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法衔接对比研究

2024-07-29

英汉语法衔接对比研究(精选5篇)

英汉语法衔接对比研究 第1篇

关键词:英汉互译,形合,意合,衔接

衔接(cohesion)是文章上下文之间取得连接与过渡的一种写作技法,其主要作用是保持意义上的连贯、文句的流畅和行文的变化。英语“突出句子主干并强调结构的完整性,构句时多开门见山,先构建完整的主谓结构,而后借助丰富的衔接手段及形态变化对句子进行扩展,从而搭建起严密的时间与空间逻辑框架”(冯庆华,2011:132),是一种形合(hypotaxis)语言。相比而言,汉语“不甚强调主谓结构的完整性,主语常常省略,代之以主题或话题,主语省略或缺失形成了大量的流水句或词组(小句)堆叠句,特点是表达流畅、节奏均匀,其间几无衔接”(冯庆华,2011:132),是一种意合(par at axis)语言。那么,英汉两种语言在链接与过渡方面为什么存在着如此大的区别?这两种衔接手段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又起着哪些作用?

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

众所周知,语言和思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他们的思维模式也会有所不同,而“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到语言的基本结构、用词造句”(冯庆华,2013:18)。

中国的传统哲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整体思维和主客体间的和谐统一。这种思维模式致使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注重从整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体现在语言上,则是汉语偏重于意合,不常用语言形式上的衔接手段,词句之间往往是流水式或并列式关系,多用散句或主语省略句,意义间的连贯要通过读者或听者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悟性”来获取。

英美民族习惯将自然作为认知、探索和征服的对象,往往更加注重“天人对立”,从而削弱了主体意向,强调客体意识,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英语注重形合,频繁运用衔接手段,通过语言的形态变化和形式词等完整、规范、严谨衔接手段来实现意义上的连贯。

二、对翻译的启示

1、英译汉

由于英语为形合语言,各类连接词(connectives)是英语衔接的重要手段,而汉语为意合语言,较少使用连接词进行语言间的衔接,因此在英译汉时,通常要把原文中的连接词省略,这样译文才能符合汉语的特征,读起来才能更加通顺、地道。例如:

(1)We knew spring was coming as(because)we had seen a robin

我们看见了一只知更鸟,知道春天快到了。(冯巧妮,贾德江:2005)

(2)Changes of information,if any,concerning the contents of this section will be found in the appendix at the end of this book.

本节内容如有更改,均见本书末附录。(连淑能:2009:48)

以上例(1)在翻译时省略了连接词“因为”,并按照汉语的前因后果的顺序将表示原因分句“我们看见了一只知更鸟”提到句首。例(2)的汉语译文将原文中的介词和连词全部省略未译,但译文读起来通顺、简练,文中的衔接关系一目了然,是标准的公示语。

另外,由于英美人习惯于逻辑思维,英语语言具有高度的形式化特征,英语中的长句比比皆是,这也是英语形合性的重要特征。所以,在英译汉时,要将英语的长句拆成汉语的短句,并对其行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3)According to tradition,the visitors is received in the country of the smile with elegant welcoming ceremonies accompanied by music and highly stylized dances.

按照习俗,在这个微笑的国度,人们总是用优雅的欢迎仪式,配以优美的音乐和舞蹈,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通过(3)可以看出,在翻译英语长句时,首先要进行断句,并根据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各小句的位置进行适当调整,而原文总的多数连接词省略不译。

2、汉译英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特征,在进行汉译英时,首先要理顺原文的句内和句间关系,将原文划分成几个独立的语意片段。同时,还要考虑到译语句间的衔接。例如:

(1)你女朋友在车站等你,你得去接她,你不去,她会生气。

Your girl friend is waiting for you at the train station,so you must go to meet her.If you don’t,she will get angry.

(2)要想成功地出售各种服务,关键在于使顾客满意,这一点强调再多也不会过分。

It cannot be emphasized too much that the successful sale of services depends on pleasing the customer.(陈刚,2014)

例(4)原文是四个单句,经过分析,译文译成两个复合句,分别用so和if表示结果状语从句和表示条件状语从句。例(5)译文利用强调句型有效地将原文的三个小句衔接在一起,体现了英语的形合特征。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形合和意合分别作为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衔接方式,同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要时刻牢记英语是偏形合的语言,注重显性衔接,语言形式上的任何缺失均会造成语义或逻辑错误。而汉语是偏意合语言,注重隐性连贯,语言的衔接形式选择往往具有很大的自由性。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2]冯巧妮,贾德江.形合、意合的英汉对比与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2005(8).

[3]冯庆华.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冯庆华.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英汉语法衔接对比研究 第2篇

【关键词】英汉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06-01

一、英汉语篇的语法衔接手段对比

(一)替代

在英汉翻译中,替代指的就是使用一个单词去替换另外一个或多个单词。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规避表达重复,同时,能够保证语篇的紧凑性。

第一,从句替代。这种替代形式就是对从句进行替代。在英语当中,通常使用if not和if so来替代条件从句,并且使用not或者是so来替代作为宾语的that从句。而在汉语当中,则通常会使用“如此”和“然”来替代从句。但是,在汉语当中,使用从句来替代单词的几率不大,反而在英语中比较常见[1]。

第二,名词性替代,主要指的就是使用替代词对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进行代替。在英语当中,one与ones是比较常见的名词替代,在汉语当中不存在固定名词替代词。

第三,动词性替代,就是使用替代词对谓语动词进行替代。在英语当中,最常用的动词性替代就是do或者是sb+be/will/have/do句型来替代。在汉语当中,动词替代词并不常使用。

(二)照应

第一,指示照应,说话人对于所指的事物在时空方面的远近予以指明。其中,在英语当中,指示照应词包括三种,即:指示性副词、定冠词与名词性指示词。而在汉语中,指示代词包括“这”、“那”、“有”等等,没有定冠词。

第二,比较照应。在英语当中,通常会使用副词、形容词与比较级实现多个项目的比较照应关系。而在汉语当中,通常会使用“不同”、“一样”、“差不多”等词语实现比较照应的关系。在这种照应类型中,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并不大。

第三,人称照应,通过使用代词来指代上下文当中的名词,而主要的作用就是形成代词同上下文间语义关系,为读者提供连贯语篇框架。而在英语当中,代词的种类有很多,同时,也存在性和数的变化。但是,在但与当中,照应关系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二、三人称。另外,在英语语篇人称照应当中,比较明显的差异就是英语语篇人称代词比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高很多。

(三)省略

第一,从句省略。指的就是将语篇当中的一句话或者是一部分予以省略,在英语和汉语当中,这种从句省略的方法十分常见。

第二,动词性省略。指的就是在动词词组的范围之内进行省略,这在英语当中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谓语动词的省略[2]。但是,动词性省略在汉语当中并不常使用。

第三,名词性省略。指的就是在名词词组的范围之内进行省略,这在英汉当中都十分常见。然而,英语中的主语省略不多,汉语主语省略就比较常使用。

(四)连接

连接词同以上几种衔接手段不同,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更好地理顺文章逻辑关系。其中,英语连接词就是连词、连接副词和介词短语来充当,而在汉语当中,连接词主要使用的就是因此、然而和由于等词。但是,存在差异的就是,在英语当中需要使用连接词来保证语言和语篇的完整性与连贯性,而在汉语当中,连接词是用来衔接上下文的。

二、英汉语篇语法翻译策略分析

(一)转换源语

翻译的目的就是实现不同语言的转换,而在转换中必然存在矛盾。所以,在实际翻译的时候,需要对矛盾进行适当地协调,而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转换源语。通过转换形式的方法来保证内容对等,确保语篇连贯性。

(二)保留源语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若原文衔接手段与译文相同,那么,翻译内容就能够保证是原文形式,而这正是翻译的目标。因为英汉在语法和表达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在对英汉语篇进行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地找出英语和汉语当中存在相似性的衔接手段,进而充分利用,更好地保留源语以及原文的感觉。

(三)省略源语

汉语注重的是翻译意思的吻合程度,而英语重视的则是翻译形式的吻合程度。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的时候,应该合理地省略源语,最终使得语篇更加连贯。

首先,英语照应手段省略。在英语当中,会因为规避名词重复而对代词反复使用,进而出现照应。而在汉语当中,若代词使用频率较大,很容易影响语篇的连贯性。因此,在英译汉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地省略一些照应手段。

其次,英语连接手段省略。在英语当中,显性连接要比汉语使用频率更高,但是,汉语当中隐性连接却比较常使用在英语中,所以,英汉互译的时候,应该将连接手段予以适当地省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与汉语在语法以及使用习惯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的时候,一定要对语篇的衔接手法予以重视,并且通过合理地使用衔接手法来对译文进行调整与增减,确保翻译完成的文章始终保持原文的感觉,实现英汉翻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曲茹茹.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校园英语(中旬),2016(1):235-236.

英汉语法衔接对比研究 第3篇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衔接不当就会造成语义链断裂或语义模糊, 话语不连贯, 不成语篇。英语是形合语言, 汉语是意合语言, 两者的衔接形式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在:1.无对应形式的衔接手段, 如汉语没有英语关系代词这种衔接手段;2.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在使用频率和习惯上有所不同”。这种衔接机制的差异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本文主要从语法衔接的角度分析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 通过两者的对比, 探讨调整衔接手段的转换方法, 从而使译文表述清晰自然, 达到语篇连贯效果。

二、语法衔接

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词汇衔接有复现和同现。徐莉娜在《英汉翻译原理》一书中指出, 语法衔接的四种手段中, 衔接项与被衔接项之间在语篇表层受到某种形式规则的限制, 在语篇深层受到被衔接项语义的限制。

1.语法衔接的分类。语法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解释另一个成分含义的参照点的衔接手段, 其又分为人称照应、指示词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种情况。替代是用替代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的衔接手段。“替代词指示形式, 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去寻找。”被替代的成分也是确定替代词含义的参照点。“根据被替代成分的语法性质, 替代词相应地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三种。”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 被称作“零替代” (substitution by zero) , 其表现为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具有同语义内容、同语法结构的另一个语言成分。连接指的是通过连接词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

2.英译汉语法衔接的翻译特点。由于照应、替代、省略都涉及到参照对象或替代者与被替代者之间的关系, 译者在翻译时心中要时刻留有“空位”, 只有参照对象或被替代者的“空位”得以填充时, 才能确定词义进行翻译。因此, 这三种语法衔接的翻译共性可以概括为“不见参照单位不译”, 具体表现为“比较关系不明不译, 即不见比较对象不译”“代词不见指代对象不译”“空位不填不译, 即不见被省略对象不译”。连接涉及的是语言单位与语言单位或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 译者在操作时应首先识别命题, 明确逻辑关系, 然后根据译入语习惯决定逻辑关系的显隐表现形式。连接的翻译特点可以表述为“逻辑关系不明不译”。

三、案例分析

1.照应。照应关系是建立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比较词项与其前指或后指间联系的基础上。在此, 前指和后指均统称为参照语, 而照应语即为参照语的解释对象。若照应语成为翻译的焦点, 那么参照语即为翻译的视点。照应语的含义依赖参照语而确定, 所以在含有照应衔接的篇章翻译中, “不见参照语不译”。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参照语。

[1] When we say that Columbus “discovered”the New World, we don’t mean that he created it, developed it, designed it, or invented it. (100 Greatest Science Discoveries of All Time)

我们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并不意味着他创造了新大陆, 也不是说他开拓了、设计或发明了新大陆。 (徐莉娜译)

例[1], 该句译文两处含有翻译技巧。首先, “When we say…we do not mean…”

是对比照应关系, 应突出对比结构的对称效应。再次, 此对比结构中含有四个代词“it”, “it”出现频率过高。汉语倾向少使用代词, 多使用名词以避免出现指代模糊或混乱的现象。因此, 该句中高频代词“it”宜采用以名译代, 译作“新大陆”和删减代词两个技巧来处理译文的衔接和连贯问题, 尽可能保持对比结构的对称效应。

2.替代。替代是为了避免相同成分的重复, 是一种典型的使语言简洁并促进语篇连贯的形式手段。英语中的替代在英译汉时倾向借助词汇复现或重复译法手段来实现连贯, 维持语义链。因此, 为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英语替代衔接汉译时要秉持“不见所代对象不译”的原则。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所代对象。

[2] The same weight and build, too, and when the one with the pencil-line mustachewore his black shoes with the elevator heels—which he did every day—they were the same height. (An Extract from A Courtly Gesture)

此外, 他们体重一样, 体格相同。只要那个蓄着一撇小胡须的人穿上黑色的高跟鞋—他天天都穿高跟鞋—他们就一样高了。 (徐莉娜译)

“do”是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性替代词, 汉语里对应的表达一般是“这样做、那样做或这样、那样”, 例[4]译文中, 将“do”译作“穿”, 采用了原词复现的方法, 从而将替代性动词具体化, 这是英译汉时常见的翻译方法。

3.省略。省略是与替代密切相关的一种衔接形式, 又称作“零替代”。零替代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 没有实际语音形式, 很容易被忽略。准确翻译省略衔接的原则就是“空位不填不译”。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空位的前指。

[3]Women loved him; Men like him—even Aubrey^, who didn’t like anyone.

(An Extract from A Courtly Gesture)

女人爱他;男人喜欢他—连几乎不喜欢任何人的奥布里对他也有几分好感。 (徐莉娜译)

例[3] 中省略成分是“like him”, 属于动词性省略。通过增此回补空位信息, 显化原文中被省略成分, 使译文语义明晰。

4.连接。连接是利用连接词来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常见的逻辑关系有时间逻辑和递进、转折、对照、举例和因果等关系。在语篇中逻辑关系既可以由连接词显化, 也可以隐化在语义中。翻译时, 第一步是要明确逻辑关系, “逻辑关系不明不译”, 第二步是要决定是否需要显化逻辑关系, 这个由译文的语义明晰度决定。

[4]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我对他讲的话, 虽然逆耳, 却是忠言。

例[4]“with brutal frankness”中没有连接词, 却暗含转折关系。该句翻译的操作过程如下:①识别谓词, “talk”、“brutal”、“frank”; ②填充参与者, 并依据谓词数量将小句切分为三个小命题, 即“I talked to him”、“My words are brutal”、 “My words are frank”; ③依据命题间的关系, 进行基本句型转换:“talk”命题的主谓结构转换为主题语, “brutal”和“frankness”拓展为评述语;④语篇结构完型:增加转折连词, 突出原文隐性的逻辑关系;⑤顺译:与原文语序保持一致。本译文通过增加连词“虽然……但是”显化了原文的逻辑关系。

四、结语

语法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语义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连贯是衔接的语义基础, 衔接是连贯的表现形式, 二者相辅相成。英汉语都有各自的语法衔接机制, 在衔接形式和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翻译时, 若形与义发生冲突, 应易其形, 存其义, 实现语义对等, 维持相同的语义链, 从而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语义连贯效果。

摘要:本文从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四种语法衔接手段探讨了英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以及调整英译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常用翻译方法。英汉语法机制差异突出体现在形合与意合的问题上, 两种语言间的差异经常成为翻译的障碍。语法衔接机制发生冲突时, 为了维持语篇的连贯性, 有必要根据译入语的衔接原则调整衔接模式。

关键词:语法衔接,照应,替代,省略,连接

参考文献

[1]徐莉娜.英汉翻译原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2]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英汉衔接手段差异对比及其原因分析 第4篇

语篇不仅是社会活动的载体, 还能建构社会活动。因此语篇分析不同于语法分析和社会分析。语法分析关注的是句子及其成分, 社会分析关注的是社会语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而语篇分析涉及文化、意义和措词。三者的关系是体现关系, 文化由文本来体现, 文本由词句来体现。体现的过程是重新编码的过程:抽象的文化由跨越简单的小句衔接来实现。

语篇作为在一定语境下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 通过各种衔接手段 (cohesive devices) 将小句有机地结合起来。衔接手段是语篇分析中的重点, 也体现着语言的社会语境和持语者的思维方式。

在韩礼德—哈桑 (Halliday & Hason) 的模式中, 语篇的衔接手段被归类为语法衔接 (grammatical cohesion) 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两大类。其中语法衔接有照应 (reference) 、省略 (ellipsis) 、替代 (substitution) 和连接 (conjunction) 四种。以往的分析者只注重单纯的语法分析, 而很少考虑到语篇衔接手段同社会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之间的微妙关系。本文主要从照应、替代、省略及词汇衔接中的原词复现等几方面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异同特点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1 文化与思维差异的路标——照应

“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 (胡壮麟 1989:151) 。为说明语篇信息, 照应将小的语义单元衔接起来。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它的使用同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间接体现了中英文化思维中的差异。

1.1 人称照应

英语是通过人称代词、所属限定词和所属代词, 如“他”“它”等使篇章连贯。汉语中广泛采用的一个衔接手段就是把原词重复一下。如:

(1) 父亲有时吸点旱烟, 喝点酒, 母亲管束着我们, 不允许我们沾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简朴的习惯, 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 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To prevent us from falling into the same habit, mother kept us children under strict control. Her diligence and frugality, her generosity and kindheartedness-all have left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my mind. (朱德《母亲的回忆》, 张培基译)

汉语原文三处都用了“母亲”, 一处也没用代词, 通过多次重复“母亲”这一庄重的称呼,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深情怀念。译文中第一句使用了mother后, 接下来的几句都用her代替, 但是也不会影响英文的表达。

汉英语篇人称照应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方式、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不同。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具象性和综合性思维, 而西方文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线性的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英语使用代词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 而汉语一般则更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再者, 西方家庭结构比较简单:孩子到了成年人的年龄就要独立生存, 导致亲情关系疏远。中国式家庭结构复杂,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 互相帮助, 加深了亲情关系。所以中国人对亲戚尤其是长辈的感情比西方人更深厚。用词也就更加斟酌与厚重, 这种感情的延伸, 就成了是对国家和故土的依恋。如:

(2) 别了, 我爱的中国, 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Farewell, China, my beloved homeland! (郑振铎《离别》, 张培基译)

此处“中国”的反复出现, 相互照应, 使文章显得深沉, 而英译文则换作了“homeland”, 这种差异也是基于上文分析的价值观的原因造成的。由于某些表达的需要和个人习惯的原因, 一些英文语篇也注重原词复现的特殊效果, 使文章铿锵有力。如:

(3)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我寻求爱情, 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 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一切。 (Bertrand Russell《What I Have Lived For》)

这个例子中, 巨匠罗素 (Russell) 为了强调爱情所带来的狂喜“ecstasy”, 紧跟着使用原词重复的方式“ecstasy so great”来表达激情, 而不是转为较平常的“it is so great”从句形式, 这也是照应的一种。虽然英语强调代词的使用, 但是也会有特殊情况出现。这是因为, 任何一门语言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某些时候为了表达需要, 突破一些惯用的语法规律或是语言习惯是必要的。因此分析衔接方法使用的原因时, 特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也间接证明了对衔接方法使用原因分析的必要性。

1.2 指示照应

指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在指示照应中, 英汉用法差异不大, 但是使用的原因差异很大。如:

(4) That was in May. In November a cold, unseen stranger, whom the doctors called Pneumonia, stalked about the colony, touching one here and there with his icy fingers.

那是5月里的事。到了11月, 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 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 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 (O. Henry《the last leaf》)

这个例子中, that指肺炎的爆发, 而在汉语译文中, 变为“那是…的事”。英语通过指示代词 (如:this, that) 或形式主语it等, 代替时间、天气、事件等, 作为句子结构上的填充, 意义上的衔接, 单独拿出时并没有实际意义;而汉语里则需要补充为能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框架才便于表达。

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就在于英汉的语法差异,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形合, 指语句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或连接词连接起来, 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 指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 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是句子内部关系的认知事理。其根源还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1.3 比较照应

是指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形式, 以及其他一些有比较意义的词语 (如: same, so, equal, such, other等) 表示的照应关系。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

(5) 改了国籍, 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The change of nationality doesn't mean the change of national feeling. No other nation has such a strong attachment for the native land as we Chinese. (萧乾《枣核》, 张培基译)

中文例子中, 用其他“民族”同“我们” (中华民族) 做比较, 对应的英文用as连接照应主体, other nation同we Chinese做比较。其照应方法和使用原因, 汉英差别不大。

基于以上的分析, 照应很明显成为英汉语篇分析中文化与思维差异的突出标志。

2 形合与意合的分水岭——替代

指用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出现的词语。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去索引。

Halliday和Hasan把替代分成三类, 即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从句性替代。

2.1 名词性替代

(6) 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e being in solitude, as much as in company.

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纯深译)

例 (6) 英文中的one替代life。汉语中没有和英语中替代词的功能完全对等的词, 因此, 中文原文是把想表达的生活方式直接用它的意义——“热闹”来替代。

造成这种名词替代差异的原因也是英汉形合、意合的语法差异。重形合的语言注重以形式标记意义, 语句或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靠关联词、连接词等进行显性连接 (overt cohesion) , 句子之间的表面结构严谨;重意合的语言注重以意投形, 句子各成分之间采用语意连贯的隐性连贯方式 (overt coherence) , 简约、经济是意合语法的总体特征之一。

有的专家认为汉语的“的”有时具有one的性质, 这种汉英对照只是一种简单的对等。如:

(7) 来看看这床棉被吧, 我没看见比这更好的了。 (赖声川《暗恋桃花源》)

2.2 动词性替代

指用动词替代词, do及其变化形式替代动词词组或用do so替代动词加宾语或动词加状语的情况。中文中则常见将原动词复现, 如:

(8) I dance better than I did last week.

我舞跳的比上周好。

(9) John drinks a lot. Does Mary do so?

约翰喝醉了, 玛丽也喝醉了吗?

汉语的动词性替代, 王力认为“这么着”具有替代功能。赵元任则认为汉语中最常见的替代词为“来”。

(10) 黛玉……便说道:“你既这么说, 为什么我去了, 你不叫丫头开门呢?”

宝玉诧异道:“这话从哪里说起了我要是这么着立刻就死了。” (曹雪芹《红楼梦》)

(11) “你不要动, 放着我来。”

2.3 从句性替代

是用一个形式词替代整个句子或句子的大部分英语, 使用替代词so和not。

(12) A: It is a nice work.

B: I think so, too.

(13) A: Could you give me your phone number?

B: I'm afraid not.

例 (12) 中so替代It is a nice work.例 (13) 中not替代I can't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汉语中用“这样/吗”, “那样/吗”, “然”, “要不然”等替代分句。

(14) 你太小心眼了, 要再这样我就不理你了!

(15) 甲:他曾经很爱他妻子的。

乙:我不以为然。

例 (14) 中, “这样”替代“太小心眼”, 例 (15) 中“然”代替“他曾经很爱他妻子”。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 汉语偏重于原词复现法, 这在例 (9) 中可以看出。

造成这种汉英动词替代差异的原因, 也是由于英汉形合、意合的语法差异。英语用替代词实现形合衔接, 汉语用原词复现法实现意合衔接。

因此, 英汉替代衔接产生的原因较为单一, 是语篇形合与意合的最明显的分水岭。

3 语言思维统一的亮点——省略

如果说原词复现在一定意义上是词语的重复, 那么省略的使用则是为了避免重复, 同时使上下文相互联系、衔接紧凑。一个句子的被省略成分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 所以省略在句与句间起到了纽带作用。

3.1 主语省略

英汉均存在省略主语或省略主语加谓语 (或谓语一部分) 的现象, 通常仅限于有上下文的语境中。这种形式只限于非正式语体, 尤其是亲密语体中。

(15) How does a daughter begin to thank her mother for life itself? For the love, patience and just plain hard work that go into raising a child? For running after a toddler, for understanding a moody teenager, for tolerating a college student who knows everything? For waiting for the day when a daughter realizes her mother really is?

一个女儿应该怎样感谢妈妈赋予她生命?怎样感谢妈妈在养儿育女时所付出的慈爱、耐心和操劳?又该怎样感谢她跟在蹒跚学步的孩子后面奔跑, 感谢她用心理解一个情绪起伏不定的少年, 用爱宽容一个自以为是的大学生, 感谢她等待再等待, 知道女儿恍然明白妈妈的智慧之处。 (Ann Landers《Prayer for my mother》)

例子中第二句For the love开始, 省略了句子主语her mother, 但是并不影响文章含义的表达, 反而使语篇更加流畅顺达。而且这种省略方式多见于非正式语体, 尤其是亲密语体中, 如口语表达。英文诗歌体裁中也较常见。又如:

(16) Some say the world will end in fire.

Some say in ice.

有人说世界将毁于火,

也有的说将毁于冰。 (Robert Frost《Fire and Ices》)

例 (16) 中, 英语省略了the world will end, 汉语省略了“世界”。

(17) 事情必须要等到一个整体性变革的来临, 才能出现根本性的阻断。终于, 有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终于, 有了胡适之和白话文。终于, 有了留学生和“烟土披里纯”。终于, 有了化学分子式和数学定理。 (余秋雨《笔墨祭》)

例 (17) 中, 几个“终于”后都省略了主语“中华”。而且这种省略在汉语中也较常见。这种非正式语体省略的原因各异, 很多是由于文学作品或作者含义表达的需要。纠其原因, 全人类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共性, 英语和汉语虽然都有悠久的历史, 都有非常丰富的表达方式, 由于历史的必然性, 双方也会产生不谋而合的地方。汉英的省略方法的共性是为了避免重复、简化文章而达到语篇衔接流畅。通过改变句子结构或者突破常规语法限制来完成语篇衔接, 在汉语中较多, 在英语中不常见。

因此, 为了达到语篇精练的方法, 英汉语篇都同时采用了省略的方法, 是语篇衔接中体现英汉语言思维统一性的亮点。

4 综述

基于以上的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方法在使用上存在很多差异。其中, 英语代词使用频繁和汉语惯用原词复现等现象, 使得照应很明显地成为英汉语篇分析中文化与思维差异的突出标志;由于形合与意合是产生英汉替代衔接差异的唯一原因, 因此在进行语篇分析时, 替代成为了形合与意合的最明显分水岭。

与此同时, 英汉语篇衔接方法也存在相同点, 就是为了达到语篇精练的方法, 英汉语篇都同时采用了省略的方法, 是语篇衔接中体现英汉语言思维统一性的亮点。

结语

根据以上的语篇分析得出结论: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文思维具有具象性和综合性, 英文思维具有抽象性和线性, 使得中英语法有明显差异, 造成了语篇形合与意合的不同, 这些原因直接导致英汉语篇衔接中照应和替代使用方法的不同;同时, 由于人类语言思维的表达共性, 又使得了语篇衔接中, 中英省略方法具有一定共性。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 交际英语使用比重日益加大, 阅读英文文献的需求日益增多, 为进行良好的沟通, 分析双语语篇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就要求更加细化语言单位, 着重分析语言使用规则和原因。英文的使用衔接方法是明显的语言思维的标志, 所以本文对其异同原因分析的结论, 对双语语篇分析、双语互译、中西方文化交流等, 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摘要:通过英汉例句对比研究的方法, 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的照应、替代、省略等手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重点分析了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和价值观差异, 基于这些原因, 英汉语篇在不同的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各有偏差。

关键词:对比,照应,替代,省略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Long-man Group Ltd, 1976.

[2]Lily V.Kapili.Ben H.Kapili.Understanding American Sen-tences[M].Harvourt Brace Jovanorich Publishers, 1985.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朱永生, 郑立信.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罗选民.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6]王扬.语篇形合与意合及其文化阐释[J].外语研究, 2002, (2) .

[7]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何晓嘉.英语经典美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英汉语法衔接对比研究 第5篇

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

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或者if so代替条件从句,用not或者so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2.照应。照应在衔接关系中是最突出的一种衔接手段,它是指语篇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内容不能进行自我解释,而要到利用其他部分进行解释。也就是说,语篇中的某一部分可以与另一部分相互解释。照应分为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和人称照应。

(1)指示照应。指示照应是指说话的人通过指明所指事物在时空上的远近。英语中应用于指示照应的词有三种:指示性副词(now,then等)、名词性指示词(this,those,these等)、定冠词(the);汉语中的知识代词有这、那、有的等,汉语中不存在定冠词。由于英语中的this的使用频率低于that的使用频率,汉语中的“这”的使用频率高于“那”的使用频率,所以不能把“this”和“这”、“that”和“那”简单地画上等号。

(2)比较照应。英语中多使用形容词和副及其比较级来实现两个或多个项目之间的比较照应关系,汉语中多使用同样的、差不多、不同、一样等类型的词语来实现比较照应关系。在比较照应中,英汉的差异不大,知识汉语中不存在比较急,但是可以用更、更加等词来表示比较急。

(3)人称照应。人称照应是指用代词指代上文或者下文中出现的名词,其作用建立起代词与上下文之间的语义关系,为读者的认知提供一个连贯的框架。英语中的代词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代词之间还有性数上的变化,比如名词中心词前的所属代词(his,hers,theirs等)和第三人称代词(he,she,him,them等)。而汉语中表示照应关系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代词我和我们、第二人称代词你和你们、和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除此之外,英汉语篇的人称照应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英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

3.省略。省略是指把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省去,恰当地使用省略能够使得语篇更加简洁、清晰,更加突出主题。省略分为从句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名词性省略三种类型。

(1)从句省略。从句性省略是指省略语篇中的一小句或其中的一部分,这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很常见的。

(2)动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是指在动词词组范围内的省略,省略动词在英语中是很常见的,特别是省略谓语动词,而这一点在汉语中确是不常见的。

(3)名词性省略。名词性省略是指在名词词组范围内的省略,英语和汉语中均存在名词性省略,但是省略主语在英语中不常见,在汉语中确是最为常见的。

4 . 连接。与替代、照应和省略不同的是,连接词是用来帮助理顺文章的逻辑关系的,英语中连接词主要由连词(but,and,for)、介词短语(in other words等)和连接副词(moreover,however等)充当,汉语中的连接词主要由然而、因此、由于等词充当。不同的是,英语中主要靠连接词保持语言的完整和语篇的连贯性,汉语中利用连接词连接上下文。

三、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1.转换源语。翻译其实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翻译官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去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协调矛盾的最佳办法就是转换源语,在翻译中,翻译官适当转换形式来达到内容的对等,保证语篇的连贯。

2.保留源语。在英汉互译中,如果原文的衔接手段和译文的衔接手段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那么所翻译出来的内容就会保持原文的形式,这是所有翻译官所追求的目标。英语和汉语无论是在语法还是在表达上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英汉语篇的翻译中,就需要翻译官找出英语和汉语中相似的衔接手段,并加以利用,保留源语和原文的味道。

3.省略源语。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所以在英汉互译中需要适当地省略源语,已达到语篇的连贯。省略源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手法:

一是省略英语中的照应手段,在英语中会为了避免名词的重复而反复使用代词形成照应,在汉语中,如果代词用多了,就会显得语篇呆滞无神韵,所以在英译汉时,要适当省略照应手段。二是省略英语中的连接手段,因为英语中的显性连接多于汉语,而汉语中的隐形连接多于英语,所以在英汉互译时要适当省略连接手段。

四、结束语

上一篇:Simman综合模拟下一篇:美元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