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花园范文

2024-07-20

城市花园范文(精选12篇)

城市花园 第1篇

(一)

走出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 湿润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那种感觉真好。行进在通往市中心的景观大道路上, 一边是美丽的海景, 一边是鳞次栉比的红屋和私人公寓, 一幅绚丽多彩的岛国风光展现在眼前。大道的两侧都是宽大的绿化带, 各种各样的热带植物, 郁郁葱葱, 青翠欲滴。有一种高大的乔木我特别喜欢, 它纵横交错的枝杈向天空伸展, 浓密的绿叶将巨大的树冠包裹得严严实实, 远远望去犹如一把撑开的巨伞, 所以当地人叫它“雨伞树”。那巨大的树冠既可以为行人投下片片浓荫, 又能遮挡不期而落的雨滴。

整个新加坡犹如一座万紫千红的美丽园林。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 无处不是花卉满目、树木映天;在街区旁、行道边、步行梯两侧……到处都是一片绿, 一串藤。那长廊绿带和青砖红瓦相互映衬;那棕榈树阔大的羽叶随风摇曳;那热情的芍药、奔放的胡姬、妩媚的山茜……这一切, 汇织出了一道靓丽的街区风景线。

在新加坡, 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个意为“和平与宁静”的圣陶沙。它是一个田园诗般的度假岛屿, 它的优雅恬静让人心旷神怡, 流连忘返。从空中低头俯瞰, 整个小岛仿佛一个长圆形的翡翠项链, 静静地躺在蓝色的海洋中。在蔚蓝的海面上, 小岛笼罩在碧云翠烟之中, 绿得像祖母绿宝石一样。岛上青葱翠绿, 湛蓝的海水环抱着岛上的美人蕉、南洋杉、椰子树……各种色彩缤纷的热带树木和花卉, 共同谱写出这热带风情。

在新加坡, 我深深感受到,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被精心地规划过, 所有的空地都被最大限度地绿化了, 绿树、草坪、藤蔓植物和锦簇花团把新加坡装点得异常缤纷绚丽, 令人不得不由衷地赞叹:新加坡, 不愧是“世界花园城市”!

(二)

“花园城市”这个概念是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的, 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中。

新加坡, 从1965年建国时开始, 便引入“花园城市”的理念, 并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

据友人介绍, 在打造“花园城市”之初, 他们实行绿化净化, 大力种植生长快、树冠大的高大乔木, 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较高的绿化覆盖率。

70年代, 他们制订了道路绿化规划, 加强环境绿化中彩色植物的应用, 强调特殊空间绿化, 在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

80年代, 他们开始引进更多色彩丰富、浓郁香气的植物, 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

90年代, 他们重点发展各种主题公园, 建立大公园生态廊道系统, 实现花园城市构想。

进入21世纪, 他们主张建立五种主题街道, 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

近年来, 他们又强调建筑空间向上发展, 以保护历史建筑和生态环境, 并鼓励阳台绿化和屋顶花园建设。国家公园局还推出“空中绿意津贴计划”, 鼓励现有建筑业主在建筑内设置垂直绿圃或屋顶花园。

与此同时, 他们还将绿化走廊与步行系统结合, 以此形成网络联系全国的各个公园和组屋区的中心绿化带, 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质量。

通过打造“花园城市”, 目前新加坡绿化覆盖率达到50%左右, 人工绿化面积达到每千人10.5亩, 园林面积达到9500多公顷, 占国土的近八分之一。

(三)

新加坡成为“花园城市”, 得益于自上而下的长远和全局规划。

早在建国初期, 新加坡就把规划作为政府的第一资源、第一责任, 聘请国际知名专家, 历时4年, 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 其中就有公园绿地系统规划, 强调绿地分布应均衡, 主张建设少占用地。近年来还大力推行特色规划, 对城区公园干道、森林区的林间道路、海岸线的海岸路、郊区的规划公路、主要出入口的迎送公路等建设5种主题街道, 并实行绿化遗迹路保护计划, 保存或保护大树;又将大约3000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和沼泽地规划为自然保护区。

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 专门设立了“绿色和蓝色规划”部分。突出城市绿化带网络化, 各类绿地系统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合理布局:点是小快绿地;线是道路绿化;面是大公园、规划区内较大面积的林地。据资料显示, 新加坡目前有多达340个公园, 其中, 在居民区, 每隔500米就会有一个公园。在水环境建设 (蓝色规划) 方面, 新加坡规划修建了14个蓄水池、9座水处理厂、2个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湿地公园。

新加坡绿化目标非常明确, 规划设计也十分具体。他们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了不同的具体规划并严格实施。60年代, 制定了每个镇区中心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的规划;80年代, 制定了将5%的土地设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等。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 到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 对绿化的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如建房规定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 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法令固定下来, 保证实施到位, 使房屋与绿化相互衬托。

新加坡主张公共绿地建设模式形成规划、建设、管理一条龙。如首先在用地上予以控制, 在各个环节上予以衔接, 公共绿地的负责单位只有一个 (即国家公园管理局) 。

(四)

新加坡能成为“花园城市”, 政府从法律上强化全民的绿化意识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新加坡陆续出台了《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 要求任何部门都要承担绿化的责任, 没有绿化规划, 任何工程不得开工;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 住宅楼须距马路15米以上;在规划管理中, 要求报审的施工图中增加园林绿化设计;一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绿化;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 包括自家土地上的老树, 对于违法砍伐树木的公司和个人进行了5~7万元的高额罚款, 并在报纸上广为宣传等。

为了加强绿化管理, 新加坡制定了权责十分明晰的管理制度。绿化工作由政府主导, 采用种、管、养分离的方式运作。简单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绿化管养工作实行社会化, 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工作归国家公园局专业人才统一管理。比如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地、树木是国家公园局管的;市镇中小区公园、绿地是开发商建设, 市镇理事会维护。

为了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新加坡专门设置了国家公园局来负责全国绿化的计划、开发、养护、管理、指导、培训、研究、监督, 制定每年的绿化指标和园林绿化的规划蓝图, 实施各项园林和绿化工程等。目前, 公园局所管理的绿地约有9437公顷, 包括110万棵树和1200万棵灌木。

新加坡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园林绿化电子档案制度,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 使操作人员轻易了解每棵树的生长地点、种类、年龄、施肥、修剪、喷药等情况;并且有一批专业植物师对植物的病虫害及生态情况进行监控, 科学管理。

(五)

新加坡之所以整洁干净, 与它的严格管理和严厉罚款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谁, 只要违反了新加坡的律法, 都不能幸免它的严厉处罚。所以, 新加坡被戏称为“罚出来的美丽花园城市”。

想要在新加坡砍伐有历史的树木基本是不可能的, 有些大树的砍伐成本甚至高达每棵100万新元。如果确实需要腾地方只能移植, 承包商必须在政府押一大笔钱, 直到树木移植成活为止。所有的行道树都有编码, 要砍伐都要经过重重申请。据悉, 著名的置业公司戴德梁行在新加坡, 曾因未经许可砍了一棵树而被重罚, 罚款和赔偿金达到78000新元。

普通民众在公共绿化产地破坏花草树木也会被罚款。如, 在公共绿化地攀枝折花将以破坏公物罪处罚, 罚款不少于5000新元, 同时处以一定时限的人身强制。

除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新加坡法律也向为绿化作出贡献的人提供奖励。例如有花园的住宅如果不筑围墙, 让花木供路人欣赏, 就可予减缴房地产税。而对城市绿化有杰出贡献者, 总统还可能会亲自授勋。

(六)

为实现“花园城市”的目标, 新加坡推行政府动员和全民参与的模式。

政府为鼓励公众参与, 在制定“开发指导计划”时, 将“开发指导计划”放在人群集中地公示, 并将这些规划制成小册子、图解甚至模型, 使更多的公众参与规划进程并提供反馈意见, 政府对有关规划文本也很及时公开。

政府要求社会公众从我做起, 从政府工作人员到普通市民, 都要坚持参加一年一度的植树运动;各居住小区、学校、企业都有自己养护的绿地;所有的绿化工程都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市民承包或租赁公共绿地、花木、公园设施, 推行全民管理方式, 形成了男女老少共同养护, 政府、单位、群众同心协力绿化美化城市的机制和风气。

政府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形式进行宣传, 政府每年会组织各种全国性的环保运动以及各类教育活动, 引导民众珍视身边的环境。并编有《绿化须知》、《住户手册》等规章条例, 政府与居民共同建设与维护小区的优美环境。所有入境新加坡的旅客, 都会十分方便地得到一张新加坡《绿色指南》。

新加坡学校有一门专门的环保教育课程, 帮助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此外, 每所学校还要至少成立一个环保俱乐部, 并不定期参观垃圾岛等环保教育基地, 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对国家的重要性。

由于政府鼓励公众参, 诞生了NPorks, 这个组织, 建立了集体所有制的管理模式。在新加坡有200多个公园组织, 人们自发地为这些公园的建造筹款。如今这个组织已在新加坡大约3318公顷的公共区域建造了300多个公园, 它还负责3327公顷的自然保护区、100多万棵树木的管理工作。NPorks改变了新加坡人的绿色价值观, 增强了人们及整个社会对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正是公众的积极参与, 绿化意识深入人心, 在这里, 没有人践踏绿茵, 没有人采摘花木。自行车、摩托车也停在树边, 但就是没有人将车锁在树上或靠在树身。人们出于自然的呵护, 都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新加坡在建设“花园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他们并没有止步, 目前正在向建设“城市花园”的迈进。在他们看来, 所谓“花园城市”是花园在城市中, 而“城市花园”是城市在花园中。为了“城市花园”的目标, 他们编制了建设规划。“城市花园”的设计方案是从全球24个国家170个公司的70幅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南部公园、东部公园、中心公园作为“城市花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总占地约101公顷, 建成后整个海岸线将被公园连为一体。“城市花园”——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讲, 是一个创举, 新加坡将为我们奉献更加美丽的图画!

游花园城市厦门作文 第2篇

旅行是一种心态,背起包,拿着相机,来一次洗涤心灵的旅程吧,用心来感受生活。

——题记

厦门,是诗一样的海滨城市,它的古典优雅,它的小巧玲珑,它的楚楚动人,有城,有海,有山,有岛,这样的气质谁也无法抵挡。暑期来临,一个人,一个包,一次旅程,走街串巷,寻找文艺小清新,寻找厦门旧时光。

Day1吃货的最爱——曾厝垵

天色渐渐暗下,璀璨的灯光开启,灯光的五彩缤纷,暗示着都市的繁华。热闹非凡的大街小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叫卖声。我手捧一碗沙茶面,从人群中挤了出来长出一口气:“终于可以安静的吃碗面了。”沙茶面汤色红艳,上面漂着各种各样美味的海鲜,提鼻一闻,香味浓郁。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香、辣、麻充斥着味蕾,一个字“爽”!吃完美味的沙茶面,继续沿着小巷漫步,一家坐落在街边的老猫咖啡店映入我的眼帘。走进咖啡馆,朦胧的`灯光,柔美的音乐,空气中散发着浓郁的咖啡香味,角落里的尤克里里在暖黄的灯光下显得更加柔和。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品一杯香浓的咖啡,看着窗外的人流,别有一番意境……

Day2面朝大海,鼓浪听涛——鼓浪屿

凉爽的海风吹拂着脸颊,空气中是一股淡淡的清香。与厦门市区不同的是,鼓浪屿是一个慢节奏的小岛。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抱着吉他弹奏的艺人,用音乐诠释着他们或喜或悲的人生。漫步在柔软的沙滩上,两边椰树茂密成荫,天与水浑然一体,水天一色,几只海鸥从海面飞过,留下一道道白色的身影。夕阳西下,柔和的日光洒在海面,一轮红日慢慢地落向海平面。几只小木船从平静的海面渐渐驶向岸边……漫步小岛,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踏上鼓浪屿,告别忙碌的生活,告别尘世的喧嚣,告别昔日的烦恼……

Day3学霸的天堂——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被学生们称为全国最美的大学。进入校园,就可以看到厦大背靠青山,面朝大海,满是郁郁葱葱的植被。校园里的芙蓉湖旁聚集着许许多多的黑天鹅,它们或轻梳羽毛,或尽情畅游,或展翅飞翔……白玉兰树下,大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享受着大学美好的时光。接下来,便是芙蓉隧道,才华横溢的大学生们都在这个隧道里留下了青春的印记。细品墙上的一幅幅壁画,虽不是名家所做,不是巧夺天工,倒也别具风味。有可爱活泼的超级玛丽:有帅气逼人的灌篮少年;有无私奉献的雷锋叔叔;有表达心声的艺术文字……

漫步厦门,邂逅一座城,恋上一座城,身在万国建筑群中,是历史的产物,是时光的凝固,是复古与现代的交织。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时代的变迁,留下的不是沧桑,是繁华点缀,是独特魅力。

起重机上的城市花园 第3篇

这个有些奇特的城市花园项目由安特卫普的MAS博物馆委托,建于当地时代广场一隅。它不仅仅是一个花园、也同时具备菜园和温室的作用,还带有一间厨房,可以直接将从园内采摘的食物带到厨房烹调出最新鲜的一餐。这个处处透露出安逸气息的空中花园的真正目的是希望能够藉此提高当地居民对农业操作的认识,并让他们有机会尝试堆肥和自制苹果汁来分享给社区。

项目的设计师之一Sebastiaan Boumans说,他们也同样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和捷克共和国来利用废旧铁轨制作新的城市花园。虽然从设计师的角度,他们的不断创新是为了将城市花园项目不断持续下去,但是它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来指引我们把如何利用城市空间中被忽视的部分来搭建更多的绿色平台的思路不断蔓延开来。

Commonweal at a Glance

躲避红灯系统/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正在开发一套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有望帮助司机尽可能多地躲过红灯。系统独特之处是能直接向司机传送个性化信息,帮助司机及时调整车速,确保他们通过一连串绿灯。这无疑将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并减少汽车反复起动造成的污染。根据介绍,这套系统完成后会首先在纽卡斯尔及丹麦哥本哈根、法国波尔多等其他6个欧洲城市进行推行。

旧物接力垃圾袋/荷兰公司Waarmakers设计了一款叫Goedzak的黄色透明垃圾袋,能够让路人看到垃圾袋里面的东西,以决定要不要带走别人不要的东西。物主只需把它放在黑色垃圾袋旁边,而当路人见到袋子上的Goedzak的标志时就知道袋子里的东西能够回收再利用,如果需要可以取走。当人们对Goedzak的垃圾袋形成认知,随着使用袋子的人越来越多,废物利用也会越来越简单。

屋顶花园与城市建筑 第4篇

该博物馆最为显著的就是两个球形的建筑物:天文馆和人造雨林半球。其中, 雨林半球种植了四层不同的植物, 种植了1700万棵加州本地植物, 还有一些濒危生物, 如圣布鲁诺精灵蝴蝶。植物覆盖了整个屋顶2.5万英亩的区域。屋顶的植物不需人工灌溉, 反渗透加湿系统使馆内保持恒定的湿度, 能耗降低了95%。加州科学馆造价达4亿美元, 其中屋顶造价约5000万美元, 占了总体造价的1/8。加州科学馆设计师皮亚诺说:“我们正在摸索一种美学, 融合实用的技术, 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这样我们能够关注生物多样性, 关爱自然, 却又不是意味着我们必须倒退回到过去, 住进茅屋里。”

1 屋顶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

由于人类对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的渴望,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生存空间。在自然环境已被改造的现状面前, 人类更多的进行人工环境的调整, 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向自然回归, 以保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平衡。而“景观”, 正是人工秩序和自然秩序的平衡点。

屋顶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在于: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具新意的活动空间, 增加城市自然因素、绿化覆盖率, 美化环境, 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健全城市生态系统, 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 屋顶园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而且更符合当今世界主题--环保。

2 屋顶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屋顶园林景观融建筑技术和绿化美化为一体, 突出意境美。重要手段是巧妙利用主体建筑物的屋顶、平台、阳台、窗台和墙面等开辟园林场地, 充分利用园林植物、微地形、水体和园林小品等造园因素, 采用借景、组景、点景、障景等造园技法, 创造出不同使用功能和性质的园林景观。

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2.1 经济实用:

合理、经济地利用城市空间环境, 始终是城市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屋顶园林除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外, 应以绿色植物为主, 创造出多种环境气氛, 以精品园林小景新颖多变的布局, 达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2.2 安全科学:

屋顶园林的载体是建筑物顶部, 必须考虑建筑物本身和人员的安全, 包括结构承重和屋顶防水构造的安全使用, 以及屋顶四周防护栏杆的安全等。由于与大地隔开, 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 要满足植物生长对光、热、水、气、养分等的需要, 必须采用新技术, 运用新材料。

2.3 精致美观:

选用花木要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 同时路径、主景、建筑小品等位置和尺度, 应仔细推敲, 既要与主体建筑物及周围大环境协调一致, 又要有独特新颖的园林风格。不仅在设计时, 而且在施工管理和选用材料上应处处精心。此外, 还应在草地、路口及高低错落地段安放各种园林专用灯具, 不仅起照明作用, 而且作为一种饰品增添美观和情调。

2.4 注意系统性:

规划要有系统性, 克服随意性, 运用园林“美学”统一规划, 以植物造景为主, 尽量丰富绿色植物种类, 同时在植物的选择上不单纯为观赏, 要模拟自然。选择的园林植物抗逆性、抗污性和吸污性要强, 易栽易活易管护。同时以复层配置为模式, 提高叶面积指数, 保证较高的环境效益。

3 造园设计

假山、水池、亭、廊虽然是屋顶园林造景的重要部分, 但应以树木花卉为风景主题, 各类树木、花卉、草坪等所占的比例应在50%至70%。常用植物造景形式的设计有以下几种:

3.1 乔灌木的丛植、孤植:

植株较小的观赏乔木以及灌木、藤木, 不仅是园林艺术的骨骼, 更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角。所以乔灌木应是屋顶园林中的主体, 其种植形式要讲究, 以丛植、孤植为主, 与大地园林讲究“亭台花木, 不为行列”而突出群体美不同。丛植就是将多种乔灌木种在一起, 通过树种不同及高矮错落的搭配, 利用其形态和季相变化, 形成富于变化的造型, 表达某一意境, 如玉兰与紫薇的丛植等。孤植则是将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和优美姿态, 花期较长且花色俱佳的小乔木, 如海棠、腊梅等, 单独种植在人们视线集中的地方。

3.2 花坛、花台设计:

在有微地形变化的自由种植区, 建花坛、花台。花坛采用方形、圆形、长方形、菱形、梅花形等, 可用单独或连续带状, 也可用成群组合类型。所用花草要经常保持鲜艳的色彩与整齐的轮廓。多选用植株低矮、株形紧凑、开花繁茂、色系丰富、花期较长的种类, 如报春、三色堇、百日草、一串红、万寿菊、金盏菊、四季海棠、郁金香、风信子、矮牵牛等。而花台, 是将花卉栽植于高出屋顶平面的台座上, 类似花坛但面积较小。也可将花台布置成“盆景式”, 常以松、竹、梅、杜鹃、牡丹等为主, 并配以山石小草。

3.3 花境及草坪:

以树丛、绿篱、矮墙或建筑小品作背景的带状自然式花卉配置。花径的边缘, 依屋顶环境地段的不同, 可以是自然曲线, 也可以采用直线, 而各种花卉的配置是自然混交。草坪种植不宜单独成景, 而是以“见缝插绿”或在丛植、孤植乔灌木的屋面铺设, 以形成“生物地毯”, 起到点缀作用。

3.4 注意配景:

除在主景外采用花盆、花桶等, 点线地分散组成绿化区域或沿建筑物屋顶周边布置, 增加气氛和景观外, 应在曲径、草地边和较高的植株下, 摆放1至2块形状特异的奇石等, 以体现刚柔相济的内涵, 收到丰富园林景观的效果。

4 几个技术问题的解决

屋顶园林是一种特殊的园林形式, 它是以建筑物顶部平台为依托, 进行蓄水、覆土并营造园林景观的一种空间绿化美化形式。因此, 在屋顶园林的设计与施工中, 还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技术问题:

4.1 减少荷载问题:

荷载是衡量屋顶单位面积上承受重量的指标, 是建筑物安全及屋顶园林成功与否的保障。用于园林造景的屋顶应采用整体浇筑或预制装配的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作结构层, 有条件者, 可用隔热防渗透水材料制成的“生态屋顶块”。

4.2 防水设施及排水系统:

在满足承重要求之后, 应对整个屋顶进行防漏处理, 其防水层处理应采用复合防水设施, 即设置涂膜防水层和配筋细石砼刚性防水层两道防线。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 除溢水孔、天沟外, 还应设置出水口、排水管道等, 满足日常排水及暴雨时泄洪的需要, 并做好定期清洁、疏淘工作。

4.3 路径建设:

路径的设计也很有学问, 一般路径宽50至70厘米, 弯弯曲曲的路径将把整个屋顶面分割成若干大小不等的片区。路径的路基可用6厘米宽的砖砌成, 每隔1.5米左右砌留贴地暗孔道排水。用水泥砂浆作为路基, 在路基上铺贴鹅卵石, 使小路呈古朴风味。

屋顶花园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方法, 但仍只应看成一种辅助使用的方法, 不能因为屋顶花园技术的进步而盲目减少地面绿化、降低绿地率、增加开发强度, 以提高开发的利润率。从根本上来说仍应以地面绿化为主, 屋顶绿化为辅, 两者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创造出高品质的城市环境。

摘要: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速, 建筑用地紧张、人口密度增加, 带来了负面生态效应, 人们不得不充分、合理利用生存空间, 这就使屋顶花园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屋顶花园这一现实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屋顶花园,景观设计,环境,建筑

参考文献

[1]戴善奎.层顶花园的设计与建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3~44.[1]戴善奎.层顶花园的设计与建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3~44.

[2]贾衡, 冯义.人与建筑环境[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7~18.[2]贾衡, 冯义.人与建筑环境[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7~18.

[3]金磊.绿色生态建筑与屋顶绿化[J].建筑, 2001 (9) :59~60.[3]金磊.绿色生态建筑与屋顶绿化[J].建筑, 2001 (9) :59~60.

关于花园城市建设启示--狮城游记 第5篇

安娜董林

日照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日照276800

职称论文代发表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般+木)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风光绮丽,终年常绿,岛上花园遍布,绿树成荫,素以整洁和美丽著称。全国耕地无几,人口多居住在城市,因此被称为“城市国家”。去年五月我有幸游历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感受颇多。我生活的也是一个滨海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新加坡规划局我看到了这个国家的总体规划,对新加坡城市规划有了大致的了解,也确信了这是新加坡政府科学而而正确处理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的关系,才成就了这座美丽的花园城市。

一、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科学制定规划,严格保障执行。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面积为707.1平方公里,人口约498.76万。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资源匮乏,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治理者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使有限的土地满足所有的需求;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建国初期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为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提供战略指导,然后每5年修订一次,进一步细化修建性详细规划。新加坡政府控制了至少70%的土地所有权,并且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住宅和工业开发最大的开发商,能保证土地开发按照概念规划要求进行。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咨询和实施中,新加坡主管部门鼓励公众参与,实行民主决策,明确权责关系,对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的有序落实,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是高密度城市国家,新加坡政府确定了花园城市的发展方向,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资源,保留了城市地理位置中心的绿地,而将市中心移至南侧靠海的新加坡河水源保护区,以此作为市中心的起点,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设计。新加坡是世界上高人口密度的城市之一,但却是把人居解决的最好的城市,在规划中吸取了很多西方的理论,在建国的四十几年中,政府建设了大量的新镇,规划师们开始采用一项分散的战略规划,将不必设在市中心的商业活动分散到四个区域中心,每个区域中心都有约150万平方米的面积,并且在各自辖区内都做到办公与住宅的平衡。

二、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成功的旧房改造和再开发项目。

新加坡是一座只拥有约200年历史而其中包含150年殖民史的“年轻”城市,在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层面上,新加坡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国度。在新加坡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是占人数最多的三个种族,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各具特色的建筑。尽管历史短暂,新加坡政府在对历史保护和延续的态度上是值得所有国家学习的。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充分尊重现代建设与原有建筑的融合,如保留下来有时代意义的乌节路,实笼岗路等街道以及牛车水、小印度和古老房屋,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总督府和高等法院,拉福尔大饭店老楼、火车站以及许多老教堂等历史建筑,对这些老旧建筑尽可能的原样保留、保护、改造和再利用。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1934年修建的旧禧街警察局,这座6层高的新古典风格建筑有911个木百叶窗,立面中规中矩,2000年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到了这里,并且很富创意地把这幢的911个窗户的木百叶漆成不同的颜色,建筑又有了新的活力。

新加坡政府主张少拆房,多修缮。在新加坡,很难从一片建筑的外面看出建筑建成的时间,尽管很多建国后建的现代建筑已经历经四十年的岁月,但整个城市仍然面貌一新,丝毫不显得破旧。原因在于政府不间断地对年久的建筑加以维修,基本上是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小修是指外立面和室外铺地的更新,大修则是指增加面积或改善功能,使居民住宅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变化。修缮时政府会对建筑外观,公共空间进行重新粉刷和装饰,保持建筑的最好状态,也更好的节约能源,使每栋建筑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

三、重建中注重建筑品质和特色的增长,建筑和景观密不可分。

新加坡政府是一个有清晰目标的政府,花园城市目标制定后,所有城市建设都为这个中心服务。

(一)、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由国际大师施展的舞台到有本土特征的建筑景观结合的生态建筑的转变。

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70-90年代,新加坡政府开始组织城市重建。新加坡的建筑受寸金寸土的土地资源局限,除了历史保留建筑外,多以高层建筑为主格调。丹下建三设计的大华银行大厦,萨夫迪设计的雅茂园公寓,迈耶设计的甘登医疗中心,黑川纪章在乌节路上的设计的伟乐坊等等,这些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在新加坡这个新兴的国度里发挥着自己的建筑才华,也创造出了新加坡城市发展的新时代,但均没有和新加坡本土文化结合。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开始体现自己的独有标记,这个时期,新加坡建筑开始注重生态建筑的设计,强调本土文化的展现,看重景观和建筑的结合。在建筑形式继承了柯布西耶在1922年提出的“明日城市”的构想:高层发展,底层架空,也继承了南洋传统热带建筑底层架空的建筑语汇。新加坡是个多雨的、炎热的城市,他们在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到这个特点,规定所有的建筑必须建公共的人行廊道,首层退界,这种类似中国骑楼的走廊是为行人遮阳挡雨的,同时形成的灰空间增加了地面层空间上的丰富性和视觉上的通透性。在我们参观中心商业区时,发现几乎所有建筑底层都有局部架空,有的结合入口设置,有的结合景观设计,让人可以穿行于任一建筑到达另一栋高层建筑,人在其中视线一直可以保持连贯性,而且建筑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周围的景观和道路有良好的结合,绿化设计精致到每一个点,很多建筑都有空中绿化和屋顶花园,新建的金沙酒店就是三个弧形的塔楼举着一艘“空中花船”。2002年10月落成的滨海艺术中心,由于其奇特的外形,它被新加坡人昵称为“大榴槤”,它以现代的抽象形式体现东南亚文化,两个穹顶上由若干个遮阳板所形成的质感源自于东南亚传统民居中的草屋顶的编织质感,“榴槤壳”上的这些尖尖的刺是铝制遮阳板。这些遮阳板的大小和开启程度都各不相同,是根据不同的朝向通过计算机模拟而确定的。力求达到最佳遮阳和节能效果的同时,不妨碍从室内向外观看玛利亚海湾和周围城市景观的视野,也成了代表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

(二)、充分利用本国地理优势,处处体现花园城市的主题。

现代城市景观是城市规划的延伸与发展,新加坡的城市景观则充分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新加坡国土面积小,建筑密度大,将建筑和道路以外的用地均用作城市绿地,所有农作物都从其它国家进口,最大限度地进行绿化。将国家的地理中心做为一片永久绿地,绿地结合城市交通设计,绿色网络遍及整个国家,目标明确,规划设计得十分具体,并在发展中严格执行。这些绿植净化着空气调节着温度,建筑掩映在雨树中,更显出其美感。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到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对绿化的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建房规定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令固定下来,保证实施到位。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园林绿化往往给人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感。处处层次丰富,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各种不同树种混种而形成的自然生态比比皆是,包括路中的绿化带也绝少整齐划一,行道树及灌木皆无刻意修剪的痕迹,极少剪成几何形状的,而是任其自然舒展蓬勃地生长,但又不妨碍人行和车行的交通安全。无论是漫步花园绿地、城市街道,还是坐车在高速公路上,满眼看到的都是绿地的恬静和形态各异热带植被的色彩缤纷。

(三)、发展高新产业,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新加坡政府将污染区设置在一起,尽量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或是远离海岸的小岛上选址。加强引进新的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政府专门划出用地,建设环境优雅的高品质的建筑群。“纬一”工业园是新加坡政府设立的高科技生物工业园,这里远离市区,主要以科技研发为主,园区外面与城市干道连接,工业园内采用单行车道,以“模块式”的建筑单体进行园区内规划,建筑不退路,建筑之间的道路不宽,曲线为主,结合两边多变的景观环境,更像“街”的概念。建筑的平面形式更自由,形成很多有趣的空间,建筑全部采用现代风格,每栋建筑不讲求颜色、材质和样式的统一,建筑之间用钢结构作出空中连廊,增加了园区内的光影变化,也产生了很好的遮阳效果。底层架空的理念在这里也有很好的诠释。工业园绿地率高达40%,园区内的景观错落有致,工业园的建筑具有中心商业圈CBD的特征,又象建在花园中的建筑。

(四)、居者有其屋,注重品质的人性化新镇。

新加坡人民居住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令人窒息的拥挤时期; 上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公共住房计划; 80 至今侧重年代城市形象和生活质量的塑造,其中重点包括环境品质。新加坡规划部门配合国家更高的政治目标“居者有其屋”计划,借鉴西方特别是英国的新镇、小区理论与模式进行调整、改善与深化,拟定了新镇发展模式。

从1960 年代以来新加坡已开发了23 个高密度新镇。新镇之间以绿带相隔,新镇大多离市中心10到15公里,居民可以通过穿越中央水源保护区和非建成区的交通网络迅速到达市中心区和其他新镇。新加坡约九成的人口都居住在新镇中,新镇采取三级规划构架,新镇-小区-邻里。公共住宅政府组屋是新镇的主体,许多私人公寓、别墅也有机地组织在新镇体系的框架中。新镇包括居住、商业、教育、机关、公园绿地、体育与康乐、工业、道路与交通转换站、基础设施与其他预留地,这些基础设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每个大型商业和住宅组屋组团都和地铁或轻轨相连,避免了上下班高峰期间人们都从市中心涌进涌出,分解了市中心的压力。新镇住宅区空间组合形态大多是不仅从外观的有序错落、景观的开阔优美上考量,而且注重塑造舒适宜人的社区居民交流、活动的环境空间质量。强调住宅楼与多层车库的整合,人车分流,多层车库屋顶作为儿童游戏、人们休憩场所,增加垂直绿化,提倡生态节能,化社区精神、更私密的立体公共空间。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加归宿感不可忽视的策略与手段。有盖走廊的步行系统作为线型公共空间,将小区中心、邻里中心、公交车站、住宅楼架空层、多层车库等有公共活动场所连成一体,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生活,也在规划设计方面配合了终年暴雨、烈日的新加坡热带气候特点。而且增加了社区环境在地面层的空间上的多样性、感官的延续性。

四、完善的基础设施,整体有效的公路、轨道系统

新加坡城市密度大,人口多,因此城市交通的合理设计至关重要。

(一)公共交通:在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中,新加坡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兴建,将土地面积的15%用于道路建设,使公路密如蛛网,地铁四通八达,铁路贯穿四方,尤其是泛岛快速公路,在全长不到36公里的路面上,建有13座立交桥和5座汽车天桥,加强了运输效力;地铁站和商业中心、住宅中心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由于公共交通的快速,便捷,市民减少了对私家车的需求量。从而减缓了城市交通的塞车赌车现像,提升了现代化大城市的运载能力。

(二)、新镇的区域交通

新镇的交通组织也受到了大量的西方思想的影响。道路分级组织沿自A屈普(Alker Tripp)1942年提出的道路分级原则;网格状快速道路、主要道路沿新镇周边布局演绎了L 大卫(LlewellynDavies)1960 年代提出的华盛顿新镇的“快速路网结构”;新镇中心、小区中心商业设施与地铁站、公交站等大众运输交

通相结合突出了P 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1993年提出的TO(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的概念。快速道路或次快速道路间距约2.5~3km 在新镇的两个边缘提供大流量快速交通,不穿过新镇以保持新镇的完整性;主干道在新镇中成“风车”状,两端分别与新镇中心和镇边缘的快速路、主干道相连;主干道与次干道相连;次干道与地方道路相连;层层分级分工服务于土地使用;而快速路、干道、地方道路的节点形式由“立交”、“十字形”、“丁字形”依次递进。尤其是作为枢纽的地铁站、主干道、公交转换站与镇商业中心,不仅位于新镇的地理中心,而且整合为一体,由方便的交通带动了土地的增值和发展。

智慧花园城市——新加坡 第6篇

智能交通

在新加坡,平均每人拥有1.6辆机动车,给城市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由于交通拥堵导致效率降低、环境破坏和财产损失等,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到4%。1998年开始,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着手建造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lectric Road Pricing),通过对道路交通数据的收集和测算来界定拥堵路段,汽车在交通拥堵路段通行时要进行收费。这一做法在世界上还是首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据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报告称,道路通行量相比交通高峰时期减少了25000辆汽车,车流量却提高了20%。

仅仅通过EPS来构建智能交通系统还是不够的,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还将城市路网信息联接成网络,安装传感器、红外线设备,通过优化交通信号系统、电子扫描系统、城市快速路监控信息系统、接合式电子眼以及ERP系统等提供历史交通数据和实时交通信息,对预先设定的时段(10分钟、15分钟、3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的交通流量进行预测。通过控制1700个交通信号灯,对未来一小时内各个路段情况的平均预测准确率达到惊人的85%以上,10分钟内的预测结果准确率更是高达90%。新加坡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车载GPS查询未来一小时内的交通情况,并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和路线。

新加坡智能交通系统图示

清洁能源

近年来,新加坡致力于将本国打造成世界清洁能源的枢纽之一。2008年,新加坡引进外资的“第一单”就是在清洁能源领域。瑞士欧瑞康(Oerlikon Solar)太阳能公司年初宣布在新加坡投资建厂,包括它在亚洲的第一座厂房及研发中心,以及销售办事处、客户支援服务、物流业务、客户培训中心和它在全球最大的试产线。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2007年底,新加坡迎来迄今最大的外资项目、也是全球太阳能产业至今最大的单一投资项目--挪威再生能源集团宣布在未来五年内,投资43亿美元在新加坡兴建世界最大的综合太阳能制造中心。制造中心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以生产1500兆瓦的太阳能晶片、电池和制造模块,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项投资将把新加坡推上太阳能领域的世界舞台。

新加坡近年来吸引了许多世界级的重大项目落户,包括美国劳斯莱斯的燃料电池巨资研发研发,欧洲最大太阳能公司与本地企业合作设立亚洲总部,澳大利亚公司在裕廊岛兴建世界最大的生物柴油制造厂,丹麦风力发电机制造商设立研发中心等,无一不表现出新加坡在发展清洁能源领域已经抢得先机。

绿色建筑

据欧洲建筑师协会测算,建筑全过程使用了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50%的原材料,导致了50%的空气污染和42%的温室效应,产生48%的固体废弃物。新加坡是一个资源稀缺到连沙石和水都需要进口的岛国,面对有限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矛盾,政府通過政策鼓励、立法管制、市场推动和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推广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2006年新加坡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60万吨,日均产生量约为1600吨,但98%的建筑垃圾都得到了处理,50%-60%的建筑垃圾实现了循环利用。

在新加坡维多利亚街中心,有一个地标性建筑——国家图书馆。这座高16层、耗资数亿新元的前卫式建筑物,总面积5.8万多平方英尺。然而,这座建筑最令人关注的亮点并不是其宏伟现代的外观设计,而是隐藏其内的符合生态气候、令人耳目一新的系列环保节能设计。这幢建筑首先选用最佳的建筑朝向和位置,尽量减少热负荷,充分利用自然风,并利用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防止热的传递。其外沿大都用玻璃天蓬遮盖。整体建筑分割为两个体块,其中一个体块悬于地面之上,使风可以自然流通,从而起到降温作用。中庭的玻璃顶上安装了百叶,利用对流将热空气抽离室内,自然形成空气对流。此外,该建筑设置了阳光遮蔽系统,采用了日光照明策略,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光。室内的光线与气温可随室外变化而进行宜人的调整,建筑内部只有部分采用空调制冷,其余均利用自然通风或机械(如风扇)降温。充足的光照和一系列避光设施的安装,使得大部分室内空间可以利用自然光,而不需要过分地借重于电灯的使用。建筑师还在建筑内部采用了一套温控分区系统,为每个区域定制了个性化的气温控制方案。

废水利用

新加坡现有4家新生水厂,可将废水转变成符合国际饮用标准的水,这种水可以满足国家15%的用水量。目前,新加坡的新生水主要用于芯片制造、制药等需要高度纯净水的工业及建筑物冷却系统等,还有一小部分供居民饮用。

2009年6月,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宣布樟宜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式启动,这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创新性的污水处理过程之一。该项目占地规模仅为同类废水处理厂的三分之一,每天可以按照国际标准处理80万立方米的污水。经过处理的废水一部分通过深海管道排放到5公里以外的海里,一部分输入新生水工厂,最终成为“新生水”(NEWWater)。

垃圾处理

作为新加坡惟一的垃圾埋置场,根据目前的埋置量,实马高垃圾埋置场预计在2045年达到饱和点。但新加坡寸土寸金,要再开辟另一个垃圾处理场谈何容易。为此,新加坡着手进行各种环保绿化方法,包括减少垃圾、废物利用以及垃圾循环。新加坡国家环境局负责减少垃圾方案的策划工作,其所设定的长远目标是“零”垃圾埋置及“零”垃圾。

为此,新加坡国家环境局设定了四个重要策略:

第一、用焚化来减少垃圾体积。新加坡兴建了4个年处理能力228万吨的高效率垃圾焚化厂。在焚化厂里,垃圾焚化时所产生的热会被回收转换成能源,供应焚化厂所需的电力,剩余的供应给新能源电网。如此一来,可减少90%的垃圾体积,也减缓了实马高岸外垃圾埋置场被“填满”的进度。

第二、垃圾循环。根据新加坡“环保绿化计划2012”,新加坡计划在2012年前达到60%的垃圾循环率。有鉴于此,国家环境局不断推广社区和工业废物循环。在社区垃圾循环方面,国家环境局的“全国循环计划”提供住户环保袋或环保盒,每两个星期由指定的环保公司回收所收集的可循环垃圾。

第三、减少垃圾埋置场的垃圾。在循环不可焚化的垃圾方面,新加坡也取得了有效成果,目前已有再循环建筑业废料和造船厂铜渣的设施。为了更进一步减少垃圾埋置场的垃圾,一系列的再循环灰烬与淤泥,包括把焚化厂的底渣转化成有用的建筑材料,也都在进行中。

新加坡:规划出的“花园城市” 第7篇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更是享誉全球的“花园城市”。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7615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并没有使这一城邦国家出现“城市病”,相反,科学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的交通以及绿色的城市生态环境是这里的重要标志。其成功的城市治理经验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

“防患于未然”的城市规划

从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历程来看,忧患意识一直贯穿始终。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早在其规划初期就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的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规划。

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使有限的土地尽量满足所有的需求;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为此,新加坡确定了以中心区为主体的星座结构,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以及绿色、山水系统和保护名胜古迹等的城市规划。并按照市中心——次中心——副中心的结构将全新加坡划为55个小区进行建设,组团和小区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使得就业、交通、休闲、居住等功能充分满足居民需要。

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网点的规划是新加坡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重点着墨处。新加坡商业网点共分5级,除中央商务区外,还有区域中心,距离市中心13公里,共规划4个;再有小型中心距离市中心6公里,共规划5个;此外还有边缘中心,距离市中心2.5公里,共规划6个;以及邻里中心,分布于各住宅区内。五级商业中心都有明确的功能和要求,对网点的选址、布局、规模具体到卖何类商品均有细则规定,而且新增商业设施不能影响已有商业设施的经营,使城市商业网络有序发展,也节约了土地资源。

除了商业网点,大型住宅区的设计依照“城市规划——总体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步骤进行。对此,相关专家认为,一方面,城市规划指引了大型住宅区的开发方向;另一方面,大型住宅区的开发也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在组团环境设计中,新加坡强调合理分布组团内的配套设施,充分考量机动车和行人的进出口;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与人文的景观轴线,建筑与空间并重。

交通管制与公交系统

对于大型城市而言,交通问题无疑是“城市病”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但在新加坡这一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高的国家堵车现象却鲜有出现,这归功于其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以及较为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

据了解,新加坡有两项很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一是拥车证制度。二是电子道路收费系统。这两项制度一个从控制汽车数量入手,另一个从限制汽车的通行入手,把新加坡的交通流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据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孙奇志博士介绍,新加坡的拥车证制度始于1990年。这项制度规定只有具有拥车证的人才有资格购买汽车,而拥车证的数量由政府控制。交通部门根据每年淘汰车辆的数量和道路建设情况,确定每年新发放的拥车证数量。每个月拿出一定数量的拥车证,分两次供购车者投标。一个拥车证可以在6个月之内注册一辆新车;从注册日期开始有效期为10年。当拥车证满10年之后,车主如果要继续使用原来的汽车,必须根据最近3个月拥车证的平均价格另外购买5年或10年期限的拥车证。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实施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来解决繁华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新加坡在闹市区划出了限制区,规定除公交车外的其他车辆进入限制区,都必须付费通行。

除交通管理措施外,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是对其城市整体交通顺畅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了解,新加坡公共交通由城市捷运系统(即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公共汽车系统组成,以地铁为主,其他客运方式为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城市捷运系统是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统的主干,现运营线路总长130公里,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区,日均客运量140万人次。承担了连接主要地区间频繁交通干线上的大部分客流,确保了新加坡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此外,据了解新加坡的地铁网络将延长至278公里。这意味着每百万人口铁路网络覆盖面将扩大至51公里,超越香港和东京。

城市轻轨系统是城市捷运的补充和拓展,现有运营线路29公里,43个站点,主要用于连接捷运站与主要居住区和商业区,从每个轻轨车站到附近的公寓最大步行距离不超过400米,大大降低了出行者的总体交通时间。

公共汽车系统则是承担区域内部和相邻区域间的近距离交通,居民乘坐公共汽车均采用公共交通卡自动计费,同时该卡也可用于地铁和轻轨交通,提高了运行效率。并且从2009年开始,车资开始按照乘客所乘坐的巴士和地铁车程距离来计算,无论中途有否转车,最终所需支付的车资以整个车程距离来收费,让乘客“一票到底”。另外,即使是在繁忙时段,新加坡巴士也能做到10分钟一趟。

“花园城市”的绿色建设

作为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的城市环境也为人们津津乐道。早在1965年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就确立了建设“花园城市”的规划目标,并设立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规划。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并要求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空间立体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新加坡政府虽然每10年修编一次城市建设规划,但始终坚持实践“花园城市”的理论。据资料显示,新加坡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场绿化;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制订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阴树的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

进入21世纪,面向未来,又提出对城区公园干道、森林区的林间道路、海岸线的海岸公路、郊区的乡间公路、主要出入口的迎送公路等5种主题街道,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景观设计。近年新加坡政府还发起一次新规划活动,主张建造更高的楼宇,即向上发展,而不是横向发展,以便保护历史建筑物、丛林区和红树沼泽地等。同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阳台绿化和屋顶花园,如向在高楼建造花园的发展商颁发“城市花园奖”,放宽对阳台空间的限制,使屋主可以创造“空中花园”。

“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绿色建筑” 第8篇

新加坡的“城市花园”建设

新加坡由64个岛屿组成, 主岛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0%以上, 新加坡几乎没有农村, 境内草茂花繁, 整洁美丽, 道路两旁树木成荫, 街头到处是小花园、小草坪, 花香草绿, 空气清新, 因此被世界公认为“花园城市国家”。新加坡的绿化是立体的。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 如茵的草地, 相互辉映;楼房的立面绿化, 立交桥和高架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这一切营造出了一个美好的绿色世界。新加坡绿化的成功应得益于他们多年来所一贯秉承的绿化理念。

如今, “花园城市”早已成为新加坡的代名词, 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的数据显示, 新加坡有大大小小340多个公园, 居民区平均每500米就有一个公园, 绿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5%, 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但是, 在方圆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新加坡的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7000余人, 位居世界前列。“人多地少”、资源短缺是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此情况下, 新加坡也一直在探索有效避免城市污染、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的方式。

早在建国之初, 新加坡政府就制定了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 他们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 并要求在住宅前均要有绿地, 插缝绿化。如今新加坡市内占地20公顷以上的公园达到44个, 0.2公顷的街心公园达240多个, 在264条公路两旁, 种植大量花草树木。同时, 新加坡绿化的布局重视公平。新加坡在中央、东北、西北等不同区域建立了四个自然保护区, 禁止开发, 保留原始的热带雨林;在东部和西南部又建立了两个树木保存区, 砍伐树木必须经过批准, 这使得全国每一个大区域都有一大块自然保护区和树林;中心城区和政府组屋区每隔一个小区域都要保留一块空地开辟成小公园, 确保绿化分布均匀。

新加坡绿化目标非常明确, 规划设计得十分具体。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 到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 对绿化的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 建房规定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 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法令固定下来, 保证实施到位, 使房屋与绿化相互衬托。为了保证绿化, 新加坡还通过罚款与奖励机制为其护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政府在加强绿化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的同时, 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此外, 新加坡法律还向为绿化做出贡献的人提供奖励。例如有花园的住宅如果不筑围墙, 让花木供路人欣赏, 就可予减缴房地产税。而对城市绿化有杰出贡献者更是能受到很高的赞誉。

新加坡的“绿色建筑”推进

在新加坡密集的城市环境里, 由于土地和自然资源有限, 绿色建筑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2005年, 新加坡建设局开始着手实施绿化新加坡的建筑环境的计划, 推出了建设局绿色建筑标志 (Green Mark) 认证计划, 并以评估建筑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奖励其可持续性发展形成为目的, 考核的指标包括节能、节水、环保、室内环境质量和其他绿色特征与创新五方面。

作为一个城市国家, 建筑能耗占新加坡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50%。与别国的绿色建筑体系评级不同, Green Mark更加强调能源的效率, Green Mark由高到低分为四个评级标准:白金级、超金级、黄金级和认证级, 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从35%至15%不等。对于新建建筑, 新加坡政府还出台了绿色建筑面积奖励计划。如果是白金级别绿色建筑, 政府给予最高达2%的额外建筑面积, 最高达5000平方米。如果是超金级绿色建筑, 政府给予最高达1%的额外建筑面积, 最高达2500平方米。对于既有建筑改造, 政府出台了1亿新元的激励计划。2005年, 新加坡建设局正式推出了Green Mark, 政府主导和呼吁, 企业自愿参与的绿色建筑实施计划。通过几年的发展, 各方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逐步加深。而且节能设备和材料的生产商也开始意识到这里面蕴含的商机, 这个领域的发展使得绿色建筑的成本逐步降低。从2008年开始, 政府采取了强制和奖励的双向推动方式。一方面政府通过立法, 强制新建建筑必须符合Green Mark的合格标准。新加坡建设局会对建筑进行检查, 合格才会给开发商发入住许可证。另一方面, 政府对于绿色建筑推出奖励方案, 比如, 对于达到相应标准的绿色建筑, 奖励开发商相应比例的容积率, 这样他们会有比较高的积极性。

当然, 对于新加坡而言, 绿色建筑的理念最初也是从国外引进的, 并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 逐步取得了共识。绿色建筑的推广, 在新加坡历经了从呼吁到鼓励到立法的不同阶段,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他们同时也将自己积累出来的绿色建筑方面的一些经验, 开始积极地向外进行推广。所以在今天, 中国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 在新加坡绿色建筑发展中也经历过。

新加坡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

去年9月2日, 2015年国际绿色建筑大会 (IGBC) 在新加坡召开。在大会上, 新加坡建设局推出了最新版的绿色建筑标志计划认证 (Green Mark) 。一直以来, 新加坡在绿色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推出的Green Mark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一方面, 政府对达到相应标准的建筑, 会奖励开发商相应比例的容积率;另一方面, 政府建设的建筑强制使用太阳能板。比如公园、政府的组屋等建筑设施上, 都要求搭建太阳能板, 而且由政府统筹购买太阳能板, 可以降低成本。

那么, 新加坡绿色建筑最新的发展情况如何?推广建筑节能降耗的经验有哪些?新加坡的绿色建筑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的呢?为此, 新加坡建设局局长姜锦贤曾就以上问题在2015年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向与会者进行过介绍。他在介绍时说, 2015年新推出的Green Mark已经是第五版了, 对于绿色建筑的要求提高了很多, 更加关注建筑整体节能的性能, 而不是其中某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 新加坡很重视利用太阳能, 他们跟企业强调将太阳能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从而减少对其他能源的依赖。

在新版Green Mark中, 他们希望企业在第一时间用上太阳能, 如果不便的话, 至少要预留空间给以后加装使用。而且他们在Green Mark评价中对于太阳能利用的打分是很严格的, 不是建筑中使用了太阳能, 就可以在Green Mark评价中得分, 而是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可以。在5~7年前, 太阳能板的造价还是比较高, 投资回收期要20多年。但是现在因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光伏产业的发展, 价格降低, 投资回收期缩短到7到10年。另外, 政府建设的建筑强制使用太阳能板。比如公园、政府的组屋等建筑设施上, 都要求搭建太阳能板, 而且由政府统筹购买太阳能板, 可以降低成本。

电力是新加坡建筑采用的主要能源, 所以建筑能效及“建筑能耗指数 (EUI) ”只限于电耗。从2008年到2014年, 商业建筑总楼面面积增加了25%, 而其总用电量只增加了16%, 相比较低。通过分析企业的EUI, 可以看出6年间建筑能耗指数降低了7%。更加具体的效果, 可以通过对比2013年与2014年的数据看出, 获得Green Mark认证的写字楼比没获得认证的节省15%的电能, 在零售建筑和酒店方面, 这一数据则分别为10%和7%。

新版Green Mark耗时约一年, 由新加坡建设局领导12个专案小组, 连同超过100名专家共同制订。新标准提升了应对气候变化、建筑能耗、建筑资源管理以及智能和健康建筑四方面的标准, 增加了激励机制。能耗方面的分数一直是整个评价标准的重点, 而且要求在不断提高。本次新强调的气候变化方面的要求其实是和建筑能耗相互关联的, 也就是说能耗影响的分值比例更高, 而且分数的评价更科学。

此外还细化了对于写字楼的要求, 政府不仅会对建筑本身进行节能的考核, 而且还要求业主对租户提出节能行为的要求。比如, 租户自我的装修和改造是否达到节能和能源协调管理的标准。从2015年的建筑节能基准报告反映来看, 业主与租户的用电量几乎各占建筑总用电量的一半, 这说明租户积极地采取措施来减少用电量, 可以提升整个建筑的节能。当然政府会以身作则, 他们要求政府新建的建筑必须达到Green Mark的最高标准。既有建筑的改造则必须达到Green Mark的第二级标准。

中国仅是纸上绿色建筑国度

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上, 中国政府也在身体力行。但问题是得到从开发商到业主的认同并不容易, 究竟新加坡有哪些经验可以让中国从中借鉴呢?其实, 中国曾经被《纽约时报》认为是“建筑理念的大孵化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让政府和社会积攒了巨额财富, 各式各样的建筑一波一波拔地而起。当代中国建筑正摒弃拼大拼高的粗放品位, 将审美重心逐渐转向环保, 绿色建筑也慢慢成为中国建筑进入国际主流、获取国际声誉的一种有效方式。

对于中国而言, 何为绿色建筑?根据2013年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12年, 财政部和住建部提出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要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 到2020年, 绿色建筑将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的目标。

目前, 住建部正在研究扩大绿色建筑标准的“强制”范围, 以推进绿色建筑覆盖面。但中国绿色建筑占总建筑比重尚不足1%, 且其中大部分是“纸上谈兵”。建设热潮的背后, 中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意愿和努力正在受到考验。尤为关键的是, 目前绿色建筑在中国仅仅是一个跟风的噱头, 甚至在一些地方, 还是为了争取环保型经济领导权所下的赌注。2006年, 住建部发布的《绿色建筑标准》所认证的项目分为两类:设计标识与运营标识。设计标识指的是开发商在图纸设计阶段递交认证请求, 专家在图审合格后发放设计标识, 设计标识的有效期为一年。而运营标识则是实际建成的“绿色建筑”, 标识的有效期为三年。现实情况是, 大部分的开发商在取得了设计标识后, 不再申请运营标识。因为运营标识要投入一年后才可以使用。也就是说, 中国九成多的绿色建筑不过是“纸上谈绿”。

住建部在2014年6月发布公告, 批准新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新版《标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绿色建筑标准将从过去的引导, 逐步扩大到强制, 强制范围也要逐步扩大。但绿色建筑评定的“设计标识”类别依然存在。“新标准”将绿色建筑分为三个星级, 虽然二星级、三星级标准较严, 但其中一星级标准被业内人士认为远低于美国标准, 且未来评定权会下放至地方相关部门。一旦这样做, 其效果将会变得更加微弱。

谈新城市花园规划设计 第9篇

新城市花园位于太原市长治路东侧,南临王村北街,北靠寇庄南街,东至体育西路,处于城市主干道迎泽大街和长风大街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将为新城市花园带来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新城市花园规划占地面积约4.67 hm2。

2 现状概况

1)条块分隔,整体关系复杂。

新城市花园土地所有权结构复杂,规划地块内有一所聋人学校,整体性复杂。

2)空间零乱,居住品质低下。

新城市花园片区规划建设长期处于混乱无序和低水平状态,导致基础设施薄弱,用地发展无序,建筑物布局零乱,环境卫生恶劣,安全隐患大,居住品质低下。

3)区位优越,周边设施完善。

新城市花园地处城市中心区,位于城市主干道迎泽大街和长风大街之间,将给新城市花园片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市场。

3 规划原则

1)整合空间,满足旧城区发展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为旧城区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同时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旧城区依托其低廉的租金和优越的区位,成为低端出租房的重要来源。因此原有建筑空间与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规划进行空间整合,使之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2)统一协调,指导旧城区具体建设。本次规划作为一个物质形态的规划,与旧城区发展策略相互补充,并在旧城区今后发展的功能定位以及具体设施建设要求上,以宏观发展政策为指导,在片区布局、结构以及形态设计上对旧城区进行规划控制,保持城市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3)整体规划,改善旧城区环境质量。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分离导致旧城区的建设不受城市中规划和建管部门的约束,形成了现在密度高、环境质量不佳的局面。本次规划希望改变现有的局面,通过功能整治空间梳理、景观设计等多种手段提高小区的环境质量。

4 规划目标

4.1 建设一个样板社区

为改善居住条件,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本着“以人为本,经济可行”的思想原则,对新城市花园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将该地区按照以居住、商业为主的高品质的城市居住区进行打造,引领周围地区的发展。将提高居住环境和建设生态空间作为规划目标,满足住宅居住、舒适、安全、耐久和经济等方面的要求。

4.2 营造一种街区生活

繁华的都市生活喧嚣和嘈杂,宁静的郊野缺少了激情和想象。本设计把都市生活的激情浪漫和郊野生活的宁静闲适精心设计在蓝天碧野的背景中,长治路东侧精心设计的地上商业内街和地下的大型购物超市相互辉映,为居民开辟高品质的居住、交流、休闲的生活空间。

4.3 塑造一种生态环境

运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力求设计结合自然,遵循用地的天然特性,将绿化、水系等自然要素作为确定规划格局的重要依据,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最大程度地全方位接触。营造一个完整有机的景观系统,自然、舒适、怡人的氛围可以提高居民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精神品位。

4.4 培育一种人文氛围

打造一个既传承传统居住文明,又吻合当代人居住理想的美好家园,并努力培育一种多角度的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城市居住空间文化。

5 规划策略

5.1 打造立体商业,营造时尚生活方式

在长治路东侧精心设计地上地下两层立体式的商业内街,内街集中了购物、休闲、餐饮等多功能空间。商业内街底层主要做商业店铺,上层做餐饮、文化娱乐以及办公。地下商业内街主要做精品店,它和地下一层的大型品牌超市相映生辉,营造出一条生机勃勃的立体式商业空间氛围。考虑到住区及城市的整体需求,商业空间和景观结合设置了购物休憩空间、音乐喷泉广场、地下景观长廊等,可以将立体式商业空间打造成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区域性商业中心。在打造区域性商业中心的同时,在街区中心广场设计音乐喷泉为视觉焦点,辅助地下景观长廊,为市民提供了多种娱乐活动的场所,打造了区域性生活中心。

5.2 适度人车分流,体现人本精神内涵

设计充分依托基地西边城市规划道路,在南北各设两个主要入口,外环状的车行道路为各住户提供便捷的交通支持。内部通过滨水景观休闲道将曲水、绿荫、广场等空间元素进行整合,形成恰当联系,构成居住区从外围到内核,由“闹”到“静”逐层过渡的环境氛围,改变人行空间单纯的交通功能为多层次交往空间,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情感交流空间。

5.3 满铺地下车库,提供舒适停车方式

依靠规划车行交通线布置适量地面停车位,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临时停车和访客停车。在小区南侧主入口附近设一个地下车库出入口,使得居民在进入小区后可快速地将自家车停入地下车库。沿小区整个地下满铺的两层车库,点缀若干个天井,将阳光、空气、绿色引入地下空间,使车主及其爱车同时享受人性化关怀。

5.4 分期滚动开发,满足居民安置要求

规划建设依托基地现状道路及建筑布局,充分尊重新城市花园现居民的生活需求,妥善处理好分期开发与居民的搬迁安置关系。整个项目采用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分期滚动开发的模式,逐步将居民有序地安置在前期开发的建筑中。每期开发内容都相对完整,同时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为将来的开发提供相对的灵活性。

5.5 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生活品质

为形成高效便捷的高尚生活居住品质,沿基地西侧规划道路设置商业街内街,商业模式涵盖咖啡厅、茶馆、特色美食、美容健身、小型银行及超市等休闲和娱乐的内容。

5.6 简化建筑形式,创造特色房产产品

形式纯净的五栋高层建筑围合成过万平方米的带形内庭,婉转的水面及亲水平台为两侧住户创造了一种融入自然的生活情趣,享受内庭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居住建筑以落地窗、景观阳台凸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大面积的玻璃和简洁的墙体配以深色的线条,勾勒出委婉流畅的现代造型,使建筑精致而现代、沉稳而大气,表现出现代人文主义建筑风格。整体规划通过精心设计提供不同梯度的特色房产产品,从温馨二房、逸动三房、豪华四房,到大面积的空中别墅,居住个性,随心而定。同时在设计中合理地加大了采光通风窗面积,并细致推敲每一个房间与整个户型的关系,力求保证绝大多数的户型都具有引进自然风的条件,南北畅通的设计,流动空间的布局使得整个户型十分通透。

6 规划设计

6.1 规划结构

一条景观轴线贯通南北,将整个地块联系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长治路东侧精心设计的地上商业内街和地下的大型购物超市,相互辉映,为居民开辟高品质的居住、交流、休闲的生活空间。

6.2 用地布局

1)住宅布局。小区住宅用地按区位分为两个居住区域,分别为商业开发住宅和回迁楼住宅。住宅均规划为100 m以下的高层住宅,通过一条景观大道把两个部分串联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小区整体的规划格局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2)商业设施。规划沿长治路布置商业内街,在王村北街南侧和寇庄南街北侧布置商业带,并结合长治路东侧贯穿南北的城市辅助交通设计了一条商业内街。在建设中还首先考虑到原小区的儿童入托上学需求,在体育西路东侧城市规划有高标准的小学和幼儿园,有助于新城市花园形成一种高尚社区氛围。

摘要:结合新城市花园规划项目概况,介绍了规划遵循的原则及规划目标,从如何打造立体商业,如何进行人车分流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保证规划区设施完善、环境优良,达到预期目的。

关键词:规划设计,原则,策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欧广.住宅区规划设计之重解[J].住宅科技,2009(9):81.

[2]吴军.人口老龄化对住宅区规划的影响[J].工程与建设,2007(6):10-14.

[3]张巍.住宅社会经济学与住宅区规划[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4):81-88.

[4]滕绍华.住区规划:归于自然[J].北京规划建设,2005(5):72.

探讨如何规划设计城市屋顶花园 第10篇

1.1屋顶绿化要考虑屋顶承重问题。这关系到安全问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 受限于屋顶花园 (绿化) 下的梁板柱和基础、地基的承重力。由于建筑结构承载力直接影响房屋造价的高低, 因此屋顶的允许荷载都受到造价的限制, 只能在一定范围, 特别是对原有未进行屋顶设计的楼房进行屋顶绿化时, 更要注意屋顶允许荷载。

1.2屋顶绿化要考虑渗漏排水问题。由于植被下面长期保持湿润, 并且有酸、碱、盐的腐蚀作用, 会对防水层造成长期破坏。同时, 屋顶植物的根系会侵入防水层, 破坏房屋屋面结构, 造成渗漏。排水不好, 造成积水根部腐烂。

1.3屋顶绿化要考虑设计问题。一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屋顶绿化的特殊要求, 如:屋顶承重、屋顶防漏、照明、供排水、防漏等尽量考虑周全;二是进行屋顶花园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屋顶花园的面积都不大, 要在有限的屋顶面积内将雕塑、园路、灯光、水池、喷泉、花木、亨台小品、建筑风格等精致结合。

2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

2.1指导思想

充分地把地方文化融入园林景观和园林空间中;结合屋顶对园林植物的影响来选择园林植物;运用不同的造园手法来创造一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园林景观;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人的心理, 人的行为的宗旨, 来进行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

2.2设计原则

屋顶花园成败的关键在于减轻屋顶荷载, 改良种植土、屋顶结构类型和植物的选择与植物设计等问题。设计时要做到:

(1) 以植物造景为主, 把生态功能放在首位。 (2) 确保营建屋顶花园所增加的荷重不超过建筑结构的承重能力, 屋面防水结造能安全使用。 (3) 因为屋顶花园相对于地面的公园、游园等绿地来讲面积较小, 必须精心设计, 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4) 尽量降低造价, 从现有条件来看, 只有较为合理的造价, 才能可能使屋顶花园得到普及而遍地开花。

2.3特点

屋顶花园组成要素主要是自然山水, 各种建筑物和植物, 按照园林美的基本法则构成美丽的景观。但因其在屋顶有限的面积内造园受到特殊条件的制约, 不完全等同于地面的园林, 因此有其特殊性。屋顶营造花园, 一切造园要素受建筑物顶层的负荷的有限性限制。因此, 在屋顶花园中不可设置大规模的自然山水、石材。设置小巧的山石, 要考虑建筑屋顶承重范围。在地形处理上以平地处理为主。水池一般为浅水池, 可用喷泉来丰富水景。

2.4屋顶花园的类型

屋顶花园的建造, 不仅是造园艺术, 还涉及到建设结构承重、屋顶防水排水构造、植物生态特性、种植技巧等多项有别于露地造园的技术难题。屋顶花园的类型和形式按使用要求的不同而不一样, 按使用要求区分为三类:

(1) 公共游息性屋顶花园

这种形式的屋顶花园除具有绿化效益外, 还是一种集活动、游乐为一体的公共场所, 在设计上应考虑到它的公共性。在出入口、园路、布局、植物配植、小品设置等方面要注意符合人们在屋顶上活动、休息等需要。应以草坪、小灌木花卉为主, 设置少量坐椅及小型园林小品点缀, 园路宜宽, 便于人们活动。

建在宾馆、酒店的屋顶花园, 已成为豪华宾馆的组成部分之一, 实为招揽顾客, 提供夜生活的场所。可以在屋顶花园上开办露天歌舞会、冷饮茶座等, 这类屋顶花园因经济目的需要要摆放茶座, 因而花园的布局应以小巧精美为主, 保证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植物配置应以高档、芳香为主。

(2) 家庭式屋顶小花园

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 多层式阶梯式住宅公寓的出现, 使这类屋顶小花园走入了家庭。这类小花园面积较小, 主要以植物配置, 一般不设置小品, 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作垂直绿化, 还可以进行一些趣味性种植, 领略城市早已失去的农家情怀。

(3) 科研、生产用屋顶花园

以科研、生产为目的的屋顶花园, 可以设置小型温室, 用于培育珍奇花卉品种、引种以及观赏植物、盆栽瓜果的培育。既有绿化效益, 又有较好的经济收入。这类花园的设置, 一般应有必要的设施, 种植池和人行道规则布局, 形成闭合的、整体地毯式种植区。

2.5总体布局

屋顶花园的形式, 同园林本身的形式是相同的, 创作上仍然分为自然式、规则式和混合式。

(1) 自然式园林布局。一般采取自然式园林的布局手法, 园林空间的组织, 地形地物的处理, 植物配置等均以自然的手法, 以求一种连续的自然景观组合。讲究植物的自然形态与建筑、山水、色彩的协调配合关系, 植物配置讲究树木花卉的四时生态, 高矮搭配, 疏密有致。追求的是色彩变化、丰富层次和较多的景观轮廓。

(2) 规则式园林布局。规则式布局注重的是装饰性的景观效果, 强调动态与秩序的变化。植物配置上形成规则的、有层次的、交替的组合, 表现出庄重、典雅、宏大的气氛。多采用不同色彩的植物搭配, 景观效果更为醒目, 屋顶花园在规则式布局中, 点缀精巧的小品, 结合植物图案, 常常使不大的屋顶空间变为景观丰富、视野开阔的区域。

(3) 混合式园林布局。混合式园林布局, 注重自然与规则的协调与统一, 求得景观的共融性。自然与规则的特点都有, 又都自成一体, 其空间构成在点的变化中形成多样的统一, 不强调景观的连续, 屋顶花园建成后, 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要做到注意植物生长情况, 对于生长不良植物及时采取措施;注意水肥, 浇水以勤浇少浇为主, 经常修剪, 及时清理枯枝落叶, 注意排水, 防系统被堵, 对于草花应及时更新, 以免影响整体形象。

3屋顶花园防水措施及荷载问题

3.1屋顶花园的防水措施

(1) 选择良好的防水材料, 采用新型保温隔热技术, 彻底解决顶楼居民“冬冷夏热”的生活尴尬, 做到冬暖夏凉。 (2) 运用新型轻质施工材料, 彻底避免了传统屋顶花园施工中所造成的屋顶荷载增大诱发建筑质量问题的危险。 (3) 运用新型反渗过滤技术, 彻底克服传统屋顶花园的水土流失、营养流失, 做到一次培土, 长久使用。 (4) 运用新型微喷、滴、渗灌技术, 完全保证屋顶花园种植作物的生长用水需求, 从而解决植物浇水养护及土壤板结问题。 (5) 运用新型生态耕作技术与果、菜、花草优选培育技术, 彻底保证屋顶种植的经济效益、观赏价值、食用价值。 (6) 在建花园之前, 应检查渗漏水情况, 可以在楼顶将排水口堵塞。使屋面积水, 检查是否漏水, 一旦有漏水现象应及时补救。 (7) 在施工中注意保护好防水层,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不要防水层受到破坏。 (8) 在浇灌过程中, 尽可能不产生积水。及时清理枯枝落叶, 防止排水口被堵。

3.2屋顶花园的荷载

屋顶花园中各项园林工程的荷载均要换算为每平方米的等效均布荷载, 然后再与花园的荷载相比, 精确计算, 确定花园顺利建造。

在选择种植基质和植物时, 应首先考虑材料的重量。种植介质除了选择种植原土, 还可以使用新型种植基质。新型基质重量比较轻, 并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和透水性。

屋顶花园适宜种植一些低矮的灌木、花卉和草坪, 小乔木最好种植在木桶或木箱等容器中, 并放在承重墙或承重柱上。

结束语

屋顶花园是一种特殊的园林形式, 它是以建筑物顶部平台为依托, 进行蓄水、覆土并营造园林景观的一种空间绿化美化形式, 其涉及建筑、农林和园艺等专业学科, 是一个系统工程, 想做好屋顶花园, 必须从设计、选材、施工和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处理。

摘要:鉴于当前城市地面绿地面积的拓展空间较小, 发展楼顶花园、空中花园是节约土地、开拓城市空间、提高绿地率最有效的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屋顶花园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并就如何规划设计屋顶花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屋顶花园,问题,功能,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黄静, 杨志宏.现代城市中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浅谈屋顶花园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北京园林, 2010, (01)

[2]龙麒.浅谈屋顶花园的规划和设计[J]民营科技, 2009, (09) .

新加坡:花园城市五大板块 第11篇

新加坡地处活力四射的亚太地区枢纽位置和国际贸易十字路口,前往亚太其他主要城市的时间都在8小时航程内。2010年,新加坡人均GDP高达43867美元,GDP增长率高达14.5%,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速度最快的发达国家之一。新加坡连续14年在全球最具投资潜力的国家中排名第二。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过去10年内的平均失业率仅为2.5%,社会秩序良好,加上新加坡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因此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买家投入新加坡房产,海外买家数量最多的依次是马来西亚、印尼和印度。但近年来,被新加坡良好的环境、治安、教育以及华人文化浓郁等因素吸引,中国买家迅速增加,2010年,中国买家数量已超越印尼和印度。

自住房物业税可获优惠

新加坡买房主要要缴纳两种税,一种是印花税,为房屋交易价格的3%减去5400新加坡元,在交首付款时一次付清;第二种是物业税,和国内目前正在开征的房产税性质相同,每年政府会为房产进行估价,并按照市场上租金价值,收取年租金的10%为物业税。不过如果是自住的话,可向新加坡税务局申请获得4%的年特许税率优惠。此外在交易过程中,买家还要缴纳大约2500-4000新加坡元的律师费和中介费(房屋售价的1%~2%),持有房屋期间,则还要支付公共资产维修及其他物业费用。

花园城市五大板块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岛国,购房者能够选择的区域只有新加坡岛一处,具体又可分为北区、东区、南区、西区、中区五大板块。

精选楼盘

1.新加坡中区罗敏申公寓(Robinson Suites)

42层高的罗敏申公寓,只此一栋。位于新加坡第一区,罗敏申路50号,附近有莱弗士坊地铁站和克罗士街地铁站,地势好,交通方便,周边为美食购物中心。在7层有阁楼花园,19层有空中花园。目前均价约为人民币150000 元/平方米。

2.新加坡北区绿洲园(oasis garden)

绿洲园靠近北区滨海湾,距离海星中学(附小)和四德小学1000米,步行可到达成地铁站。绿洲园最大的卖点就是拥有热带翠绿的景致,可以在郊区宁谧的环境中享受现代化的各种设施。有2房、3房、4房和宽敞顶层可选择。均价约为人民币43500 元/平方米。

3. 新加坡西区雅都(Aalto)

雅都位于新加坡15区麦雅路191/193号,为豪华型高层公寓。步行5分钟可到华人游泳俱乐部,12分钟到马林百列市场、熟食中心和东海岸,附近有丹戎加东小学/中学,加东购物中心等,驱车10分钟可到樟宜机场。目前均价约为人民币步行5分钟到华人有用俱乐部,12分钟到马林百列市场,熟食中心和东海岸,附近有多所学校:丹戎加东小学,丹戎加东中学,义安小学……附近有很多购物中心:加东购物中心,加东广场,新达城……87700 元/平方米。

4. 新加坡南区圣淘湾(Sentosa Cove)

城市花园 第12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12 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必须顺应自然。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 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 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将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本文所述雨水花园是展示雨水被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回用等环节的过程, 旨在科普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创造优美的环境景观。因此, 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 景观和生态方面的策略上需要着重考虑。

1在构图时应考虑水体形态

将方形、矩形、圆形或其它几何形体同自然式的各种形体巧妙结合起来, 混合成为有机整体。这种方式具有比规则式自由灵活、富于变化, 又较自然式水体更能符合周边环境特征等优点。景观色彩上, 选用颜色鲜明, 富有感染力的色彩, 并运用色彩对比调和形成景观。例如, 绿色是稳定的, 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植物以绿色为基底, 用石材的黄灰、金属的银灰相调和, 使之对比最为强烈, 色彩效果鲜明活泼。

2优选景观材料

铺地材料应该选用透水性能强, 能有效降低雨水带来的积水问题, 无路面积水、无夜间反光、有效降低噪音、单位造价实惠的铺地材料, 如透水混凝土砖和彩色透水混凝土。塑木材料铺地与防腐木铺装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塑木材料是由回收的废旧塑料为原料, 通过添加木粉、稻壳、秸秆等废植物纤维混合成新的木质材料, 再经挤压、模压、注射成型等塑料加工工艺, 生产出的板材或型材。不需要油漆、不含胶水等有害物质, 具有维护费用低、可防滑、不易开裂、100%环保、节省森林资源等优点。边坡的材料上选择透水性能强的零覆土生态砼技术, 该技术同时具有强度高、空隙率大、空隙分布合理的特点, 实现高强度、透水、反滤的固坡功能和植被建植的绿化功能, 达到改善硬质景观的生态目的。

3改造园林废弃物

对于园林废弃物的改造, 要发挥其景观效果和生态作用, 对其进行加工设计, 形成铺装、填料或小品, 更为贴近自然。将园林有机废物作为景观覆盖材料时, 可在植物种植后直接覆盖, 例如, 树皮、枯木等进行染色处理后, 搭配植物色彩后覆盖, 营造出符合设计风格的地面色彩, 这些废弃物的利用, 改善了雨水的渗透能力, 水质得到净化, 提升了景观生态功能。

4建设生态水体净化体系

生态水体净化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第一级坡地结构截留地表径流中固体大颗粒物质和沙砾, 第二级过滤地表径流中呈胶体和溶解态的有机污染物质, 浅水区通过物理结构和植物共同作用, 进一步吸附水体中的悬浮物、无机盐类和其它污染物质, 起到过滤、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包括水上、水下地形设计需一并考虑。不同水深营造不同水生植物, 构建水生植物群落景观。水生植物群落和陆生植物群落构建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打造丰富多彩的花园式水景。

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施工、维护, 工期结束数月后雨水花园的综合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 实现区域水体景观生态化、生态景观化的目的, 追求海绵体景观综合效益。

5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雨水花园的示范更多的目的是科普环保概念,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 例如, 利用特色展板、明晰的植物名牌, 科普湿生植物知识及雨水花园生态系统的有机成分。通过微缩模型、雨水收集设备展示, 结合科普课堂, 向公众普及雨水花园的结构及收集、净化效用的科学知识。经由各类净化展示设施 (如Flow-forms) , 使公众直观感受雨水净化的过程及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平台, 设计特色雨水花园亲子实践活动, 使公众在参与过程中深刻认知雨水花园的“集约、绿色、低碳”特性。

雨水花园设计在达到景观效果, 实现科普教育目的的同时, 还应满足娱乐休闲的功能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场地功能多样性, 分析人群类别多样化等因素, 基于人群类型多样性, 分析人群个性化需求。最终构建海绵花园景观, 提供娱乐休闲场所, 创设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状态。

上一篇:审计专业研究下一篇:花鸟画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