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绩效范文

2024-07-11

政府采购绩效范文(精选12篇)

政府采购绩效 第1篇

本文按期刊检索方法, 对中国期刊数据库, 以 “政府绩效审计”为篇名, 对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 《审计研究》的文章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精确检索, 另外包括少量其他期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性成果。从侧面可以发现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还没有很好的衔接, 不能给审计实务强有力的支撑, 该方面的研究及其成果已滞后于绩效审计实践, 难为绩效审计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指导。

具体选取2 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概述

1. 1《国际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刘秋明 ( 审计研究2007 年1 期) 。

1.2《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综述》。谭文超 (山西财经大学) 。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年第一期)

2 政府绩效审计内涵

2. 1 国外绩效审计内涵: 。最早于1977 年,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发表的 《利马宣言— 审计规则指南》就提出了绩效审计的概念。美国最早提出 “ 3E” 审计, 后又改称绩效审计; 加拿大称综合审计; 澳大利亚称效率性审计。1986 年,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发表的 《总声明》统称为绩效审计, 其核心就是 “ 3E”审计, 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2. 2 国内绩效审计内涵。各机构和学者对绩效审计定义的说法不尽相同。王会金 ( 《发展中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2004) 提出:政府绩效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政府部门、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 分析评价其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是否与预期目标相一致, 以进一步改善经济管理工作, 提高政府部门、单位或项目绩效的经济监督活动。陈朝晖 ( 《浅谈西方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缺陷》) 认为定义存在理论缺陷: 绩效审计的定义中隐藏着太多的理想状态的假设。绩效审计师迄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 可接受的管理标准可以使用, 仅依靠原有的经验做出判断。

3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

现阶段, 我国审计工作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 缺乏绩效审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也发生了转变, 绩效审计工作逐步展开。但起步较晚, 我国目前政府绩效审计处在小规模视点的阶段。审计机关现在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将反腐败放在第一位, 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工作难度经常是由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和时间的不够充裕而导致绩效审计工作不能正常顺利的展开。

4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问题

首先是对政府绩效审计缺乏科学的认知, 部分审计人员素质不高。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停留在基础审计, 而且审计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 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政府工作绩效意识、知识及技能不高等缺陷。

其次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一套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对人民托付的资金进行完整、有效的经营和管理, 而现有法律法规的欠缺, 以及相关制度的滞后, 使这种受托责任关系难以得到保障。因为绩效审计存在复杂性和特殊性, 导致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

5 构建中国特色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

首先, 提高广大政府审计工作者对绩效审计的科学认识。在政府审计部门从审计工作人员的思想及工作态度上开展绩效审计的宣传, ; 并且需要对审计人员的结构进行优化,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培养能够独当一面的绩效审计工作人员。加强对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的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这样不仅能够优化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 更能突出绩效审计的实践工作研究。

其次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体系。审计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相关制度和法规来开展绩效审核, 只有将绩效审计给规范化, 审计人员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6 结论和思考

我国政府目前的绩效审计理论基础带构建, 评价体系待探索, 运行机制待完善, 执业人员待提升。正如上文所述状况, 我国的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滞后导致绩效审计实践也不能很好地发展, 两部分研究力量不能很好衔接, 对此可以把专业的高素质审计实务人员与专家学者有机地结合, 组建全新的研究力量。研究机构可以吸收社会审计组织和政府审计部门人员, 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也可到审计实务工作前沿承接绩效审计项目, 探索审计实践中的问题, 两种力量形成良好循环互动关系。

总之, 我们要把政府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来进行探索。既要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又必须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审计之路。

摘要:政府绩效审计源起于20世纪30年代, 70年代之后在美国、加拿大等国蓬勃发展, 出台了相关法律将其定为法定审计,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而我国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财务审计。本文对国内绩效审计研究情况进行了整理, 按照研究文献的内容, 结合我国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对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进行综合论述, 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汤云为.国家经济效益审计的几个概念.审计研究, 1986.4

[2]王会金.发展中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中州审计, 2004.11

[3]陈朝晖, 浅议西方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缺陷.江西审计, 1997 (9)

采购绩效考核指标 第2篇

Post By:2008-7-28 12:58:00

一、价格与成本指标

采 购的价格与成本指标包括参考性指标及控制性指标。参考性指标主要有年采购总额、采购人员年采购额及年人均采购额、各供应商年采购额及供应商年平均采购额、各采购物品采购基价(也称预算价或标准价)及年平均采购基价等。它一般是作为计算采购相关指标的基础,同时也是展示采购规模,了解采购人员及供应商负 荷的参考依据,是进行采购过程控制的依据和出发点,常提供给公司管理层参考。而控制性指标则是展示采购改进过程及其成果的指标,如平均付款周期、采购降 价、本地化比率等。列举如下:

(1)年采购额

年采购额包括生产性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总额、非生产性采购总额(包括设备、备件、生产辅料、软件、服务等)、原材料采购总额占生产成本的比例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原材料采购总额,它还可以按不同的材料进一步细分为包装材料、电子类零部件、塑胶件、五金件等;也可按采购付款的币种细分为人民币采购额及其比例、不同外币采购额及其比例。原材料采购总额按采购成本结构又可划分为基本价值额、运输费用及保 险额、税额等。此外,年采购额还可分解到各个采购员及供应商,算出每个采购人员的年采购额、年人均采购额、各供应商年采购额、供应商年平均采购额等。

(2)采购价格

采 购价格包括各类原材料的基价(或称标准价、预算价)、所有原材料的年平均采购基价(或折算的采购价格指数)、各原材料的目标价格、所有原材料的年平均 目标价格(或折算成采购目标价格指数)、各原材料的降价幅度及平均降价幅度、降价总金额、各供应商的降价目标(降价比例金额)、本地化目标(金额与比 例)、与兄弟公司联合采购额及比例(尤其适合于大型工业集团、跨国公司、下属企业)、联合采购的降价幅度等。

(3)付款

付款包括付款方式、平均付款周期、目标付款期等。

二、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主要是指供应商的质量水平以及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表现,它包括供应商质量体系、来料质量水平等方面。

(1)来料质量

来料质量包括批发质量合格率、来料抽检缺陷率、来料在线报废率、来料免检率、来料返工率、退货率、对供应商投诉率及处理时间等。

(2)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包括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供应商比例、实行来料质量免检的物品比例、来料免检的供应商比例、来料免检的价值比例、开展专项质量改进的供应商数目及比例、参与本公司质量改进小组的供应商人数及供应商比例等。

三、企划指标

企划指标是指供应商在实现接收订单过程、交货过程中的表现及其运作水平。包括交货周期、交货可靠性以及采购运作的表现,如原材料的库存等。

(1)订单与交货

订单与交货包括各供应商以及所有供应商平均的准时交货率、首次交货周期、正常供货的交货周期、交货频率、交货数量的准确率、订单变化接受率、季节性变化接受率、订单确认时间、交货运输时间、平均报关时间、平均收货时间、平均退货时间、退货后补货的时间等。

(2)企划系统

企划系统包括供应商采用企划系统的程度、实行“即时供应”的供应商数目与比例、原材料的库存量(或库存周期)、使用周转包装材料的程度与供应商数量、订单数量。平均订货量、最小订购数量等。

四、其它采购效果指标

其它与采购及供应商表现相关的指标有供应商总体水平、综合考核以及参与产品或业务开支、支持与服务等方面的指标。

(1)技术与支持

技术与支持包括采用计算机系统处理行政事务以及采用E—mail(电子邮件)联系处理业务的供应商数目录、采用

E—commerce(电子商务)的供应商数量、参与本公司产品开发、工艺开发的供应商数量及程度、能用英文直接沟通的供应

商数量等。

(2)综合指标

综合指标包括供应商总数、采购的物品种数及项目数、供应商平均供应的物品项目数、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供应商数目、独家供应的供应商数目及比例、伙伴型供应商及优先型供应商的数目及比例等。

4.2.5采购效率指标

采购效率指标是指与采购能力如采购人员、采购系统等相关的指标。

(1)采购人员

采购人员包括采购部总人数以及战略采购前期采购、后期采购人员的比例、采购人员的年龄、工作经验等教育水平结构、采购人员语言结构、采购人员培训目标及实施情况、采购部人员流失率等。

(2)管理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政府采购; 绩效审计; 跟踪审计

政府采购是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8年在全国开展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审计,采购金额从1998年的16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 000亿元,采购范围逐渐扩大,采购品种逐渐增加,基本上达到了加强宏观管理、节约财政资金和推进廉政建设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第68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各当事人及有关政府采购活动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由于在审计依据、内容和实施过程等方面的局限影响,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开展与发展受到制约。

一、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

政府采购的主体是依靠国家预算资金运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政府采购为非商业性、非盈利性购买行为,即只能买,不能卖。政府采购的对象及范围有:各级使用财政性资金单位(下称采购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列入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或金额超过集中采购限额标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在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上有相应具体的规定,比如有地区规定集中采购金额超过2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随着政府采购规范化要求的提高以及采购规模的扩大,各地政府审计机关大致在2006年前后逐步把政府采购列为审计重点,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将政府采购办、政府采购中心和选择重点采购单位作为审计的主要对象。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等采购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以达到维护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宏观调控的目的。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有:政府采购预算及执行情况;政府采购预算资金拨付及进度;采购规模及与采购目录相符情况;采购流程控制执行情况;对采购单位展开延伸审计,检查有否擅自采购、扩大采购范围、提高采购标准等行为。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对加强财政预算支出管理、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强化政府采购制度、促进廉政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间,笔者走访了辽宁省沈阳、大连、抚顺、本溪、丹东、清源、东港等市、县政府采购中心和审计局机关,试图对政府采购及其绩效审计情况做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经过调查,看到:这些市、县的政府都在政府采购管理部门之外设有专门负责政府采购管理控制的机构——政府采购中心,它们一般是由上一级政府批准的财政全额拨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市、县直各部门、单位所需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政府集中采购工作。按照采购法“管采分离、职能分设、政事分开”的规定,采购中心内设综合招标部、采购部、工程部等部门。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采购的绩效进行监督审计,审计对象包括政府采购主管部门、采购人、供应商和采购代理机构;审计的内容包括:采购项目立项、采购资金的来源、采购项目管理使用等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政府采购审计能够利用政府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强制性对预算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还存在如下不足。

(一)审计法律依据不足

审计法律依据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没有设立。政府采购法自2003年出台以来,相应的实施细则却一直没有设立,使得对政府采购各项监督内容缺乏可操作性。同时,招投标审计是政府采购审计中的重点,但是,审计机关可以参照的法律依据仅有招投标法,很难适应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需要。二是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目标在于被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由于我国目前尚无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政府采购的绩效审计只能遵守审计法和政府采购法。三是审计部门对同级财政只有处理权没有处罚权,削弱了审计的执法力度,制约了对政府采购的监督职能的发挥。四是惩罚手段和措施无细则,落实不彻底,是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症结所在。有些市地尽管划分了政府采购有关部门的职责,但没有对违规行为处理的细则,使某些人有了钻空子的机会。

(二)审计缺乏深度

调查时发现,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制定的审计方案存在缺陷,审计范围过小、审计时间过少,审计缺乏深度。如某市政府采购涉及280家单位,而审计时仅延伸10家采购单位,占比3.57%,审计方案中没有对供应商、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绩效情况进行延伸审计,使许多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全面反映出来,影响了整个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效果。由于审计部门事先并没有参与具体的采购招投标过程,审计深度又存在缺陷,所以无法对政府采购绩效提出意见,审计监督对政府采购过程是失控状态。

(三)审计部门与其他监管部门关系的协调存在困难

《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有关的监管部门、审计部门、监察机关要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未能很好协调,各监督部门职能相互交叉重叠,且未能做好沟通工作,造成重复多头监督和监督存在空白地带的情况。比如,对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并实施招标方式采购的工程项目采购活动的监督,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不同行业和产业项目的招投标活动的监督,分别由其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项目和市政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由政府有关部门分别负责。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这些专业监督活动并不排斥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综合性监督,造成多头监督、重复监督难以避免,也造成部门间的执法纠纷。所以,审计部门如何处理好与其他部门在监督管理中的关系已成为政府采购审计的一大难点。

(四)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不健全

随着政府采购支出的迅速增加以及采购范围的日渐扩大和工作的日趋复杂,公众(特别是纳税人)想要知道的不单是政府采购开支是否合理、合法,还想对采购资金是否经济有效地使用、采购行为是否有效果清晰明白。但目前看,我国还缺乏公认可适用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标准。目前能评价政府采购绩效指标的体系只有财务指标、历史指标和综合性指标,缺乏非财务指标、未来价值指标、单项指标和“预警”指标,审计人员无法深入了解被审计采购项目的经济效益,必须“借用”其他标准或是自己设计某种标准来衡量工作成果。审计人员也还没有一个能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即公认可接受的绩效标准可供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政府采购绩效的评价无据可依,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等社会效益的评价。

(五)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

之所以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停留在采购资金收支审计上,疏于对招投标、项目进展和政府采购绩效等重点方面的监督,主要原因是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达到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需要。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所需知识超过单纯政府采购资金审计的范畴,它涉及到财政政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多方面,是政策性强而又复杂的综合性审计监督。正是由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工作涉及面广,一些采购专业性强,而又缺乏相应的规范性具体措施,仅靠审计部门现有的人员及专业知识是不能适应对这一工作监督需要的。它要求审计机关拥有具备如下知识的人才: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律、财会、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建筑学等,要求审计人员要非常深入地掌握政府采购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

三、提高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质量的对策

针对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纠正和解决,以达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一)加快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1.建立健全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以公开、公平、公正、效率、效益原则,完善我国现有的采购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为基础,配套采购法实施细则,尽快制定政府采购供应商质疑处理办法,将政府采购实际工作纳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

2.建立预算约束机制

强化预算编制制度,并严格审核,确保采购预算编制的质量。设立专职预算编制审核机构或岗位进行逐部门、逐项目审核,做到:确保采购预算的合理合法性,最好建立量化指标体系;确保采购预算的完整性,防止采购项目不清而导致未来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确保采购项目的真实必要性,防止采购单位挪用采购资金;确保采购预算具有关联性,防止采购预算存在人为拆分或整合项目的问题。

3.建立政府采购监督约束机制

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由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组成。内部监督机制主要靠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实现,如计划审批、招标、实施采购、质量检查与验收、款项支付实行真正的职务分离。在规范政府采购职能部门管理机制的同时,应借助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政府采购行为,防范采购风险。

(二)加强和完善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提高绩效审计效果

1.建立政府采购审计数据库

收集政府采购有关法律、制度和办法的规定以及预算、国内外相关业务的数据资料,对采购单位预算情况、合同执行情况、采购运行情况、使用情况、保管情况、改造情况、处置情况等方面建立全面详细的数据库。

2.规范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程序

围绕具体审计项目,确定审计目标,统筹规划、全面布置、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统一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做到与相关方面充分的沟通与协调,并根据审计工作展开情况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确定延伸审计的范围,保证有说服力审计证据的收集程序。

3.确定标准,做好绩效评价工作

由于政府采购资金来自纳税人,而政府采购一般用于公益、集体、社会等方面,评价标准比较宽泛,绩效审计比较困难,该标准体系应该具有如下特点:相对高度概括,应该能够概括被审计对象所具有的社会效益、行业效益、经济效益等重要特征;客观实际,应该将被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清晰反映,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应该分类清晰;弹性特点,所谓弹性是指评价标准应该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做相应调整。

4.做好审前调查,明确审计重点

对政府采购审计审计署6号令要求,审计组采取多种形式向有关项目主要负责人、财务与施工方面人员了解情况,应抓住资金流程整个主线,从立项、拨付、管理、使用、保管、处置等环节进行检查,重点寻找能反映和查处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问题。

5.实现采购项目的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要能够实现以下目标:通过审计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发现资金使用及管理上的问题,及时纠正违反财经法律的问题,促进政府投资的有效合理使用,并使建设资金的使用达到预期的使用效益;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的跟踪审计,揭示问题,提出建议,达到制约建设部门和行使建设管理职能部门权力过大的目的;通过开展跟踪审计,调查建成项目的运营情况,从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等方面分析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项目的后续运营达到预期效果。

6.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是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应按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针对性、规范性原则的要求,结合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特点,加快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结果公告的进程,保证审计公开透明、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审计责任感、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八号.2002-6-29.

[2]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M].大连出版社,2006(4).

[3] 海南省审计厅.海南展开政府采购绩效审计[EB/OL].政府采购信息网,2009-1-13.

政府采购绩效评估机制构建 第4篇

1 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原则

政府采购绩效是指政府采购产出与相应的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它是对政府采购效率进行的全面的、整体的评估[1]。所谓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估,是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采购项目、采购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为评估标准,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目标和经济有效性目标的实现程序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以提高政府采购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效益。简言之,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就是依据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使用规范的分析评价方法,对政府各部门在采购过程中所反映的业绩和效率进行评定的过程。

政府采购绩效评估不仅需要包括对采购项目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产出的分析,而且还要包含其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投入产出的计算分析,以提高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建立廉洁高效的现代政府。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评估政府采购绩效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评估主体多元化原则。联合国在《分权的治理: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能力》中概括20世纪90年代治理运动所追求善治的15项核心理念:公民参与、依法治国、政府透明性、回应性、合意导向、公平、效益和效率、责任、战略的视野、合法性、深谋远虑的资源使用、生态环境的考虑、授权、合作伙伴、以社会为基础[2]。而我国过去的政府采购评估实行的是以上级对下级评估为主的单一主体评估机制,评估主体缺位,社会和公众对政府采购信息资源掌握不全面,评估结果易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政府采购资金的来源是国家财政资金,究其根源也就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理应监督和评价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中需要引入多元化主体,评估主体应该以官方、社会公众、自我、供应商实现全方位评价,以杜绝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弊端。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当今政府采购绩效评估,一味地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没有综合全方位地评估政府采购的绩效。2003年我国颁布实施的《政府采购法》开宗明义地指出,推行政府采购旨在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由此可见,政府采购应兼具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政府采购行为体现了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更为关注扶持民族产业、鼓励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反贫困、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促进国际间经济往来的功能性作用,有效地体现政府采购对社会绩效的关注。政府采购借助市场机制配置公共部门资源,在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拉动经济增长,避免供需脱节,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维护政府形象。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政府采购绩效具有难辩性和复杂性,它是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公共工程来表现的,既反映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又反映大量的无法用货币度量的社会效益。因此政府采购绩效评估比企业采购绩效评估更复杂、更难以操作,单纯使用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进行评估显然是不可行的。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应运用定性分析指标进行性质上的模糊判别,进行定量化处理,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3]。

2 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现状

我国政府采购虽然已经实行了15年的时间,但政府采购评估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评估主体缺位。目前,我国已实行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工作基本是在政府部门或单位内部运作,多以上级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评估为主,缺少社会公众的参与,评估主体单一,因而导致评估结果缺乏公信力。此外,我国缺少专门的、独立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管理机构对各部门的绩效评估工作进行专业、规范的监督与指导。

(2)评估理论滞后。我国对政府采购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晚,政府采购制度从1996年开始试点,理论上探讨政府采购绩效评估问题是在21世纪初期才开始。目前政府采购绩效评估领域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基本概念、评估主体和客体、评估原则、评价指标、操作步骤等仍然缺乏共识,对国外相关绩效评估的理念与实践也缺少系统学习与研究,有关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的理念尚未导入政府采购体系。如何将西方国家先进的绩效评估理念结合我国政府采购本土实践,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本土化的绩效评估体系,将绩效评估与政府公共治理结合起来加以制度化,是当前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理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规范化程度不高。从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实践情况来看,绩效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政府采购法没有做统一的规划和指导,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导致各地自行其事,自成一体。规范化程度不高导致评估结果不客观、不公正,偏离了评估目标,是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制度化的障碍。

(4)评估目标不明确。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我国政府采购一方面要在经济学上有效,另一方面要体现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即体现社会效益。通过政府采购,调整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促进自主创新,保护民族产业,保护环境。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对政府采购绩效评估作出科学、完整、统一的规划,造成各地方、各部门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工作各有侧重,随意性很强。评估目标的模糊致使目前大部分地区仍以经济上的有效性作为评价指标,忽略了政府采购的社会效益。

(5)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的制度条件下,一般简单采用财政资金的节约额,即推行政府采购后耗用的资金与改革前或同期市价相比的差额,来作为衡量政府采购工作成效的主要指标。但资金节约额片面强调政府采购的节支功能,无法全面反映政府采购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有效性目标,比如对采购代理人和供应商的行为约束程度、采购人的满意程度、采购项目的社会效益等都能没有在指标体系中得到反映。

3 加强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的对策和建议

(1)评估主体多元化。针对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估主体单一的现状,我们可以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360度多元评估主体”机制,建立以社会公众评议为主体的多元化绩效评估主体模式,包括政府采购部门的内部自我评估、同级评议和上级机关对下级的评估,同时引入外部评估主体,提高服务对象和的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程度,加强外部评估力度,扩大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估主体范围,从而形成上级与下级双向统一、内部与外部并举的评估机制。首先,适当引入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外部评估主体,把外部评估———群众参与度作为绩效评估的落脚点,弥补自上而下的评估制度的不足,与内部评估制度互相补充。扩大外部评估主体的参与度,有利于增强采购绩效评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其次,结合我国国情,成立政府采购绩效评估领导机构,规范和指导全国绩效评估工作,协调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工作。

(2)加强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才能不盲目的实践,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工作同样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结合我国政府采购特点,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理论以及公共治理理论,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估理论体系。

(3)推进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的制度化、法制化。《政府采购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进入全面施行阶段,但从实践运行情况来看,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工作要长期持久地进行下去,立法保障是关键。因此,有必要修订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纳入,同时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统一的评估体系,使之制度化、法制化。

(4)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政府采购绩效评估过程是采购信息搜集、加工、反馈的过程。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否全面反映政府采购绩效,是决定评估结果是否客观的重要因素。所以,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采购绩效指标体系,既要包括采购资金的经济效益指标,还要包括采购支出的社会效益指标,并通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科学有机结合,系统、全面的反映政府采购的数量和质量,综合评估政府采购部门的绩效。

4 结论

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对于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监督控制政府采购行为、促进政府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对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的研究不过二十几年,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很多不足。本文通过分析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的原则,找出我国采购绩效评估发展难点所在,结合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的现状,对我国改进政府采购管理、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更好地开展政府采购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运作指南。

[编辑:厉艳飞]

参考文献

[1]孙绪娜.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初探[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2]SONG H Y,LI X Z,WANG P J.Improving personalized talenteducation by strengthening specialty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system in software engineering[C].ETT-Int.Conf.Educ.Technol.Train,2009,12:16-18.

[3]潘彬.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与治理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6):51.

采购部门绩效考核方案 第5篇

因错误发放导致产品报废视情节严重性一次扣20-30分。

同事之间要相互帮助,每发现一次不配合扣除5分。

要服从尊重部门领导,按时完成部门领导交付的其他工作任务,每出现一次不尊重或顶撞领导扣除5分。

圆网车间原材料仓库管理:

物料摆放混乱一次扣5分。

物料标识不清一次扣5分。

物料无标识一次扣10分。

库存数量即将达到安全库存量时未及时预警扣除10分。

保持仓库整洁无异物,每发现一次扣5分。

严禁脚踏或坐在物料上,每违反一次扣5分。

因仓管人员管理不善导致板材报废扣20-30分。

因错误发放导致产品报废视情节严重性一次扣20-30分。

同事之间要相互帮助,每发现一次不配合扣除5分。

要服从尊重部门领导,按时完成部门领导交付的其他工作任务,每出现一次不尊重或顶撞领导扣除5分。

加分细则:

1、切合公司现状流程管理提出建议并采纳的,视情况给予20-50分奖励。

2、出勤:超勤30分/天

(二)工作态度指标(生产部门参与考核,总分100分)

指标分类:工作责任心、工作积极性、团队意识、学习意识四项,每项分优良中差4级,分值分别为25、20、15、10分

(三)工作能力指标(考评小组考核,总分100分)

基本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管理统筹能力各20分,优良中差4级,分值分别为20、15、10、5分。

三、考核实施

采购部人员的考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构成完整的考核管理循环,这三个阶段分别是计划沟通阶段、计划实施阶段和考核阶段。

(一)计划沟通阶段

、考核者和被考核者进行上个考核期目标完成情况和绩效考核情况回顾。

2、考核者和被考核者明确考核期内的工作任务、工作重点,需要完成的目标。

(二)计划实施阶段

1、被考核者按照本考核期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完成工作目标。

2、考核者根据工作计划,指导、监督、协调下属员工的工作进程,并记录重要工作表现。

(三)考核阶段

考核阶段分绩效评估、绩效审核和结果反馈三个步骤。

1、绩效评估

考核者根据被考核者在考核期内的工作表现和考核标准,对被考核者评分。

2、结果审核

人力资源部负责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并负责处理考核评估过程中出现的争议。

3、结果反馈

人力资源部负责将审核后的结果反馈给考核者,由考核者和被考核者进行沟通,并讨论绩效改进的方式和途径。

四、绩效结果运用

(一)绩效面谈

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工作绩效进行总结,并根据被考核者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改进、提高的期望与措施,同时共同制定下期的绩效目标

(二)绩效结果运用

1、采购部人员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具体以下标准。

(1)采购部每月的绩效考核工资是300元

(2)考核总分300分

(3)每分为1元,绩效工资将以最后的考核得分为标准

(4)绩效工资将和每月的基本工资一起发放。

2、培训

年度绩效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上的人员,有资格享受公司安排的提升培训;年度绩效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的人员,必须参加由公司安排的适职培训,培训后不能胜任本工作者,给予降级或劝退处理。

完善绩效评估提高政府效能 第6篇

[关键词]政府绩效;绩效评估;地方政府

一、地方政府开展绩效评估的基本经验

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在绩效评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尝试,其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是:

1.提高认识,加大了领导力度。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源于各级政府的创新探索,离不开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笔者所在的湖南省望城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绩效评估制度,从其实践来看,这项工作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委书记亲自挂帅,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区委常委会专题进行研究,每年都要召开专题大会进行总结部署,推进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

2.开拓创新,完善了方式方法。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其生机和活力源于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探索。近年,望城区绩效评估能顺利推进缘于大胆改革、创新。区委、区政府出台《绩效评估管理办法》,每年根据实际分解考核指标,组织性、系统性有所增强;将考核对象划分为镇(街道)、经济管理部门等七个类别,实行分类分层考核,针对性、系统性有所增强;将考事、考人、考廉统筹安排,同步推进,综合性、实效性有所增强。实行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工作考核和公众测评相结合,评估机制更健全、方法更合理、操作更科学。

3.激发活力,提升了工作效能。经过20多年发展,绩效评估已经从当年的一项单纯考核工作衍变成政府管理的主要抓手,在总体工作中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凸显。比如:望城区将评估指标分解落实到单位分管负责人、相应科室和工作人员,评估结果与干部职工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和各项荣誉挂钩。加强评估后续管理,将绩效评估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给被评估单位,帮助改进工作,提升绩效,发挥了很好的“指挥棒”和“助推器”作用。

二、地方政府开展绩效评估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已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其进展还很不平衡,效果也千差万别,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评估认识缺乏前瞻性。党政领导存在政绩观念偏差。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带有明显的任务导向和利益导向,当社会热点、难点、焦点涌现时,才采取大检查、专项调查等方式谋求改进,为科学评估设置了种种障碍。评估队伍存在被动应付思想。绩效评估一般由临时机构来组织和执行。由于没有自上而下的组织性和专业性,思想认识和工作定位都比较模糊,难以树立长远观念,难以做到善始善终。机关干部存在消极抵触情绪。绩效评估强化竞争意识、效率观念,冲击机关“平静”的生态,会使一些人不习惯、不适应。会使一些机关干部从自身利益出发,刻意歪曲绩效评估。

2.评估制度缺乏保障性。绩效评估法律法规处于空白。从法理上说,有法可依是依法评估地方政府绩效的前提。但从实际来看,虽有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等对绩效评估的规定,但要么缺乏相关实体规定,要么缺乏具体程序安排,起不到应有规范作用。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不成体系。缺乏统一组织领导和绩效标准,各自为政,无法进行部门或地区间的比较评估。绩效评估制度约束有待规范。一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带有明显的长官意志,大张旗鼓搞形式,搞检查、搞评比,造成基层疲于应付。

3.评估主体缺乏独立性。内部评估呈现单向性。以上级评估为主,同级评估和下级评估的组织性、严谨性、权威性远远不够。若政府面对的评估主体是单一且长期不变的,其评估活动是上级与下级重复性的博弈,且可以被预期,那么就会导致政府的行为价值错位。公众评估呈现软弱性。在多元化政府绩效评估当中,公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主体。但现实中公众成为评估主体还存在觀念、制度、知识技术等方面的障碍,很难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第三方评估呈现依赖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作为委托者的政府,很难对政府绩效做出持续、理性、科学的评价。

三、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措施

要让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纳入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1.树立科学务实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理念。政府管理要树立绩效理念。从“效率”与“公平”出发,强化政府管理,树立发展意识、长远意识和成本意识。价值取向要树立人本理念。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使机关干部和人民群众普遍接受这一新鲜理念,使绩效评估扎根于群众自觉。工作推进要树立务实理念。坚决克服和避免形式主义、大张旗鼓、口号式、运动式的推进模式,理性推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2.建立健全完善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整章建制。整合组织部门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监察部门的效能监察、财政部门的财政支出和项目绩效评估等,使党委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与政府绩效评估实现制度层面的融合。立法立规。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绩效评估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机构的主导作用,对评估的范围、形式、内容和方式等做出详细规定。强化应用。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奖惩激励制度和绩效改进制度,将结果运用和绩效改进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并长期确立下来。

3.培育多元化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在组织主体方面要实现高度统一。地方政府要成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办事机构,将政府绩效考评作为统筹各项公共管理工作的总抓手。在设计主体方面要尊重多方意见。组建由纪检(监察局)、党委办、政府办、组织部等部门和学术界专家组成的咨询性机构,推动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可以向社会公开征集绩效指标设计体系的设计意见。在考核主体方面要整合多种资源。不仅包括自我评估、上级评估,还应当包括专家评估。同时还要加强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文清、廖廷辉.关于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基本框架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

[2]陈艳珍.优化政府绩效评估的几点思考,《理论探索》,2009年第1期.

高校政府采购项目绩效审计的研究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政府采购工作有了法律的规范,它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节约财政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作为一个特殊政府采购的主体,其政府采购支出也迅速增加并日渐扩大,高校政府采购开支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经济有效地使用,采购行为是否有效果。这就需要我们用绩效审计的方法来监督高校政府采购活动是否建立了公开和公正的竞争机制,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否实现了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和调控能力,并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客观评价。笔者就高校政府采购项目绩效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了研究。

一、高校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政府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

目前财政局政府采购网上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中列出的通用类货物,其政府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主要原因是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中招标的通用类货物价格,与市场价格不同步,政府采购价格变动慢,而市场价格随时变动,有些地区政府采购价一年变动一次,有些地区政府采购价格半年变动一次,这都是造成政府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原因;另一个方面,高校每年申报第二年的项目,项目预算价格属于申报时的历史价格,而项目执行却在第二年财政批复后开展,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采购价格是市场价格,造成政府采购项目预算价格高于市场价格。

2. 政府采购项目购置的设备使用效益较低

高校实行政府采购以来,在初期高校投入的资金大部分用于购买硬件设施,基本上都达到学校教学、科研及办公的需要。最近几年,随着财政拨款的增加,有些高校购买的通用类货物如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不断增加,由于缺乏统一购置计划,部分设备利用率低,有的长期闲置,最终损坏、报废。

3. 基本建设及修缮工程等政府采购项目浪费严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控制严格,对高校的修缮工程项目投资较大。而高校在基本建设及修缮工程方面缺乏长远规划,设计不合理,每年都在修修补补,修完主路,修辅路,拆了建,建了拆,重复建设多,浪费现象严重。

4. 政府采购项目完成后缺乏监管力度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政府采购活动实践中,确实存在着监管乏力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使社会大众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无据可依;采购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不明确进一步制约了对采购部门的有效监督。高校每年的政府采购项目多,金额大,有些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开展对已经结项的政府采购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而财政部门只是抽查少量的项目,从程序上进行绩效考评,很少真正地对一个项目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有效性进行独立审计,缺乏有效监督,造成一些项目根本达不到项目申报时的预期效果。

二、高校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现状

1. 缺乏对项目申报的绩效审计

目前高校每年申报财政专项资金相对集中在10月份,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急、时间紧,有些高校内部缺乏项目数据库建设,申报项目时,临时找一些厂商在一两天内帮助设计一个项目,而高校内部的评审小组也没有真正起到评审的作用,只是在金额上或数量上进行总体控制,造成有些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相当困难,出现重复采购、浪费资金的现象。

2. 审计力量不足

目前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仅仅停留在采购资金收支审计上,疏于对招投标、项目进展和政府采购绩效等重点方面的监督,主要原因是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达到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需要。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所需知识超过单纯政府采购资金审计的范畴,它涉及到财政政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多方面,是政策性强而又复杂的综合性审计监督。正是由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工作涉及面广,一些采购专业性强,而又缺乏相应的规范性具体措施,仅靠审计部门现有的人员及专业知识是不能适应对这一工作监督需要的。它要求审计部门拥有具备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律、财会、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建筑学等,要求审计人员要非常深入地掌握政府采购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

3. 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

对于高校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方面的评价指标,也没有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方面的可操作性指导性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高校政府绩效审计很难开展,更难以深入。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只能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政府采购法》的同时,借鉴国外的一些相关准则在摸索中开展。能评价政府采购绩效指标的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往往只有财务指标、历史指标和综合性指标而缺乏非财务指标、未来价值指标、单项指标和“预警”指标。这就造成了对高校政府采购绩效的评价无据可依,会影响到高校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4. 审计技术方法相对落后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技术还是以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为主,而开展高校绩效审计迫切需要在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要求审计方法和手段也相应改变。但基于审计成本、习惯思维和技术配套等各种原因,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阶段,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只被用于简单的数据汇总或者文字和表格处理,而利用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测试和检验、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更高层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尚未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全面展开,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将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难以适应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三、完善高校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建议

1. 建立完善的项目数据库

在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具体实践中,收集政府采购有关法律、制度和办法的规定以及预算、国内外相关业务的数据资料,应利用现代化科技和电子计算机的优势,掌握所有已建、在建、拟建的使用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政府采购的项目情况,从源头了解第一手资料,把握时效性,防止重复申报财政专项,以免出现重复建设,浪费财政专项资金的现象;同时,对采购单位预算情况、合同执行情况、采购运行情况、使用情况、保管情况、改造情况、处置情况等方面建立全面详细的数据库,充分发挥高校政府采购审计的作用。

2. 强化跟踪审计

在审计中,对项目从申报立项、资金拨付及使用到项目完成整个过程进行全程审计,对照项目审批文件中规定资金额度、用途、到位、管理、使用每个环节进行核对,调查有无改变挪用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的现象,搞清楚政府采购项目资金在整个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跟踪审计要能够实现以下目标:通过对政府采购项目的绩效审计,及时纠正违反财经法律的问题,促进政府投资的有效合理使用,促使政府采购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达到预期的使用效益;通过对政府采购项目的跟踪审计,揭示问题,提出建议,达到制约使用部门权力过大的目的;通过开展跟踪审计,调查政府采购项目建成的运营情况,分析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政府采购项目的效益达到预期效果。

3. 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政府采购项目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少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标准,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审计工作水平,建立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审计指标体系,已经成为高校绩效审计得以稳步推进的关键所在。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法律法规、定额标准、工作目标和程序、预算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该体系应是动态的,随着高校工作重心的变化和师生价值观的改变而调整,指标体系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评价,应是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其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因此,在建立审计指标体系时,应考虑效益评价的特殊性,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政府采购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科学完整、规范适用、可比兼容、简便合理”的原则,充分体现公正、公开、公平,力求重点突出、简洁适用、便于操作、合理可行。

4. 加强对政府采购合同的审计

政府采购合同的审计对象是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采购合同形式,重点审查有无按照法定要求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所订立的合同条款与内容有无违反法规规定。签订采购合同期限,重点审查是否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采购文件确定的事项签订政府采购合同,有无擅自提高采购标准。采购合同分包,重点审查有无擅自采用分包方式履行合同,有无将全部采购项目或采购项目中的主体或关键性的项目转让给其他供应商。采购补充合同,重点审查是否符合规定签订补充合同,所有补充合同的金额是否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的10%。采购合同变更与终止,重点审查采购合同是否依法进行变更、终止,终止合同有无履行承担相应责任等。

5. 重视审计结果利用

第一,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实际上是借助舆论的监督力量,从更广义的层面上进行监督,为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提供全方位的监督机制。通过校园网、校报、学校电视台等媒体、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使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不断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提高政府采购项目绩效审计的影响力。第二,重视审计结果的利用。通过外部机制推动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的高效使用,使绩效审计结果利用最大化。同时,高校内部相关部门要将审计结果作为对被审计的项目负责人或领导干部业绩和职务任免的参考依据。重视审计结果利用是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高校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应按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针对性、规范性原则的要求,结合高校本身的特点,加快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及结果利用的进程,保证审计公开透明、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审计责任感、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晓霞.政府采购绩效审计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9

[2]陈晓芳,崔伟.高校绩效审计若干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2008,9

简析绩效预算与政府绩效管理 第8篇

一、政府绩效与政府绩效管理

随着我国政府的深入改革, 同时受到国外先进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 国内各级政府日益重视政府绩效问题。根据学者孟华对“政府绩效”的认识, 政府绩效指的是:“政府部门相关活动或项目的投入、产出和结果, 关注的是产出与结果, 并且能够反映政府所具有的特定能力、效率、效益、公正和责任等。”政府绩效与以前受关注的行政效率相比较, 政府绩效也强调管理内部运行机制的状况, 但更重视社会公众的满意度评价;不仅要追求产出与投入之比最大化, 还更要重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不仅重视经济效果, 更侧重伦理、政治方面的效应;正如美国行政学家英格拉姆所言:“有许多理由说明为什么政府不同于私营部门。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对许多公共组织来说, 效率不是所追求的唯一目的。比如在世界许多国家中, 公共组织是‘最后的依靠’。它们正是通过不把效率至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立足于社会的。”

政府绩效管理是对传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源于解决政府管理危机与财政危机等实践的呼唤。范柏乃先生对“政府绩效管理”作了经典的阐释, 其涵义是:“政府在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 对内部制度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等方面, 以公共产出的最大化和公共服务最优化为目标, 实施的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管理。”政府绩效管理活动以政府绩效为主线, 其主要价值取向是服务社会、服务市场。通过战略规划、绩效预算、绩效评估、绩效报告整合、绩效审计等管理工具和管理机制, 提高政府能力, 优化政府形象, 是政府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蕴涵了责任政府、公平政府、廉洁政府、廉价政府、公益政府和法治政府等理念。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 把绩效管理运用于政府改革, 特别强调以成本计算来看待政府绩效。在履行特定的政府职能过程中, 以最少的成本或者给定成本达到较高水平的工作和经济收益是效率的尺度。因此, 要提升政府绩效, 建立绩效型政府, 首先, 必须恰当运用政府绩效管理所蕴含的技术与方法, 特别强调广泛推行绩效评估;其次, 提倡缩小公共领域, 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领域, 节约公共支出成本。最后, 按照绩效化的要求改善政府管理流程, 调整政府组织机构。

二、政府绩效与公共预算改革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 政府属于上层建筑, 存在着滞后于经济基础的问题, 为此, 政府必须不断改革, 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因此, 笼统的说政府改革的动因是适应经济要求, 具体地说是为了追求政府绩效。目前, 提高政府整体绩效不仅重要和紧迫, 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中, 许多国家都把公共预算改革作为提升政府施政绩效的助推器。这是由于公共预算较之其他施政策略具有特殊的内在属性。这些特殊的属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 公共预算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参与者, 彼此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 需要高度的协调机制协调各方的行动和利益, 这与政府执政面临的环境极为相似;其二, 现代预算大量的融入了政府的执政理念, 汇聚了政府执政的所有关键要素 (政策与战略、资源、流程、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以及价值观) , 由此创造了政府执政的基础架构。政府执政的本质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以促进公共利益的过程, 而预算将公共政策的运作和公共资源的配置融入正式的政治程序中。其三, 政府施政过程也可以看做是政府做出的承诺和兑现承诺的过程, 预算通过“财务的语言” (规划预算和资金安排) 将政府承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 从而加强了政府承诺的可信度和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基于预算的内在特性, 公共预算系统具有塑造好政府的巨大潜能。通过建立严密而科学的预算流程、预算程序和预算规则, 政府可以将顺应规则的文化融入预算过程中, 使其潜移默化到预算过程的所有参与者中, 由此奠定“廉洁政府”的基石;通过建立和强化旨在确保总量控制, 由此奠定“高效政府”和“低成本政府”的基石;通过将政府施政的基础架构和公共治理的核心价值 (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性与公众参与) 融入预算过程中, 可使“廉洁政府”、“高效政府”和“低成本政府”的基石更加牢固。

综观最近二十多年的实践, 虽然各国在政府改革的具体方法和路径选择方面各有差异, 但普遍的做法都是从预算改革 (以及政府会计变革) 开始启动政府改革的工程, 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改革来推动政府改革, 提升政府的整体施政绩效。最有代表性的做法是:在公共部门中将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会计转向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基础上, 通过绩效预算 (Performance Budgeting) 将预算的重点从传统投入转向结果, 支持结果导向的公共预算改革。

三、政府绩效管理与公共预算改革提升政府绩效的契合点:绩效预算

1. 绩效预算的涵义

“绩效预算”中的绩效 (Performance) 兼具“操作过程” (An action of performing) 和“出色表现” (An accomplishment of performing) 两种含义, 所以“绩效预算”也被称为“业绩预算”、“效率预算”等。在预算改革过程中, 只要把绩效信息纳入了预算考量的政府, 都认为他们所执行的就是绩效预算。然而, 关于绩效预算, 目前的文献资料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比较被广泛接受的是世界银行专家沙利文的观点, 他认为:“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 以项目成本为衡量, 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预算体制以及绩效预算是一种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

总的来说, 笔者认为, 原则上, 政府各部门的各项支出计划均可以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相应的成本—收益分析 (最终产品成本与预期收益的比较) 和绩效评估, 对评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后即可大体确定各种项目、各个政府部门的绩效状况。如果政府依据此绩效考核结果来分配财政资金, 该政府实际上就是在推行“绩效预算”。“绩效预算”的基本涵义, 就是通过战略规划、绩效测量、结果评估与预算过程相互融合, 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策略, 其基本特点就是依据绩效考核决定各类预算支出, 再参照预期的预算收入调整预算资金的分配, 最后完成预算编制并予以执行。

2. 绩效预算的基本内容

首先, 编制战略规划, 确定总目标及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主要内容包括:部门的职责和总体工作目标, 完成目标所需有的资源, 总目标与年度绩效目标的联系, 可能影响总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等。

其次, 编制年度绩效计划, 建立预算需求和绩效目标之间的联系。各部门根据战略规划编制年度绩效计划。主要内容包括:设定年度绩效目标;延续性计划或延续性项目在以前年度的绩效情况和本财年的绩效目标;测算完成目标所需要的资源、设计绩效计划实施的方法和过程等。通过明确部门在一个财年为完成年度绩效目标所需的经费的数额, 使年度绩效计划将部门的年度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紧密结合起来。

再次, 编制年度绩效报告, 提供绩效评估的基本信息。每一财政年度结束后, 部门要编报年度绩效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将部门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与年度绩效计划进行比较分析;对绩效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估;对未完成的绩效计划目标作出说明, 并提出补救措施或者调整建议;与以往年度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比较分析;绩效报告中的信息质量等。

第四, 实施绩效考评, 评估政府公共支出的效能。国会或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绩效考评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年度绩效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绩效信息的真实性;考评方法的科学性;计划/项目实施后的持续影响力等。

最后, 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和应用。绩效考评主管部门将考评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 (单位) , 作为各部门 (单位) 编制下一年度绩效计划和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 促进各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绩效预算改革把预算支出的配置与绩效评估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由诸多环节共同组成的管理系统, 通过发挥预算导向和预算管理作用, 转变行政部门以自我为中心, 从“居民需要什么”的角度去设计公共服务项目, 消减冗余服务, 达到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有:一是引入绩效的理念, 通过公共服务成本计算, 将拨款与部门、项目的业绩联系起来, 回答“政府花钱是否值得”的问题。二是增加了公共预算支出绩效评估环节。绩效评估是新事物, 它促进了公共预算支出流程化, 是促使财政管理由过程管理转为目标——结果导向管理的关键环节。

3. 绩效预算的实践意义

首先, 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提升政府的整体绩效, 推进效能建设的深度发展。一方面, 政府的绩效目标是整个部门绩效管理活动的起点, 也是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如果推行绩效预算, 那么, 实际上在预算确定前所制定的绩效指标及其标杆已经将本部门的绩效目标包含在内, 绩效预算所要求的关于政府业绩指标的准确信息和有关数据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务实性。因此, 绩效预算和绩效目标一样对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都起着内在的到导向和规范作用,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绩效预算的推行, 突出了政府施政成效后面的“成本”即预算资金的因素, 使社会公众能够较为客观和全面地衡量政府的施政绩效, 也就是说, 以往注重部门的政绩, 现在不但要看它的政绩, 也要看它花了多少钱实现了这个政绩, 而且通过绩效预算分析, 也能够知道政府的绩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什么原因导致了预期目标未能实现或者超标实现。

其次, 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防范财政风险, 改善原有公共财政框架及其运行体制。绩效预算有利于制止财政浪费,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是促使公共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 在这种预算模式下, 要求政府部门按企业化的经营模式, 将政府作为一个提供公共物品的经济部门, 建立起“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成本—预算”的模式, 通过对公共物品的核算来进行财政预算的编制, 从而使预算紧紧围绕着公共物品的成本, 体现预算的约束机制, 即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良好措施, 又可成为各级政府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有效手段。其二, 绩效预算有利于防范财政风险。张志超认为:“财政支出规模及其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财政资源配置的效果, 财政资源配置效果体现在财政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 它又包括财政资源配置问题与市场配置总量、财政支出结构与社会需要结构、财政资源耗费与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等三方面的比较。”绩效预算的实施有利于政府处理好这些问题, 消除或减少由这些问题所导致的财政风险。其三, 绩效预算可以改善原有公共财政框架及其运行体制。由于绩效预算制度框架确定后, 其严格的内在约束和监督机制要求预算资金的投向应符合国家、地区、公众的实际发展需要, 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排除以往那些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 并突出公共部门作为资金使用主体的责任性, 使部门预算体制较易于得到实施, 使财政恢复其公共本性, 使公共财政体制及其框架得以改善。

最后, 提高各部门的积极性, 促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 政府各部门在预算指标范围内确保完成所制定的绩效目标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实现绩效目标的办法和手段。推行绩效预算改革, 就是要做到把预算执行权交还给项目执行部门, 使它们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去实现部门目标, 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政府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的责任感, 还能够极大地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由于绩效预算模式下财政预算的拨款与业绩挂钩, 通过对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估, 可以从中发现那些低效能机构或者无绩效、无所事事的支出机构, 从而为政府下一步撤并或重组某些机构、精简机构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依据。而对于那些有存在必要但又人浮于事的部门, 通过绩效预算评估后就可以据评估结果消减其预算拨款, 从而迫使其对机构内部做出精简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孟华.政府绩效评估: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第3页。

[2]帕特里夏·英格拉姆.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年第62页。

[3]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第20页。

[4]刘昆.绩效预算:国外经验与借鉴[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年6月第1版, p188。

[5]张志超.财政风险——成因、估测与防范[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 第92页。

[6]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3月19日。

[7]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网, www.sinoth.com, 2008年3月18日。

[8]戴维·奥斯本, 特德·盖布勒著, 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11月。

[9]余小平, 孔志峰.在我国实行绩效预算的设想[J], 财政研究, 2004年第2期。

[10]刘明中.政府行政需要科学评价体系[N], 中国财经报, 2004年7月。

[11]阿里·哈拉契米.政府业绩与质量测评:问题域经验[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第4页。

政府采购绩效 第9篇

一、政府采购的绩效目标

开展政府采购绩效评价,首先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作为基础和依据。政府采购的绩效目标,应充分考虑政府采购政策的初衷、各方利益体的要求以及社会公众的期待等因素,可综合归纳为以下三类。

经济性目标。政府采购节约了人力、财力和物力,采购资金有效节约,实现了以最低的资源耗费圆满完成各项采购任务。

效率性目标。政府采购制度设计科学合理;采购流程简洁顺畅;采购执行严格有力;采购时间尽量缩短;采购人员素质过硬。

效果性目标。政府采购的货物、服务和工程质量过关,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发挥了调控宏观的作用,维护了经济稳定;对环境保护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不存在寻租现象,促进了廉政建设。

二、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政府采购绩效评估体系,除了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遵循必要的原则之外,还应尽可能减少评价指标的数量,既要避免重复的、不必要的指标设置,又要避免数据来源难以落实,或者数据真实性无法核对的指标设置。为了使政府采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尽可能的准确、合理,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借鉴了大量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确定了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模糊关系矩阵中数字的含义为:表示参与评价的10名专家中,分别针对某一项二级指标进行评价,给出评价结果分别为优秀、良好、一般、差的专家人数。

三、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一、二级指标的权重的确定是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关键。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确定权系数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宜于那些难以用定量指标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它把U复杂问题中的各因素划分为互相联系的有序层使之条理化,根据对客观实际的模糊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的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全部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系数。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确定目标和评价因素。

p个评价指标,u=(u1,u2,…,up)

2、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元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但当相互比较因素的重要性能够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比值说明时,判断矩阵相应元素的值则取这个比值。即得到判断矩阵S=(uij)p×p。

3、计算判断矩阵。

计算判断矩阵S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A,此特征向量就是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即是权系数的分配。

4、一致性检验。

为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需计算一致性指标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当随机一致性比率时,认为层次分析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即权系数的分配是合理的;否则,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重新分配权系数的值。

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计算出4个一级指标以及23个二级的权重,具体过程省略。结论见上表。

四、模糊综合评价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模型

1、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1)构造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因素集。

U=(U1,U2,…,U4)={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满意及信任度}

(2)确定定性评价尺度集。

V={v1 v2…v4}={优秀良好一般差}

(3)对因素中的Ui(i=1,2,3,4)分别做单因素评价,从因素Ui确定该因素对评价vj(j=1,2,…n)的隶属度rij。从而得出第i个因素的单因素评价集:

由此构造m个因素评价集作为行,得到一个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2、一级、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我们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求出4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具体过程省略。

3、综合评价模型。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是一个多级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多级评判法,对每一级因素子集进行综合评判,所得的模糊综合评价集分别为:

Bi=AiοRi=(bi1,bi2,…,bin)(i=1,2,3,4)

则一级指标对评估集的综合隶属矩阵为:

综合评价模型B=AoR,其中A为一级指标的权重。

五、实例分析

我们以某政府采购项目为例,对其政府采购绩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我们首先抽取10份有效的专家评价表,然后算出其判断矩阵R。

第二级综合评判为

将综合评判模型集作为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矩阵R,做模糊变换,可得:

通过此评判结果可以看出,有13%的专家认为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45%的专家认为绩效评价结果为良好,17%的专家认为绩效评价结果为一般,25%的专家认为绩效评价的结果为差。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可认为此政府采购项目绩效评价的结果为良好。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实际的评价结果是相符的,它也说明建立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是合理、实用的。

摘要: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政府采购工作,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采购质量监控,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从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入手,以模糊综合评判为理论依据构建了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模型,通过实例证明该模型是有效、可行的。

政府绩效评估与满意型政府建设 第10篇

一、问题的提出

绩效评估是20世纪早期政府部门引进的一种管理工具 (尼古拉斯·亨利, 2002) , 它以绩效为本, 谋求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广泛应用, 谋求顾客通过公共责任机制对政府公共部门的直接控制, 谋求政府管理对立法机构负责和对顾客负责的统一;它以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众需求的满足为第一评价标准, 蕴涵了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它以加强与改善公共责任机制, 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改善公共生活等方面具有竞争力为评估的目的 (蔡立新) 。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使得这个管理工具在政府管理中得到重新重视和推广, 并形成了以“结果为本”的基本导向, 即以结果的管理为主, 区别于传统的“以投入为本”或“以程序或规则为本” (刘旭涛, 2003) 。这一重大转变是对传统官僚行政模式重程序规则不重实际结果、重投入不重产出的纠正, 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认同, 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国的评估实践都体现了这一价值导向, 它们的努力推动了结果导向的理念不断深化和广泛传播, 完善和丰富了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制度。

在国外政府绩效评估热潮的影响和推动下,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 我国政府和学术界也开始关注和重视政府绩效的评估问题。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后, 满意型政府的建设提上日程。政府绩效评估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政府绩效评估与民主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政府绩效评估符合民主社会的法制原则, 有利于权利的制衡, 而这正是现代民主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素, 也是确立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政府绩效评估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 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促进政府行政监控体系的完善和政府透明度的提高, 其本质就是促进政府行为的规范, 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政府绩效评估以公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共部门绩效的重要指标, 对政府的投入产出、政府行为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 督促行政人员计划政府工作, 做好财政预决算, 提高节俭意识, 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避免资源使用不合理, 造成损失和浪费, 促进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同时也是对公众意志尊重的体现。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及政府职能的重大调整, 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已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

三、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问责制”

政府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制度规范。其目的就是要强化责任意识, 保证政令通畅;其本质是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有违反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 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 以致影响执行力和公信力, 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等行为, 予以责任追究。

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 新时期的政府问责制强调行政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关系, 关注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而政府绩效评估多元化的评估主体也要求来自社会各阶层, 通过与评估标准的比较判别政府责任的履行情况, 全面地监督政府的行为。此外, 政府绩效评估与问责有基本相似的程序, 包含了确立标准、评估及评估结果运用等步骤;政府绩效评估的客体即政府行为的效率、效益及效果就是公共责任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公共责任实现程度的衡量, 传递对公职人员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要求, 并通过政府绩效评估所带来的奖罚性产生激励与约束力引导他们为之努力, 主动承担责任、提高业绩的行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为政府问责的制度化提供了共享平台, 绩效评估可以成为问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绩效评估包含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内容, 有效地实现了上级对下级的问责和监督并带来了政府管理创新, 孕育了多元问责之路, 是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完善政府问责制的重要途径。

四、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透明度

政府工作不透明是高行政成本的根源之一。提高行政透明度, 可以保证资源向最能发挥效用的部门转移配置, 可以减少行政之间环节, 杜绝扯皮, 限制滥用职权, 便于监督, 减少和制止腐败, 从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透明度就是把原本属于大众的权利还给大众, 还民众以知情权, 这是中国人民政府的性质和宗旨。“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封建观念对我国行政管理影响至深, “暗箱操作”、“垄断行为”是其典型表现。政府绩效评估的合理应用将能有效地打破政府这一“黑箱”。首先, 政府绩效评估倡导让广大人民群众做评估的主体, 让人民群众给政府打分。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必须配合评估主体提供充分适当的数据和相关文件, 将政府的一系列信息曝光于民众, 接受公众的监督, 打造“阳光政府”。其次, 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估政府, 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相关信息, 绩效评估成为人民群众了解政府的动力之一。最后, 评估主体实施评估程序, 努力搜集政府工作的相关证据和信息, 加以分析和评价, 并与政府在评估过程中提供的证据、信息及声明相比较, 以找到两者差异, 并以此为基础, 扩大搜集广度, 加大挖掘深度, 细化评估精度, 加强评估力度以求找出有关政府工作更多的信息, 使政府更加透明化。

五、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效率

效率是判断一个公共管理体系是否优良的基本标准, 同时也是判断政府是否有能力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机制, 通过提供公共物品、管理公共事务, 消除或减少市场失灵, 解决外部效应,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式下, 政府效率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由于政府处于特殊地位, 政府运行长期存在效率低下难题。一方面, 由于政府活动是非市场性的, 无法以市场价格来衡量, 难以对政府行为直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这就使得政府行为往往缺乏成本约束, 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 由于政府的垄断地位, 不存在竞争压力以提高服务质量和自身效率的动力, 于是造成政府臃肿, 不仅使政府运行成本增加, 而且庞大的机构本生更容易造成低效率。政府绩效评估根据政府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判断, 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结果等反映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 这样可以客观公正地考核政府行为效率, 以便更好地了解有关公共部门的最佳实践经验和顾客需要, 分配有效资源, 作出明智的决策。政府绩效评估强调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 要求政府接受外部竞争的压力, 迫使政府各部门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科学规范部门职能, 合理设置机构, 优化人员结构, 节约成本, 提高效率;政府绩效评估的绩效观念强化政府及公务员的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 政府各级各部门密切合作, 科学决策, 节约行政开支, 提高效率。政府绩效评估的公共选择机制使政府更注重顾客服务系统的建设, 使政府在不同外部压力下, 把决策权限与决策的后果相联系, 出于政治经济责任的考虑努力提高政府效率。

六、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亦叫政府公信度, 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是指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的质量和获得公众认同的情况;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 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 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 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民众的支持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 取决于公共权力掌握者的表现及公众对其表现的评价。

温家宝总理指出, 提高政府公信力, 不仅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也是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然而, 政府公信力提高的重要前提是各级政府部门和人员的思想认识的提高。政府绩效评估强化了各级政府部门和人员的宗旨意识、效率意识、责任意识、透明意识, 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建设诚信政府起到助推器作用。政府绩效评估以公众满意度为终极指标, 旨在督促各级政府公务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以群众满意为第一目标, 建立人民满意的政府, 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绩效评估以效率为重要考核指标, 各级政府部门和人员必定注重工作效率以在评估结果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获得必要奖励和晋升, 保障了政府管理活动的效率导向性,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完善问责制, 激励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责任, 努力建设责任政府, 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绩效评估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修改各种阻碍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 建立透明、公开、权威的政府信息披露机制, 打造“透明”政府, 提高政府公信力。

七、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管理能力

政府绩效评估致力于将政府治理过程构造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在此系统中, 以结果管理 (management for result) 为出发点, 以政府能力 (government capacity) 的提高为落脚点, 强调政府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规范化, 达到政府功能的有效发挥, 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政府绩效评估以结果管理为动力机制, 以内部的四项管理为整合机制, 以领导驱动和奖惩制度为激励机制, 以政府绩效评估为控制机制,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运转模型, 打破传统的政府治理行为难以把握, 结果难以预知, 行政成本无法测定的弊端, 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政府绩效评估, 能够将在较为民主和科学的条件下制定的目标、规划作为行动的指南明确工作的方向、程序和资源状况, 避免主观色彩浓厚的个人意志决断, 促进行政机关的一致性、协调性和行政职能的功能性发挥, 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政府绩效评估要求政府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和落实, 保证权责利的统一, 终结因责任不明导致的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和腐败寻租等现象, 一改中国政府机构冗杂, 争功邀赏和推诿塞责不绝于耳的常态, 提高政府管理能力。

八、结论

政府机关绩效考核问题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方法

1.平衡记分卡法

1.1平衡记分卡问题的提出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欧美很多学者和大公司发现,传统的以財务为单一衡量指标考核企业经营绩效的方法是妨碍企业进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传统单一的财务评价体系只提供了企业有限的信息,一方面这些信息只反映过去的业绩,并不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获利能力做出评价;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只反映出了结果并没有放映出导致结果的趋动因素;更为重要是不能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与管理手段的有机融合。鉴于以上问题,企业界和学术界也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全方位的、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策略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平衡记分卡”是较为典型的一种,该方法提出后迅速在美国乃至整个发达国家的企业和政府应用。

1.2平衡记分卡的内容

上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商学院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平衡记分卡。实际上,该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平衡记分卡认为,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落后的结果因素),但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领先的驱动因素)。在工业时代,注重财务指标的管理方法还是有效的。但在信息社会里,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是不全面的,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平衡记分卡方法认为,组织应从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创新与学习、内部流程、顾客、财务。由此可见,平衡记分卡不仅提供过去成果的财务性指标,同时从顾客、内部运营和创新与学习等三方面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

1.3建立平衡记分卡的步骤

第一步:明确公司的战略目标

第二步:明确公司战略,为实现公司些领域?

第三步:明该做得更好,每一方面的成功驱动因素是什么?

第四步:制定衡量每一方面的指标。

第五步:制定评估平衡记分卡的方案。

第六步:制定行动计划——为了完成预定的指标,应该采取哪些行动?

第七步:跟踪与管理

2.我国政府机关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服务意识

BSC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从战略的视角来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战略目标不同,策略不同,据此确定的指标不同。目前政府机关人员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政府机关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机关的服务视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政企关系不正确、部门职能不到位、社会环境不公、无服务意识,思想观念需要转变。

2.2办事效率不高

无合理的科学的办事程序,透明度不高,审批环节繁琐,手续复杂,办事拖拉扯皮严重,中间环节过多,甚至存在不同部门的重复工作和公众的重复劳动,造成劳动力、资金、时间的大量浪费。

2.3缺乏激励机制

政府部门作为非直接生产利润和上交税收的部门,没有直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在用人机制上远远落后于企业,一旦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机关就捧上了所谓的“金饭碗”可以高枕无忧了,严重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在对政府公务员的任用、年度业绩考核、干部的选拔上也存在不规范现象,虽然这几年在干部提拔上也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笔试、面试等项目,但仍然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上述现象严重影响政府形象,降低政府服务效率,阻碍经济发展,使政企矛盾加深,对企业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产生了抵消、侵蚀作用。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做法,建立政府机关人员业绩评价体系,提高机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政府机关服务质量是当务之急。

3.平衡计分卡对政府机关业绩评价体系建立的启示

3.1明确目标

政府机关在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减少社会失业率、提高社会公平、维护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其最高目标不同于企业以盈利为目标,而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所有行为措施都是围绕这一重要目标实施的。但我国各个政府机关的职能不同,所承担的服务任务就有所不同,如司法局、公安局、环保局等具有不同的服务目标,目标不同实现目标的行为就不同,考核指标就不同,所以明确各行政机关为社会服务的总目标,树立社会责任观,从而根据总目标制定部门目标和岗位人员目标,是运用平衡计分卡建立业绩评价体系的首要前提。

3.2建立对客户关系的评价指标

所谓客户即服务对象,政府机关的客户就是社会大众。作为人民的公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应该经常有效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取得他们的信任,而不是居高临下,缺少尊重和人文关怀。这部分指标可从客户的角度对政府机关人员服务的质量好坏、办事效率高低、办事效果是否满意、办事人员态度、人品等方面进行考核,真正做到客户至上。

3.3建立对政府机关内部工作流程的评价指标

良好有序的内部管理业务流程是保证政府机关工作效率提高,减少浪费损失,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内部流程失效或出现漏洞,必然会出现工作重复或控制失效产生差错,长此以往还会滋生腐败现象,继而危害整个组织。因此在布置各部门工作、相互协调、任务安排上要尽量克服分工不均、忙闲不一,明确岗位责任,建立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增强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精诚高效的合作关系,避免内部扯皮,减少内耗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干部选拔上废除轮资排队,吃大锅饭的情况,建立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和程序,提高透明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3.4建立财务评价指标

政府部门是非盈利单位,不同于企业存在生产成本和费用的控制和管理,然而,正因为政府机关使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为避免国家财产遭受损失和浪费,为避免贪污腐败以及以权谋私现象发生、仍然需要加强对政府机关成本)效率的考核,对每笔资金款项的审批程序严格把关,对用途、合作伙伴进行深入广泛的考察和监督;对员工工作的效率进行考核,如办事的时间、期限是否及时,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开支,杜绝浪费,尽量使较少的钱为社会服务价值达到最大化,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佳合理配置。

总之,机关人员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工作绩效和形象,对政府机关人员绩效进行考核,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机关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从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是当务之急。而平衡计分卡的方法值得借鉴。 [科]

【参考文献】

[1]蔡永红,林崇德.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

[2]薄启亮,刘贵洲,麦巍.绩效管理的核心流程[J].中国人才,2005,(05).

[3]熊胜绪.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方法的改进与完善[J].湖北财税,2003,(10).

[4]冯丽霞.析平衡计分卡:一种新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J].湖南社会科学,2001,(04).

完善政府绩效评估 提升政府执行力 第12篇

一、政府绩效评估缺位对政府执行力的影响

政府执行追求的目标是合理配置各种资源, 获取最大最佳效益。政府绩效评估是对政府履行行政职能所产生的结果及其影响进行评估、划分绩效等级、提出绩效改进计划及运用评估结果改进绩效的活动过程。不可否认, 公共执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作为主要执行主体的政府机关承担着大部分责任。问题是在目前执行过中, 还存在较严重的缺陷, 当中影响因素相当复杂, 但政府绩效评估缺位无疑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有关案例也反映了由于绩效评估缺位可能导致政府执行活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无为执行。即对政策的执行采取不负责任的消极等待的态度, 执行意识淡薄, 甚至对上级布置的政策执行任务视而不见, 不作为, 逃避责任, 或拖泥带水、久拖不执行。二是惰性执行。按照有学者的说法, 政府由于所处的地位, 本身就存在一种天生的“惰性”。其表现在具体执行中则是对中央制定的政策死搬硬抄, 原原本本传达, 原封不动落实。惰性的存在, 使政府在执行中往往重理论形式和程序, 而对政策的结果漠不关心。。三是作秀执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同样也有以下的情况;工于伪装矫饰, 大搞花拳绣腿, 善抓媒体眼球;精于“轰动效应”, 百般阿谀奉承, 善抓领导眼球;巧于弄姿作态, 秀出“亲民风范”, 善抓百姓眼球。其实这是些作秀的实质只有一个字:假。这个“假”往往又成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又一个痼疾。四是曲解执行。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时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对上级政策原有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任意取舍, 有利的就贯彻执行, 不利的则有意曲解乃至舍弃, 到使上级政策的内容残缺不全, 无法完整落到实处, 甚至收到与初衷相悖的绩效。

因此, 从现实情况看, 推动政策实际执行, 提高政府执行力, 必须牢固绩效意识, 制定科学评估体系, 全面、系统地考评政府政绩。

二、政府绩效评估运作难度分折

(一) 政府管理目标

与政府部门管理目标相对的是, 企业目标容易定量确定, 也就容易进行绩效评估, 而政府部门的一些目标, 涉及公平、责任、素质等难以简单地进行定量分析。一些部门可以形成定量指标, 如交警部门的重大交通事故率、公安部门的破案率等等, 但相当部门, 特别是决策部门、协调部门、咨询部门等非执行性部门, 很难用得上定量指标, 缺乏可操作性、可分辨性的评估指标。这正如丹尼斯-C-缪勒观点阐述的“假若一个部门的产出具有不可计量的性质, 那么, 购买者如何能监控其生产的效率呢?

(二) 评价手段

在绩效评估中, 以是否可以量化为标准, 评价手段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量定性相结合评价。这三种评价手段总体上能够公正客观地判断出评价活动的实际情况。但是与其它评价环节相比, 评价手段做到科学运用要求更高, 难度更大。这是因为一是信息的要求。所搜集的信息要正确、完整、量大面广。二是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的要求, 即精确性高。如模糊数字、网络规划技术等, 程序上稍有差错, 将对整个评价结论产生无法挽回的影响。三是尽管用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相对地解决定量方法或定性方法所面临的困境, 但如向使定量与定性方法有机结合,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分清的是用定量方法分析或是用定性方法分析。其次用不同的权值来赋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这是使用好定量定性结合评价方法的关键。在实际评价中, 有些应该赋予高权值的定量指标赋予了低权值, 有些却相反。这种现象同样也表现在定性指标赋权值上。因此, 容易使评价活动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 评价指标

建立绩效指标体系有一定的难度。首先, 政府的投入在某些情况下难以观察。政府的投入包括政府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物力成本等等, 在进行某项工作时, 往往很难将这些成本与对应的结果直接联系起来。其次政府部门的产出难以测定。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是一种“非市场产出”, 政府产出一般不进入或较少进入市场交换领域, 所以很难用货币价格来衡量政府部门的产出。再次, 对于政府工作的效果难以观察。政府工作的效果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对于某些政府工作可能短期内会有很好的效果, 但在长期看来, 可能没有多大的效果或是出现负面效果。而另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某些政府工作短期内可能没有效果但是在长期内却渐渐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所以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既要考虑反映短期效果的指标, 也不能忽略长期效果指标的作用。

(四) 绩效管理的制度保障

1、关于政府职能定位。

政府职能是政府存在的依据, 政府开展的各项工作都是建立在职能的基础之上。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 首要条件就是政府的职能边界清晰划分。在我国,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是全能政府, 而且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尽管改革了20多年, 这种状况实际上至今仍然存在。加入WTO后, 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加大, 但在实际工作中, 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对自己的工作职责, 基本上还是延续旧制在运作。各部门职责边界模糊, 工作中互相制约和互相推委并存。由于政府没有搞清楚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因此无法确定评估指标, 政府绩效评估也就无法有效开展。

2、关于政府管理体制。

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的主要前提之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政府管理体制是权力关系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政府组织各个层级、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关系有多种配置形式, 这些不同权力关系运行, 就形成了不同的政府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性质和程度相适应, 事半功倍, 就是管理的高效率。反之, 会导致事倍功半, 是管理的低效率。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管理体制, 总体上是属于集权体制, 它的特征是高度集权, 以及不同序列的权力机构层层“对口”、层层节制, 这样的管理体制至今仍在沿用。我国现行的“条”“块”并存, 政事不分的管理体制, 是政府沉重的无形成本。经济学的生产成本理论告诉我们, 在政府成本中, 交易成本是最主要的成本, 成本不降低, 工作绩效不可能实现。没有绩效, 何来绩效评估?纵使有一套严谨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僵化, 也使其无“用武之地”。

3、关于绩效评估的法律保障。

从立法方面看, 中国目前与政府绩效相关的立法还很少,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规范了对政府的财政审计制度;二是1994年颁发的《天津市关于市属独立科研院所实行业绩考评分级管理的若干规定》等科技方面的业绩评价立法;三是1999年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方法》等国有资本金的绩效立法。目前这些相关立法都只是从财政、科技等方面进行的专项立法, 尚未见较高层次的、系统的政府绩效立法。国内也尚未形成系统和完善的政府绩效制度。故绩效评估缺乏法定依据。

三、破解难题, 完善评估, 提升政府执行力

(一) 构建政府绩效评估的战略平台

政府绩效评估的战略平台,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元设计。

所谓元设计, 即对于绩效评估设计的设计。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元设计应当是整个评估制度的哲学基础、理论依据, 也是评估制度能否真正起到作用的根本。关于元设计, 笔者认为, 应当是指政府的行为价值选择。政府行为的价值选择不仅决定了一定时期内政府行为的目的和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模式, 而且还决定了其行为评估的标准和评估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化发展, 政府的行为价值选择应该是公共责任的实现程度、效果、服务质量, 对社会公众需求的满足, 对面临的问题和压力的应付能力, 而不是简单的对经济指标的追求。

2. 绩效评估的制度基础。

借鉴西方行政改革新政府管理模式中的经验教训以及绩效管理的理念客观要求, 这些制度基础应包括分权化管理、责任机制、结果为本以及顾客导向。分权化管理是多元价值目标的客观所需;而责任机制则是将传统复杂而模糊的政治责任机制转变为由公共管理者直接对公众负责的责任机制;“结果为本”就是面向结果管理, 通过使命、目标以及产出或结果逐级描述, 直至分解成“可测量”的绩效指标, 从而最终通过绩效的是否达成来体现行政机构和管理者的责任。顾客导向的确立, 使得公共部门打破垄断, 公开目标和结果以增强透明度和责任感, 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 在使得公众得到更多选择的同时, 公共部门的绩效也得以提升。

3. 绩效评估的法制保障。

对于我国, 当务之急是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政府的绩效评估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首先, 要从立法上确立绩效评估的地位。其次, 从法律上树立绩效评估的权威性, 尤其是评估机构, 使其免受行政、公共组织或个人的干扰。再次, 颁布绩效评估工作的制度和规范, 使其有法可依, 把绩效管理纳入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

(二) 科学地确定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严格、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要在指标体系完整全面、指标分值权重合理、指标概念准确、增强可操作性方面下功夫。首先, 在绩效指标的设定方面必须与目标管理相结合, 将组织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绩效指标。其次, 绩效指标的设定也要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与机关的业务性质相结合。指标的设置应当遵循可测性原则, 能量化的尽量量化, 最大限度地减少评估组成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再次, 绩效指标的设定还要鼓励行政人员和有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 取得他们的认同。最后, 还要注意指标的可行性, 不能选用那些难以搜集, 难以检验核实的指标, 指标的测量成本和困难度应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经过评估对象一定的努力能够实现。

(三) 推行绩效预算

实施绩效预算, 可以创新政府效能建设机制。绩效预算的推行、突出的作用是使社会公众能力较为客观和全面地衡量政府的施政绩效, 也就是说, 以往注重部门的“政绩”, 现在不但要看它的政绩, 也要看它是花了多少钱才实现了这个政绩。1.以渐进实施权责会计制度为基础, 按支出类别确定预算绩效的指标。2.以推行项目绩效预算为起点, 分阶段实施部门绩效预算。3.以绩效信息管理工作为中心, 强化预算过程监控力度。4.以绩效审计机制为保障, 促进绩效评价结果得到有效的应用。5.以不断优化思想为指导, 定期对绩效评估体系进行再评估。通过以上中心工作的有效突破, 使绩效预算真正成为政府改进财政绩效、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科学手段。

(四) 发展绩效审计

各国政府之所以关注和发展绩效审计, 其根本原因在于绩效审计能发挥传统财务审计所不能发挥的作用。1.尽快建立立法审计模式, 保证绩效审计独立性。2.从维护政府审计的权威性、规范绩效审计的实施程序、确定审计人员的执行资格三个层面完善绩效审计法制。3.强化审计监督制度, 即既强化审计机关、公民、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力量对政府机关的监督, 又要强化外界对审计机关自身的监督。4.应用先进技术方法。综合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和方法如统计学、社会学, 融入控制结构的战略性分析、组织行为性、国民价值增值等分析方法, 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边缘研究。同时, 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五) 强化群众评议

政府的生命线在于群众的信任和认可, 政府的公信度不仅来源于组织的自我评价, 还需要来自外部的群众评估。为使群众评议政府绩效活动有效促进政府执行力的提升, 群众评议必须做到, 评议要素要明确, 评议流程简单明了、逻辑清晰, 评议动力要持续进行。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五性”:采集评议信息的客观公正性;评估机构向委托方反馈评议结果的有用性与可操作性;委托方运用评议结果的压力适应性;被评议部门回应评议结果的及时有效性;新一轮群众评议活动启动的动力与持续性。如果在群众评议中坚持以上“五性”, 必然有助于强化群众评议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达到提升政府执行力重要目的。

摘要:绩效评估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强力利器。充实其制度和法律保障、科学地确定评估指标体系、推行绩效预算、发展绩效审计、强化群众评议, 是绩效评估破解难题, 提升执行力的有效手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政府采购绩效】相关文章:

美国政府采购07-25

政府采购制度08-22

政府采购成本09-05

政府采购论文05-05

政府采购范文05-20

政府采购创新研究06-12

政府采购的困惑06-25

政府采购制度探究07-29

乡镇实行政府采购08-10

强化政府采购预算09-12

上一篇:安全监控指标下一篇:电动无轨胶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