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功能范文

2024-08-01

导学功能范文(精选4篇)

导学功能 第1篇

因此,语文教师根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从以下方面着手编写不同的学案内容,将学案导学与阅读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在阅读课堂上学生就会有明确的阅读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会有阅读反思与情感体验,也会有更高层面的阅读收获。

一、科学设计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导学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阅读习惯、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根本,科学设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内容、方式与方法,确保学生对学案导学的适应性和主动参与性。其次,对于阅读导学案的设计,语文教师要在备课环节尽量做到内容具体、方向明确,如在什么样的时间点需要完成怎样的阅读学习任务,达成怎么样的阅读目标等。再次,高中语文阅读导学案的设计,还必须考虑到递进性和可测性方面的要求,这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需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并通过相应的阅读测试来发掘学生的阅读学习潜能。

二、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合理的分组与分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导学案虽然是提前设计好的,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需求却不尽相同,即便是对于相同的阅读内容,语文教师也不能抹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和独立见解,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避免统一性、标准性的阅读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分层教学策略。例如,在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对班级学生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把握比较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设置基础性、提高性和发展性等多个阅读层次目标,如某一句或某一段的语言表达技巧是什么?文章有哪些抒情方法?该散文的抒情风格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思……如此一来,方便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由浅入深的阅读教学,从而增强导学案的导学功能,让更多的学生可以突破自己的弱点区域。

三、学案导学要由点到面,突出重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将学案导学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相结合时,一定要与学生多进行互动与配合,既要让学生对阅读素材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又要精心布置教学过程,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整体又要让学生细致了解,做到阅读教学的以点到面、重点突出。例如,在《故都的秋》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进行设计和讲授,由点到面的引导学生在把握整篇文章主旨的同时,细化文中的句法结构和段落层次,最后回归主旨,把握全文,感受作者的悲秋情节和文学气质。如此一来,通过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学生可以逐步对文章的重点和难度进行攻克,并最终形成个人的情感认知和阅读理解能力。

四、学案导学要侧重情感教育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而对于情感教育目标则是相对忽视。学案导学与高中语文阅读实践的结合,无疑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支持,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加强教学示范,借助学案的导学功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热爱生命》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可以重点编写生命教育方面的内容,带领学生仔细体会文章中的生命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感知,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成效。

五、加强对学案导学的反思

学案导学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结合,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发挥个人的教学智慧,而在学案实施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说,学案导学的设计与实施,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边教学、边反思,能够及时总结学案导学与语文实践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同学生的互动中加强自我考核与评价,对于在导学案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成功经验要进行及时地梳理和总结,实现语文教师学案导学教学素质的不断提升。

怎样发挥教师在导学中的功能和作用 第2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实施三维目标,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这样,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开展,都必须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胸有成竹地明白: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做什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会遇到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帮助?怎样才能把学生思维引入事先设计的情境中?学生学习后,将会有什么变化?因此,教师首先要考虑教学如何解决学习者的一切变化。诚然,教师在导学中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或作用,才能解决学生一切变化或需要。换句话说,教师有效发挥导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实际上就是教师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挥自己在导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呢?

一、教师“导”要导到好处。新课程堂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教师的功能或作用不是可有可无。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科学地管理整个教学过程,变消极的课堂旁观者为积极主动的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与学生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等方面建立平等关系,积极为教学中的沟通、互动、对话、合作探究提供有效平台,以促进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经验分享和共同进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导学功能,千方百计地唤醒学生潜能,燃烧学生学习欲望,有步骤地设计促进学生学习需要的环境、内容和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适

当措施,诱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运用有效学生评价技能,激励学生深入学习。教师要适当设置悬念,组织学生慢慢卷入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究学习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还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总之,教师的“导”要导得恰到好处,必须在教学中给自己明确定位,要充分发挥学主体体作用,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要采取激励、启发、引导等教学方式,不断发展学生个性,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学生“学”应学得实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少讲,提倡课堂的“互动、合作、讨论、探究、体验”。个别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产生了错误理解,片面地走向极端,忽视了“教师自身导学功能”,对学生实施“放羊式”教育,使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他们对学生自主学习听之任之,对教学过程也不加以有效掌控。这样,学生完全离开了教师导学指导,就像他们在家学习一个样。课堂教学只是在装修门面,形同虚设。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无法排除,学生在学习时遇到问题难以解决,学生的“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应该让学生学得实在,要充分教师导学功能,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绪,有效掌控教学过程,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利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选择合适内容等,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抓住时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学习信心,渐渐看到学习的希望。这样,学生就能实实在在地学习;这样,教师的导学功能和作用才得以真正发挥。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导学案功能与编制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导学案 教学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2-01

一、导学案功能

1. 使课堂生动紧张,提高学生注意力。导学案教学让学生能有目的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先学时,有时间规定,有同学比赛,有小组内质疑,有教师关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与学习效率,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的盲目性,缩短了学习时间。

2. 提供了当“小老师”的机会,提高了学习内容的留存率。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力戴尔最先提出了“学习金字塔”,后由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得出结论:从塔顶到塔底分别是“听讲(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讨论(50%)——实践(75%)——教授给他人(90%)”七个学习阶段,即若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前四个阶段都属于被动学习,学习内容留存率最多是30%,如果学习进行到后三个阶段属于主动学习,学习内容留存率可达90%。

导学案教学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分小组进行分析,讨论与探究,并通过展示成果相互教授。如自然地理必修一中《全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一节,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直接把地理规律告诉学生。采用导学案可提前在本节学习前一周或更早前把需要探索的地理规律问题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自己记录每日昼夜开始与结束,计算长短,与他人数据进行对比讨论分析。然后充当“小老师”展示小组结果,这样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全体学生都积極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行列中,用心体会,提升认知水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知识的长时间记忆。

3. 教师地位由“讲师”向“导师”转变,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习。导学案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制造有难度梯度的问题,从而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自己找方法去解决,在这过程中教师地位由“讲师”向“导师”转变,让学生体会由不会到会,由浅到深的过程,进而将所学问题知识化、方法化、能力化、情感化。

4. 提高阅读能力,激发思考,发展智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则变成一种能激发智力的东西。因此,阅读能力在学生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为了解决导学案中所提出的各层次问题就必须充分阅读课本,并大量寻找课外阅读等资料。养成阅读的学习习惯,发展智力。

5.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人文情怀。在学习地理必修一中《地质灾害》这一内容时,导学案中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各种表现与影响。学生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有关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各种图文材料与视频。

二、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自主性与探究性原则,体现创新、高效。做到目标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情境化等。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与领悟,将学案编写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1. 学习目标的编写。(1)目标要求要具体、明确、可操作。多采用“熟记、说出、写出、运用、举例说明”等词。以往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与掌握”等词来描述学习目标,但大多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理解掌握,又要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若要求举例说明,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过程中就有方向,知道应该怎么做。(2)重难点目标突出。可用字体加粗,下划线,斜体等多种方式对重难点进行区别。(3)目标由难而易,层层递进,梯度明显

2. 《预习案》编写。《预习案》部分主要是解决地理概念与地理事实等基础知识。要防止《预习案》的编写成为教材的搬家,笔者《预习案》以问题的方式去设计,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提炼,提高语言表达与总结能力,改善高考中地理综合题低份的现象。

3. 《探究案》的编写。《探究案》是导学案编写的一个重点,主要是解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与方法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只要通过小组合作与教师指导来完成。《探究案》就注意以下几点:(1)探究的问题要由难而易,体现问题层次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学习中得到满足。(2)变“布置问题”为“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巩固知识。

让学生能够把知识运用起来,让知识进入流通领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不再“布置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问题,并通查资料、咨询教师、小组交流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三、当今导学案教学面临的困难

(1)九科课程,学生学习任务多而重,自主支配时间不足。

(2)预习效果差: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学生在小学初中期间如果没有接受过导学案这样的教学方式,那么自学能力较差,而课下的合作探究也很难有效进行,预习也只能停留在浅层知识了解层面。

(3)由于思维局限,能力不足,学生探究问题所得出的答案非常有限,不完整,表述也缺乏逻辑条理性,对知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发现总结地理规律与方法。

尽管存在众多困难,但是导学案教学模式都是课改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探索,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积极意义。它转变教师地位,逐步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个性得到张扬,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导学案教学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导学功能 第4篇

一、教学评价导学功能应注重发展性

语文教学是小学阶段发展教育的重要教学课程, 其具有多种学科基础教学的作用, 同时还能够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向多方面发展, 避免发展失衡。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也要围绕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服务, 同时增强学生的主动发展的动力, 形成内在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传统语文教学以语文教材为根本, 以语文教材要求为标准, 形成重知识、轻能力的畸形教育结构;而新课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根本, 以语文能力要求为标准, 形成重能力、重过程、重多数、重情感的良好教育结构。教育目标的改变使得传统教学评价方法及功能发生变化, 使得语文教学评价重新衡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提供帮助。想要提高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学功能, 首先需要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重新评估语文教学的价值、功能, 从而为提高学生全面发展而工作。现代教学评价应该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更加注重兼顾评价功能的各个方面。评价的目的不仅为了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更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优化程度的检验和改进, 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的整体改善。

二、教学评价导学功能应注重全面性

语文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其本身学科特性使得其教学认为有别于其他学科。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也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基础。如果不能很好地打下语文教学基础, 其他一切学问都是空谈。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个小学教育生涯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其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日后综合应用各种知识提供支撑。就语文知识素养而言, 语文教学评价应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就语文能力素养而言, 语文教学评价应包括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就语文情意而言, 语文教学评价应包括兴趣、情感、态度、习惯。同时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社会价值, 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中还应该强调教学之外的应用性语文知识, 如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知识等。

三、教学评价导学功能应注重过程性

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世上不会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发生。对于在校学生而言, 由于其缺乏知识基础、处于语言萌发阶段, 此时更需要全面完善的语言课程学习,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的循序渐进。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 即“转识为智, 化智为德”的过程。想要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 就要注重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性。语文教学评价应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监督, 按照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规律对日常语文教学进行督促和监管, 同时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 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小学生个性鲜明、知识结构简单, 此时要充分利用定位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不同功能, 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提供不同类型的评价服务。在语文日常教育过程中应注重能力的日积月累, 重视教学评价的过程性, 不要以同一个标准对不同时期进行评价, 以提高教学评价的功能和准确性。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存在只关注教学结果, 而忽视教学过程, 采用统一标准评价不同学生不同时期学习结果这样的弊端。导致学生教育对结果评价过度关注, 因此引起语文教学中不正常竞争, 从而使教学评价丧失了促进语文教学的导学功能。

四、教学评价导学功能应注重多元化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 参与的对象包括学生主体、教师、教育机构、家长等, 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注重各方面参与对象的评价。只有对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对象进行多元化评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对象的内在动力, 促进对象互动, 同时对学生主动学习起到良好的督促、监管、激励作用。在语文教学评价的自评中, 教师自评和学生自评最为重要。教师自评是对语文教学过程得失的审视与反省;学生自评是对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性评价, 目的在于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参与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语文教学评价的他评中, 有教师之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还有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调动这些参与对象之间的评价关系, 使得教学过程呈现多元化, 对所有参与对象起到互相监督、激励的作用。现阶段教学评价的内容已经从单纯学生、教师评价转变成学生主体、教师、教育机构、家长等多元化评价, 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重视了教学过程参与对象的辅助地位, 与“新课标”整体思想保持了一致。

摘要: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也是首选难题。在新课标指导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极为重要而且相当复杂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导学功能的发挥。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学功能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评价,导学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晓琳, 唐名刚.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21, (01) :142-143.

[2]杨琴.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8, (05) :765-766.

上一篇:集成水处理设备下一篇:并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