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范文

2024-07-09

六盘水市范文(精选12篇)

六盘水市 第1篇

一、六盘水市经济转型原因分析

六盘水市的兴起、发展都是建立在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基础上的, 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 煤炭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最近几年, 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对煤炭等能源需求急剧上升, 带动了六盘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六盘水市煤炭资源逐步减少等原因, 使六盘水市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 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 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主要原因有:

1. 产业结构单一, 对煤炭的依赖性过大。

六盘水的工业, 无论钢铁, 电力还是建材, 均建立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 对煤炭的依赖性过大。从三大产业看, 2008年三大产业中二产占63%, 随着煤电钢一体化等一批重点项目的上马, 这个比重还会继续提高;从工业结构看, 2008年煤炭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41%, 煤炭、电力、钢铁、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90%;从财源结构看, 煤焦税费总额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2.5%。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单一, 过度依赖煤炭支撑经济发展, 低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其储量是有限的, 一旦煤炭开采枯竭, 而新的主导产业又没有很好地培育和发展起来, 那么资源的枯竭将容易造成产业衰败, 进而导致城市的衰败。

2. 以初级产品为主,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

目前, 六盘水市的煤炭资源开发基本上还处于原矿开发阶段, 大量的原煤未经洗选就直接输出。其他向外输出的产品也主要是一些“傻、大、黑、粗”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 精细产品、深加工产品较少, 在全国有影响的名优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更少。2008年, 六盘水市生产原煤4 483万吨, 其中, 地方原煤2 336万吨, 洗精煤21万吨, 焦炭产量431万吨, 地方原煤入洗率为35%。并且煤炭综合开发利用和就地加工增值程度低。目前煤电一体化刚刚起步, 煤炭综合开发利用也一直进展缓慢, 除盘江煤电集团的火铺矸石电厂、老屋基矸石电厂等少数国有企业矸石用来发电外, 地方煤矿煤矸石基本没有利用, 大量的煤矸石堆积如山。在机焦生产中, 粗苯、煤焦油等副产品回收率较低。大量的煤层气也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直接排向大气层, 既严重污染了城市的空气, 也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3. 基础设施滞后, 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六盘水市是一个因煤而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又是一个地处欠发展的贵州西部的年轻城市。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 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大发展, 经济增长较快速, 但经济总量较小, 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年来, 由于地方财力有限, 造成城镇建设投资严重不足, 城市建设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同时, 社会和人文资源缺乏的制约与限制, 使得六盘水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举步维艰。

二、六盘水市经济转型的政策选择

经济转型是一个战略性系统工程, 既需要城市各个层面的协同动作, 也需要时间上的长期努力。只能以科学务实的态度, 认真分析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市场环境和主客观条件, 把战略上的总体规划任务目标与战术上的分步操作实施统一起来, 分阶段、分步骤作出周密的安排和部署, 循序渐进, 分步骤推进经济转型。

1. 必须加强对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

利用,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提高资源利用和转换的效率。六盘水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是煤炭、钢铁、电力。目前, 无论是煤炭还是钢铁和电力, 我们基本是输出初级产品, 付出的环境代价和资源成本高, 附加值低。如何延长相关产业链, 综合利用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 是做强做大主业, 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支持鼓励开发利用煤层气, 发展煤层气化工。六盘水市矿区煤层气富存2 000米以浅探明煤层气14 236亿立方,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政府应结合我市实际, 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支持鼓励开发利用煤层气政策, 加大开发利用煤层气的力度。一方面, 既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另一方面, 又充分利用资源, 同时, 减少煤层气排空对环境造成污染。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 是一种储量丰富的优质能源, 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 对实现六盘水市的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贵州宙人集团在水城县玉舍乡玉舍煤业的瓦斯液化项目, 保田青山煤层气开发项目均为六盘水市煤层气开发利用开了一个好头。 (2) 加快发展六盘水市风电产业发展。风力资源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快发展风电等新能源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 更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我市风能丰富, 可开发容量为209.5万千瓦, 拥有发展风电产业的得天独厚条件。为进一步推动六盘水市风电产业和风电制造业的发展, 六盘水市应作出积极发展风电的战略部署, 积极招商引资, 加快推动六盘水市风电产业和风电制造业的发展。 (3) 延长煤炭产业链,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按照省规划, 要将六盘水建设成为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 在毕水兴子规划中, 六盘水要建设南北两大重化工循环经济集中区。规划实现后, 六盘水市煤炭产业链将进一步延长, 煤炭附加值大幅增加。同时, 经过治理整顿, 使洗煤行业在规模和技术、环保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强制原煤100%入洗, 增加附加值, 并满足不同的用途要求。

2. 要正确处理好煤和“非煤”产业的关系, 通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逐步实现产业的多元化。

六盘水市由于长期以煤炭产业为主, 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 2010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6.15∶60.75∶30.1, 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主, 经济结构高度依赖煤炭资源, 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这些都需要我们处理好煤和“非煤”产业的关系, 逐步实现产业的多元化。 (1) 整合煤机制造资源, 创建六盘水市煤机制造基地。六盘水市作为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每年大量的煤矿机械和机电产品均从外省采购, 有调查数据显示, 仅盘江公司每年外购煤机就价值十几亿元。如果加上水矿集团、六枝工矿及全市289对地方煤矿, 全市每年外购煤机及煤矿相关产品价值粗略估计在50亿元以上, 拥有如此巨大的内部市场, 并有水钢作为原材料供应基地。因此, 通过整合煤机制造资源, 研究开发六盘水煤机制造业, 势在必行, 既延长了钢铁的产业链, 又改善了六盘水市工业的产业结构。况且, 六盘水市在煤机制造方面, 六枝煤机厂 (现六枝宏狮) , 水矿 (集团) 博力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盘江机电公司均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实力和经验。 (2) 建设工业园区, 加快轻工业发展。根据国内外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 六盘水市应加快轻工业园区的建设, 当前尤其是要加速红石工业园区的建设, 促进轻工业发展。轻工业园区的建设, 虽然初期投资大, 但它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接纳中东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打造凉都旅游。六盘水市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 被评为中国“凉都”, 这里气候宜人。拥有古夜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等众多旅游资源, 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 景区交通进入条件差, 外界对这些景点了解少。因此在未来, 六盘水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应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充分利用好“凉都”品牌, 打造六盘水“凉都游泳精品线路、景区和景点”, 充分体现:山地运动城市、古夜郎文化、凉都品牌特色。做强做大旅游产业, 使其逐渐成为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3. 要在经济开发的过程中, 注意保护好资源和环境, 通过

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 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六盘水市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 要逐渐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 既要发展经济, 又要保护好环境, 要充分吸取和借鉴工业化进程已完成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训和经验, 走发展与治理并重的道路, 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这方面,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均有太多的教训, 以高昂的环境代价和资源成本换来一时的经济发展是得不偿失的, 在六盘水市长江的污染和北盘江的污染, 对我们来说教训已够深刻。今天, 我们发展经济, 选择的产业要恰当, 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努力做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就一定能做好六盘水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工作。

参考文献

[1]陆武成.中国西部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2.

六盘水市生态足迹分析 第2篇

六盘水市生态足迹分析

以六盘水市20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六盘水市年生态足迹进行计再,从供需平衡状况定量分析了六盘水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六盘水市2004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443hm2,而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0167 hm2,生态赤字为0.5724 hm2,表明六盘水市对生态生产性土地消费超过了其生态容量,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一种相对不可持续的状态.最后对理论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使六盘水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减小生态赤字的方法与对策.

作 者:黄英 王红 HUANG Ying WANG Hong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刊 名: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PANSHUI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3)分类号:X22关键词: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六盘水市

六盘水市 第3篇

关键词 现代烟草农业;存在问题;对策分析;六盘水市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93

六盘水市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烤烟生长,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各项条件得天独厚。这里生产烤烟的乡镇,大田生长期不存在高温酷暑天气,而且存在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烤烟的光合作用,这就让烟叶干物质的积累得多、消耗得少。而当雨季来临时,烤烟正好为移栽期;雨季集中时,正好是烤烟生长旺盛期;而雨水逐渐减少时,正好是烤烟的采摘期[1]。六盘水市的土壤呈微酸性到中性,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锌、铜等含量也比较丰富。这种气候、土壤有利于优质、清香型烤烟的生产,烟碱含量适中,香气充沛、质量好。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开始,六盘水市已有250多年的烟草种植历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地方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但在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六盘水市是一个山区农业市,经济比较落后,加上全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居多,所以该市的烟叶种植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低下。烟水配套工程、密集烤房、烟草农机具,虽然有一定的建设,也逐渐得到应用,并适应了现代烟草业的发展,发挥了烟草生产基础设施的效益,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为烟草种植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但在基本烟田的整治、农机具的配置、烟叶种植区机耕道的建设、育苗场的建设、减防灾体系的建设、基层烟草站的建设等领域都比较滞后[2]。因此,从整体上而言,烟草种植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条件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制约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1.2 对烟田的保护力度比较小

例如,烟农轮作意识比较差,急功近利,只追求眼前利益,导致全市烟草连作化比较严重,部分烟田竟然连续种植了5~8 a,烟地未得到用养结合,这其实等于破坏了烟田的地力。

1.3 烟农增收困难

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六盘水市烤烟种植成本比较高,多山,地貌复杂,加上物价上涨快,人工工资不断上涨;二是土地流转率低下,基本上是小打小闹地种植,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规模效益无从体现;三是烟农多是文化层次低的老人,其综合素质和现代化烟草技术水平落差大[3]。

1.4 煙草产业优势不够突出

例如,种植西红柿可以获得2 000/667 m2元左右的收益,种植金银花、石斛等中草药至少可获得3 000~4 000元/667 m2的收益,但种植烤烟只能获得1 000元/667 m2左右的收益,而且烤烟种植过程累、脏、苦。

1.5 烟草专业化种植程度有待提高

因为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能提高迂回生产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所以,专业化分工种植是发展现代烟草业的必然要求。六盘水市市烟草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依托育苗场、烘烤房、农用机具,打造了许多育苗专业服务队、机耕专业服务队、植保专业服务队、烘烤专业服务队、分级专业服务队,全市专业化程度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虽然通过构建专业化队伍,对烤烟生产各个环节(步骤)进行了专业化分工,积极探索了标准化和专业生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专业化种植程度仍然比较低下,专业化服务体系依然比较松弛、散乱,专业化生产服务人员的素质依然有待提高,烤烟生产全过程的专业化分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设基本烟田。根据现代烟草产业机械化、集约化的要求,对面积大、地力好、生产后劲强的烟田进行整治,以提高烟田的单产。其主要工程有两点:土地整治、土壤改良。二是建设烟水配套(灌溉)设施工程。三是建设烟区机耕道,争取机耕道覆盖率达到80%以上。四是建设密集烤烟房。五是建设育苗场,争取育苗场覆盖率达到100%。六是规推广烟草农机具,如推广使用旋耕机、中型移栽施肥机、翻犁起垄覆膜机等[4]。七是建设防减灾体系。例如,对全市的防雹点就行“三扩”改造:扩建、扩容、扩辐射,让全市基本烟田的防雹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2.2 实行三种烟草种植模式

一是引导烟农建立烟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在密集烤房群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土地流转比较困难的地区,推广这种种植模式。二是引导烟农建设家庭烟草种植农场。主要在密集烤房建设规模适中,土地流转条件比较良好的地区推广这种模式。三是在引导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生产能力的烟农成为烟草种植专业户。主要在密集烤房建设比较分散,烤房群组的规模比较小的地区推广这种模式。

2.3 打造烟草种植综合服务体系

根据民办、民管、民享的原则,一个基地配套一个综合服务合作社,也可以根据地形、交通情况,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综合服务分社,为烟草种植主体(专业合作社、家庭种植农场、专业户和烟农)提供统一的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环节(步骤)的专业化生产服务。

2.4 建设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

一是建设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站[5]。以各县烟草专卖局为核心,购置服务器、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利用电信公司、移动公司现有的网络设备,与县气象台、农业局的网站整合起来,建立涵盖县烟草局、乡镇烟草站、各收购点、各烘烤场、各育苗场的烟草生产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二是建设烟草生产收购的服务设施;三是建设烟叶产量预测系统设施。四是建设烟区土壤信息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系统设施。

此外,还有完善烟草生产的创新体系;推广标准化烟草种植体系;完善烟草生产的保障体系;加强对烟草种植基础设施的管理与养护[6]。

参考文献

[1]六盘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盘水市志·烟草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6-31.

[2]徐宸.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百问百答[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47-52.

[3]王丹林,郭祥,张福泉,等.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队运行效果分析——以六盘水市盐井基地单元合力合作社为例[J].耕作与栽培,2013(3):61-62.

[4]刘娇,马翼.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对策浅议[J].改革与开放,2012(8):34-35.

[5]杨天乐.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5(9):35-36.

[6]王昊.对规模化种植条件下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14):315-318.

六盘水市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第4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按照《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1]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原则, 选择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3个区共1000名7-18岁学生进行调查。

2 六盘水市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分析

2.1 中小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六盘水市中小学 (7~18岁) 学生的身高、体重与1988年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男女生身高、体重平均增长量最大, 身高分别增长5.88cm和5.210cm, 体重分别增长6.16kg和4.07kg;而胸围则呈现负增长, 男女生分别为-0.85cm、-0.37cm;与1988年相比较, 2008年六盘水市大学生的身高增长幅度却很小, 男女生分别为0.51cm、-0.39cm;大学生的体重除男生有所增长外 (2.11kg) , 女生为负增长 (-1.30kg、-0.25kg、-1.78kg) ;男女大学生的胸围均为负增长, 其中男女生分别为1.14cm、-1.53cm。

2.2 身体发育匀称度有所改善反映身体发育匀称度的维尔维克指数{[ (体重kg+胸围cm) /身高cm]×100}与1988年相比中小学生均有所增长, 男女生分别增长1.78和0.52。大学生中除男生增长外 (0.31) , 女生均为负增长 (-0.23) 。此结果说明六盘水市中小学生及大学男生身体发育匀称度有所改善, 而大学女生体形仍是"豆芽菜"趋势。

2.3 部分学生爆发力、力量、速度素质水平提高

2.3.1 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指标2008年与1988年相比, 六盘水中小学生均有所增长, 其中男女生平均增长分别为8.70cm和8.07cm;大学生男生平均增长2.88cm;女生则为负增长, 为-0.97cm和。

2.3.2 反映上肢力量的斜身引体 (7~12岁男生) 引体向上 (13~22岁男生) 及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 (女生) 等指标2008年与1988年相比, 7~12岁小学男生的斜身引体平均分别增长6.84次;19~22岁大学男生的引体向上平均下降1.30次;中小学女生仰卧起坐分别平均增加5.68次;19~22岁大学女生的仰卧起坐平均增加5.28次。

2.3.3 反映速度素质的50 m跑指标2008年与1988年相比, 7~18岁男生平均分别提高了0.07, 女生提高了0.46秒, 19~22岁大学男生提高了0.12秒, 女生50m跑成绩则下降0.10秒。

2.3.4 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有所改善2008年与1988年相比, 六盘水市7~18岁中小学生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均降低, 学生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但是六盘水市大学生的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却上升。其中, 7~18岁中小学生的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比1988年下降了1.65%~7.76%, 19~22岁大学生的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比1988年上升了7.12%~12.5%。

2.3.5 低血红蛋白检出率降低2008年与1988年相比, 六盘水市学生中多数年龄组的低血红蛋白检出率有所下降, 其中小学生各年龄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例如, 7岁组男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由40.90%降至32.43%, 女生由41.61%降至25.67%。

2.4 六盘水市学生体质健康虽然在上述指标方面获得改善, 但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表现为:大部分学生耐力素质指标下降。反映耐力素质的50m×8往返跑 (7~12岁男女生) 、800m跑 (13~22岁女生) 、1000m跑 (13~22岁男生) 指标与1988年相比, 7~12岁男女生50m×8往返跑成绩下降, 男生平均下降、11.60秒, 女生平均下降11.88秒;13~18岁男生的1000m跑平均下降31.64秒, 13~18岁女生800m跑分别平均下降36.68秒;19~22岁汉、大学男生的1000m跑平均下降17.10秒;19~22岁大学女生的800m跑平均下降20.69秒。

2.5 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 与1988年相比, 2008年六盘水市大中小学生的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均下降。其中, 7~18岁男生肺活量分别平均下降146ml, 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下降13.15, 女生肺活量平均下降170ml, 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下降12.58;19~22岁男生肺活量平均下降250ml, 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下降12.3, 女生肺活量平均下降300ml, 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下降9.20。

2.6 肥胖学生增多2008年与1988年相比, 男女生中肥胖学生明显增多, 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7~18岁学生的肥胖检出率, 男生由2.18%升至6.64%, 女生由1.09%升至3.13%, 男女大学生的肥胖检出率亦增多。19~22岁男生肥胖检出率上升1.50%;女生上升0.37%。

3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3.1 学业负担过重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体育课课时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致使学生休息和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

3.2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六盘水市学校普遍存在体育场地设施和条件不足的问题, 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

3.3 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不规律、饮食结构不科学、长时间上网、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以及上楼乘电梯, 出门坐汽车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都是严重制约健康的主要因素, 而健康作为体质的外在表现, 健康水平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体质的下降。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因素。方法 2008年对1000名六盘水青少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耐力素质、肺活量呈下降趋势, 肥胖学生、近视率和龋齿患率呈上升趋势。结论 导致这结果的原因有学业负担过重、学校体育场设施不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等。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研究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M].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司, 2008.

六盘水市第二中学学期常规 第5篇

学期常规

一、做好本学期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的难点。

二、做好新学期开学的各项准备工作:1、2、3、做好新学期的各种物品的准备工作和发放。做好住校生进校的安置工作。做好收费工作,各类收费严格按上级文件办理,费收上后及时上缴银行,确保资金安全。

三、做好国有资产、校产、教具、学具工作的登记工作,落实责任人。

四、期末做好国有资产、校产、教具、学具的使用情况检查、理赔工作。

五、每学期在开学时、期中、期末各组织一次学校安全工作大排查,并认真做好记录;发现隐患,及时维修、排除;不能立即解决的,第一时间向上报学校办公室,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六、学校绿化设施计划、实施、维护。

七、教育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征文活动。

八、对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做到热情服务、主动服务、微笑服务。

六盘水市 第6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 水平五 模块教学 课程改革

模块教学新课程改革实践到目前为止,多数高中学校普遍认为为符合新课改要求,能够全面实现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与情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方位的教学目标。另外,模块教学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现因材施教、一人为本的最有效方法。因为無论从学校的发展出发还是从教育的本质——育人的要求出发,在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全面推行模块教学十分必要。

六盘水市第一中学现正处在申请贵州省二类示范性高中关键性阶段,所有科目的课程都在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来说,这是一次与课程发展前沿接轨的重要机会,模块教学目前是水平五阶段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最适合方式。笔者就目前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中学的情况做可行性分析,希望能够给学校相关改革作一些参考。

一、技术可行性

1、专业的师资技术情况。

技术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师资现状。总的说来,目前六盘水市第一中学专职教师数量稍显不足,但专业项目丰富。目前六盘水市第一中学现有在岗体育教师12人,初、高中校区各六人。在高中小区任教的体育教师队伍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一名,其中国家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的两名,其他也均有学士学位。目前专业教师数量上缺编三人,极大地增加了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已经无法有效完成人场的教学工作。这也是模块教学开展的主要阻碍之。目前的体育教师的专项技术主要涵盖了篮球、田径、体操、健美操、武术。理论上来说,可以满足课程改革实现模块教学的需要。另外,对部分项目的改造可以更加丰富模块内容。例如,定向越野所要求的专业技术不太高,有一定地理知识基础和田径训练经验的老师就可以开展该项目的教学活动。从事过健美操和武术专项学习的教师,也可以胜任形体训练的教学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切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没有人有过参与经验,例如街舞、轮滑、体育舞蹈等。这方面来说,面前在整个贵州省的学校中学体育教学中基本没有开展,甚至高校开展的学校也极少。主要的原因不在于这方面的人才少,而是学校用人方法存在不少问题,只能利用学校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2、模块教学的组织经验与技术情况。

主要是在模块教学前的课程时间表的安排上。主要有三大块内容必须安排合理。一是,模块内容的设置,主要包括具体学年或学期内的项目。二是以年级为单位的模块选择课与跨班级的组合和管理。三是实现到具体课程表格的安排。这三个内容科学合理安排地完成在进行模块教学前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主要是对学校教务人员挑战。但一旦能够完成第一个流程,在之后的安排就完全可以参照之前的进行。目前,已经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五阶段的改革的学校不在少数,完全可以参照或参考其他先行者的经验。

二、经济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体现在学校的场地与器材上。目前六盘水市第一中学双水校区的建设已经进入了三期工程。目前现有的场地情况是,标准400米田径场一块,室外篮球场共计10块,室外乒乓球台两个,室内舞蹈房一个(主要可用于形体训练课和健美操课教学)。其他方面来说,器材主要由上级单位每年的补充,学校自行购买的器材很少。另外每年器材的损耗也较大,所以没有及时的补充,根本不足够日常的教学使用,模块教学更加不能满足。尽管,学校的室内体育馆已在筹建之中,但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场地来说,灵活地分配和运用,部分加以改造,不是模块教学经行的问题所在,器材的严重短缺才是模块教学经行迫在眉睫要解决的危机。

三、社会可行性

1、全面教学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一颁布了四年的时间,其中说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实现整个水平五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四年来已经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全面实行模块教学的学校在提高学生体能和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上所取得的成绩明显高于未经行课改的学校。

2、学校发展的要求

目前,六盘水市第一中学正处在申报示范性高中的准备阶段,全面的课程改革是基本要求。因此,对于经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经行模块教学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3、水平五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水平五阶段学生对体育项目已各有所爱,且男女生趋向也不相同。我们在教育活动不断强调因材施教,却依然还在用最落后的上课方式武断地进行文明所谓的体育课教学活动,显然已经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也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模块教学方式能够完全满足该阶段学生在运动项目的自我爱好的需要。另外因为各个项目的特点,也可以解决因为性别的不同对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取向。该阶段的学生体育兴趣已经基本形成,再次基础上另辟蹊径地开或改变学生对项目的兴趣有很大的困难,而且效果不佳。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现有的兴趣,提供其可以选择的项目才是进一步增强其参与体育锻炼,学习锻炼方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水平五阶段全面推行进行模块教学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在六盘水市第一中学水平五阶段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全面推行模块教学的基本条件是能够满足的,短期内急需解决的少量有专项特长的师资和大量运动器材补充。因此,在六盘水市第一中学高中阶段全面推行模块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课程改革新论:兼乱何为好的体育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01-01.

[2]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01-01.

六盘水市 第7篇

关键词:六盘水,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l5 年10 月26 日至29 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会上, 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 六盘水市委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中央 “五大理念”、省委 “九大路径”, 结合六盘水实际, 提出了创新理念引领六盘水转型发展、多元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一是以循环经济为引领,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不只是解决效率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 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商业上的应用和扩散。创新驱动需要注重协同创新, 最为重要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就创新投入制度的创新来说, 既要有市场创新, 又要有政府创新, 创造激励创新的环境。[1]六盘水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 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 加强传统产业生态化、循环化、信息化、绿色化改造,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发展、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发展; 加快煤电钢等传统产业向煤电焦气化升级, 促进煤的高效利用; 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 打造全省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 把我市建成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 积极开发新型绿色、节能环保建材和装饰材料, 建设一批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在2014 年, 全市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60%, 比上年提高15 个百分点; 煤、电、钢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从上年的97% 下降到82. 75%; 产业园区产值突破1000 亿元, 增长17. 6%; 电子信息、新医药大健康、新型建筑建材等新兴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产业总产值中占比达19. 57%; 资源产出率完成2327. 64 元/吨, 增加3. 13%; 能源产出率3996. 23 元/吨, 增加3. 59%;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1. 2%, 增加0. 97 个百分点。贵州黔桂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了目前产业链最长、附加值最高、资源利用最彻底的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 主要由煤炭洗选、发电、煤焦化工产品精深加工和废水、废气、废渣、余热回收等综合利用项目构成。煤炭经过这条产业链走下来, 不仅实现了零排放, 产品还从原来单纯的一种增加到30 多种, 增值达3 倍。

二是以山地特色农业为引领,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今年9 月开展的农产品展销会, 吸引了台湾在内的全国采购商, 其中, 刺梨、猕猴桃等广受欢迎。坚持把山地特色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根本路径, 以农业产业园区为引领, 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生态畜牧业, 进一步提高生态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的比重; 全面深化农村 “三变”改革, 统筹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范管理等工作, 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以大健康旅游为引领, 提高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六盘水正着力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以 “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 重点发展红豆杉、铁皮石斛等特色中药材种植和研发, 做强中医药、民族药、生物药等医药品牌。引入省内外知名药企到六盘水 “享”大健康、“建”大产业、“谋”大发展; 大力发展以 “养”为支撑的保健养身产业, 重点发展休闲养身、康体养身、温泉养身等业态, 建成六枝廻龙溪温泉等一批具有温泉疗养、健康养身等功能的旅游景区, 让游客以 “旅”养身、以 “游”养心; 大力发展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 依托玉舍滑雪场、老王山多梯度运动训练示范基地等景区景点, 借力夏季国际马拉松等重大体育赛事, 重点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和冰雪运动; “十二五”以来, 我市单品种种植规模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有13 个, 有食药兼用品种生姜、鱼腥草、刺梨、薏仁米、魔芋; 地方特色优势品种有红豆杉、龙胆草、黄精、续断、桔梗; 大宗药材品种有黄柏、金银花、厚朴以及名贵中药材品种铁皮石斛、半夏、天麻、三七、重蒌、白芨。目前, 中药材种植覆盖全市41 个乡镇86 个村, 累计带动91459 户、365834 人参与中药材种植, 人均收入8340 元, 人均增收2000 元。受益农户亲切地称它们为 “摇钱树”。坚持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并重, 运用 “凉都+ ”思维, 用凉都品牌叠加产业发展要素, 催生新的产业业态, 提高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 推动产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 坚持把山地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发展重中之重, 加快推进野玉海、梅花山、乌蒙大草原、牂牁江、北盘江大峡谷、韭菜坪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 努力把六盘水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健康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大力实施品牌提升战略行动,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带。

四是以产业园区为平台, 着力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加强园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引导, 提高产业关联度、耦合度, 推动园区错位发展、集约发展、集聚发展, 加快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功能园区; 深入实施工业 “百千万” 工程, 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 “铺天盖地”、创新型企业 “勇闯天地”的良好格局; 构建具有六盘水特色的大数据信息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产业、特色食品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群。

实现六盘水市 “十三五” 时期发展目标, 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必须立足煤、依托煤, 又要跳出煤, 依靠创新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来促进六盘水市的转型发展、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六盘水市 第8篇

六盘水市是一个新兴资源 (能源) 型工业城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上看,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面貌得到改善, 全市总体上已进入小康。到2011年,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371元, 比1982年增长31.7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437元, 比1982年增长25.2倍。但是,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到2011年, 六盘水市城乡收入差距从1982年的2.93扩大到2011年的3.69。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 制约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重要因素。

二、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六盘水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呈倒“W”曲线

通过对自1982—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 六盘水市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 即从1982—1992年, 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1992年城乡收入差距到达4.6, 处于最高位;从1992—1998年, 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是呈缩小趋势;从1999年开始, 城乡收入差距出现新一轮扩大, 到2007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历史最高位, 到达4.74;从2008年开始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缩小, 到2011年已经连续四年缩小, 差距已缩小到3.69, 接近1999年的水平。从近三十年的数据分析, 六盘水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是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的倒“W”曲线变化规律。

(二) 六盘水市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 农民文化素质低。

数据来源:六盘水市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

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民收入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是农民文化素质对其收入的直接影响。从表1中可知, 六盘水市和全国人均文化程度比较, 2010年六盘水市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的比例超过80% (含文盲) , 全国平均不到70%, 2000年和2010年, 六盘水文盲率分别高于全国5.6和5.9个百分点, 对应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9和0.87。二是农民文化素质对转移就业的影响。从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来看, 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更容易迁移, 而迁移的成功率也更高, 从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情况可以看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果与其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相关[1]。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与其外出就业及收入呈正相关。在农民收入中, 工资收入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资收入又主要来源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成为六盘水市乃至贵州省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瓶颈”。

2. 城市化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六盘水市城市化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城市化的滞后限制了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 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2010年, 六盘水市的城市化率为28.65%, 大大低于全国城市化的平均水平49.95%[2], 城市化滞后, 一是影响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减少了城市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制约了农民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二是城市化滞后使乡镇工业的配套服务设施、信息技术、金融支持、投资环境等难以改善, 综合成本上升, 竞争力低下, 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阻碍了农民来自乡镇企业收入的增长。

3. 工业结构失调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六盘水市工业化是以高载能为主的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发展发展路径, 2010年, 六盘水市轻重工业比重为1∶99[3]。工业结构重型化,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的能力较低。2010年六盘水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61∶33, 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1∶14∶35, 工业结构的重型化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失衡, 对解决农民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较小。重化工业的扩张式发展, 会占用农民更多土地资源, 使部分农民失去土地而减少收入来源, 同时, 重化工业的扩张发展, 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环境问题, 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农业收益的下降。因此, 尽管全市工业化水平较高, 但是, 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较少, 而重化工业的扩张式发展, 使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更快, 城乡收入差距就继续扩大。

4. 城乡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 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性因素。

六盘水市城乡经济增长和发展非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农业的增长大大落后于工业。农业的缓慢增长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受到很大影响, 同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大大低于城镇居民, 一度缩小了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呈现出扩大的态势。2010年, 一二产业增长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2%, 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7.9%[3], 两者相差近3倍。二是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 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数量、结构以及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拥有资源的非均衡性。随着六盘水市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已经居于主导地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减小。同时, 由于城乡实行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 农村人口不仅基数大大多于城镇人口, 而且增长速度也大大快于城镇人口, 致使不断增加的农村居民所占有的经济资源及其相应分配的收入越来越少, 城镇居民可以分配的收入相对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5.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 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制度性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推进,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明显, 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将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 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未被充分利用, 农村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受到限制,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民在教育、医疗、劳保、养老、福利保障及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等社会待遇上遭遇不平等, 这些不平等更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居民在以后获取收入和机会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处于相对刚性状态。第三, 城乡二元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致使城乡之间在资金、劳力、技术发展上的失衡, 造成农业与非农业、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发展机会和条件的不均等, 使农民收入增长受到了限制。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思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归结起来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集中表现, 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现象。因此, 在未来二十年, 是六盘水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难得的机遇期。

1.加快城市化。城市化本质上是居民由从事农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以及居民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间组织的演变过程[4]。因此, 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 提升城市聚集效应, 是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2.加速工业化。农民收入低, 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 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农业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5]。而解决这一问题, 根本出路在于通过工业化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 使就业结构适应产出结构。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要求相对不高, 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

4.加强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和获得报酬的能力,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保证。

5.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使广大农民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和条件, 能够有效消除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刚性结构。

摘要:针对六盘水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实际, 选取了六盘水市1982—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的数据,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变化进行研究, 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进而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化,城市化,六盘水市

参考文献

[1]伍应德.浅谈农民素质与农民增收[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4) :29-92.

[2]国家统计局.2011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8.

[3]六盘水统计局.2011年六盘水统计年鉴[K], 2011:8.

[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9-37.

邓兴贵:六盘水市地产行业的领跑者 第9篇

他富而思源,几年来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已达500多万元,为200多位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

他,就是贵州省人大代表邓兴贵、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六盘水市恒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兴贵。

以质量促超越

在六盘水房地产界,“邓兴贵”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2007年5月18日,建设部中国环境艺术委员会专家组经过实地察看和认真评审,同意将六盘水正在开发建设的规模最大的楼盘“恒远—帝都新城”列入建设部科技项目《现代环境艺术体系框架研究》——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成为该委员会成立三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批准的七个项目试点之一,也是目前西南地区唯一入选的项目。

一个中西部地区的地产项目能够跻身这一行列,令人欣慰、令人鼓舞。

行内人士告诉记者,该项目的最大亮点,是开发商六盘水恒远地产投资上亿元兴建大型新型建材厂,正式投产后,可年产45万立方米免烧粉煤灰砌块砖,可使六盘水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每年排出的20多万吨粉煤灰免烧转化为环保型、保温型的空心砌砖供应建筑市场,既是环保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也是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得力举措。一个开发商在兴建项目的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正是最震撼、吸引专家们的根本原因。

这个恒远地产,正是邓兴贵掌舵的企业。

近日,与记者聊起备受称道的“帝都理念”,邓兴贵说:“开发一个好的楼盘,不仅是解决购房者居住问题,更重要的是为购房者缔造一个理想的生活氛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购房者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房子的功能层面,他们更加关心房子的情感价值。因此,恒远决心打造性价比最优的项目,为六盘水缔造第一个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楼盘。帝都项目是我们交出的一份优秀答卷。”

邓兴贵认为,能够让帝都项目实现超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企业一贯坚持的质量至上的精神。恒远企业在1996年成立时就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在项目工地上,80%以上的施工队都有连续多年的优良工程纪录;在工程招标上,采取“看工程——找队伍—选公司”的办法;在材料选用上,采取“看样招标——看样定货——定点供货“的方法,从各个环节上严把质量关,全部按优良工程标准验收。几年来,公司先后开发建设了10余幢商住综合楼,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工程合格率100%。其中恒利大厦和恒泰商住综合楼被评为六盘水市的优良工程。

“质量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我们心里比谁都清楚。”邓兴贵说。

以奉献作表率

“恒远地产是一家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私营企业。”

这既是邓兴贵给自己公司的定位,也是他个人事业发展的规划。

作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私营企业家”,邓兴贵聚集财智的过程也与众不同。

从一个摆地摊的小贩到拥有4个连锁店的老板,再从两个锌铅冶炼厂的厂长到总资产近亿元的房开公司董事长,邓兴贵从事的行业在变,但其“诚信、质量、奉献”的人生信念却在发展的磨砺中愈久弥坚。他以民营企业的辉煌业绩和对社会的奉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于2002年阳春时节当选为六盘水五届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并于2007年底当选为省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的称谓,不仅包含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望,更是对代表认真履行职责的鞭策。我们不能辜负,也不敢辜负。”邓兴贵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的同志告诉记者,邓兴贵有着强烈的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意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尽量挤出时间参加人大的有关活动。作为当地非公经济的资深人士,邓兴贵随时关注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结合房地产行业的实际,以“支持发展民营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范房产市场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等建议,及时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不少真知灼见促进了当地非公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恒远公司发展了,邓兴贵事业有成了,但是他并没有忘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他认为,发展民营经济,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人大代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报答广大人民群众厚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时,他捐资100万支持六盘水市,体现一位民营企业家拳拳的爱国之心;2006年,他捐资50万元,在水城县南开乡修建了兴贵小学;2007年又捐资50万在钟山区第三小学修建了兴贵教学楼……几年来,他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已达500多万元。他还兴办了木材专业市场,安排200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为政府排忧解难。2000年、2004年和2005年,邓兴贵荣获六盘水市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被评为贵州省创业之星、贵州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2006年,他又获贵州省“十五”期间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以和谐谋发展

从十年前的艰苦创业,到今天六盘水市地产行业的领跑者,邓兴贵一路走来,实现着一个普通商人向“社会主义特色私营企业家”的转变。

他不是共产党员,他的公司却在2000年11月率先成立了六盘水市第一家非公企业党支部。而今,公司的党员分布在各重要岗位,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2001年6月,恒远公司成立了工会组织。通过工会协调公司与职工之间的和谐关系,激发职工“敬业、创新、拼搏、奉献”的精神。而今,恒远公司职工的社会地位、工资福利、医疗保险等方面享受与较好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在公司,恒远地产的员工得到的是邓兴贵“哥们一样的关照,朋友一样的信任,长者一样的关心。”

除此之外,邓兴贵还坚持在客户、员工、合作商之间建立健康循环的价值链,让客户感到超值,员工感到成就,合作商感到满意。自公司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劳资纠纷。

作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人,邓兴贵总把“解民之忧、营造幸福”作为自己的宗旨。他自豪地说,恒远公司房地产发开项目设计注重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和谐理念,首先必须做到明室、明厨、明卫、明厅,其次在具体房型设计上,既照顾一部分住户对舒适性、豪华性居室的要求,又考虑一部分住户的实际购买能力,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

六盘水市 第10篇

作为一种非物质性生产活动,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小、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拉动性强的特点,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拉动消费、带动就业、消除贫困、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旅游被视为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和消费增长的“发动机”,成为传统能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最佳选择。六盘水,以“江南煤都”之誉为世人所知,是全国众多资源型城市之一,因其独特的资源禀赋,自1978年建市以来,以发展煤炭、钢铁、装备制造业、能源、建材等产业为主,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型城市。因此,也面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新的支柱产业的转型课题。本文拟综合运用熵值权重法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构建数学模型,对贵州省9个地州市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六盘水市旅游发展中的不足及提升对策,以助其旅游业更好更强发展。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是一个由众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大体包含了旅游客源地、通道及目的地三个子系统,其中,旅游目的地子系统又包含了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旅游服务设施等要素。如图1所示:

旅游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旅游系统中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和评价城市旅游发展水平,需根据旅游系统的层次结构和要素对城市发展水平、对外联系度、游客人数、旅游收入水平、旅游资源水平、旅游服务设施等进行量测。在每个指标下分设可进行数据量测的指标。其中,城市发展水平,分别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常住人口来表示,它是整个城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设施建设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对外关联度,用邮电业务总量和公路里程数来表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的可进入性,是旅游发展的条件;游客人数,用接待境外游客人数和国内旅游人数来表示,旅游人数特别是接待境外游客人数,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为游客感知程度的重要指标;旅游收入水平,用旅游的总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来表示,一般用来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经济效益;旅游资源水平,用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及“100个旅游景区”数表示,它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决定因素;旅游服务设施,用星级饭店数量和旅行社数量表示,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者完成旅游这一活动的必要条件,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体现了一个地区旅游的接待能力。本文的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一)指标权重的计算。本文使用熵值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主要步骤如下:

1、针对已有的由m个评价对象、n项指标形成的非负原始数据序列矩阵X=(xij)m×n,计算其标准值比重,公式如下:

由此得到标准值矩阵Aij=(aij)m×n

2、求解信息熵值ej,其公式如下:

该式中,若aij=0,则aijlnaij=0

3、指标权重的求解

由于信息熵ej可以用来度量第j项指标信息的效用价值,当整个系统完全无序时,ej=1,此时,第j项指标信息的效用价值为0。所以,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取决于该指标的信息熵ej与1的差值hj

可见,利用熵值法估算各指标的权重,其本质是利用该指标信息系数来计算的,其价值系数越高,对评价的重要性就越大(或称对评价结果的贡献越大),便可得第j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本文通过对已搜集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得出贵州9个地州市旅游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二)各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在进行各地州市旅游发展水平评价过程中,因各评价指标的单位不统一,则无法直接进行加权求和与比较。本文在解决这种因指标量纲不同而无法进行汇总和比较的问题,采用的方法是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xij表示指标的实际值,xim和xin分别表示某一指标在不同地州市中表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上下限,φ(xij)表示各指标经消除量纲处理之后的量化值。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计算得到的标准量化值φ(xij)在数值上是界于(0,1)之间的数值,且具有了可比性,但(0,1)之间的相对数总是不便于比较,也不符合人们差异比较方面传统的百分制习惯。为此,我们规定将各个指标的量化值φ(xij)乘以100,即为该项指标的标准量化值,即

(三)各地州市综合分值的计算

在前文指标权重与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之后,则可运用加权平均计算得出各地州市旅游发展水平的的综合分值P。公式如下:

据此,各地州市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四、量测结果分析

从量测模型计算出的结果来看,贵州省9个地州市旅游产业各具特色,同时旅游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是贵阳市和黔东南州;反之,较滞后的是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遵义市、安顺市、黔南州、毕节市、铜仁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居中。从各项具体指标量测的结果来看,六盘水市GDP水平在贵州省排名靠前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六盘水旅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和自然条件。但作为历史上的工业重镇,六盘水旅游发展起步晚,各项旅游指标数值较低,旅游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排名较靠后(见表3),相比之下,六盘水旅游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五、六盘水旅游发展水平提升对策研究

立足于实证分析的结果,联系六盘水实际,提升六盘水旅游发展水平,仍然潜力巨大。主要可以从塑造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提高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质量、完善城市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等五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塑造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

通过实证分析,六盘水对游客的吸引力,特别是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是不足的,这与六盘水传统的城市形象有关。六盘水要将旅游做大做强,必须进行旅游城市形象的塑造。六盘水塑造旅游城市整体形象,必须在进一步学习其他省市的经验和做法之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塑造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全面提升“中国凉都”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使之具有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

(二)提高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质量

在整个旅游系统中,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决定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水平。提高六盘水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整体质量,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进行A级景区创建。从本文实证研究部分结果可知,六盘水市境内自然和人文资源虽然丰富,但获国家认定的3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数却屈指可数,这极大地影响了六盘水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创建A级旅游景区,有利于旅游资源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创建特色旅游品牌。特色,也即是地区之间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它是真正导致旅游综合发展水平不同的因素。就六盘水而言,这一差异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城市属性和气候特性。六盘水因煤而生、因工业而强,这是我们的城市属性,而“中国凉都”的气候优势,更是无可复制的。因此,本文认为,工业城市属性和气候特性,是六盘水最值得开发和利用的旅游品牌。

(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1、要积极构建能充分满足国内外、省内外游客需要的,由公路、铁路、航空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重点提高地区间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飞机航线并降低航班延误和取消机率,以解决旅游城市的可进入性。

2、合理规划市区内交通,缓解市区交通拥堵的境况,尽量在景区周围设置公交车站台,为没有公交车行驶的景区配置专门的旅游交通工具,包括公共汽车、观光巴士、出租汽车等,以解决旅游景区的通达性。

3、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旅游饭店、餐饮、购物、娱乐设施的接待能力。

(四)提高旅游服务品质

1、要保障游客的合法利益和人身安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旅游业管理体系,对违反国家法规和行业管理规定的行为,予以严惩,使旅游市场发展健康有序。健全旅游质量监督机构,为旅游消费者处理投诉,使各种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加大游客和市民安全保障度,在景区特别是事故易发地点,要提前做好安保和防范。

2、培养或从省内外引进旅游专业高级管理人才,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市内院校也要高度重视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六盘水市实际。

3、对旅游服务从业机构严格管理,使其依法、守法经营。

(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1、在城市旅游宣传过程中,单凭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及关注对内对外都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2、争取将六盘水旅游信息链接到国内外著名旅游网站上,通过旅游宣传片、旅游图片等提高知名度;在权威统计网站中积极更新旅游指标数据。再次,旅游宣传的关键是考虑受众的群体及需求,要让不同的旅游者找到所需。

3、在宣传的过程中,要寻求最有效的传播手段。

六、结语

综上,当前,六盘水市旅游发展水平较滞后,存在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以致吸引力不足、城市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六盘水市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需要塑造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提高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质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加大旅游形象传播力度。

丽水市提升森林质量的建设措施 第11篇

【关键词】林业;森林质量;建设措施

1 引言

丽水市林业资源丰厚,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m以上的山峰244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m,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m,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遍地耸立的山峰为丽水市林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据统计,丽水市有林业用地面积1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35%,其中有林地面积134 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80.79%,比全省高出20 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5900万立方米,占全省25.8%。森林、湿地生态效益总和为2229 亿元,占全省五分之一。通过积极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至2011年全市重点公益林优质林分面积累计达53万公顷。

2 建设目标

为了巩固丽水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通过实施市城区大森林绿化工程、森林抚育工程、阔叶林改造工程,优化森林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努力将丽水市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通过生态公益林、“三沿地区”风景林改造、林区道路建设、珍贵树种与大径材基地建设,营造竹海碧波,松涛鸟语,茶果飘香的森林景观意境,为市民休闲养生提供场所和环境;同时继续开展更深层次的村庄绿化,形成农村“白天见不到村庄,晚上见不到灯光”的绿化效果。基本实现“聚宝于山,藏富于民”林业建设目标。

3 建设措施

3.1 进一步落实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森林质量

生态公益林能有效地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规划期限内,将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作为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加大对公益林补偿投入力度,积极筹措公益林工作经费,加强管理工作的力度,同时完善公益林管护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管护制度,做到每个山头地块都有专业的护林员管护,严格按照《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对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不得擅自挪用,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同时加强公益林方面的生态保护意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公益林保护意识和觉悟。在增加生态公益林面积的同时,将适生的珍贵树种(如红豆杉、浙江楠、紫楠、光皮桦、浙江樟等)补植于公益林区,逐步提高阔叶树比例,以改善公益林地的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林木附加值。

3.2 加强三沿生态景观林改造工作,定向提高林分质量

通过人工营造、补植改造等定向培育措施,对沿路、沿江、沿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芜低效经济林、疏林地、荒山荒地、火烧地、开垦地、公路劈山后形成的裸露地以及公路建设临时占用的废弃地进行景观林建设。坚持以自然演替为主,人工促进为辅,在全面保护现有阔叶林的基础上,采用“新造、补植、改造、封育”等定向培育措施,逐步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林相结构,达到优化、美化、彩化的森林景观效果。完成三沿生态景观林改造建设,确保已改造区域生态景观林生态结构合理稳定。逐步加大改造面积的同时将重点区段的森林景观营造作为工作的重点,对生态景观林进行景观改造,使三沿的生态景观林达到珠海碧波、松涛鸟语、茶果飘香的整体景观效果。

3.3 切实做好森林间伐、抚育等工作,促进森林生态结构优化

坚持以森林抚育改造作为森林生态化改造的工作重点,对土壤环境受天气等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需要松土翻土的林分以及石头及沙粒较多的区域,在尽量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进行松土抚育;森林的间伐抚育工作应遵循“砍密留疏,砍小留大,砍针留阔,砍差留好”的基本原则,合理疏伐部分针叶树或非目的落叶阔叶树。带状间伐一般沿等高线设置水平改造带,带宽6m,间隔2m。改造带设置时注意保留山脊附近、山麓地带和立地条件不适宜间伐地段的林木,其中山麓、山脊地带保留带宽10~15m。间伐的同时,劈除林下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灌木、杂草,保留目的树种幼树、幼苗。间伐后当年保留的阔叶目的树种每667㎡不低于合理造林密度的80%,并力求分布均匀,以利立地生态环境保持和改造恢复,第三年再劈抚1次;除此之外,对于林分结构不稳定,树木老幼结构不合理的林区,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更新抚育,确保森林种群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初步完成针叶林、疏林地及其他宜林地等生态化改造,森林结构得到明显优化,生态化程度得到有力加大。

3.4 开展生态敏感和脆弱森林区域的生态治理工作,提升系统抗干扰能力

生态敏感和脆弱森林区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受外界影响的几率大,一旦产生影响必将是极其严重的。对于该类型区域的生态治理首先要通过立法从源头上杜绝对该类型区域的人为开发,一切工作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其次依托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域的实时监控制定合理的生态治理方案,通过合理的生态治理措施增强该类型区域的抗干扰能力。

3.5 加快村镇绿化工作,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条件

以巩固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和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契机,通过村庄绿化,发挥森林、湿地调节局部小气候的作用,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村镇绿化中采用分类型绿化模式,村口绿化一般采用自然式配置,在村口的显著位置树立适当材料的村牌,空地边缘种植低矮花灌木,村牌的两侧种植红枫和栀子花等姿态优美的树种,后侧种植山茶花和四季桂,宜选用香樟为背景,周边可零散种植四季桂和栀子花等香花植物或当地特色树种。对于村庄绿化更重要的是对农村房前屋后的闲置地的利用,可以布置少量高大阔叶乔木和花灌木,辅以选择一些经济类干鲜果树栽植,也可按照农民个人喜好,栽植各类观赏树木、花灌木等,达到绿化美化、遮阳降温、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保护环境的功能。在乡村绿化设计的树种选择上,以乡土树种和抗性强的绿化树种为宜。绿地植被营造以灌木为底色,以乔木为绿化主体,使绿地环境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以花灌木为补充,增强绿地的景观效果。

3.6 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把森林安全放到首位

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控工作是森林安全和森林质量提升的重要工作,通过针叶林阔叶化改造,调整树种的组成结构、可燃物的空间分布,改善林地环境,以森林的片状控制代替林带控制,全方位有效控制森林火灾。结合森林生态防火,在林相改造工作中选用浙江红山茶、油茶、木荷、青冈、苦槠、石栎等优良防火树种,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着手对森林进行防火管理。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加强植物检疫的预防性措施,以林业防治为基础,结合生态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有效降低森林病虫害的发病率,将病虫害对森林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刘秀晨.加强森林抚育 全面提升森林质量[J].中国产业,2011(7).

[2]沈孝辉.森林整体质量危机[J].绿色中国,2004(11).

作者簡介:

贵州省六盘水市产业结构优化探析 第12篇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 地处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 全市国土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 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5.63%, 2007年总人口306万, 全市GDP300亿元, 人均GDP9844元, 全年财政总收入46.08亿元, 居全省前列, 是贵州经济总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但六盘水市经济总量小, 贵阳GDP是六盘水GDP的2.32倍, 遵义是六盘水的1.89倍, 人均水平低, 产业结构单一, 发展方式粗放,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大, 生产效率低下, 与西部其它地区有相似之处, 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复杂多样, 其中与六盘水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密切相关。六盘水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必须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主要内容就是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选择。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提升产业结构能力, 主导产业选择在产业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三十多年建设与发展,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也逐步发生着变化, 从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工业为主体、重工业为优势的产业结构。在这个时期, 相继建成水城钢铁 (集团) 公司、水城矿业 (集团) 公司、六枝工矿 (集团) 公司、水城水泥股份公司、盘县发电厂、水城发电厂等骨干企业, 形成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实施, 六盘水市交通优势已逐步显现出来, 贵昆铁路横贯六盘水, 南昆铁路穿越六盘水南部, 内昆铁路、水柏铁路、株六复线、六盘水南编组站和盘西铁路电气化改造相继完工投入使用, 形成一个“十字交叉”, 六盘水市已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公路建设将形成以水黄高等级公路、GZ65号国道主干线与水盘公路、盘百公路“两横一纵”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网线的网络, 已成为贵州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 为六盘水市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资料来源:《2007年领导干部手册》, 六盘水市统计局编

从表一看出, 六盘水市经过三十多年发展, 从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33.86:42.37:23.77调整到2007年的7.22:58.47:34.31, 第一产业缩小4.69倍, 第二产业增加1.38倍, 第三产业增加1.44倍,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 六盘水市与贵州其他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根据《贵州年鉴2001、2003、2005、2007》分析比较得出, 在2001年至2007年, 六盘水市第二产业在贵州省排名第一, 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排末位。这一高二低, 既说明了量的关系, 也反映了质的问题。

(三) 西部各省区三次产业结构构成情况分析

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7》分析比较可以得出:2006年西部各省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省份, 而农业是比较效益偏低的产业。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方向, 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基础比较薄弱, 与全国及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西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低于东部地区, 呈现出产业结构高度化迹象, 同时西部地区产业趋同现象严重, 缺乏竞争力。贵州省与西部其它省区相比, 产业结构处于劣势地位。六盘水市既不能同全国水平相比, 更落后于东部沿海省区, 也不及中部和西部一些省区, 三次产业结构不仅不合理, 而且层次也相当低。

(四)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资料来源: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从表二可看出, 我国第一产业比重逐渐缩小, 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说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六盘水市处于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

二、六盘水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按照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首先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为主转变, 然后才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 第三产业发展是建立在第二产业高度发展基础上, 也就是非物质产品丰富是建立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基础上。现有产业结构现状是建立在产业结构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基础上的。

(一) 产业结构存在趋同性。

一是低水平盲目建设, 主要产业专业化程度偏低, 结构贡献率低;二是区域分工不明显,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小, 生产力布局分散, 存在粗放式产业布局模式, 没有充分发挥资源要素比较优势;三是产业结构“虚高度”化, 产品生产缺乏应有规模经济;四是产业结构趋同, 造成区域之间市场分割, 不利于行成统一的市场。

(二)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单一, 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工业素质不高,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结构矛盾突出。2007年,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7.22%、58.47%、34.31%, 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一产业加第二产业之和, 说明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三次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增加值, 所占比重反映出产业结构现状和工业化水平, 也反映产业结构合理程度和工业化水平程度差异, 从而出现了“产业瓶颈“问题。

(三) 工业产业缺乏竟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 有竞争力的产业才有生命力, 由于六盘水市仍以销售原材料为主, 受市场波动较大, 同时也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

(四) 主导产业尚未形成。

在发展传统产业基础上, 利用资源、技术等要素来逐渐调整产业结构, 利用“凉都·六盘水”品牌, 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受体制的、政策的、存量结构的影响, 所以, 主导产业的选择直接影响经济实行跨越式发展。

三、优化六盘水市产业结构的思考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主题。经济发展首先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产业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条件, 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合理化, 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优化,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市传统的产业结构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国家是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并进行投资的主体, 原有产业结构不利于发挥比较优势, 它是以牺牲效率、环境为代价的。比如:采煤层沉陷区、水污染等。随着经济体制转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产业的选择, 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 这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和结果。

(二)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优化, 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需要。

产业结构调整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限制和约束。产业结构升级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产业结构优化要立足本区域基础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区域相协调, 必须从宏观全局高度全面考虑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更高层次上思考产业结构优化, 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优化, 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

经济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六盘水市要充分发挥煤炭资源绝对优势, 利用好气候资源“凉都.六盘水”品牌相对优势。六盘水市产业结构单一, 如果需求变化, 则经济失去自主性, 所以, 经济发展要拥有自已的主导产业。六盘水的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要高度重视农业,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及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加快畜牧养殖、马铃薯、蔬菜“三大产业”发展;第二产业要优化工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技术进步为支撑, 突出重点, 做大做强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煤化工、钢及钢加工、铝及铝加工、电及电转兴产业, 尽可能使资源就地转化增值, 延长产业增值链, 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第三产业要围绕“凉都·六盘水”品牌的打造, 拓宽领域, 扩大就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 积极培养旅游业, 发展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及其它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四)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优化, 符合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快, 如何使区域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必须要充分利用科技技术, 不断地改造传统产业, 培育新产业, 使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现代化, 增强竟争力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率。

(五)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优化, 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上一篇:术后梗阻下一篇:备份数据管理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