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康复训练论文

2024-07-24

认知康复训练论文(精选12篇)

认知康复训练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1月因脑卒中致认知障碍的神经内科患者94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5.4±2.6岁,平均病程为8.6±1.5个月;对照组男32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54.7±3.4岁,平均病程为9.4±2.3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含肢体姿势的摆放、异常姿势的控制、体位的变换转移、站立姿势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四肢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认知康复训练:①注意力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由简单到复杂的分级训练过程,在其过程中要对患者注意力的稳定性、转移性及选择性等进行系统训练。②记忆力训练:通过调整自身因素和借助他人帮助以弥补患者记忆缺陷的部分,可对患者进行提示性记忆,或使用概括性语言及记忆辅助工具等,尽可能对患者的记忆起到唤醒和提示作用,最终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2,3]。③计算力训练。训练内容涵盖患者对数字的概念、算术概念及算术法则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算、估算及生活理财计算能力的训练。④思维能力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推理及判断问题的训练,合理安排患者的用脑时间,有针对性地训练患者的思维能力[4]。⑤知觉障碍训练。加强患者对躯体方位感、空间感、失认和失用等方面的训练,强化对躯体方位的记忆和辨别,增强患者对空间立体感在大脑中的构建,通过故事情节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失认和失用训练,促使患者对失认和失用的事物有直观了解,并加强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使用[5,6]。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价标准

采用中文版NCSE评测表,其中包括8个方面的评定:①意识水平15分;②注意力10分;③语言能力15分;④记忆能力15分;⑤推理能力15分;⑥定向能力10分;⑦计算能力10分;⑧空间结构能力10分;总分为100分,<65分可评定患者存在认知障碍。根据治疗后评定的分值评价恢复效果、拟定评价标准:65~74分为效果不佳;75~89分为效果良好;>90分为效果显著[7,8]。

1.3.2 满意度

采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及家属康复训练效果的满意程度,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并将非常满意、满意纳入满意率的计算。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恢复效果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率为91.49%,对照组满意率为76.60%;两组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近年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患者的大脑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完整的重组功能,大脑的可塑性理论基础为脑卒中患者后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康复训练也为大脑的再学习创造了机会[9]。认知障碍康复训练可以影响神经细胞再生,使断开的神经形成新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神经反射活动,其康复机制是恢复大脑皮层的损伤区域和大脑的营养供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大脑皮层的活动能力,改善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及兴奋性,以此促进脑组织损伤后的功能重建[10]。

总之,认知康复训练可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认知能力,由于在训练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及得到的鼓励使患者对自身康复的信心增强,来自病痛的不良情绪得到了极大改善,精神障碍亦一一缓解,因此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康复训练,并主动坚持训练与复习,从而使患者病情得到更进一步的好转,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故在得到患者配合的同时也获得了家属的支持,最终促进了患者的全面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恢复效果。方法:将94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肢体姿势摆放、异常姿势控制、体位变换转移、站立姿势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四肢功能训练、日常生活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认知康复训练,采用NCSE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障碍,认知康复训练,效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蔡雨龙,陈立典.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研究现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6):62-63.

[2]安霞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1):185-186.

[3]张芳,程晓荣.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9):722-723.

[4]郑琳,李贞兰,邢影,等.早期功能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3,34(8):1505-1506.

[5]陈建伟,许红梅,陈晓琳,等.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1-203.

[6]李群.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4,(17):318-319.

[7]刘书芳,倪朝民,韩瑞,等.认知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12):814-817.

[8]李雨峰,郑靖洁,彭博,等.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5):33-35.

[9]李芙英.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与康复新进展[J].中国康复,2012,27(5):379-381.

康复训练-教案 第2篇

主器械:球、球门辅助器械:独木桥、雪碧瓶

前期思考:

1以往我让孩子在球类玩时都是用手来完成游戏的,在运动游戏过程中,我都是引导幼儿

以拍球、手传球、左右交替拍,孩子们刚开始兴趣很浓厚,但时间长了,还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他们对这些动作练习显得枯燥,乏味。

2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增长,一直用手来玩的不够的,设计此次活动,我觉得应让孩子在多方面发展,我初次引导用脚玩球的兴趣,通过自己做小运动员的体验培养兴趣,让幼儿坚持用脚踢球的习惯。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用脚踢球的兴趣。

2能够用脚把球越过障碍。

3培养幼儿坚持的习惯。

活动流程:谈话导入—讨论规则—自由探索—集中交流—游戏“射门”

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了什么区?(球类)

以前老师是叫我们宝宝玩球用我们的小手来做朋友,今天我们来试试用小脚做做朋友,看他愿意和乖的宝宝的脚做朋友吗。

2讨论规则

我们在电视里看的足球运动员是用什么来玩球的呀?(脚)

那么我们的规则就是不能用手来玩它。

思考:这个环节可能会有一些幼儿不用脚,用手来的,那么可以通过交流让他试试和脚做朋友也是种很好玩的方法。

3运动员练习脚的本领

教师可和幼儿一起用脚踢球,带球跑,和幼儿探索球怎么才能听小脚的话。

思考:这个环节有的说用脚踩住让他停下来,他们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的,教师可教幼儿

示范让幼儿看看谁的办法好,教师也可以示范几个给幼儿来看)

根据教师和幼儿的讨论,幼儿再次尝试。

游戏:运动员“射门”

1和幼儿商量一起怎样拼搭游戏场地。(设置障碍:雪碧瓶)

规则:一定要用脚绕过障碍把球射进“球门”(天桥)下和足球门里才算赢。

思考:幼儿可能会不绕过障碍直接过去,教师中间可表扬做得好的幼儿并奖励,要求幼儿也学学他的样子试试,强调:射门时要注意距离,谁站得远,谁才是最后的冠军)

结束部分:

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协商分工收拾器械,规定一个休息场地。

思考:请幼儿出汗的幼儿主动来和老师的毛巾做朋友,檫汗,有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喜欢和老师一起朗诵儿歌,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创编儿歌。

2.能认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感受游戏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泡泡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观察并大胆讲述

1.师(神秘的口吻):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样很有趣的东西,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教师吹泡泡,让教室里充满泡泡。)小朋友睁开眼睛,快看是什么呀?

2.师:你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用各种词语来描述看到的泡泡)我们一起捉一个大泡泡吧,再来捉一个小泡泡。

3.师:快来看看,我们的泡泡上还有颜色呢!都有什么颜色?(幼儿边观察边回答.随着

幼儿回答丰富词汇:五颜六色。)

4.师:小朋友去追一个泡泡,看看能不能用手捉到它。你们捉到泡泡了吗?泡泡哪去了?

二、师生边小结边学儿歌

1.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个大泡泡,吹出一个小泡泡(请幼儿和老师一起边说边表演)

2.师:泡泡的颜色是怎样的?(五颜六色)教师小结:五颜六色真漂亮。

3.师: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手心上就怎样了?(泡泡不见了)教师小结: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手心上,咦?泡泡不见了!

三、再次感受并理解儿歌内容

1.师:老师把刚才我们和小泡泡做游戏的事情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一听。(教师有表情地示范朗诵儿歌,幼儿欣赏。)

2.教师用手势、动作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儿歌。

四、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进行创编

1.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吧,我们全班小朋友手拉手,变成一个大泡泡;再向圆心走变成一个小泡泡。(教师与幼儿一起,一边朗诵儿歌,一边表演。)

2.师:我们的泡泡还能飞到哪里去?(将“飞到手心上”这一句进行内容替换。如: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头发上。咦?泡泡不见了!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滑梯上。咦?泡泡不见了!)

3.师:小朋友说飞到哪里,就将它编到儿歌里去。(依次请幼儿回答,然后边做游戏边朗诵创编的儿歌。)

五、总结活动

师:老师今天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泡泡液,我们一起到院子里吹一吹、看一看,泡泡又飞到哪里去了,我们再把它编到儿歌里去,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孩子们看泡泡、捉泡泡、说泡泡,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表达后提升在发现后表达,很快就掌握了儿歌内容,而且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特别是在创编环节中,由于有了前面游戏的铺垫,孩子们创编思路开阔,创编内容生动,整个活动淡化了“课”的痕迹。

附儿歌

吹泡泡

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个大泡泡,吹出一个小泡泡,五颜六色真漂亮。

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手心上,咦泡泡不见了!《有趣的手影》

活动目标:1.让幼儿玩手影的游戏,感受其中的快乐。

2.能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用手来创编手影动作。

3.在互相配合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大手电筒一个,小手电筒20个,投影仪一个,四个黑板。

2.PPT

(一)各种动物(小鸟、鸭子、小狗、孔雀、公鸡、螃蟹、兔子)影子。

3.PPT

(二)手影动作图片、音乐《森林狂想曲》。

活动过程:

1.教师变魔术,激发幼儿玩手影游戏的兴趣。

(1)(师)今天,何老师给小朋友变一个魔术,小朋友可要看仔细了,老师说“小手小手变变变,变只小狗汪汪汪”。“小 手小手变变变,变只蝴蝶飞飞飞”。

(2)提问:刚才何老师变出了什么?(小狗和蝴蝶)我是用什么变的呢?(用手)那何老师是怎么变出来的?你们想变魔术吗?(想)

2.幼儿自由分组探索手影游戏的有趣。

(1)幼儿两两进行组合。(师)请小朋友去拿一个手电筒,找一位好朋友做搭档,走到贴有白纸的地方,一位小朋友用手电筒照,另外一位小朋友在灯光前面做手形,你会发现有很多秘密噢!

(2)幼儿自由做手影游戏,教师巡回进行指导。对其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进行及时指导。

3.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手影作品。

(1)提问:小朋友会变魔术了吗?(会)你们变出了什么小动物?你是怎么变的呢?

(2)请个别幼儿交流自己的手影作品。

(3)鼓励幼儿的大胆想像。

4.幼儿再次尝试创编手影动作。

(1)教师逐个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并想像。

提问:这是谁的影子啊?(小鸟、鸭子、小狗、孔雀、公鸡、螃蟹)

(2)你们能用手影变出它吗?(幼儿再次探索)

(3)请个别幼儿进行表演。

5.幼儿欣赏正确的手影动作图片,学习表现各种动物特征的手影动作。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变出了许多小动物,接下来,请欣赏一下老师自己变出来的小动物吧,我们的小手也动起来吧。

6.游戏:《森林狂想曲》结束活动。

(1)(师)今天的手影游戏好玩吗?(好玩)老师刚刚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次狂欢节,邀请我们的手影动物去参加,你们想去吗?

(2)幼儿边听音乐边做手影动作,结束活动。

电话号码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记住生活中几个特殊用途的电话号码。

2、巩固对数字0、1、2、4、9的认识,了解数字排序的不同可组成不同的电话号码。

2、练习在相应情景下运用特殊用途的电话号码。

活动准备:

1、教具:110、114、120、119号码卡片,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头饰各一个,电话机一部,多媒体课件。

2、学具:电话号码卡片人手一份(用带绳子的夹子夹好,事先放在幼儿的椅子下面),0、1、2、4、9、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提问讨论

1、出示多媒体画面一——着火的小猫家。引导幼儿了解发生火灾时应及时拨打119电话求助,并能较清楚地说出地址。

(1)这是谁的家?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准确说出地址。)

(2)小猫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屋顶上出现火苗。)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火扑灭?该找谁来帮忙?怎样才能尽快找到消防队的叔叔呢?(引导幼儿了解发生火灾时要及时打119电话求救。)

(3)教师出示卡片“119”,请幼儿在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1、9,并按顺序排列。

(4)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19”。(如拨打正确,画面上出现消防车,火苗消失。)

(5)教师小结:我们如果遇到火灾要及时打119电话,向消防队的叔叔求救,这样才能很快将火扑灭。但我们不能随便拨打这个号码,只能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拨打。

2、出示多媒体画面二——小猪的家,猪妈妈生病躺在床上。引导幼儿了解并记住急救中心的电话120,并能说清楚病人的情况及具体的家庭住址。

(1)这是谁的家?在什么地方?(重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码,准确地说出地址。)

(2)猪妈妈生病了,小猪应该找谁来帮忙?用什么方法能尽快找到医生呢?(拨打120电话。)

(3)教师出示“120”卡片,请幼儿从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2、0,并按顺序排列。

(4)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20”。打电话时重点说明小猪妈妈得了什么病,家住在哪里。(拨打正确并说出具体住址后,画面上出现救护车。)

(5)教师小结:由于我们及时拨打了急救中心的电话,猪妈妈很快被送到了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治疗,现在猪妈妈已经康复了。

3、出示多媒体画面三——站在门外的小兔,家里的窗户开着。引导幼儿知道遇到困难或坏人时可以打110电话,找警察叔叔帮忙。

(1)小兔的家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码,准确地说出地址。)

(2)小兔为什么不进屋呢?它发现了什么?

(3)遇到坏人应该怎么办?该找谁来帮忙?怎样才能尽快找到警察?(拨打110电话。)

(4)请幼儿从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1、0,并按顺序排列。

(5)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10。先请个别幼儿拨打,然后全体幼儿拨打。重点说明小兔的家在什么地方。

4、出示多媒体画面四,引导幼儿根据场景与所需拨打的电话进行连线,巩固所学知识。

二、游戏

请幼儿挂上电话号码卡片,与同伴交流卡片上的号码,从而明白拿“110”卡片的是警察,拿“119”卡片的是消防队员,拿“120”卡片的是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并进行模拟表演,加深印象。

延伸活动:

讨论: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些电话号码怎么办?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使之明白可以拨打114查号台询问,这样就能又快又准确地知道想要的电话号码。

蒙氏生活——穿珠子

生活教具ii——穿珠子

教具说明:

1、布一块、绳子一条(一端打结成绳头)、带孔的塑料珠子若干、小筐子一个

2、托盘

教学目标:

1、学习穿珠子的正确方法,为缝纫做准备。

2、练习幼儿小肌肉的灵敏性和手眼协调的能力。

适用年龄:

3岁左右

教学内容:

1、取托盘材料于桌面

2、把布铺平,取一根绳子放在布上摆成一条直线。(绳头在左边)

3、取珠子从左到右整齐排列在布上面。(取时要找孔眼,把孔眼放平,不能向上)。

4、左手拿起绳子一端,右手拿珠子,绳子对准孔眼穿过去。左手食指、拇指捏住珠子,右手拉住绳尖将绳子拉出来。

5、完毕后,再用右手拿珠子,从左到右,一粒一粒从绳子上穿过去。

6、穿完以后,把穿满珠子的绳子摆成一直线,右手把珠子一粒一粒从绳子里抽出来,放回小筐里。同时左手轻轻扶住绳子的一端,使其不移动。

7、把绳子卷好,布卷好,放回原处。

教学案例:

1、变化绳子的粗细和珠子的大小、孔眼的大小。

2、穿形状板

3、穿针、穿项链、穿手链

兴趣点:绳子从珠子孔眼穿过去把珠子连成一串

错误控制:绳子没对准孔眼。

注意事项:绳子不要太长小 精 灵 儿 童 网 站]

活动目标:

1.能按事先确定的标记选择相应的实物并归类。

2.能选择参加不同的数学活动,听懂老师的要求,按规则进行操作。

活动准备:

准备装有各色珠子的小篮子、玻璃绳、托盘若干

活动过程:

1.以情节引出某一活动内容并介绍规则

如穿珠活动。教师可以兔妈妈家的大门需要珠帘为由,吸引幼儿参加穿珠的活动。向幼儿说明规则:穿珠时,要按绳头上的标记来选珠子穿。也可以用厨师帽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请幼儿按竹签上的标记选珠子,为娃娃做几串爱吃的冰糖球。

2.介绍其他平行或相关活动内容及规则

如“穿回卤干”和“穿蔬果串”活动。告诉幼儿,规则与“穿珠珠”一样,按竹签上的标记来选材料穿。玩“喂娃娃”活动时,要按娃娃选好的食物标记(事先贴好的)选材料喂。

3.活动过程的指导

幼儿自选活动后,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为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援助或提出活动建议,如:协调活动材料,解释活动规则,建议参加其他平行活动等。如幼儿操作有误,可以质疑的方式引起幼儿对出错问题的注意,让幼儿自己意识到出错所在后自己纠正。

4.活动结束的交流

⑴展示幼儿的作业:穿好的珠帘或冰糖球、回卤干、蔬果串、吃饱肚子的娃娃等,分别请幼儿描述自己在穿物品或喂娃娃时,选出来的是些什么材料。(即用语言表述归类材料的共同属性)

⑵引导幼儿集体检查各归类材料的结果对错情况,讨论有争议的结果,如:“是将所有形状的苹果穿在一起对还是只把一种形状的苹果穿在一起对?”

二、体育活动:

1.早操:学习新操。

2.体育游戏:拉着小动物走

目的:练习向指定方向走,培养正确的走路姿势。

指导要点:

A.做游戏时应注意,只有听到“预备-走”或“小朋友,回去吧”的指令,幼儿才能开始

向前走或往回走。

3.自选活动:大型器械等。抛接沙袋

强化平衡感训练——小猫回家

多动源于平衡感不佳,而平衡感不佳不仅带来行为问题,它还会造成一系列学习和生活的困扰,下面乡大家介绍一个强化平衡感的小游戏。

游戏名称:小猫回家

适应对象:多动不安,身体不灵活,胆小,情绪化的孩子

指导目标:练习托物走线的动作,提高孩子的平衡及身体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在场地划一个大圆圈(或一条直线),轻音乐 指导方法:

1、先给孩子示范一下走蒙线的方法(脚尖挨着脚跟走)

2、请家长跪坐在线外等候,孩子站在蒙线上,拖着一个毛绒小猫玩具听着音乐走线,当孩子走到家长面前时,把玩具交给家长。家长给于鼓励。

家长指导:孩子第一次走线,可能会出现脚跟脚尖挨不上的情况,这时家长不要强求,可让孩子脚尖脚跟离开一些,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而定,循序渐进,等孩子熟练后,方可达到脚尖挨着脚跟走的程度。(但尽量要求孩子脚踩在线上走)此游戏也可利用马路上的线、砖等进行练习。

接沙袋

一、教材分析

《培智学校新课程设置方案》对康复训练的要求是——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知、言语、思维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

《接沙袋》一课属于康复训练课。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智障学生在运动方面的缺陷,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的。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接沙袋;是在学生掌握了抛沙袋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接续动作训练,通过课件展示的各种沙袋的玩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现场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接”的动作要领,以利于对学生缺陷动作进行矫正。

通过抛接沙袋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动作的协调性,使学生明白动作的协调性可以通过反复训练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懂得身体健康才能更快乐地享受美好的生活,教育学生要加强身体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2人。按疾 病类型分——自闭症患儿5人,脑瘫患儿2人,唐氏综合症患儿2人,智力落后患儿2人;按智力落后程度分——轻度3人,中度3人,重度6人。轻

度学生已经掌握了上抛、前抛沙袋的动作;中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完成上抛、前抛沙袋的动作;重度学生在老师协助下能完成上抛、前抛沙袋的动作。其中自闭症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事,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几乎不看老师,不听指令,经常自言自语,下地跑跳、喊叫。脑瘫学生走路困难,动作不协调。

学习中的突出困难是部分学生特别是自闭症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与教师交流和沟通差;脑瘫学生动作协调性极差,做“接”的动作时,时常出现手眼不协调的状况。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自闭症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由于他们与人很难有目光的交流,也不愿意去看他们不喜欢的沙袋;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就把他们喜欢的糖果放在沙袋的前面,这样,他们在看糖果的同时也看到了沙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组:了解“接”的动作要领,能独立接住上抛和前抛的沙袋。B组:初步了解“接”的动作要领,能独立接住上抛的沙袋。C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的动作各步骤训练。

2、过程与方法:

A组:提高动作的协调性。B组:提高学生的抓握能力。C组:提高学生的视觉追踪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智障学生热爱生活,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接”的动作要领。教学难点:能完成“接”的动作。

五、设计思路

这是一个在培智学校康复训练课程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智障学生创设各种抛接沙袋的真实场景,拓宽他们的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改正其懒惰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再现事物的具体形象,充分发挥智障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这一特点,从观察事物具体形象入手,让智障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迁移到抽象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接”的动作分解成:眼看——手动——握——接,并把这些分解动作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智障学生的课堂活起来了。

本课的设计亮点是让智障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来理解动作要领,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进一步“体验”来理解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情境创设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一种能力,对智障学生的康复训练起到引领作用。

六、教学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充分练习上抛、前抛沙袋的动作,每个人准备一个沙袋。

2、教师的教学准备:糖果、橘子、苹果、饼干。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墙上粘贴一些小房子、水果、沙袋、糖果等用于学生视觉追踪训练;准备一些糖果、水果、饼干等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件、沙袋、小筐。

七、教学流程

(一)、常规训练:师生问好、点名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点名训练,指导自闭症学生听指令,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并使学生知道上课了,要集中注意力。]

(二)、检查复习:上抛沙袋、前抛沙袋。

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上抛和前抛沙袋的动作,你们都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先做上抛沙袋;再做前抛沙袋。生分组做上抛和前抛沙袋。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复习,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情境导入:看视频——教师抛接沙袋的场景(一位老师抛接沙袋,两位老师对抛接沙袋,四位老师穿插抛接沙袋的场景。)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向老师们那样高高兴兴地玩沙袋。只要你们学会了“接”的动作,再经过练习,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玩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教师抛接沙袋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使学生了解沙袋的多种玩法,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渴望“体验”的情感;让学生知道运动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教育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四)、体验中学习(授新):

1、教师示范:接沙袋动作演示。

2、演示讲解:接的动作(眼看——手动——握——接)。[设计意图:智障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小步子,多循环”。通过细化“接”的动作,使学生充分理解该动作要领,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

3、分步骤训练: ①视觉追踪训练; ②眼手协调训练; ③握的动作训练; ④ 接的动作训练。

[设计意图: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布训练,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4、分组做动作

A组:①学生自己接上抛沙袋。②两人一组练习接前抛沙袋。B组:在老师指导下练习接上抛沙袋。

C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视觉追踪、眼手协调、握的训练。

[设计意图:做到因材施教的同时,充分照顾到全体学生,特别是自闭症学生,是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5、知识体验学习小结。

(五)、律动:《巧巧手》。(同学间互相帮助)

[设计意图:智障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在十分钟左右,自闭症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在上课进行十多分钟的时间时,学生容易出现由于注意疲劳而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等状况。众所周知,音乐具有缓解注意疲劳,提高专注力的作用,在此处设计一个同学伴随优美的儿歌旋律进行分组互的助律动活动,缓解学生的注意疲劳,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力投

入到练习的环节中。]

(六)、快乐练习:

1、情境练习: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听说同学们学习了一样新本领,它们也想想向同学们学一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为可爱的小动物们做精彩的表演吧。

2、争取礼物:小动物们看了你们的表演,非常高兴。它们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同学们爱吃的礼物。但你们想要得到这些礼物,必须得接住它们。你们有信心吗?

3、看看谁的本领大:接沙袋比赛。

4、放松练习:①抛水果。②抛糖块。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练习、知识迁移、争取小礼物、竞赛、游戏等多种不同形式进行本节所学动作的巩固复习,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所学动作。]

(七)、课堂小结:

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康复训练课中,教师只注重使用器材对学生进行动作矫正,一次又一次的动作矫正,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们也不尽全力练习,总是趁教师不注意时,偷懒。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尝试着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康复训练的教学中;经过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智障学生的康复课堂活起来。

本课从学生的实际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动作示范,了解抛接沙袋的方法,教育学生要爱锻炼;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辅导等教学手段;与此同时,在学生中找出做的好的学生,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及时表扬动作做得好的学生和进步大的学生。最为可喜的是自闭症学生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抛接沙袋。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是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康复教学中来,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还使枯燥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锻炼的欲望,在优美动听的乐曲声中进行着动作矫正,心情非常愉悦,动作也更加协调了。

接沙袋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让智障学生的眼睛活起来,让智障学生的耳朵活起来,让智障学生的手脚活起来,从而使智障学生的课堂活起来。

《跳起触悬在空中球》

课 题:《跳起触悬在空中球》

教学目的:

1、初步发展学生的肢体协调配合能力。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识。教学要求:

高层次:完全掌握动作要领,会做动作。

中层次:基本能够理解动作要领,并练习做动作。

低层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动作。教学重点:掌握跳起触悬在空中球的动作要领。教学难点:能根据动作要领做动作。教 具:气球、呼啦圈 教学手段:直观、游戏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课堂常规)

1、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内容。

4、热身运动。

教法:

1、听从指挥。

2、有节奏进行。要求:

1、队形整齐。

2、精神饱满。组织:

二、基本部分

(一)、跳起触悬在空中的球。

教法:

1、讲解动作方法。

2、分解练习。

3、纠正指导。

要求:

1、按规则进行。

2、跳起时间掌握好。组织:

(二)、游戏 《步步为营》

教法:

1、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和规则。

2、学生进行游戏。

3、小结。

要求:

1、教育学生团结互助。

2、按规则进行。组织:

三、结束部分

放 松 要求:充分放松关节。

板书设计:(略)

课后回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的弹跳能力很好,基本能弹跳起来,按规定内容完成的不错且效果很好。

(完)

常规与队列训练

教学目标

通过常规与队列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课堂常规和基本的队列指令,并能按老师要求完成指令动作,为参与课堂教学、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和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动作要领及其准确性。教学难点

动作指令的理解。

教学时间

6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组织学生进入康复训练室。

2、引导学生规范摆放自己的鞋袜。

二、课堂常规练习

1、排队(听令完成)。

2、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有口语者用口语表达)

3、点名

4、立正、稍息。

三、队列练习

1、排队练习。A、横排。B、竖排。

2、“立正、稍息”训练。(注意动作提示与帮助)

3、“向左看齐”训练。(注意动作提示与帮助,并用手势或眼神方向,以后逐渐减少提示。)

4、“向右看齐”训练。(注意动作提示与帮助并用手势或眼神方向,以后逐渐减少提示,加强表扬等强化手段。)

5、“向前看齐”(注意动作提示与帮助并用手势或眼神方向,以后逐渐减少提示。)

四、休息(听音乐)

五、课堂训练

(一)分组训练

1、常规

2、队列

(二)个别化训练

1、“立正”、“稍息”

2、问好:老师好

3、道别:老师再见

六、训练小结。奖、评 注意事项

1、课堂强化训练。

2、以个别教学为主。

3、语言训练融合到常规与队列练习中。

4、主辅课老师分工合作。

5、充分调动家庭辅教人员的参与积极性。教学情况小结

对精细动作训练的认识

在我们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几乎每个孩子都有精细动作的训练内容,那么,究竟精细动作有什么作用,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不同的孩子,相同的精细动作训练,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比如搭积木、插棒等训练对于刚入校,程度稍差的孩子而言,他的作用就是:手眼协调性训练;对于多动的孩子而言,是静心训练;而对于学能的孩子而言,难度似科更大一些,需要听指令去完成某项任务,如按颜色插棒,按形状串珠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运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孩子的精细能力和注意力。

一、筷子促进手部的精细动作发展

使用筷子实际上是锻炼手的复杂而精细的动作,必须用力得当,且动作协调,才能夹起食物并送至口中。筷子需要使用手部的力量,光是夹菜这个动作就需要牵动多个关节。不仅是五个手指的动作,而且还要加上手腕、肘关节的配合。琛琛八周岁了,已经很习惯自己用小勺子进餐。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肌肉协调能力,能够尝试进一步的精细动作训练,可以进行使用筷子的训练。老师为他准备了一个新的用餐工具——筷子。纤细小巧的两根棍子让琛琛充满了好奇。他一把抓住筷子就往眼前的菜里戳,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于是老师示范正确的持筷方法:先将筷子对齐,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夹注两根筷子的上部,将下面一根筷子的底部靠在无名指上并用拇指压牢,再用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夹住上面一根筷子。持筷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夹取的成功,在老师的指导下,琛琛纠正了拿筷子的姿势,颤颤悠悠地去夹菜,岂料,小手一抖,刚夹住的菜又掉了。但是第一次的尝试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想要用筷子夹住菜,或将菜夹到自己的碗里,再放到嘴里,除了小手熟练的精细动作外,还需要手和眼的亲密合作。训练孩子用筷子扒、挑、夹食物,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千万不能一开始就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让孩子看到筷子就有恐惧感,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并逐步增加孩子使用筷子的频率,让孩子逐渐适应这个转换的过程。

在前几天的训练中,琛琛使用筷子还是比较费劲,好几次都按耐不住想中止训练。但老师指导他先完成夹容易的食物,比如炒鸡蛋、豆腐干等等,琛琛顺利夹取食物后,信心大增,逐渐能熟练使用筷子。

二、运用积木、插棒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张某,男,5岁,患有多动症,不能静坐,并且小动作较多,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按我们平时的训练程序,先给孩子测验,结果发现,由孩子多动而直接导致静心程度差,动手能力也同样,动作特别快,拿起插棒不知该往何处放,很盲目地在盒盖上来回环转。对待这个孩子,应该从最简单的搭积木开始训练。我首先找来半箱积木,教孩子搭积木,并给他做一次示范,孩子起初只能搭3—4块,之后,我采用蒙氏训练法,把积木放在室内,给孩子一张空桌子,让他坐在椅子上,自己随便去搭,但孩子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有限,中间有时需强化物刺激。如此一直持续整整两星期,在孩子极其排斥搭积木时,我就让他适量串糖葫芦、插棒,但这些只能是少量穿插,还是搭积木为主。后来终于自己迈开了第一步,能一次搭起18块积木薄板。插棒是这个孩子非常喜欢的,一次能插六十多个,但这时的插棒属于自由插的阶段,孩子在整个插棒盒上到处插,较分散,这样持续了将近3个星期后,孩子开始有意识零零星星两三个、三四个并排插在一起,最多能持续十多个插在一起。在插棒的过程中,我曾试图协助他一个挨一个地插,但均告败。值得庆幸的是,后来孩子在自己插的过程中却无意识学会了有序插棒。如果训练的内容长时间保持不变,孩子的兴趣就会减弱,我在他能有序插棒后,拿来珠子和绳子,让他练习串珠,开始他拿珠子和拿绳子的手不能很好地配合,绳子好不容易从洞中穿过,左手却不会放开珠子去捏绳子头,或者串珠之前绳子头太长或太短,但在强化训练之后,他进步很大,仅靠老师的语言提示,就能自己串珠。

在整个搭积木、插棒、串珠的过程中,对孩子的鼓励与表扬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要时时处处留心孩子的点滴进步,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三、运用生活中的教具,提高脑瘫儿童的动手能力

宁宁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因脑瘫引起四肢发育不良,右手几乎拿不住东西,针对孩子的情况,给她安排的精细训练,第一周拾豆豆。先找一个塑料碗以及一些黄豆,让孩子把这些小黄豆一个一个地拾到碗中,可以给孩子计时,看她一分钟能拾多少个。这种游戏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手指的灵活性。第二周:定形撕纸。将白纸在缝纫机上轧成条状或者圆形、三角形、长方形以及其他图形的针脚孔,教她沿着针脚孔撕成各种形状。这种训练能锻炼她的手眼协调,提高动手能力。第三周:花样穿珠。老师为孩子准备一些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珠子,和孩子比赛穿珠子。先告诉孩子穿珠子的时候,要运用颜色和形状间隔交叉地穿,看谁穿得最漂亮、最快。刚开始,孩子做得不会太熟练,老师要慢一点,让孩子获胜,以激发他的兴趣玩下去。这种游戏能锻炼孩子手的小肌肉动作,发展思维能力。第四周:开关小盒子。找一些用各种方法能打开盖子的小盒子,在里面装一些小物品,盖好盒子,然后用手摇动盒子,让孩子听里面发出的声音,告诉孩子里面有许多好东西,要尽量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打开盒子。这种游戏能训练孩子手指的灵活性,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训练这几个孩子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动手能力训练过程中,我深深的认识到,训练的方法、手段很重要。但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更为重要,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必须时时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坚信孩子能成功。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因为奇迹可能就在下一次出现。

3-6岁手部精细动作

1.有规律穿珠

教具准备:线、小珠各3颗(红、黄)教学目的:练习穿珠,训练手眼协调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

2.展示教具操作过程(按红、黄、红、黄)3.请孩子有规律的穿珠 2.放线入瓶

教具准备:玻璃瓶一个(瓶口较小)、毛线一根1米左右 教学目的:训练手眼协调性 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教师站立一只手拿毛线将毛线对准瓶都放如瓶中。3.请孩子来操作

3.苹果 教具准备:红色、绿色橡皮泥若干 教学目的:提高孩子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红色橡皮泥“团”圆形,绿色制作叶子,粘贴在一块成一 个苹果。3.请孩子来操作

4.切橡皮泥

教具准备: 木刀、砧板、橡皮泥

教学目的:练习“缝”的动作,提高生活自理,手眼协调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橡皮泥搓成长条及“切”的动作。3.请孩子来操作

5.捧米

教具准备: 米若干、2个盛米容器

教学目的:练习“捧”的动作,训练双手的配合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双手“捧”的动作

2.展示将米从一个容器中捧入另一个容器中 3.请孩子来操作

6.剪纸条

教具准备: 剪刀、纸条

教学目的:练习“剪”的动作,训练三指的灵活性及双手的配合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剪”纸条的动作 3.请孩子来操作 7.剥大蒜

教具准备: 大蒜若干、小碟两个

教学目的:练习“剥”的动作,加大剥的难度。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剥”大蒜的动作。3.请孩子来操作 8.弹纸团

教具准备: 彩色纸团5种

教学目的: 练习“弹指”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及灵活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 2.展示食指、大拇指弹珠的动作 3.请孩子来操作 9.二指夹弹珠

教具准备:弹珠5颗

教学目的:练习使用二指夹物,训练二指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食指、中、指(做小白兔样)2.展示二指“夹”弹珠的动作 3.请孩子来操作 10.蜗牛

教具准备:橡皮泥若干

教学目的:提高孩子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橡皮泥“搓”成长条,再“卷”成蜗牛状,加上触角,成 蜗牛。

3.请孩子来操作

11.折纸

教具准备:彩色纸一份

教学目的:学习折纸,训练手的灵巧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纸对折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3.请孩子来操作

小班折纸《扇子》

小班折纸《扇子》

活动目标:

学习用正折.反折的方法折扇子;培养幼儿对折纸的兴趣。活动准备:

长方形每人一张,木偶小猪一个。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噜噜噜,噜噜噜,热死我了!(教师):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帮助它呢?(幼儿回答)

2.观察讲解并示范。

(1)观察(出示纸扇)瞧,老师用什么办法?(纸折的扇子)

(2)教师示范:先用长方形的纸折出一条窄窄的长纸条,再把它翻面折,折得与第一次折得差不多宽,然后再翻面折。这样折次翻个面,把长方形纸折完为止。最后把它对折。看!给小猪扇扇,它多开心啊!

3.幼儿折纸。

小猪:要是小朋友给我折一把,那我更舒服了!

要求幼儿折一次翻个面,注意每次应折得差不多宽。4.“帮帮小猪”的游戏。小猪:“真热,又冒汗了,哪个小朋友帮帮我?这个小朋友折得特别整齐,扇起来一定很凉快,你能帮帮我吗?”请幼儿给小猪扇扇。最后在小猪“噜噜噜,我不怕”中结束。

12.筛豆子

教具准备:漏勺一个、米若干、豆子20颗(放在米中)、小碟子一个

教学目的:提高孩子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筛”的动作,将豆子从米中筛出。3.请孩子来操作 13.摁图钉

教具准备:图钉五根、软垫一块

教学目的:练习“摁”的动作,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及大拇指的力度。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摁”图钉动作。3.请孩子来操作

14.捧水

教具准备: 水若干、2个盛水容器、乒乓球(放入无水的容器中)

教学目的:练习“捧”的动作,加大“捧”的难度。训练双手的配合能力。教学过程:

1.展示教具、双手“捧”的动作

2.展示将水从一个容器中捧入另一个容器中(使乒乓球浮在水面上)3.请孩子来操作 15.剪圆形

教具准备:剪刀、纸 教学目的:学习连续使用剪刀剪图案“圆形”,加大剪的难度。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纸对折再使用剪刀剪半圆,展开成圆形。3.请孩子来操作

16.筷子夹芸豆

教具准备:筷子一双、芸豆5颗

教学目的:练习筷子夹物,训练手的控制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 2.展示握筷、夹芸豆的动作 3.请孩子来操作 17.弹功

教具准备: 彩色珠子一颗、塑料纸杯一个

教学目的:练习“弹指”的准确性,提高手眼协调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 2.展示食指、大拇指弹珠的动作、将珠子对准纸杯弹且将纸杯弹倒 3.请孩子来操作

18.剥花生

教具准备: 花生若干、小碟两个

教学目的:练习“播”的动作,训练手指的力度,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剥”花生的动作,把剥下的花生米给孩子一起分享。3.请孩子来操作及分享 19.别别针

教具准备: 别针5根、补一块

教学目的:练习“别”的动作,训练手的灵活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布对折,将布两头用别针别好 3.请孩子来操作 20.开钥匙

教具准备:钥匙三把

教学目的:学习开钥匙,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及手的灵活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开钥匙的动作及方法。3.请孩子来操作 21.打结、解结

教具准备:纱巾一条、娃娃一个或手偶

教学目的:练习手部精细动作,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纱巾系在娃娃颈部且打一个蝴蝶结、解结。3.请孩子来操作

22.搭积木

教具准备:积木若干

教学目的:提高孩子空间建构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积木搭成各种物件如桥等 3.请孩子来创意操作 23.模仿绘画

教具准备: 水彩笔、画纸

教学目的: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根据老师画的物品来模仿绘画如“树、草、花等 3.请孩子模仿绘画

24.小花猫的胡子

教具准备: 针一根、黑色线一根、少画小花猫胡子的图片一份(胡子:画有错 误控制点

认知康复训练论文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老年抑郁症患者60例。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的诊斷标准[4];②年龄≥60岁;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前17项≥18分;④排除严重躯体疾病、酒或药物滥用者及其他精神疾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7±4.9岁;平均病程22.6±15.7个月;有抑郁症家族史4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3±5.3岁;平均病程19.7±16.3个月;有抑郁症家族史3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方法:两组均给予西酞普兰片,起始剂量10mg/日,根据病情需要逐渐加至20~40mg/日,研究组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疗程8周。不合用其他抗抑郁药和电休克治疗,急性期睡眠障碍可合用苯二氮类药。研究组联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8周。前2周,3次/周;2~4周,2次/周;后4周,1次/周。认知行为疗法是从患者的认知角度入手,应用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方法对患者进行干预。其认知行为疗法包括:①负性认知的纠正;②正性认知的重建;③正性认知的巩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能帮助老年患者识别负性认知模式会导致,并加重临床症状,让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用积极乐观的正性认知模式取代自己的负性认知模式,树立全面康复的信念,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8周及半年进行HAMD评定,以减分率≥75%痊愈,50%~74%显著进步,25%~49%进步,<25%无效。8周末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的检查。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痊愈15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5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对照组分别为9例、10例、4例和7例,有效率76.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两组HAMD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后半年研究组复发1例(3.3%),对照组复发8例(2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论

老年抑郁症是常见老年人心理疾病,老年人抑郁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由于抑郁是长期情绪低落的结果,因而很容易引发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身体疾病。抑郁又是自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研究结果:本文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比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1显示在被动等待药物起效前2周积极进行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地缓解老年抑郁、焦虑情绪,这说明通过深入的向老年患者讲解本病有关医学知识,让患者深刻地认识到本病的发病因素、病程、治疗及愈后与自己的认知模式息息相关,自己不良的负性认知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这些不良情绪反应会通过边缘网状结构-下丘脑-垂体促使相关神经递质的分泌,引起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失衡,从而出现临床多系统的躯体不适,及焦虑、激越等症状。通过纠正自身错误的负性认知心理模式,能有效中断由不良情绪造成临床症状,又因对临床症状的不正确的认知和强烈的疑病心理而导致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错误负性的认知纠正有利于病情在药物起效前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提高了老年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和信心,同时提高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性,并降低了急性期药物起效前的自杀风险。

表1研究结果同时说明通过正性认知的重建和巩固,患者对疾病本身树立了正性认知后,让患者认识到通过自身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调节,可以重新恢复健康或者基本健康。从而树立了完全康复的信念,提高了患者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主动配合性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耐受性,减少了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中途治疗失败或自杀风险。认知行为疗法因而可以缩短临床痊愈疗程,同时能减少急性治疗期后的残留焦虑和睡眠障碍,从而降低了复发率。不少临床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可显著减轻残留症状,并且可以降低复发风险。一项追踪2年的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治疗后复发率降至25%,而以“临床管理”为治疗手段的对照组复发率80%。

综上所述,在老年抑郁症的全面康复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药物的作用相对越少,认知行为治疗的作用相对越好。且认知行为治疗有着药物治疗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无不良反应,不受时间限制,其疗效的持久性能明显降低复发率和有利于老年患者人格的相应转变,从而促使了老年抑郁症的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翟光亚,王征宇,等.痴呆和Alzheimer病的患病率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9,70(8):424-428.

认知康复训练论文 第4篇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认知功能训练,自理能力,康复

因为病情严重,难以完全康复,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负性心理,严重者还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导致脑神经功能恢复受到影响,不利于患者认知功能与身心健康的恢复。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除了要训练肢体功能,还要加强认知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满意度[1]。本研究观察了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之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首次发病,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并经过MRI或CT检查确诊。其中男123例,女77例;年龄44~77岁,平均(68.8±5.8)岁;疾病类型:脑梗死118例,脑出血82例;合并症情况:糖尿病38例,肥胖47例,高血压26例;有嗜酒史68例,有吸烟史79例。所有患者均存在运动功能障碍,本研究排除有神经系统症状、失语症、严重性老年痴呆、肝肾功能异常与严重呼吸衰竭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肌肉训练、平衡训练、走路训练、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认知功能训练。(1)训练注意力:通过朗读文字、视觉跟踪、删除一段文字中的某个汉字或一串数字中的某个数字等方法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时间最好为20 min/次。(2)训练定向力:引导患者说出所在地点、今天的日期、闭眼叙述房内物体摆设、区分方向等。(3)训练记忆力:向患者读出一串字母或数字,要求其复述,朗读文章后要求患者总结主要人物和事件,晚上说出白天发送的事,使用旧物品与照片引导患者深入回忆。(4)训练协调力:通过折纸、套圈、滚筒、拧螺丝帽、捡豆子等小游戏训练患者的肢体配合能力与手眼协调能力。(5)训练逻辑思维:依次向患者说出若干个词语,要求其说出其中不属于同一类的词,并补充另一次类别相同的词,将任意两个词语连成一句话或一段话,讲一个小故事等。(6)训练语言能力:鼓励患者朗读故事、报纸并复述,向患者展示几个词语或一幅有趣的图片,鼓励其自编故事。(7)训练计算力:由简到难地为患者出计算题,或者玩拼图、比大小等游戏。(8)训练感知能力。在患者的患侧放置物品,观察是否能产生刺激。若患者有失忆症,则采用实物、图片加以训练,帮助其恢复记忆。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指标与心理状况指标:根据牛津残障评分(OHS)评价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分数越高,残障程度越严重,评分可选0~6分级,分别代表无症状、无明显功能障碍、轻度残疾、中度残疾、重度残疾、严重残疾和死亡;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数越低,说明缺损程度越严重;采用巴氏指数(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程度,参考中国常模分析,评分达到50分说明存在焦虑或抑郁情绪[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OHS,NIHSS评分明显下降,且远低于对照组,BI评分上升,且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DS与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评分值明显下降,且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之一,治愈难度大,容易遗留各种功能障碍性并发症。实施康复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改善,使其可独立生存,提高生命质量[3]。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可以重组功能,因脑卒中而受损的神经细胞也有再生的可能性,所以临床上要积极实施早期认知功能训练,使患者大脑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改善其他功能障碍,消除患者的负性心理,改善康复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的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OHS、NIHSS、SDS与SAS评分明显下降,且远低于对照组,BI评分上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可以提升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缓解不良情绪,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缩短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于梅青,袁栋才,朱建国,等.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康复的促进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15(3):267-269.

[2]赵先伟,田庆涛,杜怡峰,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21(7):740-742.

康复训练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训练孩子们的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和手部肌肉力量的练习。(可在平时常开展)教学重点: 撕纸时拇指食指的动作协调完成撕纸的动作,及十个指头配合将一把纸条揉、握成小纸球。

教学难点:两手的动作协调完成,学习将力气集中(力往一处使)教具准备: 旧报纸、透明宽胶带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手指游戏—观察报纸—撕纸—揉纸—制作纸球—玩纸球(桌面滚纸球、地上踢纸球)

1、手指游戏《芝麻开门》,手口一致训练。B类的孩子—鼓励积极参与跟着做动作

2、出示报纸,引导孩子观察并学说词语、短句,知道报纸是记录时事、新闻和资讯的,上面有很多小朋友们喜欢的图片,平时我们要学习看报纸,找出自己认识的汉字。学习词语、短句“报纸”“XX看报纸”“报纸上有XX”

B类的孩子—学习”报纸”这个名称词汇,并跟读短句

3、讲解示范我们要进行的“撕面条”游戏的规则和动作要领。(要求两手的拇指食指相捏互碰并一前一后的移动撕下纸条,强调用力要均匀,才能将纸条撕得又细又长)

这环节重点提醒鼓励手部力量差的孩子大胆尝试,一起操作,一起玩。

鼓励孩子们“面条”要撕得又细又长,不要断掉,要学会控制力度,看谁做得好。

提醒孩子们不要把纸撒到地上,保持桌地面的清洁。

(1)将撕好的“面条”揉成小团,做“汤圆”尽可能的圆,学习双手十指配合将纸条团、握成小圆。(提醒孩子们力要往一处使)重点注意提醒秋渔、张荣等手部力量差的孩子双手十个手指协调会劲往一处使揉握出小纸球

(2)将揉、捏好的“汤圆”又再次放到一张大报纸上,师生共同制作一个大纸球

4、全班一起玩纸球,可滚球、抛球、踢球,老师指导并参与孩子们的游戏。

教学反思:智障孩子普遍手部肌肉力量发展不好,握持及精细动作发展很差,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对这类孩子开展手肌肉力量训练,可采用勾手指头(自己手指头勾拉练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在桌面上弹指头等,对孩子们的手部力量和手指协调完成捏、撕、揉、握、压等动作康复和训练都有很好的效果,对于类似的在做做玩玩中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很强,效果很好。

骨折后如何做康复训练 第6篇

1、骨折术后康复的目的是什么?

骨折术后康复的目的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骨折后机体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继发症的发生。对于失去功能者,通过对其已有功能的训练能够对已经失去功能的部分进行代偿,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能够尽可能健全地重新回到社会,回到工作岗位。

骨折术后康复的开始时间尽可能要早,一般在骨折得到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骨折得到复位固定后指的是石膏固定已经干了或牵引已经安装好或已施行了内固定术后,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2、骨折术后为什么要进行康复训练?

骨折在治疗中常常需要较长时间固定伤肢或伤部,这样会使肢体因长期固定不动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内粘连或韧带退变失去弹性,弄不好虽然骨折已愈合,但肢体仍不能恢复正常功能,甚至造成残疾。

骨折术后进行功能锻炼,通过肌肉运动刺激运动功能恢复,肌肉活动还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可使肌肉韧带的状态改善,恢复其弹性和延展性,增强肌肉力量,对抗肌肉萎缩,并可通过有目的的训练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劳动能力。必须在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早期就开始施行。凡未固定的肢体和关节都要每天定时、定量地进行主动充分活动,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

3、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如何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三期进行:

康复训练的早期:

此期即伤后l~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康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处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

康复训练的中期:

即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此期除继续做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在病情允许时,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此外,可配合理疗以达到消肿、化瘀并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伤后5~6周,骨折有足够的骨痂形成,可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由一个关节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常遗留较显著的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最好于固定2周左右就开始关节面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予以固定。这样,通过关节软骨面间的互相挤压和磨擦,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并使其有较好的塑形,同时,可以防止关节内粘连形成。

康复训练的后期:

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此时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康复训练主要形式是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恢复期进行康复的同时可配合理疗及步态训练等。

典型病例:

付某,女性,55岁。患者不慎跌倒,左胫骨骨折,在积水潭医院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成功,由于床位紧张5天出院。出院后由于不知道如何锻炼,一直不敢动。术后3个月时发现膝关节、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患者感觉肢体疼痛、肿胀,无法行走,饮食和睡眠也很差,生活质量大大降低……于是在手术3个月后,被送至北京健宫医院康复,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进行了麻醉下的关节松动术,一对一手法,激光、超声药导等治疗,在随后的20天里关节功能恢复,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一、上肢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人类双手极其灵巧,上肢的其他结构都是手部活动的辅助装置,肩、肘、腕以及手部各关节的复杂连接,各肌群的力量、灵敏与高度协调,以及整个上肢的长度,都是为了使双手得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上肢骨折后功能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恢复上肢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肌力,维持和恢复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

二、下肢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负重和行走是下肢的两个主要功能,下肢骨折后康复方案的制定也必然围绕这两个重点来设计和实施。骨折稳定性的重建和骨折的愈合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肌肉力量的恢复则是功能正常发挥的保证。不少病人在骨折良好愈合、关节活动度良好恢复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行走或步态的异常,原因就在于肌力未能有效恢复。因此,肌肉力量训练是下肢骨折后康复的重头戏。

下肢骨折后的康复可以分为早、中、晚期的康复训练,早期主要为足趾、踝关节和髋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术后第3天开始,疼痛反应减轻即可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的连续被动活动及理疗可以减少术后关节粘连,在第二阶段康复中,主要内容仍是不负重前提下的活动度训练和肌力练习。第三阶段进行负重情况下的活动度训练与肌力练习,并增加步行和平衡能力训练。

在下肢康复训练中要针对膝关节僵硬进行康复治疗。典型的膝部损伤会使膝关节成负重屈曲,膝关节内侧和后侧的软组织被异常后推,这种体位又可以引起膝关节中后部肌腱、肌肉和韧带被异常扭转,并出现膝后腘旁筋膜变短及股内侧肌力减弱,这种软组织的移位和扭转会使关节受力异常,导致关节的潜在退化和受力异常,膝关节有时表现为膝关节反张。康复训练通过肌肉力量技术恢复肌纤维的正常螺旋和软组织纤维的正常平行排列和大量肌纤维(筋膜)彼此滑动能力和肌肉间肌力平衡,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

三、周围神经损伤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炎症水肿消退后即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重点为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力量,增强肌肉肌力和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针灸理疗、作业治疗。

运动治疗根据患者损伤神经支配肌肉的残存肌力制定出肌力训练方案,循序渐进地恢复肌肉力量,针灸理疗电刺激可以使矢神经肌肉收缩,延缓萎缩的发生:肌肉收缩能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或失水的发生,抑制肌肉纤维化,给以适当的电刺激后,可以加快神经功能恢复的速度。

认知康复训练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接诊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选取54例, 按照随机排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27例常规指导, 观察组27例康复指导。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症状表现等均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训练

1.2.1 记忆力训练

采用卡片作为辅助工具, 为患者讲解单个卡片的名称, 帮助其加强记忆, 10min后根据卡片适当提问, 在获得正确答复后, 即可适当缩短记忆时间或增加卡片数量, 每次训练时间应持续15min以上, 每两日训练1次。

1.2.2 注意力训练

通过视觉跟踪法进行训练, 例如运用三个透明杯子, 用其中一个杯子将弹球盖住, 将三个杯子的位置进行随意移动, 停止后让指出弹球在那个杯子内, 训练后期可将杯子换成不透明杯子, 重复上述动作即可, 注意前期移动速度不宜过快, 随着训练时间推移, 可适当增加杯子的数量。每次训练时间应持续15min以上, 每两日训练1次。

1.2.3计算能力训练

通常情况下, 从普通的加减法开始训练, 例如:以超市购物清单作为辅助工具, 告知患者支付多少钱, 应找多少钱等。初期训练时, 应当选择10以内的加减法, 不断重复已完成的计算题, 强化记忆, 后期可适当增加计算难度, 适当情况下可加入乘除法。每次训练时间应持续15min以上, 每两日训练1次。

1.2.4 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认知训练结合进行

对患者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 了解患者的兴趣方向;为患者提供杂志、报纸和书籍等, 鼓励其在阅读中增加健脑运动;通过重要日子或生日暗示提醒的方式, 强化记忆力;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认识并介绍, 且进行适当提问, 使其记忆力能够不断强化;将室内物品贴上标签, 鼓励患者介绍这些物品的用法及用处;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了解,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消除不良情绪;加大对患者家属的宣传教育, 让其参与患者康复训练, 使患者得到精神支持, 进而增强自信。

1.3 效果评价

给予两组患者1个疗程的治疗, 运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SSS) 、简易智能状态量表 (MMSE) 和Bathel指数量表 (BI) 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2]。

2 结果

根据表1统计结果可知, 两组患者治疗前SSS、MMSE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 观察组SS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MMSE及BI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 P<0.05。

3 讨论

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性较强的刺激, 使受损脑细胞能够逐渐再生, 进而达到恢复受损功能的效果。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注意力、记忆力及计算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使患者的认知障碍得到有效改善, 使其空间定位能力、时间定位能力及专注能力均有所提升。总而言之, 从本组资料来看, 通过康复训练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改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4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27例, 常规指导) , 观察组 (27例, 康复指导) 。结果 观察组SS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MMSE及BI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训练在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改善

参考文献

[1]王琰萍, 张晓玲, 朱敏初, 等.认知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电特征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 34 (6) :453-455.

认知康复训练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脑外科住院的60例患者,年龄8~75岁。其中轻度颅脑损伤11例,中度28例,重度21例,均为急性起病,有认知功能缺损,在治疗前经头颅CT证实为脑损伤,且度过生命的危险期。按照患者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成人韦氏智力量表(WAIS-RC)评分和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病情稳定3~5天开始进行康复治疗,早期进行床头康复训练,3天后开始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在病情稳定2周后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方法与观察组相同。两组患者内科治疗方式相同,平均住院时间均为5个月。具体方法如下:

1.2.1 促醒治疗。

(1)听觉刺激:经常播放患者病前较熟悉的音乐;家属经常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多谈一些对患者影响较大的事件、患者喜欢和感兴趣的话题,观察患者对听觉刺激的反应。(2)感觉刺激:每天对患者的四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利用毛巾、毛刷等从肢体远端至近端快速擦刷、拍打和挤压进行皮肤刺激。(3)视觉刺激:可在患者头部上方放置五彩灯,通过不断变换的彩色灯光刺激视网膜和大脑皮质。

1.2.2 失认、失读和失写训练。

(1)人物、物体和方向失认训练:让患者反复辨认人物、身体或物体及左右方向。(2)失读训练:让患者按自动语序辨认和读出数字,阅读短句和短文,适当给予提示,让他理解其意义。(3)失写训练:辅助患者书写并告知写出材料的意义,着重训练健手书写。

1.2.3 智力训练。

(1)逻辑联想思维灵活性训练:选择难易程度适当的智力拼图进行训练。通过反复尝试,将各种形状的碎片拼成一幅图画,以培养患者丰富的想象力,并改善思维的灵活性。(2)分析和综合能力训练:对许多单词卡片、物体图片和实物进行归纳和分类。(3)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通过听故事或阅读进行语言理解能力训练,通过讲故事情节或写故事片段或心得等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尽量多地与他人接触和交流。(4)常识训练:通过一些常识性知识反复提问和提醒,或经常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运用,可以增强患者常识的提取和再储存过程,从而使遗忘速度减慢[1]。(5)数字概念和计算能力训练:通过计算物品的数量或日常生活开支费用进行训练。

1.3 疗效评价标准[2]

治疗前后分别应用MMSE评分和WAIS-RC评分,判断MMSE、WAIS-RC增值。显效:两项总分>100分或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0分以上;有效:两项总分>70分或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29分;无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早期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x2=4.82 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MMSE评分比较,对照组患者评分明显提高(t=2.115,P<0.05),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AIS-RC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WAIS-R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WAIS-RC评分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WAIS-RC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WAIS-RC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t=2.108,P<0.05),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3 讨论

脑外伤后引起的认知障碍是脑外科的常见病、疑难病,主要是由于脑组织受损后引起供血障碍和能量代谢障碍,使葡萄糖利用减少、蛋白质合成异常、神经递质改变、胆碱受体缺失、脑蛋白损害、氧自由基损伤和神经元缺失,是脑外伤后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脑外伤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增加2.8倍[1],因此,对认知障碍的防范应当在脑外伤发生时开始。

脑外伤后大多数患者出现认知功能缺失,即判断、记忆、注意、推理、抽象思维和排列顺序能力等出现障碍,这是由于脑组织出现原发性损害和因缺血、缺氧、肿胀等造成的继发性损害,导致大量神经细胞死亡所致,这些神经细胞的死亡和认知功能的缺失难以通过药物使其复活或恢复功能[2]。只有通过康复作业、运动介入,利用脑的可塑性[3],加大感觉刺激,抑制异常模式,才能逐渐恢复正常功能。脑外伤后认知障碍机制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丧失而导致低级中枢的活动被释放,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康复医学就是基于这种神经系统功能重组和可塑性而进行康复治疗,功能训练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皮层功能重组,能够减少错误的运动模式,促进整体身体功能的恢复。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出[4],早期康复治疗介入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患者运动、认知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改善作用。目前,大多数学者赞同病情稳定后48~72小时就开始进行康复治疗[5]。

本研究分别于患者病情稳定3~5天和2周后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对其MMSE评分和WAIS-RC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和WAIS-RC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患者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3.3%(P<0.05),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脑外伤后引起的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恢复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

总之,脑外伤发生后,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早期脑组织的可塑性更大,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促进认知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康复训练应坚持早期介入、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和持之以恒的原则。

关键词:脑外伤后认知障碍,早期康复训练,疗效

参考文献

[1]唐强,张安仁.临床康复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4.

[2]孙远征.原络通经针法治疗认知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7(11):810-812.

[3]贺续珊,黄杰.脑外伤中风的康复治疗[J].中华理疗杂志,1998(5):265-266.

[4]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认知康复训练论文 第9篇

在本研究中, 收治脑卒中患者60例, 分别采用认知知觉障碍康复训练和被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来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 年龄51~71岁, 平均62岁, 病程平均11天;对照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50~69岁, 平均60岁, 病程平均12天。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性别、年龄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对入组患者的诊断, 均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来执行[2], 并且对所有患者都进行头颅CT或MRI的检查, 以明确诊断。脑梗死发病后2~14天, 脑出血发病后7~21天,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24小时, 年龄50~71岁, 存在肢体活动不利, 并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和康复训练, 患者均能主动配合。排除伴发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 如严重的心脏病和肝肾疾病等, 以及有较大出血倾向和存在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治疗, 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 如降压、调脂和防治并发症等, 并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 (1) 治疗组:给予有针对性的认知知觉障碍康复训练, 根据每个患者病情的不同, 来制订相应的、分阶段性的训练计划, 通过听、说、做, 包括单侧忽略的纠正、空间知觉的训练、形状的辨别、颜色辨别、注意力训练、定向力训练、失用症的纠正, 同时根据患者不同恢复阶段给予良肢位摆放、桥式运动、床上翻身训练、床上自我辅助练习等。通过这些训练方式, 使患者逐渐积极主动地进行一些有意识的活动, 在训练中逐渐找回大脑支配肢体活动的感觉,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2) 对照组:给予被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我院使用的该治疗设备是DL-ZⅡ直流感应电疗机, 直流输出5~20m A, 感应输出为单向脉冲波, 30分钟/次, 2次/日, 50天1个疗程。方法采用双极移动法, 根据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失部位及不同恢复阶段分别选择患侧的肌肉组织, 如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等部位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根据患者不同恢复阶段给予不同的康复训练手段, 如良肢位摆放、桥式运动、床上翻身训练、床上自我辅助练习等。对两组患者, 在积极给予相关康复训练的同时, 还必须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并在合适的时机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对于这些脑卒中患者的家属, 也应该给予积极的沟通, 告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如果发现患者存在异样的情绪, 应该及时找患者沟通, 帮助其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每天的康复训练中, 以达到最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运动功能的评定使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使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 (1) 良:得分≥61分, 则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 (2) 中:得分41~60分, 则说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的帮助; (3) 差:得分≤40分, 则说明患者存在严重的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在生活中几乎全部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50天进行相关的功能评定, 以了解患者疾病的康复程度。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注: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运动功能比较, P<0.05;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见表1。

讨论

脑卒中患者虽然在急性发病期经过了及时的抢救和治疗, 但在其后续的治疗和康复中, 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则多数患者会伴发一定的残疾, 所以, 康复训练和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地康复训练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改善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和训练中, 认知知觉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 它对患者的功能康复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已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及患者所接受和使用[3]。有学者通过相关研究发现,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在患者因为各种因素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损伤的情况下, 其可通过一系列变化和适应过程来对其功能进行修复和代偿。

中枢神经系统在遭受各种损伤的情况下, 局部神经的功能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其周围的神经网络能够发生再构筑, 使该受损区域的功能被逐渐恢复和代偿, 称再建或重组。经研究证实, 末梢神经是能够再生的, 这种新的研究结果与以往中枢神经轴索不能再生的观念不同。中枢神经轴索能够再生是我们进行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的康复治疗, 其本质上是在寻找能够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轴索再生的手段。所以, 对于这些康复治疗的手段, 除了要考虑恢复患者正常的受损功能以外, 还必须考虑如何抑制患者病理性增强的功能, 即建立起有效的重组机制[4]。

在本研究中, 我们得出几点结论: (1) 对脑卒中患者来说, 感知觉和认知功能受损的程度和他们的平衡功能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患者的空间知觉、视知觉、注意力等因素对患者的平衡功能有重要的影响, 其他因素, 如动作运用、思维操作等也会对患者的平衡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 空间知觉、视知觉等动态平衡的影响比姿势维持等静态平衡影响大, 而患者的注意力对姿势维持的影响比对姿势变换的影响大[5]。 (3) 对于瘫痪侧单腿站立的脑卒中患者而言, 视觉运动组织、空间知觉、注意力等认知因素对其影响更大, 而对非瘫痪侧单腿站立的患者来说, 这些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4) 脑卒中患者在认知功能遭到损伤后, 会有一个自然恢复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相对较为漫长, 我们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各种方式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则可以加速这个过程, 并能够获得更为满意的康复治疗效果。 (5) 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而言, 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实施的感知觉和认知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6) 当我们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时, 应该对每个患者的预后功能进行一个全面的评定, 尤其是对这些患者进行详细的认知功能评定, 对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我们发现患者存在某些功能的损伤时, 则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能够大大的缩短患者的病程, 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文讯.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J].中国康复, 2008, 13 (4) :403.

[2] 赵钛.现代偏瘫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05.

[3] 南登昆, 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08.

[4] Goldberg G.Secongary prevention in stroke:A primary reha bilitation concern[J].Arch Phys Med Rehabil, 1988, 69 (1) :32.

认知康复训练论文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0 - 01 ~ 2012 - 12 收入本中心的脑卒中患者80例, 男49例, 女31例;年龄45~72岁。均为发病3周后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 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中风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4], 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2) 意识清楚能配合完成治疗和测评; (3) 首次发病, 存在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功能障碍, 经认知能力筛查记录表 (Cognitive Capacity Screening Examination, CCSE) 评定确认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4) 年龄<80岁; (5) 家属或患者均有知情同意签名。

2 方法

2. 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常规对症治疗和运动康复训练, 每日2 次, 每次45 分钟。 采用Bobath和Brunnstrom技术为主、联合应用运动再学习方案。同时两组患者均予认知障碍康复训练: ( 1) 记忆障碍训练方法: 包括1朗读法; 2提示法; 3叙述法; 4印象法; 5辅助法。 ( 2) 注意障碍训练方法: 1选择使注意力集中的作业活动; 2做患者感兴趣的某些活动使其集中精力; 3对分散注意力障碍的患者, 开始训练时, 应在安静的或独立的环境中完成某项活动, 逐步恢复到正常的环境中; 4实践活动。 ( 3) 失认症训练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性进行下述训练方法: 1身体构象失认训练; 2单侧空间忽略训练; 3左右辨认不能训练;4手指失认训练; 5疾病失认训练; 6图像背景辨认不能训练; 7形状失认、触觉失认训练; 8触觉失认训练。 ( 4) 失用症训练方法: 1结构性失用训练; 2意念运动性失用训练; 3运动性失用训练; 4穿衣失用训练。 ( 5) 定向力障碍训练方法: 1 提问法; 2背诵法; 3带患者到不同地方参观, 在过程中提示, 再多次身处其境, 让患者指出其所在地。 ( 6) 解决问题能力障碍训练方法: 1治疗师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让患者看到操作的全部过程及取得的过程, 再问患者采用什么方法更好, 并尝试做1 次; 2推理训练, 如讲一段故事, 让患者设想几种结局; 3参与家庭管理等。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每日1 次, 每次30 分钟。

治疗组在此期间采用早期 ( 病程≤1 个月) 头皮针长时间留针治疗: 取顶颞前斜线 ( 前神聪至悬厘) 、顶颞后斜线 ( 百会至曲鬓) , 均为双侧治疗。操作方法: 选用32 号1. 5 寸毫针, 常规穴位消毒后, 针身与头皮成15°角, 快速进入皮下帽状腱膜下层后, 使针与头皮平行慢慢捻转进针, 深度1. 5~ 2 寸, 再运针, 运针时的捻转速度一般为200r / min, 得气后持续1 分钟, 留针45 分钟, 每日治疗1 次。两组均每周治疗6 天, 治疗10 周后评定疗效。

2. 2 观察指标认知评定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成套测试 ( 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on assessment, LOTCA) 进行评定。评定共包括4 个方面20 个项目, 测验内容分为定向、知觉, 视运动组织及思维运作4 个方面, 共20分。项目中除思维运作能力中的3 项测验是5 分制外, 其余均是4 分制。每位患者分别于第1 次治疗前和治疗10 周后各作1 次评定。

2. 3 统计方法应用SPSS11.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 ( ± s) 表示, 采用t检验。

3 结果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讨论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存在, 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而且也直接阻碍运动功能的康复。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和行为障碍同样也是患者致残的原因,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5]。

脑卒中后的头针治疗时机是影响康复疗效的重要因素, 无论患者是脑出血或是脑梗死均应尽早治疗。许军峰[6]等临床观察发现,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且急性期头针治疗效果好于恢复期, 恢复期好于后遗症期。李小军等[7]研究认为头针治疗中风偏瘫需要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 二者结合突出了动静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特点, 在头针留针时同时进行肢体运动训练, 头针启动机体的活血机制, 改善了脑部血液循环; 针刺和康复训练作为特殊外围感觉输入方式, 可以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8], 促进了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沟通各种不同类型突触链进行功能重组, 使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得以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LOTCA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提示, 本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 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且可减少患者的残障和降低治疗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凯, 吴毅.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损害和康复治疗进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31 (96) :635.

[2]Vestling M, Ramel E, Iwarsson S.Qulity of life after stroke:wellbeing, life satisfation, and subjective aspects of work.Scand J Occup Ther, 2005, 12:89.

[3]李雪萍.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8, 30 (11) :78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3.

[5]傅建明, 顾旭东, 姚云海, 等.头皮针长时间留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 28 (4) :796.

[6]许军峰, 石学敏, 卞金玲, 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不同病程中风的临床观察.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4 (1) :33.

[7]李小军, 郑斌.早期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2009, 28 (7) :380.

人工耳蜗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第11篇

关键词:人工耳蜗;听觉;言语训练

中国分类号:R339.16

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语言训练阶段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聋儿多说,由单字到短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做到能听懂别人的语言,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

很多家长看到人工耳蜗可以提供这么好的听觉补偿条件,以为孩子自然地就能听会说,不再用进行什么训练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很多孩子为此耽搁了宝贵的时间。由于语前聋儿对声音,特别是语音没有什么感受,其听神经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在接受人工耳蜗术后,都要通过训练才能学会听取和分辨声音。对于年龄较大,且完全依赖看话交流的孩子,这一过程会更长一些,难度也会更大一些。让聋儿家属正确认识、了解人工耳蜗及相应的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就语言的发展来说,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训练方法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区别在于人工耳蜗术后更侧重于全面细致的听力训练,这是由于人工耳蜗提供的听觉信息与助听器提供的听觉信息不同决定的。应投入大量精力,帮助聋儿养成聆听习惯,培养辨听声音和语音细微差异的能力。

一、感知声音的有无

对声音感知的训练要求比助听器要精细得多。因为人工耳蜗可以察觉到非常细小、广泛的声音。训练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声响的感知:要改变戴助听器时只是听鼓声、敲门声等声响的方法,要引导他感受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声响,如:电话铃声、流水声、杯盘碰击声、音乐声等。

2.语音的感知:观察他能否感受人讲话的声音。开始往往只能在表情、动作上做出反应。要注意给他不同频率、响度、语调、节奏、音长的丰富的语音刺激,而不能是单调乏味的声音。这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能培养他分辨特征差异。如:喵--;喵;喵-喵-喵---

训练初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聆听、目光接触、共同关注、轮换表达的技巧等。

二、感受声音的差异

在能够察觉声音的存在之后,很多孩子还不能体会各种声音间的差异,经过相应的训练后,才能明白各个声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含义。

在这一时期,还可让他感受两个声音是相同,还是不同。这时不需要他表明每个声音代表什么物体,只要能感受声音之间是否有差异就行了。如果在训练中发现这一步骤进行非常困难,应考虑是否需要重新调机。

三、封闭式辨听

训练初期先进行封闭式辨听,也就是给出选择范围,让他听取其中的内容。选择范围应由少到多,开始只是从两、三个里面选择,以后逐渐增加。辨听内容要遵循以下由易到难的顺序:

1.音节数量不同的词,如:猫一小白兔。

2.音节数量相同的词,如:苹果一香蕉。

3.比较相近的词,包括韵母识别(如:白一拔)、声母识别(如:马一打)、声调识别(如:看书一看树)等。

4.句子辨听,句子由短到长,关键词由少到多。

5.辨听小的故事段落;能听取两个以上句子的言语内容。

四、开放式复述

没有选择范围,训练者任意说一个内容让聋儿复述。开始可以给他提示,提示分为直接提示和间接提示两种,给提示时可以让他看口型。

1.直接提示:提示词就是辨听内容中的一部分。如:先告诉他"洗",然后让他听"洗脸"。

2.间接提示:提示词不在辩听内容里出现,但有密切关系。如:告诉他"会飞的",再让他听"小乌"。进一步可以不用语言提示,让他看一幅畫,说一些相关的内容。

3.没有任何提示的复述:任意说一个内容,让他复述。

五、开放性对话交流

这时已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在听到和听懂并能表达的基础上进行交往。这是最高的水平,也是每个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长远发展目标。我们不能期望短期内达到这一水平,而要做好长期训练的准备。这一步骤包括两个层次:

1.相关内容的对话:所问话语之间前后相互关联,由前一句话可以推想后面的内容。这在开放性对话中是比较容易的水平。如:问"你今天去哪儿了?"回答"动物园。"再问"动物园里有什么?""你喜欢猴子吗?"

2.无关内容的自由对话:每句话之间没有联系,不能猜测,只能靠听。如:"妈妈去哪儿了?""你爱吃什么水果?""外面下雨了吗?"

以上这些听力训练的步骤不是绝对分割独立的,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训练需要,灵活掌握,及时调整。例如:也许他还不能在封闭式辨听中正确指出"刀"或"包",但已能进行"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这种开放式简单对话;也许在开放式复述中他常把两个词混淆起来,那么就应回到前面的阶段,让他仔细辨听这两个音的异同。所以这些步骤是可以交叉进行的。

在这里应该强调几点人工耳蜗术后听力训练的原则:

1.设立正确的期望值,确立合理的阶段目标,会很好地促进聋儿康复水平的提高,目标制定不切实际,只会阻碍其发展。

2.坚持鼓励引导,要帮助聋儿接受这一新事物,喜欢它并树立信心,而不要对其施加压力。

3.训练初期要提供安静的环境,适当时候开始噪声环境的训练,信噪比可以从十10dB逐渐递减。

4.从熟悉的内容着手,在他听觉水平还比较低时,要用他最熟悉、最喜欢的内容进行训练。

5.提供丰富多采的声音,让他适应各种声音。

6.定期评估,有助于清楚了解聋儿的进步水平,将各阶段进行比较,找出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王昕.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的言语感知能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2(03)

[2]陈雪清,韩德民.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训练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06)

认知康复训练论文 第1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街道社区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127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患者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研究院和脑卒中-老年痴呆及有关疾病协会 (NINDS-ADRDA) 诊断标准[3]。排除患者为重度痴呆和血管性痴呆及意识障碍、严重性躯体疾病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64例) 和干预组 (63例) 。对照组:男性38例, 女性26例;年龄在60~86岁, 平均为 (69.5±1.0) 岁;病程在0.6~16.5年, 平均为 (4.3±1.2) 年;小学及以下26例, 初中23例, 高中及中专12例, 大专及以上3例。干预组:男性36例, 女性27例;年龄在62~87岁, 平均为 (69.0±1.0) 岁;病程在0.5~16.7年, 平均为 (4.5±1.1) 年;小学及以下27例, 初中23例, 高中及中专12例, 大专及以上1例。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健康宣传教育等, 给患者采用尼麦角林 (昆山龙灯瑞迪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482, 5mg×8片) 治疗, 10mg/次, 2次/d;吡垃西坦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1967, 0.4g×100片) 治疗, 2片/次, 3次/d。严密观察患者饮食和睡眠及体温、脉搏和呼吸等情况。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和用药及睡眠等, 避免患者出现跌倒等情况。干预组。在对照组宣传和教育基础上实施如下康复训练:⑴分阶段和分期评估患者痴呆严重程度, 并根据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表测量患者生活能力情况和患者自觉症状及精神表现等来制订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4]。可通过幻灯片和图片及电视等途径给患者讲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知识, 并指导患者进行个体化脑功能康复训练, 比如进行手指操练习和夹豆子比赛及计数比赛等。⑵认知功能训练。生活能力:给患者示范穿衣和洗手及扣纽扣、刷牙、吃饭、叠被、如厕等, 并指导患者正确完成这些动作[5]。记忆能力:随机说出不同的3位数和4位数及5位数等, 然后让患者立即进行口述, 一直到患者不能口述为止, 这样可有效训练患者超短时记忆能力。此外, 可给患者看几件物品的图片, 然后让患者记忆, 待看完后, 让患者回忆刚才的物品形状和颜色等, 这样可训练患者短时记忆能力。让患者回忆3天前所做过的游戏和看过的电视及探访过自己的亲人或医生等, 此时医生可通过适当给予暗示来让患者逐步增强长时记忆能力。语言能力:根据实际评估结果来掌握患者语言障碍类型, 并让患者模拟医生的口型, 并跟随医生阅读卡片上的文字和句子等。识别能力:告诉患者几种类型卡片, 比如机械和家具及水果类等, 然后让患者进行识别和分类, 并简单叙述自己分类的理由。建立活动常规及有序的环境: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患者总是记不住手表放在哪里了, 则每次摘下手表就将其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如床头柜) , 反复多次, 使其学会让这个固定的地方和自己的手表放在哪里联系在一起。以后每当要戴手表时就从床头柜上取表。⑶预防患者伤人事件发生, 保证患者房间内无锐器, 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随访, 可通过电话和探访鼓励患者回忆以往趣事和其感到有成就的事, 帮助患者消除忧虑。指导和监督患者服药, 以免药物停留患者口中。此外, 要谨防患者发生自伤情况, 必要时刻采取约束带固定, 但需保护好自身安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

1.4 评价标准

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 (MMSE和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QOL-AD) 评分[6]。认知功能与MMSE评分成正相关;QOL-AD一共有4个领域, 共13个条目, 总分在13~52分, 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7]。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MMSE评分和QOL-AD评分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认知功能

干预前, 干预组患者MMSE评分为 (19.01±2.97) 分, 对照组为 (18.97±3.05) 分, 两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59, P>0.05) 。干预6个月后, 干预组患者MMSE评分为 (24.32±3.45) 分, 对照组为 (21.05±3.12) 分, 两组与干预前比较均出现明显提高, 而干预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生活质量

干预前, 干预组患者QOL-AD评分为 (23.29±2.61) 分, 对照组为 (23.31±2.58) 分, 两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82, P>0.05) 。干预6个月后, 干预组患者QOL-AD评分为 (31.27±3.64) 分, 对照组为 (28.31±2.76) 分, 两组与干预前比较均出现明显提高, 而干预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阿尔茨海默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渐进性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核心症状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 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渐进展, 患者自理能力会逐步受到损害, 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较多, 其可延缓患者病情发展, 减少并发症发生, 但难以改变患者终点病程[8]。所以, 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 减缓患者病情发展,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经研究发现, 在6~18个月内实施康复训练可有效减缓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发展速度, 同时还可稳定或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虽然丧失了部分功能, 但其对外界环境感知及理解仍存在一定应激反应[9]。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可最大程度将患者潜能发掘, 并减缓患者病情恶化, 加速疾病的康复。此次调查中, 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实施康复训练, 主要是以患者为服务中心, 同时根据患者病情来进行分阶段和分期评估, 然后在此基础上实施专业化康复训练。进而可为患者提供专业化健康教育及认知功能训练, 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经康复训练干预后, 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得到明显提高, 而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相比常规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来说, 实施康复训练更能加速患者认知功能恢复, 同时这也可能与动态分阶段和分期评估患者病情有关。此外, 在康复训练同时对患者实施安全保护, 可为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 同时患者认知功能明显改善, 为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一定基础。经康复训练后, 两组患者QOL-AD评分均出现明显提高, 而干预组提高更为显著。这一结果与江皋轩等报道的一致[10]。

参考文献

[1]宋瑜, 徐勇, 吴燕, 等.体育锻炼对老年性痴呆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3, 29 (01) :86-87.

[2]于华, 金奕, 崔君霞.老年期痴呆患者直系亲属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02) :171-175.

[3]薛忠元, 葛纪, 宋洋.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及精神行为特点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3, 21 (02) :157-160.

[4]姚春英, 朱晨曦.社区康复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4, 30 (02) :282-284.

[5]邓钰蕾, 陈生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研究在困境中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 (01) :36-38.

[6]冯丽君, 张楠, 程焱, 等.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 (05) :334-338.

[7]黄樱, 邹琴娓, 黄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9) :3325-3327.

[8]杜云红, 穆俊林, 宋景贵, 等.康复治疗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46 (06) :930-931.

[9]陈智超, 李海员.认知康复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疗费用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4) :3055-3056.

上一篇:综合效应分析下一篇:创新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