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感受

2024-08-06

高中数学教学感受(精选12篇)

高中数学教学感受 第1篇

一、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使音乐教育拥有了新的跨度, 让教学有了很大的提升, 当然难度自然也加大了。由于普通高中之前在音乐教学上的重视度不够, 造成了现阶段高中音乐教学出现了很明显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学习音乐方面, 学生总是太被动, 没有学习的热情

对于一些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音乐没有太多的热情, 学习的过程太过功利化, 单纯是为了高考而学习。在音乐特长班里, 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挖掘自己的音乐潜能, 进而造成对音乐学习没有了动力和热情。

2. 在音乐教材内容方面, 学校总是不按照要求去做, 随意进行改动

现在一些普通高中对音乐课总不能进行规范教学, 随意改动教学内容, 不按照教材教学。这使得学生无法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 无法提高他们的音乐赏析能力。

3. 音乐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落后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但有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只是一味地“满堂灌”, 在课堂上跟学生并没有互动, 整个课堂就很死板、枯燥, 使得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兴趣, 从而不参与课堂活动, 更不能通过课堂来发散思维, 进行音乐创作。

二、对高中音乐教学创新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高中音乐教学应该从加强自身的建设做起,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 这是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关键。本人通过对音乐教学方面的研究, 总结出了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创新的经验。

1. 音乐教学内容要进行扩展、丰富, 为转变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不再为单一的、没有现实意义的学习内容而感到苦恼。教师应该着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根据学生的需求, 并结合他们的爱好和兴趣, 对课堂进行整合;应该适当保留一些经典课堂内容如《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之声》《哆来咪》等音乐剧, 还要对单元结构进行调整, 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模块, 使课堂内容更丰富, 转变学生对音乐教学方法的认识, 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教师还可以进行选修课方面的扩展, 让音乐教学更丰富多彩, 为音乐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

2. 要建立表现平台, 让学生更自主地学习。

在高中容易有一种现象, 那就是对教师有着普遍的依赖性, 所以教师应该构建一个互动的平台, 让学生能进行自我规划, 不再被动地学习;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桥梁, 让课堂内外都有展现交流的平台,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使学生成为课堂内外的主体, 学生不再完全依赖教师, 而能通过自己对知识的学习和获取, 加深对音乐的认识, 让音乐深入到自己的内心。

教师在课堂播放音乐时, 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用心去聆听。在音乐鉴赏教学方面, 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紧跟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通过进行师生互动的点评环节,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从而, 学生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某些不足和要改进提升的地方。

自主学习要成为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主流, 在课外也要进行音乐方面的学习、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与音乐相关的活动, 如才艺比赛,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赛的作品, 并且教师可以进行该方面的指导, 从而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在整个活动中, 没有参加比赛的学生也能通过为参赛选手加油鼓劲等方式提高学习音乐的热情。整个过程是一个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而活动的举办也会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会更加爱音乐, 乐于学习音乐。

3. 学生评价要有差异性

在音乐新课程改革中, 学生评价要深入整个过程, 对学生个体差异要进行关注。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仅在学期末进行结果考评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并培养和评价这种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肯定会有所差异, 对于差异, 教师应该更开放和多元地进行评价, 而不只是对传统知识技能进行单一的评价。这让学生更乐于展示在音乐方面的个性, 根据自己的特长定考核项目, 让学生对考核不再有抵触心理, 更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很大的转变。

综上所述, 在高中音乐教学创新中, 要以音乐审美为中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深入挖掘,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对于音乐教学自身建设来说, 教师要逐步完善教学当中所形成的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要积极带动学生的主动性。总之, 素质教育中音乐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音乐课堂, 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的大前提下, 探究音乐教学创新, 不仅要从实际出发, 还要在改革中对过去进行总结, 并做进一步发展, 以谋求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音乐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慧冰.试看高中音乐课程改革[J].在线学科教学, 2009 (2) .

高中数学教学感受 第2篇

新课程把高中的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包括5个模块,功10学时,是所有高中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其内容的确定本意是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教学需求;二是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教学准备。可以说必修课程教学的好与坏基本决定了整个高中的情况。在两年的必修教学中我对新课改的精神有了深入的理解,在具体教学有许多困惑和感受,在此提出和大家讨论。

一、五个模块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问题

我们知道,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性,不能随意更改和添置。先我们来看看5个模块的内容: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内容不仅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而且增加了算法、概率、统计等近代数学的内容,问题是这样呈现会易于学生接受吗?每个模块基本是独立的,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紧接着学习下一个,完全不明白它们有什么联系(其实老师们也不清楚),让很多学生苦恼,带来了很多弊端。举个例子,必修3里三个内容怎么去安排?它和前后的教学有什么联系吗?其实总体的安排依照螺旋式上升是可行的,但怎么做到每一个平台上能够承前启后,紧密相连,是须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情景的引入问题

加强数学应用已经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过分注重从实际情况的引入也会产生负面效应。首先如果不根据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绞尽脑汁地“创设实际背景”可能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教学行为。一方面,教师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寻找与该数学问题相温和的实际模型(并且实际模型涉及的知识面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虽然这样做可以拓宽教师知识面,但相应地牵涉了过多精力,牵制授课时间,使授课的重点发生偏移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实际问题的情景创设往往忽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不利于学生对 数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知识网络的构键。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生,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数学老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其研究的方法,这也是我们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的一种体现。因此,有必要将一些从数学到数学的引入方法穿插其中,顺畅地进行数学研究。综合起来,我们要做到:一要灵活选择从数学到数学和从生活到数学的引入方式;二是要注意这两种引入方式的有机结合。这种灵活的互补性引入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理念。

三、探索情景的创设问题

新课程特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与学生探索,少一些生硬的灌输。那么探索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激发学生和好奇心和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会科学的探索方法;三

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感悟数学创造的艰辛和乐趣。所以创设的情景要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能让学生只感受到是老师让自己做的,却不知道教师为什么要让自己去做这些探索。

例如正弦定理的引入,课本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出三角函数的定义,然后教师变形“发现”直角三角形满足正弦定理,接着师生一起证明一般三角形是否满足正弦定理。看上去很完美,但这里隐蔽地存在两个问题: abcba①由 sinA,B得出正弦定理 sinAsinBsinC是有一困难的,老师在 sin abc  时,如果能先利用这里的导向痕迹很明显。在这里得出 sinA sinBsinCababc 进行必要的按时,从对称的角度促使学生得出 sinAsinBsinAsinBsinC

在欣赏直角三角形美的时候,学生往往以为这是直角三角形的角、边特有的关仪,不太容易a

想到进行推广(如一般三角形能有 sinA吗?)教师抓住学生对美的追求心理后,肯定会提出一般三角形能否满足的问题。

②如此小的“样本”我们凭什么会“怀疑”其他三角形也会满足?此时教师就应该采取增加“样本”以增加信度的手段;找另外的特殊三角形进行验证。例如血色怀念感容易想到等边三角形,进而去引导学生验证等腰三角形是否也满足等。当学生发现自己所举的三角形都满足正弦定理时,教师才与学生探讨一般三角形是否也满足正弦定理。其实,如果教师采用上述方法通过活动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得出正弦定理后,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会“激活”:“直角三角形的边角还有很多关系,能否与刚才一样进行推广呢?”结果在边角关系中(最典型的是勾股定理)的“推广中”“发现”了余弦定理!

ccc

四、数学学习的态度问题

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数学是冷冰冰的不受人喜欢,这是大部分学生对高中数学的评价。对这个问题,我大概随机抽查了一些同学,代表性的有:

学数学,就是老师讲,我们学,老师举例子,我们找着做

数学很多东西生活中都不用不到,当时听明白了,但过一阵子就忘了

数学只能一步步的推导,逻辑性太强了,不像化学课,还有实验上,太机械了

就是做题啊,一张纸、一枝笔苦思冥想,一晚上都做不出一个题,书呆子才喜欢

很多时候数学做得对或错,做得好与坏,自己最搞不清楚了,总是迷迷糊糊。

这些诸多数学态度,都是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教法、别人的看法及自身的体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不好的数学态度只能带来恶性循环,导致数学的学习效率低下,那么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呢?

首先,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知道成绩不是最终的评价。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习的能力,像学生学习数学时的自信心、勤奋、刻苦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等意志品质更是要考察的评价内容。这就是新课改强调的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其次,加强教学中数学审美感的培养。我们可以做好教材分析工作,明确教学内容中哪些部分蕴含了美的因素,体会出这些美的因素,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准备.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示引导,让学生经历发现美的过程,去亲身体会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

以上的内容都是这两年来我在教学中的亲身感受,有些可能还很幼稚,但它确实代表了我的思考。我想: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通过不断的自我思考,自我调整,才能真正地发挥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

参考书籍: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2)《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

(3)《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4)《中学数学方法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数学教学感受 第3篇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既要深入浅出地剖析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并熟练地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系统掌握中学政治课所涉及的内容体系及其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为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尽可能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中摄取一些很有价值的素材,借助于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记忆更加深刻。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生活为本的新教学理念,尝试创设课堂情境,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使枯燥的书本知识鲜活富有趣味性,下面就将本人在教学实际中的感受和体会作为引玉之砖,不揣冒昧的和同行们一起分享: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众所周知,影响课堂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课堂之内的各种因素,而且有课堂之外的各种因素。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激发兴趣,巧设悬念能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设计出一个有特色的导入。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

其次,讲授生动形象,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再次,结尾引人深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高潮。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知识,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可以号召式结束,诗词抒情式,含蓄式,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如哲学部份用图式说明法结束比较好,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辨证法以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为中心;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法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用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从其方法论意义看,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

以上三方面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如果能较好的融入意境,达到意境完美、情景交融、心与物的交汇。那不仅能扣人心弦,深化教育内容,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营造活跃有趣的课堂探究气氛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解读和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欲罢不能”地自主探究。为此我们一改过去传统的“一言堂”方式,而以“辩论”、“小品”、“采访”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营造活跃有趣的课堂探究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我的做法是:课堂上适当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用于讨论,同时,还自主开发了一门名为“政治辩论”的校本课程,以政治课上的某些问题作为辩论课题,以辩论比赛作为基本形式,吸引对政治课具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发挥教师在课堂情境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多次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深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要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思维状态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当发现他们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否则课堂教学效益就会降低,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

高中数学教学感受 第4篇

一、知识情景的引入问题

加强数学应用已经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 但过分注重从实际情况的引入也会产生负面效应。首先如果不根据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 绞尽脑汁地“创设实际背景”可能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教学行为。一方面, 教师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寻找与该数学问题相温和的实际模型 (并且实际模型涉及的知识面应该是学生熟悉的) , 虽然这样做可以拓宽教师知识面, 但相应地牵涉了过多精力, 牵制授课时间, 使授课的重点发生偏移的现象。另一方面,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生, 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数学老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其研究的方法, 这也是我们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的一种体现。因此, 有必要将一些从数学到数学的引入方法穿插其中, 顺畅地进行数学研究。

二、探索情景的创设问题

新课程特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与学生探索, 少一些生硬的灌输。那么探索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学会科学的探索方法。三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感悟数学创造的艰辛和乐趣。所以创设的情景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不能让学生只感受到是老师让自己做的, 却不知道教师为什么要让自己去做这些探索。

三、数学学习的态度问题

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数学是冷冰冰的不受人喜欢, 这是大部分学生对高中数学的评价。

1.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 让学生知道成绩不是最终的评价。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效果, 学习的能力, 像学生学习数学时的自信心、勤奋、刻苦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等意志品质更是要考察的评价内容。这就是新课改强调的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2.加强教学中数学审美感的培养。我们可以做好教材分析工作, 明确教学内容中哪些部分蕴涵了美的因素, 体会出这些美的因素, 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准备。3.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示引导, 让学生经历发现美的过程, 去亲身体会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

高中数学教学感受 第5篇

在十几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时常听到学生这样的抱怨:“物理太难学,难于上青天,”和学生谈心时,学生经常问我:“老师,你上课时讲的知识点和例题的分析求解过程,我都能听明白,但是课后自己拿出同类型的习题仍然做不出来;”经常有同仁说:“教物理是出力不讨好,出的力比哪科都多,但每次考试的成绩是各科中最低的,同时也是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的科目;”文理分课时,由于物理学不懂,许多学生不得不选择报考文科;„„面对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作为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的我感到非常的心痛,相信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的同仁们和我都有同样的感受与体会!学生之所以认为高中物理难学,和初中物理无论是从物理知识的难度和深度,或对学生物理考察的要求和层次甚至是学习物理的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别;

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

高一第一学期所学的:第一章:直线运动,第二章:力,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章:物体的平衡等本身就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第一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第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不改变物体平衡的规律。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

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些问题中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高中物理还强调:

(1)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容易出错。

(2)注意运用图象:图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我们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

(3)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台阶产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这种在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被称之为台阶。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分析,产生台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是第一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适应。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第二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领域过度。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3、从通常是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包括判断、推理、假设、归纳、分析演绎等)的过度是第三个原因。

初中生进入高一以后普遍不会解题,要么就乱套公式,瞎做一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4、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上,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是第四个原因。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至关重要手段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高中物理中的矢量概念和运算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困难的。建立这个概念,掌握其运算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再考虑到个别数学工具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数学知识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事实。那么,这个台阶就更为突出了。

5、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是第五个原因。

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6、学习状态、情绪调整和适应过程不够及时是第六个原因。

高一新生是刚经历初三一年的奋力拼搏参,参加完激烈的中考竞争,无论是身心还是学习情绪都处于懈怠状态,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来接触和初中物理差别很大但又是对今后物理学习至关重要的高一物理阶段。无论是从身心、学习方法、学习难度和深度,心理准备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准备好就仓促投入新的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过程中,其在一边慢慢适应各种陌生的东西例如环境、同学、老师和新学习要求,一边学习高中物理最关键和最难学的高一物理。等到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等各方面都慢慢适应了以后,结果发现高一物理关键的学习阶段和最最基础的知识点自己都还没有学好,自然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的很困难。

面对上述物理的学习困难,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物理难”这三个字已经深入到学生的骨子里,从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怯学厌学甚至敌对的情绪。这样一来,试问学生物理能学好吗?学生愿意学物理吗?学生对物理能有兴趣吗?答案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的老师怎么办呢?我想作为从事高一物理教学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刚入学的高一新生认识到高中物理不难学,能学好,逐步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一点甚至比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根据我的经历与感受,从事高一尤其是必修一物理教学的老师,开始实施教学要注意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学生实际及高一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开始时放慢教学的节奏,使学生能适应高中教学的同时,也能赶上老师的教学节奏,使学生不掉队。

高一是学习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方法的至关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后续物理能否学好学懂的关键。而学生刚参加完激烈的中考,身心、学习情绪都处于懈怠状态,来接触和初中物理差别很大但又是对今后物理学习至关重要的高一物理阶段。无论是从身心、学习方法、学习难度和深度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准备好就仓促投入新的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过程中,其在一边慢慢适应各种陌生的东西例如环境、同学、老师和新学习要求,一边学习高中物理最关键和最难学的高一物理。学习的的效果就可想而知。等各方面都慢慢适应了以后,结果发现高一物理关键的学习阶段和最最基础的知识点自己都还没有学好,自然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的很困难很吃力,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实施初始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的梯度性,适当放慢教学的节奏,使学生能适应高中教学的同时,也能赶上老师的教学节奏,使学生不掉队。

2、授课时注重从最基础的知识点着手,从最基本的习题练习着手,使学生能学懂、题能做,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结合高一学生学习的实际和高一教材教学要求的实际,从最基础的知识点着手,从最基本的习题练习着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起来容易,能学懂,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只要在基础上下功夫,来吸引学生,使他们能学懂,愿意来学物理,只要他们肯学,物理就能学懂,就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兴趣有动力,再慢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来学习物理。反观我们在功利性教学模式的推动下,又有几个人按照这个原则来实施和安排教学。无论是课堂上例题的讲解,课后学生的作业、练习、平时的定时练、月考、课外的辅导资料所选取的题目,多偏向于是今年或往年某省某地区的高三练考试题或高考试题。我们总是怕选取的题目难度不够,怕把学生锻炼不好,怕没有使学生的思维提炼到新的高度,怕适应不了将来高考的要求。但是我们最终发现我们这样的做法在拔高个别的同时却打倒了一大片。并且给学生造成了物理难学,学不懂的假象。

3、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学习资料的完成情况做到,促使学生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好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帮助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物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枯燥乏味,耗时费力,见效很慢的过程。面对高一学生学习科目多任务重的现实,大多数的同学在几次作业完成的过程后发现,物理作业完成时用时太多而且困难大,显得有点浪费时间,对其他科目作业的完成影响非常大,这是大多数的同学就会在以后的作业中把物理安排在其他作业做完之后,再来完成物理作业。久而久之,会形成这样的习惯,等其他科目作业做完之后,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简单就做,稍有困难就不做,长此以往会形成学生不愿去学习物理,不学习物理就学不懂物理,学不懂就显得物理难学,难学就越不愿花时间去学物理,这样会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作为老师要勤检查,勤督促,促使学生树立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坚强学习意志,才能逐步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教学感受 第6篇

音乐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一切从学生的角度着想,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进行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用最轻松和愉悦的教学手段来给学生营造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归纳总结出在高中音乐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和谐、融洽、愉悦的音乐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感受音乐之美,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一、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进行创造

“音乐,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更是陶冶性情的炉火。”这是我们伟大的艺术家冼星海说过的话。而音乐在学习和生活中也的确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不断地拓宽我们的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但能够放松学生的心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带给学生无穷的美的享受。

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很多高中学生都十分喜欢听音乐,却特别不愿意上音乐课。究其原因,一是音乐课本中的音乐知识在形式上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相差甚远;二是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形式也比较枯燥和乏味。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教师必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创新来改变现有的音乐教学现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改善和创新,让学生在喜欢流行音乐的基础上逐渐地喜欢民族音乐和经典音乐,在生活中也更加懂得欣赏音乐,与音乐结为最好的朋友。因此,一名出色的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音乐也更加喜欢上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快乐的学习和欣赏,并进行快乐的创造。

二、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只重视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本身的知识点和歌唱的技巧。这样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除了讲解音乐知识就是训练学生唱歌的技巧。这就导致了音乐课程的枯燥和乏味,学生几乎是在不断的知识记忆和技巧训练中度过了高中三年的音乐课程,却没有在音乐课堂中寻找到音乐本身的魅力和灵魂,更没有体验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反而觉得音乐更加的抽象化、概念化和专业化,从而使很多喜爱音乐的学生也望而却步。

现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人心,新的音乐教学标准也已实施。想要真正地改善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让学生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寻找并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教师首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保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加符合及适宜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程来为学生创设更加愉悦和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中的情感,欣赏音乐的表达魅力,并在欣赏的过程中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

例如,欣赏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时,由于音乐作品的内涵比较深厚,情感比较浓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用故事的形式将小姐妹在草原中发生的故事讲述给学生,用语言的魅力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这样,学生就会对这首乐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快乐地走进高中音乐教学课堂,并时刻保持积极学习音乐知识的心态和体验。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的观念和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然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主动地学唱这首歌曲,并分析和体会歌曲中的情感,模仿其音乐的表现特点进行自己独特的创造等。

三、音乐教学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音乐文化品位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着。经过长期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和接受音乐知识的途径并不是只有课堂教学这一种,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获取音乐教育。这样,学生的视野才能够更加广阔,对音乐文化的体会才会更加准确和深刻。为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让音乐教学能够在语文、数学、历史、美术等教学中得到体现。例如,学习音乐作品《幸福在哪里》时,教师可采取听说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很快地学会歌曲。教师可在语文知识的帮助下让学生深刻理解幸福,并且找到了假声演唱的技巧,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要求,促进学生获得圆润甜美的歌唱音色。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较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快乐地学习,顺利地创造。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韵律十足的健美操动作来配合不同的音乐节奏、节拍和情绪;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汉语和英语的互唱来体会两种语言的不同,并且感受到音乐知识的伟大;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学习不同国家或是区域的历史来感受不同阶段和国域的乐曲,感受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体会音乐中包含的美感,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更加直观、更易理解的特点,真正做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只有各学科间的教学相互促进和结合,才能够在融合式的音乐教学中突出音乐文化路线,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并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音乐知识的理解与表现拥有一定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作品之一,不但要创造音乐教学环境和内容,还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教师只有把音乐创造放在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上才能够确保音乐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在欣赏和感受音乐的同时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从而使音乐知识和音乐作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之中。

总之,我们要把音乐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魅力,进而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效率。

高中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审美感受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感受,诗意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的写景散文, 作者郁达夫用不同的写作手法, 描绘了一幅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一位语文教师选用这篇文章上了一节公开课, 在这节课上, 他先介绍了学习目标, 接着概括了五幅图画的情境, 最后总结写作特色。在概括五幅图画时, 分组布置任务, 并挑选一些“优胜” (与教参答案一致) 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匆匆而过。这期间, 学生既没有细细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字, 也没有体验到冬天的味道, 只是单调而机械地记下了黑板上的文字:冬日曝背图、冬日植物图……整堂课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跑到终点, 学生被一根无形的鞭子催促着, 得出了几个所谓的“答案”, 教师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位特级教师在评课活动时指出:“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把教学目标直接定位于高考, 直接瞄准结果而轻视过程, 把学生教‘死’了。”“把学生教‘死’了”一句唤醒了我们的思考:当我们总在抱怨学生不爱学习语文时, 是否也应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到底缺失了什么?

一、走出“失意”的课堂

最有语文味的课堂, 是属于心灵、属于美的。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

1.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审美感受, 这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

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 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语文教学目的从功利角度来说, 是为了髙考, 但更重要的意义是让学生领悟文学的博大精深, 感受文字的精神精髓, 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只剩功利、缺失审美的民族是可怕的。

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地感染一代又一代学生, 其魅力就在于这些文章是真、善、美的化身。“亭亭如舞女的裙”的荷叶“, 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月光, “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 视功名为“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的崔莺莺……这些美, 无论是自然美, 还是人文美;无论是悲剧, 还是喜剧, 都能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教学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学生课内的审美感受是其建立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美学大厦的基石。因此, 语文教学不能忽略学生的审美感受, 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审美留一片诗意的天空。

2.学生审美体验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审美感受与其对基础知识、技能的认识是相互作用的。美的东西令人同情、爱慕、追求, 能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感染心灵。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 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一篇美文也同样, 它本身具有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力量, 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塑造的作用是巨大的。

如果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感受, 就会平庸无奇、枯燥乏味, 就很难产生撼人心魄、体现师生本质力量的优质教学效果。引人入胜的教学, 以其人格美、意境美、情韵美、语言美等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使情感受到感染, 个性得到陶冶, 精神得到净化, 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因此, 单从教学功利性来看, 教学审美对语文教学具有升华作用。学生的审美认识,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认识之后又激发了审美, 有利于审美的提升。鲁迅先生说得精辟:“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 就是于他有用……美的愉悦的根底里, 倘不伏着功用, 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可见, 学生的审美感受对语文教学发挥着间接的功利作用。

二、走进“诗意”的课堂

1.智慧的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美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善于从文章中感受美、提炼美。古罗马诗人赫拉休斯在《诗艺》中提到:“你自己先要笑, 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 你自己得哭, 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教师要善于从文章里感受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等, 并能提炼这些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走入美的殿堂的一条通道。我曾听过一节《记念刘和珍君》的常态课, 授课教师用自己的慧眼发现了鲁迅诗性的语言, 并用自己的慧心改编了鲁迅的语言, 其中一段是这样改编的:

惨象

已使我目不忍视

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

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

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位语文教师把鲁迅先生那汹涌澎湃的情感、沉着冷静的理智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节课学生懂得:感情愈和理性结合, 就愈高贵, 到了极致, 就是诗, 就是哲学。我相信, 只有这样善于发现美的教师, 才能教育出诗性的学生。

2.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感受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有其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有着独具个性的喜怒哀乐之情。同样一篇文章, 有的学生则流连忘返、爱不释卷, 有的学生却味同嚼蜡、弃如敝屣, 这是因为学生的审美标准不一样。如读《红楼梦》, 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掌握正确的评判标准, 从而改变学生的审美认识, 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对于《江南的冬景》一文, 有的教师就教得很有语文味:

【教学片段】

请学生朗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师:作者本来要写“江南的冬景”, 为什么先写“北国的冬天”?

生:对比, 突出江南冬景的美。

师:好, 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默然, 都表同意)

师:作者在写北国冬天的时候, 选取了哪些细节?

生: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大年夜、元宵节。

生:围炉煮茗, 吃萝卜、雅儿梨。

师:这些细节, 表现了北国冬天什么样的特点?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热闹, 怀念。

师:作者在写江南冬景的时候, 选取了哪些细节?

生:落叶满街, 太阳一出来, 鸟雀便又吱叫, 老翁小孩晒太阳、谈天。

生: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 清早地里放出水蒸气。

师:这些细节, 表现了江南冬景什么样的特点?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可爱, 温馨。

师:大家再思考一下, 作者写北国的冬天, 是为了与江南的冬景形成对比吗?

生:不是。那是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不同。

师:那么应该是———

生:比较两者不同的美。

上面的教学片段, 学生答案出现错误时, 教师并没有直接纠正, 而是循循善诱引出答案, 既和学生一起品味了冬天南北不同的风味, 感受了民俗的温情, 又帮助学生弄清了“对比”与“比较”的区别。学生既获得了知识, 又享受了风景与民俗。教师的教学既注重了学生的审美感受, 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这是一堂具有诗意审美的语文课。

课堂教学开放了, 学生的参与加强了, 探索的兴趣渐浓了, 提问也越教越多了, 课也就上到学生的心里去了。

3.审美的课堂———引导学生表达美

闻一多先生在新格律诗运动中提出了“三美”的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相信这对我们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很有启示和借鉴作用的, 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落实朗诵音韵美、文字结构美等。

教学是传播人类经验和启智益德的师生双边活动,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 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入内;教师的语言如春风, 能吹开学生审美的花朵。李白《将进酒》中的狂放,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革命豪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淡淡的喜悦与忧伤, 都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而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明白:声音, 也可以复活作者及人物的情感。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 可以表达崔莺莺泪水里的柔情与不舍;归有光叹息中的思念与悲慨;张洁对人生四季的沉思与期待……声音可以表达美, 文字也可以表达美。我教《听听那冷雨》一文时, 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我比较满意。在赏析余光中先生那些在字里行间的故乡情结时, 我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中学学过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学生朗读后, 我提出一个问题:“大家能否将《听听那冷雨》中的语段改编成诗?”学生劲头十足, 改编的效果也很好。有位学生是这样改编文章的, 最后一段写道:

一位英雄

经得起多少次雨季

他的额头

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

他的心底

究竟有多厚的苔藓

厦门街的雨巷

走了二十年

与记忆等长

一座无瓦的公寓

在巷底等他

一盏灯

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家

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

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

古屋不再

听听

那冷雨

三、走出与走进的思考

改编也许是学生写诗的第一步, 有了这样的第一步, 一定会有人更多地去关注诗, 从而走出第二步———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更是教师指导学生提升个体审美的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应该重视学生的审美感受, 而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应付考试的机器。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认识, 更要塑造学生的心灵, 从而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从教学的终极目标来看, 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汪刘生.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6.

[2]列宁.列宁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周杨,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高中数学教学感受 第8篇

音乐课堂中, 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一切从学生的角度着想, 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进行教学设计,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用最轻松和愉悦的教学手段来给学生营造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 我归纳总结出在高中音乐的日常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为学生创设和谐、融洽、愉悦的音乐课堂情境, 让学生能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感受音乐之美, 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一、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励学生进行创造

“音乐, 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音乐, 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 更是陶冶性情的炉火。”这是我们伟大的艺术家冼星海说过的话。而音乐在学习和生活中也的确陶冶着我们的情操, 不断地拓宽我们的思维, 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作品的欣赏, 不但能够放松学生的心情,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带给学生无穷的美的享受。

经过调查研究表明, 很多高中学生都十分喜欢听音乐, 却特别不愿意上音乐课。究其原因, 一是音乐课本中的音乐知识在形式上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相差甚远;二是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形式也比较枯燥和乏味。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教师必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通过自己的创新来改变现有的音乐教学现状,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改善和创新, 让学生在喜欢流行音乐的基础上逐渐地喜欢民族音乐和经典音乐, 在生活中也更加懂得欣赏音乐, 与音乐结为最好的朋友。因此, 一名出色的音乐教师, 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喜欢音乐也更加喜欢上音乐课, 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快乐的学习和欣赏, 并进行快乐的创造。

二、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只重视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本身的知识点和歌唱的技巧。这样在音乐课堂中, 教师除了讲解音乐知识就是训练学生唱歌的技巧。这就导致了音乐课程的枯燥和乏味, 学生几乎是在不断的知识记忆和技巧训练中度过了高中三年的音乐课程, 却没有在音乐课堂中寻找到音乐本身的魅力和灵魂, 更没有体验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反而觉得音乐更加的抽象化、概念化和专业化, 从而使很多喜爱音乐的学生也望而却步。

现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人心, 新的音乐教学标准也已实施。想要真正地改善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让学生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寻找并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教师首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确保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加符合及适宜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程来为学生创设更加愉悦和轻松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中的情感, 欣赏音乐的表达魅力, 并在欣赏的过程中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 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

例如, 欣赏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时, 由于音乐作品的内涵比较深厚, 情感比较浓厚,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我首先用故事的形式将小姐妹在草原中发生的故事讲述给学生, 用语言的魅力来打动学生, 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这样, 学生就会对这首乐曲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能快乐地走进高中音乐教学课堂, 并时刻保持积极学习音乐知识的心态和体验。同时,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的观念和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然后,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主动地学唱这首歌曲, 并分析和体会歌曲中的情感, 模仿其音乐的表现特点进行自己独特的创造等。

三、音乐教学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音乐文化品位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 他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着。经过长期实践表明, 学生学习和接受音乐知识的途径并不是只有课堂教学这一种,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获取音乐教育。这样, 学生的视野才能够更加广阔, 对音乐文化的体会才会更加准确和深刻。为此, 我们一定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让音乐教学能够在语文、数学、历史、美术等教学中得到体现。例如, 学习音乐作品《幸福在哪里》时, 教师可采取听说结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很快地学会歌曲。教师可在语文知识的帮助下让学生深刻理解幸福, 并且找到了假声演唱的技巧, 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要求, 促进学生获得圆润甜美的歌唱音色。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较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确保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快乐地学习, 顺利地创造。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韵律十足的健美操动作来配合不同的音乐节奏、节拍和情绪;在英语教学中, 利用汉语和英语的互唱来体会两种语言的不同, 并且感受到音乐知识的伟大;在历史学习中, 通过学习不同国家或是区域的历史来感受不同阶段和国域的乐曲, 感受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 体会音乐中包含的美感, 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更加直观、更易理解的特点, 真正做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只有各学科间的教学相互促进和结合, 才能够在融合式的音乐教学中突出音乐文化路线, 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并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音乐知识的理解与表现拥有一定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作品之一, 不但要创造音乐教学环境和内容, 还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提升自己的思想。教师只有把音乐创造放在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上才能够确保音乐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在欣赏和感受音乐的同时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 从而使音乐知识和音乐作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之中。

关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感受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感受

一、正确把握教材的深广度,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在教材的深广度上采用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知识模式, 符合学生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特点, 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如高一离子反应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教学设计思路为:首先, 知识回顾:在初中化学中, 我们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想想这些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视频演示:导电性实验回忆、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其次, 设疑、启发思考:从电解质的概念中可以知道电解质的哪些特点。思考、讨论。再次, 设疑:我们接触的物质中, 哪些属于电解质?思考、做笔记。再次, 思考:Na OH、Na Cl、NH4NO3的电离方程式怎么写?它们各有什么相同之处?练习并总结。再次, 设疑:CH3COOH、NH3.H2O的电离方程式怎么写?它们各有什么相同之处?思考、讨论。最后, 教师总结电解质的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及概念。思考、归纳。

上述教学设计看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问题探究方式学习电解质的概念, 一环扣一环, 内容体系严谨, 逻辑性强。但事实上, 电解质是高一学生学习的内容, 而强弱电解质是高二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知识, 教师安排在这里学习只能是强加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使更多学生知识模糊。

教师如果换一种教法, 按照模块要求, 在高一让学生只学习电解质的概念, 到高二再通过强酸和弱酸对比实验总结强弱电解质的知识, 由浅入深, 便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设计水到渠成, 让学生乐于参加化学的学习和探究, 也就不会使学生出现高一课时紧张, 完不成教学计划的情况了。

二、突出实验探究功能, 体现化学学科精髓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所以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全过程。从现实生活看, 学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并从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化学科学看,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从化学教学看,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化学离不开实验,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实验探究, 它体现化学学科精髓。如在人教版必修2教材《化学能与电能》中, 对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我先动画展示“病例档案”:一位富有女士镶了两颗紧邻的假牙 (分别是不锈钢假牙和黄金假牙) , 从此女士头疼、失眠、心情烦躁。然后, 我让学生探寻病因, 设计实验方案:模拟口腔中的环境, 把稀硫酸想象成唾液, 用锌和铜分别代表两颗假牙。学生分组实验: (1) 分别把锌和铜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两者不接触, 观察实验现象。 (2) 用导线连接锌和铜, 观察有何现象。 (3) 再把电流计连在锌和铜之间, 插入溶液中, 观察实验现象。 (4) 锌和铜直接接触, 观察有何现象。最后, 让学生结合所学氧化还原知识和相关的物理知识为病人查出病因, 找出解决的办法。通过实验探究, 学生提升了动手能力, 有了真实的感性认识。

三、合理使用新教材中的小栏目,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色彩缤纷, 精彩纷呈。新课程设置了许多小栏目, 在“节”层次下设置了“思考和交流”“科学探究”“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实践活动”“学与问”“资料卡片”等, 这些栏目一方面体现了内容的现代化:重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 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而又服务于生活;另一方面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具开放性、灵活性:不仅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如能合理利用教材栏目, 将有效促进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三维目标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精选习题, 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选择习题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查缺补漏, 总结提高,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运算能力和操作技能再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等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拓解题思路, 开发智力。所以, 教师在习题的选择上要遵循注重基础、精选习题、培养能力、渗透思想方法等原则。在新授课的教学中, 教师不要选择高考试题, 因为高考试题综合能力强, 有很多“陷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考试大纲, 目前高考不再涉及到的题型, 教师不要再让学生练习。高考强化的目标是夯实基础, 教师选题时要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落实, 注重基本技能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慎选旧课程习题, 因为考试的方向及样式不同。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 框图推断题高考不再涉及, 所以这一类的题目教师不要再让学生练习。习题的数量要适当, 不要搞题海战术。教师要选择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习题。

高中数学教学感受 第10篇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面向全体学生, 既要制订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目标, 又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提高要求, 制订出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目标体系, 使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地发展.二是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领域的目标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要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 促进其情感体验, 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教学目标要体现开放性与多样性, 以便识别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 培养其多元的智力结构.

二、创设问题情景, 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

问题情景的合理创设是建立和谐教学环境的前提, 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促使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对自然现象因果关系的认知兴趣上来, 经过一系列精心的设问, 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激发学生对智力活动本身的兴趣, 从而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通常用实验、生活中接触到的实例以及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展示的一些影响资料等方式来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比如, 本人在介绍浓硫酸特性的时候, 会先给学生演示一个“黑面包”的实验, 使学生通过对这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获得一些感性信息, 然后再引导学生们针对这些感性的信息的进行加工和处理, 从而使学生产生一个问题思考过程.

三、利用练习和复述, 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巩固

在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的教师都深知已有知识经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却不能采取正确而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及时的回忆巩固, 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刺檄学生回忆巩固己有知识?我们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就是课堂练习和复述.

1.课堂练习策略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己学知识和理论, 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刺激学生回忆己学知识的重要的方法.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根据新授内容的需要布置相应的练习, 让学生通过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来完成, 再通过讲解练习, 巩固和复习原有知识.如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后, 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 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练习:

科学家发现了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 它的形状像足球[图1 (C) ]含有C=C键, 因此又叫足球烯.1991年科学家又发现一种碳的胆汁——碳纳米管, 是由六边环形的碳原子构成的具有很大表面积管状大分子[图1 (D) ], 图1 (A) 、图1 (B) 分别是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示意图, 途中小黑点或者小圆圈代表碳原子.问题:金刚石、石墨、足球烯和碳纳米管四种物质互称为通俗异形体, 他们在物理性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原因是 ( )

学生通过回忆己学知识来完成练习, 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复习回顾了原有知识, 起到巩固的作用.

2.复述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感受 第11篇

一、彻底改变以自我为主角的“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

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长期被动应付,离洋溢着自主合作氛围的互动高效课堂差距甚远。这不仅直接导致了美术课堂教学的低效状态,也成为制约美术教学质量的根本性“瓶颈”。因此,彻底改变以自我为主角的“满堂灌”“一言堂”,是彻底摒弃旧有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不二选择,是全面达到美术等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遵循两个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以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激励和愉悦。

2.“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課堂模式的构建一定要结合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找到适合不同学生基础水平、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所需要的教学切入点。通过自主学习和活动交流,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激发,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在“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总体框架下,始终坚持“四个三”的基本教学原则

落实“三主”、倡导“三自”、鼓励“三动”、实现“三会”。这一教学原则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避免美术史论知识的堆砌,把关注点放在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上,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点在哪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拿出时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交流”“三自”平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和潜能;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参与到“动脑、动口、动手”的“三动”实践活动中,最终达成“会学、学会、会用”的终极目的。

四、关注学生的知、情、意,利用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性教育的独特润泽行为呈现人文精神

美国艺术理论家沃尔夫认为:“艺术惠泽于人,而对它,我们毫无隐瞒地展现真实自我,我们的生活质量、价值观的深刻和理想的远大及其独特性,甚至作为一种文明,我们生存的可能性,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艺术。”通过艺术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确立“人”之所以为“人”的坚定人格。美术课堂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功能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反思、怀疑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情境实践体验能力。因此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气质、生活经历设置情境,发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不同感受,正如马克思在《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中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质问:“你们赞美大自然愉悦人心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为什么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呢?”美国动漫之父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正确。”因此我们一定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并且尽最大努力呵护、鼓励、挖掘学生的个性展现。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自己的见解充满创意,是如此的与众不同,课堂活跃理所当然。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教育局)

高中数学教学感受 第12篇

1. 盲目追求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 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的发展。课堂上, 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要求, 而且要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是自己主动探究获得的, 还是老师填鸭式传授的。自主探究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更高, 因为老师必须激发并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的空间。比如, 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老师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的消费心理, 像追求名牌、互相攀比和追求时尚个性等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评价分析, 从而带领学生进入课程主题———《树立正确消费观》, 而有的老师带着学生进入话题之后, 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偏离课堂的主题。新课标强调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 并不是说摒弃其他的学习方式。显然, 例子中的这位教师误认为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被动学习、接受学习、机械学习放到一边, 全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虽然新课改的学习方式有它的特点, 但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有其优势, 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2. 课堂改革过于形式化

伴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 很多课堂教学都贯彻了新课改理念, 然而, 某些老师还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髓, 在教学中存在形式主义, 如为了追求完美的课改模式, 在课堂上用各种手段给学生带来花哨的内容, 一节课下来, 学生没有吸收到有效知识, 许多教育工作者又极力推崇和夸大这种华而不实的课堂效果, 造成人们对课改的误解。

3. 评价标准不够全面细微

课堂教学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方式: 一是评价教学过程, 这种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进行评价; 二是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 这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评价中心, 它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作为基础; 三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它是在课后对学生知识水平进行的评价。这些评价标准宽泛而不全面, 对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并不能做到细致精准的考察。

二、高中政治教学“提效”建议

1.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教师要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气氛, 充分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提出的假设, 要多角度思考问题, 敢于打破常规思维。老师可以启发学生从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实践, 使学生成为具备自我探究的能力, 在未知的领域, 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满足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把“以人为本”作为课堂教学思想,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充分挖掘学生群体学习的潜力, 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为他们的个性发挥和相互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 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用心思考, 相信一定能达到自主发展的预期效果。

2. 政治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需要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并且创新教学模式,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的几种方法: 一是把生活实例补充到教科书去, 把课本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对改善学习方式有极大帮助, 能使政治课教学获得新的活力、生命力。二是采用“假设———求证———回归”的教学手法, 它能够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也为教师解决难点、重点的问题提供了方案。三是采用提问教学法, 是指学生先进行主动学习, 并提出问题, 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 把思维的创新作为突破口, 努力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意识和探索精神, 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3. 优化评价体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在当代新课标情况下所有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改善教学现状的紧迫要求, 也是课改的目的所在。在高中的政治教学, 教师要做到关注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仅仅是教学任务, 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改的重要措施之一。另外, 通过巧设情境,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或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时政, 利用多媒体灵活处理枯燥的知识点, 拓展课堂教学。用多方位的评价体系, 可以全面到位地评价教学成果, 这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 都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通过评价体系, 教师可以总结教学的成功与不足, 学生可以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差距, 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总结

教学模式的创新为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课程改革的探索进程中, 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总结自身的不足, 吸取课改失败的经验教训, 学习高效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创造出辉煌的成果!

摘要: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即从老师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变, 要注重学生个人发展,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有必要把新课程理念融入高中政治课堂高效教学中。从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模式, 转变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等方面, 对高效课堂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效教学,自主探究,对策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1.

[2]于妮.浅谈高中政治课堂存在失效问题的原因及对策.2011.

[3]刘清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探讨浅析[J].学周刊, 2011, (3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中数学教学感受】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向量教学05-22

高中数学习题教学06-11

教学反思高中数学07-25

高中数学作业05-12

高中数学职称06-19

高中数学知识07-15

高中数学联赛08-16

高中趣味数学07-24

高中数学难09-09

我国高中数学教学06-28

上一篇:移民与农业开发下一篇:金融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