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

2024-09-05

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精选11篇)

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 第1篇

高师院校的“学术性”首先体现为两个专业领域的学术性,即具体专业学科的学术性和教育学科的学术性;其次,在具体专业学科方面,也包括一般大学里的学术性与职业性;师范性是指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性和教育特征,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集中反映了教师教育在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平衡来保证的。学术性与师范性因其性质、内容和任务的差异,在实践中也存在对立和冲突。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培养出的师资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几十年来,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始终处于一种不均衡发展的链条型关系之中。19世纪的学者们认为,高等师范院校明显地脱离文化主干,强调的是教学的规律、方法和技巧。而到了20世纪,学者们又反过来指责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智力内容”即“学术因素”,认为传统的师范教育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要求通过综合性大学或专业性院校来强化培养对象的学术素养。我国教师教育在近几十年来更是到了几乎凝固化的地步,不仅脱离前沿科学文化的倾向相当严重,而且教育专业特征也不够突出。教育课程一般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四大板块构成,目前合计为12-14学分,占160总学分的8%左右。仔细研究各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的教学计划,我们发现,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简单拼凑,几乎没有模块划分,也没有什么比例的合理化。缺乏内在的教师教育理念,使得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关联度降低,进而导致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和对立,影响了网络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模式是“大学+师范”,即在大学的学术层次和氛围中打造未来教师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学科发展能力,并且将教师职前教育年限延长,使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离,学生在完成学科专业教育,取得学士学位后,方可接受教师专业教育,从而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在这种模式下,师范性与学术性不再对立,强学术性带动了强师范性,学术性和师范性得到了沟通与融合。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延长学制,照搬他国的做法,但是发达国家的做法也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值得探讨和思考。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也具有高等师范院校的双专业属性即学术性和师范性,二者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孤立存在。师范性反映了教育科学自身的学术性要求,这种要求天然地成为教师教育学术性的构成部分,而专业教育与教育科学理论的有机结合既表现了学术性,也体现了师范性,更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缺少学术性的师范性是浅薄的、缺乏生命力的,同样,没有师范性的学术性是不完整的,学术性是体现师范性的学术性,二者看似相互对立,实质是相互融合与统一的。

二、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

在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教学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彰显师范性,平衡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笔者认为,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关键。课程是高师教育的中心环节,其构成要素、比重以及关联方式是学术性与师范性关系最为集中的体现。目前,各国高师教育课程结构包括三种类型,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侧重学术性的课程结构,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学生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研究能力为培养目标;侧重师范性的课程结构,强调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为国家培养各类优秀的教育师资为目标,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的课程结构,要在新的教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各自的实际,注重师范性的彰显,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师范课程体系。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比重,一般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宜占60%-75%,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的总量宜占25%-40%。这同样也适用于教师教育的网络课程结构。考虑到目前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以为各层次教育培养合格的优秀师资为主要目标的情况,笔者对于构建适合高等师范院校的网络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一) 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

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其基本课程体系应该是学科专业课程,调整要以彰显课程的师范性为基本点,可以通过增加教育学科课程的门类和改善这些课程的质量提高专业化水平。我们设想以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为调整原则。教育科学课程应该由教育学、心理学程、学科教育等课程构成。每一类课程形成微型结构:教育学课程由教育学、教学理论和教学工作、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教育测量与研究方法以及若干门课程构成;心理学课程由心理学基础知识、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若干门选修课程构成;学科教育学课程由学科教材内容分析、学科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技能等微型课程构成。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课程可以按照各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学校的定位及办学特色等,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基本保证教师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5%左右。

(二) 逐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的构建,既要注重学术性的加强,也要兼顾师范性的彰显,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推进网络教育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构建“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识模块的必修课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及程序设计等;通识模块的选修课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美育与健康、教师教育等四个系列。学科基础模块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本学科基础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基础知识而设置的,如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就分别作为文科专业、理科专业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应该在“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是专业的构成要素”的指导思想下,按照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要求予以设置。教师教育模块作开放的课程模块,应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将“学术性”与“师范性”有机结合,整体构建通识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教师教育课程,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 发展学科教学论,改革现有的课程实施策略

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学科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兼具学术性和师范性,作为网络教育师范专业的支撑学科,应该被大力发展。发展学科教学论,改革课程实施策略,首先,要加强各专业的联系、避免内容的重复。注重系科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在开课时间上,可以与教育学、心理学或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并行开设,在录制课件之前,加强各系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避免内容的重复和叠加;其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性与师范性结合。学科教学论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短期目标,也兼顾长远目标。课程教学中师范性与学术性恰当的分离与组合,既体现对学术性的重视,又体现对教师的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等师范性的重视和强调,以促进网络教育师范专业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整合和统一。例如,教师在录制课件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取案例教学以及其他引发学员兴趣的方法,改革现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加强实践性,因为教师职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性课程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注意以培养研究型教师为目标,尝试使用研究式教学,促使教师关注学科前沿,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摘要:在新形势下, 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更好地体现师范性, 妥善处理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关键。要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 逐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发展学科教学论, 改革现有的课程实施策略, 使高等师范院校的网络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师范性,学术性,网络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小海.师专师范性课程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6) :136-137.

[2]孙二军, 李国庆.高师院校“学术性”与“师范性”的释义及实现途径[J].高教探索, 2008, (2) :95-99.

[3]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2[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邓泽军.论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之整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3) :45-47.

[5]欧阳光华.高师学术性与师范性关系的透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7) :16-19.

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 第2篇

问:网络教育学院所招学生属业余还是脱产?

答:属业余性质。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网络教育学院不能招收全日制高等学历教 育学生,目前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所招学员均采取在职成人业余学习方式。问: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吗? 答:颁发的毕业证书经教育部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问: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颁发何种证书?

答:在学习期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专升本学生在读期间须参加教育部关于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可颁发经教育部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的华南师范大学本科、专科毕业证书(加注“网络教育”)。问:我没有计算机操作能力 , 能报考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吗?

答:能。在开学时我们会通过《远程学习方法》这门课程教授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上学习的方法与技能。

问:考生报名时的年龄有限制么? 答:没有。

问:有哪些文件可以查询到网络教育学院的合法性等问题?

答:有两个网站可以提供各种信息查询。国家教育部网站及广东省教育厅网站。参考文件:

教育部: http:// 《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华南师范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批复》 《 经教育部批准的 67 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名单 》 教育厅:http:// 《经审批、同意设置的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一览表》 问:应届毕业但尚未拿到毕业证书的大专生能否报考专升本? 答:不可以。

问:毕业生能否申请学位?

答:符合《华南师范大学授予网络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细则(试行)》者,由华南师范大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颁发成人学士学位证书。具体可参考华师在线主页上的学生手册中的《 华南师范大学授予网络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细则(试行)》。

问:入学考试各科目,是否有参考书目或辅导材料,在哪里购买? 答:有,参考书可自行在当地书店购买(当年成人高考用书),或按复习资料里推荐的教材购买。需要辅导材料的学生请到各学习中心咨询。其它辅导材料在“华师在线”主页招生考试栏目 [入学考试] 中下载打印。问:是否有入学考试辅导?

答:有,考生在报名时根据需要报名参加在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或各学习中心的考前辅导。

问:为何要参加网联入学联考?如何组织?

答:为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在 2003 年 9 月 8 日教育部特成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下简称“ 教师网联”)。全国首批加入教师网联的大学有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8所师范院校。(有关教师网联详情,可以登陆网站 http:// 查询。)

为了充分利用联盟的协作优势,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内部自律;对内保障学员的基本质量,使得网联高水平的教学标准得以实现;对外接受国家与社会监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网联各成员单位商定从2004 年 8 月起实行入学联考。

统一联考主要体现在四个统一: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科目、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

入学联考的组织流程如下:命题→考试→评卷→录取。问:入学考试达到什么分数才可以被录取? 答:入学考试由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进行统一评卷,划定录取分数线,择优录取。问:学习费用要多少、如何交付?

答:根据国家及省物价局有关规定,普通专业: 120 元 / 学分;各地区收费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下调。学费由学习中心代收,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统一出具收费凭证。问:在岗在职的教师有何优惠?

答:报读教师教育专业的广东省内在职在岗的教师可以减免15学分费用。具体见相关规定。

问:什么是学分?

答:学分是指根据课程的学习量和难度折合的一定分值,您每完成一个课程的学习并通过了它的考试你就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您所修课程的学分总数达到了毕业要求的学分总数,您就可以申请毕业了。问:各专业开设的课程都有哪些?

答:具体见“华师在线”主页 [ 教学计划 ] 一栏。问:如何界定跨专业?

答:学员于网上报名时填写原毕业专业后,系统可自动分辨是否跨专业。如对结果有异议可由学习中心提交我院教学部审议。问:我如何选课?可否随时选课?

答:选课以学期为单位,旧生在每年的12月和6月(具体时间以网上通知为准)进行;新生在缴费注册后进行。选课需在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规定的选课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安排。问:什么是预约考试?

答:预约考试是在每年的5月和11月(具体时间以网上通知为准)进行,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是否参加期末考试,对须参加考试的科目在网上进行预约考试,学院将根据学员预约考试信息安排考试。没有预约考试的科目将不能进行期末考试。问:课程考试方式如何?

答:课程考试一般安排每学期末在学习中心进行,由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统一命题。

问:考试不及格能否补考?

答:我校实行完全学分制,考试不及格必须重修,重修考试不收费用。问:毕业需要修满多少学分? 答:高中起点专科: 80 学分;

专科起点本科: 80 学分。

具体见当期招生简章。问:什么是“统考”?

答:“统考”是指教育部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以下简称“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实施的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统考”)。(详见《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了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及教育部[教高函[2006]17号]文件)。问:为什么进行统考?

答:自1999年在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我国网络教育呈蓬勃发展的趋势,试点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顺利,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果,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网络教育的规范管理,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声誉,确保网络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网络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经教育部研究决定对试点高校网络教育2004年3月1日后注册入学的学生实行统考。问:专科升本科学生的统考科目是: 答:英语类专业统考科目包括:“大学英语(A)”、“计算机应用基础” 艺术类专业统考科目包括:“大学英语(C)”、“计算机应用基础” 其他专业统考科目包括:“大学英语(B)”、“计算机应用基础”

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入学考试科目中没有“大学语文”或“高等数学”成绩的,按不同专业须加统考科目“大学语文(B)”、“高等数学(B)”。问: 统考成绩不合格可以再考吗?统考收费吗?

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 第3篇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 硕士学位;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目的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培养大批优秀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中提出:“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1]

201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指出:“自2012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从到中小学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部属师范大学根据工作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考核录取……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采取在职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寒暑假集中面授方式进行。”[2]

免费师范生教育工作实施至今已近五年,2012年秋,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将开始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与以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学位,采取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新机制,创新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也提出了创新性和实践性要求。

一、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与要求

课程的设置是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细化和具体化,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规定课程内容、课程门类、课程时量、学时分配等问题。[3]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使免费师范毕业生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4]

(一)课程设置①

考虑到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侧重理论研究的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性更加明确,“专业学位表征的主要是其获得者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能够运用专业领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工作,合理地解决专业问题”。[5]为凸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实践性,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并与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相衔接,进行整体设计。

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等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中有1门由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自主设置,另外3门课程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特点作适当调整。为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各专业设置的专业选修课应不少于2门、4学分(见表1)。

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出教育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教育性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有教育意义;难易度应符合课程规格、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科学性是指提供的学习资源必须科学、准确,无思想性、科学性错误,应逻辑严密,表述准确,无文字上的错误,应具有合法的知识产权。前瞻性是指课程内容适当、合理地反映了学科的前沿信息与进展,注重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联,注重对教师创新能力和教学改革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要求②

所有列入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均须建设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分为A、B两类。A类是采用平时的网络教学与假期的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的课程;B类是以平时的网络教学为主要教育方式的课程。

考虑到学员对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等,均是通过课程的栏目导航实现的,因而应精心设置网络课程的栏目。为了规范网络课程栏目的设置,提供了一个建议性的“课程栏目设置”。要求每门网络课程中设置五个子栏目,依次为课程信息、教师团队、课程学习、考核测试、课程资源。各子栏目的功能见表2所示。

网络课程栏目的设置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课程类型不同,使用功能不同。课程开发制作人员应结合课程的特点灵活使用。

二、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课程的实施途径

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课程的学习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寒暑假集中面授的方式进行。[6]因此,很多课程的教学采用网络教学与假期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网络教学以研究生基于网络课程进行个体学习为主,辅之以研究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和教师基于网络进行的辅导答疑等过程指导。假期的集中面授采用研讨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着力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交流,检验与调节研究生的平时学习成效;专题讲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一)在线自主学习

在线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充分利用课程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通过网络独立学习,并初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个体的在线自主学习主要以理解与掌握课程知识为主。

1. 利用核心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课程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核心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电子文本、课程教学PPT、课程教学视频等。课程文本内容由内容文本、阅读文献目录和考核测试题等内容组成。网络课程内容的呈现均体现了充分结合教育教学案例,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

课程电子文本包含了网络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的主要依据。在自主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针对每一专题内容的划分依次进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根据每一专题提出的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建议,并结合每章(或专题)中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同时,利用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课堂教学PPT及课堂教学视频、阅读文献等资源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电子文本中为学习者所提供的每章(或专题)的学时分配,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时参考。

2. 利用辅助课程资源完成自主学习

辅助课程资源包括文献资源、案例资源、课件资源和其他辅助课程资源等。

(1)文献资源:各门网络课程均建设了一定容量的文献资源库,这些文献资源包括以专题为单位提供的必读文献和推荐阅读文献资源,以及其他有助于课程理解的文献资源。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献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

(2)案例资源:每门网络课程都建设了一定容量的案例资源库(包括文字案例、视频案例),包括电子内容文本中的案例,考核测试题中的案例,以及其他有助于课程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研究具体问题的案例资源。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些案例资源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并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提供帮助。

(3)课件资源:网络课程在建设时,均包含一定容量的课件资源库,除了以专题为单位提供的课程教学PPT、课程教学视频外,还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需要收集、设计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动画、作品欣赏、作品设计等课件资源。所有这些资源均有助于帮助学员对课程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4)资源链接:各门网络课程都提供了与本课程相关的、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知识拓展的相关网络素材,包括相关论文链接、网站链接、新闻链接、背景知识链接、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讨论的链接等。

上述各类辅助课程资源的设置和安排无疑为学习者对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对提高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二)在线合作学习

学习者除了在线自主学习以外,还可以通过在线合作学习来进一步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可通过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和在线合作等三个途径实现。

1. 辅导答疑:每门A类课程应在规定时间通过网络平台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一次实时在线答疑,同时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回答学生们在课程讨论区中提出的其他问题。

2. 在线研讨:每门课程(含A类和B类)应组织不少于2次的网络在线研讨,要求每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参与实质性研讨。此外,还可以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针对学习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通过BBS、BLOG、QQ等方式开展研讨,并及时反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3. 在线合作研究:每门A类课程要组织学习者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给定的范围中选择研究题目或者经教师允许后自主拟定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每个研究小组的人数根据课程类型与选课人数由教师确定,一般以5~8人为宜。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分析与解决问题为主。每个小组在课题完成时应提交不少于6000字左右的研究报告,并在集中研讨阶段进行20分钟左右的PPT汇报。报告应体现所有成员的全面参与和分工合作。合作研究有助于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相互合作,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通过在线学习,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学习者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多角度、批判性地反思和研究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专题讲座与教育实践研究

通过集中研讨和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深入指导。每门A类课程要在学习者到校集中期间,组织学习者就合作研究成果等进行不少于一天半的集中研讨。集中研讨可以对来自实际的应用范例或应用方案设计等进行简介,指导学习者配合课程学习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所有研讨内容均与课程中的章、节和学习资源相链接。

同时,每门A类课程利用到校集中时间举办不少于一天半的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加强对学员的实践指导。专题讲座内容要通过典型案例的解析,指导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某项实践方案的设计、论证与实施,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并与学习内容中的有关章、节和学习资源相链接,并根据需要适当配以视频。这一内容是课程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教育实践研究旨在引导和促进学习者基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运用所掌握的教育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实践问题,形成发现教育实践问题的敏锐意识,提高多角度思考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实践研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育调查,也可以是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

教育实践研究的评价以档案袋的形式进行。每个学员的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包括如下内容:(1)1篇教育实践研究报告(不少于4000字);(2)4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每篇不少于2000字);(3)1篇总结反思报告(不少于4000字),反思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澄清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阐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具体作用体现,分析自身专业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自身未来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4)其他能反映自己实践研究业绩的佐证材料。

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分两次提交,第一次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提交1篇教育实践调查报告和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第二次须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之前提交1份总结反思报告和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由指导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四)考核与评价

每门课程学习的最终成绩要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根据研究生的分阶段网上测验、在线研讨、假期集中研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期末成绩根据课程论文等进行评定。

为了及时检查与反馈学员对课程学习的情况,每门课程要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阶段测试,测试方式为实时在线测试。阶段性在线测试旨在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注重平时学习,同时检查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

每门课程还要组织不少于2次的网络在线研讨,要求每位学习者在规定时间内参与研讨。课程学习结束后,要求学员提交一篇5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作为课程学习的期末评定依据。

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创新了我国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这是一次新的探索,也是一次挑战。随着免费师范生招生培养单位的增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逐步深入,各培养单位可以建立一个常态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培养单位资源共享、互通信息,在课程设置上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专业的特色,在全国层面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Z].2007,5.

[2] [4] [6] 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Z].2010,5.

[3] 曹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30.

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 第4篇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1]。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李克强总理在部署2015年总体工作时指出“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

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 国家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 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3]。自2012年起, 国家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从中小学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 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职学习专业课程, 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 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4]。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课程占其所有课程的很大比例, 网络课程的设置方式和运行情况直接影响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本文作者分析了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网络课程的运行情况, 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以保证其培养质量。

1 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课程的分析

1.1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课程需要满足的条件

基于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特殊性, 其网络课程须满足以下条件:

1) 大规模, 同时支持几千人同时在线学习。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课程, 是所有的学生集中学习一门课程, 特别是公共必修课程, 几个年级多达四千多人一起学习。

2) 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灵活性,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培养方式。他们工作在中小学, 工作时间长, 学习时间短且分散, 他们对学习时间和地点要求更加的灵活。

3) 交互要及时、充分。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在攻硕士学位期间, 他们几乎见不到自己的教师, 学习中遇到问题只能通过网络交互工具来解决, 对他们而言交互必须要保质保量并及时、充分的进行。

4) 课程学习更加侧重过程学习。网络课程与面授课程最大区别在于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为此, 主动学习的程度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很大程度上与老师引导信息有关。只有课程设计更加侧重于过程学习, 才能使学生更加注重过程学习。课程设计需要更加具体性、详细。要具体到课程学习的时间段和需要的课程内容和需要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 只有学生完成了上一阶段的学习, 并达到了课程所要求的学习效果, 才可以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质量。

1.2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课程运行三年来, 已取得显著成效, 但也凸显了不少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并根据调查学生及其任课教师, 总结得到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1) 课程设计不够合理具体, 没有体现学习的过程化。虽然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课程团队都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甚至全国知名优秀教师, 但是课程设计多以精品课程为模板, 主要是资源的罗列和叠加。造成学生不知如何开始学习, 什么时段应该学习哪些内容, 学习到什么程度算是达到目标。学生把完成课程作业和测试当成了网络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全部内容。这必然会使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2) 师生交互不够, 部分课程过于流于形式。为便于各个课程团队与学生的进行交流互动, 根据实际情况为每门网络课程配备了问题答疑QQ群和讨论板, 管理部门甚至还对每门课程要进行问题答疑的次数和讨论话题的个数进行了限制, 但还有部分课程, 将问题答疑环节集中放在了课程学习的某个阶段, 不是分散到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问题不能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 造成教师与学生脱节, 使互动只流于形式。

2“慕课”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课程改进的启示

2.1 对“慕课”网络课程模式的分析

慕课是指基于传统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 主要以小段视频和网络资源为主, 在线呈现名校名师的课程内容……其基本特点如下:以名校优秀教师和优质课程为主;课程免费开放, 学习时间和空间灵活, 互动性强, 评价客观;知识单元化, 讲解微课化, 资源呈现富媒体化;学习者以兴趣和内需为导向自由成立网上学习小组或进行自学, 学习形式以研讨或探索式非线性展开……[5,6,7]。

2.2“慕课”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课程改进的启示

通过分析发现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课程进行更新改进是势在必行, “慕课”也是众多网络课程模式中最为符合他的要求, 其改进可以参照慕课模式进行。

如在设计课程时, 将内容分为若干个知识点, 各个知识点分不同的时间段在平台上显示, 教师事先将课程计划发布出来。每个知识用微课的方式做成相应的视频, 并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如西南大学使用的Blackboard平台自身所带有的“学习模块”功能, 将每个知识点的视频、习题和讨论话题按照顺序放在同一个“学习模块”中, 并设置“适应性发行”只有当上一环节完成并达到要求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当一个知识点的所有环节都完成后, 才可以学习下个知识点。

学生根据课程计划和平台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轻松且有计划的进行课程的学习, 并避免了学生把做作业当成课程学习的现象。使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学习每一门课程, 保证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3 结束语

免费师范生工作一年后直接攻读教育硕士是我国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一次新的尝试, 对进行培养的师范院校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对网络课程团队老师更是一次新的尝试。为既不影响学生工作, 又保证其学习质量, 各师范院校推出了自己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在网络课程运行过程中, 各个学校也在不断努力, 积极探索, 及时分析, 改革创新, 西南大学通过分析目前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网络课程的建设需求和运行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深入分析慕课课程模式, 并积极推进网络课程向慕课改进和发展, 打造出最为高效的网络学习平台, 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1.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03.

[3]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 [EB/OL] (2007-05-09) .http://www.gov.cn/zwgk/2007-05/14/content_614039.htm

[4]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 (暂行) [EB/OL] (2010-05-21) .http://www.gov.cn/zwgk/2010-05/27/content_1614565.htm

[5]汪小刚.慕课时代教育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教育探究, 2014:10.

[6]韩锡斌.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的变革[C]//北京:全国高校MOOCs时代教学创新模式研讨会暨MOOCs建设交流会.2014:03.

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 第5篇

《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教育的出发点则是社会。

2、(√)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3、(×)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4、(√)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5、(√)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6、(√)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7、(×)“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必须取消。

8、(√)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

9、(×)德育是由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

10、(√)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答: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答: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四、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这是典型的违背义务教育法的行为,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而不是把犯一点错误的学生赶出学校。

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打架这样的事情经常见,不知道奇奇打架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如果不严重,老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妥,这样可能会严重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奇奇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老师私下找奇奇沟通谈心也许效果会好些。如果问题很严重,假设:老师为什么让全班投票,也许奇奇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经过很多次教育也没有改观。给班里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我认为老师应该把问题反映到学校主管部门,学校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留还是走应该由学校决定,让班里的学生投票这样,奇奇心理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班里的公敌,心里也许会有更大的扭曲。

总之,班里公开选举三好学生,班干部等等好的方面的事情应该大力提倡,对于批评教育这种事情,毕竟针对还是一个孩子,没必要去让他承受这么大的挫折,和心理打击。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我把这段话反复看了多遍,实在看不出错在哪里。概括起来应该是“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美好。”这是完全正确的,这话是带有一定的“功利”--为了增强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但这种“功利”有没有错呢?我认为是没有错的,读书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谋生能力更强,使我们短暂的人生更加完美、充实。这是合情合理的,完全是利党、利国、利民的事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读书为什么要讳言“功利”呢?我们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不就是从书中获取的知识、技术“功利”来的吗?在读书的问题上,我们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一些,多要一些真诚的“平凡”,而总是喜欢去搞那些虚伪的“崇高”,虚假的“拔高”呢?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针对性、实效性差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自我感觉出发,脱离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的实际,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脱离常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违背教育规律,导致教育的低效和无效。主要表现为:

1、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的盲目攀高。

我们过去的道德教育,总是一味地拔高,对公民的道德要求超出了一般人在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高度,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也是超出了儿童少年可以接受和达到的程度。我们以为把口号喊得越高、越响,就越能鼓舞人、打动人;无论什么事情,越不考虑自己就越是显得高尚。同时还以为将一些选定好的高、大、全“标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不加分析地、不看具体情况地、盲目地让学生学习、模仿,以为对学生要求越高,就越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其实这种大人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我们知道,一个人对做某件事情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个人的真实体验和需求,而不是抽象的、冠冕堂皇的、没有具体意义的空目标。儿童认识事物,是从他熟悉的生活经验、他能理解的浅显小道理开始的,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不是相反。而在这件事上,强行让一个儿童去理解和接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意义,就犯了由深到浅、由远到近,由抽象到形象的错误,这种教育方法,孩子们除了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说(背)出这句话以外,是不会有实质性理解的,因此也谈不上形成真正的、持续的学习动力,也就不会如你想像的那样,“人人只要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就会发愤学习”。

再说,人是应该有崇高的理想,但理想的起点应该是普通和平凡,没有普通和平凡,“崇高”就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们教育孩子应该首先是做一个普通人,要从普通和平凡做起,培养基本的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要让他在成长、体验及对老师启迪的思考中逐步确立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由成人去代替孩子,或去强迫孩子树立崇高理想。对孩子要求的盲目攀高及强制,不但没能让孩子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反而使孩子在学会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的同时,形成双重人格,以及在成长中面对许许多多具体的人生选择时迷失方向,这是十分有害的。一味地向高要求,是犯了急性病,也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因为,把要求大人做到的事情强行要求儿童少年去做到;把大人中多数人都还做不到的事情,也强行要求儿童、少年现在就要做到,这是剥夺了儿童的成长权利,剥夺了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到成熟过程的权利,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违反教育科学的。

2.缺乏科学方法的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当作知识技能来教学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情感的培养与知识教学混淆起来,把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了知识、技能来传授,我们以为,只要把大人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制订成概念、定理、标语口号、知识点,让学生尽快记、背、考下来,学生只要能按“标准答案”“回答正确”,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这是把教育简单化,机械化、概念化。

这种教育无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无视走进学生的心灵,无视教育者的身教,无视受教育者主体的思考和感悟,无视教育主体的实践。似乎不用讲究教育艺术,不用启迪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必培养和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人人将标语口号、豪言壮语类的“知识点”能鹦鹉学舌般地复述下来,就可以解决自己一生遇到的一切纷繁复杂的问题了;我们不管他做得怎样,只要说的好听,他就是高尚的人了。这种思维逻辑既不 符合教育理论,也不符合教育实践,如同你以为要求每个学生都背下“唱歌时要注意科学地呼吸、吐气,要有共鸣声,要有情感”这句话后,他们人人就都“已经成为掌握了歌唱技巧的歌唱家”一样,是荒唐、可笑的。

实践证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不出来的,更是“考”不出来的。正如北京教科院文喆所说:“每个人的态度与价值的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科学研究》2003.3)而一些人想问题,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缺乏看问题的基本常识,这只能说是一种对教育的无知,对科学的无知。

3.以自己或本本制订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切是非标准的霸道教育。

几十年来,一些人总是习惯于机械教条地、不假思索地、一程不变地按照过去本本制订的“标准答案”来教育学生,并以这种思维来判断是非:只要不是自己既定的答案,就是别人的错。因此可以把正常人的正常思维和普通人说的常理话判定为“有不良倾向”甚至“错误”,而别人却没有辩解和说理的权利和机会。最要命的是,这些人往往掌握有制订标准的权利和对别人的“生杀”大权--认定你“有不良倾向”,可以在会上批评教育;认定你回答错误,可以在思品、政治考试中扣分或判0分;认定你思想有问题,可以在评先进中让你落选;认定你在“放毒”,可以动用行政手段处分你。

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 第6篇

关键词:创新;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9-0129-02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师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普师的摇篮,毕业生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教育职业技能,这样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素质诸要素中,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尤为重要,对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为此,我校加强了对师范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1当前师范生思想道德现状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即将从事教育职业劳动,他们能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本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突飞猛进,改革不断深化,人们特别是知识层次较高的师范院校的师生们受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思维、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调查发现,师范学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其群体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勤奋学习、不断进取,有理想、有追求已成为他们的主体形象。他们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关注改革开放过程,渴望祖国繁荣昌盛。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双向性也十分突出。例如:观察力敏锐与认识上的片面、求知欲强与鉴别力差、感情丰富与理智力弱、向真性强与可塑性大、民主意识强与组织纪律差,等等。

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的重组和价值观的多元化,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困惑和疑虑日益增多,出现了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成才与发财、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徘徊的现象。有的学生只关心“自我”,把实现个人价值、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轻松舒适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而政治热情、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却逐渐淡化。有的学生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看到改革开放中出现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尤其是党内出现某些腐败现象时,就产生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甚至动摇。有的学生纪律和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念弱化,不能正确分清善与恶、公与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基本界限。以上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还需要加强理论修养,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道德的积极引导。

几年来的实践也已证明,强化师范教育的特点,在职前培养师范生健全的人格,加强师范生的德育和政治观教育,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已经是刻不容缓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任务和要求。

2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构建灵活多样、结构合理、深入细致、保障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是形势的需要和工作的关键。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规范的行为、科学的求知方式、超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等被师范院校认同为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而这些综合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仅仅依靠专业课教师来完成的,更多的是依靠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来完成,靠校园文化来熏陶、引导、操作、实现。

首先,对师范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由校长(主管)负责、德育处具体牵头、班主任组织实施、学生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体系。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领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有利于协调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齐抓共管促进工作;有利于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

其次,应建立一个以专职辅导员为骨干,以学工组织、两课教师为依托,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为延伸的思想教育体系。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成人辅导、就业辅导等创造性工作正是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内容,但辅导员工作忙无暇顾及,使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计划性,难以深入学生实际,不能及时把握学生动态,且不利于德育经验的积累和德育队伍的稳定。因而,建立和储备适当数量的专职德育教师,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第三,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触角伸向宿舍,改变以“物”为中心的宿舍管理模式,以宿舍为依托,构建“低重心”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以活动为纽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网络为载体,形成“开放式”的思想教育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然而现在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大部分学生选择宿舍为学习、娱乐、上网和休息的主要场地,可以说宿舍生活是学生思想真实流露和矛盾的集中爆发地,在以宿舍区为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鼓励辅导员深入宿舍,进行个性化教育尝试和横向信息沟通与协调。

第四,应注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动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性格也各有差异,所以教育方法必然不同。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采取多种形式,注重教育实效。

改变大班授课形式。职业道德课曾被看作是公共基础课而非教育专业课,100个~200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这就势必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满堂灌”式地讲授,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道德教育课除了要运用讲授法外,还应把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方法引入课堂,废除封闭式、注入式,提倡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能与教师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增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道德教育中传统的“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模式,把广播、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手段引进课堂,使许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通过直观、亲切、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使其产生接受教育信息的动机和行为;积极设计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隐性课程的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可以验证校内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师范生将这些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组织师范生去中小学听课、担任兼职辅导员、帮助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寒暑假做社会调查等。

第五,拓展心理教育内容,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迫在眉睫。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促进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利用选修课、影视播放和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学生个性教育;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心理卫生(包括性心理卫生)教育、升学和就业心理指导等。也要把培养学生自信心与挫折教育和危机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自信中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危机感中使学生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对自己踏入社会后应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教育学生从“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开始,你若是老师,就要当最负责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在教育中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竞争、认识危机、认识挫折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课程,他们的思想才会逐步走向成熟,才会对自己踏入社会后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六,师范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还应增加美学教育内容,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实际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从而使他们对毕业后踏入社会充满信心。观察自然环境美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更加热爱生活;观察社会生活美,可以使人坚固信心,鼓舞学生努力学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奋进;欣赏文学艺术品的美,可以抵制不良读物、净化人的灵魂、陶冶情操,使学生成为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总之,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立体的、全方位的综合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脱离实际的“指令性”工作已经失灵,取而代之的是“指导性”工作方法。包含的内容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柯佳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2 徐 飞、黄文彬.加强学生宿舍中的思想工作.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1)

3 张立成.优化大学德育队伍结构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4(6):25~28

How Innovative Normal Student has Ethical Thought Educational Pattern

Liu Fang

Abstract: The normal student’s thought morals level is playing leading, motive force, guaranteeing function with the work of the school to one’s own growing up healthy and sound.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of moral education of the innovative thought,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thought before the normal student’s duty, it i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new task and requirement under the system. Should carry on the reform to the work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f normal school, set up and regard full-time counsellor as backbones, in order to is it organize to learn industrial production, two lesson Mr. as backing, student cadre and student corporation thought education systems extended; Setting-up supported by dormitory, the thought educational work system of students of “low center”; Adopt many kinds of teaching form,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stud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moral actual effect; Expand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of the psychology, increase the educational proportion of aesthetics.

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 第7篇

一、传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校自学考试助学模式以设立教学站 (点) 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我校的教学站 (点) 已遍布全川。教学站 (点) 在确保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同时, 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进步和教育科技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也促进了西华师范大学继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为进一步深化我校继续教育改革, 规范继续教育管理, 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明确站 (点) 教学管理工作目标, 促使教学站 (点) 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 落实岗位职责, 完善软硬件设施, 加强常规管理与建设, 我校于2006年3月印发了西华师大成[2006]2号文件, 就做好继续教育教学站 (点) 评估考核工作做了详细安排部署, 在教学站 (点) 基本建设、常规管理、招生与经费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 但这种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存在明显的不足, 正日益成为自学考试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 传统助学模式, 授课针对性不强, 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自考的考生总体素质状况较低, 学生学习层次各异, 因而完全按普通高校传统助学模式教学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如果缺乏对这一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了解, 未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变, 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直接影响。

2. 管理水平滞后, 监督制度不完善, 影响助学模式实施

由于各地区政策不同, 现有助学模式形式的不够灵活很难适应各地学生, 而传统的助学模式, 多以面授为主, 而自考生多以在职为主, 这样不仅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地点受到限制而且教学质量不高。由于教师队伍的缺乏, 许多直接关乎考生学习的实际问题, 没有相应的人员给予指导、帮助。随着自考规模的扩大, 传统教学模式的继续教育教学站 (点) 分布各地, 很难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 各地教学软、硬件配套不一致, 导致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此问题已经严重阻碍自考助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构建自考网络助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对学习要求的发展, 目前自考助学的模式已呈难以适应和满足学习需求之势, 当今时代背景下,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走向多元化教育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这是因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的本质和特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自学考试助学辅导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而网络助学模式以其资源的开放性、广泛性、可重复利用性, 以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学站 (点) 分布的不平衡等问题。网络助学模式更适合于自学考试考生, 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其更有利于为自考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提高自学考试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自学考试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自考网络助学模式———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

近年来, 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主考院校。我校建有校园网, 学校的网络设施完善, 具备开展构建高等教育网络助学模式的硬件条件。我校已经建立“自学考试网络助学”专门网站, 经过不断的发展, 我校已经建立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助学体系。

1. 网络助学流程信息化管理

学校在管理队伍建设上狠下工夫, 遴选思想素质过硬、坚持原则, 工作效率高的同志参与管理;坚持狠抓管理制度建设, 严格做到规章制度健全, 工作流程清楚, 工作行为规范, 促进管理工作现代化, 信息化。如图1, 西华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学生平台包括自考信息、专业介绍、课表查询、学籍信息、信息查询、考籍查询等模块, 可以完成缴费、入学、学籍管理、报考省考科目、成绩查询、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等事宜。这种网络助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对相关信息的获取更直接方便, 还可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跟踪式管理, 大大减少学生和教师在教学站 (点) 和工作地的来回奔波, 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信息化。

2. 建立健全的教师管理模式

学校要求上至各级领导, 下至所有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都必须树立高度责任感, 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管理制度到位、课堂教学质量到位”。担任继续教育教学的教师, 必须由思想和业务过硬的教师担任, 并完善任课教师审批制度, 对不合格和学生反映不好的教师不得安排授课。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如图2, 承担指导毕业论文 (设计) 、教学课件制作、网上授课、考核命题、网上答疑、评卷和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业务素质过硬, 普通话标准, 有从事本专业 (课程) 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教学工作经验, 了解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 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每门课程教师必须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基本教学文件, 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本课程具体教案;需要进行实验的学科要根据具体教学计划的实验学时, 安排经典的实验项目, 并提交实验大纲及具体实验计划和步骤;制作并提交电子演示文稿, 根据教学进度录制讲课视频;提交课程相关的习题和参考答案;每门课程提供考试用试卷, 复习试题;完成本门课程的网上答疑;批阅该本课程自考生作业;提供考试用试卷和评分标准;完成本门课程考试阅卷和网上登分等工作。

3. 开发多学科、多种类、有特色的网络课程

我校的办学历史久远, 办学实力雄厚, 教学管理制度完善, 在全川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有利条件。依靠我校专业齐全, 专业特色突出, 师资优良, 借鉴我校本科生教学管理系统和选修课程 (尔雅、通识课) 的管理方式, 建立专门的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专门网站并不断开发网络助学所需的课件、软件等, 确保构建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的软件需求。网络课程制作是由课程教学小组集体策划, 选拔骨干教师或者博士主讲, 课程教学小组和视频编辑制作小组合作制作完成。在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专门网站平台方面, 确立校内自主开发为主、合作开发为辅、委托开发和资源引进等多种开发模式共存的方式建设模式。学校制定专门制度规范特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由优秀授课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组成创作组自主开发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络课程。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负责本课程课程教材的编写, 而且要提供相关电子演示文稿和根据教学进度录制讲课视频, 相关编辑技术问题则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特色课程开发工作。对于一些通用的基础课程, 模仿我校本科选修课程 (尔雅、通识课) 的开发方式, 采取向其他兄弟院校、国内重点高校, 以至国外高校购买的方式丰富教学资源。

4. 建立及时反馈平台, 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

为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建立及时反馈平台。交流的内容除了通过考试结果获取相关的教学信息外, 主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有待探讨的问题进行交流。可采用的方法除了电话短信答疑、语音信箱、E-mail等常用方式外, 还有网上实时交流软件、网上课件点播, 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等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方法。

四、我校自考网络助学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整个自考网络助学模式的具体来看, 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考生在学习和管理人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建设适合学生的模式, 还需要不断改进。

1. 加强软件、硬件设施配套

从学生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来看, 随着自考生人数增加, 所需的硬件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致使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课程教授的内容与学生学习不符, 考试测评题目难度大, 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做完试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学生反馈网络助学平台还不完善, 不能及时准确的与教师交流,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校应加强学校网络助学平台的建设, 改善学生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 加强网络助学的管理和监督

高等教育的生命在质量, 保证教育质量的根本在加强管理。自考学生相对分散, 结构复杂, 管理难度大。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 网络助学的管理平台的功能欠缺, 工作程序复杂, 不利于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基本信息, 而教学环节的保障与监控直接影响着网络教育质量的优劣, 目前的网络助学的管理平台使管理人员很难有效督促学生学习。

作为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重要形式, 网络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网络助学模式对于推动自学考试制度的完善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如何解决解决自学考试个人助学考试通过率的提高, 网络助学会成为改革的创新和热点。因此, 我们必须针对相关的问题, 着力加以解决, 完善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

在我校构建普通高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的前景看好, 但任务繁重。我们要精诚团结, 携手共进, 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 坚持发展教育事业不动摇, 坚持保证教育质量不动摇,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积极开创我校构建普通高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曹方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 2012, (8) .

[2]武法提, 王建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J].开放教育研究, 2008, (3) .

[3]李中亮LI Zhongliang, 李阿慧LI Ahui.普通高校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实施研究[J].中国考试, 2013, (8) .

[3]朱薇, 李勇军.张必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自考网络助学基本结构——以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 2015, (5) .

[4]李中亮.普通高校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学习支持系统探析, 2010, (03) .

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 第8篇

1. 高校师范专业引进网络技术培养应用性人才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将信息带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 并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计算机技术添上了腾飞的翅膀。信息技术全方位地影响并改变着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和管理, 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 同时又促使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结构的改变。教育在信息时代面临着新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培养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适应新时代的综合型人才。

高校的师范各专业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专业, 在利用网络技术方面率先成为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在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1.1 把网络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

信息化社会中, 学习者能否占有信息、如何占有信息、占有信息的及时程度, 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学习者发现所需信息, 是学习者获取及加工信息的基础与前提。在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展, 教师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独占者。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不断深入进行的今天, 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占有所有教学资源。在高师学科教学论教学中广泛利用网络资源, 组织师范生搜集有关教学理论基础创新和改革信息,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扩大了学科视野, 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师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或自己的知识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内容。这样既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更便于因材施教, 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交往能力。

1.2 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师范生教学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和面向学生生活实际。网络技术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 为师范生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现各种操作方法, 展现教学必要的情景场面, 展示人类社会经过漫长时期走过的路程, 启迪学生思维能力, 拉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为师范生教学创新开辟途径。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设计《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一课时, 利用网络视频向学生展示宇宙的深化过程, 加深学生对物质起源的认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设计《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教学情境时, 播放电影《英雄儿女》片段, 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当年保家卫国的场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产生了思想共鸣, 做到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化学专业师范生在设计有机化学教学时, 充分利用网络视频, 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在国家建设、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历史专业师范生在教学中利用网络向学生展示历史重要事件的视频, 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1.3 利用网络技术对师范生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学科教学论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增强教学能力的学习和训练, 其主要途径一是通过网络视频引导师范生掌握教学技能的最新知识。在各科教学论课程中, 普遍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有关信息的学习,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改变了传统教学论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二是巧用网络资源, 激发课堂活力。教学论教学讲究的是学习的情境。通过创设、模拟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境可以活化教学, 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网络资源最独到的特点是丰富多采, 而课堂情境的创设需要大量的资源。网络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为快捷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巧用, 能有效激发课堂活力。三是利用网络反馈进行评价, 在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中, 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 组织学生对自己教学录像进行自我和相互评价, 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使教学能力得到解决提高和升华, 使师范生在网络环境中教学能力迅速提高, 缩短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距离。

2. 利用网络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

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微格教学训练是其主要内容, 因此搞好微格教学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在高校中, 利用校园网络可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微格教学活动。

2.1 基于网络的微格教学首先应搭建一套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

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一般分为控制中心和微格教室两部分。在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前端, 也即微格教室中包括高清晰度彩色摄像机、万向云台、云台控制解码器、拾音器、联网计算机以及大屏幕显示设备各一套。摄像机和拾音器的主要功能是视频摄取和音频拾取, 计算机和大屏幕显示设备主要模拟多媒体的显示环境, 同时也作为回放观看的显示设备, 以便进行小组点评。在后端的总控制室, 也是该系统的核心, 主要放置盘塔硬盘录像机、视音频处理器、同步监视电视墙、系统控制单元 (云台控制器、视音频特技机) 、视频服务器等设备, 其主要用途是对各个微格教室进行录像控制、同步观看各个微格教室的训练情况、提供训练时的实时录像。

2.2 微格教室内完成音视频信号的传输

在微格教室, 通过摄像机和拾音器把获取的视音频信号被送往控制中心, 在控制中心通过视音频处理器的合成与实时编辑, 生成两路信号, 一路送到电视墙进行实时监看, 另一路送到硬盘录像机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存贮。数字硬盘录像机是整个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工作核心, 它具有画面分割、传输、每路信号单独调整与录制等多项功能。硬盘录像机将输入的视音频信号进行实时压缩, 以数字化的视音频文件形式存贮到硬盘上。图像质量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而设定, 质量越高所占用的磁盘空间也越大。

2.3 在校园网核心机房搭建视频点播服务器

视频服务器作为精品训练视频资料的存储平台和录像视频资料的提供平台, 支持各种当前较为主流的媒体格式, 在校园网络上提供实时的、高质量的流媒体服务, 以便可让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互相观摩, 真正实现博采众长、汲取精华。

2.4 建立校园网反馈系统

校园网反馈系统由专栏论坛 (BBS) 、QQ、E-mail等通讯工具构成。专栏论坛包括学生评课、教师评课、教师对学生评课的评价和说课评价.在论坛上进行师生交流, 以便学生改进。这些教学评价也可以通过E-mail等通讯工具进行传递, 达到评议和反馈提高目的。QQ等通讯工具还可以配合微格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在预订时间内远程实时观看训练情况。

3. 网络技术提高了师范专业教学质量

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 拓宽了师范生培养的途径,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建了又好又快培养新型教师的道路, 对于提高师范专业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3.1 网络技术的应用转变了教师角色体现了“双主体”教学模式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灌输者, 而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 协作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师范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扮演了知识技能的探究者, 教学技术的应用者, 教学创新的实践者的角色。培养了学生利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教学资源和创新能力, 适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3.2 网络技术的应用培养了师范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利用网络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 提高了师范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实际能力, 学生在教学实习和教学工作实践中, 能够利用网络搜集知识, 加工自理信息, 制作多媒体课件, 录制教学视频, 网络信息传递等,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为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结论

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进行了有利的尝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适应大众化教育的需要, 应该由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 把培养学生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网络技术会在师范生能力培养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要: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资源的工具、培养师范生教学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能力;微格教学训练是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师范生的主要途径;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 拓宽了师范生培养的培养途径,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建了又好又快培养新型教师的道路, 对于提高师范专业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技术,师范生培养,途径,作用,微格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建良.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11) .

[2]吴全洲.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2) .

[3]俞树文, 王锋.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9) .

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 第9篇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创造了快捷、高效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为信息产业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Access是一种可视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及发展现状,能基本掌握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师范类学校,我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任务,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数据库应用能力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对师范生学习Access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及质量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Access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个体差异大。

目前,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显著提高,来自经济较发达、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学生基本上都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系列软件、网络相关软件等,甚至其中一部分同学对于上述软件的运用操作已经非常娴熟,在中学时期已经获得过计算机技能比赛的相关奖项。这部分学生通常能够非常快地掌握Access数据库技术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学习积极性不高。相反的,由于部分学生家境较为艰难而选择了免费师范生,这部分学生基本上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的所有操作都感到十分陌生,他们在学习该课程时往往略显吃力。统计笔者任课班级发现,这2类学生的比例大致为3∶2。

(2) 知识与能力的脱节。

目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数据库的使用都非常广泛,如大型网站的构建、人员信息的管理等,因此《Access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但是,在该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函数、命令,内容抽象零散,学习难度较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容易陷入操作语法的细节,面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知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与此同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概念和功能,上机实践课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学和做是分开的,知识与能力相分离。

(3) 网络是柄“双刃剑”。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上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动态,网络上的教程也比书本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然而,网络也给带来了很多诱惑,部分学生迷恋于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网络电影,甚至对系统的学习计算机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在学校安排的Access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实践操作课堂上,也要教师不断地制止学生在网络上娱乐。他们并非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不但无法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甚至会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正常学习。我校学生在入学后沉溺于网络,最终无法顺利毕业的事例屡见不鲜。

2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体系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体系作为新生事物,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可以这样定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师生协作研讨,优化教学过程[1]。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跨时空、信息量大。网上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本校教师编制的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不同类型的课件,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适合自己水平和方式的内容进行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效率;

(2) 多样性、个性化。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这种教学模式上难以实现分层次教学,网络环境下教学体系较好的克服了传统教学的这些弊端。

把应用作为出发点,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在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成为《Access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组解决当前面临问题的指导思想。

2.1 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如何在现有大班授课基础上实现“分层次教学”就成为改革的重点。课程组通过教学实践提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案例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模式。

具体做法如下:研读中小学的信息教师工作中真实的情景需求,课程组根据实际问题设计案例,并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供学生参考。把案例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目前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点选择不同案例作为自己的任务目标。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网络平台查询问题的解决方法。选择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及处理过程,每个学生可以对此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和交流实现能力的提升。

实践证明,“案例→实践过程→实践结果→总结提升”这一方法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课的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讲课任务,必须将自己准备的讲课内容亲自实践,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也不能放过,否则就可能会在讲课过程中出现“卡壳”,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众多同窗,避免“卡壳”成了每位授课学生心中最基本的目标,这样可以督促讲课学生可以更加细致地学习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听课的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为他们讲解案例的分析及处理过程,无疑增加了他们的新鲜感,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听课者看到授课同学可以将这门课程学习得这么出色,将大大增强了他们能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被动的“填充”变成主动“索取”。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讲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强调,课堂内容将会全面普及、重点突出。

绝大多数师范生将来会走上讲台成为教师,将自己的知识清晰、准备地传递给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教学方法提供给师范生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让他们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意识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讲课思路应该清晰、讲课内容应该安排合理等,为日后成为优秀的教师奠定基础。

2.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2,3]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以解决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小问题为目标,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4]。同时,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其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数据库设计流程完成小型信息系统的构建。案例教学2个核心,一个是从实际工作场景中合理精简的案例;另一个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充分参与。

2.3 结合网络资源改善教学

网络上有海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本身就是由数据库进行储存和管理的,笔者以经典网站以及深受学生欢迎的网络通信工具为例讲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了知识理解、扩展了知识面。同时,在授课过程中适宜地给学生讲授如何利用百度、谷歌等强大的搜索引擎搜索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强调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式

《Access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坚持上机考试已经近10年,由最初的部分笔试加上机到现在的完全上机考试,考试系统也进行了3次更新。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所以《Access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的教学内容更新较快,一方面坚持网络化机器考试的方向不变,另一方面加强题库建设,淘汰陈旧的知识点,添加新的知识点考核,特别是操作题部分。

3教学思考

如何有效地管理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进行方便地交互式网上交流一直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思考的一个问题。尝试过例如Web教学资源发布,Ftp和E-mail作业提交等多种方式,但实际管理起来效果不是很理想。

Moodle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5],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目前在各国已广泛应用。Moodle就是指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Internet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它包括课程管理、作业模块、在线交流模块、投票模块、测试模块、互动评价模块等多项功能。如何让Moodle在《Access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还需要课程组进行积极的尝试和评价。

4结语

《Access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针对师范生的数据库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案例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爽.基于JiTT与Blending Learning理念的Access课程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24):105-107.

[2]MBA智库百科.案例教学法[EB/OL].[2011-04-20].ht-tp://wiki.mbalib.com/wiki/.

[3]梁华,陈振,张波.案例驱动的Access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2):26-29.

[4]袁维新.影响知识建构的环境因素探析[J].教育科学,2003,19(1):41-44.

[5]DOUGIAMAS Martin.Moodle introduction[EB/OL].(2003-02-14)[2011-4-21].http://moodle.org.

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 第10篇

网络新闻专题制作是网络编辑培养教学活动中设置的实践项目之一。该项目一般设在第五个学期, 以大三学生为主, 也安排其他年级的专业学生参与。每3至5位学生自由组成一个团队, 根据专题主题, 设置虚拟编辑室岗位,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共同完成项目。

一、任务项目设置的可行性问题

任务的可行性是网络专题实现的前提和保障。每次设置该任务项目时, 专业团队教师, 根据新闻工作规律, 注意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的同时,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和学生共同探讨。“师范生国培顶岗实习”任务的选定要考虑以下因素的可行性。

第一, 时间和地点。在校学生以接受学校课程学习为主, 请假和外出现象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管理, 且申请手续较繁琐。这些因素会给学生在获取原始素材时带来阻力。第二, 社会经验。大多数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但仍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第三, 特殊身份。获取第一信息来源时, 往往会牵涉到采访权等问题。以学生或学校实习记者的身份去获取社会一线信息是难以开展工作的。第四, 经费问题。从器材的使用、通讯联络到交通食宿等实际困难的解决需要一定的资金。

就上述因素, “师范生国培顶岗实习”可行性较强。首先, 国培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自2010开始全面实施的一项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对其进行详尽的报道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其次,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个以师范专业为主的全日制高校, 每年参与“国培”计划顶岗实习生有上千名大三学生, 他们在指导老师带领下, 经过岗前培训后前往海南省各市县中小学校顶岗。从学生变为老师、从大学校园走入中小学课堂、从城市到农村等, 这些变化都是身处同一校园内的新闻专业学生随时都能观察到的人和事物。无论从事件动态的跟进还是到备课等岗前培训活动的实施, 或是中小学校顶岗实况等, 这些方面的信息采集工作对网络编辑方向的学生来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学校专业实训室和器材也能为所有的编辑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二、专题策划设计的创意性问题

在选定任务项目后, 各团队实战时面临的第一竞争就是选题。面对同一个任务项目, 要做出不同的专题内容和形式呈现, 需要创意。

在各团队开设选题之前, 教师先要求各团队完成一个专题分析。即就同一专题内容, 分析不同网站的专题结构、设计、采写等, 由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为避免出现创意相撞的现象, 编前会议的召开是必要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资源合理调配, 在各团队中协调重复资源如人力、器材等。二是明确各团队的选题, 协调重复子题、报道的侧重点, 还有栏目设置、色彩的运用、网页设计、多媒体的使用如图形图象和音视频制作、文稿的采写角度等。如第一次会议上, 有两个团队申报子题时就出现“国培实习”相同子题, 策划方案也类似, 教师作为总编在会议上和两个团队组员共同探讨, 找出自己的优势再做适时修改。这样也能避免如因选题过大而任务量过重, 或选题太小而导致走形式的现象。

三、网络专题实现的开放性问题

这里讲的开放性问题, 主要是从专题作品的发布及经营来分析。

从学生设计制作的产品看, 它不是单纯的作业或宣传品, 也不是完全脱离社会现实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媒体产品, 而是需要受众的。第一, 作品走出去。通过学校网站链接专题是途径之一。有些团队通过优酷网、百度或个人空间发布作品, 赢得不少粉丝的点赞。其次, 项目走出去。联合媒体做项目, 通过远程系统, 在实训室和社会单位合作开展工作。第三, 产品经营方面。在连续开展两年的网络专题实践中, 部分团队通过适当置入网络广告获得社会赞助。在全媒体时代, 学生也探讨适合不同终端、不同形式的平台专题。如开通专题微信公众号, 定时发布更新内容。

参考文献

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 第11篇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监控系统建设项目的首期工程, 此次烽火网络中标的校园监控项目为校园公共区域监控系统建设项目。根据客户华中师范大学的要求, 此次工程 (包括学校总监控中心的建设) 将在校园主要道路、重要路口、校门、校内广场、停车场、体育场馆等人员集聚场所安装全天候监控摄像机, 以方便监管部门快速、准确地对学校公共区域的治安状况和道路交通实施监控和管理。

针对客户校园监控的特殊要求, 烽火网络将本次校园公共区域监控系统作为整个校园监控系统的主架, 并尽可能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 (光缆冗余、IP存储、数据处理交换设备等) 以及校工程中心最先进的校园数字模型显示等, 在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及架构内建设中贯彻信令控制与流媒体交换分离的先进理念, 以使得本次校园公共区域监控系统成为数字化校园平台上一个相对独立的应用系统。在工程的开展中, 烽火网络在分析客户的校园监控系统平台要求后, 选用了烽火网络自主研发的SmartEye 6000电信级视频监控平台。该系统是基于光传输及IP网络的图像远程监控、传输、存储、管理的系统, 可以帮助客户实现视频监控增值的业务需求。在视频光端机方面, 烽火网络F-engine OV200系列可网管视频光端机的运用, 保证了各信号源视频的高效传输。

上一篇:规范操作规程下一篇: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