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

2024-07-21

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精选4篇)

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 第1篇

1 诊断

启动MV≥24 h后发生的感染性肺炎, 停用MV, 拔除人工气道后48 h内出现发热、脓性痰, 或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涂片染色可见细菌;外周白细胞总数升高大于10×109/L, 或较原先增加25%;肺动脉氧分压差升高;胸部X线提示肺部出现新的或进展中的浸润病灶;气管吸出物定量培养阳性, 菌落计数大于106/m L;痰培养细菌检验, 低倍镜视野下白细胞>25个, 鳞状上皮细胞<10个[6], 符合诊断标准者可诊断为VAP。

2 VAP发生的相关因素

2.1 VAP发病的危险因素

2.1.1 宿主因素

机体的防御功能及免疫力下降, 患者高龄 (>70岁) , 有慢性严重肺部疾病, 曾应用大量激素, 住院时间长 (>1个月) , 并且留置胃管, 抑或机械通气 (时间长, 频繁更换呼吸机接头插管, 机械通气患者仰卧位) 等[7]。

2.1.2 环境因素

医院环境中病原菌多, 且浓度高, 特别是重症病房中危重患者多, 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故细菌的耐药程度也十分严重。临床上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较差, 董丽叶[8]报道医务人员手的细菌超标率高达70%。在日常工作中, 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 研究发现[9], 护士在为患者做气管吸引时手上沾到的细菌可达108 cfu/cm2, 极易发生交叉感染。

2.1.3 人工气道的建立

易增加气道细菌寄殖和感染, 破坏黏膜的免疫屏障, 削弱纤毛运动和咳嗽反射, 降低了防御功能, 使患者更加脆弱, 易于感染[10]。同时下呼吸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 加之口咽部细菌可经管道的管壁直接向下蔓延至支气管和肺部, 机械通气刺激后产生的分泌物又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定植, 从而成为了细菌的储存库。吸痰等侵入性操作可致口咽部的正常寄殖菌进入下呼吸道而致感染。

2.1.4 呼吸机及相关装置

呼吸机环路污染和消毒不严均可成为致病菌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呼吸机环路中产生的冷凝水是重要的污染源, 有研究表明在接近插管处的冷凝水中平均细菌高达2×105cfu/cm2, 当患者翻身时就会使含菌水直接流入下呼吸道内[11], 造成VAP。

2.1.5 胃管留置及抑酸药的应用

MV患者为了缓解胃扩张或进行营养支持, 多需留置胃管。由于胃管影响食管下端括约肌收缩关闭功能, 加上抑酸药的使用,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胃潴留, 胃p H值升高, 致使潜在微生物可通过胃的逆蠕动作用增加在口咽部的定植, 继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12]。

2.2 VAP病原菌的分布

重症监护室VAP患者痰及呼吸道分泌物中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占总数的68.2%, 真菌占20.6%, 革兰阳性球菌占11.2%[13]。VAP发生致病菌耐药率普遍提高, 而且常为多重耐药, 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 几乎对临床所有的抗生素全部耐药, 最低耐药率为27%~50%[14]。

3 预防VAP的方案

3.1 严格执行环境清洁消毒制度

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和新鲜度与肺部感染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应加强病室保洁, 避免人员过多走动, 限制探视, 以减少病室微生物密度。近年来, 国内报道[15]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环境、器械的清洗消毒, 可有效预防医源性感染。

3.2 严格无菌操作及洗手制度

国外报道, 医务人员勤洗手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其他医院内感染有效且经济的手段[16]。临床中须强化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目前使用的床旁快速手消毒液结合“六步洗手法”可有效、方便、快捷消除手部病菌。

3.3 制定呼吸机管路系统的管理和消毒制度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可预防VAP的发生, 吴海峰等[17]报道:呼吸机管道更换频次应结合管道污染情况和VAP的发生率综合分析, 更换时间以7 d为宜。另外, 简易呼吸器、模拟肺等须专人使用, 使用后送中心消毒室环氧乙烷消毒。

3.4 人工气道的管理

3.4.1 口腔护理

有效的口腔清洁能减少口咽部革兰阴性菌的定植, 是预防VAP的重要途径[18]。陈丽调等[19]指出q 6 h使用洗必泰护理溶液进行口腔清洁时, 可直接接触牙齿、口腔内及口咽部细菌, 起到直接杀灭细菌的作用, 有效地减少口咽部细菌的数量。

3.4.2 保持适当的气囊压力

刘淑红等[20]报道气管导管的型号、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及参数变化、吸痰、体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可导致气囊压力发生变化, 使气囊上滞留物流向下呼吸道, 集束化干预要求使用气囊测压表精确测量, 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 cm H2O之间。

3.4.3 加强声门下分泌物的引流 (SSD)

在气管插管气囊和声门间有一吸痰盲腔, 其之间有大量分泌物聚集, 当气囊压力降低或放气时分泌物可轻易地进入下呼吸道, 成为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使用带有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套管, 可直接吸出盲腔内的痰液。国外不少学者提出声门下吸引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21,22], 因此SSD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

3.4.4 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和时机

机械通气过程中如在流速容量呼吸环有锯齿状改变和 (或) 气道内明显大水泡音, 容量控制模式时气道压增加或压力控制模式时潮气量减少, 氧合或血气分析状况恶化时;气道内明显有分泌物及患者无有效的自主咳嗽能力时, 给予吸痰[23]。《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最新推荐[24], 发现气道分泌物时按需吸引, 不是按时吸引。使用密闭式吸引操作, 进行浅度吸引;操作前不要向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吸引过程影响氧合建议预给氧。儿童和成人使用小于气管内套管内径50%的吸引管, 婴儿应使用小于气管内套管内径75%的吸引管。气道内吸引时间小于15 s[25]。

3.4.5 合理的气道温湿化管理

集束化干预过程要求评估患者痰液的黏稠度, 根据黏稠度来调整湿化液量, 要求呼吸机湿化器的温度在50℃左右, 保持吸入人体的温度为37℃。最大限度地减少管道内的冷凝水, 冷凝水要及时倾倒, 密闭存放, 呼吸机湿化器内的灭菌注射用水须每日更换, 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

3.5 防止误吸及细菌易位

3.5.1 采取合适的体位

体位是VAP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当体位<30°时, 经胃食管反流导致误吸的概率增加, 当患者体位>45°时, 由于重心较高, 患者不容易保持体位[26], 特别是进行胃肠营养的患者应该保持一定的体位 (30°~45°) , 这一点在国外已经达到广泛的共识。

3.5.2 合理使用抗生素

每日留痰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以供医生掌握病原菌及药物敏感的动态变化, 便于及时调整抗生素, 有效控制感染。

3.5.3 合适的机械通气时间

应用呼吸机的患者VAP的发生危险度每天增加1%~3%, 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有利于VAP的防治。在痰液充分引流和通气改善感染迅速控制后应早期拔管, 改为无创通气, 可以明显减少VAP的发生率。

3.6 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

成守珍等[27]报道通过专门组织护理骨干成立VAP专科护理小组, 承担全院VAP预防护理的教学与培训任务, 实施护理专业化6个月后, VAP的发生率下降了20%, 护士认为实施专业化护理后VAP预防知识得到及时更新的占10%, 护士对VAP的预防护理的重要性认识得到加强。

4 小结

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 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07年~2008年收治我科112例使用呼吸机时限大于48h的患者分成A、B两组。2007年1月~12月56例为A组,2008年1月~12月56例为B组。机械通气时间2d~7d。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结果(见表1)

注:经X2检验,X2=4.25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相关概念

2.1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定义

2005年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tho racic society,ATS)VAP,定义是: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48~72) h后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2]。国外报道,79.2%的VAP发生在开始机械通气的4d内[3]。

2.2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VAP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四类:①口咽部和胃部细菌移位;②促进返流的状况;③延长使用通气支持可能暴露于污染的换气设备;④患者自身因素,如高龄、营养失调和身体基本状况差。因此,VAP的预防策略主要为预防病原微生物传播以及纠正宿主感染的危险因素[4]。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体位与反流的干预

病人仰卧位增加了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当病人持续水平仰卧位时,气管内插管压迫上部食管括约肌群,使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功能下降,加重胃食管反流。Drakulovic等[5]的研究表明,半卧位与完全平卧位相比,前者可使VAP的发生率降低3倍,接受肠道营养患者的平卧位组患者的VAP发生率更高。一般建议对没有禁忌证的患者可采用目标为(30~45)度的半卧位以减少反流。加拿大作者Heyland[6]在一项全国范围的ICU调查研究中也指出抬高床头是目前加拿大ICU预防VAP的常规措施。

3.2 气道管理的干预

3.2.1 加强口腔护理

牙菌斑可能是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一个重要贮藏库。病原菌的移行可能导致下呼吸道感染[7]。在76%的VAP患者中,其口腔的菌种与肺内的菌种相同。而VAP的发病率在进行口腔护理的医院中更低[8]。为减少细菌定植,加强口腔护理对患者有直接益处,且费用低。根据口腔的pH值、细菌培养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漱口液进行及时口腔护理,3次/d。当口腔pH<7时用2%碳酸氢钠液,pH>7时用2%硼酸液,pH=7时用3%双氧水可减少细菌在口腔和咽部的繁殖,避免因咽部定植菌进入下呼吸道而导致VAP的发生。

3.2.2 加强气囊压力的管理

由于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损伤气道黏膜的重要因素,因此,调整气囊压力非常重要。采用低压高容薄壁型双气囊可以有效减轻对气道的压迫。当病人咳嗽用力气道收缩、气囊压力增大时,气体可由中间连接管内溢出至外气囊,以缓冲因气道收缩对气管内壁产生的压力。目前大多数专家推荐15 cmH20~25 cmH20(1 cmH20)=0.098 kPa为可接受的气囊内压范围[9]。实践证明,使用双气囊和最小漏气技术可有效地降低气囊压力,减轻黏膜受压,对潮气量影响小,而且气囊周围少量漏气机械通气病人尽管保持适当的气囊内压,同样有发生误吸的危险。

3.2.3 加强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气管插管的气囊压力不足和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失败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对预防VAP具有明显的效果。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口咽部分泌物易于积聚在声门下区的气囊上方,成为细菌定植场所。为达到更好的通气治疗效果,并避免产生并发症,必须维持一定的气囊压力,气囊的压力以低于毛细血管灌注压(20~30)cm H20;但当气囊压力不足20 cm H2O时,积聚于声门下气囊上的分泌物可漏入或误吸入下呼吸道,从而导致VAP的发生。临床研究认为,声门下分泌物地成功引流与VAP尤其是早发型VAP发生率的下降相关。

3.3 肠内营养的干预

3.3.1 鼻饲方法的改进

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完整,保证肠道固有菌群的生长,以减少内毒素释细菌易位,降低肠源性感染,增强机体的营养吸收。在进行鼻胃管胃肠内营养时,采取小口径鼻胃管持续点滴以减少胃膨胀从而减少反流误吸的可能,有利于临床进一步预防控制VAP。

3.3.2 重视胃内容物监测

一项临床研究[10]指出,头部抬高>30°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鼻饲时,如无禁忌,应将床头常规抬高,40°~60°,并应避免胃内容物过多,定期观察胃内储留量如储留量超过150ml或者肠鸣音消失,应暂停管饲。注入食物前应将胃内残留液抽出,如鼻饲前抽出100 mL,应适当延长间隔时间,通过热敷、药物促进胃蠕动。鼻饲后30min内不宜行翻身、叩背、吸痰等操作,若病人突然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时,应警惕有无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3.4 消毒隔离的干预

3.4.1 预防交叉感染

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采用规范的洗手方法,可使手带菌合格率达到100%,[13]而普通洗手仅达到82%[11]。刘爱萍等[12]认为严格洗手、床边隔离是预防VAP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调查发现医护人员的手常有革兰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寄殖,在护理、检查重症患者后所带的病原菌可达(103~10 5)cfu/cm2之一。正确的洗手、戴口罩、严格无菌操作,ICU每个床边应用洗手设备等仍被公认为是减少院内感染的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

3.4.2 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

不以控制感染为目的常规更换呼吸机管道,因循证医学也不支持增加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能预防VAP的观点[13]。,采取每周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或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遇到污染立即更换管道。直接或间接接触下呼吸道黏膜的设施或物品,须经灭菌或高水平消毒。连接呼吸机管道上面的冷凝水定期引流、及时倾倒。尤其在给患者变换体位及更换管道等时,要勿使冷凝水倒流,以免引起患者误吸而发生感染。

3.5 呼吸机撤离的干预

3.5.1 每天进行拔管的评估

拔管前需要对患者的气道开放及气道自洁能力进行评估,当患者气道开放且自洁能力良好时才能拔除气管插管。气道自洁能力对于患者能否成功拔除气管插管至关重要,可根据气道抽吸时患者呛咳情况、抽吸气道分泌物的频率以及气道分泌物的量是否过多等判断患者气道自洁情况。

当患者各项生理功能恢复以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后才可进行拔管。因此除了自主呼吸和咳嗽能力以及心、脑、肾等功能恢复后还应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鼓励及早拔管。

3.5.2 脱机试验

机械通气的撤离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当导致呼衰的病因好转后,应尽快开始撤机。延迟撤机将增加医疗费用和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过早撤机又可导致撤机失败,增加再插管率和病死率。近年来大量文献证实,制定撤机计划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目前较准确的预测撤机方法是30min的自主呼吸能力测试(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床旁试验患者能够耐受则可以预测撤机成功,准备拔除气管插管。SBT的实施可采用T管、低水平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riway Pressure,CPAP)例如5cmH20或低水平的压力支持通气PSV例如(5~7)cmH2O。目前研究显示,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SBT的效果基本一致[14]。脱机试验时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撤机方案的顺利实施。

4 小结

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机械通气的ICU老年患者46例, 全部患者均接受超过48 h的机械通气或者人工气道;全部患者均属于危重患者, 估计在48 h内会出现死亡情况。将全部患者分成各23例的研究组和对照组, 其中研究组男13例, 女10年, 年龄65~88岁, 平均 (73.65±5.28) 岁。对照组男14例, 女9例, 年龄66~87岁, 平均 (72.15±5.30) 岁。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对比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首先要求护理操作过程中均按照无菌操作标准实行, 接触到患者后均需要消毒;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吸痰, 或选择每30 min吸1次;按时监测患者气囊压力的变化情况, 并保证其控制在25.1~30.1 cm H2O;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准, 为患者选择适宜的口腔护理液, 并定期开展口腔护理操作;安排合理的护理时间, 协助患者翻身, 并适当为患者拍背;最后, 需要做好呼吸机管道的相关管理,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 如果呼吸机管路中聚集或者出现过多的冷凝水, 则需要及时实行有效清理。2研究组完成以上常规护理干预后, 还需要实行集束化护理干预, 具体为:a.把床头抬高。适当抬高患者的床头, 抬高角度控制在30°~45°之间为宜, 以有效避免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出现误吸, 或者引发细菌移植情况。b.做好呼吸道的湿化。护理人员应该定期检查患者呼吸中湿化器的水量是否达到标准, 如果水量过少, 则需要适当增加灭菌注射用水, 同时, 还要定期更换温湿交换装置, 减少细菌滋生和感染。c.预防深静脉血栓。按时协助患者翻身时, 还需要适当更换体位, 每1 d的护理操作中, 应为患者实行超过2次的被动肢体活动;同时, 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 为患者做好相关保暖工作, 避免患者因受到冷刺激后而出现静脉痉挛或者血流淤积等不良情况, 进而有效控制深静脉血栓情况的出现。d.预防消化性溃疡。适当为患者插入鼻胃管, 以有效将患者的过多胃酸实行引流;选择适宜的质子消化道黏膜保护剂等产品, 以起到保护患者胃肠道的作用, 减少相关消化性溃疡情况的发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查看患者的X线片, 并将其与机械通气前的X线片进行对比, 若发现肺部存在的阴影面积明显增加, 或者存在新的炎性疾病, 且同时具备以下任一条件:1体温>37.5℃, 且存在脓性呼吸道分泌物;2肺实变体征, 或者存在湿性音;3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出现新的病原体;4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死亡率还有住院治疗时间以及通气时间进行观察和统计。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并用t检验,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用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研究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6.09%和17.39%, 均少于对照组的56.52%和47.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比较: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 (23.64±7.84) d和 (15.36±4.54) d, 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 (35.61±6.58) d和 (23.06±4.12) f, 两组的比较, 研究组均比较少,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ICU患者的年龄越大, 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如果出现这一并发症, 则很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患者机体的免疫力过低、口腔微生物的误吸或者机械通气时间过长等, 加上患者的呼吸器官老化或者纤毛运动工作出现减退, 就会导致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不断淤积, 最终导致呼吸道感染情况的出现, 为患者实行集束化护理干预, 是通过抑制细菌感染、保持呼吸道的顺畅等一系列干预措施, 来减少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以有效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结局[3,4,5]。此次研究中, 研究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死亡率均少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比较上, 研究组也少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为ICU老年患者实行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减少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收治机械通气的ICU老年患者4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研究组采用集束化护理, 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控制效果显著。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干预,ICU,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参考文献

[1]吴艳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治疗效果的作用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4) :189-190.

[2]靳国, 王丹.集束化护理预防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5, 13 (3) :91-93.

[3]杨芙蓉.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19) :49-50.

[4]张亚光, 陈凤朱, 罗艳, 等.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 (1) :77-78.

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重症病人56例作为观察组,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入住重症监护室的56例重症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25~80岁, 观察组年龄26~75岁。纳入标准:入住重症监护室超过24 h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维持或控制呼吸超过48 h、接受机械通气前无肺部感染。两组年龄、性别、病种、人工气道建立方式、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临床及护理措施

观察组予半卧位+洗手+口腔冲洗并用氯己定擦拭置予声门下分泌物, 引流气管导管, 持续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使用鼻空肠管并早期实施空肠营养+良好的管理+镇静+每日唤醒+严格的呼吸机管路管理+积极缩短机械通气日+无创通气替代有创通气+监测与PDCA循环管理, 质量持续改进。对照组予不能引流声门下分泌物的普通气管导管+洗手+半卧位+口腔用氯己定轻轻擦拭+鼻胃管行鼻饲并实施胃内营养。

1.2.2 VAP定义及诊断标准

人工气道建立或气管插管≤5 d发生的VAP定义为早发性VAP;人工气道建立或气管插管≥6d发生的VAP定义迟发性VAP。VAP临床诊断标准按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至拔管后48 h内并符合下列条件者: (1) X线片显示进展性或新发生的肺浸润; (2) 体温>38.3℃或比平时体温上升≥1℃或<36.5℃; (3) 血白细胞计数>10×109/L或较基础白细胞增高25%以上或者<4×109/L; (4) 氧分压下降>15%超过48 h; (5) 气管支气管内出现脓性分泌物, 利用支气管镜采集痰液标本并作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致病菌比较

两组患者在致病菌感染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耐药菌感染率、VAP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胸部X线检查好转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医护控制感染满意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医护控制感染满意度为94.64%, 高于对照组的71.42% (P<0.05﹚, 见表3。

3 讨论

VAP是机械通气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常见为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侵入性通气方式、体位改变、免疫力下降、上呼吸道及胃肠内细菌的误吸、呼吸机管路的污染等, 其发病率受监护设施和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机械通气时间、ICU环境、病人年龄、基础疾病、有创操作、人工气道等因素影响。因此, 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预防VAP[4]。一方面要减少内源性细菌的感染和易位, 另一方面要严格防止来自外源性污染而导致的致病菌误吸进入呼吸道。集束化综合措施目的在于通过抑制各种病原菌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导致VAP, 本院ICU的医护人员通过监控VAP各方面的相关因素, 结合病区VAP致病菌种类、比重, 对危重患者和各种护理环节进行评估, 制定出了一系列与ICU病区实际相适应的集束化预防计划。

本项研究中观察组应用集束化预防措施后VAP发生率低于常规对照组, 耐药菌感染率、VAP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 胸部X线检查好转率高于对照组, 表明集束化预防措施干预体系作为主动预防措施, 与传统的被动预防措施相比, 能有效减少VAP发生。同时集束化预防措施干预体系不同于常规护理之处是其为了防止VAP发生而实施护理, 因而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真正实现了对VAP的预防。集束化预防措施干预体系作为近年来ICU专业新名词, 主要是从VAP发生的各个因素着手, 全方位阻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5]。虽然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但是应用集束化护理的策略, 除制定者外还需执行者对各项措施进行落实及团队精神的协助。在集束化护理的策略中, 洗手和抬高床头这两项措施最简单, 但本院ICU医护人员依从性较差。因此, 在工作中, 需要不断加强培训和提高护理人员的集束化护理相关知识, 发现不足之处, 不断总结, 促进方案的完善。

参考文献

[1]Viale P, Scudeller L, Pea F, et al.Implementation of a meningitis care bundle in the emergency room reduces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acute bacterial meningitis[J].The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 2015, 49 (9) :978-985.

[2]Blot KY, Blot SI, Vandijck D.Absence of an intervention effect following central line bundle implementation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An interpret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2014, 42 (4) :463-464.

[3]Steinmo S, Fuller C, Stone SP, et al.Characterising an implementation intervention in terms of behaviour change techniques and theory:the'Sepsis Six'clinical care bundle[J].Implementation Science, 2015, 10:111.

[4]Salama MF, Jamal W, AI Mousa HA, et al.Implementa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bundle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in Kuwait:Effect on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J].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 2016, 9 (1) :34-41.

上一篇:自诉案件下一篇: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