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载体范文

2024-08-15

育人载体范文(精选9篇)

育人载体 第1篇

一、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的内涵与特点

1.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涵。对于创新教育的定义,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国际教科局的定义为,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并以此作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的性质在教育上是有一定的意义的,要能够将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定义趋于一致。伴随着教育的推行,创新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不能仅仅将创新教育作为源头,并让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这样无法保证大学生可以进行反思,也无法有正面的影响[1]。而创业能力对我们而言则要求更高,要求我们对未来有相当准确的目标能力;对所创的事业的专业能力;对外界那些潜在存在的商机的敏锐察觉能力;对所用的相似产品的顾客以及潜在客户的营销能力;对自我和对突发事件的把控能力,对自己所创造的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对社会各界人士的社交能力等。

对于创业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具有更多的开放性,用人单位在雇人的时候,不仅仅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冒险精神,还需要在技术、社交上有所提升。创业教育需要让教育者在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并不断开辟出全新的空间,让更多的人可以不断探索,这才是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创新教育不仅仅强调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开发和提升,还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要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尤其是自我创业意识的增强,确保可以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2]。在不断的历练过程中,可以掌握基本的实践和操作技能,创造出更多的有价值感的时间,并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建出力。 实践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创业和创新作为导向,可以进一步开发教学模式和相关的理念,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对长期积累的社会实践进行研发,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性,能够不断探求,并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从创新设计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能够跳出课本,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 不要被课堂的教学所限制。

二、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体系的设计原则及思路

1.创新创业体系的设计原则。发展创新创业体系将对民族素质的提升、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培养社会进步,并保证推动力量。结合我国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和条件,可以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体系的原则和思路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设计。 (1)与传统教育体系相结合。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体系的设计需要和传统教育体系相结合,它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的教育,通常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进步,对于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和生理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还有就是职业教育,就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能够真正在社会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教育已经发展多年,这两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更加完善和独立,而且能够在办学以及教学模式上呈现出一定的特色,让教育和社会系统变得更加独立。传统教育中有一些理论比较零散和简短,那么就需要采取一些比较独立的对策,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为之后的发展指明思路。(2)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一定要创新,这也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国家要不断富强,这就需要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传统的大学生更在乎自由,而研究性的大学对科学研究更加注重,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一个更加注重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创建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另一个则对大学生的实干精神更加注重。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有更多的创新理念,并不断进行开拓,实施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更多的知识, 让更多的人才得到重视,进一步对学校的管理模式进行调研。作为一个大众化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教学模式、方法上进行创新,能够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以及批判性的思维。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不断创新构建全新的教育体系系统。(3)一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高等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通过实践,培养出更高级的人才,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要能够有教育的载体。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要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不能作为临时的活动,要和高校一样,对专业有更高的一致性。研究性的大学更注重学术研究, 但是在体系设计上也有所侧重,首先,高校的地理位置决定学校的社会环境会不同,此外,高校的创新创业的条件也会不同,这就使得学生在面对就业指导时,会有不同的方式和目标。在人才的培养规格上,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专业和需求的设定上,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专业队教育的目标进行设定,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对创新创业的层次进行定位。

2.创新创业体系的设计思路。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学科发展的简单问题,还会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行为的综合教育问题。大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进行培养,需要保证在教育和扶持两个基本层面上,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大学生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具有较为远大的就业意识,将“创新”作为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并不断确定全新的培养目标,可以不断融入办学宗旨中,维持可持续发展。在实践育人载体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性知识培养,还需要在积极进取以及创新性方面有所进步。可以研发一些创新性的措施鼓励学生进步,例如研发创新创业机制,给有创业欲望的学生予以帮助,如果他们成功,给予肯定,不成功则要进行鼓励,能够将创新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创新创业是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需要在毕业之后能够发愤图强,能够不断进步,可以培养自身的发展技能。

三、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路径

1.打造创业模拟实训载体,培育大学生创业实践知识与技能。高校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可以打造创业模拟实训载体,主要致力于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技能进行培训,并为正式的运营做好充足的准备。主要包括:第一,丰富创业竞赛活动,主要针对模拟创业进行竞赛,各个高校都以全国性的竞赛为龙头,能够不断进行科研立项,并结合创新人才学院进行模拟,实现创新创业的系统性教学;第二,模拟实训机构,设置训练板块,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并根据已经有创新项目的大学生增强创业体验的环节,依托高校的行业特点,创建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项目进行学习、建设,在实训机会中,能够有更多的进步。需要开展培训班,大学生能够定期并固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部门之间的合作,不断进行资源的整合,对有意愿进行创新创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

2.打造创业项目实验载体,选择大学生创业实践优质项目。通过全方位的筛选,可以对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创业项目,通过学校辅导员的动员,能够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特色,进行推荐,选择和自己优势相当的项目进行创新。对于一些有风险的项目, 高校可以携手风险管理专家进行预判,对创新进行构思,以专业学科进行背景依托,完成更加有竞争力的项目。高校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硬件资源保障,能够独立设置办公室,为大学生配备基本设备,可以探索更多的创业项目。

3.打造创业企业孵化载体,扶持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高校通过对校内外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创建大学生的孵化基地,让更加专业的创业实践团队记性合理规划和运营,大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需要得到合理化的管理。组建大学生一体化服务,能够全面开展服务,对项目管理有所提升,不断拓展服务的内涵,可以提供相关的政策,并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进行公布。如果高校有较好的条件,还可以创建咨询室,开展实践性的服务,这样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于创业保证对策进行完善,可以设立专门的创业扶持专项资金,通过向社会进行筹资,结合项目的特点,积极促进教研成果的发展。针对高校自身的学科特点,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对科研成果进行转换,开放实验室的资源,为创新性的项目技术提供帮助,切实保证竞争力,真正实现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建立。

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载体还在起步的发展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帮助并落实到更多的学生,实现创业。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将会使更多的学生得到提升的机会,得到更多的创业机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板。

摘要: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变,尤其是最近十年以来,有很大的创新和改革,逐渐迈入国际公认的大众提升的阶段。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能够为社会输入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创新性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平台建设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转变,呈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何维芳.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运行机制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2]韩照祥,朱惠娟,李强.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培育创新创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1).

育人载体 第2篇

—陕西银行学校德育工作剪影

2015年,陕西银行学校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理念,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新”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优化育人环境,寓德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逐步形成了“德育入心、成德于行”的德育工作特色。

一、坚持德育常规,引领学生成长

1.以“严抓学生出勤、整治教室卫生、严肃课堂纪律、提高晨训质量”为重点,每天坚持五查:查学生出勤、查学生着装和行为规范、查手机入袋、查课堂纪律、查教室卫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每周进行值周总结,公布班级量化考核情况及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每周一次大扫除;每周一次班会或团队活动。

3.每月两次辅导员工作例会;每月一次主题教育(主题班会)进行爱国主义、文明诚信、行为规范等教育。每月两次团课;每月一次文明宿舍评选。

4.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每学期进行学生党、团知识培训;每学期进行辅导员工作交流和培训;

每年进行新生心理普测,排查心理问题学生,有针对性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每学期一次安全法制教育讲座。

5.每年进行新生军训;每年进行一次开学典礼,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每年进行一次优秀学生奖学金评选;

二、校园文化有声色,活动育人显实效

1.组织共青团员清明节祭奠先烈活动——突出传统节日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引导共青团员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培养广大团员的爱国主义精神。

2.召开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家长会——通过家长会的形式

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了解,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职业教育环境,达到了正面宣传和引导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准确定位的目的,进一步使家长与学校之间建立起有效协作机制,共同教育、共同培养。

3.举行春季田径趣味运动会——以职业学校专业特色为基础,在完成国家体制健康锻炼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各专业技能与体育活动相

结合的趣味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专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4.发展职业教育 成就出彩人生》—为深入贯彻落实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相关文件精神,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5月23日我校安排以“发展职业教育成就出彩人生”为主题的职业教育宣传周系列活动,由我校辅导员、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会、团委干部组成的“百人职业教育宣传队”,骑着自行车兵分三路,沿着“大唐西市—西大街—钟楼”、“兴庆公园—环城公园—南门广场”、“大雁塔广场—曲江—南湖”线路,对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等进行宣传,并发放宣传资料。

5.开展2015毕业季系列活动——通过开展针对毕业生的系列活动,丰富了我校广大师生的课余生活,深化了班级文化内涵,建设了有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对学校更加有归属感。

6.召开2015级新生军训汇报暨总结表彰大会——通过对2015级新生为期十天的军训活动,使学生在入校前就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培养他们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从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校生活中能,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将来成长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回报国家,回报家庭。也让家长在将孩子交予学校的那一刻开始对学校有放心、对孩子有信心。

7.组织共青团员前往八路军办事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共青团员爱国主义教育,从历史中学习革命先烈的实务奉献精神并结合实践,体会时代精神的内涵。响应国家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号召,结合自身情况,认真扎实的去履行一名共青团员的责任,进一步加强

了我校共青团建设及团员干部的培养。

8.与兄弟院校联合举办校际校园歌手大赛——通过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展现学生的音乐风采。还为搭建校际交流平台,建立“六金职教联盟”,共谋职教发展大计,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互相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本次校际音乐联谊活动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典,更是一堂极具教育意义的实践课。它让职教工作者体会到“爱好重树自信,自信改变人生”的重

要性,更让中职广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重拾信心,坚定信念,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9.开展共青团员“ 拥抱夕阳 传递爱心 ”的活动——组织我校团委组织团员干部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通过这种形式使广大团员树立尊老爱幼的理念,并同时培养他们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10.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团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我校通过组织全校党员及共青团员赴红色革命基地照金、富平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力量,自觉践行“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生活中严于律己,工作中踏实肯干,学习中刻苦努力,树立标杆,为其他同志和同学做表率,促进校园文明建设,促进学校不断发展。

11.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工作,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近年来,我校着重发展学生社团工作,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加强他们的素质教育,以活动来促德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2.举办2016年陕西银行学校元旦文艺晚会——充分展示了我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为学生提高优质的教育环境而开展的各类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广大师生的风采和活力,彰显了陕西银行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1.校风、学风得到明显改观,学生的纪律意识、班级意识明显增强,上课迟到、玩手机学生明显减少。“一声问候,一丝微笑”是我校最简单、最基本的礼仪要求,全体师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2.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刘爽同学几年如一日每天坚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西安市雁塔区村民邓金凤老奶奶,帮老奶奶料理家务,受到社会的好评;敬老院义务打扫、“敬老爱老”志愿活动让老人们倍受感动;“牵手山区儿童情暖贫困学生”的爱心行动得到山区人民的高度赞扬。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载体建设探析 第3篇

【关键词】文化育人 高职院校 载体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60-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业中应有的担当。探讨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加强文化育人载体建设,对于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育人的内涵和目的

文化育人不是一种有形知识的灌输,而是向学生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诸如尚德、责任、包容、感恩、进取、良知、诚信、谦虚、勇敢、创新等崇高美德,以此内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人的灵魂和精神。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是铸就人性的美德,让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知荣耻的价值取向。

文化育人既是文化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教育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言: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目的,首先要解决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只会操作机器的人,更不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人。其次是解决文化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文化综合素质,包括核心价值,这是一个学生未来人生成长的关键要素,是核心竞争力,学生将来能不能成大气候、能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不取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取决于文化综合素质。文化育人就是要实现这样的目的,这是职业教育的责任。

二、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引领文化的重要力量、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职业院校推进文化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育人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文化育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职业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文化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弱化和边缘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健康发展。没有文化的教育教出来的学生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德艺、有智力没情怀的人。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危险的。开展文化育人,培育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是职业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文化育人是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保障。麦可思公司对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调研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2%,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1%。这表明,当今世界,随着科技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目前国家不断推进调结构、促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大背景下,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无法简单地追求专业对口,而是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追求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随着人才标准的动态改变,未来国家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快适应科技更新和岗位转换的能力。而且用人单位在注重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是否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能够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终身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的职业技能教育、提高职业转换能力、适应职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三、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载体的建设

文化育人载体是指承载文化知识和信息,并成为育人要素的物质构建或理念展示。高职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载体有理念载体、活动载体、教学载体、制度载体。

(一)理念载体——树立高度的文化育人自觉。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这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文化育人战略,大力倡导和实施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内涵的提升。

文化育人理念载体是教育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核心体现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办学风貌的独特文化载体上。文化育人的理念载体是通过文化育人自觉性的养成,塑造师生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可以获得终生受益的精神营养,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念涵育,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成长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载体——建设适应高职院校特点的文化育人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部分,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授业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传道,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形成适应职业院校特点的文化育人体系。

1.形成适应高职院校特点人文素质课程群。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良好结合,以及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运用,为以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做好准备。优化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科目,调整必修和选修的结构,建设人文素质课程群。(1)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一是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即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引领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情感;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地位,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三是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途径,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四是建立“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2)以文化育人为核心搭建人文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的基本框架。一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为主线的德育课程;二是以“知识育人,提升人文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主线的文化科学知识课程;三是以“就业、创业、创新教育”为主线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四是“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为主线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课程;五是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为重点的文化艺术类课程。

2.挖掘专业课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育人功能。文化育人不仅要强调德育课、文化课的育人功能,更要注重挖掘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专业课教学的文化特色和魅力,突出校本特色、专业特色、职业特色;在整个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中渗透文化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探索专业课程文化育人的渗透机制。专业教师应在不断提升专业学术造诣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努力发掘课程中包含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内容,精心设计,把文化育人的目标、内容作为备课的一部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在各个章节的教学中,落实在具体的课时计划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无意识地生成问题和有意识地引导学习,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文化育人功能。

(三)活动载体——开展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实现文化育人功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高校社团活动的文化育人功能。学生在参加社团的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类社团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建设,使学生社团形成先进的社团理念、社团价值观和社团精神。

基于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应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社团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农村技术支援等各种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的服务社会意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积极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

2.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文化育人,培养学生大学文化精神特质。学院团委、学工部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文化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节庆、仪式、典礼等开展文化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文化艺术节、读书活动月、“创优良学风,建和谐校园”主题团日活动、“企业文化进课堂”系列讲座、国学知识讲座、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人文素质大学堂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奉献、拼搏”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精神,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培育志愿服务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精髓,弘扬和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志愿服务的核心。开展志愿服务是深化文明学校创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各部门要着力在营造浓厚氛围上下工夫,在引导学生“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上下工夫,大力培育志愿服务文化。使争做志愿者成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校园风尚,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自觉;使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品牌化、专业化、课程化。

(四)制度载体——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制定文化育人制度架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健全文化育人的领导工作机制,有关部门应切实把文化育人工作摆上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主要领导应更加重视文化育人工作,不断充实领导力量,实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先进的理念只有行动才能付诸实施,制度是行动成功的保障。贯彻文化育人理念,职业院校应制定相关发展纲要及各类规章制度,形成文化育人的具体架构,从把文化育人作为一种办学策略转变为把文化育人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长远战略任务来抓,并把文化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融合渗透贯穿落实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把高职教育的重心从帮助学生就业转移到关注其创造力、可持续发展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来。

【参考文献】

[1]徐公芳.坚持文化育人 引领高职发展[N].光明日报,2012-05-05

[2]李河水.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载体建设及其价值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3]黄发友.王海龙. 以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

[4]周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及其文化育人功能刍议[J].科教文汇, 2013(4)

【作者简介】许援竺(1965- ),女,广西阳朔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 。

育人载体 第4篇

一、引导学生自己动手, 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整齐、清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不仅是学生安心学习的基础, 而且对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学校、热爱祖国情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 我们结合环保宣传月开展了创建优美校园活动。

1. 净化校园, 为各班级划分环保责任区, 开展卫生环保竞赛, 提出“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净化校园”,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绿化校园, 组织学生自己动手, 在花坛内种植花草、树木;开展“红领巾护绿地”活动, 让学生经常关心、维护花草树木的成长;在学生中征集环保宣传用语, 如“别踩我, 让我们一起成长”“花草有生命, 脚下请留情”等, 既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又拓展了他们的想象思维空间。

3. 美化校园, 在净化和绿化校园的基础上, 我们举办了“小小园艺博览会”。将学生自己动手种植的盆花、亲手制作的插花等设置在走廊、花坛、教室里, 并让他们为这些盆花制作说明标签, 动口介绍各种植物。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我体验, 创造内涵丰富的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生在校园中形成的思想认知、心理倾向、情感认同和价值判断类型的综合。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具有隐潜性、持久性和深厚性等特点, 其作用是其他显性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 充实德育工作的文化内涵, 让学生在内涵丰富的文化氛围中确立远大理想、价值目标, 是推动德育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自己布置校园、班级环境, 主持校园广播等, 从中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不仅成为校园文化的享用者, 也成为校园文化的创造者。用激越的诗句、隽永的哲理、生动的形象、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 把德育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 更好地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

三、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积极树立关心集体、文明礼貌、团结友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道德风尚, 能使学生的心灵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得到净化。工作中, 我们抓住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等特点, 把“四有” (有理性、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学校、爱父母) 教育贯穿到各种活动中。通过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激励学生自辨、自强、自砺、自信。创造良好道德环境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育人载体 第5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育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1]。高校如何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為当前主要任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主要载体。《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2] 如何结合中央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是高校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3]。社会实践是目前各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是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推进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大学生最显著特点是从课堂到课堂,多年的校园学习丰富了他们的理论知识,但很难融于社会现实,特别是因为90后大学生,他们更多沉迷于网络世界,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希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结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任务。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是比较追求自我的一代。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看清主流,意识到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这样一来就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严重匮乏。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的发展,在实践中通过解决难题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项主要任务:第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第二,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第三, 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第四,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4],本文认为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将专业学习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高校要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学习文化知识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基于专业知识参加社会调查。积极倡导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如法制宣传、金融知识宣讲等。

2、将职业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指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高校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将职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向结合。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地不断深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自我职业性格、职业兴趣等自我评价因素逐渐确定职业理想,从而进一步制定实施方案。

3、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竞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英语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学术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定期举办专业学术讲座,邀请行内专家学者、社会精英举办学术讲座,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实战中经风雨、塑人格、长才干。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确保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和长远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3]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 年 第 04 期

[4]周济:《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年第 11 期

(安云芳 1979年9月生人,河北金融学院法律系教师)

育人载体 第6篇

一、以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创造创新创业新态势

1.积极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长效机制。学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第二课堂教育为阵地,通过构建温馨便捷的生活学习服务体系、专业教师主导的学业辅导体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体系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律自管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互补,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模式。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校企合作,搭建产教融合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育人新道及新机制。

2.夯实专业基础,促进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按照“培养学习兴趣、分享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动力、促进专业认同、服务学生成才”的理念,以学风建设、学业分析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学科前沿讲座、课程知识串讲。大学生要学会担当,懂得感恩;学会沟通、交流;学会学习与研究;学会开拓与创新,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综合能力;通过假期兼职更好地了解社会,更好地得到课余锻炼;多参与科研项目和专业实习,运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为创业提供新的点子。

3.实施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理论讲座+实践体验”为主要形式,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评比活动;指导学生科技类社团组织在校园中广泛开展群众性、日常性、实践性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参观软件创业园等创业扶持资源,服务大学生创业需求,帮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孵化。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学习毛丰美”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向一个高潮,使大学生坚定创新创业信念,使其实践发挥持续性、持久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本质规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基本原则的理性概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起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内容中去,充分指导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

二、搭建多元实践体系,提升创新创业实践实效性

1.加强社团内涵建设,推动社团品质提升。对社团进行分类指导及经费扶持,通过社团文化节、社团年度评选等交流展示活动,推动社团品质提升。

2.注重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打造学生就业新平台。开展职业规划、创业教育,组织学生党员到企业、科技园等基地学习交流,将就业、创业教育实践纳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单位共建创业实践基地,大力扶持学生社团服务,丰富校园就业文化活动。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产、学、研”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资源

1.在加强专业实践的基础上,推进学生在相关企业、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实习,使学生实习与科研合作、毕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相连。探索校企联合育人、合作育人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接触科技前沿的优势,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一步开放校内各类实验室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为跨学科学术交流、创新思维碰撞提供空间与场地,为创新实践活动交流、培训提供条件;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科技作品展示平台,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作品及相关理念、技术与构造等,开设创新创业特色活动与作品展示区,为创新创业作品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3.建设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积极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建设符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目标、适合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推动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应用的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依托科技园、校友、创业导师等资源,积极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合作。

4.拓展跨学科、跨年级、综合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5.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服务创新创业工作。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资源,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宣传、在线咨询、活动交流、项目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等服务。

四、将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育人成效

1.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完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认真梳理专业目标、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设置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将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纳入到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育人体系中。形成学术养成良好氛围,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促进寓教于研、校企合作,将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2.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建设创新创业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强化实践成果对教学的反哺作用,打造专业特色创新训练平台,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特点,开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提炼创新创业内容,探索慕课、微课、数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等网络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有效应用的模式,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3.举办创新创业系列讲堂,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积极邀请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堂。通过宣讲解读创新创业形势、讲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新创业经历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因势利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拓展创业就业途径。

摘要:高校在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与育人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学业辅导、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各类主题教育、精品文化活动、建设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等,不断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长效机制,提升育人成效。

育人载体 第7篇

2014年,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三全”育人的学生工作管理思路, 并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意见 (试行) 》中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 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遵循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坚持‘以爱为核心, 以职业为切入点’的育人工作理念, 弘扬‘厚德、笃学、慎思、敏行’的学校精神, 围绕育人工作中心, 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在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 坚持贯彻这一指导思想, 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三全”育人内容及实施途径和方式做进一步阐述。

一、“三全”育人的内容

“三全”育人指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 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简称“三全”育人) 的工作格局, 其工作目标是把育人工作变成全校每位教职工应尽的职责、义务和自觉行动, 实现“人人都是育人工作者”的目标;建立起以第一课堂为主, 课堂内外相互衔接, 校内外相互融合,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互渗透, 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网络育人相得益彰的育人途径, 实现“时时、事事、处处皆育人”的目标;完善和规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内容, 形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教育并举, 学生智商和情商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全覆盖, 学生人人齐发展”的目标。

二、“三全”育人的实施途径和方式

一个班级的全体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都应在各自岗位上担负教育人的职责, 从而在学校形成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局面, 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而班主任是联系本班各科教师的纽带。通过班主任的主动联系, 形成任课教师团结协作的集体, 并通过这个集体教育学生, 这是班主任纽带作用的重要体现。我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班主任, 深刻体会到班主任纽带作用的重要性, 因此, 在班级管理中, 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通过实践, 形成了“以项目为驱动, 课程为载体, 开展‘三全’育人”的管理思路,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以项目为驱动, 开展“三全”育人。

为推进全员育人, 从2012年9月开始, 外国语学院设计了很多不同项目, 以班级为小组,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 分步推进实施, 建立“素质拓展能力化, 能力项目化, 项目课程化, 课程成果化”的育人工作体系。

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面向英语教育行业, 培养能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及相关层次的英语培训工作, 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她们未来的工作岗位是小学英语教师和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根据英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工作岗位对学生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 不同年级有不同项目, 具体如下。

在我班这些项目团队中, 负责人及成员都和专业代课老师直接联系, 通过项目课程化, 保证教师指导的时间和专业性, 我依旧起着纽带和协调作用。对每一个项目, 总是和负责人及成员商讨方案,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参与项目进程, 在考核 (活动成果展示) 的时候会给同学们鼓劲,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项目驱动, 我把所有项目组负责人及成员联系起来, 通过课堂内外活动的结合, 对我班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真正做到“三全”育人。

2.以课程为载体, 开展“三全”育人。

实践经验证明,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处于主导者的地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活动的调节、教育影响的控制、受教育者的教育指导等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师具有学校其他工作人员起不到的特殊作用。教师和学生接触时间最多, 范围最广, 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特别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总而言之, 教师在教书育人、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占据支配地位。

我是班主任, 同时也是一名专业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 但作为班主任, 在班级管理中, 我总是“以课程为载体, 开展三全育人”, 通过班主任的协调作用把所有任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发挥到最大、最极致。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阶段开设不同课程, 培养学生不同能力, 因此, 结合不同项目和课程对学生进行能力和素质培养, 每一个项目的负责人都和不同课程教师联系起来, 如大一阶段的项目“英语语音项目组”, 负责人就是“英语语音”任课教师, “英语听说技能训练项目组”负责人就是“英语听力”课程教师, “经典诵读项目组”负责人就是“大学语文”教师等, 每一个阶段的项目都和任课教师结合起来, 让教师通过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和课堂外的素质拓展项目活动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效果非常显著。

结语

常言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才, 这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程。因此, 对于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协调各任课教师和所有相关工作人员, 极力发挥班主任的纽带作用, 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总结, 坚持开展“三全”育人, 把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立梅.浅谈新时期班主任的作用[J].学苑教育, 2011 (19) .

[2]高清清, 张聪.浅谈高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J].商情, 2012 (9) .

育人载体 第8篇

一、以“莲文化”建设为载体, 营造丰富的教育场

1. 环境文化是基石。

学校精心设计校园, 按照美的规律, 融合“莲”的外形特点, 创设布局科学、外观雅致的校园。“莲志楼”、“莲韵楼”、“莲香楼”等各自独立, 却又以苏州园林中的回廊相互连接。在格局美的基础上, 学校还在校园大厅精心规划设计了书画橱窗、走廊, 一幅幅师生的优秀作品点缀其间, 莲花校园成了一本“立体的教科书”,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体莲花人。

班级文化布置更是丰富多彩, 富有文化气息。每个班级都与“莲”文化相结合, 开发研究出“莲雅”班、“莲馨”班等班集体, 并制订班级目标、班级口号。小小的班级, 成了学生大大的舞台。

2. 制度文化是保障。

学校结合“莲文化”, 推出了一系列校园特色文化制度、入学宣誓制度、值日班长制度、爱莲娃争章制度、“莲花之星”评价制度等, 这些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由学生自创自编《莲花学生一日常规漫画版》的推出, 紧贴学生生活, 采用漫画形式、略带夸张的创作手法, 配以生活化、趣味化、朗朗上口的儿歌, 使得原本让人略感压抑的一日常规主题, 变得既趣味生动, 又寓教于乐。有了这些制度文化的推动, 学生的行为自然而然地自觉了、自律了。

3. 精神文化是核心。

“莲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 如何与莲花师生的精神世界有效对接?在学校开展的“莲文化”系列大讨论中, 逐渐提炼达成了“团结、奉献、廉洁、致远”的莲花精神, 并将这一精神写入师生共同创作的校歌———《莲花之歌》和师生誓言。“做莲叶, 守望相助;做莲根, 扎根沃土……”“……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 我将秉承‘团结、奉献、廉洁、致远’的精神, 辛勤耕耘, 默默奉献……”每每听到这样铿锵有力的誓言, 全校师生都振奋不已。

二、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 打造“团结、奉献、廉洁、致远”教师群体

1. 铸基———塑心工程:

每月一品, 陶冶个性情操。为陶冶教师思想情操, 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需求的基础上, 专门配有“莲文化”教育书籍目录选, 采用自主学习和网上跟帖相结合的方式, 逐渐提升全体教师的“莲文化”修养。

2. 固本———专题工程:

间周一讲, 优化德育策略。为提升每位班主任的专业底蕴, 学校以每间周一次的“班主任论坛”为载体, 以“构建具有‘莲文化’特色的班集体”为目标, 通过专题讲座、参观班级、互动研讨等方式先后开展了“设计最美班名”、“班级文化定位”等6个系列专题培训活动。确定文化育人、全员育人的基本思路, 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是学生德行的导师、心灵的知音、学习的朋友、生活的伙伴”, 用教师的行动影响学生的行动, 从而达到师生共成长、学校大发展的目标。

3. 拔节———爱心工程:

每周一讲, 倡导爱心育人。若要发现不同人的发展点, 发挥全体师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 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个性特长, 唯有我们怀有一颗博爱之心。如每周集体晨会都会开展以“爱”为主题的“寻找身边最感动的莲花人”的活动, 让老师们在一个个感人故事中受到触动。其中, 梁彩霞和金九红两位老师的教育故事已经收录在园区师德师风故事选中, 作为园区的典型, 向全区推广、学习。

三、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 打造“高雅, 高洁, 高尚, 高远”的学生群体

1. 立足课堂, 课程导行。

(1) “莲文化”课程目标。为提高学生对“莲”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专门设置了“莲文化”学科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全体师生积极探索, 形成序列化的校本学习体系, 即《悠悠莲韵》、《清清莲行》、《莲花一日常规漫画版》、《莲出淤泥而不染》等, 并以校本文化课、班会课、综合实践活动三大科目进行系统、计划的课堂教学。

(2) “莲文化”课程实施。

①校本课———学生学习的平台。以《悠悠莲韵》、《清清莲行》、《莲花一日常规漫画版》、《莲出淤泥而不染》为校本教材, 对不同年级, 采用不同内容进行课堂教学, 这样通过每周一节“莲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不断地引领学生对“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学习。

②班队课———学生成长的驿站。班队课在“莲文化”校本教育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的课堂。我们以“确定主题”、“指定班级”、“制定标准”、“定时反馈”、“定期学习”等措施, 保证班会课真正发挥其育人的功效。这样以“莲文化”主题为魂, 以教育为目的, 以学生为主体, 以老师为指导的莲花学校的主题班会开展得越来越有声有色。

③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展示的舞台。学校积极组织学生结合“莲文化”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如4月科技节中的“种莲子”综合实践活动, 9月与相城区“荷塘月色”公园合作开发的观莲、赏莲综合实践活动, 11月结合读书节活动的诵莲活动等。

2. 创优活动, 丰富体验。

(1) 开展“月主题”活动, 规范与特色相结合。为有效践行“以文化人, 以德育人”的特色教育理念, 以莲之精神品质要求学生、规范学生, 使其在知德、明德、懂德、学德的过程中, 培养莲的品德, 为学生成长导行。为此, 学校积极开发莲的外在具象的品质特点, 并使之成为学生可以学习的对象, 渗透到每月的德育主题教育中, 如莲之美、莲之雅、莲之洁……每月根据月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2) 开展“节日”活动, 经典与创新相融合。学校每年都定期组织实施节日活动, 如4月份科技节、5月份艺术节、6月份艺术展演……每学年固定有7大节日。如科技节的内容以课堂延伸为重点, 并与计算机运用、航模等相联系, 融合“莲”的元素, 让学生走进实验室, 采访科学家, 动手培育莲子, 撰写观察论文等, 增强动手能力, 提升科学意识。

(3) 开展志愿活动, 认知与实践相合。每学期, 通过学生自荐、班主任老师推荐产生一批学生志愿者。志愿者积极开展活动, 其中爱心接力———走访老年公寓爱老敬老活动、爱心帮扶———向困难学生和家庭伸出援手, 墨香传递———送书法作品和春联进社区活动, 已经成为学校德育传统志愿者活动的典范, 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创新评价, 自主发展。

(1) “爱莲娃”、“三色莲”争章行动———班级评价体系。根据自我行为表现, 由伙伴、任课教师, 根据“爱莲娃”评价标准进行考评, 获得相应的奖励数额后升级为不同等级的“蓝色莲”、“绿色莲”、“红色莲”奖励章。这种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行为过程中的实时评价、动态激励, 使学生在不断的自省、自悟中达到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 《莲花之星、莲花少年评选方案》———学校评价体系。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此项评比从礼仪、才艺、运动……等校园生活的十大方面评比考核, 由学生自主申报, 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评价, 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主教育、自主发展, 深受学生、老师、家长的欢迎。

(3) 《优秀莲花小公民评选方案》———社区评价体系。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 角色在改变, 对于学生的评价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优秀莲花小公民”的评选活动。父母亲人的“小帮手”、善于邻里伙伴合作的“小伙伴”、诚实守信的社区“小标兵”等称号, 从五大方面综合评价, 把学生从校园习得的良好的素养辐射到校外, 为做一个优秀的小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育人载体 第9篇

一、学院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1. 学院对社团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综合支持力度不够

学院对学生社团只进行单一的行政管理,没有从学生社团的根本性质和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积极综合地引导,对于社团的管理方式倾向于“管制、约束”;经费不足、场地有限等原因阻碍社团活动的开展,严重制约社团的长远发展;没有专项的活动经费,社团各项活动的开展仅仅来源于会费和少之又少且不稳定的外来赞助资金;除了部分社团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外,多数社团均存在场地无法保障的问题,大部分社团活动都以“打游击战”的方式在开展,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成效和社团成员的归属感;指导教师大量缺乏,学生社团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业务指导,使得学生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水平和文化内涵;社团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成员社团活动的参与度、表现等没有和综合测评、各类评优等挂钩,使学生社团缺乏凝聚力,严重打击了学生社团干部和社团会员的积极性。

2. 学生社团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活动宗旨不明确,品牌建设不力

学生社团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其广泛的互动性、深刻的实践性、开放的自主性等特点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拓展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广州工商学院学生社团虽分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其他类等七大类,但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文化体育类社团所占比例过半,思想政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志愿公益、自律互助类社团却很少,甚至没有,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了追求一时的人气,迎合大众口味,大多数的社团活动纯属为娱乐消遣而开展,而忽视了通过社团独具特色的活动来提高成员的文化修养,加强成员的实践锻炼,促进成员的均衡发展的活动宗旨。社团活动缺乏创新精神,诸多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无法形成品牌特色。总而言之,学生社团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活动宗旨不明确,品牌建设不力,无法达到以开展社团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的真正目的。

3. 管理秩序混乱,内部机制不完善,社团骨干呈“低龄化”趋势,工作经验不足,管理水平有限

学生社团自发性的特点决定,其社团章程、机构设置等方面多是模仿学生会进行制定与设置,生搬硬套,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内部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秩序混乱、社团运行效率低下、自身特色不能彰显的局面。社团成员众多,但年级分布不均衡,大一、大二学生活跃于社团活动,大三、大四的学生销声匿迹,社团骨干呈“低龄化”趋势。大部分的会长都是在大一期间表现积极、受器重,大二直接被提拔为会长或副会长,其工作经验仅仅停留在大部分的事务性工作上,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引导,其领导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全局意识并未得到充分地锻炼和显现,更谈不上善于创新活动形式、制订社团可持续发展计划以满足不同成员的心理诉求,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4. 学生社团对社团文化建设认识不够,不利于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社团的生命力在于社团文化,而社团文化却需要不断地提升、完善、积淀和传承,这理应是每一个社团成员的共同认识,尤其是社团骨干更应扛起这面大旗。但大部分社团骨干只考虑在任时的风光无限,重活动形式轻文化建设,不注重品牌社团的打造,不利于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二、构建以学生社团为载体育人新平台的途径与方法

1. 学院重视,加大综合支持力度是构建以学生社团为载体育人新平台的根本前提

学生社团是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兴趣、展示特长、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实践场所,更是高校做好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学院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把完善学生社团的建设作为学院育人平台中的重点板块来抓。体现在综合支持力度上,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财力和物力的支持。针对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可启动“社团品牌建设工程”,设立专项基金,此外引导社团积极寻求外来资源,从而增加社团的经费收入。针对活动场地缺乏,整合和积极拓展学院场地资源,建立社团的共享硬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供社团的活动场地,以确保社团合理、有序、高效地开展各类活动。(2)政策的支持。将社团成员的社团活动纳入综合测评加分体系,分值可根据活动类型与影响力加以区别。而对于学术科技、创新创业、志愿公益等类活动,可适当纳入选修课学分制管理,鼓励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充分发挥社团培养全面人格的作用。(3)师资力量的支持。学院、系部应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积极政策,计算其指导工作量,并将社团指导工作列入晋级晋升的条件等,从而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指导教师队伍。(4)在管理方式上变“管制、束缚”为主为“引导、激励”为主,加大对社团活动的规范性指导,为构建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育人新平台提供根本前提。

2. 优化社团结构,采用梯形培养模式,朝“品牌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根据广州工商学院现有社团的类型、发展情况、活动质量与数量,对所有社团进行全面地考核与整顿,以及系统地分类和整理,优化社团结构,科学布局。制定科学有效的年度社团评级标准,注重品牌建设。在培养模式上,由任其自由发展转变为梯形培养模式,朝“品牌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在遵循社团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采用梯形培养模式。第一,大力扶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先进思想文化教育引领的思想政治类社团。第二,积极鼓励学术科技类和创新创业类社团将知识技能与科技竞赛相结合。如校内可以“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为契机,组织开展各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比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氛围。以立项申报的方式对优秀团队和项目予以资助并推选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科技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并聘请专业教师给予必要的专业指导。第三,引导以兴趣爱好为主的文化体育类社团淡化娱乐思维,深化活动内涵与深度,提高活动的品位和质量,以提升社团成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第四,倡导志愿公益类和自律互助类社团积极践行“五进”之“进社会”,拓展活动理念和思路,创新活动载体和方式,在活动中让成员了解社会、认识生活、热爱生活,促进成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 完善社团长效机制,推行社团骨干梯度培养计划,打造精英队伍

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以及育人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骨干队伍的综合能力。针对社团发展的“人治”和“断层”现象,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社团骨干的竞聘条件和制定公正民主的选拔聘任制度,完善社团内部长效机制。让有领袖精神、综合素质高、有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学生担任社团骨干,通过他们去影响带动其他成员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社团骨干层级分布进行结构调整,制订社团长期发展计划,逐步形成由大学一、二、三年级构建起的“传帮带式”的梯队模式。现任社团骨干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团内有发展潜力的成员进行“传帮带”,即传授经验、帮助指导、带动成长,从而稳定社团干部队伍。在培训计划上,采取长期与短期组合,社团内与社团间,校内与校外,以培训班、研讨会及素质拓展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社团骨干进行政治理论、业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社团骨干队伍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打造精英队伍,为社团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组织保证。

4. 缔造社团独特文化,保障社团文化的传承

社团文化是社团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思维特征、价值追求,以及集舆论、行为规范、整体风貌等的精神总和。一个优秀的学生社团,不仅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更要重视社团的文化积淀和内涵,积极探寻、准确定位本社团的文化内核,围绕“德学”教育思想和“五进”的活动指导,缔造独特的社团文化,并将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以优秀的社团文化来赋予社团成员独立的人格与精神,引导社团成员成为一个具有高级趣味、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勤于实践的人。此外,为保障社团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在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将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影响力和意义等传达给社团成员和同学,使广大同学在感受社团文化的同时,增强对社团的归属感和对社团成员身份的认同感,接纳并内化积极的主流思想,从而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胡小爱,方俊.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1).

[2]韦蔚.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作用、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7).

[3]白凌婷.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知识经济,2014,(3).

[4]左晶.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育人载体】相关文章:

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06-03

基因载体06-14

载体制备07-03

载体运用07-10

载体检测07-10

文化载体07-21

任务载体08-09

内容载体08-16

思维载体08-19

干扰载体08-29

上一篇:文化算法及应用研究下一篇:宽带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