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教学重难点

2024-06-27

突破教学重难点(精选12篇)

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1篇

一、误入歧途时, 归谬析疑, 反省重难点来龙去脉

有些时候, 由于学习品质和惯性思维的影响, 导致有些学生在学习初期, 就走入了歧途。这时, “就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 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郑毓信先生说。此时, 辩论的另一方就可以顺着对方的错误结论, 利用例子归谬的做法, 让对方感受到结论是错误的, 恰到好处地揭露对方认识的荒谬性, 促使对方在思想碰撞和自我反省的过程中, 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

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片段:

在学生尽情猜想, 思考确定后, 交流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1 (甲方) : (信心十足) 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长乘宽。

生2 (乙方) :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长乘宽, 应该是长乘高。

师:两位同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到底谁正确呢?赞成生1的请起立, 赞成生2的先坐着。 (学生分成了两队) 如果听了同学的发言, 你想帮助任何一方, 也可以举手发言;如果听了同学的发言, 改变主意了, 你也可以马上调整。现在哪方先说?

生3 (甲方) : (不以为然) 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 现在只是把有的边动了动。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生4 (乙方) :边动了动就不一样了。

生5 (甲方) : (始终不解) 大家看, 平行四边形框架这样 (反向) 不就又拉成一个长方形, 所以面积就是长乘宽啊。

生6 (乙方) :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我也用这个框架吧, 他边拉框架边说, 大家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 (其他学生说“面积变小了”, 他继续拉继续说) , 那现在呢? (越来越小了)

这时, 赞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的学生, 大部分渐渐坐了下去。

生7 (乙方) : (不可思议) 长乘宽的积是多少? (30平方厘米) 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 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

站着的学生都纷纷坐下了。

……

用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相乘, 这是一些学生在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的真实想法。当然, 部分真正思考过的学生还有另一种做法——长乘高。这样辩论的两方就产生了, 由于是重难点的尝试学习阶段, 学生说不出到底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只能根据对方的结论, 用不同的例子来说明结论是错误。这里的生6 (乙方) 说:“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就是假定对方是正确的, 然后慢慢操作平行四边形说:“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同学们说“面积变小了, ”后来又说“越来越小了”, 这样提供了适当的外部操作因素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让对方同学慢慢发现“两条边长度没变, 乘积也就没变, 可是框架里面的面积变小了”这么一个现象。再加上乙方的一位同学又说:“长乘宽的面积是多少? (30平方厘米) 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 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自相矛盾的结论, 深深刺激着对方固有的认识, 促使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 思考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以偏概全时, 暗度陈仓, 促使重难点显山露水

有的学生在学习时, 由于认知的不完整, 在重难点的自主建构时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如果从正面去辩论, 他们就会固守原有的认识。这时, 辩论的另一方就应该将真实的意图藏在非一般的行动背后, 表面上承认或回避对方的观点, 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让对方的错误全面暴露, 再一招制敌, 巧妙驳倒对方,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败北。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 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 (话音刚落, 学生有的说对, 有的说不对。分歧很大, 基本形成了两个阵营)

师: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 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 让大家信服吗?请正反两方各推选代表, 展开辩论。

经过准备, 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生1 (甲方) : (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 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生 (乙方) :是。

生2 (甲方) : (举起其中的半个圆) 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生 (乙方) :是啊。

生3 (甲方) : (当仁不让) 既然是二分之一, 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 乙方同学虽然口称“是”, 心理却很不服气。只见, 乙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 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生 (甲方) :是。”

生4 (乙方) : (举起小小的一份, 用挑战的口吻) 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生 (甲方) : (小声说了声) 不是。

生5 (乙方) : (咄咄逼人) 既然不是二分之一, 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甲方同学服气地点了点头, 不好意思地站到了乙方的队伍中。

……

案例中, 吴老师没有简单评判孰对孰错, 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当甲方的同学举着二分之一圆而趾高气扬地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乙方同学口头上称“是”, 没有针锋相对。然后“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小块纸片, 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让甲方不由自主地回答:是。此时乙方表面上看似问了一个隔靴搔痒的问题, 实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潜伏”问题。在一大一小的两份中, 取其中的一份, 将不是二分之一的真实意图, 藏于这前一问和接下来的后一问中。当乙方拿着小小的一块再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甲方就明显感觉陷入了绝境中, 由此十分清晰地感到:要说二分之一必须加上“平均分”, 从而深刻地意识到分数意义中重难点“平均分”的要求。

三、模棱两可时, 就坡骑驴, 明确重难点内涵外延

有些时候, 虽然部分同学对重、难点的理解是片面的, 但是他们的回答却有可取之处。此时, 辩论的一方就可以利用这可取之处, 作为己方的话柄, 加以发挥。所以, 当对方的观点对己方有利时, 辩论的另一方不妨先承认对方的说法, 然后在对方的观点上添加一些自己所独有的而对方缺少的认识, 一语胜人, 一招胜敌, 就如同就坡骑驴或阶梯登高一般。

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四下“三角形的特性”的片段。

师:下面第三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大部分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请认为是错的同学立正, 认为是对的同学坐好。所有同学边听也可以发言, 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 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谁先说?

生1 (甲方) :这不是三角形, 因为它上面的线都出头了。

生2 (乙方) :我觉得它是三角形, 只要看里面的就可以, 就是一个三角形。

生3 (甲方) :我觉得是错的, 因为它不是线段。

生4 (乙方) : (不屑一顾) 多出的就看成射线, 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

生5 (甲方) :三角形线段的头都要连着的, 可是这里相邻线段的端点没有相连, 那能说是三角形吗?

生6 (乙方) : (得意地说) 我把多出来的去掉, 或者不看它, 它的端点不就是相连了吗?

生7 (甲方) : (急切地说) 多余的去掉或不看, 的确是端点相连。可是这里不能去掉, 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 把第一个图形的一条曲线掰直就可以了, 把第二个图形的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

(同学们都不自觉地点点头, 坐着的同学站起了几个。)

生8 (甲方) :不能随便去掉, 正因为多了才是错了。

同学们都站了起来。

……

“只要看里面就可以, 就是一个三角形”是部分同学的美好想法。但这如同管中窥豹, 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 而忽略了其他部分。“多出的就看成射线, 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是死鸭子嘴硬, 同样也把自己模棱两可的认识暴露无遗。这时, 甲方先是承认了乙方的说法“多余的去掉或不看, 的确是端点相连”, 但是“去掉或不看”恰恰是错误的根源。此时, 甲方同学再说“可是这里不能去掉, 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 把第二个图形的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 这里的甲方同学先承认对方说法, 再补充己方观点“不能去掉, 也不能不看”。使对方发现错误的原因是不能随意取舍, 要整体观察。这样不仅知道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而且明白整体思考的要求。

四、生搬硬套时, 类比譬喻, 感悟重难点是非曲直

数学的抽象性是学科的基本特征, 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那么在辩论时, 针对一部分学生对重难点生搬硬套的现象, 另一部分学生就可以根据两类事物之间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 推出他们可能有其他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方法, 这样一部分学生就能从中启发联想或触类旁通。

笔者在教学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时, 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书架高2米, 每层高0.3米, 最多可以分成几层?”

笔者首先请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在巡视时, 发现他们的作业大致出现了两种情况。于是挑了两位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第一种:2÷0.3=6.66…≈7 (层) ;第二种:2÷0.3=6.66…≈6 (层) ;

师:同桌检查, 你的同桌是黑板上的第一种请起立, 是第二种的先坐着。 (结果发现有不少同学选了第一种) 既然, 每种都有不少支持者, 那我们来辩论一下。其他同学一边听也可以发言, 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 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辩论开始。

生1 (甲方) :我觉得是7层, 因为6.66……就接近7层。

师:那我们现在确定认为7层为甲方, 6层为乙方。乙方有什么想说的?

生2 (乙方) :我觉得应该是6层, 因为6.66……不到7层, 多出的地方可能放不了书。

生3 (甲方) : (理直气壮) 我们在做题时基本是四舍五入。

生4 (乙方) (不客气地说) 你们家楼房二层半, 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楼倒是绰绰有余。 (这时有个别同学陆续坐了下去)

生5 (乙方) :二层半的房子, 真正用的只有两层。书柜6层多, 但真正用的只有6层, 因为多出的一点, 不一定能放书。

这时, 选第一种做法而站立的同学都坐了下去。

……

辩论中, 这里的乙方没有陷入甲方的就事论事中, 而是用楼房作比喻 (生4) 说:“你们家楼层二层半, 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楼倒是绰绰有余。”通过书架层数和楼房层数的可比性、类似性, 非常清楚地表达了, 这里要去掉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 书柜应该是6层的意思。其他同学也从这个比喻中, 形象地领悟到书柜层数的近似数和楼房层数的近似数是相通的, 应该把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去掉。可以说远比教师的说理, 更能使学生明白灵活取舍近似数的生活应用。

适时辩论,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2篇

《墨辩》中说 :“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正所谓理越辩越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充分发挥辩论的实用价值。在教学进程中,根据学生普遍性的错误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分成两方适时展开辩论。这样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辩论的方法。

一、误入歧途时,归谬析疑,反省重难点来龙去脉

有些时候,由于学习品质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有些学生在学习初期,就走入了歧途。这时,“就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郑毓信先生说。此时,辩论的另一方就可以顺着对方的错误结论,利用例子归谬的做法,让对方感受到结论是错误的,恰到好处地揭露对方认识的荒谬性,促使对方在思想碰撞和自我反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

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片段:

在学生尽情猜想,思考确定后,交流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1(甲方):(信心十足)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长乘宽。

生2(乙方):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长乘宽,应该是长乘高。

师:两位同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到底谁正确呢?赞成生1的请起立,赞成生2的先坐着。(学生分成了两队)如果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想帮助任何一方,也可以举手发言;如果听了同学的发言,改变主意了,你也可以马上调整。现在哪方先说?

生3(甲方):(不以为然)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现在只是把有的边动了动。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生4(乙方):边动了动就不一样了。

生5(甲方):(始终不解)大家看,平行四边形框架这样(反向)不就又拉成一个长方形,所以面积就是长乘宽啊。

生6(乙方):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我也用这个框架吧,他边拉框架边说,大家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其他学生说“面积变小了”,他继续拉继续说),那现在呢?(越来越小了)

这时,赞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的学生,大部分渐渐坐了下去。

生7(乙方):(不可思议)长乘宽的积是多少?(30平方厘米)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

站着的学生都纷纷坐下了。

……

用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相乘,这是一些学生在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的真实想法。当然,部分真正思考过的学生还有另一种做法――长乘高。这样辩论的两方就产生了,由于是重难点的尝试学习阶段,学生说不出到底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只能根据对方的结论,用不同的例子来说明结论是错误。这里的生6(乙方)说:“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就是假定对方是正确的,然后慢慢操作平行四边形说:“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同学们说“面积变小了,”后来又说“越来越小了”,这样提供了适当的外部操作因素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让对方同学慢慢发现“两条边长度没变,乘积也就没变,可是框架里面的面积变小了”这么一个现象。再加上乙方的一位同学又说:“长乘宽的面积是多少?(30平方厘米)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自相矛盾的结论,深深刺激着对方固有的认识,促使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思考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以偏概全时,暗度陈仓,促使重难点显山露水

有的学生在学习时,由于认知的不完整,在重难点的自主建构时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如果从正面去辩论,他们就会固守原有的认识。这时,辩论的另一方就应该将真实的意图藏在非一般的行动背后,表面上承认或回避对方的观点,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的错误全面暴露,再一招制敌,巧妙驳倒对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败北。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分歧很大,基本形成了两个阵营)

师: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请正反两方各推选代表,展开辩论。

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生1(甲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生(乙方):是。

生2(甲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生(乙方):是啊。

生3(甲方):(当仁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乙方同学虽然口称“是”,心理却很不服气。只见,乙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生(甲方):是。”

生4(乙方):(举起小小的一份,用挑战的口吻)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生(甲方):(小声说了声)不是。

生5(乙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生6(乙方):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题目中并没有说平均分啊,难道像我们这样随便分成两份,也能说其中一份占吗?

甲方同学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乙方的队伍中。

……

案例中,吴老师没有简单评判孰对孰错,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当甲方的同学举着二分之一圆而趾高气扬地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乙方同学口头上称“是”,没有针锋相对。然后“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小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让甲方不由自主地回答:是。此时乙方表面上看似问了一个隔靴搔痒的问题,实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潜伏”问题。在一大一小的两份中,取其中的一份,将不是二分之一的真实意图,藏于这前一问和接下来的后一问中。当乙方拿着小小的一块再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甲方就明显感觉陷入了绝境中,由此十分清晰地感到:要说二分之一必须加上“平均分”,从而深刻地意识到分数意义中重难点“平均分”的要求。

三、模棱两可时,就坡骑驴,明确重难点内涵外延

有些时候,虽然部分同学对重、难点的理解是片面的,但是他们的回答却有可取之处。此时,辩论的一方就可以利用这可取之处,作为己方的话柄,加以发挥。所以,当对方的观点对己方有利时,辩论的另一方不妨先承认对方的说法,然后在对方的观点上添加一些自己所独有的而对方缺少的认识,一语胜人,一招胜敌,就如同就坡骑驴或阶梯登高一般。

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四下“三角形的特性”的片段。

师:下面第三个图形是三角形吗?(大部分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请认为是错的同学立正,认为是对的同学坐好。所有同学边听也可以发言,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谁先说?

生1(甲方):这不是三角形,因为它上面的线都出头了。

生2(乙方):我觉得它是三角形,只要看里面的就可以,就是一个三角形。

生3(甲方):我觉得是错的,因为它不是线段。

生4(乙方):(不屑一顾)多出的就看成射线,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

生5(甲方):三角形线段的头都要连着的,可是这里相邻线段的端点没有相连,那能说是三角形吗?

生6(乙方):(得意地说)我把多出来的去掉,或者不看它,它的端点不就是相连了吗?

生7(甲方):(急切地说)多余的去掉或不看,的确是端点相连。可是这里不能去掉,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把第一个图形的一条曲线掰直就可以了,把第二个图形的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

(同学们都不自觉地点点头,坐着的同学站起了几个。)

生8(甲方):不能随便去掉,正因为多了才是错了。

同学们都站了起来。

……

“只要看里面就可以,就是一个三角形”是部分同学的美好想法。但这如同管中窥豹,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部分。“多出的就看成射线,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是死鸭子嘴硬,同样也把自己模棱两可的认识暴露无遗。这时,甲方先是承认了乙方的说法“多余的去掉或不看,的确是端点相连”,但是“去掉或不看”恰恰是错误的根源。此时,甲方同学再说“可是这里不能去掉,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把第二个图形的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这里的甲方同学先承认对方说法,再补充己方观点“不能去掉,也不能不看”。使对方发现错误的原因是不能随意取舍,要整体观察。这样不仅知道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明白整体思考的要求。

四、生搬硬套时,类比譬喻,感悟重难点是非曲直

数学的抽象性是学科的基本特征,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那么在辩论时,针对一部分学生对重难点生搬硬套的现象,另一部分学生就可以根据两类事物之间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他们可能有其他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方法,这样一部分学生就能从中启发联想或触类旁通。

笔者在教学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书架高2米,每层高0.3米,最多可以分成几层?”

笔者首先请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在巡视时,发现他们的作业大致出现了两种情况。于是挑了两位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第一种:2÷0.3=6.66…≈7(层);第二种:2÷0.3=6.66…≈6(层);

师:同桌检查,你的同桌是黑板上的第一种请起立,是第二种的先坐着。(结果发现有不少同学选了第一种)既然,每种都有不少支持者,那我们来辩论一下。其他同学一边听也可以发言,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辩论开始。

生1(甲方):我觉得是7层,因为6.66……就接近7层。

师:那我们现在确定认为7层为甲方,6层为乙方。乙方有什么想说的?

生2(乙方):我觉得应该是6层,因为6.66……不到7层,多出的地方可能放不了书。

生3(甲方):(理直气壮)我们在做题时基本是四舍五入。

生4(乙方)(不客气地说)你们家楼房二层半,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楼倒是绰绰有余。(这时有个别同学陆续坐了下去)

生5(乙方):二层半的房子,真正用的只有两层。书柜6层多,但真正用的只有6层,因为多出的一点,不一定能放书。

这时,选第一种做法而站立的同学都坐了下去。

……

辩论中,这里的乙方没有陷入甲方的就事论事中,而是用楼房作比喻(生4)说:“你们家楼层二层半,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楼倒是绰绰有余。”通过书架层数和楼房层数的可比性、类似性,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这里要去掉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书柜应该是6层的意思。其他同学也从这个比喻中,形象地领悟到书柜层数的近似数和楼房层数的近似数是相通的,应该把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去掉。可以说远比教师的说理,更能使学生明白灵活取舍近似数的生活应用。

教育家魏书生说: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处于非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正反两方面的辩论作为竞赛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立足渐进同化的知识感悟,是一个智慧碰撞、观点交锋、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虽然有时候课堂秩序会比较乱,影响上课纪律,有时候学生间的辩论会泛泛而谈,辩不出是非对错,但辩论作为一种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值得每一个教师用心捕捉辩论的闪光点,然后鼓励放大;提炼辩论的方法,然后尝试实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中心小学

物理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第3篇

关键词:物理 教学 突破

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规律,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严重障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进取精神,如何消除这种障碍呢?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四方面抓起。

一、讲究方法,注重实用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使学

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如场强、电容、电阻),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形式,忽视了物理意义。怎么办呢?我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初中物理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比较清楚的,它是用比值定义的,我们就以此为例,进行类比,以加深其理解。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造成记忆错误,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死记太伤脑筋,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让学生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学会了推导的方法就摆脱了烦锁的记忆。

二、抓关键,抓本质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电磁学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

然而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其原因是没有抓住本质。又如,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这关系大多数学生记的牢、但在做有三组以上线圈的计算时,他们仍套用公式结果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这就是对N1:N2=I1:I2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这个关键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的。通常对概念要抓关键的“字”,对规律、定理等抓“条件、结论”,这些是攻克重、难点的突破口。

三、认识要全面,分析要细致对学生来说,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分析不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尽管比较简单,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4、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等,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对重、难点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书中的话拓开,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四、选题要有针对性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

气球鼓起来;如果再把气球放入冷水中,会发现气球又瘪下去了。这也能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能运用这么多种方法证明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时学生提出的办法并不能说明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也是他们经过一番思考后提出的,具有一定创造性。我们应正确地加以对待。

物理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第4篇

一、讲究方法, 注重实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 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 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 (如场强、电容、电阻) , 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形式, 忽视了物理意义。怎么办呢?我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初中物理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比较清楚的, 它是用比值定义的, 我们就以此为例, 进行类比, 以加深其理解。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 造成记忆错误, 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 死记太伤脑筋, 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 让学生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 学会了推导的方法就摆脱了烦琐的记忆。电磁学中不少学生左、右手定则分不清, 记不牢, 我便想出个“诣字法”, 比如用“佑发拉底河”这河流名中的“佑”通右, “发”通“发电”即为右手发电, 这样左、右手很有趣地分清了, 学生记的还深刻。

二、抓关键, 抓本质

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电磁学中,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

“磁通量变化”既是关键, 又是本质, 记住它并不难, 但在运用时如何呢?例如, 对“有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 回路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这样的问题, 有的认为“右边切割了磁力线”就有电流产生。有的认为有“磁通量”就有电流产生。

然而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其原因是没有抓住本质。又如, 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 大多数学生记得牢、但在做有三组以上线圈的计算时, 他们仍套用公式结果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 这就是对N1∶N2=I1∶I2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这个关键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的。通常对概念要抓关键的“字”, 对规律、定理等抓“条件、结论”, 这些是攻克重、难点的突破口。

三、认识要全面, 分析要细致

对学生来说, 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 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分析不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 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 尽管比较简单, 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功率最大等等。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对重、难点的理解, 不能局限在书本上, 要把书吃透, 把书中的话拓开, 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 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 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四、选题要有针对性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 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 不然, 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英语课堂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5篇

一、重点,就是在教材中最主要、最关键、最基本的内容,最精华的部分。学生掌握了它,对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讲授重点内容时,语言要生动,用词要恰当,避免东拉西扯,海阔天空,分散学生注意力;在板书中,重点内容要写在醒目、突出的位置,字迹要清楚、工整。总之,从启发到提问、从举例到练习、从辅导到作业,都要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 二、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阻力大、难度高的地方。这些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或较隐蔽。重点和难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突出重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攻克难点,是为突出重点而扫清障碍,疏通思路;有些教材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又存在若干弱点。所以首先要抓住重点、攻破难点、杜绝弱点。重点、难点、弱点解决了,其余部分不攻自破 三、优化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组织教学重要的一环。运用多媒体教学借助其图、文、声、情并茂的情景,直观地展示某些教材中的难点内容,从而降低难度,达到教学目的。尽可能的创设真实、有趣的情景;点拨学生自己发现异同和规律;难点要逐步分解着讲,重点要浓笔点化着讲,还可以借助现代媒体的帮助。难点不一定是重点,重点也不一定是难点,也有二者兼是。确定难点,要根据学生水平,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脱离实际;攻克难点,需师生相互配合、思维同步,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如何突破英语教学重难点? 一、关注学生差异,调整教学难点。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的个体,其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学习进度有快有慢,学习程度有深有浅。相同的知识点在某个班是教学难点,而在另一个班也许就不是难点。因此,要上好英语课,教师就必须了解每个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适时调整教学难点。 二、分析教学重点,发现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有时会与教学重点完全一致或包含在教学重点中。有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认为不难,但学生接受困难较大或与以前所学知识有混淆,那么这些内容也应该确定为教学难点。教师在分析教学重点的时候,应该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相联系,以确定该教学重点是否也是教学难点。 三、根据教学经验,确定教学难点。教师要求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反思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这样在下一次教学前,教师就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或教训,确定教学难点,从而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数学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苏教版;重难点

中国分类号:G623.5

引言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想让学生把所教的知识学得更全面,所以我们会在上课时“面面俱到”,无微不至,但是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在考试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对重点部分掌握得不够牢固,在难点之处错误率很多。其实,小学数学教学中,每册书、每个单元、每个课时都会存在着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的。下面,我们从数学学科特点入手,对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进行一一解析。

一、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不同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注重积累,但是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它环环紧扣,每个知识点掌握不牢固,都有可能会影响下面的学习,每一个知识漏洞,都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漏洞,最后可能会导致漏洞无法填补。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尤其是在重难点的讲授上,一定要夯实,打牢,不然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后面学习的困难。但是重难点却是知识中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所以还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重点突破。

二、数学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

如何突破重难点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探究。

1、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要想突破重难点,就要先弄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一般来说,大纲上面强调的便是重点,考试中经常考到的就是重点,这需要我们教师多用心总结、发现、记录,之后具体讲解、强调。哪些是难点呢?学生学过之后,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点就是难点,在讲授时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有疑问,则停下来细讲,即使学生没有表现出疑问,对于一些看上去就比较难的内容教师也要多问几个“听懂了吗?”“明白了吗”。此外,教师在以前学生的易错题中也可以知道哪些难以掌握,在这些知识点的讲授时要着重注意。

2、利用知识迁移突破重难点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小学数学学科逻辑性、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新知识对旧知识作出了巩固,旧知识对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因此新知识和旧知识互为迁移,这些新旧知识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了数学庞大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如果利用知识迁移来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而学会新知识,并打牢旧知识的基础,会更加轻松的突破重难点。

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就有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对于梯形这样的图形,如何让学生理解,并熟练地计算面积呢?这就需要运用知识迁移来破解。因为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几何求积”的数学问题。于是我让学生将梯形分割或拼接为熟悉的图形。学生将梯形分割、拼接为了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然后我引导学生分别求出这些的面积,进行相加得出梯形的面积,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知识。

3、联系实际生活突破重难点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教学中很多抽象、难懂的内容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来解决,对于一些重点,如果联系实际生活,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重难点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起来更牢固。

比如,平面几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其中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的稳定性更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呢?我就联系实际生活,开了一课操作活动课,要求学生用一根小棒固定吸管做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看谁绑好的最稳固。通过操作、比较,孩子们发现绑出的长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是牢固不变的,从而加深了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和掌握。

4、增强课后练习突破重难点

要想突破重难点,仅仅靠教师的指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课下增强练习,针对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多做练习,从练习中学得知识,巩固认识,多做几遍题,每做一遍都会加深一遍印象,长此以往,学生印象就会比较深刻,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也就会轻车熟路。当然,学生自己很难有自制力去做练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强制性的布置一些包含所学内容重难点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这样学生才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所布置的作业去做练习,从而突破重难点。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方程》时,很多学生都难以掌握ax±bx=c这类方程的解法,一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做错,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我就找来了几道应用题,让孩子们进行对比练习,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按时的完成。开始做题时,学生总是抓耳挠腮,错误百出,但是做过几道之后逐渐摸清了规律,后面的题目也就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了。经过这几道应用题,我感觉到学生对于方程这一难点知识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于是再完成該单元的授课后,学生对于方程这一难点越来越熟练。后面的很多难点,我都是采用增强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一点点攻克难关,取得胜利。

三、结语

以上,我们从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利用知识迁移突破重难点、联系实际生活突破重难点、增强课后练习突破重难点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仅是一己之见,更多的突破方法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懈努力、探索,不断发现,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重点和难点,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其宝,李少群.新课标背景下教学重、难点选择与突破的“点”、“线”、“面”[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4期

[2]金海滨.目标引领下教学重、难点的“多通道”思维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4期

[3]张子恒,贾利军,王丹.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解决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4期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突破重难点 第7篇

一、培养物理头脑,掌握解题技巧

好的解题方法能使学生充分的利用时间,能有效的、快捷的解题。老师讲课时一定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如: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如场强、电容、电阻),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公式,忽视了物理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举一些比值定义的公式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式的要领。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造成记忆错误,死记太伤脑筋,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让学生学会推导的方法,从而摆脱了繁琐的记忆。例如电容的Q不变,改动板间距离E怎样变化。电磁学中不少学生左、右手定则分不清,记不牢,我便想出“左力右向”,凡是与力挂钩都用左手,凡是没有力参与的就用右手,例如判断电流产生磁场,运动导体产生电动势的方向,这些都没有力因此用右手。这样左、右手很有趣地分清了,学生记得还深刻。

另外物理的选择题方法除了概念题大部分都是通过公式推导出相应的公式之后进行讨论,例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先加速然后偏转问题,就必须推出公式进行讨论。

二、抓住要领,把握本质

用较少的经历获取较多的知识,这是学习中的聪明人。但是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上课中不能对重、难点的理解透彻。例如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是难点,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一找心,二找径,三找其他(时间)。但是有的题根本不需要找心,而是暗藏在题中的。必须利用数学方法灵活运用。2007年全国卷最后一个压轴题就得如此。

三、认识要具体,分析要透彻,拓题要全面

对学生来说,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对知识点认识不具体、分析不透彻是影响解题的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做好引导,注重能力的培养。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尽管比较简单,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4.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等,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对重、难点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书中的话拓开,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高考题的研究发现,所有的题都是以书本为核心,然后进行改编而成的。因此在讲题出题时必须围绕课本进行多变,例如带电粒子的运动问题:正负电荷、磁场、电场方向反向问题,然后总结规律。

四、精选题,突重点、攻难点

高考的热点问题,高考的难点问题,练习围绕高考转。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途径,因此选题要有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并且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和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选题十分重要,我认为应带着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重难点突破研究 第8篇

一、引入

一般课堂采用了两种方法进行引入, 一种学生活动, 另一种教师演示。

对于学生活动, 让学生自己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世界, 讨论并归纳出改变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可以观察到不同性质的像。然后提出问题:凸透镜成不同性质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一活动以及教师需要的结果, 学生是很容易做到的, 但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在玩的同时注意比较一下凸透镜距离烛焰的远近及看到的像的特点。学生说出了他们的新的发现:凸透镜靠近物体时, 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像, 凸透镜距物体稍远时, 可以在光屏上看到放大的倒立的像。再增大距离, 还可以看到倒立缩小的像。由以上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 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是因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发生了改变, 学生很直观的知道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

对于教师演示实验, 这种方法导向性较强, 目的明确节省时间。但同时也剥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

二、探究的过程。

1. 实验准备

通过刚才的发现学生已明确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 但此时还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不仅和物距有关, 而且还和焦距有关。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实验:让学生同时用两块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并列从远到近观察同一个物体, 发现看到的像又会不同, 让学生体验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 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提出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焦距有关的问题, 为后面的探究打下伏笔。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教学过程真正体现出探究特性, 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 注意教学设计中体现规律的完整性, 否则学生难于作出正确的归纳, 得出合理的结论。在探究教学时要注意将学生引向我们所要的探究因素上来, 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探究, 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的能力, 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2. 实验操作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有两个地方比较难以突破, 一是成倒立等大的像, 二是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两种情况学生实验是不易得出, 需要经过老师的引导。

对于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以先探究倒立缩小的实像和倒立放大实像, 当u>2f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当f

对于正立放大的虚像。学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 当将蜡烛放到一倍焦距内时, 在光屏上不能看到蜡烛的像。学生会误认为此时不成像, 应引导学生拿下凸透镜, 将眼睛放在光屏所在的位置通过凸透镜观察。让学生明白这种情况下凸透镜能够成像, 成在凸透镜一侧, 此时应该引导学生用光屏去接收, 若光屏上接受不到则所成的像为虚像。

3. 数据分析

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第9篇

一.运用多媒体突破识字教学中的重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而多媒体技术可将一个个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内容形象化, 提高识字的效果。

在识字过程中, 有相当一部分形近字, 让部分学生分辨不清。而多媒体的使用却能让这一难点迎刃而解。例:在区分“青、清、蜻”时, 我投影显示一大片青青的草地, 旁边写着:草地青又青。这时飞来一只蜻蜓, 旁边写着:蜻蜓飞呀飞。虫字旁用红色, 并闪烁。蜻蜓飞到小河边, 旁边写着:河水清又清。同样显示闪烁的三点水。生动有趣的画面, 琅琅上口的儿歌, 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 而突出汉字部件及其部位, 则让学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在这种语言环境中, 这种动态的演示, 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轻松地突破了识字教学中的重难点, 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

比如在教学《梅花魂》这节公开课时, 我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自觉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 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设计了三段录像, 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 利用“梅花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画面上, 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相竞开放, 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精神, 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 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 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 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梅花品格的句子, 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然后, 利用“送梅花图”的录像突破难点: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 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 并配上适当的音乐, 图、声、乐并茂, 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 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 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目标。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习作教学中的重难点

我在习作教学时也多次运用多媒体, 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形象逼真的习作练笔资料, 让学生主动观察和思维。如:教学习作《介绍一种水果》时, 我就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课件:随着悠扬的乐曲声, 屏幕上呈现一片桃子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个个目不转睛不地盯着悬挂在树上的桃子, 好像一个个红通通的小灯笼。成筐的桃子摆在汽车上, 农民伯伯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当我要学生谈感受时, 人人争先恐后, 一个学生说:“桃子圆圆的, 红红的真惹人喜爱!”另一个学生说:“每到桃子成熟时, 当你走进桃园时, 就能看到树上一个个桃子沉甸甸地挂在树上, 一阵风吹来, 桃子摇摇摆摆, 好像一个个红脸娃娃在荡秋千呢!”当我再放录像, “桃子外形”、“桃肉”等特写镜头, 要求学生有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描述时, 个个都仔细看, 认真想, 大胆说。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 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交替使用, 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他们触景生情, 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对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突破了习作中的重难点。

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10篇

1.“问答式”突破按拍球的部位

方法:球静止置于地面, 学生做好原地模仿运球动作。练习开始, 生问:“篮球篮球拍哪里?”师答:“篮球篮球正上方” (后上方、前上方、左上方、右上方) , 学生快速将手按到相应位置, 帮助学生了解球的不同部位, 解决手按拍球的部位问题。

2.“合作式”掌握球的落点

方法:在突破球的落点与人的位置关系时, 学生两人一组前后站立, 前者为钟表的“时针”, 后者为钟表的“中心”, 相距大约1米, 练习开始, “时针”问:“老狼老狼几点钟?”教师答:“老狼老狼一点钟”, “时针”快速转到“中心”的右前方, 以此练习8个不同的方位, 帮助学生辨别方位明确球的落点。

3.“回放式”探究手臂的屈伸和缓冲时机

方法:在体会运球的手臂屈伸和缓冲时机时, 两人一组相对固定练习的位置, 一人托球一人模仿运球动作, 犹如电影“回放”, 练习者可以清晰地体会到运球手型—手臂按压—球手分离—触地反弹—随球缓冲上升的每个动作细节, 形成完整的动作概念 (见图1、2) 。

4.“点线圆”解决运球在身体侧前方的问题

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第11篇

关键词:重点与难点;实验法;多媒体教学;练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53-01

我们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感受:课堂上总想让学生把所教的知识学得完全,于是物理教师在上课时可谓面面俱到。但是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尤其在教学效果反馈时,发现学生对物理重点部分掌握得不够牢固,在难点之处错误率很多。结果物理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吃力,最后物理教学质量还是上不去。症结何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物理教学中没能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一、用实验法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的手段再现某种物理现象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得出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建立和总结出来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实验可以使推导过程再现,而且实验比较直观,既生动又有趣。所以做实验会收到比语言描述更好的效果。

加强实验,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还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加深对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那么,做好实验,对学生突破难点、重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证明做好实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实验帮助学生改抽象为直观

在物理中有许多定律和公式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这样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很大困难。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但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对于不受外力时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比较容易理解,但后者就比较难于理解,也很抽象。而我们让一个小球从斜面的同一个高度上滑下,分别在粗布、毛巾、玻璃板上滑行,比较分析推理,此问题便迎刃而解。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加深了理解。

2、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对有些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物理概念与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是有差别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同学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下降快;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质量大;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实验就能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只有克服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才能理解应用问题。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分解和综合,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很好的体现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同时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变大为小、变小为大,还能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灵活多变,运用自如,促使学生去思考。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因为太抽象,而又无法用实验完全演示,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只凭教师的描述与讲解,往往花大气力效果还并不明显。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同样也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学会为此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三、精选练习教学突破法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一套一套地让学生练习。

四、注重生活及实际的应用,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并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起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找到关键的地方,抓住实质性的根本。例如,在电学中,能够得到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切割磁感线”就是关键,又是其实质的地方。记住不难,但有些学生不理解什么叫切割。其实,我们举割麦子的例子就可以解开。每一颗小麦就像是磁感线,部分导体就像镰刀,只有镰刀和小麦垂直时或是存在一定的角度都能够割断小麦。

五、选题要有针对性,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12篇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以高度的抽象性、结论的确定性、应用的广泛性为特点。它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高中数学注重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具有严格性与抽象性结合的知识结构。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数学产生莫名的恐惧感,加上升学压力巨大,造成的偏科现象在高中教学中屡见不鲜。因此,高中数学老师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多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更新教育理念,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信息技术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1)打破了课堂沉闷的局面。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似懂非懂地听,师生之间互动几乎为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日益丰富的媒体资源,新课标也要求教师不能再以“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导,而要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

(2)促进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高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特点就是压力过大,时间和精力分配不均匀,加上课堂时间有限,造成师生之间的互动缺失,使得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之后,势必会大大改变这一情形,首先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备课,网上有更丰富的课程资源供老师选择,课堂上老师就会腾出更多时间对教学效果做出检验,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关系变得融洽,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1)以现代通讯工具为媒介,制定教学重难点。高中学生因其思维层次和知识基础的不同,就要求教师在把握高中数学教学重难点的时候进行差异性选择。第一,要仔细研读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结合本班学生整体层次和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确定。这样,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偏差,也可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补救。第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通过现代通讯工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杂症收集起来,制定课堂教学重难点。

(2)博采众长,潜心制作高品质课件。现在的高中生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大爆炸、信息设备日新月异的时代。因此,单纯靠老师的一张嘴和一块黑板,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给教师教学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图文影像和丰富的示范,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一个高品质课件应该具备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结构简单、清晰易懂等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接受度,能恰到好处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起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3)信息技术的运用应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为根本。新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要运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确实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不少便捷。但我们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解决教学重难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从根本上动摇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要知道哪些手段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开发,哪种方法适得其反,浪费了课堂时间。

(4)做好调查反馈工作,让信息技术的作用更好发挥。很多教师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效果就一定完美无缺。事实并非如此。教师想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课堂受不受欢迎、效果有没有达到、学生有没有掌握课堂所学,不能凭空设想,要及时做好各项反馈工作。通过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做到取长补短,在不足中寻找弥补的方法,改进工作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养殖水体下一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