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

2024-08-20

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 第1篇

一、紧扣教学目标,丰富导入形式

使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导入的关键所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导入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导入方式的选择也受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等要素进行灵活的设计与选择。由于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导入时一方面要紧扣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做到趣味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进入学习的状态。据此,在设计导入时应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并尽可能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通过具体的事物启发学生的思维。导入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导入可以选择情景导入、旧知识的复习导入、问题导入等形式,但不论何种形式,都应满足导入的基本功能,即紧扣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导入。

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一节的内容,教师可用情景导入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猴子分桃》这类型的故事就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

“有一群猴子住在大森林里,某一天猴爸爸摘了很多桃子,小猴子们抢着要吃。猴爸爸说‘:拿给你们6个桃子,三只小猴子分吧。’小猴子们听了不乐意,说‘:才给6个桃子,太少了。’于是猴爸爸又说‘:那给你们12个桃子,不过要分给6只小猴子。’小猴子们还是表示不满意,想要更多的桃子。最后猴爸爸说‘:可以给你们24个桃子,但是要求由12只小猴子一起分,好吗?’小猴子们听了兴高采烈的同意了,猴爸爸见此情此景却乐的哈哈大笑。问题来了:猴爸爸为什么乐的哈哈大笑呢?故事中的三种情况小猴子们各能分到多少桃子呢?”

借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既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故事中巧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又有效的引发了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走向积极的参与,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又如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这课时,教师可采用旧知识回顾的形式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实现知识的承接学习。在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大家回顾一下都有哪些内容呢?”内容要点主要包括圆的外形特征、圆的画法,圆心、半径、直径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学生回顾完毕后,教师可接着引导“:联系以前我们学习四边形的过程,在掌握了圆的基础知识后,大家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关于圆的知识?”结合曾学过的知识,学生就会联想到对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等知识,这样教师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了。通过旧知识导入新课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鼓励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转化结合,通过旧知识的回顾与掌握来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加强师生互动,营造活跃氛围

教学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组成的,教师应对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课堂导入也是如此,若没有师生互动,学生就会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以致于整个课堂教学效果都受到影响。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小学数学的内容,新课的导入应该是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展开的。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接受能力,单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忽视新课导入中的师生互动环节,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气氛的枯燥、乏味。在导入中,教师可通过游戏或者是对话的形式使得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新课导入中做好师生互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好纸和剪刀,开始新时,教师询问学生们是否喜欢剪纸,得到学生的回应后,给予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自己设计并剪出喜欢的图形,剪完图形后学生可上台展示自己的剪纸并解释怎么剪的,有的学生说是随意剪的,有的学生则是将纸对折后剪的,还有的是画好图案后剪的。对此教师进行总结:“根据大家的剪法,一种是对折后剪的,一种是没有对折剪的,据此可以将大家的剪纸图案分为两类,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可以分为哪两类?对折后剪的图形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后,对轴对称图形就有认识了。这种课堂导入给予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空间与时间,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又激发了兴趣,同时师生互动的讨论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三、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课堂导入

当前的课程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而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导入的形式与方法等做出及时的调整。须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段、自制力也比较差,但是好奇心比较强。根据这些特点,教师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应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新课导入的时间不能过长。同时,不同年龄短的学生认知能力也不同,如低年级的学生就需要通过多种辅助工具和手段展开学习活动,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水平较高,就可以用相对抽象的方式导入。此外,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水平选择贴近学生知识能力的导入内容与形式,从而对学生有所启发。

如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因为教学对象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就得通过比较形象的具体事物进行引导。如显示7×7的方格,让学生在不一个个数的情况下,估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方格。有的学生想到每排都是7个,一共七排,7个7相加就可以知道有几个方格;有的学生则想到每排比10少三个,七排下来一共比70少21个,可以算出是49个方格。学生估算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计算方格数,比赛看看哪组又快又准。学生的兴趣被调动后,就可以进入正式教学内容了。这类导入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又活泼有趣,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

在导入中,小学数学教师应不停的反省导入中的不足,并以教学成果作为反馈,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把握并重视起导入环节。

摘要:作为一堂课的开头,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够创造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将新旧知识密切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思维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若新课的导入效果不好,则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新课导入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愈发得到重视。目前小学数学的新课导入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导入形式过于枯燥、缺乏新意;导入形式与学生认知水平不符;导入时生硬刻板,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如导入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导入时加强师生互动、从学生水平出发设计导入环节等。

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例谈 第2篇

官当小学 施顺龙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设计上找准旧知和新知的联结点,并因学生情况,同时结合电教媒体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用Flash软件做一幅圆环形成的动画课件:先出示一个半径是5cm的圆,再从中“剪”下一个半径是2cm的同心圆,这是剩下的图形就是一个圆环。然后启发学生分析:两个同心圆的面积和圆环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动画课件帮助下,理解了圆环的面积就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间的 “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的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能分散教学难点,教师制做了一动画件来导入新课:春开,桃花盛开,大自然生机盎然。夏天,树木繁茂,荷花开放。秒天,果实累累,桂花飘香。冬天,雪花飘舞,大地银装素裹。每年都是这样四季更替,循环往复;每天从星期日开始,到星期六结束;这时老师接着说:“这些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循环现象,大家还能说一说类似的现象吗?。学生发言后,老师接着说:“不仅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在教《圆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一边回答,一边用动画演示三个图形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快速的回忆起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沿高把它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的。而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公式的。这时老师总结并启发学生:人们通过这样“剪、拼”的方法把未知的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找出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不,这种方法叫转化。今天我们能不能也象这样,把一个圆转化成我们认识的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内容《可能性》时,我先用录像出示了一段足球比赛开始时,裁判员用抛硬币的方法来两个队的位置。老师问:“裁判员的这种方法公平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抛10次硬币,并记录下硬币落在桌上正、反面朝上的次数。小组实验完后,把每个小组的数据填入Excel表格中,它自动算出全班学生抛硬币的总次数和正、反面朝上的次数。之后让学生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切身感受到虽然每组实验时,硬币正、反面向上的次数有时相差较大,但综合全班情况看(也就是当抛币的次数较多时),正、反面向上的1次数越来越接近,也就是可能性大致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裁判员的方法是

2公平的。这种的教学,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教学《周长》时,我用Flash动画课件演示一只小蚂蚁沿着树叶爬一圈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小蚂蚁走一圈的路程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再用实物——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让学生拿着实物,从这些图形的任一点开始,顺着图形的周围用手指“画”一圈,指出这些图形的一周的长度。之后,再利用课件演示出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的一周的长度,从而让学生集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创设情境就是利用课件、录音等教学媒体来煊染课堂气氛,为不[这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境,把学生不自觉地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去。

如教学三年级数学广角单元中《重叠现象》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课件展示森林运动会中的情境图片,各种动物在参加运动会,同时出现画外音:参加“抢凳子”比赛的有5人,参加跳绳比赛的有4人,请同学们说一说,参加这两项的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当然说是9人)可坐在树上的小猴子一数,却说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只有7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情境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使学生强烈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之中)

接着,老师有意请大家做这样的比赛游戏:先请5名同学做“抢凳子”游戏,请4名同学做跳绳游戏(有2名同学两项游戏都参加)。接着拿出两个竹圈,玩抢凳子游戏的同学站在第一个圈子里,玩跳绳的同学站在第二个圈里。同学们一看,马上明白了为什么参加两项比赛的只有7人的道理。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开课的。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课件,显示出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图片,并出现画外音:“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唐僧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唐僧说:“悟空,你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让大家解解渴吧。”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吃两块才行。”唐僧听了,批评八戒,并说:“你吃两块,别人吃什么呢?这样是不以平的”!聪明的悟空听了,说:“没事,就给师弟两块,谁让他辛苦了呢!”悟空说完,真地给了八戒两块西瓜。八戒吃完西瓜,再看看悟空吃完的西瓜,嘴里却说:“我怎么和师哥吃得一样多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小学数学新课教学的导入方法 第3篇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新旧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很多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因此,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是从已知的领域进入到未知的领域,展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容易将新知识纳入其原有知识结构,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识。因此,很多教师都采用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法。

二、设疑式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就容易进入状态。因此,在教学导入时,我总是及时提出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地探幽寻奇,发现新知,使学生处于认识的冲突之中,就能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非智力因素也被激活。在这种情况下讲授新课容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年、月、日”时,我先出示,小亮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学生对问题产生了疑问,这种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说:“等我们上完今天的课之后便知道了。”这样,一开始学习,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三、故事式导入法

儿童好奇心强,爱听故事,容易被故事情节吸引。于是我就利用儿童这一特点,结合新授知识的内容,将一个小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诱使学生开动脑筋,激发起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求知欲,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统计图表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做导入:俄国有位化学家叫门捷列夫,在整理和分析化学元素的过程中,发现了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从而设计了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等根据元素的周期律,预言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如锌元素后面的镍和锗。学生还想津津有味地听下去,

我话锋一转,问:“你们想成为像门捷列夫一样的科学家吗?在科学研究和调查分析时,常常要用到统计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统计图表。”故事式导入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学生乐意接受,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设情景导入法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找出原型,创造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现象,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学习。例如,从前应用题教学知识按照编制的应用题进行机械的解题训练,脱离实际。但现代数学第五册中“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一课,一开始就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游乐园作为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抓紧时机立即提出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如果要去玩这些项目,你首先想了解什么?你想玩哪几种项目?你需预备多少钱?如何玩?)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进入了新授课阶段。这样就使数学知识注入了生活气息,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应用,增强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操作式导入法

儿童天性好动,刚开始上课,学生的思想还没集中,总喜欢动一动,不让他动,他会偷着动,这就会贻误学习。但是我們可以引导他们按一定的形式动,把学生的注意力渐渐凝聚起来,集中到学习上去,这就“动”出了效率。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了解刚开始上课时学生会对课桌上摆着的12根小棒产生兴趣,想去玩一玩。于是我就将计就计让学生玩,但要根据我提出的要求进行玩。要求是让学生把12根小棒分成三份,有几种分法?于是学生就开动脑筋,动手分出了许多种分法:129、237、345、444、561……老师接着说:“如果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有哪两类?”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说:“一种是分成不相等的三个部分,另一种是分成相等的三个部分。”就这样老师及时出示课题:“平均分”。进入新课,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层层深入的展开,课堂气氛非常生动、活泼。操作式导入法,一改空洞乏味的说教,通过实践操作,增加感性认识向知识的内化层迁移。

新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如还有试验演示导入法、比较式导入法、揭示矛盾导入法等等。但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灵活运用。一堂新课有好的导入,就能使学生从课间休息活动时产生的兴奋中很快地收回到课堂中,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本节课学习活动之中,使后面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责编 周春晓】

小学数学新课教学的导入方法 第4篇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新旧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很多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因此, 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是从已知的领域进入到未知的领域, 展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生容易将新知识纳入其原有知识结构, 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识。因此, 很多教师都采用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法。

二、设疑式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 就容易进入状态。因此, 在教学导入时, 我总是及时提出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地探幽寻奇, 发现新知, 使学生处于认识的冲突之中, 就能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 非智力因素也被激活。在这种情况下讲授新课容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年、月、日”时, 我先出示, 小亮今年12岁, 他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学生对问题产生了疑问, 这种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此时, 教师说:“等我们上完今天的课之后便知道了。”这样, 一开始学习, 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三、故事式导入法

儿童好奇心强, 爱听故事, 容易被故事情节吸引。于是我就利用儿童这一特点, 结合新授知识的内容, 将一个小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 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 诱使学生开动脑筋, 激发起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求知欲, 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统计图表时,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做导入:俄国有位化学家叫门捷列夫, 在整理和分析化学元素的过程中, 发现了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从而设计了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等根据元素的周期律, 预言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 如锌元素后面的镍和锗。学生还想津津有味地听下去, 我话锋一转, 问:“你们想成为像门捷列夫一样的科学家吗?在科学研究和调查分析时, 常常要用到统计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统计图表。”故事式导入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学生乐意接受,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设情景导入法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 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找出原型, 创造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现象,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境,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同时还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学习。例如, 从前应用题教学知识按照编制的应用题进行机械的解题训练, 脱离实际。但现代数学第五册中“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一课, 一开始就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游乐园作为背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抓紧时机立即提出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如果要去玩这些项目, 你首先想了解什么?你想玩哪几种项目?你需预备多少钱?如何玩?) 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进入了新授课阶段。这样就使数学知识注入了生活气息, 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应用, 增强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操作式导入法

儿童天性好动, 刚开始上课, 学生的思想还没集中, 总喜欢动一动, 不让他动, 他会偷着动, 这就会贻误学习。但是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按一定的形式动, 把学生的注意力渐渐凝聚起来, 集中到学习上去, 这就“动”出了效率。在教学“平均分”时, 我了解刚开始上课时学生会对课桌上摆着的12根小棒产生兴趣, 想去玩一玩。于是我就将计就计让学生玩, 但要根据我提出的要求进行玩。要求是让学生把12根小棒分成三份, 有几种分法?于是学生就开动脑筋, 动手分出了许多种分法:129、237、345、444、561……老师接着说:“如果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 有哪两类?”在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说:“一种是分成不相等的三个部分, 另一种是分成相等的三个部分。”就这样老师及时出示课题:“平均分”。进入新课, 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层层深入的展开, 课堂气氛非常生动、活泼。操作式导入法, 一改空洞乏味的说教, 通过实践操作, 增加感性认识向知识的内化层迁移。

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 第5篇

小学语文教学上新课的时候,最难的是如何导入正题。如果方式、方法不对,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效果事倍功半。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的“导入”,要导之有方,课堂导入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先声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之窗,使学生心驰神往,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掌握知识。我结合自己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导入新课的方法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故事导入法

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用故事导课,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二、解题导入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例如教学《比萨斜塔上的实验》时,我就从题目入手,问到:“这是什么实验呢?是谁做的呢?结果如何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解题导入法,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温故导入法

温故导入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出与之密切相关的旧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新旧知识在相互作用中“融化”,为学习新知识做好搭桥引路的准备。

四、设问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比如在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我就这样导入,一位中国人,曾经让一位美国海军次长发出这样的评论,我宁可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中国,他就是钱学森,究竟他有怎样的魅力,会让这位海军次长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学完本文你知道了,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这种导语的好处在于巧设疑问,引发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课堂吸引力。

五、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课文时,可根据具体的课文,利用幻灯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或配乐朗诵,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就会引起共鸣。

六、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七、直观演示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给学生做一个实验,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导入法。其目的是先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引起其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在课文学习开始时,教师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激动情绪,以求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共鸣感,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策略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14-01

近年来,我县数学教研室进行了一系列新课导入的教学实验与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趣味性新课导入策略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对于这样的新课导入策略非常感兴趣,并产生了学习新课的欲望。以下笔者简要介绍几种有效且充满趣味性的新课导入策略。

一、谜语导入法

激发小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是实施新课导入必须要实现的基本目标。为了让学生对新课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运用谜语导入法。谜语导入法轻松、有趣,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当中可以快速转动思维,并逐渐跟着教师的教学预设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师心情很好,想和大家一起猜一个谜语,你们说好不好?”一听到要猜谜语,学生立刻欢呼雀跃,跃跃欲试。看到学生的积极反应,笔者说道:“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打一生活用品。”谜面一经抛出,学生立刻陷入了思考当中。很快就有人给出了正确答案——钟表。看到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笔者顺势从讲台下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钟表,说道:“没错,答案正是钟表。老师这里就有一个钟表,今天让它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

谜语导入法是趣味导入法的一种,运用它来作为新课导入并不难,难的是教师要事先搜集与新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谜语。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要做一个有心人,多搜集一些与新课教学相关的谜语,从而能在具体的新课教学中信手拈来、科学使用。

二、多媒体导入法

自从多媒体进入中小学课堂之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也开始尝试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相关的文献研究均表明:多媒体导入法是当下较为有效的一种新课导入方法,它的运用对于新课导入既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又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倍的认识》一课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呈现了下面这样一幅画面(见下图),然后要求学生从中读出相关的信息。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通过快速搜寻,很快找到了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扫地的人数是7人,而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2倍。那么,擦桌椅的人数是多少呢?”由于之前学生们已经对新课内容进行了初步的预习,因而这个问题并不能难住大家,很快就有学生说:“擦桌椅的人数是14人。”听到笔者想要的答案之后,笔者说道:“没错,认识‘倍数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要任务,学习完新课之后你们的数学知识将会更加丰富……”

多媒体导入法需要教师事先精心制作课件,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这种新课导入方式虽然普通却又非常有效,它可以让新课导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故事导入法

很多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往往习惯于用开门见山的语言陈述方式,导致学生学得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妨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运用故事导入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事导入法即是以一个小故事进行开篇点题,在故事中蕴含有相关的数学知识。运用故事导入法,不仅可以使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从故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充满期待。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克和千克》一课时,在新课导入伊始笔者给学生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前几天我到菜市场买菜,看到一个菜摊上打出这样的价格标签:干木耳50元一斤。我决定买点干木耳回去吃。称重的时候,老板说你买的是1千克,所以价格应该是100元。我用手拎了一下,感觉木耳应该没那么多分量,于是把木耳拿到别的摊主处重新用电子称称重。果然,木耳少了30克。卖木耳的摊主看到这里,无奈之下只好补钱给我了。”由此吸引学生学习新课知识——克与千克。

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它可以让新课导入更加富有趣味性。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灵活多变,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前应该精心考量和预设,进而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开展教学,让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常换常新且有实效。

谈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技巧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是教师追寻有效教学的途径。在每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 我们发现每一节优秀的课例, 执教的教师都会有一个巧妙的导入,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巧妙的导入对整堂课而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观察与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设悬念, 创设情境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认知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 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从心理学来说, 每个人都会对有悬念的事物特别感兴趣, 对于小学生这种愿望会更加强烈。因此, 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特点, 在新课导入时, 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 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 进行巧妙的设计, 精心设下疑问, 让学生产生“为什么会这样?”“我能不能达到这样?”等想法, 推动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的状态。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第十册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学习新课前, 我先在黑板上随意写出“123”这个数, 问学生:“123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回答:“能!”接着我又把“123”换写成“321”, 再问:“猜一猜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很多学生说不能, 通过计算发现却是能的, 我又问:“那么213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又是能的, 这时, 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 这时我质疑:“为什么三个数都能被3整除呢?你们能不能不用计算就能很准确地判断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呢?”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我接着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的奥妙呢?”学生大声喊:“想!”我趁势提出课题:“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本节课通过课后测评, 学生都掌握了本小节的内容。

二、利用旧知, 启发思维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决定的, 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延伸。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 教师要把学习的方式引导为新、旧知识连接纽带和桥梁, 并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 让每位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他们自己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线和高各是多少, 再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尝试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分完以后, 我就问:“你们知道手中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很多学生回答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我又问:“为什么一半啊?”学生回答:“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我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说:“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分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都掌握了, 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就很容易, 利用旧知做铺垫, 过渡到新知, 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 极大地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巧借实物, 激发思考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俗话说:想到的不如看到的, 看到的不如摸着的, 学生对学习自己身边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 特别是自己熟悉的事物与人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教室的资源, 巧妙地展示实物, 必定会让学生产生共鸣, 提高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我提前安排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作为学具, 第二天上课前我叫学生展示各自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生带来的实物让我眼花缭乱, 有牙膏盒、魔方、药盒、一些儿时的玩具, 每个人准备的都不同。对学生的行为我给予肯定, 我说:“同学们都按要求准备了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那么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都有相同的特性呢?这课节我们共同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本课时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实物体作为学具, 所以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很快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活用电脑, 激发乐趣

随着电脑及多媒体的广泛运用, 电化教学已经普及。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好奇心强,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幽雅动听的音乐, 鲜艳夺目的色彩, 美丽斑斓的图画, 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解决了实物呆板无声的缺点。教师在课堂导入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动、有趣的优越性。

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 我在授新课前就把鸡和兔的动漫片在屏幕上展示给学生观看, 让学生观察后找出潜在的条件:一只鸡有两只腿, 而一只兔有四只腿。鸡和兔同在一个笼共有8个头共26只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通过动漫的方式, 学生很快找到了解题的方法,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要学、乐学, 进而主动去学。

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例谈 第8篇

一、比较激疑导入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 “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适时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 “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 “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 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二、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在教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香港回归祖国的歌咏比赛镜头,每当一个队员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同学们想知道吗? 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障碍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例如,刚学完同分母分数加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利用投影片说:“这儿有两块同样大的饼,请第一个同学切下它的1 /2,第二个同学切下剩下的1 /2( 即整块饼的1 /4) ,然后问: 他们一共切下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有些同学迅速地回答是1 /2 + 1 /4 = 2 /6。此时,教师没有急于给予否定,而是再请一个同学切下另一块饼的2 /6,然后将两个2 /6作比较,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2 /6怎么不相同呢? 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顺水推舟: 好吧! 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异分母的加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比赛,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跃跃欲试,但随着数位增加,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很自然,学生会想: 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五、引导观察导入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 “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孝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六、启发谈话导入

就是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对小动物的偏爱,制作一些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子找外婆家”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并配上录音: 有一次,小猴子的妈妈生病了,要小猴子上山告诉外婆,临走前,妈妈说,外婆家和奶奶家的房子很像,只是稍有点不同,外婆家的房子呈正方形,奶奶家的房子呈长方形。可是,顽皮的小猴子还没听明白撒腿就跑,到了山上,看见差不多的房子才愣住了。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猴子,可是他们也不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呀? 于是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七、故事激趣导入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 同学们排好队做操,小明前面有8个同学,后面有4个同学,这一队共有几个同学? 许多同学不假思索地列出8 + 4 = 12( 个) 。此时,我并没有急于将答案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放了一个录音故事: “有一天,13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妈妈的带领下,从河的一边游到另一边,上岸以后,鸭妈妈一数叫了起来,不好! 丢了一只鸭,可她向前看看,向后数数,她的孩子并没有少,奇怪,13只鸭子怎么会变成12只呢? 小朋友都笑了起来,鸭妈妈真糊涂,她把自己给忘了。这时导入,学生兴趣盎然,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小学数学的新课导入策略探研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年深入, 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将目光集中于新课导入的研究之上,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 所产生的科研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然而, 我认为关于新课导入的研究应永无止境地进行下去,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策略可以说已经研究得非常透彻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理论研究, 我在新课导入方面也已经积累了一些丰富的教学经验。现简要介绍几种新课导入的策略。

一、动画导入法

动画导入法是指教师运用播放动画视频的手段进行新课导入的一种教学方法。之所以选择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这种新课导入方法, 主要是因为小学生酷爱看动画片, 并对其情有独钟。

例如, 执教《位置与顺序》单元中的“前后”一课时, 我事先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了一个有关龟兔赛跑的动画视频, 然后将视频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看, 以此导入:一会儿乌龟跑在前面, 一会儿兔子跑在前面, 二者相持不下。看到这别开生面的龟兔赛跑画面, 我提出问题:“现在是谁跑在前面了?”同学们一边看视频一边热情地回答着, 他们回答问题的热情似乎从来没有这么高涨过。动画视频播放完毕之后, 我亲切地说道:“教师看到刚才小朋友们看动画视频时都非常开心, 相信大家也已经建立了前后的基本概念。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就是‘前后’,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

动画导入法在小学数学新课中的运用可谓是颇具成效, 学生在动画导入法的影响之下对新课学习的热情得到普遍提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动画导入法需要教师事先制作动画视频, 这一点对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若不会制作动画视频, 则可以从网络开放教育资源中获取。如果二者都无法有效做到, 那只有选择放弃这种新课导入方式, 改用它法。

二、实物导入法

为了有效激发小学生对于新课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适当地在新课导入阶段采用实物导入法。国内目前关于实物导入法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很多教师由于嫌其麻烦, 就很少采用这种新课导入方法。对于这样的做法我并不赞同, 我认为只要是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就应该多加利用。

例如, 执教《认识物体》单元中的“物体分类”一课时, 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事先到超市购买很多糖果, 其中有巧克力口味的, 有牛奶口味的, 有玉米口味的。当我把这些糖果散落在讲台上之后, 学生们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看着好吃的糖果, 有学生的嘴角忍不住流下了口水。看到学生们的这种表现, 我说道:“哎呀, 这些糖果倒下去的时候变乱了, 谁能够帮助我重新进行归类呢?”话毕之后, 学生们积极报名, 在我的允许之下有几名学生一起走上了讲台, 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之下, 糖果很快就分类好了。看到学生们积极的表现, 我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物体分类, 刚才这几名同学的操作就是分类的具体表现。为了奖励大家, 今天教师决定将这些糖果都发给大家吃, 你们愿意吗?”“愿意!”学生们回答的声音似乎从来没有这么洪亮过……

实物导入法可以营造出更加直观的教学氛围, 给予学生们更加直观的视觉刺激。因此, 我非常喜欢这种新课导入方法, 并且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 学生们的反映也非常好。

三、歌曲导入法

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 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为了让他们更多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可以适时采用歌曲导入法来导入新课。由于歌曲优美动听, 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忘记忧愁, 还可以快速地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

例如, 执教《方向和位置》单元中的“东西南北”一课时, 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用多媒体播放儿歌版《江南》, 由于学生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这首古诗, 所以他们对于歌曲中的歌词非常熟悉。聆听着优美的歌曲, 学生们的身心似乎得到了极大的放松。歌曲播放完毕之后, 我问道:“同学们, 听完歌曲之后你们可以找出歌词中有哪些表示方向的字吗?”这个问题自然难不住学生, 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东、西、南、北!”基于学生们的回答, 我立刻顺势说道:“事实上, 今天的新课学习主题也是东西南北, 请大家快速从歌曲的魅力中清醒过来, 和我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

歌曲导入法可以让我们的新课导入变得更加轻松活泼, 也可以让学生从歌曲中领略到与数学相关的知识。这种新课导入方法是无形的, 也是有效的, 不失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新课导入的一种绝佳选择。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 第10篇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导入新课是深受学生喜欢的导入方法之一.有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有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励志, 尤其是一些感人肺腑或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轶事, 不仅可以放松其紧张的大脑, 活跃课堂氛围, 还可帮助学生展开思维, 丰富联想,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这一课时, 我采用了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成名曲”:7岁那年, 高斯第一次上学了.头两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1787年, 就在高斯10岁的时候, 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级, 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 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他的那位数学老师因为有事想要离开教室一会儿, 就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这位老师想这下可就难倒了这些刚学数学的小朋友们了, 估计他们应该会算上好长一段时间了, 学生们都在按照题目的要求, 把数字一个一个地相加.正在老师想要离开教室的时候, 却传来了高斯的声音:“老师, 我已经算好了!”老师很吃惊, 高斯解释道:因为1+100=101, 2+99=101, 3+98=101, 以此类推, 49+52=101, 50+51=101, 而像这样的等于101的组合一共有50组, 所以答案很快就可以求出:101×50=5050.老师拍案叫绝:“天才, 10岁的小天才!”这个“10岁的天才”就是后来成为德国著名数学家的高斯.学生们个个听得很入迷, 就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时候, 我顺势总结: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找到了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通过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 不仅激励了学生,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而且, 学生情绪高、兴趣浓, 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悬念引入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重, 对有悬念的东西总想追根究底知道个原因, 正如很多学生都喜欢看漫画《名侦探柯南》, 就因为里面的故事总是带有悬念, 吸引着学生想要一探究竟.如果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发人深思的悬念来导入新课, 能引导学生产生回忆和联想, 使求知欲倍增.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

例如在学习梯形时, 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平行四边形, 而且, 考虑到梯形的特征比较简单, 为了使学生不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混淆, 我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 通过比较和争论得出梯形的特征和定义.课堂开始, 我呈现了生活中的几个常见的梯形实物图, 在学生认出梯形之后, 我又问学生:“平行四边形有底和高, 那梯形是不是和平行四边形一样, 也有底和高呢?它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有什么不同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梯形是不是也一样呢?而且, 梯形的每一条边都有自己的名字, 大家想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吗?带着疑问正式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通过设置富有悬念的导入, 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进一步区分平行四边形, 理解梯形的定义和特征.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数学源于生活.在具体的教学中, 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真实的数学题材,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意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例如在学习“圆”这一内容时, 教学一开始, 我就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自己见到过的圆形物体有哪些, 学生一一列举了很多, 比如:硬币、光盘、盘子、象棋子等.在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 我顺势导出新课的内容.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导入, 不仅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 让学生对圆和圆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而且,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上来, 为我的讲课作了良好的铺垫,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马芯兰教师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能够获得直接的亲身体验,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 在学习“平行和相交”这一内容时, 考虑到所学内容是直线的平行和相交,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 因此, 我选择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认识直线的相交和不相交关系.上课一开始, 我就让学生拿手中的两根小棒摆出不同的图形, 并把摆的图形画下来, 随着一声令下, 教室里沸腾了, 小棒掉在地上的响声此起彼伏.通过让学生做摆小棒的小游戏, 激活学生的内在思维, 从中抽象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直观图形, 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体验、感受平行和相交, 为我讲课的顺利进行和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打好基础.

总而言之, 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成功的导入能有力地撞击学生的心灵, 迸发出迷人的火花因此, 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 根据教材内容, 设计出有针对性、趣味性的课堂导入, 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数学的课堂充满情趣和激情,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浅析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第11篇

一、激趣导入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才会有保证。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各种可行手段来精心设计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数字与信息》一课时,我就根据每个人都有身份证这个实际情况,先出示了自己的身份证,让同学们从身份证中去发现我的出生日期、出生地、性别等信息。因为这个导入贴近生活,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孩子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由原来的被动学自觉地转化为主动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我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带去了直升小飞机,火车,竹蜻蜓,小坦克等玩具,大家觉得很奇怪,数学老师带这些玩具来干什么呢?我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和大家玩一玩这些玩具”。看着小火车和小坦克开动了起来,小直升飞机和竹蜻蜓飞了起来,同学们高兴极了,这时,我相机提出问题:“你们看这几种玩具,有没注意到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带玩具来是有目的。“它们的运动方式一个是平移,一个是旋转”平时注重预习的张华同学抢先说了出来。由于亲眼目睹了两种运动方式的不同,同学们对这个知识点也就掌握的非常好。

二、设疑导入法

“疑”是学的需要,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因此,我们应大胆设疑,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解疑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课始就抛出一个疑问:“我们看到的交通工具汽车,摩托车等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不做成方的?”为破解疑问,学生就自觉地对新知识进行了探求。在通过自学答疑后,大家都知道了车轮做成圆的原因,学习兴趣高涨。看着大家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我再次设疑:“那车轮的车轴应该装在什么地方呢?”同学们终于被我难住,求知的欲望促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更加活跃,学习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三、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指通过复习新知必要的基础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来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水到渠成,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就采用了复习导入法。课始我出了二道整数乘法的题目,复习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让同学上来板演;然后再给出新授的小数乘法,让大家观察它们的异同之处,及时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导入有效的降低了新知识的坡度,真正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通过讲解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新颖有趣的故事,把同学们带到愉快而又富有探究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就给学生讲了曹冲称象的经典故事,大人们都不知怎么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小曹冲却想出了巧妙的办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了大人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你愿意做小曹冲吗?”通过故事的导入,帮学生们树立了学好新知识的信心。

五、实验操作导入法

实验操作导入法就是通过实验等来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脑多种器官来感知活动,获得新知。众所周知,苏教版中《空间与图形》板块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普遍较差,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个板块时提不起精神,觉得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为此,我们更要注意多用实验操作导入法。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就拿了底面积和高一样的圆锥和圆柱各一个,拿等底等高的圆锥给等底等高的圆柱装水;通过实验大家发现:需要三圆锥的水才能装满一圆柱,自然也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 第12篇

巧妙的课堂引入能够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让小学生们迅速进入角色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 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1) 新课导入能够使得学生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进入学习佳境, 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当中。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仍然较小, 天生好动, 在上课一开始就应当利用新课导入来吸引学生的精力,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在整堂数学课的学习中产生欲罢不能的效果,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新课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使用新课导入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 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之下, 课堂效果也更好, 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新课导入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 应当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 也就是在导入内容上有意识地与此前学过的旧知识进行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 激发学生思维迅速定向, 让学生去主动探索新知识, 从而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实施对策

(1) 点题新课导入法。即以直入主题的方式, 用三言两语阐明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教师明确地为学生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程序, 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这种新课导入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带动学生的思维快速转移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确切知道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方向。

(2) 问题导入法。问题是思维开始运转的动力和起点, 在心理学的角度上讲, 思维过程通常需要从应付某种困难或者是解决某个问题而开始。以设问的方法进行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 需要教师在课前编拟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 具有一定启发性意义的问题, 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导入法所制造出来的悬念, 抓住了小学生好奇的特点, 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究知识,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联想思维, 或者是渗透本课内容的学习目标, 使得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3) 以旧引新的新课导入法。以旧引新指的是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新的知识, 以旧的知识作为桥梁, 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渐变和递进的过程, 这种方法能够减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数学知识之间本身就具有相当程度的密切联系, 是旧知识的一种延续和发展而产生的结果。利用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来引导出新的知识, 可以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理清整体的数学思路, 这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此外, 这种方法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当堂课的学习状态, 所以导入过程当中,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是否顺利完成学习内容而进行恰当科学的设计。课堂导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采取相应的导入手段, 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1) 教师不能够在导入过程中只注重知识技能, 而轻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轻视情感培养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不利于课堂效率。

(2) 切忌过分重趣味而轻实效。过分强调趣味性而淡化了学习的主题, 反而会使得学生情绪兴奋, 而注意力被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3) 切忌冗长, 注重简洁性。过度的新课导入会显得枯燥乏味, 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4) 切忌脱离实际, 应该符合生活原型。数学来源于生活, 必然不能够提出空洞、不切实际的论断。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的新课导入可谓是一节课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良好的课堂导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但是在导入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尽量保证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唯有教师对课堂导入予以重视并实施精心的设计, 才能够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

摘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刚刚开始的时候不能立刻进入学习状态。如何让小学生尽快稳定情绪, 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是众多小学数学教师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新课导入工作, 精心的课堂导入设计能够对学生学习起到初步导向作用, 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内容。本文介绍了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 以及新课导入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导入,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维忠, 孙庆括.我国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30年的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 (6) :41-48.

上一篇:优劣对比下一篇: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