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当代文学

2024-07-07

发展我国当代文学(精选12篇)

发展我国当代文学 第1篇

一、版画艺术发展的历程

从总体来说, 我国的版画艺术历史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 是我国唐代的木刻雕版, 版画艺术的发展是由印刷业发展而推动的, 而印刷业实际上就是用木刻的复数性特点发展的, 木刻版画本身也是利用印刷业的发展和需求壮大起来的。第二次, 是20世纪30年代, 鲁迅先生把欧洲创作性的版画艺术引进中国, 从鲁迅先生创出的新木刻习讲会开始, 新的版画艺术在我国迅速的得以发展起来。此时, 当时的版画艺术适应革命形势发展, 作品也具备了非常强的时代鼓舞性、宣传性、战斗性和革命性。是中国革命文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思想教育的战线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新兴的版画不仅用传统木刻作为基础, 更是受到西方版画的影响, 采用较为写实的手法和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 以极大热情, 表现出现实的生活。木刻版画易制作, 也很容易接受。特别是在那些条件艰苦的环境下, 适合了革命年代艰苦的生活背景, 迅速地发展起来。第三次, 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急需各种艺术人才, 在文化艺术的发展方面国家给予巨大投入。新中国的版画艺术也正是在这样条件下发展起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是新兴的版画转型时期, 在这个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的进程加快。艺术文化事业繁荣起来。提倡现实革命主义创造的方法, 形成了新时代创作艺术基本格局。

二、版画艺术发展的方向

(一) 要重新构划版画艺术的新理念。

版画艺术出路在于综合。具体来说, 我们应该追求版画特征的模式;把版画概念拆分为“版”与“画”, 当然这里“画”的含义, 有助于对“版”本身价值和性质的认识。拓宽了我们对版画的视线认识。但我们不可以忽略原创版画要讲究创作性。在技巧的综合上面, 在目前的传统绘画中还没有具备如此广阔的语汇体系。虽然说在当代很多艺术家在实际上早就用到综合技艺概念, 但绝不是每一位当代的艺术家都具有的。然而, 我们不缺少技艺知识, 也不缺技艺熟练程度, 而缺少的是能够熟练的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以及学术性的试错宽容性。尺寸的综合在概念上有两种含义:一是突破平面性的版画的尺寸结合立体表达的版画。形成的版画艺术将在技艺综合、尺寸综合、概念综合过程中形成它的表现张力和崭新视域。它们围绕的中心不再狭隘, 而是实施版画创作人的本身, 这种尝试对版画人的创造尊严和价值肯定具有意义。二是尺寸选择要视创作的需要, 而不是制作设备限制。

(二) 要促进中西方版画艺术融合

若要将中西方版画艺术融合, 需要客观面对西方的先进版画技艺, 充分利用西方先进文化观念, 使得社会文化真正融合。要解决这一问题, 艺术观念缺少创作理念的开放性和观念文化的针对性, 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做坚持不懈的努力。艺术创作的本身价值不在它采用何种形式, 而是在于这种形式能否恰当、准确的传达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给中国的版画艺术带来新气象。

(三) 把民间艺术融合到中国的版画艺术里

民间艺术多种多样, 将民间艺术融合到版画艺术, 需大胆的创新, 力出新品。挖掘中国版画自身潜力。以人们热爱的载体和形式。弘扬主旋律, 倡导主流的文化, 吸收中国版画艺术发展经验, 充分发挥版画语言的作品涵养、艺术魅力和形式美感。发挥版画装饰感、现代感和复数性特点, 在版画作品当中充分地表达自己智慧、情感。反映出作者内心世界, 加强适应当代民众心理状态和精神的需求, 版画形式语言非常丰富, 版画的艺术是中西结合最早最成功的画种。所以我们可以在创作当中挖掘我国民族的艺术形式。吸取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精华, 从我国的民间找到深邃而古老的艺术精华。将我国的传统艺术精华结合到版画艺术中, 推陈出新, 大胆的创新, 在发展当中创作, 在创造之中摸索, 在摸索当中改良, 在改良中得到进步,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有现代艺术感的、精美的中国版画艺术。必然会让中国版画艺术得以复兴。现在, 我国的很多地方重视本地区版画艺术开发, 比如内蒙古通辽市具有我国版画之乡的美誉, 通辽的版画艺术题材多取于蒙古人民生活与生产。风格质朴, 色彩鲜明, 内容写实, 线条粗犷, 表现出浓郁的地区和民族特色。同时, 通辽注重打造科尔沁文化特色品牌文化, 加大宣传的力度, 参加国内外比赛和展览, 获得很多的奖项, 而且通辽的版画被很多的博物馆所收藏。以此之外, 通辽非常注重去培养版画艺术创作者, 已有教师两百多人, 少儿版画基地二十五个, 小作者四千多人,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通辽的儿童版画艺术不仅在国内获奖, 还在二十多个国家地区展出。

三、我国版画发展的机缘前景

虽然导致我国版画衰落原因很多, 但是大多数是社会原理的科技与选择的冲击, 而中国版画作为一种美术艺术形式, 属于精神领域中不能缺少的物品。艺术向来就是忧欢并存的, 在精神上给人带来享受的认可和接受的同时, 也是在自我创造中永不屈服、备受煎熬, 以至于使人陶醉其中。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上升, 使消费的整体素质获得了提升、消费的欲望也逐渐增强, 必然将以充实自己心灵为首要着陆点, 那就是对我国艺术品的获取, 在实际上也是艺术给大众带来了一份真实“利益”。为何以往的艺术能够得以盛行?最主要是他们能够贴近生活并且能够深入到生活中被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喜爱, 有庞大的、坚定的受众群体。所以现代的艺术家要在追求各种观念和手法时, 考虑生活的普及性、真实性以及受众者的接纳性。得以创作出更“亲民”的作品。来增加我国版画艺术的市场占有率。为版画的创作者提供更多源动力。从现代版画的教学来说, 也将要面对如何能够引导或者改变受众者对版画艺术的认识并且能够做出积极的响应。乐于接受并且能作为坚定实施者。这会是我国版画艺术的一大幸事, 我国的版画艺术也必然会走向新的春天。

结语

我国的版画艺术前景是光明的, 但是道路却是曲折的, 不仅要利用到现代媒体的包装, 还要重视传统版画艺术传承和新版画艺术创作者的培养。加强版画教育教学, 融合中西文化,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 形成有品位、有特色、有视角的中国版画, 以此来提高版画的知名度, 同时要实行市场化的运作, 将其逐渐的产业化, 我国的版画艺术必然会迎向一个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狄彬彬.对中国当代版画艺术发展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 (18) .

[2]陈光勇.对中国当代版画的思考[J].神州2011 (05) .

[3]陈向兵.中国当代版画的文化自觉与当代价值[J].美术观察2010 (01) .

发展我国当代文学 第2篇

电子商务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目前,电子商务有两层含义:从狭义上看,电子商务一般指基于数据的处理和传输,通过开放的网络进行的商业交易,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活动。从广义上看,电子商务是指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整个商务活动及其相关领域的综合电子化运作方式。

电子商务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使国际贸易活动全球化、智能化、无纸化和简易化,并实现了划时代的深刻变革。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如果在全球国际贸易中使用电子商务,每年可带来大约1000亿美元的收益,因此贸发会议将之誉为“提高世界贸易效率的革新方法”。还有专家认为,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未来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会有1/3是通过网络贸易的形式来完成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世界进出口贸易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的比重还将会逐步增加。

在中国,近年来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中,电子商务未来有可能出现如下趋势:

首先,行业电子商务将成为发展主流。中国电子商务进入迅猛发展时期的典型特征是风险资金、网站定位等将从以往的“大而全”模式转向专业细分的行业商务门户。第一代的电

子商务专注于内容,第二代专注于综合性电子商务,而下一代的行业电子商务将增值内容和商务平台紧密集成,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使电子商务真正进入实用阶段。

其次,电子商务呈现出常态化。近年来,电子商务服务已全面覆盖商业经济各个方面:不管是国民经济的制造业领域,还是服务业的流通领域;无论企业、个人应用,还是政府采购,越来越多的大、小企业终于看到电子商务的好处,不论是自建独立的官方电子商务平台,还是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都让电子商务渗透率随之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

第三,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将呈集团军式爆发。在美国的在线零售500强榜单里,80%以上的企业都是传统品牌的在线业务板块,而在中国,2010年是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元年。在经历了2009年的试水期后,大量的传统企业进军电子商务市场,并且发展迅猛。苏宁易购、Kappa、李宁、佐丹奴、爱慕、九牧王、相宜本草、银泰百货等传统企业或品牌在电子商务上的表现都令人注目。

第四,移动电子商务将加速向普及化方向发展。数量巨大的移动电话用户,为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用户基础。据工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52亿户,而且仍然拥有较大的扩展空间。电信运营商家大力推动移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各地各级政府的大力促进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和普及的一大推动力。

在这个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时代,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代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减弱,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国际贸易网络化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并且在这趋势下给贸易带来诸多益处和变化,然而如何积极发展利用以网络为媒介的贸易是我国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根据近年来我国网络贸易的现状来看,要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务之急是要在我国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从目前看,我国外贸全面实现电子商务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网络贸易法律法规的制订,为网络经济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并没有将个人的信用行为进行终生记录,这使得在进行网络交易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欺诈行为,对整体的网络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法律法规上,现行的许多贸易法规并不适于网络贸易方式,因此需有针对性地依据网络管理、金融结算、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

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予以严格、有力的社会监督,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全新的硬件环境。网络经济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会严重制约网络贸易发展。尽管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严重不足。在许多边远贫困地区尚未正式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盲点”。此外,国内信息网络运行速度慢,费用过高等现象都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体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为网络贸易发展做好准备。在网络信息时代,很多网络贸易过程都省略了中间过程,使得网络两端的企业直接进行互动交易,这就需要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为网络贸易的发展做好主体上的准备。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电子商务意识淡薄,需要吸引和培养网络、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或者加强宣传力度,普及网络知识,让企业管理者对电子商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管理上,加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便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化部门之间的合作,积极参加电子商务的国际对话。就国际贸易本身而言,整个交易过程中会涉及到银行、保险、海关、运输、商检等部门,在其网络化过程中,还需其他相关部门都具备电子化的基础才能实现密切配合,因此这急需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目前,国际电子商务谈判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缺少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往往会使得谈判的结果有失偏颇,不利于建立起一个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公平、合理的电子商务国际框架。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分之一世界人口的大国,应积极参与、组织有关电子商务的国际谈判,这对我国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网络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发展我国当代文学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原创文学网站特征运营模式版权

“原创文学网站”主要是指提供原创作品在线阅读的网站,包括提供原创作品在线阅读的独立性网站,以及门户网站推出的提供原创作品在线阅读的读书频道或文学频道。原创作品指的是以文学网站为首次发表平台的作品,以将原创文学网站与单纯提供作品搜索类功能的网站加以区分。本文将以原创文学网站为考察主体,将其作为数字出版业的重要领域,对网站的内外部运营状况进行研究,在个案研究和综合分析比较的基础之上,着重对原创文学网站的运营模式进行深入剖析。

一、当前原创文学网站特征

(一)原创文学网站运营特征

1.网站商业化倾向日益加剧

早期出现的文学网站多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作者对发表作品也大多抱着无功利态度,因而网站性质多是非盈利性。但随着网站规模的扩大和以网络为概念的经济模式日益盛行,网络空间里的商业活动日益多样化,文学网站也积极加入这个商业化队伍中。这也是原创文学网站要发展壮大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但在文学网站日益商业化的过程中,由于经营理想、运作模式上的差异,不同网站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各自命运也有很大差别。榕树下这一原创文学网站的曲折发展历程是对文学网站在走向商业化运作过程中遭遇一系列困境的最好诠释。当然也有在商业化运作道路上走得较顺畅的文学网站,如起点中文网,自起点中文网成功实行VIP付费阅读模式至今,不但其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借助盛大网络集团的强大力量,其不断向新发展阶段迈进,并为同行提供借鉴模式,当前很多同类或相似网站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起点中文网模式的影响。

2.盈利模式由免费到收费

与原创文学网站在早期非盈利性、弱商业化性质相对应而存在的是网站提供的资源是免费的。读者以用户的身份进入网站后,无需额外支付其他形式的费用,即可享受网站提供的文学资源;相应的,作者在网站上发布作品后,除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作品,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除非受到出版社青睐。显然这种免费的模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与非功利性,也带有较强的偶然性和不稳定性。原创文学网站若要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必须在盈利模式上找到突破点。

与原创文学网站的商业化进程同步的是网站收费模式的逐步确立。这是异常艰难的过程,最大障碍在于要改变网民思想意识中对网络资源早已形成的免费观念,而这并非易事,唯一办法是让用户对这种网络资源的价值高度认可。这对文学网站来说就是要向读者提供独特的文学资源,当然完善的交易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真正实现文学网站这种变革的是起点中文网。起点中文网实行原创文学作品网络版权签约制度,不同签约级作品拥有不同的稿酬资助标准,签约作品经起点中文网代理成功,获实体出版机会,作者除网络版稿酬外还可再获得实体出版稿费;与此同时,起点中文网向用户实行VIP付费阅读制度,向用户收取的费用在作者与网站之间进行分配。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网站、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对原创文学网站的可持续经营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也为其他同类网站树立了榜样。后来这种模式逐渐在不同的网站之间扩散,形式上也不断趋向灵活多变。为了最大限度调动作者的创作热情,提升作品质量,充分占领市场,扩大网站的影响力,不同的网站纷纷对这种制度进行创新。

尽管从免费到付费是原创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但这种模式毕竟依赖于庞大的用户群,因为每千字二到三分钱的收入在订阅用户达到一定规模之前,无论对于作者还是网站来说,要想获得理想的收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对部分原创文学网站来说,付费阅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微利状态。因此,原创文学网站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为突破单一盈利模式而努力。

围绕作品展开的一系列版权运作活动是原创文学网站当前努力的热点方向。以作品资源为依托,包含作品的图书出版、电子出版、影视动漫游戏改编等一系列相关环节,涉及行业扩散至手机移动网络、数字和传统出版、影视娱乐、网络游戏等,并使得网站提供的内容在不同媒体之间实现增值,使得作品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逐渐向着完整的产业链方向发展。尽管目前按这种方式成功运作的作品在数量上还十分有限,但这种发展趋势已经十分明朗。

(二)原创文学网站外部发展环境特征

1.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随着文学网站的商业价值日益显现,越来越多以“文学”为名义的网站加入竞争的队伍中,其中既有新生力量的崛起,也有早期建立的网站面临淘汰的命运。部分表现比较出色的原创文学网站在获得资本支持之后,获得全新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是竞争对手力量日益强大。一方面,网站需要与其他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同行展开竞争;另一方面,门户网站随后推出的读书频道成为原创文学网站强劲的竞争对手,读书频道背靠门户网站,在影响力上具有天然优势。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市场份额前三甲网站占据52.63%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前十强的网站更是占据了78.25%的市场份额。盛大文学在控股榕树下之前,旗下拥有的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和红袖添香已经占据约30%的市场份额,在控股榕树下后,盛大文学的行业垄断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完善的法律和制度的需要

与原创文学网站的蓬勃发展相比,这个新兴行业所面临的制度环境和监管现状并不完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作品的版权保护。对原创文学网站而言,作品的版权在其日常运营中占据核心地位,若是版权受到侵犯,损失将难以估算,各种盗版和侵权行为使得原创文学网站的生存遭受极大挑战。从网站为争夺知名作品的版权进行竞争到网站向百度、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发起直接的宣战,大致可以反映原创文学网站所面临的作品版权困境。虽然维权行为的最终结果仍然不得而知,但这恰恰反映出盗版与反盗版势力的矛盾已经明显化,未来的发展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矛盾如何解决。从中国现有法律体系以及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来看,尽管对于互联网著作权保护、信息传播等方面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建设工作正在逐步向前迈进,但这并不能杜绝网络世界里纷繁复杂的盗版行为。

二、原创文学网站运营模式比较分析

原创文学网站的盈利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依据作品版权和广告的两大基础性业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各种综合性、交叉性的运营模式。

(一)以作品版权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作品的版权是核心和基础。目前各大网站对于文字内容版权的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在线收费阅读、对电子文本进行纸质图书出版、进行周边产品开发等。

在线收费阅读的模式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作为数字出版的一种方式,它逐渐成为原创文学网站运营的主流模式。该模式由起点中文网推出,具体做法通常是允许网站用户免费阅读一部作品的开头部分章节,作品后面的章节则被定为VIP章节,用户只有在成为网站的注册会员,并在充值账户拥有足够余额的情况下,方可继续对作品进行全文阅读,由此产生的作品收入在网站和作者之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在手机WAP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网站都对这一新的领域寄予厚望,原创文学网站也不例外。具备一定规模的文学网站先后建立了各自的WAP站点,通过与手机无线运营商的合作,试图将原有的付费阅读业务扩展到全新的手机媒体领域。

将网络上的文学作品以传统纸媒图书的形式进行发布和传播,伴随着整个网络文学和文学网站的发展过程。此类运营模式常用的手法一般是网站根据网上发布作品的受关注程度,做出一定的市场判断,与出版社合作,共同策划畅销书。但随着多种网络文学网站运营模式的成熟和完善,以及传统出版业对数字出版尚未完全信任,电子文本与传统出版合作始终没有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周边产品开发主要是指作品版权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有偿转让,将作品改编成网络游戏、影视作品或者其他形式的周边产品,再向市场进行销售,其间产生的收益在网站、作者与产品开发者之间进行分配。在全媒体层面对文学作品的深层和周边价值的挖掘,能在同一个作品周围形成一个产业链,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随着产品开发链条的不断延伸,版权日益成为重要资源,版权运营能力也成为决定原创文学网站实力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表现较出色的网站是起点中文网,它已建构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版权行销网络,并有丰富内容资源作支撑。

(二)以广告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网络尤其是互联网在成为一个覆盖数以亿计之用户群的平台之后,铺天盖地而来的除了海量信息和交流途径,商家广告也纷纷随之进入。对于原创文学网站而言,广告往往意味着大笔资金收入。文学网站常见广告形式有网幅广告、文本链接等,并不断有新的广告形式诞生,其突出特点是形象鲜明、针对性强、交互性好,不仅能为网站带来可观的直接收益,而且对于提升网站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价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网站进行自我营销的重要手段。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垂直文学网站行业数据显示,仅起点中文网一家网站,每天就吸引了占据网民总额2%的用户浏览。也就是说,起点中文网每天大约有286万网友会对其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浏览。而在时间上,起点中文网每月总共吸引了网民花费3287万小时浏览该网站。盛大文学CEO在2009年12月曾表示“第一季度,我们有90万元的广告收入”,而起点中文网总裁表示商业广告占据了起点总收入的25%。分析和研究其他网站相关数据可发现,广告一般在大中型文学网站中占据二到四成的收入份额,而在某些小型文学网站当中,各种小广告有时甚至足以支撑网站的本身运营。

(三)其他模式

其他比较成功的运作模式是门户网站读书频道采用的模式,该种模式与传统出版业保持着更加密切的关系,主要以新书推介为主,同时提供书业动态。吸引流量是其生存根本,这与原创网站在定位上有着本质不同,受众覆盖面更广、更宽泛。同时,培养作者、挖掘新作也是读书频道的一项重要使命。最典型的当属新浪读书频道,依托新浪网多年积聚的影响力,以及新浪文化频道、名人博客等栏目奠定的坚实基础,新浪读书频道一上线,即占据一般文学网站无法企及的优势地位,在市场份额上更是遥遥领先。此外,在原创文学网站发展初期,存在着大量“纯文学”网站,它们大多与商业没有关系,贯彻“为文学”的理念,试图在网络上开辟一个个属于纯文学爱好者的空间,但在商业化浪潮之下,这类网站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

三、原创文学网站运营模式的

发展策略

(一)作者资源培养模式的优化

网络虽然提高了写作的大众参与性,但难以保证写作质量。图书出版担负着重大文化责任,出版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对读者需求不能只讲迎合、不讲引导,甚至往阅读快餐化、文化消费化的方向引导。令人稍感安慰的是,读者已经开始用理性目光进行阅读。经历了几年热闹与喧嚣,不少读者已经渐渐从时尚化阅读、从众性阅读回归到知识性、审美性并重的理性阅读。有业界消息表明,网络文学图书销售目前已开始降温,出版社开始压缩网络文学出版比例。这些因素都将促使作者资源通过一种竞争机制来提高自身队伍素质,当然也还需要网站、读者和出版商等相关环节的共同配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二)提高网络编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作品的选择和编辑加工力度

在数字出版时代,传统编辑和出版社的把关人功能及社会地位授予功能受到削弱,甚至直接被绕开了。网络便捷性降低了文字写作和发表的门槛。在网络上,作品获得了较高的阅读率,即表明作者获得了网友的认可,作者在网上发表作品照样可以获得很高的经济回报。虽然编审人员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架空,但从现实来看,还是有不少环节需要发挥编审人员的积极作用才能促进原创文学网站的健康发展。

(三)实行多次售卖的版权营销模式

原创文学网站本身是一个版权经营机构,它从作者手中购得版权,即作品使用权,从作品传播中获得利润。在版权开发方面,原创文学网站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的内容资源管理方式。中央电视台为了挖掘台内资源,拓展市场,特别成立版权经营管理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全权代理中央电视台拥有版权的所有节目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以一部网络小说的版权转移为例,刚开始写手会卖给网站,通过网站运作会再次卖给出版社,反响好的作品还会卖给游戏公司、电影电视剧制作方、有声读物唱片公司等。盛大集团主要开发游戏,玄幻类作品无形中为其游戏开发提供了不少灵感,游戏走影视化路线又较为普遍,这种一条龙售卖版权的形式应是近期趋势。

原创文学网站的版权经营活动,需要版权保护为之保驾护航才能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文学网站带来作品发表、阅读无门槛的方便快捷性,使网络逐渐成为文学面世的首选平台,也使得许多传统作家对其寄予积极期待。尽管这一新兴领域还存在不足,但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运营模式的不断总结和突破,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却能为传统出版业提供不少启示,甚至有不少地方值得传统出版行业借鉴。

(本文全文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我国发展“非主流”英语文学之思量 第4篇

关键词:“非主流”英语文学,国家形象,英语文学

一、“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发展

“非主流”英语文学是英国等传统英语国家在殖民化进程和英语国际化进程中逐渐出现的。早期的“非主流”英语文学大致出现在17 世纪的爱尔兰, 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 18、19 世纪“非主流”英语文学在澳洲、非洲等地也开始出现, 其历史进程前后不过几百年, 实现了从“模仿式”到“本土化”的重要转变, 尤其是当代的“非主流”英语文学不再是对英国英语文学的模仿, 已经从“英国文学 (English literature) ”进化为“英语文学 (literature i English) ”, 在写作手法和主题表达上都有了浓烈的当地特色和民族情怀。当代的“非主流”英语文学只是在历史发展上体现了非主流的特征, 而其创作水平已然进入了主流行列。

二、我国推广“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必要性

(一) 重塑中国和华夏民族形象

国外民众对中国乃至东方的理解多来自一些英文文学著作中的描述, 这就使得中国的形象并不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 而是执牛耳于国外的作者。赛义德就曾指出, 欧洲人心中的东方形象几乎是少数欧洲人捏造出来的, 形如在马可·波罗笔下中国成为一个“遍地黄金”的国度, 在英国作家吉卜林笔下的印度就成为一个“荒诞、野蛮和暴力的黑暗世界”。

这种失真的描述和主观的推断不利于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华民族, 因此在我国推广以英文为承载形式的非主流英语文学创作能够重塑国家形象, 非常有必要。

(二) 更好地吸纳世界文化的精华

当今的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迈进, 当今的国际文化具有显著的多元化特征,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兼容并蓄的国家。在此层面上, 我国民众不仅应该了解除英美之外的国家文化, 还应该对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的文学、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并从中学习其精华为我所用。然而我国当前无论在国民教育体系还是大众科普学习中都极少有非主流文学作品流通,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的国际视野, 这对于民众智慧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有不利影响。因而, 在我国推广非主流英语文学对于我国的国际化、民众的创造力有着较为显著的积极影响。

三、我国推广“非主流”英语文学的路径分析

(一) 以批判的态度引进精品“非主流”英语文学

“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引进不可以萝卜青菜一锅端, 要切实做到将优秀的“非主流”英语文学作品引入和翻译给国人, 感受新的主题、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学形象。“非主流”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活跃期和成熟期, 这也意味着大量的文学作品水平参差不齐, 并且存在某些不利于我国青少年正常发展和与主流价值观相左的作品, 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文化部门和译制人员严格审查、小心推敲, 切实引进优秀的“非主流”文学, 对待那些精品“非主流”英语文学要极力推广。

(二) 以民族的立场创作本土“非主流”英语文学

众多国外英语文学作品对中国及中国人的描述有失偏颇, 这种失真的描述充其量是被污名化的影子, 需要我国的文学人员和英语人才创作真正反映中国民族特点的英语文学作品, 阳光般地照射在世界各国, 让那些影子无处遁形。更重要的是, 通过创作有民族特色的“非主流”英语文学作品优化民族形象, 让中国的优秀文化走出去, 真正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发光, 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不仅要模仿优秀的“非主流”英语文学作品, 更要创作有中国特色写作风格和写作主体的“非主流”英语文学;不仅要创作适合“走出去”供外国人阅读的英语文学作品, 还要创作国人自己可以阅读的英语文学, 提升国人的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赛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9:1.

[2]朱振武, 刘略昌.“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J].东吴学术, 2015 (2) :140-154.

发展我国当代文学 第5篇

刘 莹

(哈尔滨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哈尔滨 150000)

发展我国当代文学 第6篇

关键词:生育政策;价值;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65-02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广物博的国家,但是同时是人均地少物缺的国家,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国家实施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它直接决定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对我国的计生政策研究显得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人民生产、生活与国家承载能力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当代计生政策的价值问题分析

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就是考察公共政策过程中某种目的是否值得为之争取、采取的手段是否能被接受以及改进系统的结果是否“良好”[1]。针对我国当代计生政策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运用公共政策价值分析的相关理论,从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伦理以及政策实践三个视角对生育政策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现有计生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计生政策价值关系问题分析

价值的构成包括价值主体的需要、价值客体的属性以及价值关系的构成方式。对于生育政策来说,国家计划生育管理部门是它的主体,生育政策客体的属性即政策目标,政策的执行是政策价值关系的具体构成。在生育政策中,价值内在关系失调导致政策没有实现应有的效果。

1.计生管理部门职能不协调

这主要表现在已订立颁布实施的计生政策中,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随着行政层级的下降,信息流失率增加,控制权力力度在减小,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现象。有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政绩进程出现误解政策的现象。

2.计生政策目标价值观念单一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从宏观的角度看,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是有计划的控制人口数量规模、提高人口质量、改变人口结构,使中国人口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微观角度看,是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优育,为了社会和家庭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计划生育的目标性很强,其目的就在于控制生育数量,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是控制了,目标也实现了。但是由于目标的单一性,没有考虑到全面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生育权与人权问题等。

3.计生政策执行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以“上有政策,下不理解”之变换性执行,主要体现在有些未出生的孩子处于政策模糊地带,下面执行机构未能全面理解上面的政策,陷入两难的局面,最后一般是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之选择性执行,主要是执行机构为了经济利益,对政策断章取义,有些人如果有钱愿意罚款则可以超生,没有钱则强制引产;“虎头蛇尾,前紧后松”之敷衍性执行,这一点和不同时期有关,计生政策开始实施时,很严格,然而到现在,只要超生者愿意接受超生所带来的责任,执行机构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敷衍性执行。

(二)生育政策伦理观视角下价值问题分析

1.平等性分析

古有“万物皆平等”的思想,今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观。但是生育政策本身却存在着不平等。主要表现在:第一,生存不平等。不同国家、不同国情、不同社情、人的生存条件不一样,存在不平等。第二,发展不平等。不同国家、不同家庭使人的发展不平等,包括受教育的水平、医疗服务水平等。

2.公平性分析

我国计生政策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不公平。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区,同代人之间的不公平。不同地区生育政策不同,在同一时间,造成了出生小孩的不公平。很多地区生育政策只是一个引导性的政策,而不是强制性的政策。

3.正义性分析

正义的解释有三种:一是公正的、正当的;二是正确的或本来的意义;三是公道正直,正确合理的意思。从正义的解释不难看出我国的计生政策在某些方面是不正义的,如对未出生的婴儿因违反计生政策而强制引产,我们就可以说计生政策既不公正、也不正当,不能因为父母之错,全由下一代承担。计生政策是在当时的生育率极高的情况下制定的,当时可能是正义的,正确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如实行原先那个计生政策,笔者认为是不正确的,不正义的。

(三)计生政策实践视角下问题分析

1.低生育率无法稳定

低生育率无法稳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配率不断降低,而又进行了一系列产业化的改革,如住房、医疗、教育等,使的人们的生活成本增加,养育能力降低。二是就业的需要,使得女性的婚龄、育龄延迟,避孕率增加。三是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增加。四是人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生育能力急剧降低。五是有些人意识改变,没有生育意愿。

2.人口结构趋于单一

计划生育使得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当作“精英”来培养,而觉得只有读书才是出路,高校扩招正好满足这一需求,但是社会上并不需要这么多精英,导致大量学生“精英”失业,没有一技之长,也不愿意干农活。目前农村的劳动力是五六十岁的农民,等他们老后中国将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二、当代我国计生政策的发展对策

(一)理顺计生政策价值之间的关系

1.协调计生部门的管理职能

一是可以通过网络建立直接的信息系统,直接传达信息,减少传达层级,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准确性。二是加强有关部门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强化工作意识,熟悉业务流程。三是加强相关领导的责任和思想道德相关素质的培养,使得他们真正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

2.全面统筹计划生育政策

计生政策不应该是静态的,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不同背景、时代的需求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这就需要国家对计生政策全面统筹。应该把计生政策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同时,对计生政策在不同时期产生的问题,国家应该具有预见性,只有全面统筹的方法,才能使我国计生政策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3.强化计生政策执行规范

第一,把计生政策内涵具体化,操作具体化,使得计生政策明明白白,无擦边球可打。第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第三,改变违背计生政策的惩罚方式,不能什么都以“钱”为手段,实行罚款。

(二)公共政策伦理观下的计生政策发展对策

1.注意计生政策中“以人为本”的发展

在计生政策的价值导向上强调“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发展与人的关系,确认人的价值主体地位,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最终实现人文关怀。

2.确保代内、代际公平

确保代内、代际公平,计生政策需要与国际接轨,兼顾我国实际情况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国外的情况,计生政策不能一味靠其强制性的手段限制我国人口增长,而是应该发挥政策的宣传和引导作用,培养公民的生育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使公民主动配合政策的实施,而不是被动性的靠强制手段实施。

3.鼓励公民积极参与不同阶段计生政策的调整,提升计生政策的正义性

计生政策在不同时代背景、国情下,应该做出不同的调整。我们不应该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只是政府的事情,我们应该要发挥我国公民主人的地位,积极参与。同时,政府必须从法律程序上保障公众参与渠道的畅通。

(三)适当调整生育政策,稳定生育率;贯彻实施从人口控制向生殖健康的转变

1.适当调整生育政策,稳定生育率

根据国情的变化,适当调整生育政策势在必行。适当的调整生育政策,根据不同情况,逐步放开生育政策,有利于我国人口结构比例合理恢复,解决当前我国的就业、老龄化、结婚率低等直接的社会问题。

2.贯彻实施从人口控制向生殖健康的转变

1995年10月,国家计生委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酝酿,正式提出了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即“由以往的仅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两个转变”的提出标志着以人口控制为主要目标的中国计划生育转向“生殖健康促进”[2]。但是,在现实中,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每隔几年就会举行一次村民委员会选举,分管计生的干部,每次都在换。由于国家的政策在不断的发展中,有些落后的地区,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比较滞后,因此,还停留在以前对政策的认识当中,所以,贯彻实施国家的计生政策,就必须每年定期地开展基层计生干部的国家计生政策学习和最新解读,便于计生干部服务于群众。

参考文献:

[1]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4-105.

[2]张维庆.改革开放与中国人口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9.

论我国当代民间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第7篇

1 民间武术的主要传播方式与途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民间武术的传播基本是依赖言传身教进行的。随着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加多元化的媒介介入到了民间武术的传播过程中,使民间武术呈现出了别样的形态。通过对民间武术传播途径的考察与分析我们认为,“师徒相承”的人际传播方式,仍然是当前我国民间武术的基本传播方式。由于民间武术浓厚的民间、民俗属性,“仪式”传播在民间武术传播与推广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前,“大众媒介传播”对民间武术的发展也显示出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以师徒传承为主的人际传播方式是我国民间武术的基本传播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民间武术的师徒传承是师徒双方按照一定的程式建构一种特殊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传习某种武艺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早在明代时期就有文字记载。明人郑若增在《江南经略》中说:“中国武艺不可纪胜,其秘法散之四方,师徒相传,各臻际妙。”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依靠这种师徒相承的传播方式实现的。因此,师徒相承对民间武术的发展来说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概况起来说,首先,民间武术的师徒传承使武术技术得以最大化、最完整地进行传播。祖师爷、师傅在徒弟入门之时便进行传承技艺的责任教育,使徒弟们认识到传播本门派的技艺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拜师之后的徒弟便会得到本门师傅的真传, 师傅会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于徒弟,以使其将本门的功夫发扬光大。其次,师徒传承为民间武术门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民间武术门派中,最为重要的纽带便是师徒关系,同一门派中,总能找到相互关联的师徒关系。例如,民间武术中的青城派,无论是刘绥滨还是何道君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师爷信仰——尊张陵为祖师,这使得他们就拥有了共同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因此这种拟血缘的特殊关系为门派的搭建奠定了基础。最后,师徒相承可以形成促进本门派武术发展的社会群体力量,发挥出社会整合的作用。通过师徒相承,徒弟们会以师傅为中心凝聚成一股社会力量,在自己门派的传播过程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管理角色,这种力量对于门派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总之,师徒传承的传播方式是民间武术不可替代的基本传播方式,它在民间武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像民间武术的血液一样,是它赋予民间武术文化以生命,是它使民间武术的传统文化更有意蕴。

此外,仪式传播也是民间武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民间武术的文化存在。民间武术中存在很多仪式,其中有几种表现形式较为突出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拜师收徒仪式”、“掌门人传位仪式”以及“团年仪式”。这些仪式在民间武术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仪式传播,民间武术传承者与来宾之间的互动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使这种情感凝聚为一种心理上的力量; 民间武术的大众媒介传播对民间武术文化的传承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其价值在于它在个体和群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交流系统,从而联结并凝聚起更为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为自身发展提供了一个社会认同的空间。

2 民间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民间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层面与文化层面。技术是任何武术门派与拳种的载体,是武术之所以为武术的核心。按照通常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武术技术理当归属于武术文化,更何况武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文化层面是指抛开技术的文化层面,即为了突出武术技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武术所要宣扬的文化传播。民间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与组成部分。民间武术文化传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将较为复杂和笼统的武术文化概括为武德、养 生和武术精神。

武德是对习武之人道德、行为的规范要求,是一种伦理价值规范,自古以来,习武之人就将武德最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武谚有约“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民间武术对武德尤其尊崇,他们认为武德是武艺的根本,也是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真正勇者的必要条件。如果某人缺失武德,那么即使他武功再高,也难以得到同道之人的认同。养生健身是武术的价值功能之一,人们习武练武,不仅是获得一种自卫防身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武术在其发展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极大影响,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与武术相融合,形成了武术的炼养观。武术养生重视内炼精气,导引形体,讲究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使武术由技击之术的单一功能向养生之术、健身之术、修身之术演化,形成具有健身功能涵义的活动,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练武之人注重道德修养,经过内外兼修,练就一身浩然正气,即自由、公平、正义等。武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爱国精神。很多武功高强之人都是以匡扶正义和保卫国家为目的的,尤其是当代中国民间习武之人,常常热衷于以武会友、不打不相识等等。止戈为武,在造字之初就寄托了武术的美好愿望。中国武术精神很好地代表了中国人的气质和精神,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3 关于民间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在文化碰撞和冲击的时代,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逐渐向中国文化渗透,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时刻关注着自己国家的命运,当然也包括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和精神的中国武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下,武术从一个过去主要在民间底层流传的项目逐渐成为一项造福于民的体育运动,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术经过50多年的风雨,在几代武术人的努力下,已经走向世界。

然而,民间武术却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下面临着挑战。长期以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成为言称博大精深的武术的两大主导品牌,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流派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游离于武术发展的边缘地带。竞技武术套路愈演愈烈的体操和舞蹈化倾向,让广大青少年无从探寻中国武术的格斗技击内涵;而缺乏中国文化处理和重构的散打运动虽然在业界开展的如火如荼,却很难再广大民众中普及;跆拳道在向国外积极推广的过程中在服装、礼仪、段位制上面下了很大功夫,使这个运动本身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内涵。相对于前面几项运动,武术在推广上显得落后了,甚至广大青少年觉得习武很傻、很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武术界包括社会各界关心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和思考。

从武术教育的视角来说,当前西方文化对我国广大青少年影响甚大,青少年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显得淡漠和生疏。西方文化的侵略是长期的,其影响也是巨大的。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礼仪规范、拳礼拳义和技术范畴都融摄了许多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较为浓厚的民族精神。因此,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武术应该以自己独到的方式有所作为。

浅谈当代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第8篇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主要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相关技术。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与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综合。人类的信息功能主要是由感觉器官承担的信息获取功能、神经网络承担的信息传递功能、思维器官承担的信息认知功能和信息再生功能以及效应器官承担的信息执行功能这四大部分功能组成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由感测技术、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以及信息施用技术几方面组成的。

二、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 信息技术产业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各国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 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逐渐成为每个国家、社会、企业和家庭以及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石。世界各国也开始竞相投资, 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在我国, 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三倍, 主要产品销量增长、结构调整产生的结果, 一些关键技术突破, 产业规模已经位于世界第四。在2000年底, 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 销售收入为5800亿元,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 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将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与行业, 可以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生产要素作用和战略资源作用, 使人们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加有效和快速, 并且推动传统产业向信息产业的不断升级, 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通过广泛地运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科学化、企业资源和资本资源的统一部署和整体优化。利用互联网对企业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进行升级, 开展电子商务、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三) 就业结构逐渐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 人们以农业人口、工业人口为主的就业结构转变为以信息产业为主的就业结构。1956年, 美国的就业比例中首次出现“白领”多于“蓝领”的现象;到1980年, 在美国的就业比例分布是农业、森林、渔业工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是3.38%, 采矿和建筑行业 (6.88%) 、制造业 (16.8%) 、服务行业扩大到74.41%。

(四) 信息技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网络信息技术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应用, 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并且, 信息技术的发展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促使传统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而使学习者免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更加自由和自主地进行学习与交流, 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规划。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 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还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相对方便、自由和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1]。

三、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 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 是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最紧要的问题。由于缺乏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专家人才与就业人员,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和国际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虽然, 我国现在开始大力发展与信息电子相关的产业, 并且在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和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 但学生们所学的东西以理论知识居多, 缺乏实践性和专业性, 不能有效地与社会电子信息产业相融合, 不能在电子信息技术市场上有效地开拓创新。同时, 这也是制约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2]。

(二) 信息技术缺乏发展环境资源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发展环境资源。一些违规恶劣的现象, 如电子信息产品的假冒伪劣、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以及盗版产品的严重泛滥等不良市场竞争行为,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也极大地降低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潜力。因此只有为电子信息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才能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更加快速地发展, 才能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市场的进步, 进一步提高我国信息技术的竞争能力和整体经济水平[3]。

(三)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结构不合理

目前,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 我国技术产业机构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 我国信息产业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效益, 更没有信息产业的集群。产业规模小, 在资源利用和技术开发两个方面都容易造成浪费。同时, 在产业的结构上也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主, 软件业以及信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而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结构恰好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相反, 软件占的比重已超过硬件所占的比重。我国信息产业所存在的这种不合理的结构现象, 将严重地制约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了使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快速发展, 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 因此我国需要改变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汲取发展经验教训, 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构[4]。

(四) 市场发展格局的不健全

总体来说,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时间比较短, 同时,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兴起时间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时间较短, 行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阻滞性的问题, 如市场布局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因此, 当我国市场发展格局变得更加合理化之后, 才能促进我国信息技术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最终才能在该行业领域中得到长久的立足之地[5]。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目前, 以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为中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这也是从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发展的重要转变。

(一) 电子信息技术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自21世纪以来, 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向超高速化、小型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比如, 在超高速化方面, 美国目前已经研发出了千万亿次计算机;在小型化方面, 以日本的集成电路为例, 目前日本可以把一家电视台压缩到纽扣面积大小的芯片上, 这也体现出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小型化发展方向。在智能化方面, 越来越多的家居产品出现在市场上,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智能化的家居产品更好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 电子信息技术向数字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

目前, 电子信息技术正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以前如果要生产一台模拟设备, 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因为模拟电路每一个部分都需要进行单独的设计和调测。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 它的设计相对简便, 非常利于大规模地进行生产, 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相关生产的成本。同时, 由于每个模拟电路及其电路物理特点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 这样一来就非常便于进行综合, 在这个方面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 进行数字化研究的最主要优点在于它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电子信息技术个人化具体是指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比如, 每一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拥有同样的通信手段进行联系、沟通与交流, 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处理的手段。

(三) 现代通信技术向着网络化、数字化以及宽带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高新技术领域, 音视频和多媒体技术也逐渐活跃起来。目前, 在我国的信息市场上, 模拟音频产品仍然占主要的比重, 但随着数字化信息的迅速发展, 它将会对模拟音频领域进行猛烈的冲击。数字技术不仅促进了音视频技术的迅速发展, 并且还使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更加融会和综合在一起。数字电视时代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中来, 并且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势, 这两个发展方向分别是网络化发展方向和数字化发展方向, 但从总体上来说, 现代信息技术是向综合信息业务网的方向快速发展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息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信息技术行业中各种各样的电子信息产品层出不穷。电子信息产品的产生, 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 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而且还推动了社会的快速进步。基于此, 分析信息技术的内涵、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且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走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子信息产品,计算机

参考文献

[1]朱勇.智能养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2]蔡鑫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5) :7, 9.

[3]郭新宁.信息技术时代下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34) :7917-7918, 7926.

[4]周飞飞.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 2013 (22) :119.

[5]徐晓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4 (5) :83-84.

发展我国当代文学 第9篇

水彩画从传入中国到发展至今, 受到了中国传统国画以及中华特有的风光、文化、人文情怀等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很具“中国特色”的水彩画。然而这种“中国特色”的水彩画又与中国传统国画有着很大的区别。抛开概念与工具材料不谈, 中国画与水彩画在创作思路上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两个画种所创作出的作品给人在视觉感官上的不同。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成竹在胸, 水彩画则多以写实主义为指导, 着重于写实和光色的运用。这种创作思路上的不同, 使得中国画和水彩画呈现出的画面感觉也不尽相同。水彩画给人的印象是透明、湿润、再现物像且灵活自然的, 注重构图与透视。而中国画给人的最直观感受便是意境, 其次才是构图、线条等带来的美感。

近代西方油画的派别从印象派开始到出现野兽派、立体主义等可以看出, 艺术家们开始不那么重视写实而开始多了一些对于绘画中的意蕴的追求。这一点与中国画的立意不谋而合。“谢赫六法”中, 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其后才是“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等。可见谢赫对于物像的描摹更注重神似而非形似。清代的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也说到“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 意奇则奇, 意高则高, 意远则远, 意深则深, 意古则古。”可见“意”在绘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而现当代中国水彩画在题材的选取上并没有同是“西洋画种”的油画宽泛, 多为小桥流水, 北国风光, 静物, 人物肖像等。题材上的限制使得中国现当代水彩画作品缺乏个性和探索性。作为西方绘画的分支, 水彩画继承了西方绘画的“重形”, 许多作品刻画精细, 技法高超, 但是却缺失了中国绘画的“意”。

为何现当代中国水彩画缺乏对“意”的表现呢?我觉得这与画家在创作时的意识形态有关。很多水彩画家从思维深处认为水彩画就应当重写实, 应当像前人一样画。这样只重写实而轻意境和情趣的思维方式导致现当代中国水彩画在绘画选择的题材上以及表现手法上都较为单一。

那么如何在水彩画的创作中重视“意”的作用呢?其一, 必须博览众长, 立足于历代水彩画大师的作品, 多看, 多思考。当然, 学习并不是单纯的从表现形式上去模仿, 而是应当开拓艺术家自己的思路。学习大师, 并不是单纯的临摹大师的作品, 而是应该了解大师的生平、经历, 从而读出大师作品中的“意”, 学习大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然后才能做到“打出师门”, 获得新的认知。其二, 应当“师法自然”, 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然而怎样做到“高于生活”?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得对意识的思考。进行创作构思时, 不应局限于对物像的描摹, 而应当对自然之景进行选取、提炼、酝酿, 然后去组织画面。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不仅仅是对画家视觉上的表现, 而更接近于对画家心灵上的表现, 更像一首诗歌, 有光、有影、有韵律, 打动人心。

对于“意”的探索, 这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而有序的思考及实践的过程。需要每一个水彩画家去感受和探索, 并依照自己的审美坚持自己绘画的方向, 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当水彩画家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必然会体现这种风格, 作品便有了“意蕴”。中国水彩便会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这样, 便会使西方绘画的技法巧妙和中国画的意蕴深远融汇在水彩画中, 使水彩画出现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钱泓兵.《水彩画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贡布里希 (作者) , 范景中 (译者) .《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年.

发展我国当代文学 第10篇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对我国公益性歌曲的发展进行思考, 包括公益性歌曲的功能及价值、公益性歌曲发展现状的不足, 并对今后我国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及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公益性歌曲的功能与价值

在公益活动中, 歌曲强化了公益活动的艺术性和社会影响, 这是公益性歌曲的社会功能。具体说, 它还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公益性歌曲的上述这些强大的社会功能, 保证着它在公益事业中的独特价值。

(一) 公益性歌曲的功能

与一般歌曲不同, 公益性歌曲的第一功能必然不是娱乐功能, 它的创作与使用更不是为了陶冶人的情操。它一定承载着某几项具体的社会功能, 发挥着它在此本该发挥的作用。不同类型公益性歌曲的主要功能侧重各不相同, 如救灾歌曲、医疗保健歌曲、社会关爱歌曲、环保歌曲侧重音乐的教育功能, 体育歌曲侧重音乐的宣传功能。

审美功能公益性歌曲可使人感到身心愉悦、心旷神怡, 从而精神放松, 同时使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这里的审美功能不等于娱乐功能。娱乐功能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 它主要是指生理上的满足, 是机械的、被动的。而审美功能强调心理满足, 是灵活的、主动的。随着近些年公益活动的增加, 产生了大量公益性歌曲, 这些歌曲有的是已有的创作歌曲, 以特定的歌曲内容与公益主题完美结合, 如在救灾公益活动中唱起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陈佳明词曲) 、用于环保公益活动中的《春天花会开》 (任贤齐词曲) 等, 也有的是专门为公益活动量身定做的歌曲, 如, 为抗击“非典”行动创作的《手牵手》 (王力宏、陶喆等词, 王力宏、陶喆曲) 、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我和你》 (陈其钢、常石磊等词, 陈其钢曲) 。这些经典作品是公益性歌曲创作的有益尝试, 它们创作的成功, 提高了公益性歌曲作品的整体品质, 增强了它的审美功能。

认识功能人们可以通过公益性歌曲认识目前社会生活所处的状态, 还可通过歌曲内容了解歌曲创作者的审美倾向及对公益事业的观点和态度。多数歌曲作品是通过暗示或象征的手法, 抽象地概括出作者想表达的主题的。而与这些歌曲不同, 公益性歌曲具有与公益事件相关联的特性, 它的内容指向性较强。这种指向性不是歌曲本身内容所具有的, 而是公益事件的主题赋予的。也就是说, 在特定的主题氛围内欣赏公益性歌曲, 自然而然就了解了公益性歌曲想要表达的目的和意图, 从而能更准确地理解歌曲抒发的情感。而且, 抛开个别在特定的背景下创作的歌曲, 几乎任何一首歌曲都不能表现“所指”的内容, 只能表现“能指”的内容。在特定的语境下, 公益性歌曲的“能指”恰恰变成了“所指”, 且它的“所指”非常具体, 人们通过收听、欣赏, 能充分认识到目前某项公益活动的主题及活动倡导的精神。

教育功能任何一类公益性歌曲都具有这项功能, 体现在作品中即是歌词所承载的教育意义。大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 认识、体会歌词的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接受歌曲的教育和影响。在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中, 公益性歌曲多以流行歌曲为主, 仅有少数民族、美声歌曲。非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文化属性虽然是流行音乐的一个主要文化特征, 但是, 我们仍不应该忽视在数量众多的流行音乐作品中, 那些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联系的流行音乐作品的存在。1公益性歌曲就是那些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联系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在实际生活中起到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视。如救灾歌曲体现的是灾难发生后广大人民的坚强意志, 以歌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告知大众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 以及建立起互相帮助、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念, 正像韩红演唱的《生命不言败》 (徐建、韩葆词, 王晓锋曲) 中唱的, “我们在这里诞生, 我们在这里懂得, 懂得生命的意义, 当灾难侵蚀母亲的肌体, 我们依然爱你永不分离”。医疗保健歌曲和社会关爱歌曲更多是教育和激励大众关注健康、热爱生活、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环保歌曲则是从环保与自然环境、环保与个人心理环境、环保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 教育、启发人们关注环境, 树立环保意识。环保歌曲将环保意识贯穿于每一种歌曲体裁中, 在儿童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民歌等体裁中都能起到传播环保意识的作用, 而传播的具体手段主要体现在歌词的运用上。2

宣传功能宣传功能主要体现在体育歌曲中, 多以宣传体育精神、介绍体育赛事为主, 一首优秀的体育作品甚至可以起到宣传城市乃至到宣传国家的作用。如1990年亚洲运动会产生的歌曲《亚洲雄风》 (张藜词, 徐沛东曲) , 以高亢激昂的旋律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富强及其同亚洲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其实, 该歌曲的创作意图就是用来宣传国家的, 最初命名是“亚洲雄狮”, 用“雄狮”来暗喻中国本身, 但最后多名专家认为歌曲的名字有太强烈的自我色彩, 最终将曲名改为“亚洲雄风”。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主题歌《让时代为我们喝彩》 (石顺义词、王咏梅曲) 以“当胜利来临的时候, 得到的何止是金牌, 是生命的竞赛, 力量的竞赛, 是希望的竞赛”的歌词, 道出了全运会倡导的体育精神。又如,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倒计时100天歌曲《北京欢迎你》 (林夕词, 小柯曲) 都以富于民族特色的旋律、简洁大气的歌词、丰富的内涵, 博得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的喜爱。歌曲抒情温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同时, 又不失国际化的大气。《我和你》传递的是“世界和平”的人本理念, 又搭载着“中华符号”, 在表达人类和谐、团结的主题同时又符合奥林匹克的精神, 当时人民音乐出版社也专门出版了铜版纸的《我和你》单声部曲谱。

此外, 公益性歌曲还有安慰大众内心的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救灾歌曲与医疗保健歌曲中的部分作品中。面对灾难、疾病, 多数人的内心承受力有限, 往往会出现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歌曲成为解决人们这些心理问题的良药, 其创作者从多个角度切入, 给人们以慰藉和力量。如励志型歌曲《我们众志成城》 (朱海、李东宇词, 张宏光曲) 、《生死不离》 (王久平词, 舒楠曲) 、《中国加油!四川加油!》 (王持久词, 刘青曲) , 温暖型歌曲《因为爱》 (文雅词, 董赫男曲) 、《与你同在》 (晓光词, 徐沛东曲) 、《有难同当》 (王平久词, 何沐阳曲) 等。

这些歌曲把处在灾难中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用歌声将温暖汇聚成爱的海洋, 使大家共同面对困难, 然后努力克服困难。歌曲填补了人们内心的苍白, 让人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人间美好事物的存在, 以及生命的弥足珍贵。

(二) 公益性歌曲的价值

卓菲娅·丽萨在《音乐美学问题》中说:“音乐作品始终只对一个时代的、一定文化范围内的人才具有它的价值。”歌曲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 不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慰藉品, 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歌曲一定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人文背景下产生的, 同听众的审美乐趣和审美需求息息相关。因此, 歌曲的体裁形式无论是在目前还是在未来, 应始终会被大众喜爱。

然而, 评价歌曲的价值应始终遵循“是否适应目前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原则。歌曲是否流传, 是否为千万人所喜爱, 除了作为主体的歌曲本身要具有利于流传和被喜爱的条件外, 还需要具备一个客观因素, 那便是“一定时代的、一定文化范围的人”的普遍性精神追求。1这种适应性大到适应全世界, 小到适应社会中某类具体人群。公益性歌曲恰恰吻合了这种适应性。

公益性歌曲的核心价值是歌曲在传播过程中散发出来的“审美正气”2。它是指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唤醒人们展示人性美好的一面, 从而引发人们情感的碰撞和心灵的共鸣。另一方面, 公益性歌曲注重的是精神的捐献。在灾难、困难发生的时候, 它是全体人民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与其他歌曲不同, 无论是专门创作的歌曲还是已有的创作歌曲, 只要用在具体的公益活动中, 就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它的演唱目的是明确的。它作为一首歌曲, 参与到社会公益行动中, 用旋律及歌词激发人性中最温暖的一面, 再把这些温暖汇聚成一种力量。它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感官的享受, 最终带给人们的是真正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

二、当代公益性歌曲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根据已掌握的资料, 下面笔者重点讨论公益性歌曲发展现状中的不足, 主要从公益性歌曲的创作、使用现状, 普及力度, 传播媒介等方面展开。

(一) 专门创作的歌曲数量少、针对性强

笔者研究的60余项公益活动中, 专门创作歌曲和已有创作歌曲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3其中, 除体育歌曲为全部原创外, 其他类型的公益性歌曲的原创作品 (专门创作歌曲) 远少于非原创作品 (已有创作歌曲) 。其中, 社会关爱歌曲和环保歌曲的原创作品数量非常少:社会关爱歌曲笔者总共收集101首, 其中原创8首;环保歌曲总共收集88首, 其中原创14首。所有这些公益活动产生的636首歌曲中, 原创歌曲共244首 (包括重复演唱的作品) , 非原创歌曲共392首 (包括重复演唱的作品) 。

其次, 原创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基本是基于某个社会性大事件发生后的“扎堆”创作, 针对性非常强。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原创公益性歌曲大部分是在各种自然灾害 (如非典、汶川地震) 或各类体育赛事中产生的, 多数是为了“应景”、“应策”才出现的。仔细观察这些作品, 真正被很多人记住并广泛传唱的并不多。从创作者的角度看, 一些作者抱着只为完成任务的态度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并不算高, 而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好的作品越来越少。

再次, 公益性歌曲的创作是非商业性行为, 但国家的投入也非常少。的确, 公益性歌曲的创作不能夹杂太多的商业利益, 动机也一定要明确, 但国家也应对公益性歌曲的创作给予相应的投入。目前公益性歌曲的创作与制作大部分都是作者自掏腰包义务付出, 笔者认为这种机制不足以刺激歌曲创作者创作出好的作品, 借用词作家郭宇轩的话, “公益歌曲, 是让公众受益, 但绝不能对音乐家无益”。1

(二) 已有创作歌曲使用不贴切、宣传目的强

在目前的大部分带歌曲演唱的公益活动中, 歌曲的选择一半以上是非原创作品, 这些作品中当然有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得到大众认可的歌曲, 如《我的未来不是梦》 (张雨生词曲) 、《真心英雄》 (李宗盛词曲) 、《红旗飘飘》 (又名《五星红旗》, 乔方词, 李杰曲) 等。但也有不少是专门为了商业目的做的新歌宣传, 这些歌曲的数量占的分量并不小。其中, 一部分歌曲作为一般歌曲在当时社会中几度风靡, 如潘美辰演唱的《我曾用心爱着你》 (潘美辰词曲, 1988年发行) , 1991年用在华东水灾“风雨同舟·情暖人间”活动中;林忆莲演唱的《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丁晓雯词, 陈志远曲, 1990年发行) , 1993年用在“扶贫减灾创明天”的义演中。这些歌曲最多只能算是经典的流行歌曲, 但绝对不能算在公益性歌曲的行列中。另一部分歌曲的传播则几乎是一次性的, 唱唱就过去了。所有这些歌曲有个统一的特点:无论是曲调、歌词内容, 还是歌曲的标题, 都与公益活动的主题毫无关系——这个特点在进入21世纪以后的公益活动中越发明显。

笔者认为, 公益活动中演唱的歌曲绝不仅限于原创作品, 一首歌曲表达的思想内容只要能与公益活动的主题密切相关, 就可以用在公益活动中并可以被称为公益性歌曲。然而, 有些歌曲的内容永远与公益性歌曲这个词“平行”, 没有交点。

(三) 较单一的歌曲表现形式

从目前公益性歌曲的发展现状看, 公益性歌曲的形式以流行歌曲居多, 占到全部公益歌曲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民歌次之, 美声歌曲最少。这会造成公众对公益性歌曲的理解偏颇, 认为公益性歌曲是流行歌曲的一部分。其实不然, 公益性歌曲可以用任何一种唱法唱出来, 可以以任何一种歌曲形式表达出来。只不过, 流行歌曲以内容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成为公益性歌曲选择最多的表现形式, 是当仁不让的。同时, 由于公益性歌曲承载的是公益理念、公益理想, 它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们践行公益行动以实现公益目标, 所以公益性歌曲是应该有气势、有力量的, 是应该能以足够的冲击力直入人们的内心的, 这种情况下流行歌曲可以通过合唱、齐唱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 但不能每首歌曲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合唱或齐唱的形式, 所以美声、民族歌曲应该以其特有的唱法、宏伟的气势, 弥补流行歌曲表现形式的不足。

2010年中央歌剧院举行的《绿色畅想》大型环保情景交响公益晚会中, 整场的所有歌曲都用民族、美声唱法演唱, 恢宏大气的交响乐队的伴奏、歌唱家精彩的演绎, 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晚会除了选取流传已久的中外名曲如内蒙古民歌《牧歌》、德里布歌剧《拉克美》选段“花之二重唱”、德沃夏克歌剧《水仙女》选段“月亮颂”等外, 还专门创作了两首美声唱法的作品, 即戴玉强等人演唱的《美丽家园》 (安成信、蒲寅词, 邹世东曲) 和幺红演唱的晚会主题曲《地球我们的母亲》 (安成信词, 龙伟华曲) 。这两首作品, 前者诠释了地球与国家、国家与家庭的关系, 后者呼唤我们要保护地球的环境。晚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首站演出后进行了全国巡演, 并赴美国等几个国家做了国际巡演。这台晚会的成功得益于形式的创新, 改变了以往公益晚会以流行歌曲为主导的局面。

笔者认为, 公益性歌曲的形式应在以大众喜爱的流行歌曲为主的同时, 尽量多一些民族、美声歌曲。否则, 随着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 过于单一的艺术形式最终会带给人们审美疲劳感。

(四) 宣传力度弱、传播范围小

笔者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 公益性歌曲之所以传播范围小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其实, 在公益活动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专门创作歌曲, 但这些歌曲大都没传播开来, 比如柯以敏演唱的《中国我的爱》 (冯菊枝词, 刘家昌曲) 、谭晶等人合唱的《同行》 (宋晏词, 丁伟斌曲) 等。

究其原因, 其一, 媒体没有重视歌曲的宣传, 多数歌曲在活动、晚会中唱一唱就过去了, 很多优秀作品没有进入MV的制作和发行阶段, 也就是说, 还没有进入到真正广阔的传播环节中, 传播行为就中止了。其次, 传播媒介相对单一。公益性歌曲的媒介传播, 大部分情况下还仅停留在电视媒介的一次性传播上。就纸质媒介来讲, 目前笔者没有找到一种专门记录公益性歌曲的曲谱书籍, 大部分曲谱都是在各类期刊中记载的, 这说明我们对公益性歌曲的系统化书面记载、整理工作还很不够。就录音磁带、CD唱片等来讲, 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对公益性歌曲的发展、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 20世纪的这最后10年里发行了近十张公益性歌曲的专辑。但随着科技的发展, 录音带的价值逐渐更多地体现在它的收藏价值上, 而作为传播媒介的价值逐渐降低。虽然CD唱片作为歌曲传播的载体还在发行、出售, 但它也不再是歌曲传播的中坚力量。人们的听赏习惯在改变, 主动购买CD的音乐爱好者的人数已经显著下降。

笔者认为, 当今公益性歌曲传播的中坚力量应该是电视、网络媒介。不过, 恰恰是这两个媒介对公益性歌曲的传播力度明显不足。电视媒介对公益性歌曲的传播停留在公益节目的直播、转播阶段, 大部分歌曲在活动中演唱一次或几次后就不了了之。而网络媒介是开放性的, 其信息量巨大, 很多歌曲会被淹没在视听大潮中难以被大众发现, 加上几乎没有专门的网站去系统地推广公益性歌曲, 其传播境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及发展建议

下面, 笔者将从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就公益性歌曲的创作, 笔者会从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两个层面进行讨论;就公益性歌曲的发展, 笔者将重点从它的宣传、推广角度进行讨论。

(一) 公益性歌曲的创作

公益性歌曲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其社会功能、实现其社会价值。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 公益性歌曲的创作虽然整体上越来越受重视, 但作品的规模及社会关注度还是远远不足。目前我国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多与公益活动、公益事件挂钩, 作品的出现往往都在大灾大难过后, 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局限性较强。笔者认为, 公益性歌曲不应是盲目的创作, 要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它的创作应是被公益题材对创作者的真正的情感激发所催生的, 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机械地创作出来。其次, 优秀的公益性歌曲应具有普适性。公益性歌曲的创作不应被条条框框所限制, 一首优秀的公益性歌曲往往可用在任何类型的公益活动中, 如《让世界充满爱》多次被用在救灾、环保、医疗保健、社会关爱方面的主题公益活动中。

一度创作原创作品即专门创作的歌曲。第一, 公益性歌曲应以抒情、大气激昂的旋律为主。抒情的旋律具有缓解压力、安抚的作用, 大气激昂的旋律具有振奋人心的号召力量。对公益性歌曲来说, 旋律的基调一定要参考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要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第二, 歌词的创作要符合真心的创作初衷, 有明确的主题内容、足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歌词的写作应介于写实和诗意之间, 把握这个“度”非常重要。写实是将具体的公益理念、公益主题融入歌词中。歌词的创作不像文章的写作, 它讲究对称、排比, 强调隐喻的含蓄表达。创作了多首优秀公益性歌曲的词作家张藜说:“歌词学诗的构思, 但又必须使歌词的语言有别于诗, 含蓄与明快、深邃与易解结合, 不能使歌诗的语言, 越来越晦涩难懂。”1另一位著名词作家阎肃则说:“平淡中见真情, 小处着眼勾人心。”2两位词作家的话很好地概括了公益性歌曲歌词创作的基本准则:寻找到切入点后, 歌词应是诗情与易解的结合。第三, 目前我国公益性歌曲基本上是流行歌曲, 笔者认为还应有所突破。作品的最终创作目的是向更多的人宣传公益理念, 那么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尤为重要, 不妨尝试创作一些美声歌曲、民族歌曲, 甚至可以创作一些由几首歌曲组成的短小音乐剧。换换形式, 给大众带来新的体验, 或许更利于公益性歌曲的发展。

从目前公益活动中产生的歌曲中不难看出, 部分歌曲有比较明显的商业化倾向, 有的作者急于凭借公益性歌曲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在业界的知名度, 由于创作动机不纯, 真情投入有限, 作品也很难被大众铭记。这种情况应引起歌曲创作者的反思。

二度创作公益性歌曲的二度创作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 已有创作歌曲在公益活动中重新编排使用, 一般都是将独唱歌曲做合唱、齐唱或轮唱的编排, 在增强原有歌曲的气势的同时, 发挥“明星”的宣传力量。第二, 将已有歌曲的曲调或旋律片段填上与公益活动主题相关的歌词后演唱。公益性歌曲的最终目的是表达公益理念, 所以歌词第一, 旋律第二, 旋律符合歌词的表达即可。显然, 用大众最熟悉的曲调填词演唱, 是公益性歌曲创作的良方, 这种创作方式作为公益性歌曲原创音乐作品的补充, 丰富了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形式。虽然在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中, 这样的作品仅有两首, 但它们都在传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首是表达抗击艾滋病主题的《爱在阳光下》, 作为2003年同名主题公益晚会的宣传曲, 它采用《斗牛士之歌》、《致爱丽丝》等经典音乐片段, 配上与预防和抗击艾滋病有关的词, 以短小的音乐剧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观众眼睛为之一亮。其MV的主要演员都在片子刚开始的时候亮相, 出现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之上, 这让全场观众都投入地观看这部影视明星云集的音乐剧短片。这些明星还都以搞笑的造型出现, 并在词中唱出了自己的观点。另一首是产生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 由刘德华以Beyond乐队的《海阔天空》曲调填词创作的《承诺》。其填词创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 歌词分为香港地区和内地两个版本, 由刘德华召集来自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多位歌手一起演唱, 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慰问。

创作理念公益性歌曲的创作是非营利的, 甚至有的作品需要作曲家自费完成, 而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又要持之以恒, 显然这两个方面是有所抵触的。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创作者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理念。公益性歌曲不像商业歌曲那样追求利润回报, 因此要在缺乏足够商业支撑的情况下实现公益性歌曲的可持续发展, 就需要创作者对公益事业有足够的真心与耐心。公益性歌曲创作的投入和回报其实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它不可能像商业歌曲一样即刻看到回报, 特别是经济回报。应该看到, 由于公益性歌曲的作者在创作公益性歌曲的同时也会创作相应数量的商业歌曲, 所以如果公益性歌曲创作的质量高, 也会给作者带来商业歌曲的创作机会, 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以利于下一次的公益性歌曲创作。中国唱片总公司广州公司音乐总监王厚明说:“我做公益的回报远远大于我做商业歌曲的收获。举个例子, 当我得知汶川发生地震时, 曾连夜制作了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歌曲《让爱满天下》、《心心相连》, MV播出之后, 反响很大, 后来就不断有企业找我, 希望我为他们写歌, 包括宣传企业文化的, 或者企业开展某项慈善活动的主题歌曲, 这就是一种回报。”1因此, 公益性歌曲的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创作理念, 这点对公益性歌曲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二) 公益性歌曲的宣传推广

公益性歌曲进入公众视野, 离不开媒介的宣传与推广, 宣传推广的力度几乎直接决定公益性歌曲的传播范围。优秀的公益性歌曲都是在各类媒介传播过程中被大众认可的, 再优秀的作品不进入宣传推广环节也无优秀可言。因此, 对公益性歌曲的宣传推广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 公益性歌曲的传播自然应该广泛借助这两类媒体, 以更好地实现其最终的社会价值。目前,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来自属于新媒体的网络媒体及手机媒体, 所以公益性歌曲的推广在利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也应格外重视新媒体的运用。

传统媒体公益性歌曲在传统媒体上的宣传推广主要依靠报刊、无线电广播、电视这三种媒体。报刊对公益性歌曲的宣传推广应侧重歌曲的介绍和曲谱的刊载等方面, 无须多言。比这更重要的是, 目前公益性歌曲的宣传没有利用好无线电广播。这首先可能是出于无线电广播自身的局限性:它转瞬即逝, 不具备像报刊那样的储存功能, 要想达到一定的传播范围, 歌曲绝不能只播放一次, 而是要反复播放。当然, 公益性歌曲可参与各大广播电台音乐排行榜的打榜活动, 提高传播次数。其次, 在各大音乐广播电台的整点、半点报时后紧接着播放, 是提高公益性歌曲收听率的良方。人们听广播的习惯大多是在自己喜爱的节目播出前几分钟打开收音机, 而大部分节目是在整点或半点报时后开始的, 利用这个有利的时间段, 有望提高公益性歌曲的收听率。关于电视传播方面, 笔者将在新媒体部分进行连带论述, 因为电视在某种意义上横跨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领域——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 很多人家里安装的已不再是传统的模拟电视, 而是有新媒体因素的数字电视。2

新媒体公益性歌曲的新媒体推广应以传统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三方面为主。第一, 传统互联网推广。就笔者为本文搜集音乐资料的过程看, 大部分资料的来源是传统互联网, 由此可见传统互联网应是宣传推广公益性歌曲的一个重要平台。公益性歌曲网络宣传推广的现状, 目前停留在以新闻的方式对公益活动中产生或使用的公益性歌曲进行描述的阶段, 这样的新闻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是分散的, 需要大众花费一定的时间找到新闻后按照新闻内容搜索歌曲。对于公益性歌曲在传统互联网上的传播, 笔者认为, 各大主流的网络音乐平台, 如百度音乐、QQ音乐、虾米音乐等, 应对公益性歌曲更加重视, 考虑为公益性歌曲建立专门的板块, 提供公益性歌曲的相关内容介绍及音频的下载服务 (如出于商业因素无法实现免费下载, 可设置付费) 。这样做一方面能为大众了解公益性歌曲提供确切且权威的资源, 另一方面也会使公益活动的主办方受益, 提高带有歌曲演唱的公益活动的质量, 为公益活动的选曲提供相应参照。

第二, 手机推广。目前, 我国许多手机用户使用的都是智能手机, 具备软件下载功能, 人们可以到对应的网络商店自行下载需要的软件, 而软件的数量是极为庞大的, 可满足许多种不同的生活需求。所以不妨考虑制作相关公益性歌曲软件并在网络商店上架供大众下载, 扩大公益性歌曲传播范围。笔者试图在手机网络商店搜索“公益”二字, 发现已有相关的软件上架在售, 如图3。此外, 手机专业音乐试听软件也可以对公益性歌曲进行推广, 其方法和专业的网络音乐平台对公益性歌曲进行推广的方法相似, 故不再赘述。一般专业的网络音乐平台都有专门对应的手机软件。

第三, 数字电视推广。这里主要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电视频道的推广。数字电视的发展可使现代家庭中的电视机收到超过100个频道, 这为公益性歌曲的传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它虽构不成一档电视节目, 但可以以音乐电视的形式出现在相关频道中, 如以与央视“著名企业音乐电视展播”类似的形式在相关频道循环播放。另一部分是网络电视的推广。目前来说, 家庭电视机中大部分都有网络电视功能, 即将电视连接上互联网, 通过相关视频软件回看或者选看任何一档节目或其片段, 这和公益性歌曲的互联网传播有相似之处, 只是画面和声音的呈现从计算机转移到了电视机。

可见, 公益性歌曲的宣传推广应从大众喜爱并经常追随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入手, 利用好互联网媒体和新旧媒体融合的优势, 形成以新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的格局。

结语

笔者对公益性歌曲的研究植根于公益活动的发展, 并阐述了公益性歌曲的概念。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带歌曲演唱的公益活动的抽样, 选取了60余项公益活动并将活动中演唱的专门创作歌曲和已有创作歌曲全部提取、归类, 分析了我国当代公益性歌曲的现状及特点, 1并结合现状对公益性歌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 笔者总结自己的观点如下。

第一, 沿着前人已有观点, 可对公益性歌曲的概念进行广义与狭义的界定, 并将广义的公益性歌曲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将公益性歌曲分类:按公益活动类型, 可将公益性歌曲分为救灾歌曲、体育歌曲、医疗保健歌曲、社会关爱歌曲、环保歌曲五类;按创作性质, 可将公益性歌曲分为已有创作歌曲和专门创作歌曲两类。

第二, 从我国公益性歌曲的现状看, 专门创作的歌曲对社会事件的依赖性较强, 但近年来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 自发性的创作行为越发显著。已有创作歌曲中, 经典歌曲和当红歌曲的使用率较高, 超过专门创作歌曲的数量。其中, 通常当红歌曲参与公益活动的宣传目的性强, 其思想内涵和公益活动的主题不相干的情况值得注意。

第三, 通过对公益性歌曲的现状、传播特点和思想内容特点的分析, 可试归纳总结公益性歌曲的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公益性歌曲在发展中尚有不足, 由此对公益性歌曲的未来发展做展望, 可提出相关建议:公益性歌曲应通过各类媒介采用合适的技巧宣传推广, 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其传播范围, 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最后, 通过对公益性歌曲的研究, 笔者认为, 公益性歌曲的良性发展需要创作者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 也需要公益活动的主办方树立正确的选曲观念, 只有这样, 公益性歌曲的发展最终才能走上更加科学、健康的轨道。

注释

1 参见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载《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2期, 第38页。

2 参见刘林利《环保歌曲刍议》, 载《音乐大观》2013年第2期, 第164 页。

3 (1) 参见刘舒妤《歌曲的价值及演唱刍论》, 载《音乐探索》2006年第3期, 第94页。

4 (2) 参见曾遂今《关于歌曲传播中的审美正气》, 载《音乐传播》2014年第1期, 第115页。所谓歌曲传播中的审美正气, 是指贯穿在歌曲传播的所有环节中的一种气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认同感、一种整体的和谐感。它们覆盖着歌曲的传播源、传播源的品质、传播内容、传播内容的质量以及受众的情绪状态和审美反馈等多个方面。

5 (3) 这些公益活动的具体名目可参看拙文《我国当代公益性歌曲分类研究》, 载《音乐传播》2015年第3期。其中的图4, 为读者便利起见, 本文再次援引, 编为图2。

6 (1) 翁小筑、郭珊《公益歌曲:不要再大灾大难时才想起》, 载《南方日报》2010年9月12日, 第9版。

7 (1) 张藜著《音乐里的文章事——张藜谈歌词创作》, 中国人民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第152页。

8 (2) 见毕春泽编著《歌词写作入门与提高》, 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 第118 页。

9 (1) 《公益歌曲:不要在大灾大难时才想起》。

10 (2) 所谓数字电视是相对于模拟电视而言的, 是指从拍摄、编辑、制作、播出、传输等电视信号播放和接收的全过程都使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它能够提供个性化、互动性等服务, 并提供六倍于模拟电视的节目量。参见张敏《数字电视的概念与发展前景》, 载《金属世界》2009年第S1期, 第23页。

发展我国当代文学 第11篇

一、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1.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

在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逐渐高级化。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的构成中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2005年1月至10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32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8%,高出全国外贸增速2.8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比重达到28.6%,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主要工业化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均高于全部出口的增长速度。

2.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也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实物产品交易则是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1998年网上交易额只有500亿美元,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已达2051亿美元,而到2007年全球网上交易额已高达2.7万亿元。

3.国际贸易交易市场垄断化

由于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技术创新的70%-8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90%,因此,在国际交易市场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目前,跨国公司是新技术的主要开发者,也是技术贸易的主要交易者,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拉动的火车头。在迈向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和高效运输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的跨国经营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飞跃。因此,跨国公司现在都纷纷调整其发展战略,对内进行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大规模更新,对外竭力维护其市场份额,并努力开拓新市场。可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4.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

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两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显,即所谓“中心—外围化”趋势。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中心——外围”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在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21世纪,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发达国家“中心化”和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外围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5.国际经济协调贸易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子通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贸易的兴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日益侧重贸易领域。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俨然成为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1.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6207.7亿美元,2003年进出口总值更达到8512.1亿美元,再创新高。

(2)经贸格局发生了变化,但实质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贸易类。

(3)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世界主要国家,如排前3位的分别为日、美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近一半。

(4)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到国际市场比较大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场有萎缩的现象。

2.从微观层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方面的人才缺乏使企业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有专家预测过,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及金融方面的人才缺口大概在20万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取得进出口许可权,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将会更大。

(2)信息不对称导致无序竞争。出口企业很难预测自己将要进军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容量、有多少竞争对手。

(3)研发能力不足,阻碍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外贸企业由于技术达不到要求被拒之门外的事屡见不鲜。研发能力的不足也使我国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将不可避免,因此,应及时把握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

2.促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的商业运用,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的转化,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

3.适时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

4.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随着国际市场垄断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也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外进行跨国经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经营规模、国际地位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更有效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高度重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发展我国当代文学 第12篇

关键词:文艺片,商业片,融合与发展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 其艺术以及商业性质广受争论。我国自2002 年采用好莱坞商业片运作模式后, 渐渐远离重文艺片的发展路径, 创作逐渐追随市场化的脚步, 将娱乐性放在影片制作的首位。本文从两大方向研究我国商业和文艺电影的成功范例, 尝试打破文艺与商业片的壁垒。

一、我国文艺片发展情况

文艺片是与商业片相对立的一种电影类型, 电影是以科技的发展作为依托的一种艺术活动。文艺片的簇拥者更看重电影的艺术性, 来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以及当中晦涩的思想同时传达精神层面的内涵。“它通过导演的艺术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艺术表演, 使观众深刻的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达到影片拍摄的最终目的。”[1]

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 影片中周慕云与苏丽珍的无数次擦肩而过, 到后来相识熟悉, 其中没有大的情感波动, 都是通过大雨和音乐等意象来表达的, 后来两人的感情难分所传达的无言的伤痛。整个影片带有浪漫缓慢的老上海的风格, 其中出现的很多重复的细节, 是导演有意而为之, 意在虽然小的细节每天都会重复, 时间久了就和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 这也是文艺片的特点, 从细节着眼, 影片节奏缓慢, 没有很大的矛盾点, 没有商业片强烈的震撼感。以及电影《东邪西毒》 (1994) 是导演王家卫十七年拍摄的作品, 在内地上映虽票房惨淡, 但是却获得了电影行业的好评, 获当年威尼斯国际影展最佳摄影, 及14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众多奖项。电影中虽是古装片, 承载着的却是现代人的自我孤独的焦虑。这部影片虽是以《射雕英雄传》为原型, 但早已对其进行了完全的改编。影片具有很强的“王家卫”式的美学风格, 传达着人的孤独, 同样的, 这也是文艺片的特点之一, 影片具有鲜明的导演风格。影片所强调的内容是观众结束观影后慢慢浮现出来的, 并没有很生硬的展出。另一位导演侯孝贤, 作为台湾的文艺片类型导演, 所拍电影《最好的时光》 (2005) 由舒淇, 张震主演, 获得的奖项有当年台湾金马奖年度最佳台湾电影、最佳女主角以及东京电影节黑泽明奖。影片讲述了三段不同时空的未完成的爱恋, 一唱三叹, 诉说缠绵心痛。片中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运用了稍暗的影调, 展示其压抑的气氛。片中的第二段《自由梦》使用默片, 旁白是打出的字幕, 演员还是诉说台词, 有语言却没有声音, 似被禁锢的狮子, 无法所说, 却寂寞孤单, 好似独孤求败。该如何看电影, 侯孝贤说看电影要有自觉意识, 意思就是在看电影之前应该先分清楚电影的类型, 同时做到抛开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 训练自己的眼界。

二、我国商业片发展情况

商业片简单来说就是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所创作的电影类型, 以票房收入为评判标准依托电影技术的发展, 使观众获得视听的双重震撼, 商业电影主要依靠强大的明星效应、预算充足、制作团队专业而发展。商业片在拍摄之前就注重营销宣传, 使得观众对电影的关注度大大增强。以票房的高低为较大的判断标准。影片节奏较快引人入胜, 具有较大的商业性和娱乐性, 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尤其是经济化时代, 电影发行市场化, 自负盈亏所以商业片也成为各大院线的主要播放类型。

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 (2010) 中“我既要站着, 又要把钱挣了”足以说明了本片超高的票房记录。“首日票房达3018 万, 765000 的观影人次打破了《阿凡达》的记录; 首周票房打破《唐山大地震》1.6 亿元的国产片首周票房纪录”[2]。本片其宏大的演员阵容姜文、葛优、周润发、刘嘉玲, 足够吸引观众眼球, 以及其幽默的台词令人捧腹。恰好的影片节奏, 足够张力的戏剧冲突。影片中的张麻子外表看起来不是好人, 是个土匪头子、充当县长, 但他劫富济贫, 帮助鹅城老百姓脱离黄四郎惨无人道的管辖。有明显的英雄主义情节, 但不缺乏幽默。这是姜文导演的第三部导演影片, 经过前两片的教训, 姜文此片中使用了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想法。《阳关灿烂的日子》从文艺片到商业片的转换, 作者不再只关心自身, 转而对政治看法的暗暗表达, 以及文学再也不单单是样板戏的表达, 人物更加多面化, 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影片还是具有鲜明的姜文式风格, 以文学作品改编, 但是与原作品无相似之处, 是以原作品为核心所展开的表达。

好莱坞可以称为戏剧类型的典范, 以戏剧为基础, 具有冲突和紧凑的节奏与优秀的结构内容, 其中还有对观众心里的研究。《卡萨布兰卡》 (1942) 所有来到卡萨布兰卡的人都是、为了摆脱纳粹从欧洲逃往美国, 此地成为了必经之路, 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是过客, 只有里克咖啡馆的主人里克长期住在卡萨布兰卡, 逃离的危险是本片的矛盾点, 影片中希望飞往美国的过客与警察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 倒卖护照的尤加特与警察的矛盾冲突都构成了影片的亮点。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广受喜爱, 不仅在其商业方面, 其观众接受与观众心里也有很大研究。有以下特点:1) 影片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成熟的结构, 明晰的线性构成方式, 一环套一环的内容。2) 通过制造悬念, 抓住观影者的要求, 产生对观影的渴望, 大量的矛盾点带领观众揭开层层迷雾。3) 影片中的矛盾比较突出, 强调矛盾点, 引人入胜, 形式新颖夺取眼球。美国电影学者赫斯于《类型电影的现状》中说到:“这类影片之所以产生和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是因为他们暂时解除了人们在认识到社会和政治的冲突后产生的恐惧心里, 它们帮助打消了人们在这种冲突的压迫下可能萌发的行动念头”[3]

三、如何打破我国文艺片与商业片的壁垒

既然文艺片与商业片的分类一直存在, 存在即是合理。其今后的的发展也应该更加完善。商业影片, 不能只关注其炫酷的外表, 一味追求大场面、大制作, 除使观众在紧张充满压力的生活中身心获得一定的放松以及一定的观影震撼之外。还应有其一定的艺术价值, 开阔观众的眼见, 对当下的社会现状有所涉及。文艺片方面, 其票房的问题一直是文艺片不能获得发展的难言之隐, 院线应支持文艺片的放映, 有一定的支持。就文艺片本身来说, 应更加突出文艺性的特点, 使影片更加具有深刻的内涵, 而不是冠以文艺片的名义, 以晦涩难懂为目的拍摄影片。不应以小众为卖点, 而是应发觉内心潜在的事物。

一部电影的卓略, 无论其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 我们首先欣赏的是它的视觉效果 (例如:构图、光线、所突出的主题等) 以及其听觉效果, 把握好影片的节奏, 然后是它的更深层次所要表达的是否使观众有一些思考, 专业规格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影像本体和视觉品质。文艺片的发展是生活中一道明媚的阳光, 观众在欣赏的同时, 又感受艺术深层次所带来的心灵上启迪。商业片场面宏大, 制作精良, 使紧张的生活得到暂时的休闲, 应避免类型结构雷同, 内容较肤浅。不同类型的电影各有所长, 优秀的发展是扬长补短, 精心拍摄每一部电影, 同时还需要相关部门与各大院线的支持。

指导教师:陈一骅

参考文献

[1]虞吉.《中国电影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教学“三化”策略下一篇:实践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