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维目标范文

2024-07-25

第三维目标范文(精选12篇)

第三维目标 第1篇

首先, 教师要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以教师的榜样作用去感染学生。教师坚定的信念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坚持情理行相结合, 做到师生感情融洽, 学生信任老师。只有亲其师, 才信其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关爱学生, 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感染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 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 以鲜活的事例把道理讲明白。只有学生认同, 德育才会发挥作用。要把道理讲清楚, 教师就得不断加强学习, 丰富自身的学识。

其次, 政治教师要正确认识高中政治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 增强德育意识和德育责任感。这既是教师的社会责任也是职业责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政治课教学中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它决定着政治课新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政治课教学能否真正具有意义。成功的教学必须真正实现过程与结论、认知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的整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和环境意识等,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唯知识而教学, 不能唯考试而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创新劳动, 完成和实现政治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再次,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点,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校内外事件、时事热点适时地进行教育。所有的教材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有的教材第三维目标是隐性的, 有的教材第三维目标是显性的。比如说, 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就是要继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这里的第三维目标是显性的, 比较容易结合第一维、第二维目标进行教学。比如说, 学习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等等这些知识, 这里的第三维目标就是隐性的, 需要教师精心安排才能实现 (可以进行探究学习、小组合作等) 。通过教师的深入挖掘, 更能提高第三维目标的有效性充分落实教材的德育功能。例如教学“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这个知识点, 讲解了四个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真正强大了, 才能充分实现这些权利;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跟国家一样, 要努力增强实力 (包括经济的与精神的) 才能真正独立 (经济独立与思想独立) , 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管理好家庭与事业。政治学科具有时代性。及时利用重大时事热点进行教育, 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与观教育目标的好途径。时事热点既是政治学科教学的需要, 同时又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比如, 在利比亚撤侨时, 给学生讲明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及时向学生发布嫦娥三号的消息, 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荣光, 培养爱国情怀;通过播放乌克兰最新局势的视频, 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促使学生深思:国家的统一, 社会的稳定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第三维目标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具备思辨性、正对性、批判性。教师应在课堂上通过恰到好处的讲解和因势利导的推动, 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从学习中得到认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以选修3专题5《中国与联合国》的政治课堂设计为例:首先给学生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 (1) 1971年10月, 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 头戴蓝盔的联合国的中国维和士兵。 (3) 国家领导人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 (4)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5)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援建中国海洋流发电项目启动。接着引导学生从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探究。运用多媒体辅助学生探究分析, 并展示最终的发现成果: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对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同时, 我国人民也从联合国及其有关组织得到有益的支援。

4.我国在安理会坚持实事求是和伸张正义的原则, 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好评。

向学生提问:你还能列举出中国参与联合国活动的事例吗?同时对学生们关心、关注国际重大时事的热情给予积极的评价。

第三维目标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0个生字,会认38个生字。2.正确读写生词,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形象。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们对动物的关爱,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关注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热爱我们的绿色家园。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词和句,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能力。课时安排:

本单元安排:14课时。

5、翠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掌握“鲜艳”、“疾飞”、“锐利”等词语意思。

2、读懂反映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理解其特点与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

2、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析法。

学法:读议法,交流合作法。教学准备:

课件、配乐朗读。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

1.初读课文,介绍翠鸟的生长环境。

(1)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

(2)查字典理解词语“鲜艳、疾飞、锐利”。

2.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教师重点指导查字典,学习生字。

(1)读课文有关句段,找出生字的词语和句子,指导查字典理解字义。

(2)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时告诉学生这是理解词语的第一种方法: 读一读,查一查(查字典)

(3)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加深理解。指导学法:联系句子理解词语。

二、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划分自然段。

2.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作业。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上节课”中我们知道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怎么办?(查字典)除了查字典以外还可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将用另外的方法来理解不懂的词语。

二、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有几句话?

完成填空练习:

一双()的爪子;一双()的眼睛;一张()的嘴

(2)说一说翠鸟的外形(联系图画和课文)

(1)爪子、眼睛和嘴;

(2)翠鸟的颜色:(头上、背上、腹部)

(3)齐读描写翠鸟身体的句子。用曲线画出表示颜色的词。

(4)从上到下说一说翠鸟各部分的颜色。

理解词语“鲜艳”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并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叫做:联一联,想一想)。

(5)提示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从几个方面写的?(喜爱、习性、颜色、形状)

(6)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翠鸟活动特点。

(1)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有几句话。

(2)画出表现翠鸟活动特点的词语。

理解“疾飞”的意思:先查字典,然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导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翠鸟的捉鱼本领。

(1)读读课文,想想翠鸟怎样捉鱼。

按“等待、发现、叼走”的顺序说一说翠鸟捉鱼的过程。

(2)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翠鸟它一动不动是因为它有一双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翠鸟能发现小鱼是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翠鸟能叼走小鱼是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3)指导理解:“尽管„„还是„„”、“像„„一样”、“只有„„还在„„还在„„”的句式,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4)读第二、三自然段。

翠鸟之所以能贴着水面疾飞是因为它小巧玲珑。

(5)从图和文可以看出翠鸟外形、动作怎么样?(美、快)

4.学习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1)“我们”为什么想捉一只翠鸟?又为什么要打消了这个念头?

(2)为什么作者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结合前后内容,指导理解。)

三、课后小结。

1.通过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翠鸟不仅外形美,而且有本领。(会捕鱼会隐蔽保护自己)。

2.在这节课上还学会怎样理解词语。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按三层意思去背诵。第一层意思讲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第二层意思讲翠鸟身上羽毛颜色非常鲜艳。先总说,再一步步就头部、背部、腹部分别具体说。第三层意思讲翠鸟小巧玲珑。

2.指导背诵第二、三自然段。抓住“贴着、疾飞、停在、注视、等待”指导理解背诵第二自然段。抓住“悄悄地露出、吹小泡泡;锐利、眼睛、蹬开、飞过去、叼起、贴着、摇晃、荡漾”等词句,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本课生字较多,可归类学习。

(1)旧字带新字(部件法)。

艳、腹、褐、衬、灵、待、锐、泡、饲、疾、逮。

(2)重点指导

翠:上边“羽”和“羽”进行区分。

赤:上边是“土”字。

希:注意上边“ ”第一笔为撇“ ”,下边是“布”字。

2.出示卡片,读一读生字新词。

四、指导课后练习。

1.重点指导第2、3题。

(1)按课文原文体会括号里所填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填的是翠鸟捉鱼动作的词语)

(2)指导理解词语,用“鲜艳、疾飞、锐利”各说一句话。

① 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方法解释第3题词语的意思。

② 找出这“鲜艳、疾飞、锐利”三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教师点拨。

③ 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例句,用“鲜艳、疾飞、锐利”各说一句话。

五、作业:

写生字词。熟练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小爪:红色

羽毛:鲜艳

外形美 眼睛:透亮灵活

翠鸟 嘴巴:又尖又翠鸟

贴、疾 飞

动作敏捷 蹬 飞 叼 贴

苇杆摇晃,水波荡漾

6、燕子专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过程与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风险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读议法。学法:读思法。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深情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师:还记得《燕子》一课吗?每年春天,燕子都会给我们带来欣喜。它们春来秋去,在这一来一回的跋涉中,会发生多少事,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燕子》这篇课文,它一定会让你产生很多感慨!板书课题:6 燕于专列

二、自读自语,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汇报交流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棍据实际进一步指导读流利。

2、认读生字。

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

3、交流思考的问题。

①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提示:可从两方面想:A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呈人们、燕子专列)B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②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人→燕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帮助、喜欢、爱、救助”等词。)

四、围绕“爱”,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人们帮助燕子:救助燕子,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

对动物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

2、读书圈画,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人对燕子的爱。

政府作出决定真了不起。(人力、物力、财力)

人们救助燕子竭尽全力。(大人孩子、山间岩缝、不顾自己)

2、重点指导读好第3、4段。

(1)你觉得该怎么读?

(2)生练习后指名读。

(3)评议,再读。

3、看图,引导想象,对课文做思维上补充,丰富课文内容。

★小贝蒂在哪儿发现燕子?她怎么做的?会说什么?

A 自己练习讲一讲。

B 指名说一说。

说话举例:

小贝蒂一边走一边低头仔细寻找,连树下草丛里也下放过。她仿佛听见有燕子微弱的叫声,赶紧蹲下来,在雪里用手拨动着,果然,在树下雪窝里,一对燕子依偎在一起,已经快冻僵了。

“爸爸,妈妈,我又找到两只!”她兴奋地喊着,把燕子捧在手里,用嘴里的热气温暖它们冰凉的身体。

4、总结,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纺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这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出示图,创设情境,进行小练笔。

1、师:燕子专列开走了,燕子平安了,救助燕子的事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那个可爱的小姑娘贝蒂,她简直成了新闻人物。人们纷纷给她打电话或写信,把自己心里话告诉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什么呢。

2、学生自主说。

3、指名说,评价。

4、动手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拓展交流学生生活积累的资料。

1、听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出示歌词。知道歌曲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吗?(师简要讲述一个姑娘救助丹顶鹤的故事)

2、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3、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希望,同学们都能象故事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结构上的特点,如:“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半包围结构。

3、指导书写。

提醒:“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4、书写、抄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特殊

教后记

6燕子专列

欧洲 瑞士 舒适 空调 启程骤降 疲劳 政府 救护 舒 涉 饥寒交迫 长途 温暖 致谢

载 骤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

2.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过程与方法:

3.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蕴含着的道理。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读法。

学法:读思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

生词卡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根据图画加以想象,说一说这篇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画出来并小组解决。

2、让学生分组,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所说的故事说一说。

3、质疑问难

4、带者问题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悟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试着让学生把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画一画,感受小村庄原来的美丽。

(3)再读一读,深入感受。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疑

(4)学习该段生字

四、设置悬念

1、把第一和第五个自然段连起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毁灭的?

2、小结:惋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掌握的情况

2、联系第一与第五段思考:是谁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二、探究学习

1、学生浏览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上问题

2、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齐读。

(2)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3)谈一谈你读懂的,未懂的组织同学共同解决。

3、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反复读第三自然段

(2)把“一间间、一栋栋、应有尽有的家具、工具”说一说,画一画。

(3)讨论理解:“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4)说一说你从这一段指导了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去掉“还”跟原句比较出问题的实质。

(3)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句子或词语同桌一起想办法解决。

5、学习最后一段

(1)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试试

(2)什么都没有了是指“——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还有——也没有了。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四、巩固本课生字

五、课后扩展

以“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办一个手抄报。

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的小村庄(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流水„„)

锋利的斧头

(房子、家具„„)

什么都没有了(被咆哮的洪水,不知

8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2.理解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教法与学法: 教法:读议法。

学法:自学,讨论,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板书课题

1、有位苏联的教育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人们都为此感动,你想听吗?

2、学生老师齐读课文

3、读准要求认识的字

二、认读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

3、有什么不懂吗?

4、辩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那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统一“筑路工人有一课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

7、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8、师:你现在是一位乘客,坐车经过了这课橡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三、总结升华

1、你从建筑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爱护树木,正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能给大家提出来吗?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摘抄好词好句到阅读笔记本上

三、完成《新突破练习册》

板书设计:

8路旁的小树

计划不能改 笔直

橡树不能砍 弯曲

一颗高尚的心

教后记:

园地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过程与方法: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重点:认识比喻句,并体会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口语交际训练。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析法。

学法:讨论,探究法。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教学安排:四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

什么?那么,你一定有值得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想象过,在综合性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事情。想跟大家进一步交流吗?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小组比赛,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4)组词大列车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第三维目标 第3篇

1立足学生知识基础,发展学生认知

相比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活动,学生在对应过程中的思考和互动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以此为起点,进一步研究学生在构建认知时的思维特点,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工作.

例如对《磁体与磁场》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必须把握这样一些情况: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已经对磁体和磁场有过认识,另外学生也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有关磁体的感性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勾起有关指南针和磁铁等物品的回忆,切入学习主题:为什么指南针能指明方向?为什么偏偏是指向南北的?有没有接触过磁铁?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一系列问题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让每个同学能畅所欲言.当然学生的已有认知是肤浅且离散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开始认知的系统性探索和建构.磁铁为什么叫吸铁石?磁铁和指南针都是磁体,那么磁体有什么特性?两个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思路由“已知”导向“未知”,开启了知识探究的预热模式.

2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在实验中发现新知

兴趣是最能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和探究欲望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喜好特点,思考有效激起他们兴趣的手段.初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物理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

例如,有关“磁体”的概念学习难度不大,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器材,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认知磁体的概念和性质.这一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认知的构建过程,培养相应的自学能力.实验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呢?笔者在教学观摩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教师对实验的组织有不同的形式,效果也大相径庭,具体来讲,有下述三种方案.

2.1方案一:全封闭式

教师领着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一边做,一边讲解相关概念.这一做法完全背离新课改有关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彻底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被动地进行操作和接收,基本进程相当机械,学生的思维也趋于僵化,能力提升更无从谈起.

2.2方案二:全开放式

教师让学生全方位自主操作:利用器材能做哪些实验?怎样操作?怎样探索?有什么发现?所有的实验思路全部由学生自己来组织.这一做法看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也是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错误教学方式,因为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相关实验探究方法正处于形成阶段.课堂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安排下无可适从,实验操作目标意识缺失,效果不好.

2.3方案三:半开放式

教师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水平,设计活动单(表1),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结合上述活动单的阅读,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并在问题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总结,最后逐步形成“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等概念和规律的认知.活动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实验探究方法尚未成熟的前提下的一种适当引导.这种引导将实验操作和学生的积极思维相融合,让抽象的物理概念以更为形象和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避免学生在机械识记中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这样引导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式教育,活动单将实验探究的构建思路有序呈现出来,长久下去,相关研究脉络将深刻烙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使得他们在将来的学习中能逐渐自我构建实验,探究规律,因此这是一种良性干预.

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时,更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预测学生的学习难点所在,进而设计教学方案.例如,磁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场”的概念,学生因其抽象而在认知上很不适应,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进行难点突破.

3.1感性认知,导入概念

抽象模糊的概念,仅靠言语无法说清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实验,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信息.这能有效匹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体验逐步进展到理性认知,以此作为学习难点的突破口.演示实验:磁体接近一枚被棉线拴住的大头针,大头针受到吸引而悬在半空;在中间用薄木板挡住,磁体的影响并未消失.什么原因呢?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以形象化的语言对概念进行导入:“这种情况下,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拉着大头针,这只手的主人是谁?”磁场的概念成功引入.

3.2恰当类比,有效迁移

类比是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处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类比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像上述内容中将磁场类比为磁体伸出的一只手,也可以和其他知识相类比,以实现点化疑难,拓展思路的效果.简言之,就是用学生熟悉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场”的存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这样举例:“我对学生很严厉,课间当我的脚步声传到教室时,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这说明我对所处的环境辐射出一种‘场,什么场?”学生笑答:“气场.”一个形象化的类比让学生认识到磁场的概念.

3.3学生实验,感悟概念

磁场存在的证明和相关性质的探索是本难点突破的关键.教师可以继续之前的类比,对学生进行引导:“我的气场是否存在,只要看看调皮捣蛋的学生是否在发抖就可以证明.那么看不到、摸不着的磁场,如何证明它的存在呢?”这么一讲,学生就有点头绪了:引入检验工具来证明磁场的存在.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小磁针在条形磁体磁场中的作用,进而明确磁场的性质:对处于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第三维目标 第4篇

新课程的发展观, 追求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与统一。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混乱, 目标的落实同样存在着问题:“知识与技能”的含糊与虚化, “过程与方法”的简单应对与形式主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签化与程式化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解决这些问题, 要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为什么强调的是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这一概念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对“课程总体目标”的表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据此将课程总目标重新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至此对人的素质的具体要求由三个维度呈现。

传统的教学中只强调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 单维目标不是说不能促进人的发展, 但过度强调一个维度, 就会忽视甚至损害其他维度的发展, 这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不利于人的健康、健全、和谐发展。况且, 新课程对教育要求的是培养“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相结合, 精英素质与平民意识相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统一, 身体发展与心理健康相和谐, 鲜明个性与团队协作相协调”的学生, 因此必须把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二、如何整合三维目标

1.强调三维目标并不意味着否定“双基”。

“双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 是学生认知收获的重要平台, 是学生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清楚地看到, 三维目标中把“知识技能”列在首位, 但同时又强调知识技能的教学一定要服从或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这说明知识技能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依托, 过程方法不能离开学科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能孤立于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之外, 缺少任一维度, 都会使发展受损。

2.如何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 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是为了学会——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知识, 掌握了什么技能, 而过程方法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因此要把学会和会学统一起来。从教学的角度说, 教师既要注重结论, 也要注重过程, 二者也要统一。由此看来, 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是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结论相对来说是单一、封闭、简洁的, 过程相对来说是多样、开放、复杂的。即使是为了达到单一的结论, 也需要一个较复杂的、多元的过程。只有多元的过程、多元的思维方式, 才有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和领会, 才能掌握思维方法, 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3.在教学中怎样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 是认识与情感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是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全方位关注学生的过程, 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又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态度, 又要注重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从某个角度来说,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模糊的、弥漫的、隐性的、渗透性的, 它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去提炼、升华, 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捕捉, 是“茅塞顿开”, 是“浮想联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才有生命力。它的实质是关注人, 发展人。

4.如何整合三维目标。

知识的掌握, 方法的获得, 能力的提升, 在任何一个显性领域中都有隐性的目标维度存在, 无论哪个维度的目标是显性的, 哪个维度的目标是隐性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三维目标的整合, 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如, 语文学科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可以把工具性看成是一个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统一, 人文性就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不同的年龄段, 这两个维度结合的重心是不一样的, 即在不同的年级, 不同的学段, 整合的维度、角度是不一样的。

要整合三维目标, 首先要让教师明确: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 而不是将三个维度分离, 彼此独立, 更不是完成三项任务的过程。

其次, 要看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内在的关联性。可以说“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 三者是融为一体的。就像一座冰山, 浮在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藏在水面下的则是支撑冰山上方显性学力的隐性学力——思考力和问题解决力, 实践和体验以及兴趣与态度。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由上述的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共同组成的, 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所以在三维目标的整合中, 我们把发展作为三维目标的主线, 贯穿于整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应该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一个经验获得的过程。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得到多方面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就课堂教学而言, 只有具备活动的特点, 才能成为学生获取经验的过程, 才能克服单纯注重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的倾向, 才能将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

三、如何确立三维目标

在三维目标的确立上, 很多教师习惯于被动接受, 照搬照抄课标、教参上的内容。事实上, 不论是在课程总体目标、还是在单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都离不开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参中的三维目标只是提供了关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性的一般的要求。而教师应该从自身的经验出发, 结合学生的实际, 对这些方向性的要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为解决这一问题, 七十六中学采用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的形式, 将独立思考与集体智慧相结合, 形成课前预设与课后反思相结合的立体构建模式。重点要求教师在三维目标的理解、表述和细化上要做好研究, 目标的行为动词要具体、可测量;如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 把“知识了解”, 细化成“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的一个动词;把“知识理解”, 细化成“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的一个动词;把“知识应用”, 细化成“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维护等”的一个动词;把“技能模仿”, 细化成“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的一个动词;把“独立操作”, 细化成“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的一个动词;把“技能迁移”, 细化成“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的一个动词。过程与方法目标不能游离于知识和技能目标之外, 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 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要与前两个目标融为一体, 它伴随着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 从而使三维目标的确立更科学, 更有针对性。

四、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研究

第三维目标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姑娘等7个生字,会写只星等6个字。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请求的语气。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语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做好铺垫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她是谁呀?(出示图片)你们瞧,棉花姑娘长得多漂亮啊!谁来夸一夸她?是呀,棉花姑娘长得白白嫩嫩的,穿着绿裙子,多么美丽呀!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一叫她的名字吧!(板书题目:棉花姑娘)2.识记“棉”和“娘”,你们在哪儿见过这两个字?它们有什么

共同的特点?

二、激趣学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请看这两幅图,说说棉花姑娘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2.是呀,第一幅图棉花姑娘愁眉苦脸的,很伤心。第二幅图棉花姑娘开心地笑了。棉花姑娘从伤心到开心,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找找答案吧。3.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随机出示词卡:治病、燕子、别人、树干、忽然、惊奇、七颗、瓢虫、碧绿、吐出、笑啦。

三、读通课文,识记生字

1.要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我们应该怎么办? 2.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1)第1自然段:本段有几句话?大家能读好吗?(2)还有难读的句子吗?

3.课文中还有许多重点的句子,你们会读吗?

四、多种方法,巩固生字 1.识记“燕”和“瓢”。

(1)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生字中有两个字特别难,(燕、瓢)谁有好办法帮帮大家,说说怎样记住它们?其他的字呢?

五、仔细观察,认真写字

1.今天我们还要学会写七个生字:病、医、别、干、奇、星、七。2.请同学们看看,注意每个字的占格位置。

第(2)课时

一、认读生字,复习导入

1.指名认读生词,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你们掌握得可真快,棉花姑娘看到这么能干的同学们可高兴了。大家看,(出示笑脸棉花图片。)棉花姑娘笑得多开心啊!2.可是,过了几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出示生病的棉花图片。)这时的棉花姑娘怎么了?棉花姑娘变成这样是谁弄的?(蚜虫)别看蚜虫又圆又小,其实蚜虫是许多农作物的敌人,它专吸植物的汁液。如果你就是可怜的棉花姑娘,现在许多蚜虫在吸你的汁液,你最想说什么?

3.你能用“生病、可恶、蚜虫、盼望、治病”这些词语来说一说吗?

三、以读为本,理解感悟(一)问题入手,整体感知。

出示第一幅插图:多可怜的棉花姑娘啊!

同学们,你们平时也生过病吧,大家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想想棉花姑娘的身上长了许多的蚜虫,她的感觉会如何?有一个词最

能体现棉花姑娘现在的心情,它是哪个词语?(盼望)谁能读出棉花姑娘此时的心情?(学生读)她最企盼的是什么?最希望的是什么?最渴望的是什么?对,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她现在最希望看见的是谁呢? 1.指导读描写棉花姑娘心理的话。

2.在句意不变的情况下,你能把“盼望”换成另一个词语吗? 3.你们也有过最盼望的事吧,谁能用“盼望”说一句话呢?(二)图文结合,角色朗读。

这么难受的棉花姑娘,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还真来了几位动物界的名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棉花姑娘请了哪几位医生帮忙治病,最后又是谁帮她治好了病呢?

1.哪些医生来给棉花姑娘治病了?读一读课文第2~4自然段,指名回答。

2.通过图片简介燕子、啄木鸟和青蛙及其对人类的贡献。3.指导朗读棉花姑娘和七星瓢虫的对话。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课堂总结,合作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朗读好的同学,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2.小结。

板书设计

19、棉花姑娘

20、咕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重点

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教学难点

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听,他在说什么呢?

2.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3.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生字。

2.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知道“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2.学生小组内互相读课文,认真倾听,互相评价。3.小组内评选出读得最棒的同学一起去闯关。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读给同学们听。(2)请回答问题:“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

四、方法识记,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第三关:书写大赢家。要求: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记住这些字并把它们写好。

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呢?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巩固字词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什么是“咕咚”吗?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这篇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深入感知,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图文结合学习,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3.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4.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

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3.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 “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4.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

5.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6.引导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课件出示话语。)(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其他的动物以为“咕咚”吃他们来了。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

五自然段。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野牛”,扩词“野”,认识“里字旁”。3.指名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用法。4.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达野牛的问话。

(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2..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

3.引导学生说出“熟”的反义词是“生”。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

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再次看图,回顾整篇文章,思考从中有怎样的收获。2.引导学生和文中的小动物进行对话,并模仿表演。3.最后引导学生知道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

四、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呢?

2.师范写,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写字姿势。

五、课堂总结,领悟道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小兔子了解了“咕咚”的真相,希望我们以后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时,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这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板书设计

20、咕 咚

害怕、逃跑——————笑了 遇事要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21、小壁虎借尾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 12 个生字和会写 7 个生字。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鱼,老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的尾巴可以 再生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按事情的先后顺序练习说话。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题目,启发质疑

1.出示小壁虎图,问:“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 2.读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课文主要讲的是谁干什么的故事?(2)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3)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

2.打开课本,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指一名学生说发现。3.课文没有注音,那我们怎样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呢?——引导学生联系以前的经验自己想办法。

4.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交流:新认识了什么字?是怎么认识的? 5.出示词语。(带拼音)小壁虎 墙壁 蚊子 咬断 拨水 甩尾巴 赶走 傻孩子 转身

6.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将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很难看时,他心情怎样? 带着难过的心情来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2.小壁虎先向谁借了尾巴?(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小壁虎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他呢?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生字“捉、条、爬、姐、您、草、房”。2.学生观察特点,说一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练写,展示评议。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说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

二、继续学文,感悟理解

1.带着问题读课文:小壁虎怎样借尾巴?请同学读课文第3~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小壁虎说的话,用浪线画出其他小动物说的话。2.指导朗读。

假如你是小壁虎,看见小鱼、老牛、燕子,你心里会怎么想? 那些动物帮不了小壁虎,他们的心情又怎样,再读读他们说的话。

3.从小壁虎和动物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4.拓展:小壁虎还会去向谁借呢?他们会怎么说呢?(仿照课文续说。)学生借助搜集来的资料,分小组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用途,并演一演。

5.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该怎么办呢?(师引读第6自然段。)6.结果怎样?为什么?

三、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表演。全班评议。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编故事: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他高兴极了,他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他的朋友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来讲给家长听,并把编的故事写下来。板书设计

21、小壁虎借尾巴

向小鱼借:用尾巴拨水

向老牛借:用尾巴赶蝇子 自己长出了新尾巴 向燕子借:用尾巴掌握方向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看图读词语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正确识记“卫、刷、梳、巾、擦、皂、澡、盆”等字。过程与方法

在看图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引导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诗中得到启发,养成勤劳好学的习惯。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正确识记“卫、刷、梳、巾、擦、皂、澡、盆”等字。教学难点

引导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做些什么事呢?谁能跟大家来讲讲?

二、识字加油站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位小伙伴,看看小刚他正在做什么事情?

2.课件依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词语:卫生间、毛巾、牙刷、香皂、梳子、脸盆。

3.出示生字,引导学生交流识字:卫、刷、梳、巾、擦、皂、澡、盆。

(1)读准翘舌音:刷、梳。(2)读准平舌音:擦、皂、澡。(3)结构归类: 独体字:卫、巾 上下结构:皂、盆 左右结构:刷、梳、擦、澡(4)区分形近字:澡、擦

(5)小朋友们,谁能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4.快来看看,谁能告诉大家毛巾、牙刷、香皂、梳子、脸盆这五种物品分别是用来干什么的?

5.根据学生述说,顺势出示该物品的用处。

三、我的发现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哪些动物?

2.有些动物非常想和我们交朋友,现在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它们分别都是谁吧? 3.第一组动物

(1)出示猫、猴、狮的图片:它们是谁?

(2)出示生字并齐读,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3)“反犬旁”的字基本上和什么有关?(4)你还知道哪些反犬旁的字? 4.第二组动物

(1)出示鸡、鸭、鸦的图片与生字:你有什么发现?(2)“鸟字旁”的字基本上和什么有关?(3)你还知道哪些鸟字旁的字? 5.第三组动物

(1)出示蝴蝶、蜻蜓、蚂蚁的图片与词语:观察这些生字,你又发现了什么?

(2)虫字旁”的字基本上和什么有关?(3)你还知道哪些虫字旁的字?

四、课堂小结

运用多种方式识字并积累词语,并初步了解偏旁与字义的联系。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反犬旁、鸟字旁、虫子旁:你们还记得这些偏旁跟什么有关吗?

2.小朋友们的记性真不错呀!好,现在请跟着老师一起来看看这些表情,你觉得她的心情怎么样?

二、字词句运用

1.出示表情图:看到这些图,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2.根据学生表述,顺机出示词语。3.理解词意:高兴、生气、害怕、难过。

4.小组交流: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让自己高兴、生气、害怕或难过的?

5.小游戏:你来表演我来猜。6.你能用这些词语说一个句子吗?

7.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心情的词语?(愤怒、伤心等)

三、日积月累

1.出示大公鸡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你对它有什么了解?

2.自由读第一句,看图想一想: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

(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

(2)指名表演大公鸡“走”的神态。

(3)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见过大公鸡的叫声吗?有谁知道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叫?

3.指名读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大公鸡怎样叫?(1)理解“叫”。

(2)提问:大公鸡一叫,人们就去干什么?农民伯伯就要起床干活了,农民伯伯勤劳吗?那么,大公鸡比农民伯伯起的更早,同学们,你们觉得大公鸡勤劳吗?那么,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学习大公鸡这种勤劳的品质啊?

(3)体会大公鸡的勤劳:这首诗的作者喜欢这只大公鸡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画鸡》这首诗。

浅析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第6篇

因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在《滑轮及其应用》一节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学定教——凸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我们应在以学定教中感悟三维目标

1.应考虑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与技能,即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和实质;能根据要求选择滑轮或组装滑轮组,学会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考虑要让学生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即通过科学探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组装滑轮和滑轮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考虑怎样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哪些环节可以渗透价值观的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在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等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能从生活生产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不同的滑轮及组合方式达到省力、或方便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目的。

这样我们头脑中就有了一个整体意识,清楚每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课堂也就比较落实有效。

二、我们应在以学定教中落实三维目标

在我市全面深化课堂改革——采取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背景下,以学定教,落实三维目标也就具体体现在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上。我在孔祥龙、何元秋老师的指导下,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本节课内容分成“四大板块”,即“感知——运用——理解——组装”,对于每一板块,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更让学生知道思考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思考。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课本知识题目化,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达到对本节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比如,我在引入新课时,本想设置“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滑轮?”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我在课间调查提问了三个班的学生,只有部分学生也仅能说出“旗杆、吊车”。这样,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了冲突,所以我决定重新设置引入方式(以玩具吊车提升石块,形象,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又如,如果让学生直接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省力或不省力的原因”,这样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易让学生“望而生畏”,所以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大滑轮模型,并通过分解和组装滑轮,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滑轮是杠杆的一种变形。尤其是一小一大两个自制滑轮模型,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引起学生深思、想象,很容易地突破了难点。这样,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然后,我让学生思考:“把实验所得数据和刚才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所得的结论对比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你认为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制造矛盾,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从而达到自主获取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给学生设计的学路来备课,有时候却很难上下去,原因是上课时,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而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不着边际,有的是异想天开,也有的是我们自己都可能还没掌握的。比如,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探究定滑轮的作用时,偏偏有一组测得的数据“拉力小于物重”,就得出使用定滑轮省力的发现。这个原本是不准备说的,也不是教材里所要求的,既然学生提出来了,并且有一定的意义,就不妨根据学生的思路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质疑、点拨、体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是没按拉力方向对弹簧测力计调零惹的祸”后,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路优先,焕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并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以学定教,体现落实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拨开迷雾看“三维目标” 第7篇

为什么教师们屡屡在“三维目标”的表述和落实上出现“失误”?我们需要从表象出发, 去挖掘问题背后隐藏的实质, 从而拨开笼罩在“三维目标”上的层层迷雾。于是, 本刊记者通过组织话题讨论, 了解一线教师认识和理解“三维目标”的现状以及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困惑。教师们的反馈一方面反映出, 表述的不规范来自于对“三维目标”精神实质认识上的不清晰、不准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 在“三维目标”的问题上, 理念层面与实践层面之间还缺乏有效的互通。

那么, “三维目标”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三维目标”?应该如何将其细化、分解, 从而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又该如何进行基于“三维目标”的评价?带着这些问题, 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李冬梅。他们溯本清源, 解读了“三维目标”的丰富内涵, 并逐一对教师们困惑的问题进行剖析, 为理念和实践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三维目标”的“三个问题” 第8篇

一、漏洞百出

“三维目标”漏洞百出, 有遗珠之憾。例如, “三维目标”中没有“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与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甚符合。“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丢弃了一个合格社会公民必须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而“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是人们对“世界”及“人生”的根本看法, 它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 还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没有“世界观”和“人生观”, 又哪来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的“价值观”自然成了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此外, 这个“目标”只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忽视了对教师本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要求以及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三维目标”还缺少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目标维度, 亦即缺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所以, 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是“不标准”的“课程标准”。

二、逻辑混乱

“三维目标”还存在逻辑和分类不当的弊端。例如, “过程和方法”目标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有包含关系———“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包含于“过程和方法”目标中, 它的达成就是“过程和方法”的抉择和运用的结果, 所以,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结果”, “过程和方法”是“过程”。另外, 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其中就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训练。但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又不仅仅是完成“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和任务, 同时“世界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创新意识和能力”及“品德”等维度的目标和任务, 亦即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所以“三维目标”存在逻辑和分类方面的问题。鉴于上述原因, 有必要将“三维目标”修改为“四维目标”, 即“知识和能力”、“品德和‘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育与心育”、“创新意识和能力”, 将“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删除。这样就理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是各个目标之间不存在逻辑混乱问题;二是更加直观、具体和浅显易懂, 尤其是与党的教育方针相吻合, 亦即涵盖了对学生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

三、不便操作

课程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和“可检测”的, 不是“笼统”、“模糊”和“难以检测”的。可是, “三维目标”既笼统又抽象, 不易操作。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它存在“什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门学科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范围有哪些?”“各学段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如何进行有效评价?”等问题未明确和具体化的缺陷, 模棱两可的, 使新课程实施者———教师难以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和有效实施。“态度”目标就更是如此。

由于“三维目标”存在上面一些问题, 引发了基础教育课堂的“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四个虚假”即“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 因此, 那些“低效”、“无效”或“负效”的课堂就频频出现, 使新课改演变成了一场“笑话”和不小的灾难, 实在令人感到痛心。所以“有的学者尖锐批评课程改革“新理念”导引下的学科“新课程标准”, 好比“一间房子里挂满各种美丽的装饰, 却把承重墙推倒了”, 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错误, 而且后患无穷”, 需要“悬崖勒马”。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 唯有迷途知返, 方能浴火重生。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起到构筑“高效”课堂、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促使基础教育走向科学化和正常化轨道、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审视十年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深入反思和研讨, 全面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 扬长避短, 重新制定既符合国情, 又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标准”, 使“新课标”从“笼统、抽象、矛盾、不便于操作”走向“明确、具体、清晰、操作性强”的轨道, 还基础教育一片祥和的天空。

浅析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第9篇

因此,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在《滑轮及其应用》一节的教学中, 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以学定教———凸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我们应在以学定教中感悟三维目标

1.应考虑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与技能, 即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和实质;能根据要求选择滑轮或组装滑轮组, 学会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考虑要让学生怎样学———过程与方法, 即通过科学探究, 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组装滑轮和滑轮组,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考虑怎样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哪些环节可以渗透价值观的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在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等过程中,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 能从生活生产实际需要出发, 选择不同的滑轮及组合方式达到省力、或方便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目的。

这样我们头脑中就有了一个整体意识, 清楚每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 课堂也就比较落实有效。

二、我们应在以学定教中落实三维目标

在我市全面深化课堂改革———采取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背景下, 以学定教, 落实三维目标也就具体体现在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上。我在孔祥龙、何元秋老师的指导下, 吃透教材, 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把本节课内容分成“四大板块”, 即“感知———运用———理解———组装”, 对于每一板块, 让学生明确学什么, 怎样学, 更让学生知道思考什么问题, 从哪些方面思考。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 将课本知识题目化, 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 达到对本节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比如, 我在引入新课时, 本想设置“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滑轮?”看似简单的问题, 但我在课间调查提问了三个班的学生, 只有部分学生也仅能说出“旗杆、吊车”。这样, 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了冲突, 所以我决定重新设置引入方式 (以玩具吊车提升石块, 形象, 直观,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 。又如, 如果让学生直接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省力或不省力的原因”, 这样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更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所以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大滑轮模型, 并通过分解和组装滑轮, 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滑轮是杠杆的一种变形。尤其是一小一大两个自制滑轮模型, 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 引起学生深思、想象, 很容易地突破了难点。这样,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然后, 我让学生思考:“把实验所得数据和刚才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所得的结论对比一下, 你会有什么发现?你认为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制造矛盾, 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 从而达到自主获取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给学生设计的学路来备课, 有时候却很难上下去, 原因是上课时, 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而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不着边际, 有的是异想天开, 也有的是我们自己都可能还没掌握的。比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探究定滑轮的作用时, 偏偏有一组测得的数据“拉力小于物重”, 就得出使用定滑轮省力的发现。这个原本是不准备说的, 也不是教材里所要求的, 既然学生提出来了, 并且有一定的意义, 就不妨根据学生的思路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质疑、点拨、体验,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是没按拉力方向对弹簧测力计调零惹的祸”后, 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路优先, 焕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真正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 体验探究方法, 并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与地坛》的三维目标教学 第10篇

语文民主课堂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课堂, 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课堂, 就是给学生心灵自由的语文课堂, 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课堂。其核心是“民主、平等、对话、合作”。民主课堂有利于教师、学生集中精力, 去解决教材中的主要问题, 提高教学、听课效率;有利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锻炼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突出、发展个性, 面向未来。

以下是《我与地坛》课堂教学片段:

师:下面学习第五段。先读书, 找出中心句。然后分小组提问并解答, 再进行全班问答。比一比, 看谁问得精彩, 看谁答得精彩。

明确中心句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后, 学生分小组互问互答后全班交流。

生:为什么说“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

生:遭遇不幸, 更主要的是被不幸和磨难击昏了头。

生:“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的两个“世界”如何理解?

生:前一个指“现实”, 后一个指逃避现实的“精神世界”。

生: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 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没有同学回答, 解铃还须系铃人呀, 你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

生:我想一是焦躁, 二是同病相怜, 三是你们有什么活头, 我又有什么活头。

师:你思考得很深入, 一二三点都很有道理。实际上, 精彩的答案往往是属于提出问题的同学的。

生:蚂蚁想透了什么?

生:实际上是写史铁生自己想明白了:“一个人, 出生了, 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疾行而去”有什么含义?

生:想好了去做, 想好了马上去做。作者有时想到了生活的出路, 也有一种“疾行而去”的狂热。

生:写“瓢虫”象征着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在写作者的思考状态:想累了, 歇一会儿, 忽然走神了。

师:想象精彩。

生:“蝉蜕”?

生:这可能是写作者思想斗争的:经历了一场思想的“蝉蜕”, 一种新生, 痛苦之后的新生。

生:露水一句的含义?

生:露水生命短暂, 但也有它的坦荡, 也有它的辉煌。

生:史铁生在痛苦中挣扎, 好好地活下去的念头, 终于压弯了软弱、颓废、沮丧的“草叶”而放出万道金光。

师:精彩!

生:还写出了作者的精神幻觉。我们在精神发呆或特别专注的时候, 就会有这种感觉。

生:为什么能听到草木生长的响声?

生:是用心听到。因为平静下来了, 感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可爱, 有这样的心理基础, 他才能听到。

师:大家的表现可让老师平静不下来了。你们的表现实在精彩, 一些提问和回答让我击节赞赏啊。

师:下面我在大家问答的基础上, 谈谈我个人对这些写景的理解。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他的心理忽而很稳定, 忽而想透了什么, 忽而又很不耐烦, 总之, 痛苦, 飘忽不定, 然而又有一种生的欲望, 一种生还要有意义的生的欲望。非常真实。

也可以这样看, 自然充满变化。人生如此, 草木昆虫在变化中发展、生长, 那么, 自己的苦难也是充满变化的人生中自然的事, 苦难之后, 新的生机的降临也是自然的。

总之,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 让“我”意识到, 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 都有它自身的价值, 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 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 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 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我与地坛》开篇写“我”与地坛的相遇, 那是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 一个曾经琉璃朱瓦、玉砌雕阑, 如今却朱红剥落, 断壁残垣横陈的园子。可为什么就是这个破败的园子, 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 让“我”重新“站立”起来了呢?这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但创设了民主课堂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这堂课看不到接受学习, 看不到死记硬背, 看不到机械训练, 始终贯穿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 且不是被动应答, 而是主动提问。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 教师问什么学生就回答什么, 有时还会让课堂处于冷场, 整堂课下来, 学生学得累, 教师教得更累, 教学目标很难真正实现。创设民主课堂, 首先要把本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激情,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在这堂课上, 主体不是我这个教师。但民主课堂的实现, 关键在于教师。

阅读教学中,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 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 主动创设问题, 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但学生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 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 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 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 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民主课堂中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 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发展学生的潜能。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 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发挥的是主导作用, 而不是替代作用。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 主动探究, 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 才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 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 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这堂课开始, 我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 之后才让学生自动生成问题。学生们经过讨论发现, 园中的蜂儿, 蚂蚁, 瓢虫, 蝉蜕, 露珠, 不管是有生命的, 还是无生命的, 都存在得坦荡而自在, 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所以学生设计的许多问题都围绕这个中心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课前导入性的提问, 起到纲举目张、势如破竹的作用, 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他们相互问答中, 课文的难点已经被学生解决。既然园子里的生物都执著热烈地生活着, 有滋有味地存在着, 作为万物灵长的“我”, 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呢?正是这个“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 “我”才由失意走向振奋, 由烦躁走向沉静, 由脆弱走向坚强, 由年轻走向成熟, 地坛教会“我”宗教般地通过它走向另一个世界。最后, 我的总结也是水到渠成。

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 教师还要注意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 对学生的发言, 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 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 也不要直接驳斥, 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 不能模糊过去, 但语气要委婉, 态度要恳切, 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 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 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 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 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莫让“三维目标”成形式 第11篇

听一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三角形的全等定理,课堂知识点的解说非常到位,学生的理解也非常准确,特别是学生解题能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思维力十分优异。整节课讲练结合,活动充分,尤其是由于示例题的选择很有典型性,学生一通百通,习题的完成很是顺畅,似乎不做多少课外题就已解决了本课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一节很好的课。

但是,教研员和课改专家的评课不禁让我愕然。他们的一个共同的观点是,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标准和要求,重视知识、能力和方法,这节课诚然是一节好课,但是对照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尤其是第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这节课的缺点又是十分显然的。他们说的“显然”,是指这节课没有设计表达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的教化环节。想想我此前在很多场合听到的各学科教科研人员和专家对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评价,虽然不感到新鲜,但令人疑惑的是,三角形全等定理的证明这一知识点,又如何才能比较好地联系到人的情意、社会的思潮、国家的意志、政治的观点呢?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难做量化的考查和准确的描述,从一节课的教学要看出学生这些方面的变化,是不现实也是违背常理常识的。首先,这样的改变我们能从什么地方考查到呢?神情举止动作,显然看不大出来;心理活动,显然也十分困难;语言表态,那也同样靠不住,如果过分地相信学生的表态,很可能会培养出一批批如《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和百姓一般的学生,而逐渐更少看到那一位敢于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童言无忌”的少年。

实际上,很多评课仅仅是看教师在课堂中有没有对学生实施所谓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而不是从学生在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真正改变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的。重视“有无”,而忽视“成否”,几乎是这类评价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显然是十分荒唐的,与求真为基本价值追求的真教育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实际上,即使是人文性体现得十分充分的语文学科,教师也是很难将所谓的三维目标分解细化到教学过程中去的,即使在所谓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列出,并且在教学中真的落到实处,有时也不免机械和牵强。因此,所谓三维目标尤其是第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线教师要么不当回事,写在纸上,应景点卯而已;要么冠冕堂皇,喊两句很意识形态的口号,算是实现了教育教化的要求和目标。

我常常喜欢从实践、经验和常识的角度来思索和考量一些问题,由此常常让我清醒和理性许多,也因而自信许多。我有一个非常质朴的认识,解决现实中国教育教学的问题,关键还是要靠真正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者的自觉、自信,在此基础上生成的经验、智慧,以及不断反思之后的探索和创新。语文教师,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教给孩子语文知识、培养孩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努力引领孩子通过文本的阅读让他们潜移默化地体会感受作品中内隐的人文情怀、道德理想、精神召唤,这才是“正招”;而不是声嘶力竭地宣讲、鼓动、传经布道,因为这应该主要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事情,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语文学科的事情。

其他各学科的教师,依据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特点,在十分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培养过程中,在感受到知识本身和运用知识过程中的形象和逻辑美感之后,并经历了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以及人文情怀的渗透,这些过程中洋溢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就已经包含了许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了呢?而这样一种情意和美感的熏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一定是潜移默化,难以量化考核。如果,为了追求即时的效益,硬性地拉郎配,不独不美,反而弄巧成拙,迫人造假,骗人骗己,最后贻害学生和教育。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给学生不断地实施政治说教,长此以往,不仅要被自己的教育对象所抛弃,而且也会被自己小瞧。道理很简单,总有一天,教师必将沦入以假话“瞒”和“骗”的大泽而难以自拔。

我个人对讲真话的理解是,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能做到和已经做到的话。在目前的社会生态下,这应该是一件不大容易做到的事。

用三维目标来作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而且是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的核心,是不是造成当前课堂教学泛人文倾向的原因之一呢?是不是今天不少地区的课堂教学和教师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呢?三维目标应该是任何一门课程的目标,学科整体的教学目标,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某一节课的目标。以之评价某一节课,尤其是用第三维目标作为某一节课成败的主要标准,肯定是对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认识和理解的偏颇,也是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摒弃这样的形式主义的评价,是否更有利于各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进步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推荐理由

第三维目标 第12篇

一、“三维目标”与高师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关系

“三维目标”见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这份文件在“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 可见,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这三个维度大家基本上已达成共识。

高师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包括培养目标、课程总体目标、学科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方面, 每个目标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可以描述为: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它服从于国家教育方针所确立的教育目的, 同时又要反映出高师本科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各校再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自己的培养规格, “三维目标”的诸项要求贯穿于对培养目标进行解读的培养规格的始终。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和教学目标来实现。其中, 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总体目标和学科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可以指导和调控各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 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目标理解为课堂目标或单元目标, 是某一堂课 (或一个单元) 教学希望实现的目标, 它受特定的教学环境、条件、设施、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等因素的制约。按照美国学者林·格朗伦德的说法, 作为学习结果的教学目标, 应当具有“行为目标”、“达成目标”、“可计测目标”的性质。就是说, 教学目标应当十分具体, 必须是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可以检测的。“三维目标”要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中, 但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无一遗漏的完成三维目标的每个方面。

由此可见, “三维目标”就像一根主线贯穿于高师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始终, 只是在不同的目标层次中“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而最终目标是共同实现能够适应社会变革和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的培养目的。

二、以“三维目标”统领高师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

新课程“三维目标”不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对高师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也具有统领作用。

(一) 重视目标体系的建构

各级各类高等师范院校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 并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制定了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据此确立了相应的课程总体目标。依照上述两类目标, 按照专业特性以及核心课程的特点, 组织学科专家研制学科核心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 各校再组织课程组研发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这样, 才能真正构建起科学的“培养目标→课程总体目标→学科课程具体目标→教学目标”的目标体系。

“三维目标”具有统一性和内在一致性, 这一特点启示我们在构建高师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时, 既要注意协调各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 注意“三维目标”在各层次目标中的具体要求,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不能强行将“三个维度”的目标在某一次课堂教学中一次性达成, 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例如, 理论课程教学更关注知识的传授、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式的运用, 而实践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学则更关注学生技能目标的达成与专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 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目标贯穿于高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各个层次。但长期以来, 人们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很难并驾齐驱, 二者永远是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其实不然。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定位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目标, 尤其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高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既要掌握教科书所包含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还要通过他们亲历实践活动过程学习甚至发现、发展、创新人类的知识”[2] 。所以, 不能把课堂当做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 而应该是知识探究的场所。如果把课堂仅仅当作知识的“交易所” , 从教师一方转移至学生一方, 也许学生可以获得知识, 但学到的知识难以牢固, 难以成为他们稳定的心理特征, 学生就不能透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 学会主动地吸取知识, 更无法成为知识的创新者。

高师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技能目标差异较大, 有的要求相对较少, 有的需要知识与技能并驾齐驱。但技能教学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掌握精湛的技能技巧, 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经验和能力, 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不但能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 还应养成具有积极情感与人生态度的心理素质。可见, 高师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都是重要的, 否认和偏离任何一方面目标都不可能培养出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 在教学目标中落实过程和方法目标

教学涉及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等诸多要素, 其中教师和学生是关键因素, 所以“过程与方法”目标首先要关注教师的教。针对前文提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高师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受、体验、交流、合作、分享”等教与学的方法, 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 避免单一抽象的‘满堂灌’教学, 将“过程和方法”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教育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生命的体现, 也是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状态的体现。“自主、探究与合作”是适合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在高师各专业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运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学会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自主学习并不反对接受, 无论是接受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书本上的间接知识都是必要的, 当然教师更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探究学习与模仿训练的关系。探究与模仿两种方法并不是对立的, 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辅相成。这两种方法在课堂中的相容与和谐,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三是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的关系。高质量的个体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而合作学习是消解困惑、互促成长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就是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

(四) 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高师主要培养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 他们将来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儿童少年, 对儿童少年进行教育首先需要“爱”;如果没有“爱”的教育, 这项事业便失去了根基。“教师应无限热爱儿童, 献身教育事业, 不断完善自己, 以自己的完美形象作为儿童自我教育的榜样, ‘如果教师用这种方法触摸到了每个学生的心灵, 那她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神灵, 能呼唤和鼓舞他们的生命。她的一个手势、一句话, 就足以支配每个学生的心灵, 满足每个学生的愿望。’”[3] 所以, 培养高师大学生对儿童少年挚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执着的专业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非常重要。但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的实现不是一项独立的任务, 也不是通过某个专门的课程就能达成, 而是需要借助于全部学科课程, 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获得, 在各种各样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去实现。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对于高师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确定高师人才培养目标时, 应重视目标体系的建构, 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关系, 明确教师和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定位, 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利于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专门人才。

关键词:三维目标,高师,目标体系,建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12-18.

[2]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85-86.

上一篇:图书出版经营下一篇:大学生创业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