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审计经济学分析

2024-08-12

管理审计经济学分析(精选12篇)

管理审计经济学分析 第1篇

管理审计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新阶段,是对审计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什么是管理审计?自从1932年罗斯提出管理审计以来,有关管理审计内涵和定义的研究就层出不穷,但是一直未取得共识。王光远(2002)在对国内外有关管理审计理论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管理审计是一种与财务审计相对的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审计类型,如果说财务审计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己任,管理审计的中心任务则是审查管理信息。”而对于管理审计产生原因的分析观点也不尽相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52年提出,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主要是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的放权,通过将权力授予下级管理者,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模式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达尔文·卡迈勒和詹姆斯·罗克特提出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发展的动因是二战后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管理当局看到内部审计人员的服务有助于确保企业经济活动记录的恰当性。王光远(2002)提出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是受托责任。当然,从受托责任角度分析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完全合理。这是因为企业两权分离的受托责任关系在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合伙企业就已经出现,至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后,随着股份公司的大量出现,受托责任关系更是普遍存在,但至到1932年罗斯提出管理审计以来,才出现了管理审计,同时这种观点也不能解释不同时期不同管理审计开展存在差异的原因。因此,受托责任并不一定导致管理审计产生,管理审计的产生有着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利用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信任理论及收益成本理论分析了管理审计的产生,进而利用博弈论分析了管理审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建议。

二、管理审计经济学分析

( 一)管理审计理论基础(1)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及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适应这种变化,权利的享有权和权利的行使权逐渐分离,从而导致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实际也就是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订立了一份契约,即契约关系由此形成,该契约关系不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关系,而是以产权为纽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通过契约的履行能够为契约关系的双方带来收益,契约双方在考虑是否有效履行契约时,主要考虑的是其预期的收益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水平。当契约关系的双方均保证契约的有效履行时,双方的收益才能达到平衡,但这种收益的平衡并不一定导致契约一方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双方收益平衡的相对最大化。而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在经济活动中,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契约关系双方的收益最大化趋势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利的行使者可能会利用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对信息拥有的优势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不是寻求与权利的享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2)有效激励是确保契约关系有效履行的保障。为了促使权利的行使者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以达到契约双方利益的平衡,激励成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需求决定其动机,从而决定其行为的目标,在契约关系中,应通过有效激励,以促使行为人以契约的有效履行为其行为目标,以确保契约关系的有效履行。此外,从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看,人的理性具有选择性,个体的特性不同,其理性也不尽相同。选择性理性是行为人行为动机的基础。即在同一契约关系中,即使各种外在条件均相同,不同的契约关系人其行为目标均可能不一致。同时,在同一契约关系中,当外在条件变化时,同一契约关系人的行为目标也可能会有所不同。据此,为引导委托代理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有效履行契约,也需要根据行为人的可能需求,考虑实施相应的激励。(3)有效的管理评价是有效激励的前提。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当存在权利的行使者不可控的其他因素影响情况下,即使其努力履行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恰当评价,权利的享有者可能不会深入追究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不理想的深层原因,而直接归归咎于权利的行使者,从而有意地降低对其激励的程度,而权利的行使者为保持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又可能会通过损害权利的享有者利益来弥补自己收益的减少;反之,当外在环境较优的情况下,即使权利的行使者没有努力履行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也不一定会表现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权利的享有者可能会将受托责任履行表现效果好的结果归功于权利行使者的努力,从而增加对其激励的程度。因此,激励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合理的业绩评价,而对于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来说,由于其评价是一种事后的评价,且其评价并不能完全揭示出导致财务业绩优劣的全部原因,从而要求对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进行修正,将事后的评价向事前评价拓展,且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向非财务领域拓展,实现对管理活动全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全面评价,即管理评价。此外,从西美尔信任理论的观点来看,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对契约的有效履行和权利的享有者对权利行使者的有效激励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正是因为这种交换,契约双方的利益才能够达到相对平衡的最大化,而交换的前提则是双方的信任。同理,在管理评价契约关系中,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择也是一种交换,通过交换,评价执行主体取得收益,而权利的享有者取得对被评价者有效履行契约的重要证据,以此作为有效激励的重要依据。因此,具体对评价主体选择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则是契约双方是否准备信赖评价结果,而对评价结果的信赖则体现了对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信任是管理评价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管理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也是契约关系得以有效履行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能力有高低,对于“优质”的权利行使者来说,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对其履行受托权利的情况进行恰当评价,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劣质”的权利行使者来说,则非常担心其未努力履行受托权利的情况被发现,从而影响其高收益的获取,因而他们有抵制管理评价和欺骗管理评价的强烈动机。同时,在管理评价过程中,“优质”评价执行主体会通过将自身的信用状况有效传递给授信方(即权利的享有者),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劣质”的评价执行主体则可能会与“劣质”的被评价方合谋,以试图共同获取较高的收益。根据郑焕刚、陈昆等人(2009)等人的分析可以知道,信任应该是有条件的,信任建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披露和传递信用信息。因此,通过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传递机制,有助于增强管理评价契约关系双方的信任,从而管理评价结果才能作为有效激励的前提和依据,各种契约关系才能得以有效履行。(4)对有效管理评价的需求是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从以上分析可知,如何有效开展管理评价是影响契约关系能否有效履行的关键。而有效的管理评价则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评价技术方法和程序的恰当性、评价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而其中评价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则是关键,其影响到评价方法和程序的恰当选择、评价标准的合理使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权利的享有者对评价质量的信赖程度,并进而影响到权利的享有者对管理评价的需求。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择有三个考虑:权利的行使者自我评价、权利的享有者亲自进行评价、专业评价机构或人员的专业评价,影响权利的享有者对评价主体选择的重要因素是交易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交易的越来越复杂,管理评价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其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有利于在保证评价质量的情况下降低评价成本,同时,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也有助于增强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对评价结果的信赖程度,而对专业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的需求则成为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

( 二)管理审计的内涵根据以上对管理审计产生的经济学分析,我们认为,管理审计是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之上产生的,目的是通过选择可信的专业评估机构或人员对受托责任者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全面客观评价,以此增强契约各方的相互信任,并进而确定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时改进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维护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稳定和维护契约双方利益的,与财务审计相对应的一种经济鉴证活动。此外,根据产权的种类不同,产权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对于企业来说,契约所形成的产权关系包括企业外部的权利享有者与权利的行使者之间的初次产权关系,以及企业内部权利行使者将权利再次授予其他行使者而形成的二次产权关系,在对契约履行是否有效的评价中,便包括对初次产权关系的和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其中对初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形成了外部管理审计,而对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形成了内部管理审计。

( 三)管理审计博弈分析为了进一步说明管理审计行为选择,本文采用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1)假设分析。为了便于利用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特做出以下基本理论假设:博弈的参与者都以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即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权利的享有者C通过亲自评价契约关系是否得到有效履行的成本远高于聘请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实施评价所支出的成本;权利的享有者C需要支出相应成本才能有效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并对A的不努力行为,以及B和A的合谋行为进行处罚;假定A如果努力履行契约,B没有理由提供低质量的管理审计。如果A不努力,其贿赂B,且B接受,则B才会提供提低质量的管理审计,否则B也会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审计;假定A努力,则能够发挥出最高的管理水平,契约关系则能得到有效履行;假定A、B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正常的高报酬,反之则会减少对其报酬的支付,甚至处罚。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特对A、B、C三方关系的博弈模型再做出如下模型假设:博弈参与人的集合为S,S∈(a、b、c),分别代表权利的行使者A、管理审计主体B、权利的享有者C;A、B、C的正常收益及为取得正常收益而支付的成本是给定的。而参与人预期违规后能达到的正常收益为超额收益;A只有在能获取超额收益时才会选择不努力履行契约;而B只有在能获得超额收益时才会提供低质量的管理审计;C也只有在能获得超额收益时才有动力去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激励或处罚对策。此外,如果C始终没有动力去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则其对B的服务也没有需求;博弈参与人之间对信息的掌握不对称。A掌握更多的契约履行情况的信息,B掌握更多的评价信息,C则拥有权力,各参与者采用的行动策略不确定;A的战略空间为Sa,a=1,0,即不努力和努力。假设A不努力的概率为Pa,努力的概率则为1-Pa;B的战略空间为Sb,b=1,0,即提供低质量的服务(即B与A合谋)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假设B提供低质量服务的概率为Pb,则其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概率为1-Pb;C的战略空间为Sc,c=1,0,即能够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和不能够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假设C能够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并采取相应对策的概率为Pc,不能够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的概率为1-Pc;当A不努力时,可取得超额收益Ra,当要求B予以配合时,支付给B的报酬(即贿赂成本)为Kb,同时如果被C识别出,则C和B遭受的处罚和社会声誉损失分别为x、y;当A努力,且C能够识别时,A因此获得的收益(包括C对其奖励和社会声誉的增加等)为a;当A不努力时,B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审计,且C能够识别,B因此获得的收益为b(包括C对其奖励和社会声誉的增加等)为b;当A不努力,B提供低质量的管理审计,且C能够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情况下,C通过改进管理水平而增加的收益为r。C在任何情况下识别出管理审计的质量而支出的成本为c。

(2)模型求解。根据以上假设,得出管理审计三方概率收益表(1)。设A努力履行契约(pa=0)与不努力履行契约(pa=1)的期望收益

分别为:Ea(0)=pca+(1-pc)0=pca;Ea(1)=(1-pb)[pc(Ra-x)+(1-pc)Ra]+pb[pc(Ra-Kb-x)+(1-pc)(Ra-Kb)]=Ra-pcx-pbKb。A努力履行契约的均衡条件为:Ea(0)>Ea(1),即:pca>Ra-pcx-pbKb…(1)。B提供高质量管理审计(pb=0)与提供低质量管理审计(pb=1)期望收益分别为:Eb(0)=pa[pcb+(1-pc)×0]=papcb;Eb(1)=pa[pc(Kb-y)+(1-pc) Kb]=pa(Kb-pcy)。B提供高质量管理审计的均衡条件为:Eb(0)>Eb(1),即:papcb>pa(Kb-pcy)。整理得:pcb>Kb-pcy…(2)。C能够识别B管理审计的质量(pc=1)和不能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pc=0)的期望收益为:Ec(1)=-(1-pa)c+pa[(1-pb)(r+x-c)+pb(r+x+y-c)]=pa(r+x+pby)-c;Ec(0)=pa[-(1-pb)pb(r+x)-pb(r+x+y)]=-pa(r+x+pby)。C能够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的均衡条件为:Ec(1)>Ec(0),即:pa(r+x+pby)-c>-pa(r+x+pby)。整理得:pa(r+x+pby)>c/2…(3)。

(3)博弈均衡分析。由(1)式可知,假定其他条件不变:A努力且C能识别后获取的激励a越大,则其努力的动机越强;C能够识别出管理审计的质量并采取措施予以应对的概率pc越大,越有利于抑制A的机会主义动机,促使A努力履行契约;A不努力的增量收益Ra越大,其不努力的动机越强;A不努力被发现后的惩罚成本x越大,则越有利于抑制其不努力的机会主义行为;A不努力被管理审计发现后支付给B的贿赂成本越高,则其越会选择努力履行契约。因此,为了抑制A不努力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其有效履行契约,应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包括显性和隐性的激励(如社会声誉等)),同时加大对不努力履行契约行为的罚处力度(包括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以增大A不努力履行契约的道德成本)。由(2)式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B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审计获取的激励b越大,则其提供高质量管理审计的动机越强;C能够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的概率pc越大,越能抑制B提供低质量管理审计的动机;当B与A合谋被C发现后遭受的处罚成本y越高,则越能抑制B提供低质量管理审计的动机;当B与A合谋取得的贿赂收益越大,其提供低质量管理审计的动机越强。因此,为抑制B与A合谋的机会主义动机,应对B提供高质量管理审计的行为实施有效激励(包括显性和隐性的激励(如社会声誉等)),同时加大对其提供低质量管理审计的行为的罚处力度(包括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以增大B与A合谋的道德成本)。此外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审计规范体系,以及对管理审计的质量进行再评价的标准体系,以降低C识别评价质量的难度和成本,从而有利于C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并采取对策。由(3)式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的成本C越低,或者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带来的增量收益越高时,C越有动机去识别管理审计的质量,并据此采取对策;A不努力的概率pa越大,C识别管理审计质量的动机越强;B提供低质量服务的概率pb越大,C识别管理审计质量的动机越强;如果A不努力履行契约,C识别出管理审计质量所获取的收益越高,其识别出管理审计质量的动机越强;当A努力时,C不关心管理审计质量。根据对(1)、(2)和(3)式的分析可知,当C识别管理审计质量的成本越低,或者其识别管理审计质量后获取的收益越高,且对B和C的激励和处罚力度足够大时,B选择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审计,此时A选择努力履行契约。同时,如果B特别在乎社会声誉,则A与其合谋成功的贿赂成本也会较高,相应对A的机会主义动机也有抑制作用。

三、结论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标准 第2篇

为正确评价领导人员任期工作业绩,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对领导人员任期内经济责任实绩进行审查、评价和鉴证,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本标准由**发电厂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审计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于2004年4月第一次制订。

本标准由审计部负责解释。

****发电厂标准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

Q/SFD-2.091-2004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范围、管理的内容及要求、审计工作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发电厂(****发电有限公司)。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二十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中国**集团公司审计工作标准(试行)》、《中国**集团公司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

3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担负经济责任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施的审计,包括对其所在企业或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效益性的核查,对其经济责任和相关经营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并对其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进行界定。

4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发电厂及****发电有限公司所属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在任届中、任期届满,以及因退(离)休、调离、免职、辞职等各种原因而离开现任工作岗位的,均需对其任期内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未经审计,不得解除其任期内经济责任,调出公司系统外的不得办理手续。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限范围,一般审计近三年内的相关经营情况,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可延伸至以前。

5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要求

5.1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5.1.1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和企业有关规章制度规定情况;

5.1.2执行企业内部战略决策、重大经营决定,执行职代会决议情况;

5.1.3实现任期经营目标的情况;

5.1.4财务预算管理和执行情况;

5.1.5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决定重大经营事项所实施的决策行为,资产保值增值及企业发展情况,防范经营风险情况;

5.1.6依法经营、建立内控制度及激励约束机制情况;

5.1.7收益分配、关联交易情况,对外投资、融资和担保情况;

5.1.8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情况;

5.1.9履行任期经济责任中的其他行为。

5.1.10 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其任职期间,未能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应负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5.2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求

5.2.1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和企业规章制度为准绳,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5.2.2审计人员应当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保守秘密,遵守回避制度;

5.2.3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受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干涉、阻碍审计人员行使职权,不得对审计人员打击报复。

6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程序

6.1审计准备阶段

6.1.1根据组织(干部)管理部门提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议计划,审计部门编制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报企业审计主管领导批准后,下达审计任务通知,做出审计工作安排。

6.1.2审计部门在审计准备阶段,应当征求组织、人力资源、纪检监察、财务等有关部门的意见,有关部门应向审计部门准确通报有关情况。

6.1.3审计部门依据审计工作计划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审计项目名称,审计依据、时间、范围、重点内容、步骤,确定审计组组成员,下达审计通知。审计通知书应在进点7日前送达,主送被审计人部门,抄送被审计人员。

6.1.4被审计的部门负责人收到审计通知后,准备书面述职报告,报告应具备以下内容:

1)任期内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经营成果,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主要经营业绩;

2)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和企业规章制度情况,执行集团公司和企业决策、重大决定的情况。

3)大额度资金使用、重大项目招标、大宗物资招投标和采购、重大经营决定情况;

4)领导干部廉洁自规定执行情况;

5)有无重大违纪违规、重大损失浪费和失职、渎职行为;

6)其他需要说明的重要事项。

6.1.5被审计人部门收到审计通知后,准备任期内以下资料:

1)部门承包合同及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

2)部门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3)财务会议资料,经济活动统计分析资料,重要经济合同、协议;

4)审计期内财政、税务、物价、审计等外部检查情况,对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5)审计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6.2审计实施阶段

6.2.1审计组进点。审计组负责人主持召开进点会议,宣读审计通知书,介绍审计工作

安排和要求,听取被审计人部门和人员介绍迎审准备和自查情况。

6.2.2实施现场审计。审计组依据审计方案,通过审阅述职报告,审查会计账簿、凭证和会计报表,查阅相关的文件、资料,检查实物资产,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核实情况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并做好审计工作纪录。

6.3提出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决定)

6.3.1审计实施终结后,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纪录进行综合分析,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实事求是,情况清楚,数据完备,客观公正。

6.3.2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实施审计任务概述。包括审计依据、审计范围、主要程序、征求意见、主要结果等。

2)被审计人员和部门基本情况。

3)主要经营业绩。应包括部门负责人任期内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经营成果,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等。

4)执行制度和履行职责测评意见。包括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情况,执行集团公司和企业决策、决定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等。

5)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审计情况。包括审计期内财政、税务、物价、审计等检查结果。

6.3.3审计报告经审计组长审定后,征求并记录被审计人部门和被审计人的意见一并上报。审计部门对审计组报告复核后,向企业主要领导书面报告审计结果,包括主要工作业绩、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意见、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审计建议应简洁明了,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并附送审计报告副本。审计评价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既肯定成绩,又反映问题,对被审计人员应负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做出界定。

6.3.4根据审理结果,经企业领导批准,下达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审计部理意见或决定,送达被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部门。

6.3.5审计部理意见(决定)连同经审定的审计报告抄送组织(干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抄送其他部门。

6.3.6任期经济审计结果,应当作为对被审计人员任免、辞职、退休等考核审查时的重要依据。如有涉及违反党纪、政纪的应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涉嫌经济犯罪的移送国家司法机关处理。

6.4审计意见(决定)的落实

6.4.1被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部门应当认真研究审计意见或决定,制定相应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并将整改结果报告审计部门。

6.4.2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监督和督促被审计人员和部门执行审计部理意见和决定。

6.4.3被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部门对审计部理意见或决定如有异议,应在收到审计决定后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部门提出书面复审或复议的申请,审计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复审或复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复审或复议的结论或决定。

7经济责任审计档案

7.1审计部门应建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并按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管理,查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应严格履行批准手续。

7.2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内容包括: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表回复件、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书、被审计人员述职报告、有关座谈会议纪要、审计工作记录底稿、审计取证表及其他重要相关资料。

8检查与考核

8.1本办法的执行情况由审计部门负责检查与考核。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控制效果的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途径

领导干部对于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规划以及财政资金的运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人决定可以干扰到财政资金的管理以及分配,所以需要对领导干部进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审计,确保其廉洁奉公。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其业绩以及工作状态的一个总结,审计结果关系到干部的政途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秩序,所以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控制效果,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审前调查工作不充分

为了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做好充足的审前调查工作,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依据。但是在审计工作操作的过程中,审前调查工作不够充分,审计方案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在内容与证据方面不够全面,审计报告的撰写不规范,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审前调查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由于审前调查不够充分,所以在开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层层阻碍,导致审计工作控制效果不高,无法真正发挥审计工作的效力。

2.经济责任审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体系建设,法律法规的约束力较弱,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科学的评估,由此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相关制度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制度的建立是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在制度的约束下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但是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控制效果明显下降。

3.经济责任审计控制手段比较落后

现阶段,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控制手段主要为督导复核与内部互查两种,在理论上来讲,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能,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控制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审计单位的力量比较薄弱,在人员调配方面比较紧张,所以在进行督导复核时比较困难,难以进行深入的审计,只能是以书面的形式来完成,由此导致督导复核流于形式。在内部互查工作中,因为在平时的工作中有些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牵连,所以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就会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审计质量无法保证,最终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控制效果。

4.缺乏对权力的控制力度

经济责任审查的目的就是确保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廉洁奉公,从而保证经济秩序的合理运行,而领导干部自身具有很大的权力,对于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资金的运行可以做出决定性的引导,从而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控制效果。在实际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无法受到人民群众的权利制衡,所以就导致权力被无边的放大,在制定经济发展决策时就会失去原有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控制效果。

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控制效果的措施

1.实行审计全过程控制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控制效果,首先要实行审计全过程控制,将审计工作贯穿于企事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审计工作的准备、实施、终结和后续阶段都要进行控制。在审前调查阶段,分析整理审前调查资料,保证审前调查报告的精确性。同时,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强化底稿的复核,保证审计底稿的完整性,审计证据也要完整。严格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控制效果。

2.建立完善的审计控制制度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意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审计质量的具体要求,不断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在此基础上,要实行经济责任审计考核制度,实事求是地评估和考核审计项目,将审计工作落实到实处。此外,需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问题追究到个人,做到有错必纠,是一种质量责任手段。

3.改善审计控制方法

除了传统的分级督导复核和内部互查方式,企事业单位要采取质量环节控制法和区域控制法。其中,经济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法是指将审计工作全过程划分为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发布和总结经验这五个环节,经过这些环节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经济审计责任控制的质量。审计的区域控制法,是指对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审计控制方法,全面监督和检查审计工作,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4.以权利控制权力

为了有效的控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的权利,在领导干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具有保障自身权益的权利,可以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凡是有损人民自身权益的行为,都可以利用发挥自身的权利,以此来制约领导干部的权力,这是对领导干部腐败现象进行约束的有效途径。在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控制机制时,需要正确运用人民手中的权利,以此来制衡领导干部的权力,由此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控制效果,应该实行审计全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审计控制制度,改善经济责任审计控制的方法,对权力形成制衡关系,从而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晔.浅析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应关注的重点环节[J].财经界(学术版),2013.

[2]李海东.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

管理审计经济学分析 第4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同之处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所形成的动因是相同的。经济责任审计形成的动因与财务收支审计所形成的动因大致是相同的,但是经济责任形成的动因是审计举动动因的根本动因。经济责任的关系是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两者都是资源所有者对资源的应用与处理的主要措施,并且也可以说成是所有者对资源的应用与处理的保障体制。审计组织根据在执行任务中较为自然的说明了受托人实行其义务的状况,应对经济责任审计等其他不同种类的审计类别进行适当的区分,从而为业务在管理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便利条件。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关的一些法律的根据是大致相同的。经济责任的审计是按照审计法的相关规章制度来进行的工作,财务的收支审计也是如此的。在对审计的工作展开的过程中,每一项审计的工作都是按照依法监察、依法施行工作等的准则来完成的。如果说在审计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没有将《审计法》当成凭据,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活动都无法顺利的进行。

再次,经济责任的审计与财务收支的审计在程序上是大致相同的。财务收支的审计应该根据审计的准备工作、审计的实施阶段、审计的结果汇报等多种过程,经济责任的审计等同于财务的收支审计。换言之,在多种的程序创建的过程中都是具备科学性并且符合道理的,财务收支的审计对掌握以及管理多种审计都是非常有成效的,经济责任的审计也是如此。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在监察的规则上也是相同的。两者在审计的过程中都应该做到脚踏实地、公平公正的准则,审计的工作人员在对关于经济的事件做完整的审查从而辨别其是否具有合法以及真实性,在审查的过程中都是按照国家的法律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的。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不同之处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主体有所区别。前者的审计主体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相关的规定表示:“按照人民政府以及党委等提出的观点,由监察机关和人事部门发起的提议,审计的主体应该按照法律的要求来执行审计。”由此可见党委政府在任职的期间里,审计机关一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审计机关当中的工作人员仅可以进行相关的工作,不能私自的使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权益。

其次,在财务收支审计的规则上有所区别。财务收支审计是按照委托人的要求,从而嘱托给社会中的审计部门来执行或者是国家的相关审计的部门来执行。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的立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的项目都是遵循政府或者是党委的想法,各个部门的领导干部与相关的组织部门进行沟通,或者是与相关的审计机关沟通之后才进行立项执行的。而后者是按照本级的政府工作需要以及宏观的管理部门的需要等,对于经济的状况经过审计的组织结构来制定相应的项目方案。

第四,经济责任的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规模有所区别。前者是对于事业单位以及归属的部门进行的审查,也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所举办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审查。后者大部分是对于某个组织以及部门财务所创建的监督活动。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目的有所区别。前者的审计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特定的目标,另一个是根本的目标,或者说一个是个性的目标另一个是共性的目标。共性的目标是在判断以及审查的相关活动中对工作完成的状况进行整体的落实,发掘问题出现在了哪里,从而对执行的管理以及监督职责所负责的经济责任所做出的相应结论,或者是对执行的计划和政策等做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加强按照法律行使相应政策的能力并且对经济的行为举止做好典范。与此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按照组织的整体性质以及相关的领导或嘱托的单位之间需要来建立一种个性的目标,例如,对于领导干部应该明白的一些事情或者是行业中的一些责任的事项,大致上都应该是经济责任审查的一些基本事项。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之间相互融合

经济责任审计因随机性强,对会计的工作要求很严格,任务量较多,会计在检查相关的数据当中所用的时间也非常的久,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很难完成相关的工作,因此在检查的过程中容易遇到麻烦。为了加强会计的检查质量以及效率,并且在检查的过程中节省一大部分的时间,所以应该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两者之间互相的融合。

第一,在计划实施审计项目当中应该做到两者之间统筹规划,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两者之间互相的融合。

在对财务的收支审计展开的过程中,由于人事以及部门之间没有展开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就应该在任职期间为经济责任而考虑,考虑财务的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的审计两者之间的需求。对于审计方案的部署应该是有序的、统一的,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两者融入在一起。大量的收集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关资源,可以对今后的经济责任审计提供良好的根基,并且在审计的过程当中争取一次通过,尽量防止反复的进行审计。

第二,在计划实施审计项目当中应该互相的渗透,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两者之间互相的融合。

在对财务的收支审计的计划确定之后应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及需求进行全面的思考,并且对经济责任审计所学的相关资源,其中包含会计资源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行业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情况等都要有针对性的写入审计的策划当中。对于财务收支的审计应该集中的对信息资源进行累积或采集,在此过程中应该对已经审核的组织领导的经济责任来进行全面的审计,将其当成是今后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结构。如果要实行对经济责任审计时,应该综合以往审计的评价,在对平常的审计进行综合的审计时,就不需要做整体的审计了,这样一次审计通过被多次使用的方式加强了在工作中的审计效果。

第三,对审计的资源进行使用时也应做到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两者之间互相的融合。

两者的审计都是根据会计在对账目的分析研究中以及对财务在收支的审计后进行的经济责任审查的使用。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全年的财务收支在资产以及债务等的审计相融合,可以减少在审计当中所使用的资源。对于相对重要的问题以及微弱的环节在审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审计的力度,以免对时间以及人力都形成浪费。与此同时也应该全面的将社会审计进行合理的使用,内部的审计也应如此。对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完成后应该将在审计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保存并归档成册,以便在今后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当中可以方便翻阅。

三、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主要是根据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分析研究,从而发现了两者之间具备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但是通过对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之间的相融合从而对审计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改善,是在目前政府以及各级的党委之间进行加强审计工作最有成效的举措。

参考文献

[1]梁雪铖.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比较分析[J].审计研究,2009,(6):30-33.

[2]王高泽.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之比较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5,24(6):55.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第5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审计制度的日渐完善,审计在社会发展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发动的“审计风暴”席卷全国,将审计作为公众监督政府的有力武器,作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众信誉度的一种手段。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的发展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和日益突出受到了阻碍,使政府审计未能有效地在其中发挥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导致监督难度加大。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阶段,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审计为社会公众服务,如何更好地用审计架构起公众与政府彼此信任的桥梁成为需要紧迫解决的课题。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发展的“新常态”时期,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着企业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将是大势所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归属,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做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推近国有企业在新常态下有更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视角,分析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挑战,及国有企业审计的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 国有企业审计 经济学分析

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有企业迎接新挑战

党中央在新周期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新变化的重新战略判断,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新常态”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治理机制,打造公司治理的“新状态”,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同样处在“新常态”这一环境下的国有企业,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

国企该如何应对这一“新常态”?国务院目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给予明确要求和清晰表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具体要求。《意见》指出国有企业审计改革要积极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固有资本配置结构要调整,国有企业审计产权归属要明晰。国有企业委托人及代理人要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其基点是要为公众服务。国有企业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揭露经济风险、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国有企业审计不仅要重视单个企业的风险、效益,也需要关注行业整体的风险、效益。

国有企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就需要进一步开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在制度体制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效果。基于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应从实际出发,累积经验,优化政策,循序渐进推动改革。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企业效率为重点,努力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国担当着重要核心载体的角色,是党执政的强大经济基础,更是我们党实现经济社会管控的重要组织手段。所以,国企主动适应新常态,必须保证国企党的建设同国资国企改革同步推进,更要有新境界、新能力、新作为和新作风。

二、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一)国有企业审计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1.审计委托代理理论简介

委托代理理论最初是由一些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了深入研究和解决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激励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即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来激励代理人。罗斯(Ross.S,1973)提出:“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这形成了现代意义的最早期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当委托人赋予某一个代理人一定的权利时,委托代理关系就此开始建立。但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目的和追求的利益各不相同,这必会产生两者的利益不协调问题。因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获取的信息是有差异的,因此委托人是不可能完全有效监督代理人的,委托人难以有效判定代理人是否倾尽其最大努力去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并且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限制,代理人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性采取机会主义的“ 搭便车”行为, 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经济人假设下,代理人利益与委托人利益之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差异,代理人极可能为追求自己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

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正是审计活动产生的理论基础。现代契约理论中指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契约组成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正是契约理论的分支。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委托人似乎在委托关系中处于劣势端,不能获得比代理人更多的信息。而代理人很可能凭借着自己的信息优势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因此委托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监督,例如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代理人的行为或者是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评价、监督,审计就在这种发展趋势中诞生。

经济学同样提供了形成审计理论基础的条件。经济学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发展,并且与许多相关学科融会贯通,使其理论体系愈加完善。如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其本质上是基于哲学中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提出的。“人性本恶”理论认为由于人的自私自利本性,其自身的内在动力,不足以使其自觉地履行义务、遵守规则。由此产生的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的!”即每个人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都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分别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各自不同的追求目标导致两者在行为上产生差异,因此委托人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对代理人形成监督和制约,审计无疑就成为了一项有效地手段。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表明了审计始终处于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之中,一方面委托人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管理者即代理人进行管理,同时又授权审计人员对代理人任务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代理人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尽可能全面而且有效地信息,对财产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收益、风险、损失等情况了如指掌,来评价自己的管理工作履行情况,但委托人由于其处境的特殊性,无法获取与代理人对应的信息,使得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工作不能恰当的进行评价。这时候审计的作用即是作为公正独立的第三方使得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对称,保证代理人所提供信息的真是有效性。

2.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现代国有企业审计关系中,审计服务的对象“实际委托人”缺位,由此产生道德风险。因为审计的服务对象“实际委托人”实质上是社会公众,并且此时的审计结果具有外部性和公共性的特点以及实际委托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较高的交易成本,这直接造成了实际承担并支付审计费用的对象就变成了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并不大可能选择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同时有可能通过审计费用或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施加限制,因而审计关系的本质就变成了由被审计单位作为买方在市场中为自己选择会计事务所对自己的财务报表、经营成果等进行评价。这个市场本身就缺乏一定公正性,被审计单位会尽可能选择自己满意或能够做出对自己有利评价的会计事务所,而会计事务所很少有选择委托人的实力,尤其是当前的会计市场竞争激烈、市场规范并不完善。而在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对监督者——会计事务所影响最大的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它可以有权决定会计事务所的选择。因而会计事务所为了自己本身的利益,可能会更倾向于维护管理当局的利益,违背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会计中介组织就会产生扭曲正常的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

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通过“收买会计原则”使得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道德风险进一步加深。被审计单位依法在规定时点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经营成果,这些信息与市场上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并且有可能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因此被审计单位通常会采取“有预定偏向的做账方式”在粉饰财务报表。这时候会计事务所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是拒绝,二是被收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拒绝审计又会损害会计事务所自身的利益,是不符合市场游戏规则的,剩下的只有收买。

3.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

阿克劳夫(1970)提出的旧车市场模型为逆向选择理论产生奠定了的理论上的基石。他指出:“在旧车市场上,逆向选择的产生是由于买方和卖方对于有关车辆质量信息了解的不对称性”。卖方了解车的真实的质量情况,而买方不知道,他只知道这类车的平均质量水平,因此他只愿意支付一个平均质量的价格。这样就会导致高于平均质量水平的车因为价格太高卖不出去退出市场,而质量较低的车就会充斥了汽车市场。这样会导致汽车市场上的质量会不断下降,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着下降,最后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留下的却是价格低廉并且质量低下的车。

由此可知,在审计市场中被审计单位将审计业务委托给聘请的会计事务所后就失去了对审计过程的实际控制权,会计事务所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审计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并且收取相应的审计费用,这时被审计单位可能就会用审计费用对会计事务所形成制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第一层次需求是生理需求,即要吃饭、穿衣等,只有在第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注册会计师追求高水平的审计质量,不仅会增加审计成本降低会计事务所的收益,还会在会计市场上因为“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则而失去市场份额。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计事务所必然会放弃追求高水平质量审计,选择通过简化审计程序获得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审计市场就出现了和旧车市场一样的“逆向选择”问题。

4.委托代理中的监管弱化问题 当前中国审计大环境下约束机制不完善、监督环节力度不够、惩罚机制不落实等问题,导致注册会计师及会计事务所的违规违法行为不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很能行使实质意义上的处罚,因此不能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事务所形成有效地监督和制约。

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很难突破,前期在会计师事务所改制过程时加入资合的成分,这使得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然而与会计师事务所两权合一的形式大相径庭的公司制主要采取的是两权分立的形式,由此造成组织形式和运作过程中的冲突。在这种制度下,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者只以出资额为审计赔偿承担有限责任。当违规所得大于违规成本时,此时注册会计师违规可能性更大,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并且如果注册资本越低,注册会计师出现审计赔偿时限额也就越低,就越有可能发生违反道德风险的情形。

(二)国有企业审计特定的委托代理产权关系

国有企业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审计则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物,并且受托公共经济责任的存在则是国有企业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当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财政收入也会相应的成倍增长,国家为了加强国有企业的权力制衡和防止管理人员腐败,客观上要求强化财政监督。不但要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要求监督财政收支的有效性,以便节约财政资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公众对于受托经济责任了解的逐渐深化,对所有者的角度来说,过去那种单纯只需要受托者对其管理的财务资源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负责是远远不够的,所有者还要求其对支出的效益性负责。否则,受托经济责任就是不完整的。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比较严重的现状是产权归属不清晰,利益分配界定难。经济新常态下,出资人及投资份额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而不断的变化,产权界定已成为收益分配的核心问题。从审计情况看,对企业不同来源资产所有权的界定、企业专项基金形成资产产权归属的界定及投资方式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等,审计并无相关政策依据做出衡量,造成利益分配界定难。

在国有企业审计中,国有企业审计存在着多重的委托-代理关系。首先,国家代表公众委托政府管理企业,然后政府委托经营者经营企业,或是说政府受托代管企业,最后经营者受托代理经营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双方是各级政府或人大与管理使用资金的部门、单位和项目执行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委托代理关系明显存在两个层次:一是政府与资金分配管理部门。政府作为委托人,部门作为代理人。二是分配管理资金的政府组成部门与具体项目负责人或项目单位。部门作为委托人,组成具体项目单位或负责人作为代理人。但由于我国存在特殊的审计体制,国有企业审计则表现特定委托代理关系,为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对政府自身行为(包含对政府组成部门、项目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进行监督,对社会民众负责。近年来,也出现部门单位委托审计机关对其管辖的资金进行审计的情况。

三、新常态下深化国有企业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激励制度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一般情况下,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国有企业审计对于制止和防范财务信息失真、国有财产流失具有重要作用。虽让它也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但它对于缓解和调节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新常态下,要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引导代理人去追求委托人的目标,使其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兼容。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就是改变传统政府行政制度下责任划定模糊不清的状态,由过去的制度约束向明确的绩效指标考核转变,改变以往试图仅仅通过规章制度、规则等方式来约束、控制违规行为的发生,进而采用一系列的绩效考核指标来评价国有企业的绩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激励政府组织内部的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和成本意识。政府部门为改进自己的绩效、赢得公众的信任,开始重视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着手制定绩效指标,发展和使用绩效评估技术。

(二)建立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

新常态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那种查处违纪违规为主的国有企业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应对国有企业审计的思路进行调整,要将国有企业审计的工作重心由合法合理性转移到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上来。

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委托人通过加强监督,获取代理人所掌握的内部信息,降低其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动机。进一步加强社会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等专项审计中的作用,应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从而能更加有效的监督国有企业。社会审计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决策合法性与效益进行评价,从而改善国有资源管理并保值增值。通过大量实践发现,要求社会审计部门完善制度出具的审计报告与国家审计局之间可以相互共享,这一决策不仅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审计资源也适当避免国有企业的重复审计监督现象。

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指国家审计机关通过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很显然审计机关在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企业非完整的市场行为,不仅模糊了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的作用界限,而且引发了许多现实问题及理论争议和实践分歧,并影响着市场经济国家对国有企业外部监督结构的选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有助于:第一,解决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引发的矛盾。国有企业存在着多重的委托代理关系,国家代表公众委托政府管理企业,政府委托经营者经营企业,或是说政府受托代管企业,经营者受托代理经营企业。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上和目标上的不一致产生了两对矛盾:政府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与国有企业经济目标的矛盾;政府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与政府官员个人利益目标的矛盾。第二,解决委托者和代理者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在国有企业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相比在掌握企业信息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由此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代理问题应运而生:审计机关监督国有企业财务信息,既可以直接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能据以奖惩国有资产经营者,减少国有企业经营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新常态下对于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的外部监督机制,可以采取一下手段:第一,完善法律,加强政府审计对国有参股企业进行审计监管的法律保障。目前,法律没有对政府审计如何对国有参股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不利于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的三项“功能”,进一步深化审计工作,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按照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要求,高度关注中央和地方有关政策的执行效果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内部管理、相关政策、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有效抵御金融危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 “预警 ”功能,揭示企业经营风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国家审计要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预警”功能,有责任更早地感知风险,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抵御风险的建议,从事后补救逐步向事前防控风险的审计理念转变。充分发挥“揭示”功能,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以查错纠弊为出发点。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思路应及时调整,即促进党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落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防范”功能,促进企业规范运行,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国有企业审计要逐步改变局限于对国有企业实施检查的观念,切实加强服务意识,注重发挥“防范”功能。第二,健全政府审计,发挥政府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审计监督作用,是政府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其法律职责的重要途径。明确职能,重点发挥政府审计对其他监督部门的再监督。政府审计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实现监督:首先,明确政府审计的使命是保证整个企业的安全和效率,以使所有股东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进行改制国有企业的效益审计;其次,改变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树立“政府服务人民”的新理念,尊重非国有股股东权益。加强审计创新,研究针对国有控股企业审计的新途径、新方法,找到政府审计和非国有股股东的利益共同点,从而使政府审计在保障国有产权利益的同时,也能对非国有股股东权益产生积极的保障作用。

(三)适应新常态、积极创新求发展

作为国家经济中不可或缺力量的国有企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愿景的引领下,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为进一步激发市场蕴藏活力,再次掀起国企再改革的高潮。如何做好在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是现阶段政府审计的重头戏。

一是正确认识新常态,为审计监督全覆盖打好基础。经济发展新常态,可能会长期存在。这就要求国家审计部门在制订审计规划和年度计划时,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把常规审计与主题审计相结合,年度项目计划与中长期计划相结合,实现项目策划全覆盖。利用目前已搭建起审计对象数据库,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轮审办法,使经济责任审计由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转变。

二是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发挥审计作用,搞好审计项目统筹规划。强化各类专项资金审计,确保各项资金拨付到位、合理使用。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最大限度地防范财政投入风险。

三是积极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广泛的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审计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主要特征的风险导向审计成为现代审计的主要方法。加强审计系统的硬、软件建设,促使审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与企业会计管理现代化水平同步发展。当前审计部门应积极配备必要的电脑设施,并组织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同时应加快将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引人企业审计,努力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和办公条件自动化。同时,坚持实行“面上收缩,点上深人,以点带面”的企业审计工作方法。坚持把企业财务审计、其他项目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运用企业内部控制评审与审计抽样技术的现代审计方法。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问题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分析 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企事业单位相关法定代表人以及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者承包期内对其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相关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对本部门以及本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中,应当担负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可以为有关组织部门以及纪检执法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在进行干部工作审核以及兑现承包合同时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要求

首先,要加强有关责任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审计工作。通常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工作由企业党委、组织部门委托审计。主要审计目的,就是通过审计实现对企业运营以及经济情况的全面了解,最终形成责任审计报告,并由企业党委以及相关组织部门使用,因此在具体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以及完成审计报告前,需要企业党委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协同审计部门,积极配合、统一口径,保证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正确性以及审计结果的实用性。

其次,要坚持先审后离原则,依据事件的重要性完成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先审后离原则,要依据有关规定,在党政领导干部以及相关领导人员在任期以内办理调任、转任以及轮岗、辞退、退休或者任期届满时,都要在离任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不仅有利于相关部门对干部进行考核,也有助于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对离职人员的功与过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同时有助于新任领导在上任前更好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解,通过审计工作,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效益状况以及管理情况和内部监管制度的建立情况,促进新任领导快速的熟悉企业,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针对具体问题与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快速的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去。

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加快审计工作效率,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审计过程中,相关审计工作者要对官员干部在任职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自己校对核查,做出认真负责的审计评价,对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不断加强内部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资产、负债以及亏损情况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行核查,并且对企业经营状况以及是否存在盈亏不实、潜亏挂账的问题进行仔细审查分析,对于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进行核查,核查是否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等

再次,要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公正、全面准确以及审计的时效性等要求。我们讲究客观公正,就是要依据有力事实,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要求;全面准确,就是要详细分析企业的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明白其中原因,按照真实的原则,做出观点鲜明准确的评价,准确措辞,勿要轻描淡写,对于评价语言要有清晰的含意,不可模棱两可,要给与充分肯定的结论。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相关领导者进行审计评价,不管是委托部门以及被考核者都希望尽快得到结果,因此对于审计工作者来讲,审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不仅要提升工作效率,更要坚持时效性原则。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分析

首先,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完善明确的指标参考体系。经济责任审计指标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评价审核的标准和尺度,由于当前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具有较差的可操作性,對于同行业以及同类企业中,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审计工作,不同板块之间由于客观因素存在评价指标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导致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的评价口径以及评价标准。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多为单一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存在各种因素制约,事中审计得不到很好地开展。由于企业内部干部调动缺乏规律性,集中调干存在批次性,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属性决定工作量较大,覆盖面较广,审计时间较长,这些因素明显影响了审计质量以及审计效果。更为关键的是,干部任免制度尚不完善,不能做到先审后离,也就难以发挥审计的应有作用。

其次,审计评价以及责任界定较为困难。审计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差异,导致审计的深度以及广度达不到相应要求,从而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就得不到保障。主要问题如下:超越权限评价的存在,审计工作中会出现工作权限以外的评价,并且不能很好地界定是否属于经济责任。对于狭隘片面的评价,将任期经济责任与财务收支审计混为一谈,照搬先讲成绩再谈问题的处理方式,仅仅对相关责任人员所在企业的财务进行简单核查,并加以片面评价,因此不具备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公正性。与此同时,审计内容过多,就导致审计目的不明确,为了避免出现矛盾,就会针对具体事件进行评价,泛泛而论。

而且,要完全的界定经济责任具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到经济责任的归属、经济责任产生的具体时间判定以及识别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并对经济责任进行合理全面的分析、明确经济责任性质等重大问题。很多情况下,对相关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较长、内容较多也就不能很好的保证经济责任的界定。另一方面,对于很多企业存在党务领导对企业具有绝对控制权,违背了党委书记与行政负责人同样具有最高决策权以及领导权的原则,架空了行政负责人的实际权力,但是在相关党政领导届满需要进行审计时,仅仅对行政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对于党政负责人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操作环节的实际问题以及困难。

再次,审计结果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通过对相关领导责任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得结果可以用来完成有关组织部门对人员的考核,作为干部提拔和任用的依据,应该受到重视,但是当前采用“先离后审”模式,不利于审计结果的运用,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确定,因此就会出现审计结果落实难、效力差的问题。尽管在新任领导开展工作前,可以通过审计结果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且明确遗留问题、划清相关责任,但会出现拒绝接受处罚的情形,也就增加了审计处理的难度。

在审计结果的落实和使用中,被审计的相关单位不重视审计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思利用,也就导致审计职能的弱化以及审计成本不断加大。最为关键的是,得出审计结果以后,实施难度较大,存在被审计单位不愿接受审计处罚,以及被审计责任人推脱责任、消极应对。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建立审计结果回访制度,对结果的使用、处理进行监督管理,但是由于审计任务重、人员不够导致流于形式,审计责任追究以及整改的效力直接受到影响。

四、加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建议

要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的审查体系,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水平,就要不断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进行,更加审慎的界定经济责任,做到审计工作重点突出、有依有据。

首先,因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特殊,经济责任审计缺乏企业主要领导人的重视与支持则很难开展。为此,企业应建立健全由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和审计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议事规则,规范审计程序,明确成员职责,严明审计纪律,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积极配合,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分析主观与客观的责任。责任人为牟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因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属主观责任;由于受不可抗力影响或国家经济改革过程中有关条例、措施不完善等客观原因,使单位经济决策、经济活动的效果受到影响的属于客观责任。区分集体与个人责任,由于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者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个人负责。

再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突出重点:一是财务活动评价,对整个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二是关注是否存在重大决策失误,重点对投资行为的规模、结构、决策程序、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效果效益等情况进行评价。三是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重点对各项业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余天京,任波.深化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J].审计文摘,2010(9):60-61

[2]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Z].2010-12-08

强化管理审计提高经济效益 第7篇

一、管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 管理审计具有事前监控的功能, 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管理工作的漏洞, 有助于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

一方面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出谋划策, 提供信息、强化监督, 另一方面配合财务控制, 在内部经济核算等方面强化监督控制职能, 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2. 管理审计可以帮助企业防范内部风险。

企业内部管理中, 对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使用、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等过程管理的建立是否能有效保证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这些内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错位和不协调都可能构成企业的内部风险, 经营管理审计要求在认识企业风险的基础上, 进行企业风险评估, 不仅要重视揭示企业已经面临的各种风险, 而且要对影响企业风险的重要因素变化保持高度关注。

3. 通过管理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管理素质, 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保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管理审计的审查重点是管理素质, 它着眼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功能, 从根本上改进组织管理、经营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有助于提高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的素质, 从而为实施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改进方案创造条件。

4. 管理审计可以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增值作用。

他促使审计人员实现观念的转变, 使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观念贯穿在管理审计过程中。经营管理审计检查各种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适当性, 帮助经营管理者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只有各个管理环节充分协调、配合, 企业管理才能发挥综合效益。这就像木桶的“短板”原理, 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 尤其是关键的薄弱环节, 它可能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审计正是要善于识别和发现管理中的“短板”, 提出解决“短板”的建议, 最终发挥为企业带来增加价值的作用。

二、强化管理审计的必要性

1. 传统的内部审计范畴, 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围绕被审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 制度、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 保护资本的安全, 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 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但内部审计从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等方面, 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 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2. 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 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做出管理建议, 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 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如过去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 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 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 至于是否应该投资, 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 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 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 一般都不去作深入的分析。

3. 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 一般意义上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 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 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4. 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 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 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才, 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 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 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 加快知识更新,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开展管理审计采取的几种方法

1. 经济效率指标比较法。

所谓经济效率指标比较法, 是指对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经济效率指标进行验算, 诸如:流动资金周转率、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产品质量合格率等等, 把审计期内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与上年度、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及同行业先进水平比较, 从中找出差距, 分析原因, 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目标和依据。

2. 经济活动分析法。

经济活动分析包括会计分析和统计分析, 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 对比法。即用实际与计划、与上期、与历史、与先进对比, 找出差距和症结所在。 (2) 因素法。找出差距中的某些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 从而判别经济责任。 (3) 平衡法。查明各具有平衡关系的经济指标之间的依存关系, 测定出有关指标的升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 从而预测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部位和措施。

3. 技术经济论证法。

主要是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有关技术方案和决策进行审计, 以正确处理技术上先进和经济上合理之间的关系, 克服决策上盲目和随意性, 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要做到这一点, 审计人员必须深入实际, 与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反复交谈, 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查找有关资料和依据, 加以综合分析, 并通过算细账的方法, 有理有据地促使企业选择最优技术方案或某方面的决策, 以达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4. 充分利用计算机分析的审计方法。

采用计算机分析的审计方法, 对审计资料进行检验, 核实查证错弊, 提高审计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从而大大提高审计质量。同时, 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 既可以提高处理审计资料的效率, 节约时间, 又能够增强审计内容的保密性。

5. 注重后续审计, 检验审计工作成果。

经济责任审计“关口前移”动因分析 第8篇

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的不断结合、不断探索、相互促进。但是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往往滞后于审计实践的发展, 这一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尤为突出。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 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预警效用, 变离任审计为任前预防, 任中控制, 离任监督的审计模式, 不仅是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在工作中, 对待实际问题所做的现实摸索, 也是免疫系统理论提出后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更高的的要求和全新的思路。

二、内因分析

(一)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扩展需要

传统理论中, 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包括监督、鉴证和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内涵的拓展, 对经济责任审计本质理解的进一步加深,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也随之扩展。《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审计保证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功能”。在‘免疫系统’理论下, 经济责任审计除了具有以上三大职能外, 预防、修复职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机关要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

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 是实现审计职能扩展的途径之一。前移审计监督关口, 探索“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 对于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防御、修复职能, 起到关键作用。

任前审计可以积极预防领导干部提拔任用中存在的“带病”提拔问题, 有问题的领导干部不会被任用。任中审计能够促使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正确的认识并且积极对待, 边审计, 边整改, 边落实, 边提高, 不仅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还能防止和避免“一错再错”, 有利于问题的整改和责任的落实。

随着对国家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 对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理解也在进一步加深, 要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预防, 纠正的职能作用, 对于发现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较好的发挥预警和预防作用, 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前移监督关口是一种必要并且有效地途径。

(二)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需要

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方式。从1985年经济责任审计开展至今, 离任审计一直作为最主要的审计形式而存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得到不断完善,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离任审计还存在着审计任务重, 审计力量少, 审计时限紧审计项目缺乏计划管理等问题, 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

首先, 领导干部任期一般较长, 一届任期3至5年, 造成被审计单位形成的会计资料繁多, 时间跨度长, 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且财务及相关人员变动频繁, 现任人员对一些重要事项不够熟悉, 造成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收集信息, 加工信息、利用信息以掌握足够反映被审计事项的信息资源的能力受到挑战, 对于审深审透经济事项存在局限,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客观性、界定的准确性存在局限, 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其次, 从我国目前干部管理机制看, 企业领导干部的升迁、调离时间是不确定的, 大部分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有关部门临时交办的, 一方面造成审计力量调配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 必然要对年初计划安排和工作部署进行调整, 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处于被动、无计划状态, 影响审计工作质量;而对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在政府人大换届选举期间, 组织部门往往成批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领导干部免、审、任的时限很紧, 常常组织部门的委托一下达, 就要抓紧时间开展工作, 很难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事前的调查、制定工作方案。想要保证审计质量, 需要审计组织对审计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安排和控制, 以实现既定审计目标。我国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的一些问题导致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管理的能力受到限制, 影响到审计的进程, 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最后, 经济责任审计力量不足, 目前审计机关涵盖审计对象的范围大概维持在15%左右, 以县级审计机关为例, 基层审计人员一般10人, 经济责任审计专职人员一般只有2至3人, 远远达不到离任审计“有离必审, 先审后离”的要求。而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领域广泛, 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 不仅需要具备财务知识, 还要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国家政策法规知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而这些对于目前的审计力量来说还明显不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 把经济责任审计寓于正常审计中, 分解工作量, 边审计边学习边提高, 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

(三) 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效用的需要

经济责任审计得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不至于流于形式, 关键在于审计成果的正确处理与运用。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 也是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效用的需要。

前移审计监督关口, 使得干部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动态信息, 作为对领导干部进行业绩考核、任免和奖惩的参考依据, 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干部考核评价方法的不足, 便于其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考察、选拔任用干部, 避免领导干部任用中的失察问题。

离任审计中对查出的问题不好进行处理, 因为领导干部已经调离了原单位, 或是已经退休, 或是已经履新或者升任了更高职位, 其经济上的违规违纪造成的后果很大程度由继任者承担。而前移审计监督关口, 重点实行任中审计, 将任中审计结果报告纳入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考核档案, 加强了对领导干部日常的监督和管理, 其经济上违规违纪造成的后果也只能由自己承担。

审计监督关口前移, 加强任中审计, 能够规范领导干部行为, 及时纠正错误决策, 避免和减少损失, 对领导干部起到“警示器”和“矫正器”的作用;能够强化领导干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意识, 使领导干部积极配合审计, 态度端正的对待审计意见和建议, 积极纠正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

三、外因分析

(一) 加强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

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进行审计监督。”修订后的《审计法》完善了审计监督职责, 确立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经济责任审计法律地位的确立正是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项具体制度创新, 是我国政治民主的一大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 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这充分说明党中央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的要求。

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五条规定“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 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该规定对于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关口前移提供了依据。

另外,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社会民主法治进程的加速, 公众对政府的要求与希望不断增加, 对领导干部权利制约的呼声与日俱增, 对政府能否严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能否依法办事, 依法决策, 越来越强烈的要求获取知情权与监督权, 并且希望通过能够代表民意民声的组织机构, 对政府履责情况与行政行为进行客观的监督与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关口前移”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它是约束领导干部权力运用的一项重要制度, 而政治民主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领导者的权力运用是否置于人民监控之下, 是否对领导者的权力运用已建立有效, 因而“关口前移”在更好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强化社会反经济舞弊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来说,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早起因, 是从领导干部反经济舞弊的角度提出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对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从近年揭露的腐败案件看, 经济领域是一些领导干部产生大量违法乱纪问题的地方, 特别在土地批租、项目审批、国企产权转让等方面搞权钱交易。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其受托职责, 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缺乏行之有效的预警监督机制和治本措施。

对此, 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 加大反腐力度, 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予以强化反经济舞弊。2005年1月, 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6年初, 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 中央领导强调要“监督关口前移”, 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2008年初, 在中纪委十七届二中全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改革创新, 惩防并举, 统筹推进, 重在建设”的基本要求, 强调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 协调性, 系统性和时效性。

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 通过经常性的审计, 及时发现并纠正一些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避免问题的扩展和蔓延, 促进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由“治标”转为“治本”;通过发挥审计的预警效应, 可以促进领导干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

反腐败斗争需要司法、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联合作用, 审计部门作为其中关键的环节, 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 移到权力可能发生腐败之前, 移到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和源头, 把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从源头防止腐败, 促进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三) 强化领导干部经济问责的需要

2003年的非典事件开启了领导干部问责的先河;2008年以襄汾溃坝事故和三鹿奶粉事件为标志的一系列“问责风暴”, 成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2009年7月12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该暂行规定首次将党政官员同时纳入被问责的对象, 使得领导干部问责逐步制度化、法制化。

领导干部问责制得以贯彻落实, 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能够代表民意民声的组织机构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和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并进行责任界定。而要监督领导干部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情况, 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为领导干部问责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正起着这样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责任的划分, 领导干部问责是对领导责任的追究。责任追究是以责任界定为基础, 而责任界定的结果落实要通过责任追究的效果来实现。如果没有领导干部问责制的支持, 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用将受到影响, 反之如果经济责任审计未按照行政问责制的要求进行, 也难以发挥作用。

在离任审计中, 离任的领导干部或退休或履新有的更升任了更高的职位, 使得其经济责任造成的后果很大部分有后来者承担, 最终导致问责的板子很难打到位, 对领导干部的问责流于形式。

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能够弥补离任审计责任界定困难的局限。领导干部问责制强调责任的追究与落实, 因而, 前移审计监督的关口, 将任前、任中、离任审计相结合, 全过程跟踪监督;而将任中审计结果记录于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考核档案, 强化了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其经济责任造成的后果也只能由自己承担。

因而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 便于经济责任的界定, 强化了领导干部问责的需要。

四、总结

本文对经济责任审计关口前移的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扩展,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效用的需要是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关口前移的内在因素, 而强化社会民主法治建设, 强化反经济舞弊和强化领导问责的需要是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关口前移的外部原因。通过研究其动因, 有助于寻求经济责任审计关口前移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对于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理论, 进而指导实践工作有积极意义。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应逐步前移监督关口, 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由被动治标转为主动防范, 由离任监督转为任前预防, 任中控制。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关口前移的动因, 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审计理论的完善。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动因

参考文献

[1]蔡春, 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 (J) .审计研究, 2007 (01) .

[2]沈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8 (06) .

[3]吴昊洋.“免疫系统”理论视野下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扩展[J].商业会计, 2009 (21) .

[4]尹平, 刘世林.政府经济责任审计 (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5]赵保卿.“免疫系统”论与审计的预防职能 (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03) .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及其改进 第9篇

(一)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操作性制度较少

1988年审计署下发了《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的若干规定》, 对承包责任审计的内容、程序等作了规定;199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及《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审计程序、审计内容等作了明确规定;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第25条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作为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在2010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对审计对象的扩展、审计结果的利用、审计程序及内容有了新的规定。

教育部根据以上规定, 也陆续下发了相关规定及通知, 如1997年、2007年、2011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交接工作并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交接内容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9年下发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但以上制度及通知均只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的、程序、内容、机构及人员等方面作了相关规定, 而对审计实务工作缺少相关具体的细化规定, 内容较宏观和原则, 实务操作性不强,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缺少执行及评价的操作性制度依据, 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 目标责任界定不清, 审计评价依据不足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 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往往有明确的经济考核指标, 如企业资产负债率、利润率、净资产保值增值率等量化指标, 而高校是以教学科研为主, 高校经济活动的特点主要是对经费的使用与管理。领导干部上任期初, 组织上对各个岗位领导干部的要求大多围绕教学科研任务, 并未明确各自的目标责任, 更无具体的经济责任指标, 被审计对象大多知道各自的教学科研职责, 但不清楚自已的经济责任, 这不但不利于领导干部全面履行各自的职责, 也给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关键环节的审计评价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使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缺少依据。

(三) 审计委托时间滞后, 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不够

目前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般由组织部门委托, 内部审计部门报分管校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由于干部调动的敏感性, 组织部门一般在领导干部调动或提拔后才分批分年委托审计部门组织实施,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安排往往滞后于干部聘任。根据对教育部所属76所高校及部分地方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调查, 其中仅有11.4%的的高校采取先审后离, 8.6%的高校采取先审后离或先离后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组织部门调动提拨决定在先, 委托审计在后的操作模式, 使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大大弱化, 一方面给审计人员收集证据、核实事项等工作带来难度, 另一方面导致审计结论和审计评价工作与干部的考核、任用脱钩, 审计结果实质上未能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未能将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 审计成果未得到有效利用。

(四) 审计内容广泛, 审计重点不突出

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工作中, 审计人员通常只是根据财务部门所提供的账面资料及被审计对象提供的相关文件、述职报告、自查资料进行审查, 审计内容及审计范围有很大局限性, 审计工作更多侧重于对财务收支的真实、合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行评价, 对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过程调查、分析不够, 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决策后果的分析较少, 弱化了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运行环节的跟踪审计。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给学校的声誉、学校的经济收益造成的损失, 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很难界定,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违法违规行为隐蔽, 违法手段多样的情况下, 审计人员很难从账面资料中发现领导干部在遵纪守法、廉政建设中收受财物、接受贿赂等问题, 很难全面反映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职责的全貌, 也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风险和难度。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机制改进

(一) 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法规体系

法规体系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规范, 更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支柱。尽管《审计法》的修订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相继出台, 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 但针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规定尚不健全。为使高校内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各高校应根据2010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原则, 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 对原有规定进行整合、修订、补充、完善, 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考核的常规审计程序, 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档案资料管理, 制定出适合高校自已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相关制度及规定, 使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做到寓监督于服务之中, 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护航, 为学校领导、人事部门考察和使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

(二) 完善联席会、协调会、见面会议制度, 形成审计合力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仅仅依靠审计的力量是不够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中央五部委于2003年联合出台的《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规定, 与高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组成联席会议, 请财务、科研、国资等管理部门参与协调会议, 请校领导主持召开接受审计单位主要领导的审计见面会议, 通过加强宣传, 部门协调沟通、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形成审计合力, 及时协调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不断规范校内各单位的经济活动, 促进各单位科学管理, 为推进学校廉政建设及科学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三) 明确职责, 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

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领导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人事管理部门应针对各个不同岗位, 明确法定职务权限和相应的经济责任, 并通过签订相关协议, 在协议中对考核标准、主要责任、约定职务权限等需作出明确约定, 从而为学校各岗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标准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针对不同单位或部门, 学校根据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采取不同的量化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如采用科研项目新增数、科研收入合同到账率、科研收入增长率等指标考核学院及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组织科研的能力;用学院经费自给率、学院创收经费增长率等指标评价领导任职期间组织自筹经费的能力及自筹经费增长情况, 考核干部的经营能力及绩效;通过资产利用率、更新率、内控制度健全率等各种量化指标全方位考核干部履职情况, 作出科学公正的审计评价。

(四)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资料库, 重视审计成果的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资料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信息源。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某省境内的108所公立、专科学校调查数据显示, 有75%的高校没有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在高校日常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中, 内部审计部门应注重搜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及廉政建设方面的资料, 分别录入按领导干部建立的相对独立的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中, 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能充分利用以上资料, 减少重复审计工作, 节约审计资源,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另外内审部门在安排审计项目时, 应事先根据党委组织部门需要, 沟通协商好近两年内必须审计的单位或部门, 再根据审计档案资料记载, 结合以前年度已审情况, 分批分年有计划地安排审计项目。高校还应逐步建立审计成果运用办法, 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录入资料库, 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依据, 逐步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示制度, 强化审计成果的利用, 促进干部队伍的建设。

(五) 调整审计重点, 挖掘经济责任审计广度和深度

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高校各级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过程和效果的审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同于其他常规性审计, 应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上, 实行审计内容向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全过程拓展, 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审计, 以围绕领导干部在经济事项决策、执行过程为重点, 通过一系列审计调查、查阅会议记录、结合账面情况运用审计分析方法, 审查决策机制是否民主、科学, 检查决策的收入支出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益, 并结合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制度审计的理念及方法进行相关分析, 提升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提升审计报告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修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缺陷与对策》, 《发展研究》2008年第12期。[1]陈修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缺陷与对策》, 《发展研究》2008年第12期。

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原则及责任分析 第10篇

一、审计目标的确定

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与经营管理责任性目标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总目标, 总目标往往非常宽泛, 不容易被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员工所理解, 为使审计目标对具体审计工作的执行具有指导性, 需要对审计的目标进行分解, 以便审计人员围绕具体目标直接收集信息和证据。

(一) 审计具体目标。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具体审计目标的确定有助于审计人员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应收集的证据。一般说来, 审计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对于经济责任的相关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二) 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对于经济责任的认定。

是指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对于其经济责任所做的明示或者承诺。一般包含以下五类: (1) 存在或发生; (2) 完整性; (3) 权利和义务; (4) 估价和分摊; (5) 表达与披露。

(三) 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

一般应分为总体合理性目标和其他具体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目标两类。总体合理性目标是指审计人员须先根据所掌握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全部信息, 评价其具体的反映结果, 即账户余额和发生额的合理性;其他具体目标包括:真实性、完整性、所有权、估价、截止、机械准确性、披露、分类、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人员应紧紧围绕具体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将这些证据累积起来, 审计人员就可以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任一责任认定是否正确下结论。再将对每个认定的结论综合起来, 审计人员就可以对整个经济责任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与经营管理责任性目标进行评价并发表审计意见。

二、审计工作计划的确定

审计计划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变化过程、经营规模、经营政策、经营情况及经营风险、财务审计机构及其工作组织、重大经营政策决定、重大会计政策的选用及变动情况以及以前年度内外部审计情况等。

(二) 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的制定。

审计范围一般应限于审计期间的有关事项。凡是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有关和可能对审计组做出专业判断产生影响的所有方面, 均属于审计范围。

审计策略是审计组根据确定的审计范围, 选择能够达到审计目的而应当实施的最有效的审计程序的基本思路和组织方式。例如, 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 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风险的初步评估, 决定是否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等等。

(三) 确定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

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分析性复核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风险的初步评估, 审计组在审计计划中凭借专业判断和审计经验, 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

确定重点审计领域, 实质上是鉴别各类经济业务和各项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重点审计领域应包括须经被审单位主观判断的会计事项 (如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有异常波动的会计报表项目、相关内部控制制度非常薄弱的会计报表项目、对会计报表整体反映产生直接且重大影响的会计报表项目、会计报表截止日前后发生的大额或异常经济业务、长期挂账项目 (如逾期应收款项、呆滞存货等) 以及与关联者的业务往来等。

(四)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组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状况和经济运行情况, 运用审计经验和专业判断, 选择净利润、营业收入、净资产或总资产等作为计量基础, 确定重要性总体水平, 并分配于各会计报表项目。重要性水平通常表示为净利润、营业收入、净资产或总资产的一定百分比, 并据此确定重要性金额的额度。

除此之外, 审计组还应根据已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对审计风险做出评估。

(五)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

当审计组需要利用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时, 应侧重考虑其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并对其工作做出合理安排。

(六) 确定经济责任指标、调整原则和范围。

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的认定和评价, 审计组应选择恰当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项目。具体应包括:预算执行情况指标评价、企业经营增长情况评价、资产权益积累情况指标评价和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等方面。同时, 原则上应将计算基础设定为在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形成的经营成果。在计算以上评价指标中应剔除非正常经营条件下所产生的影响因素, 如会计政策的较大调整、非正常经营收支、处理前任遗留问题等等。

(七) 把握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

审计组应对各种审计程序的实施时间及进度做出规划。特别是, 审计组要明确有时间限制的审计程序 (如现金盘点、存货监盘、函证等) 何时实施。同时, 对审计全过程各个级别的审计人员所需工作时间应做出合理预计, 并及时督促审计人员完成所承担的具体工作项目。

三、审计组的组成、协调工作

审计组在审计期间应做好审计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主要包括:

(一) 合理调配审计人员。在调配审计人员时, 应考虑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及责任意识。

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的实施主体, 也是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行为主体, 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对于牵涉到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参与审计的人员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 保持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 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在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或被审计单位有利害关系时, 有关审计人员应当主动回避;其次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

实行审计项目组长负责制, 选择有良好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审计组组长。由审计组组长根据业务需要审慎确定业务主审并选择合格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 必须认识到只有认真把好参审人员关, 才能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在审计过程中往往出现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通知书所准备的资料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遇到这种情况时, 审计人员要区分不同情况积极主动开展工作。针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基础差、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审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去收集整理所需资料, 向被审计单位明确指出其基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被审计单位刻意强调各种客观理由, 拒绝提供或拖延提供有关资料, 审计人员特别是带队组长应进一步协调好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 包括与被审计单位主要管理人员座谈, 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动机和实际情况, 找出关键的问题, 然后明确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所必需的资料。如果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了解不够, 审计组可派部分审计成员提前介入被审计单位, 尽快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为开展审计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四、加强审计业务指导和监督

在审计项目实施时, 审计组的具体工作职责应包括:

(一) 周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 积累基础资料, 做好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

审计前必须对被审单位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控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 采集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等信息,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 掌握被审单位领导干部的经营与管理业绩, 搜索有价值的审计线索。

(二) 收集在任职期间被审计单位开展的各类内外部常规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 充分利用以前审计成果, 判断被审单位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明确本次审计的重点。

据此编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方案, 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目标明确、内容详细、分工具体, 并使每位参审人员都充分了解审计的目标、内容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做到审前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三) 做好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结论的直接依据, 是能否对被审单位领导干部做出正确评价的重要依据, 因此必须是已证实的审计事项, 必须与事实相关联、能够可靠地反映客观事实、反映被审单位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经营和管理的真实状况。审计人员获取的各种形式的证据, 都应紧扣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经营管理业绩, 作为反映事实的第一手材料。

(四) 强化督导、复核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对审计工作底稿应实行逐级复核审查制度, 应由主审、组长分别签字复核。成立审计管理工作组对审计的全过程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复核, 并向现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支持, 以便发现审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潜在风险, 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把住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口。

(五) 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经济责任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 它既是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的集中体现, 又是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检阅;不但事关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利益, 而且关系到行业利益和干部选拔任用政策。因此,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最重要的环节, 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以政策、法令、规章制度为准绳, 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 不带任何偏见或成见。既要进行一般的定性分析, 也要进行定量分析, 以做到证据充分, 结论科学。要划清责任, 是非分明, 避免主观臆断和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价;要慎重结论、恰如其分, 避免言过其实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切忌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及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进行评价。

摘要: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在行业内部审计中已逐渐成为常规性的审计项目, 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同时, 受到各直属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人员配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因此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主要以由抽调的各单位审计人员组成的审计小组承担。由此, 审计组成员必须对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工作职责、审计重点等内容进行明确, 同时审计组也应承担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员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关键词:审计组,工作目标,责任

参考文献

[1]徐君红.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7.

[2]刘群.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重点和方法.商场现代化, 2007.6.

管理审计经济学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强化;审计工作;管理;促进;医院经济:发展

一、审计工作管理的涵义

审计工作管理就是人们在认识审计客观规律和审计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管理的手段,以有效使用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实现审计工作的目标为宗旨,对审计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的总称。审计工作管理存在于医院审计活动的任何环节,它包括从制定审计计划、审查审计事项,到编制审计报告、建立审计档案等各项业务活动在內的医院审计工作全过程。

二、强化医院审计工作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医院审计工作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医院审计监督、评价、鉴定等职能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医院审计工作的开展,而医院审计工作的开展又依赖于医院的审计工作管理。一是医院的审计工作管理部门要根据医院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拟定医院的总体审计计划,确定医院的总体审计目标。二是要根据医院的总体审计计划和目标来制定医院分阶段、分项目的具体审计计划和目标。三是制定医院的具体审计方案,并组织实施。至此,审计工作在审计管理中得以有条不紊的开展。从而充分发挥出医院审计工作的监督、评价、鉴证等职能作用。

(二)有利于医院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医院审计工作的5个程序: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和审计档案,都包含着大量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需要组织合适的人员来完成。而医院审计管理则通过管理的组织系统来委派合适的人选,并协调委派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共同努力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与此同时还制定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委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审计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医院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有利于保证医院审计工作的质量

随着医院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审计管理人员要随时检查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关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纠正误差,以保证按时完成审计任务,降低审计风险。与此同时还要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工作业绩进行客观地评估,从而使医院审计工作质量得到了可靠保证。

(四)有利于医院审计资源的合理使用

这是指医院的审计管理人员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来组织医院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尽可能少的人力、财力、物力的耗用来完成医院制定的审计目标,减少损失浪费,从而促使医院审计资源的合理使用。

三、医院审计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范围过窄

目前,不少医院的审计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领域,审计工作的重点仅仅局限于查错防弊,而很少将审计的触角延伸到医院经济的其他方面。如医院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医院经济效益审计,医院管理审计,医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等,致使医院审计的职能作用大打折扣。

1、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介入不深。从客观上来说,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较大,审计的内容难以确定,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不尽相同,审计的方法难以确定,经济责任的明晰度较低,审计的评价难以确定。这些问题的确给医院审计工作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难点,致使医院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而很少涉及到实质性的内容。

2、经济效益审计的随意性大。目前,医院经济效益审计的法规和规范尚未健全,审计操作存在着很多困难,审计人员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过多依据自身的理解和判断,因此在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标准、程序、方法及报告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在专业判断上也难以达到一致性和客观性要求,不能体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独特价值。

3、管理审计的力度不强。由于不少医院对于管理审计在医院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不少医院的领导对于管理审计所能提供的评价、咨询等作用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不明白管理审计的真正意义,从心理上排斥管理审计工作,很多医院未将管理审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正常管理轨道,因而投入的审计资源非常有限,致使医院管理审计的力度不强。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保值增值审计即是能为医院提供价值保值以及增加值的审计,由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而医院作为事业单位,享受着国家的财政拨款,对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在防止医院国有资产流失,节能降耗,增加医院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因此许多医院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更多的动作。

(二)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一是有的医院设置内审机构配备的内审人员没有从严要求,素质低下。二是审计人员大部分都属于财务型,综合业务素质高的人员不多。三是有的审计人员未经过正规的审计业务学习和培训,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职业判断能力差。四县个别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较差,唯利是图,为个人捞好处。五是有的审计人员受权势人员的影响,审计时走过场,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审计价值的实现。

(三)审计工作质量不高

一是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强。我国医院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审计工作不能置于院长之外,在院长允许的范围内来开展工作,独立性自然荡然无存。而且审计机构往往与本单位的财务机构合二为一,不是独立的专职机构,审计工作就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二是审计工作的方法落后。在医院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事后审计阶段,审计手段单一,审计方法落后,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工作没有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去做。审计结论较多地依赖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随意性大,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医院审计工作的质量不高。

(四)审计风险意识不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在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财务风险,药品采购收受回扣带来的药品质量风险。医护质量问题带来的医疗风险,尤其是医护质量问题导致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由此形成的医疗索赔,动则几十万,甚者上百万,医院风险已经敲响警钟,然而不少医院的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将医院以上的风险现象置之脑后,视而不见。更为甚者由于审计计划不周,审计经验不足。审计方法不当。而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表达错误的审计意见,由此所带来的审计风险是相当严重的。

(五)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

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医院信息化水平日渐提高,医院的管理、业务数据资料已经日趋电子化。信息技术就成为医院审计

监控必不可少的工作手段,而现实中,不少医院的审计工作却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操作,并未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辅助审计工作的巨大作用。

(六)审计环境不佳

由于我国的公有医疗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医疗经济尚不十分发达,因此,医院的审计工作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致使医院的审计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环境方面。医院的审计机构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这样,审计作用的发挥就受到严重影响。

2、经济环境方面:有的医院经济基础工作不健全,会计、统计数据不真实,业务、管理数据也不真实,考核指标体系不完整,违法违纪事项较多,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法律环境方面。医疗行业的审计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审计工作无法可依,审计操作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4、文化环境方面。医院是一个行政氛围较浓的领域,“权大于法”的思想意识还未完全消除,使审计工作进退维谷。

5、工作环境方面。不少医院的相关人士认为审计工作是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唱反调,因而从心理上排斥审计,使审计工作困难重重。

四、强化审计工作管理,促进医院经济发展的途径

鉴于医院审计管理对于医院审计工作,对于医院经济,尤其是对于医院改革深化与发展的重要作用,虚该加快医院审计工作管理建设的步伐,健全与完善审计工作管理制度,强化医院审计工作管理。促进医院的经济发展。具体途径为:

(一)拓展审计范围

针对目前不少医院审计范围过窄的现象,医院的审计管理机构和人员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拓展医院的审计领域。

1、深化医院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审计医院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医院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情况,有无隐瞒收入,设置账外账以及“小金库”等问题。审计医院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医院国有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有无国有资产的流失。审计医院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代政府管理的各项基金和资金的收支、划转以及缴纳的情况,有无隐瞒、少缴、拖欠、截留、挪用等问题。以此来考核其财经法纪的执行情况,评价其有无存在着腐败问题。这对于医院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尽职尽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考察医院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客觀依据。

2、遵循医院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则。一是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相统一。即评价医疗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分析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找出其与宏观经济效益相矛盾、相冲突的问题和原因,并寻求解决的方法。二是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相统一。医院经济效益审计既要考虑近期的经济效益,更要保证经济活动的长期利益。不重视长远利益,缺乏远见的“掠夺式”的短期行为,将损害医院的根本利益。三是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相统一。对于医院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说,在追求经济活动的直接效益时,更应该关注救死扶伤、解除病痛、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等社会效益问题。

3、加强医院管理审计的力度。一是寻求领导层的重视与支持。能够得到医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搞好医院管理审计的必要条件,为此,应该加大宣传与交流的力度,通过宣传与交流,促使医院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管理审计在医院的内部控制监督、风险管理、医疗项目的咨询服务和促进医院价值增加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充分认识管理审计与医院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重视与支持医院的管理审计工作。二是审计人员应该做出成绩。审计人员应该在管理审计方面做出成绩,以获取医院领导的关注、重视与支持,从而为医院管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加快医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步伐。一是加强对医院总部以及所属各门诊部、各治疗中心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的审计,审查其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查其资金使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的真实情况:二是加强对医院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对医院的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应坚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过程跟综审计”;三是加强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审计。这项审计工作应贯穿落实到设备的引进、使用、维护、报废等各个环节;四是加强对医院后勤物资采购以及仓储保管的审计,应坚持从后勤物资的采购保管制度,采购计划,审批程序,采购过程,验收结算到物资的仓储保管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

(二)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

一是要提升医院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培养审计人员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客观公正的精神,将政治理论水平高、思想作风过硬、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优良、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对那些不适合担任审计工作的人员要坚决予以转岗。二是要提升医院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一批既熟悉本行业本医院情况,又掌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既熟悉财务审计业务,又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工程管理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三)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一是医院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其在行政上应向院长层负责,由医院的行政一把手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这样,医院审计的独立性才强,审计的职能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突破传统的事后审计方式,将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上,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审计方式。三是在医院审计工作中广泛推行内控制度测评、分析性复核、统计抽样、审计风险评估等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四)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一是医院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该时刻保持职业谨慎,并将审计关口前移,对医院可能产生风险的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加强财务收支审计,加强药品的招标采购审计,加强医护质量控制审计。二是医院的审计人员应该坚持学习审计理论和业务知识,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表达正确的审计意见,以此来减少或规避审计风险。

(五)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

李金华审计长一直在强调“三个不懂,三个失去”即“不懂计算机审计的人员将失去审计资格,不懂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人员将失去管理资格,不懂计算机技术的审计机关领导将失去领导资格”。对此,医院的审计人员一定要做出迅速反应,积极探索和尝试在信息化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审计的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严格按照我国计算机审计准则和实务指南的要求来开展审计工作。

(六)优化审计环境

这主要是指应该深化我国医疗经济体制的改革,通过改革转变观念,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医院审计环境和氛围。

1、政治环境方面。医院的审计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不能与财务机构合为一体,以此来维护审计的独立性。

2、经济环境方面。健全医院的会计、统计、管理、业务等基础工作,减少故意性的虚报、漏报错误,确实保证信息的质量。

3、法律环境方面。制定和颁布医院审计法律法规、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质量标准等规章,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4、文化环境方面。坚持“法大于权”的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5、工作环境方面。医院的其他相关部门应该摒弃成见,积极主动地配合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优化了医院的审计环境,就为医院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分析 第12篇

1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工作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管理集体经济的部门主要是财务管理办公室, 不同地市级别的管理部门归属于不同的财务部门管理和领导, 县级和乡镇的农村财务管理部门是受到财务部门的管理和领导, 部门财务管理办公室甚至会受到农业部门和财务部门2个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从实际情况可以看出, 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所进行的财会工作方式由于涉及范围较广, 情况非常复杂, 部分单位领导对于具体的财政管理状况不了解, 使得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审计工作和监督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1]。

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不完善, 有些乡镇建立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内容涉及不清, 甚至和具体的实际情况存在本质的差别, 不能互相配合, 甚至部分农村地区并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部分地区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无法真正发挥出财务监督和管理的水平。财务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 在工作过程中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不能按照财务管理的正常程序来开展相应的工作。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和加强农村审计工作, 对于提高和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基层农村财务管理和监督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2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审计工作的发展严重滞后, 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审计人员稀缺的局面上, 甚至部分地区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财务审计工作, 而且农村地区的财政部门的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操作的能力, 许多农村审计人员都是由会计人员担任, 使得他们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而且农村地区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业务能力低、综合素质差的现象。

2 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解决措施

2.1 建立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体系

根据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进行, 并且各地区的政府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除了符合当地发展的规则和条件, 引导农村地区财务管理制度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财务管理体制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尽快将一些区域从农业管理部门转移到财政部门中进行集体管理, 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 制定出更符合现代农村地区发展和进步的财务管理体系, 促进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2.2 完善农村地区的审计体系

农村地区要建立起本地区专门的审计机构, 并且按照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审计工作。要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并且提高审计部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和监督下, 全面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 交由专门的部门进行财政拨款, 将民主工作在基层中彻底展开, 共筑和谐农村。

2.3 增强国家在财务监督和审计工作的作用

国家审计部门要强调农村审计机关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提高农村审计部门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提高业务处理能力, 强调审计业务人员的政治思想, 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思想牢牢根治在工作人员的思想中, 真正从农民的实际生活出发, 培养出为人民服务、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农村审计队伍。加强和乡镇政府的联系, 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认真开展各类审计工作的调查。农村审计机关在开展涉农专项资金审计时要将侧重点选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

2.4 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制定出和乡镇审计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关的规定, 明确乡镇审计对象和主要的工作任务, 明确审计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环节, 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使乡镇审计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秩序化的道路上。还要创新审计方法, 财政管理部门要合理利用现有的乡镇审计人员和财政人员, 使用交叉审计的方式, 对各阶级和各部门开展全面审计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设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的问题。加强各个乡镇之间的交流学习能力, 推动农村地区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工作的正常发展和运行。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农村地区集体经济的财务审计工作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这就需要各级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给予这些问题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针对性的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措施, 推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促进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为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事关农村改革和发展壮大以及社会的稳定, 目前在农村地区财务和审计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和加强农村审计工作, 对于提高和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和强化基层农村财务管理和监督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财务管理,监督审查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校学生军训下一篇:仿真案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