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课范文

2024-07-15

案例分析课范文(精选12篇)

案例分析课 第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小班课教学,教学方法

一、对外汉语, 《听和说》课堂分类

1、大班课

大班课又称为精读课, 要求上课老师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学情, 设定教学目标, 根据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对课文内容做深入详细的解释, 重点生字词的使用方法, 穿插文化的教学, 例如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 什么情况下不能或者不建议使用。大班课的老师需要在每天教学以前告知学生需要预习的部分, 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对生字词和课文非常熟悉, 是带着问题进课堂, 而不是等着老师来解释。

2、小班课

小班课又称为练习课, 要求上课教师在与大班课老师充分沟通后, 根据分到本班的学生情况制定练习的内容, 练习的方法。虽然所用的教材还是一本教材, 但是上小班课的老师需要制定有层次的复习方案, 在复习方案的基础上还需要制定适合学生的拓展练习。

二、小班课的教学误区

1、解惑答疑课

很多上小班课的老师盲目地认为小班课是解惑答疑课。有的上小班课的老师花了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为学生解惑答疑认为一味地回答学生在大班课上未解决的问题, 这会导致学生对小班课的教学目标产生疑惑。

2、让学生不愿意复习, 过分依赖老师

很多学生只重视大班课, 而对小班课却不太在意。究其原因其实与一些小班课错误的教学方法有必然的联系。小班课老师一味代劳, 让学生产生了对老师的依赖。学困生不复习, 学勤生认为小班课老师花大部分开课时间复习, 如果自己复习了, 上课时依然需要听复习课。久而久之整个班级的学习动机都会下降。长此以往, 学生和老师都会倍感疲惫, 而且学习的效果也会急剧下滑。

3、分配时间不均衡

由于在复习和操练以及拓展的时间上分配不均衡, 学生使用大班课所学的知识无法有效的运用到实际使用中来。学到的知识点, 语法点只能应付局限的情景, 而根本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三、解决小班课教学误区的几点建议

1、朗读教学

(1) 小班课老师应该在热身活动里带学生朗读课文

在对外汉语实际教学活动中, 与精读课, 泛读课相比, 朗读在小班课上的应用还比较匮乏。教师带读, 学生齐读, 学生个人朗读这些最基础的教学环节并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朗读这种教学方法在所有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中被常常被人视为机械、枯燥、单调的教学环节, 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朗读只适用于在初级阶段中使用, 在高级阶段中则不需要应用。侯亚光曾大胆地提出“朗读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缺失环节。”

(2) 朗读有助于热身之后的口语练习活动

朗读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反复用朗读的方法训练学生, 教师如果能够长期、大量地让学生进行成段朗读, 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那么必定会在多个层面上改善学生的断句、停顿以及语音的问题。当这一些问题得到改善甚至解决时, 学生上小班课才是有效果的。

2、明确小班课教学任务, 设定多样有效的复习方法 (1) 复述课文

在朗读热身训练结束之后, 教师应该直接进入有效的复习环节。教师应该把重点生字词的部分提出来, 给出其他可以用到这个生字词的地方进行替换练习。减少语法词性的纠缠, 重点是在应用的方面, 如何使用才比较重要。如果上大班课的老师要在上大班课的时候清楚的告知学生使用的范围, 以及如何使用生字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填空复述课文, 个人以讲故事的方法在无提示的情况下复述课文。复述不完全等同于“重复”, 重复是一种机械式、简单的操作, 而“复述”是将理解后的内容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陈述出来。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训练方法,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或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出来, 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半开放式地训练

部分教师武断认为口语课应该给出话题, 学生围绕话题进行口语训练。但是殊不知如果没有在课前准备好语料, 上课时由于准备不充分, 很容易撒手放给学生极为开放的环境, 这样在没有限定内容, 限定必须使用的所学习过的生词情况下, 学生常常会避重就轻, 忽略了大班课中所学习到的生字词。

正确的方法是, 教师根据所学生字词的词性, 在PPT中展示不完整的一段话。让学生根据所学生字词选择填空。提示关联词或者关键词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汉语表达的条理性、连贯性。学生在口语表达上常常出现“缺乏逻辑条理性”。也就是说, 学生的表达或许在语法上并无不妥, 但是连句成段时常常让人觉得生硬、别扭、啰嗦。这正是由于学生不善于使用关联词或者关键词以及受母语影响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教师在此时给出设定的条件或者语篇材料, 在半开放式的情况下训练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教师在热身活动中常常对学生的已经经历的事情进行提问。如:上周四你做了什么?上个周末你做了什么?昨天是圣诞节你做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常常是比较单一的。如:我去了超市。我没做什么。我在家。这样的回答显然没有达到教师所预设的目标, 因为能自觉使用昨天刚学过的生字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指定教学方案和书写教案时, 对所能预想到的情况作出可调整的方案。比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列举并归纳出学生对“其他关联词”的练习, 而不要总是局限于学生仅仅会使用的那么几个。这样, 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有意识的使用教师所列举出的归纳出的使用大班课学习到的内容。

3、设置课内活动, 丰富教学课堂

在国外训练学生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训练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背诵, 复述, 围绕口头表达的语体改变, 问题递话, 按所列提示要素说话, 按规定的程式说话, 看图说话, 讨论和辩论, 转述, 演讲比赛, 模拟口语交际活动等等。其中讨论和辩论, 转述, 演讲比赛, 模拟口语交际活动在高级阶段应用得比较多。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有效的小班课课堂教学是巩固大班课内容的必要补充。也是学生对汉语保有兴趣找到成就感的途径之一。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小班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 反思, 归纳。总之, 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 在一定原则所指导下的课堂活动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真实、更实用、更有趣、更口语化、更富有交际化的一个语言环境, 使学生能够在大班课之后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做好语言运用的延伸, 使其口头表达更加真实、流畅。

参考文献

[1]周小兵, 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钟华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初级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足球公开课案例分析 第2篇

一、案例背景: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是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由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为11级足球任选课的男生,全班共24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体育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但是复旦的学生上体育课不够活跃,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很容易进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中。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游戏、竞赛等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二、案例描述:

这是第十一周的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前额正面头顶球》。

(一)课的开始部分

1.课堂教学常规。

2.身心准备,通过听数抱团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

(二)准备部分

1.通过比赛的方式复习运控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的基本部分

1.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老师做示范引出本节课所学技术的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思考、模仿。然后老师对问题进行提问、总结,得出本节课前额正面头顶球技术动作的要领。

2.在练习前额正面头顶球时老师给予个别学生辅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3.在教学比赛中让学生将课上所学头顶球技术灵活运用于比赛当中。培养学生养成良的好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精神。

(四)结束部分

1.身体素质练习。

2.放松练习。

3.课的小结。

本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同学们完成技术怎么样?比赛中你参与的怎样?今后练习前额正面头顶球时应该注意什么?

4.宣布下节课内容,安排器材回收。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从上课的效果和教案编写上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本课的心理负荷是平衡→上升→平稳→上升→平稳,并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体育道德精神(比如没有拉、拌等动作),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课程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实施等方面,促进了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健康第一”的要求。

2.本课通过热身小游戏、运控球比赛、教学比赛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培养了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本课在教授前额正面头顶球技术时通过老师做示范引出本节课所学技术的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思考、模仿。然后老师对问题进行提问、总结,得出本节

课前额正面头顶球技术动作的要领。以这种方式发挥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发现能力、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在练习前额正面头顶球时,教师给个别技术动作不是太好的学生以辅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中给予个别学生的辅导以期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另外在练习当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给予观察,并给予了适当的反馈和激励,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热身游戏和运控球比赛,活跃了课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练习中教师巡回指导和参与进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通过比赛进一步提高了前额正面头顶球的在实战中的运用,也提高了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同时也使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积极拼搏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案例分析 第3篇

许老师安排了两组实验,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两组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讨论,从实验现象探究结果。在明确结论后,又安排两个扩展性活动,强化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教师教学目标包括: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形成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亲身体会积极动脑、合作研究的快乐。

现将许老师的教学案例简述如下:

每组学生的实验桌上都放着一个盛有约2,3水的水槽,一个去底可乐瓶。

上课了,教师将一个乒乓球放到水槽中,举起一个去底的可乐瓶问学生:如果把可乐瓶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中,小球可能会在水槽中的什么位置?请学生画出可能的结果,并说出推测的理由。

我推测的理由是u

学生汇报后,教师要求每组选一名学生双手握住瓶身,正对着小球方向,竖直压人水底,其他同学观察小球有没有变化,它到底在水中的哪个位置?

学生操作后出现了两种实验现象:有的组小球在水槽底部,有的组小球在水面上。

面对截然不同的两种现象,教师及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看法,猜测秘密到底在哪里。

生1:我们组的瓶子有盖,球就在水底下,因为里面有空气,水流不进去。

生2:我们组的瓶子也有盖,但是上面有一个小孔,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了,我还看到小细丝往上跑,还直立起来呢!

生3:我的也有孔,手在上面感觉到凉快,有风出来,那是空气在往外面跑呢!

既然学生已经发现了产生不同实验现象的秘密,教师很自然地提了一个问题:还是利用这个瓶子,你能让小球听话吗?要求把瓶子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底,不许上下移动瓶子,想办法让小球停在水底、水中、水面。

学生讨论方法,每个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方法写下来。

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要求学生亲自试验,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达到目的。

学生想到的主要方法有:盖紧盖子、用手堵住小孔、拧紧盖子的瓶子竖直压入水中,还有的学生想到用嘴吹。

学生实验后,交流自己成功的实验方法。教师让学生重点描述清楚:怎么成功的?为什么成功了?

教师根据板贴实验现象,通过交流,让学生逐渐达成共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用不同的方法控制空气,空气出来了,让出了空间,水就流进去了,球也就漂上来了。

第二个问题:不上下移动可乐瓶,你能不能利用桌上其他材料(塑料袋)或利用其他方法,让小球到水底,再到水面,反复几次,实现“小球听你的话”的实验效果,你能不能做到?

面对新的挑战,孩子们想到的方法有:用嘴对着瓶口吹气、把塑料袋兜满空气、先把塑料袋和瓶口连接上,然后把瓶子对着小球压下去,瓶里的空气进入袋子,再压袋子里的空气……

教师请做得最成功的组到前面演示,并说明实验成功的道理,从而进一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这篇案例展现的学生探究活动可概括为以下环节:创设情境,鼓励预测一实验验證,形成问题一设计实验,完善方法—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拓展问题,激发思维一展示交流,强化概念。

为增强概念教学的实效性,许老师把教学内容调整为集中力量将“听话的小球”实验做充分,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控制小球在水中的位置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感悟“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进而通过一些任务性的活动运用习得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认识。本案例较充分地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缝纫课》教学案例分析 第4篇

根据缝纫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这堂复习课之前已经进行了缝纫机基本操作、机缝基本针法以及手脚协调操作的教学, 学生对这些基本技能都有了比较熟练的掌握。本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在主题实践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前几次课学习的缝纫知识和技巧, 提高协调性和灵活性, 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在课程中启发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所教学生为聋哑学校启音部的学生, 除了聋哑残障, 身体及智力完全正常。

二、案例描述

1、案例设计思路

本次课程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激发学习热情; (2) 复习巩固; (3) 主题活动中综合运用; (4) 课堂评价; (5) 课后作业设计。

2、教学目标

(1) 巩固机缝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做到综合、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 机缝各类操作技能的基础复习和巩固。

(2) 机缝各类操作技能的综合、灵活运用。

4、教学内容

(1) 直线、弧线、直角、圆等机缝基本针法的操作复习。

(2) 手脚配合协调性的车缝操作复习。

(3) 在“我的工艺制作”课题活动过程中对各类缝纫操作技能进行综合、灵活运用。

5、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综合运用直观教学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2) 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课堂教授与小组合作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6、课前准备

(1) 物质准备:彩色布料、红色水彩笔、工业缝纫机、剪刀、彩线等材料若干。

(2) 学生准备:将学生三人一组进行分组。

(3) 教学辅助材料准备:《布艺》视频1个。

7、教学实施

(1) 情景导入, 激发学习热情

运用多媒体播放《布艺》视频, 在视频中展示各类布艺作品, 包括布艺作品的服饰搭配、家居装饰、布艺包箱等, 并展示布艺商业的繁荣, 体现布艺作品的多彩多样及实用性, 激发学生制作布艺作品的热情。视频播放后, 用问题“你们想自己制作出这些美丽又实用的布艺作品吗?”导入课程。

(2) 复习巩固

情景导入之后, 接着用问题“既然大家都想自己制作出布艺作品, 我们今天就来进行布艺制作, 一件布艺作品的精美制作需要我们的熟练操作, 大家在前几次课堂中, 已经掌握了机缝的各类操作, 今天, 在大家制作之前, 我们先来用一点时间回顾一下各类操作技巧, 然后再更好的进行制作, 好不好?”引入复习环节。在复习巩固环节, 引导学生依次对各种针法等操作技能进行复习。例如:首先进行直线针法的复习, 由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老师巡视, 发现问题即刻进行个别指导, 对共同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 在直线针法复习之后, 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弧线的针法练习。练习时间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进行缩减或延长。

(3) 主题活动中综合应用

在操作复习结束后, 即刻开展《我的布艺制作》活动。活动要求为: (1) 各小组讨论选择布艺制作内容, 要求简洁大方, 不复杂和繁琐, 针法等操作正确, 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 要求在25分钟内要能完成。 (2) 各小组根据选择的布艺制作内容进行设计, 各成员的设计作品成为一个系列。如第一小组选择的布艺制作内容为“女式手提包”, 小组中三个成员都以这个为核心, 进行三种不同形状和布料搭配的手提包设计, 并用缝纫机等材料分别进行制作, 所制作的作品命名为“××系列”。 (3) 在布艺制作过程中, 各小组及各小组成员间要互相帮助, 共同完成。

(4) 课堂评价

小组课题活动完成之后, 进入评价环节, 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组内评价, 要求小组内成员各自交换作品, 主要看针法等操作技能的运用程度如何, 对不正确或运用的不太好的, 及时提出, 并进行修正。第二部分是班级评价, 所有学生的作品按照小组系列进行摆放和展示, 每个系列作品前放置一张评价纸, 评价纸上分“操作情况”、“工艺设计”两部分, 并附有阶段性分值, 然后由全体学生参观和评价, 评价要求为: (1) 对每个小组的布艺作品进行参观, 首先看针法等操作情况, 其次看设计, 并在评价纸上用“√”画出相应的分值, 每位学生对一个小组的作品只可以评价一次, 而且, 不对自己所在小组的组品做评价。 (2) 两位学生代表收集各组评价纸, 公布评价结果。 (3) 学生自由举手, 从操作情况和设计两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各小组的制作成果进行评价。 (4) 老师依据小组评价结果和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 并进行表扬和鼓励。

(5) 课后作业设计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巩固性操作和创造性设计, 对个人在课堂中所设计的作品进行修改性制作, 也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主题进行新的缝纫工艺制作, 制作的重点要求是针法使用正确和流畅, 可以结合手工缝制进行。所有作品将在后期举办的公开缝纫工艺作品展中展出。

三、案例分析

复习课的重点是巩固复习和实践综合应用。本次《缝纫课》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作用”的教育理念, 力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综合运用两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不但完成了缝纫操作技能复习巩固的教学任务, 也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加强了合作和交流, 提升了美感素养, 发展了创新性思维, 在相互评价中加深了对缝纫技巧和美感表达的理解, 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复习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有些学生在控制缝纫机操作上不太熟练。如车速控制不好, 快慢不均, 造成线迹出界;拐角处理不当, 造成缝料的移动和断线问题;缝料的控制不好, 造成缝料的直线、弧线和圆等不能达到要求。 (2) 学生在设计讨论中花费时间有点长, 以至于在后面的缝纫机操作中时间上稍显紧张。

四、对策

总结以上案例的成功之处及所存在的问题, 对聋哑儿童的缝纫课教学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坚持“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导线”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导线”的教学理念, 构建有助学生多方位发展的学习环境,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尤其对于感知有缺失的聋哑学生, 更是要提供多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在这一教学理念中, 教师不是课堂的主体, 而是起着导线的作用, 将教学指导与学生的主动实践相互结合, 增强师生间的民主互动, 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上述案例中, 学生自主选择工艺制作的内容, 并积极主动的进行相互间的作品评价, 整个课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2、教学过程中贯彻三维教学目标,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结合缝纫课的特点, 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缝纫基本操作技能, 还要通过“引导与指导”、“尊重与赞赏”的教学行为以及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等进行团队合作、美感教育和意志力教育等, 实现三维目标。而且,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 除了要注重聋哑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外, 还要注意培养其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 进而让他们在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逐渐提高创新能力。

3、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注重个别指导

缝纫课属于实践操作课,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简单的进行“示范—模仿”式教学, 而是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聋哑学生提供具体直观的形象, 激发其学习热情, 并启发他们的思考。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恰当, 万不能一味的追求灵活多样, 要综合考虑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和基础、学校的客观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选择。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注意个别指导, 因材施教, 尤其是聋哑学生, 由于感知的部分确实, 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障碍, 个别差异比较大, 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满足聋哑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实行“小先生制”教学方法, 组成“手拉手”合作小组, 将技能掌握又快又好的学生与掌握较慢的学生结合为合作小组, 由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合作和帮助, 共同得到提高。

摘要:缝纫技能教育是聋哑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聋哑学生在缝纫学习的过程中, 不但可以培养职业技能, 掌握一技之长, 还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锻炼个人意志, 提高审美能力, 进而促进身心和谐的发展, 因此, 缝纫课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聋哑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日后的职业发展。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分析一堂《缝纫课》复习课, 来探讨聋哑学生缝纫课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缝纫技能教育,聋哑学生,课堂评价,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闵华梅.聋校缝纫课教学的改革尝试[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 .

[2]李艳红.浅析工艺课教学方法——以缝纫工艺课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7) .

[3]吴永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客服聋哑儿童学习障碍[J].中国电化教育, 1999 (6) .

初中数学公开课案例分析论文 第5篇

作者:张骋

花庄中学

【摘要】:通过对两个公开课教学案例分析,从而得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四点:

1、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

2、课堂泡沫不容忽视。

3、课堂评价要理性。

4、走出拖堂的误区。

5、教案要对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公开课的推动下,使自己不断进步,做一个学生心目中名符其实的好老师。【关键词】:公开课 案例 分析

近来我发现有些教师怕上公开课,谈到上公开课脸都绿了。我认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堂,而课堂的效果如何,就要通过上公开课来诊断。只有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以后的课堂上加以改正,这样既对学生负责,又对自己的教学成长有帮助。下面,我就列举两位教师的公开课片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案例简述1:某教师在上九年级《视图

(一)》

教师首先打开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品:易拉罐、麦堆、球。师:屏幕中的物体的形状分别可以看成是什么样的几何体? 生:圆柱体、椎体、球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师:它们的视图你会画吗? 生:会(声音特别响亮)

教师接着用课件出示蒙古包的图像,并有四个视图选项。让学生回答。

再后来直至结束,教师一直用多媒体出示不同类型的选择题。这节课上,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评课时,听课

教师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一)案例分析:

过度依赖多媒体,这节课上,教师一直在翻动多媒体,做着选择题,教师甚至没有板书,学生也没有动过笔。教师忽视了对学习有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的关注。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的情况下,学习有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就成了看客,背离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互动的空间。问题简单,没有梯度,且形式单一(只有选择题)。

(二)案例启示:

1、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确实有许多优点,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但不少教师在运用上走了样:①喧宾夺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有时候显得很热闹,却使课堂本身走了样。有些教师用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代替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了教学手段,因而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过了一把新鲜瘾,至于教学目的能达到多少反而是次要问题了。②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多媒体课信息量大,画面不断更换,学生应接不暇,这样思考和领悟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停留的时间较短,课堂显得相对紧张,很多时候提问也变成了一种形式,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自问自答,师生互动形同虚设。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程度上只专注于多媒体操作,到学生中巡视的机会少了,和学生面对面的语言、手势、目光、表情的交流少了,也就影响了对学生的关注。从而,削弱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机制发挥,使教师成了放映员和解说员,由过去的“人灌输”变成了“机灌输”。

2、课堂泡沫不容忽视。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了“形象工程”,表面上看,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课堂上“生机勃勃,热闹非凡”,但教师却忽视了对部分学习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的关注,使其成了旁听者,背离了面向全体的教育教学原则。课堂的热闹也容易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缺失,学生的知识就难以由“形”到“质”的转化。因此,当“让课堂动起来”的同时,也应避免其背后的不足。案例简述2:某中学优秀教师在“送课下乡”的活动中上八年级《因式分解》

师:谁说一说2.67×99+2.67×1=2.67×(99+1)这一过程的依据?

生:乘法分配律 师:你真聪明。

师: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 生又迅速的回答上来。

师:你真棒。(不假思索地表扬)

这时,一些学生表现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在小声嘀咕“这么简单,我也会”。

这节课上,教师竟没有对学生说一个“不”字,全是表扬,而且

基本上都是诸如你“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话。

在下课铃响的时候,教学任务还没完成,于是教师仍然继续上课,而此时下面开始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一部分学生开始议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课堂有点混乱,而教师全然不顾。

(一)案例分析:

教师的课堂评语过于单一,且使用过于频繁,没有抓住评价点进行评价,有点形式主义的做法,这样虽然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出现了大量廉价的表扬,大大削弱了教学的评价导向功能,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课堂前松后紧,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造成拖堂现象。

(二)案例启示:

1、课堂评价要理性。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可见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做到理性评价呢? ①教师评价用语应该灵活多样。教师在课堂评价时应随机应变,让学生爱听、想听、百听不厌,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评价语中,让学生在受到赞誉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②评价要实事求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也应不同,优等生应慎用表扬,而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应大力表扬,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显得“物有所值”,学生才能倍加珍惜。③引导学生自评或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时,可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进展作出判断,既看到成绩,体验成功的快乐,也发现问题,找到不足。而生生互评的过程最能体现学生

素质发展的过程,他们在互评中能找到别人的长处或短处,从而互相启迪,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2、走出拖堂的误区。在我的周围经常发现教师拖堂,有时我也有,所以,深知拖堂的危害。教师不辞辛苦拖堂,就是要解决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然而在这样一种不良的课堂氛围中,多数学生根本没心思听课,即使勉强听下去,学习的效果也不好,往往是事倍功半。造成拖堂的原因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有时课堂较为随意,教学时间分配不够科学等。教师拖堂严格地说来属于教学事故,不仅违背教学规律,还加重了学生负担。因此,要彻底根除拖堂现象,关键是教育思想是否能够转变。

3、教案要对准学生。“一本教案两条腿,跑遍全区磨破嘴”,这是对“送课下乡”的真实写照。一些教师只重“送教”形式,而忽略了“送教”的本质。教案设计与学生实际情况严重脱钩。

综上所述,要想上好一堂公开课,教师还要从思想上去重视,用“心”上课。让这节课学生有所收获,教师本身也要有所收获。从而,教师才能在公开课的推动下,使自己不断进步,做一个学生心目中名符其实的好老师。【参考文献】:

[1]代 虹《名师的教育智慧》 吉林出版集团

[2]石 柠《走出教育教学误区》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赵国忠《课堂教学新变化》南京大学出版社

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说课案例分析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说课案例分析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所教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思路等内容[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素养,教学质量等,因此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和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出台,说课已经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广泛开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人参加了我院举办的第一届专业课程说课活动,对《机械制图》课程从八个方面进行了说课,供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教师参考。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与地位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于第一、二学期开设,为学习后续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各种岗位操作技能的培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正投影原理,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徒手绘制机械图样;掌握国标的规定,会查阅工具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绘制图形的能力( 包括计算机绘制图形的能力)、识读机械图样能力(3)情感目标: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自信心,并建立竞争、效率意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二、 课程内容

1.设计理念。该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的专业课程,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岗位需要,通过校企合作,使课程设计更贴近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2]。

2.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依据。通过对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本课程能力目标是绘图与读图。为达到这一目标,设置了机械制图基础知识模块1→ 投影基础模块2→机械制图应用知识模块3→部件测绘模块4→计算机绘图模块5的教学内容。本着“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将基本技能贯穿教学的始终。

3.重点、难点的确定。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掌握正投影原理,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难点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绘制图形的能力( 包括计算机绘制图形的能力)、识读机械图样能力。

三、教学设计

1.教学组织

(1) 本课程教学设计如下:机械制图基础知识模块1, 8学时。投影基础模块2, 40学时。机械制图应用知识模块3, 40学时。部件测绘模块4, 1周。计算机绘图模块5, 20学时。

(2)理论教学:正投影模块1,机械制图基础模块2,机械制图应用模块3,教师课上精讲→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教师点评→学生修改,课下练习→作业批改→作业反馈,遵循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3)测绘阶段,采用现场教学。测绘部件采用生产实际中常用的含有多种机械零件的齿轮泵,一级齿轮减速箱等。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份详尽的测绘指导书。指导书主要包括:部件示意图及工作原理,测绘方法和步骤,拆卸零件、测量尺寸等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定要测绘的零件;安排测绘进度等等。通过测绘前的准备和选题→加强测绘辅导,注重过程→总结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生产实践意识,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变革。因此有诸多因素可以为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提供可行性支持。

1.我国高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企业等逐步增多。这些企业的间接成本较高,可以为作业成本法的普及提供更大的优势。企业降低成本的重点也从减少直接材料和人工支出转向过高的间接费用,这也为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2.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生存意识、效益意识和管理意识日益增强。这些有利于企业主动接受作业成本法观念并积极采用其核算。

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的丰富,市场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而作业成本法能够满足管理层对这方面的要求,这使得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具备了存在的基础。

4.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主要区别在于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多元化,而多元化间接费用分配标准要求庞大的工作量。近年来,我国电算化工作已取得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发展,使大公司实现了资源共享,加快了信息的传输,为实行间接费用多元化分配标准的作业成本法奠定了技术基础。

5.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较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既需要现代化技术支持,又需要高素质会计队伍。目前随着我国对会计工作的日益重视,复合型会计人才逐步增多,企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越来越强,这就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人才保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与深入。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在我国有很多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采取多品种,少批量方式生产,以这些企业为试点推广运用作业成本法,不但会给它们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方便其制订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资本支出决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而且还会通过作业管理的实施提高其管理水平。可以预见,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作业成本法将在实践中得到的更多的应用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和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丁金斌.作业成本法为何难以实施[J].财会月刊,2005, (9):27.

[3]杨民.ABC 作业成本法及实际应用[J].首席财务官,2005, (11).

[4]丁金斌.作业成本法为何难以实施[J].财会月刊,2006, (1).

[5]陈茂强.作业成本法及其实际应用[J].集团经济研究2006, (3).

基于一堂语文优质课生成的案例分析 第7篇

1. 问题的提出:规划设计、课堂教学与以人为本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把以人为本放在首要位置。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规划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标杆和引领作用[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指导我国教育未来十年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本,其与以前的教育规划相比,有很多突破和创新之处。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2]。我们需要更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因此,我们深刻理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3],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那么一堂语文课怎样做才算是以人为本?怎样才算是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下面是我一路走来,淘到的微金。

2. 课堂的准备:课前必须对学情有所掌控

曾经在一次观摩课上,我体会到了不“以人为本”的缺憾。其实那节课我是费了许多工夫去研究教材,设计教学环节的。然而那节课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课前未见学生,预习作业是通过邮箱烦老师转告的。我和学生是完全陌生的两个世界,跟学生没有一点心灵的契合。学生在心里不怎么认同我这个素未谋面的人。一上课,当我看到学生对课本陌生困惑的眼神时,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那节课学生与书本脱节、我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脱节,预设的教学环节扯住了我的后腿……那次失败的观摩课告诉我:万不可以心存侥幸!只顾教材,不顾及学情的课是没有生命感的。提前了解学情,拉近师生距离,至关重要。

后来参加地市级优质课时,我特别重视了这一点。当时我抽到一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听说了班情后,我留意到班级门口的标志牌,班牌上写有班级宣言,班主任简介,班级管理理念一类的信息,我一下子找到了共鸣点。我说,我也是班主任,我们班级门口也挂着这样的标志牌,我随口背下了我班的宣言……这些看似巧合,一下子就把我跟他们之间距离拉进了。他们就不怎么把我当外人了……我又较为具体的布置了预习要求。我们约定,第二天,师生精彩的呈现一把……

3. 课中互动与课后总结:怎么才能不带给学生居高临下的压抑感?

美国教育学家多尔如此评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然而,我们往往一不小心就成了课堂的霸主,只顾着首席而忽略了平等。我深深地感到:只有贴近学生的心灵,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才会产生师生的共鸣。

上市优质课那天,学生进入会场时,看到会场座无虚席,他们胆怯矜持了,头不敢抬,眼神飘飘忽忽的,这使我们一下子仿佛有了距离。怎么打破僵局呢?我随机跟他们开了一把玩笑:“同学们,老师变成飞行员(我带上了扩音器)你们就不认识了吗?”学生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学生们笑嘻嘻的说———“认识!”“那就打个招呼呗!”“老师好!”声音很洪亮,同学们的情绪就上来了……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老王》。一开始学生的思维轻松活跃,没有压抑滞涩感。课堂过半,突然有一个环节阻塞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品味“直僵僵”一词时,学生联想不到这个词是基于怎样的身体状况,他们一脸迷茫,欲言又止。我当即要求全体起立,“我们假设受力点在腿上,那么,大家模拟感受一下,什么情况下,腿不敢打弯———直僵僵的。”我跟学生一起来回尝试,学生立刻得出一个结论,定是腿疼得厉害,由此进一步推理出老王的怪病,定是浑身巨疼,一动定是痛彻入骨。这样一来,大家更深刻的感受到,老王送鸡蛋一举,是多么的情深义重了。这堂课我真正品尝到了与学生如话家常,做平等中的首席是如何甜蜜……

摘要:<正>从区级语文优质课评选准备,到地市级优质课画上句号,共历时9个月。这9个月,交织着思而不得的煎熬、求而无果的痛苦、反复推敲的辗转难眠、柳暗花明的跌宕起伏……一路走下来,豁然发现,一堂优质课的生成过程就是淘金的过程。只有千淘万漉,才有可能披沙拣金。1.问题的提出:规划设计、课堂教学与以人为本理念现代教育理念把以人为本放在首要位置。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规划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

参考文献

[1]汤贞敏.我国教育规划的基本特性及“十三五”教育规划的制订[J]《.中国教育学刊》,2016(03).

[2]史宁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J].中国教育学刊,2010(02).

[3]张红伟,王占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识读[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

《探索规律》导课案例 第8篇

授课伊始, 我就直奔课题, 一边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一边说:“同学们,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探索规律》一课。”随后课件播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要求班长宣读学习目标之后, 我和学生开始谈话交流了。

师:“这两个目标很简单, 这节课你们能达成吗?”

生:“能”, 声音很低沉。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 老师有点怀疑你们的能力。”

教室里没有传来任何的回应。我知道, 没有回应并不等于学生的默认。为了刺激学生对比心理, 我说:“看来, 我校的学生要比东仁堡小学的学生强, 他们在自导自学中达成了这两个教学目标, 而且效果很好。你们底气不足, 真的不行。”话音刚落, 就有人坐不住了。

生1说:“老师, 你不了解我们, 怎么能说我们不行呢?”

生2说:“老师偏心, 妄下结论, 我们不服!”

教室里有回应的声音了, 学生敢说了, 而且敢反问老师了, 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我应该鼓励这两个学生。

师:“你们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且语言表达这么流利, 老师很喜欢你们。”说着, 我分别与这两位学生握了手。其他学生的目光投向了我们, 从学生的目光中足以看出学生愿意接受我了, 我能出击了。

师:“既然你们不服, 我先考考你们的快速记数能力如何?请看大屏幕, 你能在瞬间记住这个表中的数字吗?”

课件出示了1~9的乘法表, 停留不到5秒钟, 我就换播了一个缺了许多数字的不完整的乘法表, 让学生补填。由于我的故意安排, 瞬间播放, 导致学生一个缺空都未补填上。学生正要发表怨言, 我却故意装腔作势地说:“你们没记住, 老师却记住了。从上往下数, 第二横行上依次填的是16、24、32……”当我说到32时, 教室里有声音开始迎合我了。我放大嗓门继续往后说, 教室里迎合的声音越来越大, 直到把8的倍数说完, 个别学生举手了。

生3:“老师, 我发现这个表有规律”

生3还没说完, 生4立马补上:“第一横行是9的倍数, 第二横行是8的倍数, 第三横行……”该生在说的过程中, 教室里传来了许多赞同的声音。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依据这位学生的说法, 接下来的横行都是谁的倍数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了“7、6、5、4、3、2、1”。

我太高兴了, 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观察, 让我欣喜若狂, 我发自内心地说:“你们太聪明了, 你们不但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还有一张会表达的小嘴, 老师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那好, 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大胆地发言, 认真地倾听, 用你们会观察的双眼探索这张乘法表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就这样, 我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学生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第二个自主探究数学规律的环节了。

这样的导课, 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以下两点:

第一, 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教学态度的诚恳性贯穿始终。真实的课堂是摒弃作秀的课堂, 是自然生成的课堂, 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课堂。作为一节参赛课, 在众多选手同课异构的《探索规律》赛教中, 我不能独占讲台自我展示, 而要通过与学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氛围来折射我的教学能力。所以学生的配合和我的课堂调控非常重要。我必须在较短的导课环节拉近和我从未见过面的东仁堡小学六四班学生的距离。在众多导课策略的抉择中, 我选择了最习以为常的谈话导入法。因为这样的导课方法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依据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 用简短的语言刺激学生的好胜心, 激励学生比试输赢, 在相互比试中肯定学生的能力和表现,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自愿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整个过程真实;师生语言交流自然, 态度诚恳;学生从中体验到的是真实的教学过程;感受到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激励和表扬。在这样的语言熏染下, 彼此陌生的师生也会以诚相待, 认真地完成教学内容。

案例分析课 第9篇

一、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型的一般结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综合实践的方法指导课的教学任务是解决怎样开展活动主题的方法问题, 根据教学目标及相关要素, 一般课型结构为“案例导入—方法指导—案例分析—练习巩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掌握一定方法的过程, 在不同的活动阶段, 学生需要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所以, 对方法指导课型的研究, 有助于综合实践教师更好地掌握各阶段的教学方法。研究方法指导课型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 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系列课型的设计

因素是指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 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在科学试验中“因素”又称“因子”, 是指影响试验指标的要素或原因。简单地说, 因素是指“决定事物发展的原因、条件”, 或“构成事物的要素、成分”。“因素分析”则是指建立研究对象与之相关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是分类的基础, 掌握“因素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度解析问题的能力, 这种深度解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是指通过掌握因素分析方法, 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指导课, 其系列课型包括:“选题价值”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 “阅读文本”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研究内容”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调查方法”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中期交流”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实践探究”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和“成果设计”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等。

1.“选题价值”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课型的设计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选题”, 是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基础, 一个好的活动主题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实践活动, 持续保持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保证活动成果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节成功的主题生成课, 离不开教师恰当的“选题价值”因素分析方法的指导。例如, 在“探究番禺民俗文化”的主题生成课中, 课型基本结构为“创设情境, 呈现问题;问题引导, 自主研学;因素分析, 教师后教;依据原则, 确定主题;回顾总结, 拓展提升”五个环节。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主题价值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再根据选题原则进行筛选, 确定有研究价值的主题。

有效的方法指导要紧密结合学生活动需要和运用方法的现实水平。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研究对象与之相关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对主题进行分解, 产生研究课题是本课型的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展良好的互动, 应注意避免脱离现实的提问与学生照本回答、刻意追求表面热闹的课堂活动……这些都过于追求课堂的“形”, 却忽视了课堂的“神”。问题的设置应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出发, 强调研学味, 反对低幼化, 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研究内容”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的课型设计

在“我看励志教育”方案设计课中, 课型基本结构为“回顾导入, 呈现目标;问题引导, 自主研学;因素分析, 教师点拨;对照示范, 深化操作;回顾总结, 评价反馈”。设计的重点是对活动方案因素的分析, 简单地说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其中活动的时间又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每个因素还可以继续细化分析。

方法的指导具有情境依赖性。当下很多方法指导的课堂里唯恐方法不科学、不全面、不规范, 往往用讲授或在假设的情境中进行方法的训练, 离开具体的目标任务和问题情境, 课堂上充斥着“如果……那么……”,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 与实践中所用存在距离, 同时, 先讲方法再运用方法实践的指导方式是否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方法的学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修正, 慢慢习得, 每一次的运用, 都针对具体的问题, 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情境依赖性, 当它离开具体的问题情境, 方法指导可能僵化为固定的格式或程序。

3.“成果设计”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的课型设计

在“我看励志教育”成果设计课中, 课型的基本结构是“回顾导入, 呈现目标;问题引导, 自主研学;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练习巩固, 深化操作;回顾总结, 评价反馈”。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对成果内容进行了重新整理, 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逻辑思路。成果展示是以“展示对象—展示方式—展示意义—如何展示”的顺序组织, 按此顺序进行教学, 容易造成相关内容的彼此割裂,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系统化的培养。

方法的指导需要具有一定的情境迁移性, 学生才可能在遇到新的问题时自主运用学到的科学方法, 形成能力发展。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 在解决实际问题需求中进行指导方法, 警惕“为方法而方法”的方法指导。在方法指导的教学中, 不提倡“演绎”的教学方式, 即先讲方法再操作, 提倡先实践, 再归纳, 在“做中学”, 采用基于实践经验“归纳”的教学方式, 即使在高年级方法指导中也应努力做到“研学后教”。

三、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系列课型的评价

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的任务是对受评对象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以至求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尚没有一个客观、先进、科学的评价系统, 分课型的评价系统更没有了。评价一节综合实践课, 往往依赖评课者的经验和喜好, 受评课者的主观识见或情感影响。这几年, 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构建综合实践课型评价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最优化的特征, 是一个教学的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实践应用的问题。构建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系列课型的评价, 既要认真学习研究教学设计评价理论, 又要研究评价的价值取向、分类基点、建立各种课型评价量表, 并对每种量表做出说明, 要做许多复杂细致的研究工作, 还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和修改。在课型评价系列中, 经过实践和积累, 我们制订了一个“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评价表”及说明附录, 一来可以供教学设计或评课时参考, 二可以作为评价要点“教学手段运用”的具体内容的补充。教学评价的建构不但促进课型的理论层面得到提升, 而且还可以用于指导实践。

1. 评价要素的确定

按照教学程序 (或称步骤) 来分, 其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目标本体。“目标设计”体现了“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三位一体,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无缝对接, 内容表述符合主题活动和课型教学需要, 行为动词运用得当。学生本位。“学生活动” (学习—合作—展示) 时间设计充分合理,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活动”体现“研学后教”教学理念。学科本色。“教学设计”具有学科本色 (问题意识、方法指导) , “研学问题”具有三性 (唯一性、确定性、学科性) 。

由于有的课型的特殊性, 某个要素会有所不同, 如活动课, 设置“教学手段”作用不是很大, 有“教学方法”就够了。要素的具体内容, 力求简明、具体、表述角度统一, 力求既反映了一般方法指导课的教学设计评价共性, 又反映课型的个性, 例如, “选题价值”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课型中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演绎与归纳的能力”等, 这些都具有因素分析的方法指导课特色。

2. 评价指标项目的权重

根据各个指标在总体目标中的地位确定的, 一般是先建立评价常模, 然后对权重的确定进行多次反复的评价试验调整, 直至权重对评价结果具有客观、准确、稳定的影响为止。在“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的课型指标项目中, 突出了对“教师的后教策略” (运用归纳法得出“因素分析”结构表) 及学生对方法的运用 (设计研究对象“因素分析”结构表) 这两项指标的权重, 这是由综合实践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决定的。我们认为, 评价一节方法指导课的优劣, 重在看教学过程, 看学生是否掌握并能使用方法。我们编制的评价量表, 是等级量表, 只给出优、良、中、差四个级别, 每个等级有一定的数值范围。因为尽管标准是客观的, 但评价者在使用时依据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的是一种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具有某种模糊度, 适宜在较大的等级上进行。另外, 考虑到评价表的选择功能, 采用了百分制计值, 以加大区分度。

四、思考

方法指导课旨在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 学习方法, 运用方法, 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科学方法都有相对规范严格的体系和操作规程, 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呢?比如, 我们在各个年级都在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指导, 那么每个年段的层次如何把握?无序的状态, 会不会造成方法指导在各年级重复教学?科学方法的教学是不是等于一些规范格式、规定程序的一一讲解和掌握?对不同学习年段的学生, 科学方法的教学是否也应该有目标层次之分?并如何科学地划分呢?总之, 科学方法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 仍需要我们教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国云, 曹连安.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结构及案例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 2011 (6) .

案例分析课 第10篇

一、实验背景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随着2008年山西省开始高中新课程的推进,化学实验探究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强调科学探究,在新课程中给予化学实验充分关注。无论是理念、目标、内容还是评价及建议都对实验进行了系统论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化学实验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视也为突出实验探究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了大量实践活动。

二、实验内容分析

探究教学活动的合理规划,体现为设计原理一定要把环境考虑在其中,必须灵活对教学探究内容做出合理安排,以过程为轴线展开。既重视学生知识结构,又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提升,并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

1. 新知识的实验探究

这种探究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要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科构架。

(1) 条件探究

以H2O2的分解为例,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2章第3节“化学反应速率”中的实验2-5、2-6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如图1所示 )。

探究个体源于问题,探究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明了事物真相、消除疑惑,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一旦解决,探究动力也会随之消失。虽然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知识,但对于他们来说是未知的,所以必须精心设计,才能体验快乐。

活动与探究设计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实验栏目后面有结论

编者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并完成核心知识构建,遗憾的是教材先直接给出速率表示方法 ( 浓度已确定为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浓度影响不予探究,详见附录1),而后又给出结论,将文本一次性展示给学生,他们自然不会再去探究,其设置也就失去了价值。

2替师生设计方案

上述2个实验同时存在着催化剂和温度2个变量,没有实现控制变量的设计,剥夺了学生作为探究主体的权利。学生从活动的设计者变成了“照方抓药”的操作者,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这种“设计”不仅“设计”了学生,也“设计”了教师,制约了教师的主动性与开发性。

笔者对教材中的实验2-5和2-6进行了改进尝试( 如图2所示 )。

另外,教材中的另一种催化剂可改为“新鲜的鸡肝”,从而说明酶也是一种高效催化剂。提倡发现新型催化剂,意味着化工生产工艺需革新和进步。

如果教材不给出具体方案,学生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更具个性的方案 ( 如无变量干扰等 )。方案不同、操作多样、交流和学生讨论才有必要。因为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零散地掌握了加快化学反应速度的方法,如KCl O3的分解、H2的制取等,在此一并整合。

(2) 化学性质的探究

以必修1第4章第1节实验4-1为例,学习硅酸性质时,设计实验验证H2Si O3是一种弱酸时,课本实验如图3所示。

与之相似的演示实验通常无设计功能的发挥。“演示”与“探究”不可等而视之,探究以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主,演示更重视结果;从组成上分析,实验是探究的环节,应包括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交流与讨论等;从设计主线分析,探究是解决问题的线索,演示实验则很少以问题为线索。

教材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同样是先有结论 ( 硅酸酸性H2Si O3< H2CO3,且不溶水等后来验证而已 )。

2替师生设计方案。

本实验通常难以完成,Na2Si O3饱和溶液难在较短时间制成,即使生成硅胶也只能证明HCl酸性强于H2Si O3,不能说明H2Si O3是弱酸。

笔者对实验4-1进行了如图4所示的改进尝试 ( 详见附录2)

2. 应用新知识的实验探究

以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探究为例,一位教师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教学流程 ( 详见附录3)。

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在探究卤素单质间相互置换时,分为几个阶段:

(1) 创设问题。通过教师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对学生认知问题和建立学习态度有重要意义。

(2) 提出假设。一种假设认为氯水与Na Br反应生成了别的物质 ( 黄色 ),另一种假设认为氯气氧化性强于Br2。

(3) 设计方案。由于这一步是问题的关键 (CCl4作萃取剂,效果很不明显 ),因此首先要观察Br2在苯中溶解后的颜色,再将Na Br固体加入到饱和氯水溶液中,后用苯萃取水溶液中的Br2,使实验效果明显,让学生了解事物本质。

(4) 实验求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析方案,得出正确结论。

(5) 得出结论,对学生今后学习很有帮助。教师布置实验习题巩固加深学生对卤素单质活泼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进行实验探究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课题难易适度,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具有可操作性,还可以为学生预留思考空间。通过对旧知识的提取,迁移得到新知识。设计结果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推理过程,用实践进行证明。

(2) 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初学者不懂、易错、思维不完备等问题展开。在共同探讨中,让学生不感到有压力。以小组形式进行,大家积极参与,提高科学素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思考者和学习者。杜绝“越俎代庖”,缺乏开放多样性,制约学生思维,继而产生教学实效性下降的现象。

(3) 课内外结合探究,有些问题分析设计耗时较多,可以作为预习作业安排学生课外完成,辅以必要提示。因为课外时间充裕,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更加深刻、全面,设计质量也更好。

(4) 精简内容。“无为而教”,学生会的不做,能学会的也不做,以学生为主体。

(5) 加强探究过程的指导调控,学生遇到障碍教师及时介入加以点拨,合理选择探究普遍有迁移价值、学科核心的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学习。指导不是代替,调控也不是封闭,如何在探究实验设计上体现新课程理念,还需同仁一起努力思考。

附录

1. 利用硫代硫酸钠与硫酸的反应来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实验

(1) 反应原理:S2O32-+2H+=SO2↑ +S↓ +H2O

(2) 实验操作如图6所示。

(3) 实验记录:A,B,C,D四支试管出现浑浊的时间。

(4) 实验结论:改变任一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将同向变化。

2. 硅酸及凝胶的生成方法

在一只烧杯中放入3 m L饱和水玻璃溶液 ( 将过量Na2S2O3在水中溶解较长时间,或直接加热速溶后冷却即制成饱和溶液 ),再加入20 ~ 25 m L 0.2 mol/L HCl搅拌即成硅酸溶胶。此时的硅酸溶胶可作“丁达尔现象”等胶体性质实验。加热溶胶时,不能装在试管中进行,否则溶胶就会全部冲出试管,因此在加热溶胶时,可将硅酸溶胶放在烧杯中,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3. 溴在水、苯、四氯化碳中溶解度对比实验

取2 m L浅黄色溴水溶液注入试管中,先加入2 m L CCl4。上层为水层,颜色为微浅黄色,( 溴在水中有部分溶解 ) 下层为有机层,颜色为浅亮黄色。再加入1 m L苯振荡静置后,发现下层 ( 有机层 ) 黄色程度增加,说明溴在苯中的溶解度大于四氯化碳也大于水。如果实验改为溴水中先加苯后再加入四氯化碳则有机层颜色几乎不变。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案例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96-01

一、前言

小学数学是一门启蒙儿童逻辑思维,开发儿童智力的学科,在小学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如学生因课程内容枯燥而走神,或是因内容较深奥而一知半解等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四则运算显得繁琐,空间图形的认识也难以理解。但在数学家克莱因眼中,“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所以,如何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为数学是一门如克莱因眼中奇妙的科学显得很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开端环节,采取哪些教学方法能在这一环节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及案例分析

如同新闻中的导语,书籍的序,歌曲的前奏一般,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环节。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好比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充满神秘感,瞬间激起学生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新课导入这一环节能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同时,这一环节的质量好坏也是体现教师个人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弱的重要环节。下面,结合实际教学和对具体的新课导入的案例分析,谈谈新课导入的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导入法

小学生懵懂天真,对于传统的以单纯的讲述法为依托的课程习以为常,渐渐麻木而缺乏兴趣。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形式也得到了改进。目前,许多的教室里都配有如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这样的多媒体设备。小学生充满好奇心,这些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设备带来的新鲜感常常能够刺激他们的探知欲。

案例1:《轴对称图形》教学。

课堂伊始,老师使用电脑播放幻灯片。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什么吗?

学生:蝴蝶、蜻蜓、红双喜。

老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中的奥秘?如果我们将它们从中间对折会怎么样?

老师拿起一张蝴蝶的图片,沿着对称轴对折。

学生:重合。

老师:对,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打开课本,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轴对称图形的奥秘。

案例分析:案例1中,老师采用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新课,丰富的图片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甚至兴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同时,把握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求知识,激发了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

2、放低心态与姿态,游戏导入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天性是爱玩爱闹,游戏充满了他们欢乐的童年生活。在游戏中,他们的精力最旺盛,他们的兴趣最浓厚。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能够带给学生快乐的形式融入到了新课导入的环节里,取得了成功的结果。

案例2:《可能性》教学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热闹地议论起来,难掩兴奋,接着老师拿出一个抽奖箱。

老师:这个抽奖箱里,有10个红球和10个黄球,我们派一个的同学来摸球,其他同学来猜颜色。

老师请学生甲来摸球。

老师:你们猜他手中的这个球是什么颜色?

学生:黄色。

老师:确定吗?

学生:不确定,也可能是红色。

老师:你说得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让人不确定的神奇的数学名词,可能性。

案例分析:在许多小学生的心目中,成熟稳重的老师是一个严肃的代名词,他们从心底里畏惧老师。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句话的意义在于作为老师,面对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学必须从孩子出发,放低成人的姿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通过这个方式,老师们能够更加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从而用他们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去传播知识。案例2中,老师采用了他们最喜欢的游戏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有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并记忆深刻。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调动了课堂轻松欢乐的气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与老师亲近,也更容易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3、悉心观察儿童生活,从兴趣话题出发法

由于小学生心智尚处于基础发展阶段,直接灌输深奥的理论知识难免会造成他们对于学科的困惑,当他们发现自身理解能力跟不上老师的传播内容时,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对这门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时如果能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慢慢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就会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

案例3:《除法初步认识》教学

老师:你们知道灰太狼爱吃什么吗?

学生: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

老师:对,狼爱吃羊。那如果森林里有两只灰太狼,他们抓到了四只羊,为了公平,他们要怎么分呢?

学生:一只灰太狼吃两只羊。

老师:要是有四只灰太狼,十六只羊呢?

同学们皱起了眉头,显然遇到了困难。

老师:我们来学一个数学的好方法,来帮他们好好分一分。

案例分析:案例3中,这位老师善于留心儿童们的日常生活,利用学生爱看的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话题展开提问。在以这个话题为依托的讨论过程中,师生关系被拉到一个平等的层面上,互动起来简单轻松。

参考文献:

[1] 吴振宇.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J].新课程, 2009,10 (25):66.

《国殇》公开课教学案例 第12篇

关键词:国殇,教学案例,小组合作,爱国精神

一、选课意义

《国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选修》中“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模块的推荐篇目,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吟诵”上,在诵读过程中掌握声律,体现其韵律美,然后通过诗歌的节奏展现诗歌情感美。

教材在诗歌内容前面给出了以下信息:

1. 诗歌两部分内容概括:奋勇杀敌,为国捐躯,歌颂爱国精神。

2.《国殇》的写作内容属于祭歌,表现爱国主义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坚毅刚强的民族品格。

选择本诗作为公开课讲授,首先是因为其在主题上具有时代意义的情感教育目标,整体上的格调是积极昂扬的,体现气魄非凡的艺术魅力。另外在知识层面上,诗中再现了古战场中激战交锋的场面,战争的组成中所包含的敌军,战士,主帅,装备均有触及,但是在排列和组合具有典型性,所以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揣摩学习的。

二、课前预设

( 一 ) 平行班学生学情分析

1. 爱国主题在高中语文课本教育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于爱国教育甚至有些麻木,唤起学生对爱国这一民族精神的重新认识可以说是我构课的主要目标。

2.《国殇》是楚辞体,理科班的学生因为其佶屈聱牙的古字加上楚辞的阅读普及性上远低于唐诗宋词等,所以对于楚辞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所以对于文本的解读上要设立兴趣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应对措施

1. 预习任务要细化明确

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我运用了学案,对学案的设计我采用了分组学习法,每个组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再给每个组组长布置任务分配给组员。

之前我给学生讲过鉴赏诗歌的步骤,所以每个组员负责相应步骤,其实这首诗歌不长,分配到每个学生手中的学习内容就很少了,但是少而精,他们负责的那一句诗里涉及的文言知识也得到解决,同时让每个学生对在课前对每个知识点都深入了解和拓展。

2. 兴趣点设置

首先我把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进行扩大化,延伸到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联系当下时代背景和学生热衷的时事热点对本诗进行思考,这样在学生心里缩短历史距离。

另外在爱国情感的体会上,我联系了授课日期不久后的国家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唤醒学生爱国精神。

在对诗中战士形象的分析上和诗人情感的把握上我利用了战国末期楚秦战争的背景资料,学案中提供的背景资料里用伤亡人数让学生去想象战争的激烈程度,并且让学生用散文或者诗歌的形式介绍屈原,深入了解屈原的爱国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理想。

一、教学设计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影视作品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知人论世,让学生以他们选择的方式带同学了解作者。

第三环节:吟咏诗歌,掌握声律,以读促悟。

第四环节:赏析诗歌:1解题目2说方法3析内容4挖内涵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在小结设计里我制作了一个关于战争对人类伤害的视频,给学生思考空间。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①【介绍作者】穿越时空,会语汨罗

②【分析诗歌】狼烟再起,沉吟殇歌

③【主题拓展】把握情感,传唱殇歌

二、课堂实录

【导语】

(播放《红高粱》主题曲)这段熟悉的旋律大家不陌生,正是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为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重现银幕的红高粱,再现齐鲁大地热血儿女之风采,在两千多年前在这沃土之邻的楚地也有这样一群血性好汉,以身殉国,在所不辞,为祭鬼雄,一位诗人行吟泽畔,他的泪和他无限愁绪一起在汨罗江畔,化为一曲殇歌,成为古典的永恒。

(一)【介绍作者】穿越时空,会语汨罗

屈原我们并不陌生,我们都用什么词概括屈原呢?那今天我们班有几名同学要以另外一种方式带我们回忆屈原,大家欢迎(学生带来诗朗诵《祭屈原》)。

[ 一个同学扮演屈原,一个同学对话(配乐)]

教师点评

(二)【朗诵诗歌】狼烟再起,沉吟殇歌

1. 首先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注意本单元诗歌朗诵的方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声律,体现韵律美,把握情感,展现情韵美。

配乐朗诵《国殇》

教师点评

2. 解读标题:大家请看殇字形,歹字旁往往与死亡有关,说文作者郑玄给出如下解释: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什么意思?大家齐读这句话“投躯报明主 , 身死为国殇”何为国殇?

那么这是一场怎样激烈的战争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诗歌。

3. 诗歌赏析方法:老师之前讲过品味诗歌的四个角度:明句意、析手法、摹形象、悟情感(板书),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同学们也经常运用这种步骤鉴赏,现在就是看大家对此掌握的程度了,预习中我们把全诗分为了三个层次,下面我们按照班级座位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分析一层,请每组成员分别从以上四个角度解读诗歌。请组长组织组员开始讨论(5分钟)。

4.【诗歌赏析】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组】: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学生A明句意: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一上战场,就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车轮交错,刀剑相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尽管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

学生B析手法:旌蔽日兮敌若云这一句作者运用的是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表现了敌人之多,一开始就交战激烈,但我军临危不惧仍奋勇向前。

学生C摹形象:通过这种手法表现了战士们勇敢无畏的形象。

学生D析情感:诗人此时的情感应该是崇敬。

教师评价:同学们认为这一组同学分析的如何?

教师补充:作者开篇就非同凡响,直入战争场面,日月无光给人以窒息感紧张感。同时不忘塑造战士们形象。大家看战士们的外在形象是手执吴戈身披犀甲。

①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吴国以制造锋利武器著名。

②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周礼》犀甲寿百年。

所谓宝刀配英雄,写如此精良之装备正突出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师:此时战争已近尾声,战况如何呢。我们请第二组继续解读。

【第二组】(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学生A明句意: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战车的骖马(战车两边的马)被打死打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学生B析手法:“天时怼兮威灵怒”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战争场面的惨烈震天动地,侧面表现出战士们牺牲时候的悲壮。

学生C摹形象:这六句话表现了战士们英勇牺牲、浴血沙场的悲壮形象。

学生D悟情感:诗人对敌人侵略领土的情感是愤慨的,对战士们舍生救国还是崇敬的,对他们生命的逝去和国土的沦丧是痛苦的。

师生点评

教师补充:

①我个人认为较难理解的是这一句“霾两轮兮絷四马”,这个举动的目的是什么?

这句话提到了古代战术方马埋轮:在《孙子·九地》中解释的是:“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意思是:在敌人进攻时,绑住马,埋车轮,表示固守不退。用绳索将驾车战马羁绊在一起的战术,其实这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战术,表现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

②后面一句紧承“援玉袍兮击鸣鼓”这句话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师:在同学对整个战争场面的分析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沉闷战车的撞击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可谓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甭雷电。

当大地一片沉寂,诗人此时的情感又是如何呢,我们请第三组进行解读。

【第三组】(出不入—为鬼雄)

学生A明句意:

壮士这一去,永远不复返,平原苍茫茫,离家路遥远。身带长宝剑,手臂挟秦弓,身首虽分离,忠心永不变。

真是既英勇,更兼有武功,意志多刚强,敌不可欺凌。身躯虽已死,精神却永存,魂魄真坚毅,做鬼也称雄!

学生B析手法:这一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中的直抒胸臆。

学生C摹形象:诗人通过出不入往不返,表现出战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形象。

学生D悟情感: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战士们战死沙场是带着哀悼之情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所以诗人也带着对后人的激励之情。

师生点评

教师补充: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手握琴弓这一句是对战士生前场景描写还是死后场景描写?

这一句应该是写战士们牺牲后化为魂魄的形象,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想象表现手法。

执着的爱国精神依旧不灭,李清照有一句诗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种精神,也是出自于此,同学们知道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三)【主题】把握情感,传唱殇歌

教师:刚才三组同学对我们整首诗做了很好的诠释和注解,那么我们一起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题,诗人要传达的主旨同学们都可以想到哪些词呢?(爱国、悼念、歌颂)

教师:同学们通过国殇,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我们伟大民族永垂不朽的爱国精神。

可以说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 , 只有生 , 没有死 , 生命就算不上完整。然而死的方式有各种各样 , 其意义也未必单一。正如司马迁所说 :“人固有一死 , 或重于泰山 , 或轻于鸿毛。”为国而死 , 身虽死而精神不灭 , “魂魄毅兮为鬼雄”。我们不仅要秉承这伟大民族精神,更要身体力行,明天也就是12月13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日子吗?

(投影展示图片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问题:前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的一句话“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就此话题,同学们有何感想?

学生联系时事热点讨论

教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真的为你们身上的正义感点赞。将战争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是可耻的,爱国是为了创造和平而不是滋生杀戮!警钟长鸣我们要时刻捍卫祖国的尊严,同时我们也要维护和平,因为一场战争的输赢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法估量的。

上一篇:角斗活动下一篇:数字中的中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