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2024-07-25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精选12篇)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第1篇

机械基础与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课程有着密切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根据培养就业能力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教学进行多方位改革,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适应市场需求。

一、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1. 采用实例引导,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来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以学生熟悉的缝纫机踏板机构、汽车前窗的刮雨器、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等作为实例,讲授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运用学生熟悉的自行车后轴的飞轮、家用晾衣架等实例,引出棘轮机构的工作特点及应用场合;从电影放映机卷片机构、自动机床的转位机构等实例讲授槽轮机构的特点及应用;从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的变速装置等实例,讲授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讲述教学内容,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互动协作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如讲授V带传动,通过完成V带安装与调整的任务,由学生对V带类型、结构、标记、包角及打滑等知识进行自主和互助学习准备,经老师讲授后,学生直接进行V带的安装调整操作,从而完成任务的实施,最后进行任务总结和知识拓展分析。

又如在讲授轴系零件时,当讲完轴的类型、结构之后,给学生确定一项任务:轴的作用,轴上的零件的定位及与轴如何装配、连接。由于这种情况在生产实践中普遍存在,当学生积极参与轴系零件的装拆实践后,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

3. 恰当地采用直观教学法,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通过实物、教学挂图、模型、幻灯片、教学录像和直观语言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获得鲜明的表象,减少学生对掌握抽象要领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及轴的结构设计等内容,可以通过教学挂图,直观讲解,便于对比,效果明显;凸轮机构分类、工作过程等,通过教学模具的直观演示,把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抽象概念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轴系零件的拆装,可采用CAI课件教学,使学生对工具的使用、拆装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都能较快地掌握。

二、优化课程的内容结构

1.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岗位对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以应用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按实用、够用的原则,在不影响教学质量、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将书本知识重新组合, 实行整体教学内容的优化, 并且科学地安排教学顺序, 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例如, 根据技师学院的培养目标, 对教材中涉及的理论推导和繁琐的设计计算可以降低要求, 而对各种机构及传动的应用、新的国家标准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等内容要及时补充, 介绍现代制造技术发展方向, 开拓学生视野和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1)备课充分。要深刻理解教材,熟悉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动脑、动手,获取知识与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恰当地讲授例题、习题和布置作业。要多为学生着想,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探索发现的机会。

(2)授课认真。授课时要调动学生的激情和表现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辉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合理地评价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辅导及时。作业可采用互评互查,师生共同问答等多种形式,既达到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目标意识、互助互学的合作意识,又得到大量信息,摆脱了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使教学有序、有度。

三、改革评价方式

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毕业生要有一定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必须具有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院《机械基础》课程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 而采用多种考核方法, 包括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 还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如常用平面连杆机构内容和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测试方式是让学生制作小机构,写出说明书并进行简单答辩,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带传动和链传动,可通过带和链的安装、调试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习态度,现场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使学生不但能在实习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避免了学生应付和抄袭的现象。轮系传动比计算,要求学生课外了解手扶拖拉机有几档车速,课堂上以一变速箱的传动示意图为例,要求学生在观察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几种转速?传动路线如何?由于选用的考题与生活联系紧密,同学们在考试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学习目的明确。

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摆在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使他们走上社会后,成为革新能手,创新标兵,行业的支柱。

摘要: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改革评价方式等, 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 使他们成为革新能手, 创新标兵, 行业的支柱。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第2篇

摘 要: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近几年高职生基础参差不齐,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该文从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设计参数多组化、注重答辩,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初步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关键词:课程设计参数选择 教学改革 绘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66-02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有关设计能力,如:计算能力,绘图能力,使学生熟悉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等)的使用,掌握经验估算等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该课程设计,可以把学生所学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加于巩固、扩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扩大,高职生的来源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近几年的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课程设计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很枯燥,学生只是按照设计指导书的各个步骤机械地代数据,并没有真正思考问题,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到达设计的目的,需要在教学方面做一些改革。笔者本着自己这些年来指导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设?的水平。把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

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安排在理论课程讲授完之后进行,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期末两周时间。设计结束之后面临期末考试,大多数同学把精力都放在考试课程上,对设计不能尽心尽力,有的同学是敷衍了事,机械地参照指导书抄写说明书,里面问题很多。有的同学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时间紧张,就懒于修改参数,草草了事。最后一周绘制的装配图效果也是不太理想,完全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如果能把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比如讲完带传动就可以布置设计任务,把设计题目分组给学生,设计要求讲解清楚,把电动机的选择方法给学生讲解清楚,再讲解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可以着手设计内容,完成电动机和带轮的设计计算。在课程内容齿轮传动讲解完之后,学生可以接着前面的带传动设计内容进行齿轮的设计。讲解完轴的设计内容之后,学生就可以设计轴的结构尺寸。每上完一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后,就让学生接着进行设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设计的效果才理想,学生才得到真正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参数多组化

以往的设计参数虽然也有很多组,但数据相差不大,最开始学生对设计都很感兴趣,随着设计内容的不断增加,有的同学觉得大家做的都差不多,和设计指导书也相差不大,渐渐就会失去兴趣,等着别的同学做完了直接抄写敷衍了事。可以把设计的参数变动大一些,每组的参数选择要求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互相抄写。比如在带传动的设计中小带轮基准直径的选择,一个组的同学必须选择不一样的数值,带传动设计完了之后,让这组的同学互相对比,启发他们思考参数不一样会有什么影响,最终引导学生找出合理化参数设计。设计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不同的参数比较,让学生更直观理解了设计内容,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设计的兴趣,不是简单的抄写,达到设计的目的。注重答辩,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查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设计的成果,评定设计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设计是提前布置,参数选择让学生选择不一样,但如果不答辩,也难区分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还是机械地抄写设计指导书。通过答辩,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弄清楚设计中每一个数据和公式的使用,对图纸上零件的结构有着清楚认识。学生在设计中完成的图纸和说明书还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只有通过答辩,才能看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比如,有的同学设计带传动的时候,只是机械地选择带轮直径,但缺乏整个系统的考虑,有的同学的小带轮半径比电动机的中心大,学生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没有及时修改带轮直径,继续按这样的参数进行后面的设计,导致后面很多数据都不合理。设计完成后,答辩就是引导学生对整个系统一个全面的考虑,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CAD绘图能力

以往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绘制一张装配图和两张零件图,大多数都是手工绘图。由于设计说明书错误多,边绘图边修改说明书,有的尺寸是绘图过程中才能确定的。反复修改数据,部分学生感到烦,设计数据太多,基础差的同学甚至不知道该修改哪个数据。机械地参照指导书绘图,导致设计的尺寸和图纸中的尺寸不吻合,细节地方错误多。

如果设计任务及早布置出来,学生做完一个零件的设计就用CAD绘制出零件图,并让老师检查。比如齿轮的零件图,只需要修改轮毂的孔径就可以了。最后集中几天到机房完成装配图的绘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CAD能力,同时又能保证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尺寸,和说明书也吻合,达到设计的效果。对于成绩好的同学,还可以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三维软件绘制零件,并进行装配。在二维和三维之间不断转化,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于修改。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能较大程度改变课程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把课程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参数选择的多样化,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提高了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题;课程设计;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是一项实践性教学,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学习的交接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把《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力学》等所修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课程设计时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手册等相关资料,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掌握一套完整的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

通过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做到:(1)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通用零件的结构设计。(2)根据机器的结构和使用要求能够进行外观造型设计。(3)使学生通过绘图及运用设计资料等方面的训练,达到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课题的选用和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课题的选用必须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着手,课题应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性。所谓普遍性是指能够充分反映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即通过课题的完成能够将课程大部分知识加以应用;实践性是指课题的选择要符合生产实际和尽可能与专业相结合。此外,设计工作量应当适合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鉴于上述要求,以常规减速器为主的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课题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所以此设计课题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课题,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巩固、提高和拓展所学内容。然而经常采用这样的课题无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上既要科学,切合实际,又要具有多样性。

课程设计的学时安排为两周。对于整体的设计内容,以齿轮减速器的设计为例,通常采用“带式运输机”,设计输入为运输机所输出的基本数据,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工作:(1)拟定、分析传动设置的设计方案。(2)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3)进行传动的设计计算,即带传动、齿轮传动的计算;两根轴的结构设计、校核以及选用轴承、键和联轴器的计算;减速器的润滑和密封等。关于设计输出的内容有:装配图(A1);轴或齿轮零件图(A3);技术和使用维护说明书(大约20页)。最后环节为学生的设计答辩,陈述课题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讲清整体的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的质量

以往的程序是这样的:在设计任务下达之后,前三天的计算工作量相当大,教师和学生需要加班赶任务,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十分劳累。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随之会出现应付心态,出现问题马上就问,过分依赖指导教师。也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做事马虎,设计计算时喜欢照搬照抄,一错都错,问题成堆。这对学生的设计质量和学习成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讲,课程设计的前三天,几十位学生争相提问,教师要不停地答疑讲解,疲惫不堪。如此以往,学生的设计质量和工作进度都难有太大的进展。为此,我们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化整为零”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在不减少学生设计任务的前提下,把课程设计和课程的讲授结合在一起,即在学期初就将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有针对性地学。可以将课程设计的部分计算内容(如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的强度计算,轴承的选择和键的强度校核,还有联轴器的选择和校核等)放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作为课后的作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授课期间,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适时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敦促他们及时纠正。课程设计的结构部分可以放在学生“装拆减速器试验”一节中同步进行。在装拆试验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剖分式减速器的结构,轴的结构,轴承的安装和固定方法,为以后对轴和箱体的结构设计和画装配图打下基础,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试验报告的同时,完成轴和箱体的结构设计。课程设计采用这种方法,使得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学生的课后时间完成的。周期长,学生和教师都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也可以从容不迫地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学生一起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设计、绘制装配图和编制设计说明书,对于装配图的绘制通常用AutoCAD软件,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软件有拷贝性特点,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监督学生自觉、独立地完成设计任务,防止个别学生的拷贝行为。

(二)多样化的设计内容

几十年来,课程设计的选题千篇一律,都是以减速器为题,这是因为减速器作为机器中的一个独立部件所包含的零件覆盖了机械设计课程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适合学生学习。另外,减速器的类型和原始数据的不同,便于学生设计出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减速器是可行的。然而,减速器只是一个部件,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会影响教师的创新精神。另外,有些学校关于制图课的测绘练习也选择减速器,这就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重复。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比如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观察卷扬机的结构和功能,将其作为设计课题;还可以把起吊重量分成多个参数供学生分组设计,这样就把带式输送机构改为提升机构,增加减速器以外的如卷筒、钢丝绳等零件的设计。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尽管做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适当延长一些时间,并辅以教师的精心指导,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普通机床的传动系统,例如,给出电动机的转速和功率,通过皮带传动到主轴箱,在这样的传动中,可以让学生练习带传动和减速器传动的设计,内容拓宽了,效果也提高了。实践证明,适当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工程设计训练,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开拓设计思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内容,课程设计也不例外。就传统设计题目减速器而言,在设计之前必须让学生有一次装拆减速器实物(不是模型)的机会,条件允许的,还可以让学生去减速器生产厂家参观或观看录像。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减速器内部零部件的形状、结构和装配关系,对加工制造的工艺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便于学生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尺寸。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凡是没有认真参加这一过程的学生在结构设计方面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

总言,课程设计的改革方向应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在学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到生产实际现场进行教学,选取现场中的机器典型机构作为设计课题,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来。课程设计就是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设计密切结合,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建中,黄达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3]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黄瑷昶(195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现代制造技术。

探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 第4篇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自学能力,实践性教学

一、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机械设计》课程是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 又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学科。因此, 它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该课程主要介绍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应用场合、结构与设计方法。

所以, 只有在教学中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对于每次课不仅要有实物或模型演示。还要将所学内容放在具体的机器设备中去, 以便理解和掌握。比如, 在讲授滑块四杆机构的几种类型 (A.曲柄滑块机构、B.摆动导杆和转动导杆机构、C.摇块和定块机构) 的应用时, 介绍:摆动导杆和转动导杆机构同时应用在牛头刨床的主运动机构上, 这是通过视孔就可以看得到的。摇块机构和定块机构则分别应用在印刷机机械的吸、放纸张的摆动液压缸上和农村家用抽水井上。而应用最为广泛的——曲柄滑块机构, 它是机车内燃机的重要机构。先展示内燃机模型, 然后演示运动过程。最后介绍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它通过喷雾、点火爆炸, 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推动活塞做功, 再通过连杆带动曲轴, 使曲轴输出连续不断的回转运动, 使机车运转。并且, 给学生插讲画面:在泰坦尼克号的船长命令大船全速前进时, 一个特写镜头:8个内燃机的8个大连杆相继运动, 场面尤为壮观。通过观看实物或模型, 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再通过演示, 帮助理解、增加学习兴趣。最后再理论联系实际, 就更能加深记忆。

二、自制教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机械设计》是一门让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如果授课时, 不演示教具, 就会令所讲授内容即抽象又费解, 会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而教具室的教具是有限的。为了把没有教具的内容讲清, 讲透。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更为了让他们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自己便自制了几个教具。其中一个是把5种机构有机地组合起来, 做成卡通人物玩具:公园里, 一对老夫妻在玩跷跷板, 而他们的小孙女儿在齐木马。一家人在享受着天伦之乐。教具的演示, 不仅增加了娱乐性, 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而且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所学知识。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从而, 记住这是多种机构的组合运用。课堂气氛活跃。同时, 鼓励学生, 只要把所学知识综合地加以运用, 就是他们自己也能设计、制作出自己想要的机构来。

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不仅与各构件的相对长度有关, 而且也与哪个杆件作机架有关。对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 学生往往感到吃力。讲课时, 演示自制的教具:取不同的构件作机架, 可得到3种基本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这样, 立刻就化解了难点, 同时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掌握了重点。学生情绪积极、活跃。

三、丰富的课堂内容, 生动的典型实例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记住所讲内容, 也为了让学生对其感兴趣, 在时间宽余的前提下, 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课外的知识, 以丰富学生的阅历, 拓展学生的视野。在讲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应用时, 就可以讲几个与该机构应用有关的故事。比如, 讲到双摇杆机构其中的两个应用——飞机起落架和机车前轮转向机构时, 可以介绍起落架出现故障会对人员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一名国际空中交通协会分析员称, 2008年有15%的航班机体损伤事故与起落架问题有关。在介绍前轮转向装置时, 说明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为何没有出现四轮马车的原因。在古代, 文官坐轿, 武官骑马。即使是九五之尊的帝王也只能乘坐两个车轮的銮驾。这是因为车上没有安装双摇杆机构。“四大发明”足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贤能, 而仅仅在这一点上 (四轮马车) , 我国落后于欧洲。通过典型实例的介绍, 就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课堂效果良好。

四、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尽管《机械设计》的教学中常常穿插实际应用、小故事、演示教具, 力求课堂新颖、多变, 课堂效果较好。我曾把绪论一节制作成2个课时的多媒体课件。并在课件中体现三大部分内容: (1) 介绍机械发展史、机械在国民经济中、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和机械发展前景。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基本概念部分, 这是重点部分。 (3) 对该学科的概述、教学要求。实践证明:播放课件, 如同看电影, 学生很投入, 兴致很高, 都能紧紧跟随课件的进度, 记忆也会很深刻。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效果。同时, 也方便学生作笔记和课后总结。

五、适当采用自学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 需要的是具有综合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掌握一定理论知识, 通过学学习有希望再次提高的, 又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熟练技术工人。所以, 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其学习能力对他们大有裨益。通过对某些章节的自学, 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主动思考的习惯,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为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取新知识做好能力和心理上的准备。

当然, 自学的前提是:预先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首先, 让学生明确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树立学习自信心。其次, 教会预习方法。第三, 创设自学情境, 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第四、教会学生对重、难点的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最后, 巩固记忆。

六、加强实践性教学

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实践。教学的过程是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的过程。《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 (以机加工专业为例)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适当增加实践课学时。除了安排参观教具室以外, 还要安排观看各种机电设备的各部分组成、传动路线和工作情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并且给设计内容尤其是四杆机构、凸轮机构的设计安排制作时间。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在将设计的图纸变成机构的制作过程中, 会发现一些问题。在教师的辅导下, 不断解决问题, 自己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 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为此, 调整教学计划——把不重要的教学章节进行缩减, 以增加重要章节的课时。

七、教师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第5篇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课程设计是《机械基础》课程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为全面的机械设计训练。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一般机械传动装置、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3、达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图册和规范等)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

1、电动机的选择及运动参数的计算(包括计算电动机所需的功率,选择电动机,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的转速、功率和转矩);

2、V带的传动设计(确定V带的主要参数和尺寸);

3、齿轮传动的设计(确定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尺寸);

4、轴(低速轴)的设计(初估轴径、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

5、滚动轴承的选择及验算(低速轴);

6、键的选择及强度校核(低速轴);

7、联轴器的选择(低速轴);

8、润滑油及润滑方式的选择;

9、绘制零件的工作图和装配图

(1)绘制零件的工作图(最好用AutoCAD绘制)

①大齿轮的零件图

②低速轴的零件图

(2)减速器的装配图(高速轴画成齿轮轴)(可根据个人的能力决定是否用AutoCAD绘制)

注:零件的工作图包括:①尺寸的标注;②公差;③精度;④技术要求装配图包括:①尺寸标注 ②技术特性 ③零件编号

④编写零件明细表、标题栏。

10、编写设计说明书(最好用word编制打印)(1)目录(标题、页次);(2)设计题目:原始数据及工作条件,传动装置简图;

(3)设计计算:①要有详细的设计步骤,最后应有简短的结论 ②对所引用的计算公式和数据要标有来源-即参考书的编号和页次 ③为了清楚地说明计算内容,应附必要的插图 ;

(4)对设计后的评价(简要说明课程设计的体会,本设计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等);(5)参考文献资料(资料的编号、作者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

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及时了解有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3)认真计算和制图,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4)按预定计划循序完成任务。

三、学时分配

1、准备阶段(.10天)

(1)设计前详细研究和分析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明确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根据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确定一个较全面合理的设计方案。

(2)复习有关课程,参考有关资料,对所设计项目进行方案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2、设计计算阶段(10天)

3、绘图阶段(20天)

4、减速器的装配图(高速轴画成齿轮轴)(10天)

5、答辩或考察阶段(1天)

四、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所学相关课程的教材

(2)周开勤主编,机械零件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邱宣怀主编

《机械设计》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濮良贵主编

《机械设计》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5)吴宗泽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6)龚溎义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7)徐

灏主编

《机械设计手册》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五、几点说明

1、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与配合》、《机械基础》。

2、完成任务:设计计算说明书、大皮带轮零件图、大齿轮的零件图、低速轴的零件图和减速器的装配图各一份。

3、考核方式与要求:

(1)课程设计的成绩单独记分。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应以设计说明书、图样和在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情况为根据,参考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按四级记分制(优、良、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定;(2)课程设计成绩计算方法:计算说明书占40%、零件图和装配图占40%、答辩占20%;(3)要求学生在答辩前应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叠好图样,装订好说明书;(4)通过答辩能进一步的把问题弄懂、弄透的目的,是学生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

4、考核内容:

(1)正确使用设计手册和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能力;

(2)根据机械传动装置的工作条件,对机械零部件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零件的尺寸的确定,及在综合考虑结构和工艺要求,确定零部件的结构和尺寸;

(3)正确选择设计零部件的材料和热处理工艺;(4)正确掌握设备使用和维护的要求;

(5)正确掌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

(6)应用计算机文字处理能力及计算机绘图零部件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的步骤(1)设计准备

了解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工作条件、设计内容和步骤;通过查阅有关设计资料,参观实物或模型等,了解设计对象的性能、结构及工艺性;准备好设计需要资料、绘图工具;拟定设计计划等。(2)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和传动件等的设计

拟定和确定传动方案;选择电动机;传动比分配;计算各轴上的转速、功率和转矩;设计传动件;初算轴径;初选联轴器和滚动轴承。(3)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

绘制减速器装配草图;进行轴的结构设计和轴系部件设计;校核轴和键联接的强度以及滚动轴承的寿命;设计箱体和附件的结构。

认真设计草图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关键。草图也应该按正式图的比例画,而且作图的顺序要得当。画草图时应着重注意各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有些细部结构可先以简化画法画出。设计过程中应及时检查、及时修正,边绘图、边计算、边修改以免造成大的返工。(4)完成减速器装配工作图

加深减速器装配图;标注主要尺寸、配合、零件序号;编写标题栏、零件明细表及技术要求等。(5)绘制零件工作图

绘制零件的必要视图;标注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编写技术要求和标题栏等(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写明整个设计的主要计算和一些技术说明。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第一周 设计准备、总体设计计算、传动零件计算、装配草图设计 第二周 装配图设计

第三周 画装配图及零件图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方法创新

《机械基础》属于机械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内容多且抽象,实践性也很强,对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有很好的奠基作用。但就当前大部分学校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学习目标,而且学习后还不能灵活应用,为此,必须要着重探索《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创新方法,确保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高效性和高质性。

一、《机械基础》课程教学难点

《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涵盖了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与零件和理论力学各方面知识,理论性、实践性、抽象性、综合性都很强,主要特点是侧重学术教学,对高职和中职院校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就当前《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来看,主要难点有两个:一是《机械基础》课程自身结构与普通的机械学科不一样,有很庞大的系统结构,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学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要强化记忆;二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真正接触机械的时间很少,所以有关知识的了解也很多,更别谈知晓机械结构图了[1]。这两个教学难点直接影响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为此,加大力度探索《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极具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企业实习机会,在机械加工現场为学生讲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强化教学目的性。企业实习内容也应该有针对性,要与《机械基础》课程紧密相连,如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有关的基础知识、使用特点以及工作原理;知晓并掌握机械传动的原理、工作特点以及机械零件工作特性;如果可能学生还可以学习到一些维护以及使用机械设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习,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有关知识将会理解得更透彻,教师在理论知识教学时也能更轻松,学生对机械工作原理、流程等也更容易理解。如在定轴轮系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带领学生参观普通车床的主轴箱,给学生讲解并让学生自己体验齿轮传动的特点,这样一来,教学目的更明确,也将知识更直观更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更加容易,记忆起来也更加牢固和深刻。

(二)强化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网络信息时代以及素质教育的三重冲击下,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高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专业的丰富的知识,能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前实际,用比较直观和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呈现出来,缓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畏难情绪。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还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允许学生提出“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交流。除了教学中的互动外,在课程作业上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互动,对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分析和讲解,鼓励学生大胆求教,最好是在课堂上解决问题,一来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二来避免学生问题堆积,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在分析讲解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自己感受解决问题,收获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

鉴于《机械基础》课程知识复杂、抽象、实践性强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效连接。如在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运用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记忆:自行车属于机构,电瓶车以及摩托车都属于机器,它们能实现能量的转换,电瓶车可以实现电能到机械能的转变,摩托车可以实现化学能到机械能的转变。又如在导杆机构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联系到农村家用的手摇抽水机,让学生明白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通过自卸翻斗车自动卸下货物的原理让学生掌握曲柄摇块机构;通过缝纫机踏板机构,让学生掌握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2]。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在以往《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常处于主体地位的都是教师,很多时候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知识,这对学生学习来说是很不利的。加之,很多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时都是直接罗列课本的知识,照搬下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运转,死板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这就需要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清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还应设计尽可能多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还可以开展辩论活动,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竞争中进步,这样也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五)注重多媒体教学

在以往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具模型很简单,图以及实物都很小,不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效率和质量都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是似懂非懂,迷茫懵懂,借助多媒体展开《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3]。多媒体可以将复杂图形、图表、难点问题等都直观化和形象化地展示出来,相较于传统教学中的挂挂画以及粉笔板书来说能节省更多时间,知识点也更加直观和清晰,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必然涉及到各种机械的运动,借助多媒体教学将机械的运动过程以及原理都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此外,直观、生动的动态化图画也更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不论教师怎样讲解,配合怎样的图片,如槽轮等比较复杂的机构学生都很难想象出它的运动规律和过程。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将这些机构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动态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运动规律与过程学生都能一目了然,自然就能很快掌握其运动原理,让以往认为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清晰认识到教学难点与重点,综合考虑学生情况、教材内容等,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探索出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让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程后都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李新淼.研析新形势下《机械基础》教学方法的创新[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2):146-146.

[2]刘雪梅.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99-100.

[3]王弘.《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改革之我见[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19):89-89.

如何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7篇

产生兴趣是学好课程的关键。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 才能发挥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兴趣, 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讲解相关知识。如从学生熟悉的缝纫机、汽车、前窗刮雨器、公交车门的启闭、拖拉机自卸料等入手来讲解平面四杆机构, 从电影放映机的卷片机构引入槽轮机构这一间歇运动机构, 结合自行车、汽车变速系统来介绍链传动、齿轮传动等相关内容。这些实用性强的实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充分利用这一年纪段学生的好奇心理, 凡事易凭兴趣, 自我束缚不强的特点, 充分组织好每次课的教学导入让学生再好奇、新鲜的雀跃中, 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 调动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2.1 讲授法

这种方法在机械基础的教学中依然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使用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蜗杆传动中蜗轮转向的确定时, 采用口诀定向, 即“右旋右手, 左旋左手, 四指转向, 拇指进向, 不进则退, 由退定向”。这样, 不但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还能使教学概念、方法表述得生动明了, 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激发了学生创造思维素质的活力。

2.2 问题式方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 学生通过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 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思源于疑, 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 笔者在上这门课程时, 总是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或质疑性的问题, 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联轴器和离合器时, 可提出:离合器和联轴器有区别吗?什么时候用离合器?什么时候用联轴器?通过设置思考情境, 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扣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使学生感到新颖, 造成连续的思索, 形成持久的内驱力, 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活跃课堂气氛, 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 启发式教育法

知识不是孤立的, 教师应善于利用身边的“活材料”这个“媒介”, 通过类比, 启发联想, 以获得由此及彼, 融会贯通的教学结果。在差动螺旋传动的教学中, 我用这样一个实例:“在奔驰的列车车厢内乘坐着甲乙两位同学, 设在某一时间间隔内, 火车向前方运动了6m, 而甲同学离开座位向火车前进的反方向运动了3m, 试问在此时间间隔内, 站在地面上的你认为甲乙两同学的位移为多少?方向如何?”经过启发、引导, 大家取得了一致的看法。紧接着, 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我们把丝杆看作是列车, 活动螺母看作是甲同学, 现推导一下差动螺旋传动中活动螺母的位移公式”通过这样类比联想, 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有效地掌握知识。例如在给学生讲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液流连续性原理”时, 结合“河里流动的水只要没有分支, 任一时刻流进流出的水量总是相等的”这一比喻, 学生就能很快明白, 且课程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注意力集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启发诱导产生联想的过程中, 应科学地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 与抽象内容在原理上或形式上较为一致的事例, 是顺利达到预期效果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类比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师对生活题材挖掘的积累, 是宝贵的“活教材”。

2.4 课堂讨论法

这种方法是以学生为主导地位,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研讨可以解决的问题, 达到知识上的共识。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采用“课堂讨论法”?, 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 热烈讨论,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学到了知识。例如在讲V带的正确安装和使用时, 让学生结合实际, 讨论V带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 得出问题的答案。显然, 这种教学方法, 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2.5 实践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 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实践性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常言说, “百闻不如一见”, 在本课程教学中,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如在介绍轮系这一课时, 教师单靠挂图说明一系列互相啮合的齿轮组成轮系, 是非常抽象的。我们可以带学生去金工车间看一下车床的内部结构及操作, 则带传动联接齿轮传动, 一系列齿轮是怎样啮合的, 车床如何变速等一系列问题便一目了然。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善了教学效果, 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听课兴趣。只有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丰富,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成为领头的创新者, 才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培养出创新素质的人才。

2.6 演示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具、挂图、多媒体演示等感官信息, 将零件复杂的件结构通过直观演示,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 笔者在讲解齿轮传动时, 充分利用教具、挂图, 既增加了趣味性, 又起到了直观诱思、开门见山的作用, 还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巧解疑团, 使学生尽快了解知识的实质;在讲解平面四杆机构时, 用模型演示什么是曲柄摇杆机构, 什么是双曲柄机构, 什么是双摇杆机构, 不用过多的语言, 就能让学生将课本中的图与模型结合起来, 掌握各种平面四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

实践证明,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都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 也掌握了实践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非常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摘要:《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为学习专业技术课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该课程包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四部分内容。除液压部分外, 其他三部分内容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但他们知识面广; (4) 所学内容多, 学时相对偏少, 教具不齐全。要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学好这门课, 就必须针对问题, 采取对应的措施,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这门课为学习专业技术课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的目的。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之能更好为专业技术课服务,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探讨和建议。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第8篇

1 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所研究的各种机构在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老师如果只注重完成课程, 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提高学生兴趣, 往往事倍功半。因此, 教学过程应从感性入手, 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案例材料, 来讲授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工作特性及其应用;从电影放映机的卷片机构引入槽轮机构这一间歇运动机构;结合自行车、汽车的变速系统来介绍链传动机构和齿轮传动机构及轮系的有关内容。源于生活中的案例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轴这一节时, 我特别注重从同学们观察或者接触的实例入手, 讲解三处不同类型轴的概念。讲“心轴”时, 引用自行车前后轴, 说明“心轴”并不传递动力而只受弯曲作用;在讲“转轴”时以玩具上的电动机轴或手摇水井轴为例, 说明它是既受弯曲作用又受扭转作用的轴;在讲“传动轴”时, 以电风扇轴为例说明它是只传递动力而不受弯曲作用的轴。此种方法, 浅显易懂, 生动有趣, 效果颇佳。

2 注重直观性教学,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是在技校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机械工种课, 涵盖面广、信息量大、生僻名词多。由于该课程与现实联系紧密, 实例比比皆是, 因而最好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从感性认识入手,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推进可观感性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抽象概念, 引起其学习兴趣, 激发其热情。例如:机器、零件、机构构件这三个概念, 没有一定感性认识, 理解起来就会相当困难。因此, 可以通过模具演示、电化教学、实物讲解等直观教学法, 分析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 层层深入, 引出零件、构件等概念, 讲清各概念间的区别和从属关系。再比如讲授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常用的铰链四杆机构时, 可以先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铰链四杆机构模型, 课上引导学生取相关构件作机架, 可得到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 并能演示各机构的组成部件, 提高了学生辨别铰链四杆机构的能力。直观教学法的材料源于生活, 丰富生动, 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老师传递的知识。

3 应用联想教学, 使知识系统化

联想教学的原理是通过联想思维, 消除讲授知识在时空分布上的距离, 减少学生的认知过程, 将有一定时空跨度、呈离散分布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使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从表面上看, 学生感觉《机械基础》课程内容杂乱, 有各种连接、传动及轴系零件, 而各类零件又有其独自特点、结构以及设计步骤, 彼此似乎没什么联系, 形不成一个体系。但是, 现实中的机器就是由功能各异的诸多零件构成。例如, 以轴为主线进行分析, 支撑轴通常是轴承, 动力和运动可由装在轴端的连轴器输入或输出, 轴上安装的零件 (可以是齿轮、链轮或带轮等) 则用来传递运动和动力, 这些零件在轴上的周向定位是通过键连接来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 诸多零件之间紧密联系, 形成了一个系统, 满足了机器的功能所需。教学中还可以归纳出许多共性, 如:传动比、轴系、急回特性等。例如, 能做“直线运动”的滑块机构、螺旋传动, 这两个机构的工作原理以及结构特点迥异。通过对比分析, 学生对抽象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4 适时组织现场参观、观察实际机构

学以致用是技工学校的最大特色。《机械基础》不仅是一门理论课, 而且是一门与生产紧密联系的专业课。教材中所引用的各种机械构造, 多是生活生产中经常见到的。因此合理安排学生参观现场, 是寓教与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教学中, 我经常带领学生到校办实习工场或附近的企业车间参观。现场参观, 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 加深印象, 拓宽思路。根据预定的教学目的, 与实际结合, 适时地带领学生参观现场, 选择合适的机器进行介绍。如:参观牛头刨床, 可观察研究曲柄摇杆机构、棘轮机构、螺旋传动, 摆动导杆机构。在观察棘轮机构时, 还可以观察到调节遮板大小来调节棘轮转角的大小等。再如:参观普通车床, 可观察研究轮系及滑移齿轮变速机构、带传动、联轴器等。组织现场参观可以结合教学进度逐个参观, 也可以集中参观。但最好是相对集中比较好, 这样, 既能节约许多时间, 又能使学生在参观中对已学的知识溶汇贯通, 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5 加强实验和实习,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能力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 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良好的锻炼和长足的发展。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为学生学习、巩固课堂上的感性知识提供环境, 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一定要注重实践这一环节, 踏实认真地把教学大纲中的实验实习好好完成。比如在讲授液压控制阀工作原理的时候, 可以选择一些现实中比较常见的压力控制阀、方向控制阀,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然后把学生按一定人数分组, 让学生放开手的大胆装拆, 真真正正搞清其内部结构, 通过与实物对比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在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可以为其安排一次拆装减速器的实习, 加深学生对传动、材料、轴系、联接零件等课堂所学抽象知识的理解, 巩固知识体系, 并拔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除此之外, 还应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以致用, 把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知识再次回归到生活中,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作为机械技工学校, 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 我们成立了数个兴趣小组, 不定期的开展科技制作竞赛, 要求学生按照所学机构示图,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制造出各类模型, 或者依据机构工作的原理来创作具有新意的器具。此种方法坚持下来, 一定会事半功倍, 实现直观教学方法的效果。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第9篇

1要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机器中有各种各样的机构, 机构由构件组成, 构件由零件组成,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研究的对象为机械常用机构及一般工作条件下和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通用零部件, 研究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运动和动力性能、基本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以及一些零部件的选用和维护。只要从事机械行业的工作, 如:机械设计、机械管理、机械加工、机械维修保养、机械营销等工作, 都会接触到零件、构件、机构、机器等, 如果掌握了零件的设计方法, 就可以根据零件的失效形式, 按合理的设计准则设计出既经济又安全可靠的产品;只要掌握了相关的理论, 就可以依据理论分析企业生产中出现的废品或产生的故障的原因, 有理有据, 有说服力, 从而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在加工产品时, 正确操作, 对不合理的设计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维修保养时, 正确判断报废零部件, 合理安装,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提升自己, 做好储备。所有这些能力的理论基础都离不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可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对机械类专业学生非常重要, 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 知识融合, 技术集成, 所以对工科非机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掌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 并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机械设计理论相结合, 将成为企业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将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会非常欢迎这样的人才。

2要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创新设计的理论基础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就是人类在创造劳动中进行创造性设计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同时也是企业长期兴旺的法宝。我们都知道, 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1936年10月15日, 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 他有一段讲话。他说, 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他说, 对企业来讲, 要么创新要么死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创新, 创新产品的应用, 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为我们提供了方便, 提高了效率, 节省生产力, 降低了生产成本。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是创新的前提、进步的基础。对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要创新出实用合格的产品, 必须依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理论进行运动分析, 受力分析, 按相应的设计准则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等的计算, 并考虑合理的制造、装配、安装、维护等工艺, 否则, 创新出来的产品不能保证既安全可靠, 又经济实惠, 就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使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1) 通过提高感性认识, 让学生体验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乐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专业基础课程, 对从未见过机器、机构的工作过程的学生, 要让他们尽快有学习的目的和乐趣, 首先要让他们看到并了解这些对象, 我们在上该课程前期, 让学生到实训基地现场观察机器、机构等的工作过程,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 与这些对象密切接触。

比如参观曲柄压力机时, 在打开设备后, 让学生观察曲柄压力机的工作过程, 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当描述的术语不够专业时, 老师及时加以提示、纠正。通过参观曲柄压力机, 学生初步认识了机器、机构、机架、构件、零件、带传动、齿轮传动、曲柄滑块机构、制动器、离合器等专业术语。授课时再接触这些概念及相关知识时, 学生就不会感到很陌生, 也不会有抵触学习相关知识的情绪。

采用最常见的对象做例子, 使学生在熟悉的知识结构中, 添加更多的知识, 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比如:自行车是最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 它就是一个机械, 作为这门课的例子可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掌握。如:讲构件和零件时, 用车轮做例子。车轮在运动时, 是整体运动, 是一个运动单元, 所以它是一个构件。它包括哪些东西?通过拆卸可知道, 有车胎、车圈、内胎、辐条、花毂、车轮轴等组成的, 这些都需要在工厂里制造好了, 然后组装在一起才能构成车轮, 这些是制造单元, 叫零件。这祥, 零件与构件的概念, 及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就一清二楚了。再比如讲轮毂、轮缘、轮辐的概念时同样可用自行车车轮做例子, 使学生高效率掌握相关知识。

(2) 采用项目教学, 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传统教学一般是先由老师把非常系统的知识讲完, 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 然后再应用某些知识点进行练习训练, 这样的模式存在的弊端是学生不知自己现在所学的知识用在哪里, 能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毫无目的的在被动接收, 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 学习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通过项目教学改革后, 多数情况下是由要完成具体项目, 提出学习任务, 然后解决具体任务, 在解决具体任务时运用相关知识, 老师这时加以讲解, 并进行辐射, 做到在解决具体任务时完成一些知识的学习, 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又有理性的理解、掌握, 学生马上就感觉到该知识是有用的, 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获得较好学习效果的目的。

(3) 课程设计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较为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按层次讲解常见机构和零件的原理以及设计计算方法, 学生普遍感觉内容较多, 不容易理解。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 不能综合把握和应用自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本人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开始时, 就可以把课程设计题发放给学生, 让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带着设计任务学习。在有关课程设计内容的教学的过程中, 按课程设计过程顺序授课: (1) 介绍各种机械传动的特点、应用范围、传动比、效率等; (2) 拟定、分析传动设计方案; (3) 选择电动机; (4) 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5) 带传动的设计; (6) 齿轮传动的设计; (7) 轴的设计; (8) 轴承的选择; (9) 联轴器的选择。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课题进行相关的设计计算, 遇到困难可以有时间思考, 教师也有时间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几年来探索与实践, 我们深深认识到《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应采取各种措施, 让学生重视它, 欢迎它, 喜欢它, 达到掌握它的目的,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创新能力, 更好地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对培养创新高科技人材的要求。以上是本人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不妥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所开的其它专业课的学习, 同时对今后工作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主,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方面的知识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创新

参考文献

[l]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第10篇

目前机械基础课程不仅是机电一体化等机械类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 对于一些工程类专业也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如电子信息、计算机控制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食品科学与技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等专业。对于这些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有一些学生缺乏机械基础常识, 有的可能还缺乏对机械学科的喜爱, 有些学生理科较薄弱。如果还是延续以往的教学方式, 很多学生很难进入机械基础的学习中。但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学习过程中和未来的工作中会涉及到机械基础知识。针对这些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兴趣, 并能够使得他们能够自主的创新的学习机械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为适应国家政策和指导思想, 很多学校担着转型的任务, 为了适应更好地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学生基础的变化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教育改革, 上大学的比例愈来愈高, 同时生源也在不断地减少, 这样学生的基础理论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我校非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包括了“工程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对于涉及理论知识较深的地方, 有些同学学起来就会较为困难。对于非机类专业学生, 主要是掌握机械基础的基础知识, 能够很好地选择并利用各类机械是至关重要的, 并且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对机械不陌生, 能够设计一定地适应生产需求的机械。

2.2 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学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育方法是老师在讲台上一直讲[1], 直到45分钟下课结束, 偶尔也会有学生提问。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不能够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近些年来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采用ppt教学, 但是ppt教学如果没有好的ppt制作, 所起到的作用就非常微弱了。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同时会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反感, 一贯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更没有再创造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使得学生很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更加不能够有进一步的创造思维, 这也不能够很好地响应国家的新政策。

2.3 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需求

绝大多数机械基础课程都倾向于基础知识的讲解, 而且内容较多较广却不容易理解, 跟不上时代的需求[2,3]。随着现代机械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很多设计思路和方法都在更新。机械基础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还要与实际的生产理论相联系, 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发展以及设计思维, 进而使得他们对机械基础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进一步的探索和创造思维, 这也有利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发挥潜力。

3 适应需求的教学改革方法

3.1 适应新一代学生机械基础学习的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 要适时地根据学生基础的变化, 调整教学内容。对于非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 学习机械更注重应用性, 所以相对于理论较强的机械设计、机械原理、计算等来说就不太适合。比如凸轮轮廓的设计、齿轮的强度计算、合金相图原理等。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结构的特点、性质和应用等方面, 适当地掌握一些机械设计的能力, 也要更好地与所学专业需求相符合。尽可能地增加一些与所选专业相交叉的一些内容讲解, 使得学生更感兴趣, 也更加喜欢学习机械基础。

3.2 适应教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学生上课的时候长期处于一个状态, 很容易溜号, 集中注意力听课状态时间短。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走入大学的课堂, 但是正如前面所述, 如果ppt只是简单的列出知识点, 而老师又仍就是一讲到底的方式, 就没有什么新意了。课程进度如果过快, 会使得学生较为疲惫, 就会导致学生整堂课都在跟着PPT走, 没有时间进行自我思考。所以课堂上应该增加一些适当的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这样不仅减少了学生们溜号的可能性, 更能促进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长期的板书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 会使得学生有一种见惯了厌倦了的误区。因此应该在讲课的过程中, 让学生们通过课前调查进行总结发言和探讨。使得他们在整个过程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程中。在ppt制作过程中加入一些图片或者视频, 吸引学生们的兴趣, 尽量减少文字的描述。老师起到指导学生的作用, 而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 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思考能力,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能力, 也响应了国家的政策。

3.3 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

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都更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而我们考核的锻炼的也正是这些。在没有实践锻炼的情况下, 掌握的这些基础知识就如纸上谈兵, 所以也会经常有很多毕业生走入工作岗位后, 完全不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 也不能很快的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理想与现实差距很大。基于以上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使得理论尽可能地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理解, 更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从而为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提供了更好地基础和选择性。

4 结语

机械基础是非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一门基础课程。而机械基础也是与很多专业相结合的一个基础, 没有机械技术的发展, 很多行业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现状下, 我国缺少跨学科人才, 使得多个学科不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技术地发展。本文基于上述教学方法的调整, 通过指导自学法, 使得学生在课上有更多地思考时间, 更好地将自己的专业与机械相联系, 使得学生更具创造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张昉.《机械基础》课程改革教学初探[J].科技展望, 2015 (27) :269, 271

[2]葛文杰.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0) :4-7.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机械基础》 改革 探讨

《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类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从事机械工作岗位的必修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了解金属材料、一般机械原理和常用机械零件等的应用,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奠定基础。笔者根据多年的中职教学经验,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现实状况,探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的教学改革,供同行交流。

一、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国家最新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规定,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了解机械材料性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具有机械安全、节能和环保意识。课程根据中职教育对本专业技能的要求,以专项能力目标为主线,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办法;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从各专项能力要求出发,重新设计实验实训及具有独创性的综合能力训练的内容及考核指标;从专业技能要求考虑,将本课程的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实现各专项能力的需要出发,以“必须”、“够用”为度,打破传统的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极限与配合、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课程的界限,对这五门课程进行优化综合,形成一门新型的综合化的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在保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删除一些过时的旧内容和学科性理论内容,增加新内容,以反映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受教育目的和内容以及学生认识规律所制约,并随着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笔者在讲授《机械基础》课程时,对行动导向教学范式进行了学习、实践和思考,尝试采用下面几种教学方法。一是交际教学,即树立交际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问题导向教学,即巧妙设置问题导向,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三是实验教学,即布置学习劳动任务,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四是项目教学,即制订并实施项目方案,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交际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人人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高度重视并善于处理其中的干扰因素。传统教学偏重单向传授、没有交往、缺乏互动,学生参与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利于提升学生关键能力、不利于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现代教学要以学生为导向、以学习为主体、以发展能力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干扰现象是正常的,我们要引起重视,要意识到这些干扰因素所包含的潜在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解码,然后把它作为必然因素纳入教学准备之中通盘考虑。

2、问题导向教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方案,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知识。一般说来,问题导向教学包括下列步骤:遭遇困难情境;分析困难所在;把困难表述成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着手解决问题,发现该解决方案中有待改进之处并表述出来;总结解决方案;评价解决方案。因为受到学习时间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无需完成上述所有的步骤,但是应该向学生解释那些并没有展开的步骤。

问题导向教学适合很多课程的很多内容的教学。比如,笔者在《机械基础》课程中讲授“减速器”内容时,不是采用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方法,这样不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不能激发学习主动性,而是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带着教材到机械基础实训室,按每组4~6人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小组同学自己动手拆开、复原一副真实的减速器(或模型)。这时,学生会产生许多疑问,提出若干问题。老师不急于回答,让学生详细准确记下各个问题以及他们所看到的零部件、实际操作及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并在掌握减速器结构的基础上再去分析、讨论、制订拆装步骤、顺序及要点。最后,再组织学生去机械基础实训室练习,并让学生抢答老师预备和即时的一系列问题,然后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评价。事实证明,这样设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去找答案,然后又去思考、解决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建立和增强自信心。

3、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这里的实验教学不是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一个已知的,并且存在的理论,或者用实验的手段来加深学生对某一个理论、公式的认识,而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实验”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它体现了从教师为中心的线性传授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独立学习转变的教学思想。

实验教学法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获取任务: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学习劳动任务;

制定计划: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根据已知理论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

实施计划: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实验;

检查评价:用实验来检验原有的假设;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以上实验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主要由学生以小组工作的形式独立地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监控和咨询的角色。其责任在于设计一个合理巧妙的实验项目——学习性工作任务,使得学生能够在操作中学到知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进行必要指点,最后的实验评价也应由学生自己或分组交叉完成。

4、项目教学就是面对一个实践性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任务,学生们独立地(相对于教师控制而言)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且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亦即不仅从认知上探究和理解,而且从体能行动上操作和执行,还要从情感上形成价值判断和责任意识。其步骤及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项目立足于有利于获取经验的,包含问题在内的事实,主要特征包括:涉及具体情境和现实生活,符合参与者的兴趣,特别是学习任务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第二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计划。教师发挥咨询者和协调人的作用,并在整体上主导学习过程。

第三在行动中分析处理问题,特征是运用尽可能多的感官,通过小组作业、多层交流和问题解决等形式开展交往性学习。

第四根据现实情况,检验确定的问题解决方案或其实际成果,检验的依据包括学生是否获得必要的知识,实际结果是否具有实用价值。

三、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是通过收集教学系统各个方面的信息,并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及其效果客观的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在职业教育中,不同阶段和不同性质的教学评价重点有所不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途径,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合理的教学评价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针对4方面的内容展开,即“课程反馈”、“学习收获”、“行为变化”和“工作绩效”。教学评价应具有以下特点:

1、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行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

2、评价内容多元化,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积累;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对问题的解決可以有不同的方案;不仅关注认知领域,同时关注行为层面的考察。

3、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整体化。一方面,学生的各种表现和作品作为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为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提供有用的信息。

4、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而且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逐步将评价工作日常化。

四、结语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第12篇

一、理顺教材体系,抓住重点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涉及知识多,实用性强,如教师在教学中抓不住重点,照本宣科,学生学习起来吃力,还没有很大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块,即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在授课中,机械原理以齿轮传动、V带传动及轮系为重点;;机械零件则以轴类零件为重点;液压传动则以液压传动系统分析为重点,通过抓住三大块,以此作为授课主线,并以“点”带“面”,增强了授课的逻辑性,促进了学生全面掌握学科知识。

二、设计教学示意简图及表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

《机械基础》课程知识内容宽泛,许多学生在学习时苦于找不到其中的联系。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该课程,笔者常常利用教学示意简图及表格辅以教学。通过建立教学示意简图和表格,将书本上分散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

例如,在讲授《机械基础》的绪论时,为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该课程的研究对象几内容,笔者把讲课重心放在向学生展示本学科的框架结构上,并设计了如下教学示意简图(如图1),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又如,在讲授《机械基础》“平面连杆机构”一章时,学生对其中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及各种机构在某些条件下的相互演化常常感到棘手,找不出其内在的联系。为了帮助学生深刻掌握教材内容,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示意简图表(如表1、图2)。

使用教学示意简图及表格可以形象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但是教学简图及表格的设计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并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正确合理、生动形象的教学示意图表。

注:表中1—最短杆长度;4—最长杆长度;2、3—其余两杆长度-s

三、抓住章节重点精心设计教案

上好《机械基础》课,教师除了要总揽全局外,还要善于抓住教材各章节的重点,并将章节内容化繁为简。例如,在讲授《机械基础》“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一节时,由于该章节牵涉参数较多,学生学习时常常感到困难。若教师在上课时仅照本喧科,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为了讲好这一节课,笔者结合齿轮及齿轮啮合简图(见图3)开展教学。关参数,而后将要重点记住的公式列出,通过分析齿轮简图,直观推导出其余公式(如表2)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勤于探索,善于把握教材重点,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起辅助教学作用

《机械基础》有大量的结构图、示意图、工作原理图等。用传统的教学,就是一张挂图、一些教学模型,但是由于其易损,不易携带等缺点,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而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视展平台,可以将大量的图形、文字及实物投影到屏幕上,既生动、直观,学生又容易接受。这样可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节省时间,使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集中在重点知识与重要分析方法的讲解上,真正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时,利用多媒体的视展平台,让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像像放动画片一样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从动画中看到其工作过程,从而很快明白了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以油液作为工作介质,通过密封容积的变化传递运动,通过油液内部的压力传递动力。(如图4)

诚然, 提高《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可探讨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以上只是笔者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每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 才能不断创新, 才能赋予《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摘要:《机械基础》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而且也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较广, 包括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公差与配合、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等。内容繁杂、枯燥、繁琐, 使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认真备课外, 还要学会在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髌骨环治疗髌骨骨折下一篇:多Agent遗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