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的方法

2024-07-24

批评教育的方法(精选12篇)

批评教育的方法 第1篇

批评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 要想达到良好效果必须把握正确的原则, 采用合适的方法, 不能搞“一刀切”。

一、准确把握批评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批评的目的是诚恳地指出学生的所犯错误, 使其悔改, 让他扬长避短, 更快进步, 而不是教师显权威、泄怒气、镇学生。

2. 客观性原则

批评是一种施教手段, 是带有很大主观性的一种行为, 但运用时一定要讲究实事求是, 适时适度。切忌三点:⑴未经详细调查, 偏听偏信, 或无中生有;⑵加重错误的性质, 把“芝麻”说成“西瓜”;⑶扩大批评的范围, “翻旧账”、“揭老底”。

3. 情感性原则

批评, 要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宗旨, 对学生要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4. 艺术性原则

实施批评要巧妙, 要根据不同的场合, 对待不同的学生, 区别不同的错误, 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二、巧妙采用批评的方法

批评要想达到预期效果, 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不同的场合,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错误, 选择的批评方法也不相同, 要因地、因时、因人、因事而宜。笔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效果较好:

1. 和风细雨——谈心式批评。

学生犯了错, 遭受批评就难免, 他们心里本来就恐惧, 如果老师大动肝火, 粗暴数落, 甚至讽刺挖苦, 拳打脚踢, 就会使学生更加不敢承认错误, 甚至抵抗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心平气和地加以开导, 批评要做到以下“四心”:观察学生要细心, 分析错误要诚心, 开导启发要耐心, 帮助改进要热心。这种谈心式批评, 学生口服心服, 能自觉知错改错。

2. 角色换位——自调式批评。

学生犯了错, 教师不直接批评, 可以另辟蹊径, 调换角色, 反客为主, 即告诉学生, 假如你为教师, 你对此事怎样看待, 打算如何处理, 这样, 让学生调个角色, 换个角度, 去认识问题, 去做自我批评, 往往会收到自悟自省、自教自改、不攻自破的良好教育效果。

3. 身先士卒——感染式批评。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学深为师, 品正为范”。凡是要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首先做到。有的学生因贪玩常迟到, 教师就应做到稍稍提前进班;有的学生作业潦草应付, 教师在讲课时, 板书就要科学规范, 书写要工整美观, 做到一丝不苟;早操中有的学生边跑边说, 松松散散, 教师就应跟操, 和学生一起跑;劳动时有的学生拈轻怕重, 甚至不愿干, 教师就应不怕脏累, 不仅做指挥员, 更应做战斗员, 带头和学生一起干活, 同甘共苦……学生看到老师都事事作表率, 谁还甘愿落后。“润物细无声”, 以身教代言教, 用批评代示范, 看似无声胜有声。

4. 隐姓埋名——间接式批评。

有些学生自尊心极强, 犯了错误, 本身就内疚, 又害怕被当众点名, 失了面子, 伤了自尊。这时教师就可以采取不点名的方式旁敲侧击地进行批评, 用“有的同学”代替具体姓名, 把他所犯的错误公之于众, 让大家引以为戒。这样做, 既批评了犯错误的学生, 又维护了学生自尊, 一箭双雕, 何乐不为?若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 很可能会引起“正面冲突”或是“局部战争”, 使师生关系紧张对立。

5. 冷热结合——自省式批评。

当后进生犯了错但又一时转不过弯来, 如果这时老师执意要跟他摆理, 必将出现硬碰硬的场面。最好的办法是把矛盾“冷冻”起来, 这一过程, 既是学生自责、自律的过程, 也是老师想办法的过程, 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6. 扬长避短——鼓励式批评。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 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学生一旦有进步, 能够得到老师及时、中肯而饱满热情的评价, 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期待的眼神, 一个亲切的手势, 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温暖, 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老师在对差生进行评价时, 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 学生的丁点儿优点都不要放过, 对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进行充分肯定, 在交流和沟通中, 不断肯定后进生新的行为模式和进步表现。这样在交流中, 后进生就会从教育者那里吸取力量, 他们会对自己有信心, 愿意为成功而进行努力。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 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总之, 批评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 还是一门教育艺术, 教师要细心观察, 潜心研究, 要准确把握批评原则, 善于抓住批评时机, 巧妙运用批评方法, 真正起到既批评又教育的双重作用。让我们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 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 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 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 努力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吧!

摘要: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攻坚阶段, 优等生和后进生并存。如何将后进生尽可能地转化为优等生, 确实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 从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的角度, 探讨后进生转化的教育策略。

批评孩子的教育方式:批评的艺术 第2篇

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 发生直接冲突时

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借鉴: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

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

作者:关二哥

谈谈教师的批评方法和艺术 第3篇

【关 键 词】 教师;批评;方法;艺术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教育方式,面对学生的错误言行,教师常运用批评的方法来使其改之。但批评的方法一旦运用不当,将使学生不能认识和改正错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致使批评没有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艺术。

一、运用“暗示批评法”

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又爱面子,他们对直截了当,当众揭短的“赤裸裸”批评方式很反感,甚至公开地抗议。我们运用“暗示”的批评方法,有助于改变这个问题。因为“暗示”批评法,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互相影响的一种心理行为,不会引起受暗示者的反感及产生对立情绪,教育效果良好。

星期一的早上,我看到李小林的校服十分脏,但没有马上当众批评。我灵机一动,神秘地说:“我突然有一个提议,想让一个同学像模特一样,在教室里走一圈”,同学们一听,心里有点纳闷,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我。于是我抓紧机会继续说:“今天,有一个同学衣着特别,色彩多样;红的、黑的、灰的……真是‘色彩缤纷,让同学们看看他走一圈,展现一下他‘与众不同的服装好吗?”同学们一听,左瞧瞧右瞧瞧地着“目标”,李小林被全班同学目光所“追铺”,觉得有点不自在,连忙低下头。值得高兴的是,从此以后,李小林的衣服比以前干净多了。

二、借助集体的力量

儿童一进入学校,就开始了有组织的班集体生活,初步形成集体观念,明确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产生了交往与归属的需要,把集体的荣誉当作自己的荣誉,把集体的要求当成自己的要求,并努力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尽量使个人的言行符合班集体要求。

三月份的流动红旗发下来了,我们班的各项评比总分刚好“贴线”,我马上开了一个班会。我对全班学生说:“这次我们班十分幸运,只要再多扣0.5分,流动红旗就不再属于我们班了,下面请一些同学上前摸一下它,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当你触摸流动红旗的时候,你会感到……”小华同学说:“我感到有一点自豪,因为我是四(1)班的一分子”,小明同学说:“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这周星期二,我没有佩戴红领巾被扣了一分。”……同学们各抒己见,将自己的不足“倾巢而出”,并决心团结一致,将流动红旗保留下来,直到学期末。我相信,设置这种讨论氛围,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批评,由比直接批评更有效,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深刻。

三、批评从学生“利益”出发

面对淘气或脾气很犟的孩子,父母会被弄得没有办法,往往拿出“传家法宝”:“今后再这样,我就不饶你!”算是给孩子发出最后的“通牒”。我也经常看到这样的争吵场面,总会出现这样的对白:“你竟然不听爸爸的话,快给我滚!”不管多大的孩子,只要在他们不听话的时候,父母总是打出这一张王牌。这些带有恐吓和威胁色彩的管教方式,在学生上学以前可能很有效,他们会屈服于父母的权威之下。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话就会产生消极因素,收效甚微,甚至还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想让孩子服从,但并未讲清道理,更没有从孩子的立场着想,怎会有效?德国人批评孩子时,不是拿别人的看法作标准,而是拿做这件事对做事的人是否有益来衡量,此做法很值得推广。

一次,有几个学生默写不及格,我让他们放学后重默写一次,却偏偏有个学生“畏罪而逃”了。第二天,我找他谈话,他来到我的面前,胆怯怯的,不敢正面看我,我心里明白,我一定会评批他一顿。按我以前的做法,我会先给他一个“下马威”大骂他一顿:“连我的话你都不听,快给我抄30遍。”让他体会一下我的“威严”。但经验告诉我,下次他又会“旧病复发”。这一次我改变了做法,用温和的语气说:“小明同学,你昨天偷偷走了,你的做法对吗?”他不停地摇头,我知道他有一点悔意,就趁势说:“你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最主要是对学习不够负责任,学习是你的事,是你的利益,连你都不管、不重视,这样对吗?很多小孩子都有‘畏罪而逃的经历,但犯了错不要紧,改了才是好学生。”他听后连连点头。实践证明,惩罚的方式,可能令事情越演越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讲道理,会更有教育意义,更有收效。

四、渗透着“赞扬”的批评

表扬和批评好比是“糖果和鞭子”,乍一看起来,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方法,但它们都是为着共同的目标。人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听到赞扬就情绪高涨,干劲倍增,在赞扬中点出孩子的不足,比直接批评更有效,受批评者会更乐于接受你的忠告。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了夏老师的教研课。他上课时,提问第一位学生后,说:“你今天状态很不错,再去想一下。”第二个学生回答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他说:“你的见解很独特,你很快会找到答案。”第三个同学回答时,他兴奋地说:“你的答案很正确。”其实听课的老师都知道,前面两位学生的答案都不太恰当,但这位教师却用了赞美代替了批评去鼓励学生,没有挫败学生的自信心。接下来的时间,我发现这几位学生不断地举手发言,这一切都归功于这位教师那几句赞美的话。

我也有同样的体验:“六一”晚会节目彩排时,我班有一个同学的动作总是出错,我既焦急又气愤,严重地批评了他一顿,但越批评,出错越多,最后我对同学们说:“这次排练是最后一遍,希望同学们全力以赴,将自己的最佳水平发挥出来,小华同学今天表演很不错,精神再集中一点就更好了”,只见小华同学低下了头,像在思考着什么。结果,最后一次排练十分成功,当晚节目表演时,他一点也没有出过错。

五、让孩子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心里,绝不能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孩子的世界。有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是变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但在孩子眼里却是真实和正确的。大人教育孩子时,总喜欢摆大道理,大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说教,没有触动孩子心灵深处,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孩子最容易明白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教育孩子这方法很有效。

一次,有两个学生打架,我很耐心地摆出一些道理和事实,教育了他们一番,并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教育,让他们明白打架的坏处和弊端,我认为这次教育对全班来说是十分深刻的。但没过两天,又有另外的两个学生打架。我很气愤,但我认为如果再批评一次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当时我灵机一动,将前两天打架的学生叫到跟前,让这两个学生将当天打架的情形和感受与他们分享分享。A说:“D同学,你知道,打架肯定会两败俱伤,而且打完架后,你心里是不是觉得有一点不舒服?”B插嘴说:“假如对方插住你的脖子,你会怎么样?”C回答说:“会很痛或者会流血”。B回应说:“对,假若你弄伤了对方,你怎么赔偿给对方都赔偿不了,你也会一世遗憾。”A接着说:“我们两个都认识到打架不对,答应老师以后再也不打架了,你们也可以这样。”两位同学听得聚精会神,听后互相道歉,并许诺以后不再打架。这两位学生确实受到深刻的教育,并感谢前两天打架同学的真情表白。

教师的批评无疑能有效地教育好学生,但这一切都应以爱学生为出发点,只有以爱为前提,教师的批评教育才会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张敏. 优秀教师的批评艺术[M]. 广东: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2] 江艳丽. 浅析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J]. 课程教育研究,2015(5).

正确运用批评的方法为中职德育服务 第4篇

关键词:批评,中等职业教育,青春期,德育工作,师生关系

批评是德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帮助学生纠正思想认识和行为举止上的偏差, 修正错误, 使师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方法做到步调一致, 从而实现目标任务。而批评具有很强的技巧性, 它在具体特定的事件、场合、人物中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有着明显不同的效果, 这就更需要德育工作者正确、娴熟、灵活地掌握批评的技巧并自如慎重地运用其中,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批评得当, 学生会一生受益;批评不当, 则可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甚至弄巧成拙、毁其一生。这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一个问题。

自古有言形象比喻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非常形象精辟!说其形象是指它把批评比作“药”, 是药总是苦的;比作“忠言”, 忠告的语言往往总是让人听来面无光、心不悦、不中听, 而感到“逆耳”的, 但是, 为了“利于病”我们就不得不吃这个“苦”;为了“利于行”, 我们又不得不给其“忠言”;称其精辟是指它深刻地阐明了药与病、言与行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 更主要的是它充分地揭示了批评的重要性和所产生的意义, 这就是“利”!那怎样才能掌握这个辩证关系充分发挥它的利呢?众所周知, 是药三分毒, 药量小治不好病, 药量过, 不仅治不好病, 弄不好还要出人命;忠言不像颂歌那么悦耳动听, 表达不好、言辞过激, 非但对方不理解, 弄不好反目成仇、破罐破摔, 未见利行倒见恶行;由此看出, 批评就象一把双刃剑, 用好, 它能切方削圆;用糟, 方圆不成, 自身却已鲜血淋漓。所以这需要我们在使用批评时恰当地掌握一个度, 掌握批评的技巧或者叫批评的艺术。这个技巧和艺术从哪儿来?答案是靠实践、靠积累、靠总结、靠体验。在担任中职学校班主任从事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我在这方面得到了一些体会和收获。

我任班主任时间不长, 只有一年多, 但通过工作实践, 我逐渐领悟到一些批评的技巧。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 批评又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中针对学生而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 那么, 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我们正确使用批评方式进行教育的前提。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 处于一个身心尚未成熟定型的阶段, 虽然他们具有阳光向上、求知欲望强的优点, 但是由于心智发育不全和受到家庭、社会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其中有些人在对待一些具体问题时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是非观念比较淡薄, 表现为遇事容易冲动, 缺乏理智, 鲁莽、暴躁, 渴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和管教, 逆反心理较重, 不计后果, 做出一些不利于学习和生活、违纪违规、有违公德良序的事情。这时, 及时、有效、具有针对性的批评就显得十分重要。我所说的“针对性”就是指我们在充分调查了解事情、人物、地点、时间、原委、过程、结果、程度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 经过我们认真地分析思考后选择确定采用某种或者某几种适度可行的批评方式来进行批评教育工作。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区别对待, 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 眉毛胡子一把抓。批评学生要讲究方法, 有时需要温和、具体而带有建设性意见的批评, 有时则需要严格尖锐、不留情面的批评, 但温和的批评决不意味着不讲原则, 尖锐的批评也绝不意味着不讲感情, 不讲态度。批评要就事论事, 不无限夸大, 不无限上纲。切忌毁灭性的带有人身攻击的批评, 这样做反会使被批评者掩饰错误, 努力寻找理由来证明他的言行并没有错, 从而逃避错误;批评不当有时也是危险的, 因为它可能伤害青春期学生的自尊心, 并引发他们的愤恨和抗拒。有的老师认为批评学生时, 越严厉越好, 语言越尖刻越能触动人心,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千万不能让自己的情绪控制你的语言, 要做情绪的主人, 老师更是如此。我们不仅要有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批评, 更要有力求点到即止, 留有余地的说服教育, 可以迂回启发犯错的学生认识错误、理解批评, 得到醒悟, 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过的机会, 这样也可避免教育者和被批评者之间产生紧张敌对的情绪, 学生易于接受, 同时又会对老师的宽容产生内疚, 从而有利于不断鞭策自己, 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只批评学生做得不好, 而不说明他错在哪儿, 这种批评往往收效甚微, 因为这种结论式的批评无法令他服气。因此, 在提出批评时, 一定要言之有理, 具体指出哪里做错了, 深化讲解和认真分析错误引致的后果和危害, 且在批评时也要切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一些问题, 不要作出贬低、攻击他人的批评。批评后要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作结束, 用如“加把劲, 相信你会赶上的!”“我想你已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继续努力吧!”来划上句号, 更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所以,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自尊, 掌握他们产生消极惰性的根源, 再善于运用批评教育的方式, 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快乐、兴趣等正面情绪, 尽可能地减少痛苦、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出现, 从而令学生自觉地遵章守纪, 及时地改正错误,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为顺利、圆满地完成学业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综上所述, 正确地运用批评的方法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和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让我们都了解批评、学会批评、掌握批评、善于批评, 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 为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创建美好和谐的校园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靖.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审视[J].湖南社会科学, 2003 (3) .

[2]谢延平.德育新功能论[J].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2 (8) .

[3]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许泽高.赢在此时——青春期逆反心理分析与对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5]朱卫东, 傅荣, 吴光琛著.消除心理障碍的艺术[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1.

[6]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89.

[7]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5篇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应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的有力武器,是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的苦口良药,是实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价值追求的有效路径。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达到“为民”目标的重要路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在执政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民”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和所在班子的执政实践是否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始终坚持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真正实现执政为民,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信任和拥护,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达到“务实”状态的必要手段。当下,不少党员领导干部热衷于搞“花架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官架十足、喜欢摆谱、爱说空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比较严重,而对于事关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民生事务则漠不关心或轻描淡写。在民主生活会上,领导干部首先要在借鉴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对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缺点和不足做出自我批评,并剖解原因,提出应对之策。自我批评不能避重就轻、含糊其辞,必须重点突出、触及思想、简洁明确。在批评他人时,要有理有据,不能空穴来风;要指出要害,不能“顾左右而言他”;要克服好人主义思想,不要怕得罪人、“引火烧身”。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把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摆到台面上,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群众的监督下努力整改,把自身言行和执政行为引导到“务实”的正确道路上来。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实现“清廉”操守的尖锐利器。腐败问题事关党的肌体的健康,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把反腐败斗争上升到“亡党亡国”的警醒高度。权力产生腐败,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腐败。党员领导干部应经常对照党纪国法,“正正衣冠”,自我体检,自我把脉,开展自我批评,看看自己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还要善于发现本单位、本部门其他领导干部有违廉洁自律要求和八项规定等的行为及苗头性的倾向,有责任、有义务及时提出批评、作出提醒,对严重违规违纪者,必要时诉诸法律的制裁。与此同时,本人也要用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批评和提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领导干部避免腐败、保持清廉的尖锐利器。

美术批评需要有自身的方法论 第6篇

当然,追求方法论并不是“以理论去套作品”,而是指建立在艺术理论上的、一种有学理背景和独特批评视角的批评方法。比如就马奈的《奥林匹亚》作品来说,在文学家左拉看来,它是一幅杰作,也是一幅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绘画,因为纯粹的语言性表达恰好是对传统绘画那种文学化的、宗教化方式的超越。相反,在当时官方批评家的眼中,《奥林匹亚》则是低级、下流和色情化的作品。显然,这种截然不同的批评观点主要是由于批评家所持的批评立场和采用的批评方法是相异的。前者的立场是前卫的,后者却是官方的;前者所持的是一种现代艺术的批评方法、后者采用的是一种官方沙龙的评判标准。即使是同一幅画,如果我们采用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来解读,我们不难发现,画面中心的“奥林匹亚”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男性观众的“凝视”中,她的出现仅仅是一种“它者”的存在,正是这种“缺席的主体性”使她成为了满足男性“欲望消费”的对象。不难看出,由于批评方法的相异,批评家的结论自然有所不同。

当然,主张方法论并不就意味着批评家可以任意地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在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即任何的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所谓成功的批评方法是指批评家所采用的方法与他研究的对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衡量一个方法有效的标准不在于你所采用的方法是最前沿或是传统的,而是看你采用的方法是否能推导出一个全新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又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并且对美术批评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20世纪上半叶,以罗杰·弗莱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方法和以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方法是西方理论界最具影响力的。但是,假设我们拿“图像学”的方法去研究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或波洛克的表现主义作品,再拿“形式主义”的方法去研究库尔贝或印象派的绘画,我们就会发现,两种最具前沿性的方法并不能对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阐释。这里并不是说,用“图像学”的方法去研究蒙德里安就绝对不行,而是说,由于图像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图像学描绘和图像志阐释为基础的,涉及到对图像进行历史—— 文化的解释,如果这种方法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绘画,那么其研究能力将大打折扣。当然,用“形式主义”的方法去研究库尔贝的作品也会产生相似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两种方法用在对“政治波普”和“卡通一代”的研究上,我们便会得出一个不同与现在批评界对这个问题的、新的结论。

今天,有些批评家时常苦于找不到研究和批评的对象,事实恰好相反,在笔者看来,我们不缺研究对象,缺的是有效的批评方法。就中国目前批评界的情况来看,批评家批评方法的单一仍是客观的事实。针对这一状况,像高名潞、易英等批评家认为,中国批评界急需解决的仍然是批评方法论的问题。同时,有必要说明的是,批评方法论并不是指一种批评的工具,因为任何一种方法论的出现都是特定时期整个时代文化或者是艺术认知方式变化和发展的结果,包括艺术观念、审美特征、创作原则、美学追求等,这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等批评方法的发展与流变中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不能将批评方法论庸俗化,更不能将其降格为一种批评工具。

素质教育中批评教育的策略 第7篇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 它与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是一致的, 是与“应试教育”根本对立的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素质教育中学生的确是教育的主体, 但我们部分老师和学校往往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尤其课改后的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更偏重于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在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问题提出批评的越来越少了, 而总是用“表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令人遗憾的。不少表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溺爱, 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乐观的思想, 失去帮助其客观认识自我价值、意义和克服脆弱心理的机会。有些学生由于平时习惯于教师的表扬, 心理上十分脆弱, 以至于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一旦遭遇挫折, 就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厌学、逃学, 甚至自残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适当的批评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我们不要忽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根本是育人为本。科学地使用“批评”这一评价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 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不仅不会伤害学生, 反而会成为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一种动力, 是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中运用批评的几点建议

什么是批评?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批评源于一个希腊字, 意思是‘作出判断’;因而在广义上来说, 批评就是判断。”“作出判断”, 应该是批评的本质属性。批评通常是指对人们不正确看法和不良习气的揭露和纠正。批评有助于认识、发现和暴露问题。但问题的认识、发现、暴露却并不意味问题的必然解决。因此, 批评发挥功能的前提是对批评功能的充分认识及对其使用限度的合理把握。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未来, 应是全面的和动态的。除了表扬之外, 批评也是一剂良药, 我们要用爱和智慧让学生既接受批评又能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1. 以尊重为前提, 公平公正为基础。

有效批评的基础是公平公正。批评对任何人既不能偏袒也不能惩罚过重, 不能带着情绪批评学生, 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在学生眼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并非易事。现在的学生自尊心比以前的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后进生的自尊心更是强于其他学生, 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有着很强的上进要求, 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一般来说, 批评的言词不必一律委婉, 必要时当然可以严厉, 但态度必须平和、严肃而不应冷漠、强硬, 更不能采取变相体罚、辱骂训斥或挖苦讽刺等侮辱人格的做法, 使之当众出丑。

2. 注意方法, 不能成人化、模式化。

批评有法, 但无定法。由于学生各自的成长道路存在差异, 性格、气质、家庭条件等有所不同,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情况, 充分了解批评对象的特点, 因势利导,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 批评才会有针对性, 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达到批评教育的最佳效果。

3. 批评前要弄清原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必须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 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 知晓学生所犯错误是有意还是无意, 明白此事是情有可原还是理不可恕, 然后再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处置。

4. 目的明确, 不揭伤疤、翻老账。

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 青少年绝大多数是乐于追求上进的, 都想改正错误, 只是因为自制力差, 有时难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错事。批评学生时, 不要揭学生的旧伤疤, 或新账老账一起算。分析错误时, 要喻理于事, 切忌小题大做, 夸大错误的性质。而应就事论事, 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 启发学生去反省。否则易激起学生的反感, 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5.“爱”字当头, 以“情”相融。

“辞不可不修, 说不可不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 必须怀着爱意和理解, 这样说出来的话学生才易于接受, 让其感到你是在真心诚意地帮他, 从而自觉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是爱他的, 批评是正确的, 自然会心服口服接受批评, 并努力地去改正错误, 规范行为。

6. 选择时机, 避开他人。

时机不同, 则效果不同。只有把握批评的时机, 及时疏通思想, 才能防微杜渐,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此,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冷处理或热处理的方式。一般说来, 任何人在被批评的时候, 都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只要有其他人在场, 即使是老师的态度再诚恳, 批评的方式再温和, 也会让学生感到伤面子。因此, 批评, 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 应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时进行。

7. 不要动辄就叫家长。

现在的学生都希望给自己的父母留一个好印象, 他们偶尔犯了错误, 最怕让父母知道而对自己失望。这样的心理无疑是善良的, 我们必须给予爱护。须知当学生做好孩子的“梦想”被老师给无情摧毁后, 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 因此我们要慎叫家长。

8. 及时善后, 强化积极效果。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人们总习惯把批评看作贬义, 所以受到批评后, 不免发怒、不平、焦虑, 所以要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教师应细心观察, 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 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必要时还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批评, 以便消除感情上的隔阂。若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确属有误或过火, 教师要敢于坦诚地向学生表示歉意。在教育学生时, 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 并且适时创造机会, 让他们“表现自己, 展现自己”。只有这样, 他们才有信心改正缺点, 弥补不足。

总之, 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将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与智慧、艺术、适当的批评教育手段统一起来。我们要用爱和智慧创造更科学、更理性、更文明、更合法、更合情的批评, 使学生敢于面对错误, 有勇气接受批评, 性格更完美, 情操更高尚, 使他们在和谐教育中成为我们新时代的全新小公民。

摘要:有批评的教育才算完整的教育, 批评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力的保障, 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然而, 目前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中的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有些却走向无批评教育的极端。我们应重视并研究素质教育中批评教育的策略, 讲究批评教育的智慧。

关键词:批评教育,策略,智慧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国物资出版社,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8-2.

[2]张国华.班主任工作中的批评艺术, 科教文汇[J].2007, 6.

[3]李兴福.班主任批评艺术“八要八不要”, 现代校长1+2[J].2006.

批评教育的方法 第8篇

一、合理选择批评的方式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做出有悖课堂纪律的行为, 有的教师一见学生犯了错误, 马上就是大声斥责, 不给学生留面子、不给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 这样的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如教学田径必修“快速跑”内容课堂, 因为田径必修内容的枯燥、单调性, 学生在课堂中总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课堂行为, 如:嬉笑、打闹。当看到有的学生跑姿的差异性, 人群里就发出一些怪异的笑声。老师批评到“别人在跑的时候, 请大家安静下来, 认真观察同学的跑姿, 分析不同, 哪些同学的跑姿更好?”这样的批评, 让学生更专心的去观察, 去分析、去比较。

分析:中职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能力, 出现一些违纪行为时, 老师选择的批评方式的不同, 给学生的启示也不同, 如:提醒、提示或者提出问题等, 案例中, 教师较好地在抛出问题时, 批评了一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 抛出问题任务, 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 学生不仅会立即进行自我反思, 还能投入学习中。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批评

现在的学生因为成长环境不同, 个性鲜明, 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较高的自尊心, 不同个性的学生往往对教师批评的反应有着明显区别。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去发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课堂中的批评应该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在教学足球课, 教师设计在田径常半圆中“踢远”的练习, 因为学校草坪正在进行阶段性的维护, 禁止在草坪上踢球。有学生不由自主地把球踢到草坪上。教师发现这位同学是喜欢和老师顶嘴的类型, 选择的批评方式是“先批评后提醒再交流”, 把学生喊过来, 批评道:“怎么到草坪上踢球啊, 上课前我强调了草坪在维护, 你知道吗?”学生狡辩道:“一不小心踢到上面的, 我在捡球。”老师没有深究, 再次提醒全体同学:“如果球不小心踢到草坪上, 捡球后要立即退出草坪, OK!”学生们:“知道了!”课后, 教师把该学生留下, 进行了合理的交流。

分析:不同个性的学生, 对待教师批评的反应不同, 有强硬的、有狡辩的、有沉默不语的, 教师批评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批评的方式、方法和场合。案例中的学生, 教师不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学生“冒犯”教师的权威, 如再次深究, 会导致无休止的口水战, 甚至会引发师生之间的争执, 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 对一些比较强硬的学生, 可以先冷置, 课后个别交流。

三、把握批评的度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批评不能小题大做, 教师批评学生时, 不能把偶发的问题当成习惯性的, 不能把个别学生吵架当成班级课堂纪律不好等。

案例:中职乒乓球选项教学中, 教师组织讲解示范时, 发现有2~3个学生在偷偷开小会, 教师发现后, 并没有直接大声训斥, 而是停下了讲解示范, 脸朝着这几个学生批评道:“新技术的学习, 如果不专心学习, 等会分组练习时能掌握要领吗?”话后, 老师继续讲解示范。这几个学生听到后, 马上就端正了态度, 认真看老师的示范讲解。

分析:因为体育课堂环境的特殊性, 课堂学习中难免个别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违纪行为。这时, 教师的批评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 而大声训斥, 而是把握批评的度, 调整训斥为提示学生教师示范讲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对个别学生和全体学生都有着教育作用。

四、转换多样的批评语言

人的语言是丰富的, 不同的语言对别人的影响不同。挖苦的、刻薄的语言, 极易损伤别人的自尊心, 这样的批评语言, 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 甚至产生反抗情绪, 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

如在:乒乓球选项教学中, 课中教师设计了“俯卧撑”的素质课, 练习中, 有个别学生会乘老师不注意时, 边练习边聊天, 老师发现后没有大声批评该学生, 而是快步走到这位学生身边, 调侃、提醒:“看来有的能力不错啊, 边练习还能边聊天啊。”而后这位同学能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练习。

分析:因为上课内容的喜好程度, 往往会影响学生上课的专心程度, 田径内容的课, 学生在课堂中往往会产生一些违纪行为, 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减少违纪行为。如出现违纪行为, 教师应该转换多样的批评语言, 通过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主动提高丰富的语言能力, 遇到课堂中的违纪行为, 选择不同的语言给予及时的批评。

五、把握批评的场合

学生犯了错误, 有的教师不分场合, 便在全班公开点名批评, 被批评的学生, 如果是强硬的会直接和老师“斗”起来, 有的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失去积极性。批评的场合恰当与否, 关系到批评效果的好坏。

案例:中职篮球选项“变向运球接行进间上篮”内容的课, 有部分技术较好的学生没有按照老师安排的内容进行练习, 在进行半场的三对三练习。老师发现后, 没有大声训斥他们, 而是走到他们场地, 把他们召集到身边, 和他们交流道:“你们停下来吧, 基本技术不好, 怎么能把你们的优点发挥更大呢。等会我和你们一起三对三的练习!”这几个学生心悦诚服地参与老师安排的练习。

赏识教育中的批评 第9篇

关键词:常识教育,批评,学生

我们推行赏识教育, 意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 都能受到尊重, 得到表扬, 从而使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面对生活。但赏识教育并不等于只有赞扬没有批评。

如果说赞扬是抚慰人心灵的阳光, 那么批评就是照耀人心灵的镜子, 二者在一个人的进步提高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然而, 由于批评不当导致师生间不愉快甚至更为严重的事情的发生, 也数不胜数。反思我们的工作, 这种教训实在应该认真吸取。

作为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教师, 难免对学生进行批评。我想, 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教育与批评的关系, 教育是站在理性的高度, 让学生端正思想, 提高认识, 明确目标, 树立理想, 坚定信念, 培养德行;批评则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它是“当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教育的作用不大的时候, 我们所必须采取的手段”, 它绝不是吓唬人, 教训或斥责。它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 是在“帮助人进步”。当然, 它也绝不是教育的唯一方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 就该本着“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目的, 注意批评的态度、方式、场合, 从而使批评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一、了解学生, 承认差异

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即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有所提高,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生活, 如何学习。做好这份工作, 首先,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自己手中的“半成品”, 这些有了一点阅历, 学识, 有了初步的思想和性格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 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和影响, 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性格, 有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作风。如果我们不能对他们逐步地做到了如指掌, 工作时尽量因人而异, 就会严重地影响教育效果。尤其在对其进行批评时, 这种差异会变得更加突出。比如, 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过于严厉的批评会加深他们自卑心理。而同样, 委婉的批评又往往使那些调皮好动的学生无动于衷。因而能否做到在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而异, 有时是批评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带着爱心去做

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这已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经写过“惟独我一个人有权利骂他罚他, 因为只有爱他的人才能责罚他。”首先, 我们批评学生, 应是出于一颗爱心。要让学生感到, 你是因为爱他、赏识他, 才会指出他的错误, 才会对他的缺点感到痛心, 感到遗憾, 你是那么希望他能做得更完美一些。这样, 学生才会欣然接受你的批评, 改正错误。其次, 批评还必须真诚。要实事求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引导他认识哪些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 哪些是有利于自己成长的, 哪些是不利的。要像朋友一样彼此敞开心扉, 在一种平等融洽的氛围中交流。实践证明,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和谐的一种, 也是教育效果最好的一种。另外, 批评还应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批评之前要尽可能准确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分析好问题的症结, 使批评做到有的放矢, 不错过一个问题, 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当然, 更不能因个人的好恶而偏袒一个人或打击一个人。许多老师用学生的成绩给学生分出三六九等, 认为学习好的学生一切都好, 学习不好的学生什么都不好, 班里一有“坏”事就认为是学习不好的学生做的。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往往导致那些学习不好的人不但学习更加糟糕, 而且还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甚至使正常的教育无法进行下去。作为教师, 应努力做到批评要就事论事, 不能因人论事;同时, 还要一分为二, 该批评的地方批评, 该肯定的地方肯定, 不能以偏概全, 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三、换个批评方式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种, 哪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这肯定不会有唯一的答案。不过, 批评这个词肯定很多时候会与严肃的面孔、严厉的话语, 甚至打骂、体罚相联系。其实, 这实在是对批评的一种曲解。我想, 赏识教育中的批评不妨换一种方式, 如已经上课了, 一些同学已经坐好, 一些同学却还在说话, 这时老师如果说:“看谁还在说话?”说话的同学随即停下来。如果老师换个方式这样说:“看这排的同学做得最好”。被表扬的同学面露喜色, 说话的同学也赶紧坐好。一个是直接的批评, 一个是表扬中委婉的批评。哪个效果好不言而喻, 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 我组织学生干部在全班开展一个学习、纪律、卫生比赛。由班干部每天记录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 然后扣分, 一星期一公布。等到周末公布扣分情况时, 班里一下子炸了营。很多人认为, 自己被多扣了分数, 说自己上课挺遵守纪律的, 哪方面都不错, 等等。班干部被“围攻”。当班长哭着把这些情况告诉我时, 我非常生气。自己平时做得不好, 被扣分时还大吵大闹, 这还了得?幸好当时已放学, 我没来得及去惩治这些人。等到晚上冷静下来一想, 不能就这样怒气冲冲地批评学生, 这样只能使矛盾激化, 同时也极有可能使他们对这个竞赛活动置之不理, 随便扣分吧。第二天, 我走上讲台与大家这样总结:“同学们, 昨天的事我已经知道了, 说心里话, 当时我非常生气。可转念一想, 不对呀, 我应该高兴才是。”说到这, 我看到很多人由起初的愤愤不平已经变成了迷惑不解。“因为大家的争吵恰恰说明了每个同学对自己的分数, 也就是自己的形象都很重视, 这说明,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积极进步的。我怎么还能生气呢?”这时, 我看见很多人的脸色已经缓和下来, “不过, 吵闹的方式总是不对的。很多同学说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做错了, 我想, 这恰恰说明我们平时对自己要求还不够严格, 有意无意地就在犯错误。希望大家以后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争取做得更好。另外, 以后, 我们的比赛采用加分制。凡是做得好的, 都可以得到表扬, 并向家长通报。”话音落地, 很多同学都鼓起掌来。这件事让我感慨颇深, 如果我们平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 从赏识的角度出发, 去指点学生, 学生能不愿意接受吗?

四、抵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生活在集体中的学生, 时常都在评价着他们自己的老师, 而对老师的每一次批评尤为注意。他们不喜欢老师在批评的时候说“你总是怎样怎样”, “你又如何如何”, “你真是什么什么”, “你太那个那个”等一些感情有些强烈, 认识有点片面, 错误有些夸大的言语。为避免这种批评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 务必要耐心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慎重地考虑好自己的语言, 用理解的心情, 豁达的胸怀, 充满爱意地去面对学生的错误。做到了这一点, 班级才真正是你的班级, 学生才真正是你的学生。

批评教育的方法 第10篇

一、设计经济价值的发生与流变

设计行为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造物活动之一。在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前, 设计就早已产生, 然而这时所有的设计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创造者个人需要的“自给自足式”的价值创造活动, 是人类劳动过程的一部分。在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后, 设计成为了经济生产活动的一种, 设计者则成为经济生产分工的一部分, 所有的设计产品不仅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价值需要, 而更多的是为了交换的目的。从此, 设计便有了经济价值, 也就是满足人们将自己的设计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中进行交换的需要。因此, 设计的经济价值, 又可称为商品价值、交换价值、市场价值等。

然而, 这时的经济交易方式还比较原始, 设计的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物物交换的初级形式得以体现。当人类发明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时, 人类社会便立刻进入了货币经济的时代, 这时一切商品的经济价值开始由货币的形式呈现, 设计也不例外。即使我们进入现代工业社会, 货币依然是人们衡量设计经济价值的主要形式。因此, 我们看到设计的经济价值批评大多是基于产品所带来的客观货币收益作为标准参数的, 货币数据的高低等同于设计经济价值的大小。由此看来, 设计经济价值批评方式相对设计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批评标准而言, 更多了些客观性和数据理性的特征。但另一方面, 批评主体对于客观数据的分析和理解却是具有主观性的, 受到个人知识、经验、文化素质, 以及社会文化、伦理、政治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 不同的人对同一数据的分析都可能获得不同的批评结果, 设计的经济价值批评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二、作为批评标准的设计经济价值

在设计的价值创造活动中, 设计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主要获得者是设计的使用者或接受者, 而设计经济价值的获得者则范围广泛, 几乎惠及了设计价值创造产业链条的每位参与主体, 尤其是其中的设计师、生产者、销售者、流通者、售后服务者、设计传播者等市场主体。也正因为此, “设计的经济价值创造是一个牵涉设计价值创造各个环节、由各种价值创造主体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 而且各种主体的价值创造方式都是不同的。”[1]例如, 对于设计师而言, 设计的经济价值是建立在设计师对设计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的创造基础上的;对于设计生产者、销售者等服务主体而言, 设计的经济价值是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维护、宣传、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经营手段共同协作来实现的。

在设计实践中, 设计价值创造主体对材料的利用和选择, 对生产工艺过程与方式的选定, 对产品实用性以及对消费者审美心理变化的调查等都与经济有密切关系, 可以说, 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 而流通和销售的经济活动, 就是完成和实现其价值的活动。因此, 设计的经济价值并不是完全由设计师或设计环节一个部分能够决定的。我们对设计经济价值的批评需要全面考察设计经济价值创造的各个参与环节, 尤其是设计、生产、销售、流通、管理等对于经济价值创造的不同影响。

另外, 设计的经济价值实现是具有周期性的, 不同设计的经济价值都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例如, 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工业装备设计, 本身具有较长的使用周期, 能够长久地为客户创造经济价值, 这就是一种长远的设计经济价值。而那些日常生活用品, 尤其是一次性消费品的设计, 则在销售完成后就完成了自身的经济价值创造周期, 这就是一种短期的设计经济价值。所以, 设计批评主体需要谨慎客观地考察批评客体在市场中的经济价值创造规律, 认清该设计经济价值的实现周期。既不能只看到设计的短期利润, 作出近视盲目地批评判断, 也不能对设计的经济价值获得周期过分乐观, 高估其经济价值实现能力。

三、设计经济价值批评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设计经济价值只是设计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 并不是设计价值的全部。设计批评者需要时刻警惕一种唯经济价值是瞻, 盲目追捧设计经济利益的商业主义设计观念。20世纪后半叶,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元设计价值观念, 从美国设计行业产生了所谓的商业主义设计, 并迅速蔓延至全球。这种设计以最大限度发挥设计创造产品附加值的作用, 刺激社会消费为目的。它可以完全不顾及设计和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控制, 销售中的伦理自律等社会责任。只是利用设计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 提高售价, 控制成本支出, 扩大销售额。而对于设计行业而言, 一时的商业繁荣, 的确迅速提升了设计在经济价值创造部门中的地位, 为设计师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为商业主义设计受到行业内部进一步的肯定。然而, 这种单纯满足生产者、设计师、销售商等市场主体追求短期经济收益的设计, 所带来的社会资源浪费、环境掠夺性开发、社会道德风尚的败坏等都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有些生产领域的商业主义设计甚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

由此, 近些年, 设计批评界开始对这种商业主义进行自我反省, 大力提倡设计中的伦理精神, 一场关于经济设计与伦理设计的批评争论悄悄掀起。设计批评者普遍认为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价值导向已造成深重的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 市场经济必须有其道德维度, 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前提就是绝大多数人严守底线道德, 应该反驳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 反对把经济活动当作人类的最高目的。

然而, 商业主义设计观念并非一种单纯的设计观念, 仅仅依靠理论的思辨是不可能将其纠正的。“从人类工业社会的发展历史看, 不管是设计行业还是其他经济部门,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每一个市场主体 (包括国家) 的本性, 仅仅依靠主体的道德自律, 或者国家法律的最低限制, 都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商业行为对经济价值的盲目追逐本性。”[2]究其原因, 就在于商业主义设计的生存土壤是市场经济体制, 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存在是由人类现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因此, 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还需依靠人类生产方式的革新以及生产力质的飞跃。那么, 落实到当代的设计批评而言, 我们只有将设计的经济价值放在整个设计价值体系中进行考察, 警惕和克制其价值追求的盲目, 倡导一种符合全人类长远发展利益的经济价值观念。毫无疑问, 对于现阶段的设计行业而言, 确立一种科学理性的设计经济价值观念将是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

四、结语

设计批评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从来没有人认为对待所有的设计和所有的设计学问题应当用一种标准来评价是恰当的, 而是应当在认真理解不同的设计历史、功能、形式、环境、技术条件中形成完整的批评标准体系。”[3]那么, 当我们从设计批评的角度考察一项设计的经济价值创造时, 除了关注经济参数的高低曲折外, 更应该关注的是以什么样的角度来解读和阐释这些数据。我们只有将经济价值回归到设计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去看待, 透过数据探寻设计发展的现实状况及其趋向, 才能使设计的经济价值创造真实地服务于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关系创造, 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经济价值是设计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价值内容之一。以设计的经济价值作为批评标准是设计批评学科的基本特征, 普遍存在于各种设计批评活动中。设计批评除了要关注经济参数的高低曲折外, 更应该关注以什么样的角度来解读和阐释这些数据, 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设计经济价值与其他设计价值的协调关系进行理性的分析, 从而在设计批评中完整地认识设计经济价值创造的真实意义。

注释

1[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2]柳冠中.中国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素质教育中批评教育的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批评教育;策略;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08—02

贯彻新课程理念,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与正常的批评教育是一致的。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是一种客观存在,智慧、合理的批评教育符合客观实际需要。但是,目前不少学校对素质教育认识偏颇,将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对立起来,在这方面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学校甚至禁止老师使用任何批评类的语言;而且这已经产生了消极影响,不是常看到关于学生因迟到、未完成作业、与同学争执等小事受到老师批评后,做出过激行为的新闻报道吗?古语说得好:“严师出高徒。”素质教育并不是放弃严格教育,更不是不需要批评;而是不需要高高在上的单向训斥,需要的是讲究批评智慧,讲求批评艺术,对学生善意的提醒和友好的建议。本文就现代素质教育中的批评教育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它与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是一致的,是与“应试教育”根本对立的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素质教育中学生的确是教育的主体,但我们部分老师和学校往往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尤其课改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更偏重于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在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问题提出批评的越来越少了,而总是用“表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令人遗憾的。不少表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溺爱,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乐观的思想,失去帮助其客观认识自我价值、意义和克服脆弱心理的机会。有些学生由于平时习惯于教师的表扬,心理上十分脆弱,以至于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一旦遭遇挫折,就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厌学、逃学,甚至自残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适当的批评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我们不要忽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根本是育人为本。科学地使用“批评”这一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不仅不会伤害学生,反而会成为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一种动力,是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中运用批评的几点建议

什么是批评?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批评源于一个希腊字,意思是‘作出判断’;因而在广义上来说,批评就是判断。”“作出判断”,应该是批评的本质属性。批评通常是指对人们不正确看法和不良习气的揭露和纠正。批评有助于认识、发现和暴露问题。但问题的认识、发现、暴露却并不意味问题的必然解决。因此,批评发挥功能的前提是对批评功能的充分认识及对其使用限度的合理把握。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未来,应是全面的和动态的。除了表扬之外,批评也是一剂良药,我们要用爱和智慧让学生既接受批评又能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1,以尊重为前提,公平公正为基础。有效批评的基础是公平公正。批评对任何人既不能偏袒也不能惩罚过重,不能带着情绪批评学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在学生眼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并非易事。现在的学生自尊心比以前的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后进生的自尊心更是强于其他学生,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很强的上进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一般来说,批评的言词不必一律委婉,必要时当然可以严厉,但态度必须平和、严肃而不应冷漠、强硬,更不能采取变相体罚、辱骂训斥或挖苦讽刺等侮辱人格的做法,使之当众出丑。

2,注意方法,不能成人化、模式化。批评有法,但无定法。由于学生各自的成长道路存在差异,性格、气质、家庭条件等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情况,充分了解批评对象的特点,因势利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批评才会有针对性,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达到批评教育的最佳效果。

3,批评前要弄清原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必须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知晓学生所犯错误是有意还是无意,明白此事是情有可原还是理不可恕,然后再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处置。

4,目的明确,不揭伤疤、翻老账。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青少年绝大多数是乐于追求上进的,都想改正错误,只是因为自制力差,有时难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错事。批评学生时,不要揭学生的旧伤疤,或新账老账一起算。分析错误时,要喻理于事,切忌小题大做,夸大错误的性质。而应就事论事,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启发学生去反省。否则易激起学生的反感,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5,“爱”字当头,以“情”相融。“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必须怀着爱意和理解,这样说出来的话学生才易于接受,让其感到你是在真心诚意地帮他,从而自觉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是爱他的,批评是正确的,自然会心服口服接受批评,并努力地去改正错误,规范行为。

6,选择时机,避开他人。时机不同,则效果不同。只有把握批评的时机,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此,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冷处理或热处理的方式。一般说来,任何人在被批评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只要有其他人在场,即使是老师的态度再诚恳,批评的方式再温和,也会让学生感到伤面子。因此,批评,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应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时进行。

7,不要动辄就叫家长。现在的学生都希望给自己的父母留一个好印象,他们偶尔犯了错误,最怕让父母知道而对自己失望。这样的心理无疑是善良的,我们必须给予爱护。须知当学生做好孩子的“梦想”被老师给无情摧毁后,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们要慎叫家长。

8,及时善后,强化积极效果。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总习惯把批评看作贬义,所以受到批评后,不免发怒、不平、焦虑,所以要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教师应细心观察,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必要时还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批评,以便消除感情上的隔阂。若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确属有误或过火,教师要敢于坦诚地向学生表示歉意。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并且适时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展现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有信心改正缺点,弥补不足。

批评教育的方法 第12篇

A.Criticism and appreciation

1.In our country, and the concept of many people on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appreciation is not very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appreciation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of these two seemingly very professional,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terms of the meaning of the expression is actually very close.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a word in our"Chinese Dictionary"in the meaning is"the relevant personnel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f foreign books, with some inherent standard as the referenc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ed literature translation evaluation value to carry out a full range of".

2.In a work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riticism of literary works, the original author, often cannot do without this literary works, translators and readers of literary works in translation after the three important part.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must be on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criticism, so that we can understand the literary works the original author of literary writing and to express through literature thought.

B.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the role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ranslation criticism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has three points, the first point is on the literary work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will have a guide, this effect refers to the literary works themselves, can help some translations readers to read and understand the literary works themselves, mainly for the translation.Literary works;second point interaction refers to an evaluation of the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appreciation will role, this evaluation function for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of the original.Third point interaction refers to a guide to the translation criticism on the literature generated after, the leading role is generated by means of our country and even the world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cademic field.

C.The differenc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writing rhetoric techniques used by the author to the literature very much, expressed by the authors using different rhetorical devices in the effect is also very different.For example, by the world a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known as the representative literary artist Hardy, Hardy in the creation, rhetoric, so that each person works in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Next, look at the three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Professor Zhang Ruogu, Professor Zheng Damin and Professor Wang Zhongxiang and Professor Nie Zhenzhao:

“Boy, take up that basket!I want, ee to go on an errand for me.”The lath-like stripling frowned.“Who be you, then, John Durbeyfield, to order me about and call me'boy'?You know my name as well as I know yours!”“Do you, do you?That, s the secret——that, s the secret!Now obey my orders, and take the message I, m going to charge"ee wi"...Well, Fred, I don, t mind telling you that the secret is that I, m one of a noble race——it has been just found out by me this present afternoon P.M.” (Chapter 1)

Zhang Ruogu:"Hello, boy, you take this basket to pick up;I want you to go on an errand for me."The thin the big boys, frowned, "said John Durbeyfield, you is what person, dare make up me, call me'boy'?We don't know who is who!""I know?Really know?It can be said is a mystery, it can be said is a mystery.You listen to my command this array, make me give you the job to do to the good......Hum, Fu Lai, I put this mystery to you at the end of the day, I turned out to be a noble family descendants, this afternoon, is not just the moment, at noon, you before, I know."

Zheng Damin:"the little guy, picked up the basket!I want you to do something for me."The lanky teenager frowns."What is your man, John Durbeyfield, actually want to use me, call me'little man'?You know me, I also know you!""Do you know me?Do you know me?There is a secret--there is a secret!Now listen to my command, to give me your things to do.Well, Fred, I can tell you the secret also it doesn't matter:I am a family offspring.This is I just know this afternoon, this afternoon."

Wang Zhongxiang, Nie Zhenzhao:"young man, picked up the basket!I want you to go on an errand for me."As long as the slab boys a little unhappy:"you is what person, John Durbeyfield, you should make me, call me'boy'?We don't know who!"

"You know me, know me?This is the secret--it's a secret!Now you have to obey my orders, let me send you the letter......

Well, Fred, I don't care about to tell the secret to you, I am an aristocratic descent, --I also know this afternoon."

Through the three different translation of Professor Zhang Ruogu, Professor Zheng Damin and Professor Wang Zhongxiang, Professor Nie Zhenzhao in the same paragraph, even if the process to translate the same paragraph, the same sentence, the same words in translation, the results are not the same.Some literary works, translators is straightforward in the original text to express the idea of translation, and some literary works, translators a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to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ion.

D.the rationalit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appreciation

Any of a work of literature work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cene are not in conformity with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readers and the authors and readers, to interpret literary works still exist obvious differenc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because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as a separate entity, different,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each person's own play therefor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accepted by the readers, readers in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process will be the two time the creation of literary works.Therefore,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exist, does not exist contradictions, but will provide a more suitable for their own translation versions for different ages, different levels of readers, to improve our abilit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improve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Summing-up:

In a word, cultural element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literary works has also are not the same, the ultimate aim of the criticism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to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and practical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criticism and appreciation of different versions.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 我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 都逐步与世界接轨, 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取得了较大幅度提高, 同时, 我国人民对自身的精神建设的需求也随之慢慢显现出来, 本文就我国基于英美经典文学译文的批评和赏析方法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英美经典文学,译文,批评,赏析,探究

参考文献

[1]Quan feng. Shaping Hemingway's short story "the murderer" killer image -- starting from the view of language[J]. Fei tian , 2010 (02)

[2]Gan shian. The revers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structure -- Chinese and English outreach to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J].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2010 (32)

[3]Huan yuxiu. O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est lead[J]. Journal of Beijing College of electric power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2010 (27)

上一篇: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下一篇:护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