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产业链金融创新

2024-06-02

曲靖产业链金融创新(精选10篇)

曲靖产业链金融创新 第1篇

一、金融行业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一)银行业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要分析银行现在的经营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银行的规模人数,根据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2013年时,中国工商银行人数为408859,中国农业银行人口数为478980,中国银行人数为283004,中国建设银行人数为329256,整个银行的人员数为1486379。其次就是从银行的全年赢利水平来看,中国银行在2013年时,全年的赢利为57.5亿元,其他的银行分别为中国建设银行20.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58.1亿元、中国农业银行47.2亿元。最后从获利工具选择方面上看,各大银行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贷款,其他的一些就是来自证券、投资等。除了这些获利工具,银行在其他层面开展的并不是十分到位,特别是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银行行业虽然目前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第一个就是银行管理体制方面,目前在市场上,银行实行更多的都是分行业管理,即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严格分开来,进行不同的管理。这样的管理很容易导致银行业在市场上的覆盖率不广。第二个就是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方面,相对比国际银行方面的,现在国内银行在人员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人才培养和管理都非常死板,不懂变通。第三个资源分配问题,由于受到当前管理机制的影响,资源分配不能出现在其他的领域,除了存贷款方面。第四个就是银行本身的管理问题,对比其他国际银行,我国现在的银行管理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管理原则、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者本身的问题四个方面。管理原则作为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要让银行明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管理手段运用也是有侧重点变化,有的侧重利润,有的则侧重制度管理,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管理。至于管理者和管理体制的问题,要注重实际的情况,对体制进行相应的完善。管理者也应该加强专业的培训,做到有效的管理。

(二)证券业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证券业现状包括证券机构现状和证券市场及产品现状, 目前,证券业的组织机构分为证券管理机构、证券中介机构和经营机构。近几年,证券行业在国内发展得非常迅速,在2015年时总共证券公司就有106家。在全国设置的网点就有2412家,所以我国证券机构规模是非常大的。而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分布也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将其分为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买卖市场。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上市产品有A股、B股、国债现货、基金等。

由于证券市场在国内发展历程不是很长,整个发展过程到现在也才10年的时间。因此,证券业在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市场主体的结构不是很合理, 纵观整个证券市场可以发现非公有制企业获得的融资所占的份额很少。其次就是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现在市场上除了A股所占的份额外,其他的都很少。再次就是市场信息不透明, 经常会出现市场欺诈的行为。另外就是投资者对市场信息了解得不够透彻,经常出现盲目的投资现象。最后就是监管体制的不健全,出现很多的违规操作的现象。虽然,我国有着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着这方面进行相应的管理,但是市场的变化也是多样的,因此会存在许多违规的现象,需要适时的注意。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产业升级的指标体系

(一)金融创新的分类

金融创新包括的种类非常多,其中根据创新的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等几种。而根据创新层面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金融观念的创新、金融调控手段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但是这些金融创新因为主体的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还可以根据创新的目的来分类,可以分为提高金融效率、规避风险、赚取最大利益等。此外,除了以上的分类外,金融创新还可以根据创新的来源来分类。一类是中国国内土生土长的金融创新即自创的金融创新,另外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也就是引进的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指标

对于判断金融业是否存在创新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金融创新贡献率。金融创新贡献是衡量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影响的一个标准,具体指的是金融创新所带来了金融利润跟总利润的比。从这可以看出金融创新的贡献跟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利润成正比,因此可以把经融创新贡献率作为衡量金融创新的指标。第二,金融工具更换的频率。 金融工具是指金融产品,而作为金融产品就有其特定的产品寿命。每种产品在市场上都会存在着一定的时间,根据其在市场上更换的频率就可以判断是否有新的产品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融工具更换的频率体现了这个国家的金融业开放程度。第三,金融工具引进系数,这种金融工具引进系数实质上是金融工具数目的对比,即原有的金融工具数目和现在的金融工具数目的比较。从金融工具引进系数可以看出这个国家金融的开放程度,系数大的说明该国金融比较开放,跟国际接轨的比较密切。反之,则说明该国金融开放程度不高。另外,从经融工具系数可以看出该国金融水平,系数小的说明该国金融水平高。第四,金融创新技术系数,这个系数是检查金融创新对技术要求的程度。目前,市场上跟金融创新有关的技术主要是管理、信息方面的技术。从金融创新技术系数大小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经济对技术的要求,如果系数大说明该国经济处于较发达的程度。反之,系数小的话,就说明该国经济不是非常发达。

(三)金融产业升级的指标

金融产业升级是金融创新产生的一个作用,也是金融行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要判断金融产业是否处于产业升级的阶段,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判断。首先就是金融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所谓的贡献程度并不是指金融业给社会带来了多少社会效益,而是指金融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金融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份额。其次金融业国民净收入,这个跟金融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的原理有点相近,是指金融所创造的国民净收入占整个国民净收入的份额。两者反映的都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指标值越大,说明该国金融越发达。最后就是金融资源利用程度,对于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产业升级

(一)组织创新与金融产业升级

金融组织创新是指对金融职能部门、金融智能部门的业务联系及关系重新进行调整,对于金融组织机构进行重新的设定。金融组织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来,第一个方面机构设置和人员分配,新的金融机构创新可以发现在这两方面主要偏向业务的开发。第二个方面就是相关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要保证组织的创新,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第三个方面是否有专门机构或部门的出现,为了避免坏账情况的出现,需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与此同时,金融产业升级具体体现就是金融组织结构合理化,要做到组织结构合理化必须达到以下几个要求,首先结构组织对环境资源要进行充分利用,只有将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才能提高经济的效益。其次是结构的运转要符合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就是将原来传统的产业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知识等方向发展。再次就是金融在服务方面要做的更好,服务更加全面,技术更加先进。要做到金融服务符合公司的发展,满足公司的经营要求。最后就是金融业与社会其他的经济部门的关系,虽然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行业特点,但是金融结构合理化要让这两者至少功在能上要相互协调和互补,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金融结构的合理性。 因此,要加强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才能促进金融产业的升级。

(二)金融工具创新与金融产业升级

金融工具创新对金融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金融产业升级。因此,要探讨金融产业升级与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从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工具选择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是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目的是降低市场的风险、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金融工具创新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将它分为避免金融监管的创新、降低市场风险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等。其次是金融工具选择,金融工具的选择对银行的经营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选对了才会更好地促进金融产业的升级。因此,对于金融工具的选择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金融工具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即银行本身的经营资源。第二,金融工具的选择要以自己本身的发展目的为依据。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相关的金融工具。第三,银行选择金融工具时要以自身的经营状况为基础,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盲目的选择时无法实现产业升级的。第四,银行在选择金融工具要着眼于现在市场,根据市场的容量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金融创新。

结论

金融创新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带动金融产业的升级,还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此同时,金融创新也给经济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可以促进行业的变革,提高行业的运行效率,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要努力实行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产业的升级,保证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丽,宋连方.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6)

[2]汪明.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最优金融结构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1(04)

[3]李进伟,朱琪.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12(08)

[4]卢宇强.广东省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5]黄瑞芬,王环.山东科技金融绩效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的DEA研究路径[J].区域金融研究,2013(06)

[6]衣庆焘,崔艳娟,戴大双.金融发展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3(11)

曲靖产业链金融创新 第2篇

专业论文

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创新 加快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创新 加快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摘 要: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探索金融、科技、产业三者融合创新,创造出了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的好成绩。但由于三者在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上仍然存在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前,广东省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将有效提升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广东省;金融科技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39-03

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创新是适应全球新一轮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金融、科技、产业紧密结合,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动力,为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当前,广东省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是提升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金融科技有效支持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和试验田的广东省,积极探索建立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机制,搭建融合发展的协作平台,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创造出了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的好成绩。

(一)金融资本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充分发挥省高新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作用,引导高新区“二次创业”和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实施“双提升”战略,推进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支撑引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高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是高新区呈现质升量增的变化。高新区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6的工业总产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成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其中,深圳市以316亿元/平方公里的高产值超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过台湾新竹科技园,位居全国高新区首位。另一方面是高新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广东省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新区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深圳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广州市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惠州市规模超千亿的智能终端及云计算应用产业集群以及稀贵金属集成电路设计等12个省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2012年,广东省高新技术成为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主力军”。全省有高新技术企业6 699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万亿元,增长12.4%。2012年,全省21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2.05万亿元,增长19.0%。其中,9个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17 935.76亿元,增长18.9%;12个省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2 569.46亿元,增长19.6%。

(二)科技攻关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攻关加快对广东省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和把握发展主动权尤为重要。2012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引领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加快推进了广东先导产业的培育发展。2012年,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 651.41亿元,增长12%,增幅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3.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2.1%。从行业领域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液晶电视模组产能占全球的1/4强,LED规模约占全国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产能超万辆。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专项的带动下,广东省有望在MOCVD超材料等6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尖端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形成一批拉动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例如,LED产品不断成熟,成本持续下降,成功进入市场巨大的室内照明领域,拉动LED产业新的增长;新一代通信云计算核电风电光伏等技术日臻成熟,也进入大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阶段。可以说,科技攻关突破使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值得提及的是,近年来,广东省探索建立多种创新要素间紧密联系协调互动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使LED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市场应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用示范实现“两头突破”。一是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研发出MOCVD国产化样机,成功突破了LED外延片制造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国产MOCVD样机等一批战略性产品成功研发,LED芯片制备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近1 700件,约占相关专利总量的20%,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引领产业逐渐向高端环节延伸。二是加快LED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及推广,全面推进“绿色照明示范城市”建设工程。全省已新安装的LED路灯近60万盏,超过历年总和;新增应用路段超过1万公里,规模继续领跑全国。据统计,2012年,广东省LED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实现总产值2 170.36亿元,同比增长44.7%,产业规模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三)科技服务大力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

近年来,广东省在技术和服务上大力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促进专业镇从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一是推动专业镇的转型。按照“一镇一策”思路,利用产业生态方法指导专业镇科学发展,全年完成50多个专业镇产业生态发展调研,确立了从技术服务层面开展专业镇的提升建设。二是推动产业技术攻关。以专业镇产学研合作和联合实施技术路线图计划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需求,先后制定30多个专业镇产业技术路线图,为陶瓷、纺织、服装、五金、家电等区域支柱产业的升级规划技术发展路径,指导企业开展创新。

目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专业镇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12年底,全省省级专业镇数量增至342个,创造的GDP约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省GDP比重的31.6%,对区域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9.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纵观广东省的经济版图,专业镇经济雄踞1/3强,已成为广东省区县和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广东省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带动下,专业镇通过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打造销售品牌,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使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玩具礼品等一大批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专业镇抢抓机遇,积极培育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会展和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功地实现了专业镇的转型升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二、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深层次问题初探

广东省科技金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产业化的融资需要。由于在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上仍然存在障碍,企业资金、政府投入、创业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资金等不同性质的资金缺乏协调互动,存在着功能缺失和政策失调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提供融资服务

银行是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主渠道,其人员配备和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现金流充足或抵押品丰富的大中型企业而设置的。科技型企业缺乏抵质押物、技术风险大、成长性难以把握、放贷成本高、收益相对较低,因此难以成为银行的重点关注对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更新服务理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继续做出探索和努力,也需要发挥产业、财政、税收等政策合力,为金融资源更好的介入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尽管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仍不够完善。一方面,创业板股票高溢价发行的“造富”运动,吸引了大量短期资金进入风险投资“赚快钱”,热衷于投资Pre-IPO(即将上市的企业)项目,缺少对早中期项目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实际进入门槛仍然较高、发行审核效率偏低,创业板市场对自主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不足,大量需要资金支持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被排除在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成熟已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我国债券市场仍不发达,虽然市场规模近些年有较大扩展,但市场上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债券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创业投资发展规模有限,专业投资能力不强

创业投资大多投资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仅有约1/3的资金支持了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一是对地方的引导和激励缺乏有效手段,国家层面针对科技保险的资金支持还没做任何安排;二是科技企业保险意识亟待提高;三是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实施细则不够明确、相关税收政策没落实等;四是相关合作机制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完善,科技保险涉及的部门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四)科技金融产业结合缺乏整体顶层设计

从国外的经验看,由国家出面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支持是惯例,如美国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局(SBA),主要通过“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SBIC)担保债券和参与证券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英国也设立了小企业服务局(SBA),通过小企业贷款担保方案提供信用担保;德国政府也出资建立相关担保机构等等,但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从整体设计上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就使得科技金融的融合仍显力不从心。另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除了提供资金要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要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推进科技企业的充分竞争、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做强做大,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流动和更有效率的使用。目前,这种深层次的结合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因此,尽管广东省科技金融创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战略设计,以及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原因,还远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政策的普适性和普惠性没有预期得好,更没有出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受益的局面。

三、加强科技金融创新 促进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主体,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促进产业裂变的核动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如果科技与金融对接好,就可以促进提高科技成果产品化的效率。审视现实,科技与金融如何有效结合,是关乎创新型广东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一)重视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

广东省已进入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这必然要求加强对科技金融创新的整体顶层设计。

1.制定中长期融资战略规划

研究制定支持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中长期投融资政策框架,明确支持科技创新的基本融资体制、政府职责和导向措施,形成合理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效的促进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

2.健全融资风险担保机制

建议通过设立广东省科技发展扶持型基金,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贷款融资进行财政风险补偿,进一步完善专业的风险担保机构职能,完善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在科技融资上的风险分担机制,发挥政策性资金的职能,把社会资金吸引到科技创新产业上来。

3.加大确保优先安排科技创新资金

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外汇、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通过税收优惠和呆坏账拨备及核销等措施,加大对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引导力度。而在国家实施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期,则要为科技创新留出足够的融资额度。

(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体制

风险投资对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过,目前的风险投资对广东科技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风险资本规模较小,难以满足高科技项目融资的需求,偏小的风险资本既加大了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又无法发挥风险资本“助推器”的作用;二是缺乏有效的资金撤出渠道,难以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为了完善风险投资体制,拓宽科技融资空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政府投入为先导,在利率、税收上给予适当优惠,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扩大风险资本规模。二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本权益、债券、商业票据等,建立和完善各种类型的场外交易市场,在吸引社会资金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来源的同时,向风险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三是设立并完善多层次股权市场,即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形成一个金字塔状。同时,要培育更多的市场机制,扩大私募债发行与场外交易,增加资产证券等结构化产品,共同拓宽科技融资空间。

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不仅能够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同时还将激发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有利于推动创新型广东省的建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发挥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的70%以上。因此,在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商业银行应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创新信贷制度

商业银行需要创新信贷制度,建立适合科技企业发展的业务流程,同时也要调整对创新企业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方式,以更为科学的方式评估创新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采取灵活担保方式,增加担保物品种,探索在专有技术、专利等动产上设置抵押或质押,开展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股权抵押、保单抵押、债券抵押、应收货款抵押及其他权益抵押等多种贷款形式。

2.探索利用金融创新工具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的状况,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探索科技融资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浮动力度。同时,商业银行可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可转换债券、供应链融资等在科技创新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运用方式,解决“收益与风险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

3.强化风险监控与管理

商业银行需要结合科技产业的特点,建立科技金融的监测框架,消除监测盲点、加强风险监控,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和监测潜在的行业性风险,合理配置科技创新企业中的信贷规模比重。商业银行还应加强与产权交易、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第三方权威评估公司等相关机构联动,共同探讨科技企业的资产评估、风险鉴定工作。

(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断加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有利于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目前,90%的欧美跨国公司将创新融入了企业战略,80%以上的企业有研发中心,企业10%以上的利润投入研发,苹果、微软、三星和思科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占销售额之比)都在10%以上,高的甚至达到20%以上。企业竞争就是创新竞争。近年来,柯达公司破产,诺基亚、索尼等大企业业绩下滑都是在创新竞争上出了问题。在我国,许多企业竞争还停留在成本和价格竞争的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次,技术上“凑合”+营销上“忽悠”成为一部分企业的市场常态,特别是制造业大而不强,研发投入依然偏低。据统计,即使是2009年全国制造业创新投入最多的100家企业,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也不足5%,与美欧日等国家相去甚远。因此,从长期看,科技与金融结合就是完善对企业创新的发现、评价、决策和激励机制,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核心竞争力,解决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广东省经济转型的根本要义和制度保障所在。当前,特别要创新信贷管理制度,加大配套金融的服务和支持力度,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金融科技和产业对接,撬动广东省新兴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 高惠琦]

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机制创新探究 第3篇

关键词:金融产业扶贫;信贷资金资本化;财产权收益

“产业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以及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20年)》全面减贫目标的重要的抓手。开展精准产业扶贫,则需要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解决贫困户产业参与和获得金融资源的问题,即贫困户如何获得资本以及资本如何参与产业开发并实现增收脱贫。产业扶贫的主要难点是如何让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其中,一方面需要让贫困农户能够有融资可得性,另一方面需要让农户可以参与到区域性产业开发中,享受产业开发带来的增值收益。但是,相当部分贫困农户存在怕风险、怕欠账的畏贷心理;同时很多贫困户缺乏产业选择和产业经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抵质押物缺乏、交易成本高、农业经营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内部信贷员激励不足等因素,以及农户不愿意通过贷款发展产业的自我排斥,这些都制约着贫困户获得贷款。为了解决上述贫困户贷款难、产业开发参与难的问题,一些地方探索了很多种金融产业扶贫模式。本文将以湖南省M县为例,介绍和解析了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增进贫困户财产性收益、实现脱贫致富的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机制,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出了完善策略和建议。

一、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创新机制与案例

湖南省M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模式创新主线就是:增进贫困户信用贷款获取、助推信贷资金资本化、让农户分享产业开发收益。通过推行注重诚信的小额信用贷款,降低贫困户贷款获取门槛,提高贫困户信用贷款获取机会,同时,通过选择和促进能够包容贫困户的产业开发组织模式,鼓励贫困户获得的信贷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鼓励和扶持扶贫经济组织(吸纳贫困户入股。贫困户通过参与扶贫产业经济组织的治理和收益分红,增加资本性收益,提升收入获取和财富积累能力,改善收入结构和资产结构,从而达到增收缓贫、生计改善的目的。

(一)金融产业扶贫模式与机制创新综揽。

M县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模式的核心就是将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打通贫困农户信贷获取与产业参与的渠道,塑造资本性财产权收益,协助农户脱贫,实现精准脱贫。金融产业扶贫模式及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M县通过将“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模式结合在一起,将四大利益相关者——贫困户、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合作组织和政府——通过四大利益联结机制(贫困瞄准机制、金融扶贫机制、产业扶贫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政府扶贫部门在建档立卡户中协助金融机构筛选诚信度高的贫困户、帮助管理扶贫贷款,可以帮助参与扶贫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节约成本;通过选择好的贫困客户、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将获取的信贷资金转化成产业发展资本、鼓励扶贫经济组织包容贫困户、增加贫困户产业发展机会和能力,降低参与扶贫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一方面可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贫困户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金融机构的操作费用和风险溢酬达到减轻贫困户贷款费用的目的,从而达到减贫脱贫的目标。

(二)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和利润分享的“委托发展模式”。

在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目前形成了两种扶贫产业开发模式:一是“自主发展模式”,二是“委托发展模式”(包括债券模式和股权模式)。M县有多种金融产业扶贫的具体操作模式。“自主发展模式”主要是对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意愿、信用观念好、有收入保障且自主选择了较好的小型生产经营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其进行产业开发。贫困户可以通过“公司+农户”或者“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家庭经营能够增强农户的积极性,同时合作社或公司的带动能够增强贫困农户参与产业的能力,降低贷款的风险。但是能够参与产业开发的仅仅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委托发展模式”即在一定的协议规定下,将贫困户获得的小额信贷资金委托给公司或者合作社管理,贫困户在获得回报后偿还贷款。委托方式主要有债权模式和股权模式,前者每年享受固定比例的分红,后者享受股份分红,共同承担经营风险。此外,农户可以在合作社或公司获得务工机会。此种模式下,在最终风险由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和公司或者合作社承担的情况下,农户相当于免费获得了一项财产收益权,搭上了公司或者合作社的便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委托发展模式”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委托发展模式存在的一个重大风险就是委托代理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缓解逆向选择问题,项目的审核需要县乡村的金融服务中心层层审核(由扶贫办和农商行员工组成),充分考虑项目的收益和风险。为了缓解道德风险问题,M县要求入股贫困户实质性参与扶贫经济组织治理,选举项目运作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项目的运行和利润的分配,同时M县计划聘请专门的外部审计公司对扶贫产业园进行审计,以避免公司隐瞒利润的行为。

(三)基于基层政府组织网络体系和政策保障的风险防控机制。

政府扶贫部门在建档立卡户中协助金融机构筛选诚信度高的贫困户、帮助管理扶贫贷款,可以帮助参与扶贫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节约成本;通过选择好的贫困客户、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将获取的信贷资金转化成产业发展资本、鼓励扶贫经济组织包容贫困户、增加贫困户产业发展机会和能力,降低参与扶贫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同时,成立风险补偿基金,增强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

1.建立促进金融服务的基层政府组织网络体系。

M县成立了县乡两级金融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县长和乡镇长担任组长,并建立了县、乡产业扶贫金融服务中心和村产业扶贫金融服务站三级工作网络,协助银行做好小额信贷的组织协调、贷前调查、清收等工作,促进贫困农户与银行的顺利对接。

nlc202309081458

2.建立评级授信制度。

实行“三会三公示两审核”的评级授信制度,确保授信评级的公平、公正、公开。所谓“三会”,即“五老(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老干部、老农民)”代表推选会、评审小组培训会、贫困农户入户调查评级会;所谓“三公示”,即“五老”代表公示、评级结果公示、授信结果公示;所谓“两审核”,即县产业扶贫金融服务中心审核、农商行支行审核。“三会三公示两审核”的评级授信制度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风险,并降低贷款的交易成本。

3.强化贷款监督管理。

成立了小额信贷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相关制度,加强对贷款发放、使用情况及风险防控资金进行有效监管。建立贷款发放“四级审批”制度即村产业扶贫金融服务站推荐、乡产业扶贫金融服务中心复审、县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中心审核、农商行支行审批。建立贷款使用监督机制,县人民政府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出台严格的贷款清收办法,乡、村两级负责协助银行参与贫困农户贷款使用和贷款清收工作,督促他们发展产业,两个月内没发展产业通知银行提前收回贷款,督促贫困农户按时还本付息。

4.建立风险补偿金。

M县建立300万元贫困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初始资金,并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贫困农户损失类贷款由风险补偿金和农商行按75%和25%的比例分别承担;对风险补偿资金超过年度存量风险补偿资金额度的,超过部分由县财政、县扶贫办另行安排资金解决。为进一步化解金融风险,解除金融部门的后顾之忧,M县拟扩大风险补偿金规模,力争建立起3000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

二、金融产业扶贫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政府兜底下的信贷资金资本化,打通贫困人群参与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通道,分享产业发展剩余,实现增收致富脱贫,是M县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机制创新的核心。“委托发展模式”能否实现可持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贫困户的瞄准和退出可能不准确(可能出现精英俘获)、产业开发本身可能存在的风险(产业选择与资源错配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等)、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农户和扶贫经济组织利用信用贷款开展合作中的道德风险等。这里,主要对基于政府风险兜底的委托模式可能导致的委托代理、雇工监督、参与有限和不公平问题、风险进行分析。

(一)委托代理问题、产业项目失败风险与扶贫信贷风险。

股份合作项目和委托管理项目在实际中容易出现委托代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在选择合作项目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选择了承诺高收益的项目,而这些项目也是风险较大的项目,即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二是,在实际产业开发合作中,扶贫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或合作社)一般仅以管理和技术入股,占有少量股份,其获取剩余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合作企业(主)激励不足,其可能不会积极参与项目管理,导致项目失败,即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同时,也可能存在另外一种风险,就是合作企业(主)可能会通过伪造账目和收益,减少其他项目股东的分红。

为了解决上述委托代理问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要求贫困农户成立监督管理委员会以监督项目的实施。如果真的能够有效监督的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由于资金是给了合作项目使用,理论上农户作为股东是要承担项目风险,但是实际过程中,一旦出现了风险,农户并不会承担风险,这是由于贷款风险基金的存在(风险基金承担75%的损失,银行承担25%的损失)。由于不承担风险,贫困户和企业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监督管理委员会可能会存在代表和监督不力、甚至与企业合谋的现象。只要风险基金发生了赔付的情形,很可能会引发“蚁穴”效应,贫困户可能会纷纷效仿而导致大面积违约,最终导致所有的风险由政府承担。

(二)扶贫产业园雇工监督问题与用工风险。

股份合作项目经营的第二个问题是产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雇佣大量的劳动力。这虽然可以增加贫困户的劳动收入,但是增加了项目失败的风险。因为雇佣劳动存在道德风险。由于贫困农户并不能够获得所有的生产剩余,并且农业项目中的劳动监督困难或者监督的成本高,这样道德风险极易产生。

(三)以信贷资金参与股份合作的制度下,贫困户的项目治理参与度有限。

通过机制创新,让贫困农户能便利地获取低息、免担保抵押贷款,并帮助贫困农户将信贷资金以入股方式参与扶贫产业组织,从而可以增加贫困户的资本性收入,改善贫困农户的收入结构,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总量。以这种方式获取收益权,是否能够真正提高贫困户的自身造血能力,是否能够具有可持续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在这种方式下,一方面贫困户参与度有限,农户缺乏参与项目企业治理的激励和机会,并往往具有明显的依附感和搭便车倾向。另一方面,倚重农业企业发展和项目化方式的扶贫资金使用,可能导致扶贫项目的规模偏好和经济实力偏好,同时也可能诱发上级扶贫项目管理者的寻租机会。而一旦产业发展项目失败,而贫困户自身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脱贫的农户可能会再次返贫。

(四)在“免费”获取资本收益权情况下,容易诱发寻租和不公平风险。

以信贷资金参与股份合作项目,相当于赋予农户一个稳定的无风险收益权(因为实际上农户将最终不愿意或难以承担风险),虽然授信贫困户筛选有比较严格的流程和规定,但具体到哪些农户可以获取信贷资金,是有一定灵活性的,此时可能存在诱发寻租的可能。同时,被授信就获得了资本收益权,没有被授信的农户就没有资本收益权,显然对于那些没有被授信的农户并不公平。

三、完善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机制的建议

金融精准扶贫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金融资源引导或涓滴的贫困农户,增强农户信贷可得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达到缓解减贫的目标。这里将主要从化解“委托发展模式”问题和风险的视角,提出一些完善金融产业扶贫制度和政策的建议。

nlc202309081458

(一)加强精准识别。

进一步加大在贫困户建档立卡方面的工作投入,完善贫困户筛选机制。首先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相关人力物力投入,切实做到准确、动态、及时地收集贫困人口信息,找出明确的精准扶贫目标。其次,需要进一步调动村组、村民的参与建档立卡户准入、退出筛选、评价工作,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参与性和民主性,利用本乡本土的社会资本,增进对贫困户锚定的准确性,减少目标贫困户的识别风险。

(二)改善农户和扶贫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

促进精准金融产业扶贫,关键在于引导农户参与,为打消贫困农户不敢贷、缺技术、无项目和怕风险的顾虑,需引进扶贫经济组织并建立良好利益联结机制。如“公司+农户”或者入股扶贫产业园区的方式,引导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并根据项目性质选择股份合作模式或者自主发展模式。对于劳动力要求较低、机械化程度较高或者雇佣劳动容易监督等适合采取股份合作模式的项目可以股份合作;但是对于需要大量雇工且雇工难以监督的项目,为了激励劳动,最适合的模式还是农户自主经营。为了缓解股份合作方式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要做好项目的审核以及项目后期的监督,发挥农户的治理控制作用。

(三) 建立多重风险防控机制以及政府和金融机构参与的激励制度。

在强化信用评级、优选项目、基于利益联结机制的内部监督制度、贷款公开化等的基础上,政府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金制度,建立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贫困户、扶贫经济组织以及金融机构共同承担风险的制度,一方面提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一方面缓解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同时,应通过市场化利率、信贷保证保险和农业政策保险等风险转移工具的运用,增强金融机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金融扶贫组织体系网络,适当增加对扶贫人力资源的配置力度,同时改善考核、激励制度,调动基层政府的金融产业扶贫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博,左停,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2.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4期。

3.徐翔,刘尔思,产业扶贫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1年第7期。

4.钱龙,张桥云,构建政府担保机制解决农民融资困难——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2期。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胡宇新

曲靖产业链金融创新 第4篇

绿色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 它摈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非此即彼的关系, 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绿色经济代表着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向, 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

绿色经济发展机制的失灵奠定了绿色金融的存在基础。绿色金融是支撑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的金融要素的总和, 涵盖推动绿色发展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及机构、市场、产品、人才和交易活动, 其本质是将资源损耗和环境影响纳入金融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 通过特有的运作机制来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产业转型对绿色金融的需求日益强劲, 积极促进绿色金融模式和绿色金融业态的形成和发展, 着力发挥绿色金融体系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金融体系与产业转型关系解析

1、金融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机制

金融一方面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另一方面又要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效益。金融体系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制度内生于经济发展, 并成为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助推器”, 其作用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

(1) 资本形成机制。资本形成机制是指金融体系将分散的资金聚集成资本并转化为投资的功能, 这也是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一步, 高效率的金融体系有助于降低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 资本形成机制还能与品牌、专利、创新制度等资源要素发生协同作用, 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顺利转型。

(2) 资本导向机制。资本导向机制包括商业性金融的利益竞争机制和政策性金融的校正补缺机制, 二者的共同作用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商业性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 依据市场化的原则, 通过价格规律、竞争规律的调节, 使社会资本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 实现了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策性金融则是针对商业性金融“失灵”的地方, 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 实现对市场机制的矫正补充。

(3) 产业整合机制。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加速了资本积聚的进程, 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产业集聚, 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由于这一过程往往打破了部门、地区和国界的限制, 因而加速了产业结构在较大范围内的调整。此外, 包括金融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 有力促进了资本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重组, 其结果必然带来商品、劳动力和技术等资源的空间转移、区域资源禀赋的改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4) 信息揭示机制。金融体系能够对投资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甄别, 以发现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和企业, 这是金融体系能够优化资本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而金融中介专门从事信息的收集、处理工作, 发展各种评估技术来甄别投资项目的价值, 具有单个投资者无法比拟的专业优势和规模效益, 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信息成本、改善了资本配置效率。

(5) 风险管理机制。风险配置亦是金融体系一项主要功能。金融体系可以在全社会重新配置风险, 使得那些风险更高但更具生产率的技术获得足够的资本投入, 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 金融体系还可以通过对创新项目的分散化投资来降低风险, 保护风险投资主体的利益, 促进风险资本的良性循环。其中,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以及金融保险机制都是金融体系为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闲置可能产生的社会动荡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这种风险管理措施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2、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理论辨析

金融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为通过建立高效率的金融体系, 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必要的资金以及重组机制,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 以市场化的手段, 间接地引导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形成与转变。而绿色金融则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政策制定的一个出发点, 在投融资决策中能充分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 考虑投资决策的环境风险与成本, 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 并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 绿色金融所强调的不仅是金融的信贷业务要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及配套的相关条件, 而且还要求金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要充分体现其社会责任。

传统的金融活动在投融资业务的选择上往往以项目的赢利状况为最终落脚点, 经济利益高于一切, 在这种情况下, 其经营活动往往忽视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导致在其决策变量中往往不会考虑到资源、环境、生态等因素。然而绿色金融的出现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弥补了这一空白。与传统金融相比, 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它更强调对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保护, 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衡量其经济活动效率的因素之一, 更加关注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 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 绿色金融除了具备传统金融的所有功能之外, 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绿色金融在产业转型中的功能定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 金融企业既承担着促进绿色生态、绿色投资、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同时也面临着环境风险与商业利益的权衡博弈以及商业模式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产业转型包括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效率的提高, 它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 产业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在某种程度上, 绿色金融也可以称之为生态金融, 是可持续金融的一种表述形式, 它以绿色价值为导向, 倡导生产和生活的绿色理念, 以科学发展为原则,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因此, 我国绿色金融的功能应定位为:一是引导生产企业从事绿色生产和经营, 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价值消费理念;二是引导社会资本流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事业, 符合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绿色金融对我国产业绿色转型的必要性

1、自然生态方面

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历了一个非常高速的工业增长过程, 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伴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人们对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度上升, 资源供需矛盾日趋明显。同时, 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功能下降, 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总之,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在这种形势下, 实行绿色金融政策显得尤为迫切。促进我国产业转型需要发展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 发展绿色金融、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可以为环保、新能源等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 发展这些新兴绿色产业又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使资金的回流有保证, 从而使得金融业的绿色化发展变得切实可行。

2、经济发展方面

从历史上看, 传统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以对自然资源的高消耗、生活资料的高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撑。对我国而言, 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现代化的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 按照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只能从其他途径中寻找出路。绿色金融则可以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与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转型的重要战略推动工具。可以预见的是, 通过发展绿色金融, 以金融手段、金融创新来影响资源的配置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消费、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不仅不会影响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率, 还会大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社会福利,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安全、适应气候变化的“多赢”。

3、国际环境方面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的国际环境保护条例, 都使得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显得尤为迫切。一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目标, 就是使得世界各国在减排目标和义务达成全球协议, 避免使全球陷入环境灾难之中, 导致全人类都将成为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的巨大国际压力。和平发展与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与绿色合作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主旋律。

三、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产业绿色转型的策略

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上的强大功能使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 因此, 政府应通过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加快建立绿色金融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 构建正向激励机制, 推动绿色金融创新, 实现金融资本对产业转型的巨大推动作用, 促进实体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必须跳出传统金融的融资理念, 倡导和发展绿色金融并进行金融活动创新, 引导资金流向节能、高效产业和环保产业, 进而弥补市场失灵留下的空白。

1、坚持金融创新,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金融创新要充分考虑国内金融创新的现状, 顺应国际金融创新趋势, 选择合理的创新途径和发展对策, 将金融创新成果转化为实现产业转型的推动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要坚持吸纳和原创相结合的金融创新方式, 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同时, 积极培育公众的金融意识,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动我国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通过金融创新, 提高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配置效率, 推动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 进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效率和速度, 满足产业转型过程中对金融资源的巨大需求。

产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组成部分。绿色金融能为发展绿色经济“保驾护航”、提供全新的动力。金融业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 势必要承担比以往更大的社会责任, 并通过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来保证产业绿色转型的顺利进行。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为代表的绿色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 预示着绿色金融业全面进入了产业绿色转型的主战场。这三项绿色环保政策首尾相接、各具功能。“绿色信贷”重在源头把关, 对重污染企业“釜底抽薪“;“绿色保险”通过强制高环境风险企业购买保险, 旨在革除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获利、政府埋单、群众受害”的弊端;“绿色证券”则对企图上市融资的企业设置环保门槛, 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这一利器, 对公司上市后的经营行为加强监管。从长远来讲, 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能为金融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2、构建促进产业绿色转型的全新机制

经济学理论认为, 资源配置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尽管市场机制也有其“失灵”之处, 但政府的过度干预则更容易造成市场机制运行的扭曲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因此, 政府的角色只是“守夜人”, 应该在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方面发挥作用, 尽量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发挥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但绿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环境的公共产品特性往往使企业具有更多的搭便车心理, “公地悲剧”现象未被有效地遏制, 单纯的用“看不见的手”会阻碍绿色经济发展。传统经济的发展有强烈的惯性, 绿色经济要成为主要的发展模式, 需要政府强大的推力。因此, 在产业绿色转型初期, 应更多地发挥政府机制的作用, 在特定的情况下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引导、调节, 以推动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资金和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和我国产业绿色转型的两大物质基础, 金融在资源配置上的强大功能决定了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 在绿色金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应该用好“两只手”, 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从而实现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完善我国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

法律法规的支撑是推进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我国的绿色金融法治建设应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变化, 适时调整、完善, 为推进绿色金融的有效实施构建坚实的制度支撑和充分的法律依据。有效的制度安排能使金融业务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激励效应还能使企业将个体目标与整个社会目标达到和谐统一。

首先, 制定绿色政策银行法, 建立绿色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是不以赢利为目的, 为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而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建立绿色政策性银行, 专门从事环保产业专项资金的管理, 可以有效地对贷款目标企业进行评估与监督, 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 促进绿色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其次, 完善绿色信贷法律制度。间接融资能否成为“绿色金融”并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关键在于制定环境主导型的间接金融政策, 将环境保护纳入信贷的决策环节, 使绿色信贷作为一个内生变量内生于银行的信贷和其他金融活动中, 使支持环保经济和防止环境污染成为银行信贷的内在部分, 从而确保间接融资体系的绿色特性。最后, 完善绿色融资法律制度。要树立“社会化融资”的新思路, 注重发挥市场力量, 更多地依托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形成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多元化的投资局面。金融业应该着眼于环保产业的发展要求, 开发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比如, 借鉴国外的绿色贷款、绿色金融债券、绿色回购协议和绿色产业基金工具, 进行我国的金融融资制度创新, 在股票发行、企业债券发放、绿色基金法制建设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 能充分体现出金融创新的绿色化以及对产业绿色转型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4、培育绿色金融文化, 强调社会责任

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国家金融决策层导入“绿色金融”理念, 通过创建金融业绿色文化来保障绿色金融的良性运行。金融业绿色文化是现代金融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 是金融业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 它为金融部门全体员工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理念, 也给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出了指导方针。通过营造金融业绿色文化氛围, 强化从业人员的绿色意识, 树立起金融与环境紧密相关、国民经济的“绿化”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的观念。

曲靖产业链金融创新 第5篇

关键词:吉林省;产业融合;创新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7;F1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82

1 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助推创新型经济提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即科技产业化,除了科技研发本身,还涉及现代金融、产业企业、园区平台、科技人才、管理机制、政策引导等一系列发展要素。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本质是科技的产业化。科技研究有其自身规律,科技的产业化同样有其内在发展机制,离不开一系列发展要素的支撑和配合。事实证明,科技要实现产业化,需要通过科技园区、科技平台、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园)、科技创投和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载体和机制的推动才可能实现。国内包括深圳、苏州、无锡、天津等城市,在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并摸索出许多经验。其中,深圳在科技与产业融合方面,以企业的自主创新为主导,通过构建以政策资金为引导、以现代金融机制和创新平台为支撑的自主创新体系,吸引创新型企业在深圳集聚和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融合,推动了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做到了“4个90%”,即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苏州、无锡等城市,在科技与产业融合方面,主要依托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力量,通过打造科技城(科技创业园、科技孵化器、科技服务中心)和发展科技创投公司等方式集聚培育科技企业,发展创新型经济。

我省以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为主,其研发环节主要在外,内源型企业普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薄弱,在资本市场、科研人才、创新环境各方面都无法与辽宁、黑龙江相比,目前创新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国内先进城市。当前,我省要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学习借鉴苏州、无锡等追赶发展经验和跨越式发展路子,以科技园区为载体,有针对性地聚集一批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园区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以企业主体,以专业镇为依托,以科技人才为支撑,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推进本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校企交流合作,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2 加快金融与科技融合,助推创新型经济提速

加强科技和金融紧密合作,建立科技与金融互动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尤其是金融要素、资本要素向科技园区、科技平台和科技型企业集聚,推动创新型经济提速。科技与金融关系,科技企业是基础,金融资本是主导。科技金融,主要涉及科技贷款和风险创投两种方式。其中,科技创投,源于美国硅谷,后为世界各国学习借鉴。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相对较迟,但1998年国家出台创投管理办法以来,从中关村开始,深圳、杭州、苏州、无锡、重庆、天津等先行城市学习硅谷、新加坡等地发展经验,已逐渐探索出一套以政府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创投主体进行股权投资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吉林省过去30年习惯了加工制造,在发展创新型经济尤其在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方面明显滞后。究其原因,涉及精神意识(创新意识、金融意识、冒险精神)、发展模式、科技金融政策及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科技金融政策不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政府和社会资本运营能力不强,无法引导庞大的社会资金服务于科技创新,进行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创业投资,促进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间接原因,则与吉林省习惯了加工制造,包括政府决策和管理者、企业家到社会舆论,普遍缺乏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意识,缺乏承担风险、敢于冒险创业的精神,缺乏以创投为主导的资本运营氛围。

为此,吉林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应立足吉林产业实际,借鉴苏州、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的经验,着力提高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意识,加快完善相关科技金融政策,创新科技金融工具,重点建立一套以政府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担保基金为引导,以金融机构、科技创投公司(子基金)、科技孵化器和科技企业为主体,以上市融资和产权交易(企业并购)为支撑,推动社会资本(银行资本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

3 加快金融与产业融合,助推创新型经济提速

加快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是贯彻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促进产业裂变的核动力,是助推创新型经济的提速器。吉林省当前的金融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林产业发展的需要,与沈阳、大连、哈尔滨相比已相对滞后。2013年末,吉林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885.94亿元,比年初增加2066.91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805.22亿元,比年初增加1525.99亿元。农合机构人民币贷款1346.51亿元,比年初增加197.47亿元;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1432.93亿元,比年初增加336.22亿元。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吉林省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

吉林省加快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重点要加快建设两大金融基地,推动金融资源整合,打造金融支持创新型经济的示范区;发展创新型金融组织,增加地方金融供给,加强金融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金融合作平台,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曲靖产业链金融创新 第6篇

一、创新集群概念

创新集群从地域角度来看是研究机构( 包括大学) 、 企业、中介机构等聚集在同一地域,吸引区域内外的各种社会资源并进行集中运作,有针对性地持续生产和转移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从创新集群运行的角度看,创新集群要素包括: 集聚特定产业或者领域内的高级人才和相关机构; 良好互动的研究合作网络; 人才流动机制; 新企业创新及创新孵化机制; 融资保障机制; 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

二、创新集群优势分析

(一)规模经济优势

创新集群是在产业集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同样具有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优势。在成本方面: 第一,企业的环境成本低廉,多家企业集中使用产业集群内或区域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减少分摊成本; 第二,降低企业搜寻成本,产业集群或区域内的企业具有合作关系, 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在他们之间的传播速度更快,搜寻方式更简便; 第三,供应成本和储存成本低,集群内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起来可以增强原材料和设备的议价能力,降低购买成本和储存成本; 第四,降低运营成本,集群内的企业自发地遵守长期合作和竞争形成的行为规范,节约合同签订成本,减少合同执行成本。在市场方面,创新集群内不断吸引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投资者加入,企业会通过裂变和拓展产业链的长度实现大规模生产,进而获得规模经济。由于规模经济会发现和创造大量和相对集中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集群内的企业又可以准确地进行市场细分更容易找准市场定位,抓住市场机会,降低企业在该集群内的投资风险。

(二)知识溢出优势

知识溢出在创新集群内外实现知识外化效用。创新集群内部的知识和资源相互整合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新技术,又通过对新技术和知识的溢出和转移产生更多的新技术,完成知识加速累积过程。知识溢出的主要形式有新技术、科研成果和最终知识物化的产品创新。创新集群发挥知识溢出优势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用: 1. 发挥创新的激励效应。产业区域内聚集许多存在竞争关系企业,竞争压力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或产品、服务创新, 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 2. 发挥创新的学习效应。产业集群内的同业企业在同一区域内更容易互相学习和模仿其他企业,学校或研究机构相对集中会更好地支持或促进企业创新,企业也会学习跨行业的技术实现集群内区域的整体创新; 3. 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集群的独特文化氛围是激化创新的精神力量,人际关系稳定和谐会更有效地提高创新效率。创新集群通过创新效应以创新产品来增加市场份额或者转让新的专利获得利润,促进创新集群发展扩大。

(三)聚集经济优势

聚集经济是指由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集聚在某一空间而具有的吸引经济主体和经济行为向某一特定区域集聚的向心力。创新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聚集经济。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公司集聚在某一地区,企业因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由于差异化战略的要求,企业竞争本质是技术的竞争,而技术差异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供应商和制造商及客户之间因为地理距离的缩短而使共享知识和传播信息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创新快速化可得以实现,从而吸引企业进行聚集,产生聚集经济。反过来,聚集经济会提高集群内部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推动创新产品增长,促进创新集群发展升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创新集群规模大小影响集聚经济,如果创新集群规模大于临界值后, 集聚经济效应会变成边际效应递减,甚至为零,所以也要适度控制集群规模。

(四)经济增长优势

第一,创新机制促进区内经济增长。创新集群的核心优势就是可以迅速地促进创新。创新可以带动技术进步,根据索洛模型,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其中,E反映技术进步,以不变速度g增长; L* E代表有效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是n + g; 人均有效劳动力资本: k = K/( E* L) ,达到稳定状态的条件:

S代表资本积累带来的人均有效劳动力资本的增加量; n代表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均有效劳动力资本的减少量; g代表技术进步带来的人均有效劳动力资本的减少量; δ 代表折旧带来的人均有效劳动力资本的减少量。

第二,扩大创业企业规模。Glaeser和Kerr认为某一产业创新集群的存在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减少进入障碍,企业进入创新集群会得到相应的创新配套服务,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由于在集群内新创企业会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可以提高区创新能力和比较优势,扩大创业企业规模。

第三,节约资源。创新集群通过延伸产业链,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聚集,使企业获得更廉价的资源,并且获得速度更快。首先,创新集群能够提升资源质量,企业因为市场竞争,不断促进机器设备更新升级,人力资本素质和资源质量不断提高,经营过程不断优化。其次,创新集群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集群内企业间不断协作分工,及时供货和销售,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充分利用区内资源, 降低创新集群内的企业内部交易费用,通过业务外包,也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三、打造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金融产业创新集群的对策建议

(一)选择“政府主导型”集聚模式

金融产业集群有两种集聚模式,“市场主导型”和 “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是政府主动布局,选择有潜力的地区,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培育和发展金融产业创新集群。市场主导型是金融机构因一些因素在特定区域内聚集,形成优势后不断拓展规模,形成金融产业集群, 创新金融工具后进而形成创新集群。目前,群力新区金融产业创新集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选择“政府主导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政府应推动区内金融机构创新、提升金融机构效率以促进新集群的发展,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设定安全评价指标及时预警和调整。同时,建立交流平台或公共媒体,使金融机构实时更新可公布新闻和优质创新项目信息,促进同行之间地交流互动,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金融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的人才。群力新区金融产业创新集群目前从业人员的数量较少和结构单一,特别是缺乏高端人才和创意人才, 因此应积极实施人才战略。

第一,制定清晰的人才发展战略,明确发展金融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金融产业人才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动态管理人才情况,提供大数据以支持政府决策。第二,设立人才培养和引进专项基金,作为区级财政预算进行管理, 提供资金保障有利于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通过大力引进金融人才推动金融机构积累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第三,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校、研究机构等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以满足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的需求。可以通过采取专业人才系统培训,实施领军、后备金融人才的培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使集群内不同层次金融人才能力水平都得到提升; 第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落户新区,满足其工作、生活需求,如落户、子女入学、住房、医疗保障; 针对高端或领军金融人才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实行年薪制、股权期权等物质领域的激励; 让专业人员参与机构管理调动其积极性,拓展晋升空间。

(三)培养学习意识和企业家创新精神

金融机构进行创新的关键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群力新区金融机构大多开展普通存储和借贷业务,创新产品少,学习意识薄弱。金融机构应采取相应机制激发员工学习知识的热情,如知识奖惩机制、知识绩效机制、 知识竞赛机制等。鼓励金融机构培养学习型员工,建立员工知识交流平台,使集群内金融行业人员树立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金融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包括对外开拓市场的冒险精神和风险承担能力等。 首先,应加强集群内的企业家进行交流互动,培养管理能力拓展和开拓市场的创新精神。其次,加快构建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家的报酬结构,既要有短期激励,也要有长期激励,对于创新活动中确实非主管原因导致的损失进行适当的补偿,增强其风险承担能力和意识。

(四)优化和调整金融机构规模和结构

新区金融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竞争力的基础是金融机构规模和结构合理。目前,集群内金融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结构不够合理。金融分支机构多从事普通、简单的业务,竞争优势不显著,没有开展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金融业务。第一,群力新区应通过政策吸引、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大型上市银行和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加入集群,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上市,开展对俄人民币互换后台支持等金融业务。 第二,鼓励金融产业专业分工,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融资担保公司、基金销售公司等证券保险金融机构或新型服务机构,推进金融产业创新集群内部分工合作。第三,聚集发展区内监管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在群力新区落户,提供相应的专业配套服务。

(五)创新金融产品

创新集群的发展必须依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目前群力新区金融产业创新集群金融产品单一,主要是存款、 贷款、中介和表外业务,缺乏股票、债券、保险、期货期权等传统金融产品和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债券融资、产业投资、融资担保、科技保险、信用服务、上市服务、产业基金、股权交易等创新金融产品。哈尔滨市金融产业正在不断扩张和创新,群力新区应该利用其优势形成规模性和正外部性效应。第一,群力新区创新集群应成为辐射俄罗斯及东北亚的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在与俄罗斯互设金融机构、本币结算、贸易区建设等方面要加强合作,多渠道开展卢布现钞跨境调运,成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卢布在绥芬河使用试点的后台支持,开发支持对俄跨境电子商务金融产品,利用商业银行在俄服务机构平台和中俄博览会开展对俄金融合作洽谈和项目对接,提高金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第二,积极为哈尔滨市企业进行融资,融资工具包括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交易品种; 吸引证券和保险公司加入园区,除提供基础性金融产品和帮助企业公开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外,也要为高新产业和文化产业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给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第三,新区政府设立产业基金,向新区的文化产业和高新科技区投资,获取的利润回流产业基金,形成良性循环; 鼓励民间资本和政府资产加入股权投资基金并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高新产业项目发展。

(六)发展配套产业

金融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必须有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推动,哈尔滨市西部的临空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可以作为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金融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认为,金融产业集聚的原因是国际航空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相互补充和促进的结果。哈尔滨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项目一期规划已经开始建设,为群里金融产业创新集群提供发展契机。金融产业是依靠数据获取和处理进行资源配置和资本增值,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金融产业中起到关键作用。进一步推动群力新区金融产业创新集群信息产业发展,如建设金融服务信息化和信息化信用体系,大数据系统,加快互联网金融应用等, 积极开展金融业务外包,鼓励创新经营和多元化经营。

(七)不断优化和完善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完善金融产业监管环境。注意国内外金融监管的变化趋势,建立切实可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把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放在同一地位。不断完善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金融监管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机制。加强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督质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二是税率和税收制度是与金融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程度最为密切的因素之一。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应学习发达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通过合理布局,实施科学的税收制度和政策,提升区内金融产业的竞争力。对金融服务业低风险项目的审查和批准设立“绿色通道”,提高工作效率,研究实施行政规费减免政策以支持金融人才、金融聚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韩伯,棠方伟等.企业集群网络的知识溢出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230-235.

[2]孔燕华,张洪.城市经济集聚与产业关系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87-90.

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7篇

一、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村金融组织应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 满足“三农”资金需求,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支持具有资源优势、物色鲜明、品质优良、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积极支持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 推动“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榆林市农村金融组织, 根据当地政府做出的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安排部署, 从大局出发, 重点支持了马铃薯、名优小杂粮、大漠蔬菜、种子、果桑、优质油料、黄芪等主导产业, 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积极支持养殖专业户和专业村建设, 推广模式化饲养, 努力提高农村畜牧业的规模和效益。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发展。积极支持农村通村公路、人畜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沼气等新能源、新材料, 改变农村村容村貌, 改变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二、大力开展农业保险,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天有不测风云。近年来, 我国不断遭受冰雹、天旱、水涝、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进而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风险也逐步增大。因此, 必须大力开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偿的风险管理手段, 通过投保人缴纳保费、保险人提供风险保障这种契约行为, 能够使农民防范风险, 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 我国农业保险的品种和数量较少, 难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开展农业保险, 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产业化、种养业等领域。积极开展农作物保险、林果业保险、农产品加工保险、农机具保险、水利工程设施保险和生猪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

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成立农业保险公司, 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积极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农业保险业务,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代理农业保险业务。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实施强制保险政策。为了稳定农产品供应, 国家在对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保险给予保费补贴的基础上, 又出台了油菜保险、奶牛保险等保费补贴政策。可考虑对这些农产品实施强制保险政策。

三、以服务做品牌,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导向, 适应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提升服务功能, 拓展和创新服务产品。

第一, 要加强营业网点的硬件建设, 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 提升服务水平, 让农民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运用自动取款机、补登存折机、补打发票机、多功能转账机、存取款机等自助机具, 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同时, 继续发扬“背包下乡、送货上门、服务到家”的优良传统, 在春耕和其它农忙季节, 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组织职工背起背包, 带上现金和单据, 将贷款送到农民手中。

第二、增加服务品种, 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资金需求和多样化金融服务要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农村发生了多样化、多层次的资金需求, 农民需要方便、快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因此, 农村金融组织应积极引入和开发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 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拓展服务品种。不仅要满足农业生产资金需求, 而且要大力开办农村消费货款、教育货款、住房等贷款。积极开办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代收代付业务, 如代收固话费、市话费、电费、移动和联通话费等业务。有条件还可代理发行国债业务、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保管箱业务、融资业务等。积极为农民提供汇款、收付结算、信用卡、证券及家庭理财等现代化金融服务。

四、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化解金融风险, 保障金融安全, 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由于农业生产风险大, 金融组织放贷风险高, 所以, 构筑农业风险防范保障, 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极为重要。应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提高担保能力, 充分发挥担保机构在为农业融资中的放大助力作用, 同时, 建立农业补偿基金。一是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 建立由政府出面并注入一定资金的中小担保公司, 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并鼓励担保公司从事低风险的投资业务, 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二是建立由政府、农村企业、农户等各方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 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 开创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三是鼓励社会各类资金组建民营担保机构, 为农民融资进行担保。四是借鉴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做法, 在抵押担保方式上, 推行联户联保、经营权抵押、合作组织担保等方式。总之,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办法, 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使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曲靖产业链金融创新 第8篇

一、新常态下曲靖区域经济金融窘境及初步应对

(一) 新常态下曲靖区域经济金融窘境

曲靖经济以煤炭、钢铁为主要支撑, 步入新常态, 我们首先感受到经济增速放缓、驱动力不足、新增长级形成艰难, 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资产质量下降、资金组织困难、优良客户难寻、业务拓展困难、盈利空间收窄。2015 年三季度末GDP增长7%, 为近年来的较低水平, 银行存贷款同比增长7. 43%、11. 9%, 已从过去多年保持云南增幅前列变为中下水平, 新增信贷客户主要是个人客户, 公司类客户仅为2562 户, 较年初减少32 户, 全市22 家银行9 家存款比年初下降总计41. 46 亿元, 同期企业存款减少46. 6 亿元, 银行业盈利同比下降56. 75%。不良贷款率从2013 年1. 66%升到2014 年的2. 2%%, 再到2015 年三季度末4. 26%, 成为云南首位, 10 月末已达5. 31%, 并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二) 初步应对措施

面对严峻形势, 金融与经济如何良性互动促进双赢?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如何有机统筹破解发展难题?金融与地方党政及其有关部门积极应对。

曲靖政府层面, 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谋划力度, 以公路、铁路、水利、保障性住房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引擎, 加大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融资对接, 并已取得40 余亿元的信贷支持, 但贷款使用进度迟缓, 有近15 亿元的资金处于闲置状态。

人民银行、银监层面, 人民银行牵头, 银监积极参与, 与工信、农业、发改、林业等经济主管部门一道,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 深入开展银企对接, 金融部门着力宣传金融产品及货币信贷政策, 地方经济管理部门及企业介绍金融服务需求, 人民银行、银监以季度金融运行分析等方式检查对接情况, 2014 年至2015 年9 月两年共对接22 场次, 提出信贷需求企业 (项目) 904 个, 金额799. 7 亿, 实际贷款金额171 亿元, 融资需求满足率仅为21. 4%。对接成效离地方党政及企业的愿望仍有不小差距。

商业银行层面, 各行、社按人民银行和银监共同构建的债权银行联系会议制度, 采取贷款重组、增加授信、票据改流贷、延长贷款期限等, 着力维护困难企业的银行债权和信用状况, 两年来先后共召开23 次金融帮扶协调会, 通过各方努力, 7 家困难企业、23 家债权银行的44 亿元贷款资产质量不再下滑, 近18 亿元的不良贷款实现置换, 转为正常贷款。实现贷款展期1. 6 亿元, 借新还旧0. 9 亿元, 贷款重组14. 3 亿元, 为企业增信0. 75 亿元。但企业发展的许多实质性问题仍未解决。

二、新常态下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因素分析

新常态下, 为稳增长, 宏观层面一系列利好政策密集出台, 基层人民银行、银监、各商业银行及地方有关部门也加强联动与协作, 但实践中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了政策效应的释放。

第一, 银行不良贷款恐惧, 影响信贷客户拓展。经济上升期, 各行业欣欣向荣, 企业资产质量高, 银行不良贷款率低, 形成了不良贷款管理要求高、责任追究严倾向。以经济上行期形成的管理理念看待当下不良贷款, 难免对一些新型市场主体、新兴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困难企业救助望而却步、畏首畏尾。

第二, 贷款期限短期偏好, 影响银企双方应对经济转型升级。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晚, 曲靖作为西部地级城市之一, 大多企业规模相对不大, 资金积累少、实力弱, 靠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及企业相互拖欠维持经营, 加之盲目扩张, 银行贷款短贷长用, 甚者挪作固定资产投资, 到期只有不断通过民间借贷调头, 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了固定的“永久”债权人与债务人关系, 一遇市场行情变化, 银行、企业之间没有应对危机的机制, 调头续贷难以为继, 抵押物价值缩水, 银企双方都将受损。

第三, 贷款担保眼光短视, 助长融资难融资贵。银行动则抵押担保, 但抵质押物少、担保主体窄的现状, 制约信贷拓展, 一些有市场前景的主体转而民间融资, 社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 确切说是银行取得贷款难、民间融资贵, 多年来银行对地产房产证件齐全、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有实力的企业才能抵押担保, 较少关注流转土地、承包土地、承租物、林权、存货、在建工程、知识产权等的客观价值存在。

第四, 内部分配激励失当, 助长银行高管保守心态。以往经济高速增长、加之银行一定程度上的垄断经营, 客观上促成了银行的高利时代, 面对高额回报形成了金融高管年薪一般是其他员工收入的6- 10 倍、高的达到20 多倍的分配惯例, 这样的薪酬机制, 高管为守住既得利益养成了按部就班、唯唯诺诺的倾向, 难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之举, 而新常态的许多新情况是应以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与流程、主动向上级反馈基层真实情况等积极态度与行动应对的。

上述四种情形, 影响国家应对经济下行一系列政策效应发挥、制约实体经济发展, 最终也将影响银行自身的发展, 需从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稳定维护、银行内部经营评价等方面促进改变。

三、新常态下区域金融发展的建议

在经济下行、传统产业深陷困境、新兴产业尚未成熟的新常态背景之下, 金融发展要克服粗放经营、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对内提升资产质量, 对外提升服务质量, 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发展。

(一) 实施精细化管理, 不断完善金融服务

服务就是软实力, 是赢得市场份额的硬道理。在新常态下区域金融业与其他服务业一样, 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 以管理促服务, 做好市场定位, 把服务质量作为企业核心竞争的内在要求, 寻求差异化、特色化、优质化、乃至个性化经营, 从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服务理念上提升服务水平, 金融监管部门要从各项相关履职的角度促进商业银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二) 依托现代科技, 实施创新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 金融业经营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人民银行牵头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金融业要摒弃外延式扩张的传统业务老路, 要有互联网+的思维, 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坚持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业务拓展, 加大ATM机、POS机、快柜、金融IC卡多运用等金融设施建设;利用大数据知识原理, 充分发掘金融数据资源优势, 深度分析客户行为、消费习惯、投资取向、风险偏好等, 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优质服务和管理模式, 打开各类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百花齐放支持创新发展的局面, 增强金融辐射带动效应。金融管理决策层要重视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 为深化金融科技、推动金融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三) 推进产业链金融服务, 提升区域经济金融竞争力

产业链金融是银行以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产品为依托, 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为产业链上的关联企业、产品提供综合、系统、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在经济新常态下, 产业布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金融业从单一客户向产业链金融服务转变, 有利于巩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 (产品) 的市场地位, 提升区域经济金融的竞争力。就曲靖而言, 人口达650 余万人, 经济金融体量将近2000 亿, 是全国62 个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市、42 个休闲养老服务试点市、66 个物流节点建设市之一。生产流通消费能够连成较大规模效益的产业门类较多, 冶金、煤化工、特色农业、林果、生物医药、旅游等均有较完整的产业链基础, 推进产业链金融服务不仅能有效促进产业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 使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便于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保函、信用证等金融产品的推行, 也有助打破银行孤立考察单一企业静态信用的授信格局, 转而从产业链的视角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风险, 是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一条重要路径。曲靖人民银行、银监已就产业链金融服务出台专门的指导意见。

(四) 深入推进银政企对接, 促政策效应叠加接地气

实体经济最终发展是自身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与货币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效应叠加的结果, 三大宏观政策效应的最大化发挥, 需要银行部门与政府及有关经济部门、企业实体密切配合, 各项政策才能接地气、出成果。就货币信贷政策而言仅仅金融部门传导没有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是难以更好传导的。实施好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也需货币信贷政策配合。基层人民银行与银监部门一道联动各商业银行, 采取宣传金融政策、金融产品的方式与地方有关经济部门、企业实体对接金融服务需求, 是有效实施货币信贷政策的基本要求, 构筑好对接机制并有效跟踪服务, 必然会促进三大宏观政策效应叠加,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五) 加快不良贷款处置,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受经济下行影响, 行业性不良贷款急剧增加, 如果不良贷款难以及时有效处置, 银行和企业都将陷入困境。应抓住当前国家放宽不良贷款核销条件的有利时机, 紧跟各银行总行不良贷款处置步伐, 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不良贷款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出台地方支持政策, 具备核销条件的不良贷款, 协调法院及时出具裁定文书, 组织相关部门加快工作进度, 做好不良贷款核销工作, 一方面缓解因不良贷款率高居不下给银行经营带来的巨大压力, 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 以加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行业整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尚不具备核销条件的不良贷款, 要加大清收处置力度, 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维护社会信用意识。此外, 要高度重视高利贷对地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经济下行时期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的严重破坏性, 规范民间金融活动。

摘要:新常态下, 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驱动力转换, 怎样拓展金融发展的思路、理念, 是金融经营和管理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影响区域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着手, 提出区域金融发展思路、建议。

曲靖产业链金融创新 第9篇

1 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创新发展方面,广东省采取系列措施,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1.1 注重顶层设计,完善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2011年,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这是国内第一部有关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提出要加大科技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构建科技金融机构。2012年9月,广东省委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金融强省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优化创新创业投融资环境和融资支持体系,助推广东金融改革。2013年8月,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2014年2月,在全省科技金融工作会议上出台了《2014年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重点行动》,对2014年广东如何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创新发展作了具体安排。2014年6月,广东省委颁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第一个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为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创新发展指明方向。2015年7月,广东省印发了《关于升级建设创新创业金融街的试点方案》,提出加快创新创业资源集聚,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有效创新融合。2016年2月,出台了《广东省政府印发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明确指出要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质量与效率,支持广东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1.2 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佛山南海区依托佛山高新区和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已经初步建成了“一支基金、三个聚集区、三个平台、四个着力点”的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

二是推出科技创新企业“投贷联”产品。在广东省政府、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和广东银监局多方促成下,建行广东省分行与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从资金供给侧改革入手,共同建立新型的科创企业融资生态链条,发起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建粤科技股权收购基金,创新推出省内首创的基于产业基金模式的股债联动的科技创新企业“投贷联”产品,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首创“中国青年大学生创业板”。2014年,由广东团省委与广州股权交易中心联合首创的国内“中国青年大学生创业板”,主要为全国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初创企业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目前,已累计有1 043个青年创业项目在平台上挂牌展示[1]。

四是共建“广州科技金融路演中心”。2016年5月,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合作共建的“广州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正式落户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旨在为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五是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广东南粤银行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电商平台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降低服务门槛和融资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目前,该行已经推出了网络微贷产品“南粤e贷”,发布了直销银行“南粤e+”,开创了金融互联网咨询业务模式,建立起区域的跨境支付平台等多项互联网金融业务。截至2015年年底,广东南粤银行网络银行有效客户超过42万户,增长73%,而移动端渗透率超过52%,网络支付交易量达到20亿元,是2014年的4倍[2]。

六是合推科技普惠金融产品。佛山顺德区政府与五家金融机构合力推出知识产权贷、融资租赁贷和股改贷等多种政策性科技普惠金融产品,其目的是为了解除各式各样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困难,为他们提供多种方式的债权融资金融服务。

1.3 调整财政投入方式,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第一,设立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省科技厅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自2007年起,依托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推动科技部门相继设立1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风险准备金和1.5亿元联合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使得科技企业向银行业融资15亿多元,促进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杠杆效率得到最大发挥。

第二,设立产业引导基金。2011年,为鼓励和扶持我省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创新创业,广东省财政拿出20亿元的财政资金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并创新运作模式,政府不得干预具体的投资项目选择和运作。

第三,设立“粤科天使”投资基金。2014年,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粤科金融集团通过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设立了总金额高达5亿元的“粤科天使投资资金”,加大对处于早中期和成长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此外,粤科金融集团还通过开展融资租赁、知识产业质押、小额贷款等金融业务,以及设立“中环粤科”和“银河粤科”等产业投资基金,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各阶段、各环节的融资服务。

第四,设立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创业投资引导母基金。2015年6月,为呼应中央“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扶持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领域发展,粤科金融集团在广东省政府的支助下,出资7.5亿元,联合海通开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设立总规模高达45亿元的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创业投资引导母基金。

1.4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服务模式

一是成立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2007年,根据广东省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及服务需要,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旨在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项目开发、辅导和培训工作等方面的服务。

二是成立广东华南科技资本研究院。2011年7月,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相关国有科技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非企业法人机构的广东华南科技资本研究院,致力于科技资本市场、环境金融、能源金融等问题研究,探索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和新路径。

三是组建广东省产权交易集团。2013年6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以原有省级交易平台———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组建广东省产权交易集团,旨在整合省属交易场所资源,构建统一、公正、阳光的综合性产权交易平台。

四是组建粤科金融集团。2013年6月,粤科金融集团经广东省政府授权成立,以原粤科风险投资集团为基础。目前,该集团已经构建涵盖创业投资、科技金融、科技园区和上市公司平台的“3+1”业务体系和服务平台。

此外,为开展科技金融政策研究和规划制定,促进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有效对接,广东金融学院凭借自身金融学科实力及科技金融实验室研发优势,与广东省科技厅合作共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主要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信用评价、价值评估和风险监控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2 现状与问题

目前,大多数中小型科技企业仍然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风险、成本高,金融机构对中小型科技企业信贷支持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水平不高,这些因素都阻碍了科技、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

2.1 政府部门缺乏联动,信息沟通不顺畅

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的融合发展,范围广、链条长、环节多,离不开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科研单位等相关主体的上下联动与共同参与。目前,广东省各级政府虽然在科技、产业和金融的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但在推进过程中,没有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缺乏对科技金融工作的整体部署,缺少各主体之间信息共享的平台,导致需要使用信息的部门与机构无法共享或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以至于政府制定的有关科技金融的政策存在偏差。

2.2 科技投入财政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

对科技的资金投入,投资主体过于单一,一直以来都是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财政资金的投入机制不完善,导向作用不明显,无法有效调动社会资金。如图1所示,2014年,从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科技投入看,政府的财政支出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深圳最高,达到94.57亿元,占财政支出百分比为4.37,而整个珠三角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3.86%[3]。

同时,从表1可以看到,由于珠三角地区科技发达、资金雄厚、产业聚集度高,财政科技投入较多,因而科技金融发展较快。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水平不高,经济条件不够发达,财政投入不多,科技金融发展速度较慢。

亿元

2.3 金融产业发展较慢,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高

我国的金融产业发展速度较慢,相比发达国家,在运用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基金等金融工具方面创新能力不高。一方面,从我国银行业的特点来看,尽管在提供给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性产品的创新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是因其自身“体制内”的特点,提供的产品很难“接地气”,无法很好地满足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特点来看,“轻资产、高风险”的特性决定了中小型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难以对接[4]。

2.4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广东省各地先后建立了科技信贷、创投公司投资、知识产权质押和私募股权投资等融资业务,但是因资本市场的发展缓慢,许多机制还不完善,各类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仍较为缺乏,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参与不足,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尚不能全面解决科技企业融资困境。另外,目前中小微型科技企业因规模小、盈利能力相对较差,发债尚未普及,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仍然困难[4]。

2.5 专业担保机构水平有限,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

目前,广东省的担保机构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民营担保机构为辅。政策性担保机构因具有官方背景,通常会以行政手段干预信贷资金配置,从而影响担保实效;民营担保机构规模小、数量少、分布散和财力有限,远不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因为价值评估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评估实施细则和量化标准,担保机构不愿或很难对高科技产品或科技项目作出准确的评估,这样易将风险转嫁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导致资金的配置效率不高,影响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实现高效融合。

3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创新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高效的联络机制。当前,针对关于促进广东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实施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建议由省政府出面,统筹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机构和不同行业里的各类资源,从省级层面来设计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定相关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金融创新扶持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高效的联络机制,形成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合力。

二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科技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那些具有相对较多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政府部门的基础数据,在省、市两级搭建统一、完备的公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5]。引进专业信用评级机构,通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科技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同时,要建立健全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研究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信用管理办法,设立企业诚信记录“红黑榜”,引导科技企业重视自身的诚信记录;建立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公示制度,将归集到的企业和创业者的守信和失信记录予以公布,对信用良好的科技企业引导金融机构以优惠条件给予金融支持。

三是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健全完善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投向科技产业的联动机制。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的投入,建立财政科技资金的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加强对现有财政科技投入资金进行整合管理、统筹协调,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特有作用,逐步形成以财政科技投入资金为引导,个人投资、风险投资和外资等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例如,成都高新区创新融资模式,据统计,截至2013年已经成功融资103亿元,2 500多家中小型科技企业从中受益[6]。

3.2 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目前广东省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比国外以及国内的北京、江苏和上海等地,广东省还需进一步加强业务研发和创新,通过借鉴成功经验,结合中小型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一是科技支行建设方面。为提高服务水平和提升服务质量,银行业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上下足了功夫。以中行广东省分行为例,在中山大学国家级科技产业园专门设立了“中山大学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科技园服务;以政银联手的方式,携手广州市海珠区政府支持海珠区“海珠创新岛”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等项目建设[7]。

二是投贷联动方面。创新投贷联动业务模式,支持金融机构与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等风投机构加强合作,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例如,汉口银行通过创新“先投后贷、先贷后投、即投即贷”等投贷联动模式,联合君联资本、弘毅投资等风投机构,2015年全年累计为118家企业(包括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入股权资金超过20亿元。

三是抵质押贷款业务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贸易融资和存货、仓单、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贷款业务,综合运用贷款、票据承兑、保理等业务模式,推广围绕核心科技企业、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满足科技企业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融资需求[5]。例如,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订单、仓单、保单等质押业务和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业务,科技金融服务覆盖率明显提升,截至2015年年末,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余额高达1 490亿元,相比上年增加了20%。

四是科技租赁方面。创新融资租赁经营模式,鼓励和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与创业投资相结合、租赁债权与投资股权相结合的创投租赁业务[5]。例如,中关村科技租赁始终专注于为科技企业提供高效金融服务及设备租赁解决方案,走出了一条“产品个性化、服务综合化、客户集群化、团队专业化”的科技租赁之路,开创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新模式。截至目前,中关村科技租赁累计签约项目268个,服务客户160余家,租赁投放金额44亿元,平均单个项目投放金额1 642万元[8]。

五是互联网金融方面。当前互联网金融十分火热,应积极创新互联网金融业务,支持互联网企业参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信贷、众筹模式等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来自《2015年中国网贷行业半年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相比2014年年底数据翻了一番,达到2 087.26亿元;网贷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相比2014年年底增长了28.76%,达到2 028家。此外,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特点与金融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缓解融资困境[9]。

3.3 创新科技金融支撑平台,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环境

一是打造“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依托粤科金融集团,组建涵盖创业投资、科技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科技保险、科技保理、资产评估、产业基金等金融服务的专业化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创新发展的“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在投融资对接、创业路演、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可以通过中央财政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地方预算的财政拨款以及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进行筹集。在银行、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风险分散补偿机制,具体的风险分担比例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来确定。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向有条件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开展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业务。

三是完善科技保险机制。一方面加大保险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特征制定保险产品和风险保障方案,以满足中小型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保障需求;另一方面,完善保险保费补贴机制,通过加大科技保险费补贴资金投入、降低科技保险补贴门槛、开发科技保险补贴新险种、改进科技保险补贴比例、限额和发放方式等服务创新,完善保险保费补贴机制,提高投保科技保险的积极性。

四是完善金融人才发展规划。健全和完善培养、引进和留住高端金融人才的激励政策,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构建和制定与金融科技产业相融合、相配套的金融人才发展规划,加快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退出制度改革,夯实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同时,继续实施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金融人才“十百千万”工程,积极引进国际顶尖金融人才,自主培养金融骨干专业人才,消除人才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体制障碍[10]。

五是加强金融智库建设。一方面,在金融创新智力支撑上下功夫。鼓励和支持政府部门整合高等院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有效资源,继续组建类似华南科技资本研究院、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这样的金融智库,同时还可以发挥民间力量和商业机构的作用,发展和成立民间金融研究院和国际金融研究院等金融智库。另一方面,在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上下功夫。推动金融学会、金融系统青年联合会加强与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金融领域与科技领域的组织协调职能,联合开展政策宣讲、专题培训和融资推介等活动,搭建金融与科技融合的对接平台[5]。

六是健全促进融合的法制环境。可以借鉴和推广佛山经验,健全完善金融审判联席会议制度和金融监管体系,组建金融专业法庭,构建金融监管平台和金融审判领域专家咨询库;完善金融纠纷仲裁机制,建立金融纠纷仲裁机构;加强金融司法队伍建设,提高金融审判质量;完善金融执法体系,加大对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加强对金融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打击;加强金融专业知识和金融法律知识的宣传,不断提高全民金融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江珊.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点燃创新之火[N].南方日报,2016-02-24(GC02)

[2]孟扬.发展创新型金融城商行如何弯道超车广东南粤银行探索互联网金融新路径[EB/OL].(2016-05-03)[2016-05-03].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dfjr/tx/201605/t20160503_96481.html

[3]麦均洪,金江.自贸区建设与广东科技金融发展[J].南方经济,2015(6):126-134

[4]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以科技创新驱动金融创新以金融服务提速产业发展——成都高新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经验与启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5-11-30(A3)

[5]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印发《关于广东金融业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广州银发[2015]167号)[Z].广州:人民银行广州分行,2015

[6]张鹏.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09-22(A3)

[7]广东银监局.广东银行业“四种模式”提升科技企业金融服务.[EB/OL].(2016-04-01)[2016-05-03].http://www.cbrc.gov.cn/guangdong/doc Pcjg View/1EB650C9F3DC4A59BF1EC33EF665AD60/601711.html

[8]张鹏.创新科技金融模式中关村科技租赁成行业标杆[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5-12-28(A10)

[9]金小茜.2015年上半年P2P成交量达3006.19亿元[EB/OL].(2015-07-01)[2016-05-03〗.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5-07/01/c_1115787295.htm

曲靖产业链金融创新 第10篇

一、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区域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单一

尽管金融机构与区域文化产业对接, 在上市融资、信贷融资及股权融资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 但区域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拓展和创新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许多地区文化企业规模较小, 资产结构具有固定资产少、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特点, 在担保、评估等区域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 在争取银行信贷支持中往往遇到抵 (质) 押物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投资外, 这些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较少, 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也不甚畅通。

2、区域文化企业融资基础薄弱

一是信用基础欠佳。大多数区域文化企业属于小型、微型企业, 市场竞争能力弱, 资产质量低, 信用能力差。二是产业链短。大多数区域文化产品生产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 缺乏实体支撑及衍生产品, 创新能力不强, 附加值不高, 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三是没有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一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形成了一些文化品牌和项目, 但大多带动效应不强, 尚未形成区域文化产业集群。

3、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环境亟待优化

一是信贷支持总量小。金融机构向文化企业尤其是区域性文化企业发放贷款少, 即便在金融与区域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北京市, 文化创意产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也不足1%。二是区域化的金融产品包括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目前, 符合区域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创新产品稀缺, 银行贷款仍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方式为主, 手续复杂, 周期长, 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方面创新不足。三是征信体系尤其是区域文化产业征信系统及环境建设尚不完善。四是担保体系不健全。区域文化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普遍缺失, 不易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保险广度与深度不够, 不能满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化和产业化需求。

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文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核心是无形知识产权, 这种无形知识产权几乎不需要消耗自然资源, 不会破坏环境, 而且还有利于营造更人性化、更和谐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文化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初始生产成本非常高, 但后期边际成本非常低, 也就是说初创期的创作 (创意) 、研发费用高, 但当形成规模优势后, 其复制、流通、传播成本会相对降低, 进而通过广泛传播、综合开发、品牌经营等方式延伸产业链, 实现利润最大化。世界文化传媒巨头的经营实践也表明, 虽然内容产品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但70%左右的利润是来自全球化的传播和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因此, 文化企业表现出的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不同需求特征, 使得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当前,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二者有效结合, 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金融资源支持文化产业优化配置, 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是我国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由外生扩展向内生增长的内在要求。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和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 (见图1) 。只有实现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支持的有效统一, 才能真正实现内生需求与外部供给的有效对接, 最终完成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功能。其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文化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由于其边际收益较低, 难以获得足够的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支持。而通过创新金融制度改革、消除信贷体制弊端、鼓励民间资本注入、支持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等方面对金融资源实施政策性引导, 可以提高资本逐利动力, 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当文化企业发展到具有较高的边际收益, 文化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优势得以显现后, 政策性金融支持方式可以选择退出, 由商业金融取而代之。另一方面, 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主要表现在通过资金募集与并购重组对企业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以助推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规模化发展。在初期阶段, 由于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 银行一般不愿独自承担较大的风险。而直接金融, 即直接通过资本市场的资金募集功能所表现出的风险分散特性, 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弥补间接金融的缺位。

三、地方探索和创新

基于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 长春市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会、建立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示范区等形式, 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人民银行长春支行推动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积极参与下, 吉林省文化产业支持信贷力度不断加大, 金融对文化企业支持的信贷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末, 全省文化产业类贷款同比增长38.4%, 高于全省平均贷款增速。信贷投入已覆盖文化产业中的十大行业, 并对广播电视业、文化旅游业、动漫网游业进行了重点支持, 这三个重点领域贷款占比高达62.5%。

在政府积极引导下, 吉林省各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在原有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创新, 摸索出多种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其中, 较为成功的有三种模式。

1、“金种子”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模式

在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的推动下, 通化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省农村信用联社通化办事处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成立了通化市“金种子”文化产业扶持基金, 由通化市财政每年出资100万元注入基金, 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已获商业银行贷款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包括全额贴息、部分贴息等多种方式, 引导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文化产业;同时与吉林省农村信用联社通化办事处签订了授信协议, 以基金为担保, 以1:10的比例放大贷款金额, 搭建文化领域政、银、企合作平台。截至2011年末, 通过“金种子”文化产业扶持基金平台, 已累计发放贷款1115万元。而通过“金种子”文化产业扶持基金带动投入到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中社会资本达到了2.3亿元。

从财政专项资金中安排专款财政资金, 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 开辟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新途径。

2、中小文化企业贷款模式

针对中小文化企业可抵押资产少、传统信贷产品难以适用于文化产业的实际, 吉林银行开发了“中小企业文化创意贷款”, 这项金融创新规定:“从事文化产业的小企业客户, 可以依其自有的知识产权、收费权等无形资产作质押向吉林银行申请贷款。”该产品在担保方式上对传统方式进行了创新, 降低了文化企业授信准入门槛, 解决了部分文化产业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中小企业文化创意贷款”方式, 三年来给予长影世纪城有限公司2亿元无抵押贷款, 支持了长影世纪城建设发展, 使其成为吉林省内最大的游乐园;向吉视传媒的授信额度已达2.7亿元。截至2011年末, 吉林银行对文化企业发放贷款余额已达5.77亿元。

3、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对接平台模式

人民银行白山市中心支行依托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 搭建“文化企业—担保公司—金融机构”三方的沟通联系平台, 实现融资信息共享,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用信息服务, 有效解决了文化企业融资信息与金融服务之间无法实现快速对接的问题。同时, 通过组织召开金融机构联席会议、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座谈会等方式, 向金融机构推荐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 让金融机构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前期考察、规划乃至后期开发的全过程, 对重点文化项目的开发建设进行可行性和营利性论证。

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优化文化企业外部生存环境

一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风险补偿等方式, 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或项目, 从政府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银行贷款贴息支持, 对新增文化产业贷款或担保代偿形成的损失给予补偿,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贷款份额。同时, 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 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扶持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二是加强政、银、企合作。由文化主管部门向金融机构推荐需要扶持培育的文化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 通过多部门联合举办文化产业银企对接会、洽谈会、推介会等形式, 构建文化产业项目融资平台, 促进政、银、企合作。三是规范和完善对专利权、版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流转和托管的管理办法, 培育流转市场, 突破文化产业融资难的基础性制度障碍。四是建立文化产业投资信息服务平台, 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并为其提供信息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或发布相关信息和动态数据, 为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进入文化企业投资提供详实可靠信息。

2、重视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一是量身定做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 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予以支持, 在担保条件、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文化企业设置有别于工商企业的信用评级模块, 应制定版权质押贷款指引和并购贷款指引, 为文化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创新信贷模式, 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商业银行要掌握文化企业运营方式和特点, 弱化对财务指标的考核, 转变以机器设备、厂房等有形资产为抵押品的传统担保方式, 积极施行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电影制作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担保方式, 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扩大抵 (质) 押范围, 丰富融资品种, 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 (质) 押物的问题。三是制定针对文化企业的授信制度, 简化审批程序, 缩短审批时间, 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四是加强与产权交易、信托、证券等机构的合作, 为文化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文化企业正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实, 建议建立相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措施, 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五是针对资产规模小、尤其是租赁经营的民营文化企业, 研究开发针对法定代表人的信贷品种, 由法定代表人作为承贷主体, 贷款用于企业经营, 并由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 以更好地解决部分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对一些资金需求小、频次多的中小型文化企业, 可实行“一次核贷、周转使用”, 缩短企业融资期限, 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

3、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中介组织

一是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 做好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培训和推介工作, 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优先将符合上市条件的文化企业列入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二是创新保险产品。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和保险资金的融资功能,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 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 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 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 演艺、会展、动漫、游戏、各类出版物的印刷、复制、发行和广播影视产品完成险, 损失险等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需求的新型险种。三是借鉴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成功经验, 拓展现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 将文化产业纳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服务范围, 多渠道分散区域文化产业风险。适当放宽准入条件, 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产业。建立平台为项目孵化和进入成长期提供全方位支持, 推动区域新兴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攸芸:创意城市与文化产业[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3]祁述玉:文化产业案例精选[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1.

上一篇:综合损失下一篇:失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