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深度营销范文

2024-09-21

做好深度营销范文(精选3篇)

做好深度营销 第1篇

德育是关系到每一个学生能否一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的大事。正如别林斯基说过, “有许多种的教育与发展, 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 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1]

不过, 德育是一个复杂的育人工程, 并且是一个持久努力见效迟缓的过程。

1 紧紧围绕三个维度, 树立德育生态意识

德育工作是一项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工程。三者之中, 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习惯, 学会做人, 学会成长。鉴于此,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在“直接教育”的基础上加上“间接教育”的持久浸润, 再辅以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结合, 并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和纽带、桥梁。原因很简单,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无疑以隔代教育为主, 孩子的婆婆爷爷、外公外婆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 社会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 远远不够, 如果学校放弃了学生的德育培养, 或者仅凭简单的课堂教育, 学生一生的发展就很可能输小学这个起跑线上。没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是很难成才的, 没有良好的德育阵地的学校是误人子弟的。

为此, 我认为应该从现有德育阵地中大维度上升, 使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个维度的配合。从微观上做, 从学校层面把各类具体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德育元素, 一以贯之, 才能达到长效, 形成德育生态。所谓学校德育生态, 聚焦于学校德育生化的复杂状态, 是指在具体的学校生活中作为复杂系统而存在的学校德育系统。只有我们站得更高, 才能做得更好。

2 建构德育育人机制, 督促备案时效跟踪

要形成德育生态, 必须从学校层面形成制度, 一方面是制度保障的需要, 但更重要的是让教师队伍对学生的成长形成一种共识, 让德育教育形成一种常态的持久的蕴含课内外, 辐射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网。

鉴于此, 我要求各个班主任必须建立各个学生的详细成长档案。科任教师必须一是从宏观层面了解每一个学生, 必须下派5~10名学生作为跟踪教育目标, 要求每一堂课都要有德育渗透的内容, 并且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从学校层面, 我把德育内容具体化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名言警句、温馨提示等, 并分布于学校的教学楼、餐厅、宿舍、文化场所, 使德育信息无处不在;通过情境感染、榜样示范等手段, 使学生耳濡目染、亲身体验,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检查督促、评比竞赛等手段, 引导和激励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润物细无声”, 做到长久坚持, 才能育人于无形, 真正取得育人效果。

3 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2011年初, 我认识到学校德育教育处于亦步亦趋的状态根本无法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让文化浸润学生成长的旮旯角落, 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加精细化、有效化、持久化已经迫在眉睫。为此,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审视学生实际, 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第一问题。“家文化”的理念破土而出, 顺势而为, 我主持开展了以下工作。

3.1 打造“家文化”理念, 营造和谐氛围

留守儿童普遍缺乏亲情, 忽略了这个社会问题无疑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严重失职。打造以“家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这正是学校立足学校实际顺势而为的重要举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 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 都是由某种主要的, 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2]

学生有了把学校当成“家”的感觉并自觉维护“家”和谐的意识, 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无疑得到了极大补充。这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亲情感乃至团队合作意识、互帮互助精神的培养无疑也是不无裨益的, 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无疑也是大有帮助的。

3.2 同甘共苦休戚与共, 聚餐细节做到实处

让每一个教职员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看待, 让每一个缺少亲情抚慰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每天必须与学生一同共进午餐, 把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心灵成长作为一个持久的工作, 让学生树立一种“学校也是家, 老师就像爸爸妈妈一样”的意识。我们要做到让每一个独孤的孩子露出笑脸,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也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家园。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告诫我们:“应该知道德行与善良的心灵比任何学问或文字都重要, 要把他的主要工作放在形成学生的心理, 使它具有一种正当的心情上面;……如果没有这一点, 不能排除不良的与邪恶的习惯, 那么, 文字、科学以及教育上的其他一切成就都没有用处, 就只能使得一个人变得更坏, 更危险而已。”[3]我们必须为孩子的成长作好引领作用。

3.3 假日慰问形成常态, “家人”亲情持续发展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变成黑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留守儿童的节假日多半是苍白的。如何关心他们, 我们责无旁贷。每逢节假日, 学校都要组织教师走访学生家里, 给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和慰问品, 让留守在家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只有感受过爱的人才会去关爱别人, 才会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学生才会真正做一个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用的人。没有高尚的人格是无法完成伟大的事业的, 做事先做人的古训并非空穴来风。

3.4 亲子活动辐射亲情, 感恩教育达成育人

在家的孩子渴望与父母团聚, 学校每年12月都要开展一次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到学校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让孩子与父母有面对面的接触, 以弥补学校无法替代的骨肉亲情的缺憾。同时, 在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中, 学校每年也在同期邀请教育专家到校进行现场指导, 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

当然, 新时期新形势新发展对我的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德育工作还有许多值得我去努力探索和完善的地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能把握好德育育人的高度, 把工作做细, 深度育人, 必将给孩子们带来一片蔚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教育。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

深度分销与深度营销不是文字游戏 第2篇

当我们许多营销人员还对深度分销一知半解,许多企业还对深度分销模式处于探索阶段,另一个全新的概念又常出现于营销专业报刊诸端的字眼,也是许多营销专家张口闭口都谈起的名词。这是无聊的文字游戏?还是一种高深莫测威力无比的营销新武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深度分销和深度营销的联系与区别吧。

深度分销的概念与内涵

以4P理论为指导的产品导向型营销时代过渡到了以4C理论为指导的顾客导向型营销时代。

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市场营销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基本实现了计划经济完全向市场经济过渡,各行业市场供不应求的需求矛盾逐渐被供过于求的需求矛盾所代替。一时间市场激烈日趋加剧,以争夺有限顾客资源为核心的竞争日益普遍。以传统总经销代理,多级批发渠道为核心构建的企业产品销售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众多企业逐渐意识到,减少渠道层次,加强渠道尤其是终端渠道控制能力,提高产品渠道效率,提高产品在终端市场的覆盖率是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一些企业发起了一场 “掌控终端”、“减少层次”、“渠道扁平化”、“自建网络”营销渠道变革运动,由此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产品销售模式――深度分销。

所谓深度分销,有人也称之为通路精耕,是通过减少原有渠道层次,并增强中间商分销能力或通过企业自建渠道,扩大终端市场的广度(覆盖面)和密度(占有量),并增强渠道控制能力,提高渠道忠诚度,从而提高顾客购买机率的一种新型销售模式。

深度分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销售渠道扁平化。它的基本模式是:制造商――一级经销商――终端销售点――消费者。它取消了传统批发模式的二批、甚至三批、四批环节,提高的渠道效率,同时提高了终端的覆盖面和终端占有数量。

2. 厂商关系紧密化。深度分销使厂商利益和目标更加一致,厂商之间的关系由松散的利益关系转变为紧密型的战略伙伴关系,由简单的买卖关系转变为密切的管理与合作关系。

3. 渠道管理精细化。销售渠道的管理从传统的企业只重视总经销或一级批发商,忽视终端管理的粗放经营转变为加强各级渠道成员管理与沟通。

4. 渠道体系明晰化。销售渠道网络由原来简单的无序放射状分布,变成真正的密集型的网络分布。区域市场界限更加明显,分销商的市场范围由原来的放任式发展到明确区域精耕细作。

5. 市场秩序规范化。企业加强产品、价格、渠道和销售区域的管理,越区窜货和随意变动价格的现象得到抑制。

与一般分销模式相比,深度分销有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对渠道尤其是终端渠道的控制力增强。在传统的经销代理制模式中,由于渠道链过长,企业对二、三级和终端渠道的掌控能力差,渠道成员利润保障性不强,渠道对企业和产品的忠诚度不高,企业往往受到总经销或一级商的牵制。

・企业产品的分销能力提高。由于渠道层次缩短,物流速度提高,而且企业终端的掌控能力和辐射能力增强,使产品能够更加迅速,更加广泛地分销到终端市场,

・企业市场判断和决策能力增强。企业对渠道管理的深度化和精细化,对渠道成员能力建立完整的客户资料数据库,进行直接的客户管理。同时企业对顾客的接触机会更多,更容易了解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从而发现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和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能够迅速调整思路和措施,提高营销效率。

・有利于建立市场壁垒。企业通过提高渠道掌控能力,通过终端形象建设和产品生动化,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和提高 顾客忠诚度和忠诚顾客群体最大化,从而挤占和排斥竞争对手,提高竞争对手市场的进入难度。

深度分销模式受到挑战

中国现代市场营销虽然晚于西方国家半个多世纪,但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进程去是突飞猛进的跳跃式发展,用十多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数十年的路,逐渐与西方国家接轨。深度分销模式还没有在中国企业中大行其道普遍推广时,深度分销模式却日益受到挑战,甚至被某些人称之为过时了。深度分销模式为何受到挑战?

1、建立深度分销模式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中国市场目前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1)制造商与中间商利益冲突;(2)中间商复杂动机导致不规范的商业行为;(3)部分厂商的商业伦理和商业信誉低下;(4)法律与市场游戏规则不健全;(5)第三方物流产业还十分落后。(6)目标区域市场顾客群体小,购买力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许多企业在建立深度分销模式时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甚至产生成本黑洞。

2、渠道竞争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渠道差异化日益成为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针对渠道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企业之间通过分销商专销合同制、买断终端专销权、高额进场投资等相互瓦解对方渠道,使一些企业通过深度分销模式建立起来的渠道优势不再。

3、产品同质化。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同类产品在内在品质、功能和包装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如啤酒、纯净水、方便面等快速消费品。

4、顾客选择机会不断增多。由于目前中国市场竞争还入于自由竞争和过渡竞争的时代,市场进入者的数量还高于市场退出者数量。竞争者越来越多,可供顾客选择的产品不断增多,单位产品的购买机率不断降低。

5、顾客需求日益多元化。随着顾客群体的不断扩大,顾客地域范围、年龄、文化背景、购买能力日益多元化,从而顾客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多元化,而且随着顾客整体文化水平和购买能力的不断提高,顾客对产品的消费需求不仅限于产品的廉价,在更加注重产品内在品质优劣的同时,对产品的包装、功能和品牌文化内涵更加重视。因而顾客需求出现多元化和个性化,一个产品终端覆盖率再高,但如果不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是不会主动消费的。

6、顾客品牌意识增强。随着顾客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的品牌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对品质过硬、功能创新、文化内涵丰富而独具个性的名牌产品越来越青睐和忠诚,顾客的点名购买机率不断提高。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购买的决定权越来越集中于顾客手中,而且顾客资源不但越来越稀缺,而且培养和提高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越来越重要,而且日益成为决定市场竞争优势能否持久保持的最关键因素,而不仅仅是渠道。难怪张瑞敏说:现代企业竞争的本质是顾客忠诚度的竞争。当然没有健全高效的渠道体系,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再高,产品也不能被顾客及时消费,品牌和忠诚度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所以没有渠道是万万不能的,但渠道不是万能的,品牌才是最关键的。

如何做好都市报深度报道 第3篇

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主要操作模式, 通常是发现热点和追踪热点。而在发现热点方面, 除了与记者勤懒有别外,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还与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有关, 因此记者要想“富”起来, 就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新闻线索的来源, 通常有:热线电话、来信;线人、知情人、当事人;新闻界同行;媒体短讯, 或媒体正在关注的热点;网络 (公布电子信箱、BBS论坛、论坛上正在争论的热点问题) ;与专家、学者交流, 或从专家学者的论著中获取信息;政府文件、内部资料、司法记录等;记者直觉、新闻敏感;问卷调查、随机调研;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

一、突发新闻的深度报道

就突发新闻的深度报道来说, 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 一种是渐进式的报道, 一种是集合式的报道。渐进式的报道就是报纸追踪事态的发展不断地及时报道, 每次报道逐步深入, 直至最终完整地呈现事件。但随着报业竞争的不断加剧, 目前报纸更倾向于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进行集合式的深度报道。

集合式深度报道, 是指一名或多名记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突发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观点、立体化的报道。集合式的深度报道都围绕突发事件展开, 但不拘泥于事件本身, 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自己对突发新闻的理性判断。集合式报道风格多样化, 是现场特写、消息、记者手记、权威人士分析评论、目击者或当事人自述等多种报道形态的结合。集合式报道更像一场战役, 要求参战者在规定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获取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 发现和挖掘深层次问题。理想的状态就是要对突发新闻一次吃干喝净, 成就报道的深度与气势。当然, 渐进式报道与集合式报道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两者可以交叉使用, 互为借用。

新晚报曾有一篇报道《冰城出租车争圈地》, 就是笔者根据一起出租车司机为了争抢客源而发生矛盾的突发事件, 深入挖掘矛盾背后的深层原因, 揭露了在宾馆、小区门前, 出租车司机采取向场站管理者“进贡”的方式来获取“等客权”, 从事不公平竞争的黑幕。记者兵分三路, 以事件本身为由头, 分别采访了多名出租车司机、小区和宾馆门前的管理者、社会学者、律师、爱心车队负责人及出租车行业主管部门, 最终以整版专题的形式将新闻事件及引发的社会问题呈现给受众, 成就了报道的深度与气势。

二、报道题材重视民生

民生新闻是都市报报道的核心内容, 离开民生内容, 也就离开了都市报所赖以生存的土壤, 深度报道所探讨的问题也并非就是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大问题, 民生新闻也可以做深度, 凡是影响百姓生活的问题, 都可以深入地做下去, 主要看其建设性和指导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 老百姓关心的题材也应该是政府关注的焦点, 把老百姓想知道的事情、想表达的意向展示出来, 就是对政府的一种善意。民生新闻关注的是民生、民情和民意。社会大众对于官方有关国计民生的各项方针政策是非常关心的, 但他们更喜欢通过媒体的解读, 来了解与自身相关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大众身边的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 达到传播方针政策的目的, 这样能把生硬的政治问题转换为民生问题。

对都市报来说, 找准深度报道的市场定位非常关键。作为地方媒体, 面对一个城市的读者, 发行范围决定了你没必要挤进某一流派, 或者争做杂牌军的老大。也就是说, 都市报深度报道的选题, 最好以服务的地域为限, 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全面开花, 这也是都市报的本质要求。正确的做法是, 跟谁都合作, 不争名, 只争利, 尽量同所有流派的代表媒体都搞上关系, 实现资源共享, 力争把全方位的信息提供给本报的特定读者。因为受众是不问新闻来源的, 只要你的版面吸引眼球, 传达的信息准确全面, 读者就会以高阅读率来支持你。本地的读者满意了, 对都市报来说就是胜利。

三、借助网络平台做好深度报道

网络时代, 新闻价值的侧重点由关注信息本身转向了关注信息与人的关系。网络新闻专题只是给受众提供了来自各个媒体、网友的信息, 不是关于“信息与人的关系”的信息, 受众只有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多元阅读才能获悉关于“信息与人的关系”的信息。都市报深度报道可以利用网络新闻专题提供的数据库功能, 以简洁、凝练、全面、条理清晰的文本满足读者这方面的信息需求, 为读者节省更多的时间。

上一篇:发展行业下一篇:如何上好一节常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