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范文

2024-06-24

德育案例范文(精选12篇)

德育案例 第1篇

事情发生在前年5月,我所教授的高三(5)班做高考前的最后一次实验,实验完毕清理仪器时发现少了一把游标卡尺(价值约150元),我旋即将情况告诉了物理课代表,请他帮助找回,但没有找到。

第二天上课前全班都知道丢失了一把卡尺,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大骂“窃贼”,有的建议搜查的,更多的同学通过纸条、悄悄话形式主动给我提供线索。通过对这些线索的整理,拿卡尺的嫌疑人浮出水面。据同学说“嫌疑人”一贯手脚不干净,常在生物、化学实验时顺手牵羊。甚至还有同学说好象看见“嫌疑人”拿走了卡尺。对此情形,我陷入了沉思。

高三(5)班是我从高二接手的,来自农村的学生很多,绝大多数学生纯朴、学习刻苦。我接手时物理基础很差,但同学们愿意与我配合,最近两次考试比一向成绩最好的理科班还好,正处在上升势头。我知道他们喜欢我,不愿意我的利益受损。但高考迫在眉睫,我不得不想到如果我找“嫌疑人”谈话会出现的结果:一种可能是“嫌疑人”确实拿了卡尺,这会造成全班同学鄙视他,“嫌疑人”会陷入无地自容的尴尬局面,全班同学的集体荣誉感也受到伤害;另一种可能是“嫌疑人”并没有拿,那要不要重新再查?如果再查,难免会引起同学间的相互猜忌,如果就此罢休,同学们又觉得心愿未了。这些都不是高考前应有的好心态,思虑再三,我决定了自己的做法。晚自习前给同学们讲了下面一段话:谢谢同学们这两年来和我的密切配合,同学们的成绩有了飞速提高,老师很高兴,游标卡尺的事情老师不查了。同学们也不要再查了。也许这位同学觉得好奇或是还不会读数想多看一会,现在不好意思送还了,怕同学们说他是小偷。老师就有过这种体会,小时侯拿了学校一只乒乓球就不好意思送回去(学生都笑了),学校的卡尺老师先赔上,请你将来找一适当的时机送还给老师,老师可以等二十年。我们班从高二时的物理倒数第一变为现在的前两名,你们创造了奇迹,老师永远为你们感到自豪!高考在即,希望同学们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复习应考中来,把优势转化为胜势。祝同学们高考笑眯眯!(掌声雷动)……他们在高考中确实创造了奇迹:本科达线率位于全校普通班之首。

再把时间翻到去年8月,毕业已有一年的原高三(5)班同学在长城饭店聚会,我也被邀请出席。席间喝了两瓶啤酒的“嫌疑人”说非常感谢我,希望与我合影。我答应了他的要求。第二天晚上,他送照片到我家。照片用一个大纸袋装着,启开后发现,里面除了照片外,还躺着一把一年多没有见到的卡尺……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育人案例 第2篇

二街小学 吴利东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作为老师,不能只停留在上好课,学生学会知识。若是和孩子更加亲近,让孩子喜欢上你,那么孩子自然就更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听课更加专心,学习就更加有动力和激情。然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只有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关爱孩子,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结,走进孩子的内心,这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

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耳孺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诚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何等重要。

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时间陪伴和学习上的有效监督而养成懒散、逃避和隐瞒的坏习惯。但他们的内心渴望被尊重,被表扬和肯定。同时又常常感到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蒋子旺,11岁,是我班六年级的学生,农民家庭。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成绩差,各门功课测试都不及格。

三、原因分析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蒋子旺的父母忙于种田,很少和父亲在一起,父亲是也比较放任和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孩子一旦放错总是为孩子找理由和借口。

四、辅导策略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接触中我发现蒋子旺也是有进步要求的,也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名好学生,他的淘气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蒋子旺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蒋子旺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蒋子旺同学„„”渐渐的,蒋子旺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冲我笑了。通过努力,蒋子旺成为了班级的灯长,每天很负责得开灯、关灯,同学们也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蒋子旺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蒋子旺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还联系到他的母亲,说服她多用一些时间多关心儿子,多督促孩子的学习,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喜欢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蒋子旺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3、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习惯不好,常被批评,令李明的心灵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敏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不愿与别人交往,以故意捣乱来排解心中压力以寻求一种心理平衡。面对他的这种状况,我的教育以保护孩子的脆弱易伤的自尊心为出发点,鼓励他,不当众批评他,请同桌多关心帮助他。适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他的小小闪光点。

幼儿园德育案例 第3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爱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46-02

案例背景

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是几代人的寄托。在家里,他们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从出生开始,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们包办代替了,而且他们还觉得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切都替代孩子,为孩子做好一切,这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大人们恨不得把心掏给自己的孩子,但孩子却无法理解其中的爱,认为这是应该的,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孩子一天天长大,习惯越来越坏,脾气越来越大。父母亲无原则的爱,客观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目中无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要和别人分享、不知道自己还要去关爱别人。在我们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在家里就是一个小公主、小霸王,大人们什么都依着他们,千方百计地哄他们,生怕孩子不高兴,家长不仅不让孩子进行自我服务,还帮着孩子做孩子自己的事。

案例过程

1.放学时,陶陶奶奶来接她,当时陶陶在画画,看到奶奶来了,她也没有耐心了,于是就跑到老师那儿把画本一放,说了一句:“老师我画好了。”老师打开画本一检查,只见陶陶在画本了乱涂了一些颜色,其他什么都没画。这时,在一旁的奶奶说:“陶陶,你快点画呀!”刚说完,“啪”的一声,陶陶一巴掌落在了奶奶手臂上,奶奶看着她什么话也没有,悄悄地走出了教室。

案例分析:陶陶是一名很“特殊”的孩子,性格内向,甚至有些自闭,从不和别人交流,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不会穿衣、不会吃饭,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到头痛、棘手。她的画画得也不好,而且她还会偷懒,不愿动手去画。当奶奶让她快些画画时,她还埋怨奶奶,还动手去打奶奶,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尊重长辈、体谅父母的孩子吗?她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又怎么会去爱别人呢?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放手让孩子在生活、学习、游戏、交往中学习本领、体验快乐。

2.在一次游戏时间,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放玩具,当发到陶陶时,她把玩具给扔了,看到旁边小朋友的玩具,她拿了过来。原来她不喜欢老师发给她的玩具,可是这时别的小朋友不高兴了,就想去抢回来,但是陶陶不让,伸手就打了那个小朋友,并且还在一旁大叫。

案例分析:很明显看出陶陶是个缺乏分享意识的孩子,平时在家什么都依赖父母和爷爷奶奶,她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爱包围了,从出生开始,她的生活及所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包办代替,并且她认为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家里没有得不到的要求。陶陶的脾气还很倔强,平时和同伴间有了矛盾,老师如果不帮她,她有时会怒气冲冲,瞪眼与你对峙半天,一言不发,令你无法收局;有时还会情绪激动,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一样,拾到东西就扔就甩。父母亲无原则的爱,客观上造就了孩子自私的习惯,不知道自己还需要去和别人分享、去关爱别人,当然她更无法体会到爱别人的乐趣。

反思

在我们班,就有很多这样不会和别人分享、关爱别人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他们并不让人觉得是个不会爱的孩子,但在家里就是一个十足的小霸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谁都不怕,反而是家长千方百计的依着他,怕他不高兴。孩子的自私是家长过分溺爱形成的。在家里要通过家长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不要对他们过于宠爱,如果孩子一定要自私的话,家长也可以用换位的方式试一下,你学孩子的表现变的自私,那么孩子必定得不到要的东西。家长这时再通过引导,让孩子发现自私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从而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家里不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不能只给孩子一个人吃、一个人玩,哪怕大人只是象征性的咬一点点也行。玩具也是这样,如果他想跟别人玩,就要别人跟他一起玩玩具,不能只玩别人的,并且要适时地教育他,让孩子及时地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养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可是在生活中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以后长大了就会好了。幼儿的以自我中心、目中无人、任性、不讲理等坏习惯随处可见。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将来会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吗?会尊重他人,处处为他人考虑吗?能和同伴友好相处吗?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将影响他的一生。著名文学家老舍曾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起码有百位老师,但是对我的影响最深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但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的教育很关键。每一个家长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愿为孩子付出一切,但过度的爱是溺爱,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放开手让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交往中学会本领,体验快乐,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时间、机会,让他自由快乐地成长,而不是像祖辈们那样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讓孩子学会关爱别人,分享快乐吧!

注:2009年9月获区教育学会三等奖。

惩罚与宽容——德育案例 第4篇

案例:赵彬, 男生, 从初中读到高中, 初三那年他爸爸因抓坏人不幸光荣牺牲。对孩子打击非常大, 心理行为上变化较大, 像换了个人似的。其他带过他的老师, 对他印象非常不好, 总的评价是“脏”、“乱”, 每天放学回来在宿舍里扔的到处是垃圾。老师怎么批评他, 他都是笑眯眯的, 给老师来个软抵抗。一天午休检查, 发现赵彬还没有休息。我就笑着对他说:“赵彬, 老师想请你做一件事, 和老师一起到男生楼楼后东半边捡总务处修剪下来的树枝, 好吗?”还不错, 他爽快地答应了。我们两人边捡边聊, 气氛很融洽, 心情也不错。恰巧在我们捡树枝的过程中, 三楼有个学生朝楼后扔橘子皮。我心想这倒是个好时机, 于是笑着对赵彬说:“你对这个乱扔垃圾的学生有何看法和感想?”他愣了一下, 过了好一会儿, 赵彬低着头, 红着脸对我说:“老师, 我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我也懂老师带我来捡树枝的用意, 人同树一样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修剪, 才能茁壮成长, 谢谢老师给了我尊严, 以后我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在不断进步。”“孩子, 你说得太好了。人是同树一样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修剪。修去不好的, 修去影响自己生长的, 这样树才能长得高, 长得直。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 我很相信你会记在心里。这句话是:垃圾丢进纸篓, 美丽常留心间!”

赵彬同学在这个饱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中有所感悟, 有所感动, 并学会了去面对生活中挫折。后来赵彬同学改掉了自己乱扔垃圾的习惯, 很注重自己的言行, 在自己床头扣了一个塑料袋, 便于丢垃圾用。同宿舍的其他两个同学, 也受其感染。

分析:也许, 在别人的眼里, 在自己的思维定式里, 赵彬是个讨人厌的孩子。可换个角度看问题, 换种方式去教育, 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也证明了, 带着一颗宽容的心去解决问题, 会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假如我听了三位老师对赵彬的反映, 把他叫到教导处来, 采用粗暴的惩罚手段, 先训导一遍, 再叫他写份检查给我, 再罚他捡垃圾, 让同学都知道他被罚捡垃圾, 或再告知班主任, 让班主任再批评他一顿。我想不可能有赵彬以后的变化, 充其量他也是口服心不服。的确, 学生有时犯错误, 很让人生气和难过, 恨不得骂他们几句, 踢他们几脚, 实施的是一种解恨式的惩罚。出发点是想把学生制服, 使他们不敢犯错误, 害怕犯错误, 害怕被学校处分。也许我们会说:“有些学生必须得到惩罚, 他们这些学生, 总是你有上策, 他有下策。”

在日常管理中, 我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当我们用一种极端的方法惩罚一个学生时, 其他的学生通常是敢怒不敢言。那么, 你就会意识到, 你对一个学生的惩罚, 可能会失去许多学生的理解, 即使成功, 也是失败的惩罚。我们不应困惑于如何惩罚学生, 而是应不断反思自己, 更新自己的方式方法:我的管理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和健康成长吗?我的人格有足以感化学生的力量吗?我们去惩罚犯错误的学生, 其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无非是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犯错误的学生更需我们施展教师的人格魅力。我同赵彬一同去捡树枝, 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把他的心拉出来, 用更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他, 用负责的行为对待他。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从你的言传身教中学会更多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东西。其实我同赵彬一起去捡树枝, 是给了赵彬的面子。开始我笑着用商量的口气问他, 是对赵彬的尊重。我们心里清楚“淘气包”很想树立自己的形象, 最好少呵斥他们, 最好用一个眼神、一个暗示、一个行动来感染他们。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不论什么样的学生, 在他们身上总会有优点的。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能站在学生对立面进行训导, 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 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

反思:

1.学生犯错误不同于成人犯案。教育不同于审判。

2.更新理念:“学生不好才送来给我们教育的, 因为学校是教育机构。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学校无小事, 处处是教育。在正确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运用自己的宽容心态,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改正错误。

3.在处理生动活泼、个性各异的学生问题时, 我们应分清学生的“行为”与“品行”的差异, 而不是一篮子装。

4.宽容的内力是老师的微笑, 因为微笑是最祥和的语言。你是否常常提醒自己:我今天对学生微笑了吗?

5.宽容是一种美德, 它能使人的心变得像海洋般宽阔。

6.我们就喜欢夸好学生:“你看你多懂事, 老师多喜欢你;你多聪明, 你多棒……”真正需要我们的学生, 我们对他们说了这样的话了吗?“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所以作为德育工作者, 既然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我们就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这个案例, 我觉得班主任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 还要有“三心”:

一、爱心

“年年岁岁花相似, 日日天天人不同”。在当今资讯发达、生活多元化、崇尚自由民主的社会中, 学生的身心发展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破除心中固有的看法, 每天用新的眼光看问题, 学会用辨证的思想考虑问题, 深入学生心理, 研究学生心理, 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是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类似赵某某的学生还很多, 他们也正面临着健康成长的沟沟坎坎。所以我们要以一颗爱学生的心投入到学生中去, 用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 爱是一切事物的润滑剂。“爱生”是一个闪光的教育理念, 但“爱孩子, 连母鸡也会”。是的, 爱还得讲究水平, 讲究方法, 讲究艺术。首先, 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 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 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 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老师而言, 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其次, 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 不厚此薄彼, 不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最后, 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 与他们平等相处, 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

二、细心

罗曼·罗兰说过:“应当细心地观察, 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 为的是行动。”教师管的事特别多, 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 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 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平时, 细心观察学生, 多与学生交流、谈心,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多家访,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分析其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 及时鼓励、表扬;有教育心得多记录、多总结, 积累经验……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 才能因材施教。细节注定成败。不厌其烦, 不厌其细, 时时抓, 细细抓, 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

三、耐心

《论语·述而》中说:“抑为学之不厌, 诲人不倦, 则可谓之而矣。”作为一名教师, 要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们有一些缺点会经常反复, 教师就应该耐心地教育、疏导学生, 努力做到“诲人不倦”。显而易见,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巨大的耐心、坚韧的毅力, 无疑是教师征服学生的重要武器, 也是其必备的人格素质。

有些教师平时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教, 教师也越来越难当了, 因此, 他们经常对学生“河东狮吼”或是“大声吆喝”。从这个个案中, 我又深刻认识到, 在任何时候, 不要吼学生, 因为一旦你的吼声不能压住他的时候, 你就彻底地失败了, 以后就没办法教育他或者别的学生了。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中学生, 他们还很天真, 会犯错误, 并且有的错误是反复的, 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教育, 这也是中学教育的特殊性所在吧。毫不夸张地说, 一个人格高尚、意志坚强的教师本身就是令学生信赖爱戴的楷模, 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生往往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 从而“亲其师, 信其言, 效其行”。

摘要:现代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 需要教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唤醒它、去呵护它。作者结合自身的管理实践及实际案例, 总结了如何用心去理解与信任、惩罚与宽容学生。

关键词:德育教育,班主任,惩罚,宽容

参考文献

[1]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叶澜, 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德育创新案例 第5篇

——教育的嫁接

教育的嫁接如春天正待开放的树木,在需要生命重新生长的枝上,进行嫁接,让它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德育工作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探察学生的心理,详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融为一体,产生心灵的碰撞。因为这样才能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采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嫁接,让德育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打开孩子们的心结,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健康的生活,拥有顽强的意志,德育教育就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我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的探索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把它形象的比喻为教育的嫁接,现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教育嫁接的前提是教师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放手让适合的人接过你手中的“接力棒”,去达到你想实现的目标。这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身心健康,阳光灿烂,努力拼搏的学生们。教育的嫁接让我们内心充满了喜悦与成就的自豪感!

一、把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嫁接到家长身上。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对成功起着很大作用,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性格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帮助。著名教育家苏或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案例一

陈xx,女12岁,六年级学生,成绩突出,文静,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但却缺乏独立思考,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记得一次,学校安排写作的任务,我在班级中宣布后,希望有学生能自动请缨,结果没有一个同学举手,我失望之余把眼睛投向了她,她却不自然的低下了头。我是多么期待她能站出来说:“我来。”我不禁迷惑:是羞于表现,还是缺乏用去。为了能培养这孩子的性格,我主动与家长取得了联系,把这件事详细的告诉了她的父母,并说出我自己想培养孩子性格的愿望。父母得知我的初衷,非常支持,赞同我的想法,我和他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拟定了周密的措施。结果是下午孩子便主动找到了我,请求让她来完成这个任务。最终孩子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我们的孩子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也需要教师的呵护。家校联手,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嫁接到学生的朋友身上。朋友往往能与我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更易与我们心意相通,更能理解我们的内心,也能在我们最需要时伸出友谊之手。

案例二

晋xx,男,12岁,六年级学生,成绩不够理想,为人却很豁达,不拘小节,善于交往,所以朋友很多,良莠不齐,其中还有一些经常违规乱纪的学生,甚至和他们拜了“把子”。但他却成为别人的“替罪羊”,替那些同学“背黑锅,做先锋”。我几次暗示,而他却全然听不进去,把全部心思放在了那帮人身上,学习成绩迅速下滑。我压抑住内心的恼火,苦口婆心的给他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让他看清问题。甚至告诉他长大后,有分辨是非,好坏能力时,可以从新选择。而他却一言不发,身体笔直的立在那里,犹如一位“勇士“。我知道他舍不得放弃那些所谓的朋友,一副哪怕为他们上刀山,下火海都无所畏惧的样子。这让我不敢继续往前,不能再期望得到一句明确的答复,否则的话只会“崩盘”,让事情更加糟糕。思虑再三,我采用了缓兵之计——给他充分的时间让他认真的考虑,而我思考新的对策。当我看到班上和他关系很不错的一位学生,我有了办法。这位学生和他一样是“把兄弟”,但却很少和那些违纪的学生来往。我叫来他,倾听了他内心的想法,并让他协助我去做佳豪的思想工作。没想到第二天我便得到了令人欣喜的答案。漫漫长路,朋友是前方明亮的路灯,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引领我们走向通往成长之路的阳光大道,并且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同时也让我明白,让同学或朋友间去做思想工作,往往比教师更方便,更高效。

三、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嫁接到学生的对手上。

人的自尊是十分强烈的,自尊受到伤害,人们往往会奋起反抗,自尊产生的动力是难以估量的。曾经又一位伟人说:“你90%的成就是你的敌人促成的。”而我把这句话运用到学生的教育中。

案例三

王xx,女,12岁,六年级学生,不爱运动,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上下课都是一个人在教室里读书,同学们主动邀请她,却遭到了她的拒绝。看到她小组讨论时孤单的身影,我心理很不是滋味,决定扭转她的性格。多次的关爱和思想教育收效甚微。该怎么办呢?我一筹莫展。偶然的一次在网络上的一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对策。我把她最不喜欢的一位女生叫到宿舍给她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让她向雨筝发起挑战,如果不应战就用言语刺激她。如:有本事赛一场,你敢不敢来呀,怕输吧等等。就这样校园里每天都有他们比赛的身影——第一天踢毽子比赛,第二天打羽毛球比赛,第三天和同学们比赛跳舞……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一个月以后我发现,不让她出去玩都不行了。看着她的变化,脸上灿烂的笑容,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朋友给予我们的是支持,是信赖;而敌人却能随时触动你的心弦,刺激我们内心,激发出我们前进的动力。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是社会的根基,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去总结,去发现,才能不断的跟紧时代,跟上学生的思想,探索出教育的真谛。教育的嫁接就是实践中的产物,她让教师放松,让学生自由,让成果显著。

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教育的嫁接

定 州 市 南 辛 兴 小 学

班主任德育创新工作案例 第6篇

【关键词】 班主任 德育创新工作案例 爱 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5-093-01

0

班主任更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真诚的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用心去解读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自然会明白学生有几多困惑,几多迷茫。来自家庭的负担,社会的压力,学习的繁重,自身心理、生理上的包袱,他们多么渴望班主任能够读懂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因此班主任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与学生真挚的交流,推心置腹的沟通,只有做到心与心相通,才能叩开情感的心扉,奏响师生心灵的乐章。

典型案例:

初2007级我班有个学生叫张平,是学校有名的“捣蛋鬼”,同学们都嫌弃他。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自我控制,自我改进,但经过几次努力,他仍我行我素,毫无半点起色。期中测试各科竟然不及格,我的心都快凉了,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

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此时,责任心告诉我,我不能逃避,必须正视现实!于是,我心一横:我不改变你,誓不罢休!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家访,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再找对策。接待我的是其伯父,通过介绍,我大吃一惊:原来,他的父亲前两年因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紧接着又病了。年纪小小的他正是需父母疼爱之时却无人疼爱,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年幼的妹妹。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

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消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打羽毛球。于是,到了课外活动时间,我约他打羽毛球,给他讲打羽毛球的技巧,谈论目前我国羽毛球在国际上的地位,谈论“苏迪曼杯”……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表现并无多大改进。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打羽毛球一边与他谈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生病时我送他去医院,给他买药、煎药........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起他。趁着良好势头我不断加强巩固,有意安排班长和学习委员与他促膝谈心,使其融入温暖的集体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奇迹终于出现了:午休、晚休及自习课,他不仅自己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于是,我大胆让他当值日生。果然,在他值日那天全班纪律特别好。在良好的纪律保证之下,他的学习成绩得到迅速的提高。初中毕业时他以596.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临江中学,现在正在重庆工商大学念大三。后来他在给我发的短信中说道:也许你不记得对我的影响有多大,但确实是你改变了我的人生。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老师。这不正是情感之花结出的甜蜜果实吗?

案例反思:

一、深入了解,架设情感的桥梁。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是班级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何况是备受冷眼的问题学生,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班主任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一个甜蜜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神情的凝视,一回友爱的握手,学生都会被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被真挚的温情所打动,心田就会激起情感的浪花。

二、真诚相待,赢得学生的信任。与优秀学生相比,问题学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倍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脆弱,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冷漠桀骜,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犯错,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对待,切忌当众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否则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我试着吸收问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承担某一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在管理中发现并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身形象的舞台。

三、以人为本,用责任心去感化学生。“如果学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在生活这片温暖的阳光里绚丽的绽放。”作为班主任,关爱每位学生是职责所在,不应该以社会原因,家庭背景及平时表现而有所偏爱,应该一视同仁。对于问题学生,我从来没有放弃他们,任其破罐破摔,而是给予特别的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认同你。

四、及时鼓励,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赏识教育就是通过鼓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常言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正确看待问题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他们身上挖掘积极因素,寻找闪光点,引发求知欲,扬起自信的风帆。

以无为而有为——自主德育案例浅析 第7篇

班上有一位名叫金某某的男生, 是一名典型的“双差生”。每天我来到学校, 接受到最多的信息就是:“你们班的金某某又没有完成作业”、“金某某上课又在睡觉了”、“金某某今天和老师顶嘴了”……由于小金同学在学习上经常与各门功课的老师产生摩擦, 所以也就不断的有老师将小金同学的家长请来聊天。由此, 不但没有让他稍有改善, 反而引发了更严重的后果。他和老师之间出现了很强烈的敌对情绪, 明明可以回答的问题也不愿开口。平时沉默寡言, 课上无声无息, 基本处于被老师放弃的阶段。

案例分析:

对于学生的认识, 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上, 一定会导致不完善的结论。因此, 我私下对小金同学做了细致的观察, 发现了一些隐藏的东西。如:

1.虽然小金同学不喜欢说话, 但还是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重视, 当有老师对他提出表扬或关怀时, 他眼神的闪烁还是显示出自己的动容;

2.小金由于自我的约束能力差, 因此导致长时间的行为习惯不良。有心进步但是始终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是其自我放任的主要原因;

3.由于家长和老师的过多干涉, 小金同学对自我的要求和理解也就变为了迫于老师和家长压力的的被迫行为, 所以对于任何事情基本都没有热情参与, 对教育、对学校有较高的逆反情绪。

采取措施:

这位同学的现象, 存在于很多学校、很多班级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过程中, 我采取了几个简单的方式。

1.自然交流放松心情

办公室交流, 属于非常正式的谈话, 很多学生一听到要进办公室, 马上就会建立起自己的“防卫意识”, 尤其是经常性被老师教育的学生, 这种意识尤为强烈。于是, 我会很随意的在去饭厅的路上与他“偶遇”, 或者在放学途中与其同行。在同行的过程中, 以比较随意的态度聊一聊他的生活、学习、愿望、爱好等内容。这样的谈话方式, 很快获得了小金同学的认同, 也和我有了进一步的感情交流。

课堂上, 金某某又走神了。是叫他站起来, 还是大骂一顿呢?毫无疑问, 两种方式对于他来说, 都是无关痛痒的 (已经站习惯、骂皮实了) 。于是, 我走过去, 拍拍他的肩膀, 站在他旁边讲课5分钟。我发现, 他坐好了, 也开始记笔记, 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降低任务提高自信

不要给孩子扣帽子, 怕就怕在“我就是差生”在孩子心里生根。对于小金, 我们可以认为他的成绩不达标, 但绝不能认为他是一个差生。最简单的事情, 作业没有完成, 那就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先问问他究竟能做哪道题?从解决一道题出发, 逐步增加。

我和他商量, 哪几门功课的作业是他自己可以做的, 哪几门是需要老师降低标准作出整改的。自己提出的意见老师接纳并给予相关的支持, 看出来, 他还是很高兴的。而在后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由于任务更加简单、明确, 他完成的质量也在逐渐提高, 自己也收获了一定的成就感, 提高信心。

3.自主管理共同进步

我们经常给孩子设定这样或那样的规范, 而学生则必须要跟着我们的规范去执行, 久而久之, 着规范就成了孩子们心里的一根刺, 时时的想要有打破规范的想法, 亦或是明里执行, 暗中偷步。

于是, 我和小金一起协商, 根据他自己对自我的要求和学校的规章, 制定了简单的规范。自己制定的规范, 增大了可执行性和亲和性, 他也愿意尝试去做。而在根据自己的规范不断努力的过程中, 金某某也在不断的进步, 不断的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案例反思:

其实在当下, 很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因为管得少, 恰是因为管得太多了。

有位家长对不安分的儿子说, 我小时候家里孩子多, 你爷爷奶奶忙, 谁管我啊, 我能走到今天, 不就是靠自觉吗。我和你妈妈对你多关心, 每天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学习, 你却一点不懂得努力, 你怎么就那么不自觉呢?

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但正是因为你小时候没人管, 才学会了自觉;你儿子不自觉, 恰是因为他太“有人管”了。该他自己想的, 父母和老师都替他想到了;该他自己感受的, 父母和老师都去给他提醒了, 他干吗还要自己去留这个神呢, 他哪里有机会学习自我管理呢?

“无为而治”是道家最基本的价值主张, 老子认为, 圣人追求“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 的境界。尽管他无为, 但民心自然归化;他好静, 民风自然匡正;他无事, 但民间自然富有;他无欲, 但民性自然纯朴。

我们应该知道, 儿童不是一块石头, 成人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 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作为雕刻者的老师如果漠视儿童的感觉, 以为在受教育方面, 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 刻什么样长什么样, 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 或一堆碎料。所谓“无为而治”, 并不是真的无为, 而是在教育中以学生的发展和天性的理念为前提, 给与孩子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空间。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 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形成浑然天成的向心力、各在其位的秩序感、井然有序的分工协作意识, 使教育工作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绩效。

参考文献

[1] .陈建伟:《无为而治:班级教育管理的理念和策略》;《教学与管理》;

德育工作案例——一切从“心”开始 第8篇

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生德育教育,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教育素养, 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值得深思的课题。三年级是学生养成各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 加上学生的辨别能力差,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 就会走上不好的成长之路, 下面我结合自己教育工作的实例, 浅谈几点做法。

一、案例一:用爱点亮心中那盏灯

1. 基本情况

李昊砼, 12岁, 三年级学生, 独生子女, 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 亲人非常溺爱他。

2. 学生的问题行为

该生上课时经常从后门跑出、前门进入。有一次我在上课, 正在黑板上板书, 当我转过身时, 发现他的一只鞋子竟然扔在讲台下, 人趴在地上。上课不专心听讲, 经常做小动作, 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时喜欢在教室乱跑, 坐不住, 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拖拉拉, 不能按时完成, 而且作业质量差, 错误较多, 学习成绩差, 是全校出了名的老大难。

3. 原因分析

通过家访和询问他曾经就读的幼儿园, 了解到由于是隔代教育, 所以爷爷奶奶十分溺爱他, 在家里打人, 爷爷奶奶也不教育他, 因为住在镇上, 父母平时周末休息才回家一次, 所以管教他的时间比较少, 导致他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比较差。

4. 辅导策略

(1) 家校沟通, 培养习惯。李昊砼这样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形成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由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此后, 我经常与李昊砼家长联系, 详细分析了李昊砼的在校表现及原因, 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 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 建议孩子放学后由自己带, 平时下班后尽量抽空多陪陪孩子, 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 终于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有一次通话中, 他爸爸向我反映, 李昊砼在家四个小时只读了两遍课文, 学习的效率很低。他爸爸向我咨询怎么办?首先我对他表示肯定赞扬, 谢谢他们配合学校工作, 放弃休息时间, 陪伴在孩子身边, 其次对孩子近阶段在校表现进步的地方表示鼓励。李昊砼明显属于在校、家都坐不住的, 自觉性极差, 每写完一个字就这里动动、那里摸摸, 自我控制能力差。平时在校老师如果不看着他写作业, 他就一个字都不写, 我建议家长在家规定时间完成作业, 完成方可玩, 否则今天不可以玩, 通过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 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时会主动把作业做完再玩, 但有时也会只顾着玩而忘记写作业。

(2) 激励教育, 唤起信心。在学习中我发现李昊砼是有进步要求的, 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名好学生, 在班级管理中我采用小组比赛方式, 哪一组作业先完成就加一个“语文之星”的章, 有一次我奖励第一名的组长一颗糖果, 哪知李昊砼竟然说, 他把作业做好为什么没有糖果?其实他的淘气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 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找他闲谈, 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 发现他有进步时及时表扬, 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鼓励他, 还经常对同学们说:“看, 李昊砼同学今天坐得真端正, 听课非常认真!”“李昊砼同学今天在课堂上准时把作业做完了交给我!”……渐渐地, 通过他的不断努力, 李昊砼的语文成绩由原来的不及格提高到现在的七十多分, 他开始慢慢喜欢上学习, 自我约束性也明显提高了。

二、案例二:用耐心爱心解决矛盾

爱心是老师亲近学生、学生爱戴老师的基础, 是“亲其师, 信其道”的关键,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付出爱心。

1. 基本情况

张晓鹏, 男, 12岁, 三年级学生, 幼儿园时就比其他孩子明显好动, 上小学后, 这种情况有增无减, 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课堂纪律, 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东张西望, 下课经常惹其他同学, 有时还大打出手。在家表现任性、冲动, 稍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个性比较鲜明, 让老师感到头疼。

有一次他与班上一位学生刘毅涵发生矛盾, 双方家长为了孩子的事来找我, 要求不要将两个人安排在一个班学习, 甚至在放学的路上, 两家长还为了孩子的事斗嘴, 这样不但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而且给其他学生家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 做法

首先, 好动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爱心、关心和耐心, 从生活、思想上教育孩子, 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耐心纠正孩子的好动行为。其次, 纠正要坚持鼓励、积极强化, 当孩子有一些自制行为的时候, 当孩子能持续一定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表扬, 并循序渐进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再次, 让孩子适当进行一些手脚协调、左右手协调、手脚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之类的活动。

对于刚才所说双方家长斗嘴之事, 首先要做好双方家长的工作, 别让家长参与孩子之间的小矛盾。爱孩子之心人皆有之, 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自我交往和处事的能力, 还能加强同学间的团结。于是我分别找来两位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 两位同学都低着头, 承认了自己的不对, 经过我耐心的教育, 他们的关系变得跟原来一样好, 爱打架的张晓鹏也逐渐转化了, 同学关系也较好。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案例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农村,案例

我校地处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御风村, 是安定区比较偏远的次中心镇, 人口共1.6万。当地农民主要靠种植马铃薯和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 导致学生不能接受很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 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下面, 我通过一则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张××, 男, 14岁, 七年级学生。

二、案例分析

(一) 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观察和与张××的多次接触, 我发现他的性格比较内向,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陌生人面前从不开玩笑。在学习上, 学习习惯养成欠缺, 上课听讲容易走神, 不认真, 教师布置的课前课后作业和要求不能认真完成。这些导致他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总是排在全班的倒数, 不能体会成功的兴奋和喜悦。这也让他产生了很大的自卑感,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心理包袱很大, 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 家庭因素

通过家访, 我得知张××学生的父母均在外务工, 监护责任落在了爷爷和奶奶身上。也就是说, 他是一个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 他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加上父母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不能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辅助, 对于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不会科学的分析。

(三) 教师因素

由于学校教师自身精力有限, 且大多数教师的房子在市区, 很多教师在上完课后便开车回家, 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任, 学生有什么问题也不能和教师及时联系。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 就不能形成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容易导致评价偏薄。长此以往, 学生便会产生失落感:不能得到教师的帮助、表扬和肯定, 又会受到同学的欺负和家长的数落和教训, 从而在教师和家长面前变得胆小怕事, 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 我觉得, 张××学生目前最为缺乏的便是自信。这对他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作为教师的我, 又该如何做以唤醒他的自信呢?

(一) 通过对学生的激励, 唤起他们的信心

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思考, 我发现所有的学生在内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世界, 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期望和憧憬, 也会为这个理想世界而努力奋斗, 希望成为教师和家长眼中的佼佼者。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这句话过于绝对化, 但是也不乏其合理性。为了消除张××学生的畏惧心理, 在课间时间, 我经常创造一些让他感觉无意的机会来和他进行谈话, 如让他帮我抱作业本或在他自己下课后习惯去的地方遇见他。同时, 我抓紧每一次能够表扬他的机会, 在课堂上对他进行公开表扬, 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当提问的时候, 我总是用眼神来鼓励他, 希望他能主动回答问题。还经常对其他学生说:“看, 张××同学在课堂上表现的真棒, 大家要向他好好学习哦!”“张××同学回答得很真确, 能够独立思考, 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张××同学上课开始举手发言了。”“张××同学很会讲故事。”通过上述努力, 张××学生开始主动找我进行谈心, 这让我觉得我的工作和努力没有白费。

(二) 积极建立家校沟通机制, 促进学生自信形成

家庭教育的缺失, 对于张××的自信心影响也很大。为了减少或消除这一因素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我主动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 将他在学校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沟通和说明, 期望能和家长共同商量帮助孩子改变的办法。如我建议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问题, 多鼓励。为了提高孩子自信心, 我建议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做事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进步的地方, 并马上表扬他的闪光点。而我则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其他教师和学生, 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 张××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 增强了自信。

(三) 教师真心爱护学生, 同学相互友爱

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灵极其简单、脆弱和敏感, 所以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如何, 是他们判读老师是否关爱自己的依据。因此, 我们应该去真心关心学生, 不能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 要更多地从精神上去帮助学生, 做到“扶贫”“扶智”“扶志”“扶德”和“扶健”。同时,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尊严。

四、辅导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的携手努力, 张××在性格、学习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上课能够静下心来听讲, 课堂上开始积极踊跃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下课后能够与同学们积极交往, 热爱班级活动, 学习成绩由原先的班级倒数到现在的30名前后, 成绩在逐渐提高。通过和家长的联系, 了解孩子在家里也能够主动学习, 喜欢通过电话讲学校和班里发生的事情告诉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

五、德育结论

学生, 尤其是初中学生, 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 用心将其做好。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的缺失极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因此, 对于学生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无论在任何时候, 都不能放弃自己, 不能失去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 要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自己是最棒的, 最强的, 不怕困难。

对于张××在这段时间里面的巨大变化, 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激励对于一个学生具有的强大作用以及对于班级这个集体所赋予的力量。因而, 当面对类似张××这样的问题学生, 教师更要具有耐心和爱心, 循循善诱, 切记不可操之过急。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不良表现而放弃这个学生, 要更多地去改变他们, 要发挥他们的有点和特长, 将他们的优点尽量放大, 张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积极融入到这样一个具有爱心的班集体中去, 感受同学之间浓浓的感情。同时,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元化, 通过各项活动和标准来评价学生, 让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能得到发现和肯定。

参考文献

[1]夏长平.浅谈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现代校长与管理艺术, 2009 (8) :47-48.

[2]郑行宣.驾驭心灵笑迎明天——中学德育案例分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 2009 (7) :63-64.

德育案例 第10篇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1课“关注国际社会, 维护国家利益”, 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 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 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提高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志, 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意识。本节课在具体教学设计上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主要采用了以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进行。

一、情景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胡锦涛出席在伦敦举行的金融峰会”“视战争如游戏的刚果娃娃兵”“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执勤”等三张照片, 或播放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 体味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感悟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体会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 感知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提出问题

对案例进行分析概括是案例教学的切入点,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应充分运用所展示的示范案例, 将学生从对案例的直观感性认识引入到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中, 让学生从对于案例本身的分析转入到对书本中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中。

1. 你认为当今世界状况如何?

2. 你如何看待目前的南海问题?你是否觉得应该“南海一战”?你如何看待菲律宾?

3. 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你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

三、师生互动

结合上述问题, 引导学生对中国如何处理国际关系、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四、问题分析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针对有些疑难问题进行分析, 在回答“如何看待南海问题”时告诉学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 为中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成功地树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形象, 也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步步争取到应有的国际地位。

在回答“如何处理和日本的关系”时, 我们要提醒学生国家与国家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矛盾, 我们要求同存异, 抓大放小, 看到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我们要尽量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五、升华思想

结合案例分析, 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得出结论并能将感悟化为自身实际行动, 这是德育课教学的落脚点。在本节课教学中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 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本节课知识, 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引入到自身的思想转化上来。

教学反思:

在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 实行案例教学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适应新课程的教改要求, 有利于展示学生个性, 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

在采用案例教学时, 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重点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 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当学生见解不一致时, 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逐步统一认识, 切忌教者处处包办代替, 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 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而且案例教学也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案例本身的印象很深刻, 但忽视了从案例中提炼的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上下工夫。作为组织者的教师, 在学生的讨论中要尽可能地少说话, 学会倾听, 学会分析。要善于抓住学生分析讨论时的关键点和盲点, 画龙点睛, 话语不多, 但必须用在“刀刃”上。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没有普通高中的升学压力和缺乏人生目标, 学习的动力不足, 学习兴趣也不浓, 对专业课都不感兴趣, 更何况是考查课的德育课。同时, 德育课传统的教条式的说教也是激起学生厌倦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德育课, 就是教师毫无情感地将大道理、大教条, 生硬地塞给学生, 教师一味读课本, 把学生看作被动接收的容器。这种封闭的、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 其结果必然引起学生对德育课不同程度的反感, 对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

职业学校班级德育工作案例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汽车专业;男生德育

一、中职汽车专业男生德育管理工作研究的背景

1.案例一

石同学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多年未取得联系,父亲重新组建家庭。所以石同学几天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几天与父亲住在一起,老人对石同学也仅仅是管其吃饱穿暖,父亲则是负责学费和零花钱。进入中职后,这个同学一直是住校,职中的学习氛围也没有初中的紧张,便发生了偶尔旷课、易与同学发生矛盾等一系列自我放纵行为,班主任找其谈话,期间联系其爷爷和爸爸,也与家长多次谈话,希望了解该同学反常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希望其父亲能多多重视儿子在青春叛逆期的一系列教育问题。

2.案例二

罗同学是父母的宝贝,所以父母对罗同学特别的溺爱,加上父母的年纪与王同学年龄相差比较大,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开学以来,罗同学表现较为内向,很少参加课外活动,除了偶尔的迟到和旷课,也没有其他违纪行为。但是到了学期末,随着天气日趋寒冷,罗同学的迟到和旷课也变得越来越频繁,据其父母说,罗同学多次都是早上赖床直至错过校车,便找理由不去学校。后来也是多次找借口不去上学,譬如头疼甚至摔了一跤要在家休养多天。班主任逐渐感觉到问题的严重,便多次与罗同学及其父母联系,了解罗同学厌学的背后原因。

二、中职汽车专业德育案例分析

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相互结合

案例一中,石同学由于精神上缺少父母家人的关心和约束,导致他在学校行为散漫,做出一系列反常行为。只有在发生了事情后,石同学才会获得爸爸的关注甚至关爱。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做出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为了引起亲人及其老师的注意。而案例二中,罗同学却是由于父母对其过于宠溺,使其骄纵蛮横,做错事不从自身寻找原因。所以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班主任老师首先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找到行为发生的根源,其次,再从学生身上出发,引导孩子焕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德育教育

德育对象的特殊性在于面对的是每一个个性不同的人,而学生自身的历史原因,导致德育难度上升。这些男生多数属于初中成绩就中下游的同学,是老师和家长都头疼的学生,他们自由散漫。这些学生中有些来自同一所初中,同一个交际圈,他们讲哥们义气,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低落。了解了我们德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就能很好的把握工作中的重难点与度。

3.专业特点导致男生众多,抓住男生心理特点采取措施

(1)抓住男生要面子的特点,在班级营造氛围,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树立威信,让学生明确行为的原则与底线在哪里。而行为一旦触碰或者跨越了这条底线,将会获得什么样惩处。

(2)在处理班级事务和做学生心理工作的时候,为了避免男生抱团的行为,应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各个击破。我在长期的德育思想工作中发现,在集体中做德育工作的收效远远小于对个人做思想工作的收效,这有点类似于法不责众的心态,不如单独针对某个学生做思想工作效果要好。

三、中职汽车专业男生德育管理教育的反思

1.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德育能力,身教重于言传

言传与身教孰重孰轻?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强调言传身教,言传在前,身教在后,这也是由于“说得容易做的难”。我们职中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太多太多的“言传”,简单的“言传”收效甚微。我们的老师应当更多的运用“身教”这一教育手段,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学生、影响学生。

2.抓好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中职学生一定要强化专业技能,对在校园技能大赛、省级以上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要宣传和表彰。真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一技之长是人生的立足之本,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抓好后进生队伍的管理,使他们树立学知识、练技能的信心

汽车类专业男生,大多是在学习经历中屡遭挫折,心理和行为上受到消极影响的学生。我们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并延伸到实习、实训及职业生涯规划中。

参考文献:

[1]詹万生.和谐德育的基本内涵[N].青年时讯20064-20

德育案例 第12篇

我国经历了世界上最漫长的封建社会,留下了许多的思想糟粕。比如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个男孩传宗接代的思想,在我国还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以用“根深蒂固”来形容了。在山区农村,家中有三四个孩子是很正常的,大多数家庭都有女孩。女孩子在家中都要干家务活,并没有什么地位。芳是山区农村比较典型的一个女孩,成绩平平,安静、朴素、独立,她还会画一手漂亮的画,细腻而不张扬,朴素又大方。

二、案例描述

由于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班容班貌评比,我布置了作业,要求同学都拿出自己保存的作品或最近画的作品展示。芳连续画了三幅比较忧郁而深沉的画(僵尸的头、披着散发的少女、被摧毁的房屋)。

第一幅画(僵尸的头)起初我以为画一幅让我赞赏的“恐怖画”并不奇怪。只是赞赏之余却又隐约觉得不安。芳太安静又太甜美,这样的画并不适合她的风格。不过我也没多想,毕竟在艺术的创作上,我们鼓励开拓创新。只是在上课的时候,忍不住多看她几眼,看她的时候仍然觉得舒服,笑容淡淡的,眼角的忧郁也是淡淡的。我想这是14岁少女的雨季,天晴了,自然也就好了。

第二幅画(披着散发的少女)很奇怪,芳没有回到她过去的风格,而是继续了她的忧郁系列。只是这一次更阴沉,恐怖的感觉简直深入心灵,不安更加强烈。再观察她的时候,觉得她的安静中有了明显深沉的痕迹。这个女孩难道有什么心事?

在“师生心语”信箱中,我给她写了一些话:“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是你们的大哥,你有什么话可以跟我说说,我等你的回音。”信,班长拿给她了,观察中我发现:有被说中心事的尴尬,然而这点并不是主要的,我分明看到了她脸上的委屈和无助。我不再看她,我怕她看见我正在看她。这于她于我,都是一种尴尬。我对她的关心,她当理解;假如她懂,并且愿意,她也许会告诉我一切。

她即使不告诉我,我却不能不关心。作为班主任的我,旁敲侧击地问她的同桌,一无所知,只是肯定了她的确非常不开心。笑容少了,常常走神。几经周折,才从一个了解她家庭情况的本地教师那里知道了一些事情。

她家有六口人,上有两个姐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三,学习刻苦,成绩都比较优秀,下还有一个宝贝弟弟,成绩一般,但家里非常宠爱他。从她家的情况来看,我大概也能猜到一二,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矛盾之中的她逃进了虚幻的世界,选择了自己最能宣泄情绪的忧郁而深沉的题材。

第三幅画(被摧毁的房屋)期待她的述说,等来的仍然是阴沉系列,并且是愈演愈烈。这个女孩戴着脚镣在跳舞,表现的是繁华,述说的是孤独。于是我开始了和她的第二次文字交谈:

芳,你给我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我给你猜一个谜,答案你要亲自告诉我,期待你能回答。引例:一战时期,前线有部分士兵得了一种对炸弹的恐惧症,严重者居然肢体瘫痪。一位英国心理医生在一名患病士兵的腿上画了一个圈,肯定地对士兵说,这个圈以上的部分明天就会恢复知觉,第二天那士兵果然发现原来麻木的腿有了感觉。医生依样画葫芦,只不过把画圈的位置往下移了一些,话还是那样。如此几日,那士兵的病竟然完全康复了。请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办公室没其他人的时候,芳来了,她声音很轻。

“老师,这是真的吗?”

“真的,这些士兵的病真的好了,你认为这个医生的话可信吗?”

她无言。

“再讲一个故事:医生蒙上待决死刑犯人的眼睛,在犯人的手腕上假意比画一下,谎称他的血脉已被切开,他将会因血流尽而死亡。但实际上犯人所听到的滴答声不过是故意放在旁边的一个滴水的盆,一滴血也没有流的犯人因恐惧而死。”

她睁大眼睛看我:“这么厉害?”

“这叫境由心生。其实就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双刃剑,全看你怎么运用。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也是心理暗示。一个父亲,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功成名就,一个孩子步父亲后尘,锒铛入狱。问他们,都是一个答案:谁叫我有这样的父亲呢?我们不能改变掌控不了的东西,但是可以改变我们自己。那么,你要成为哪个孩子?这是你完全可以掌控的。”

几天以后,芳在信中给了我一个甜美的笑,不张扬却饱满。我知道,她走出来了。

三、案例反思

芳的事情,让我思考,人的心理其实可分为潜意识、显意识。芳画的内容反映了她的不愉快情绪,而在画里所传达出的不愉快情绪又加深了芳的情绪体验。而这种恶性循环是潜意识的。潜意识是隐藏在意识深层的、还不能完全被人觉察和控制的部分。与显意识相比,潜意识更广泛、更丰富,不易被人觉察,又具有强大的力量。潜意识还有一个特点,它有点像一个呆头呆脑的昏君,往往分不清信息的真假,谁经常和它接触,它就认为谁是对的,就按谁的指令去工作,容易接受消极暗示。

由此我想到,一些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反复地讲这样一句话,“我本来就笨”“我学不好数学”“我学不好英语”“我粗心马虎”“学习真累,没意思”,等等。这样就不自觉地运用了消极的心理暗示,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很被动很消极,最终这些暗示很可能会真的变成现实。

心理暗示是柄双刃剑,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利用它产生积极的效果。

(一)身教暗示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意思就是强调为师者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心理学角度说,人更易相信见到的而非听到的事实,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因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努力通过行动做出表率,暗示学生纠正。

(二)榜样暗示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不应当忘记同学互相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教育者的使命是要运用好孩子化坏孩子”,“运用坏孩子的好处化好孩子的坏处”。由于学生之间的年龄、经历、知识、经验接近,又朝夕相处,心理距离小,这种暗示更易为受教育者接纳;同时又会对教育者本人产生积极暗示,促使他更加自觉,可谓一举两得。

(三)经验暗示

上一篇:施工和质量控制下一篇:二期天保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