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分析范文

2024-05-28

备考分析范文(精选12篇)

备考分析 第1篇

1.立足基础, 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从近几年的试题看, 考查内容几乎都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例如, 细胞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遗传、生态学每年都占较大的分值。

2011年海南生物试题主要考查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遗传与进化、生命生活的调节、生态学、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技术及应用等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其中, 涉及遗传的分子基础的题目有第6、10、15、16、19、25、31题;涉及遗传的基本规律的题目有第17、18、29题;涉及光合作用的题目有第10、12、21、23、26;涉及生态系统的题目有第21、22、23、28题;涉及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题目有第1、2、6、27题;涉及动物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题目有第7、8、9、27题;涉及酶的作用和特性的题目有第5、11、14、31题;涉及细胞呼吸的题目有第2、3、4题。

2.能力测试是重点和方向, 主要依托学科重点知识进行

生物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 考试说明中明确地指出了四大能力要求, 即理解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 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 生物试题对知识的考查一是重理解, 强调知识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二是重应用,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科学技术,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能力方面, 则侧重于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的方法, 获取新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2011年试题在注重学科基础知识测试的同时更突出了能力考核这一特点, 其表现如下:

(1) 注重考查考生准确、完整地对概念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考查理解能力的同时, 要求考生要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从而能准确完整地对概念进行理解, 并综合运用知识。例如, 第4题以细胞内糖代谢过程为背景, 重点考查了考生对各种生物细胞呼吸相关知识的理解;第23题通过以南极冰藻为生产者的食物链的某些变化来考查考生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间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理解和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例如:第14题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本质及影响酶活性的相关知识考查了逻辑思维能力;第11题着重考查了考生运用基因对性状控制的原理, 通过对突变前后的比较分析, 进行合理的解释、推理和判断等;第29题则要求考生能通过逻辑推理判断出遗传病的类型和确定某些个体的基因型, 而概率的计算方面同样要求考生具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3) 注重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涉及到对实验和探究能力考查的题目有第2、11、13、16、26、30题。例如, 第13题主要考查有关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及运输方向的实验预测和分析;第26题主要考查考生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实验设计的理解和对不同处理的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4) 注重对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图表分析题正是对这些变化最好的考核方式, 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本试题中的图题有第4、5、26、27、28、29题, 主要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例如第5题, 考生必须理解曲线图中加酶后, 4条曲线所表示的意思, 才能对选项做出正确的选择。

3.覆盖面广, 综合性强

2011年试题中, 模块内跨章节综合的题目有第3、7、23、28、29题, 跨模块综合的题目有第2、6、10、11、16、25题, 跨学段综合 (联系到对解题有帮助的初中生物知识) 的题目有第2、3、6、9、10、12、20、21、22、23、26、27、28题。例如, 第2题考查的酵母菌 (真核生物) 细胞中遗传物质 (基因) 的分布和酵母菌无氧呼吸终产物 (酒精和CO2) 跨膜运输的方式 (属于必修1的内容, 也涉及到初中知识) , 又考查了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属于必修3内容) 。

4.联系实际, 关注社会

涉及到学生实际、生产实际和科技社会、生态发展的题目有第3、6、9、11、12、21、22、24、27、28、31题。例如, 关注学生自身健康的有第6、9、27题, 关注科技社会、生态发展的有第21、22、24、28、31题。

5.近三年来, 试题的开放性有所下降

高开放性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太高, 区分度低与带来阅卷等方面的困难。填空和低开放度的简述式试题, 有利于增大思维量和客观测试考生的知识与学科能力。

例如, 2007年的试题开放性过高, 要求考生详细描述实验过程设计及实验现象分析的题目过多, 使试题区分度降低, 2008年和2009年在试题开放性方面有所改善, 到了2010年、2011年, 试题都出现了同一特点, 即在填空式的简答题中直接给出几个答案供考生选择, 大大地降低了难度。

二、以战略的眼光、科学的态度迎战2012年高考

1.依据课标和教材, 注重基础, 抓准概念;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近几年高考回归课本的趋势很明显, 主要考查课本中的主干知识。从2011年试题来看, 考试内容紧扣教材, 注重基础。没有超纲题、偏题、怪题。试题面貌熟悉, 基本上来源于教科书。因此, 复习备考必须依据课标、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夯实基础, 发展能力。

从2011年的考查情况来看, 许多考生由于在生物科学方面存在许多错误概念或不准确、不完整概念而导致失分。例如, 第2题有22%的考生误认为酵母菌是原核生物;第4题有39%的考生误认为植物细胞不能进行无氧呼吸;第8题有60%的考生误认为离子跨膜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第10题有18%的考生误认为只有植物能产生赤霉素;第14题有22%的考生对酶的作用原理 (降低化学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理解不准确;第19题有24%的考生对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的具体过程及结果理解不够完整和准确。因此, 在备考复习中, 我们务必加大力度抓概念复习教学, 使学生既要准确地理解概念本身, 还要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概念的本质以及该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提高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 由于生物知识不够全面, 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初中基础未打好, 考生在第3、10、11、23、27题中失分较多或得分不够理想。因此, 备考中, 还要注意联系初中的教学内容, 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意知识的整合, 使之系统化, 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2.重视教材中经典实验的教学与分析, 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对探究、实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近几年试题中, 实验探究的各种能力考查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考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的考实验设计环节, 有的考分析判断, 有的考结论来源, 有的考材料运用, 还有的考课题形成等。可以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判断决策力、实验分析、材料运用、课题形成、实验分析、价值判断等。角度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中的实验教学元素, 进行有效的整合后才实施教学。其主要的教学策略有:

(1)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出现的经典实验, 领悟并形成一定的实验方法, 培养分析实验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例如, 必修1模块侧重于观察和实证的方法, 如模型方法、控制变量等;必修2模块侧重于假说演绎的方法、类比推理等;必修3模块则侧重于系统分析的方法 (如实验、调查法、数学模型等) 。

(2) 挖掘教材中的实验素材, 培养学生分析知识来源的过程, 拓展实验思维。在高考试题中, 有许多看似熟悉的实验实际上是来源于课本中的“实验素材”的。例如2011年试题第26题就属于这种类型的题目, 它的实验背景材料就在教材上。例如:

(1) 教材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中安排一个探究实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提到“CO2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之一, 但具体的实验设计由学生讨论完成。

(2) 本题利用的实验装置玻璃钟罩, 出现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用该装置证实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因此, 教师要对这些“实验素材”进行重新设计, 将不同层次的探究进行分解与组合, 以便拓展学生实验思维。

3.注意联系实际, 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考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挖掘教材中发展学生能力的因素, 将知识问题化, 尽可能多地利用原创题进行训练, 提高学生在新的情景下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思维训练, 提高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

近年来新课程高考试卷中有不少论述性问题, 有关答案的描述, 对学生知识要点掌握的准确度、文字表述的准确性、文字书写的速度和试卷卷面的要求都非常高, 而且非常强调答案的规范性。

近年来的评卷情况表明, 非选择题中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是考生失分较多的。有不少题目考生看懂了, 但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语言组织比较混乱, 未能得到应得的分。

根据对2011年试题第29题失分过多原因的分析, 许多考生逻辑思维能力低或逻辑推理不够严谨, 难以完成较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 在备考中, 我们要注意加强对因果关系、隶属关系等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 我们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平时的练习中, 要指导学生针对性地做些书面表达试题, 训练文字表述的准确性、明确性、简约性和规范性。

5.关注其他省市的高考题

例如, 新课程 (宁夏) 卷, 虽然是理科综合, 但它的命题思想、内容特点与海南卷基本相同, 所以, 备考时对其试卷生物学部分试题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后期备考的建议

(一) 后期备考的指导思想

1. 复习过程深化学生对学科重点知识 (如简答题最可能涉及的知识) 的理解, 通过以重点知识为核心带动一般知识的复习。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 (如简答题、图表类试题及涉及的知识) , 开展系统性与针对性的训练。

3. 介绍答题方法, 针对生物试题中几种常见类型的试题, 对学生进行生物试题解法技巧的训练。

(二) 后期备考策略

1. 第二轮复习

(1) 第二轮复习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立足于学科重点。 (2) 着眼于知识重组。 (3) 形成体系和网络。 (4) 突出能力培养。

(2) 第二轮复习的方法———针对考试重点设立教学专题

为了在有限的试题中考查更多知识, 往往命制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一道题中会有模块内跨章节和跨模块综合, 甚至还有跨学段综合, 因此第二轮复习时需要帮助学生将不同章节的内容从知识内在联系及应用上进行归纳和总结, 形成知识网络, 从而实现知识的重组。

可按知识体系设立专题, 比如, 细胞专题, 可把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与细胞的代谢、增殖等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又如, 育种专题, 通过对几种育种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归纳总结, 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这些专题复习可利用所订的复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因为现在复习资料一般都能把各模块中相联系的知识点进行了很好的综合, 教师只需从中选取典型的例题, 通过例题中涉及到的重点知识, 便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并加以综合运用, 同时结合例题的解答,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 提高解题能力。

另一种专题的设立, 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专项训练专题, 侧重于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置几个专题:基础题训练、易错选择题训练、简答题解题技巧的训练专题、实验设计专题。这些专项训练题不是现成的套题, 而应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 由老师们分工协作, 自己组编的, 具有针对性。

(1) 基础题是根据高考命题的特点设置的, 以高考题中较容易的题为主。通过这些基础题的训练, 一是帮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信心, 尽可能提高他们的得分;同时也帮助成绩较好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减少失分。

(2) 易错选择题则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题而编制, 分为三种类型:

基本概念题。现在的生物高考选择题中的大部分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辨析题, 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因为对概念和原理理解不清, 四个选项都模棱两可而导致错选。

图表信息题。这类题在题干中向考生提供解题信息, 多以图表和数据等信息辅助文字叙述, 具有隐蔽性、启发性、跳跃性和迁移性等特点。通过这类题的训练, 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题干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剔除干扰信息, 从中找出规律, 充分发挥联想, 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旧知识牵线搭桥, 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实验选择题。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 其中最基本的实验能力的考查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考纲上所列的生物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这类试题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而这类题目也往往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训练, 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这类选择题的得分率, 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理解每种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情况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技能, 同时正确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以便在解答一些探究实验设计类的大题时能进行迁移和利用。

(3) 实验设计专题中分类列出各种类型的题目。要特别注意研究性课题的探究、课题题目的拟定、如何作出实验假设, 设计实验步骤的规范写法、实验结论的正确描述、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或曲线以及数据的处理方法等, 必要时可以例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4) 综合性简答题解题技巧的训练专题则是针对学生在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设置的, 以尽可能减少学生因为答题上的不规范和要点不全而导致的失分。

通过以上专题的针对性训练, 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其中, 图表信息题和综合性的简答题 (尤其是答题开放度大、实验类试题) 始终是学生较难解答的两种试题。难在综合性强、知识分析与运用能力要求高及如何进行准确表述等。因此我们还应根据高考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专题训练。

2. 第三轮复习

(1) 第三轮复习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强化重点。 (2) 弥补弱点。 (3) 调整心态。

(2) 第三轮复习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以提高解题能力, 这种强化训练的特点是突出综合性与适应性。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

(三) 后期备考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作文备考分析115 第2篇

——2014年高考作文题略评及2015年作文备考建议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徐飞

2014年全国考作文试题共有18套,18套试题无一例外地全部采用了材料型作文的命题形式。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指出:“材料作文的材料内容丰富、角度多元,考生写作时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思考,可从材料的中心角度、重要角度甚至次要角度立意。”?①材料型作文兼具标题作文的限制性与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的优点,将会成为未来若干年比较稳定的一种考查形式。

材料型作文的出现还不到十年,相关研究也正逐渐深入。今年的18道作文题呈现出取材广泛、形式多样、立意角度多元、思辨色彩强烈等特点。研究今年的18道高考作文题,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材料型作文,进而预测2015年命题趋向,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分析

综观2014年全国高考18道作文题,发现两个特点较为突出。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2014年高考作文题,就所选材料的来源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时事型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闻报道;二是文学作品型材料,主要改编自如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或是原创文学类作品;三是理论观点型材料,主要是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经过整理加工后形成的理论观点。社会时事型。这类材料取材于最近发生的社会新闻、时事热点,体现出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的特点。全国大纲卷“老王打工抵债”,选自去年的新闻报道,在凡人小事中以小见大,折射出社会所要传递的正能量和价值观。安徽卷“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的争论”的材料有2014年3月份宋方金与宋丹丹之间的口水战的影子。湖南卷的“最美乡镇干部”原型为湖南省桃源县观音寺镇党委书记唐述林。此外,新课标甲卷“山羊过独木桥”、新课标乙卷“某自然保护区严禁给野生动物喂食”、北京卷把“老规矩”整理贴到网上引发热议,都来自现实生活。与往年相比,今年取自现实生活的材料更多,体现了命题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看法的用意。

文学作品型。文学作品型的材料一般为改编或原创的文学类作品。如果说,社会时事型材料作文引导学生侧重关注社会的话,那么,文学作品型材料作文则引导学生侧重感悟人生、思考生命。与往年相比,文学作品型材料作文略有减少。重庆高考作文题“游客与房东”的故事,改编自《余秋雨在德国打碎了玻璃杯》一文。浙江卷的“门与路”如一篇精短的小诗,而湖北卷的游客上山观景则像是带着禅意的小品文。这些文学作品型材料,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厚,能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活。

理论观点型。这类材料可以是对理论观点、名言警句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也可以是命题者的原创。上海卷的“自由与不自由”的材料截取自卡夫卡的《自由意志三点式》一文。江苏卷关于青春“朽”与“不朽”的看法,以及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均有命题者原创的痕迹。这类材料往往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导考生往哲理层面思考社会与人生,当然,这需要考生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多角度、多层次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根据材料来源进行分类,我们不难发现,今年高考作文题依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思考人生哲理,而尤其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当下。

二、注重思辨,引导考生展开理性思维

温儒敏教授用“回归理性,看重思辨”八个字概括了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总的来说,今年多数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质量都有所提高。突出的一点,是回归理性,看重思辨。大概有90%的作文命题都侧重考察理性思维能力。”②的确如此,18套试题中除个别试题以材料作文之名行话题作文之实外,绝大多数作文题的材料都蕴含思辨,体现了考查理性精神和辩证思维的特点。

思辨是从发现事物的矛盾开始的,在注重思辨的作文题中,矛盾是必不可少的。按矛盾出现的显性与隐性来划分,可以分显露式矛盾和隐藏式矛盾两类。

显露式矛盾。现在将蕴含两元关系的材料作文题称之为“两概念”作文题,如上海卷的“自由”与“不自由”、浙江卷的“门”与“路”、福江苏卷的“朽”与“不朽”。另有一些作文题虽无明确的两个概念,但也包含着两元对立关系,如福建卷的“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安徽卷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广东卷黑白胶片时代的照片与数码技术时代的照片、湖北卷中留在山脚、山腰的游客与继续攀登的游客、辽宁卷现代科技的利与弊、山东卷透窗看到的雅与俗、闹与静,等等,这些矛盾构成了思维的张力,利于学生进行辩证思考。

隐藏式矛盾。有一些材料并没有将矛盾明示,而是隐藏在材料叙述中。如:新课标甲卷“山羊过独木桥”材料中隐藏着规则的遵守与打破之间的矛盾;新课标乙卷给野生动物喂食中隐含着动机与结果的矛盾关系;北京卷逐渐被人们淡忘的“老规矩”,其实蕴含着淡忘与重视的矛盾;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隐藏着“站起来”与“站不起”的矛盾。当然,有些材料的矛盾关系是多元的,并不限于一组矛盾。我们应该潜心阅读,抓住材料中隐含的矛盾关系,以此作为分析的入口,层层剖析,切中肯綮。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既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矛盾往往是多元、复杂的。如湖北卷作文材料: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这段一百多字的叙述性材料中隐含着多组矛盾关系,而每一组矛盾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切入角度。从来到山脚的游客与下山的游客来分析,这两群人存在着行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下山的游客也可分为两类,体现出客观风景与主观感受的矛盾;留在山脚、山腰的游客与继续攀登来到山顶的游客也构成对比,有珍惜当下与挑战未知、意志懈怠与不懈追求的冲突;如果以山为对象,山脚、山腰与山顶相互独立而又构成整体,山脚“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腰“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山顶“云海茫茫,群山隐约”,位置不同而风景同美,如果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现虽阶段不同但各有其美。这段材料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这就给多元立意提供了空间,也给考生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

而有些材料的矛盾则是简单明晰的,如上海卷,虽然只是“自由”与“不自由”的一元矛盾,但因为立足于哲学的高度,引发对人类存在的本体思索,所以该题蕴含哲思,大气厚重,体现出海派作文一贯的品质追求。

那么,材料中蕴含的矛盾是一元还是多元为佳?我们认为,考虑到考生的审题构思难度,材料中蕴含的矛盾不宜复杂;考虑到考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矛盾关系又不能过于简单浅显。关键是要给考生提供适足的立意空间,既不显得逼仄,又不至于大而无当。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

一、开放有度:阐释型与探究型的博弈

阐释型作文题,是指考生根据给定的一个相对固定的主题范围,确定写作中心,并尽可能地调动已掌握的知识资源,对业已确定的主题进行丰富、完善或补充。概言之,阐释型作文只需考生调动内存,阐释已有的观点,不需要进行观点的演绎推论。探究型作文题,是指考生根据提供的问题情境,展开探究,寻找合适的问题解决途径,自主确立观点并进行论证。探究型作文题的空间相对开放,观点、角度并不唯一,能自圆其说皆可。

说实话,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给考生提供的思维空间是极其有限的,材料中的两句话看似矛盾对立,实则各说各话,两句话中所说的“青春”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不能构成矛盾关系,也就形不成思维的张力。看似“哲思”的两句话其实很简单,正如《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所说:“其基本价值判断相当明晰,可作如此解读:在物质层面,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而精神层面的青春等是可以不朽的。”主题如此明晰,命题者奉劝众位考生莫作他想,只须演绎或论证这个主题即可。

然而,培养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语文大纲所提出的任务,是时代对未来人才的期待。高考作文的目的当然不是培养探究性,但适当渗透探究性应该既符合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也符合作文本身的规律。于是,各地高考作文题思辨色彩越来越浓、探究性逐渐体现。在这种背景下,江苏作文命题或许只能与时俱进,于是出现了今年的“朽”与“不朽”,但这属于“伪思辨”作文题,开放度不够,不能真正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理交融:审美与审智的共舞

情感与理性在逻辑上存在矛盾。情感的审美逻辑以主观、片面和极端见长,而理性逻辑则以客观、全面和哲思见长。2014年全国大纲卷、北京卷、江苏卷等作文题情味重于理性,有些题目过多地宣传主流价值观,有鲜明的导向性,但理性精神偏弱。比如全国大纲卷老王“打工抵债”这则材料,与去年年轻人“归还手机”的材料极为相似,以不具有普遍性的个例宣扬爱心,会引导学生“伪抒情”、“伪崇高”。如果有考生对今年大纲卷的材料进行解构,不知最终分数会如何。比如,考生就此材料质疑社会对贫困者的医疗保险制度没有真正落实,质疑医院制度松动、管理不力,这样超出命题者初衷的立意会不会得到认可?

当然,抒情体作文题已越来越少,思辨性作文题逐渐走俏。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这些年在引领理性思维的回归上,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4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与2013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材料,虽然都只是一句意蕴丰富的话,虽然都是“两概念”型的作文题,但他们还是有明显的区别。2013年“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表述抽象而略显冷峻,而2014年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则是形象中蕴含哲理,做到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我们认为,最能代表未来的作文命题,不但旨在理性的严峻内涵,而且还能为之提供感性的审美基础,2014年的上海卷即为一例。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方略

一、贴近自我,拥有自己的语言表达

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大概都会有这种体会:大部分作文都是众人一调,千文一面,没有个人见解,人云亦云,思想“正确”而语言乏味。高考作文的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写作主体的个体体验、真我感悟迷失在集体无意识中。写作沦为笔头写作的技术活,而没有成为生命表达的本能需求。原苏联作家费定说过:“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不曾有过。”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拥有了独立的思想也就拥有了独立的语言系统。要写出“我”的文字,而不是“我们”的文字,让作文中有一个鲜活的、真实的自我。要拥有自己的语言表达,应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四种意识的培养:(1)观察意识。曹文轩说,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通过细心观察,才能真切地感受生活。(2)自省意识。经常把自身抽取出来,站在更高处俯瞰自身,才能拥有一份可贵的自省意识。(3)想象意识。想象,能让人保持对生活的敏锐知觉。可以通过想象训练,保鲜真我感受。(4)深思意识。要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思习惯,从现象表层挖掘出深层蕴来。

二、注重思辨,训练理性思维

当前,议论文仍是绝大多数考生选择的第一文体,尽管大多数议论文乏善可陈,但绝大多数高中生具有写好议论文的潜能,关键是要学会论证说理。论证不同于“证明”,不是寻找相关的正例来“证明”观点,而弃反例于不顾。从某种意义上说,论证也要兼顾反例,寻求不利于己的潜在观点或事例,在正反两面的“互驳”中,辨析比较,思考转化条件,完善、丰富或抛弃原先的观点。

发现矛盾,并就矛盾展开分析,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或程式化的“伪议论”。发现矛盾的途径有以下几种:(1)就概念的本质特征发现矛盾;(2)从事物的对立面发现矛盾;(3)从与相似概念的辨析中发现矛盾;(4)从“量变——质变”的角度发现矛盾;(5)置于不同的背景下发现矛盾。抓住了材料中的主要矛盾,就能在论证时纲举目张,至切题旨。如2014年福建卷“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初看这句话,可能会有同学会抓住“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所体现的悲观与乐观的矛盾心态,但如果再往深处思考,我们会发现“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还有一组矛盾关系:自然与人工。换言之,“悬崖峭壁”更接近“空谷”的原生形态,而“栈道桥梁”却是人力所为。如果抓住自然形态与人力改造这组矛盾进行议论说理,应该会有不同流俗的发现。具体分析也是理性思维的一种。孙绍振先生说:“美国sat评分标准中,就有批判思维的原则,既是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议论文的根本原则。这也就要对一切公认的说法,包括谚语、格言,都要进行反思,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建构主义,其活的灵魂,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如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是不朽的,比如向同寝室同学投毒的是年轻人,将硫酸泼向熊猫的也是年轻人,持斧头砍向母亲的还是年轻人,这些人的青春是速朽的。这样分析以后,可以得出结论:健康向上的青春才能不朽。这就比“青春不朽”这个观点更为具体可靠。

三、修炼内功,注重积累与转化

批判性思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内功修炼不足的学生而言,如果动辄质疑、批判,常会偏离题旨,得分很低;而对于语文素养深厚的学生,质疑、批判且言之成理,往往会成为高分的理由。“技”的使用,如果没有“道”的支撑,很可能会自伤。因此,即使到了高三,依然应该加强读写,强化语文内功的修炼。

坚持深度阅读。经常阅读有品位的美文与时文,但不能流于浅读,而要深入思索,做好读书笔记。季羡林先生说:“一般说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往往只谈一个问题,里面是有新意的。你读过以后,受到启发,举一反三,自己也产生新意,然后写成文章,让别人的也受到启发,也举一反三„„”④可见,在阅读时不仅要勤于思索,而且要形成文字。表达就是最好的吸收,通过写作将阅读对象转化为自己的营养。

坚持定点研读。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被打入地狱,备受折磨,他站在一池深水中间,可他就是喝不上一滴,虽然凉水就在嘴边。我们同学写文章也常受这样的折磨,虽然脑中也有一些素材,但就是不能用到笔下。其实,我们的素材积累不是太少,而是太散。碎片化的阅读只能产生零碎的思考,而不能形成整体的智慧。我们可以定点研读某个“熟悉的陌生人”、某本蕴含智慧的好书、某种“有意味”文化,反复运用自己的“独家素材“,就能化一为万,应付无穷了。

分析近年试题 备考中招 第3篇

一、2006--2008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题特点

1考查基础知识原则不动摇。

思想品德中考,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培养能力必须以熟练掌握、理解基础知识为前提。因此,2009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不会因加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而削弱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仍然会依据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例1(2006年河南省中考试题)2006年3月5日至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2927名与会代表会聚一堂,共商国是。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表决通过了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

A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C全國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例2(2007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全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于2006年7月1日开始,至2007年12月31日结束。期间,将有9亿左右选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参与国家管理、组织国家政权。这表明()

A选举权是公民实现人民民主的政治权利

B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国家重大事务都是由广大选民决定的

D我国每个公民都能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例3(2008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人大代表在谈到家乡变化时,展示了一组自己亲手拍摄的照片,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以下是其中几张照片的说明词:

照片一(拍摄于1978年):肚子吃不饱,只能穿破袄。

照片二(拍摄于1986年):新鲜蔬菜城里卖,粮食加工火起来。

照片三(拍摄于2008年):科学养殖奔小康,家家户户有楼房。

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处处都在变——

(1)请列举你所知道的变化或成就。(两个方面即可)

(友情提示:可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家庭生活等角度思考)

民富国强当思源,又好又快谱新篇——

(2)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祖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原因。(三个方面即可)

以上几例,在注重试题形式创新的同时,注重考查基础知识。

2开放性试题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

开放性试题具有命题开放和答题开放的特点,有利于克服思想品德教学“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弊端,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2009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将会更加注重开放性试题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例1(2006年河南省中考试题)观察右图,进行概括。

例2(2007年河南省中考试题)时下,我省某些中小学校开展了“校园之星”评选活动。有的同学在当上“星”之前,既不是班干部,也不是“三好学生”,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和成绩比较突出,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誉。

请你探究下列问题:

(1)学校评选“校园之星”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即可)

(2)请你就评选什么样的“星”给学校提出几条建议。(至少四条)

例:评选“文艺之星”。

(3)你怎样以实际行动向评选出的“校园之星”学习?

例3(2008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小燕子,穿花衣……”、“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等经典儿歌一直为少年儿童所喜爱,但近年来,一些稀奇古怪的灰色童谣、消极颓废的低俗歌曲、花样繁多的网络恶搞、庸俗无聊的垃圾短信等,却也在渐渐侵蚀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

阅读上述材料,请谈谈你的看法。(两个方面即可)

以上几例,在课本中没有具体的、现成的答案,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组织答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时效性进一步增强。

为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命题注重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努力运用社会生活中的时政材料,增强了试卷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同时创设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时政热点的能力,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觉悟。

例1(2006年河南省中考试题)今春,河南省教育厅出台新规——除寄宿制学校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律取消早晚自习和双休日补课;四川省中小学作息时间实行“朝九晚五”,禁止节假日安排补课……其实,我省一些学校在此之前就取消了“早读”,并深得社会好评:“作业少了,书包轻了,放学早了,睡眠多了,早饭有了,胃病好了。”

请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两个方面即可)

例2(2007年河南省中考试题)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海内外万人共祭黄帝,寻根访祖,展示了中原文化撼人心魄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普京慕名探访少林寺、殷墟申遗成功、少林武术吸引全球高手造访少林“以武会友”等,则充分展示了河南悠久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呈现在世人面前:《禅宗少林》、《程婴救孤》、《风中少林》、《木兰诗篇》……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河南文化不仅声动华夏,更是名扬世界。

你所在班级将要开展探讨、弘扬中原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针对下列问题认真思考,做好准备工作。

(1)中原文化为什么在海内外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2)宣传、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什么积极意义?

(3)请你以“建设文化强省我有责”为主题,向广大中学生发出倡议。(写出倡议内容三条即可)

例3(2008年河南省中考试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 8.0级特大地震!数万人不幸遇难!数百万人失去家园!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牵动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一场抢救群众生命、抗击地震灾害的斗争,在中华大地迅速展开: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人民子弟兵上演“生死突击”,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关键的作用;共产党员、白衣天使、专业救援队、广大志愿者为灾区人民撑起一片天;灾区群众用勇敢、执著、坚毅和博爱书写着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中的自强史……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爱的传递铸就了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某中学九年级二班正在举行“情系抗震救灾,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请你参与探究以下问题:

(1)正在进行的抗震救灾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民族精神?(两个方面即可)

(2)你打算怎样以实际行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三个方面即可)

时效性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一大特色,从近几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特点。这也启示我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社会热点问题,把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真正实现自立、探究、合作式学习。

二、2009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备考建议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考试内容。

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它明确规定了考试范围、内容等。所以,在复习时,我们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2牢同掌握基础知识。

尽管思想品德中考实行开卷考试,但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记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能提高解题效率、节省时间。因此在复习时要牢固掌握主干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3构建知识体系。

在复习时可以通过分析、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从宏观上掌握学科知识,同时提炼重点知识。这样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

4关注时事,联系课本。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是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也是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许多中考试题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来考查相关知识,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善于捕捉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关注河南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将其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全方位思考,多角度分析。

5掌握解题技巧。

复习时,同学们要加强解题技巧训练,善于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关键词及其他有效信息,提高审题能力,准确链接所学知识,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条理性、逻辑性。

6注重实践,敢于探究。

微作文:中考题型分析及备考建议 第4篇

一、微作文:习作中的“轻骑兵”

微作文, 是微型作文的简称, 也称微写作。微作文发端于微博。为了便于表述, 本文所说的“微作文”指考场中要写的“小作文”, “微写作”指应用于各种场所的微型写作。微写作, 包括多种文体, 如“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 “短平快”是其显著特点。“短”是指写作时间短, 字数少, 一般在100~200 字之间, 可谓惜字如金。作为考场写作, 微作文的字数还要再少些, 高考微作文要求“不超过150 字”, 中考微作文则相对复杂:有要求“不超过150 字”的, 也有要求“不超过100 字”的, 还有的要求“字数在120 字左右”, 只有极少数要求“字数在150~200 之间”。“快”指的是写作的即时性:可以随意地发议论、说心情、记思想、谈感受;事事可写, 处处可写, 时时可写, 快捷便利。可以说, 微作文是习作中的“轻骑兵”。

其实, 微写作中外都早已有之。在我国古代, 《世说新语》《菜根谭》《幽梦影》《舌华录》《宋琐语》等, 都是微写作的范本。在我国当代, 各种报刊中的“新闻点评”, 《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杂文选刊》等曾开设过的“百字小小说”栏目中的作品, 都是微写作的经典范例。在国外, 美国作家安布罗斯·比尔斯的《魔鬼词典》, 也是微写作的典范。

二、揭开中考微作文的神秘面纱

2014 年, 有两个地市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微作文。题目如下:

1.根据情境, 按要求写作。 (10 分)

校学生会准备出一期“献给母校”的专刊。主编邀请你以一个初三毕业生的名义为“感恩”栏目写一段话, 向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和关爱过你的人表示感谢。请你从班主任、任课老师、校医、保安、图书管理员中, 表达感谢的心意。

要求: (1) 将你选定的对象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2) 内容要真实具体, 语言要准确得体; (3) 字数在150~200之间; (4) 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14 年北京市)

2. 请在《天外财富》一文中第 (23) 自然段的横线上作一个关于“女孩”的神态和“我”的心理活动的片段描写。 (10 分)

要求: (1) 符合上下文情境; (2) 运用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 (3) 字数不超过150 字。

(2014 年长沙市)

北京高考微作文直接在试题中冠以“微作文”的名称, 而中考微作文在试题中并没有冠上“微作文”的称号, 这大概是因为到目前为止, 中考微作文尚处在尝试阶段。所以说起中考微作文, 学生多少会有点神秘感。其实, 微作文并不是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的“专利”, 自2012 年以来, 长沙市中考就一直在考微作文, 只是没有正式提出“微作文”的概念。有试题为证:

⒈请在《这样的父亲》一文第16 段对此时此境的“父亲”作一个肖像和神态描写。 (10 分)

要求: (1) 与文章的情境相符, 并能突出人物的变化; (2) 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 字数不超过150 字。

(2012 年长沙市)

⒉《只想让您昕听我的心跳》文中写道:十年累积的情感再也无处藏匿, 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 _______, 我好不容易忍住眼泪, 终于说出了准备了千万次的话语:“父亲, 母亲, 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

请在横线上作一个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片断描写。 (10 分)

要求: (1) 符合上下文情境; (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 字数不超过150 字。

(2013 年长沙市)

2015 年中考, 微作文更受青睐, 有北京市、山西省、长沙市、南昌市、温州市、呼和浩特市、义乌市、无锡市、丽水市、郴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等12个省市的试题中出现了微作文, 只是还没有在试题中冠上“微作文”的名称, 其中呼和浩特市和郴州市的微作文在试题中被冠以“小作文”的称号, 以区别于“大作文”, 其他10 个省市的微作文只是放在写作部分的大作文前面, 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 并没有“小作文”等之类的标识。尽管没有“微作文”之类的标识, 但这类写作其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写作, 有没有冠上“微作文”的称号其实无足轻重。分值上, 南昌市、无锡市、湖州市和嘉兴市为6 分, 其他8 个省市都是10 分。

其实, 2014 年之前, 多数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就可见到微写作的影子。例如:

⒈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 (80 字之内) (4 分)

张望点缀不知不觉莺歌燕舞万紫千红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2011 年广东省)

⒉某校新成立一个文学社, 取名为“起航文学社”。成立大会上, 一位家长赠送了一幅画表示祝贺。请你从船、帆、天、云、风、海中选取二物, 配写一段贺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50 字。 (4 分)

(2013 年德州市)

上述形式的微写作, 各省市都无一例外地将其放在试题的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部分, 分值一般为4 分。我们可以把这类微写作看作是中考微作文的雏形。

三、中考微作文的基本类型

归纳一下, 中考微作文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应用类、描写类、说明类、论述类、续写类、感悟类、图文转换类等 (需要说明的是, 这样的分类可能缺乏统一的标准, 此处仅为表述方便而为之) 。

(一) 应用类

应用类微作文, 就是在题目限定的字数内, 拟写常见的应用文, 如请柬、书信、消息、通知、聘书、解说词、申请书、开场白、留言条、欢迎辞、欢送辞、广播稿等。

阅读下面材料, 写一则招领启事。

昨天 (2015 年6 月24 日) 下午, 有位同学在学校阅览室拾到一个红色钱包, 钱包内有人民币55元, 饭卡1 张。这位同学把钱包交到了德育处。请你以学校德育处的名义拟写一则招领启事, 请失主到学校德育处认领。

(2015 年海南省)

应用类微作文的备考, 可练习写常见的应用文, 注意应用文的基本格式。

(二) 描写类

描写类微作文, 就是在题目限定的字数内, 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方法, 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在上段文字中, 作者从生长环境、外形体态、风度气质等方面, 描绘出莲花的独特形象。请你模仿这种写法, 另选一种植物进行描写。要求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100 字。

(2015 年郴州市)

描写类微作文的备考, 可重点训练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三) 说明类

说明类微作文, 就是在题目限定的字数内, 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事物进行简单说明和介绍。

说明是以简洁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请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你喜欢的一件物品。要求:至少用两种说明方法, 不少于80 字。

(2015 年山西省)

说明类微作文的备考, 要着重训练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等说明方法。

(四) 论述类

论述类微作文, 就是在题目限定的字数内, 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论述, 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

阅读下面材料, 根据要求答题。

2015 年4 月18 日, 江阴城西小学的同学及其家长们, 在江阴黄山湖公园举行了一场“天使行动”漫画作品慈善义卖活动, 义卖所得款项将捐赠给常州金坛常胜小学一名患白血病的女孩。金坛市11 岁的“小画家”王梓伊获悉后, 也赶到江阴, 将自己的画作义卖;两名在江阴的外国友人得知后, 也来到现场参与义卖捐赠活动。

请结合上面材料, 以“善举无价”为观点, 展开简要的论述。字数在100~120 字之间。

(2015 年无锡市)

论述类微作文备考的重点是, 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五) 续写类

续写类微作文, 就是在题目限定的字数内, 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 按照材料的写作思路, 根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 对材料作自然延伸。忠于原材料是续写的前提, 合理想象是续写的关键, 还要注意续写部分与原材料的自然衔接与过渡。

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 在第二段冒号之后续写一段文字。

要求: (1) 字数不少于130 个字; (2) 内容要写得合情合理, 而且要与给出的文字衔接、对应。

我们应当喜欢青年人, 因为他们好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你看:青年人朝气蓬勃, 正在兴旺时期, 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最少保守思想, 敢想敢干, 勇于创新;而且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什么困难也吓不倒他们。但是, 他们也有弱点, 这就是他们往往急于求成, 做事浮躁, 甚至蛮干。这一点我们应当警惕。 (第一段冒号之后共110 个字)

我们也应当喜欢老年人, 因为老年人比之青年人, 有他们突出的优点:___________。

(2015 年呼和浩特市)

续写类微作文的备考, 应在忠于原材料、合理想象、与原材料的自然衔接等方面进行训练。

(六) 感悟类

感悟类微作文, 就是在题目限定的字数内, 写出自己对相关事物或参加某项活动的认识和体会。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 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班上准备召开名著阅读经验交流会, 分享同学们阅读名著的经验。请以你读过的一部名著为例, 写一段话, 简要介绍你阅读名著的经验。

题目二:学校校刊准备开辟“走进博物馆”栏目, 分享同学们参观博物馆 (或纪念馆) 的收获。校刊主编向同学们征稿。请你写一篇稿件, 简要写出参观某座博物馆 (或纪念馆) 后,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是怎样获得的。

要求: (1) 内容真实具体, 语言准确得体; (2) 字数在150~200 之间; (3) 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15 年北京市)

感悟类微作文的备考重点是, 把握感悟类微作文的写法, 再作些相应的小练习。

(七) 图文转换类

图文转换类微作文, 就是在题目限定的字数内, 将题目提供的图表、图片、徽标、漫画等隐含的信息内容转化成文字进行表述。

根据下列情境, 完成相关任务。要求:内容完整, 条理清楚, 语言得体, 150 字以内。

5 月16 日, 张婶来报喜, 说女儿已被国外某大学录取, 9 月25 日开学。原准备买车的10 万元钱要作留学之用了, 现在想用这笔钱作短期投资。请你根据下面招商银行理财产品宣传单的有关内容, 向张婶介绍理财信息并推荐合适的一款。

(2015 年嘉兴市)

图文转换考查学生的想象、分析、概括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备考时, 可适当做些图文转换的练习, 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微作文进入中考, 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增加微写作不是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试题难度, 而是丰富语文学习。今后的微作文会如何命题?笔者以为, 以上列举的七种类型仍会沿用, 同时也会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 使题型更丰富和新颖。微作文的备考要加强各种表达方式的训练, 而这也有利于中考大作文的写作。

摘要:微作文, 是微型作文的简称, 也称微写作, “短平快”是其显著特点。当前, 中考语文试题中较多地出现了微作文的考查。中考微作文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应用类、描写类、说明类、论述类、续写类、感悟类、图文转换类等。

备考策略之资料分析 第5篇

简为教育

资料分析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最终成绩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般而言,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各部分当中属于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答题强调时间性,因此位置靠后的“资料分析”是历来失分最为严重的一部分。

资料分析题围绕着统计型的数据展开题目设置,如何快速的找到数据,如何正确的理解具体的计算方式,如何应用基本的速算技巧解决计算问题,这是备考阶段的重要内容,也是本书着力强调的重点。

与此同时,资料分析题还具有训练性,高分的取得与大量的练习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强烈建议考生在备考时多做练习题,特别是多做有时间限制的练习题,这对于大家答题能力的真正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料分析:的调整。,资料分析主要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所强调的重点互不相同,在备考时要根据每一块的特点做针对性

一、阅读技巧,资料分析的材料主要有四种:文字型材料,核心在于对关键字、关键词的把握,也就是采用圈读法快速找到数据,进而为下一步计算做好准备;表格型材料数据结构比较清晰,一般来说,考生都可以迅速、准确找到所需数据。因此,表格型材料主要测查的是考生的速算技巧,在阅读表格型材料时,着重在表格标题及横纵轴的把握;图形类材料,常见的图形样式有柱状图、趋势图和饼状图,图形类资料是所有题目中最为直观的一种,在阅读此类材料时要注意其时间和单位,然后注意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混合型材料,这是近几年考察比较多的类型,混合型材料从本质上讲并没有特殊的难度,但是毫无疑问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与衔接是考察的重点。

二、统计术语,在之前介绍资料题目解析时讲到,资料题目解析主要考察三方面的基本能力,其中一方面就是统计术语的掌握,统计术语是资料题目解析题目设置的中心,统计术语也是考生最容易出错的考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将资料题目解析中常考的统计术语以及关于这些统计术语的考点做一点梳理,进而搞清楚这些术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快速解题至关重要。如:

(一)基期量与现期量

资料题目解析中,在描述关于某个统计指标变化时,经常采用的形式是一个时期的量与另一个时期的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时,作为对比参照的时期称为基期,而相对于基期的为现期。

如表述“与2009年相比,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这里的2009年为基期,2010年为现期。“与日本相比,中国在2010年8月的出口总额增长了„„”这里的日本是基期,中国是现期。

描述基期的具体数值我们称之为基期量,描述现期的具体数值我们称之为现期量。

考点

1、已知现期量求基期量(除法)

例1、2007年前三个季度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1794元,同比增长15.6%,则2006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为()。

A、1452元

B、2074元

C、1552元

D、1172元

解析:2006年为基期,则2007年为现期,2006年前三季度的平均工资为:1794÷(1+15.6%)。

考点

2、已知基期量求现期量(乘法)

例2、2007年前三个季度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1794元,同比增长15.6%,若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则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为()。

A、1872元

B、2074元

C、1852元

D、1972元

解析:2007年为基期,则2008年为现期,2008年前三季度的平均工资为:1794×(1+15.6%)。

(二)增长量与增长率增长量用来描述基期量与现期量的绝对变化量,计算公式为:

增长量=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增长率

增长率是用描述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的相对变化量,具体计算公式为:

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100%=增长量÷基期量×100%

在资料题目解析中,经常还会出现增长速度,增长幅度这两个概念,如没有特殊说明,增长率与增长速度和增幅表示的同样的意思,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当提到了增长快慢时指的是增长率的大小比较。

考点

1、增长量计算

3、据行业统计,2010年上半年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0963万吨,同比增长12.5%。则2010年上半年,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加约多少万吨?()

A、1009 B、1218 C、1370 D、1787

解析、计算增长量一般有2种计算方式,“现期量-基期量”或者“基期量×增长率”。计算方式为:(1)10963-10963÷(1+12.5%);(2)10963÷(1+12.5%)×12.5%。

考点

2、增长倍数计算

例4、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同比增加3.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321元,同比增加3.4%。则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高出()倍。

A、3.12 B、2.12 C、1.12 D、4.12

解析、计算增长倍数时要注意,增加倍数=增长量÷基期量=现期量÷基期量-1。所以本题的计算方式为:(10346-3321)÷3321或者10346÷3321-1。

考点

3、增长率计算

例5、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853元,同比增长18.8%,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015元,同比增长11.8%。则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月平均工资大约高出()

A、82.6% B、84.1% C、95.1% D、88.2%

解析、计算方式为:(1853-1015)÷1015=82.6%。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统计术语决定了资料分析的具体的考试考点,只有掌握了每个统计术语的具体用法才会正确的将材料中的数据进行正确的运算,这一点在专业干部考试中尤其明显,专业干部考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材料中的数据怎么使用,分不清楚是用乘法呢,还是除法,在后面的具体章节讲解中,有具体的阐述资料分析所涉及的统计术语。

三、速算技巧

速算是资料分析数据处理的方法,考生对于资料分析最大的恐惧在于,他们认为资料分析就是大量数据的运算,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资料分析中的数据处理考察的考生的基本分析能力,所谓分析是建立在快速计算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考生必须掌握常见的速算技巧,常见的速算技巧有4个,分别是估算法,直除法,差分法,公式法,还有一些特别的细化的方法如凑整运算,截位运算等等,以直除法为例来阐述速算技巧中的一些基本内容。

1、直除法

“直除法”是指在比较或者计算较复杂分数时,通过“直接相除”的方式得到商的首位(首一位或首两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速算方式。在应用直除法之前,一般都要先进性一定程度的估算,应用范围更广的是直除法,直除法可以解决试卷中的大部分除法类计算题。

方法

1、若选项首位不同,则通过判断结果首位来判断答案,具体做法是“试商”判断结果首位;

方法

2、若选项前两位或三位不同,则通过除以除数的前两位来判断答案,即取除数前两位计算结果(除数四舍五入取前两位);

方法

3、如果除数的首位是1或2,那么直接除以除数的前三位(除数四舍五入取前三位);

(注:如果选项结果差别特别小,那么直接除以除数。)

1、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猛增长,1985、1995、2005年的值分别为289、2478、7883亿元人民币。那么,1995年值为1985年值的()倍,2005年值为1995年值的()倍

A、9.1;3.2 B、8.6;3.2 C、9.1;2.9 D、8.6;2.9

解析:观察选项可以知道,本题只需判断结果的首位即可得到答案,2478÷289,首位判断为8,所以首先排除AC,7883÷2478,首位判断为3,所以排除D,答案选择B选项。

例2、2008年,新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05.3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474.95万亩。请问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为多少?()

A、35.12% B、36.37% C、37.49% D、38.25%

解析:观察选项可知,本题只需确定结果的前两位,6805.31四舍五入取前两位是68,结果的前两位是36,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例3、2008年,新疆农林牧渔渔业总产值1176.6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84.19亿元。请问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例为多少?()

A、64.7% B、66.6% C、68.3% D、70.4%

解析:观察选项可知,本题只需确定结果的前两位,除数是1176.69,根据直除法,应取1176.69的前三位,四舍五入取前三位得118,所以结果的前两位是66,答案选择B选项。

例4、2009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为1806.53亿元,同比增长8.64%;毛利润总额为134.36亿元,毛利率为7.44%.2009全国旅行社的旅游业务营业收入为1745.59亿元,同比增长8.87%;旅游业务毛利润为120.27亿元,旅游业务毛利率为6.89%。则2009年全国旅行社非旅游业务的毛利率约为:()

A、8% B、11% C、17% D、23%

解析:毛利率=毛利润÷收入,非旅游业务的收入为1806.53-1745.59≈61,非旅游业务的毛利润为134.36-120.27≈14,所以毛利率为14÷61,首位判断为2,所以答案选择D选项。

四级听力考点分析及备考策略 第6篇

短对话

近年来的四级改革都没有改变短对话的出题形式,可以说它是最稳定且最易让考生适应的题型。同时,短对话篇幅短小,语言风格偏口语化,难度不高,适合短期突击。短对话的命题可以用“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形容:在有限的篇幅里,通过一词多义、固定句型和固定词组搭配等体现考查方式的多元化。

考点一:一词多义

今年6月四级听力短对话第12题的录音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The data is harder to interpret than I expected.”由于该句中提到了data一词,所以这里的interpret不应取“口译”的意思,而应指“理解”。像这种利用熟词僻义来命题的例子在以往真题中也出现过。比如在短文理解中,曾考过ring当“树的年轮”讲的意思,且有关年轮的内容成为整篇短文理解的主题。如果考生对该单词的理解仅仅限于“电话铃音”“戒指”等,那自然就把整篇文章的内容都理解错了。

在今年6月四级考试的同一份试卷上,有两道短对话题都提到了同一个单词due。其中一个对话中有这样的句子:“You’ve known for months the report is due today.”这里的due是形容词,表示“到期的”。另一个对话中的句子是这样的:“Unfortunately, it’s been delayed due to the bad weather.”这里的due不是作为独立的单词出现,而是和其后的to构成了词组due to,表示“由于……”。考生如果只知道其中一个意思,就很容易把句子理解错了。

备考建议:四级听力部分对词汇的考查不像阅读理解那样强调考查长难词,而重在考查考生对词汇的灵活应用,要求考生能听出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因此,在选择词汇书时,考生应优先选择每个词条下带有例句的词汇书,这样就能结合例句了解单词的各种含义及用法。同时,对于自以为已经记住的词汇,考生也不要掉以轻心,要仔细检索各条释义,如果发现自己不熟悉的生僻词义,要不断地强化学习。

考点二:固定搭配

今年6月四级短对话第14题录音中的男士说:“Ellen, you should know better than to take Pam’s words for anything.”这句话中包含了两个固定搭配:sb. should know better than to do sth. (表示“某人真不应该做某事”)和take one’s words for anything (意为“把某人的话完全当真”)。第18题录音中的女士说:“I really enjoy that piece you just played on the piano. I bet you get a lot of requests for it.”其中的I bet也是常用搭配,表示“我敢打赌,我确信”。

备考建议:对于固定搭配,考生平时要多留意,多积累。同时,鉴于短对话的内容和形式与情景口语关系密切,考生也可以利用情景英语口语书籍边听边积累书中的固定英语表达。这样做不仅为四级听力考试做了充足的准备,也为开口说英语积累了语言素材。

长对话

长对话的内容多且时间长,这使它能够铺陈出具有不同主题倾向的对话类型。每一种对话形式都有其语言特色,难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考生了解各种对话形式并分别予以掌握。另外,由于长对话语言信息量大,考生会听到很多与答题无关的次要信息,所以掌握答案出现规律、学会判断信息的主次就显得十分重要。

考点一:三种对话形式

考生在听录音的第一个对话回合时就可以判断出该对话属于何种类型,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听录音。长对话的对话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对话形式为讨论(Discussion)。录音中的对话双方打过招呼后,开始就生活、工作上的话题进行交流。例如2011年6月四级听力真题第一个长对话的开头。

M: Hello, Professor Johnson.

W: Hello, Tony. So what shall we work on today?

第二种对话形式为面试(Interview)。录音中的双方一方为面试官,另一方为应聘者。在历年真题中,面试话题谈论最多的是应聘者以往的工作经历、应聘新工作的原因以及薪资待遇等。今年6月有一篇长对话题就是这种形式,在录音开头考生可听到下面的对话。

W: Good afternoon, Mr. Jones. I am Teresa Chen, and I’ll be interviewing you. How are you today?

M: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Miss Chen?

W: Good, thanks.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experience in this kind of work?

M: Well, for several years, I managed a department for the Brownstone Company in Detroit, Michigan.

第三种对话形式是节目演播(Program)。录音中对话发生的情景是在演播室内录制访谈节目,对话一方为主持人,另一方为接受访问的嘉宾。这类对话开头会有明确的情景提示,通常以“welcome to …”来提示,例如四级听力最新样题第二个长对话的如下开头。

W: Good evening, and welcome to this week’s Business World, the program for and about business people. Tonight we have Mr. Steven Kane who has just taken over an established bicycle shop. Tell us, Mr. Kane, what made you want to run your own store?

M: Well, I’ve always loved racing bikes and fixing them.

备考建议:讨论类对话难在话题跳跃性较大,例如在录音开头讨论升职,接下来可能会话锋一转,讲起婚礼筹备事宜。这就需要考生紧紧把握住话题的转换。面试类对话中所谈的话题非常统一,即职业发展,但这一情景下可能出现较难的词汇,考生需要多留意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词汇。节目演播类对话中主持人除了开场白介绍节目和嘉宾名称外,仅提出几个简短的问题,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嘉宾在侃侃而谈。这就意味着考生应该重点听嘉宾的发言,厘清主次关系。

考点二:答案出现的位置

长对话考题的考点和答案在对话中出现的位置较为规律:在对话中,提问者的话往往会成为考点,而且每当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就意味着出现一个新的内容层次;而回答者的话中往往会出现考题的答案。考生只需遵循上述规律,便不难在对话中找到答案。例如今年6月四级听力长对话第20题,考题问:“Why does the man want to leave his present job?”考生便可以根据录音中的以下对话回合找到答案。

W: Oh, how interesting. Tell me, why do you want to leave your present job?

M: I’ll finish school in a few months, and I’d like a full-time position with more responsibility.

备考建议:因为答句中往往含有题目答案,所以对于回答者说话的内容,考生一定要集中精力听,并做好听写笔记。

短文理解

当听力考试进行到短文理解这一项时,试题难度陡然上升,因为此部分考生听到的是包含长难句的短文。此时,考生除了要掌握答案出现的规律(在下文的考点一和考点二中详述),还要适应语言书面化的特点,在听冗长而不带语气停顿的句子时,准确判断何时出现说话人强调的信息,并积极对比选项,选出符合录音关键信息的一项。

考点一:首句常含有答案

短文理解题的录音内容呈“总—分”结构,首句往往是全篇主旨句,因此常有问题针对首句考查。例如最新四级短文理解样题的短文一是这样开头的:“I first met Joe Gans when we were both nine years old, which is probably the only reason he’s one of my best friends.”接下来短文重点介绍了说话人与Joe Gans的友谊。而其后的第16题便这样提问:“Why does the speaker say Joe Gans became one of his best friends?”显然,首句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备考建议:与听短对话、长对话时随着对话的展开慢慢进入状态不同,对于短文理解,考生必须从开始听录音的那一刻便全神贯注,尽快进入状态。

考点二:转折和强调处有答案

最新的四级短文理解样题短文三第22题的题干如下:“Why do some children trapped in a burning building hide from masked firefighters?”其答案在这样一个句子中:“Saddest of all is when children catch a glimpse of the masked firefighter but hide because they think they have seen a monster.”该句中的saddest of all表示强调,but表示转折。在听录音时,对于这样含有表强调和转折的词汇的句子,考生要格外注意听,并记好笔记。

备考建议:录音中包含答案的句子往往在语气或表达结构上有显著特点。四级听力中考查最多的就是转折和强调这两种语气,所以当考生听到but、however、most等词以及强调句型、形容词最高级等表达法时,应特别注意。

短文听写

从最新样题来看,复合式听写由单词和句子听写改为单词和词组听写的考查形式后,听力短文的长度依然是350个单词左右,结构还是“总—分”结构。其中,单词听写考得多,词组听写考得较少,而且每个词组不超过三个单词。

考点一:单词只考四大类实词

通过历年四级听力真题考生可以发现,听写部分就单词来说只考名、动、形、副四大类实词,虚词一律不考,而拼写复杂、发音特殊的词或者有近音、同音的词往往是考查的重点。由于考试要求听写“录音原词”,所以名词单复数,动词时态和语态,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细节都要与录音完全一致,考生不能擅自使用近义词和同义词替换录音中提到的词。

考生可以在听录音前迅速浏览每个空格前后的单词,推断出要填入的单词词性和含义,这样之后听录音时便有了心理预判。例如,最新四级短文听写样题第26题的空格前出现了is和more,那么空格处必为形容词,正确答案为curious。第27题空格前出现了and这一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说明空格内要填入的单词或词组在形式上和and之前的部分应该是一致的,而and之前出现的单词是finding,这说明空格内需填入的内容也应该为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正确答案为figuring things out。

备考建议:要答好单词听写题,考生必须夯实词汇基础。在背单词时,考生必须牢记单词的拼写、含义和发音,三者缺一不可。比如plumber (水管工)一词中字母b不发音,如果考生背单词时忽略了这种特殊的发音现象,只记得拼写和含义,那么在听到该单词时就会反应不过来。

考点二:词组侧重“动词+介词”搭配

在最新的四级样卷中,短文听写题共有三道题考查词组,分别是第27题的figuring things out、第29题的interacting with和第33题的trying it out。这三道题考的都是“动词+介词”的搭配。同一个动词之后跟不同介词,表达的含义千差万别。所以,考生在听录音时,要格外注意动词后跟的是哪个介词。

英语听力(江苏)卷分析及备考启示 第7篇

我们对近6年江苏卷英语听力的试题, 从材料的字数、对话的话轮、话题的内容、问题提问的方式及所涉及的词汇等五大方面, 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得出一些规律和启示。

1.1 英语听力总体情况

江苏卷的听力测试, 从形式上看, 测试的方式没有显著的变化。该部分仍然是由两节构成:第一节为五个小对话, 每个对话只读一遍;第二节为四个较长些的对话和一个独白, 只是在第二节, 针对各段对话所设计的问题数上有一点小小变化, 如08年卷, 每段对话设计出3个问题, 其它年份卷一直以“2-2-3-4-4”问题模式, 采取由简到繁、逐步提升的原则。

1.2 听力原文字数的变化

据SPSS工具统计, 近6年英语听力材料总字数从06年至2011年分别是:878、695、754、836、903、942。这说明听力的字数从07年开始呈渐升的趋势, 11年的总数较07年超出247个字, 即多出一篇较长独白的字数;11年比10年又增了39个字, 等于又增加了一节小对话的内容。这些数据的变化至少能说明两点:一是听力卷的信息量在增大, 能力要求在不断提升;二是听力的语速在加快, 难度在加大。

1.3 话轮数的变化

各段对话中男、女之间的话轮总次数, 六年间分别是:23、24.5、23、25.5、20.5、18。其特点是话轮数呈一条波动曲线, 09年始有下降趋势。

话轮 (turn) 的递增及变化标志着话轮轨迹的延伸和对话的步步深入 (俞福祥2007.6) 。话轮少, 对话走向单一, 信息较为集中, 但缺少补充、解释、说明、肯定、确认、怀疑、惊讶等信息, 一旦听者没能及时把握说话人的信息, 就再也没有机会得到补充, 所以, 它给听者增大了难度。而话轮次数多的对话, 说话人在交际时, 常会出现“并存话轮” (concurrent) , 它同正在进行的主话轮有联系, 常扮演着一种配合的作用, 使双方对话正常进行下去 (沈逸平2006.2) 。并存话轮常起到重复、解释、确认、赞同、否定等作用和表示惊讶、憎恨、反对等感情色彩, 能给听者带来更多获取信息的机会。例如: (2009江苏卷听力第九段对话)

...

W:We have a locker of our own which is a small box with a lock within textbooks and our personal things in it.I just bring a day pack to school.

M:A day pack?

W:Yes, it is a small bag which you carry on your back.

M:What do you carry in it?

...

对话里M:A day pack?与W:Yes, it is a small bag which you carry on your back.所形成的一次话轮, 重复了a day pack, 并解释了其作用, 使听者对其含义听得清楚、把握准确。

1.4 听力考查的话题

听力所涉及的十个话题基本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 部分话题出现频率非常高, 例如:出现频率多达6次的是:Travelling/Tour/Outing/Party;A plan/arrangement/invitation;A talk on jobs/a play/a holiday。频率达5次的是:Shopping/prices。频率达3次的是:Explaining a reason;Professor's lecturing;A talk on time or hours;Introducing an activity/method/a place;City/school life。频率达2次的有:Hotel booking/services;A talk on common/scientific knowledge;A telephone call;A talk on finding a place/seat;A talk on weather。但2011年卷出现三个新话题, 如:Text 8关于the third-hand smoke, Text 9介绍英国小镇Louisville, Text 10解释Why some people never dream, 考生对这些话题的背景知识不熟悉, 于是就觉得难度大, 今年听力得分比去年下降1.45分 (江苏教育考试网) 。

1.5 提问的方式

对比、归类近六年听力设问方式后, 发现每年听力卷问题的设计主要围绕下列九大要点:

1) 判断与推测说话人的行为、活动、或动作。

What will/can...do next/probably do/do in ten minutes/on the second day/in practical ways?

What has...decided to do...?等。

2) 判断与推测活动的地点、时间等。

Where can...come from/will...meet/does...probably take place/will be...in about an hour?

Where can...learn about.../hear this talk/are the speakers...?

When does...close/did...happen/are...expected to ask questions?

How long will...probably stay in...?等。

3) 推断说话人的身份、相互关系、特征等。

Who could the man speaker probably be?

What relation is the woman to Mr.Cooper/what's relationship between A and B?等。

4) 判断说话人行为、活动的方式。

How did the accident happen?

How does the man go to work?等。

5) 推断说话人的意图、目的、态度、观点等。

Why...plan to go to some place?

What does the man mean by saying sorry?

What does...think about sth/sb.?

How does...feel about sth.?/what's...opinion about...?等。

6) 判断商品的价格、尺寸, 人的年龄或其它数字类信息。

What's the price/size/seat number?

How many visitors...come?

How old was the baby?等。

7) 推断某事物的内容、特征等细节或对某事物的解释。

What surprises the girl at school?

What is in the suitcase?等。

8) 推测话题的大意。

What's the message (talking) about?

What can...infer/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What does...suggest/suggest sb.should do?等。

9) 判断说话人某行为、动作的原因。

Why does...say/sing/stop...?

Why was...late for...?

Why is it popular?

Why doesn't she take...?等。

统计还发现, 06至10年间“1、2、3、5、7”这五大要点出现频率最高, 2011年卷则更偏重于深层次问题的考查。

1.6 词汇的使用

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词汇具有三大特点:

1) 听力内容多为口语化素材, 其词汇基于《考试说明》中所列的常见词汇, 除地名、人名之外, 很少有古怪、生僻的词, 其难度为中等或中等偏下, 如06年卷出现了boarding, deliver, secretary, district;又如2011年卷出现了block, opposite, bathe, painful, pattern, totally, sort out等词。

2) 数字类 (含时间类) 词汇出现频率高, 如2010年卷中出现了下列数字类词汇:

(1) half price, saving 15 dollars;

(2) at 9:00, at 3:00, at 4:00;

(3) 75 pounds;

(4) 20 pairs of shoes;

(5) a day or two;at 5:00 pm, October 12th;

(6) at 8:50 am, 40 miles per hour;

(7) since 1916, at 9:00 am, by 8:45 am, at 9:30, at 10:20, at11:00, at 12:00等等。

3) 常出现一些通过加前缀、后缀、派生、合并法等衍生出的新词, 如:sightseeing, shortcut, New Zealander, boarding-card, suitcase, well-equipped, middle-sized, locker, banker等。

2 听力测试命题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 未来高考英语听力命题趋势可以总结如下:

1) 听力材料的信息量会逐年增大, 总字数将上升到1000字左右。

2) 听力的语速将在2011年的基础之上, 略有增快。

3) 总体难度系数会在平稳中有所提高, 深层次的问题数会增加。

4) 话题的选材上, 会有近六年高考听力2至5个话题项目的重复, 其它话题项目将会在《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68个功能意念项目和24个话题范围之内变换。

5) 对说话人行为、活动的预测, 活动地点、时间的推断, 人物身份、特征、相互关系的推测及某一事物的内容、特征、定义等细节的准确判断将成为设问的重点。

6) 过去没有或很少设问的项目, 如“说话人行为、活动”的原因 (Why) 、方式 (How) 及某个话题的主旨大意类 (What) 等深层次理解题, 将可能成为被设问的方向。

7) 从题型设计上看, 一般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 简单计算题, 包括时间和价格等的计算。

(2) 推理判断题:包括对话发生地, 谈话者之间的关系, 说话者的意图、态度等。

(3) 事实细节题:包括事情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或方式等。

(4) 主旨题:对话双方讨论的主题或大意。

3 有效复习、备考方法

影响英语听力的因素有语音、词汇、语速、语调、重音、句法等语言因素, 也有文化背景、记忆力和

应试心理等非语言因素。为了提高复习效率, 进行针对性训练, 首先要找准学生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

3.1 学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高三师生的调查, 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困难:

1) 听力语速快, 信息在瞬间即逝, 学生不能抓住信息, 特别是第一节五段小对话。

2) 把握不了关键词, 学生对所听的内容 (音) , 不能迅速与某一词 (形) 产生链接, 即“音—形—义”不能有效转换和生成。

3) 数字运数题错误率高, 困难在于学生不能捕捉到前后两个或更多的相关数字信息, 或只记住最后提及的数字, 忽略了前面的数字信息。

4) 缺乏背景知识, 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环境、观点、意图或态度, 有碍于信息的判断和推理。

5) “前摄抑制”现象, 学生常对刚刚没听懂的内容产生“纠结”, 造成对后面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3.2 有效解决方法

1) 精泛并举。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多听多练, 我校每周安排3至5次, 每次18至20分钟, 内容系统, 听后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自行核对。但仅这样还不够, 我们分阶段增加听力专项技能训练, 即精听, 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听前、中、后作技巧的指导与点拨。

2) 有序训练、阶段突破。围绕课程标准语言 (听力) 技能目标要求, 从六级目标开始, 分阶段、分重点进行训练, 向九级目标迈进, 具体为:

第一阶段:抓住段中关键词;理解话语间逻辑关系;理解故事、记叙文中人物、事件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独白 (演讲、讨论) 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第二阶段:识别与段中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推断;听懂材料中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和结果;听懂熟习的话题并抓住要点;识别话题中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一般广播信息, 如天气预报。

第三阶段:抓住一般语段的观点;听懂熟习话题的讨论和谈话并记住要点;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听懂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的主题或大意;抓住较长发言的内容要点、理解说话人的观点及意图;听懂委婉的建议或劝告。

3) 熟习常见的话题, 力争全覆盖课程标准中列出的68个功能意念项目表和话题项目表中的全部内容, 并作为平日训练的重要素材。

4) 定期收听VOA、BBC广播和21世纪英文报, 通过听、读的方式向学生大量输入最新的信息, 如:2011年世界诺贝尔科学、和平奖、全球天气变化、最新科技成果, 国内物价上涨与控制、校园安全、孩子教育、食品安全、日本福岛核辐射、利比亚内战等等, 把听力内容与正在变化的世界联系起来, 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丰富了课堂, 更有益于听能的提高。

5) 突出各种数词、量词和时间类词汇的复习:包括发音、拼写、含义等如:six, sixth;fifteen, fifteenth;eight, eighty;in the twentieth century;in the nineteen nineties, quarter;fortnight等。

6) 备课组为学生提供自主提高的平台。每次听力结束后让学生立即去朗读刚听过的材料, 追忆刚听时的感觉, 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各备课组每两周组织一次听力测试, 要求学生自我评价与分析。备课组建好英语听力资源库, 设计好各层次的听力材料, 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 有针对性地进行听力训练。

江苏高考英语听力试题一直沿用全国英语听力测试题, 希望以上分析能对开设听力测试的省份及学校的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摘要:该文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 讨论近六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听力试题的内容、特点、考查重点、命题趋势, 以及学生在听力中存在的困难和高三英语复习备考过程中应采取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试卷分析,测试趋势,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06、07、08、09、10 (江苏卷) 考试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3]刘景军.百朗英语听力风暴[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0.

[4]俞福祥.英语会话课中话语模式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6.

[5]沈逸平.口语交际中并存话轮作用[J].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2006, 2.

[6]Duncan Starkey Jr.Some Signals and Rules for Taking Speaking Turns in Convers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 1972, 23 (2) :283-292.

[7]Sacks Harvey, et al.A Simplest Systematic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 1974.

[8]Wiemann John, Knapp Mark.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75, 25:75-92.

[9]Cook G.Language Teaching Discours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备考分析 第8篇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属于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 侧重考查考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基本的阅读技能, 同时还考查考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阅读策略等。在阅读理解试题中, 具体考查考生理解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以及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六种基本能力。

一、理解主旨和要义

【考纲解读】

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主旨要义。有时从文章的第一个段落, 甚至第一个句子即可得出文章的主旨要义, 从这一段或这个句子读者会知道文章描述的是谁或什么 ( 即文章的主题) , 亦会了解作者希望读者了解主题方面的哪些内容。有时, 文章的主旨要义则需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进行推断。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略读文章、领会大意的能力, 它对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命题分析】

理解主旨和要义考查考生的深层理解能力, 需要考生立足整体, 宏观把握全文的意思,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要义。

在试题中, 我们将考查这种阅读能力的题型称为“主旨要义题”。根据统计和测试结果可知, 该题型考查频率较高, 但所占比例不大, 属于难度较大的题型。

概括文章的标题、归纳段落大意、确定段落主题句或小标题等, 均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义的能力。

命题形式通常有:

1. What / Which can / could be the best titlefor the text / passage?

2. What does the author intend / want to tellus in the passage?

3. What is the text / passage mainly about?

4.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paragraph?

【试题选析】

Last summer, two 19th-century cottages wererescued from remote farm fields in Montana, to bemoved to an Art Deco building in San Francisco.The houses were made of wood. These cottagesonce housed early settlers as they worked the dryMontana soil; now they hold Twitter engineers.

The cottages could be an example of theindustry's odd love affair with“low technology”, a concept associated with the natural world, andwith old-school craftsmanship ( 手艺) that existslong before the Internet era. Low technology is notvirtual ( 虚拟的) —so, to take advantage of it, Internet companies have had to get creative. Therescued wood cottages, fitted by hand in the late1800's, are an obvious example, but Twitter's designs lie on the extreme end. Other companies are using a broader interpretation ( 阐释) of low technology that focuses on nature.

Amazon is building three glass spheres filledwith trees, so that employees can“work and socialize in a more natural, park-like setting”. AtGoogle's office, an entire floor is carpeted inglass. Facebook's second Menlo Park campus willhave a rooftop park with a walking trail.

Olle Lundberg, the founder of Lundberg Design, has worked with many tech companies overthe years. “We have lost the connection to themaker in our lives, and our tech engineers are theones who feel most impoverished ( 贫乏的) , because they're surrounded by the digital world, ”hesays. “They're looking for a way to regain theirindividual identity, and we've found that introducing real crafts is one way to do that. ”

This craft-based theory is rooted in history.William Morris, the English artist and writer, turned back to pre-industrial arts in the 1860's, just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Arts andCrafts movement defined itself against machines.“Without creative human occupation, people became disconnected from life, ”Morris said.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natural environments can restore ( 恢复) our mental capacities.In Japan, patients are encouraged to“forestbathe”, taking walks through woods to lower theirblood pressure.

These health benefits apply to the workplaceas well. Rachel Kaplan, a professor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has spent years researchingthe 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Herresearch found that workers with access to natureat the office — even simple views of trees andflowers — felt their jobs were less stressful andmore satisfying. If low-tech offices can potentiallynourish the brains and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employees then, fine, bring on the cottages. ( 选自2014年浙江卷阅读理解C篇)

1. The main idea of Paragraph 5 is that human beings . ( 第 52 题)

A. have destroyed many pre-industrial arts

B. have a tradition of valuing arts and crafts

C. can become intelligent by learning history

D. can regain their individual identity byusing machines

2. What might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passage? ( 第 54 题)

A. Past Glories, Future Dreams

B. The Virtual World, the Real Challenge

C. High-tech Companies, Low-tech Offices

D. The More Craftsmanship, theLess Creativity

本篇命制的4个题目中有两个考查理解主旨和要义的能力, 一个考查段落大意, 另一个考查文章标题。

1. B。通读第五段可知, 这种以手工艺为基础的理论根植于历史中。英国艺术家、作家威廉·莫里斯就在工业革命之后重新回到19世纪60年代前工业革命时期的艺术。手工艺运动本身是反对机器产品的。莫里斯说: “没有具有创造力的人类职业, 人们就脱离了生活。”由此可以推断, 该段主要说明人们对美术和工艺高度珍惜, 这种传统深深地根植于人类历史之中。

2. C。通读全文可知, 本文首先讲述两个19世纪的低科技小木屋被高科技网络公司看中, 接着又讲述人们对低科技东西的看法。低科技有自己的优势: 低碳、环保、接近自然。越是高科技公司, 其办公室越是原始和自然。因此, 用“高科技公司, 低科技办公室”作标题最合适。

【备考建议】

主旨和要义题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全文, 分析文章结构, 找出各段的主题句, 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要义。做题时, 考生一定不要在文章的细枝末节、某段或某句话上细抠, 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要总体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正确选项通常不含细节信息和表示绝对意义的词, 错误选项往往是对细节或文中某段的概括, 常含有表示绝对意义的词。

二、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考纲解读】

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阐述往往需要大量细节信息的支持, 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全文内容至关重要, 同时也是归纳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命题人员往往会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要求, 阅读文章以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或准确地寻求所需的细节。这类试题有时比较直接, 理解字面意思即可答题; 有时则较为间接, 需要归纳、概括和推理才能答题。

【命题分析】

理解文中具体信息侧重考查考生的表层理解能力, 需要考生耐心、细致地阅读文章, 捕捉关键词、句乃至段落中的特定信息。理解这些表面信息, 往往就能正确答题。有时, 需要考生对某些词、句或段落中的信息稍加推理才能答题。

在试题中, 我们将考查这种阅读能力的题型称为“事实细节题”。根据统计和测试结果可知, 该题型考查频率很高, 所占比例较大, 往往占阅读试题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大部分题目难度中等, 但有一些事实细节题的难度较大, 考生不可仅从字面信息答题。

判断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过程中的某个细节, 补充某些事实细节信息等, 均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的事实细节的能力。

命题形式多种多样, 往往以问题式或叙述式呈现。

【试题选析】

The Cambridge Science FestivalCuriosity Challenge

Dare to Take the Curiosity Challenge!

The Cambridge Science Festival ( CSF ) ispleased to inform you of the sixth annual CuriosityChallenge. The challenge invites, even daresschool students between the ages of 5 and 14 tocreate artwork or a piece of writing that showstheir curiosity and how it inspires them to exploretheir world.

Students are being dared to draw a picture, write an article, take a photo or write a poem thatshows what they are curious about. To enter thechallenge, all artwork or pieces of writing shouldbe sent to the Cambridge Science Festival, MITMuseum, 265 Mass Avenue, Cambridge 02139 byFriday, February 8th.

Students who enter the Curiosity Challengeand are selected as winners will be honored at aspecial ceremony during the CSF on Sunday, April 21st. Guest speakers will also present prizesto the students. Winning entries will be publishedin a book. Student entries will be exhibited andprizes will be given. Families of those who takepart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celebration andbrunch will be served.

Between March 10th and March 15th, eachwinner will be given the specifics of the closingceremony and the Curiosity Challenge celebration.The program guidelines and other related information are available at: http: / / cambridgesciencefestival. org. ( 选自2014年新课标卷阅读理解A篇)

1. Who can take part in the Curiosity Challenge? ( 第 21 题)

A. School students.

B. Cambridge locals.

C. CSF winners.

D. MIT artists.

2. When will the prize-giving ceremony beheld? ( 第 22 题)

A. On February 8th.

B. On March 10th.

C. On March 15th.

D. On April 21st.

本篇命制的3个题目中有两个考查理解事实细节的能力, 一个考查参加活动的对象, 另一个考查事件发生的时间。

1. A。根据第 一段中的“The challengeinvites, even dares school students between theages of 5 and 14 to create artwork or a piece ofwriting that shows their curiosity”可知该题选A。该句中的“school students”和“curiosity”是关键信息, 找准该信息就等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 D。根据第三段中的“Students who enterthe Curiosity Challenge and are selected as winners will be honored at a special ceremony duringthe CSF on Sunday, April 21st. ”可知该题选D。该句中的时间即为关键信息, 看清题目中的“the prize-giving ceremony”和该句中的关键词“winners”即可。

【备考建议】

事实细节题往往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题干要求, 阅读文章以获得某些特定信息或准确寻找所需细节。对于考查字面意思的细节题目, 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即可。对于较为隐蔽的细节信息, 需要稍做归纳、概括和推理才能答题。答题时, 考生要考虑三个因素才能保证不丢分:文本中如何叙述事实细节、题干是如何提问的、四个选项的区别何在。

三、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考纲解读】

正确理解文章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 也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不懂单词含义根本就谈不上理解文章。但英语单词的含义并非完全等同于词典中所标注的汉语意思, 其含义随不 同的语境 会有所不同。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灵活变化的词义, 才算是真正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 阅读文章时, 常常会遇到一些过去未见过的词, 但许多这类生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出来。这种不使用词典而通过阅读上下文来推断生词含义的能力, 是一个合格的读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因此也是阅读测试中经常检测的一种能力。

【命题分析】

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考查考生的深层理解能力, 需要考生充分理解上下文意思, 找准与画线生词相关的信息。如果考查词语的指代能力, 需要从画线单词 ( 往往是代词或名词) 前的信息中寻找线索。

在试题中, 我们将考查这种阅读能力的题型称为“猜测词义题”。根据统计和测试结果可知, 该题型考查频率较高, 但所占比例不大, 一套题中往往有1 ~ 2道试题, 属于难度较大的题型。

猜测生词的词义、猜测代词或名词的指代等, 均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的能力。

命题形式通常有:

1. The underlined word / part“…”in Paragraphprobably means“_”.

2. The underlined word / part“…”in Paragraphrefers to“_”.

【试题选析】

A

Sadly, the abundance of passenger pigeonsmay have been their undoing. Where the birdswere most abundant, people believed there was anever-lasting supply and killed them by the thousands. Commercial hunters attracted them tosmall clearings with grain, waited until pigeonshad settled to feed, then threw large nets overthem, taking hundreds at a time. The birds wereshipped to large cities and sold in restaurants.

By the closing decades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hardwood forests where passenger pigeons nested had been damaged by Americans' need forwood, which scattered ( 驱散 ) the flocks andforced the birds to go farther north, where coldtemperatures and spring storms contributed to theirdecline. Soon the great flocks were gone, never tobe seen again.

In 1897, the state of Michigan passed a lawprohibiting the killing of passenger pigeons, butby then, no sizable flocks had been seen in thestate for 10 years. The last confirmed wild pigeon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shot by a boy in PikeCounty, Ohio, in 1900. For a time, a few birdssurvived under human care. The last of them, known affectionately as Martha, died at the Cincinnati Zoological Garden on September 1, 1914. ( 选自2014年新课标卷阅读理解B篇部分内容)

The underlined word “undoing”probably refers to the pigeons' . ( 第 25 题)

A. escape

B. ruin

C. liberation

D. evolution

解析: B。考查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的能力。根据本段中Commercial hunters捕捉旅鸽的方法以及后文提到的旅鸽数目减少直至灭绝可知, 旅鸽遭到了毁灭性的灾难。由此可以猜测出undoing的意思是“毁灭”。因此, 该题选B。

B

In an effort to prevent language loss, scholarsfrom a number of organizations — UNESCO andNational Geographic among them — have formany years been documenting dying languagesand the cultures they reflect.

Mark Turin, a scientist at the MacmillanCenter, Yale University, who specializes in the languages and oral traditions of the Himalayas, isfollowing in that tradition. His recently publishedbook, A Grammar of Thangmi with an Ethno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the Speakers and Their Culture, grows out of his experience living, working, and raising a family in a village in Nepal. ( 选自2014年新课标卷阅读理解D篇部分内容)

What does “that tradition ” in Paragraph 3refer to? ( 第 33 题)

A. Having full records of the languages.

B. Writing books on language teaching.

C. Telling stories about language users.

D. Living with the native speakers.

解析: A。考查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指代的能力。根据第二段 中的“have for manyyears been documenting dying languages and thecultures they reflect. ”以及第三段中的“MarkTurin, a scientist at the Macmillan Center, YaleUniversity, who specializes in the languages andoral traditions of the Himalayas”可知, MarkTurin作为一名专门研究语言的科学家, 多年来一直在努力记录濒危语言及其反映的文化。另外, 从他出版的著作“A Grammar of Thangmiwith an Ethno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the Speakers and Their Culture”可知, 他为记录完整的濒危语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可以猜测thattradition指代“记录完整的濒危语言”。

【备考建议】

猜测生词词义的前提是依据该词所处句子的语境, 搞清楚上下 文之间的逻辑 关系。答题时, 可以利用上 下文语境, 通过对应 结构、平行结构、定语从句或同位语从句等进行推断, 可以根据转折、递进、因果、选择等关联词进行推断, 也可以利用 构词法进行推 断。有时, 命题人为了提高试题的难度, 将生词置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语句中考查, 因此考生要具备分析长、难句的能力。此外, 考生还需要关注就指代关系设置的题目, 这类题目通常就it, this, that, they, them等代词或用名词进行设问。答题时, 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分析语义转换的背景, 判断代词或名词指代的对象。

四、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

【考纲解读】

阅读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 即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 有时需要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 进行逻辑推理, 推测作者未提到的事实或某事发生的可能性等。

【命题分析】

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考查考生的深层理解能力, 重点考查考生透过词语的字面意义理解作者言外之意的能力。需要考生在理解原文表面信息的基础上, 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事实和线索, 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并做出一定的判断和推论。

在试题中, 我们将考查这种阅读能力的题型称为“推理判断题”。根据统计和测试结果可知, 该题型考查频率很高, 所占比例较大, 往往占阅读试题总量的一半以上, 大部分题目难度稍大, 在文中往往不能直接找到答案。

推断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分析作者未在文中言明的信息、判断文章的出处等, 均考查考生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命题形式通常有:

1. What can we infer about …from the passage?

2. Wha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text?

3. What will probably happen next?

4. Where does this text probably come from?

5. Where can you most probably read thispassage?

【试题选析】

One morning, Ann's neighbor Tracy found alost dog wandering around the local elementaryschool. She asked Ann if she could keep an eye on the dog. Ann said that she could watch it onlyfor the day.

Tracy took photos of the dog and printed off400 FOUND fliers ( 传单) , and put them in mailboxes. Meanwhile, Ann went to the dollar storeand bought some pet supplies, warning her twosons not to fall in love with the dog. At the time, Ann's son Thomas was 10 years old, and Jack, who was recovering from a heart operation, was 21years old.

Four days later Ann was still looking after thedog, whom they had started to call Riley. Whenshe arrived home from work, the dog threw itselfagainst the screen door and barked madly at her.As soon as she opened the door, Riley dashed into the boys' room where Ann found Jack sufferingfrom a heart attack. Riley ran over to Jack, but assoon as Ann bent over to help him the dog wentsilent.

“If it hadn't come to get me, the doctor saidJack would have died, ”Ann reported to a localnewspaper. At this point, no one had called toclaim the dog, so Ann decided to keep it.

The next morning Tracy got a call. A mannamed Peter recognized his lost dog and called thenumber on the flier. Tracy started crying, andtold him, “That dog saved my friend's son. ”

Peter drove to Ann's house to pick up hisdog, and saw Thomas and Jack crying in the window. After a few moments Peter said, “MaybeOdie was supposed to find you, maybe you shouldkeep it. ” ( 选自2014年山东卷阅读理解A篇)

1. How did the dog help save Jack? ( 第 42题)

A. By breaking the door for Ann.

B. By leading Ann to Jack's room.

C. By dragging Jack out of the room.

D. By attending Jack when Ann was out.

2. What was Ann's attitude to the dog according to Paragraph 4? ( 第 43 题)

A. Sympathetic.

B. Doubtful.

C. Tolerant.

D. Grateful.

3. For what purpose did Peter call Tracy? ( 第 44 题)

A. To help her friend's son.

B. To interview Tracy.

C. To take back his dog.

D. To return the flier to her.

4. What can we infer about the dog from thelast paragraph? ( 第 45 题)

A. It would be given to Odie.

B. It would be kept by Ann's family.

C. It would be returned to Peter.

D. It would be taken away by Tracy.

本篇命制的5个题目中有4个考查推理判断能力。

1. B。根据第 三段中的“As soon as sheopened the door, Riley dashed into the boys' roomwhere Ann found Jack suffering from a heart attack. Riley ran over to Jack, but as soon as Annbent over to help him the dog went silent. ”可知, 当Ann一打开门, 狗就冲进男孩子们的卧室, Ann发现Jack心脏病发作。狗朝Jack跑过去, 可是Ann一俯身帮助Jack, 它便默不作声了。由此可以推断, 是狗把Ann引到了Jack的房间, 以这种方式帮忙救人。

2. D。根据第四段中Ann说的话可知, 是狗过来把她引到Jack的房间, Jack才得到及时救助。是狗救了Jack的生命! 由此可以推断出, Ann对这只狗很“感激”。

3. C。根据第五段中的“The next morningTracy got a call. A man named Peter recognizedhis lost dog and called the number on the flier. ”和最后一段中的“Peter drove to Ann's house to pick up his dog”可以推断出, Peter给Tracy打电话的目的是想把他丢失的狗带回去。

4. B。根据最后一段中的“Maybe Odie wassupposed to find you, maybe you should keepit. ”可以推断出, 既然狗与Ann一家人有了感情, Peter便决定将自己的狗留给他们喂养。

【备考建议】

推理判断题要求考生以文字信息为依据, 既不能做出脱离原文的推理, 也不能只根据只言片语做出多步推理。尤其是深层次推理判断题, 不仅要结合原文字面意义, 更要看重字里行间的意义, 而不是读者主观认为合理的或文章已经提供的明显事实。

五、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考纲解读】

英语文章讲究使用主题段和主题句。主题段通常在文章开头, 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句可能在一段的开头, 也可能在中间或末尾, 作用是交代该段的中心思想, 再由全段展开或讨论这个意思。各个段落通常由某些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连接, 以使文章行文连贯。如果希望准确、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 必须对文章的结构有所了解, 把握住全篇的文脉, 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命题分析】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考查考生的深层理解能力, 需要考生立足语篇整体, 从宏观上把握全文的脉络, 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弄清各段的主题句,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甚至还要清楚作者的写作手法。

在试题中, 我们将考查这种阅读能力的题型称为“文章结构题”。根据统计和测试结果可知, 该题型考查频率较低, 所占比例很小, 属于难度较大的题型。但是, “七选五”任务型阅读理解大都隐含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的能力。

判断全文或某一段落的写作手法 ( 或写作顺序) 、将所给事件排序、选择文章结构图等, 均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的能力。

命题形式通常有:

1. This text is mainly developed _.

2. How is Paragraph 1 mainly developed?

3. Which is the correct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4. What i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试题选析】

A

I was never very neat, while my roommateKate was extremely organized. Each of her objectshad its place, but mine always hid somewhere.She even labeled ( 贴标签) everything. I alwayslooked for everything. Over time, Kate got neaterand I got messier. She would push my dirty clothing over, and I would lay my books on her tidydesk. We both got tired of each other. ( 选自2014年重庆卷阅读理解A篇部分内容)

How is Paragraph 1 mainly developed? ( 第38 题)

A. By analyzing causes.

B. By showing differences

C. By describing a process.

D. By following time order.

解析: B。考查理解段落基本结构的能力, 侧重对写作手法的考查。通读本段可知, 本段讲述作者不爱整洁, 乱放东西, 而室友Kate却把事事安排得井井有条 ( organized) , 甚至把一切都贴上标签。由此可以推断, 本段比较作者和Kate的不同之处。

B

Why do Americans struggle with watchingtheir weight, while the French, who consume richfood, continue to stay thin? Now a research byCornell University suggests how lifestyle and decisions about eating may affect weight. Researchersconclude that the French tend to stop eating whenthey feel full. However, Americans tend to stopwhen their plate is empty or their favorite TV show is over.

According to Dr. Joseph Mercola, a healthexpert, the French see eating as an important partof their lifestyle. They enjoy food and thereforespend a fairly long time at the table, while Americans see eating as something to be squeezed between the other daily activities. Mercola believesAmericans lose the ability to sense when they areactually full. So they keep eating long after theFrench would have stopped. In addition, hepoints out that Americans drive to huge supermarkets to buy canned and frozen foods for the week.The French, instead, tend to shop daily, walkingto small shops and farmers' markets where theyhave a choice of fresh fruits, vegetables, and eggsas well as high-quality meats for each meal.

After a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MireilleGuiliano, author of French Women Don't Get Fat, decided to writ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knowingwhen to stop rather than suggesting how to avoidfood. Today she continues to stay slim and rarelygoes to the gym.

In spite of all these differences, evidenceshows that recent life style changes may be affecting French eating habits. Today the rate ofobesity—or extreme overweight—among adultsis only 6% . However, as American fast foodgains acceptance and the young reject older traditions, the obesity rate among French children hasreached 17% —and is growing. ( 选自2014年陕西卷阅读理解C篇)

The text is mainly developed _. ( 第55 题)

A. by contrast

B. by space

C. by process

D. by classification

解析: A。考查理解 全文基本 结构的能力, 侧重对写作手法的考查。通读全文可知, 本文主要讲述美国人和法国人的不同饮食方式和习惯, 从而得出生活方式和体重之间关系的结论。文章的每个段落都采用了对比的方式进行描述, 这是本文结构的鲜明特征。

【备考建议】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要求考生快速通读全文或特定的段落, 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 还要找准主题段或主题句, 弄清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事件的前因后果、文章的论点和论据等。答题时, 考生必须有整体意识, 清楚文章的框架结构。

六、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考纲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特定的写作目的, 或是向读者传递某个信息, 或是愉悦读者, 或是讲授某个道理。而这些信息通常并不是明确表达出来, 而是隐含在文章之中。因此, 这类问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总体内容的基础上, 去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命题分析】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考查考生的深层理解能力, 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文章意思的前提下, 弄清作者撰写本文的意图或目的、想要表达或表明的观点以及对事情的看法或对某事所持的态度。

在试题中, 我们将考查这种阅读能力的题型称为“作者意图题”、“作者观点题”和“作者态度题”, 可以将此理解为三种形式。根据统计和测试结果可知, 该题型考查频率较高, 但所占比例较低, 属于难度很大的题型。在一套试题中往往考查其中的一项, 或理解作者的意图, 或观点, 或态度, 同时考查三者的几率很小。

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理解作者对某事所持的观点、理解作者对某事的态度等, 均考查考生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命题形式通常有:

1.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2. 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the passage /text?

3.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4. What is the author's opinion about…?

5.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 /towards…?

【试题选析】

There have always been a lot of commonlybelieved but false ideas about being fat and doingexercise.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y can't helpputting on weight as they get older, while othershold that if they stop exercising, their muscleswill turn into fat. Here are some more myths:

I'll never lose weight — I come from a fatfamily.

Wrong! While we can't change the body typewe are born with, we can't blame our genes formaking us fat. There's plenty of evidence that fatness runs in families, and the main reason is thatthey share the same habits of eating too much andexercising too little.

I am fat because I burn calories slowly.

Wrong! Fatness is not caused by a slow metabolism ( 新陈代谢) . In fact, although fat people consume more energy than slim people, theyalso fail to realize how much they eat! Keeping adiary can help you work out your daily food intakemore accurately.

Exercise is boring.

Wrong! Anything will become boring if youdo it repetitively. The key is to develop a balanced and varied program that's fun as well asprogressive. If you enjoy a Sunday walk, take adifferent route. If you do yoga, try a tai chi class.If you like swimming, set yourself a distance ortime challenge.

No pain, no gain.

Wrong! Exercise is not meant to hurt. Indeed, pain is your body telling you something'swrong, and continuing to exercise could lead toserious injury. You may experience mild discomfort as you begin to exercise regularly, but this isyour body adapting to the positive changes in yourlifestyle and the aches should disappear relativelyquickly. If they don't, rest and seek medical advice. ( 选自2014年重庆卷阅读理解B篇)

1.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about beingfat? ( 第 40 题)

A. It is the family genes that make people fat.

B. People are fat because they consume toolittle energy.

C. A diary of exercise can prevent peoplefrom becoming fat.

D. It is the consequence of people's unbalanced lifestyle.

2. What is the author's opinion about “Nopain, no gain”in exercising? ( 第 42 题)

A. Keeping fit is essentially a painful experience.

B. Exercise should be stopped if continuouspain is felt.

C. Pain in exercise is a precondition forreaching your goal.

D. Getting used to pain leads to positivechanges in your body.

3.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 第43 题)

A. To declare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fit.

B. To clarify some misconceptions about fatness and exercise.

C. To confirm what has long been believedabout keeping fit.

D. To explain some medical facts about being fat and doing exercise.

本篇命制的4个题目中有3个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的能力。

1. D。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根据第一个小标题下的“There's plenty of evidence thatfatness runs in families, and the main reason isthat they share the same habits of eating too muchand exercising too little. ”可知, 全家人都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共同的生活习惯, 即吃得太多、锻炼太少。由此可以推断出, 作者认为肥胖是人们不均衡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后果。

2. B。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根据最后一个小标题下的“continuing to exercise couldlead to serious injury”和“the aches should disappear relatively quickly. If they don't, rest andseek medical advice. ”可知, 如果你的身体疼痛, 继续运动会导致严重的损伤。当你开始运动时, 可能会略感不适, 但身体适应了, 疼痛就会消失得相对很快。如果疼痛不能消失, 就要终止运动并求医。由此可以推断, 作者认为“Nopain, no gain”的观点在运动中是不对的, 作者的观点是“如果感到疼痛不断, 就要停止运动”。

3. B。考查理解作者意图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 本文讲述关于肥胖和运动的某些观点被广泛认同, 但实际上它们是不正确的, 如“我永远不会减肥, 因为我来自肥胖家庭”、“我肥胖, 因为我燃烧卡路里慢”、“运动是无聊的”、“不劳则无获”等。由此可以推断, 作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想澄清几个对肥胖和运动的错误认识。

【备考建议】

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在文中细心寻找作者对于某一问题描述时所用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副词等, 找准了这些词语, 对于解答此类题目很有帮助。仔细辨别选项中出现的动词的词义同样很重要。答题时, 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作者, 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审视文本和问题。

总之, 命题人在进行阅读理解试题的命题时, 会考虑各种体裁和题材的选择, 确定所要考查阅读能力的比例分配, 合理调配易、中、难题的比例。既要保证有一定量的容易题和中等题来考查考生的基本阅读技能, 又要有一定量的难题来考查考生的深层阅读理解能力。一般来说, 一篇阅读文章中往往考查两种以上的阅读技能, 在五篇阅读文章中尽量全面考查阅读理解的六种基本技能, 既要保证考查能力的覆盖面, 又要突出重点。一套试题的阅读理解中, 考查获取事实细节和推理判断的题目占很大比例, 考查猜测生词的词义或理解词语的指代关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义的题目占一定比例, 考查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小。只要考生明白了阅读理解的命题思路和考查的侧重点, 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 加上足量的阅读理解限时训练, 定能提高阅读理解的整体水平。 ( 注: 文中考纲解读部分引自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说明。)

七、强化训练

A

It was Mother's Day morning last year and Iwas doing shopping at our local supermarket withmy five-year-old son, Tenyson. As we were leaving, we found that only minutes earlier an elderlywoman had fallen over at the entrance and had hither head on the concrete. Her husband was withher, but there was blood everywhere and thewoman was embarrassed and clearly in shock.

Walking towards the scene, Tenyson becamevery upset about what had happened to the couple. He said to me, “Mum, it's not much funfalling over in front of everyone. ”

At the front of the supermarket, a charity ( 慈善) group had set up a stand selling cookedsausages and flowers to raise funds. Tenyson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buy the lady a flower.“It will make her feel better, ”he said. I was amazed that he'd come up with this sweet idea. Sowe went over to the flower seller and asked her ifwe could buy a flower for the lady to cheer herup. “Just take it, ” she replied. “I can't takeyour money for such a wonderful gesture. ”

By now paramedics ( 救援人员) had arrived, and were attending to the injured woman. As wewalked up to her, my son became intimidated by allthe blood and medical equipment. He said he wasjust too scared to go up to her.

Instead I gave the flower to the woman's husband and told him, “ My son was very upset foryour wife and wanted to give her this flower tomake her feel better. ”

At that, the old man started crying and said, “Thank you so much, you have a wonderful son.Happy Mother's Day to you. ”

The man then bent down and gave his wifethe flower, telling her who it was from. Thoughbadly hurt and shaken, the old lady looked up atTenyson with love in her eyes and gave him a littlesmile.

1. What dose the author intend to tell us?

A. One can never be too careful.

B.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C. Love begins with a little smile.

D. A small act of kindness brings agreat joy.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to the passage?

A. The elderly woman was knocked down byTenyson.

B. Tenyson's idea of buying a flower gainedhis mother's support.

C. Tenyson's care for the elderly woman puzzled the flower seller.

D. The elderly woman was moved to tears byTenyson's gesture.

3. The underlined word“intimidated”in thefourth paragraph probably means“_”.

A. astonished

B. struck

C. frightened

D. excited

4.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Flower Power

B. Mother's Day

C. An Accidental Injury

D. An Embarrassing Moment

B

Walt Disney is credited for creating suchwonderful things as Donald Duck and MickeyMouse. However, he cannot take the credit forcreating other well-loved characters, such as Cinderella and Snow White. They are almost automatically associated with Disney because Disneyturned old fables ( 寓言) into cartoon movies.

The original Cinderella varies very much fromthe Disney version we know today. It started offwith the girl mourning her mother's death and going to her tomb three times a day. In addition, there were only birds that helped Cinderella;there was no such thing as a fairy godmother orhelpful mice, nor was there mention of a horseand carriage.

The stepsisters were cruel: they always threwCinderella's food into the ashes of the fire, andmade her sleep on the ashes on the floor, hence ( 因此) her name.

In the original story, the king's ball actuallylasted for three days. With the help of the birds, the girl, beautifully dressed, danced with theprince on all three nights and the prince fell inlove with her. However, she broke away from himto rush back home each night. On the last night, the prince placed something sticky on the stairs;as Cinderella made her escape, a shoe got stuckon it.

Here now is where the story becomes unpleasant: when the prince went to the house looking for the girl whose foot fit the shoe, the wicked ( 邪恶的 ) stepmother told one of her twodaughters to cut off her big toe to fit into the shoe.The daughter did as told. So the prince took heraway to be his bride. But when they passed thetomb of Cinderella's mother, the birds called outto the prince, “Turn and peep, there's bloodwithin the shoe; the shoe is too small, the truebride waits for you. ”

Realizing he had been tricked, the prince returned the daughter to her mother. The other thenhad to cut off part of her heel in order to fit intothe shoe, with the same result. Only Cinderella'sfoot fit perfectly and so the prince chose to marryher. The story ends with the wedding day: asCinderella's two stepsisters followed her, pretending to be devoted to her so that they could enjoythe king's riches, two birds flew by and plucked ( 啄) out their eyes. Because of their wickednessand falsehood, they had to spend the rest of theirdays blind.

The original Cinderella is so different fromthe Disney version. Thank goodness Disney madesuch changes; it indeed was a wise move.

5. What dose the underlined word“They”inthe first paragraph refer to?

A. Such wonderful things.

B. Other well-loved characters.

C. Old fables.

D. Cartoon movies.

6. How did Cinderella get her name?

A. The Birds came up with it.

B. It was given by Disney.

C. It came from the word “ash”.

D. She got it from her mother.

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to the original story?

A. Helpful mice got Cinderella a beautifuldress.

B. The ball was held to celebrate theprince's wedding.

C. Cinderella left her shoe on the stairs onpurpose.

D. The birds told the prince that he hadbeen cheated.

8. The moral of the original story is that _.

A. a wicked person cannot escape punishment.

B. a devoted person certainly deserves respect.

C. a well-behaved child earns a great reward.

D. a dishonest child cannot get mother love.

9.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the Disneyversion?

A. Excellent.

B. Ordinary

C. Dull.

D. Ridiculous.

C

Perhaps you think you could easily add toyour happiness with more money. Strange as itmay seem, if you're unsatisfied, the issue is not alack of means to meet your desires but a lack ofdesires—not that you cannot satisfy your tastes butthat you don't have enough tastes.

Real riches consist of well-developed andhearty capacities ( 能力) to enjoy life. Most peopleare already swamped ( 淹没 ) with things. Theyeat, wear, go and talk too much. They live in too big a house with too many rooms, yet their houseof life is a hut.

Your house of life ought to be a mansion ( 豪宅) , a royal palace. Every new taste, every additional interest, every fresh enthusiasm adds aroom. Here are several rooms your house of lifeshould have.

Art should be a desire for you to developsimply because the world is full of beautifulthings. If you only understood how to enjoy themand feed your spirit on them, they would makeyou as happy as to find plenty of ham and eggswhen you're hungry.

Literature, classic literature, is a beautiful, richly furnished room where you might find manyan hour of rest and refreshment. To gain that lovewould go toward making you a rich person, for arich person is not someone who has a library butwho likes a library.

Music like Mozart's and Bach's shouldn't beabsent. Real riches are of the spirit. And whenyou've brought that spirit up to where classicalmusic feeds it and makes you a little drunk, youhave increased your thrills and bettered them.And life is a matter of thrills.

Sports, without which you remain poor, mean a lot in life. No matter who you are, youwould be more human, and your house of lifewould be better supported against the bad days, ifyou could, and did, play a bit.

Whatever rooms you might add to your houseof life, the secret of enjoying life is to keepadding.

10. The author intends to tell us that _.

A. true happiness lies in achieving wealth by fair means

B. big houses are people's most valued possessions

C. big houses can in a sense bring richness of life

D. true happiness comes from spiritual riches

11.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probably implies that_ .

A. however materially rich, they never seem to be satisfied

B. however materially rich, they remain spiritually poor

C. though their house is big, they prefer a simple life

D. though their house is big, it seems to be a cage

12. I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

A. more money brings more happiness

B. art is needed to make your house beautiful

C. literature can enrich your spiritual life

D. sports contribute mainly to yourphysical fitness

13.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House of Life

B. Secret of Wealth

C. Rest and Refreshment

D.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D

As has been all too apparent in recent daysat Balcombe, few issues cause greater concernthan energy policy. Many village communities feeltheir countryside is being ruined by the powerproducing machines of wind farms; yet they nevertake“direct action”, even though the planninglaws put them at a severe disadvantage. And thegenerous subsidies ( 财政补贴 ) , whichencourage the expansion of wind power, are not favorable to the village communities and setlandowners in conflict with other residents ( 居民) .

Those who disagree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of wind farms state that the damage they cause isout of proportion ( 比例 ) to the benefits theybring, because their energy output cannot matchthat of the carbon-based power stations they aresupposed to replace. Supporters insist that windmust be part of a mix of renewables, nuclear andcarbon, and that the country is committed tomeeting EU ( European Union ) targets for noncarbon energy generation.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fact that thereis an argument within the Government over whether to publish an official report on wind farms' impact on the countryside becomes even more extraordinary. The two parties in the coalition ( 联合) government are in disagreement over what itshould say.

We have some advice for the two parties:publish the report, and let the country be thejudge. Even if it contains evidence that wind farmsare harmful, it will hardly be a pleasant surpriseto people who do not like them. Equally, supporters must argue their case by acknowledging theconcerns and explaining why they are either misplaced or worthy of much attention.

The suggestion that further negotiations are totake place to produce an“acceptable”report suggests that the politics of coalition government aredoing the country harm in a certain way. Giventhe sensitivities involved, all the informationshould be available so that people can reach theirown conclusions, rather than being left with thesuspicion ( 猜疑) that facts are being replaced bypolitical beliefs.

14. We can learn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that _.

A. energy policy catches much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B. the residents are in favor of the expansion of wind farms

C. many village communitie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subsidies

D. the planning laws offer great benefits to the residents

15. Supporters think that the expansion of wind power_ .

A. is more rapid than that of carbonbased power

B. guarantees an increase in energy output

C. is expected to be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nuclear power

D. agrees with EU targets for non-carbon energy generation

16.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

A. an official report will settle the energy problem

B. the two parties are divided over the issue of wind farms

C. the two parties have agreed on a further negotiation

D. political beliefs concerning energy issue go against facts

1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reflects the author's opinion?

A. Increase political impact on energy policy.

B. Release a statement of supporters on wind farms.

C. Let the nation judge the facts about wind power.

D. Leave the two parties to reach their own conclusions.

参考答案:

A

1. D。推理题。在去年的母亲节这一天, 我们在购物的时候, 前面有一位老人摔倒了并流了很多血。儿子给她买了花, 结果对方很感激儿子善意的做法。也很开心有人能够关心她。作者想通过这件事情告诉我们: 有时候微不足道的善意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的快乐。故D正确。

2. B。推理题。根据文章第三段中的“‘Itwill make her feel better, ’he said. I was amazedthat he'd come up with this sweet idea. So wewent over to the flower seller and asked her if wecould buy a flower for the lady to cheer her up. ”可知, 儿子提出要买花给她, 我立刻表示同意并表扬儿子的想法。故B正确。

3. C。推理题。根据“As we walked up toher, my son became intimidated by all the bloodand medical equipment. He said he was just tooscared to go up to her. ”尤其是“He said he wasjust too scared to go up to her. ”可知, 对儿子来说, 那么多的血让他很害怕。故C正确。

4. A。主旨大意题。儿子给一个摔倒在地流了很多血的老人买了花, 对方很感激儿子善意的做法。鲜花让她很开心, 并感到有人在关心她。选项中只有A项“鲜花的力量”符合文章思想。故A正确。

【长难句解析】

1. As we were leaving, we found that onlyminutes earlier an elderly woman had fallen overat the entrance and had hit her head on the concrete.

翻译: 当我们正要离开的时候, 我们发现就在几分钟之前, 一个老人在入口处摔倒了, 头碰到了混凝土上。

分析: 本句中的as引导的是一个时间状语从句, 句中使用过去进行时表示过去将来时。另外动词found后面有一个宾语从句, 因为宾语从句里发生的事情是在谓语动词之前, 所以使用过去完成时。

2. Though badly hurt and shaken, the old lady looked up at Tenyson with love in her eyes and gave him a little smile.

翻译: 尽管受了重伤, 浑身发抖, 这位老人眼里含着爱意抬头看着Tenyson, 并给他一个微笑。

分析: 本句是一个状语从句的省略现象, 在though的后面省略了she was, 当状语从句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一致, 且含有be动词的时候, 可以把主语和be动词一起省略。

B

5. B。推理题。根据“However, he cannottake the credit for creating other well-loved characters, such as Cinderella and Snow White. ”可知“They are almost automatically”中的they就是指前面一句中的other well-loved characters。故B正确。

6. C。推理题。根据文章第三段中的“Thestepsisters were cruel: they always threwCinderella's food into the ashes of the fire, andmade her sleep on the ashes on the floor, hence ( 因此) her name. ”可知正是因为她们把Cinderella的食物扔进了灰烬, 并让他在灰烬上睡觉, Cinderella才会得到这样的一个名字。故C正确。

7. D。细节题。根据“But when they passed the tomb of Cinderella's mother, the birdscalled out to the prince, ‘Turn and peep, there'sblood within the shoe; the shoe is too small, thetrue bride waits for you. ’”可知是小鸟告诉王子他被骗了。故D正确。

8. A。推理题。根据倒数第二段中的“twobirds flew by and plucked ( 啄) out their eyes.Because of their wickedness and falsehood, theyhad to spend the rest of their days blind. ”可知恶人有恶报。故A正确。

9. A。推理题。根据文章最后一段“Theoriginal Cinderella is so different from the Disneyversion. Thank goodness Disney made such changes; it indeed was a wise move. ”可知原版的《灰姑娘》和迪士尼版的不一样, 迪士尼版虽然比原版有了很多改变, 不过还不错。故A正确。

【长难句解析】

1. Realizing he had been tricked, the princereturned the daughter to her mother.

翻译: 意识到自己被欺骗了, 王子又把这个女儿还给了她的母亲。

分析: 本句中的现在分词短语Realizing hehad been tricked在句中充当状语, 因为动词realize与句子主语the prince构成主动关系, 所以使用现在分词在句中做状语。

2. The story ends with the wedding day: asCinderella's two stepsisters followed her, pretending to be devoted to her so that they could enjoythe king's riches, two birds flew by and plucked ( 啄) out their eyes.

翻译: 故事在婚礼那一天结束了: 当Cinderella的两个姐姐跟着她, 假装很爱她的目的在于他们可以获得国王的财富, 两只鸟儿飞过来, 啄瞎了他们的眼睛。

分析: 本句中的现在分词短语pretending tobe devoted to her在句中做伴随状语, so that引导的是一个目的状语从句。

C

10. D。推理题。 根据文章 中的“Artshould be a desire for you”、“Literature, classicliterature, is a beautiful, richly furnished room”、“Music like Mozart's and Bach's shouldn't be absent. ”和“Sports, without which you remainpoor, mean a lot in life. ”可知真正幸福的人需要懂或者拥有: 艺术、文学、音乐和运动。故D正确。

11. B。推理题。根据“They live in too biga house with too many rooms, yet their house of life is a hut. ”可知, 很多人住的是豪宅, 但是他内心里的生命的住所却是一个小棚屋。也就是说无论他物质上多么富有, 但是内心的精神世界是贫穷的。故B正确。

12. C。推理题。 根据文章 第五段中 的“Literature, classic literature, is a beautiful, richly furnished room where you might find manyan hour of rest and refreshment. ”可知, 文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的富有。故C正确。

13. A。主旨大意题。现实生活里很多人物质上非常丰富, 住豪宅, 享美食。但是他们真正幸福吗? 他们的内心生活的房子又是如何呢? 作者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要想得到内心的幸福, 需要了解艺术, 文学, 音乐等不同的内容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A项中House of Life涵盖了这些内容。故A正确。

【长难句解析】

Strange as it may seem, if you're unsatisfied, the issue is not a lack of means to meet your desires but a lack of desires — not that you cannotsatisfy your tastes but that you don't have enoughtastes.

翻译: 尽管这听起来很奇怪, 但是如果你不满意, 问题不是缺少满足你的欲望的方法, 而是你根本就没有欲望, 不是你无法满足你的品位, 而是你根本就没有品位。

分析: 本句中的Strange as it may seem是一个形式倒装, 陈述语序是Though it may seemstrange; 另外, 后面主句 的表语是 由“not…but…”组成的并列结构。

D

14. A。推理题。根据文章第一句“As hasbeen all too apparent in recent days at Balcombe, few issues cause greater concern than energy policy. ”可知, 没有别的问题比energy policy更能引起人们的担心了, 也就是说energy policy引起了人们最大的担心。故A正确。

15. D。推理题。 根据文章 第二段中 的“Supporters insist that wind must be part of a mixof renewables, nuclear and carbon, and that thecountry is committed to meeting EU ( EuropeanUnion ) targets for non-carbon energy generation. ”可知, 支持者认为风电的扩张是符合欧盟无碳排放标准的。故D正确。

16. B。推理题。 根据文章 第二段中 的“Those who disagree with the rapidexpansion. ”和“Supporters insist that windmust be part of a mix of renewables”可知对于风电的扩张方面, 双方的观点是有分歧的。故B正确。

17. C。推理题。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中的“We have some advice for the two parties:publish the report, and let the country be thejudge. ”可知, 作者提出把这个问题报道出来, 让全国人民对此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故C正确。

【长难句解析】

As has been all too apparent in recent daysat Balcombe, few issues cause greater concernthan energy policy.

翻译: 最近几天在鲍尔科姆, 没有别的问题比能源政策更引起人们的担心了。

分析: 本句中的few issues cause greaterconcern than energy policy使用了否定词few加比较级greater连用表示最高级的用法。

高三复习备考中应重视句子成分分析 第9篇

一、“正确使用虚词”考点

例1: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根据句意,句子的主干应是会议展开讨论,而前一句子只能作会议的状语,故应在前句之前加上介词“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例2: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为”应调到“他”的前面)

例3: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事故。(前后分句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技巧:通过以上对句子成分的分析,可以判别虚词的位置是否摆正,是否多用或漏用虚词。

二、“正确使用成语”考点

例1: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司空见惯”的意思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这个词的后面不能带宾语)

例2: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善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完善无缺”·指·十·分·完善、美好,没有缺点。这个成语不能做状语,一般做谓语,这里应用“完好无损”)

例3:一个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克服举棋不定的保守思想。(“举棋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不能做·宾·语·“·保守思想”的定语)

例4:王小波是当代较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而句中的·主·语·是·“议论”主谓不搭配,放在此处的成语使用错误)

例5: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求全责备”不能带宾语,改为“对他的缺·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

例6: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指生死、利害等事,而与句中“声明”、“抗议”等诉之于声的词语对应的应是“置若罔闻”,主语谓语不搭配)

技巧:成语作句子成分时,除了要明白成语的含义,还要看它能否处在某种成分的位置,做某种句子成分,从而判断成语运用正确与否。

三、“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点

例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根据句意,谓语部分“长期不能自给”的应是主语“棉花”,而不是“生产”,所以主语、谓语搭配不当。“棉花”与“生产”应互换位置)

例2: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句中“挽救”和“培养”两个谓语,只有“挽救”作“宾语”“失足青年”的谓语才合乎事理,而谓语“培养”就不能)

例3:本届“挑战杯”竞赛从参赛学校数及参赛作品质量都有明显提高。(谓语“提高”的主语是“作品质量”而不是“参赛学校数”,即主谓不搭配)

例4: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讨论并提出了许多问题。(两个谓语的语序不当,应先“提出”后“讨论”)

例5: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该句主干是“乒乓球馆是团体”,主宾搭配不当,将“团体”改为“场所”之类的词语)

例6:重庆的桃花刺绣迅速崛起,与成都一道成为蜀绣的重要产地。(“重庆的桃花刺绣”成为“蜀绣的重要产地”主谓搭配不当,可改为“桃花刺绣的重庆,与成都一道成为蜀绣的重要产地”)

技巧:辨析并修改病句中“搭配不当”、“成分的残缺及多余”均可用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判断。同时判别句子是否有语病时可先看主干,再看枝干,看搭配、修饰、限制是否恰当。

四、“压缩语段”考点

例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限25字以内。

11月25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来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唐宁街十号首相府举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后签署了一份关于欧洲防务问题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英法两国将致力于建立一支欧洲联合快速反应部队,以提高欧洲军队的战斗能力。(解题时,首先提取主干“英法签署协议”,然后在“协议”前添加修饰限制成分的定语“将致力于建立一支欧洲快速反应部队”。这样就形成了答案:英法签署将致力于建立一支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协议)

例2: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限14字以内。

3月3日下午,澳门经济司、财政司和水警稽查队联合行动,公开销毁了在最近两年中缉获并已完成了行政或司法检控程序的盗版光盘约100万张,这是澳门官方首次采取这种行动。(语段陈述的对象是“澳门官方”(作主语)。能反映事件核心内容的动词应是“销毁”(作谓语),动词谓语“销毁”涉及的对象应是“光盘”(作宾语),由此便构成一个简单的单句:澳门官方销毁光盘。最后适当添加枝干,形成答案:澳门官方首次公开销毁盗版光盘)

例3:根据下列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

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显示,1至3月,祖国大陆新批准台商投资项目573个,同比增长8.94%;合同台资金额8.757亿美元,同比增长46.55%,实际使用台资金额为4.155亿美元。(根据语段意思可概括为一个主干句为“台商投资增长”,再适当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答案为:台商在大陆投资一季度持续增长)

技巧:根据主干成分“主、谓、宾”的含义,从语段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三个关键词语,构成一个简单的单句,然后添加适当的修饰限制成分“定、状、补”,使之能显示重点内容。当然,此方法适用于篇幅较短、内容较简单的语段压缩。

五、“语言表达连贯”考点

例1:鲁大海———四凤的歌,鲁贵的儿子———他身体魁梧,(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根据“身体魁梧”是主谓短语,在a、b两项中只能选取也是主谓短语的b项,才能保持与上文连贯)

例2:暮色渐渐地侵进林子里来,(a.风依然轻抚着,b.轻抚着的依然是风),偶尔有一两点花瓣落在肩头,沁着一点微微的香气,松散着我一天的劳累。(根据空缺处前一句的主干是“暮色侵进林子”和后一句“花瓣落在肩头”都是主谓关系,那么在a、b两项中应选也是主谓关系的a项才能与此句衔接恰当)

例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1999年高考试题),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1) 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2) 那儿的景色真美!

(3) 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4) 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5) 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6) 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 (2) (3) (6) B. (1) (4) (5) C. (2) (3) (5) D. (1) (4) (6)

(首句是“去年夏天”,故 (1) (2) 句中应选远指代词“那儿”作“景色”的定语,以保持空间的一致性。根据空缺处后一句为主谓句,在 (3) (4) 句中应选 (3) 句,保持与后面主谓句式一致。 (5) (6) 中根据词语的照应暗示应选 (6) 句,故选A)

技巧:分析语境中的句式及陈述对象来选择句式,所选的句子,无论是处在哪个位置,都不是“天外来客”,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六、“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考点

例1:将“我久久地、久久地仰望着蓝天上飞过的一队北归的大雁。”一句改成状语后置句。

(改成状语后置句,必须确定句子的状语,状语常处在谓语的前面,应是“久久地、久久地”,答案为:我仰望着蓝天上飞过的一队北归的大雁,久久地、久久地。)

例2: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改为一组短句。

(首先确定句子的主干,然后将原来共同跟一个中心语“民族”(作宾语)组合的成分拆开,组合成一组排比句,并且每一个句子应是一个单句,即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

例3:把下面三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必须是单句),不得改变原意。

A.联合国安理会昨天做出通过这个报告的决议

B.该报告提出严禁以色列在占领区建立新的居民点

C.海湾四国提出联合报告

(首先找出主干句为A句,然后将B、C两句作为枝干按一定顺序,适当添加一些“润滑剂”,即为:联合国安理会昨天通过了关于海湾四国联合提出的严禁以色列在占领区建立新的居民点的报告的决议。)

例4:将下面三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不能增删内容,个别字词可调整)

(1)音乐是由旋律和节奏组成的

(2)旋律能表达一定情感

(3)节奏能变换旋律的强弱

(首先确定主干句为(1)句,将(2) (3)句变为一个偏正式的短语依次插入(1)句中即可。答案为:音乐是由能表达一定情感的旋律和能变换旋律强弱的节奏组成的。)

技巧:单句的正常语序一般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如若改变了单句中的成分次序或复句中分句的语序,这样的句子叫变式句或特殊语序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要依照已提供的句子类型,确定应选用或仿用什么样的句式,特别是长句与短句的变换首先就要找到句子成分的主干,找到了主干,也就找到“牛鼻子”。

备考分析 第10篇

1. 试卷结构分析

2013年江苏化学试卷测试的内容模块和分值分布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见下表。

(以选做“物质结构”选做题为参考)

(以选做“物质结构”选做题为参考)

(以选做“物质结构”选做题为参考)

从表1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 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紧扣《考试说明》, 表2、3数据显示五大板块知识并举是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化学命题的趋势, 且各个板块的分值比例近三年基本不变, 命题涉及的内容、试题类型及命题意图基本相同。选择题部分仍以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主, 以简单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辅;非选择题倾向于另外四大板块知识的考查。整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 做到了不超纲, 不增加师生负担。

2. 试题特点

2.1“喜新”不“厌旧”, 稳中求创新。

江苏省2013年化学高考试题都“似曾相识”, 题型或题给信息的呈现形式在不少资料或往届高考题中都有所呈现, 这对推进中学化学教学, 促进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保持整体难度稳定的同时, 在非选择题部分, 坚持每个大题的各小题相对独立, 都是一个主干背景下的设问, 避免考生连锁失分。高考命题为了有效实现选拔功能必然要求稳中求变求新。如第15题多选题照例考查化学平衡知识, 但与往年的“等温等压或等温等容”条件不同, 考查在“绝热”条件 (即不同温度下) 平衡地移动。又如第20题的第 (4) 题要求考生根据氢核磁共振谱图等条件推测物质的结构, 这些灵活性试题都显示出较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选拔功能。同时2013年高考试题继续回避了社会热点问题, 有利于抑制猜题押题、追逐热点的不良备考现象, 让化学教学回归教材。

2.2 试题回归基础, 考查主干知识。

高考向能力测试倾斜, 但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2013年化学试题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仍然注重考查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 如:基本化学用语、阿伏伽德罗常数、化学方程式、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元素周期律、电化学、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热化学方程、化学平衡、有机物的性质和合成、化学实验等。这些主干知识形成了稳定的考试热点, 年年选用, 稳中求变。

除了加强考查基础知识外, 近年来江苏高考化学试题还加强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学科内综合性的试题在2013年的试卷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第16、18、19、20题 (共53分) , 不是单就某一个知识点考查, 而是多知识点、多层面、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考查, 充分体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的并重。例如第20题的4个小题分别考查了焓变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离子浓度的比较、离子方程式、利用1H核磁共振谱推导物质结构等。该题以主干知识为载体, 从高视角和低起点入手, 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突出学科特征, 考查实验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征, 具有突出地位,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实验化学》单独列为一个选修模块, 江苏化学试卷一如既往注重实验的考核。其中选择题侧重对实验基础知识、技能的考查, 如操作规范的判断 (第5题) 、现象与结论的判断 (第13题) , 以及实验方案正误的判断等;非选择题侧重于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如第19题探究性实验题, 通过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高效铁制剂———柠檬酸亚铁”的制取, 创设实验性问题情境, 考查学生结合反应原理, 利用题给信息并联系实际, 把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步骤等正确表达出来。这样的探究性实验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对于在中学教学中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4 注重考查获取、理解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考试大纲对化学能力要求的三大要点之一“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并与已有知识块进行整合、重组, 从而进一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2013年江苏卷基于新信息考查学生能力的试题有9道 (选择题第9、12、14题, 非选择题6道) , 占试题总数的42.9%。信息呈现形式有装置图、有机物结构简式、关系曲线、流程图、化学方程式、文字叙述、数据表图等。这些联系生产、生活的信息在课本和平时学习中学生未曾接触过, 但通过观察与分析, 学生可以获取新知识, 并与已有知识整合,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同时完成对学生获取、理解和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考查。

3. 备考复习教学策略

通过对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和阅卷过程中考生失分点的分析, 得出在新一轮的高三复习中注意以下方面。

3.1 抓“纲”务“本”, 把握复习的深、广度。

《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的命题依据, 也是指导高三复习的教学指南。高考复习必须坚持以《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纲, 以教科书为本的方向。在一轮复习中有的放矢, 系统全面地复习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并根据其不同要求作相应处理。教师在复习时, 要立足课本, 在教材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拓展延伸。同时注意每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 这些变化点一般在高考中都有所体现。由于新课程实行模块教学, 必修模块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选修模块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因此, 必修内容要到位、扎实、细致, 选修内容核心知识要确定, 要准确把握必修内容知识点在选修模块中的深浅度、关联点和生长点。只有在高三复习进行必要的模块整合, 形成新的复习系统, 才能实现有效复习。

3.2 夯实基础, 强化主干知识的复习。

第一轮复习是学生查漏缺补的最佳时期。复习应以基础知识为主, 回归“纲”“本”, 对每一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夯实基础知识,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构建知识的立体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 要将其纳入基础理论的框架内, 同时也为学习基础理论、基本概念注入了丰富的内容, 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的难题也就是多个基础知识点的大综合, 要将难点化整为零, 依赖于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 学生在复习中不仅要记住知识, 更要在理解和应用层次上下工夫, 促进其在大脑中的有序、有效贮存。

近年来, 江苏试卷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点, 保持了极高的稳定性, 因此我们在第一轮复习训练中, 要牢牢抓住它们。如化学用语、阿伏伽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及共存, 电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有机推断与合成等考点反复出现, 但题目不可能重复。复习要注重专题性, 做针对性的巩固训练, 把知识蕴涵在题中,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训练学生, 同时加强学生知识迁移、图表分析、信息挖掘能力的培养。

3.3 重视实验, 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江苏高考的热点, 实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是实施全面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验复习中应该继续关注一些常见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及常见物质 (包括气体、离子等) 的鉴别, 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范。高考实验题素材来源于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学生应该熟悉课本中的每个常规性实验, 掌握其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方法等。同时在整个备考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探究性实验, 积极开展化学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技能, 鼓励他们积极探究, 大胆创新,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锻炼规范化表述。

摘要:本文对2013年高考江苏化学卷的试卷结构、试题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 并对高三复习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2013年江苏化学高考试题,试题特点,备考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3江苏省高考说明 (化学科)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新六级样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第11篇

听力部分

听力部分的变化乃四、六级改革最大特色之一,即淡化语法词汇,强化听的能力。听力分值的上升幅度不小,与新四级一样,由原来的20%上升到35%;加入了长对话,复合式听写的题量也有所增加。最终的题型组合如下:

短对话 短对话的考核仍旧集中于场景、说话人语气等方面。本次样题提供的8道短对话题均取自于2005年6月六级真题。此类题型并非考查细节信息,而主要以口语对话为主,故把握说话双方人的身份和态度尤为紧要,需从题目中听出关键的提示词,在此不再赘述。

长对话 长对话在六级听力中首次出现,以考查关键信息为主,基本取材于托福考试长对话部分。应对此类题型需要稍作笔记,将主要情节串成一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长对话的题目与短对话一致,须在对话完毕之后才能听到,故准确预测考点是考生必备的技能之一。稍作观察便可发现,每次其中一人提出某实质性问题时,这个实质性问题其实往往会涉及到后面将出现的题目。因此,切记留意对话中的问句!另外,考生复习长对话时均可采用旧托福听力真题为复习资料,假以时日,定能攻克。

文章理解 文章理解题型的实质为阅读理解,难度不高,以考主线为核心,不必刻意记笔记,集中精神。不论你听懂了多少细节,只要把握大概的文章主旨和段落主旨即可,即便有少数题目会考查到细节,也可以根据你所听到的主题进行猜测,正确率奇高。

复合式听写 复合式听写原先为随机出现题型,现为必考题型,且题型如上图所示,增加了3个句子填空。填词时需注意:1、时态;2、语态;3、名词单复数;4、拼写。可怕之处在于后3个句子填空,如今分值已上升到每空2分,不得不引起考生重视。填句技巧需长期练习,在此笔者建议考生必须掌握以头几个字母表示一个单词的速记手法,否则一句记不全,心理恐慌之下,后面自然溃不成军。例如:Socrates encouraged new ideas and free thinking in the young, and this was frightening to the conservatives in Athens. 此时可把单词简写为头几个字母,只要自己能辨认即可:encou new id and fr thi in the yo, and ths was fri to the conser但此法也会存在语法漏洞,如有考生看见thi,便会写成think,所以填完句子后一定要注意句法,检查拼写与时态。

最后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新六级听力中加入了新闻听力,且放音存在背景噪音,可见多年避而不考的英语新闻终于登上舞台,且来势汹汹。为此考生必须养成每天听英语新闻的习惯,例如每日至少泛听半小时CRI或VOA之类的英语新闻,以熟悉日常新闻套路及常用词汇。

阅读部分

阅读部分变化之剧烈当属六级各个部分变化之首。原先“四大金刚”式的选择题被拆散,成为3种题型:传统阅读题、快速阅读和简答题,题量大增,从原来的总体阅读量1400个单词飞跃至2800个,而时间只不过多了5分钟。这也体现了新六级阅读改革之精神:考查英语运用能力。对此,考生应突破常规的精读思维方式,掌握扫读(scanning)、跳读(skimming)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有效、熟练、快速地查找所需信息,只有打破原先逐句精读的习惯才能于规定时间内完成浩如烟海的英语阅读量。

下面是题型组合及分值列表:

阅读选择题与原先相比无变化,以历年六级真题为核心复习即可,此处不加赘述。

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篇幅长达1200~1500个单词,后接10道题目,前4题为判断正误(True/False/Not Given),后6题为主观填空。此题型注重考查考生短时间提取所需信息的能力。由于阅读文章中往往所需信息很少,无价值信息很多,故答题时不可“以文做题”,而应“以题看文”,即边读题边找答案。想要攻破此类题型,首先应掌握定位法,具体定位原则如下:

1、 顺序原则:出题顺序与行文顺序基本一致。

以样题中判断正误第1题为例:Virtually all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can be found in tropical rainforests.按照顺序原则,答案即存在于文章开头第一段:“Today, tropical rainforests cover only 6 percent of the Earth誷 surface, but they are home to over half of the planet誷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查找完毕后检查对应,发现原文给出的是“一半以上的动植物”,而题目中则变为“几乎所有动植物”,故而不符,答案为false。

2、关键词原则:以某些特定单词,尤其是专有词汇为提示,在文中“按图索骥”。

以样题中阅读部分第6题为例:Epiphytes, which form much of the understory of the rainforest, get all their water and nutrients from _____________.观察可得,专有词汇epiphytes必定会在原文中以原形出现,因为它很难被其他词替换,故仅按此词寻找出处即可。在第3段“Epiphytes are close enough to the top to receive adequate light, and the runoff from the canopy layer provides all the water and nutrients they need, which is important since they don’t have access to the nutrients in the ground.”中找到该词后,观察语法结构,发现提供water and nutrients的东西名字叫canopy layer,因此答案即为这两个单词。

3、标题原则:快速阅读篇幅巨大,仅靠关键词原则进行文章扫读,恐怕时间仍旧会不够用,故而应首先参考小标题,缩小查找范围。

以样题中阅读部分第10题为例:As we are still ignorant of the millions of unique life forms in the rainforest, deforestation can be comparable to the destruction of 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根据关键词deforestation找到最后一个小标题Deforestation,继而在最后四段中快速寻找compare或与之相似的单词,最后在末段中发现:“...destroying the rainforest is comparable to destroying an unknown planet —we have no idea what we are losing.”故答案为unknown planet.

简答题 简答题的本质与快速阅读相似,即回原文查找出处,而后提炼重要信息进行填写。此题目篇幅不长,仅380~400单词左右。其基本做题方式与快速阅读雷同,故不再赘述。在此主要给大家说一下简答题注意事项:

1、 填写的答案无需完整句,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动词词组变为动名词,形容词词组加上being,名词则不变。

如样题第48题:What is the American Dream of the well-to-do built upon?定位查找后为原文第一段末尾:...The American Dream of the well-to-do grows from the bowed backs of the working poor, ...这时不论你有没有看懂句子意思,都可知答案定是the bowed backs of the working poor,此时不要将答案全盘写成这样:The American Dream of the well-to-do is built upon the bowed backs of the working poor.因为大纲规定答案不可超过10个单词,否则要扣分,故此时被重复的部分可以省略,直接把答案写成the bowed backs of the working poor即可。

2、 尽量多抄原文,但不要整句照抄。另外,注意言多必失,此题型变相考查写作能力和语法基础,落笔需谨小慎微。

3、 尽量多用代词。如果答案必须使用完整句,则可多使用代词。以上题为例,若拿捏不准,完全可以用it代替题干里已经提到的The American dream of the well-to-do,则答案就变成:It grows from the bowed backs of the working poor.

4、 注意大小写。如第49题:Some Americans try to make themselves feel less guilty by attributing the poverty of the working people to __________.此类补充句子题,答案开头无需大写。又如第51题:According to the author, how would an American family with a car and house in the suburbs feel about themselves today? 此类问题解答题,答案开头需要大写。

备考分析 第12篇

该套试题体现了近几年一贯的命题指导思想———稳中求变。命题立足于“考查基础, 突出语篇, 注重实际, 强调应用, 培养能力”的原则, 难易程度适中, 在难度的控制上做得比较到位, 过渡得比较好, 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又把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 注重学以致用。从2011年全卷考查内容来看, 试题难度与往年基本持平, 无偏题、怪题出现。

此外, 今年试题的选材, 能够让人感觉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让考生感觉到试题来源于生活, 答题的过程就是在体验生活, 答题的过程不仅是在获取信息, 而且是在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体现了语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一、试卷结构

从表中可以看出, 云南省高考英语试卷采用的全国Ⅰ卷试题命制结构和往年完全一致, 主要是围绕基础知识, 考查考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试卷分析及2012年备考启示

第一部分:听力

考生具有两次高考英语听力考试机会, 考生可以参加高考上一年度9月和高考当年3月的听力考试, 由考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 对于参加两次考试的考生, 将取其较好的一次成绩作为高考英语听力考试成绩, 计入高考总分, 6月份高考英语考试时不再进行听力部分的考试。听力考试采用全国英语等级二级考试试题。听力考试成绩占高考英语成绩的20%, 即30分。

2011年云南省高考英语听力部分进行了充分的创新和改革, 准确反映出了高考命题的最新趋势:赋予考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不再是一考定输赢。2011年高考英语听力考试题型和往年一样, 但难度有所提升, 更加侧重考查考生对口头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从口头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 命题重点集中在人物活动、个人情况、地点场所、原因、时间、数字、天气、语意理解、主旨大意、观点、态度、建议等方面。

[备考启示]

听力部分考查的是考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涉及语音、语法、词汇、句型以及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为了能更好地把握听力材料的语速、语言清晰度以及说话人的语言表达特点, 在备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同时, 通过平时强化训练使学生对考点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克服紧张的心理, 树立信心。

其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正确衡量他们的强项与弱项, 对症下药, 制订科学合理的听力练习计划。此外,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和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解题步骤。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听的量一定要跟上。由于部分学校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对英语学科了解不够, 在选择学生的课外读物时有限制, 有的侧重语法, 有的侧重阅读, 但很少能够注重听力, 所以, 学生听的量不够, 教师就应及时强化。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应用

第一节:单项填空

2011年云南省高考英语试卷单项填空部分和新课标全国卷是相同的题目, 难度适中, 注重基础, 突出语境, 考查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考点, 都是学生平时经常复习的内容。

考点大体分布如下:

情景交际:2题 (21和35题) ;

让步状语从句:1道 (22题) , 考查动词原形提到句首的用法;

动词的时态、语态:3道 (23、24、29题) , 考查一般现在时、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进行时;

连词:1道 (25题) , 考查在语境中准确使用连词but;

动词词组辨析:1道 (26题) , 考查put up with“忍受”在语境中的正确使用;

非谓语动词:1道 (27题) , 考查对非谓语动词做定语的使用;

倒装句:1道 (28题) , 考查only+when从句放句首, 主句采用部分倒装的用法;

常用词组辨析:1道 (30题) , 考查带than的几个词组的辨析, 强调other than“除了……之外”在语境中的正确使用;

定语从句:1道 (31题) , 考查whose引导定语从句的用法;

情态动词:1道 (32题) , 考查should have done在语境中的正确使用;

冠词:1道 (33题) , 考查a+名词表示一类人的用法;

动词辨析:1道 (34题) , 考查在语境中表示视力下降时fail的用法。

[备考启示]

单项填空部分涵盖的知识点比较全面, 语境的考查突出, 交际性明显, 试题题干新颖, 迷惑性较大, 灵活性较高。针对以上特征, 在备考过程中, 师生要夯实基础, 重视词汇记忆以及语法专项的复习和训练。词汇方面, 要紧扣考纲的《词汇表》, 归纳常考词组的搭配, 注意词义辨析, 注重词的用法以及一词多义现象。

语法方面, 要理清各个语法项目的基本概念, 强调主干知识, 掌握命题要点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搭配、习惯用语、短语动词、情态动词、动词时态和语态、句子结构、非谓语动词等) , 还要善于总结、归纳, 在实现知识的重温与巩固的同时, 达到知识系统化、板块化。在学生具备了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之后, 教师还要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和技巧:认真审题, 灵活地运用语法规则, 理顺思路, 运用多向思维解题。

总体看来, 单项填空部分的重点应当是:时态语态 (3题) 、从句 (3题) 、各种动词用法 (5题) 、交际用语 (2题) 及其他 (2题) , 在2012年备考中我们可以坚持这样的复习导向。

2011年单项填空部分有两个变化应引起重视:

1.时态方面的变化。2011年云南省高考英语是近十年可考证的年份以来, 第一次考查系动词的过去进行时, 这意味着时态复习的难度和深度有所变化。

2.情态动词的考查。过去侧重情态动词本身, 一般不涉及情态动词后面的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但是2011年考查了should have done在语境中的正确使用, 考查的选项不再只是情态动词, 还包括后面的动词变化。

第二节:完形填空

2011年云南省高考英语试卷的完形填空部分也和新课标全国卷相同。完形填空延续了历年来全国卷的出题思路: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 叙述个人经历, 最终由故事引出道理。文章内容清楚, 把握住叙述主线就能很好地解答题目。考查的词汇都在考生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范围内, 均属高频词汇。一般来说, 完形填空有很明显的特征, 以往的考题主要是对于单词的考查, 涉及不同词性的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等。2011年的完形填空略有变动, 有9道题考查动词 (37、38、39、41、42、44、48、50、55题) , 8道题考查名词 (36、43、45、46、47、49、51、53题) , 考查形容词3道题 (40、52、54题) , 要求考生必须立足文章所给的语境, 把握叙述线索, 进行上下文的逻辑推断, 准确选择答案, 对习惯于主观臆测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容易丢分。

对历年高考完形填空进行分析后发现, 动词是绝对的考查重点, 因为动词在一篇文章里决定了整个文章的上下文走向, 一旦选错就容易连环出错, 所以它也是难点, 容易拉开区分度;然后是名词, 因为考到动词必然要牵涉到此动作是谁做的或是对谁做的。这两个方面的题目属于常规题, 只要学生能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关注上下文的提示, 一般都能得分。形容词和副词就要关注作者用词的感情色彩, 也不算难。总的来说, 2011年的完形填空还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 它把原来的重点放大, 突出了在阅读中起决定作用的动词、名词的用法, 更关注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整体难度与去年持平。

[备考启示]

完形填空部分的命制, 基本上遵循了“突出语篇, 强调应用, 注重实际”的设计思路, 特点鲜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 在备考过程中, 建议师生要重视和强化词汇的记忆、积累与运用,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以及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辨析等。此外, 完形填空的文章体裁仍以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小品文为主, 选材新, 立意新, 内涵丰富, 建议考生要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复习时注意语言的灵活性, 素材的广泛性及解题思路的全面性。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

2011年云南省高考英语试卷的阅读理解选材广泛, 信息量大, 体裁上还是比较规范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话题广泛关注生活和社会发展, 注重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现阅读的真实性和时代性。阅读材料篇幅和难度适中, 没有生僻词汇, 题干简明易懂, 试题设计全面, 主要包括细节理解、主旨大意、推理判断和词义猜测, 综合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和归纳的能力。具体分析如下表:

[备考启示]

阅读理解始终是英语考试中的重中之重,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既可以帮助考生顺利地解答阅读理解题, 也有助于解答完形填空题;既可以巩固和加强各项英语基础知识, 又可以为书面表达打下基础。建议师生在备考过程中, 有计划地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 力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熟悉不同题材的阅读材料, 熟悉出题方向,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从新课改角度出发, 2012年高考阅读理解部分将会有所改革, 分为常规阅读题 (A、B、C、D) 和“七选五”, 师生尤其要注意“七选五”这一新题型的强化训练。

关于阅读理解, 对于大多数学校的师生, 最大的问题是阅读量不够, 不少学校从一开始就很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 有的学校即使提供阅读材料, 后续的检查也不够认真。其实, 要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强词汇记忆和加大阅读量。

第四部分:写作

第一节:短文改错

2011年云南省高考英语试卷的短文改错部分和历年一样, 短文内容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考查内容比较全面, 难度与往年持平。考生出错仍然集中在错词、多词和少词三个方面, 命题采用了“7+1+1+1”的模式, 即7个错词, 1个缺词, 1个多词和1个正确。2011年的短文改错在选材上针对学生日常学习英语的易错点, 涉及动词时态1题 (78题) 、语态1题 (81题) 、名词单复数1题 (76题) 、代词1题 (83题) 、连词2题 (79、84题) 、形容词1题 (82题) 、动词词组1题 (85题) 和冠词1题 (77题) 等, 实际上也是考查考生对句法、句式结构和文章大意的理解能力, 集中考查动词 (时态、语态、固定搭配) , 名词 (单数、复数、冠词、代词) , 连词 (上下文的行文逻辑) 。

[备考启示]

短文改错主要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辨别、使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能力。因此, 备考一定要落实基础知识, 培养语感。此外, 还要培养考生对错误的敏感度和解题能力, 建议考生可以通过以下短文改错的口诀来指导自己进行解题:动词形, 名词数, 还要注意形和副, 非谓语, 细辨别, 介词、短语要牢记, 代词格, 细领悟, 句子成分多分析, 冠词连词常光顾, 逻辑错误需关注。

历年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考试形式都是给出一篇文章, 其中有10行右边标有题号, 要求考生对改行的句子进行正误判断, 有错即改, 无错打“√”。2012年高考英语短文改错将以新题型出现, 命题形式将有所改革, 即:要求考生对一篇含有十处错误的短文进行处理, 找出错误并将其改正。虽说考查的知识点没有什么变化, 但这一新题型在解题难度方面有所提升, 无疑给考生带来更大的挑战。建议师生加强训练, 灵活解题, 以不变应万变。

另据抽样调查, 2011年云南省英语高考短文改错题平均分为3.4分, 提升空间依然很大, 关键在教师如何组织复习。

第二节:书面表达

2011年云南省高考英语试卷的写作题目稳中有变, 在延续以往书信文体的基础上对题目设置方式做出了明显调整。同往年相比, 2011年的题目中不再包含大量的详细信息, 而是为考生的自由发挥留出更多的空间, 类似于半开放式作文。这种变化增加了考试的考查手法和区分度, 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 有助于更加细致地区分出不同水平的考生, 对考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 考生不必为考试形式的这一变化而过分担忧, 考试变化的是命题的方式和内容, 不变的是对考生语言能力的考查。2011年的作文题目虽有调整, 但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并没有改变, 只要之前认真准备过应用文的考生都已基本掌握了书信写作的特点, 对求助信的写法和要点并不陌生, 并且很容易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需要求助”这一观点, 只要字迹工整, 卷面整洁, 按照相应的段落格式正常发挥, 对平时模仿演练的单词、句型加以适当应用, 就应该可以拿到中档的分数。至于中档分数和高分的区别则会体现在对求助内容的发挥上。题目中仅仅指出“我”在英国学习时遇到困难, 那么考生除了直接想到学习困难之外, 能否想到“困难”也可能是指环境的突然变化导致生活上的困难?或者是远离故乡、亲友, 导致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课中要训练学生采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既是为了避免文章落入千篇一律的俗套, 也是为了丰富表达的层次,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作文课上积累的闪光词汇、优秀句型等成果, 破除表达的单调和重复。总之, 写作中可供考生发挥的余地正在逐年增大, 2012届的师生应当注意到这一趋势, 采取相应的对策。

[备考启示]

需要强调的是, 2011年云南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部分平均分仅为10.84分, 反映出云南省高考阅卷要求越来越高, 也反映出书面表达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书面表达试题属于限制性主观综合测试题的范畴,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重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相对于其他题型, 书面表达更容易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议考生首先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性, 保持卷面整洁。其次, 要熟练各种写作文体, 多背诵经典例句和范文。当然, 还要勤动笔才能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总之, 书面表达一要繁简适度;二要有闪光点, 要有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型结构;三要层次分明, 承上启下;四要细读提示, 写全要点;五要书面干净, 整齐规范。

三、对日常教学的启示

1.尽早狠抓词汇记忆

从2011年云南省高考英语试卷来看, 命题者都加大了词汇考查的力度。在阅读理解中, 虽然文章难度不那么高, 但是考生仍会受到相当的单词困扰, 这些词可能是在高中三年接触过的, 但是有些词印象不深刻。这就提高了我们对2012年考生的要求, 单词掌握必须进一步要求, 记忆单词越早越好, 往后的学习就可以看作一个复习的过程, 随着阅读等训练强度不断加大, 单词复习的机会就更多, 记忆的准确率就更高。总之, 学语言是没有捷径的, 我们只能踏踏实实地从词汇来做起。

2.夯实语言基础知识

虽然高考英语试题很早就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但语言知识在试卷中的地位、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不容许有丝毫忽视。从学生在单项填空、完形填空和书面表达部分的反应可以看出, 很多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本语法仍不够扎实, 还存在较多问题, 因此, 强调基础知识不为过。但需要注意的是, 此处的基础知识指的是语言知识 (语法和词汇) 的灵活运用, 而非一条条死板的语法规则。对2012年的考生来说, 在高三系统梳理基础知识后加强有语境的灵活训练非常必要。

3.加强听力训练

从2011年云南省两次听力考试考生的答题情况看, 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听力训练强度不够的问题。教师应该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语言地道、情景真实、长短合适、难度适宜、语速恰当、由母语为英语的人朗读的听力材料, 使他们能够尽量适应各个英语国家的不同口音, 以避免在听力上丢分太多。

4.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谈到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时, 说明:“听、说、读、写综合运用,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并做了进一步的解释:“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 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等。”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应争取让学生多掌握一些语言文化背景知识, 经常向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精读或泛读的英语文章, 适当加大他们的语言材料输入量, 同时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加强阅读推理能力和细节捕捉能力的培养。

另外, 教师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完形填空的训练, 对2011年新入高三的学生要指导他们理解并应用完形填空的两步解题法:先在文中找同词性的词, 纵向思维解析问题;再在本句中找相关词性的词的搭配, 横向思维解析问题;同时认识并会使用完形填空的高频词汇, 这是攻克完形填空题的利器。

5.加强写作训练, 培养写作思维能力

上一篇:慢性支气管炎的食疗下一篇:慢性鼻窦炎病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