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合”教学模式

2024-06-16

“四结合”教学模式(精选12篇)

“四结合”教学模式 第1篇

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当是学,而不是教,亦即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应当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的客体,是学的主体。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进行学习,教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比直接传授知识更重要。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现代教师首先应重点研究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使学生 “要学 ”

地理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选择合适多变的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如:用直观教具、板画、白板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形象、富有魅力的语言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联系实际事物、新闻时事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上《黄河》时,可以在黑板上迅速、漂亮地画黄河的版图及“地上河”的成因图,然后巧妙地在课堂中插播一些反映黄河过去泛滥成灾的录像。最后联系新闻时事,向他们描述黄河治理的现状。许多学生通过这节课都认为地理确实是一门实用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并从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使 学生 “会学 ”

学会学习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具体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先出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要学什么,再让学生带着目标自学,并要求学生在书上、图中找出重要的内容,然后提几个牵涉到重点的问题,请学生讨论,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随堂练习,训练他们的思维,这样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为了更好地在考试中做好选择题,我就讲“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的专题,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3.使 学生 “合作 ”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与学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 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在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例如在洋流教学中,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大量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具体实例, 让学生依据具体实例分析洋流对全球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海洋生物分布、海洋环境污染和航海事业等方面的影响, 然后上课分组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二、地图与教材结合

一般的地理教学中虽然注重地图的使用,但在运用中,总是以“文”为中心,地图只起辅助作用。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习地理必须掌握阅读、使用地图的知识和技能。地理课本中的文字与地图是紧密相连、互相配合、不可分割的教学体系。很多地理规律、原理及地理事实都客观存在于课本文字表达中,同时也在地图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图文有机结合,便于学生理解,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图文结合的方法很多,如在讲锋面与天气时,可采用以图释文的方法,用板图画出冷暖气团的位置和运动方向、暖气团如何爬升解释课文的内容。如讲我国疆域辽阔时,采用以文析图的方法,先出示我国冬季海南岛的孩子在游泳,哈尔滨的孩子在滑冰两幅景观图,让学生看书后思考、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图与文有机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与课外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作为学校地理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及形式十分丰富,包括地理观测(如天文、气象观测)、地理野外考察(如地质考察、资源调查)、地理模型及仪器制作、地理游戏、地理小论文写作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技能,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爱乡、建设祖国的热情,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

例如讲环境问题时,我安排一则社会调查。调查学校所在地环境有无污染、有哪些污染源,受污染后对生活、生产、学习产生哪些影响,然后介绍本世纪世界十大污染事件。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内的知识,又通过课外这些活动,活化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

四、作业评价与发展评价结合

作业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程度的一个反馈, 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但学生的喜好程度不一样,理解能力不一样,接受能力不一样,文化层次不一样,就造成对作业的需求不一样,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平时采用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方式了解学生接受情况, 利用作业的内容多变性评价学生。

“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 它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生本实验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高度重视学生”与此相吻合。学生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我们的教育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而发展性评价是实现这些功能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业评价要多元化。它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结合多次考试及平时作业的情况,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判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以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教育的需要为切入点,提出地理教学中应提倡教与学相结合、图文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作业评价与其他评价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结 第2篇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于2000年成立泉州市区学校首个心理咨询中心。该中心由校长分管,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聘请福师大教科院副院长、心理学系主任连榕教授为顾问,配备有12位心理辅导老师(其中3位为专职教师),同时还不定期聘请省内外心理专家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心理咨询中心成立以来,我校不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已经初步形成硬件、软件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是国家、省、市三级心理健康教育试验基地。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步形成以科研为先导,以“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核心,以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专题讲座、能力拓展为渠道的全员参与的科学体系,有效提升了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结合我们近十年来的心得体会,现就“四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结如下:

一、课题引领,科研为先

2002年中心申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市级课题,在365项市级课题结题评比中,位居第九名,荣获二等奖。同时,被市教科所推荐申报省级优秀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学校被确认为国家级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和“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实验校。同年,“泉州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现场会”在我校召开; 2004年我校被评为“泉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

今年年初我校的省级心理课题——《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研究》顺利结题。课题的结束,是对我们过去研究工作的肯定,但也同时意味着新的研究的开始:目前,我们又承接了一个国家级课题——《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有效性》的子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中心各位专、兼职教师相关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中心蔡钾锂老师撰写的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发表在《教学与管理》核心刊物,及时总结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引导和转化的实践经验。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科研化轨道,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朝着健康、科学、规范化的方向前进,才能取得实效。所以我们会以本次结题为契机,在教师中认真推广,扩大成果,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化迈出新一步。

二、构建“四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相结合

十年来,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科学地把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结合起来。目前,中心拥有近百种测试量表,并全部实现自动化,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初中阶段,我们通过测试,建议班主任把思想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的自我上,并开设了“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影响自我意识的主要因素”等内容的心理辅导讲座。

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我们坚持对每届初

一、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卫生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帮助他们构建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注重家校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针对初

二、高二两个起着承上启下的中间年段,我们主要进行“青春期生、心理健康”以及理想方面的心理测试,通过开设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自我,为毕业班减少心理压力奠定基础。

在初

三、高三两个毕业年段,我们更侧重于考试方面的心理测验,采用“考试行为困扰和心理障碍”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尤其是在复习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每年开展“考试焦虑”专题讲座如《调整学习心态,轻松迎接考试》《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辅导学生从容地应对考试,同时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毕业班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控制能力。

(二)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心理咨询中心设有办公室、咨询室、活动室和档案室,一条专线——心理咨询热线,一个专业网站——培元中学德育网上开通了心理咨询专栏,专栏下设“心灵驿站”、“心之翼”、“心晴社”、“一叶秋”、“趣味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征文”、“我手画我心”、“心灵厨房”等二级栏目。

我们始终以温馨、放松、让来访者有家的感觉为宗旨不断完善中心的环境布置,使之具有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如:树立自信心,克服焦虑心,保持博爱心,拥有平常心等话语,让人如沐春风。咨询室给学生创造了倾吐心声的场所,给学生提供了宣泄 的途径和对象。在安静、温馨、和谐的咨询气氛中,启发开导学生,从心灵的阴影走出来。站在阳光地带,从自我封闭的“牛角尖”中解放出来,走向自由广阔的天地;从挫折和失败中站起来,勇敢的承受生活中的风霜雨雪。通过咨询,一方面使学生在情感上觉得自己受到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学期共有80多人走进咨询室,共做咨询200多人次。例如:学生王某,因为初三时,成绩优异,受到班主任的重视。临近中考前,每次考试只要稍有疏忽,就会受到班主任老师的体罚。在高三上学期期末,因为学习紧张,把三年前的负性体验投射到了一些老师身上,出现了对三个任课教师莫名的恐惧,不敢与这三个任课教师目光接触,在这三个学科课堂上更是如坐针毡。经过八次心理咨询与辅导,期间利用了催眠中的年龄回溯,找到了症结的来源。经过疏导,消除了以往的负性情结,逐渐的从心理上接受了这几个教师。之后两次利用角色扮演,消除了和任课教师目光接触的恐惧。最后一次利用家庭系统排列、角色扮演相结合进行了行为训练。当事人当时就高兴地流出了眼泪,并与其中的一个任课教师扮演着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在咨询结束后的回访中,年前期末考试成绩大幅度提高,人也开朗了许多。并给咨询信箱写了两封感谢信。其中的一些话语折射出心理健康教师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谢谢您!是您在我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为我提供了适时的帮助。让我那充满阴霾的生活消之殆尽。谢谢您,老师,你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我心中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仅“谢谢”二字也无法表达出我深切的感谢之情,但是我想我最好的感谢方式就是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请允许我再道声“谢谢”!

类似的案例通过心理健康老师的辅导,已经有一些家庭从中获益,并对学校的此项工作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张某的家长说,要不是遇见你们学校的心理老师,我对孩子就早已灰心失望了,一家人就早已抱定接受现实的无奈了,可现在,看到孩子的好转,我们感到又重新看到了希望,真的太感谢了!

中心的心理导师也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原则,做好预约工作并及时进行跟踪记录。几年来,我们整理了许多典型案例,在每年的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上都要作专题发言,深受全校师生的好评。此外,我们还继续不断地完善咨询中心的其他各项工作,包括各类测试、心理档案以及心理学相关参考书目的整理归类等,这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三)心理教育和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通过个别辅导,矫正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的行为;另一方面,以活动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体育活动、审美教育等集体活动,以自我表现、情感陶冶等方式,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养成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良好行为。同时开展“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在这期间,我们把心理咨询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解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近两年来,我们共接待学生来访咨询231例,其中101例为面询,130例为信件咨询,咨询内容包括学业指导,如由于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心理、由于屡遭失败而想放弃学业的、有的上课老走神却控制不住自己寻求良方的,这类咨询占咨询的38%(共85人),其他咨询内容包括由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带来的烦恼、交不到朋友的孤独苦恼、异性交往的困惑、师生之间的不理解、家庭的不幸,涉及方方面面。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除了疑惑,减少了焦虑,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导。同时通过心理咨询,了解了一些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如通过对厌学学生的咨询辅导,总结出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家长教养方式不当、学校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以及师生关系紧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个体智力等身心发展的制约等,并从心理咨询角度对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提供了有效指导和帮助。

(四)心理教育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

现代教育表明: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能算是优秀教师。作为一名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有广博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我校十分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出:要改变班主任管理工作单向的教育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大多学生信赖的人,所以通过班主任为学生做心理辅导,是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了解了班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后,班主任一边学习心理辅导、谈话技巧,一边为问题学生做心理指导,虽然不象心理咨询那么正规,但他们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尊重、倾听、同感、真诚等咨询技巧确实为学生解决了许多心理困惑。比如余丽容老师、李宁老师,经常主动找学生沟通,学生也很乐于向他们倾诉,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利用主题班会进行教育。心理中心的老师,利用每周的班会,结合各班实际解决学生的的具体问题。例如:高一新生开学之初,《高一新生适应讲座》从学生们对新环 境、新集体、新同学、新老师的适应进行了深入的引导,对高中学习方法的转变做了全面的分析,并教给他们一些方法,使学生们尽快的消除了对陌生环境的种种不适。《生涯设计,我的未来不是梦》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尽快的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找到学习的动力。《做最好的自己》其中的使高三迷茫的学生认识到建立自信,才能超越自我,最终实现高考目标。

3、学校还要求班主任轮流到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和学习,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同时学校组织心理中心老师对全校班主任开展团体心理训练,培养和发展班主任老师的心理素质,提升教师的心理素养。几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已经连续八届荣获省级文明学校称号。实践证明,将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是可行的、必要的。

近十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做到多角度、多渠道以及多元化地拓宽德育途径。为此我们一直把“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教师、面向家长,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作为在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必不可少的途径。

(一)面向学生的心理教育途径

1、面向全体,提高心理素质

(1)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如校园网站、电台、校园电视台、板报、心理信箱、《培元动态》等,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编辑《一叶秋》和《心之翼》等心理健康教育专刊,组织“我手画我心”心理漫画大赛,使全体学生充分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校学生会成立“心连心”、“心晴社”学生心理社团等专设机构,每班推荐一位同学为“连心员”,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落实到位。

(3)开展团体咨询活动。我们精心挑选十套问卷,在每年学校科技文化活动节期间开展大型团体咨询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活动周。

(4)配备专职教师常态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主渠道,心理健康课担负着团体心理辅导的任务,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

几年来我校坚持在初

一、初二年段每周开一节心理健康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常态 化,做到有课时、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五落实。事实证明心理健康课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通过心理健康课,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5)根据学生实际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校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课的题目、内容。如:在初一我们主要以新生适应、学习辅导为主线设计了《认识新同学—让我走进你》、《熟悉新环境—认识新学校》、《老师,您好—认识新老师》、《团队精神 学会合作》、《神奇的右脑—开发右脑》、《奇思妙想大比拼—发散思维训练》、《情绪七彩虹》、《挑战自卑,悦纳自我》等课程,帮助初一新生较快的适应了新的环境。初二年级以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为主题设计了《新学期新打算—我的学习计划》、《我喜欢、我选择、我成功》、《击退自卑,树立自信—突破学习难关》、《健康上网 绿色网聊》、《交友门诊部》、《异性交往的调节》、《点击快乐,放飞烦恼》、《恼人的家规》、《扬起自信的风帆》、《假如生命仅有最后一天》等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设计活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设计临时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互动设计“乔迁之喜”、“盲人探路”“同舟共济”“拼图大考验”深受学生喜爱。临时为初一一班二班设计的“分班**”为学生解决了焦虑不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课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开设“应对考试”、“走进心理学”、“让生命充满阳光”、“生命中的赞美诗”、“微笑的理由”“体悟亲情 感恩父母”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收效显著。

(6)积极开展团体训练与辅导。

针对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较大,易产生焦虑,团体训练——《能力与自信》中利用催眠技术,使学生们很快掌握了渐进式放松训练,结合催眠音频学会调节自己平时学习中的烦恼和焦虑,从而建立自信,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为了提高学校足球队的整体成绩,迈向更高目标,团体辅导——《团结的力量》使学生知道了团队的重要性,学会了团结协作,在队长的带领下经常做积极的自我暗示(包括积极的肢体语言暗示),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2、面向个体,做好心理咨询

(1)宣传开展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心理咨询则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

(2)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即对学生不良行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3)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立足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对个别年段或班 级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和《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4)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鼓励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心理咨询,及时疏导一些不良的情绪。针对问题学生必须及时进行记录,每年应撰写转化班级问题学生案例。

(5)学校设置心理信箱、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网站,多渠道开展个体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常年接受校内外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并认真做好咨询记录,针对咨询中发现的问题,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面向教师,建设心育队伍

1、加大培训力度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和动力,我校始终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放在最重要位置。通过校长论坛、干部研修等途径加强干部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通过“普遍学习、班主任培训、骨干研修”的三级培训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和专业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和实践能力。目前,我校蔡文佳、余丽容、蔡怡新、肖肖老师正参加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的骨干培训。

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定期为班主任充电,使班主任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知识,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写一个案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以剖析;每学期对本班学生的家庭普访一次,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对心理有偏差的学生,与家长协商矫正办法,及时纠正班主任工作中不尊重学生的现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做见习班主任。一方面使青年教师接受锻炼,另一方面加强与学生沟通,加强班集体建设;开展创建新型班集体活动,让学生参与集体建设,重大活动放手让班干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不断成长。

2、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教师不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现在任课教师都能用“真诚、尊重、理解”对待学生,找学生回答问题时能用“请某某同学回答”,师生关系逐渐融恰,上课与老师发现冲突的行为已不存在。音乐课、美术课加强对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连年来参加合唱节比赛,我校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很多同学也因此获特长生加分奖励。体育课注重对学生进行向困难挑战,战胜自我,耐挫折教育,连续三年体育达标率达到98%以上,被评为国家级体育达标先进单位。

3、关注教师自身心理健康

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针对目前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日益影响到教师健全人格和良好心态的形成,学校不断加大对心理咨询中心的投入:设立教师减压室、购入按摩椅等有助于减压的器材、购买资料、聘请专家到校开设讲座、搞活动等方式培育教师的健全人格。

我们利用理论学习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教师团体辅导讲座和训练,例如:《为心灵创造一片明朗的天空》使老师们了解到了平时的焦虑、压力的来源,通过催眠放松训练,极大地缓解了老师们的负面情绪。其中的团体辅导——自我成长(我是谁)写出20句,我是一个___的人,让老师们认识并接纳独特的自我,认识并接纳独特的他人;团体训练——《我了解自己吗?》使老师们健全自我意识,悦纳自我,从而塑造良好个性,尽显人格魅力。训练结束后,保健操——健康十巧手运动,教给老师们从生理上如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团体讲座——《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老师们认识到了采用更加科学的方面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培养学生不是盯着他们身上的最强,即他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成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三)面向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1、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应对本班学生的家庭普访一次,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对心理有偏差的学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还进行多次家访,如徐明老师班的张某某,该生在校期间对周围事物一概采取漠然的态度,毫无情绪反映,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终日离群索居,谨小慎微,缺乏远见。没有理想,凡事能拖则拖,得过且过。学习成绩极差,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对此,徐老师先后5次走访了他家,在家访中我们找到了导致他厌学、孤僻的真正原因:家庭经济状况窘迫,家庭残缺畸形,父母离异多年,又各自再婚。于是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没人管的孩子,每天与奶奶相依为命,原本活泼的他一下子老成起来,终日眉头紧锁,一脸的心事,与同学距离远了,成绩也一落千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对其制定了辅导策略:学校中教师主动关心他,有意安排同学多接近他,最重要的从作父母的工作入手,让他感受到亲人的温暖。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不和或离异再婚、父母教养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产生逆反、自卑、孤僻、厌学等不良倾向,是一个应引起社会、教育者、家长重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对提出有针对性的辅导策略起了重要作用。针对本地区家长家庭教育水平低的现状,我们通过召开全校家 长会、家访,为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高了家长家教水平,减少了由家庭因素导致的学生心理问题。

2、建立家庭及教养方式档案。留好记录。包括四个内容:学生情况、父母及家庭情况、家庭教养情况问卷,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请家长从孩子性格、生活习惯、主要优缺点、教育方式方法结合例子做详细介绍。

3、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在家长学校中,把“如何培养子女的学习兴趣”作为讲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搭建学习的平台,促进家长通过学习,实现知识结构更新和观念转变是搞好实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理论学习是准备阶段的重要工作。我们要求家长要努力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例如:学校免费购买了王金战的《学习哪有那么难》,组织教师、家长共同学习,做好读书笔记的同时,结合班主任工作和课堂教学,写好心得体会,并进行专题交流。

通过家长学校宣传、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更加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鼓励子女参与个体咨询。

总之:十年来,中心老师本着“敦品、力学、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兢兢业业、努力探索、开拓创新,构建具有培元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们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心理中心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触及的也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皮毛,我们衷心地希望各级领导、专家、兄弟单位给予我们更多地指导和帮助,谢谢!

泉州培元中学

指导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四结合” 第3篇

关键词:Story Time板块 写作教学 故事情节

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写作作为一项高级的语言输出技能,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二级目标对小学高年级写作技能明确要求“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极其重视对学生听、说、读的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写的技能的有效训练,一些写的训练也多停留在词汇翻译、句子填词等机械练习层面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训练。写,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语言,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笔者结合译林版《英语》教材(下同)Story Time板块教学,谈一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训练的几点做法。

一、结合故事内容进行人称变换

译林版教材《英语》的语篇内容大部分都是以人物对话形式呈现。学完Story Time板块后,教师可通过问题、表格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重组和提炼,将对话改成陈述性的小故事,并把口头复述的内容写下来,整理成一篇作文。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 3 Holiday Fun 中Story Time板块时,笔者在黑板上呈现一个空白表格,并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1. Where did Liu Tao/Mike go for the holiday?

2. What did Liu Tao/Mike do there?

随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文本寻找问题答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笔者将相关信息填入如下表格内,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内容。

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复述Liu Tao和Mike在国庆节的活动。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有了先前口头复述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改写任务。以下是一位学生改写的作文:

Liu Tao talks about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with Mike. He went to Shanghai and visited his aunt. He went to the Bund and visited the Shanghai Museum. He saw many things there. Mike went to a farm for the holiday. He picked oranges and went fishing on the farm. He caught plenty of big fish. They all had a good time.

这种口头复述和书面表达相结合的方式,训练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改写过程中也会涉及人称、时态等语法项目的转变,巩固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结合故事主题进行话题创编

译林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话题来编排。学完上述语篇内容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整理和归纳语言知识点,整体把握文本人物和主题,引导学生围绕故事主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写作。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 7 Story Time板块以后,围绕本单元主题Summer holiday plan,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Where will you go for the summer holiday?

How will you go there?

What will you do for the summer holiday?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又补充提出:“How long will you go there? When will you go there?”完成上述任务后,师生一起整合问题答案,形成一篇以暑假计划为主题的作文。一名学生的习作如下:

Hello, I'm Lily. I'm going to London for the summer holiday. I'll go there in July and stay there for ten days. I'll do many things there. I'll visit Big Ben and Tower Bridge there.I'll go to the London Eye too. I'll have a wonderful summer holiday!

学生如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或者查阅英语词典。完成作文后,先在学习小组内阅读修改,然后再在各小组传阅,互相修改和评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看到别人作文的独特之处,取长补短,开阔自己的写作思路。

三、结合故事插图进行文本创造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根据图片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要达成上述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文字知识,也要重视故事插图的功能,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挖掘有效信息,结合插图进行文本创造。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Unit 3 A healthy diet中Story Time部分时,笔者指导学生观察Mike饮食习惯的四幅图,描述Mike的饮食习惯:

Mike likes . He doesn't like . He has for breakfast. He has for lunch and dinner. He has/doesn't have a healthy diet.

学生完成填空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看法,之后笔者布置作业,让学生描述自己的饮食习惯。这种往学生生活实际延伸的写作内容,能够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四、结合故事情节进行故事拓展

Story Time板块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有生动的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发挥想象展开续编活动。例如,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主要教学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故事在小孩说出真相后就戛然而止。教学本文时,在故事读后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小组讨论续写该故事。一个小组续写的故事如下:

The little boy said:“Haha, the king isn't wearing anything.”The king was very angry and went back to his palace quickly. He wanted to catch the two men, but the two men went away. The king felt sad. From then on, the king didn't like wearing new clothes.

“四结合”教学模式 第4篇

关键词:生活,阅读,积累,修改

小学生作文能力是一种基本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也是小学老师和学生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那么,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教学的实用性出发, 提高作文的教学效果呢?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 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广泛接触社会, 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 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 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 具有文采, 也显生动、有形。也就是说,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例如, 在春天, 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写春天, 学生总感到单调乏力, 不知如何下笔。本人就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 到森林公园春游, 让学生走进春天, 感受春天。走到森林公园, 让学生观察春天小草的样子, 新芽的颜色、形状, 再用手摸摸小草的感觉。让学生仔细观察小花的颜色、形状、味道。观察春天的柳树, 春天的燕子, 春天的细雨, 学生们身临其境, 再加上教师现场细微的指导, 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下笔有如神助。

二、“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 书本知识贫乏, 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 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 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 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 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 扩宽知识面, 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提高鉴赏能力, 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 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是一项时间长, 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 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 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仿写, 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 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 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 仿其格, 仿其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 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 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 发展求异思维。

三、“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作文和平时积累相结合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 比如好词、句、 精彩片段等。积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桂林山水》这课后, 让学生以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 可写昕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总之, 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 搞完一次大扫除, 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如有一个学生写自己的弟弟是这样描写的:我的弟弟犹如一场大火, 只要弟弟一哭, 妈妈就会像消防员一样, 及时地把大火给扑灭。 我的弟弟平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写得多形象生动呀。

四、“好文章是是改出来的”———写作文和改作文相结合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 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 在很短的时间内, 印象很深, 应给予及时的评价, 并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很容易接受, 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 或别的同学, 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 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 用通顺的语句、 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 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 此时, 若再重新习作一次, 就能写的更好, 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能力。“自改”作文, 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 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 通读几遍后, 看它是否顺口, 以发现错漏之处, 并自己进行修改, 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自改作文的基础上, 还可以让学生们互相批改作文, 这样既能发现其他同学作文的长处, 又能指出作文中的不足, 做到取长补短, 思想交流, 起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结合”教学模式 第5篇

泾源县六盘山镇东山坡小学:

周宏杰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加法交换律之后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2.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20

36+()=64+()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230+270=300+200(2)60+80+40=60+40+80(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探究新知 1.教学例 2。出示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 km,第二天骑了104 km,第三天骑了96 km。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列式后与同桌交流。(如果学生没有给出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方法一(88+104)+96 =192+96 =288(km)方法二 88+(104+96)=88+200 =288(km)师: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预设 生1:方法一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三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生2:方法二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一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88+104)+96○88+(104+96)预设 生:可以用“=”连接。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1)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预设 生1:这几个算式的相同点是加数不变,位置不变,和不变;不同点是运算顺序改变了。生2:这几个算式的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生3:我们小组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师板书)生4:我们小组列举了4组这样的算式:(18+42)+35和18+(42+35),45+(64+28)和(45+64)+28,通过计算验证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3)小结: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其举出更多的关于加法结合律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概括出加法结合律。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让学生打开教材18页,把例2下面的两个算式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和加法交换律一样,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巩固练习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15+12)+5=15+(12+________)(243+146)+54=243+(________+54)4037+(25+44)=(4037+25)+________ a+(b+c)=(a+________)+c 2.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9页4题。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加数不变,位置不变)↓

↓ 先把前两

先把后两 和不变 个数相加

个数相加

“四结合”教学模式 第6篇

一、听与看的结合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的实验表明:人类的记忆有这样的规律:从听觉获取的信息中,三小时保持70%。三天后保持10%。从视觉获取的信息中,三小时保持72%。三天后保持2%。如果听觉和视觉共同作用,三小时保持85%,三天后保持65%。可见,视听结合运用在人的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特别是艺术的审美而言,视觉功能和听觉功能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上好欣赏课的关键。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音乐中蕴含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每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里,每聆听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记忆和联想,唤起人的美感。同时,音乐又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每个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听美,就是乐于受教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神采。音乐的旋律美,美术的画面美,通过听结合看,由抽象思维转入形象思维,以有声有色的具体图景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

二、听与议的结合

议,是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感受到的作品内容、音乐形象及表现手段,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则是有目的地进行指导。对中学生而言,由于其年龄、心理等特点,可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采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这个栏目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评价,感受作品的勇气的机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了音乐欣赏的水平。

如在欣赏《月光》之前,先不提及贝多芬和标题,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最后真正能和月光相联系的不过几个人。有的说心里有些悲伤、凄凉;有的说好像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水面;有的说听了后半部分,心情非常激动。所以,音乐欣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听后感或写下短文进行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的欣赏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同学们多侧面、多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较快地提高欣赏水平。

三、听与想的结合

音乐欣赏教学带给学生们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从感性欣赏升华到理性欣赏,教师更应谆谆善诱,诱导学生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特点以及作品体裁等方面进行一番了解,而且要多听、细听、多思、多比较,才能更好地调动形象思维能力,积极地展开想象,正确地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正确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等其他姐妹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多感官或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而且更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发展。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音乐欣赏去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如何使学生在流动着的音响艺术中,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性地想象呢?首先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情绪进行体验,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第二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

四、听与唱的结合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辩认主题和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在听前我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描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曲子是由引子加上三部分再加尾声构成的,每一部分音乐基本是每一段主题音乐的重复和稍加变化的重复,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四结合”教学模式 第7篇

一、写作与生活结合

1.写作从生活中来。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作文学以致用的好处。如给校报当小记者, 描绘家乡的风景等。这些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需要作文。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团支部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参加活动后进行写作, 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 认识到作文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来的, 提高写作的兴趣。

2.写作到生活中去。当学生感到写作是自己的一种需要时, 就成了作文的主人。在这时, 要求他们到生活中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搜集写作的材料, 使他们能按规定的要求从生活中选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写作。这样, 学生就有真切的感受, 作文时就会从生活中汲取真情实感。

二、写作与读说听结合

1.写与读的结合。作文教学紧密联系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可有机渗透作文教学。具体地说, 阅读教学不仅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 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还要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在写作中则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 来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当然, 这种读写的结合要注意“对应”的规律, 即阅读课中学到分析方法, 写作中就用与之对应的表达方法。例如:

读:通过外表体会内心←→写:通过外表表现内心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怎样体会思想感情←→怎样表达思想感情

2.写与说的结合。学生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说应该作为写的先导。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口语交际环节, 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每次作文做到先说后写, 通过说促进写的发展。但说又不仅仅是为写服务。我遵循说、写统一发展的规律, 对学生进行先说后写、先写后说、只说不写等各种形式的持续训练, 使写促进说, 两者统一发展。

3.写与听的结合。主要是进行“听话作文”。让学生每天从电视或互联网上听一段话, 每周进行一次听话作文。可以根据听的内容, 进行复述性的、联想性的、创造性的作文。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 学生得到丰富的感性语言的材料, 并通过写逐渐化为自己的书面语言, 使吸收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阶段性与过程性结合

阶段性是指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就应有不同的要求, 达到不同的水平。过程性是指学生写作的全过程及写作能力形成的全过程方面的特征。两者的结合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作为作文训练全过程的要求。在明确这个要求的前提下, 确定每个阶段的训练目标, 这个训练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作文能力由初级到高级的形成过程。

2.具体的每个阶段的训练要求的达到也要经过一个过程。在教学中, 具体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过程去进行写作训练: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个要求, 先让学生明确要求及如何达到这个要求, 然后再让学生写作, 写好后再分析对照有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加深认识, 再进行写作, 就是所谓的“二次作文”。

3.每篇作文的写作也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写作、修改。在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作文的全过程, 从各个阶段的目标落实进行指导, 而不是开始总讲、结束总评就可以代替的。

四、精讲与多练结合

精讲的两个渠道:一是在阅读课中, 通过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 潜移默化地学习一些写作知识;二是在作文指导课、讲评课中学习。系统地讲解一些写作知识, 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精讲的基础上进行多练,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 促使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练习次数多。每周大作文, 每两天一次小练笔。这些练习中, 有的让学生自己决定所写的内容, 有的根据阶段的训练要求, 规定所写的内容及所用的方法。

2.练习形式多。大作文分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等;小练笔的形式则更多, 有观察日记、活动日记、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

3.写作活动多。如开展写作知识讲座、作文互评、参加征文比赛等。

“四结合”教学模式 第8篇

一、粗读

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新大纲》中对初中生阅读的量化指标中要求:“养成默读的习惯, 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按此要求, 一般的文章, 学生能在三五分钟之内迅速阅读, 把握大意, 进而达到以下要求:

1. 找出记叙的要素。

2. 明确记叙的顺序。

3. 理清记叙的线索。

4. 弄清文章的写法

5.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感受文章语言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有着鲜明的文体特色。无论写人, 还是记事, 都要紧紧围绕“人”和“事”两大要素。“人”和“事”是记叙文的主要表演者, 二者的“言谈举止”在记叙文占有半壁江山。因此, 阅读记叙文, 把握文章内容, 抓住“人”和“事”两大要素便是“突破口”。在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找准这些突破口, 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 我要求学生围绕“我”或“藤野”的行为理解文章所叙内容。同学们很快做出了概括。围绕“我”写出了如下内容:东京:“我”看到的“清国留学生”。仙台: (1) 初到仙台的优待; (2) 聆听藤野先生教诲; (3) 告别藤野先生的原因: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4) 回到祖国:怀念藤野先生。虽然这篇文章篇幅长, 内容复杂, 但学生由于扣住了记叙文的要素, 很快理清了文章思路, 概括了全文内容。

理解文章主题靠“写法”理解记叙文中的人和事, 只是把握了文章的表象, 看到了文章美丽的“花衣”。记叙文教学的重点是领会作品的灵魂, 这一步也是广大中学生感到最难的一关。作品主题是作者借助巧妙的写法融汇在充实的写作材料中去的。因此, 有人形象地把“写法”喻为桥梁, 是一座架在作品内容与主题间的桥梁。作家既然用此法将主题寄寓在作品中, 读者就应该用此法揭开作品的谜底, 也只有通过这种心灵之桥, 才能连接读者与作者, 才能倾诉衷肠。如《藤野先生》一文, 读者普遍感觉主题较为费解。而读者只要抓住“对比”这一写法, 便架起了由内容通向主题的桥梁。文中有些对比:“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对藤野先生的敬仰;“我”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与对“爱国青年”的愤慨……通过这些对比, 学生便可挖掘到主宰“我”灵魂的东西----爱国主义精神。这样, 学生便抓住了课文内容, 围绕对比的写法, 由现象到本质, 深刻地认识了作品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就逐步具备了粗读记叙文的一般能力, 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技巧,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从而辨析此文是否需要研读和精读。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记叙文事业时也要按此方法, 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读

就是让学生精读。学生完成了第一步粗读浏览之后, 学生如果对此文第一感应很好, 就产生了进一步探究与赏析的欲望, 能激起这种火花的文章, 学生就可以进行第二步精心研读。研读要求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研究:

1. 看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与内在联系, 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路, 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2. 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 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 找出关键性的语句, 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3. 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初步欣赏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 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4. 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5. 分辨文章使用的表达方式并理解其作用。

赏析文章妙处要用“心”, 优秀的记叙文, 令人神往的妙处不胜枚举, 可是, 很多读者却被拒之门外, 好文章却感素然无味。这主要因为和作者心灵有隔膜。因为作者用心创造优美语言, 讲述动人故事, 读也只有凭心而论, 才能体会作者所寄托得真挚情感, 才能迸射出心灵的火花。唯有“灵犀”在心, 方能感悟文章佳处。学生通过一些阅读方略, 领悟了成功作品的“神秘”, 也为自己写作提供了“借鉴”, 从而打下更扎实的根基。以此培养学生的较强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长期阅读美文佳作, 学生会潜移默化, 欲以仿效, 在写作中也会产生良好效果。

三、积累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这个过程离不开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教学应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结合起来。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 才能文思泉涌, 笔下生花。否则, 心中纵有思绪万千, 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只有厚积, 才能博发。”学生说话和作文则是调动自己平日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 用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个人语言积累、语言经验越丰富, 他的表情达意也就越流畅、越准确、越生动。新编教材的课文后面通常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抄写你喜欢的词句。基础训练中还设计了“辨字组词”“仿例子, 写词语”“仿例子, 写句子”“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积累成语”“背诵春联、谚语”“认识歇后语”等练习, 这些练习都将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领悟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从而准确地遣词造句, 增加文章的艺术魅力。推而广之,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实施了如下做法:

1. 进行了大量的课外读物,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

每个班级内可以设立书柜, 发动学生从家里拿出几本书与大家“共享”。除了每周两节的大阅读课外,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读书。

2. 指导学生养成勤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要成为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初中阶段应培养学生作圈点批注、作摘记、作卡片、作读书笔记等良好的习惯, 其中摘录就是读书笔记的一大组成部分。写摘录, 就是摘录积累文章中的妙词佳句。如新颖的词、优美精当的词;文中生动的描写句、优美的抒情句;精要而富有哲理的主旨句、议论句;体会学习文章的点题之笔……日积月累, 学生的词汇也就日渐丰富了, 语言表达也就变得生动了。

(3) 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精读, 但精读应有所选择, 不能一概而用。既要有广泛的大量阅读, 又要有侧重的精读。只有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 学生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 有效地吸收课外读物中优秀的写作方法, 全面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开头, 结尾, 材料安排, 表达中心等。学生书读得多了, 潜移默化, 布局谋篇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经过长期积淀, 语言自然丰富。当写作需要时, 大量恰当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了。

四、创新

一篇好的记叙文, 能够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等方面产生瞬间的感悟, 学生要迅速捕捉住与作者的心灵碰撞火花, 将其写在读书笔记中, 那更是写作灵感的一大源泉。在阅读过程中, 体会原作内容的基础上, 思想受到触动, 突发奇思妙想而产生的再创造思维。以上做法学生实际上使用的是在借鉴仿写的基础上的创新。根据青少年的思维发展, 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 最后发展成创新写作。

“四结合”教学模式 第9篇

对于支持西藏职教事业的内地西藏中职班,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引导西藏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的一门重要德育课。要坚持以人为本, 做到方法灵活、有效教学;尊重引导、科学评价;能力提升, 富有成效。

一、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三性”

1. 针对性

(1) 内容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包含两方面: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中体现的针对性, 满足经济社会对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需要, 表现为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劳动者应具有的奋发向上的自觉性和尽责的责任感的需要;满足学生对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需要。二是从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教育中反映出的问题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2) 对象针对性。归纳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教育中反映出的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问题:一是学生面临选择就业岗位的茫然, 作为一个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到底要依据什么选择职业和就业岗位?是异地就业还是回乡就业?当就业时面对不对口的岗位或达不到自己就业预期的岗位应该怎么办?当就业预期明显高于现实条件时怎么办?学生需要寻求答案, 学校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寻找答案;二是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稳定性。是频繁换岗还是“从一而终”?是先学技能还是先解决物质?是独立生活还是依附他人?毕业生能否对工作中的岗位、待遇、发展前景正确定位, 纠偏职业生涯规划。

2. 实效性

(1) 教师自身认识的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职业理想和如何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的同时, 也在教育教师自己, 教育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职业理想和如何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是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 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也应看成教师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与学生都脱离生活, 就无法谈课程的实效性。

(2) 课程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学大纲中增加情感、态度、观念项目, 是课程教学要贴近生活的规定。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生活化的方式、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中专生就业的实际进行教学, 特别是要结合本地、本行业、本校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的意义和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作用结合到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在指导学生如何确立职业理想、修改与完善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上发挥生涯规划的作用。

3. 过程性

(1) 活动过程性。根据西藏学生认知水平、年龄、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实际, 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 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 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 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分析发展条件、确立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制定发展措施、调整发展规划等设计过程, 应该以预留作业的形式完成, 并结合作业开展相应主题活动。

(2) 评价过程性。教学评价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提高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树立自信心和成功者心态, 让学生主动按照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评价应以各规划环节产出质量, 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整体质量和相应调查报告、总结等成果, 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在评价过程中, 要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

二、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四结合”

1. 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结合

教学要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养成结合起来, 做到知行统一。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分析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发展目标构成, 认识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成才观。通过小组角色扮演、典型面试录像、观摩校内招聘面试的模拟面试方法;以自我能力提高为中心的表达与沟通训练;角色扮演、课堂讨论锻炼职业礼仪等职业实践来强化能力训练,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行为养成相结合。

2. 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 加强个别指导。要确定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教学内容, 要思考提高个别指导有效性的方式和措施。要用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看待学生, 真诚地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及时给予激励,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性化的, 不可能存在统一的版本, 具有一定的个人隐私特点, 加强生涯规划教学中的个别指导,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成效。

3. 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工作、各科教学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依次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要发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德育内容, 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 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发掘课程内容与其他各科教学的结合点或交集点, 以规划为方向, 引导学生夯实文化课、巩固专业基础课、提高专业实践技能课。

规划教学通过与多种德育渠道的结合, 发挥德育课教师在教师集体中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引领作用。

4. 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没有自律, 规划就是空想。没有他律, 对自控制力不强的中专生来说, 树立观念、学会方法、规范行为均难以成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从西藏中职班学生入校开始做起并积极行动, 规范和调整学生的行为, 增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把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展措施, 转化为发自内心的需要, 要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和管理置于集体之中, 发挥他律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 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内地西藏中职班“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 在“三性、四结合”的指导下, 围绕职业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发展;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自己, 展望未来;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 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 为专业能力的全面、有序提升奠定基础。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德育课, 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的课程。学生需根据社会需要、专业特点和自身现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关键词:内地西藏中职班,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参考文献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Z].2008.

“四结合”教学模式 第10篇

第一,在我们的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习作要求是认真观察生活喜欢书面表达,鼓励学生写作,愿意将自己的习作一朗读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加上小练笔,就能很好地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四年级上册总共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是大自然的神奇、观察和发现的奥秘、奇妙的童话世界、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世界遗产、人间真情———爱、成长、科学技术。我们纵观这八个单元可以将一单元的自然景观和五单元的人文景观作为一个单元主题教学———景物描写,这样结合可以让学生对景物描写类的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掌握。还比如在整个四年级上册总共只有5首古诗,而这五首古诗都是送别诗,所以将这五首古诗放在一个以“送别诗”为主题来教学。可以让孩子对送别诗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掌握。

二、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结合之运用

一单元和五单元是写景文章与小练笔的结合,整本书五首诗歌是送别诗与小练笔的结合。在写景的一单元和五单元教师让学生说出这七篇课文分别讲了哪些景物,如第一课讲的是钱塘江大潮,第二课讲的是大峡谷……,学生在找到这些景物之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自然+人文=旅游”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这些景物都是我们选择旅游的最佳地方。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如何在这种没有故事性的文章中获取阅读的快乐呢?此时板书“仿佛真的看到了!”这里教师以《观潮》为例,教孩子在边读边想象中,能不能看到这些景物,此时就让孩子们拿出练习本,每一篇文章用一两句话概括并写在练习本上,此时不是让孩子们立刻交上来。而是让孩子们大声读出来分享给同学们听,欣赏好的文章,帮助改正有错误的地方。在同学们展示的时候有很多优秀的文章,如“《火烧云》世界上真是无奇不有呀!这火烧云应该是孙悟空的老婆吧,不只有七十二变,而且变化多端,一会儿变成小狗,一会儿变成狮子,一会儿变成马,看着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从这位同学的描写来看他是看到了火烧云的变化的,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的特点。说明他是把文章看明白了的,而且他能很好的将生活实际和之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到写作中,这种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结合既可以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

第二处是以“送别诗”为主题进行的主题教学,这五首古诗分别是第五课的《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第二十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语文园地六中日积月累《过故人庄》,从分布来看是很零散的,既然这五首古诗都是以送别为主题何不以“送别诗”为主题教学呢?这样让孩子们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送别诗,这五首古诗学完之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送别诗歌来讲解给大家听,更深一步的加深孩子们对送别诗歌的学习。在这之后让孩子们总结送别诗歌中一般都是用什么来表达离别之情,试着给你即将远行的朋友写一首这样的诗歌来表达你们的送别之情。在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的结合中孩子们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的学习,让孩子们学习的知识更加深刻,掌握的更加牢固。

三、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结合之利与弊

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的结合也一样。首先它是有很多优点的,如:根据新课程标准来看它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并且是在符合孩子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在第一单元中每一篇文章都写一两句话,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还为我们本单元的的习作打下基础,有利于孩子们对本单元习作的学习。但是这样的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的结合也很容易形式大于内容,如果教师把没有联系的单元硬生生的结合在一起或者没有真正的抓住这个单元教学的主要特别和目标,就会浪费一大笔时间和精力。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也会明显的下降.

从整体看来,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的结合它是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有利于孩子们知识的运用和发展。整体情况是利大于弊。所以我们应该合理有效的运用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结合这种教学方式。

摘要: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教师在遵守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之上,以主题为线索,探究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每个主题都会涉及到相应的习作目标,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的同时进行小练笔,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知识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本文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例,论述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的结合。

“四结合”教学模式 第11篇

坚持课堂教育与网络模拟相结合,打造创业模拟平台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是提供平台和环境。而要实现对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创业基础的普及,课堂教育和网络模拟相结合是最有效和最易实现的手段之一。为此,学校坚持课堂教育与网络模拟相结合,依托中国创业实习网,打造了创业模拟平台。

依托创业必修课,激发学生创业意识。自2009年,学校坚持“全面指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创业必修课。对经管类专业学生,专门开设了32课时的创业教育理论必修课程和24课时的大学生创业模拟综合实训课程,并实现“三三制”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1/3,学生参与1/3,课外实践1/3;对其他专业学生,在必修课“就业创业指导”中实现了创业教育普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业意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明显增加。

依托创业选修课,增加学生创业知识。为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有创业意愿学生的更高需求,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KAB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与就业”“淘宝课”“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实习网”“创新与创业”等不同层次内容的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增加创业知识。每年受教学生数达4238人。

通过创业网络模拟,提高学生创业兴趣。为提高学生创业兴趣,学校依托中国创业实习网,构建了创业模拟平台。学生通过在“中国创业实习网”的平台上模拟公司运营,了解和熟悉创业流程。在仿真创业中学习创业,在技能实训中学习管理,在仿真实战中学习经营,在能力展示中彰显自我价值。模拟平台受到广大学生热烈欢迎,每年通过模拟平台进行创业模拟的学生达1000人次。

坚持创新竞赛与项目实践相结合,打造创业苗圃平台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网络模拟,学生有了创业意识和创业兴趣,接下来就需要为其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业激情,为其搭建实践平台。为此,学校建立了多个创新创业社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竞赛,并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依托创新创业社团,营造学生创业氛围。强化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促进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形成的有效方式。学校现有KAB创业俱乐部、职业发展协会、大学生科协等校级创新创业类社团24个。通过开展“技能360”“创业论坛”“青年大讲堂”等一系列在学校影响较大、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每年,有近5000人次学生参加相关社团活动。三年共扶持创业创新项目134个,学校学生每年通过创新创业活动申报并获批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有20余项。

依托创新创业竞赛,强化学生创业激情。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创新竞赛,锻炼创业创新能力。各二级院系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学校每年举办校级创业类竞赛二次以上。在校级比赛的基础上,学校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成绩显著。三年来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共获省级以上奖项189个,其中国家级奖项147个。在创业创意竞赛方面,荣获省级以上奖项27个,其中国家级奖项19个;在科技创新竞赛方面,荣获省级以上奖项66个,其中国家级奖项32个;在全国“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上,共有96件作品获奖。

通过创业项目实践,增强学生创业信心。为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增强创业信心,提高创业成功率,学校依托大学生创业园,构建了创业苗圃平台,供学生创业项目实践。南工院大学生创业园,始建于2007年,总面积680平方米,位于学校仙林校区,专门用于扶持大学生创业,体现了三个特点:全真环境,全真管理,全程扶持。园区共获准入园项目33个,参与创业实践学生数达600余人,近半数创业项目团队通过实践实现成功创业,目前在园项目22个。入园项目坚持三个原则:专业结合,团队创业,可孵化。

坚持专项培训与项目孵化相结合,打造创业孵化平台

对于有强烈创业愿望且参与创业实践的同学,学校根据需求,通过免费为其提供各种专项培训和举办系列讲座,提高其创业能力,并组建专业师资团队,为其创业提供全程帮扶,促进学生成功创业。

依托创业专项培训,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对于已参与创业实践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做好创业知识系统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通过两种方式实施:一是举办形式多样的系列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创业知识面。学校每年举办创业类讲座达20余场,参与人数达2400余人次。二是加强政校企合作,提供专项系统培训。自2010年起,学校加强与栖霞区人社局合作,由政府出资,免费为学生提供专项创业培训。组织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IYB课程培训班和SYB课程培训班等系列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

依托专业师资团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学校高度重视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由6名专任教师组成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专门负责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指导、理论研究等。同时,近三年先后选派了51人次教师参加KAB创业师资、DMC创业课程教师、中国创业实习网指导教师、省创业教育师资等培训,选派3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此外,还建立了80名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了创业项目评审专家7名,创业项目指导老师22名,创业指导顾问6名(由创业成功校友、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工商、税务、律师、专业创业指导师组成)。依托这支专业的队伍,排解学生创业难题,促进顺利创业。

通过创业孵化帮扶,促进学生创业成功。为了帮助大学生创业园中的优秀实践项目成功孵化,学校依托大学科技园,构建创业孵化平台,对学生进行创业帮扶。南工院大学科技园由学校与白下区政府达成共识,同时引入与学校专业结合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金蝶软件),三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政校企共赢,做到“三区融合”(校区、园区、社区),构建了“教学在校区、创新创业在园区、服务在社区”的新型政校企合作平台,成为江苏首家在高职院设立的省级大学科技园,目前已有完成工商注册的15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园内良好运行。

坚持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打造创业转化平台

在园孵化项目成功转化,走向社会,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一步,也是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体现。为此,学校坚持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的原则,打造创业转化平台,帮助学生成功创业。

依托校内外资源,帮助学生成功创业。学校在大学科技园的基础上,与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白下区兰翎就业创业园和栖霞金港科技创业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并在228家企业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创建创业转化和实践平台,实现了学校大学生创业平台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为学生成功创业提供了有效帮助。

通过全程有效帮扶,创业典型不断涌现。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学校201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率为3.7%,比全国示范高职高1.4个百分点,比本校2009届高1.3个百分点。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如: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王茜,2009年成立王茜艺术工作室,目前已经成为省、市重点扶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之一,受到了时任南京市委书记朱善路和市长季建业的亲切接见,其创业事迹曾作为两个创业典型之一入选教育部《2012·发现高职》画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刘磊凭借在校时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于2010年9月成立了南京诺威干燥设备厂,现已发展成为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等等。

“四结合”教学模式 第12篇

关键词:学生差异,读写结合,教材,策略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应该是让学生乐于读书和善于读书, 乐于表述和善于表述。但是, 学生在善于表述这个层面, 表现得让人实在焦心。学生的习作有的中心不明确, 有的偏题, 有的词汇贫乏, 有的语句不通顺、不完整, 有的语段层次不分明, 有的场景不生动具体……处在教学一线, 我们教师不得不承认学生间的这些个体差异。面对差异, 怎么去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所得, 有所提高呢?

语文教材里面入选的文本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最好范本。所谓“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 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杜威说过:“只要千篇一律地对待儿童, 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教育学。”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资源, 认真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及语言文字, 并在此基础上, 抓住文中有一定特色的词语、句子、句群, 进行仿说, 努力从教材中寻找不同层次的“读写结合点” (有特色的词语、句子、段落及篇章) , 并基于学生的差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模仿写话, 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充分发展。

一、基点:寻找不同层次的“点”

学生时常感到头痛, 作文该写什么。教师如果能对习作内容进行有效地归类和有机地指导, 完全可以把学生引向乐写之路。在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 有许多经典的文本, 如《火烧云》《长城》《颐和园》《鸟的天堂》……可以说, 入选教材的课文, 每一篇都有“读写结合点”可以挖, 我们在备课时应尽量多地寻找多个“读写结合点”, 以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写。

笔者发现四年级的读写训练点包括:文前、文中和文后, 课本中黄色泡泡中的问题;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园地中的“我的发现”。

比如《颐和园》一文, 就有这几个“读写结合点”: (1) 文章的结构是移步换景, 按游览顺序写, 可让学生模仿结构写作; (2) 文章语句优美, 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 (3) 文中描写景物时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 可引导学生重点模仿修辞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这样的“菜单式”的“读写结合点”,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习作中最薄弱的方面, 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写。

又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 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的故事。教授本课时可指引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出观察中的趣事。如:魏格纳住院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魏格纳在病房的地图上发现, 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起因)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考证) ——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引起震动) 。

又如《爬山虎的脚》一文,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并具体、细致地描写事物, 读写结合点有: (1) 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学习观察方法; (2) 学写观察日记; (3) 佳句仿写。

要把教材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地“教教材”, 更要研究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二、策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写”

每个学生在写作时都有自己的弱点, 因此教师在指导时,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师提供的“点”进行习作, 这样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不足的方面。

根据学生在习作时所出现的问题, 笔者将“能否按一定的顺序写事物”“遣词造句能力”“文章结构是否层次明晰”“能否根据内容展开想象”等这几点作为划分依据, 习作训练时有侧重地进行训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 又很赞赏的话, 那么, 他们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具体的教学中, 笔者是这样操作的:

1. 侧重模仿“顺序”, 使条理清晰

以《颐和园》一文为例,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全文层次清楚, 首尾呼应, 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 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是一篇特别有价值的、值得学生仿写的范本。我曾做了以下尝试:

本文是采用移步换景法, 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范本。“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绕过大殿, 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 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万寿山下来, 就是昆明湖……”通过三个过渡句的运用, 颐和园的景点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循着这样的游览顺序仿佛把读者带入了颐和园内。笔者让层次比较好的学生模仿整篇文章的“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写一篇游记。

如学生在《玉皇飞云》中写道:

“‘玉皇飞云’可是新西湖十景之一哦, 现在请你跟我一起去游游吧。

爸爸的车一直开到玉皇山脚下, 我们沿着石阶往上走, 终于来到了紫来洞……游玩紫来洞往前走, 有一空旷的平地, 我站在平地最边缘往下看, 哇, 南宋皇帝耕种的八卦田就呈现在了眼前……远眺完八卦田, 我们又向山顶出发, 站在山顶, 整个杭州城似乎就在我们脚下了……”

在有了多次这样的模仿练习后, 孩子对怎样使文章条理更清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如何把握文章脉络也渐渐找到了感觉。

2. 侧重模仿词句, 积累好词佳句

不可否认, 很多孩子也读了不少书, 但一说起习作, 仍旧痛苦不堪, 写出来的文章还是“干巴巴”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因为他们在读作品的时候, 是浏览式的阅读, 读得很快, 只抓取大概, 只关注情节, 囫囵吞枣。比如, 《鸟的天堂》里有这样一个句子:“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 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读完这段话, 有的孩子就只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有一棵茂盛的榕树。而有的人会把这些文字想象成画面, 并且是具体的画面, 他记住的不仅仅是树, 而是一棵翠绿的、涌动着生命力的树, 他关注到了细节, 对“一簇”“缝隙”“照耀”“颤动”等词语印象深刻。

在上《鸟的天堂》这一课时, 笔者通过模仿写话, 让班级里遣词造句能力欠佳的一部分孩子完成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8段和第12段, 然后凭记忆尽量用到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述你所看到的“大榕树”和你所看到的“鸟”, 还原你看到的段落。下面一段话就是学生凭着印象写下来的, 里面的一些重要的词语都基本得到了保留。

“榕树长得很茂盛, 翠绿的树叶, 一簇一簇的, 没有缝隙。似乎有很多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叫, 有的飞, 有的扑翅膀。”

这种看似“简单机械”的模仿对那些词汇贫乏、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很有帮助, 因为这种“模仿”实际是通过任务提示学生阅读时要注意积累好词佳句, 关注细节。

3. 侧重模仿结构, 使层次分明

对于大部分中年级孩子来说, 习作时呈现出来的最大的问题是语段的整体感不强。他们的习作, 单拎出其中几句话, 觉得不错, 因为他们已经有意识在句子中用上一些“好词好句”。但是如果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看, 就觉得语序凌乱, 句群没有中心, 没有重点。他们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是哪里”。

针对这一点, 笔者在钻研教材时, 会特别留意结构清晰严谨的、很有“模仿”价值的精彩语段。

《长城》中就有这样的语段:“远看长城, 它像一条长龙, 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 高大坚固, 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城墙外沿有……城墙顶上……”这篇文章就是运用了概括介绍和具体描述相结合的方法, 先概括介绍长城的长及雄伟气势, 再具体介绍长城的结构。

下面两段话就是学生的“模仿”作品:

“桂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每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观光旅游。桂林的山, 高峭耸立……桂林的水清澈见底……”

“我们的校园建筑在古运河畔, 它有一个文雅的名字叫文渊。它就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太极文化墙’上有各种太极的招式, 带你走入太极的世界……‘英语涂鸦壁’上有小朋友们熟悉的卡通人物, 它们的口中蹦出了一个个英语单词, 带我们畅游英语世界……”

这样的练笔, 让文章结构变清晰了, 景物也写得具体、细致了, 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是帮助学生提高读写能力很有效的训练方式。与此同时, 如果教师能做到正视学生差异, 尝试运用“分层习作”的策略, 必然使训练更有效, 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新课标里所要求的:“让每一个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丁有宽, 戴汝潜, 朱作仁, 等.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有效实施拓展性课程下一篇:RMP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