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文化范文

2024-07-04

庐陵文化范文(精选8篇)

庐陵文化 第1篇

我们信步而入, 映入眼帘的是镇园之宝———泰山石, 它重100吨, 长12.5米, 高3.8米, 泰山石山一般的体魄震撼着我的心。我迫不及待地往里走, 一棵高大的古樟树矗立在我眼前, 它昂首云天, 据说这棵树的树龄高达2000多年, 已被列入吉尼斯纪录, 我为此赞叹不已。

随着人群, 我们在园内漫步。这里空气清新, 鸟语花香。那些美丽的南国植物, 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树, 十分养眼。我这边看看, 那边瞧瞧, 总也看不够。真是“一步一景”啊!

沿着历史的长河, 我们品读了庐陵历史, 尽览了庐陵文化的精髓。“白凤仙子”的动人传说、“老街印象”的悠悠古韵、“十万工农下吉安”的红色经典……真是人在园中行, 如在画中游。

走着走着, 一阵雄壮激昂的音乐声把我吸引过去。那是湖中的音乐喷泉开启了。一束束水花时而裙摆飞扬, 热情奔放;时而旋转舞身, 束成含苞羞花, 摇曳生姿;时而聚拢成群, 吐出更为壮观的云雾……这时一阵凉风袭来, 还夹杂着细细的水珠一齐扑面, 顿生一种凉丝丝之意, 心旷神怡之感, 仿佛心灵被净化了一般, 生命也得到了超然。

最后, 我们走上了色彩鲜艳的浮桥, 站在桥上, 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 荷花睡莲相映成辉, 白色的鹅群在湖面悠闲自在。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令人叹为观止。

时间过得飞快, 不知不觉要回家了。我为能看到这样的景色而高兴, 更为我们吉安有这样可喜的变化而自豪。

点评:

庐陵文化诗歌朗诵稿 第2篇

师: 孩子们,你们能说说学校的全称吗? 生:永叔路实验小学

师:你可知道永叔路是纪念谁呢?

朱子贝:我知道纪念诗人欧阳修,欧阳修的字号就是永叔公,而且是咱们吉安永丰人,这可是值得咱们吉安人骄傲的。

师:是的,在江西中西部,赣江中游,有一方方正正的板块,这就是今天的吉安。

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水面为次,号称“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吉安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悠久的“庐陵文化”。南宋诗人苏轼曾经这样赞颂庐陵 生: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师:宋人强至这样描述吉州古城 生:“水光山翠一城浮,碧瓦朱甍万井稠。” 师:清人留给后世对吉州古城的记忆是,生:“庐陵古城多小巷,条条小巷多井泉。” 师:这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男)既有可与中原文化媲美的以新干商代墓葬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女)又有以人才辈出的白鹭洲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男)既有以吉州窑黑釉天目瓷为标志的陶瓷文化,(女)又有以青原山佛教禅宗青原派系为主体的宗教文化;(男)既有钓源、渼陂、卢家洲等众多古韵犹存的古民居文化,(女)又有节庆、灯彩、饮食等多种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朱子贝:老师,我们会吟唱庐陵诗人的千古名篇呢!

朱紫萱:先来听听杨万里的诗吧,杨万里号诚斋。吉水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将把我们带到荷塘边领略荷花的美景。生唱《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胡钰侃:欧阳修,字永叔,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画眉鸟》让我们看到那只画眉鸟正在欢快地飞舞。生唱《画眉鸟》

王金阳:文天祥,江西青原区富田人,南宋民族英雄,他的《过零丁洋》千古传唱。生吟诵《过零丁洋》

渼陂:庐陵文化第一村 第3篇

一、“庐陵文化第一村”

渼陂村有着独具一格的考古、旅游等价值。首先,村落保存完整。鹅卵石道路、青石板街巷、拱型桥梁基本保存了明代纵横相通的格局,珍藏了大量清代的铜香炉、镂雕牙轿、寿匾、香桌、灵牌、太师椅、象牙床等艺术价值高的文物。其次,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一方面他们尊师重教,修建了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另一方面用儒家传统的格言、警句、对联装饰住宅,教育后人,一直保持“村镇合一、村市合一”的历史格局。另外,旅游价值高。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当今历史中,具有显著的代表性。省级公路穿村而过,距京九铁路仅30公里,与著名古迹吉州窑、青原山净居寺、富田文天祥陵园不足一小时路程,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明显。

“渼陂可谓庐陵文化第一村。”历史学专家周銮书考察渼陂古村时感慨地说下这句话。的确,漠陂村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南宋初年就有人居住,已走过1000年历史。这里人杰地灵,出美人,也出武将,出了共和国四位将军;国民党那里也出了10来个将军。据了解,渼陂村是一个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庐陵文化、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的古村落。有3000余人口,均姓梁。稀罕的是村里有367幢属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古民居中大多数门檐有精美木雕、雕屏和描金佳言等,还有大量隽秀的石刻工艺。那些造型古朴、风格别致的古屋,仿佛一位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静静地倾诉着昔日的繁华和荣耀。

二、“古色”、“红色”交相辉映

来到“梁氏宗祠”前,抬眼望,只见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抱水环,天然形胜,美不可言。“梁氏宗祠”是渼陂村的总祠。开基不久后即构建,元末毁于兵祸。1519年重建,以后又多次扩建重修,留下了一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宏大宗祠。祠堂门两旁各有一侧门,门前两根大石柱支撑起一个气宇轩昂、金碧辉煌的屋檐,展开的两扇檐翼如凤凰展翅。下有“翰林第”匾牌,赤底黄字,底部写有“红四军军部”五个白底黑字。1930年,红四军在毛主席、朱德军长的带领下来到渼被,留下许多“当年鏖战急、分田分地真忙”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古村中尚能辨认的红色标语达83条之多。当年这祠堂是红四军将领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中枢。“古色”、“红色”交相辉映,革命历史为“梁氏家祠”烙下了神秘而光荣的永远印记。

走进总祠,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根褐红色的石柱,共有37根。每根石柱上均镌刻一幅对联。令人惊异的是所有对联的上、下联开头都是同一的“嵌头字”——“永慕”。原来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永慕堂”。相传当地过年时,村里族长为考考谁的才学高,令每家推一人来写对联,优胜者的对联雕刻在石柱上,好生风光。故当地文风鼎盛,代代延续……

踏着一块块洁净溜滑、油光可鉴的青石板,穿过一条条曲折幽深的安谧小巷,你来到了曾山旧居。曾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央红军长征时,接任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解放后,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先后任国务院商业部部长、内务部部长。曾山旧居是一栋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占地二百多平方米。1930年“二·七”会议期间,曾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一个多月,并参加了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赣西南特委委员,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在一堵墙体弹孔累累的古屋前,你仿佛看到硝烟弥漫的1930年。“围剿”红军的国民党飞机扔下三枚炸弹,炸塌一幢民房,炸坏几幢。保存下来的这幢房屋被弹片击得遍体鳞伤。睹物思人,令我们唏嘘不已。

“毛主席旧居离这儿不远!”游导提醒说。我们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毛主席故居,这是一个叫“名教乐地”的书斋。当年战争环境异常恶劣,毛主席选择一个书斋住下,他嗜书如命可见一斑!书斋厅堂内的一幅对联挺合毛主席心境:“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据说,毛主席夜晚常与村里一位老秀才论古道今、谈诗数典、下棋品茶,而白天在战场上指点江山、叱咤风云,又是另一番风采……如今,这里惟余一片寂静,偶尔有几声犬吠鸡鸣。

顺着小巷,绕几个弯,“二·七”会议旧址呈现你眼前。它位于文陂乡渼陂村中心,是一幢一厅四室砖木结构民房改建的。该旧址是渼陂红色历史的集中体现。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西、赣南特委、五、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即著名的“二·七”会议。会议对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扩大红色区域、深入土地革命、发展工农武装等问题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热烈的讨论。会议决定扩大红四军前委为总前委,作为四、五、六军,赣西南、闽南等红色区域的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总前委书记。红四军成立军委,赣西赣南两个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二·七”会议解决了党内的争执,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与策略,挽救了赣西南党的危急,对整个江西的土地革命运动是一个关键的转折,为粉碎敌人的大规模“围剿”创造了重要条件。“二·七”会议会址,1987年被批准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将军村”、“电影村”,名不虚传

来到渼陂,别忘了去瞻仰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梁必驳四位将军的故居。四位将军均是1930年参加红军的。一个村子出这么多将军,在全国也属罕见,故有“将军村”之美名。也有人称渼陂为“电影村”。《山重水复》、《决裂》、《闪闪的红星》、《井冈山》、《井冈英魂》、《看山棚》等电影摄制组的镜头就在此饱食痛饮了一次又一次。这里古屋、古街等浓郁的文化风情在江西省均属凤毛麟角。难怪这么多导演对它情有独钟,纷至沓来。

四、富水河,带活了渼陂村

村旁有一条宽阔清澈的富水河。你站在码头上,望着岸边百米一个码头一溜数过去,竟达18个之多。想象当年一列列长长的竹排顺江而下,一艘艘满载的商船鱼贯而至,码头人头攒动、川流不息……富水河给渼陂带来了无尽的繁华和辉煌:村里人通过这条河走出去闯荡江湖,读书人运回了沉甸甸的名誉,生意人把买卖做大,衣锦还乡建祠堂、屋舍,修街道、桥梁等,那砖瓦、青石板、巨大的石柱,那金碧辉煌的屋檐,那雕龙画凤的门窗,哪样不是富水河运载而来?清清的富水河是一条母亲河啊!她的乳汁抚育了渼陂村。始终不变的是她挚爱儿子的心——她那温柔的手臂弯弯地环绕村子抱着她的儿子,紧紧搂抱千年不

nlc202309021516

改的姿势。渼陂人是幸福的!

收回你远望的目光,低头见岸边一豁口,一条深一米宽三米的水渠伸向村落深处。像一条乌龙似的蜿蜒游去。从游导嘴里得知:这条水渠有数百年历史。当年信风水的先人在村子四周挖了28口池塘,沟渠相通、池塘密布,错落有致地排出八卦图形,象征天上的28个星宿护卫这个美丽的村子。池塘的水就是这条沟渠将富水河引进村,水渠九曲十八弯穿行在村落里,带来了澄清而甘甜的河水,也带活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村子。那一口口水塘宛如一个个少女的明眸,她的脉脉秋波将抛向谁?

五、古街,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

来到古街,站在街头望不到街尾,这条近千米长的古街呈S型,像流水那般柔美地微微弯过去再折过来。整个村庄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路面。每条小巷均无笔直的,这是一个规矩。这让我们回味其中曲径通幽的奥秘:为文做人处世何尝不是这样?“文喜看山不喜平”,“文贵曲、贵含蓄”;“刚则断,柔克刚”……

古街长800余米,宽4.5米,两旁的民居大都为砖瓦房木板门,现有100多户人家。据说鼎盛时期这里多达200个店铺。眼前隐约浮现昔日人流熙熙攘攘、商贾云集、挥袖成荫、挥汗如雨的情景。

没走多远,一座八角楼吸引了你的目光,它就是“文昌阁”。

渼陂还有一个遐迩闻名的“万寿宫”。该村当年依赖水运,商业发达,在此修建万寿官为必然之举。

它无论规模、形式,在江西省乡村万寿宫建筑中,都首屈一指。主体建筑前有院落,占地240多平方米。为雕栏环绕的天井,升二阶,入忠孝堂,是中堂;上堂有十分精美的“万寿仙人”神龛,与下堂的古戏台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异常壮观。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布局讲究,结构严谨,工艺精湛……

走近古槐第。斑驳的墙壁上,“多留余地”四个道劲有力的字体格外引人注目,它会吸引你目光停驻良久,只见门庭前是一片荒草萋萋的空旷之地。你会想书写“多留余地”的人一定是一位历经沧桑的哲人,恍惚中一位银须飘飘的长者,穿过千年的时间隧道,从飘渺云雾中缓缓走来,你的目光似乎与他睿智的目光轻轻一碰,心猛地颤动一下:其中哲理耐人寻味,有“余出方寸地,留给子孙耕”的内涵,不仅指建房,也指“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为人处世的哲理。

一幢幢明清建筑如一幅幅回味无穷的民俗古画,又似一篇篇含义深邃隽永的古典散文,展示出昔日辉煌的文化历史,生动地讲述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红色历史!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第4篇

一、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来源与特征

(一)庐陵民俗体育所在的区域与地域性特征。

庐陵位于江西省中部山区,山脉遍布、水系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人们居住较为分散,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永新的盾牌舞、新干的竹马舞等,这些具有地域性的表演方式,很大程度上具有民俗性质和体育性质,而且这种表演也非常具有观赏性。[1]

(二)庐陵民俗体育来源于群众与群体性特征。

庐陵民俗体育的另一个来源则是人民群众。由于庐陵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相应的,文化传统也较多,其中之一则是为纪念庐陵人民推翻元朝统治而形成的安福中秋烧塔。在这一天,村子中的男女老少都会摆上柚子、月饼,点上香烛,燃放鞭炮等,并用舞蹈活动来展示村民们心中的欢乐。[2]更为精彩的则是山歌、小调的对唱,不仅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还特别令人神往,增添了庐陵民俗体育的丰富性。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庐陵地区的人们都是以群体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山歌对唱,数十位年轻男女站在山两面,你来我往,热闹非常。

(三)庐陵民俗体育来源于图腾崇拜与祭祀性特征。

庐陵民俗体育另外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图腾崇拜。相传在唐朝时,万安地区有一年大旱,使得人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村民们则根据万安地区古来相传的传说,创造了民间舞蹈麒麟狮象灯来求雨,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此后,这一民间舞就在万安地区传承了下来。[3]虽然麒麟狮象舞是娱神的祭祀,但是也不妨碍人民群众的观看,具有娱己的效果,因此,庐陵民俗体育另一个特点就是结合了祭祀性和娱乐性。

二、庐陵民俗体育的创新性发展

(一)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

庐陵民俗体育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是以庆祝、娱乐等为主,有的则包括一些迷信色彩在里面。而为了适合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庐陵民俗体育必须对自己的民俗体育文化内涵进行重新阐释,特别是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如何解决好既保持特色,又具有现代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庐陵民俗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庐陵民俗体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庐陵民俗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基础。

(二)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舞台效果。

庐陵民俗体育由于都是人民群众在悠久历史发展中保留下来的传统,而且表演的主要地点也是在民间,使得庐陵民俗体育的舞台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则是增强庐陵民俗体育的舞台效果。具体措施则可以是设计场景、增加灯光和道具的使用、统一着装等,从而增强庐陵民俗体育舞蹈在舞台上的演出效果,提高舞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三)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

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从整体上来说具有简单、笨拙的特点,这些特点已经很难适合当前人们的审美。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对娱乐方式的选择都是以美、新等为主,因此,在创新庐陵民俗体育时,应该对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进行重新编排,或者是结合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进行重新创作,以此来创造出适合现代人们审美的舞蹈。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欣赏到庐陵民俗体育的美,感受到庐陵民俗体育独特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庐陵民俗体育地域性、群体性、祭祀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的由来则主要是与庐陵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有关,其中,地理环境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众多别具特色的民俗舞蹈,历史传统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产生了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舞蹈,文化环境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则是留存下来了大量的舞蹈。因此,在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时,要遵循去粗取精的原则,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舞台效果和舞蹈动作,从而使庐陵民俗体育真正成为吉安市发展经济的动力,成为吉安市独有的文化标签。

摘要:庐陵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还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本文主要对庐陵文化传统中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来源与特征,并探讨了庐陵民俗体育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邹利民,余友儒.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J].青年时代,2015,(18):35-35,37.

[2]张华江,王晓东.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2):20-22+32.

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小学作文 第5篇

吉安县有一个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它位于井冈山大道和富州路的交叉口。那里景色秀美、宽敞开阔,是个娱乐和休闲的好地方。

走进庐陵文化广场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块约有两米多高的巨石,巨石上刻着庐陵文化广场这六个红色的大字。接着看到的是一个大圆盘,这个大圆盘在广场的中央,有四五阶台阶上去,它的一周都是花坛,花坛里的鲜花像一张张小朋友笑脸。在假日里大圆盘里经常有跆拳道的小朋友在那里表演跆拳道。游人们都围在那儿看,一个游人说:“这些人真棒。”“这些人真棒!”另一个游人跟着说。小朋友们听到了,练得更有劲了。

广场的东北角有一个喷泉,喷泉正在喷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许多游人都在喷泉里玩水呢。水流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缓,有的像瀑布,有的像水墙,有的像仙女散花。美丽极了。

喷泉的南边是露天舞池,露天舞池正放着美丽动听的音乐。游人们听得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像一朵朵花儿在随风摇摆。非常精彩。

向广场的西北向走去就是游乐场,有许多小朋友在玩翘翘板、滑滑梯……也有老人、大人们在健身器上锻炼身体。游人们玩得很开心。

靠近游乐场的西边是凉亭,凉亭里有许多人在乘凉。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还有的在听音乐……开心极了。再往西走是盘龙湖,盘龙湖就像一条淡绿色的.绸带,柔美秀丽,在我的心目中,无论何时,它都带着一种质朴、幽静的美。

广场的正南面是影剧院,影剧院的墙上有巨大的电视屏幕,天热时有人带着冰柜在旁边卖冰淇淋和水,游人们买了冰冻的东西来解暑,他们边吃边欣赏电视里播放的新闻:有的站着看,有的坐着看,还有的从家里带来草席摊在地上躺着看。看得多带劲呀!

庐陵风物照江天 第6篇

2016年3月,在吉安市第二批“高效课堂示范校”评选中,吉安县的实验小学、澧田小学、永和小学等五所学校脱颖而出,顺利成为市级“高效课堂示范校”。至此,吉安县连续两届成为吉安市示范校最多的县区。各具特色的新教学模式彰显了吉安县课改的丰硕成果,带来的是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吉安县古称庐陵,自古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庐陵人崇文重教之风代代相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新意迭出。近年来,吉安县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成功实现课堂改革的三级跳。从2005年抓校本教研,到2008年开展“有效教学”实验,2013年又在全县中小学掀起了新一轮“高效课堂”实验的高潮。吉安县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入手,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涌现出一批以敦厚镇梨塘小学刘忠民教师为代表的课改典型。2014年1月15日,全省中小学教学视导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吉安县课改经验现场会在吉安县召开。会上,省教育厅总督学汤赛南对吉安县的高效课堂实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课改实践是一个阶梯式的不断推进、突破的过程。是什么让其能在短时间内教学质量得到质的提升,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收获满满的幸福,让家长放心,被社会认可?让我们一起走进吉安县,看这背后到底凝聚了多少付出和努力。

大投入助力新课改

创办于1924年的吉安县敦厚镇高塘小学虽然是一所村完小,但却是吉安市乃至全省的课改典型。2014年6月,《人民教育》刊发了《让思想点亮课堂》的深度报道,全面介绍了敦厚镇梨塘教学点的典型经验。高塘小学与梨塘小学原来同属一个镇,课改与梨塘小学同步进行,而且效果出色。2015年,高塘小学被确立为吉安县高效课堂重点打造项目校。

“2013年5月,凝聚诸多人心血的敦厚小学高效课堂论文集《一棵树 一片林》正式出版,这是全省第一本为基层小学出版的课改专辑。”敦厚中心小学校长肖建兵自豪地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标志物,偏居一隅的敦厚小学以出色的课改成绩已经跻身于有一定知名度的课改品牌学校。

为了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课改氛围,吉安县第三中学特地对学校集体备课室进行了统一装备,为每位教师提供了电脑,并配置了打印机、一体化印刷机、多功能复印机等,并为老师开通了学科网、金太阳网、全品网等教学资源网。

吉安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课改。在正常的改善办学条件和支出公用经费之外,每年还拿出50万~80万元,用于支持全县中小学课堂改革实验,为课改实验的区域性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2013~2014学年度,县财政奖励高效课堂实验合格学校19所,每所学校奖励课改经费1万元。 敦厚小学等四所课改典型学校共获课改奖励经费12万元。2015年提高考核及奖励标准,经评估有9所学校被评为优秀项目学校,每所学校得到奖励3万元。同时还增加对高效课堂责任区的资金投入。每年分别评出小学、初中高效课堂责任区一、二、三、四名,奖励责任区课改经费20余万元。

为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科研对课程改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整体提升吉安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吉安县联合科技局建立了“吉安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机制,每年争取科技基金,奖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成效的教师,其中一等奖奖励3000元、二等奖奖励1500元、三等奖奖励1000元,获一等奖的可参与县政府组织的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选。县财政每年还拨付30万元用于发放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津贴。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机制一活天地新

敦厚中心小学为了让学生学会以个人或代表小组利用说、演、写等直观形式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也经历了由导到扶、由半扶到全放,学生由听到说的蜕变过程。“教师教会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思路表达出来。先培养一批会说敢说的,通过优秀学生帮扶潜能生。有的学困生上课不敢发言,通过小组捆绑评价,小组长一字一句教这些学生说,他们慢慢地也就开始敢举手发言了。”肖建兵校长说。

“我们班一共11个小组,每组4到6人,有正、副两名组长。小组合作时,大家围在一起,说出自己的意见。此时的课堂热闹非凡,两名小老师会在讨论完后点人回答问题,如果答不出来,组长就会及时出马。”敦厚中心小学六(1)班学生黄慧娴说道。

位于吉安县城北新区的吉安县三中,办学两年多来,以新学校、新教师、新课堂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由于青年教师居多,为了实现高中教学质量突围,在黄恒春校长的带领下,学校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课改之路: “161”高效课堂模式。

“模式中的第一个‘1,是指‘预——课前自主学习,预习下节课要讲的内容,完成相关教辅资料里的导读内容。模式中的‘6,是指课堂教学中依次进行的六个环节,即‘导‘思‘议‘展‘评‘检6个环节。模式中的后一个‘1是指‘清——‘日日清,‘今日事,今日毕,巩固迁移、学以致用。”黄恒春向记者解释“161”模式。

“161”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帮助师生快速成长。两年来,吉安县三中在各类比赛中成绩显著,获市级奖11人次,省级奖3人次,国家级奖2人次。“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排在中考600名以后,厌学情绪较为普遍,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有待提高。课改所推崇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这些原本不被重视、不被看好的孩子能有归属感。通过以学生为本,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能使教师专业水平、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快发展。”黄恒春对记者说道。

吉安县城关中学已摸索出切合学校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学生捆绑评价方法。“我们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家长大多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对学生学习不太重视。我们把课改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高效课堂没推行之前,我校已有了自己的模式。县里模式出来之后,有了新的理念。现在都在实施高效课堂,如何做得更精准,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城关中学副校长吴小华表示。该校每个班统一使用规定格式的课堂表现情况记录黑板,统一使用“学习小组成长记录本”。每天的学生日常操行分加上课堂表现分形成该学生当天的总评价分。班主任每天搜集一次高效课堂班反馈,每周进行一次高效课堂班小结,并评出各个项目的每周之星,每月评出月冠军和优秀学习小组等。每学期末,学校根据学生所得的各项分进行奖励。

无论是校园里悬挂的“我的课堂我作主”“我展示我快乐,我讲课我精彩”等课改宣传标语,还是宣传长廊中的“课改实践与探索答疑”以及教育部和省市县专家领导到校调研指导课程改革的图片;不管是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还是评价栏里的星星树,在吉安县,我们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浓郁的高效课堂文化氛围。

吉安县始终保持课改高位推进态势,靠的是机制的保证。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长期攻坚战,吉安县教育局为此成立了深化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和下发了《吉安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方案》《关于对高效课堂实验校进行评估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各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出台了考评细则,切实形成了教学改革管理的新机制。

“各校校长是学校课改第一责任人。学校班子成员根据自己所学专业要站在教学第一线,示范引领。各备课组长是导学案编写的组织者和执行人,教师是课改的参与者和落实者,人人肩上有责任,实行考核和问责制。”吉安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朱诗浩对记者说道。

据了解,目前全县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9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83人。吉安县对各级学科带头人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末位淘汰10多人,并在全县公开推选新增人员,2015年有23名学科带头人因为考核分偏后没有津贴。

机制一活天地新。很多学科带头人主动请缨,去农村学校上公开课,作讲座。 “2015 年教研室开展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赴薄弱学校听课调研和送教送培下乡活动,共到了14所薄弱学校,每校至少开展一天的送教活动。仅去年下半年,很多教研员平均听课就达80多节。”吉安县教研室主任黄秀明告诉记者。

好的机制需要督导。为了夯实课堂,做实课改过程,很多学校都制定了推门听课制度和行政领导课堂巡查制度,将教师常态课进行量化打分,并提出听课意见和改进建议,结果于例会上通报。领导还靠前指挥,教育局组织副科级以上领导带领教研员多次赴实验校督导检查,从中发现课改中的问题,并将督导检查情况通报至全县各中小学。

同时,吉安县实行跟班调研工作制度,要求教研员到具体班级开展调研、听课交流、上公开课、与同科教师一起研究教学方法,探究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好范式,并及时总结、推广。教研员每人都主持或参与省市课题的研究,并亲自到学校上示范课、作讲座,与教师座谈交流。

2015年11月30日,敦厚小学3名教师到宁都县河东学校送课,河东学校的老师们看到彭春花等老师与学生进行热烈互动,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后,异常信服。该校校长说:“你们的课改真的很有效,大班里同样可以实施。”

责任区使得教研更接地气。经过几年的磨合,吉安县教育局征求各方意见,制定了《关于建立高效课堂责任区的实施方案》。全县初中、小学共成立了七个高效课堂责任区,实行临近区域组团,采用捆绑考核的新机制。文件明确责任区内的学校由一所城区优质学校牵头,带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课改,要组织校际活动,实现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研室也要加强指导,每年组织考核评估,评出名次进行奖励。

吉安县城关一小被定为小学第一责任区的牵头学校,该校与责任区学校共同制定了《吉安县小学高效课堂第一责任区工作方案》等多项计划、制度。责任区帮扶活动规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观摩、高效课堂说导学案比赛、高效课堂“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还有“集体说教材”比赛等活动。每次活动做到五个有:有通知、有计划、有主题、有汇报、有总结。 “校际交流丰富了教师课改生活,提高了教师的课改水平,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吉安县城关一小校长周发根表示。

研究引领,多样化活动落实新课改

2015年5月9日,吉安县三中举办了首届校园开放日活动。“实行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到教室体验高效课堂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想法。家长们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又促进了我们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黄恒春说。

吉安县敦厚小学进一步加大了备课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管理力度,实现教学研究与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常态化。该校做到了每周一次教研组活动,隔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日日有学习、周周有交流、月月有研讨。

吉安县教育局以活动促课改,做到小步走,不停留。每学期分片召开课改研讨会,每年召开两次以上全县课改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年举行“高效课堂”优质课比赛、全县教师“说教材”评比活动。现在,全县的高效课堂实验“百课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吉安县教育局还在筹备全县校长优课赛。为进一步增强县里所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吉安县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别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县晒课及推送省级、部级优课列省市前茅。

为给教师搭建一个研究交流的平台,吉安县教研室创办了《高效课堂实验简报》,鼓励教师积极投稿,将其实施高效课堂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课改心得在全县进行交流。同时还加大了对科研课题的管理和指导。一年来,该县有省级课题15个、市级课题20个已结题,市级课题立项40个。

通过凝聚专家和全县教师的智慧,吉安县确立了“问题导学,小组合作,课堂检测,重点讲评,拓展延伸,总结反馈”的高效课堂教学24字模式。在24字模式大框架下,各个学校开展行动研究,依据校情、学科特点锐意创新,及时总结,部分学校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改特色,而且课改已从小学、初中向高中延伸拓展。2016年5月,吉安县教研室依据《吉安县中小学高效课堂实验学校评估细则》,对全县47所实验学校进行评估,通过听课、师生问卷、查阅资料,结合平时过程检查进行现场反馈、专业指导。喜看课改的激流涌进,吉安县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由“浅水区”进入了“深水区”。

庐陵文化 第7篇

1 打造“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城市意蕴

庐陵文化不能作为一段历史流传于书本中,缅怀于记忆中,应该是能让人直接感知与触摸的视觉符号,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基于这一理念,吉安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提出了“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加大生态建设,用绿树、碧水、蓝天提升城市魅力,另一方面重视文化的镌刻,注重把历史的东西、有文化价值的遗迹保留下来。

在对白鹭洲书院的保护与修缮时,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将保存完好的云章阁、风月楼、中山院、泮月池、钟鼓楼全面修缮,在旧址上复原以清代形制建设的逢源堂、道心堂、六君子祠等建筑,让延续了千年的琅琅书声延绵不绝。如今,白鹭洲书院成为了一个以书院文化为主体,集办学、游览、休闲、文化、生态为一体的“书院式”文化公园。

为了保护和开发吉州窑遗址群,吉安投资1.2亿元启动吉州窑遗址建设,改造宋街、建设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让熄灭了数百年的炉火重新燃起。宋街的改造恢复了宋代时期的建筑风貌,两旁的房屋均为青砖黛瓦,地面是使用原汁原味的古代匣砵铺就,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在一段久远的历史之中。考古遗址公园内亭台轩榭,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考古研究中心、龙窑、陶冶坊、清都观、舒翁轩、环秀轩、本觉寺塔等各色建筑小品将吉州窑古陶瓷文化点缀得如诗如画。

庐陵文化生态园的建设是展示吉安城市形象、反映庐陵人文精神,再现历史风貌和特色文化的典范。一方面,以“保住山、稳住水、留住鸟”为设计原则,以螺子山和900亩庐陵湖为核心,围绕山体和自然生态水体作文章,通过“山、水、树、鸟”等自然景观,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象。另一方面,将螺子山上的文星塔修葺一新,重建灵泉古寺,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一县一景”景观群。建设专门的庐陵民俗园,展示吉安传统农耕文化,旧时庐陵人家的生活村落风貌,读书做官的历程,吉安古今灯彩,以及吉安传统百工百业的习俗,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庐陵文化元素收集起来。仿古街浓缩了吉安地区村街基本面貌,以一个微缩的形态再现庐陵村落的布局,包括祠堂、凉亭、闾楼、财神庙、街巷等在内的一些不可或缺的元素,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庐陵人家”的风情韵味。

让文化浸润一座城,让人们在城市中触摸历史的肌肤,感知文化的呼吸。吉安在城市建设中,围绕“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定位,在大手笔绿化的同时演绎庐陵文化古韵,“透绿”不堵绿,“传承”不断承,深挖城市的文化底蕴,打造城市文化意蕴,使这座古老的城市山水为脉,文化铸魂,奏响了“最美庐陵风”的优美乐章[2]。

2 融合庐陵文化元素的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与家园、与亲情血脉相连。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时代,乡村应该如何建设?是简单地把城市元素移植到乡村?还是在发展中赋予她新的内容?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吉安并没有在对城市化的向往与追赶中丢失传统,而是理性地思考、大胆地尝试,以“坚守庐陵风格”为主基调,提出了“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建设理念,走出了一条融合庐陵文化元素,体现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之路。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我们既充分考虑村庄的历史传承、文化形态的独特性,又不遗余力将文化保护和挖掘内涵贯穿始终,将历经千百年沉淀的庐陵民居美学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的陂下村是一个千年古村,村里大大小小36座祠堂,青砖木柱,古意盎然。对其的传承保护性建设全部因地制宜、依山就势,不砍树、不挖山、不填塘,力图保持古村原有风貌,青砖围园、立面改造,最终绘就了一幅村头古樟郁葱、村内古韵幽静、村旁曲水流淌的经典美丽乡村画卷。而这样充满文化韵味、独具特色的村庄,近年来在吉安不断涌现。“水韵文溪”、“耕读黄南”、“红色三湾”、“客家碧洲”、“文化怀忠”……一个个特色文化新村,镶嵌在庐陵山水之间[3]。

庐陵的明清建筑是江西民居的典型代表。为了彰显庐陵文化特色,把“庐陵风”、“客家情”等庐陵建筑元素融入到村庄建设中,市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20余名建筑专家,设计出上百套农村村民房屋建筑设计施工图,并按照“功能齐全、造型简洁、庐陵风格、乡土特色、符合风俗、方便施工”等原则,从中优选了30套编印成《庐陵文化特色民居图集》,免费发放至全市214个乡镇和2512个行政村,供不同层次的村民建房选用[4]。这些独具特色、符合群众需求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激发了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内在动力。

始终注重对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吉安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见山见水,记得住乡愁”,有着良好生态环境和悠久人文历史的吉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庐陵风格来规划和打造,突出新镇新姿、古村古韵,也因此使自己的乡村拥有了独特韵味。

3 庐陵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如何加强建筑的文化自觉,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在融合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与传承中国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之间取得平衡,已成为中国建筑实现现代转型的关键。吉安在城市建设中不仅注重保留传统,更注重现代建筑与庐陵文化特色的融合,建成了若干与“庐陵”文化元素有关的城建项目,如庐陵美食城、仓口庐陵特色街等。这些作品是现代建筑创作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吉安民间特色菜肴众多,如“万安鱼头”、“永新狗肉”、“永和豆腐”、“井冈烟笋”等等。依托丰富的庐陵特色美食和古老的吉安民俗文化,吉安启动了庐陵美食城的建设。庐陵美食城的中心是以一朵“怒放的映山红”为寓意的主体建筑,周边散落建筑则为树叶,整个片区寓意着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主体建筑采用现代简洁的玻璃幕窗设计,周边建筑以庐陵古建筑为本底,结合古庐陵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及项目分区,实行“一区一主题,一区一雕塑”的手法,多元展示庐陵文化。美食城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一体,集中体现庐陵文化中的饮食、茶饮、工艺品等,与现代酒吧等相互辉映,彰显了其独特的品位,凸显出地方民俗特色。

仓口街是吉安市中心城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庐陵风格民居建筑群,曾经是吉安近代历史上有名的商业街区,保留了许多的城市记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繁华的古街走向了没落,房屋建筑等年久失修,亟待改造提升。按照“保留城市记忆、传承庐陵文化、建设大气吉安、雅气吉安、秀气吉安”的总体思路,仓口棚户区内的原有旧房被拆除,在其原址上依照庐陵建筑风格进行了重新修建[5]。古街内布局错落有致,门窗装饰精美,色彩搭配和谐雅致,既古朴十足,又灵动飘逸。单元组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化,汇成独特的庐陵建筑语言符号,充分展现了鲜明的庐陵风格,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打造出一条老字号品牌店集聚的庐陵特色古街区。走进仓口街就像是走进历史与现代交错路口,既领略到庐陵厚重的历史文化,又见证了吉安飞速发展的今天。

结束语

继承传统不能流于表面,需要深入地抓住其文化内涵的精髓,将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审美意识、设计理念、哲学蕴涵等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在城乡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秉承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理念,以生态宜居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灵魂,融自然山水、地域文化、乡风民俗于一体,尽可能地保护庐陵古韵,传承庐陵文脉,让千年庐陵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廖凯.探析庐陵文化古民居建筑特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1).

[2]王文.传承千年庐陵文脉——吉安在建设中着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印记[N].江南都市报,2013-8-19.

[3]唐园结,何兰生“.美丽乡村”辉映今日庐陵[N].农民日报,2013-7-5.

[4]罗昊.规划当先文化铸魂——看吉安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留下庐陵记忆[N].井冈山报,2014-2-17.

庐陵文化 第8篇

盘点一年来的工作,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融入

毗邻中心城区和井开区是吉安县做大城市经济的最大优势。按照中心城区“一城四区、两江三岸”的规划布局,立足高端规划、顶层设计,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快捷的步伐融入中心城区,全力构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团,从而实现内涵式、互补式深度融城。

一是基础设施实现无缝对接。要融城,先融路。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思路,强化与中心城区、吉泰走廊和国家级井开区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目前,永和连心大桥正在进入最后倒计时施工阶段,确保2014年春节前全面通车;吉安大道北延优化提升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庐陵大桥水下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可以说,“三桥跨江、三路对接三区”的大交通路网格局已经形成,城市框架正在拉升,同城化步伐不断加快。

二是功能布局实现错位互补。错位布局、互补发展,才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加快发展,加速融入。坚持敦厚片区是服务中心城区和井开区重要城市组团的发展定位,着力构建服务中心城区和井开区的公共服务区、商贸物流区、总部经济区和度假休闲区。城北新区7.2平方公里建设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教育园区、公共服务、商贸物流、高档住宅等四大板块建设全面推开,亿都家居博览城、吉安国际酒店、新区村民安置房、行政服务中心、人才大楼、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扎实推进。同时,赣大物流园区、吉州窑遗址保护与开发、天祥公园二期等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商务、物流和文化等配套服务业发展迅猛,一座外来客称道、本地人自豪的品质城市已现雏形。

三是建管理念实现深度融合。坚持“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理念,注重规划引领,按照高水平、全覆盖、强执行的要求,在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创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市容环境、交通秩序、规范经营、违章建筑等专项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争创国家卫生县城。目前已经顺利通过国家爱卫办创卫工作组暗访验收,预计年前可正式挂牌。

升级

激发园区的发展潜力,深挖景区的特色资源,以两区的升级发展,推动建设吉泰走廊上总量最大、实力最强的核心增长板块,与井开区一起形成“双龙戏珠”的发展格局,共同托举吉泰走廊龙头的昂起。

其一,园区升级。按照“一园两区”发展布局,在完善提升敦厚片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凤凰园区的3平方公里的一期基本成园、3平方公里的二期正在成型、6平方公里的三期开始谋划的全新格局。吉安工业园成功升格并更名为江西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在全力推进扩区调区和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工作。围绕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林化医药四大主导产业,扶优扶强,招大引强,补长短板,延长链条,集群发展,形成块状经济。全面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先歌音响总部整体搬迁落户吉安县并全面投产,博硕科技完成技改上交税收达1.5亿元,娃哈哈和燕京啤酒不断扩资扩容,环球新材料、新华南、鑫泰科技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联基实业、德亿电缆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工业园区主战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其二,景区升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注重传承、挖掘与弘扬优秀而厚重的庐陵文化、陶瓷文化、古镇文化。11月30日,中国·吉州窑遗址公园开园暨龙窑复烧点火仪式在永和镇举行,首批500多件造型独特、极具观赏价值的陶瓷制品开窑问世,重燃了千年吉州窑火,重现了千年文化异彩。以此为契机,吉安县正着力将吉州窑打造成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围绕吉州窑陶瓷这一最具特色、最具潜力的本土产业,规划建设陶瓷大师一条街和占地2000亩的陶瓷文化产业园,将其打造成一个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陶瓷产业于一体的产值超百亿的本土优势产业。

提速

坚持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大农村各项事业投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全面小康进程进一步提速。

一是加速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按照“五美”标准和“八不八多”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统筹推进“一区一带”建设,把“一城连四镇”建设成统筹发展、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把敦永线打造成党建工作、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百里示范带,从而辐射带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今年以来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敦永线百里示范带有标准、有形象、有规模,沿线村点共完成房屋立面改造52万余平方米,坡屋顶改造3万余平方米,涌现出了敖城镇岭背、永阳镇中洲等一批井冈蜜柚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二是加速镇村联动建设步伐。坚持镇村联动、产城互动、文化融入,在完善提升7个重点示范镇的基础上,全面推开所有乡镇镇村联动点建设,目前19个乡镇累计完成投资11.5亿元。通过镇村联动,集聚人口,做旺人气;通过产城互动,集聚产业,激活商气,通过文化融入,集聚内涵,扩大名气,打造了诸如吉州窑永和古镇集庐陵文化、古镇文化和产业文化为一体的省级乃至国家级卫星镇,打造了一批诸如凤凰镇与园区相融合的工业小城镇、横江镇与葡萄产业相融合的农业旅游小城镇、永阳镇与商贸产业相融合的商贸小城镇。

三是加速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从最偏远、最落后、最贫困的村入手,找准六大扶贫模式,加速推进一户一亩井冈蜜柚的老乡致富工程;一户一亩横江葡萄的百姓致富工程;一户一个鸡棚的科学养殖致富工程;一户一人进园务工的就业致富工程的“四个一”百姓致富工程。目前,全县完成井冈蜜柚整地3.9万亩,落实千村万户老乡工程1.56万户,横江葡萄种植面积突破4.1万亩,温氏养鸡年出笼3500万羽,带动2.4万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全县贫困人口由7.88万人减少至5.12万人。投入各类民生资金3亿多元,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事业进一步改善。建立健全信访维稳五大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有效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全县未发生一起群体上访事件,未发生一起堵路堵门事件。

上一篇:信仰与构建和谐社会下一篇:头颅CT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