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2024-06-24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精选12篇)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第1篇

作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其在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运动素质、加强学校各院系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目前走访发现,四川省高校体育社团普遍存在数量多,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影响力不够等问题。该文以四川省部分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四川省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现状,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找出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根据结果分析给予一定的合理发展建议,以推进体育社团在四川省高校中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采用抽样调查法,以四川省78所普通高校的学生体育社团为抽样对象(教育部2013年7月23日数据),抽取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川北医学院、泸州医学院等省会和地方城市两个层次、3类院校共12所高校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专家访谈和实地考查的基础上,参考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设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通过专家对问卷的效度检验,94%的专家认为所列问题表述真实,问卷能较全面的反映所研究内容,说明问卷效度较高,可以满足研究需要。调查时间为2013年9月10日一12月20日,每所高校拟发放100份,共发放1200份,回收问卷1168份,回收率97.3%;有效问卷11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7%。

2 结果与分析

2.1 社团的开设类型

四川省高校现有的体育社团主要是以体育协会的形式存在于各个高校之中(见表1)。开设类型集中在球类,通过调查,所调查各个学校都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协会,其中网球协会有几所院校因为没有网球场地,所以没有开设。结果显示,体育社团的开设类型整体来说比较集中,发展不均衡。

2 . 2 社团发展的规模(如表 2 )

据统计,目前四川省高校体育社团社团人数在40~60人的占多数,占总数量的35.6%。人数在20~40人的排名第二,占总数量的31.7%。人数在20人以下的体育社团数量相当少。分析原因:可能是四川省高校的体育社团在某些运动开设上缺乏群众基础,软硬件设施水平达不到社团成员对日常活动的需求,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2 . 3 学生参加社团的主要目的(如表 3 )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130人中,有664人都选择锻炼身体和掌握技术是其参与体育社团的首要目的,可见现在多数学生能清楚的认识体育的基本功能。这表明绝大数社团成员选择体育社团的目的明确,体育社团要想在今后发展的更好,学生最首要的目的应该作为日后活动开展的重点。

调查显示:有309位四川省高校体育社团内部成员认为社团开展的活动能完全满足其活动需要,占总人数的27.3%,能基本满足的有631人,占总人数的55.8%,不能满足的有118人,占总人数的10.4%。结果显示:社团活动未能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但是还是有少数学生对于参加活动的期望值没有达到。因此,四川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综合开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表4)

2 . 4 社团活动频率和活动方式

社团成员能积极的去参加体育社团所组织的活动是社团发展效果的良好体现。通过调查(见表5),结果显示:约70.7%的四川省高校体育社团至少每个月会开展两次社团活动,其中49.2%的体育社团至少一周会组织、开展一次社团活动。但是,也有9.7%的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率相当低。在其活动的开展形式上主要以训练为主,比赛次之(见表6)。说明大多数体育社团都能定期的开展活动,但是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

2 . 5 社团设施的配备情况

体育社团由于本身的特点,对于活动所需的场地、器材的要求相对较高。通过对四川省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表7、表8可以看出多数体育社团开展活动不能得到教师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完全支持。受到学校的体育设施、财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无法对每项学生体育社团提供所需的场地和器材。

2 . 6 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

经调查发现,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由会员缴纳会费,占39.6%。社团成员都是由学生组成,大部分体育社团都会收会费,平均为每人20~30元/年,收取的会费上交给学校相关部门,开展活动时由学校返回部分供其活动使用。二是学校拨款,占29.2%。对于校园内学生的活动,学校拨款主要是对学生会组织的校内大型的、全院型的活动,而对社团日常开展活动提供的资金支持很少。社团要想争取到学校的支持,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而且即使得到支持,获取的金额也很有限,对社团活动帮助不大。三是考社会赞助,由于体育社团活动的规模小,影响力小,很难取得有关资金的赞助。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四川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主要体现在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技能等方面。现有体育社团开展项目相对集中,活动内容较为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社团开展活动频率、场地、器材、指导老师上基本能满足学生需要。其中还暴露出社团在经费获得的渠道上,学校的支持力度等诸多问题。

3.2 建议

3.2.1 规范体育社团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体育社团的管理建设,将体育社团的发展纳入学校体育工作总体规划中来,让更多的体育教师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促进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其次由于学校资源和活动场所有限,要限制盲目扩张的现象。抓住有特设和群众基础好的体育社团,为其发展提供条件。

3.2.2 提高学校对体育社团的支持力度

体育社团的发展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因此学校要为体育社团提供场地、设施保障,使体育社团有举办日常活动、进行日常训练的平台。此外,学校应适当地对体育社团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只有资金方面有了保证后,体育社团组织训练、举办大型的活动才有经费保障。

3.2.3 完善学校对社团的监督考核体制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第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对策

摘要:体育社团在高校学生体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生群体性组织。社团活动形成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纽带,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水平,推动了校内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为加速校内体育工作深化改革提供一条新思路。本文以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发展对策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新趋势和新问题。从国外高校体育发展来看,一些国外体育强国都很重视高校体育组织的建设工作,特别是高校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建设,把培养高校学生的竞争、协作、创造、组织等能力作为协会、俱乐部的主要目的[1]。高校体育也同样面临着象高等教育一样,如何适宜两种经济体制转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寻求改革和发展是高校体育的当务之急[2]。

2 我国高校建立体育社团的意义

2.1 丰富了大学生余暇生活,形成高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社团是高校社团的主体,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的载体和主体。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品牌、价值观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社团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不是通过硬性灌输,而是通过社团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关系,作用于潜移默化之中。由于活动选择的自主性,目标的指向和行为的自觉性,没有感到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社团活动形成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纽带,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水平,推动了校内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为加速校内体育工作深化改革提供一条新思路。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大都是体育课的直接“翻版”,形式简单、内容粗略,且带有强制性,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造成了学生消极参与。通过成立体育协会能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并把具有等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对学生业余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制约,充分发挥协会的导向作用。其目的是使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技术动作加以吸收、理解、运用,从而巩固教学效果使其与体育课保持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在组织管理上将单项体育协会纳入体育管理系统,使其与校内体育教育实现一体化[4]。

2.2 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能力

通过体育社团活动,突破了体育课时数的限制,学生在系统教学和自主锻炼过程中了解自己,掌握所学的各种体育技能,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再认识,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再吸收。并且还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裁判水平,较好地挖掘了学生的体育潜能。从而使整个校内体育教育的价值超出学生时代而具有终身意义。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增强,以平等为特征的学生体育社团在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发展方面的潜力要大于班级和其他学生正式组织。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对活动内容的商定、活动目的的认定,活动角色的分配,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冲突的调节及活动结果的评定,学生逐步形成与发展自己的社会能力。

2.3 适应了校园体育文化的需求

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开展业余体育活动的学生,各协会或俱乐部的成立为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竞技体育项日和现代健身项目的共同追求提供了条件。这些项目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具有集体性强,易于合作和交流的特点。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比赛,繁荣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在协会活动中学生之间精诚合作、协调,能使群体成员形成一定的规范意识和价值意识,对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培养集体荣誉感,互帮互爱的良好品德都起着积极作用,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5]。

2.4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巨大工作潜力,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每周上一次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通过协会活动延长了学生锻炼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悟和巩固课上所学的体育技术知识,并逐步达到熟练运用与掌握的目的。把体育课、课后体育活动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体化,提高了体育课教学质量。大学生体育合格达标率逐年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也逐年提高。

在全民健身的今天,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参加锻炼的人普遍感到锻炼的盲目及内容的贫乏,都希望能有懂行的人来进行指导,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的体育老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后有较多的业余时间,但他们缺乏一定的可以联系教与学的机构,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教师的闲赋与社会迫切需要体育指导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通过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形式,把校内体育教师组织起来,使社会上热衷锻炼的却缺乏指导的人得到专业指导,使业余锻炼科学化,这不仅能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对于挖掘体育教师的工作潜力也有一定的意义。

2.5 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体育动机

体育社团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借助体育专项协会的组织形式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缓解压力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主体意识。即自己选择、自主锻炼、自我评价。成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集知识、健康、娱乐、竞技及兴趣一体的多元课外体育教育,是一种有效补充手段。

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够,重智育,轻视体育的现象较为普遍,表现为体育意识、健康意识淡漠等。在校内课余时间开展体协活动,就是采用逐步诱导的方式,让参加者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体育乐趣,激发起体育兴趣,进而寓教于乐,逐渐深化其体育化的层次[6]。因此,这种体育组织形式易于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 我国高校社团的整体特征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高校社团的整体特征

3.1.1 参与的自愿性

协会活动是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一种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才能。因为是自愿参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再加上学生把协会当作自己的组织,在活动中能够比较自觉遵守纪律,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纪律性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形成友好、亲密的关系。在协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地位,都受重视,是同学们自觉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体[7]。

3.1.2 参与的自主性

协会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和辅导员只处于指导和辅导的地位。由于学生是主体,他们在商量计划、组织活动中,培养了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学生可以自己教育自己。

3.1.3 组织的灵活性

协会活动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它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考试,对学生没有心理的压力,内容可宽可窄,可多可少,富有伸缩性。在形式上,活动规模可大可小,非常灵活。各个学校可针对各自不同设施条件,根据学生的愿望开展各种协会的活动。

3.1.4 运动的经常性和持久性强

人多数学生都有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和寻求表现自我的机会,体育协会的形成可以在不断接触中产生维持小群体存在的共同思想基础。

3.1.5平等的成员关系

协会中成员不是以“专业角色”或“领导”来与他人交往,而是彼此信赖,相互尊重,以一个完整的人――有思想、有性格、有情感、有自尊的人投入群体活动中。因此,他们的活动是全体、平等、深入、全面的.。

3.2 我国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

3.2.1 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品牌社团少

由于缺乏高年级社团负责人的“传、帮、带”,低年级社团负责人对社团的建设较茫然,许多社团只继承了名号,工作缺乏继承更毋言创新,很少有品牌社团树立起来;会员规模一般只有20人,大型社团少。 3.2.2 社团活动内容单一,质量不高

缺乏专职社团管理及老师对社团发展进行具体指导,同时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视野的局限性制约社团长足的发展,约束社团发展在谋种程度上违背了高校学生社团自身发展规律。

3.2.3 社团活动经费来源少,不能提高活动质量与次数

经费不足直接制约着社团正常工作开展及活动质量,社团经费行政拨款非常有限,仅靠会费肯定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要充分吸收社会力量开展社团活动。

3.2.4社团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未能准确

把握社团育人功能发挥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结构性、层面性的差异,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新“三进”特别是社团工作的创新不能深入开展。

4 对策

4.1 推动社团品牌化发展

加强我国高校间社团管理交流,结合本校实际,健全高校社团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模式。使社团管理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发展快速化。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管理应尽快规范,完善制度化,健全体制。提高会员所占学生比率。组织出大型活动,形成特色,形成品牌,产生较大影响。

4.2 加强学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

应该引起学校对学生社团加强重视,适当的划拨活动经费,兴建活动场馆和更多的开放体育场馆。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支持。场地器材条件落后,学生活动兴趣受限,协会开展活动受限。各院校的体育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价不断上升,体育器材的价格也有明显的上涨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配备。学校的占地规模过小,致使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受到制约。场馆已无法满足来锻炼的学生的需求。统计资料表明,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

4.3 社团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体育社团社会化进程

要紧密结合社会,吸收社会资源,增强社会经验,争取必要的活动经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优劣的关键在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试想一个活动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性扶持不力的学校其体育活动的开展从何谈起。对于学生社团活动,很多学校主管部门没有经费支持,或有限的支持。体育社团办活动的原则是:“以最少的经费,办最好的活动”。社团活动经费来源有限,怎么样以有限的经费开展活动,开展有特色的活动,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是目前高校社团现状的一个重要课题。

4.4 运用激励机制提高指导老师、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承认和奖励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社团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生组织,归校学工团委管理,挂靠院团委。处在两级都管也都不管的位子,加上活动得不到经费支持。在与同级学生会、团委干部相比有较大的失落感。影响到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提高社团的地位。

4.5 增强学生运动健身意识,成立女生感兴趣的社团

在体育锻炼上女生往往是处于被动状态,除少数外人多数女生都不喜欢体育锻炼,更不用说参加体育协会了。女生在体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比较差,大部分同学只有在老师或其他指导者的带动下才会活动。

4.6 变革活动内容,以娱乐性活动为主,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传统体育社团活动内容单一,运作模式受束缚。变革教学内容,把竞技运动项目“趣味化”,降低难度,增加美感。符合时代潮流,满足学生运动欲望。教学中则注重健身知识、方法传授和项目内在诸多健身因素的挖掘。

参考文献:

[1] 郄捍列,娄 震,等.我对学生体育协会的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4).

[2] 周福贵、付安国.浅谈体育俱乐部在高校群体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1999(3)

[3] 刘笑非.浅议体育协会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J].锦州医学院学报,(6):64-65.

[4] 翟弈轩.浅析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5] 闻 扬,杜力萍.体育社团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38-40.

[6] 钱宏颖.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72-74.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第3篇

摘 要: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各高校体育社团的陆续开展,通过发放对已实施体育社团的部分江西高等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该调查包括大学生对体育社团概念、组织形式的理解,体育社团会开展哪些活动项目、学习环境如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是否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及阐述高校建设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终身体育观的养成等方面的作用),据此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创造和谐愉快的体育锻炼环境。

关键词: 体育社团 终身体育 和谐愉快

1.引言

在高校实施体育社团的活动,其目的是广泛调动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施展才能,发挥个性,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探索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与途径,它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共青团育人的有效途径;它既受到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年龄学生的欢迎,又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表现形式,对于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改善人际关系及提高运动能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华东交大,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理工大学。

2.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访谈法:走访以上各高校并找其体育社团的负责人了解他们对体育社团的认识程度及运作程序等问题。

2.2.1取样

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4份,有效回收率为92.4%

2.2.2问卷设计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问卷内容包括体育社团行为认识概念、组织形式、活动项目、学习环境、师生变化、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运动能力的提高、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等。

2.2.3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应用了计算机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体育社团基本信息调查结果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人员统计。本调查男生共计475人,其中本科236人,专科239人,女生共计449人,其中本科200人,专科249人。大一的占35%,大二的占38%,大三的占16%,大四的占11%。

3.2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行为目的和运动心境排序结果

表1数据显示,男生和女生参加体育社团运动心境的排序完全相同,排在第一的是运动时感到精力好,第二的是运动时感到紧张,第三的是运动时感到自尊感,后四位的分别是运动时感到疲劳、运动时感到愤怒、运动时感到慌乱、运动时感到忧郁。但是运动时感到精力好的只占66%,可见要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

3.3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排序结果

据回收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选择排序统计,

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看,男生排列前四位项目是篮球(27.8%)、足球(18.4%)、乒乓球(15.5%)、排球(12.1%)、合计占73.8%,女生排列在前五位的项目是:形体健美(30.4%)、篮球(14.5%)、羽毛球(13.5%)、乒乓球(11.5%)、中长跑(10.8%)、合计占80.7%,这表明男女生体育兴趣的稳定趋于明显集中,女生的兴趣稳定性略高于男生。在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大都选择有明显的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娱乐性内容,而女生先注重的是自身的形体美,再是健身性和娱乐性。

3.4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体育观念认识统计结果

学生通过参与体育社团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习惯。表2显示,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认为非常重要的首先是增进健康,其次是运动能力,改善形象,密切竞争和人际关系,认为重要的是休闲娱乐,调节情绪,还有防病治病。认为不重要的依次是追求时尚,提高刺激。由此可见,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还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

4.讨论与分析

高等院校体育社团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完善,自由选择运动项目而聚集成的体育团体。

4.1.体育社团概念的界定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爱好者自发性、自立性的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和促进学生交流而进行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组织。

学生体育俱乐部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自愿参加、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锻炼与学习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起指导作用。

4.2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地位。

它巩固了体育课的基础地位,学生可以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参与裁判工作,这样它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学校体育的发展前景更辉煌。

4.2.1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正日益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日趋成熟、能力的不断提高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2.2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

4.2.3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其次,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学生从中受益。

4.2.4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增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4.2.5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技能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而能力则是内在的活力,相较之下,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社团这样一个成员众多的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越频繁,对成员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越充分,社团组织走出校园的活动越多,成员社会化程度越高,这对于培养社团成员的适应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2.6社团促进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竞争愈来愈烈,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而在大学校园中许多体育健身类社团协会等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为学生自我锤炼意志、通过沟通敞开心灵的重要场所。

4.3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教育功能

学校体育开始向个性能力发展和终身体育过度的观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以外,还应该将人的情绪态度理想意识价值作为教育价值的取向列入教育领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实施恰好是在教育思想上强调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统一,强调所有的活动应当适合当今社会生活必要性,强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独立人格的完善有不可替代在功能。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完全是根据其兴趣爱好,健身和娱乐为目的而设置的团体,因此,他们参加活动时环境本身没有约束,加上参加活动时的群体气氛,使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更高。

5.结论与对策

5.1结论

5.1.2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其次是娱乐和消遣。

5.1.3体育社团打乱了班级和年级的界线,不同性别和专业的人互相影响互相帮助。

5.1.4球类是男的首先项目,女生则是健身操之类的为多。

5.1.5在高等院校实施体育社团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5.2对策

5.2.1确立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要着重培养学生如何锻炼,知道他们自己做自己的教练、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能自己开“运动处方”、进行自我评价,为他们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5.2.2从学生兴趣出发,加强正确引导。青少年体育社团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传授体育知识、技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且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志趣,有了志趣,才能真正献身于体育事业。

5.2.3项目设置应趋向于非竞技性体育。根据以上的调查表明,这其中大多数学生相对来说更喜欢运动量较小的休闲项目,如球类、健身操、防身术、体育舞蹈、游泳等,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多设置一些这样的项目,更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秋村.华东科研[J].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5-27.

[2]黄晨曦,殷晓霞,唐建强等.高校院校实施体育社团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研,2005(4):87-91.

[3]刘晓.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4]毛晓红.高校体育[J].高教与实践,1997(3).

[5]曾将.大学生俱乐部的开展[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1996.

[6]楚进宁.大学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王肖夼.大学生健康教育读本[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

[8]徐达.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第4篇

1.1 研究对象

泉州5所有设立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全日制本科高校,分别为: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仰恩大学、闽南理工学院,共60个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高校体育社团”“社团”等关键词的查询与搜索,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从中筛选出可参考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向泉州高校(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仰恩大学、闽南理工学院5所高的60个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社团发放调查问卷。

1.2.3 访谈法

走访了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仰恩大学、闽南理工学院5所高校,对分管体育社团的负责人及学生社团联合会(社团部)主席(部长)进行访谈了解。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l.3与Excel应用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泉州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现状分析

2.1.1 泉州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动因

泉州高校的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原因很多,其中大多数是出于强身健体等方面的生理性动因,女性参与者多是为了更好地保持体型,另外还有较多数是为了通过加入社团来结交更多的朋友,还有一些是为了在社团中获取成就感(体验乐趣、寻求竞技刺激、提高运动能力、展示自我等)。从泉州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动因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有68%的体育社团成员参加体育社团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考虑;有55.8%的体育社团成员选择人际交往,有50.5%的选择丰富生活,有51.5%选择强身健体,这是由于参加体育社团可有效扩大学生的社交范畴,还可有效的提升学生社会交际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令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变得丰富多彩,通过多样的体育活动来体验生活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另外,从调查统计中还可以看出,大学生还希望自己能够从体育社团及所参加体育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中,通过自我展示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还有少部分大学生出于提高运动能力、寻求竞技刺激、陶冶情操和在活动中缓解压力从而放松身心等。可以看出,泉州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最主要动因是出自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考虑。

2.1.2 泉州高校大学生对参与体育社团的认知

笔者对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的态度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总结,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中表示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48%以上,表示一般的占27%,表示不喜欢态度的仅占25%左右,这表明泉州高校大学生对参与体育社团的态度较为积极,而近1/4的大学生对参与体育社团的认知并不是很好,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这也许与学生们的自身运动素质、参与活动的新颖度等方面有关系。笔者通过对泉州大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在此问题上,不同性别、专业类别、年级等不同的社团成员的态度基本一致,说明大多数体育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的要求较高,社团活动内容富有新意、娱乐性休闲性较强的才能够吸引成员。也从侧面要求社团负责人及干部要集思广益、多与社团成员交流、多动脑和多创新,在保证社团活动的数量与质量的同时,改变体育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无所谓、随波逐流的态度,从而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

2.1.3 泉州高校大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体育社团项目的选择

让体育社团成员对问卷中的20个体育社团项目进行选择,按照选择人数排序前10位的体育社团项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依次为:篮球、自行车、乒乓球、轮滑、羽毛球、登山、跆拳道、网球、健美操、街舞。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多数选择有广泛大众基础、活动较普及的体育活动项目,如,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和自行车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除此之外,例如:轮滑、街舞、登山及网球等近几年新兴的体育活动项目也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些新兴的项目在校园中气氛浓厚。

男、女大学生对体育社团项目的选择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男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排在前列的篮球、足球均是对抗激烈、技术要求高、运动量大的球类项目,而且这些体育项目还具有能让参与者能够充分展示运动才能与想象力的特点。相对男生来说,女生选择的项目排在考前的则更多地体现出休闲娱乐、时尚、健身的特点。例如羽毛球、健美操、街舞及跆拳道。

2.1.4 泉州高校大学生对自己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情况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体育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整体情况来看不高。从社团活动内容看,有22.1%选择满意,有36.5%选择一般,有27.9%选择不满意,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大多为竞赛形式开展活动,这只能满足很少部分成员的需求,忽略了大部分成员的愿望需求。从活动时间看,有32.5%的体育社团成员满意目前社团的活动时间,有41.7%的体育社团成员认为社团活动时间安排的一般,有13.2%体育社团成员对目前安排的活动时间感到不满意。从活动频率看,有27.3%的体育社团成员满意目前社团的活动频率,有26.9%的体育社团成员认为社团活动频率安排的一般,有33.4%体育社团成员对目前安排的活动频率感到不满意。对于体育社团而言,保证社团一定的活动频度是最基本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平时体育课时不多,从而不能够使大学生从身心两方面共同满足对体育运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余暇时间增多,体育社团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免费提供了一个能够自主发挥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良好机会。从活动效果看,有28.0%的体育社团成员对活动效果感到满意,认同社团组织活动达到自身的需求,但有36.1%感觉一般,这一评价是体育社团需要思考及重视的部分,对成员帮助具有很大的空间,还有19.8%感到不满意,说明存在未能满足很大一部分社团成员的需求,应当多与社团成员沟通,站在社团的大高度对其进行改进。

3 结语

3 . 1 扩展体育社团的形式,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泉州高校秉承《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相关要求,积极在校园中开展相关活动,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努力提高学生们对参与体育社团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体育社团将体育文化融合在校园文化中,通过加强对社团的管理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3 . 2 加强对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保障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第5篇

前言

体育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德育、智育共同构成高等学校全面发展的教育整体。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计划中的基本课程之一,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教学形式和途径。搞好体育课教学,可以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国民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情况

(一)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具体要求;其次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我们虽然强调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这样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没有被体现或者被曲解,以至于一些高校在体育知识与技能教学中都存在着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混乱的问题。缺乏从思想到认识、从理论到实践、从结构到内容等整体突破。一种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的仍然是被动的接受和狭小的思维空间;一种是曲解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表现在片面的强调学生的喜好和个性需求,学生玩美了就可以,忽略了健康的要求,忘记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缺乏对运动教学的本质、价值、内容和终身体育需要、健康理念等的深入认识,使教学活动大多停留在追求形式的层面,难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

(二)教师课堂言行不规范,自我要求不严格。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不良行为有:聊天、中途离开、接听手机。归纳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身教”失去了示范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另外,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缺乏严格与严谨。通过多项选择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在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运动前的准备和运动后的整理放松活动与练习数量与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面貌和课堂纪律与秩序要求不严;缺乏安全教学和考勤管理;基本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不明确。

(三)教学考评缺乏科学性。

教学评价,作为保证教学效果客观检验的具体方法、手段和标准,是客观的和必要的。一些高校现行体育教学中的理论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体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情况;运动技能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状况。这种过于直观的教学考评,对缺乏运动天赋,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十分不利,忽略了过程评价,其根源在于对考评的实质认识不足。教学评价的实质是为了引导和促进教学,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目标。

二、体育教材

(一)体育教材形式单一。

高校体育教材,学生接触到的基本上只有教科书,对学生是否喜欢音像、网络多媒体教材的调查中,有78.9%的学生选择喜欢,20.2%选择无所谓,只有0.9%的学生选择不喜欢。

(二)教材考核标准失真。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认为体育课考核能否全面反映本人真实能力的回答中,41.6%的学生认为“能”,6.2%的学生“不清楚”,52.2%的学生认为“不能”。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体育课考核基本上都是按照本校制定的标准进行,在考核内容方面,大多包括技术考核、理论考核、平时表现、课外锻炼等,至于学生进步幅度的评价则很少涉及,只采用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形成性评价。

(三)教材对促进教学的实效性低,针对对象不明确。

在调查中,问及学生一个学期是否学习或翻看体育教材,77.4%的学生从来不看,15.5%的学生偶尔翻看,只有7.1%经常翻看。63.7%的教师认为体育教材没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编写。

三、体育设备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各学校的体育维持经费平均为16.8万元,最多的学校为35万元,最少的是7万元。学校对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方面,15%的领导选择了投入充足,30%选择了基本满足,55%认为是欠缺,23.7%的教师选择了不能保证。从以上对领导和教师的调查结果中看出,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工作者认为学校对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太少,给体育教学部门的运转和教学开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场馆扩建以及器材设施的增加滞后于学校在校生的增长,不能满足学生观念的变化和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

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观念和态度,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追求个性化发展。在对学生进行的一项关于“你是否会根据体育场馆设施的情况选择体育课项目”的调查显示:76%学生选择会,选择不一定和不会的分别只有19%和15%。而在对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满意度调查中,有超过65.9%的学生对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体育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已经给体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是教师师德的缺失和教学能力差等,外部因素主要是教学评价不合理等。

学校体育是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建议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应以健身性项目和技能性项目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上加大选修课所占比重,同时筹划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兼顾“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个方面;此外,更应该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另外,高校体育教学要尽快完成由“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的思想转变,体育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为大学生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健身知识和技能,使其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瑜伽社团;现状;调查与分析

瑜伽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运动方式,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而瑜伽社团符合人们健康需要。高校瑜伽社团是有相同瑜伽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为实现学生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瑜伽活动,面向全校学生自愿参加的专业性、非盈利性的学生组织。目前,瑜伽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力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拓展的重要舞台。因此,完善高校瑜伽社团的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是关系到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开展现况调查

(一)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成立情况调查

通过对长春市6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有4所高校设立了瑜伽社团,分别是:吉林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建筑学院、吉林艺术学院。部分高校应加强对社团的建立与推广,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宣传情况调查

通过表1可以看出,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宣传手段单一,主要是依靠校园海报进行宣传,相对来说网络和校园广播是最佳的宣传手段,校园广播能够快速、直接的让学生收到最新的消息,网络能够覆盖面更广的让学生知道最新消息,在瑜伽社团宣传过程中,要结合多种方式及宣传,让消息能够直接、快速、广泛的传播到学生中去。

(三)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活动情况调查

通过表2可以看出,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的活动方式不完善,高校瑜伽社团可以试着进行校内瑜伽比赛、瑜伽表演,这样扩大瑜伽在本校的影响力,同时积极组织不同学校间的瑜伽比赛,通过比赛提高本校瑜伽实力,高校瑜伽社团活动的单一会直接影响后续纳新工作,也会影响现有瑜伽成员的去留。

(四)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教师指导情况调查

通过表3可以看出,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指导教师的从业年限较低,瑜伽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持有率低,这需要加大有经验瑜伽教师的引入,或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瑜伽教师的素质,提高瑜伽社团指导教师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持有率。

二、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开展进行分析

(一)加强高校领导重视

调查长春市6所高校发现,建立瑜伽社团的高校在宣传途径、活动内容和教师水平上都存在不足,这需要加强高校领导重视,来不断提高瑜伽社团的发展水平,学校领导的重视会极大的促进瑜伽社团的发展,学校管理部门可以从学生会和团委中选出优秀的教师协助瑜伽社团的管理,逐步完善社团的宏观管理,体育管理部门鼓励和支持学校的瑜伽教师参与到瑜伽社团中,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瑜伽老师参加培训和教学交流,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知识水平。以此努力为学生瑜伽社团建设,创造良好、宽松、和谐的环境。

(二)加强瑜伽社团宣传力度

加强瑜伽社团的宣传力度,可尝试在高校瑜伽社团中制定定期的宣传计划,如制作宣传视频,瑜伽知识宣讲,开展校内比赛等手段,在校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即响应了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和高校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号召,又促进了高校瑜伽社团的开展,为扩大高校瑜伽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和瑜伽社团的辐射范围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拓展瑜伽社团活动内容

拓展丰富的高校瑜伽社团活动内容,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内容单一就会使学生远离瑜伽社团。高校瑜伽社团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活动内容,活动内容要具有多样化,又要具有实效性,主动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性质高雅的瑜伽社团活动,不断的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瑜伽社团的覆盖面和学生参与度。

(四)加强瑜伽社团指导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目前长春市的瑜伽社团发展时间不长,理论和技术体系都不完善,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指导教师持有专业等级证书低,教学年限低,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教师需要进一步参加瑜伽社团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加强学校间的教师交流,取长补短互相提高。

总结:

(一)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具有一定普及度,但仍需进一步推广和重视。

(二)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校内外宣传力度不足,影响力具有局限性,造成高校学生对瑜伽的认识度低。

(三) 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活动内容匮乏,对学生吸引力欠佳。

(四) 长春市高校瑜伽社团指导教师多数没有取得专业等级培训,并且指导教师教学年限低,整体业务水平不高。

参考文献:

[1] 王先江.大学生社团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30-31.

[2] 赵倩.大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湘潮(下半月),2013,(02):11-12.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第7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的湖北省部分高校体育社团成员共计800人 (其中男454人, 女346人) , 调查对象的年龄为21、4±3。

2. 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知网、维普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查阅2000年以来国内公开体育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做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724份, 回收率为90.5%;有效问卷698份, 有效回收率为87.2%。数理统计法:应用EXCEL软件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建立数据文件并进行数据处理, 得出相关结论。

二、大学生体育社团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1. 大学生体育社团每周参加锻炼频率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 大学生体育社团成员有637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88%都在三次以上, 仅有很少的成员每周锻炼还停留在一到两次, 仅占调查样本的12%, 从这一点可以说明我国的大学生体育社团均已经养成或者正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具有很强的主管锻炼的健身意识。

2. 大学生体育社团参加锻炼时间分析。

从表2我们不难看出, 大学生体育社团成员每周参与社团锻炼的时间多集中在周末时间, 有一半的社团成员会选择在周末参加社团举行的活动, 而平时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则多集中在平时的下午时间, 这一点比较符合大学生的生活习惯, 平时由于学习紧张, 课业压力繁重而疏于参与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及体育锻炼。因此,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时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双休日以及下午的时间。

3. 大学生体育社团锻炼持续时间分析。

表3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生体育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多数都集中在一个小时以上, 有207人, 占样本总量的57.1%。这一点与王步2008年“对江苏高校体育社团体育行为的调查”结果比较一致。尽管也有部分成员每次运动时间是一个小时以内, 但在无突发事情或者体力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 大家都倾向于至活动结束为止, 与社团成员一起进行运动和锻炼是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内在纽带, 也是我国体育社团的共同属性, 这一点已经在前人研究中被广泛认同, 大家都比较一致认为大学生体育社团具有明显的促进成员间的交往、提升成员的运动水平以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实际意义。

4. 大学生体育社团每次锻炼强度分析。

对大学生体育社团成员参加锻炼的强度分析发现, 多数人比较喜欢中等强度, 身体感觉为中等出汗, 只有部分身体较差和部分女成员会选择微微出汗, 选择大汗淋漓的成员比例能占总体的26.2%。这部分成员多为社团中技术和体力较好的成员。目前, 我国大学生体育社团虽然是自发组成的, 但多为具有相同爱好, 是这些成员的共性, 因此当面临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时, 社团成员是乐此不疲的。

5. 大学生体育社团外出锻炼交通方式分析。

如表5所示, 大学生体育社团成员外出参加社团活动首选交通工具集中在自行车和公交车各占32.6%和35.6%。也有部分成员会视锻炼地点的远近选择徒步, 有条件的会打出租。而开私家车的更是凤毛麟角了。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质量的与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 主要表现在社团成员参与锻炼的时间多集中在周末和工作日的下午, 而且频率相对比较高;每次锻炼参与的时间较长, 以一小时以上为主;参与锻炼的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身体感觉中等出汗和大汗淋漓为主;社团锻炼的出行方式多采取骑单车和乘坐公交为主。

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鲜明的教育意义与功能, [2]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高校的广大体育管理者以及相关教育人员对大学生体育社团足够重视和支持, 以使其沿着正确有序方向发展, 为学校体育教育和高校体育文化更好服务。为此建议:

1. 从大学生体育社团成员参与体育锻炼的特征来看, 大学生体育社团成员绝大多数 (88%) 均符合我国体育人口的特征, 即“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 (含3次) 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3]因此, 发展和壮大体育社团是直接的为全民健身服务, 为扩大我国体育人口规模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体育社团管理者和引导者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提供更多的有效的措施以及政策支持, 使我们的校园体育事业发展向多元化迈进。

2.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丰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推动校园内全民健身运动实施的一支重要力量, 是大学体育组织结构中的生力军。建议每支大学生体育社团应逐步完善组织结构, 建立建全规章制度,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项目开展上应灵活多样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 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加。

3. 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发展中急需体育理论知识作指导, 并且经费来源应多元化。建议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重点扶持一批有着较好群众基础的大学生体育社团, 同时大学生体育社团自身也要引入良好的市场机制, 达到以点代面的效应, 最终促进体育社团健康发展推进我国大学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步.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相关性研究与分析——对江苏省10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

[2]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5) .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第8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机电专科、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等新乡市五所高校女生体育锻炼情况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各个学校1-4年级女生进行调查。

1.2、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法。

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 设计有关体育社团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问卷, 问卷的设计严格按照问卷设计原则, 对问卷进行重测法检验问卷信度, 先后对河南师范大学部分专家和女生发放问卷两次, 时间间隔两周, 测得问卷肯德尔系数R为0.87, 大于0, 861, 问卷有较高信度, 通过到新乡市五大高校实地发放调查问卷, 对高校社团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数据统计法。

现场采访法。在活动现场, 或其他场合对参加体育社团的高校女生和未参加的女生进行访谈, 对各高校体育管理者和各院系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和女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锻炼情况。

2、体育社团开展的现状

2.1、学校管理观念、管理手段滞后

学校对社团作用认识高度不够, 只是作为学校的一小部分进行管理, 没真正意义上把社团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充分肯定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的独特作用, 对社团长远发展, 深度发展指导不足。

2.2、社团指导老师和社团联系不紧密

社团配备的指导老师大都是社团挂靠学院的在职教授, 这些社团直接受挂靠院系的领导, 由于这些在职教授的教务比较繁忙, 在院里的一些工作比较多, 没有精力分出来去管理指导这些社团, 实际上就失去了指导老师特有的作用, 社团发展缺乏指导性理论, 只能任其发展。

2.3、社团在长远发展上考虑不足

每一届新会长上任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组织社团活动, 在社团管理上也是按自己想法进行。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和制度, 在遴选下一届理事会成员时也是按照各个部门成员的意见, 没有遴选接班人的具体条款, 无论是在组织社团活动还是社团管理上没有一定的传承性, 缺乏对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虑。

2.4、社在团活动过于简单, 缺乏吸引力

社团在开展活动时策划不周, 没有充分考虑到参与活动的同学的需求, 只是按部就班的复制上一年活动, 缺乏创新。组织活动简单, 缺乏吸引力, 活动内容局限性很大, 活动参与的同学非常少, 这样就失去了社团原本的意义。

3、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 挂靠在校团委下受学校支持比较大的社团, 受老师指导, 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有序, 社团组织活动趋于规范化, 模式化。开展活动思路开阔, 不断创新。活动组织更人性化, 多样化。接近时代潮流, 符合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

挂靠在院或同学们自发组织的社团, 由于受学校支持力度小, 开展活动资金较少, 规模不大, 活动开展不够顺利科学, 导致活动影响力较小。达不到活动策划目的。

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社团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必须要加大对社团的支持力度。学校体育社团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做好宣传和管理工作, 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同时, 根据女生生理因素开展一些适合女生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或体育活动。对一些女生害羞缺乏勇气等, 要采取鼓励的措施, 尽可能的让体育活动覆盖大多数女生, 进而使之与高校共同承担起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任。

摘要:通过新乡市高校体育社团女生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 对体育社团开展状况进行研究, 从社团开展活动形式、项目、场地设施、运动器材、教练员等方面进行调查, 旨在了解体育社团客观存在的问题, 为各大高校体育社团改革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女生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吕艳男.体育社团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03) .

[2]姚洪章.谈大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11, (03) .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第9篇

1.1 聊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类别情况

据调查, 聊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的种类中武术协会, 阳光网球协会, 跆拳道协会规模分别为第一, 第二, 第三。该校体育社团中球类较多, 而田径类较少。

聊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种类趋向于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运动, 因此, 社团种类的种类和规模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1.2 聊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基本情况

聊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 年级中随着年级的增长, 社团人数逐渐减少。根据调查体育社团组成大多数都是男生, 很多体育社团几乎都没有女生关注, 这导致体育社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不能满足女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1.3 聊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经费来源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 聊城大学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大多来自于会员缴纳经费, 有23个, 校方提供有5个, 社会赞助有2个, 其他占2个。校方赞助和社会赞助太少了, 应该扩大经费来源的渠道。

1.4 聊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宣传方式的情况

每个社团都采用找新的方式, 前三名的是招新, 校园广播, 和报刊。网络和传单较少, 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就该校的宣传方式来看, 多数是招新, 挂横幅, 多数是针对新生, 因此, 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多使用网络等形式宣传。

1.5 教师指导体育社团活动的情况

教师经常指导并积极参与的有27人, 参与指导活动现场参加不够的18人, 只指导活动没有现场参加的45人, 都没有的有90人。从中可知道教师参与指导和现场参与不够。

1.6 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情况

据调查显示, 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中丰富课余生活缓解压力占75人, 为37.5%。兴趣爱好占64人, 为32%。随便参加消磨时间占24人, 为12%。扩大交际圈占37人, 为18.5%。丰富课余生活缓解压力占绝大多数。

1.7 聊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的场地设施情况

利用访谈法得知到:该校很多社团场地没有固定, 不能满足活动的需要。例如:羽毛球场馆、乒乓球场馆、网球场馆、篮球场馆等按时间需要收费。虽然很多场地设施正在完善, 但是相对于日益壮大的社团来说还是不能满足。

2 聊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的影响因素

2.1 社团的评估体系因素

对体育社团进行有效的评估不仅为社团管理机构管理社团提供依据, 还能帮助社团负责人发现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做到及时发现纠正, 能够为社团发展指明方向。因为社团是学生自己组织的, 学生始终是社团的主人, 学生对社团管理人员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 但在实际中社团成员很难对社团进行定期的评估。

2.2 重视程度因素

学校和学生对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 影响了活动经费的投入情况, 影响了场馆建设情况, 影响了社团发展进步状况, 目前看来, 该校虽然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 并积极鼓励社团发挥其重要作用, 但在经费落实等方面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应当引起负责人的重视, 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2.3 制度因素

体育社团也应当拥有自身的规章制度, 比如建立激励机制, 评优体系, 这样可以激发成员的竞争意识, 促进各社团加强自身建设。虽然都有, 但是在落实上还不够。

2.4 经济因素

体育社团受场地的影响很大, 因此体育社团只有先拥有一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才能保证体育社团稳定持续的发展。该校经费多数是来源于学生缴纳, 然而学生缴纳经费条件有限, 会费也就有限, 因此, 经费因素是社团发展的基础。

2.5 人员因素

社团的正常运作需要一定的成员结合在一起, 按职能分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影响社团发展的人员因素主要表现在: (1) 社团成员; (2) 社团管理人员; (3) 社团指导老师。但在该校实际情况中, 社团会员和社团管理人员流动量过大。社团会员随着年级变化较大, 社团管理人员多由高年级负责, 但担任的时间很短, 甚至蔑视社团的特色, 更别说开展好工作了。有的指导老师指导很多社团导致指导能力不够。这样就导致了社团不能完善发展。

3 聊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对策

3.1 明确管理目标, 把好审查工作

学校管理学生体育社团的主管部门, 要明确管理目标, 要加强管理和培养体育社团, 不能放纵不管。学校管理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 要明确管理目标, 要严格管理和培育体育社团, 不能放任不管。严格的管理和培育能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 提高社团的活动水平, 促进社团活动开展的丰富性、多样性, 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多层次需要, 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 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2 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建立激励机制

既然是完善, 必须建立在改善的基础上那么就必须进行低成本管理, 在低成本管理的范畴里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维持和改进。首先规章制度是约束性强制性公平性的内容, 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到各方, 提取成员的优缺点, 缺点制约, 优点奖励, 做到奖惩并置。还有, 如果是专业性规章制度则需要相关认定实施。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参与动机更加激烈, 才更有利于社团的发展。

3.3 提高体育社团的干部素质

体育社团的干部是体育社团的核心, 在体育社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干部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社会交际能力的强弱对体育社团的发展有很大地影响。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对干部的培育与指导, 提高干部素质近而发展体育社团。

3.4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应给体育社团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 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保障和支持。同时, 鼓励学生体育社团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寻找社会支持和赞助, 利用社会这个具有丰富资源的条件, 充实体育社团活动的内容, 通过开展一些有意思的活动, 从而达到教育学生、服务社会的目的。

3.5 加强对社团的重视和指导管理

毋庸置疑, 社团在高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养, 建立科学的社团负责人选拔任用制度。提高社团负责人在社团成员中的权威, 增强社团的凝聚力。依据社团特色建立健全社团管理制度, 促进社团运行机制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加强社团成员与指导老师的交流与沟通。由于学生体育社团的运动水平、管理水平有限, 整个活动水平显得有限, 需要学校各部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 为体育社团活动提供所需场地和经费, 鼓励体育社团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赵化斌, 王洋, 胡鹏.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研究综述[J].科技视界, 2014 (8) :128.

[2]颜小燕, 王奇.皖南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现状与制约瓶颈[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8 (4) :87-91.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第10篇

1 消费支出状况

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成员的消费支出情况会因处在不同的校园环境中而改变, 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也呈现出不同。那么江西这五所高校体育社团成员的体育消费状况有何不同呢?针对这个问题, 本论文进行了调查分析, 数据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 在“100元以下”这个消费金额内江西师范大学的体育社团组织成员的消费明显高于其它四所学校;在“101至300”这个区间内赣江学院学生选择的比重是最高的;值得注意的是, 除了南昌大学, 其他四所学校体育社团组织成员在体育方面的年消费支出都在500元以下, 而南昌大学的消费选择“501至700元”的频率明显超过其他四所高校。江西师范大学体育社团成员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水平非常不平衡, 在“100元以下”和“701元以上”这两个区间内的消费选择频率都很高, 占了总比重的将近70%, 整个消费状况呈现“U”字型分部。大部分的学生消费水平不高, 但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消费水平却较高, 在700元以上。从各校的消费水平情况看, 江西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成员的消费水平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但从总的分布状况看, 大学生们的消费水平与价格之间还是成反比关系的, 而且消费水平偏低, 在“100元以下”占了24.9%, “701元以上”这占了13%。

2 消费结构状况

本论文从实用性消费和精神性消费两大方面来研究江西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消费结构倾向。 (见表2)

单项平均值=总统计人数/项目总数=679/9=75.4

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数/单项平均值

从五所学校体育社团成员消费倾向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们对购买运动鞋和服装、购买运动器材以及购买体育杂志报刊的投入比较大, 平均选择系数都超过了1, 而这排列在前三位的消费方式中既包括了实用性消费也涵盖了精神性体育消费, 同时也说明体育社团成员的消费倾向是多方面的, 但精神性体育消费的比重还较小, 偏向于实用性消费。这是整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现象, 体育消费也渐渐从以实用性消费为主过渡到更加注重精神性消费上来。我们注意到, 大学生们为了提高自身的某项运动技能, 已经有了一部分的同学愿意参加专项培训, 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加正确的理解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而这个选项的平均选择系数也达到了0.5。

3 资金来源状况

会费、活动报名费、校内企业赞助是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资金的最主要来源。

单项平均值=总统计人数/项目总数=92/7=13.1

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数/单项平均值

从表3可以看出, 平均系数大于1的有三个因素, 分别是会费、活动报名费和校内企业赞助。

“会费”是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经济来源的最主要渠道, 平均选择系数达到了2.4。“活动报名费”处于第二的位置, 选择系数为1.8。“校内企业赞助”排在第三, 平均选择系数为1.1。这说明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主要还是靠社团自身的力量筹集到的资金, 校内有关部门对社团的支持非常有限。

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资金来源途径主要来自成员缴纳的会费和组织活动的报名费, 还有校内企业的赞助也是比较大的来源。成员的消费水平每个学校都有所差异, 表现复杂多样。成员们的消费倾向是多方面的, 包括实用性的和精神性的, 种类繁多, 但其中购买运动鞋和服装还是大学生体育社团成员的首要消费方向, 而且精神消费的观念还不是很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体系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 江西省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校体育工作包括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课余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的提高, 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所以高等院校把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证学生有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生活。充分地调查了解大学生体育社团消费情况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良好有序的发展, 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可行的消费指导, 这对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观念, 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和实行素质教育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社团,体育消费,江西省

参考文献

[1]许促槐.体育社团实体化初探[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第11篇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教师健身现状

0引言

陕西省高校众多,高校教师群体在社会中影响力很大。他们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思想等对其他人群具有很强的示范、渗透和辐射作用。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他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不仅有助于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且对推进西部开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从代表陕西省不同经济地域的延安、西安、汉中三地区中的12所高校(重点院校3所,普通及地方院校8所,民办院校1所)随机抽样不同专业教师(不舍体育教师)60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教师300人,女教师300人,年龄21~59岁。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家和陕西省的有关全民健身工作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30余篇(部),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调查问卷,经有关专家鉴定后确定调查内容。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2份,男297人,女285人,有效回收率97%。

1.2.3数理统计法对收回有效问卷的各项数据运用SPS$10 O软件进行了统计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陕西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显示,对体育活动“很喜欢”和“喜欢”的教师人数高达72.3%,不喜欢体育活动的人数只占4.9%。这说明陕西省高校教师对体育健身活动有较大的亲和力,有较高的主观认识和积极性。

2.2陕西省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从调查结果看,陕西省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为28.2%,低于全国1996年体育人口34.1%的平均数。从性别看,男教师为32.3%,女教师为23.9%;从年龄分组看,青年组(35岁以下)为36.1%,中年组(36~45岁)为161%,老年组(46~60岁)为36.8%。体育人口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男高女低”。

2.3陕西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目的与动机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高校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目的与动机中选率依次是强健身体(30.8%)、防治疾病(17_4%)、调节精神(16.8%)等。可以看出,他们对体育健身活动最本质的健身功能认知程度较高,与此同时,对体育的养生、健心功能有一定的认识,锻炼目的与动机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2.4陕西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项目调查显示,陕西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呈现选择的多样性。大体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以养生祛病为主的活动项目(跑步、散步、效游、武术、棋牌);一类是以健身娱乐为主的对抗性球类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足排球),而且第一类项目的选择率高于第二类项目,由此看出,更多的教师把体育健身活动当作修身养性的手段。

2.5陕西省高校教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次数与时间调查结果表明,能够坚持每天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只占2.2%,每周3次以上的占15.1%,每周2-3次的占25.1%,每周一次的占35.2%,偶尔参加活动的占17%,另外有5 3%的教师一周基本上不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教师有45.1%的人每次在30min以上,54.9%的人在30min以内。可以看出,陕西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强度和次数明显不足,表现出知、信、行不统一性特征。

2.6陕西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形式调查结果可见,个人单独活动、与朋友自由组合活动、与家人一起活动是陕西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反映出他们参与健身活动的自主性很强,注意发展个性,促进感情交流和协调人际关系。

2.7陕西省高校教师参与健身活动场所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高校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场所主要是以学校公共体育场、马路等非收费性场所为主,对收费性场所选择较低。说明了目前他们选择活动场所的低消费倾向,以简单、方便为选择初衷。

2.8影响陕西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没有锻炼习惯是影响陕西省高校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工作忙、无人指导、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他们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这从另外一面说明了相关部门对他们的宣传、支持、引导不够,亟待改进。

3主要结论

3.1陕西雀高校教师对体育健身活动的总体认知程度较高,参与意识较强,这是多年来高校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结果。

3.2陕西省高校教师对体育活动的价值取以健身为主,活动内容多为养生祛病项目;活动次数和强度明显不足,运动能力总体平均值很低。

3.3陕西省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偏低,女教师及中年组教师是影响体育人口生成的主要因素。

3.4陕西省高校教师体育活动多以自发为主,缺乏引导和指导i活动场地主要是学校公共体育场、马路等非收费性场所;没有锻炼习惯,工作忙等是影响他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

4建议

4.1继续加强对陕西省高校教师正确健身观念和终身健康理念的宣传,广泛推广科学健身知识,健身手段和健身方法。

4.2陕西省高校教师应将锻炼的强烈欲望表现在实际行动上。转变为了健康而锻炼的观念成为在健康的时候就开始锻炼的观念,这样才不至于在失去健康后才想到锻炼。

4.3女教师及中年教师应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各高校及相关部门应重视对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宣传、组织和引导。

山东省高校教职工体育社团调查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教职工,体育社团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需求、行为呈现多样化。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如何满足人的多元需求,作为惟一的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政府则无法满足这些数目巨大、种类繁多的需要。事实证明,社团在有效地满足社会多元化要求,支持社会多元格局方面有着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利益或要求的人组织起来,并以组织的身份维护他们的利益。人们在体育上需求的多样性,催生了体育社团的产生。因此,我们在山东省抽取了11 所高校,对他们的教职工体育社团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找出高校中教职工体育社团的特点,运行的规律,运行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其他高校教职工体育社团的设立、运行提供经验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山东省高校中的教工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 抽取了山东省不同地域的11 所本科院校为研究样本,这11 所高校是:曲阜市的曲阜师范大学,泰安市的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泰山学院,济南市的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市的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淄博市的山东理工大学,济宁市的济宁医学院和德州市的德州学院。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及调查问卷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设计了山东省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表。首先对山东省境内的23 所高校的工会进行了电话访谈,了解到有体育社团的高校共11 所。向11所高校的工会发放11 份调查问卷,回收11 份。对有教职工体育社团的11 所高校进行了针对各个社团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4 份,回收59 份,回收率92.2%;有效问卷53 份,有效率89.8%。

效度检验: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将问卷呈送6 位社会体育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价。由专家组对问卷效度评价的结果可知,问卷的有效性得到认可。

信度检验:问卷采用再测法,即测量———再测量法,求两次相关系数。第二次与第一次相隔10-15 天,第二次问卷填答人数为12人。第二次发放问卷的填答问卷对象为第一次测量中抽出的人员。将此12 人前后两次问卷数据用处理软件SPSS 12.0 进行统计处理,相关系数为0.85,P<0.0l,说明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符合社会学调查的要求。

(2)访谈法。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与问卷的部分填答者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体育社团的看法与态度,了解社团的运行情况。

(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用处理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社团的管理机构

调查显示,53 个教职工体育社团中, 没有正式注册的社团组织,全部挂靠在工会,没有法人,没有到民政部门注册,距离正式的社团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具有草根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特征。通过访谈得知:高校社团的成立,既非备案制也非审批制,而是由对某项目感兴趣的部门领导与工会协商成立,成立的条件主要有三条:一定的群众基础,场地设施条件,有牵头的某个部门领导。可以认为校工会是体育社团管理、指导单位。

2.2、体育社团组织结构

53 个社团均设有主席一名,副主席若干,及秘书长等职位,主席全部是校内的中层领导,10 个社团还设有名誉主席一职,其中有8 个社团的名誉主席由校级领导担任。53 个社团中秘书长一职,各级领导占45 人,教师身份只有8 人。所有社团都有完备的组织架构,类似于政府组织,通过访谈得知,担任各个职位的人选不是由社团内部选举产生,而是由社团成立前由工会、相关领导和骨干成员协商决定,各个职位人选都是对本项目感兴趣的各级领导担任,体育社团组织领导具有官员化的特征。

2.3、体育社团的种类

11 所学校的53 个社团中,体育项目达到了11 个。按照社团项目排序:羽毛球9 个,乒乓球8 个,篮球7 个,棋类5 个,钓鱼4 个,游泳4 个,网球4 个,排球4 个,登山3 个,保龄球3 个,足球2 个。社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项目的多样化体现了体育社团的意义所在,单一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不能满足教工活动需求的情况下,多元化的需求催生了体育社团的多样化, 体育社团呈现多样化特征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2.4、体育社团活动经费的来源

体育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体育社团的运作也是如此,通过调查发现,在53 个社团中,每年都有经费的投入,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有四部分组成:来自工会的拨款(52.1%)、挂靠单位包括主席和副主席单位的拨款(27.8%)、企业赞助(11.7%)、会员会费(8.4%)。会费的主要用途:比赛奖品、器材装备、场地费等。工会的拨款和主席单位的拨款,都是由校财政条块分割不同部分,也就是说79.9%的资金由学校承担, 体育社团活动资金在学校财政占主导的形态下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2.5、体育社团活动频率与组织形式

活动频率是指社团在一定时期内开展活动的次数。 调查发现53 个社团中每年开展一次活动的有5 个占9.4%,每学期开展1-3次活动的有14 个占26.4% , 每月开展一次活动的有12 个占22.6%,每周开展一次活动的8 个,占15.1%,每周开展两次以上的有14 个占26.4%。通过访谈得知,每年开展一次活动的体育社团和每学期开展1-3 次活动的体育社团主要通过比赛的形式来组织活动,很多比赛是在工会的安排下举行的,比赛不分层级,是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比赛,除此之外社团的活动较少。其他活动频率较高的体育社团在为工会举报比赛之外还有社团本身举行的其他活动。由工会提供资金支持,由社团承办比赛的模式是社团活动的主要方式, 是实现工会对社团举办比赛这种公共服务的一种购买方式。但是社团活动与工会活动的一体化造成了社团活动的竞赛化.而竞赛是与锦标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是对胜利者的一种褒奖.而对失败者是一种打击,对于调动教工的参与社团的积极性是不利的,抑制了一部分技术水平较差的教工加入社团的积极性。 真正的社团应该为会员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本项目的活动, 而不是比赛。

每年开展一次活动的体育社团和每学期开展1-3 次活动的社团,共19 个占到总数的35.8%,这种社团对于项目的发展意义较小,主要是为工会的比赛提供技术支持和为比赛服务,失去了成立社团的意义。总体来看,体育社团各种活动有比赛化的倾向。

2.6、体育社团对外交流情况

有8 个社团与兄弟高校和地方单位曾有不定期的交流, 有13个社团曾与本校学生社团有交流活动,其他社团对外交流极少。对外交流是对外沟通、提高技术水平和社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的社团有固步自封、壁垒化的倾向。

2.7、体育社团的规模

社团间会员人数差异较大, 调查显示50 人以上的社团有12个,50 人-20 人的社团有24 个,20 人以下的社团有17 个,其中有羽毛球、 乒乓球项目是参加人数较多的社团, 项目的冷热程度不同,造成了体育社团的规模悬殊较大。

2.8、体育社团会员参加活动情况

调查显示在每周开展两次以上活动的14 个社团中, 有23%的会员能平均每周参加一次活动,46%的会员平均每月参加1-2 次活动,31%的很少参加活动。虽然部分体育社团登记会员众多,但在实际活动中,参加活动的较少,影响了社团活动的开展。

3、结论

高校教职工体育社团是实现教职工体育多元需求的一种方式,是高校体育管理部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高校教职工体育社团表现出以下特征:(1)社团指导管理的工会化。社团的主管部门全部为本校工会, 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 没有法人代表。社团呈现出草根性体育组织的特征;(2)体育社团组织领导具有官员化的特征,社团主要职务多由各级领导担任,社团也具有了类似政府的官僚体制;(3)体育社团项目种类达到11 个,类型的多样化比较明显,能有效的满足教工体育多元化的需求;(4)随着我国经济类型的多元化、人们生活的富足、思想的逐步开放,对体育的投入也呈现多元化,社团经费来源也呈现多样化;(5)高校中体育社团有为工会提供服务的特征。 很多社团仅仅是为教职工的单项比赛提供服务的组织,而缺少自己社团的自主活动,使得社团活动竞赛化;(6)社团活动的低频率,社团成员的低参与率,说明教职工主动参与意识还比较淡漠;(7) 影响体育社团活动的主要因素有:学校领导的参与、志愿者的参与和社团积极分子的参与。

山东省高校的体育社团还处在起步阶段, 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教职工在体育方面的多元需求,较之单纯由工会提供“单位体育”的纯“单位”时代有了一定的进步。现有社团资金主要来源的财政性,管理的领导性以及工会对于高校体育的保护性,它解决了社团的合法性问题,保护了社团的存在,也隔绝了社团对外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团活动的开展,与法律规定的社团要求相比,现有的社团都没有达到注册要求。

高校以其独有的体育场馆、师资优势,以及教职工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最容易开展体育活动的地方; 中国有句俗语 “穷文富武”,指的就是人只有在衣食无忧的相对富裕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活动的消耗在有很好的生活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补充,在高校教职工中,没有贫困人口的存在,为从事体育活动提供了人员保证;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设施,高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必定修建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来满足教学之需, 这同样为教职工的体育活动提供了场地; 而教职工普遍来看都是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大都接受过较为正规的体育教育,对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这为教职工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人员保障;高校中都会有体育教师的存在,他们都是体育活动的专家,能保证对教职工体育活动的指导。这些有利条件为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为高校教职工体育社团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高校体育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有别于社会体育社团的特点, 高校人员的构成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体育社团在高校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

[2]杨辉,宋燕福.高校教工文体协会建设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

上一篇:影视合成下一篇:植物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