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困惑分析

2024-07-24

大学新生心理困惑分析(精选7篇)

大学新生心理困惑分析 第1篇

面对着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大学新生会产生种种困惑,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症状,在得不到及时缓解及疏导的情形下,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对大一新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1、环境适应。

大学生从高中迈入大学的门槛,意味着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学习方式上看,大学偏重于培养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而很多新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从生活环境上看,目前大一新生绝大多数是“90后”,大部分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更没有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单独生活过,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断奶。进人大学后,感到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了诸多不良症状。

2、自我意识困惑。

据有关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目标的丢失和理想真空,动机缺乏,意志减退,导致行为懒散。

3、人际交往困惑。

大多数新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刚入校,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二、大学新生心理困惑成因

1、个体因素。

新生正处于“心理断乳”阶段,生理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部分新生心理发展却落后于生理的发育,充满着成熟和不成熟的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交织,情绪与理智同在,理想与现实脱节等等,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在大学里,一旦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挫折时,难免产生失落、自卑、抑郁的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

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少儿时期,父母的认知不统一,观念行为不一致,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另外,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对孩子打骂多、教育少,或娇生惯养,使孩子缺乏自信。家庭生活贫困的大学生,因背负沉重的经济、生活负担,非常自卑,经常为钱而苦恼,更易产生心理障碍。

3、高校心理工作。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迫切的需要有人指导她们。有些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这样的处理方式更进一步诱发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

4、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压力也出现在大学生面前。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锻炼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很多用人单位都喜欢品学兼优、思维敏捷、应对自如的大学毕业生。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在就业领域的渗透,使大学生们深切感到就业、择业的压力,出现悲观、消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思考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健康心理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联系紧密。有机地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心理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测试,为大学新生建立心理档案,为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相关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将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举办组织心理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以通过咨询电话,心理咨询门诊等形式,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并给予心理上的指导与帮助,进行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有效防止极端事件发生,提高心理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如学报、校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

4、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会遇到学习、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等心理困扰,这时需要家长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帮助。而很多家长只关注对孩子的物质支持,对孩子的精神支持缺乏关注,因此,家长在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孩子心灵成长的关心,主动与孩子联系,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5、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健全人格。

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案例分析 第2篇

目前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学业问题,因为学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二是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费用大,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往往因此变得孤僻;三是由于家庭不稳定导致的个性问题;四是失恋问题。通过对几起自杀和他杀事件的调查后发现,大学生极端行为往往并不因单一因素引发,而是多样问题集中引起。而这些问题包括: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太大等因素。

随着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他们往往发现,自己许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于是就产生了不如意、不幸福感。往往文化层次越高,对自己期望越高的人,这种不幸福感越强烈,就越容易走极端。这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而是采取各种自虐或攻击的做法。

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及其对策 第3篇

一、新生的主要心理困惑

(一)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入学前, 在他们脑海中的大学是浪漫的、自由的。当他们怀着这份憧憬来到大学之后, 才发现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他们的理想的大学生活有着很大的反差。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大, 这种矛盾也就越大, 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和学习兴趣。如果他们不能从自己本身的思想认识、智力特点考虑问题, 就会把这种矛盾夸大, 而对现实不满, 从而造成了他们对大学生活、学习环境的极度不适。

(二) 对学校或专业缺乏兴趣, 情绪失落。

有的考生因为高考发挥不理想, 考入了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学校或专业, 有的在填报志愿时, 对所报专业并不是十分了解, 有的是家长的意愿而确定的, 还有的则是服从调剂而被分到某学校或某专业的。这些因素使新生对自己的学校或专业缺乏兴趣, 有的甚至要求转专业, 或迫于家庭压力不能退学后, 情绪低落, 思想苦闷, 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 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产生自卑感。

当新生生活在大学校园中时, 面对许多的竞争对手, 常常不能正确评价自我, 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同时, 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素质高低的主要指标;而在大学阶段, 专业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人好坏优劣的唯一指标, 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自身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因而在某些学生身上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四)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高中阶段, 学生们以掌握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内容为教学目标, 有固定的教材和参考书。进入大学后, 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教学目标, 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因而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有独立性、主动性。这种变化, 使大部分大学新生感到很不适应。

(五) 参加各种社团、集体活动的积极性过高, 从而影响了学业。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社团种类较多, 活动也十分频繁。一些大一学生入学后, 感到很新鲜, 不加选择地参加社团, 这样就使部分学生把时间精力大都花费在这方面, 心思不在学习上, 从而影响了学业。

(六) 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困惑。

中学时, 面对升学压力, 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在学习上, 无暇考虑其它, 人际关系比较简单。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相对减轻, 课余时间大量增加, 人际交往也日益增多。对于涉世不深, 单纯的大学生来说, 人际交往处理得当很快就会适应, 处理有误便会产生心理失衡。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定型时期, 人生观决定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决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新生入学后, 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引导他们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生观是形成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支柱, 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端正认识问题的角度, 科学地分析问题, 冷静、妥善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还能培养他们高尚的社会情感, 调动新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

(二) 教育并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

大学的学习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这就要求大学新生要学好专业课, 要提高专业技能,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锻炼社交能力以及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同时, 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三) 帮助新生了解自己、理解他人, 学会与人相处, 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新生从各自的家庭、学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大学, 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新生们往往很难一下子就组成一个融洽的新集体。为此, 我们要在新生入学后, 及时帮助他们既认识自己又认识他人, 学会与人相处, 共同营造一个新的集体;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团结、互助、宽容、友爱, 要讲求合作, 要有团队精神, 要培养与他人交往的兴趣, 要与人和睦相处。

(四) 正确面对困难及挫折, 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保持心理的平衡。

保持心理平衡, 调整和加强心理训练, 锻炼意志品质, 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可以使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首先教育新生客观地评价自己, 明确自己当前的目标以及以后的理想。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大目标, 小步子”, 这样每前进一步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自己经常处在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情绪状态中。如果自己的每一步的目标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 一旦完成不了, 就容易产生一种挫折感, 从而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其次, 要学会疏导不良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 从而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对于眼前的困难和挫折, 应该学会坦然处之, 把它们当作磨炼自己的意志, 提高自己品格的机会。

(五) 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体验到学校集体的温暖, 这对新生克服心理障碍,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热爱、关心学生, 了解学生, 帮助、指导学生, 是教师的职责。只有从大一刚入校就深入到学生中去, 才能从认识学生到熟悉学生进而了解学生, 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作为教师, 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并不意味着教师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我们应该以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来教育和约束学生, 从而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健康地发展。

(六) 加强对新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 运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评估工具;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 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其实, 大学新生出现诸种心理困惑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 我们对之既不要回避, 更不要夸大, 应该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真地加以研究, 认真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从而帮助大一新生尽快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摘要: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生命历程, 大一的学生满怀憧憬步入大学之后, 往往表现出诸多的心理困惑。通过分析他们的心理困惑, 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困惑,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韶春.“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德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7, 2

[2].董慧.大学新生心理障碍及调适[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

[3].柴素芳, 马昊翔.“大一”新生思想特点及行为倾向浅析[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4

[4].徐培华.大学新生的心理矛盾与调适[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5].吴晓青.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探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大学新生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第4篇

一、大学新生的困惑

1. 学习的困惑。很多中学生在高中时期的理想就是考上好的大学,一旦他们经过拼搏,考上大学后,却意识到大学和中学有很大的差别,如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等。中学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一切围绕分数转,和学生见面的机会多,非常关心学生。而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理论性强,信息量大,教学进度大,大学教师辅导少, 学生可支配的时间多,大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针对这些重大的变化,许多新生无法适应,他们仍用在中学形成的观点来看待大学的学习,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甚至那些在中学成绩好的学生, 由于不能很块掌握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变得很普通。

2.大学环境和管理模式的困惑。大学环境比高中环境更民主、 更自由、更宽松,在管理上更显人性化。这些特点让习惯了高中环境和管理的大学新生无法很快适应,加之不少学生自学能力差,生活能力低下,依赖感强,面对不一样的环境和管理, 显得无所适从,产生的困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 生活的困惑。大学新生在高中时,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的生活都被老师家长安排好。面对陌生的大学生活环境,许多事情要靠自己,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旦不能独自挑战并克服困难时,就容易表现出不良情绪,影响他们健康的成长。

4. 人际交往的困惑。很多高中生在高中终日过着忙碌而紧张的生活,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集体活动,因而不善长于人际交往,当他们走进大学后,要和很多人和事打交道,一时变得茫然,不知怎么办,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根据大学的特点, 大学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沟通、交流相对于中学少,使得大学新生不易处理好师生和同学关系,容易导致大学新生心理上的孤独。

5. 自我价值的困惑。由于很多大学新生在中学时表现好, 所以教师、家长和同学称赞他们, 他们由此充满了优越感。并把这种优越感带进大学,以理想化的眼光看待大学,使得他们很快发现现实的大学和他们理想中的大学不一样。失望之情因此产生。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新生集在一起,一个比一个强, 以前在高中充满优越感的学生不一定再优秀,出现了分层现象, 一些变得平凡的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顿感失落与不知所措, 过去的那种优越感一扫而光。大学新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和发展,面对复杂的社会,他们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加之,许多学生还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优势和劣势,难以正确地评价自我。对自我能力的重新认知和评估,对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 世界观的关键时期,面对网络以及物质等方面的诱惑,难免使大学新生产生迷茫的心理。

二、应对策略

1.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一个学院举办专业和学院发展历史介绍的讲座,使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增强自我的角色意识。 通过开展新老生交流活动,让老生把他们好的学习经验介绍给新生们,以帮助新生正确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逐渐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模式。

2. 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环境及管理模式。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并非易事,须经历一段时期,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等人应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大学的日常管理规定,帮助学生养成好的新习惯,并让他们的师哥、师姐们向新生交流自己的大学生活经验, 帮助他们从各个方面认识大学生活,有助于大学新生循序渐进地适应大学环境及管理模式。

3. 举行学校文化活动,增强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学生处、 团委等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情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使新生在活动中学会互助合作。学校还应向新生介绍有关学校的基本吃、行、住的消息,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来自校园大家庭的温暖,并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感,增强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4.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有助于新生的人际交往,为此,学校应举办各类体育文艺等活动来引导大学新生,使他们在活动中促进同学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通过人际交往,促使学生形成并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学校和相关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各种方法,不断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5.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通过开学典礼、优秀大学生的报告、道德讲坛、文明礼仪教育、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讲座等教育,有助于在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给予新生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放弃错误的人生观。帮助新生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或者向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寻求治疗。

大学新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大学生中的新鲜血液。针对这个特殊群体,采取以上的策略能够有效消除他们的各种困惑,使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加快大学新生成长的速度,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大学新生面对全新的环境,体验到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会产生各种困惑。因此研究大学新生的困惑,提出应对策略能使大学新生明白产生困惑的原因,并应用有效策略解决困惑,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新生,困惑,策略

参考文献

[1]毕爱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9(4):215-217.

[2]坚瑞.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不适原因及对策[J].丝绸之路,2009(16):108-109.

[3]刘欣.当代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9(6):688-689.

[4]隋灵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工会论坛,2007(5):122-123.

大学新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 第5篇

1. 调研目的

从心理发展上讲, 大学新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时期, 刚刚实现了人生角色转换的新生, 兴奋激动之余, 要去面对许多新问题。心理的矛盾和冲突普遍存在于每一新生, 在遭遇某种刺激时, 就容易出现心理困惑, 影响个体的学习和生活。因此, 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十分必要, 通过调查, 为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2. 调研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56份, 回收有效问卷244份, 有效率95.31%。调查对象为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一年级新生, 这些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农村、小城镇等不同家庭, 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各有不同,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中男生98人, 占总人数的40.16%;女生146人, 占总人数的59.84%。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环节。从中学到大学, 仅仅一个暑假之隔, 生活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老师、同学、学习内容、一切的一切全部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入校后, 他们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新奇、陌生和神秘, 对方方面面的变化难以适应, 这是一个从中学到大学生转变的过渡时期, 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段时间里, 学生的知识、眼界和能力将产生新的飞跃, 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品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将逐步形成趋于成熟。我国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显示, 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30%左右是新生。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体现出如下问题。

1. 自我意识的落差感

大学新生绝大多数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当他们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 突然发现自己只不多是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在强手如云的大学中, 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 昔日那些“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同时, 高考过后, 大家从原来的一味的学习中, 才猛然发现原来还有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外貌等方面的欠缺。无形之中会让一些大学新生在心理上产生落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教育实行收费制后, 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会成为影响着新生的心理状态的因素。家庭收入尚可的学生能比较积极地应付各方面的物质需求, 从而表现出自信心。相比之下, 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差些的新生, 在生活方面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心理上所承受的负面刺激也相对较多, 部分特困生为了维护自尊, 拒绝社会上的资助或抵抗助学贷款, 从而造成长期的自我封闭, 直接心理受到影响。

2. 学习方式及教育形式的转变而导致的学习目标迷失

中学阶段, 学生周围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容不得他们在学习上有一点懈怠。到了大学, 他们主观上有一种要“歇口气”思想, 客观上大学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误认为可以松口气了, 不少新生奋斗目标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飘忽不定, 跟着感觉走。情绪高涨时, 学习主动刻苦, 遇到困难或不顺心时, 学习就提不起精神来;平时容易受外界诱惑的影响。

三、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及对策

1.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大学新生入学后, 学校应尽早有计划、有不走地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和检查, 了解其心理适应状况并以班级为单位, 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要涉及学生的基本状况、心理健康情况、既往病史、人格特征、智力状况、学习情况及职业能力倾向等方面内容。心理健康档案记录着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历程, 同时还要加强其保密程度。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其根源在中学会更早时期, 所以要多角度、多方面的结合。因此, 必须综合运用心理测试、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从多角度、多层面的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2.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 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新生的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 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气氛, 如在“心理健康日”举行心理健康讲座, 教学生如何调节心理;放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片, 增加心理方面知识的普及;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心理方面的短剧, 并针对其情况提供相应对策。通过以上的寓教于乐的活动, 使心理方面的知识得到宣传和普及, 还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学生的健康情绪。

其次, 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 其构成可以由具有专业心理资质的老师担当, 同时还可以在学生中挑选心理素质较多、乐于助人的学生。据调查, 学生们遇到问题时, 交谈的对象首先是同龄同学, 其次是亲属, 最后才是老师。同龄学生往往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观, 朋辈心理辅导往往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自我调节的作用。

另外, 学校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职务。心理委员可以由班级生活委员兼任, 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是“学校-学院-班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一环。他担任着四重重要的角色。一是班级学生的知心伙伴;二是班级学生的心理观察员;三是班级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四是学生与老师的心理信息传递员。这样, 形成了良好的心理预警干预机制, 确保了有情况及时解决的有效途径。

摘要:由高中走进大学, 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入学教育工作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久远的影响。因此, 应该教育大学新生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 学会心理调整, 融入学校氛围, 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存在心理问题,适应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叶玉清: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与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 2004 (4) .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第6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某一高校的4920名2013级大一新生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 进行整群抽样, 共发放问卷4920份, 收回有效问卷4811份, 调查问卷合格率为97.7%。

1. 材料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 List90, SCL-90) 来评定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2]。该量表由Derogatis L R编制于1973年, 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 应用非常广泛。SCL-90共包含90个条目, 分为10个因子, 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别的症状, 涉及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阳性项目, 每一项因子按症状严重程度, 采取1~5级计分方法, 1分代表了无症状、2分代表稍有感觉、3分代表轻度到中度, 4分代表中度到重度, 5分代表程度十分严重, 量表指出分值为因子分、总分、阳性项目分, 以阳性项目分作整体评价, 用因子分进行比较。而通常认为因子均分≥2分, 则认为有心理问题。SCL-90量表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和非临床的精神障碍评估, 并在青少年中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 程序

为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调查由专业人员负责, 以各班级为单位, 集体测试。实施测试前, 对专业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 并向被调查者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内容、填写问卷调查表的具体要求, 讲解注意事项, 打消被调查者的疑虑, 让被调查者如实地填写, 当场收回。问卷收回后, 及时复查, 对不合格的问卷予以剔除。

3. 数据处理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 进行基本统计数据管理与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

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有效的4811名2013级大学新生中, 男生1792人 (37.2%) , 女生3019人 (62.8%) ;年龄最大25岁, 年龄最小16岁, 平均年龄20岁;非独生子女有2894人 (60.2%) , 独生子女有1917人 (39.8%) ;汉族有4496人 (93.5%) , 少数民族有315人 (6.5%) ;对专业满意有4448人 (92.5%) , 对专业不满意有363人 (7.5%) 。

2.2013级大一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2013级测试大一学生SCL-90各因子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进行T检验, 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

2013级大一学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和全国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 测试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除恐怖外, 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均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有高度显著性 (P<0.01) 。

3. 各因子的检出率

各因子得分高于2分的为阳性项目, 说明被测者在该项目中呈现“有症状”, 其百分率称为阳性检出率。由表2可以看出, 阳性检出率的排序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其他、焦虑、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根据国内外有人使用的标准, SCL-90高于3分者被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有中度以上的症状, 需结合其他测试的得分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治疗。调查表明, 虽然大多数学生心理是健康的, 但有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 特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焦虑因子检出率较高。

4. 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 男女大学生性别不同, 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差异。恐怖、抑郁、和焦虑症状等3个因子得分, 呈显著性差异, 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其中恐怖症状方面有高度显著性 (P<0.01) , 其他7个因子男女生没有显著性差异。

5. 城市、城镇和农村学生症状自评量各因子得分比较

对城市、城镇、农村测试学生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在强迫因子上有显著差异, 其他因子也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4811名大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 结果显示, 15.2%的大一新生有可疑中等程度及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 0.75%的新生需要特别留意, 这一比例相对较低。这说明, 该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 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被测学生在SCL-90各因子分均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除恐怖外, 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均分都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在性别上, 在恐怖、抑郁、和焦虑症状等3个因子上, 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应更多地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逐步缓解女生的心理压力, 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的调节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建议

为了做好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议做好以下工作。第一, 重视大学生的新生入学教育阶段, 进行适应性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第二, 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渠道, 注重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第三, 认真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给学生们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第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营造健康的学校氛围, 使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个性心理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摘要:为了解学院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掌握新生的心理动态,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90) 对4920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评。调查结果显示, 大一新生的SCL-90各因子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 但还是要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

参考文献

[1]黄艳苹, 李玲.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05) :366—371.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思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新入学的大学生, 共1 001名, 其中男生511人, 占51.05%, 女生490人, 占48.95%。

(二) 方法

1.大学生人格问卷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UPI) :由清华大学樊富现教授主持修订, 共包括64个项目, 其中4项为测伪题, 56项为反映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的项目, 4项为附加题。UPI采用“是否”式选择, 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 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UPI总分的计算规则是把56个题目的得分求总和。UPI总分最高为56分, 最低为0分。第一类 (有明显心理问题) 筛选标准:UPI总分在25分及以上者;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 (有轻度心理问题) 筛选标准:UPI总分在20~24分之间者;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第三类 (心理健康) 筛选标准: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归为第三类。其中第一类为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 应尽快约请进行咨询。

2.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为自评量表, 共包括90个项目, 包含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 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可得到总分及9个因子分:躯体化 (包括12项, 反映主观的身体不适感) 、强迫症状 (包括10项, 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 、人际关系敏感 (包括9项, 反映某些个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 、抑郁 (包括13项, 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 、焦虑 (包括10项, 反映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 、敌对 (包括6项, 主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受检者的敌对表现) 、恐怖 (包括7项, 与传统的恐怖状态或广场恐怖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 、偏执 (包括6项, 主要是指猜疑和关系妄想等) 、精神病性 (包括10项, 是一些有关幻听、思维播散、被洞悉感等反映精神分裂样症状的内容) 。

3.实施步骤

第一, 心理测试。在新生入学后的1个月内进行。以班为单位, 采用团体测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理测试, 交回答卷。

第二, 资料处理。将经过整理后的有效试卷手工输入电脑采集数据, 并通过心理测试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

第三, 邀请访谈。根据确定的心理筛查标准, 将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 由心理咨询中心主动邀请这些学生进行面谈, 并对其进行心理诊断和评估。

第四, 主动干预。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和面谈情况, 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定每周咨询一次, 直至问题减轻或解除。特殊情况告知所在学院, 以便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做到胸中有数, 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第五, 总结评估。在普查工作结束后, 撰写普查报告, 向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汇报新生的心理素质状况, 以及新生心理测查工作的经验教训, 为领导决策和改进新生心理工作提供依据。

三、大学新生UPI测查结果

共收到UPI有效问卷989份 (占98.8%) 。根据UPI的筛选规则, 在大学新生中, 第一类筛选出145人, 占有效问卷的14.7%;第二类筛选出434人, 占有效问卷的43.8%。在过去的一年中曾有过轻生念头的有32人, 占有效问卷的3.3%。UPI总分分布情况见表1。

四、大学新生SCL-90测查结果

共收到SCL-90有效问卷943份 (占94.2%) , 至少有一项因子分≥2者411人, 占43.58%;至少有一项因子分≥3者81人, 占8.59%。见表2。

五、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新环境适应中的身心问题。主要表现在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中的身心症状, 以及情绪不稳定、焦虑、依赖性强等心理问题。在UPI 测试中, 9.60%的新生感到“食欲不振”, 9.20%的新生感到“恶心、胃口难受、肚子痛”, 23.86%的新生感觉“容易拉肚子或便秘”, 23.15%的新生感觉“莫名其妙的不安”。SCL-90测试中有躯体化症状的新生占1.80%。

2.人际关系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交往需求与较弱的人际交往能力、闭锁心理相冲突, 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羞涩等心理问题。在UPI 测试中, 11.93%的新生感到“为脸红而苦恼”, 6.37%的新生“不想见人”, 5.96%的新生“厌恶交往”, 12.64%的新生“不相信别人”, 7.78%的新生感到“别人在自己背后说坏话”。在SCL-90测试中, 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在中度以上的新生占7.42%, 敌对因子分在中度以上的新生占5.83%。

3.学习适应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 不能安心学习或学习压力较大等问题。在UPI 测试中, 46.11%的新生感到“思想不集中”, 11.02%的新生“常常失眠”, 38.52%的新生感到“记忆力减退”, 11.53%的新生“感到自卑”, 10.92%的新生感到“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

4.专业兴趣及就业压力问题。表现在对所在的学校及所学专业不满意。在UPI 测试中, 37.31%的新生“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 42.06%的新生感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18.00%的新生“对前途感到悲观”。

六、在大学新生心理测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重视“普查普测”, 做到“应测尽测”。在新生测试工作中, 总有一些新生因种种原因“漏测”, 或者虽然到了测试现场, 也完成了心理测试, 但是交上来的却是不符合测试要求的“废卷”。由于这些学生恰恰可能有心理问题, 所以一定要安排补测。争取做到了一个不漏 (个别生病住院治疗者除外) 。

(二) 心理测试与骨干观察相结合。尽管心理测试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而且可以在短时间测试大批学生, 但大规模的测试, 难免会出现“漏诊”现象。为了确保心理测试效果, 尤其是不遗漏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还应充分发挥基层学生骨干的作用。在测试前, 向学生骨干统一发放专门设计的“新生心理观察登记表”, 讲解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观察的方法、要点、注意事项等, 要求新生骨干利用各种机会对自己熟悉的学生进行观察, 发现问题者, 填写在“新生心理观察登记表”中, 由心理工作者统一处理。

(三) 心理测试与心理访谈相结合。对于测试发现的以及骨干上报的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新生, 由心理工作者逐一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对其进行心理诊断和评估。对于轻度的心理问题, 在访谈的过程中, 即可及时得到疏导。

(四) 心理访谈与心理干预相结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定每周咨询一次, 直至问题减轻或解除。特殊情况要告知新生所在学院, 以便在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做到胸中有数, 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些学生,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张丽霞, 郑红, 宁式颖等, 中日两国大学生UPI调查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 (5) :390-392.

[2]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见: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 2005, 64-67.

[3]李祥银.大学新生UPI调查分析.医学与社会, 2004, 17 (4) :36-41.

上一篇:综合监控系统轨道交通下一篇:跨国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