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学范文

2024-09-09

启蒙教学范文(精选12篇)

启蒙教学 第1篇

师:在你心里,夏天的夜晚是快乐的,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纳凉,说着悄悄话;在他心里,夏天的夜晚是宁静的,可以细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我心中,夏天的夜晚是温馨的,当柔和的月色洒满大地,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妙。在诗人孙友田的心中,他的童年夏夜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月光启蒙》。

师:(板书:月光启蒙)“蒙”,草字头,表示用草木枝叶遮蔽,秃宝盖下面有一横,千万别丢掉。

(生读课题,要求不拖音,读准确。)

师:课前,我检查了大家的预习单,预习很充分。相信这些词你们一定能读好。

(师出示第一组:篱笆时辰亮堂堂俺娘俩)

师:这四个词,咱们铜陵人很难读好。

(一生读,“亮堂堂”的“堂”读成了二声,“娘俩”的“n”“l”分不清。)

师:前两个词轻声读得非常准确,后两个词读得不准确,谁再来读读?

(一生读,当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师出示第二组:混沌莲花落高深莫测豁然开朗)

师:“开火车”读第二组词。

(生依次读,师随时纠正读音。)

师:知道什么是“莲花落”吗?

生:“莲花落”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一般演唱的内容是民间故事。

师:看来这个同学预习时查了资料,很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词中“混”和“落”是多音字,你能说出另外的读音并组词吗?

生:混(hùn)沌,混(hún)蛋。

生:莲花落(lào),落(luò)叶。

师:这个字还有个读音,你知道吗?(指“落”,生摇头。)

师:谁来补充?

生:丢三落(là)四。

师:“高深莫测”指的是———

生: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

师:“莫”的意思是———

生:无法。

师:你一定能说出带“莫”的四字词语,比如———

生:百口莫辩、变化莫测、后悔莫及、莫名其妙、一筹莫展……

师:“莫”多数表示“无、没有”的意思。谁有过豁然开朗的经历?

生:每当我有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一点拨,那真是豁然开朗啊!

生:当故事情节解开的那一刻,原来如此,我豁然开朗。

师:跟她一样,突然一下子明白了。

生:爬上山顶之后,我眼前豁然开朗,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师:眼前一下子开阔、敞亮了。你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咱们把这些词语每个读两遍,记住不要拖音。

(生齐读)

师:在预习书写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最容易写错,哪个字最难写美观?

生:我觉得“割”字最容易写错,左半边的“害”里是“丰”,那一竖要出头。

生:我觉得“轿”字的车字旁容易写错,是“提”不是“横”。

师:这个提醒真好。哪个字难写美观?

生:我觉得是“澡”字,因为右半部分上面三个“口”,下面是“木”,大小安排不好,就写得很丑。

生:我觉得是“凤”字,我怎么写都写不好看。

师:书法中有一说法,如果“家、风、飞”三个字写好了,你的字就不会差。这“凤”与“风”都有一个风字框。怎么写好呢?请看———(边范写边讲解)第一笔撇往里收,第二笔往上斜再顿笔,斜钩也要收一收,比撇写的长一点,特别要注意,框不宜太宽,里面的“”写得瘦一点。关键这两笔(指撇与横斜钩)都要往里收一收,这样才有美感。拿出笔来,把“凤”和你觉得写不好或易错的那个字再写一遍,一定要比照着书中田字格的字写。

(生书写,师巡视评价。)

二、初解“启蒙”感知全文

师:咱们一起再读课题。

(生齐读)

师:课题中“启蒙”是什么意思?

生:开导蒙昧,一下子就明白道理。

师:这是字典中的解释,说的直白点就是从不明白到明白。其实文中有句话也解释了这个意思,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生找句子)

生:是这一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从哪些词体现出“我”从不明白到明白?

生:从“混沌”和“豁然开朗”知道的。

师:把这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圈起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

生:启蒙。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母亲不仅仅用歌谣启蒙了“我”,还用———

生:母亲不仅仅用歌谣启蒙了“我”,还用故事、童谣、谜语启蒙了“我”。

(板书:歌谣 童谣 谜语 故事)

师:你能将这些词带入这句话说说吗?

生:母亲用歌谣、童谣、谜语、故事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说得很好,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

生:主要内容。

三、赏读“歌谣”还原意境

师:先请同学们用横线、波浪线、虚线、双横线画出歌谣、童谣、谜语、故事的语句。

(生边默读边画)

师:一起看看大家画的句子是否正确。

(师依次通过大屏幕出示歌谣、童谣、谜语、故事,生一一对照。)

师:放声读读吧,争取读好它们。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你对哪个最感兴趣,你就为大家读哪个。

生:我喜欢歌谣,我为大家读第二首。(读得很俏皮)

师:你读得真好!为什么这样读啊?

生:我觉得这个童谣特别好玩,所以就这样读。

师:你还觉得童谣怎样呢?

生:我觉得童谣风趣幽默,有意思。我读着特别高兴。我觉得特别有节奏感。

师:同学们语感很好!怎样读出“有趣和节奏感”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如这节奏怎么体现出来?

生:三个字和三个字中间稍作停顿,就能读出节奏。

生:用手打着节拍读也行。

师:你来试试。

(生拍手读,读得很有节奏感。)

师:感受到节奏了吗?掌声送给他!又怎样读出它的有趣呢?想一想。

生:老师,我觉得可以做动作读。

师:准备读哪一首呢?

(生做动作读第三首,读得特别好玩。)

师:我觉得可以用方言读。

(生用铜陵方言读第二首,热烈的掌声,笑声。)

师:这么一读,童谣就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生:老师,他读得方言不地道,我用县里的方言读。

(生读得特别起劲。更热烈的掌声,笑声。)

师:听到了吗?你获得的掌声最热烈,说明你读得最有趣。母亲是在农村长大的,肯定会像你们一样用家乡话读的,这样听起来更亲切。接下来,让我们合作读读,一、二、三组分别读第一、二、三首,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去读吧!

(生分组读,做动作读,打节奏读,用方言读。)

师:夏夜里的童谣好玩吧?咱们再一起去看看那美妙的歌谣。

(生读第一首)

师:你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可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的?咱们一起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

(生读)

师:相信你一定知道该怎么读了。

(生读第一首)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柔呢?

生:因为这里说,“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所以要读得轻柔点。

师:你体会得真好,真会读书。

(另一生读第二首,“南楼”读了两次。)

师:虽然有点小瑕疵,但不影响整体的感觉。前半部分将我带入了柔美的情境,读错的地方一下子又把我唤回到现实。(笑声)

(另一男生读第二首,边摇动着身体,边用手慢慢打着节拍。)

师:你读得真有感觉,我要跟这位会读书的学生握握手。边读边摇着身子,还打着舒缓的拍子,你这种感觉就像是母亲在吟唱。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请同学们轻轻地合上眼睛,静静地享受。

师:“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母亲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唱歌谣)

师:听着动听的歌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两位学生分别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听,闻到芳香的音韵了吗?

生:没闻到,但听到了。

师:这个同学说是“听到了”,感觉到哪个词用得很特别?

生:“芳香的音韵”用得很特别,音韵怎么能用鼻子闻呢,应该是听到的呀。

师:这“芳香的音韵”其实是指什么呀?

生:是妈妈的声音特别动听,很甜美、很轻柔。

师:谢谢你说的三个词,请大家在芳香旁边写下“动听”“甜美”“轻柔”。

生:还因为妈妈搂着“我”,让“我”感到很温暖、很温馨。

师:写下“温馨”。看看“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

生:是在柔和的月色里,妈妈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生:妈妈洗过澡后,也有香香的味道。

师:是啊,这是爱的味道,写下“爱”。一个“芳香”,咱们读出了这么多的感觉,真好!

四、品悟“启蒙”融合意象

师:同学们,就在那一个个如水的月色里,小时候的作者就这样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唱歌谣、童谣。你感受到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或是从这歌谣、童谣中,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生思考后交流)

生:从“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我知道有劳动就有收获,就有饭吃。千万不能像小老鼠那样做偷盗的事,要靠自己的劳动。

生:我想到了人要乐观勤劳,就会有吃有喝有穿的。

师:只要勤劳,一切都会有的。

生:虽然作者生活不够富裕,但过得特别幸福。妈妈每天晚上都搂着他,唱着歌谣、童谣,他感觉特别温馨。

生:我从“凤凰”这一首,体会到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师:你能结合歌谣内容去体会,挺好的。

生:我觉得作者小时候的生活无忧无虑,我挺羡慕他的。作者长大后肯定特别怀念童年,怀念母亲,所以才写下这篇散文。

师:虽说是你猜想的,但确实是这样,这正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生:我想象到月光那么纯洁,母亲一定很美丽,搂着作者,母亲一定很爱他。而且母亲忙完一天的活计,再累晚上都要为孩子唱歌谣。不像我妈妈,就知道看韩剧、玩手机。

师: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相信你妈妈也很爱你。

生:我觉得母亲唱的这些歌谣很像诗,在作者小时候的心里播种下了一颗诗的种子,所以作者长大后就成了诗人。

生:老师,我给她补充。我们以前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孙友田写的,那首诗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作者的想象力那么丰富,都是因为小时候在月光下听妈妈唱歌谣、童谣时,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师:为这两位同学精彩的发言鼓掌!(掌声)同学们不仅从文字想象到画面,从文字走进了作者的内心,还走进了我们现实的生活,掌声再一次响起!

师:母亲唱的歌谣、童谣一下子让我明白了那么多,让我知道该做什么,该向往什么,让我———

生: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手指板书)这就是母亲给我的———

生:月光启蒙。

五、延伸“启蒙”对接生活

师:听着看着,你会不会也想到与母亲在一起的某个温馨快乐的场景呢?让我们的心再一次静下来,拿出笔来,写一写你回忆里的某个画面,如果能用上一段环境描写会更好。

(生写,师巡视。)

生:中秋节的那个晚上,我和妈妈走在洒满月光的小径上,妈妈为我唱起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听着优美的旋律,望着天空中那轮玉盘似的月亮,不禁思绪飞扬。

生:在老家的日子是最美好的。每晚,妈妈都会陪着我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乡下的夜静静的,能听到蛐蛐的欢叫,青蛙的鸣唱,不时能看到几只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小老鼠,搬鸡蛋,鸡蛋太大怎么办……”妈妈唱的童谣总是随着微风吹进我的心里,令人心旷神怡。

……

师:你们所描述的这些,就是《月光启蒙》给我们的启蒙。(指板书)在月光下,母亲的启蒙可不仅仅只有歌谣、童谣,还有故事、谜语,这些又能给作者带来怎样终生难忘的启蒙呢?咱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评析】

在启蒙中豁然开朗

《月光启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文。单这题目就足以令人浮想联翩,意动神摇,语文之美就在这样的意境和文字中徐徐展开。行走其间,我们或聆听、或品鉴、或沉吟、或遥想。作者的情思、文字的温度、形象的风韵都在行走中一一相遇。在我们将孩童引入到这美妙的情境中时,巨大的“风险”也不约而至。这“风险”就在于,我们极有可能因为美好意境的迷醉而遮蔽了语言的内容与形式,极有可能在形象与情绪的沉浸中忘乎所以,将“语用”和阅读能力的提升丢在一边。“风险”的另一种可能便是,因其唯美,便极易因为我们的一不小心,或是拙劣的解读使得原本美妙的整体变得支离破碎,原本和谐的生态变得面目可憎,使文本原有的风味变质了、原有的气象逼仄了、原有的神采夭折了。所幸的是,钱娟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出现这样的“风险”,她的成功规避,得益于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把握,对人文与语用关系的恰当厘定和处理。我以为,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于寻常处下功夫

现今课堂,真的愿意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在寻常处下“笨”功夫的老师并不多,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中。老师们更钟情于文本空白点的开掘、人物形象的研读、外接文化的铺排。似乎这样的环节才足够震撼、足够有趣、足够精彩。却不知,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和字、词、句、段、篇有关的平实训练。钱老师的入课没有什么花哨的形式,只是在写课题时提醒学生容易写错的笔画,只是一组组地呈现本课生字词语,并根据本地人的语音缺陷有针对性地正音,只是就难以理解的“莲花落”等词语不厌其烦地引导,只是在写字教学中做细致入微的点拨。这些环节和过程不精彩,但必要;不热闹,但高效。指导读的都是真的难读的字,指导写的都是真的难写的字,指导理解的都是真的难以理解的词。如此真实而平静地在寻常处花气力,需要的是洗尽铅华的理念和目标达成的信念。

二、于纷繁处理脉络

大道至简。教学的智慧就在于能否以约驭繁,以少胜多。这篇课文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篇散文。作者兴之所至,情之所止,无拘无束又自成建构,随心所欲却又斐然成章。这里面既有夏夜场院的渲染描摹,又有母亲形象的艺术表现;既有母亲唱的歌谣、童谣,又有母亲讲的谜语、故事;既有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忆,又有对母亲启蒙“我”走向文学道路的深深思索。钱老师在这样庞杂的文本内容中,紧紧锁定“启蒙”一词,层层剥笋,一以贯之。从对“启蒙”字面义的理解,到通俗的理解,即从不明白到明白,再到结合文本内容的理解,“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最后梳理出文本的核心内容和结构主线:“母亲不仅仅用歌谣启蒙了我,还用故事、童谣、谜语启蒙了我。”这样的主线在师生谈话中生长出来,水到渠成,为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于关键处品真味

语文课便要上出语文味来。凡味,不品则等同于无味。囫囵吞枣、蜻蜓点水式的文本阅读不仅品不出味,而且还会引发学生对文本之味的漠视和误判。品味之要,不在文本的每个细枝末节平均用力,而在寻找最“有味”的关键处,对话、勾连、沉潜、玩味。钱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定位恰当,“打击精准”,不仅品出了文字之味,还再现了形象,读活了文本。钱老师让学生自由地在歌谣与童谣中诵读品味,体会其风趣幽默、富有节奏的特点。接着,师生创造朗读的节奏玩味童谣。最后用本地的方言转化童谣。语文教学就是这样在鲜活的情境中,在文本关键处多走几个来回。如此,语文味方能悄然弥散,学生方能在语言中迷醉并欣然吸纳。这样的环节接地气、有力道、见实效。理解“芳香的音韵”也是这一课的难点所在。钱老师以此为关键点,引导提炼出“动听”“甜美”“轻柔”这三个与音韵有关的要素。借助这些要素,学生渐次就能探寻到作者那份微妙的通感。“看看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此问一出,学生的思绪就自然地向着那个特定的场景延伸。“是啊,这是爱的味道。”教师的点拨将这一关键点的研读瞬间升华。音韵便是爱的音韵,芳香便是爱的芳香,真爱如歌,真爱最香!

四、于启蒙处得启蒙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有两种姿态,一种是入乎其中,另一种是出乎其外。我们既要同学生一起潜心会文,与作者、与人物同悲同喜,同甘共苦,感同身受,还要跳出文本,跳出当时的场景,将真实的生活引入课堂,将学生人格的引领和培育引入教学。语文教学又何尝只是文本本身的学习,它更是对学生未来人格与灵魂的启蒙。钱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得到母亲启蒙的历程和缘由后,让学生再次沉浸在歌谣与童谣中感受、思考,最后回想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启蒙的场景。如此,启蒙真实地落地,真切地映入童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珍视每一个与父母精神交汇的时光,会领会父母对于自己的良苦用心和悉心启蒙。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第2篇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导课时就要注意激发兴趣。仔细回顾我所听过的高效的《声律启蒙》课,我发现这些老师在导课时都特别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比如五小的刘晓仙老师,导课时模仿说书先生的口吻来了这么一段:清朝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来到了江苏省。这一天,他路过的一个城镇叫通州。这时,乾隆皇帝忽然想起了北京城附近也有个地方叫通州。他一下想了个上联叫身边的大臣们来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这个上联用“南”、“北”、”通”、“州”四个字重复组成,想得十分巧妙。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大伙儿使劲想各处的地名,差不多把全国的重要地名都过了筛子,可就是想不出个合适下联。还是纪晓岚有办法,他没有死抠地名,倒是在方位上动脑子。他一眼看见了街头上挂着“当”字大招牌的当铺,马上想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下联对得十分工整。也是由四个字:“东”、“西”、“当”、“铺”, 重复组成。在引导学生读了趣联之后突然话锋一转:对联中有智慧、有意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声律启蒙》《十三元》这一课,去感受对联中的古典情韵之美,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十三元》的学习活动中。再如二小的赖小珍老师,导课时她模仿“开心词典”的“根据文字叙述猜人物”的活动,巧妙地讲述了《九青》中《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引出《九青》中的诗句“楚人谁识屈原醒”,不露痕迹地带领学生进入《九青》的学习。还有吴梅英老师上《十灰》时,通过向学生描绘“月光撒满南楼,庾亮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尽情吟咏玩乐”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诗句“月满庾楼,据胡床而可玩”,从而进入《十灰》的学习。

幼儿舞蹈启蒙式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幼儿舞蹈 启蒙式教学

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舞蹈对人们的心态、生理、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而舞蹈教育对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舞蹈也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它们都是属于幼儿园素质教育的范畴。在现代社会的艺术生活中,音乐与舞蹈各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然而幼儿在进行音乐活动时,音乐与身体动作常常是不能分割的。 因此学习音乐,不是钢琴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最为重要的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陶冶幼儿性格和品德,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以往我们惯用的幼儿学前教育模式是灌输性,把既定好的知识和常识让孩子们被动地接受和理解,例如幼儿舞蹈教学中常把现成的作品教给幼儿,很少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开发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新时代的学前教育的重点应是习惯、兴趣的培养和智力和启蒙,这样既利于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又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真正为孩子的学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利用以下几点来如何开展幼儿舞蹈启蒙式教学:

一、选好适合的教材至关重要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因此首先要从教材着手,要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幼儿审美的兴趣。在选择教材时,要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并采取具有童话、科学幻想和游戏特点的舞蹈形式,引导幼儿对一些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的音乐进行舞蹈创编。如在歌曲《熊与石头人》这篇教材中富有一定的生活故事情节。在教学时,先让两个幼儿进行情境表演,让幼儿知道这个故事表演的内容。从而理解歌词,学会演唱这首歌,并让幼儿进行表演,因为这首歌曲内容生动,所以幼儿喜爱这个表演,并从中让幼儿通过表演受到启发,陶冶幼儿情操,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样的教材童趣足,并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有一定的教育性、艺术性。

二、把提高幼儿的兴趣作为启蒙式教学的突破点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幼儿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它是指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态度,是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幼儿在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直接受兴趣支配,因此在幼儿舞蹈教育目标上应把激发幼儿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最基本的技能技巧。

选择好教材是第一条件,其次就使根据教材编舞,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我先把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促使幼儿跳起舞蹈来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让幼儿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孩子们边唱边学,甚至会创造出他们所理解的各种角色的动作,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三、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及时鼓励来提高幼儿的自信

孩子们掌握了基本动作,同时也会掌握一些创编规律,这时我们应该及时引导他们展开想象,扩散思维,创编出更多新颖的动作,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当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他们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运用形态各异的动作来表现其中的人和物,这是我们当前学前教育的关键也是核心,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从灌输式教学向启蒙式教学的转变。

同时,我们也要建立每一个孩子的自信心,比如我们在学习舞蹈动作的时候,发现有的孩子很难跟上或者学会某几个动作,这时我们不能放弃更不能训斥,而是运用“你们是最棒的、你一定可以的、不要紧,慢慢来”这样的语言来鼓励他们,这样就会慢慢建立起孩子的信心,有了信心自然也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

总之,幼儿舞蹈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的心灵,这需要我们多洞察孩子们美丽的童心世界,多了解孩子的质朴情感。广泛、收集、提炼他们天真、形象的动作,吸收为幼儿舞蹈的基本索材,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舞蹈才能被孩子喜欢和接受。同时创造性的开展舞蹈教学,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幼儿舞蹈教学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许 薇.浅谈幼儿园的活动管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7) .

[2]卿 忠.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

[3]徐秀梅.浅谈如何使数学课堂学习更具实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

物理启蒙教学初探 第4篇

一、以实验组织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与实验密切相关的, 对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 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 组织生动的多层次的实验, 引起学生的好奇,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通过具体、生动的、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来逐步形成概念, 认识现象中本质的属性。同时通过实验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

所谓用实验组织课堂教学, 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计一系列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验从观察现象着手, 运用读、讲、练的方法, 从一个现象到另一个现象, 由解决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 有层次地去认识知识, 应用知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实验中探索、观察现象, 结合阅读课文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以获得知识。我在具体操作中, 根据学生特点, 做到:课前精心设计和指导, 课堂上把实验的现象提炼, 上升到理性进行认识, 课后组织引申开拓, 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导探索。初二第一学期充分发挥新教材以实验现象入门的优势, 精心组织大小实验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自制实验) 38次,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特别是一些学生的小实验具有创新价值。例如, 做“水的对流”实验中, 由于高锰酸钾溶液很快充满水中, 演示时不少学生对水的对流的形成过程观察不清楚, 我让学生回家自己作此实验, 结果有两名学生分别用少量干净的锯木屑或很碎的小纸片投入装有冷水的烧瓶底部, 以此代替高锰酸钾晶粒, 当用酒精灯给瓶底加热后, 就会清楚地看到瓶底的木屑或纸片随水上升, 而后又随水沿瓶的边缘回到瓶底, 如此循环。实验简单易行, 而且现象清晰。

二、吃透初高中教学大纲, 把握好教学深度

搞好物理启蒙教学还必须注意物理教学中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概念的逐步深化。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 无论在知识方面, 还是能力方面的要求都应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如何在启蒙物理教学中做到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又能处理好学生以后学习物理的衔接, 必须吃透初、高中教学大纲, 把握好教学中的深度。例如, 初中讲利用动滑轮的省力问题, 大纲要求“利用动滑轮, 可以省一半力”应强调支持动滑轮的二段绳子的拉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上。为什么拉力方向均要竖直向上, 可向学生交待是以后讨论的问题, 这样既不超纲, 又为 (高中) 学习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 绳子拉力随着它们之间夹角的变化而变化打下伏笔。为此, 在讲力的可传性时应避免片面化, 有的要留到后阶段学习时进一步充实。作为启蒙教学的教师, 在教学中一定要反复强调此类习题的条件———物体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 仅仅在此条件下, 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物理启蒙教学时, 教师对初、高中大纲的吃透和融会贯通程度, 直接正确把握初中物理教学的深度, 间接地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延伸和科学性。

三、了解学生, 知己知彼, 稳步跨上阶梯

由13~15周岁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造成他们在学习上常常表现出急躁、耐性差、情绪易波动。学习顺心时, 兴趣足, 成绩上升, 而学习上遇到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时, 只求一知半解, 失去信心, 成绩下降。鉴于这情况, 教师在启蒙教学的第一节课时, 就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对照教材备课、备人、备练习题, 注意讲授知识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特别要在联系学生实际上下功夫。

(1)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从易到难, 从浅入深, 从学生所能感触到的客观事物、客观现象出发, 应用物理知识逐步分析, 最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浮力”一章的教学, 可以在讲授本章内容之前提出一些学生常接触到, 但又未加思考过的问题, “站在较高的地方向河中投入一块较大的木头和在水面上轻轻放下一枚大头针, 则较大的木头和较小的大头针最后是处于什么位置”, “木头的体积和重量都比大头针大, 为什么木头浮而大头针沉呢?”“若把沉入水中的铁块, 铸成铁盒子放入水中, 又将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然后从这些客观现象中逐步引出“浮力、阿基米德定津、物体浮沉条件”等概念, 设问会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好奇心, 对内容产生“非要弄清”的思想, 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2) 对于作为物理学习概念前的生活经验要有分析地恰当运用。生活经验是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 学生幼年学走路时就知道“用力推小板凳, 小板凳才会动”, 物体受力才会动在幼年的头脑中已经先入为主。经验中有部分是正确的, 可作为教学的感性基础, 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 但它毕竟是“经验”, 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 所以还是粗浅的, 有的带有片面住、甚至是错误的, 例如“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物体受力作用的结果而具有速度”, “受力越大, 速度就越大”。启蒙教学中要讲清楚, 到高中还要继续讲, 只有反复多次, 应用正反两个方面事实作对比, 逐步过滤, 才能对物理概念有比较透彻的正确理解。

(3) 正确评价, 积极鼓励, 稳步上阶梯。物理启蒙教学的成败与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 而兴趣又与成绩紧密联系。往往第一次成绩不好, 就会感到物理难学, 导致兴趣下降。老师的正确评价和鼓励、考得好的成绩, 将使初学者心理上感到某种满足, 从而树起学好物理的信心。物理启蒙教师一开始不宜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第一次考试, 出卷时, 题目不宜太难太偏, 以后才逐步增加题目的难度。对于学生回答问题, 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又指出问题可能扩展的方面及其回答中的不完美处, 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绩又感到不足。从而使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第5篇

一、提倡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在本学期的《声律启蒙》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这对学生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二、在每篇课文的后面都会附上一个成语故事,在文中也会出现这个成语故事。我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每次都是从故事入手,激趣导入。这样很快就把他们的.吸引力抓过来,并且也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课文。

三、《声律启蒙》中的节奏感很强,读起来具有韵律美,在教学时我会让学生根据意境采用各种手势,动作在表演中诵读,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节拍。让学生根据韵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进行联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声律启蒙》这门功课。

四、由于《声律启蒙》文字的特点,都是什么对什么,如“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我抓住这个文字特点,让教学生进行背诵。可以在课堂上有多种方式来进行记忆。如我说上半句,学生对出下半句;或者开展竞赛的方式,男生说上半句,女生对下半句;一组说上半句,另一组说下半句等。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能很快熟读成诵。

五、根据《声律启蒙》的教材特点与编写体例,在教学《声律启蒙》时,我尽量以学生读为主线,以识韵、会意、品境、习法为课堂教学板块,尽量运用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学策略。尽量构建“智慧导入、读联识韵,诵联会意,品联悟境,仿联拟对”的课堂教学四环节。国学课堂教学是中华文化经典再现的基础,学生通过对经典国学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千古不变的真理及智慧,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养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如何对待父母、如何为人处事,逐步树立为他们的责任意识,为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我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不足之处

一、国学教学不仅对学生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于我们自身也是有很大的提升。教学之后,反思自己,自身看书学习的时间少了,尤其对祖国传统的文化的营养汲取太贫乏了。当想学习时,总是以各种借口来麻痹自己、为自己开脱。课前有时对教材的钻研不充分,自身对教材吃得不透,就伧足上阵。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妥的,要给学生带来有益的、有效的课堂,就必须先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好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二、在教学中我虽然尽量利用“四化”的教学策略,构建“智慧导入、读联识韵,诵联会意,品联悟境,仿联拟对”的课堂教学四环节。但平心而论略,不是每节课都这样去设计教学流程的。即使是这样,也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的。在教学中在贯穿以读为主线时,由于客观因素,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诵读。在激发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的兴趣,我做得不是很好,在性急时,往往会带些强制性的。没有很好的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答疑。

三、在会意,品境的这两个教学板块的教学中,我做的不好,显得粗超,不够细腻。没有很好的让学生诵联会意,品联悟境,激发学生的联想,以致各教学环节不相扣,支离破碎没有层层推进,没有形成有体系的课堂教学。这样使得课堂教学不精彩,学生久而久之会厌烦。

四、整个学期的声律启蒙教学都在赶时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材的准备上不够充分,钻研的程度上不深。对学生在课中或课后,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及时答复。更没有探求学生们在他们心中对声律启蒙这门课有什么看法,想法,师生之间沟通很少。

五、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答疑,我没有引导好。

对学生学习《声律启蒙》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上有很大缺陷。对课堂的应变能力还不是很强。

浅谈初中物理启蒙教学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激发兴趣;新学科;学习物理;新鲜感

一、以实验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对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多层次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具体、生动的、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来逐步形成概念,认识现象中本质的属性。同时通过实验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

所谓用实验组织课堂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从观察现象着手,运用读、讲、练的方法,从一个现象到另一个现象,由解决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有层次地去认识知识,应用知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实验中探索、观察现象,结合阅读课文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以获得知识。我在具体操作中,根据学生特点,做到:课前精心设计和指导,课堂上把实验的现象提炼,上升到理性进行认识,课后组织引伸开拓,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导探索。

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物理学教学实践中发现,使学生感兴趣的观察活动往往是那些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定势(感知的易造成错觉,理性的易造成盲目)相矛盾的物理现象。例如:关于浮力的问题,感知上的: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受有浮力,沉在液体底部的物体不受浮力。如果老师演示该实验让学生观察,那么学生观察的兴趣必将大大增强,同时也会加深对浮力的进一步理解,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也随之产生。像弹性变大的物体,弹性势能大。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等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观察兴趣。

(2)使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向学生适时介绍物理学发展史上通过观察导致发明创造成功的科学家的典型事例,能激发学生理解观察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唤起观察的主动性。

三、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冲破了传统教育学的“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和“课堂中心论”,打破了旧有的“粉笔加黑板”模式,使教学活动信息化、多媒体化和立体化,因而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首先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新鲜事物极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爱学、乐学的直接源泉,是学生学好物理学的基本条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电教可以利用有效的手段将课本中一些单调抽象的文字转变成生动形象具体的活动画面、音响和音乐,给学生全新的多种感官刺激,创设情景,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他们的参与感,从而激发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惯性和惯性的应用时,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题目:飞机投弹时,要命中目标,是飞机飞到目标的正上方投掷还是要提前投掷?为什么?惯性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用惯性的理论知识给学生讲授,学生虽说听得懂,但印象不深,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忘记。于是我从战争录像片中剪辑一段飞机投弹的片段,在让学生思考后放给学生看,同时问:如果你是投掷手,你如何投掷?录像片中的强烈战争气氛感染着学生,他们的视、听、思维就会高度集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自己真是投弹手一样,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录像片中看到结果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它的原因,此时,再从理论上给他们讲解,学生就会理解透彻,产生深刻的印象,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观察和实验,然而,受条件限制,有些实验现象并不很明显,演示时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便很难观察清楚,达不到预定的效果。然而运用电教手段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如在做萘的熔解的演示实验时,要重点观察在加热过程中萘的状态变化和温度计的变化。这两个重点观察现象对于后面的同学来讲根本上观察不清楚。于是在做实验的同时用摄像机拍摄实验现象并将图像转传到电视机上去,这样全班的学生在电视机屏幕上都能观察清楚,同时,可以调整摄像机镜头,对重点部位——萘和温度计拍摄特写镜头,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们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另外摄制的录像可以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各阶段的不同情况,加深对实验规律的理解。通过上述电教手段,让学生们有效地观察了萘熔解的全过程,明确了晶体萘的熔解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漫谈儿童钢琴启蒙教学 第7篇

一、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 给予准确定位

家长送孩子学琴的时候总会先问老师, 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学琴, 有没有这个天赋, 手指够不够长, 能不能坚持下去。事实上, 大部分的学生再音乐上是没有超人的天赋的, 手指条件也一般, 对钢琴的兴趣不大。这样的孩子, 弹钢琴只能作为他们的一种娱乐, 作为业余爱好, 成名成家的希望很渺茫。因此, 对待这类学生, 从一开始, 就应竭力避免过多的枯燥的手指练习, 而应尽量选一些简单、优美、有儿童情趣的小作品来练习, 课后也不需要做长时间的练习, 只要巩固下所学的知识即可。对于少数极具天赋的孩子来说, 稳扎稳打的技术训练尤为重要, 如果过分满足于演奏几首动听的曲子, 不能安心练习, 将来也很难继续攀登钢琴演奏的高峰。

评价一个好的钢琴启蒙教师并不是看他能否按学院派的方法去教, 而是看他是否具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能否准确的给学生定位,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好坏,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所谓教师的态度, 是指教师再授课时对学生的语气、态度以及自身情绪的好坏所带来的影响。老师授课时的面部表情、情绪状态、演奏气质、演奏风格以及艺术修养等, 都会影响着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的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人认同的情绪。”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到称赞。”要学生获得信心, 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

如果教师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备课认真, 那么学生就会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在完成作业时态度也相应比较认真, 并且认为老师很负责任、关注自己而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如果老师对教学的态度时好时坏, 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依赖和侥幸心理, 认为有时可以钻空子, 学习状况也极具不稳定性。如果老师对教学的态度表现得不认真, 那么大多数学生也会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或是认为自己能力不行, 得不到老师的赏识, 所以不认真上课而产生自卑感, 从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的动力。甚至有些学生因此而对学习钢琴失去兴趣, 产生厌烦等逆反心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良师益友。由于钢琴教学是一对一进行, 孩子在钢琴教师面前会有一种“群体失助感”, 他们的表现会比平常要老实的多。虽然教师的威严有让孩子集中精力的作用, 但作为教师, 策略上应该使学生愿意与教师见面, 愿意听教师讲话, 而不是因惧怕而听话。

每个学生在初上钢琴课的时候都带着极大的好奇心, 他们想知道钢琴课怎么上, 老师凶不凶, 弹琴难不难, 如果老师总是一副老夫子的样子, 不苟言笑, 天真的孩子们肯定不敢提问问题, 也不敢随心弹奏, 甚至从心理上产生弹奏的紧张感。因此, 作为启蒙老师, 为了把孩子引进音乐世界的大门, 首要的问题就是从第一节课就开始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让孩子尽快喜欢上老师, 愿意再来上课。一个好的钢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在于清晰的讲解, 准确的示范, 还表现在能用多种体态、语调、情感来表达, 使孩子产生一种愿意跟这个教师学习的愿望, 进而使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学习动机。

在孩子学琴过程中, 遇到回课效果不太令人满意时, 老师要耐心地讲解示范, 少说些伤孩子自尊的话, 多多鼓励孩子, 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 让孩子随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不仅能及时纠正孩子在技术上的毛病, 在教孩子钢琴技巧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细心、耐心和爱心的品格。给年幼的孩子上课时, 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愉快气氛是至关重要的, 这样可以使孩子保持一种玩耍的情绪, 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情感, 孩子才能从心里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课, 才有可能引起他们对弹钢琴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

学生是多样的, 他们性格各异, 才能、心理素质都不同, 有的学生比较热情, 性格外向;有的比较安静, 性格内向。性格热情外向的学生在演奏作品中情绪激昂, 速度快, 爱赶节奏, 对音乐缺乏控制, 容易造成声音上的混乱。而性格安静内向的学生演奏时往往比较规范, 控制力好, 但确缺乏热情, 音乐比较死板, 缺乏表现力。这两种学生各有优缺点, 那么就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取长补短, 相对得到改善。

四、幼儿练琴的原则

对于儿童练琴的安排, 一般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 将练琴时间固定安排在孩子精力充沛的时候, 且时

间不宜过长, 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保证质量,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每次练琴要有明确的要求, 不要简单规定弹几遍, 弹几个小时, 要有质有量。

(三) 坚持天天练琴不间断。

钢琴学习要靠积累, 好的学习习惯要在持之以恒中养成。

五、对儿童授课六忌

(一) 忌形式单调, 每次上课总是从手指练习开始, 然后到练习曲、乐曲, 令孩子感受到单调, 乏味。

实际上, 课上完全可以让孩子先弹最喜欢最自信的曲子, 让他们充满信心地面对教师, 认真表演。课中穿插一些用故事讲解乐曲, 跟琴歌唱, 使上课变得多样化, 趣味化。

(二) 忌一味批评训斥, 对于幼童的心理, 一味的批评训斥只会使他们产生恐惧感, 失去自信心, 把教师放到对立面去。

与其说:“怎么搞得, 复习的功课还弹错?”不如说:“今天比上次有进步, 如果把这些错改过来就更好了。”后者会让孩子感到教师是和他站在一起, 鼓励他进步的, 产生亲近感。

(三) 忌只讲不练, 对于学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

教师除了及时, 明确地指出外, 还应当让孩子当场练一练, 在实践中体会和认识错误与正确的不同之处。对于课后的具体练习方法、也应当让孩子在课堂上做一做, 基本掌握之后才能保证一周练习的效率。

(四) 忌填鸭式灌注, 当发现错误后, 教师应当指出在某一段落, 某一声部或某一只手弹奏的部分有某一类的错误。

然后启发学生再弹一遍, 认真看谱, 仔细倾听, 自己去找出错误来。或者采取比较的方法, 教师弹正确和错误的两种, 让孩子在比较中找出问题对于新授课题, 也应当以巧妙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去推理, 寻找答案。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 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极为得要。

(五) 忌布置作业简单化, 对于启蒙教学阶段的幼儿, 不但要范奏, 而且要指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及练习方法。

教师的范奏应当以练习和演奏两种不同的速度来进行, 既能让学生听到新课弹好以后是什么样的, 又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慢速范奏中真正了解新课, 消除畏难的心理。

(六) 忌长时间授课, 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有

限, 4岁左右的孩子约10分钟, 5岁左右约20分钟, 6岁左右防半小时。对幼儿授课的时间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第8篇

《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 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民歌、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文中母亲、歌谣、月光其实已经融为一体,置于“故乡”这一背景下,“母亲”和“月光”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意象,成为学生通往“月”文化的一把钥匙。

设计理念:

基于故乡背景,设置情境,围绕“什么启蒙了‘我’”这个笼罩全篇的主问题,通过再现文本中的民谣、故事、童谣、谜语,细读品味,层层深入地理解“母亲”和“月光”这统一的意象,进而丰富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义,梳理内容

1.检查生字,朗读课文。

2.借助文中句概括主要内容。

(1) 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

(2) 能从文中找一个句子并稍作改动概括文章内容吗?

(出示:母亲用民歌、故事、童谣、谜语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追溯字源理解“启蒙”,把握主要内容。

(1) (出示:)这就是“”,它下、上分别是什么?整个字是什么意思?“启蒙”呢?(“蒙”字下面是一只鸟,上面是一个盖子,用盖子盖住鸟是遮蔽的意思;“启蒙”就是打开盖子,就是去蔽的意思。)

(2) (指上句)人启蒙前怎样?启蒙之后呢?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的过程。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什么启蒙了我呢?

设计意图: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运用抽象的线条描摹、比附事物,是一幅幅精美、深邃的全息图画。教师带领学生追溯“”的造字原理,弄懂字形与字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心中留下的就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幅画、一段故事。“启蒙”是文眼,结合“蒙”的字源分析理解“启蒙”,再结合语境理解“混沌”、“豁然开朗”等词语,它们就不再是字典上的概念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训练了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一举多得。

二、情景还原,唤醒歌谣

作者说是民歌、故事、童谣、谜语让他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了,这些我们也都读了,我们被“启蒙”了吗?为什么没有呢?我们再来读一读。

1.民歌。

(1) 读民歌,批注出你的理解。

(2) 你对这两首民歌有什么理解?能用朗读唤醒同学们对它的理解吗?

(3) 课文讲民歌是母亲唱的,我们来听一听。

(4) 歌声美吗?这一唱,民歌似乎已经被唤醒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故事。

(1) 入夜,坐在院子里,望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一女生讲故事《嫦娥奔月》)

(2) 听着这迷人的故事,神秘莫测的夜空似乎成了一个神话世界。齐读这段话,想象那些神话故事。

3.童谣。

童谣有趣在哪儿呢?大家可以自由读一读。

4.谜语。

谜语是用来猜的,我扮演母亲,你们来猜。

设计意图:民歌童谣、神话故事是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具有神奇的魔力,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隐秘的传统文化之门,但它与学生经验之间存在着隔阂,如果不能让文字背景中的美好事物复活,那么文本只是文本,作为读者的学生不可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彩。这个版块教学,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师生一起聆听民歌、神话故事,诵读童谣,猜谜语,文本就能得以复活,民间文学的魅力也能得以展现。

三、品词析句,走近母亲

1.你看民歌、故事、童谣、谜语似乎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已经复活了,可是我们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了吗?仅仅是这些启蒙了“我”吗?(更有母亲的爱)

2.浏览课文,划出写母亲的句子并批注。

(1)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呢?

(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一是因为“洗完澡”母亲有干净的体香,二是因为“搂着我”让我感受到母亲怀抱的温馨。)

试想躺在母亲怀里,聆听着民歌的芳香音韵,然后美美地读这句话。

(2)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联系第5节说说从这里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3)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从这一句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3.这一读可以发现我们读歌谣时缺少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联系、反复揣摩,引燃学生情感点,把民歌、童谣、故事、谜语置于“母亲”这个背景里,使本来孤立的文字更多了一份浓浓温馨的感情色彩,母亲勤劳、聪颖、圣洁的形象,就可以伴随着民间文化扎根到学生心灵的沃土上。

四、拓宽背景,走进故乡

1.是母亲给了我爱,是爱和歌谣使我豁然开朗。读课文第5节思考:为什么作者却说是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给了我呢?

(1) “长歌谣”是什么意思?

(2) 小结:这些歌谣由大地长给人们,又由人们一代一代相传,这歌谣其实是大地的声音,所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是说把故乡的爱、大地的爱、母亲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其实就是“大地”的象征。

(3) 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读这段话。

2.正是这些歌谣、这样的爱带着我走进了民间文化的王国,读最后一段。(按诗的格式分行改写)

(1) “母亲不识字”,不识字就是“蒙”,为什么还能成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2) 小结:“明月星光”是大自然的美,“民间文学”、“民歌民谣”是这片大地上祖祖辈辈文化积淀的美,把这些给了孩子,孩子就能在诗意中成长。带着这种诗意再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提升了对歌谣、故事、谜语等民间文化的认识:它是故乡祖祖辈辈积淀的文化,是我成长的摇篮,就是我的“母亲”。

五、融合意象,品味月光

1.到这里我们逐渐明白,是母亲用民歌、童谣、故事、谜语,用爱启蒙了我,可课题为什么是“月光启蒙”呢?

2.出示第一段:

(1) “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这”指什么?这个时辰为什么是最美的呢?

(2) “白布褂子”又不是好衣服,为什么要写出来?作者说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么比喻吗?

3.出示朗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她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4.总结:其实,细读整篇文章就会发现,母亲和月光是融为一体的,母亲是月光下这一刻的母亲,月光是母亲为“我”创造幸福童年生活的月光。对于作者来说,他说月光的时候,暗示的是母亲,因为没有母亲,没有母亲的爱,月亮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星球而已;但是没有月光,母亲只是一个不识字的平凡母亲,正是这月光,让母亲变得宁静、美丽、圣洁,是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所以,题目是母亲启蒙,是月光启蒙,是月光母亲。

5.最后我们来读一读孙友田的原文《月光母亲》。(开头结尾教师读,月夜、音韵、故事、谜语个别角色扮演读,民歌听音乐,童谣一起打拍子读。)

浅谈幼儿钢琴启蒙教学 第9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全面教育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开始有了追求,对于艺术开始重视,而钢琴由于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也因此成为幼儿课外教育的首选乐器。并且家长基于对培养幼儿艺术细胞的考虑,将其从幼儿阶段便送去学习钢琴,低龄化教学已经成为趋势。而由于幼儿的特殊性:好奇心强、毅力等能力差,并且活泼好动,其教育应当以培养兴趣为首要目的,才能利于幼儿对音乐的长久热爱,有利于其长足发展。

因此,幼儿额启蒙钢琴教育需要被重视。目前我国对于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教学方式偏向于死板,难以激起幼儿的兴趣。本文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止于幼儿钢琴教学,从钢琴教学入手,更对幼儿音乐教学提出展望:摆脱僵化模式,注重心理与兴趣发展,也可被应用于广大幼儿教育领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与长足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幼儿钢琴启蒙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幼儿身心特殊性进行启蒙教学

幼儿身心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好模仿、好奇心强、喜欢被称赞、注意力短暂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钢琴教学时必须要抓住他们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在对幼儿进行钢琴启蒙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那么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必然途径,比如,可把音符比喻成小动物,把五线谱比喻成小动物的家,把弹音阶比喻成爬楼特等。在进行钢琴启蒙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坐姿、手型、识谱等正确。总之,教师在进行幼儿钢琴启蒙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把幼儿身心特殊性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幼儿独特的心理特点,创新有趣的教学方法。

(二)让幼儿感受入门,萌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首先要有兴趣,自己要学,自己想学,只有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始终保持热情,克服困难,一如既往的学下去,最终获得成功。那么学习钢琴也是一样,“只有幼儿有学习钢琴的热情,他才会每天乐于接受教育,这是学习钢琴的先决条件。”但是,幼儿由于年龄小,往往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时,我们家长、老师就担任着重要的责任———对孩子要多加观察,引导和熏陶,慢慢地去发现,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那对于幼儿的钢琴教学,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好呢?首先我们可以在第一次的教学中,先让老师弹奏一曲优美的曲子问小朋友好不好听?想不想学习?让孩子们体验到钢琴美妙的音色,从而觉得学习钢琴是一件非常快乐、开心、的事,并很愉快参与这件事。或者让会弹钢琴的小朋友弹奏一曲好听的歌曲,然后进行表扬,在他们和会弹的小朋友之间做一个对比,从而产生羡慕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钢琴的欲望,最终让他们喜欢上这个乐器。其次,“对于节奏感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者活动来让幼儿掌握,任何音乐都是以节奏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的,”老师也可以在节奏方面进行专业的教学,从而激发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与热爱。最后还可以让幼儿唱自己喜欢的儿歌,一边唱边做动作,而老师就用钢琴伴奏,增强幼儿的节奏感,同时,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总之,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幼儿觉得上钢琴课特别有意思,逐渐对学习钢琴产生兴趣。

(三)给予奖励,增加幼儿自信心

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予奖励,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一些小奖品,一些鼓励的话语,在他们训练的钢琴上写下表扬的语句。这些奖励可以在他们完成作业并且态度认真情况下进行,或者是钢琴考级顺利通过的情况以及上课积极热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进行。教师利用这些正面积极的鼓励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增加孩子的自信。

三、对幼儿采用针对性的启蒙教学方法

(一)选择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曲目

幼儿对事物的喜好来源于兴趣,因此在其幼儿阶段进行钢琴启蒙教育的时候,应当选择富有童趣的,节奏欢快的曲目。因为这个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灵十分单纯,不容易产生忧伤的情绪,即使有一些不开心,他们也做不到去理解,所以如果强行要求他们去演奏一些情感丰富忧郁的歌曲,甚至枯燥地对情感进行说教,他们不容易产生兴趣,甚至会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若选择曲调轻快的幼儿歌曲,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音乐能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弹奏欢快的曲目,能够培养幼儿乐观的心态,对于其教育有很大的好处。

同时,选择曲目时,“除了主意形象性与欢快性,还应当注意适龄性”。幼儿学习能力强,但如果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容易让其产生畏难心理和抵触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懂得如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目前市面上的钢琴教材上面均有必弹曲目和自选曲目之分,也有难易程度的分级。必弹曲目大多是难易程度符合当前年龄的曲目,而自选曲目则会有点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视学生的水平,因材施教。对于领悟能力优秀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学习自选曲目,也不至于让他们觉得单一,对于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应当急于求成,应当多给予耐心,注意培养兴趣,引导情感,有选择性地进行训练。

此外,要注重幼儿的练琴习惯,而不是单纯注重于弹奏技巧。有了良好的练琴习惯,才能培养耐心、专心的习惯,对音乐的学习有很大的好处。而习惯也来源于兴趣的激发,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方可有耐心练成良好的练琴习惯。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幼儿时期,应当着重培养兴趣,相辅相成地培养兴趣和习惯,最后培养技巧。

最后,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幼儿熟悉的歌曲,熟悉的曲调能让其在刚接触的时候摆脱陌生的恐惧感,也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雪绒花》等,这些歌曲朗朗上口,曲调也简单欢快,是初学者很好的选择。

(二)要充分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如果说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最重要的因素,那么想象力就是能不能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对于抒情的曲子,若是没有想象力,则不能很好地理解感情,弹奏出曲子想要抒发的情感,演奏会变得“流于形式而缺少内涵”;对于赞美景色的曲子,若是缺乏想象力,脑海中无法构建图景,无法生动地表达景色,达到使听众听着曲子就能联想到情境的效果,也无法将作者对于景物的惊艳之感表达出来。总之,有了想象力,才可以去理解歌曲,从而很好地表达,用真情实感去演奏,才能演奏出乐曲的灵魂,这才是钢琴培养的最高级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掌握一定的技巧,去构建幼儿的想象力。首先,要擅长打比方,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他们倾向于从简单的方面去理解事物,也对身边的事物容易产生联想。因此教师需要从孩童化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用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循循善诱,培养想象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兴趣。其次,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思考,也可以带领其更加投入课堂,充分调动起其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的问题应当立足于引导,因此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逐步诱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这种方法比灌输式的生搬硬套要有效得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应当有所准备,积极思考,提出有趣不刻板、有深度却不过分为难的问题,真正做到引起幼儿的兴趣,也不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应当给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去选择一些自己容易理解的曲目,更有发挥想象力的余地。同时每个人对于歌曲的理解不同,正是因为相异的理解,才能让歌曲从不同的人手中演奏,取得不同的效果。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不应当用单一的思维去局限,也更有利于其想象力的发挥。

略论儿童钢琴的启蒙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儿童,钢琴学习,启蒙教学,教学方法

钢琴虽是舶来的乐器, 进入中国也只有短短的百年历史,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钢琴这个乐器之王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学习钢琴的热情持续升温。然而, 钢琴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有别于其他学习, 尤其儿童钢琴学习的启蒙教学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掌握各种钢琴启蒙教学的技巧和方法的同时, 还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心理, 使钢琴启蒙教学与儿童所处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适应, 选择好适应于儿童认知能力水平的教学方法, 最终有效地把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钢琴演奏方面的知识正确地传授给包括学龄前幼儿的儿童。以下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的有关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一些观点及方法, 以供同行参考。

一、钢琴启蒙教学时间的选择

关于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究竟放在什么年龄段开始, 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只要顺应各个儿童的能力去决定就可以。”[1]波兰著名钢琴家霍夫曼说“钢琴的学习, 只要有才华, 而且能注入正确的努力, 从几岁开始都无妨。”[1]有人对1996年举行的第三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参赛的33位钢琴家始学钢琴的年龄进行了调查, 其中三岁以下4人占10%, 三至七岁学琴的27位占85%, 七至十岁的2人占5%, 可见三至七岁这个年龄段都可视为钢琴启蒙教学的最佳年龄选择。但由于儿童间的个体差异很大, 所处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各不相同, 至于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究竟几岁学好, 这就要根据各个儿童身体、大脑的发展情况及对音乐的接受反映来综合考虑决定。笔者根据多年教学认为, 不宜让孩子过早学琴, 一般最好放在五岁以后, 最多也不应早于四岁半进行钢琴启蒙教育。

二、钢琴启蒙教学基本乐理知识的准备

从教学效果来看, 幼儿在学习钢琴演奏之前若先具备基本的五线谱常识, 不仅大大的减轻钢琴教师在启蒙教学工作中负担的任务, 也可使儿童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手的基本弹奏方法技能的训练方面。其次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认知能力方面来考虑, 钢琴启蒙教学中融进相关乐理知识对启发幼儿智力, 提高认知水平与左右脑综合协调能力将更为有效。因而钢琴启蒙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钢琴演奏的知识和技能, 还应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因此钢琴教师就应在钢琴启蒙教学中义不容辞的兼任起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工作。

三、钢琴启蒙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儿童钢琴的启蒙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方法很多, 教师可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出发,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生的个人条件可同时选择几种适当的教学方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主要介绍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以供同行参考:

(一) 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弹奏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钢琴教学教师讲授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尽量少使用抽象的、概括性的陈述方式, 要使用形象生动的、能被学龄前儿童理解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如教师在讲授五线谱时就可指着乐谱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五线谱”, 而不必说“五线谱是由五条距离相等的平行线构成的”等之类的概念。因此教师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把正确的基本音乐知识及弹奏技能传授给学生, 使他们建立起长期的准确的基本概念, 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通过比较所讲授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主动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进而启发学生自觉思索出问题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启发幼儿智力及提高认知水平将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如幼儿在学琴初期识谱比较困难, 由于对五线谱不熟悉经常认错音, 这时教师要启发并引导学生明确五线谱线间上排列的音在键盘上的准确位置, 要用记忆的方法像学识字一样学认音, 不要依靠按间线数数音的方法读谱, 逐步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熟练读谱的习惯。

(三) 观摩教学法

观摩教学法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奏, 同时辅以一些基本概念的讲授, 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正确的弹奏方法和有关节奏音高的相关信息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幼儿学习钢琴的直观性, 这种教学方法在钢琴启蒙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教师在给学生示范钢琴断奏的基本弹奏方法时, 可先讲解断奏是以前臂带动手指依借落下时键盘的反作用力弹离键盘, 而不能以手腕往回缩的动作带动手指抽离键盘。这样教师在让学生观摩示范弹奏的同时辅之以正确的讲解, 就避免了学生在弹奏认识中的偏差, 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 实践教学法

由于钢琴演奏的表演性质, 一首钢琴作品只有经过舞台演出的时间考验才能算是真正被演奏者掌握, 因而在钢琴启蒙教学中合理适度地安排好教学实践演出, 将会积极的促进钢琴教学效果的提高。如一学期一次的钢琴汇报演出, 一个阶段的钢琴相互观摩弹奏, 以及参加一些钢琴比赛的锻炼等等。可见在钢琴教学的同时, 适度的给学生创造一些钢琴表演实践的机会,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有很重要的作用。也能让儿童在钢琴表演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舞台演奏心理,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 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检查教学成果的展示机会。

总之, 在钢琴启蒙教学中, 教师要随时关注儿童当时所处的认知能力阶段和认知水平,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 使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能及时转化成可以被学生所接受和了解的语言和概念, 使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在钢琴的启蒙教学中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最终为今后在钢琴演奏上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面开发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但昭义.少儿钢琴学习与辅导[M].华乐出版社, 1999..

[2]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暨反思 第11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篱笆”“时辰”“谣”等词语的意思。

⒊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歌谣的特点,感悟母亲的形象。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篱笆”“时辰”“谣”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歌谣的特点,感悟母亲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趣解新词

师: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听写几个词语:

篱笆 时辰 凤凰

(找两个学生上黑板听写,之后教师现场批改)

师评价:这两位同学不仅一笔一画都写正确了,而且写得非常工整、美观,真不赖。五年级的同学,不仅要书写正确,还要书写美观,要注意字的间架摆放和对称性。

师:知道“篱笆”是什么吗?

生:就是护栏儿。

师:你猜它通常用什么做的?

生:竹子。

师:(真聪明)所以它是竹字头。时辰呢?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生:一个小时。

师:中国古时候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你说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生:两个小时。

师:凤凰大家肯定知道?想象出来的一种象征吉利祥瑞的神鸟,分雄性和雌性,雄鸟称为凤,雌鸟称为凰。许多人误以为凤是雌鸟,凰是雄鸟,这是错误的。

生:(兴致勃勃)

二、揭题板书,理解“启蒙”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那么,下面我们就和著名诗人孙友田一起回到那个洒满月光的小院儿,去听一听妈妈的歌谣……看老师写题目。(指导“蒙”字书写)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月光”这个词,你觉得读的时候声音应该……

生:再读课题。(轻柔些)

师:这样读就有味道了。那么什么是启蒙呢?(加点)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其实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启蒙的意思,你能找到吗?指名说。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这里“混沌”里的“混”是多音字,他还念……

生:还念”hún”,“混蛋”的“混”。(生笑)

师:好,咱们一起来读读它。(齐读)。在这句话当中,启蒙就是由什么到什么呢?(指说)

生:启蒙就是由混沌到豁然开朗。

生:混沌就是由模模糊糊到清清楚楚。

师小结:启蒙就是由模糊到清楚;由糊涂到明白,由混沌到豁然开朗。这就是……

生:启蒙。

三、浏览课文,概括梗要

师过渡:课文中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从哪些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呢?请你快速地浏览课文,看能不能简单地概括一下?

指说交流。

生:唱歌谣、讲神话、唱童谣。

生:猜谜语。

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神话 唱童谣 猜谜语

知道什么是“谣”吗?

生:……

师:“谣”即指没有音乐,但仍然传唱的歌词。歌谣是总的名称,它包括民歌、民谣、儿歌和童谣。

师:谁能完整地再来说一遍,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指说,齐说。

生:母亲为我唱歌谣、讲神话、唱童谣、猜谜语。

四、品味歌谣,感悟母亲

(品味歌谣)

师过渡:母亲就是从这四个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首先我们来看母亲为我唱歌谣时的情景。

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这是母亲为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哦,这个同学是这样读的,其实在这篇课文当中有一段话就告诉了我们这两首歌谣应该怎样来读,你能找到吗?指说。

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生:齐读。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认为刚才那两首歌谣应该怎样读啊?

生:轻轻地。

生:甜甜的、深情地……

师:对呀,咱们同学从书上找到了依据,我们应该甜甜的、轻轻的、深情地读。来,试一试吧。自己读自己的。指读第一首(指导甜美、轻轻地)

师评价:这样读就好多了。来,第二首我们一起来读,读得再轻一点,再深情一点。

生:(深情地、轻轻地)齐读。

师:读得真好听。这两首歌谣你们喜欢读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1:我觉得这两首歌谣很有音韵美。

师:是吗?那也请你试着读出它们的音韵来。生读。

生2:我很喜欢,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事,还有想象,很贴近生活。

生3:我觉得它们读起来很押韵,像诗歌一样。

师:你真了不起,你居然发现它们最大的特点,来,你找找看,哪些字眼押韵?

生:“堂”和“裳”、“船”和“南”、“路”和“树”……师相机出示这些字眼。

师:来,让我们用心读这些字眼,读出歌谣的押韵美。

生:齐读。

师:我刚发现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头一摆一摆的,说明这歌谣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让我们试着打打拍子读一读。

生:(打着拍子)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都陶醉了,难怪作者说,母亲的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里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芳香”是形容花的香味的,芳香的音韵,是说听了母亲的声音,就像……

生:就像闻到了花的香味。

生:就像陶醉在芳香的花园里。

师:说得真好。这样,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好不好?老师给你们打拍子。

生:分角色读(师打拍子)

(感悟母亲)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这两首动听的歌谣,想一想,从这两首歌谣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勤劳、乐观、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智慧)

生:我体会到了母亲很勤劳。

生:母亲非常的乐观,生活得很充实。

生:我从第二首歌谣里体会到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是啊,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看,母亲把这些都用歌谣的形式唱给“我”听,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我觉得母亲很聪明。

师:对啊!带着这些感受,我们再来读这两首歌谣。

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看,从这两首歌谣中,我们就能读出那么多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今后在读书的时候也要像今天这样,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体会,必要的时候把自己的感受在书旁边标一标,写一写,这样大家的收获就会更加丰富了。母亲用歌谣给了我智慧和向往,那么课文后面的三个部分,我们又能读出什么呢?母亲又把什么给了我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出示作业:把今天学到的两首歌谣带回去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有人说,每一次课堂评比就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我深以为是。磨课是痛苦的,经过几次磨课,我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对于课的环节设计也比较合理,然而具体践行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不足,我感觉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我对课堂的生成不够耐心,过于急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一个生成的空间,面对一群活泼、灵动的孩子,课堂上更需要教育机智的灵活运用,要重视生成,只有重视生成,课堂才能精致,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需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而这些正是我们年轻教师需要学习的、有待提高的。我想,今天这节课无论是好是坏,无疑都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都将取长补短,扎扎实实地教好语文。

小学英语启蒙教学之浅见 第12篇

三年级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 走好第一步, 孩子这一生都会受益非浅.如何走好这第一步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抓住好奇心理, 引发动机

小学生刚开始学英语, 对英语有一种神秘感.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三年级学生, 他们很少接触英语, 对英语知之甚少, 对这门新学科充满着好奇, 也怀有一种想学好的美好期待.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会听到诸如“Goodbye”、“OK”之类的英语, 也偶尔尝试着用“OK”、“Bye-bye”之类蹩脚的英语去交谈, 对他们来说, 能说上几句英语是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而除此以外呢, 比如说外国人怎么交谈, 怎么用餐, 吃些什么, 怎么过节等, 他们就不清楚了.对他们来说, 英语的世界仿佛是一个未知的迷宫, 等待着他们去探寻.我们当老师的, 就是要准确地抓住这种好奇心理, 加以引导.如果我们把国外的礼仪、风俗等融合进课堂, 讲给学生听, 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更有学习的欲望, 这样,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整个教学过程都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例如, 我在教3A Unit1 Hello时, 向学生介绍Mike、Nancy、David等人, 顺便讲起外国人与中国人姓名的差异, 学生感到很惊讶, 很有意思, 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过来了, 那节课上的异常顺利, 随后, 我也为学生起了英文名, 学生学习英语的劲头更足了.

好奇是一种动力, 激发人们探究的欲望, 但学习不是寻宝, 一路上不会总有新奇与刺激伴随, 所以, 仅靠一时的好奇心是不能将学习进行到底的, 这时, 教师应适时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动机, 是指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朝向一定目标, 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心理过程或状态.教师向学生讲清学习英语的目的, 使他们明白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 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的重要工具.学习英语也是将来自己择业的需要, 不懂英语就会成为新的文盲.这样使学生逐步形成学习的需要, 继而形成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 有良好、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生才能对学习英语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当然, 这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喜欢英语.

二、创设浓厚氛围, 培养兴趣

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小学英语教师, 特别是低年级英语教师, 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对单词、句型进行枯燥的讲解和僵硬的分析, 而不注意创设相应的情境, 就会使课堂语言平淡、气氛沉闷, 学习单调乏味, 学生的好奇心理就会随之荡然无存.所以, 在小学英语的启蒙阶段, 教师必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处在使用英语交际的氛围中, 让学生耳听英语、眼观英语、口说英语, 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 布置和创设学校英语学习环境, 从感受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唱英语歌曲来开始新课, 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 而且营造了英语学习的气氛.

同样, 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英语教学.比如早晨来到学校, 我会用英语跟我的学生打招呼:“Good morning/Hello, ××.”放学时, 跟孩子们说“See you/Goodbye.”招呼孩子到身边来就边打手势边说“Come here, ××.”跟孩子们交流时, “Good!”、“Thank you!”、“I’m sorry.”等句子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旦为学生创造了这种学习英语的环境, 随机渗透英语教学, 就可以使孩子在最本真的状态下愿讲、易学、易记.

三、获得成功体验, 树立信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发人们进一步追求成功.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必定强化学习的动力, 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三年级学生初学英语, 没有基础, 如果纯粹用深奥地英语交谈, 孩子可能像听天书, 既听不懂也不想听, 教学就没有效果可言.相反, 如果将课堂用语简单化, 再加上教师的肢体语言, 孩子们就能顺利地与老师沟通.因为老师的语气、姿势、表情, 都有着强烈的解释性和提示性.教学中, 还可以通过操练、游戏、表演等活动, 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 充分表现自我.以此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另外, 老师的关爱, 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初学英语, 既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又害怕出错羞于尝试.这时, 老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我在教3A Unit4 Goodbye一课时, 教学生学习家具类单词, 当我指着课桌问学生:“What’s this?”, 我点了一个想举手又不敢举的学生, 一开始他吞吞吐吐地说:“Desk.”, 我微笑着说“Good!”然后我又引导他说“It’s的自信, 连声音都变得清亮了.

四、教给学习方法, 培养习惯

授人于鱼, 不如授人于渔.尤其在入门阶段, 好的习惯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说先行, 读写随后.首先要培养学生静听的习惯.这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方法.孩子在童年时期就能流利地说出母语, 究其原因, 在于眼观耳听的都是母语, 久而久之就能流利的说出来.所以, 学英语, 听是关键.但是, 学生年龄小, 注意力容易分散, 只强调“注意听”是不够的, 因此, 每次听录音时, 我都会给学生下达一个听的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比如在教3A Unit5 How are you?A部分时, 录音听到第二遍, 我就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Who is not so good?让他们“内行听门道”.

其次, 要培养学生大声“说”的良好习惯.英语是一门交际杜绝哑巴英语.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可以成立英语口语交流小组, 每组设立组长, 利用晨会课或课余时间, 让学生上台演讲, 演讲内容可提前一天做好准备, 学生能说几句便是几句, 由少到多, 慢慢积累, 并让全班同学参与评价, 久而久之, 学生便能自信地开口了.

另外, 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复习的习惯.知识是累积起来的.我要求学生每天回去认真复习英语, 第二天我会随机抽查学生朗读和背诵, 并请他们的好朋友加以点评.学生听到老师、好朋友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 上课时就更认真, 复习工作也做得更积极了.

上一篇:流体介质论文下一篇:孤独硬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