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社会功能范文

2024-09-01

新闻社会功能范文(精选12篇)

新闻社会功能 第1篇

2013年7月17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 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网络新闻评论的自由开放性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将越来越受人关注。许多网民在网上浏览信息后, 往往喜欢加进去自己的评论, 并转发给自己的好友。针对这样的群体, 许多网站都设置了新闻组, 并在网页的首页上设置了类似“评论”这一专栏, 列出评论标题, 供网友们游览和讨论。

从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政论性报纸《循环日报》算起, 到21世纪的今天, 中国新闻评论已经走过了130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岁月当中, 新闻评论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几经沉浮, 不论是形式、性质还是地位、功能, 都镌刻了时代的痕迹。现如今网络新闻评论正日益发挥着它独特的社会功能。

(一) 网络传播媒体的旗帜

如果说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是媒体在竞争中的两大法宝, 那么在这两者中间, 最能突显媒体个性、彰显媒体特色的便是新闻评论。仅有新闻报道, 人们只是知道社会上发生了什么, 并没有思想。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灵魂和眼睛有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如果一家媒体能够常发表一些颇有见地的评论, 就会成为一个舆论汇聚中心, 为人们答疑解惑, 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有益的启示。没有评论, 媒体就将失去自己的思考, 难以树立起自身在众多媒体中的可辨认的形象, 它将被淹没在众多媒体的大合唱中, 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二) 舆论监督的手段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舆论监督的工具, 它以理论的深刻、意见的直接、态度的鲜明比消息报道更能有效地发挥对社会腐败、落后、陈旧、保守东西的批评和鞭策, 它是我们实行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传播形式。”通过新闻评论的舆论功能, 能够改变甚至是废除一些社会上不尽如人意的法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志刚案。案件发生后, 群众哗然, 《永远告别孙志刚悲剧》、《确保救助不再异化为收容》、《把孙志刚案的真相告诉人们》等评论加上诸如上书等其他手段, 最终导致《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这正是对于新闻评论舆论功能最好的展现, 一个普通的事件, 经过媒体、评论、公众的共同协作, 把社会上不合理的、有弊端的事情更正了, 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地合理化、人性化。虽然新闻报道也具有影响舆论的作用, 但它主要是通过对事件展现方面的不同实现的。它影响着人们想什么, 但人们怎么想却要靠新闻评论发挥其引导和舆论的作用。例如, 哈尔滨发生的“警察打死大学生”的案子一经发表, 公众普遍同情大学生, 指出现在警察的霸道和不为群众办事, 但是经过事件深入的评论, 公众知道死者生前的种种劣迹, 又同情起警察来了。所以, 新闻评论引导公众的思想不是空穴来风, 我们要利用好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

(三) 参政、议政的民主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的热情和能力也空前提高。对于当今的大众来说, 国际问题不再是遥远的风云, 政治变动也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闲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每年的“两会”关注人数逐年上升。通过政府阳光工程的实施和政府工作程序的逐步公开化, 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也空前地膨胀, 构成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 对消极腐败现象的揭露和批评, 维护社会机体的健康, 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四) 言论自由的实现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也正是天赋人权中最重要的一项权利。对于言论自由来说, 其最核心的内涵就应该是言论的发表和接受的自由, 因为语言的基本特征是交流性。如果没有交流的需要, 语言就成了多余之物了。言论是新闻评论的另一个称谓。新闻评论为公民提供了一个阐述自己思想的公共平台。公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 实现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由此可见, 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实施还需要靠新闻评论来实现。当一个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发生, 新闻报道只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而媒体利用新闻评论这个平台, 可以向公众展现报道背后的真相和可以令人深思的问题。

(五) 媒体制胜的主要方法

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研究 第2篇

报纸新闻标题既体现出语义、语用和美学功能的`完美结合,又通过其及物系统实现构筑社会现实、传播意识形态的概念功能,通过语气-情态系统实现建构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人际功能,并在整篇报纸新闻语篇的信息结构中充当“已知信息”、主位系统中担任“主位”成分的独特身份来组建连贯语篇.

作 者:楚军 周军 CHU Jun ZHOU Jun 作者单位:楚军,CHU Jun(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4)

周军,ZHOU Jun(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 第3篇

穆青同志认为,社会新闻必须体现道德规范功能,这是社会新闻最重要的社会功能,要把道德规范功能摆在"以德治国"的高度来对待。道德力量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社会功能,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新闻种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对社会新闻来讲,这一功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去年华东地区举行的"社会新闻道德功能"研讨会上指出,道德规范功能是社会新闻中最主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功能,它直接决定着一篇社会新闻的成败。

道德规范功能,是由社会新闻特有的取材范围、采访对象、报道角度等因素所决定的。社会新闻的定义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定义是这样的:社会新闻是具有社会教育意义,与个人品德行为、个人日常生活有关联的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等的报道。这类新闻以其带有的个人行为、个人境遇的色彩来打动人、感染人和影响人。读者和听众及观众从这些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某种道德观、价值观、人格倾向的影响。例如,一篇舍己救人的报道,一篇勇斗歹徒的报道,或一篇关于为满足私欲而走向犯罪的报道,都能使读者受到其中的道德影响,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者从政治、经济等新闻中,虽然也能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但相对于社会新闻而言,则没有那样强烈、集中,而是更多地看到其中的政治意义和工作指导意义。

社会新闻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力量尤为显得直观、集中和强烈。直观,是通过事实说话,有直观表达性和说服性。集中,则是通过一个带有个人行为、个人境遇色彩的事件,集中反映出被报道对象的道德情操,凸现出其人格上的特征。强烈,即褒贬分明,作者的情感寓于事理的表述之中。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热情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用新人新事新风尚本身所具有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内涵去教育、影响读者;另一种是对社会生活里丑恶的东西进行揭露批评,通过揭露批评,使读者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和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社会新闻还有其他社会功能,如信息传播功能、欣赏功能等。读者对社会新闻的社会功能的需求、选择可能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对新闻采编者、传播者来讲,必须首先考虑其道德规范功能。这是一种职业责任,也可以说是讲政治的一种基本要求。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最重要的一环。

强调道德规范功能是社会新闻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并不因此忽略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强调的指导性原则;而是恰恰相反,强调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正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闻的指导性。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只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等才有指导性,而社会新闻只有信息传播性、可读性、趣味性等,谈不上有指导性。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新闻的指导性是指新闻传播机构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和评论,对广大读者和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它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新闻所固有的属性之一。一言以蔽之,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同样具有相同的指导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经济新闻侧重于指导工作,从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迅速及时反映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经验的角度进行报道。而社会新闻则是侧重于指导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对社会生活事件中凸现出来的人的道德品质进行歌颂和批评,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表现形式上,经济新闻的指导性表现得更为直接一些,而社会新闻的指导性则往往以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寓理于事,通过引导达到指导的目的。

综观近年来我国传媒中的社会新闻报道,绝大部分在道德规范功能的把握是恰当的,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指导性原则,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些报道还引起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成为制定或调整政策的参考依据。毋庸置疑,有一些社会新闻作品,对新闻事实本身所体现出的道德规范影响把握不准或疏于推敲,没能处理好道德规范功能与指导性原则的关系。如有些报道犯罪活动的社会新闻,不是着眼于启发读者思考怎么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而是采取渲染甚至欣赏的态度,津津有味地描写犯罪细节,使读者弄不清报道者在宣扬什么。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与指导性原则是客观存在,它可以为高尚的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反之也可以起破坏作用。这是社会新闻采编者和传播者不容忽略的一个政治问题。

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 第4篇

1 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

文章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以新闻传播工作的特点为参考,在本节对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进行梳理,进而为新闻传播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提供相关的参考,并为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提供支持。

1.1 信息的及时传递保障居民随时了解社会动态,提升社会管理的透明度

新闻工作中信息及时传递的职能特点使社会信息的透明度不断提升,居民对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职能部门相关工作的了解程度不断提升。借助新闻传播工作,社会部门可以及时通报相关工作,保障工作的通报、条例的解释能够及时有效,不断增强居民对于社会、对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信心与认可度;而居民可以借助报纸、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等媒介,随时了解所处地区、全国各地乃至于世界范围内的有效信息,拓宽自身视野,积累时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1.2 舆论导向职能推动社会正能量传播,提升居民整体素养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对于社会舆论起到了导向作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风气与人文环境,并对受众素养的提升造成影响。由于对传播信息切入角度的不同,新闻传播往往引起社会中对于同一话题不同层次的讨论,而整个社会舆论又会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以及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因此,现阶段新闻媒体要注重新闻报道的切入角度,以积极的视角传播社会正能量,推动和谐社会环境的建立,并借助信息的导向功能不断地提升居民的整体素养。

1.3 客观解读与评论,引导社会稳定发展

新闻媒体对于事件的解读与评论往往会对新闻受众解读社会起到引导作用,而新闻信息中,尤其是重大民生、国家大事和社会政策等内容往往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新闻传播还具有引导社会稳定发展的职能。所以,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事件解读与评论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新闻工作条例,在保障客观性的前提下,积极结合社会稳定发展的需求,以自身的媒介作用引导社会朝向稳定的方向前进。

2 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新闻传播具备提升社会透明度、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居民整体素养、引导社会稳定发展等职能。因此,在新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显著的必要性。在本节,文章结合之前的研究结论,对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进行探究。

2.1 充分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保障新闻工作高效率的开展

新闻工作信息的及时传递离不开新闻团体高效率的工作,而新闻团体高效率的开展工作又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因此发挥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首要条件是充分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推动新闻工作高效率的开展。新闻媒体、相关单位要积极地研究党和国家的政策,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进行队伍建设,创造好新闻工作的客观条件,进而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以及职能的发挥。

2.2 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保障新闻的客观性与立场

新闻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新闻传播职能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新闻传播工作具有显著的社会管理功能,因此新闻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应当更加地严格,人才的选拔、人才的考核与人才的培养都应该结合多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的评定。例如,在人才队伍选拔的过程中,新闻组织不仅要对人才的专业化素养进行考核,更要对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政治立场等进行考察,以保障新闻工作的客观性和立场,为新闻媒体发挥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稳定发展的管理职能提供最为直接的保障。

2.3 加强新闻自身的审核与监督工作,保障新闻工作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

新闻的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信息发布后往往会造成整个社会的讨论与思考,并对社会舆论造成导向作用,因此新闻传播工作在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关键条件,即加强新闻自身的审核与监督工作。新闻团体只有结合党和国家的要求,结合社会与人民的需求,积极地对新闻信息进行鉴别,对新闻报道进行审核,对新闻工作进行监督,新闻工作的整体质量才能不断提升,新闻传播才能真正提高信息透明度、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才能真正地得到落实。

3 结语

文章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以及新闻传播工作的实际特点,对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职能进行梳理,进而发现新闻传播工作具有推动信息传递、提高信息透明度、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引导社会舆论以及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等社会管理职能。新闻传播工作的有效开展及职能的充分发挥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文章对新闻传播工作充分发挥其自身职能的必要条件进行探究,文章认为,新闻传播工作只有充分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才能保障新闻工作高效率的开展;只有加强自身建设,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保障新闻的客观性与立场;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新闻自身的审核与监督工作,才能保障新闻工作社会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

摘要: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渠道,对社会的发展、居民信息的获取以及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发挥好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文章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以新闻传播工作的实际特点为依据,探究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进而为新闻传播工作职能的最大化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职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邓利平,惠子.论环境新闻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功能[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1(1).

[2]曾志云.论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5).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新闻翻译研究 第5篇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新闻翻译研究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向大众传递信息,因此新闻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化交流.在新闻翻译中,信息接受者即译语读者是译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译语读者和译语语境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它的译文,也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因而能有效地指导新闻翻译.

作 者:肖萌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新闻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策略   翻译过程  

浅谈新闻漫画的评论功能 第6篇

关键词 新闻漫画 创作 评论 功能

新闻漫画是指“以新闻事件为创作素材,用幽默与讽刺的艺术手法进行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它既有新闻性、又有艺术性。”方汉奇先生认为:“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运用印刷和散发单片时事新闻和讽刺画的办法来进行反帝斗争,公开刊售和刻印叫卖的《大败鬼子》、《芝相行乐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0世纪初,漫画收有《神州日报》、《民呼日报》等报刊的出现而得以孕育、生成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日报》比较重视新闻漫画,培育了一批有影响的漫画家,如华君武、方成等。改革开放以来,以都市类报纸为代表的市场化报纸争相“媚俗”,相对趋“雅”,对于以思想性、艺术性见长的新闻漫画,总嫌不够“刺激”,费时费力,从而使新闻漫画普遍受到冷落。

现在,新闻漫画常见于各大报刊、网站,在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媒体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也经常亮相,增强了评论节目的可视性。可以说,新闻漫画已被新闻媒体广泛应用。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新闻漫画的现状不容乐观。在2011年首届全国媒体漫画艺术论坛上,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徐鹏飞在发言中强调;“此次媒体漫画研讨会旨在针对当前漫画的艺术质量下滑的现状,推动漫画回归艺术品的属性,使其不再单纯是媒体填空白、美化版面的附属品,重建新闻漫画健康向上的战斗性。”漫画前辈丁聪先生在《事态讥弹》中曾经这样评价漫画的社会功能:“在抗战时期,漫画是匕首,是打击敌人小敏敌人的武器。在今天,漫画是手术刀,是医治社会疾病的疗刀。”

缺乏“战斗性”的新闻漫画忽视或削弱了新闻漫画的评论功能,具体体现在:立意不深刻不新颖、创意不巧妙、表现不考究。所谓“意胜则笔胜”,正确、深刻、新颖的立意是新闻漫画的创作基础;而创意的过程是将立意图解的过程,巧妙的构思使立意更加深刻;恰当的表现手法,有助于读者的理解。成功的新闻漫画作品之所以能得到大众的认、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是因为它通过立意、创意、表现这三个过程,做到了对新闻事件的提升,放大了积极现象的正能量,也夸大了消极事物的缺陷。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这就是新闻漫画有力量的评论功能。

有评论功能、成功的新闻漫画作品,包含以下3个方面:

一、立意正确 思想深刻

新闻漫画能够将新闻性和评论性艺术地融为一体。所谓“一图胜千言”,就是题材相同的前提下,新闻漫画比文字报道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一幅有战斗力同时富有幽默的好漫画,有时胜过一篇文字评论。有段时间中小学乱收费现象严重,漫画《送子上学》就形象地揭示了这一不合理现象。画中一位送子上学的父亲,身上背着一个比儿子书包要大得多,装满钞票、写有各种收费项目的背包,那背包仿佛要将那位父亲压趴下。新闻漫画的这种强烈的倾向性和主观性,用其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既能形象生动,又能锐利深刻。

二、有巧妙的创意

创意是新闻漫画创作的核心,是对立意的再创造,立意是抽象的,漫画创意过程是将抽象观点形象化的过程。因表现的重点不同,语言文字评论要靠精彩的言语阐述观点,而新闻漫画是借助创意传达观点,而新闻漫画是借助创意传达观点。华君武先生的作品《磨好刀再杀》是形象成功的代表。这幅漫画创作于1947年,作品中蒋介石穿着一身美国大兵服装(那时蒋介石就是依靠美国的援助来打内战的),作者除夸张刻画了蒋介石的生理特征外,还在他的太阳穴上贴了一块小四方形黑色膏药,表现了大总统的流氓本质,也在暗示天天打败仗的蒋介石无时不刻在头疼。因刻画的太过深刻,哈尔滨的国民党特务组织以“污蔑领袖”的“罪名”,将华君武列入暗杀黑名单。

三、新闻漫画要有表现力

表现力是在谈新闻漫画的表现技法,是漫画创作的最后阶段。再好的创意也会被拙劣的表现技法埋没。很多新闻漫画作品,不注重构图、造型、用笔、用色,读者看起来比较费劲,更谈不上理解。

精湛的表现技法对创意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漫画《教育》画了一个工匠在用模子塑泥人,比喻刻板的教育模式,蔑视青年人的个性、自由。作者没有在人物形象细节上多费笔墨,也没有一个个描出泥人的摸样,简练的笔墨将创意体现的清清楚楚。

确实,新闻漫画需要被正确认识和利用,但前提是漫画自身的质量要上去、评论功能要增强。和平年代,新闻漫画仍是一把利器,通过特殊的评论方式弘扬正气、批判丑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印金.新闻漫画,我永远的恋人[J].中华新闻报,2004.

[2]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8.

论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 第7篇

一、现阶段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的原因分析

1.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新闻传播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但从现代管理者角度看, 道德素质是其中最重要的。尤其是作为一种职业化的新闻传播者, 他们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担任社会管理者角色时, 除了要有一般人的道德素质, 还要有更高标准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其以真正的公心来履行管理职能。可在现阶段, 新闻传播者素质参差不齐, 职业道德良莠掺半, 严重妨碍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问题表现比较明显的, 包括拜金主义的严重干扰、“有偿新闻”盛行、社会责任心不强, 失真报道偏多。这几个问题的存在, 充分说明了现阶段要想让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对管理者道德素质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刻不容缓的。

2.新闻传播者管理主体意识薄弱

这一意识薄弱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新闻传播者对社会的管理, 尤其是负面事件的管理, 抱有诸多顾虑, 或是担心报道出轨, 惹祸上身, 或是担心报道的事件过于敏感, 不好处理, 怕得罪人, 那么与其管理不好, 还不如不去管理。于是大部分新闻传播者出于此番考虑, 对此持消极态度, 怀畏难情绪, 主动淡化管理者意识, 只求安安稳稳, 不求“惹事生非”。二是新闻传播者过分追求商业价值。随着我国的报纸、网络等走向市场, 商业价值在新闻传播中逐步有了自己的地位。但是这种商业价值的追求应该有一个限度, 不能排挤新闻传播的管理权。可某些新闻单位过分追求商业价值, 从而侵犯了新闻传播的管理权。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现阶段我国新闻传播者的管理主体意识还相当薄弱。而任何一种管理方式的管理功能, 要是缺乏了管理者的主体意识, 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发挥好的。

二、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

1.加强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和新闻自律

“新闻自由”这一口号最早是由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遏制出版自由的15、16世纪的欧洲封建君主。马克思走上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道路, 正是从争取出版自由开始的, 他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 都是全面、深刻地论述出版自由思想的专门著作。在我国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毛泽东同志一直非常重视争取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的斗争。他说:“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这几项自由, 是最重要的自由。”毛泽东把言论、出版自由放在“最重要的自由”的前列, 这与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

无产阶级坚持出版自由的口号, 并不只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 更多是真心实意地为人民争取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但是现阶段作为具有社会管理功能的新闻传播却受到来自利益主体多方面的干扰。这些干扰势必会影响新闻传播管理功能的发挥。

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 加强新闻立法。制定完善的新闻法律, 是新闻传播能独立自主发挥管理功能的重要保障。在新闻立法方面, 我国法律界已进行大量的尝试。在我国现行宪法、民法、刑法及《出版管理体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等法规都明确规定了对新闻自由的保护。这些规定对保障我国新闻传播自由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这些法规、条例对新闻自由保护过于简单。这实际上就不能从法律操作层面真正保护新闻自由, 而社会主义新闻立法应该体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保障和约束的统一, 两者不可偏废。因此要想从法律层面保护新闻自由, 就一定要进一步加强新闻立法, 深化法律对新闻传播业的保护。

第二, 改革新闻管理体制。作为具有社会管理功能的新闻传播业, 本身也要有良好的管理体制, 这样才能保证其真正自由的实现。现阶段, 我国的新闻传播除了受到党委宣传口的领导外, 还受到许多其他部门的约束。例如新闻传播单位的人事、财政、材料使用等方面, 大部分都归政府管理。这就使得一旦新闻传播如果要对政府或者政府的某位官员进行宣传管理, 尤其是负面的宣传管理时, 就极有可能会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关于人事、财政、材料使用方面的干涉和压制。这样就很难保证自由的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因此, 改革新闻管理体制, 就成为保证新闻自由的另一个措施。可行的方法是将现行的新闻传播机构统归党委宣传口管理, 与政府脱钩。新闻传播机构市场化运行, 财政独立核算, 在人事、财政等方面拥有独立的自主权。这样, 就能从管理体制上理清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保证新闻传播有足够的自由空间。

当然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新闻自由也是要严守规范, 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社会主义实施新闻自由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使新闻传播发挥社会管理功能。但社会管理功能实际也是一柄“双刃剑”, 它的管理既可能使整个社会有序运行, 但也可能因管理不当而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独立负责地进行社会管理, 更可能出现一些越轨、犯规现象, 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某些麻烦。如不加引导和约束甚至还可能形成错误的管理, 造成破坏性的效果。因此对新闻传播在给予足够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绝不能放松自我约束, 不可滥用新闻自由权力, 要将新闻自由和新闻自律结合起来, 不可偏废其一。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保证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既充分、又公正地发挥。

2.大力加强新闻传播者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对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是任何国家都紧抓不放的一项内容。现阶段我国新闻传播者在职业道德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实际上, 新闻传播者职业道德素质的“疲软”是一种“社会综合症”,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 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其中首要问题是加强新闻理论研究。现实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就“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如何看待新闻的商品性”等问题做出明确而正确的回答。其实新闻作为一种信息, 无疑具有商品属性。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商品属性日益凸现出来。然而新闻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商品, 而是一种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的精神产品。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普通商品的作用。这种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化地得出“新闻是商品”的结论, 更不能以此作为指导, 在新闻传播业中完全彻底地实行商业主义。确定了这一明确的理论支柱, 新闻传播者就不能再用“新闻是商品”这一简单的理由来为自己职业道德出现的种种问题寻找借口。

只有建设好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才能在一批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新闻传播者手中得以发挥和体现。

3.强化新闻传播者管理主体意识

新闻传播者具有较强的管理主体意识, 这是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关键。

第一, 拓展新闻传播的正面管理空间。有些新闻传播者认为只有批评性报道才能达到管理效果, 要想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 就是要揭丑。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新闻传播批评性报道对社会有序运行所发挥的管理作用, 但却把它扩大为新闻传播的全部内容, 这是不对的。其实某些以表扬人物或事物为主体的正面报道, 也隐含着强烈的针对性和战斗性, 其针砭时弊、抨击邪恶的力量, 甚至并不亚于批评性报道。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本来就不能等同于批评性报道的功能。它的外延要比批评性报道大得多。在现实困难有时难以完全避免的情况下, 新闻传播者并不能因此放弃管理主体地位, 更不能主动淡化管理者主体意识, 而是应该在强烈管理主体意识的指导下, 努力拓展新闻传播的管理空间。这里主要就是指正面管理空间。通过新闻传播的正面报道达到管理社会的效果, 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新闻传播对正面报道的拓展, 使得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得到相当大的扩展, 这无疑是现阶段新闻传播者管理主体意识薄弱症的一剂良方。

第二, 新闻传播者要正确处理好发挥管理功能与追求商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现如今, 作为大部分已实行独立核算的新闻传播单位, 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 追求商业价值, 本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过分强调商业价值, 而忽视新闻传播本应发挥的功能作用, 那就是本末倒置。其实, 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和新闻传播单位的商业价值并不是处于此消彼长的对立状态, 处理得好, 是可以做到良性循环。因此, 新闻传播者绝不应该把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与商业价值的追求放在彼此对立的关系上, 而是要弄清经济效益好的新闻传播单位, 正是管理功能发挥得较好的新闻传播单位。因此新闻传播者发挥管理主体意识, 实行社会管理功能, 并不会妨碍新闻传播单位追求正当的商业利益, 相反, 更有可能促进其经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傅西路, 沈迎选.新闻自由与新闻真实.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林榆胜.略论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6-3-1.

浅析框架理论下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第8篇

一、话语的建构突出商业性, 忽视客观性

根据框架理论, 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进行话语建构。表面上看, 它是新闻工作者基于个人框架对事件做的如实报道, 但是这种建构的过程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一方面, 新闻工作者用镜头记录事件, 他在记录时很明显会从个人框架出发, 对新闻做一个大体定性, 然后选择一定角度进行拍摄、报道, 进入其镜头的都是符合其主观的诠释基模的, 所以记者本身所选择事实是片面的, 至少是对部分事实的主观重组, 这就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无以避免的主观性。

另一方面, 在具体新闻实践中, 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党性问题、宣传问题还会困扰新闻工作者, 这其中新闻的党性问题最为重要, 这已经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 很多情况下, 只要党性问题解决了, 真实性问题、宣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话语的建构侧重娱乐性, 剥夺受众知情权

当前, 对台湾媒体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 岛内新闻传媒的娱乐化有甚嚣尘上之势, 小到对一只宠物的跟踪报道, 大到对政界名人、影视明星的穷追猛打, 再到对绯闻的津津乐道, 都体现了台湾新闻媒介以娱乐为主导的不良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 媒体的公平、正义、担当都荡然无存。

对近几年的岛内突发事件进行一个梳理, 我们会发现, “南回铁路出轨事件”很好地暴露了台媒的娱乐相。南回铁路在2004-2006年期间, 在同一地点接连发生了三次出轨事件, 因为有一个投保的新娘在事故中死亡, 媒体便以莫须有的借口妄加揣测, 认为这是一起骗保、蓄意谋杀的案件, 把矛头直指新娘子的丈夫, 之后先后历经丈夫自杀、批判警方、药物中毒等环节, 历经五年后, 因证据不足, 案件被发回重审。在这个过程中, 媒体为提高收视率对案件想当然地推理, 更有个别媒体每天还直接冠以“搞轨案第一集”、“搞轨案第二集”, 把案子当做连续剧报道, 真是把新闻综艺化到了极点。这期间, 各种猜测及推理影响了司法公正, 各种不实报道, 对广大受众误导很大, 扼杀了他们的知情权。这一案例中, 岛内媒体的娱乐化倾向显露无遗, 他们对于话语的构建基本是完全不顾事实, 完全丧失了媒体的尊严。

三、话语的接收趋向盲目, 缺乏理智

在新闻媒体娱乐化的进程中, 受众基于个人框架的话语接受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在一系列的报道中, 无辜的受众基于个人框架接收新闻事件, 他们总是欣然地享受着更有吸引力的传媒提供的娱乐大餐, 对自己的知情权受侵害的状况几乎浑然不觉。长期的变本加厉、愈演愈烈的娱乐化风潮中, 使人生意义被降解了, 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影响更恶劣, 这是人们不愿看到的恶果, 是当前传媒无法回避的现实困境。

实际上, 受众话语接收在整个新闻框架理论中非常重要。在正常的媒体环境下, 话语建构与话语接收是一个不断趋同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让受众获得真相, 满足其知情权的过程, 如果话语的接收逐步趋向盲目, 缺乏理智的引导, 再想发挥媒介的监督功能就完全是纸上谈兵了。

四、抵制低俗, 提高品位, 加强监督

针对台湾媒体的娱乐化风气, 大陆传媒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抵制庸俗风气, 真正理解新闻框架理论的要点, 努力提高报道品位。从借鉴意义上讲,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开展全方位报道, 满足受众知情权;坚守新闻媒体阵地, 发挥监督作用;反对新闻娱乐化倾向,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等等。

记得前几年, 某欧美知名球队造访台湾, 结果几乎全岛的记者全员出动, 争相报道, 从比赛到球星的衣食住行, 进行立体报道, 可谓细致入微, 整个球队在岛时间段内, 几乎所有传媒资源都用在了他们身上, 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报道失衡, 很多当时应该全面关注的事情 (像洪水) 都被忽略了, 这是对民众知情权的极大蔑视。所以, 商业化的新闻运作环境给新闻带来了低俗;娱乐化的新闻播放形式, 使新闻丧失了本身特质。要想实现新闻媒体向原生态的回归, 业界人士应敢于担当, 自觉抵制低俗, 提高个人品位, 为反低俗作出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局来看, 对于一些低俗新闻在一些媒体上的泛滥, 我们应高度重视, 防微杜渐, 下大力气加以抵制和整顿, 时刻防止走入低级庸俗的误区,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娱乐氛围, 向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李倩.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电视新闻的新特点[J].现代传播, 2005, (01) .

[2]林祥雨.台湾电视新闻的放大意识和操作[J].东南传播, 2007, (04) .

新闻社会功能 第9篇

风险社会现在主要是指在全球化的冲击下, 人为的创造和实践所造成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 各种来自全球的不稳定因素以及风险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存在严重的威胁。再者, 人们如今对世界以及自然的干预和介入不断升级, 致使其成为社会人为风险多发的重要原因。现代的治理机制先进, 新闻传播速度快, 凭借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 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在全球化新形势下新型风险层出不穷。例如, 制度化风险和技术性风险已经成为现代风险构架中的主要风险类型, 存在全球性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风险促使了现代全球风险意识的直接形成, 使人类对于风险社会有了广泛的认同。

二、新闻传媒在风险社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而事物也是互相关联的, 有时候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社会中发生的风险或多或少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现在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互联网在现今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网络上的联系有时比现实中更为紧密。社会的网络化、互联化引起了如今社会的一系列改变, 已然形成了一个以“信息传播快、办事效率高”为特点的新型社会体系。在这种新型社会下, 每个人在网络上都有自己的新人脉圈, 每个人的活动以及行为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互联网反馈, 也反映了这种新型网络社会下快速关联反馈以及扩散的特色。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快速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改变了我们的思考和生活方式。同时, 也快速地促进了社会关联化、一体化的进程, 人们对于信息的摄入也由传统媒介转变为互联网媒介。而互联网中的舆论和消息又存在各种不可靠性, 在这个过程中, 网络信息的正确传播在维持社会秩序、消除舆论恐慌的方面,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样的环境下, 若是对现代的新闻传媒没有一个准确的功能定位的话, 很有可能造成不良舆论持续发酵, 甚至爆发严重的社会混乱,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在互联网社会的基础上, 新闻传媒在对社会风险前期的预防、事端的产出、不良舆论再次扩大、事件真实性的报道、最终风险的消除等方面, 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时候, 只有利用新闻传媒对社会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 才可以在风险社会中尽到新闻传媒应尽的责任。

三、新闻传媒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办法

新闻媒体首先要有很强的危机敏感度, 掌握风险社会发展的概况, 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风险爆发的时刻表。要时时刻刻以传播正能量、树立社会正确价值导向为己任, 永葆危机意识, 时时关注可能发生风险的细节和方面, 居安思危。若是没有这种危机的意识, 就算社会风险出现了, 一时也很难发现。危机意识是风险社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敏感性得到保证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现代的新闻媒体都要成为在社会发生风险后解决和抚平风险的专家, 成为预防新型社会风险产生的专家。媒体部门培养的记者要拥有极高的职业素养, 要专注于学习业内成功的风险解决方案和知识, 以免在轮到自己报道时找不到事件的切入点, 显得无从下手, 造成尴尬的局面;也要灵活运用知识点公平公开地报道新闻, 使新闻报道得到正确有效的传播, 否则, 一切规避社会风险的方式也只会成为“纸上谈兵”。

网络上有很多谣言和不良舆论, 这将对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产生严重破坏。在过去的几年里, 新闻媒体对于风险处理存在不实、遗漏, 传谣的事件不胜枚举, 在公众心中的权威性有所降低。新闻媒体在社交网络的冲击下, 面临极大的挑战, 在海量的舆论信息中, 有时会失去自己的权威性。而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不实信息和言论往往会使网民无所适从。因此, 在快节奏、海量化的信息时代, 新闻媒体不能无所事事, 应当用各种行动来引导网民, 在网络上树立自己的权威性, 逐渐在网络社会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新闻传播媒体应当以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己任, 维护社会的整体稳定发展, 使民众不被舆论所误导。

新闻媒体要有自己长效的风险应急机制, 譬如如何应对大型的突发性风险, 一旦发生风险应该去哪里报道, 找什么人报道, 报道什么内容, 怎样报道能够修正不良舆论的传播。这些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 时刻做好准备就可以避免漏报、错报、内容不实等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从而做到未雨绸缪, 将社会中的风险因素降到最低。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新闻媒体在风险社会中功能定位的研究, 可以了解到, 在科技和网络飞速发展的新型社会中, 新型的风险也在不断滋生, 新闻媒体要树立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对风险预测的敏感度。但我们也要承认, 在风险社会当中, 新闻媒体在新型社会结构中所要发挥的作用也是极其复杂的, 在整个风险发生的过程中充满了挑战性和不确定性, 还有就是冲锋在社会风险一线的危险性。总而言之, 新闻媒体要顺应时代发展, 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机制, 才能在风险发生时更加有效地应对。

参考文献

[1]王贵松.风险社会与作为学习过程的法——读贝克《风险社会》[J].交大法学, 2013 (4) :31.

[2]李艳红.以社会理性消解科技理性:大众传媒如何建构环境风险话语[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2 (3) :28.

新闻社会功能 第10篇

1 新闻传媒在风险社会“知识化”特征中的功能定位

风险社会的“知识化”表现在权利结构上。“知识化”主要是指在社会系统复杂的运转过程中,其运转、维护都离不开信息与知识,具体到风险领域则更是如此。如果说社会领域的灾难与危机都是显性的威胁,那么风险便是一种隐性的威胁方式。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知识一直都是推动复杂的社会系统发展的原动力,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发展。基于风险社会知识化的特征,新闻媒体可通过知识对社会风险的威胁类型与威胁范围进行界定。

由于社会风险具有“知识依赖”的特征,其风险认知只有在相关的知识中才能得以展现,新闻媒体可以按照既定事实标准,利用媒体观点引导国民经济以及社会政治走向,甚至可以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1]。新闻媒体的信息交流功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但是这种引导舆论走向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受众的思考方向,甚至会影响政府推行的经济政治政策,为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隐性风险。由此看来,在新闻传媒传播的过程中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会影响舆论走向,甚至会干扰国家政策的推行。

2 新闻传媒在风险社会“网络化”特征中的功能定位

风险社会的“网络化”表现在深层结构上。随着政治一体化的逐渐深化,网络化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本身就是各种联系网络的集合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联系网络的覆盖面,由网络技术构成的具有传播性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囊括了社会关系网络的集合体,而且还利用高便捷性、高互动性的特点打破了国家间时空的界限,将世界转变为网络化的统一整体。现代化信息网络作为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其传播新闻过程中,也结合了社会“网络化”的特征。

网络存在普遍联系的特性,风险在社会网络中的传导并非是单向性的,风险终究会通过一系列的作用传递回来。这种扩散性,很有可能由于某一个风险节点造成整个社会网络的巨大危机,形成风险反应链[2]。由于新闻传媒具有相当程度的便捷性与互动性,社会网络中存在的风险可非常便利地通过新闻传媒传递给受众。若是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媒体没有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没有准确地定位风险,极易导致社会风险的扩散。由此不难看出,新闻传媒在社会风险网络化中相当重要,只有在风险社会中对新闻传媒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才能有效保证媒介的真实性。

3 新闻传媒在风险社会“媒介化”特征中的功能定位

风险社会的“媒介化”表现在社会表现上。随着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新闻媒介影响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形成社会“媒介化”特征,从本质上来讲不但是人与社会的媒介化,同时也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化。在多元化传媒载体构建的传媒格局下,大众媒体已经在传媒平台中居于首要地位,突破了事件的时空限制,使每一个受众都成为“事件目击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社会的网络化与知识化都是媒介化的产物,通过媒介化特征,新闻媒介可以有效地进行新闻信息的传递与扩散。然而,在这种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媒介若是没有履行好“把关人”只能,很容易造成虚假新闻的滋生,使社会风险扩大化。

4 结语

只有使新闻媒体了解到其在社会结构方面的矛盾,使其认识到在社会功能中的局限性,才能提高新闻传媒对风险的预测性。只有准确认识新闻传媒在社会知识化、网络化与媒介化中的定位,才能有效发挥新闻传媒的社会职能,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太华.新闻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功能定位[J].西部广播电视,2014(12).

提升高校新闻传媒育人功能的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新闻传媒;育人;持续性;校园广播

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所以,完善高校宣传媒介的育人功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核心理念。我们要充分发挥和挖掘高校宣传媒介的育人功能就要尊重青年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发挥宣传媒介的引导作用,不是去左右发挥影响作用,不是去支配发挥感染作用,不是去教训,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美好,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同学间友谊的纯洁,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基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提升高校新闻传媒育人功能的策略。

一、加强口头宣传,营造育人环境

口头宣传是用说话方式进行的宣传鼓动,这是高校一种常见的宣传形式,多以面对面的方式出现。包括一是谈话、访问,这种形式或以直接交流思想感情;二是报告,有动员、形势报告和辅导报告;三是座谈;四是演讲;五是口号;六是广播。

其中,校园广播被誉为学校宣传战线上的轻骑兵,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在高校,广播不仅担负着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且担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创办校园广播节目,要抓住其特点和优势,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在时效性上下工夫。一是加强动态时事政治新闻信息的播报,让新闻触角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弥补大学生缺乏了解时事政治上的不足,对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让其作为全校升旗仪式的重要伴奏设备。三是可以增加学习类节目的播出,通过高质量的外语节目、文学节目、音乐节目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欣赏氛围,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开辟各种专题节目,强化舆论氛围,通过人物访谈专家热线、师生论坛、热点追踪、今日校园、国内国际热点等形式,多手法、多侧面、多版地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让“权威”说话,让“威信”说话,从而加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的宣传力度,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摇旗呐喊,推波助澜。

为了更好的发挥校园广播的育人功能,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快捷、灵活的优势,合理把握理论宣传尺度,使广播宣传既体现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深入实际通俗易懂。广播传播方式要不断创新,要紧抓广播“快”、“响”、“交流”的特点不放。要在时效上下功夫,做到先声夺人,要紧抓富有表现力的典型,要广开与听众沟通的节目。

二、强化文字宣传,保持育人功能的持续性

文字宣传,是文字形式来表现宣传内容的形式,它比口头宣传的宣传面更大,包括标语、书籍、公开信、报纸等,它具有准确发生高、后影响性大的特点。宣传栏是传统的、生命力顽强的工具,适用于人群密集之处,用来传达舆论见解,营造舆论氛围。通过图文并茂的版式,言简意赅的语言,可以在校园内引起较大的舆论反响,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毛泽东同志所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为此,校报要服从、服务于学校党委的中心工作。校报不能以“短平快”的新闻报道取胜,因此,校报的新闻策划应更多地注重较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精神探索,要下大气力开掘报道深度,拓宽报道角度,搞活报道形式,以深见长,以宽见新,以活见优,以新闻作品深邃的思想性、论理性、精粹性,使受众得到从其他新闻媒体上得不到的启迪、发现和收获。在当前的形势下,校报应针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情况,加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份量。不要怕人家指责我们的校报“政治味太浓”,要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向学生灌输“大道理”。

三、完善网络宣传,与时俱进发挥育人功能

网络宣传信息量大且传播速度快。首先,强化校内有线电视多角度和深层次的综合教育功能。为适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需要,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至少每个大教室配备一台电视机,可安排学生干部代为管理。其次,开展网上思想工作要有清醒的阵地意识推进高校网络教育工作。网络教育要以准确、鲜明、生动地中央的精神,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群众的意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为主的方针,深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工作基点,以进一步做好典型、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工作,扶正祛邪,鼓舞人们奋发向上为己任,掌握网上的主动权,必须抵御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

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校园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注重高校校园媒介的作用,要立足创新、突出特色、精心策划,调整、改进栏目设置和编排形式。坚持求精求美的原则,在不同的传媒载体上有重点地培植起一些特色栏目,形成品牌,带动媒体质量的全面提升细化规程、加强督查,全面提高宣传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曙白,单泠.发挥高校传媒的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0(23).

新闻社会功能 第12篇

追溯“毛新宇晋升为少将”的消息来源, 源于2009年6月21日《湖南日报》的二版左边栏上的一条短消息:《毛新宇给省驻京单位讲党课》, 无论从版序、区位还是篇幅上看, 都是同一版面上最弱势的一个, 文中在提到毛新宇时称其为“少将”。3个月后各新闻媒体的转载只是把《湖南日报》的新闻重新编排, 并未增加新的内容, 但其转载率、影响力都大大超过了原发媒体的报道。

传统的编辑学理论认为,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通常被用来指代整篇新闻”。它的主要功能有:提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和美化报纸版面。一双能引人注意的“好眼睛”需要“明亮、传神和传情”, 目前的网络新闻编辑理论中, 论者大多认为, 网络新闻标题的主要功能有“完整传播信息、索引选择信息、评价引导信息、说明报道形态、丰富美化页面、体现编辑风格”, 其实这些观点仅仅是报纸新闻标题的简单延伸, 没有指明网络新闻标题的特性和特殊功能。

在网络媒体中, 新闻标题的实质与功能均有变化, 适应网络新闻媒体的信息量大、选择性强等特性, 它从“新闻的眼睛”变为“新闻的橱窗”, 实质是一种对于读者有效用的核心信息, 其主要功能在于高度浓缩核心信息、传递最具新闻价值的实用信息。《毛新宇给省驻京单位讲党课》是一个程序化的标题, 点出了新闻的总体事实, 但没有发掘和传递最有价值的信息, “毛新宇晋升为少将”则从同样的新闻内容里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最有“新闻卖点”的“橱窗”, 由于这一价值点最具“卖相”, 因而得到读者的“惠顾”, 加上网络媒体传播的快捷性, 一条“旧闻”变成“新闻”, 实现新闻增值, 于是得以迅速传播。

现代营销学中, 推崇橱窗广告 (Window%Advertising) , 它是现代商店店外POP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玻璃橱窗等媒介物, 把商店经营的重要商品, 按照巧妙的构思, 运用艺术手法和现代科学技术, 设计陈列成富有装饰美的货样群, 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在网络媒体中, 作为信息产品的“标签”, 新闻标题“扮演信息内容的‘橱窗’角色”, 即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有价值、最具新意等具有“卖点”的内容在标题中巧妙地展示, 向受众进行“推销”, 引导其选择和阅读, 以实现新闻的“传通”。与纸质媒体相比, 网络新闻标题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影响力, 其功能可以细分为四种:传递实用信息、传播主要观点、实现索引和导读以及塑造媒体风格。

浓缩新闻事实, 传递实用信息。传统报纸的新闻标题具有揭示新闻内容的功能, 但比较讲究标题的艺术性, 实用性较弱。网络新闻则需要让受众从标题中直接得到有效信息, 更讲究实用性, 因此网络新闻标题需要展示给读者最新的变动、最新的信息, 需要高度浓缩新闻事实, 提炼出最大的价值点、最核心的信息点。如《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对于上合组织会议的不同标题处理:

《人民日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八次会议在京举行 (主)

温家宝主持会议 (副)

人民网:上合组织商定建立经济发展监测机制

人民网的标题选取了会议成果中的第一条、也是编辑认定的最重要的一个成果传递给读者, 这比报纸标题更实用, 也更有新闻性。

提炼新闻内容, 传播主要观点。在非事件性新闻、日常性会议、活动及人物专访报道中, 会出现不少具有新鲜性、代表性的观点, 网络新闻打破传统媒体的做法, 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 而是从服务读者的角度, 从新闻中提炼出最有价值、最有代表性的观点, 提取具有实质性的内容进入标题, 给读者提供明确的“观点新闻”, 而不是空洞的内容。如人民网在处理《人民日报》同题新闻时的不同标题形式:

《人民日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开幕 (主)

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副)

人民网:胡锦涛出席世媒峰会:中国重视媒体

形成完整信息流, 实现索引导读。在网络新闻中, 读者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 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网络新闻标题是在网页上共时性地呈现, 需要给读者提供一串完整的信息流, 由此形成每一条新闻的索引, 便于读者选择和点击。这就要求编辑用一行标题将主要信息高度概括, 通过一些关键词吸引读者的注意, 使其在快速的扫描式阅读里掌握新闻中最核心的信息, 并作出判断和选择。

美化新闻标题, 塑造媒体风格。网络媒体是通过页面与读者建立联系的, 标题则是页面中最重要的元素, 编辑对标题内容的把握及外观上的不同包装, 往往构成网络新闻媒体的不同个性及独特风格。比如, 新浪网的新闻标题强调新闻性, 以蓝色为主色调, 大气、新锐, 人民网的新闻标题将新闻性与政治性相结合, 其主色调为黑色, 显得庄重、大气、严谨, 这些标题的风格也形成了相应的媒体风格。

总体而言, 网络新闻标题还原了新闻标题最基本的功能:提供完备、有效用的信息 (传递的观点也是一种信息, 即“意见性信息”) , 读者的阅读需求还原为对信息的需求。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做好“信息管家”, 提供完备、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将标题作为新闻产品的“橱窗”精心经营, 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促成信息的选择和“消费”。

要形成新闻的“橱窗”, 需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包装。在内容的选取上, 网络新闻标题要精选最有价值、最有新意等信息点。人民网新闻频道的“每月新闻排行榜”每月均列出当月点击率最高的50篇稿件, 基本能反映新闻“橱窗”对网民阅读选择行为的影响。笔者选取2009年1至10月的榜单进行统计, 共收集各类稿件标题498个, 剔除非新闻稿件、图片、视频新闻及重复的标题, 共收集了259个新闻标题样本。其中, “who+what”型标题达到190个, “who+idea”型标题16个, 其中出现领导人、名人、重要新闻人物等知名人士名字的标题有94个, 占全部样本的36.2%, 人物的显著性、事件的特殊性构成新闻“橱窗”最重要的元素。在所有样本中, “事件”及“观点”构成了标题的主体, 两者是所有标题中绝对不可缺少的元素, 而“事件”又以最大数量 (243个) 占据绝对优势, 其新颖性、重要性和反常性成为标题内容的首选, 如《原央视〈焦点访谈〉‘名嘴’方宏进涉嫌诈骗被拘》。标题中的“观点”多半强调新颖性、独特性, 如《薄熙来首次讲述重庆打黑初衷:并非主动而为》、《乌鲁木齐市委书记:对残忍杀人分子要处以极刑》等。

新闻“橱窗”要引起读者的充分注意, 需要对标题的关键词进行精心设计。网络新闻写作强调让新闻适合扫描式阅读, 美国一个研究机构甚至认为, 强调显要之处的文字用量要比你为印刷媒体写作时增多3倍。在新闻标题中更需要强调关键词的作用, 包括新闻人物、地点、事件等新闻要素。据统计, 在259个样本中, 突出“何事”的243篇, 占93.8%;突出“何人”的195篇, 占75.2%;突出“何地”的113篇, 占43.6%;突出“怎样”的26篇, 占10%;突出“何时”的13篇, 占5%。可见, 人物及事件、地点要素是新闻“橱窗”中的核心要素, 需要在标题中强化处理。

在结构形式上,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的新闻标题不同, 多用一行题, 以“who+what (idea) ”为主要结构形式, 如在上述统计中, 两者相加共206个, 占全部新闻稿件的79.5%。另外也适当运用“where+what”结构, 此类标题共有34个, 占总体的13.1%。少数采用纯事件形式, 共计19个, 占7.3%。标题的类型全部用实题或虚实结合题, 不用完全的虚题。

是为新闻描“眼睛”还是装饰“橱窗”, 反映了两种新闻编辑观。前者是传统的编辑思维, 以编辑为主导, 强调权威性、指导性, 标题成为反映媒体导向的重要元素;后者则是现代编辑思维, 以受众为主导, 强调动态性、实用性和服务性, 标题则是信息产品的最佳“广告词”。近年来, 随着都市报等市场化报刊的兴起, 新闻标题的“橱窗化”也在平面媒体中受到推崇, 比如以《京华时报》为代表的都市报强调报道事件性新闻, “在‘新近’、‘事实’、‘报道’所构成的新闻主要元素中, 核心是‘事实’, 即事件性新闻中的事件。”这一新闻理念在标题中的体现即是新闻标题“橱窗化”:运用实题形式, 强化事件中的最大价值点, 传递核心信息或观点, 给读者提供贴身的“信息按摩”。

参考文献

[1].郑兴东等:《报纸编辑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梁衡、康笑宇:《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传媒》, 2001 (7) 。

[3].蒋晓丽主编:《网络新闻编辑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4].张洪忠:《“读图时代”还是“读标题时代”?——报纸版面元素的构成关系分析》, 《新闻与写作》, 2006 (6) 。

[5].高钢:《新闻写作精要》,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上一篇:负荷调整下一篇:广义控制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