全或直接危害大范围人类健康的;或高度危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省际间连片大面积暴发;Ⅱ级为造成生态、经济危害巨大, 并直接危害局部人类健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连片大面积暴发;Ⅲ级为造成生态、经济危害巨大;或一般有害生物在县际间连片大面积暴发;Ⅳ级为一般有害生物在县内连片大面积暴发。对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 按照分析结果进行分级。根据分级结果, 对不同级别的有害生物,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如Ⅰ级有害生物由国家监管, 一旦发现, 立即铲除;Ⅱ级由省级监控, 一旦发现新疫点, 限期拔除。

(2) 分类管理。按照有害生物种类、危害对象的不同, 对生物灾害进行分类,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于不同的灾害源, 根据不同灾害源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对于不同经营目的、权属的灾害受体遭受生物灾害, 其管理措施、管理责任也不尽相同。例如林业生物灾害治理, 由森林的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的可确定受益者承担, 而森林的生态效益的受益对象难以明确时,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责任主要由政府承担;对于成片大面积暴发的林业生物灾害或Ⅰ、Ⅱ级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时, 由政府承担治理责任[16]。

(3) 分区管理。一是自然区域。生物灾害的区域性特点, 决定了不同区域的生物灾害, 其发生发展特点都不会相同。根据自然区划和生物灾害分布状况、发生特点与规律, 进行生物灾害发生区域区划, 根据发生区的灾害特点, 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二是行政区域。所有的灾害管理措施, 最终都将以行政区划为管理单位进行落实, 因此灾害发生区的区划, 应该结合行政区划进行。

(4) 分期管理。生物灾害发生发展, 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生物灾害不同的发生发展周期, 采取不同的应对管理措施。根据生物灾害可能造成的威胁、实际灾害已经发生、危害逐步减弱与生态系统恢复3个阶段, 可将生物灾害事件总体上划分为预防期、预警期、暴发期、缓解期、善后期 (表1) 。当然, 生物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复杂多变, 各个阶段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十分明显, 而且有时还会相互交织、循环往复, 因此要根据具体灾害发展生命周期, 确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尽快恢复生态系统健康, 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2 生物灾害精确管理

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理论, 源于张国庆的生物灾害“双精”管理理论。所谓“双精”管理 (2P) , 就是精密监测与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就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紧密的监测与准确的预测, 精确管理就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精确的管理, 促进并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由此可见, “精密监测”属于“精确管理”, 是“精确管理”的一部分, 因此“‘双精’管理”应该修改为“精确管理”。即:生物灾害的精确管理, 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 找出影响生态健康的因子, 采取先进的生态管理措施, 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 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 维护并保持生态系统处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 生物灾害的精确管理, 不仅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 更重要的是主动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对生物灾害的防治, 采取“防在关键点, 治在要害处”策略, 尽量减少防治给生态系统带来的扰动, 把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17]。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实质为:一是重在监测, 对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发布精准预报。二是重在预防, 维护健康状态生态系统的健康, 使其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三是对非健康的生态系统, 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技术, 使其尽快恢复健康。这里的生物管理学技术, 主要是指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 利用生态系统自身修复能力, 使其恢复健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才采取人工干扰措施, 促进其恢复健康。

2.1 精确管理基本原理

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健康理论, 精确管理策略是GCSP管理, 其管理原理包括精密监测原理、精确治理原理和生物管理原理。

(1) 精密监测。对生态系统进行连续的、实时的监测, 通过对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 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手段, 建立比较完备的、接近有害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态模型 (生活、发生发展等模型) , 利用这一模型, 对有害生物未来的发生发展情况做出精确的预报。

(2) 精确治理。利用精准预报结果, 通过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备的、接近有害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态模型 (生活、发生发展模型) , 建立人工干扰模型, 尽量使用生态系统自身修复能力使其恢复健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才选择比较合理的人工干扰手段 (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等) , 对有害生物做出较为精确的干扰, 使其危害降到允许的阈值内, 并促进“患病”生态系统较快地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比较合理的人工干扰措施, 是指对环境、对生态系统包括对其他生物的损害控制在允许的阈值内, 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然修复, 没有永久损害, 对人类没有损害。这里的阈值, 根据有害生物种类和危害对象的不同, 分为经济损失阈值和生态承受能力阈值。

(3) 生物管理。生物管理概念见1.1 (13) 。有害生物管理: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运用生态健康原理, 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 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 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2 精确管理措施

(1) 时间管理。生物灾害的时间管理, 就是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特性 (时间性) , 加强对承灾体 (作物、林木、牲畜、人类等) 的培育与保护, 提高承灾体的健康水平和抗性, 加强对灾害源 (有害生物) 实施调控, 将其对承灾体的危害控制在允许的阈值内。生物灾害的时间管理关键是开展生物灾害精密监测, 准确找出防治关键期, 在防治关键期内, 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有害生物的快速增殖, 防止生物灾害的发生[18]。生物灾害的时间管理措施最常见的就是研制防治历, 按照防治历实施生物灾害管理。

(2) 空间管理。生物灾害的空间管理, 就是利用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空间密切相关的特性 (空间性) , 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 创造有利于承灾体 (作物、林木、牲畜、人类等) 生长发育的环境, 消除对有害生物生长发育有利的空间环境, 从而实现对生物灾害的有效控制。在宏观上, 即在大跨度空间范围内, 采取检疫措施, 阻止有害生物入侵、蔓延;在中等尺度空间上, 加强生物灾害监测, 及时发现, 及时防治;在小尺度的微观上, 通过微生态环境的调控, 实现对有害生物的控制, 如适度密植控制杂草生长, 混交趋避树种提高林分抗性, 或者调控温湿度使有害生物不能正常发育, 或者释放信息素干扰有害生物性行为或集散行为等。

(3) 生理调控。采取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措施, 对承灾体 (作物、林木、牲畜、人类) 或灾害源 (有害生物) 的生理活动实施调控, 提高承灾体的抗性水平, 或者使有害生物不能正常发育、不造成危害或者使其死亡。生理调控的理论依据是生物的生理有序性。生理有序是指生物机体的内部组织依靠功能上的协调作用, 实现机体内部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有序交流, 共同促进机体的有序化进程。生理有序的发展表现为机体的内部组织越来越精细, 分工越来越明确, 协调性越来越好, 物质、能量及信息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从总体上讲, 生理有序可使生物有效地适应现有的环境, 其特点是内部运动、外部静止。生物灾害的生理调控就是促进承灾体的生理有序化, 破坏有害生物的生理有序。

(4) 生态调控。通过环境管理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生态健康水平, 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林业措施, 协调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从而达到控制有害生物、保护生境的目的[19,20]。

(5) 精准施药。在进行药物治理时, 尽量选用只对靶标生物起作用的药物, 或尽量选择只对靶标生物起作用的施药方式。这样的药物治理方式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扰动小, 有利于施药后生态系统快速恢复健康。其实, 精准施药也是属于精确治理的范畴。

由于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时间性、空间性是不可分割的, 同时伴随着复杂的生理活动, 并表现出复杂的生态特性。因此, 各个精确治理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渗透的, 在进行时间管理时不能离开空间管理, 同时还需要使用到生理、生态调控措施, 甚至可能还需要用到精准施药技术, 空间管理亦然。同样, 在使用生理调控措施时, 可能同时涉及到生态调控与精准施药技术。

2.3 精确管理的实现途径

“双精”管理关键是通过先进的手段, 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长期数据积累, 建立准确的预报模型和人工干扰模型, 进行准确预报和人工干扰模拟;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技术, 实现有害生物科学管理。

(1) 运用现代技术, 进行实时监测。利用3S、实时溯源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建立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体系[21]。以信息技术和生态、化学技术为依托, 结合常规抽样和调查技术, 研究重大有害生物的中长期测报和短期准确预报技术, 提高预警水平和御灾决策能力。

(2) 通过长期数据积累, 建立准确的有害生物生态学模型。仿照气象部门的做法, 制定长远的工作计划, 完善监测工作的组织与监督制度, 规范外业数据采集与上报行为, 确保监测数据准确、规范, 通过长期数据积累, 建立准确的有害生物生态学模型。

(3) 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技术, 维护生态系统健康[22,23,24]。生物灾害管理, 重在促进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其次是实时发现非健康的生态系统, 并及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加强生态监管, 确保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及时掌握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促进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恢复健康;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补偿能力, 实现有害生物精确管理;必要时, 采用先进的人工干扰技术, 及时恢复生态系统健康;加强检疫管理, 防止有害生物通过人为方式扩散。

摘要:总结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包括其主要理论、标准化原理、模式、理念、策略等内容, 介绍了生物灾害精量管理的基本原理、措施、实现途径等, 以供参考。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第2篇

为了有效防范和应对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国土与生态安全,制定本预案。

1.2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建立健全全国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完善基础设

施建设,加强监测检疫,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总结国内外防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做法和经验,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落实各项责任制度,全面提升应对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以下简称“重大生物灾害”)的控制能力,保护森林资源、国土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促进我国林业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3工作原则

1.3.1坚持预防为主,各项防治措施并举,防控结合的原则。

1.3.2坚持快速反应,紧急处置,控灾减灾的原则。

1.3.3坚持分级联动,各司其责的原则。

1.3.4坚持属地管理,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原则。

1.4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发生的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工作。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一)出现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可引起人类疾病的林业有害生物时;

(二)首次发现可直接造成林木死亡的林业有害生物,及林木受害面积大于1亩时;

(三)当首次发现外来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及林木受害面积大于1亩时;

(四)专家组评估认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可能暴发重大危害事件时。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国家林业局成立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部(以下简称国家林业局指挥部)。

2.1国家林业局指挥部组成指挥:国家林业局分管负责人

成员:国家林业局办公室、造林、资源、保护、科技、国际合作、计资和森防总站等有关司局(单位)的领导及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以下简称鉴定中心)的负责人。

国家林业局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局防止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管理办公室(造林司);专家组以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家咨询组为基础,根据有害生物发生的不同种类,适时补充其他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

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市(含地区,下同)、县(含市、区,下同)林业主管部门也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成立相应的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机构,落实相关责任。

2.2职责

2.2.1指挥部:研究、协调、解决重大生物灾害处理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解决省级指挥机构的请示和应急需要。

2.2.2办公室:负责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协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2.2.3专家组:负责重大生物灾害的调查、评估和分析,提供技术咨询,提出应对建议和意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2.2.4局办公室:负责向国务院报告情况和向相关省通报情况公文的审核工作。

2.2.5造林司:负责重大生物灾害防控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

2.2.6资源司:负责组织提供重大生物灾害发生区森林资源分布和林相资料,核实受害面积,根据需要审批采伐指标。

2.2.7保护司:协调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对自然保护区内和威胁保护区的重大生物灾害的开展应急处理。

2.2.8科技司:根据有害生物发生的不同种类,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支撑。

2.2.9国际司:负责重大生物灾害相关事宜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协调并受理受灾地区国外援助工作。

2.2.10计资司:根据指挥部意见和处理需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及时筹措和拨付救灾资金。

2.2.11森防总站:协助造林司处置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

2.2.12鉴定中心:承担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无法确认和鉴定的,怀疑为重大有害生物的种类鉴定及风险评估。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全国重大生物灾害预防体系

根据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在全国建立健全重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划定一般预防区和重点预防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重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级测报点和基层林业站的作用,加强各级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监测预警专业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3.2监测机构

县级(含县级,下同)以上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为重大有害生物监测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实施重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发现病死树和其他异常现象,要及时调查、取样,专人管护发生现场,实时监控。对于所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鉴定。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无法确认和鉴定的,送鉴定中心鉴定。

3.3信息交流和科技支撑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和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有害生物的信息。积极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可能入侵的重大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评定风险等级,提出预防措施与控制技术。

3.4检疫管理

国家林业局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制订相应的办法措施,充分利用检疫检查站和木材检查站,严密封锁疫情,防止疫情扩散传播。同时要进一步严格国(境)外引种审批管理,积极开展引种前风险评估,开展隔离试种,并加强监管,防止疫情从国(境)外传入(或再次传入)。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国家林业局的响应

确认重大生物灾害后,经国家林业局负责人批准,启动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灾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指挥部负责召集全体成员会议,对应急预案启动进行具体部署。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赴发生现场,检查督导疫区封锁、疫情除治和预防控制等措施的落实。属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发生省未及时划定疫区的,由国家林业局划定并公布疫区和保护区。配合地方政府组织开展物资、设备的调集、国际交流合作及其它协调工作。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灾情。灾情得到控制后,按法定程序将新发现的重大有害生物增列为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4.1.2省级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机构的响应

根据灾情需要和国家林业局指挥部的要求,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开展辖区内重大有害生物的监测与应急处置工作。配合国家林业局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分析发生趋势,提出应急处置具体措施,组织制定应急处置操作规程,并报送国家林业局指挥部及省级人民政府。协调交通、公安、邮电、铁路、航空、质检、工商等部门开展应急工作,保障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经费和其他需要。为地方应急工作的实施培训专业人员和提供技术指导。加强对除治现场的监督检查,确定技术责任人,保证除治质量。及时向省级人民政府提出划定并封锁疫区的建议,依法设立检疫检查站,实施疫区封锁。及时向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报告有关情况。

4.1.3省级以下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机构的响应

组织实施经国家林业局指挥部审批的应急处置操作规程。对发生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调查、取样、技术分析和检验,实施跟踪监测。检疫检查站设立后,要严格隔离现场,封锁疫区,严禁寄主植物流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灾情除治情况,并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争取其他部门和当地群众对防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4.2.1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向当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报告重大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及其隐患的权利,也有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重大生物灾害应急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的权利。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预测预报网点是重大生物灾害的责任报告单位,森防专业技术人员是重大生物灾害事件责任报告人。

有关单位及个人发现重大有害生物或疑似情况时,应立即向所在地的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所在地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并逐级报送至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认为可能属于重大有害生物的,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至国家林业局(应同时说明信息来源、危害区域、程度、发生性质的初步判定、拟采取的措施及报告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等)。国家林业局指挥部办公室应于10日内确认,确认为重大生物灾害的,应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同时告知发生地所在省级人民政府,其中属特别重大生物灾害的,应在确认后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4.2.2通报与信息发布

4.2.2.1经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重大生物灾害发生地的省,省级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机构必须在5日内向毗邻和可能涉及的省级林业及其他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4.2.2.2接到通报的省级林业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有关市、县级林业及其他有关部门,密切关注重大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并加强监测工作。

4.2.2.3国家林业局根据需要及时向社会准确、客观地发布重大生物灾害的信息。经国家林业局同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可以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的有关信息。

4.2.2.4国家林业局和授权发布本行政区重大生物灾害信息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建立重大生物灾害新闻发布制度,确定专人负责,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新闻发布工作。

4.3通讯

在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通讯联络及有关信息系统网络畅通,明确主要联络和信息系统维护人员、专用电话和备用电话。

4.4应急结束

应急预案启动后,专家组负责对灾情发展变化和防治效果的评估,及时向国家林业局指挥部和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提交评估报告,提出继续实施、终结实施或转为非重大生物灾害事件实施防治的意见。

根据专家组的意见,经国家林业局商灾情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后,由国家林业局对外公布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或应急结束。

5后期评估与善后处理

5.1后期评估

应急预案实施结束后,国家林业局指挥部办公室要会同发生省及时组织专家组和有关人员对重大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分析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措施,向国家林业局指挥部报告,同时抄送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林业局指挥部办公室的报告,国家林业局指挥部向国务院报送应急预案启动和实施的有关情况报告。

5.2善后处置

应急预案实施结束后,国家林业局指挥部办公室指导发生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开展灾后重建,重点组织实施专家组后期评估提出的改进措施,恢复受灾森林,清理因应急而设立的临时设施。

6保障措施

6.1通讯保障

国家林业局与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重大生物灾害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和卫星通讯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指挥部与有关部门及现场工作组之间的联络畅通。

6.2经费保障

处置重大生物灾害所需的财政经费,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基本建设投资渠道解决。

6.3物资储备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日常掌握的情况和重大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储备药剂、药械、油料、运输车辆及其它物资。通过信息网,与药剂药械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实行合同储备。国家林业局根据建设规划和物资储备需求,按轻重缓急安排建设资金。省级以下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紧密配合物资储备建设工作的实施。

因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处置需要,可以实施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

6.4技术保障

国家林业局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信息,对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进行超前研究,制订防治技术方案,为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6.5人员保障

国家林业局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形势和专家意见,建立健全基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同时要加强系统内有关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应对生物灾害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

6.6监督与演练

根据专家的意见和不同时期重大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情况及其潜在威胁,国家林业局定期对各省应对重大生物灾害的能力组织检查,如机构、队伍建设、物资、技术储备情况等。每年各省要分层次对专业技术人员和除治专业队队员进行技术培训,每年组织一次小规模的实战演练,提高应对重大生物灾害的处置能力。

7附则

7.1术语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影响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等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原产于国(境)外,传入我国后已经影响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等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

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在我国境内局部地区发生,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经国家林业局发布禁止传播的林业有害生物。

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简称重大生物灾害):是指因人为或自然原因,由国(境)外传入的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引起的,对林业造成(或潜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生物灾害。

重点预防区:是指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需特殊保护的区域。

7.2预案管理

国家林业局根据需要,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经专家论证后报国务院备案。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参照本预案制订重大生物灾害以外的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对在报告和处置重大生物灾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文件等的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报告和处置重大生物灾害过程中,因玩忽职守而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本预案由国家林业局制定并负责解释。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生物灾害 第3篇

关键词:林业  有害生物  灾害  进行防控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45-01

1 建立组织指挥体系

林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总指挥为林业局局长,副总指挥为林业局主管局长,成员为林业局计划科、财务科、营林生产处、资源林政科、安全设备科、纪委、办公室、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森防站等部门负责人。防控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防控组,办公室设在林业局森防站。

2 指挥体系的职责

指挥部:研究决定重大生物灾害处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解决减灾控灾过程中资金及时到位等重大事项。计划财务组:根据指挥部意见和处理需要,协调上级财政部门及时筹措和拨付救灾资金。办公室:负责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协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防控组:负责防控措施的具体落实。

3 建立预警机制

(1)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根据林区森林资源分布情况,结合气象、地理位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在林业局建立健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2)报告内容。上报的主要内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地点、发生时间、级别、危害程度、发生区域,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相关图片、录像材料等内容。

(3)监测预报职能。林业局森防站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具体实施单位,每年必须定期进行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综合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方案,及时上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防治进展。在对上报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的同时,林管局森防站应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地核查,在核查确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时,及时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报告等形式向国家林业局汇报。并向邻近林管局及其他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4)鉴定。对不能鉴定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由林业局报送林管局组织鉴定,仍无法鉴定的,立即报送国家林业局鉴定中心进行鉴定。

4 建立预防机制

(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基础预防系统建设,包括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等建设,做好有关资金、技术和物资的储备,提高防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能力和水平。

(2)加强预测预报工作,突出预测预报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建设为基础,林管局级测报点和林业局级测报点为补充的监测预报机制,提高应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

(3)组织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救灾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应急处置技能。

(4)不断加强国际间和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有害物种的信息,听取专家意见,提出防治措施。

(5)定期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加强检疫管理,一旦疫情发生,通过木材检查站,严密封锁,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6)加强群众监测,建立有奖举报制度。

(7)组织重大生物灾害应急救灾实战演练,提高灾害应急意识,加强应急能力。

5 应急响应

(1)林业局的响应。

林业局林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灾害发生地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并将灾害情况和应急处置响应情况逐级上报至林管局。超出林业局处置能力的,由林业局报请林管局在技术、物资等方面提供支持。林管局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援。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和操作规程积极组织实施,启动应急预案,对发生区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调查、分析和检验,实施跟踪监测。对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要建立检疫检查站,严格隔离现场,封锁疫区,严禁寄主植物运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及时向林管局上报灾情除治情况,并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争取公众的支持跟理解。

(2)信息共享和处理。

(3)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的责任部门、单位及个人。

林业局森防站及林场测报網点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责任报告单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责任报告人。

有关单位及个人发现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或疑似情况时,应立即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汇报。所在地林业局森防站核实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告林业局主管领导并按事权划分逐级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

(4)通迅。

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电话及网络的通畅。

(5)结束应急。

应急预案启动后,通过采取全面有效的控制、扑灭措施,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及周边没有发现新的灾情,经专家组对灾情和防治效果的评估论证,及时向国家林业局指挥部提交评估报告,提出继续实施,终结实施或转为非重大生物灾害事件实施防治的意见。根据专家组的意见,由国家林业局对外公布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或应急结束。

6 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

根据《重大灾害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要求,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建立紧急预案拨款和用款的“绿色通道”,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所需财政负担的防治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处置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事件所需财政经费,在年度预算内专项安排。

(2)通讯保障。

林业局应建立和完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和卫星通讯器材,确保工作人员保持通畅的联络。

(3)物资储备。

林业局应当紧密配合物资储备建设工作的实施。因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需要的,经报请国家林业局同意后,实施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

(4)技术保障。

浅析林业生物灾害施药技术 第4篇

关键词:林业,生物灾害,施药,地面,航空

1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新理念———精确管理

在林业生物灾害的防治上很多专家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而生物灾害精确管理是在生物灾害双精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双精管理以对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预测, 并对生态系统进行精确的管理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即精密监测和精确管理。在这个基础上对生物灾害进行精确管理, 是以主动实现对生态系统的健康进行维护为出发点, 以防治为其管理的关键点, 而在治理上也会切中要害, 在防治过程中在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干扰的情况下将生物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种精确管理方法有效的避免了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所带来的弊端, 实现了对生态系统环境的主动维护。

2 地面施药新技术

2.1 精准施药

精准施药技术是在利用视觉传感和地图的基础上来对农药进行精确喷洒, 其技术的关键点主要有目标信息采集、识别、施药决策和可变量喷雾执行等, 所以利用精确施药技术可以精确的对有害生物危害状况和林分性质进行处理, 而且在林间喷雾过程中, 其是随着生物灾害危害程度和环境性状不同来对喷雾的量进行控制和调整, 不仅达到了对有害生物高效防治的目的, 而且还节省了农药使用效率, 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有害生物防治的智能化、精确化, 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2 TIT法

由于利用TTR法是利用化学药剂被动的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 不仅会给环境带来扰动, 而且其防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所以对其方法进行改进, 利用TIK防治方法来实现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此种方法是采用诱捕、接菌和传染等方法来实现防治的目的, 即利用诱捕剂来诱捕有害生物, 使诱捕的有害生物身上粘有微生物农药, 使其返回到群体生活的空间, 从而在群体之间相互传染, 达到防治的目的。而且这种微生物农药可以换成其他药剂, 如兴奋剂、性兴奋剂+不育剂等, 从而实现目标有害生物密度降低至安全水平, 达到防治的目的。此种生物防治方法由于其目标明确、对环境不会产生扰动、能够达到持续控制, 而且成本较低、高效等特点, 所以特别适用于防治个体之间频繁接触的有害生物。

2.3 注射

注射法是对林木被有害生物破坏的地方进行直接注射, 或是利用注射器械将药液注射进树干, 从而起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通常采用的注射方法有竹腔注射、虫道填塞、被害处注射、打孔注药机注射、专用注射液注射、输液滴注等, 这种方法由于用药较为集中, 而且能够达到需要的浓度, 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不会危害到天敌的安全, 所以在对有害生物防治上, 特别适合在高大林木上进行。

2.4 虫道注射

2.4.1 针头改进。

由于利用普通医用注射器进行注药时容易发生堵塞及药液外溢的情况, 所以将注射器进行改进, 增加其内孔的直径, 使其可以多加装药液, 缩短其针头的长度, 或是在针头基部套一个软橡胶塞, 这样在注射时可以利用橡胶塞堵住虫孔, 避免药液外溢, 而且针头基部的接口利用螺旋接口来, 可以一次配药时完成多次作业需求, 有效的提升了作业效率。

2.4.2 注雾。

为了减少用药量, 同时提高防治效果, 可以将注射药液改为注射药雾甚至是气溶胶, 但这需要专门的注雾设备。注雾设备由雾化装置、高压气泵和针头组成。注雾时, 雾化装置将药液雾化成药雾或气溶胶, 高压气泵将药雾送至针头, 再注入虫道内。

2.4.3 灌注。

使用灌浆机将药液沿蚁道注入蚁巢, 适用于土栖白蚁防治。

2.4.4 鼠道注烟。

使用喷烟机或喷雾机, 将烟雾、药雾或气溶胶灌入鼠道, 为了减少作业时药雾外泄污染环境, 可以使用专业的设备。鼠道注雾 (或气溶胶) 专业设备, 在注雾时将针头换成较粗的喷管, 喷管前端套上软橡胶头, 使得与鼠道密切接触, 保持药雾不外泄, 再将药量和高压气体量调大至适合鼠道即可。

2.5 缓释药包

将控释药包挂置在植株上, 让药包内药剂随雨水缓慢释放防治有害生物。药剂为必须具有内吸性 (向上传导) 、吸湿性、溶于水的固体, 其中用于生产食品的植株防治药剂必须符合国家农药管理规范。

2.6 风送式静电喷雾

首先把药液通过压力雾化或旋转雾化方式形成雾滴, 经过充电电极使雾滴带电, 并在气流的作用下二次雾化, 由静电力和气流将雾滴送到植株上。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具有如下明显优点:

(1) 利用气流的推动作用, 改善了静电喷雾雾滴穿透性弱的不足, 有利于对茂盛、高大林木的病虫害的防治。

(2) 合理控制静电喷雾时的气流, 喷雾飘移损失将会很明显减少, 环境污染小。

(3) 带上静电后的雾滴, 其表面张力会降低, 减少雾化阻力, 提高雾化程度, 雾滴在植株上不易朝着最小表面积凝聚, 有利于植株对雾滴的吸附。同时, 气流更易于使雾滴在叶片及虫体上铺展, 将会明显地提高杀虫效果。

3 航空施药

航空施药, 是利用飞机作为载药与施药工具, 对有害生物进行施药防治。航空施药快捷高效, 效果明显, 适用大面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3.1 航空器具的改进

我国目前现有的农用航空机型中, 对飞行作业条件要求苛刻, 作业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作业缺陷, 首先, 在目前国产飞机中选择最适合农业航空作业的机型, 进行技术改造, 形成系列机型, 以适应不同的农业航空作业需求。其次, 引进先进国家的农用飞机, 吸收其中先进技术, 还可以与发达国家合作, 共同开发农用型飞机, 学习其中先进技术, 由仿制到自主开发。再次, 组织科研力量, 研发价廉、耐用、低维护成本甚至免维护的农用飞机, 以降低飞机购置和维护成本, 尤其是亟需研发普通燃油航空发动机, 以及稳定性好、适合于超低空飞行的碟形飞行器。

3.2 施药器具的研发

目前的航空施药, 还是常规施药技术, 不仅用药量大, 污染环境严重, 而且作业效果还受作业时天气情况的影响。因此, 植保航空施药技术, 是植保航空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

4 结束语

虽然我国在对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上做了很多的努力, 但有害生物对林业生态资源的破坏还呈现逐步发展的趋势, 所以需要加大研究和投入的力度, 加快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制, 从而实现对有害生物预控的目的, 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

[2]郑晓都.雷山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几点体会[J].现代园艺, 2009.

[3]陈永辉.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内涵与原则[J].民营科技, 2011.

生物灾害 第5篇

1.总则

1.1编制目的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是一种防治难度大、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突发性和爆发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1.2指导思想

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山东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完善基础建设,加强监测检疫,提高预防水平。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落实各项责任制,全面提升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防控能力,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3工作原则

1.3.1坚持预防为主、各项防治措施并举、防控结合的原则。1.3.2坚持快速反应、紧急处置、控灾减灾的原则。1.3.3坚持分级联动、各司其职的原则。1.3.4坚持条块结合的原则。以地方政府为主,按照属地管理,坚持条块结合,统一指挥和专业除治。

1.3.5坚持科学防控的原则。以传统的监测、检疫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突出新技术的应用。

1.4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有关法规,以及国家林业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制定本预案。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寒亭区境内发生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 应急工作。

本预案所指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是指因人为或自然原因,由林业病、虫、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引起的大面积突发性、爆发性或者新发生的,对林业造成(或潜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生态破坏的生物灾害。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一)出现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可引起人类疾病的林业有害生物时;(二)在我区境内首次发生或者已在局部地区发生,可直接造成林木死亡的,且无经济有效防治技术措施的;(三)出现突发性、爆发性或者大面积的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叶部受害面积连片成灾面积50公顷以上、枝干受害连片成灾面积10公顷以上的;(四)经专家组评估建议的造成巨大直接经济损失、达到林业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判断高度危险以上标准的其它重大林业有害生物。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成立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

2.1指挥部组成

指 挥:党好玲(区政府副区长)副指挥:王书林(区林业局局长)成 员:各街道办事处主任、杨家埠旅游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区直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区林业局;专家组以林业局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科技人员为基础,根据有害生物发生的不同种类,适时补充其他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

2.2职责

2.2.1指挥部:研究、协调、解决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帮助调集所需人员、物资和设备;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2.2.2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的组 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负责向区政府、潍坊市林业局报告情况和向相关街道、杨家埠旅游开发区通报情况公文的起草、审核工作。

2.2.3专家组:负责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调查、评估和分析,提供技术方案,提出应对建议和意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全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防体系建设

根据我区的森林资源分布,在我区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各街道、杨家埠旅游开发区也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监测报点、街道林业站工作人员和基层护林员的作用,加强各级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监测预警专业队伍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3.2监测机构

各街道林业站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发现突发或爆发性病虫害、病死树和其他异常现象,要及时详细调查、取样,专人管护发生现场,实时监测,并将情况逐级上报区防控指挥部。对于新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送市林业局鉴定。市林业局无法确定和鉴定的,送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鉴定。

3.3加强信息交流和科技支撑

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要与街道林业站加强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有关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信息。定期组织专家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评定风险等级,提出预防措施与控制技术。对已入侵但未形成重大灾害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要根据其危害、分布、蔓延和流行特点,提出监测、控制与扑灭技术措施,防止灾情扩散。

3.4检疫管理

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要制定相应的措 施,严格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充分发挥木材检疫检查站的作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调运检疫,一旦发现疫情要严密封锁,并进行除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

4.1.1指挥部的响应

确认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后,经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负责人批准,启动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指挥部负责召集全体人员会议,对应急预案进行具体部署。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赴发生现场,检查督导除治和预防控制等措施的落实。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区政府和上级林业局,并通报发生地政府。配合发生地政府组织开展物资、设备的调集及其他协调工作。及时向区人民政府提出除治建议,依法设立检疫检查站,实施封锁与防治。

4.1.2街道(杨家埠旅游开发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机构

根据灾情需要和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在街道办事处(杨家埠旅游开发区)领导下组织开展辖区内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应急处理工作。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分析发生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具体措施,组织制定应急处理操作规程,并报送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及区人民政府。协调交通、公安、电信、质监、工商等部门开展应急工作,保障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经费和其他需要。加强对除治现场的监督检查,保证除治质量。应急处置操作规程经指挥部审批后,立即按照应急处置操作规程有关要求,组织实施。要协助专家组对发生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调查、取样、技术分析和检验,跟踪监测。要严格隔离现场,封锁疫区,严禁寄主植物流出,制定防控方案,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4.2.1报告制度 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向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及其隐患的权利,也有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重大生物灾害应急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的权力。林业主管部门和预测预报网点是重大生物灾害的责任报告单位,森防专业技术人员是重大生物灾害事件责任报告人。

有关单位及个人发现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或疑似情况时,应立即向区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区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4.2.2通报与信息发布

4.2.2.1经确定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地的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指挥机构必须在5日内向毗邻和可能涉及的其他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4.2.2.2接到通报的有关部门要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当地人民政府、林业及其他有关部门,密切关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并加强监测和除治工作。

4.2.2.3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根据需要及时向社会准确、客观地发布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信息。4.2.2.4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按照《山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重大生物灾害新闻发布制度,确定专人负责。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有关信息。

4.3通讯

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通讯联络及有关信息系统网络畅通,明确主要联络和信息系统维护人员、专用电话和备用电话。

4.4应急结束

应急预案启动后,专家组负责中期和终期评估,及时向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提出继续实施、终结实施或转为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事件实施防治的意见,经指挥部批准后实施。5.后期评估与处理

应急预案实施结束后,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要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和人员对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分析生物灾害的发生原因及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向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报告。指挥部根据报告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向区政府和潍坊市林业局报送重大生物灾害处置报告。

6.保障措施

6.1通讯保障

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应建立和完善重大生物灾害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和卫星通讯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指挥部与有关部门及现场工作组之间的联络畅通。

6.2经费保障

财政部门根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情,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除治补助。当启动应急响应时,财政部门要及时筹集安排紧急救灾资金。

6.3物资储备

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应当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实验室、除害处理设施、物资储备仓库、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日常掌握的情况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做好药剂、药械、油料、运输车辆及其他物资的储备,防治物资储备库应设在交通方便、具备储运条件、安全保险的区域。

6.4技术保障

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信息,对潜在危险性、突发性和爆发性有害生物进行超前研究,为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6.5人员保障

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要根据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形势和专家意见,建立健全基层森防机构,充分发挥基层 护林队伍的作用。同时要加强系统内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应对生物灾害专业管理技术人员队伍。6.6监督与演练

根据专家的意见和不同时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危害情况及其潜在威胁, 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定期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组织检查。如机构、队伍建设、物资、技术储备情况等。每年要分层次对专业人员和除治专业队队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小规模的实战演练,提高应对重大生物灾害的处置能力。

7.附则

7.1预案管理

7.1.1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将根据需要,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经专家论证后报区政府审定发布,并报潍坊市林业局备案。

7.1.2对在处置重大生物灾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文件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实施过程中,因玩忽职守而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7.2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寒亭区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负责解释。

7.3预案实施时间

经济林生物灾害科学管理 第6篇

1 经济林生物灾害发生特点

由于经营管理上的原因, 经济林在栽培过程中, 常受到多种病虫危害。其发生危害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有害生物种类多, 损失大

经济林有害生物发生地域范围广, 危害种类多, 而且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病虫种类发生, 例如我国苹果有病害90余种、害虫348种, 柑橘有病害近100种、害虫354种。如果防治措施不当, 都会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和产品品质下降, 甚至一年严重受害影响多年收成。

1.2 有害生物抗药性强, 防治困难

由于药剂的不合理使用, 经济林有害生物抗药性普遍提高, 致使防治成本增加, 防治效果欠佳, 形成恶性循环。

1.3 经营分散, 交叉感染严重

我国经济林生产虽然集中连片, 但经营者分散, 管理水平不一, 联合互动性不强, 防治时期不统一, 经常出现你防他不防的情况, 造成有害生物不能统一治理, 形成交叉感染, 防治效率低下。

2 科学经营经济林

2.1 适地、适树、适品种

经济林各树种、各品种, 都有其自身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也就是在长时期适应自然环境中形成了树种、品种特有的的生物学特性。在进行科学规划时, 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品种的原则, 特别是一些地方优良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更为苛刻, 超越了其适生环境, 就显不出其优良品种的特性。因此, 适地、适树、适品种, 科学合理地发展区域化经济林, 是发展经济林与预防经济林生物灾害的关键[1]。

2.2 良种壮苗

经济林生产建设应当高标准、高起点地把好质量关。良种壮苗是首先要把好的重要一关, 特别是在现阶段种苗市场混乱的情况下, 更显得重要。抓好种苗质量, 按照经济林的发展规划和年度施工计划, 超前建设好相应面积的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园, 重点建设好当地名优树种、品种的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园, 然后才是引进外地良种。

在引进外地良种投入生产之前, 必须经过中试试种和生产实践, 证明确属良种的才予以推广种植, 以避免“良种不良”的现象发生, 从而延误生产, 造成损失。

2.3 加强林分培育

积极运用良种培育、苗木嫁接、定干整型、配方施肥以及疏花疏果、高接换优、防治病虫等技术, 培育健壮经济林木, 提高产量和经济林的抗灾能力。

2.4 建设名、特、优经济林生产基地

根据各地自然环境、生产条件、经济基础的不同, 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适地适树的原则, 发挥当地资源、技术优势, 面向市场, 建设名、特、优经济林生产基地, 由封闭式的商品生产转向开放式的商品生产, 推动经济林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从而不断提高经济林经营水平, 实行全面集约经营[2]。

2.5 提高经营标准, 确保产品安全

经济林多为人类日常生活用品的原材料, 甚至是重要的食品, 因此必须以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为根本出发点, 发展经济林。

我国是经济林资源大国, 但在经济林产品出口方面不占优势, 产品品质差, 价格低, 没有国际竞争力。要增加我国经济林产品竞争力, 提高产品收益, 必须在经营目标上设立高标准, 在管理上实行高规格, 在实际操作中严格要求, 与国际接轨, 规范管理, 推广应用经济实用的生物措施和生态控制技术, 使我国经济林生物灾害管理达到世界水平, 全面降低农药残留量, 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3 经济林生物灾害的科学管理

经济林生物灾害管理应围绕经济林稳产高产和质量提高, 立足预防措施的正确运用, 以提高无公害防治率和降低损失为主要任务, 从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抓起, 把有害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工作贯穿于经济林经营的各个环节, 推进经济林生物灾害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全面控制经济林生物灾害严重发生的势头, 促进林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3.1 加强抗性育种

培育抗逆性和抗病虫能力的经济林新品种, 品种选育、推广时建立有害生物抗性指标, 不要推广种植对主要有害生物高感的品种。

3.2 强化林间管理

在经济林经营过程中, 管理措施是最根本、最经济的防治生物灾害的办法。通过科学管理可提高树体的抵抗力, 有效控制有害生物侵害;合理施肥和排灌, 可增强树势, 减少有害生物发生;搞好果园卫生, 及时查找和剪除病虫枝梢, 摘除病虫果等, 可减少侵染源。这些管理措施既经济又环保, 一举多得[3]。

3.3 加强监测预报, 指导科学防治

在经济林栽培过程中, 要重视每一个环节并加强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森防部门要加强主要经济林产区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 设立咨询窗口, 及时向林农发布病虫情预报信息, 提供生物灾害预防控制技术与注意事项咨询, 指导林农科学防治有害生物[4]。

3.4 把握关键防治时期

要以预测预报为基础, 依据害虫的发生规律抓住防治的关键时期。虫害防治要在害虫抵抗力最弱的虫态、暴露易防治时或虫体群集时进行;病害防治也要把握侵染循环的最佳防治期, 早防早治, 以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3.5 科学使用农药

为保证经济林产品质量, 选择生物措施或物理措施防治有害生物;在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 为防止产生抗药性, 在确保产品无农药残留的前提下, 应当交替用药, 提高防治效果。

3.6 实行联防联治

建立健全民间组织, 创建相应的专业协会, 实现共防共管,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形成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格局, 提高经济林有害生物治理成效。

3.7 检疫拦截

积极开展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 提高植物检疫科学性, 加快检验检疫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改变以坐等拦截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检验检疫方法, 建立健全风险分析和分类监管机制, 按风险大小分类管理各种外来生态因素;严格检疫执法, 严密拦截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 防范危险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281-284.

[2]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 2008 (3) :40-41

[3]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 2008-01-25.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特点与原则探究 第7篇

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特点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有着诸多特点, 这主要体现在应急性较强、遵循科学原则、具备一定社会性、法制性增强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1.1 应急性较强

应急性较强主要是指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项应急性的工作, 当林业生物灾害性出现时工作人员应当对于灾害进行应急处理, 然后才能够确保灾害带来的危害被控制到最低幅度。除此之外, 针对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所具有的应急性工作人员可以在部分情况下采取非常规的办法来对于灾害进行处置, 仅仅在这一点上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就和其他灾害的预防与处理工作具有非常强的相似性。

1.2 遵循科学原则

在开展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时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清晰的就是工作方法和工作方针, 由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服从自然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因此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林业有害生物所具备的生物特征和地域特性来采取因地制宜的处理措施来有效的提升因害施策的工作效果。例如在杨树的防灾过程中, 有关部门可以在绿化树木栽植较多的乡镇安装“杀虫灯”诱杀杨树等害虫, 并且注重在杨树栽植面积较大的乡镇宣传杨树病虫害识别、防治知识, 送药剂药械和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料下乡, 手把手传授防治技术, 积极推广无公害农药和防治新技术。在开展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时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工作人员应当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工作内容, 然后实施科学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除治活动, 才能够真正的确保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3 具备一定社会性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也是一项公共的除害活动, 因此意味着这一管理工作必然具有或多或少的社会性。虽然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自然性, 但是由于灾害管理工作是由工作人员所完成, 也使得这一工作具有了很强的社会性。并且在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过程中林业生物灾害的常态化和应急管理也体现出了非常强的社会性。另外,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对于公众的广泛宣传、社会共同除害等工作中, 既通过让人民群众来广泛参与灾害的去除来使得人民群众对于林业灾害预防具有更强的积极性, 并且也可以使得这一工作具备更强的社会基础与群众基础。

1.4 法制性增强

法制性的增强主要是指在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相关法律不断完善使得这一工作开始变得有法可依。例如现今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展必须在严格的遵守我国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才能够开展,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有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则会受到法律的惩处。除此之外,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法制性增强还体现在了更多的管理部门和监督机制的建立, 这些部门与机制都是为了让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能够更加规范的开展而出现的, 因此这在侧面上也体现出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守法意识、用法意识的不断增强。

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有着自身的原则, 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重视准备工作、明确管理区域、合理分析风险、构建防灾体系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原则进行了分析。

2.1 重视准备工作

重视准备工作顾名思义即是重视灾前准备工作, 以修水县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为例子进行说明, 该县的现有林地面积510.3万亩, 未成林面积8.07万亩;病虫害成灾面积0.0093万亩, 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为0.02‰ (年度下达指标3.3‰) , 通过对于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直观的发现该县的灾害管理准备工作进行的非常到位。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工作人员首先应当要做的就是对于林业生物灾害的实际等级进行确定。在对于林业生物灾害等级进行确定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引发灾害源头的严重程度来对其进行紧急的划分。另外, 为了加强准备工作的时效性则应当在确定灾害等级后立即制定或者是启动相应的林业生物灾害紧急预案, 从而能够将林业生物灾害治理从规划迅速的变为实践。另外, 工作人员在加强准备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对于突发性的林业生物灾害处理采取灵机应变的处理原则, 并且在处理过程中多多借鉴之前类似灾害的处理方法与处理模式, 从而能够切实的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

2.2 明确管理区域

明确各自的管理区域是分清灾害责任的第一步。众所周知任何的自然灾害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区域性, 而林业作为一种和自然资源联系紧密的行业这一特点则更加明显。因此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在进行灾害治理时也需要对于治理区域进行详细的划分。除此之外, 工作人员在明确管理区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以往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来对其进行划片, 并且将责任落实到某一具体的行政区域或法人上, 然后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颁布的奖惩制度来对于责任人进行严厉的追责, 从而能够通过追责制度的建立来有效的避免类似林业生物灾害的出现。

2.3 合理分析风险

风险分析是一个被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的分析工作, 而长期以来的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思想往往都是建立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工作人员在对于林业生物灾害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定性分析方法或者是定量分析方法, 并且根据不同的方法来对于出现灾害的风险程度以及风险大小进行有效的评估。除此之外, 当林业生物灾害缺乏现成的灾害数据时工作人员可以首先对于系统可能存在的灾害风险进行事先评估来采取更加具有可行性的处理方针, 并且能够以此为基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来尽可能的将林业生物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2.4 构建防灾体系

构建防灾体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通常来说无论是哪个行业的防灾体系都包括了非常多的内容, 这对于林业生物防灾管理而言也是同样的。以松材线虫灾害防御为例进行说明, 在这一工作的进行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严密的松材线虫枯死松树监测网络, 并且由乡镇工作站测报员、乡村护林员和“三防”人员、村组干部组成监测队伍来将监测触角延伸到各个乡镇村组、山头中。其次, 在乡镇工作站测报员应当指导信息收集工作和监测数据核实工作, 并且将核实后的数据与信息及时上报县森防站。在林业生物防灾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林业有害生物的植物检疫工作的开展与优化来在很大程度上阻止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 并且能够避免林业生物灾害的进一步严重化。与此同时, 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林业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力度, 从而能够将灾害防治的区域尽可能地扩大。在这一过程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检疫隔离试种苗圃、建立林业有害生物检查站等多种措施的来达到更好的防灾效果。另外, 防灾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对于实体内容的构建, 非实体工程的构建如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灾害处理机制都是防灾体系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3 结束语

在林业生物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只有掌握了现今工作的特点和原则才能够进一步完善今后的工作。因此工作人员应当对于现今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特点与原则进行细致的分析, 然后通过防灾实践的进行才能切实的确保防灾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德国应急管理的体制、特点及启示[J].西藏发展论坛, 2012, 2 (4) :45-47.

[2]陈乃中, 沈佐锐.水果果实害虫[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生物灾害 第8篇

森林生物灾害是由有害生物引发的自然灾害, 它不仅具有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 还具有生物灾害危害的隐蔽性、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 给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林木的内伤”和“树木的癌症”, 其发生和危害有以下7个特点: (1) 灾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 危害损失呈上升态势; (2)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增多扩散蔓延迅猛; (3) 本土重大有害生物发生危害仍然十分严峻; (4) 突发性食叶害虫种类增多,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5) 经济林、竹林有害生物危害种类增多, 发生面积加大; (6) 灌木林和荒漠植被有害生物危害日显突出; (7) 危害木材类林业有害生物需引起关注。

2 林业生物灾害成因分析

昆虫、病原物和动物取食或侵染树木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 在稳定的生态条件下, 它们不会对森林长期遭受各种人为因素 (乱砍滥伐、营造大面积人工纯林、大量施用化学农药等) 和自然因素 (气候条件、林火) 的严重干扰时, 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森林衰弱, 为害虫、病原物和鼠类的过度繁衍创造了条件, 当害虫、病原物和鼠类的危害到达一定经济、生态阈值, 对森林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时, 即称为森林生物灾害。

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 本文把当前影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因素, 归纳为天气气象因素、森林质量因素、经济贸易因素等3个客观方面的因素。

2.1 气候异常, 灾害性天气频发, 有害生物发生诱因增多

由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的林业生物灾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环境问题。近几十年来, 从全球大范围来看, 由于森林面积的锐减, 全球气候的变暖, 森林生态环境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那些以环境逆境为诱因的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

2.2 天然林锐减, 新造林增加, 森林御灾能力较差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 天然林资源过度利用, 形成大量的天然次生林、森林系统对自然灾害的调控能力严重削弱, 造成灾情此起彼伏。同时, 人工林发展十分迅速, 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5325.73万hm2, 占林地面积的32%。但由于我国营造的人工林树种单一, 结构简单, 抗逆性差, 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2.3 经贸活动日趋频繁, 有害生物入侵增加

我国大量进口木材、引进有经济价值和环境绿化种苗的状况将会持续, 危险性有害生物从境外传入的几率增大。国内地区和区域间的木材以及制品和种苗的调运将会使有害生物区域之间传播扩散的风险加大。

3 影响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的因素

基于对我国目前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现状、特点与成因的分析, 综合考虑影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危害的自然生态、气候变化、森林资源、经济贸易等相关因素, 未来若干年内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危害将继续加剧。

3.1 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性好转, 引发林业生物灾害高发的因素依然存在。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仍然呈恶化加剧的趋势, 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域性破坏、结构性解体和功能性紊乱的发展特征。影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重要条件一自然生态环境问题, 在短时间 (数年) 内得到根本性好转的可能性不大。全球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沙漠化扩大、土地退化、水资源危机、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噪声污染等都与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此为诱导因素的生物灾害将不可避免地频繁发生。

3.2 气候异变因素

未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有利于多种生物灾害的发生。根据气象部门预测, 由于温室效应等原因, 21世纪上半叶全球气候将呈变暖趋势, 且较干燥, 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多。我国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升高, 最低气温的升高更为明显, 日温差将进一步减小, 未来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可能会有所增加。由于林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速度远远低于其有害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速度, 气候的微小扰动都可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替过程产生巨大影响, 其中森林生物灾害的流行是重要的自然响应过程, 高温、干燥和极度降雨等气象因子会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 使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树木长势弱, 极易受到病虫鼠害的侵袭。冬、春季的长期高温和干燥会导致一些耐旱喜阳性的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 以及次期害虫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危害加重, 而夏季的高温和高湿为病菌孢子的存活和繁殖提供了合适的温床, 造成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流行。

3.3 林业自身健康因素

人工纯林面积大幅度增加, 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善,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趋势上升的可能性极大。我国属于少林的国家, 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相比,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和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的矛盾仍很突出, 特别是林分健康状况差, 导致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危害严重的概率会加大。

3.4 外来入侵胁迫因素

经济发展、贸易剧增, 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风险必然加大。随着国际、国内经贸往来的迅速增加, 有害生物随林产品进行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大大增加, 致使一些新的、毁灭性、检疫性病虫草从国外传入我国, 并在国内传播、蔓延, 造成严重危害的机会增加。

3.5 林业生物灾害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国内物流渠道的增多和物流通量的增大, 境外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不断增加;全球气象变化将导致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灾害流行;生态环境整体恶化为诱导因素的生物灾害频繁发生;以松毛虫为代表的历史性有害生物仍然会周期性发生;钻蛀性害虫、森林害鼠等生物灾害危害严重, 存在继续加剧的可能性;一些次要性的有害生物逐步演化成主要性有害生物。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地理环境复杂, 森林资源各异, 因此,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受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与树种资源、森林类型影响, 不同地域间有害生物各类存在较大差异。伴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 全球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恶化的胁迫,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未来发展趋势是总体将呈加重趋势。

4 防治救灾措施

防治救灾措施对于减灾工作至为关键, 特别是在我国当前林业生物灾害发生趋势仍然十分严峻, 预防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 防治救灾是灾害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救灾总体上应以林业生物灾害分类分级管理为基本原则, 从重点抓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和特大重大灾情着手, 依托各级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机构, 通过实施重大林业生物灾害工程治理, 实施工程治理能够集中人力、财力、物力, 抓住主要矛盾, 对重大林业生物灾害实行有计划、综合性防控。建设防治作业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应急防控系统和防治评估系统实现救灾减灾目标。构建基于网络化管理的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组织体系、构建基于网络化管理的林业生物灾害信息采集系统, 提高有害生物监测信息采集的技术含量, 建设完备的灾害信息采集系统, 加大GIS地面定位调查、远程监控、航空电子勾绘、航天遥感等先进监测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 实现灾害的快速识别、定位和早期预警, 提高对林业生物灾害监测覆盖率和准确度。建立跨行业跨部门协调联动平台, 加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资源管理,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林业、农业、气象、水文、地质、科技、交通、铁路、民航、海关、卫生、质检、公安、建设等部门产资源共享。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建立灾害协调联动机制, 提高林业生物灾害预警能力和急救灾能力。促进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 壮大林业生物灾害管理队伍, 增加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力量。加强学科联合和行业联合, 促进学科交叉, 开展林业生物灾害基础理论和防治新技术研究, 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研究水平。

摘要:在全面系统分析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新时期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林业生物灾害,有害生物,防治救灾

参考文献

[1]陈杰林.害虫防治经济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2]丁岩钦, 丁雷.害虫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建设规划 (2008~2015) .2008.

雷山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几点体会 第9篇

关键词:林业,生物灾害,对策

林业生物灾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和毁灭性, 还具有生物灾害的扩散性和反复性, 以及治理上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危险性有害生物具有潜伏性、传播性和周期性等特点, 控制难度大, 一旦蔓延, 极易造成大面积灾害, 严重威胁森林安全。因此, 加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是维护公共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 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迫在眉睫。

1 雷山县森林状况

雷山县生态环境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0%, 林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9.07%, 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8%。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境内最高海拔2178米, 最低海拔480米, 以1694为的垂直高差, 跨黄红壤、黄棕壤、山地灌丛四个土带, 含7个土类, 33个土属77个土种;越温暖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三个气候带;构成高山灌丛、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等三个垂直植被形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在雷山境内, 占地4.37万公顷, 为地球上北纬26度上为数不多的绿色宝库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 普遍护林, 大力造林, 采育结合, 永续利用的方针。1982年, 从雷山总面积181.275万亩的土地中, 一下子划出1/4还多的53.3万亩土地, 作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 雷山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近年来, 雷山县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契机, 狠抓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 森林资源得到了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森林面积达85686.39公顷, 活立木蓄积4597373.31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70.32%。

2 雷山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特点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护林业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 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之一。雷山县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 必须根据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 进行科学管理, 因此, 其管理工作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2.1科学性。雷山县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 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按照林业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 根据本地情况, 因害施策, 确保林业健康发展。

2.2系统性。无论从生态角度, 还是从社会角度, 林业都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在众多系统中,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系统是林业这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雷山县要进行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 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 进行科学管理, 实现林业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2.3社会性。雷山的林业属于公共产品, 它涉及到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 所有林业生物灾害的防治, 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所有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都必须融入到全社会发展中去, 与本地和国家建设紧密结合, 使雷山县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公共化、社会化。

2.4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性, 雷山县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及时发现这一时间, 才能实现林业生物灾害有效防控。

(5) 计划性。对雷山县的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活动, 要按照不同的阶段目标, 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 才能有效调配人、财、物, 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3 雷山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不足

雷山县在治理生物灾害的过程中, 收到不小成效, 但其背后仍然有许多的不足。

3.1 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 加大了防治难度

2008年初, 我省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凝冻灾害, 林地、林木、苗木和林业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损失。据初步评估, 全省林地受灾面积1847万亩, 因灾倒折林木蓄积2029万立方米, 苗圃受灾面积5886亩, 损失苗木1.88亿株, 林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林业系统职工及家属受灾人口6.3万人, 全省林业直接经济损失达37.5亿元。雷山县的林业损失相比全省来说是少, 但是对于一个县来说确实巨大的, 这次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 造成雷山县森林资源质量严重下降, 生态建设成果严重受损, 留下了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次生灾害的严重隐患, 灾害造成的损失和隐患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恢复和消除。专家预测, 苗圃恢复正常生产需1-2年, 新造林地恢复需2-3年, 竹林需要6-7年, 林木良种基地恢复需要10-15年, 马尾松、杉木等用材林恢复需20年, 恢复到灾前生态系统水平则需30年甚至更长时间。

3.2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80年代末以来, 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县, 由于我县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 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但是松材线虫病和日本松干蚧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县, 特别是松材线虫病, 一旦侵入, 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3.3 病虫顽固难治, 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 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 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 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 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3.4 资金投入不足, 管理难度大

近年来由于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调减, 加上我县"欠发达、欠开发", 对林业的投入不足, 去年以来林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 森林资源快速发展的势头难以继续保持。而林业生物灾害管理需要大笔的资金做后盾, 一旦发生灾害而没有资金的投入, 林业将面临大量的损失。

4 雷山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对策

随着林业的发展, 国家管理制度的变化, 雷山县应该与时俱进, 紧随发展的步伐, 及时调整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策略。

4.1 防范未然———预防为主

实践证明, 事后除治不如事中救治, 事中救治不如事前控制。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走出"重除治, 轻预防"、"灾后救灾, 被动救灾"的怪圈, 把预防工作摆在首位, 切实做好灾害预防工作。

4.2 潜移默化———行业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

雷山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一直都是采取行业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方式造成了林业部门"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尴尬局面, 也成了桎梏林业事业发展的枷锁。林业生物灾害的公共管理, 重点放在灾前的公民灾害教育和灾害救治社会化, 对于监测和检疫等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还是要采取专业式的行业管理, 为社会大众服务。

4.3 警钟长鸣———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 雷山县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 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 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 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 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 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4.4 固若金汤--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防治需要

充足的资金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针对因经费投入不足,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林业因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现状, 极大地影响了雷山县林业的发展。雷山县先期划拨30万元林改专项资金给县林改办和乡镇, 作为县林改办配备电脑、传真机、GPS等办公设备及业务培训资金和乡镇林改启动资金。加强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硬件设施, 简化了工作程序, 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进一步筹集足够资金, 要坚持"以地方为主, 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 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确保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雷山县有深刻认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正确处理生物灾害防治工作, 努力提高雷山县林业的发展, 促进雷山县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星耀, 骆有庆, 叶建仁, 孙江华, 梁军;国家林业新时期的森林生物灾害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4年06期

[2].潘宏阳;我国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2年01期

生物灾害 第10篇

关键词:灾因链,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措施

2012年张国庆在《生物灾害学》和《灾害学概论》中, 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 提出了灾因链理论与防灾减灾原理。张国庆将致灾因子可以概括为“致灾五因子”, 即自然致灾因子、为人为致灾因子、地理空间域、时间域、承灾体系统稳定性。防灾减灾原理, 在宏观上在于灾害的预防和尽可能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微观上则是从“致灾五因子”入手, 采取各项措施, 将灾害降到最低[1,2,3,4,5,6,7,8,9,10,11,12]。

1 灾害的成因与灾因链

灾害的形成是自然变异与人为影响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致灾因素主要有天体、地质、地理及生物等原因;人为因素主要有社会政治因素、生产管理失当等, 可以归纳为社会原因、生产原因、过失原因、防灾减灾措施失当等原因。灾因链 (Disaster Causes Chain) , 是指灾害事件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往往会形成一种因素链, 以串联或并联方式作用于承灾体, 当其综合作用力超出承灾体稳定性阈值时, 灾害就会发生。从图论的角度看, 灾害管理, 尤其是灾害预防与救援, 就是对其中关键灾因实行控制, 打断灾因链[8,9,10,11,12,13,14]。

2 灾害的过程

从物理过程看, 灾害形成的过程, 就是能量异常积聚, 当积聚的能量超过承灾体系统稳定性阈值时, 承灾体稳定性就被破坏, 从而形成灾害。例如, 当某种昆虫在某地急剧增长, 危害农作物, 突破经济允许阈值, 使农作物遭受重大损失, 形成重大虫灾。该过程可以近似表示为:

式 (1) 中, N为自然致灾因子, A为人为致灾因子, S为地理空间域, T为时间域, v为承灾体系统稳定性阈值。D>0时,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灾害不会发生。D=0时, 系统处于平衡临界点, 灾害随时可能发生。D<0时, 系统平衡被打破, 灾害已经发生。式 (1) 可以简化为:

由此可以看出, 自然致灾因子、人为致灾因子作用于承灾体, 当累积作用强度超过v时, 就发生灾害。该过程除了与自然致灾因子、人为致灾因子的作用强度直接相关外, 还与T的长短、S和承灾体的抗灾能力相关。

致灾因子的致灾作用作用于承灾体时间越长, 其致灾强度累积就越多, 灾害发生的几率就越大, 灾害强度也越大。不同的地理位置, 致灾因子不同, 致灾因子的作用强度也不同, 灾害的种类、强度也不同。承灾体系统稳定性高, 其抗灾能力就越强, 对较小的致灾作用或间歇性的致灾作用, 承灾体能够自我修复。当致灾作用强度超过其自我修复力时, 相对于抗灾能力弱的承灾体来说, 抗灾能力强的承灾体发生灾害的时间要晚, 灾害发生频率低, 危害程度小。自然致灾因子、人为致灾因子、地理空间域、时间域、承灾体系统稳定性因此合称为“致灾五因子”。

在“致灾五因子”中, 自然致灾因子、人为致灾因子是主动性的致灾因子, 在灾害过程中, 占主动地位, 是动态的、非线性的, 通常狭义的致灾因子指的就是这2个因子。地理空间域、时间域、承灾体系统稳定性是被动性致灾因子, 对于某一个特定区域、时间段和承灾体, 相对于自然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来说, 是静态的、线性的。灾害的损失 (灾害危害程度) 可以表示为:

根据以上公式, 显然, 灾害损失D的大小明显受N、A、S、T和v影响。

3 灾害的控制

研究探索自然致灾因子的致灾机理, 根据其致灾作用机理, 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及时消除恐怖、暴力等危害社会的危险因素;科学安排生产, 加强管理, 杜绝管理、技术决策失误等酿成安全事故;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减少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危害。重点工程建设、危险性物质贮藏地、城镇建设等尽量避免灾害高发区, 以免灾害发生时造成重大损失。减少致灾因子致灾作用时间或作用强度, 延缓灾害发生, 降低灾害发生频率, 减轻灾害危害强度, 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承灾体系统稳定性, 提高承灾体对致灾作用的修复力, 增强其抗灾能力。

4 灾因管理

4.1 灾因链

如果把灾因、承灾体用点表示, 灾因之间、灾因与承载体之间关联用边表示, 灾因链则可以用图表示。设承灾体为O, 灾因为vi, 灾因之间关联的边为ei, j, 灾因与承灾体之间关联的边为eoi, i, j=1, 2, …, n, i≠j, 如图1所示。

ei, j与eoi可以表示为:

显然, eij≠eji, 也即=

灾因之间、灾因与承载体之间的关联强度可以用边的权数表示。这样, 灾因可以使用图论或网络分析等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与控制。

设t时刻与承灾体O的状态D (t) , 则用灾因链可以用灾因矩阵表示:

若灾因对承灾体作用是单向的, 作用方向都指向承灾体, 且无自激 (Self-excitation) 作用, 则灾因链图为有向图, 边指向承灾体, 且无自圈 (自反) 。其灾因矩阵为三角矩阵, 主对角线及主对角线以下元素均为零, 即严格上三角矩阵。若存在自激灾因, 则不是严格上三角矩阵。

4.2 灾因流

从某一灾因到灾害发生的连续灾因序列称为灾因流。其中从起始灾因到灾害发生的灾因流为该起始灾因的完整灾因流, 起始灾因是指激发灾害发生的最原始的因素。从图论上看, 灾因流就是从某一灾因到承灾体的连通的道路 (图2) 。

图2中, {en, n-1, en-1, n-2, …, ei+4, i+3, eo, i+3}为一条灾因流, 并且是一条完整灾因流。

在一条灾因流中, 对于某一灾因来说, 位于其前面的灾因, 称为该灾因的上游灾因, 位于其后面的灾因称作该灾因的下游灾因。图2中, 对于灾因流{e1, 2, e2, i+4, ei+4, i+3, eo, i+3}中灾因vi+4来说, v1、v2是上游灾因, vi+3是下游灾因。

4.3 灾因管理

灾因管理, 既可以对灾因的“点”进行控制, 也可以对“边”进行控制, 打断灾因链, 实现对灾害的管理。

4.4 关键灾因确定

关键灾因, 是指那些激发灾害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对于灾因控制来说, 关键灾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得到: (1) 有较多关联边数的灾因“点”; (2) 权数较大的“边”; (3) 控制成本较小灾因“点”或“边”; (4) 若由于技术原因, 或者控制成本原因等因素, 使得通过方法 (1) 、方法 (2) 或者方法 (3) 获得的灾因“点”或“边”不可控制, 则使用方法 (1) 、方法 (2) 或者方法 (3) 对其上游或下游灾因进行筛选; (5) 综合使用方法 (1) 、方法 (2) 、方法 (3) 、方法 (4) 确定关键灾因。

5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对策

灾害管理 (Disaster management) , 就是通过对灾害的研究、预测、减灾措施实施和灾后恢复等活动, 以预防灾害的发生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 灾害管理是涉及多部门的运筹帷幄, 包含规划、计划实施、预警、紧急应变、救助等措施, 以减少或降低灾害的影响和冲击。

5.1 现代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

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GCSP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防治, 风险管理理论更侧重于灾害预防, GCSP管理理论则是综合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理论, 侧重于灾害的管理方法。林业生物灾害的危机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 分别源自于管理学中的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理论。

5.2 林业生物灾害GCSP管理

GCSP管理是分级管理 (Graded management) 、分类管理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分区管理 (Subarea management) 、分期管理 (Phased management) 的英文缩写。林业生物灾害分级管理, 就是根据林业生物灾害源的危险性或灾害的危害程度, 将其划分等级, 按照等级, 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进行灾害管理。林业生物灾害分类管理, 按照灾害种类、灾害源、承灾体的不同, 对灾害进行分类,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林业生物灾害分区管理, 就是按照林业生物灾害的自然分区或行政分区, 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林业生物灾害分期管理, 就是根据林业生物灾害不同发展期, 采取不同的应对管理措施。

5.3 林业生物灾害的学习管理原理

学习原理 (Learning Principle) , 通过林业生物灾害事件, 学习灾害管理技术,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水平。学习原理要求, 在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要记录技术日志, 认真记载灾害监测、预警、预防、救援、灾后恢复、评价等整个过程, 尤其是预警、决策、救援等关键点的技术与管理细节, 为灾后评价、学习提供真实的资料。

5.4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法制化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法制化, 就是说在整个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过程中, 要依法进行灾害管理, 在灾害管理技术上要严格执行灾害管理技术标准。

5.5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系统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物灾害】相关文章:

生物灾害防治范文06-06

地质灾害灾害练习07-09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08-15

灾害抢险05-19

灾害处置05-29

煤矿灾害06-01

灾害系统06-05

洪水灾害06-15

灾害事故06-23

灾害处理07-18

上一篇:语文教学与责任感教育下一篇: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