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能量范文

2024-06-03

运动能量范文(精选11篇)

运动能量 第1篇

1 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就是指对一个人起着重要作用的心理的活力和强度。心理能量的储备是通过心理技能训练,影响和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机能、技术、战术水平的改善和体现,可促进训练者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训练者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1]。当运动员进入比赛状态心理能量就会释放出来。心理能量一样也有好坏之分,也就是积极的有建设性,还是消极的有破坏性。如果运动员把心理能量消耗在不必要的担心和干扰的因素上,我们说这种心理能量就是消极的。如果运动员把心理能量使用在自己的技术动作和战术上,这时的心理能量就是积极的。

2 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一次性强有力的负荷或持续运动负荷后,靠应力集中的运动器官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脏器和调节功能下降、能量不足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性、功能性的变化为特点的导致运动负荷器官功能下降、感觉不适、能量缺乏和代谢产物堆积等现象[2]。

运动性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身体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3 心理能量对心理和生理疲劳的影响

比赛中运动员在消耗体能的同时,心理能量也在逐渐释放。运动员消耗生理上能量,逐渐出现疲劳的情况,这是能量消耗后出现正常的生理疲劳。同样如此,心理能量的不断释放,也会引起生理上的疲劳。随着心理能力的释放,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受到外界刺激减弱,运动员身体上部分器官兴奋性降低,开始出现心率减弱,肌肉紧张,从而导致生理疲劳。同时心理疲劳情况也因外界的干扰和自身生理上疲劳而显现出来。心理能量对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也根据运动员个体差异和运动项目的不同而不同。

3.1 个体差异

在比赛中,运动员适宜的心理能量问题,因个体差异而难以确定出一个共同的限度。有些运动员因自己的以前比赛成绩排名低,个人的技战术能力感觉比对手差,还有个人心理容易受各方面的影响等因素,比赛中就会出现低心理能量,即使开始有高的心理能量也释放的快。这样的运动员表现精力不足,注意分散,身体和心理上就会比其他运动员过早疲劳,不可能使运动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但那些水平高,以前成绩排名前面的,个人技战术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心理能量就会高,并且在比赛中能够控制好心理能量的释放。这样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疲劳情况出现得要慢,并且程度不大。研究资料表明,在比赛中运动员创造出最佳成绩,往往出现在高能量无应激积极状态。近年来,许多运动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调整运动员的心理能量,主要靠激励运动员的动机水平,使他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确信不疑,坚信自身的力量与技术,对参加比赛活动有突出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强烈的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些都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竞技力、取得胜利的重要心理因素。

3.2 项目不同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项目比赛中,不同的项目心理能量对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影响有不同。在短距离跑中由于距离短,时间短需要运动员快速达到竞技状态,心理能量就会快速的释放,所以运动员的身体疲劳出现要快,但是心理疲劳出现时间要慢些。中长跑项目由于进行的时间稍长些,所以心理能量释放的时间要稍慢,心理和身体疲劳的出现时间也稍慢些。长跑项目由于时间长,距离比较长,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战术的要求调整各方面的机能慢些,尽量消耗各方面的能量也要慢些,所以心理能量释放的时间要长。但是长时间精神集中,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反而使心理过早疲劳,也使身体过早疲劳。运动员在经历疲劳后,逐渐调控心理能量的释放,心理上的疲劳也逐渐减弱。在田赛比赛中,一般运动员进行每一轮时,所用时间短,所以和短距离的情况相同。

4 运动性疲劳对心理能量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迈尔经过对疲劳、能量消耗二者关系的研究认为:当人达到一定生理和心理良好状态时,那些用于支配特定活动的心理能量才能得到释放。运动员身体某部位受伤,或者感到不舒服,以至于比赛中身体各机能器官协调不起来,身体就过早感到疲劳,从而影响心理能量的发挥。另外运动员的应激迟缓,受身体不佳,场地、观众、天气等原因影响,都会造成精力不集中,兴奋性低,即心理产疲劳,心理疲劳又反过来加快生理疲劳,进而影响心理能量的发挥,就会加重身体和心理的疲劳,这样形成了不良循环反应。

5 结论

1.比赛中注重心理能量调控,减缓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

在比赛中运动员调控好心理能量,达到流畅心理状态[3],全身心投入到一项任务中,并且创造出经常发挥最佳运动水平的意识状态。所谓的流畅心理状态即最佳心理状态的运动员的特征归纳为:动作高度的自动化;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在比赛过程中不关心结果,没有任何的自我评价和责怪;自己感觉到控制着场上的一切;运动本身为运动员提供了清晰、明确的反馈。如果运动员能够达到如此状态,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疲劳的状态出现的时间就会迟缓些,并且程度也比较弱。在比赛中可以用语言来调节,比如“我能行”、“我最棒”等,或者让大脑想象另外一幅自己平时最喜欢的景色,不顾及外界的干扰。这些可以刺激或缓解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排除心理上焦虑,从心理上来激发运动员的能量,减缓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2.注重平时的心理技能训练,获得心理能量的长期储备

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改善和体现,可促进训练者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训练者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能量的储备和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身体能力一样受后天环境和实践活动的影响,须通过心理技能训练,遵循规律、长期地、系统地进行。

3.注重平时的身体训练,避免因身体疲劳而影响心理能量的发挥

运动员缺乏好身体素质就无法从事各种比赛,再好的心理素质,再充足的心理能量都是无济于事。但是在平时的超强度训练中,注意训练方法和恢复手段,不要造成运动员身体上长期性疲劳,而缩短竞技年龄[3]。

参考文献

[1]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2]曹志发,孟昭琴,姚为俊.新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4.

初二物理运动与能量 第2篇

能量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第4节

能量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实例说明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是本节的重点,分析能量转化和转移现象是难点。

三、教学器材:

教学挂图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各种形式的能量

1. 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着哪些能量?学生们自己说说每天生活中至少应有哪些能量?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即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③如果世界上突然没有电能,整个社会将会怎么样?没有光能这个世界又将如何?

④怎样认识能源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分析归纳:

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能量都来自于太阳

能量不仅可以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

2.教师小结,并认识能量的转化

(1)点燃火柴,观察光能、内能和化学能及其互相转化。(2)启闭教室内电灯、演示电能、光能和能内及互相转化。(3)双手摩擦或手捋铅笔体验机械能、内能及互相转化。

(三)、能量的利用

1.观察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的能量转化,填写下表

洗衣机 电灯 热水器 电扇 电视 音响 电话 电能变成其他能量形式

2.将一细铁丝,来回反复弯折,可以折断铁丝,这时发现铁线是否烫手,分析一下这个过程能量转化。

3.社会调查:(1)市场有一种新型手电筒,不需要电池,晃几下就可以照明。(2)一种玩具塑料球,从高空落地弹起就可以闪出彩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

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四)、小结: 一)各种形式的能量

1、机械能

2、光能和电能

3、内能

4、原子能

5、化学能

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三)能量的利用

(五)、课堂练习

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

(1)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______能。

(2)从高处往下流的水具有______能。

(3)正在发光的电灯具有_______能。

(4)干电池具有_______能。2.下列各种能的转化或转移情况是:

(1)水电站里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____

(2)摩擦生热的现象_________(3)燃料燃烧时放热___________

(4)给蓄电池充电__________(5)水沸腾时水壶盖向上顶起来________

(6)用热水加热袋装牛奶__________

(六)、作业

1.小梅同学将能量的转化及常见的例子连线如下,其中有一组出现了错误,请你帮她找出.

()A.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用磨刀石磨刀.B.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暖水瓶瓶盖蹦起.C.电能转化为内能——电炉工作.

D.势能转化为动能——向上运动的乒乓球.2.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1)、空中飞行的子弹具有

能。

(2)、在斜坡上行驶的自行车具有

(3)、被拉长的橡皮筋具有

能。

(4)、被葛州坝挡住的江水具有

(5)、正在下落的雨滴;

(6)、在空中飞行的足球

例6.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汽车沿平直公路同向而行,他们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在后退。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时,______________汽车运动得最快。

解析:甲、乙、丙三个人各以自己为参照物,即事先假定自己为不动的物体来观察另外两辆汽车的运动。从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可以断定乙汽车和甲汽车运动得一样快。从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和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往后退,可以断定丙乘坐的汽车行驶在甲乘坐的那辆汽车的前面,所以它运动得最快。上面的两个判断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进行观察,得出的结果。

正确答案:丙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实例说明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是本节的重点,分析能量转化和转移现象是难点。

三、教学器材:

教学挂图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各种形式的能量

1. 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着哪些能量?学生们自己说说每天生活中至少应有哪些能量?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即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③如果世界上突然没有电能,整个社会将会怎么样?没有光能这个世界又将如何?

④怎样认识能源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分析归纳:

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能量都来自于太阳

能量不仅可以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

2.教师小结,并认识能量的转化

(1)点燃火柴,观察光能、内能和化学能及其互相转化。(2)启闭教室内电灯、演示电能、光能和能内及互相转化。(3)双手摩擦或手捋铅笔体验机械能、内能及互相转化。

(三)、能量的利用

1.观察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的能量转化,填写下表

洗衣机 电灯 热水器 电扇 电视 音响 电话 电能变成其他能量形式

2.将一细铁丝,来回反复弯折,可以折断铁丝,这时发现铁线是否烫手,分析一下这个过程能量转化。

3.社会调查:(1)市场有一种新型手电筒,不需要电池,晃几下就可以照明。(2)一种玩具塑料球,从高空落地弹起就可以闪出彩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

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四)、小结: 一)各种形式的能量

1、机械能

2、光能和电能

3、内能

4、原子能

5、化学能

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三)能量的利用

(五)、课堂练习

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

(1)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______能。

(2)从高处往下流的水具有______能。

(3)正在发光的电灯具有_______能。

(4)干电池具有_______能。2.下列各种能的转化或转移情况是:

(1)水电站里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____

(2)摩擦生热的现象_________(3)燃料燃烧时放热___________

(4)给蓄电池充电__________(5)水沸腾时水壶盖向上顶起来________

(6)用热水加热袋装牛奶__________

(六)、作业

1.小梅同学将能量的转化及常见的例子连线如下,其中有一组出现了错误,请你帮她找出.

()A.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用磨刀石磨刀.B.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暖水瓶瓶盖蹦起.C.电能转化为内能——电炉工作.

D.势能转化为动能——向上运动的乒乓球.2.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1)、空中飞行的子弹具有

能。

(2)、在斜坡上行驶的自行车具有

(3)、被拉长的橡皮筋具有

能。

(4)、被葛州坝挡住的江水具有

(5)、正在下落的雨滴;

(6)、在空中飞行的足球

例6.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汽车沿平直公路同向而行,他们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在后退。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时,______________汽车运动得最快。

解析:甲、乙、丙三个人各以自己为参照物,即事先假定自己为不动的物体来观察另外两辆汽车的运动。从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可以断定乙汽车和甲汽车运动得一样快。从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和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往后退,可以断定丙乘坐的汽车行驶在甲乘坐的那辆汽车的前面,所以它运动得最快。上面的两个判断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进行观察,得出的结果。

正确答案:丙

自行车运动能量补充探析 第3篇

关键词:饮食营养;微量元素;能量补充

一、能量代谢

热环境下运动训练时能量代谢既受高温环境又受运动训练的影响。炎热环境中能量消耗增加。在30~40℃的热环境中,温度每升高1度,能量消耗就增加0.5%。在热环境中进行运动训练,体内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出体外,可使温度升高,将导致体内对能量代谢增加。当运动员对热环境产生热适应后,运动量将会增加,能量的消耗也会增多。热能摄入量如果不能满足时,就容易引起疲劳,影响运动训练,所以应该增加能量摄入,但摄入过多有一定困难,一般增加10%为宜,热适应后可逐步增加以满足运动训练需要。

二、蛋白质代谢

热环境下进行训练对蛋白质需要量增高,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热环境下运动造成体温升高,进而引起出汗排热,导致脱水,机体组织细胞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尿氮的排出增多;二是:热环境运动训练引起氮从汗液中大量丢失,从而导致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随着运动员在热环境中运动训练的时间延长,机体逐步产生热适应,尿氮、粪氮和汗氮的损失可逐步减少,但是,由于在热环境下运动训练大量出汗是必不可少的生理现象,汗氮的丢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热环境时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或增加优质的蛋白质的摄入量,是无可争议的,只是随着热适应的形成和巩固,可逐步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以减轻机体代谢的负担。

三、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谢

在热环境下运动,供能物质中碳水化合物的氧化代谢明显增加,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相应增加。因此,应该利用一切手段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包括提高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运动训练的前、中、后补充碳水化合物。研究资料显示,在热环境下中运动导致4%的体重丢失后,按每千克体重补充1克糖,可以较长时间维持血糖于高水平上。在热环境下运动肌糖原的消耗也增加,运动后高糖食物有利于肌糖原的合成和恢复。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在60%左右比较合适。自行车运动员连续5天以70%最大摄氧量的运动强度蹬车至力竭以耗尽肌肉肌糖原,随后连续3天分别摄入低碳水化合物(10%)和高碳水化合物(80%)的膳食。然后让运动员在30℃的热环境中以同样运动强度蹬车至衰竭。高碳水化合物膳食组的蹬车时间为50.2~80.2min,平均53.2min。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组为31.8~51.4min,平均为44.0min,前者蹬车时间显著长于后者(P﹤0.05)

四、水和矿物质代谢

热环境下训练对水和矿物质的影响最为明显,运动性疲劳、运动性损伤以及运动性各种热病与水盐代谢失调紊乱密不可分。热环境下运动员营养的重点就是及时、适量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持运动机体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运动员在高温条件下训练,蒸发出汗成为机体散热的唯一形式,机体为散发运动产生的热量而排出大量汗液,每小时可高达4升,汗液中水分占99%以上,还含有纳、钾、钙、镁、锌、铜、铁等无机盐,占汗液的0.3%,以及其他物质。大量出汗,可造成机体水分和无机盐不同程度的丢失,丢失的无机盐中,氯化钠为主要成分。出汗多时,每天随汗丢失的氯化钠可达25%。运动员在热环境下运动训练大量出汗导致无机盐丢失现象不可忽视,大量出汗引起体水大量丢失,可使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尿量减少,代谢废物堆积,导致疲乏无力,运动能力下降,热适应能力也明显下降。

与体液相比,汗液是一种低渗液,如果不及时补液,造成体内水分丢失多于电解质,到一定程度机体可出现以失水为主的水盐代谢紊乱。大量出汗可引起钠离子大量丢失,如果此时只是大量补水而不补钠盐,可造成血液等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水肿,细胞膜电位改变,引起神经肌肉细胞兴奋行增高,出现肌肉痉挛。钠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出汗引起大量的钠离子丢失,使阳离子总量减少,机体相应减少碳酸氢根阴离子的含量,导致血浆碳酸盐缓冲对比例失衡,血液pH值下降,可引起酸中毒。热环境条件下运动训练,导致大量出汗,除了注意钠盐的补充,还应注意钾盐的补充,钾不但可从汗液中大量丢失,还因肾脏对保钾的功能不如保钠那样完善,不管机体钾的状况如何,总有一定量的钾从肾脏丢失。因此,汗液钾和尿钾两部分相加,可使钾的丢失总量超过摄入量而引起钾负平衡。钾不足可导致水在细胞内外液的分步发生紊乱,也可引起酸碱平衡的紊乱。低血钾还可以引起心脏收缩和心率的紊乱。由于运动员在热环境下进行训练要适当增加对钾的供应量一般是3—4g的上限。

此外,汗液中也有钙、镁、锌、铜、铁、锰、硒等元素不同程度丢失。补液中可适量含有这些元素,或者补充这些矿物质的混合制剂。

五、维生素代谢

大量出汗也使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增多,汗液中几乎含有全部水溶性维生素。从汗液中丢失的维生素C较多,含量可达10mg/L。维生素B1含量可达0.14 mg/L.若以每天排汗5L计算,汗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B1的损失量可达50mg和0.7mg。同时,高温引起能量代谢增加,使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消耗增加。因此,运动员在高温环境中运动训练,需要增大维生素B1、B2、尼克酸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运动员在热环境条件下运动训练推荐的维生素每日供应量:维生素B1和B2,3~5mg,烟酸30~50mg,维生素C80~100mg.

由此,运动员运动训练必须注意营养代谢的影响,以及水和一些机体必须的矿物质补充,另外维生素的补充也是必可少的,但是不论营养代谢,矿物质和维生素补充,都要采用科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肘节摆动夹紧机构的运动及能量分析 第4篇

1 肘节机构的运动分析

肘节摆动夹紧机构是由气缸和杆件组成, 其中气缸提供动力, 摇臂把工件夹紧。见图1肘节摆动夹紧机构骨架图, 此时恰好点C和点D在同一直线上。

1.1 机构的位置分析

根据图1, 得出向量回路方程式[1,2,3]

把式 (1) 、式 (2) 分别向x轴、y轴投影可得

由式 (3) 可得

由式 (3) 可得

由式 (4) 可得

由式 (4) 可得

1.2 机构的速度分析

对式 (3) 求时间导数, 有

求解可得

对式 (4) 求时间导数, 有

求解可得

1.3 机构的加速度分析

对式 (9) 求时间导数, 有

求解可得

对式 (12) 求时间导数, 有

求解可得

2 机构的能量分析

假设本机构为保守系统, 即没有摩擦力、惯性力以及热量等能量损失, 则机构的全部动能W=W1+W2+W3+W4, 即在工作过程中整个机构所消耗的能量。其中:W1, W2, W3, W4分别为气缸、杆l2、杆l3、杆l4的动能。其表达式为

其中:ml1为气缸活塞和气缸杆的质量和, 为定值;νl3为杆l3质心的速度;Il1, Il2, Il3, Il4分别为气缸、杆l2、杆l3、杆l4的转动惯量。

其中:m0为气缸壁质量, 为定值;R为气缸内壁吧半径, 为定值;l0为气缸活塞和气缸杆的长度和, 为定值;ml2, ml3, ml4分别为杆l2、杆l3、杆l4的质量, 为定值。

3 结论

由于肘节机构能够产生极大的输出力, 因此广泛应用于需要有极大输出力的场合。笔者对肘节机构提出了一种分析方法, 对肘节摆动夹紧机构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做了简单分析, 然后对其能量变化做了简要分析, 并推导出了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机构所消耗的能量公式。

摘要:通过对肘节机构的研究, 在分析肘节摆动夹紧机构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对肘节摆动夹紧机构运动及其能量分析的方法。首先利用向量法对机构进行了位置、速度及加速度分析;其次利用多体动力学的方法对机构进行动能分析, 从而得出在工作过程中整个机构所消耗的能量。

关键词:肘节摆动夹紧机构,运动分析,能量分析,向量法,多体动力学

参考文献

[1]申永胜.机械原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M].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读《运动、力与能量》有感 第5篇

科学是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而外,没有其他获得的方法。热情幻想以整个身

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劳动,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易的科学”。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他是无处不在,小至在我们身边,大至充满神秘色彩的宇宙,是多么让人向往,我开始喜欢上了科学喜欢上了读科学类的文章书籍。

《科学探索者》之《运动、力与能量》这本书共有六章:运动、力、流体力学、功与机械、能与功率、热能与热量。每个章节环环相扣,由运动引出力,再由力转到机械,最后介绍能量。本书主要讲述了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的一些初步知识,结合实际介绍了速度、加速度、流体压强、功、能、热量等概念,以及相关的力学、热学定律,带领我们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让我们了解了身边的力与能量的知识。《科学探索者》这套书不像我们的课本,一句句话都是知识点与概念,这套书不同,它是通过一些实验研究的.小故事与科学家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告诉我们知识点。我想,美国的学习比我们有趣的原因就是这吧!读完了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

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但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受力物同时也是施力物。主要是看哪种物体或哪种物质是主动,哪种物体或哪种物质是被动来判断施力物与受力物。平常所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是存在的。我还知道了能的性质: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这个物体就具有能。也就说这个物体有做功的能力,本领。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做功的本领叫做能。物体做多少功就说它具有多少能,像流动的河水,飞行的子弹,自由下落的重物,压缩的弹簧,燃烧的焰火,高压的气体……都是能。看到现在,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功,我从来都没听说过这词儿,现在看了书以后,才知道功也是物理学的一个名词。在科学上,如果你施力于某一物体,并使这一物体在该力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那么,你就做了功。例如,你推了一下秋千上的小孩,你对小孩做了功;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你对书做了功等等。此外,我还了解到了流体力学的压强、能与功率、热能与热量等等知识。

在书中我受益匪浅,不仅如此,我还明白了只有有了实践精神,科学才真正有了意义,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而嘴上说却无动于衷的“精神”科学只是虚幻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都认为在太空肉眼能看到万里长城,但“神舟五号”飞上天后证明这是错误的。这就应证了那句古话:“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运动能量 第6篇

【关键词】女子排球;运动员;能量消耗

要实现我省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合理营养和科学补充,既保持良好的体能又保持良好的体型,必须先了解运动员的能量消耗。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具有各自独特的方式和特点,所以,各运动项目的强度、量度、密度、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因而能量消耗和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准确评估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能量消耗和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目标,利用Senseware Armband便携式能量消耗测定仪,开展女子排球运动员能量消耗测定研究,为制定运动员营养推荐标准提供依据,为运动员合理营养和实施营养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河南省女子排球运动员6名为测试对象。测试流程及细节均告知受试者并取得同意后进行,所有受试者测试期间均无感冒发热,无代谢疾病等问题。

研究方法:采用Senseware Armband便携式能量消耗测定仪测量能量消耗,受试者于优势侧上臂肱三头肌处佩戴,除洗澡时间外,训练、日常活动和睡眠时间连续佩戴两天。采用T-SCAN PLUSⅡ身体成分分析仪测试运动员身高、体重、基础代谢率,同时调查运动员一般情况信息和训练信息。

数据统计、分析:包括每日总能量消耗,总运动时间和运动能量消耗及占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恢复期能量消耗量及占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不同训练课内容的运动时间和能量消耗量及占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实验数据经SPSS11.5数据软件包处理,结果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

2研究结果

2.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和基础代谢率如表1所示。

2.2女子排球运动员能量消耗的测试结果

女子排球运动员每日上、下午的训练时间均为120分钟左右,运动员上午训练的平均能耗在652千卡,平均代谢当量(METs)5.1;下午训练的平均能耗在706千卡,平均代谢当量(METs)5.9。女运动员在6天的连续测试中,训练能量消耗占总能量消耗的38.5%;

3分析与讨论

美国新研制的Senseware Armband便携式能量消耗测定仪具有双轴加速度感受器、皮肤温度感受器、臂带周围环境温度感受器、皮肤电流反应感受器和心率感受器等多个感受器捕获数据计算能量消耗,可以测定运动或生活、休息状态下24小时的日能耗量,并能按时间对运动进行分割,确定所进行活动的时间和运动强度,运动员除洗澡外,其他训练、日常活动或睡眠时间均可佩戴测定,文献报道其与间接测热法相比准确性和重复性达到85-90%以上〔12,13〕。

机体每天的能量消耗包括维持生命的基础能量消耗、进食引起的能量消耗即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运动能量消耗。运动的能量消耗是指运动引起的能量消耗,是能量消耗变异最大的部分,平均占能量消耗的25%-30%,在大强度持续运动的极端情况下,可以高达75%。运动能量消耗是人体控制能量消耗、维持能量平衡、存进健康最重要的一部分。

运动能量消耗的影响因素众多,例如环境温度、体重、年龄、性别等。对于同质人群能量消耗主要与身高、体重、去脂体重和BMI指标正相关,即身高越高、体重和去脂体重越重,其能耗量也就越大,所以要使运动更为经济,减少运动过程中相对的能耗,必须要求运动员保持好的身材〔14〕。该研究结果显示,女运动员全日的能量消耗均小于3590千卡,与我国优秀运动员营养推荐标准中田径运动员能量摄入推荐标准范围3700~4700千卡有一定差距〔15〕,所以在营养补充上要适当低于优秀运动员的推荐标准,否则会造成体重逐渐增加,身体脂肪含量增加,最终会影响运动成绩。从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女运动员的平均训练的能量消耗可以达到或接近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能量摄入推荐标准,但是不同个体的实际训练的能量消耗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所以在运动训练和营养补充中都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参考文献

〔1〕Chen KY,Basselt DR.The technology of accelerom etrybased activity monitors current and future〔J〕.Med Sci Sports Exerc,2005,37(11):490-500.

〔2〕Dwyer TJ,Alison JA,Mckeough ZJ,et al.Evaluation of the sense wear ativity monitor during exercise in cystic fibrosis and in health〔J〕.Respir Med,2009,103(10):1511-1517.

〔3〕马冀平.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及营养摄取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4):47-50.

〔4〕周丽丽,王启荣,付劲德,等.利用能量代谢测定仪和运动员膳食营养分析系统进行运动员个性化能量平衡指导〔J〕.中国运动医学,2009,28(2):202-204.

运动能量 第7篇

1 篮球运动的特点

篮球是一种集体同场对抗性运动项目, 主要以对抗、耐力、灵敏、速度、力量等素质为主要特点。篮球运动是围绕着悬挂在空中的球篮, 而展开的空间与地面的争夺, 具有对抗性、拼斗性、集体性。篮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的对抗性运动项目, 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但需要参与者快速奔跑、突然与连续起跳、敏捷反应与力量抗衡。据统计, 一场高水平且实力相当的比赛 (美国篮球职业联赛) , 最长可打3h多, 一局最长可打1h, 在一场比赛中投篮可达200多次以上, 篮板球可达120多次以上, 抢断可达20多次以上。尽管比赛的时间长, 触球次数却很少。如传球只需0.1~0.5s, 发球1~4s, 抢篮板球点球0.1~1s, 投篮只需0.1~0.5s, 后卫运球从后场过中场大概3~7s, 而后卫运球的时间大概8~15s, 中锋和小前锋大概6s。比赛有进攻有防守, 为争得2~3分往往需要几个回合的连续攻防。一场比赛经常打到最后才分出胜负, 有时还要打加时。所以, 一场激烈的篮球赛打下来, 是非常耗费运动员的体力的。因此, 运动员要有能坚持到底的体能, 营养补充是很关键的一方面。

2 篮球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特点

根据篮球比赛的特点, 可以看出, 篮球运动是一种骨骼肌的供能体系, 包括三个彼此关联的供能系统, 即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根据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体系, 可把竞技体育项目分属为五种代谢系统, 即磷酸原代谢类型、磷酸原—糖酵解代谢类型、糖酵解代谢类型、糖酵解—有氧代谢类型、有氧代谢类型。篮球运动具有高空争夺的强对抗特征, 运动强度大, 技术多变而复杂, 比赛时间相对较长 (10min×4或者12min×4) , 在运动中, 伴有爆发式的跳跃和投掷, 间歇的冲刺式的无氧运动, 机体无氧代谢水平高。然而, 大强度运动后, CP恢复和乳酸消除的快慢以取决于肌肉的有氧代谢水平。因此, 篮球运动即包括无氧代谢供能, 又包括有氧代谢供能, 且以磷酸原—糖酵解的无氧代谢供能为主。

3 篮球运动的主要营养素补充

3.1 糖的补充

糖类尤其是多糖是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一场篮球比赛一般持续2h左右, 有时甚至达3h, 糖是长时间、持续2~3h中等强度运动中肌肉的优质燃料, 人体内的糖累的储备包括血糖, 肌糖原和肝糖原三类。人体内糖储备最多的是肌糖原, 大约250g。肝糖原在人体内的储备85g左右。血糖含量最少, 仅有5~6g。人体内糖类的储备约350g。如果长时间的运动, 人体内储备的糖会被不断耗竭, 能量就会不断地减少会影响运动能力, 特别是耐力。运动前、运动中或运动后适量的补充糖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 提高运动能力, 延缓疲劳, 提高运动后的体能恢复。据分析, 篮球运动中糖储备充足的篮球运动员, 比肌糖原储备不足的篮球运动员在比赛场上跑动的距离更长, 反应速度更快。运动前2h前适当的补充糖有效的维持血糖浓度, 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充足, 提高红细胞运输氧的能力, 延缓疲劳, 保证有更持久的运动能力。

3.2 脂肪的补充

脂肪是构成细胞的重要部分, 而且是人体在缓和状态下主要的能量来源, 还能储存热量、调节体温, 并且支持保护脏器。人体在运动时可以增加机体对脂肪的氧化和利用, 相应减少了对糖和蛋白质的消耗, 脂肪必须在供养充足的情况下才能被氧化, 提供能量。

3.3 液体的补充

篮球比赛时补充体液很重要, 因为篮球运动持续时间长, 强度大, 体液消耗严重。合理补液能使心率、体温降低, 血浆总量保持平衡。运动前补液对预防运动脱水有益。补液要贯彻少量多次的原则, 每次补150~300ml, 每次间隔15~20min。1h补液不得超过800ml, 不少于300ml。补液的温度为8~15℃为最宜。

3.4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补充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 是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如肌肉在收缩、作功、完成动作过程中的代谢都与蛋白质有关。运动实验表明, 篮球运动员在运动前后补充蛋白质, 能够很好的改善肌肉的质量, 对肌肉的收缩速度有良好的效果, 若蛋白质摄入过少, 不仅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 而且促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或出现运动性贫血。但若蛋白质摄入过量, 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 多了肌体无法吸收, 将会因代谢紊乱产生蛋白质中毒。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因氨基酸的组合排列不同而组成各种类型的蛋白质, 在运动时氨基酸能够为运动员能量消耗提供4%~12%的能量。

3.5 碱性物质的补充

通常情况下, 人体血液ph值平均为7.4。其中, 动脉血ph为7.35~7.45之间, 静脉血的ph为7.35~7.41之间;骨骼肌细胞内的ph为7.0左右。篮球运动员在进行大强度比赛时, 体内大量酸性代谢产物不断的堆积, 导致骨骼肌细胞内的ph和血液ph值均下降, 当ph值下降到约6.0~6.2时, 机体的酸碱失去平衡, 糖酵解中的磷酸果糖激酶活性被抑制, 使糖代谢供能过程减慢, 影响运动员机体功能。运动前摄取含有碱盐的饮料, 能够造成体液碱化, 提高体内碱盐的储备, 能够很好地提高以糖酵解为主要供能系统的速度和耐力。实践证明, 适当的补充碱性的饮料增强细胞外液缓冲酸的能力, 促进氢离子从运动肌透出, 延迟细胞内ph值下降的时间, 抵消ph值下降对运动肌正常机能的影响, 从而提高糖无氧代谢供能能力。

3.6 营养药品的补充

营养药物主要是从植物中或其他天然物质中提取的中草药和通过化学途径制造的合成药物。化学合成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 服用要慎重, 应该尽量的服用维生素类或天然提取的中草药。目前篮球运动员常用的有Vc300mg/d、Vb680mg/d、Vb12100mg/d黄芪、刺五加津液、人参、鹿茸、冬虫草等。

4 结语

通过分析和讨论不难看出篮球运动员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 能量供应和营养补充是基本保证, 而能量和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饮食。合理的饮食安排对运动成绩的提高, 疲劳的尽快消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训练比赛过程中, 应根据篮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 合理安排饮食, 采取高糖膳食为主, 多种营养成分适当搭配的原则, 并辅助于无毒无害的营养补剂, 这样才能尽快消除疲劳, 增强运动员的健康, 提高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邵长专, 池爱平.排球运动员的供能特点及营养补充[J].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2004, 24 (1) :114-115.

[2]邱斌, 王进.高校业余运动代表队学生膳食结构状况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9 (2) :59-61.

[3]康喜来.田径项目运动员营养补充与运动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J].四川体育科学, 2004.

[4]熊正英.运动营养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8.

[5]孙建中, 石新华.运动营养膳食结构初探[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3) .

[6]柴刚.篮球运动员营养补充[J].科技信息, 2007, 12 (34) .

[7]乔森.篮球运动能量供应的特点及运动员营养补充的方式[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5) .

[8]岳荣.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合理营养补充[J].新西部, 2011 (8) .

运动能量 第8篇

运动是改善动物有机体健康状况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运动不足是动物有机体健康状况下降的重要原因, 这是因为运动不足会直接导致动物有机体身体素质、抗病力和耐受各种应激刺激的能力下降;还会间接影响动物的生活力、生长发育和繁殖力。保证每天有规律的适宜运动是增强动物脂肪代谢和能量代谢平衡的有效途径。

1 最大脂肪氧化 (Fatmax) 运动强度与能量代谢

运动减轻体重的效果受脂肪氧化能力的影响, 最大脂肪氧化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最大氧化脂肪水平, 在运动强度与脂肪氧化率相互关系之间存在诱导脂肪氧化率出现最大值的运动强度, 称为最大脂肪氧化强度 (The exercise intensity eliciting maximal fat oxidation, Fatmax) [1]。确定Fatmax对减少体脂含量、建立慢病运动处方有重要意义[2]。急性或长期Fatmax运动强度对能量代谢, 即能量的摄入与消耗、减控体重的实证研究有重要意义[3]。有机体脂肪的氧化利用程度一般用脂肪供能比例 (%) (脂肪供能占总能耗的比例) 和脂肪氧化率 (总能耗与脂肪供能比例的乘积, mg/min/kg) 评价。在运动强度由低到高增加的过程中, 脂肪氧化率会存在一个最高值, 学界把促使机体出现脂肪氧化利用最大化的这个运动强度称为Fatmax[1-2], 其在科学运动实践中有重要应用价值[3,4], 在脂肪代谢的运动干预实践应用中有重要作用, 已成研究热点[4]。

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 是动物有机体贮存能量的主要方式。合成脂肪的主要器官是肝脏、脂肪组织和小肠粘膜;而脂肪分解与氧化利用的主要环节[7]包括: (1) 脂肪的动员即脂肪组织和肌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分解; (2) 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达骨骼肌; (3) 骨骼肌从血液摄入游离脂肪酸进入胞浆; (4) 游离脂肪酸活化; (5) 活化的脂肪酸被转运到线粒体; (6) 脂肪酸在线粒体氧化。脂肪酸从脂肪组织转运到肌肉线粒体的过程中要涉及许多酶类和调节因子, 如质膜位的脂肪酸移位酶 (FAT/CD36) 、质膜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pm) 、脂肪酸转运蛋白 (FATP) 、等的表达水平和转运水平以及细胞膜肉碱酰基转移酶I (CPTI) 的活性对脂肪酸转运和摄取具有重要调节作用[8]。胰岛素可诱导FABPpm和FAT/CD36向细胞膜转移, 也可诱导FAT/CD36向线粒体转移[9], 以及诱导FAT/CD36 和FATP1 的表达[10]。 肌肉收缩不仅可诱导FABPpm和FAT/CD36向质膜转移, 也可诱导FAT/CD36和FABPpm的表达[11], 高脂肪饮食, 急性运动和短时间运动可以通过转运或合成来上调肌细胞膜FAT/CD36的含量, 使得脂肪酸摄入和氧化增加[12]。然而, 具体准确的诱导这种转运产生的信号途径还有待进一步解释。动物研究提示: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 (AMPK) 在运动诱导的转运中具有一定作用[13,14]。

2 运动与脂肪代谢和骨骼肌代谢调节的信号通路研究

(1) 运动与脂肪代谢和骨骼肌代谢调节的信号通路研究是揭示运动增强体质机制的关键所在。运动与能量代谢调控研究主要集中在脂肪代谢和骨骼肌代谢调节相关的m TOR和PGC-1s等信号通路方面, 短期和长期有氧或抗阻力运动是否对体脂肪和骨骼肌调节信号通路有影响?其内在机制是否与上述两条信号通路有联系? 已有的基因敲除实验已证实了PGC-1s在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PRDM16是PR结构域家族的第16个成员 (PR domain-containing 16) , 近年来发现它是调控肌肉脂肪代谢的蛋白, 在人类和小鼠器官组织中均能够检测到PRDM16的基因m RNA的表达。有机体的脂肪组织分为白色脂肪组织 (White adipose tissue, WAT) 和棕色脂肪组织 (Brown adipose tissue, BAT) 。WAT是哺乳动物存储能量的主要器官, 还可通过释放激素和细胞因子参与调节内分泌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状态;而BAT则具有许多生物学活性, 且与体温调节有关, BAT产热耗能的功能源于其线粒体内膜上含大量解偶联蛋白1 (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 , UCPl是一种特异性存在于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子量为32k Da的蛋白质, 是决定BAT产热水平的关键因素, 检测UCPl及其表达水平即可验证BAT是否存在及评估BAT的活性。探索BAT活性的调控机制主要是研究UCP1的调控与通路。因BAT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 所以被称为活性棕色脂肪组织 (Active brown adipose tissue, a BAT) 。多项独立研究显示, 成人体内也存在a BAT, 且BAT的阳性率及活性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相关, 提示BAT可能参与维持能量代谢的平衡。人体试验表明, BAT阳性组相比于阴性组, 年龄更小、BMI更低, 胰岛素敏感性更好, HDL-c水平更高;并且两组间的一些脂肪因子与神经内分泌因子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成人a BAT在糖脂代谢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神经内分泌因子NPY与BAT活性密切相关。温度、年龄和运动均是成人BAT活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3) PRDM16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 在BAT与WAT、BAT与骨骼肌肌肉组织转化过程中对特异基因的表达起着类似“开关”的作用。可通过与PPAR-γ及PPAR-γ、共激活因子1α和1β结合而激活棕色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这种方式, PRDM16促进表达有成肌调节因子基因Myf5的前体细胞分化为棕色脂肪细胞, 以增加热量的产生, 减少体内脂肪堆积, 可见, 通过激活PRDM16来增加棕色脂肪组织在治疗肥胖及相关疾病方面具有很大潜力。PRDM16的作用主要有: (1) 促进相关活性蛋白基因的表达; (2) 抑制肌分化因子 (Myo D) 、肌形成蛋白 (Myo G) 及相关蛋白的基因表达; (3) 通过转录复合物 (PRDM16/Ct BP和PRDM16-C/EBP-β) 调控BAT-WAT和WAT-SMT选择性基因表达程序; (4) 调控脂肪和骨骼肌的形成, 诱导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和解偶联呼吸作用。但是, Irisin和PR (PRD1-BF1-RIZI homologous) 域包含蛋白16 (PRDM16) 基因敲除实验和相关的原代脂肪细胞培养试验尚未开展, 难以说明能量代谢通路的唯一性。

3 m TOR信号通路与骨骼肌代谢

(1) m TOR是哺乳动物的一种丝氨酸和苏氨酸蛋白激酶, 因为链霉菌的衍生物雷帕霉素可以阻断其活性, 因此被称为雷帕霉素靶蛋白, 它是细胞内高度保守的营养状态和能量水平感受器, 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存活和迁移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一种强有力的促蛋白合成的信号分子, 在蛋白合成的调控中占有重要地位。m TOR信号转导通路是营养、化学和运动等因素导致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的一个关键信号转导通路。m TOR是由2459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大分子蛋白质, 其活性受细胞生长因子、营养素以及能量敏感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 (2) 运动是一个需要大量能量的过程, 而能量来源于骨骼肌的收缩。骨骼肌的收缩会消耗能量, 从而会改变机体的能量平衡, 也因此会启动抑制这种改变的机制, 而m TOR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与脂肪代谢和骨骼肌代谢调节信号通路研究, 对于揭示运动防控人类慢性病的机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肌肉运动可以激活一些与肌肉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生长因子。m TOR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增加特异性m RNA的翻译而在不同水平上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m TOR被其上游信号PI3K和Akt激活, 最后在力学负荷过载的情况下激活其效应子p70s6k。动物的运动行为经由PI3K/Akt/m TOR/p70s6k信号转导通路, 能有效刺激肌肉合成代谢信号分子的激活。不同的运动模式对于m TOR/p70s6k信号通路的影响不同, 探索不同是运动模型类型、强度和时间, 有利于深入了解m TOR/p70s6k信号转导通路。 (3) TOR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增殖以及代谢调控方面有重要作用, 其功能紊乱时会引起肿瘤、代谢病及发育缺陷等。p70S6K1是研究比较透彻的m TORC1下游效应分子之一。S6K1通过磷酸化多种底物参与众多生理过程的调控, 包括细胞生存、蛋白质合成以及m RNA剪接等。S6K1的激酶活性受到自身多个位点磷酸化修饰的调控, 其中activation loop上的Thr229和hydrophobicmotif (HM) 上的Thr389的磷酸化是结构和功能上都保守的调节位点。有试验显示, 12周龄雄性SD大鼠的低氧耐力运动对m TOR和p70S6K有显著抑制效应。耐力运动会促进m TOR/p70S6K通路的表达, 进而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单纯低氧暴露可通过抑制m TOR/p70S6K的表达, 而抑制肌肉蛋白合成;低氧耐力运动可削弱低氧对m TOR/p70S6K表达的抑制作用。 (4) 研究发现, 运动一方面会通过PI3K/Akt/m TOR和PI3K/Akt/TSC12/m TOR两条信号通路引起骨骼肌的肥大;另一方面, 运动又通过AMPK/TSC2/m TOR信号传导通路引起骨骼肌萎缩。大量研究表明, 有氧耐力运动对m TOR的表达有积极的影响。但是, 也有许多研究却有相反的结论。有研究发现, 有氧耐力训练仅仅增强了AMPK的活性及其m RNA表达, 但APMK活性的增加却抑制了m TOR的活性及其下游信号传导通路, 显示出AMPK与m TOR具有相反的作用。

运动能量 第9篇

目前, 肥胖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困扰世界人民的一个严重问题。肥胖意为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脂肪过度累积, 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影响。成年人中, “超重”是指BMI (身体质量指数, 公式为BMI=体重/身高2) 超过25 kg/m2, 而“肥胖”则指BMI超过30 kg/m2。亚洲人由于体质不同于欧美人, BMI值超重和肥胖的标准要低一些, 我国的标准是BMI超过27 kg/m2则为肥胖。继“肥胖是一种病”之后, 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宣布, 世界上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肥胖症患者。截至2014年底, 世界上有超过19亿的人属于超重人群, 而超过6亿人是肥胖人群。

一般情况下, 超重和肥胖都会伴随高发病率的并发症, 包括高血压、代谢性疾病、Ⅱ型糖尿病 (T2DM) 、心血管疾病等。研究表明, 每增加1kg体重, 患糖尿病的风险将增加4.5%-9%, 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将增加3.1%[1]。胃肠道是食物摄入的通道, 胃肠激素在调控食物摄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日益严重的肥胖危机, 胃肠激素已成为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胃肠激素在在食物摄入调节和肥胖症治疗中的作用, 为胃肠激素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 食物摄取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概述

胃肠道粘膜表面积巨大, 其中包含多种类型数量众多的内分泌细胞, 因此胃肠道可以称为人体内最大内分泌器官。我们摄入的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为各种我们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和食物残渣, 这些营养成分可以激活胃肠道和胰腺的内分泌细胞的GPCR (G-蛋白耦联受体) [2]。当被激活时, 这些内分泌细胞会释放某些特定的激素参与调节机体各种生理过程, 包括食物摄入[3]。这些激素即胃肠激素, 由于其本质都是肽类物质, 因此胃肠激素又被称为“胃肠肽”。这些激素会把信号传导到下丘脑弓状核 (ARC) , ARC是主要负责食物摄入和能量消耗调节[4,5]的中枢。一些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会激活迷走传入神经, 信号通过脑干的孤束核 (NTS) 后最终传导到了下丘脑[6]。研究表明, 部分胃肠激素就是通过这个通路将信号传导到下丘脑的[7]。

下丘脑促进食欲和抑制食欲的神经元是由许多神经和激素信号所调控的, 这些神经元也会将信号投射到下丘脑其他部位, 如室旁核 (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PVN) 、外侧丘脑 (lateral hypothalamus, LH) 、穹窿周围区 (perifornical area, PFA) 等。这些部位有一些重要的传出通路负责调节机体的饥饿感、饱腹感、能量摄入与利用等[8]。

2 各种胃肠激素在能量调节系统中的作用

2.1 促生长素 (ghrelin)

Ghrelin是一种由28个氨基酸构成的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 (GHSR) 的内源性配体, 是第一个确定有促食欲作用的激素[9]。Ghrelin主要由胃粘膜α细胞分泌, 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机体的能量摄入的状态传递给脑。研究发现, 脑室内注射 (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CV) Ghrelin会增加大鼠食物摄入、能量累积, 减少能量消耗, 从而使其体重增加[10]。Ghrelin的分泌主要受食物摄入情况来调节, 以人类为对象的研究结果发现, 血浆Ghrelin浓度在空腹时尤其是餐前增加, 但在进食1h内迅速下降[11]。研究表明排除日常干扰后, 食物摄入情况、饥饿程度均和血浆Ghrelin水平息息相关[12]。血浆Ghrelin水平的变化和能量存储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也是体重变化后人体自发的调整性变化, 体重增加时Ghrelin水平下降, 反之体重减轻时Ghrelin水平增加[13]。

除了直接对脑产生作用, Ghrelin还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发挥作用。大鼠结状神经节迷走传入神经的神经元上分布着Ghrelin受体表明Ghrelin通过迷走神经从胃部将信号传导到下丘脑[14]。在迷走神经切断的动物和人类身上, Ghrelin并未表现出促食欲作用[15]。

2.2 胆囊收缩素 (cholecystokinin, CCK)

CCK由小肠I细胞产生, 主要在摄入饱和脂肪、长链脂肪酸、氨基酸和一些肽类物质后分泌, 空腹时含量逐渐降低。动物[16]和人类[17]试验均表明, 餐前静脉注射CCK可以降低食物摄入量, 降低的量和注射CCK的量成正比。有证据表明, 空腹时, CCK在注射30min后就无法检测到[18], 表明CCK作为一种短效饱食信号, 并不在长期的体重调节中发挥作用。

CCK主要以CCK-8、CCK-22、CCK-33和CCK-58这几种形式存在, 其生物活性并不完全相同。CCK-8和CCK-58在注射后均可以减少摄食量, 但CCK-58同时延长两餐之间的间隔时间, CCK-8则缩短了两餐之间的间隔时间[19,20]。CCK有两种受体:CCK-A和CCK-B。其中CCK-A分布在脑部, 与食欲减退有关, 主要通过迷走传入神经发挥作用[21]。膈肌下迷走神经切断和选择性迷走神经阻断术均会使CCK减食欲效果降低。此外, 显微注射CCK到下丘脑会引起动物食欲下降, 摄食量降减少[22], 后脑最后区 (area postrema, AP) 病变会削弱CCK的减食欲作用[23]。这些研究表明, CCK既可以通过迷走神经也可以直接将信息传递到脑部。

2.3 酪酪肽 (peptide tyrosine tyrosine, PYY)

PYY是一种含有36个氨基酸的直链多肽类物质, 其N端和C端残基均为络氨酸, 1980年首次从猪肠中分离出来[24], 与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 NPY) 和胰多肽 (pancreatic pep-tide, PP) 序列同源性较高, 均含有一个α-螺旋和一个聚脯氨酸螺旋经由β-旋转结构依次相连而成的U型结构, 这种结构被称为PP-折叠, 是PP家族的特征结构, 因此它们同被归为PP家族。PYY由L-细胞分泌, 从回肠远端沿着肠道分泌量逐渐增加, 在结肠和直肠达到最高水平。PYY一般饭后开始逐渐分泌, 在饭后1-2h分泌量达到峰值水平, 有研究表明进食后6h内血浆PYY一直处于上升水平[25]。饮食结构对于PYY的释放亦有很大影响, 有研究证明, 蛋白质促进PYY分泌的程度高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26]。PYY有主要两种类型, PYY1-36和PYY3-36, 血液中主要以PYY3-36的形式存在。PYY通过和其受体家族 (Y1、Y2、Y4、Y5、Y6) 结合发挥作用, 其中PYY3-36和Y2受体具有高亲和性, 而和Y1、Y5受体亲和性较低[27]。

给予啮齿类动物静脉注射PYY3-36可以显著降低它们的食欲, 引起摄食量下降[28], 以人类为对象的试验也有同样的结果[29], 这表明PYY是一种降低食欲的肽类激素。PYY的这种减食欲作用主要是通过和下丘脑弓状核的Y2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的, 减食欲的同时也会抑制NPY/AgRP神经元, 从而激活黑皮质素分泌细胞分泌减食欲的黑皮质素。在Y2受体基因表达缺陷的动物身上, PYY的减食欲作用消失[30]。出人意料的是, 如果直接注射PYY到大鼠脑部, 结果是大鼠食欲增加。这可能与PYY受体家族不同的受体作用不一样导致的, PYY的促食欲作用可能与Y1、Y5受体有关[31]。此外, 迷走、脑干介导的通路也参与了PYY3-36发挥作用的过程, Y2受体就位于迷走传入神经的终端, 如果腹部切断迷走神经或者横断丘脑-后脑将会抑制PYY的减食欲作用, 下丘脑ARC亦不会被激活[32]。总之, PYY作为饱足感的信号, 其作用主要是通过ARC或迷走传入神经上的Y2受体抑制食欲, 减少食物摄入。

2.4 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

GLP-1的前体是胰高血糖素原, 主要由小肠L-细胞分泌, 主要调节机体葡萄糖摄入。有研究表明, 摄入高蛋白食物后血浆GLP-1的浓度也会增加[33]。GLP-1有主要由两种具有生物活性形式GLP-1 (7-37) 多肽与GLP-1 (7-36) 酰胺, 它们的生物半衰期很短, 在血液中会被二肽酶IV (dipeptidillpeptidase 4, DPP4) 迅速降解。外周或中枢GLP-1一次性给药均会减少动物的食物摄入量[34], 长期持续给药则会使动物体重减轻[35]。在以人类为对象的试验中, 静脉注射GLP-1也会减少食物摄入量, 减少的量和注射的量成正比[36]。GLP-1可以抑制胃酸分泌, 延缓胃排空。除了食欲方面, GLP-1在糖代谢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作为肠降血糖素可以诱导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的释放, 促进胰岛B细胞生长, 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37]。GLP-1通过与GLP-1受体 (GLP-1 re-ceptors, GLP-1R) 结合发挥作用, GLP-1R主要分布于胰腺、脑干、下丘脑和迷走神经。有实验证明, 在迷走神经被切断的啮齿类动物体内, GLP-1的减食欲作用下降。另外, 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证实, GLP-1的外周给药改变了AP、PVN、腹内侧核 (ventromediallnucleus, VMN) 的信号强度[38], 我们可以推测, GLP-1既通过下丘脑, 又通过迷走-脑干复合体通路来发挥作用。

2.5 胃泌酸调节素 (oxyntomodulin, OXM)

OXM和GLP-1类似, 都是由小肠L-细胞分泌, 其前体均为胰高血糖素原。在啮齿类动物中, OXM外周给药可以增加能量消耗, 减少动物食物摄入量, 降低体重[39]。人类试验中, 对于体重正常的人, 静脉注射OXM可以降低食物摄入[40], 而对于超重和肥胖的受试者, 静脉注射OXM不仅可以降低食物摄入量, 还可以增加能量消耗[41]。

OXM和两种受体都具有亲和力:GLP-1R和胰高血糖素受体。一般认为, OXM的减食欲效果主要与GLP-1R有关[42], 胰高血糖受体也参与OXM的食欲调节过程, 但具体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和GLP-1相比, OXM和GLP-1R的亲和力较低, 但是在减食欲方面, OXM具有还GLP-1相似的效力。在GLP-1R敲除的小鼠和注射GLP-1R拮抗剂促胰岛素分泌肽9-39 (exendin9-39) 的小鼠体内, OXM的减食欲功能被抑制, 但GLP-1的的减食欲作用并不受影响[42]。因此我们可以推测, 虽然OXM和GLP-1均具有减食欲作用, 但其作用方式并不相同。

3 胃肠激素与运动减肥的关系

关于胃肠激素与运动减肥的关系目前研究相对较少, 但由于运动会一定程度上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因此目前关于运动与胃肠激素的研究众说纷纭, 不同形式的运动对不同的胃肠激素的影响不尽相同。吴娜娜53[43]等人的研究表明, 一次性运动可以增加成年人血浆PYY3-36的浓度。李洁采用了大强度的台阶运动的方式, 得出了运动后即刻到60min, 血浆中的GLU-1、VIP浓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44]。徐伟等[45]的研究表明, 高强度运动可以延缓胃的排空速度, 使GAS、MOT水平下降。乔德才[46]的研究则表明, 大强度持续运动会抑制胃肠激素分泌, 适量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则可以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 我们推测这可能与持续大强度运动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有关。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 在安排受试者进行跳绳和功率自行车运动时候发现, 在食欲抑制方面效果更明显, 但相对于功率自行车运动grealin、PYY、GLP-1的浓度则没有明显区别, 表明负重运动对食欲的改变可能不是通过胃肠激素来调节的[47]。

4 结语

运动能量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6例患者,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脂的诊断标准;(2)非皮试阴性患者;(3)患者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自主配合治疗;(4)患者无原发性疾病。排除标准:(1)患者严重的肝、眼、心疾病,或肢体活动不便;(2)皮试为阴性患者;(3)患者有交流障碍,无法自主配合治疗。依据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患者。观察组中女24例,男29例,年龄30~80(59±11.6)岁;对照组中女25例,男28例,年龄30~81(58±11.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措施,给予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5mg/d,并进行相应的饮食治疗和制定相应的运动疗法,对患者进行运动量化、饮食等的治疗,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及运动计划,并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疏导。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能量监测仪来制定管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知己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软件”及“知己能量监测仪”来收集患者的各项信息,患者将能量监测仪佩戴于腰间,并根据人体的运动原理,来收集人体的各项信息。针对收集而来的信息作出个性化的指导方案。(2)能量监测仪可记录患者3个月中的运动量,并可做出1周内的运动曲线图,从而有利于管理人员进行监控;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及运动情况,管理人员可进行必要的运动指导,如骑车、慢跑等,提高患者的运动量化指标。(3)控制患者饮食,避免患者过度食用高热量、高蛋白的物质,从而维持理想的体型。对患者每日需摄入的脂肪、糖及蛋白质进行合理的分配,并选择性的食用含钙、镁、钾等食物,降低患者血脂。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有效运动量、膳食摄入量及能量平衡量,血脂指标的情况,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

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有效运动量、膳食摄入量及能量平衡量的比较对比患者有效运动量、膳食摄入量及能量平衡量的情况,发现治疗后有效运动量高于治疗前,膳食摄入量及能量平衡量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的对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发现治疗后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现代较为常见的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主要由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及缺乏运动而引起,是一种慢性的非传染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部分人群对高血脂的危险因素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不足,因而我国高血脂疾病的治疗率、控制率及知晓率显著较低,但高血脂的病发率确逐年升高[4]。当前对高血脂的治疗,无彻底的根治方法,主要集中在药物的控制以护理治疗。“能量监测仪”及“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软件”是一种新型的治疗高血脂治疗的方法,临床效果显著[5]。

本文为分析能量监测仪在高血脂老年患者饮食及运动量化治疗疗效的临床效果,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6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前运动量少于治疗后,膳食摄入量及能量平衡量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血脂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与王娟等报道一致[6]。提示能量监测仪在高血脂老年患者饮食及运动量化治疗效果显著。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观察组通过“能量监测仪”及“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软件”对患者的身体指标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控制患者饮食及并以运动量化的方式来督促患者进行锻炼,提高患者运动量,有利于血脂的降低[7]。同时,量化生活的治疗方法一方面能让患者了解自身的健康问题,并开始具有量化生活的思维,有利于管理者的治疗工作。管理者根据能量监测仪测量出的暑假,帮助患者认识能量的平衡,帮助患者克服惰性及盲目性,自觉遵守已量身定制运动方案及饮食方案,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观察组在治疗后运动量多于治疗前,而膳食的摄入量少于治疗前。合理的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胰岛素的敏感度,并减少抵抗,从而有利于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也阻断了慢性疾病发展的渠道,减少了因高血脂而造成的死亡。在饮食方法,督促患者减少含纳食品、盐、高热量的摄入,并丰富膳食的品种,如:蔬菜、水果的种类,降低患者血压[8]。

综上所述,能量监测仪在高血脂老年患者饮食及运动量化治疗疗效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国方,王进娣,黄小妹,等.护理治疗对老年高血脂患者生活质量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53-254.

[2]冯志芬,周志红.开封市社区老年残疾人群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4(12):3402-3404.

[3]孙艳.探讨护理治疗在老年高血脂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医学信息,2015,10(18):107-108.

[4]张林,林晓明,刘堃,等.社区慢性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居家护理需求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4):2561-2562.

[5]张晋峰,张晓娟.2型糖尿病病人家庭延续性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5,14(9):1142-1144.

[6]王娟.1例足脱套伤并全身多发骨折老年病人的治疗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5,14(22):2231-2233.

[7]金凡,聂晓梅,杨俊玲,等.高校中老年教职工体检结果及健康对策[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4,34(12):946-948.

运动能量 第11篇

马拉松运动在我国已成为非常流行的运动,一是举办城市多,2014年全国有53场相关比赛;二是参加人数众多,2014年上海马拉松预报名人数居然超过200万。然而在马拉松比赛中要取得好成绩,并非易事。制约马拉松成绩的因素很多,比如天气、比赛路线等客观条件,但是马拉松运动员身体状况的好坏,尤其是其能量的储备,对运动员训练比赛的质量和成绩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弄清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各种能源物质的消耗程度,然后为运动员安排合理的膳食,使运动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备,最大程度地恢复体力,以便能持续地进行训练和比赛。马拉松比赛中可供人体的能源是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仅有一小部分(约5%)来自蛋白质(Rinald J.Maughan 1999),因此本文将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运动员的影响作为重点讨论,另外矿物质和维生素虽不提供能量,但它们对人体正常新陈代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也不应忽视。

2 马拉松跑运动员的供能方式

马拉松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身体的供能方式为有氧代谢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表1),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马拉松选手的有氧和无氧代谢比例是49:1。

早期的一项研究(Dacies&Thompson 1979)表明,一组高水平的马拉松选手在跑至5公里处(15分49秒),利用了其最大吸氧量的94%,在42.2公里处(2小时31分),利用了82%,在84.4公里处(5小时58分),利用了67%。经过多年耐力训练的选手,可以在运动中延长利用最大吸氧量的时间,而不需要再通过进一步增大最大吸氧量来获得。

这就说明,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运动员必须延长利用最大吸氧量的时间,而这个时间的延长主要是依靠能量的供应是否能跟上身体的需要。一个高效运行的有氧供能系统是夺取胜利的先决条件。

3 马拉松跑运动员的能量代谢

在马拉松训练比赛中糖和脂肪这两种能源物质是非常重要的。亚极限运动强度训练时,脂肪氧化供能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如果脂肪是比赛中唯一可动用的能量,那么其被氧化的总量不会多于300克。对比而言,如果糖是唯一可动用的能量,则其被氧化的总量可达700克,这已超过通常贮存于做功的肌肉或肝脏内的数量。而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中最大吸氧量维持80~85%以下,是亚极限运动,因此,他们同时要消耗大量的糖和脂肪(表2)。

众所周知,糖的有氧代谢比脂肪的有氧代谢更加快捷经济。在最大吸氧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体内储存更多的糖原将有利于运动员达到ATP分解与和合成的平衡,有利于运动员训练比赛成绩的提高。现在糖的可动用性被广泛认为是长跑成绩的潜在影响因素,因此在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体内较高的糖原储存量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是相当有效的。

4 马拉松跑运动员的食物及营养安排

根据以上我们的分析,应该给运动员制定合理的饮食安排,为他们的训练比赛打好身体基础。一般我们按照日常、赛前、比赛当日和赛后四个阶段进行详细安排。

4.1日常训练的饮食和能量摄入

现在运动员摄取足够量的脂肪蛋白质非常容易,而摄入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可导致体脂增多、身体发胖、运动能力下降。哈利在1995年报道,跑步运动员没有必要大量服用蛋白质和昂贵的蛋白质合成品。有学者认为蛋白质、脂肪、糖的合理比例为1:1:7,马拉松选手一定要做到高糖低脂肪。表3为日本马拉松运动员集训期间能量摄取量与营养成分摄取量比较。

4.2 赛前的食物营养安排

有经验的赛跑运动员在参加距离超过30km的比赛前饮食经常采用所谓的碳水化合物饱和法。体内储备的糖原在经过35km奔跑消耗之后已近枯竭,这时,如果机体没有及时将脂肪转化为能量,运动员就会由于失去能量来源而不能继续跑下去。许多长跑运动员都采用碳水化合物饱和法使自己在比赛时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根据巴乌里.米尔比博士的统计,参加纽约国际马拉松赛的运动员中大约有2000人赛前采用这种饮食方法。科学研究表明,中等水平马拉松运动员采用此法对成绩的提高最为明显。

4.3 比赛当日的饮食

如果比赛在早晨,就最好不用早餐,否则机体将忙于消化食物。如果比赛在晚间进行,就需在赛前5h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高碳水化合物、低糖、低脂肪、低蛋白质的食物,不要吃糖果、方糖。另外,训练前1小时按照5~6毫克/公斤体重剂量服用咖啡因,作用于身体多方面,促进中枢神经兴奋,促进肾上腺分泌,赛前20min服用。

4.4 赛后饮食

马拉松运动员比赛时几乎消耗了储存的全部糖原,为了恢复储备,需要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糖原恢复需3~5天时间。比赛时大量流汗会造成体内钠损失量较大,不过并不需要专门吃过咸的食物,一般食品里含盐已足够。机体恢复体内盐分的速度要比重新达到盐分、水分平衡快得多,因此需多饮水,借助以生蔬菜水果为主的合理饮食使体内不足的矿物质、维生素得到恢复,每名运动员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摸索出适于自己的赛后膳食组合(表4)。

4.5 额外营养

除给运动员正常的膳食,由于马拉松训练比赛消耗过大,应该给运动员额外营养补给。比如吃一些运动营养品,它是指那些可直接促进运动能力增长根据需要专门制作的产品,包括强化运动饮料、高能蛋白粉和特制维生素等,这些营养品有助于保证运动员在饮食条件不佳和胃口不好时提供充足的营养和体能。

4.6 维生素和矿物质

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和马拉松比赛时,为了有效消除疲劳、抑制痉挛,服用一定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对机体而言是必须的。矿物质可以保持水分和盐分平衡。训练紧张时,每天服用0.5g~1g的维生素C可以抵御寒冷、预防伤病。复合维生素B类有助于脂肪代谢,这对于马拉松运动员尤为重要,但在服用量方面需加以控制。

在马拉松训练中,补充钾和镁是必须的。钾、镁有助于提高机体承受大运动量的能力,预防几小时不间断跑可能引起的痉挛。

铁元素对于马拉松运动员更为重要,如果体内铁元素不足,运动员就容易疲劳。假如血液中含有足够的铁,就会促使血液携带更多氧,相反则会出现贫血。我国著名马拉松运动员胡刚军的运动成绩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训练中从未产生长距离跑训练中最易出现的过度疲劳症状,一个因素就是他的血色素总维持在较高水平(表5)。

5 结论

5.1 马拉松运动员在日常膳食中,一定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减少脂肪的摄入量,能有效地促进糖原在体内的储存,控制体重增加。

5.2 重大比赛前,饮食和训练量紧密配合,使体内尽可能多地储存糖原。没有经验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慎重使用碳水化合物饱和法。

5.3 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进食时间要与比赛训练相适应,最好在进食三个半小时后参加训练或比赛。间隔时间太短既影响消化吸收又影响训练比赛的成绩。

5.4 大赛后的膳食安排要合理有序,尽快使运动员恢复体能,确保运动员身体健康。

5.5 运动员膳食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类的含量不能忽视,必要时应配以额外营养补充。

上一篇:住宅地产论文下一篇:科技人力资源界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