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范文

2024-06-10

疱疹性咽峡炎范文(精选10篇)

疱疹性咽峡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 其中男30例, 女26例, 男女之比为1.15∶1;年龄最大7岁, 最小5个月, 平均年龄2.8岁, 其中年龄<1岁4例 (7.1%) , 1岁~3岁28例 (50%) , 3岁~5岁22例 (39.3%) , >5岁2例 (3.6%) 。8例患儿于住院2 d内 (病程平均4 d内) 出现手、足、肛周疱疹, 转感染科病房。

1.2 临床表现

儿童患者主诉以家长代诉、本人主诉及医生检查的症状为主。56例患儿中, 发热53例 (94.6%) , 流涎33例 (58.9%) , 进食差29例 (51.8%) , 哭闹13例 (23.2%) , 呕吐4例 (7.1%) 。53例发热患儿中, 体温37.5~38.0℃13例 (24.5%) , >38~39℃22例 (41.5%) , >39.0℃18例 (34.0%) , 体温最高达41.2℃;发热持续时间1 d~5 d, 平均2 d~7 d, 热型不定。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伴咳嗽14例 (25.0%) , 伴呕吐4例 (7.1%) 。

1.3 辅助检查

所有患儿入院时均行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升高12例 (21.4%) , 白细胞正常44例 (78.6%) , 分类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 中性粒细胞较低。C反应蛋白 (CRP) 检查52例, 阳性 (>10 mg/L) 15例 (28.8%) 。心肌酶检查48例, 10例 (20.8%) 升高, 其中心电图检查36例, 20例正常, 14例心动过速, 2例T波改变。胸部X线检查35例, 8例 (22.9%) 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其中1例仅发热, 无咳嗽, 胸部X线提示肺炎。

2 治疗及转归

所有病例均给予利巴韦林合并炎琥宁治疗, 剂量利巴韦林10~15 mg/ (kg·d) , 炎琥宁5~10 mg/ (kg·d) 。体温<38.5℃给予物理降温, ≥38.5℃给予适量退热剂。发热>3 d和 (或) 白细胞升高者加用抗菌药物, 如头孢曲松50~100 mg/ (kg·d) , 每日2次静脉滴注。咳嗽者给予鲜竹沥口服液口服。心肌酶升高和 (或) 心电图异常者,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维生素C、果糖、能量合剂营养心肌治疗, 10 d后, 复查心肌酶均恢复正常, 7 d~10 d后复查心电图正常。56例患儿中, 38例治愈, 10例好转, 转感染科病房8例均治愈出院, 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为小儿常见病、多发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发生于夏秋季。大都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 A组1~10, 16, 22型皆可引起此病, B组1~5型也可致病, 但较少见。埃可病毒30型也可引起本病。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遍及世界各地, 呈散发或流行, 传染性很强, 流行很快, 主要侵犯1岁~7岁小儿。这与本组资料报道一致。表现为突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 初起时咽部充血, 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 直径约1 mm~2 mm, 四周绕有红晕, 2 d~3 d后红晕加剧扩大, 疱疹不久破溃, 形成黄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 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 但不见于齿龈及峡波尼松黏膜。近几年发病率较高, 有一定流行性。本病呈自限性, 经治疗后, 一般预后良好, 少有并发症。本组10例并发心肌损害,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营养心肌治疗10 d, 复查心肌酶均恢复正常, 提示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患儿可引起心肌酶的改变, 引起心肌受损, 与文献报道一致[1]。本组35例行胸部X线检查, 8例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提示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治疗中应常规检查胸部X线, 以免漏诊。

本组资料中, 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的高发年龄段为1岁~5岁, 其中1岁~3岁年龄段的儿童占病例总数的50.0%, 其次为3岁~

5岁年龄段的儿童, 所占比例为39.3%, 而<1岁及>5岁年龄段的病例仅占病例总数的10.7%, 与既往报道相一致。其原因可能为:1岁以内的婴儿, 体内尚存在由母体获得的部分保护性抗体, 对发病起到一定预防作用;1岁~5岁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健全, 而且由母体获得的部分保护性抗体逐渐消减, 故成为好发年龄阶段;而年龄超过5岁以后,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 隐性感染增加, 患病率也随之下降[2]。

近年来手足口病患病率呈逐渐增多趋势, 多发生在5岁以内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 以柯萨奇病毒A组的16, 4, 5, 9, 10型, B组的2, 5型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感染多见。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及位于手足之皮疹, 口腔内可见散发性小疱疹或溃疡, 位于舌、峡波尼松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 偶然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此点与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不同) , 溃破后成溃疡, 多于1周内自愈。皮疹可先见斑丘疹, 后转为疱疹, 圆形或椭圆形, 约3 mm~7 mm大小。皮疹出现于手脚为多, 掌背均有, 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 偶见于躯干。手足口病多数患儿症状较轻, 少数可并发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脊髓炎等, 个别患儿病情进展迅猛, 继发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 易发生死亡[3]。本组56例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患儿中, 8例患儿于住院2 d内 (病程平均4 d内) 出现手、足、肛周疱疹, 转感染科病房, 提示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部分为手足口病的早期表现。由于手足口病传染性强, 传播速度快, 短时间内可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人群密集地区引起大流行[4], 所以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阶段, 应注意隔离, 防止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 清淡饮食, 做好口腔、皮肤护理, 对发热、呕吐、腹泻者予以相应处理[5]。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及前期为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的手足口病均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岳军, 刘伟娟, 王彦莹.疱疹性咽颊炎心肌酶改变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08, 24 (4) :24.

[2]Jackson GG, Muldoon RL.Virusescausing common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man.Ⅱ.Enterovirus and paramyxoviruses[J].J Infect Dis, 1973, 128 (3) :387-4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J].国际呼吸杂志, 2010, 30 (24) :1473-1475.

[4]朱汝南, 钱渊, 邓洁.北京市儿童手足口病与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感染有关[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 (10) :1004-1008.

102例疱疹性咽峡炎护理体会 第2篇

【关键词】疱疹性咽峡炎;护理;小儿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36-01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之一,好发于夏秋季,多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表现为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查体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等粘膜上有2~4mm大小的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病程1周左右。无特效治疗方法。我院儿科对102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在合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102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疗程5天左右,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02例疱疹性咽峡炎均为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住院病例,年龄1~5岁,均符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第6版[1]诊断标准,病程1-2天,均有发热、咽峡部疱疹。

1.2 治疗方法:在常规对症、补液等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6ml/kg加入 5%葡萄糖100-250ml中稀释静滴,1次/d(最大量10ml/d),疗程5d。

2.护理

2.1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减少探视人员,病房每日通风3~4次,每次3O

min至1 h,循环消毒机每日2次,每次30 min至1 h。床头桌等物品每日用0.1% 含氯消毒剂擦拭,穿刺盘、听诊器等医疗用品每个病房单独备用,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双手用消毒液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2 高热护理:密切观察患儿体温的变化,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如体温在38.5℃以下,采用物理降温,常用方法有:头部置冰枕,解开衣被,冷毛巾湿敷前额或温水擦浴患儿颈部、腋窝、大腿根部。如体温在38.5℃以上,予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对不能口服给药的小儿予对乙酰氨基酚栓塞肛。

2.3 口腔护理:患儿咽峡部有疱疹、溃疡,患儿因疼痛常阵发性哭

吵不安,吞咽疼痛,影响饮食摄入,所以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舒适护理尤其重要,每天用淡盐水漱口数次。对小婴儿每天定时用生理盐水口腔护理2-3次,重者用康复新液涂抹创面。

2.4 饮食护理:患儿因口腔疼痛,张口困难,不愿进食,但溃疡的愈合需要营养,故应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饮食,以稍凉为宜,不能过酸或过咸,以减少对口腔溃疡面的刺激,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同时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锌。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可适当静脉支持营养,保证生理需要量。本组所有患儿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指导,多于1—2d恢复正常饮食【2】。

2.5 治疗时的护理:本组患儿静脉输入热毒宁抗感染,但热毒宁为中成药,一定要现配现用,输入热毒宁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避免与其他药物之间发生反应。输注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寒颤、发热,皮疹等表现,如出现立即更换输液器并报告医生予妥善处理。

2.6 心理护理:由于患儿高热、拒食,精神差,家属多较紧张,故健康宣教很重要:告诉家长:

(1)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本病系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夏秋季。主要通过呼吸道、肠道(粪一口)或虫媒传播,要注意手卫生。

(2)此病系病毒感染,预后较好,有自限性,病程1周左右,如未合并细菌感染,不用抗生素,要先全身感染控制、退烧,再疱疹、溃疡愈合痊愈,而合理治疗和护理才可以加快身体康复。

(3)低热有利于疾病恢复,高热才对患儿有害,故退热药只在高热时服用。不能预防发热,且退热药对原发疾病没有治疗作用,过多应用还会出现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过敏等。因此,不发热或体温<38.5℃时不要应用。

(4)均衡营养、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供给足量的维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病原体侵入是预防本病的关键【3】。

(5)护士应用和蔼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取得其信任,消除其紧张和陌生感,以使患儿感到亲切。治疗时,应采取鼓励表扬法,争取配合治疗,鼓励其多进食,以争取早日康复。

2.7 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及观察有否手足皮疹出现等。

3.体会: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是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该病起病急,体温高,呈散发流行,抗生素治疗无效,家属多对此病多不了解,尤其在高温的夏季高热,给家长和患儿增加更多的痛苦。通过对本病实施有效的护理,使患儿家长进一步掌握了疾病的相关知识,患儿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用药后的反应,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了疱疹性咽峡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儿早日康复。本文102例患儿经过热毒宁抗病毒治疗,合理的对症处理,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建立和谐的护理模式,针对性健康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锡强. 儿科学第6版[M].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304-306.

[2]王敬君,杨丽萍,牛伟红.疱疹性咽峡炎74例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4,01(7):35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治疗浅探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从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88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 其中, 男性50例, 女性30例。小儿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个月~5岁。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44例。两组都给予一些常规的基础性处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利巴韦林等静脉点滴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组采用双黄连粉针剂的点滴方式治疗。开始进行治疗时, 有28例患者体温在37.5~38.5℃, 有60例的患者体温高于38.5℃。42例患者的白细胞<10×109/L, 46例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超过10×109/L。咽部的体征症状多为咽部疱疹, 其中治疗组有28例, 对照组有32例。合并性的疱疹并溃疡患者在治疗组有16例, 对照组有1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如表1所示。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此病如单独发生, 常无全身症状。患儿表现为起病急、突发高热、早期伴有流鼻涕, 继而大一些的孩子会自诉口腔疼痛或拒食, 小一些的宝宝则表现为烦躁、哭闹、流口水, 尿色黄、短少, 大便干燥成球。检查时, 可见患儿上腭、口腔黏膜、咽后壁、扁桃体等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小疱疹, 大约在1~2d内疱疹破溃形成溃疡。一般疱疹性咽峡炎往往都伴有牙龈一碰就出血, 口腔内有臭味, 还会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但很少波及口腔外部的皮肤。鉴别诊断包括疱疹性口腔炎 (特点为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呈现更大的, 持续更久的溃疡) , 复发性口疮和Bednar口疮 (很少发生于咽部, 而已一般无全身症状) 。柯萨奇A组10型病毒也会引起类似病变 (淋巴结性咽炎) , 但口咽部损害突出, 呈现白色到黄色小结。治疗为对症处理。

1.2.2 方法

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都给予常规性的基础口腔护理, 口服复合维生素B对治疗组的小儿患者采用双黄连粉针剂的静脉注射, 采用哈尔冰中药二厂生产的600mg/支。按照60mg/ (kg·d) 溶于生理盐水 (浓度为300mg/100m L) 中进行静脉点滴。对于病程时间在3d以上并且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的患者可同时进行青霉素静脉点滴。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 一天一次。两组的疗程都为3d, 3d后观察各自的治疗效果。对两组体温超过39摄氏度的患者都给予药物进行降温, 对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液。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1) 用药后24h内体温降到正常, 能正常进食, 用药物3d之后, 咽部疱疹以及小溃疡消失则为有显著疗效; (2) 用药后24~48h内体温降到正常, 能够正常进食, 用药5d之后咽部疱疹以及小溃疡消失则为有疗效; (3) 用药48h之后体温未能回到正常, 不能正常进食且用药5d之后咽部疱疹与小溃疡都未消失则为没有疗效。

2.2 疗效比较

比较两组小儿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组显效有31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7%。对照组显效有10例, 有效27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77.2%。两组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总有效率之间差异显著, 可见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见表2。

表2中的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得出, 治疗组的总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这就说明在进行疱疹性咽峡炎治疗时, 采取双黄连粉针剂的治疗方式能提高疗效, 同时在使用该方法时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因此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到临床应用中去。

3 讨论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一定的流行趋势, 多发生于婴幼儿, 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 并常有颈, 腹和四肢疼痛[1]。在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 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少数灰白色疱疹, 周围绕以红晕, 多见于扁桃体前部, 但也可位于软腭, 扁桃体, 悬雍垂, 舌部等, 在以后的24h内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 直径一般在5mm以下, 1~5日内愈合[2]。

出现小儿疱疹咽峡炎的原因主要有:方面是由于天气炎热, 室内空气流通不畅, 使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呼吸道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经常使用空调, 并且将空调的温度调得过低, 使儿童无法承受, 进而造成热伤风, 导致病毒感染。它所导致的疾病传染性强、流行快, 主要侵犯1~7岁的小儿。临床表现为哭闹、拒奶、持续发热、咽部疼痛、流涎[3]。

可见预防小儿疱疹咽峡炎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婴幼儿, 预防的重任就落在监护人身上了。监护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进行预防[4]: (1) 可以漱口的孩子, 可以每天用淡盐水漱口; (2) 注意孩子和家长的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室内通风卫生; (3) 鱼虾肉蛋和刺激性食物不吃或者尽量少吃, 尤其是各种口味较重的零食; (4) 多喝水; (5) 食物选择流质性食物, 如稀饭, 米汤, 面条等。

该文中的治疗组与对照组都是在采取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的[5]。治疗组采用的是双黄连粉针剂进行静脉注射。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的利巴韦林静脉注射。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双黄连粉针剂的治疗方式能提高疗效, 同时在使用该方法时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因此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到临床应用中去。另外经试验证明, 该药清热解毒, 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 邪在肺卫, 热毒内盛, 证见发热, 微恶风寒或不恶寒, 咳嗽气促, 咯痰色黄, 咽红肿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腺炎、轻型肺炎见上述证候者。因此使用双黄连粉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可以使感染病毒的小儿患者体温下降, 加速溃疡愈合, 缩短疗程。因此在医药费用负担比较重的时候, 可以采取双黄连粉针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这一两全其美的方法, 既安全有效又价格便宜, 应广泛推广到临床应用中去。

摘要:目的 探讨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88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组44人。其中, 治疗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 并给予双黄连粉针剂的治疗方式。对照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 采用巴韦林等静脉点滴方法。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中的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一些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双黄连粉针剂的点滴方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方法, 要比其他传统的治疗方式具有更好的疗效, 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控制发病率与发病周期, 提高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双黄连粉针剂,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悦, 王荣.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J].儿科药学杂志, 2003, 9 (1) :59-60.

[2]黎明宙.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386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12, 22 (3) :21-24.

[3]王平.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药物联合治疗[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11, 21 (8) :55-57.

[4]肖苗苗.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42例[J].河南中医, 2012, 37 (5) :40-42.

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第4篇

【关键词】更昔洛韦;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54-01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夏秋季节,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且部分为手足口病中的重症,可危及患儿的生命,传统的治疗起效慢,疗效长,我院儿科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9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全部病例来自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均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男58例,女38例,0.4月~2岁86例,2岁以上10例。病程1~3天82例,4~6天14例。体温37.0~38.4℃26例,体温≥38.5℃70例。白细胞计数<10.0×1010/L44例,白细胞计数≥10.0×1010/L52例。对照组94例,男56例,女38例,0.4月~2岁88例,2岁以上6例。病程1~3天78例,4~6天16例。体温37.0~38.4℃18例,体温≥38.5℃76例。白细胞计数<10.0×1010/L46例,白细胞计数≥10.0×1010/L48例。两组年龄、性别、体温、病程、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症状、体征见表1。

1.2 方法

治疗组应用更昔洛韦5mg/(kg.次)静脉点滴,日1次,高热持续不退给予12小时一次。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 mg/(kg.d) 静脉点滴,日1次。两组其他对症治疗相同,5~7天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体温在用药48小时降至正常,食欲好转,咽峡部疱疹缩小及消失;有效:体温在用药48小时~5天降至正常,食欲好转,咽峡部疱疹缩小并逐渐消失。无效:治疗5天以上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疱疹不愈合,形成溃疡。

2 结果

见表2,更昔洛韦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少数由埃克病毒引起,为RNA小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节,流行快,传染性强,主要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現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在咽峡部及软腭形成疱疹及溃疡,且部分发展为手足口病,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的生命。以往常用利巴韦林静脉点滴治疗,利巴韦林为鸟苷类衍生物,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酸化形成利巴韦林单磷酸,干扰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DNA 和RNA 病毒复制,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2)。其不良反应主要为:引起可逆性贫血,一般在用药1 周后发生,50天后恢复;使动物致畸或引起突变;引起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患有支气管痉挛病人,使用气雾剂后,可发生呼吸功能急性恶化(2);偶见过敏性休克报道(3).更昔洛韦是继阿昔洛韦后新开发的广谱核昔类抗DNA 病毒药物,在细胞内被转化为三磷酸型活性物,然后通过抑制DNA 多聚酶及直接渗入病毒DNA ,终止病毒DNA 链延长两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4)。更昔洛韦用于治疗RNA 病毒感染的报道不多。有人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很好的疗效,认为亦可用于RNA 病毒,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用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颊炎总有效率97.9%,其热退时间、食欲好转、咽峡部疱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本文结果显示,更昔洛韦治疗疤疹性咽峡炎,安全有效,由于病程明显缩短,快速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M] .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02.

[2] 胡亚美,张金哲,江载芳,主编.儿科药物治疗学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7L.

[3] 魏恩焕,陈奋湘. 静滴利巴韦林致过敏性体克1 例 [J].儿科药学,2005,11(5):58.

炎琥宁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60例。病例选择条件:(1)年龄4个月~5岁,有发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症状。(2)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可见数个或10多个2~4 mm大小的疱疹,周围绕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3)病变局限于咽峡部而不波及口腔前部,也不发生于牙龈及颊黏膜。(4)局部淋巴结不肿大。(5)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无异常淋巴细胞。160例患儿中男88例,女72例,采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8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两组均给予退热、支持治疗,且根据病情需要辅以抗感染药物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注射用炎琥宁(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10 mg/(kg·d),加入5%葡萄糖100~25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病毒唑)(成都平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15 mg/(kg·d),加入5%葡萄糖100~250 ml静脉滴注。

1.3疗效评价标准评定以用药后体温下降时间,咽部疱疹消失时间为客观指标。显效:用药3 d后症状及体征消失,疱疹及溃疡基本愈合,发热者退热;有效:用药3 d后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疱疹及溃疡部分愈合,发热者退热;无效:用药3 d后症状及体征虽减轻,但局部疼痛明显存在,发热者体温控制不佳。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主要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炎琥宁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均短于利巴韦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疗效比较炎琥宁治疗组显效率76.25%,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显效率51.25%,总有效率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7,P<0.01)。见表2。

3讨论

炎琥宁是由爵床科植物穿心莲提取研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其有效成份为脱水穿心莲内酯二琥珀酸半酯钾钠盐。炎琥宁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及镇痛作用,能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释放,增加垂体前叶ACTH的生物合成。本品能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加强体液免疫能力,改善CD4+/CD8+水平,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炎琥宁具有抗病毒功能,是通过占据病毒复制过程中的DNA片段的包裹,使病毒不能正常复制,达到抑制和杀灭病毒的目的,对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Ⅰ型、甲Ⅲ型、柯萨奇病毒均有灭活作用。体外抑菌实验提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2,3]。炎琥宁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抗菌双重功效,与抗生素合用也能起到协同作用。炎琥宁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在解除临床症状及缩短病程,特别是减轻患儿流涕、鼻塞方面明显优于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有白细胞减少、可逆性贫血、肾损害、致畸形等副作用,而炎琥宁从中药植物中提取,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炎琥宁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80例用炎琥宁5~10 mg/(kg·d),对照组80例用利巴韦林10~15 mg/(kg·d)。结果 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 6,P<0.01)。结论 炎琥宁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关键词:炎琥宁,疱疹性咽峡炎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05.

[2]马骏,鲍书琴.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63-64.

疱疹性咽峡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我科2010年5月—9月收治患儿, 其中男62例, 女38例, 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7岁, 病程均为1 d~3 d。所有病例均符合《儿科学》中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观察组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6个月~7岁;对照组50例, 男34例, 女16例, 年龄6个月~7岁, 2组均有发热、流涎、咽痛、厌食、咽峡部有疱疹及溃疡。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2) 年龄6个月~7岁; (3) 病变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4) 无局部淋巴结肿大; (5) 无其他并发症。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80~100 mg/ (kg·d) , 利巴韦林10~15 mg/ (kg·d) , 炎琥宁10 mg/ (kg·d) , 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蒲地兰消炎口服液, 6个月~1岁5 m L/次, 每日2次, 口服;1岁~2岁10 m L/次, 每日2次, 口服;2岁~7岁10 m L/次, 每日3次, 口服, 治疗5 d~7 d。

1.4 观察指标

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 流涎消失时间, 疱疹、溃疡消退时间, 总病程。

1.5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用药1 d~2 d, 体温恢复正常, 无流涎, 食欲好转, 疱疹及溃疡完全消失; (2) 有效:用药2 d~4 d后, 体温正常, 无流涎, 食欲好转, 疱疹及溃疡完全消失; (3) 无效:用药4 d后, 体温仍有反复, 流涎减轻, 食欲稍好转, 疱疹及溃疡消失不明显。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流涎消失时间、疱疹及溃疡消退时间、总病程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发热性疾病, 以咽峡部疱疹性或溃疡性损害为特征, 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 好发于夏秋季节, 传染性较强, 有流行趋势。该病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 亦可单独存在, 常见于6个月~7岁儿童, 病程1周左右, 重者可达2周。年长儿常诉咽痛, 吞咽时尤甚, 小婴儿可发生呕吐、惊厥, 部分患儿可多次发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略低, 在感染后能产生持久免疫力, 但萨科奇A组病毒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引起再次发病。本病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本病中医辨证属湿热喉痹, 多为外感湿热, 上攻咽喉所致, 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疗法。中药制剂蒲地兰消炎口服液 (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 具有抗炎、抗病毒及解热和调节免疫的作用, 由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等中药材提取而成。其中蒲公英性苦、甘、寒具有抑菌、抗病毒及抗炎作用;板蓝根性寒, 味苦, 具有清热、抗病毒、抗菌的作用;苦地丁性寒, 味苦、辛, 具有抗炎、镇痛、抑菌的作用;黄芩性寒, 味苦, 现代药理研究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四药相配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力。

本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蒲地兰消炎口服液能抑制病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 快速解除患儿症状、体征, 缩短疗程。该药疗效高、起效快、气微香、味甜、微苦、口感好、儿童容易接受, 适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蒲地兰消炎口服液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2组均常规应用利巴韦林、头孢哌酮舒巴坦 (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炎琥宁治疗的同时, 观察组给予口服蒲地兰消炎口服液, 6个月1岁5 mL/次, 每日2次, 口服;1岁2岁10 mL/次, 每日2次, 口服;2岁7岁10 mL/次, 每日3次, 口服, 治疗5 d7 d。观察体温、流涎消失时间、疱疹及溃疡消退时间、总病程。结果 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流涎消失时间、疱疹及溃疡消退时间、总病程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蒲地兰消炎口服液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 可明显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值得推广。

关键词:疱疹性咽峡炎,儿童,科萨奇病毒,蒲地兰消炎口服液,疗效

参考文献

[1]韩琴, 汪泽军.疱疹性咽峡炎115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3 (7) :287.

疱疹性咽峡炎 第7篇

1 基本方加减治疗

有医家认为本病与风毒湿热之邪有关, 治宜泻火解毒、清心凉血, 故刘百祥[3]以泻心导赤散加味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69例, 结果迅速改善了患儿临床症状, 缩短了病程;根据中医辩证论治, 陈可静[4]以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28例, 总有效率92.86%;赵喜连[5]等以银翘散加味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70例, 总有效率为94.2%;王华光[6]等以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结果总有效率93.7%;马生连[7]认为本病是内外之湿邪上攻咽喉所致, 故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本病96例, 结果总有效率92.7%, 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2 自拟方加减

徐润珠[8]自拟清解利咽汤 (连翘8g、金银花8g、黄芩6g、桔梗4g、贯众6g、山豆根3g、牛蒡子6g、玄参10g、藿香5g、甘草3g) 口服, 1剂/d, 水煎取汁150m L, 频服, 3d为1个疗程, 一般服用1~2个疗程, 并清淡饮食、注意卫生、适当休息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48例, 结果总有效率95.8%, 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其临床疗效肯定;全文哲[9]等自拟清咽解毒汤 (柴胡6g、黄芩6g、生地10g、玄参10g、牛蒡子3g、白薇6g、山慈菇6g、蝉衣3g、谷芽10g、桔梗3g、金银花10g、神曲10g、甘草2g) 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30例, 总有效率96.6%;胡冬生[10]自拟清热利咽汤[薄荷 (后入) 5g、金银花10g、蒲公英10g、牛蒡子5g、生甘草3g、生地黄10g、麦冬6g、玄参10g、桔梗5g]随证加减治疗疱疹性咽峡炎36例结果36例全部治愈。

3 中药制剂

3.1 痰热清注射液

痰热清注射液属纯中药制剂, 其主要组成为黄芩、熊胆、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全方有较好的清热、解毒、化痰等作用, 并有广谱抗菌、抗病毒等功效。李晓娅[11]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8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加用痰热清组) 65例和对照组23例,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30%, 对照组有效率为69.56%, 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吴亚斌[12]等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178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 (抗病毒及一般对症支持治疗) 和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 治疗, 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1) , 显效率 (95%)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王仕奎[13]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患儿疱疹性咽峡炎98例, 结果痰热清治疗组患儿疱疹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 (P<0.01)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2 双黄连冻干粉剂

双黄连冻干粉剂是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等中药提取, 经科学方法精制而成的一种淡黄色粉末, 具有清热解毒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 其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宫运刚[14]等用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3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双黄连注射液组) 和对照组 (利巴韦林组) , 结果治疗组患儿退烧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陆月凤[15]等用双黄连冻干粉针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52例,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 对照组有效率78%,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李薇[16]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40例,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曹选成[17]以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观察研究亦, 提示双黄连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3.3 清开灵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是在安宫牛黄丸基础上研制成的纯中药制剂, 方中栀子清心泻火, 黄芩苦寒清肺,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外邪, 水牛角、珍珠母、牛黄清营凉血, 板蓝根解毒利咽。诸药配伍有疏表清热、解毒利咽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亦发现栀子、板蓝根、金银花、黄芩等有抗病毒、抗菌的作用。沈晓莲[18]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3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用清开灵注射液) 和对照组 (用利巴韦林注射液) ,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患儿体温恢复时间、疱疹消退时间等方便有明显优势,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杨丽萍[19]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60例, 结果有效率为95%;何荣兰[20]以清开灵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20例, 总有效率95%。

3.4 蒲地蓝口服液

蒲地蓝口服液是有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黄芩等组成的纯中药制剂。蒲公英有清热解毒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其能激发机体免疫功能,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杀菌作用;紫花地丁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其具有抗病毒作用;板蓝根有解毒散结、凉血利咽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病毒有抑制作用, 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李育红[21]选择疱疹性咽峡炎患儿35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颗粒剂,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3%, 对照组总有效率71.4%,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孙晓鸣[22]等选择81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组和利巴韦林颗粒治疗组, 结果蒲地蓝组的临床有效率为100.0%, 显著高于利巴韦林组的84.8%, 且蒲地蓝组患儿退热时间及溃疡消退时间均短于利巴韦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除了上述常用药物外, 也有学者使用喜炎平[23,24,25,26,27]等制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且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4 小结

综上所述, 中医药治疗少儿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费用低廉、副作用少、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但是由于中药汤剂味苦, 患儿难以下咽, 现有的成药及针剂有较多的问题, 因此, 积极研发更好、更有效的制剂在临床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疱疹性咽峡炎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112例, 均为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儿科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中, 男31例, 女25例, 年龄1.5~5.5岁, 平均3.1岁, 病程2~8 d, 平均3.5 d;体温:37.5~39.0℃42例, 39.0~40.0℃14例;对照组中, 男29例, 女27例, 年龄2~6岁, 平均3.2岁, 病程2~7 d, 平均3.2 d;体温37.5~39.0℃43例, 39.0~40.0℃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温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3]

(1) 发病特点:多在夏、秋季发病, 散发或流行性, 传染性强, 起病急、流行快; (2) 症状:发热, 低热、中等度热或高热, 咽痛、吞咽受限, 口角流涎, 哭闹烦躁, 食欲减退或拒食, 恶心、呕吐, 腹泻; (3) 体征:咽部充血, 咽腭弓、腭垂和腭扁桃体等处可见几个或数十个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周围伴有红晕的疱疹, 直径1~4 mm, 破溃后形成黄色浅溃疡, 口腔前部、齿龈、颊黏膜、手足等处无病变, 淋巴结亦无增大; (4) 实验室检查:体检末梢血, 提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高。

1.2.2 中医辨证标准[3]

热毒内盛证:周身发热, 咽部疼痛, 口角流涎, 烦躁、哭闹不停, 小便黄赤, 大便干结, 舌质红, 舌苔黄, 脉细数。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体温过高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口服, 加强口腔护理, 白细胞计数升高者可选择抗生素, 再将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 (kg·d)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予以治疗, 1次/d, 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5 d。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自拟止痛咽炎饮, 药物组成如下:板蓝根9~10 g, 大青叶6~9 g, 蒲公英9~15 g, 黄芩5~9 g, 淡豆豉5~9 g, 麦门冬6~10 g, 连翘7~10 g, 金银花5~9 g, 薄荷 (后下) 5~9 g, 甘草3~6 g。每日1剂, 水煎取汁150 ml, 每次50 ml, 分早、中、晚3次口服。连续治疗3~5 d。

1.4 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经治疗2 d内, 体温下降至正常, 无咽痛, 口角无流涎, 食欲明显好转, 咽峡疱疹明显缩小, 未形成溃疡;好转:经治疗4 d内, 体温下降至正常, 咽痛缓解, 口角无流涎, 食欲好转, 咽峡疱疹缩小、逐渐消失, 未形成溃疡;无效:治疗5 d或5 d以上, 体温仍未下降至正常, 咽痛未缓解, 疱疹未愈合, 形成溃疡并融合。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治疗组56例患儿中, 显效40例 (占71.4%) , 有效14例 (占25.0%) , 无效2例 (占3.6%) , 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56例患儿中, 显效19例 (占33.9%) , 有效27例 (占48.2%) , 无效10例 (占17.9%) , 总有效率为8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根据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特点,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中的“咽痛”、“喉痹”等病证范畴, 其病位在咽喉, 与肺、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是小儿脏腑未充, 正气未足, 每于夏、秋之际易于感受外邪, 或时邪疫毒之气侵袭, 邪气入里乘于脾胃, 因脾胃络于口、齿及龈, 故内热循经上攻于口部、咽喉而发病。故治疗上应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笔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自拟止痛咽炎饮一方, 方中金银花、薄荷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黄芩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淡豆豉味辛、凉, 归肺、胃经, 连翘味苦、微寒, 归肺经, 二者配伍,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为治疗咽痛之要药;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以防清热药伤津之弊;甘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

综上所述, 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自拟止痛咽炎饮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有效改善症状, 起效快, 临床效果满意。

摘要:目的 评价止痛咽炎饮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112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 对照组给予解热镇痛、抗感染、口腔护理及利巴韦林等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止痛咽炎饮口服治疗, 连续治疗35 d。结果 经治疗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止痛咽炎饮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效果满意。

关键词: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止痛咽炎饮,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方瑜.炎琥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5) :584-584.

[2]刘西平, 李勇.自拟解毒利咽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42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2 (6) :52-53.

[3]徐润珠.自拟清解利咽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48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5 (2) :39-40.

疱疹性咽峡炎 第9篇

[关键词] 痰热清注射液;七味清咽气雾剂;疱疹性咽峡炎;儿童

[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79-02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夏秋季,主要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以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所致者居多。近年来手足口病在我国流行,EV71病毒感染所致者有的初期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笔者所在医院在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方法上进行创新,在给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七味清咽气雾剂喷于溃疡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90例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均无其他并发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 0.5~5岁,平均(1.5±0.2)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0.5~4.5岁,平均(1.7±0.3)岁。两组患儿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与病情轻重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加用七味清咽气雾剂治疗。痰热清注射液(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Z20030054)用量0.5 mL/kg静滴,1次/d,用药3~5 d。七味清咽气雾剂(山东本草药业有限公司,Z10980067)3喷/次于口腔疱疹或溃疡处,3次/d。对照组只应用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剂量及疗程同实验组。两组患儿若检查血常规结果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加用抗生素治疗。余对症治疗两组相同。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24~48 h内体温降至正常,用药3 d疱疹及溃疡消失,可正常进饮食不哭闹,无流涎;有效:用药48~72 h体温降至正常,用药5 d疱疹及溃疡消失,可正常进饮食不哭闹,无流涎;无效:用药72 h以上仍反复发热,用药5 d疱疹及溃疡仍未消失。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儿退热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患儿无不适主诉,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起病,具有传染性的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高峰季节为夏、秋季,发病儿童多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多由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引起,常通过肠道、口腔或呼吸道进入机体,病变主要在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易并发细菌感染[1-2]。如治疗不及时,易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发生脑膜炎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西医药物,临床研究多以中西医结合方式给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3-5]。本病辨证属于祖国医学小儿外感发热的范畴,多为实证,属风热乘脾。小儿外感风热邪毒,内应脾胃上熏口舌,故发为口疮、口糜,火热熏灼,故疼痛拒食,烦躁不安。

痰热清注射液主要成分有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祛痰、镇咳、镇惊及镇静的作用,其清热祛痰、镇咳作用明显,可以良好地控制患者咳嗽、咳痰等症状[6]。该药以黄芩为君药,熊胆粉、山羊角为臣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熊胆粉有抑菌、镇咳、祛痰、平喘等功效;山羊角有清热解毒、平肝熄风、化痰解痉之功效;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宣肺解表之效,以其为佐,助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之效;取连翘清热宣透作用,又可引诸药入肺经为使药。

七味清咽气雾剂方剂取自古方山豆根汤与六神丸,具有抗病毒、抗炎、抑菌作用。其主要成分有麝香、山豆根、射干、玄参、麦冬、蟾酥、冰片等。麝香具有通络、消肿、行瘀、止痛的功效。山豆根降泄心火,主治喉痛;射干祛君相二火,散血消肿,除痰结核;蟾酥有消肿止痛、解毒除秽之效;玄参主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寐、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效;冰片又名龙脑,具有清热、止痛、解毒的功效。从以上诸药提纯后的药物有效成分,喷雾于咽部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透热通窍、利咽散结作用,还起到濡养稀释痰液黏稠度,易于清除痰液与病菌作用。临床观察证实,应用七味清咽气雾剂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消肿止痛快,有内服治疗所不及的快速起效作用。

综上所述,痰热清注射液联合七味清咽气雾剂在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过程中能有效退热,促进溃疡或疱疹愈合;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治疗时间及患儿痛苦。本研究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显示两药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操作简单方便,患儿接受度高,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

[2]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2.

[3] 张雷.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3):76-77.

[4] 范敏勇.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6):38.

[5] 胡淑琴,苏锋,周征兵.痰热清注射液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2):14-15.

[6] 熊旭东.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肺炎疗效研究[J].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0(3):63-64.

疱疹性咽峡炎 第10篇

病例选择病例源于2001年4月1日至2002年4月30日门诊患儿, 经由同一名专科医师诊断为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且刚刚发病一天者, 共161例。按门诊顺序编号, 以编号个位数为2、5、8的患儿选作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对象, 共48例;另取个位数为3、6、9的48例患儿选作对照组。实验组男26例, 女22例;平均年龄3岁10个月, 最小5个月, 最大13岁;第1天就诊时平均体温 (3 8.3±0.6) ℃。对照组男2 5例, 女2 3例;平均年龄3岁9个月, 最小7个月, 最大12岁8个月;第1天就诊时平均体温 (3 8.2±0.6) ℃。

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病灶的位置、形状、大小、合并的症状, 且无复发的情形, 由同一位训练合格的专科医师诊断, 鉴别诊断依据Primary Pediatric Care Table 268-1 Features of Stomatitis by Category.排除标准:不具有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典型病灶, 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气喘、过敏性鼻炎、皮肤炎症等其他疾病, 以及1周内曾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此外, 本次研究辅以乱数抽样33例患儿, 采取第1天和第3天咽拭子标本行生物晶片检测, 均为肠病毒反应阳性、且二次检查示病毒数显著减少者。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中药液剂“哈萩”, 于诊断后立即给予咽喉部喷药, 第1小时每15分钟喷药0.5ml, 以后每2小时喷药1次, 每次0.5ml。“哈萩”的主要成分有黄芩、黄连、玄参、柴胡、桔梗、甘草、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马勃、白殭蚕、升麻、薄荷、陈皮等。对照组接受一般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止痛剂、口内膏、胃肠药等) , 并获家长许可。

疗效观察和判定标准经第1天诊断、治疗后, 安排同一位医师第2、第3天两次回诊, 并记录这3次口腔病灶的位置、形状、大小、合并症状、复原情况, 其中病灶大小度量到0.1厘米, 取最大1个黏膜病灶之直径为准;体温精确到0.1℃, 取3次数值平均。疗效判定:水泡完全消失、溃疡愈合、不发烧、食欲及活动力恢复如前等必须4项完全符合者为有效;如患儿两次回诊均未达到“有效”, 由助理人员每天电话随诊直至患儿康复为止;如患儿均未完全符合4项因素或直到第7天才复原, 与自然病程无异则判为无效。

结果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一般自然病程约5~7天。实验组48例中, 有效41例, 其病程缩短为2.33±0.7 2天, 无效7例。如不分疗效, 该组4 8例的病程为3.1 0±1.8 6天, 而对照组4 8例的病程为6.4 0±0.8 9天,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P<0.001) 。由此可见, 使用本次研究之中药喷剂能缩短病程2~3天, 在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疗法之时, 中药喷剂可更早缓解症状, 减轻患儿痛苦,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黎林摘)

上一篇:个案管理干预下一篇:贯彻十八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