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影响

2024-08-14

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影响(精选6篇)

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影响 第1篇

我国同世界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得益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之所以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完全得益于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让世界各国看到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能力。同时,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就积极利用该组织带来的经济贸易平台融入世界金融和经济流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 在国际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由此而产生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出现。虽然贸易摩擦能使我国经济利益遭受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到我国在未来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沟通。但是, 只要存在国际性的贸易往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贸易摩擦的问题。因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较为开放和自由的经济发展模式, 每个处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国家主体都会为自身的利益而不断斗争。所以, 世界经济的开放和繁荣也必然会带来较为频繁和严重的贸易摩擦的出现。

面对贸易摩擦我们也不能不闻不问, 贸易摩擦的产生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在未来的发展局势和利益分配问题。所以, 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积极分析各项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同时, 由于外部局面的不断发展变化也对我国如何面对贸易摩擦问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自从国际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摩擦更是由传统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技术密集型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同时, 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案件也层出不穷。所以, 本文着重讨论在当今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我国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并对具体原因做更进一步地分析和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信息。

二、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1.贸易保护主义

产生贸易摩擦的首要原因便是大家所熟知的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指的是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 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 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每个世界上存在的国家未来自身经济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上的往来与沟通,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只会以自身最大利益为宗旨。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学家的观念里虽然是一种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项措施。但是, 在某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 为了实现和维持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还是会产生。一般情况下, 如果该国家当前经济发展局势良好的话, 其也会以一种较为健康和自由的贸易发展模式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这种情况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是相对较少的。但是, 一旦某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不是很好或者是世界经济发展局势不好的话就会造成某些国家未来维持自身的利益而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严重的是, 某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还会针对某些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实施经济和贸易制裁, 使得正常的贸易往来不能持续地进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自从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各个国家经济发展都遭受到了重创。到目前还没有完全从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的世界各国在贸易往来中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更加愈加频繁。其中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采取的针对维护自身利益的贸易保护行为更是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 贸易保护行为是产生贸易摩擦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2.我国贸易特点

本文主要是针对我国而产生的贸易摩擦进行分析。所以, 相当一部分原因也需要划归到我国实际情况中。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局势中,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全球化的产品制作工厂。然而, 具体情况就是相当大一部分的发达国家利用我国的制造资源在我国进行市场和加工, 然后将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国。但是, 在制造过程中, 我们并无法拥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学技术。更为严重的是, 我国环境不仅会遭受到严重的污染还得不到丰厚的利润。这种局势造成了我国在世界贸易往来中的劣势地位。虽然我国作为极大的市场基地, 但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还处在国际贸易末端。当今竞争又是核心科技和技术的竞争。所以, 从实际角度出发, 我国在国际贸易地位实际上处于很尴尬的位置。我国的出口产品也主要是依靠劳动为主要投入的产品的出口。这类型产品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要求并不是很高, 因此出口产品的价格也相对较低。更为严峻的是, 这类型出口产品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实现的可能, 因此我国的出口行为会受到较多限制。在我国的出口行为中, 我国产品跟接受我国产品的国家的产品相比并没有得到质量上的差异。但是, 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外的价格确实及其低廉。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相对低廉, 进口产品又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的话, 国际贸易地位就是受到其他国家的限制, 从而损失掉一部分利益。另外一方面原因指的是:其他国家进口我国制造的产品就会对我国相似的其他产业产生巨大的打击。所以, 不仅是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会受到严重打击还会间接影响到我国本国产业的发展。所以, 针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这一个特点。很多国家在考虑自身的利益就会针对我国的这一个弱点进行贸易上的保护行为。所以, 由于我国本身的技术和产品特点造成的贸易摩擦也是比比皆是。

3.世界经济发展结果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最初动机是要实现全球化经济繁荣和较为自由的经济市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各个国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自身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这样才会使得每个国家的商品和服务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地流通。但是,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以后, 各个国家的经济往来活动也逐渐增多。这种往来上的频繁导致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经济以来程度也逐渐加大, 由于这种依赖而产生的摩擦也逐渐增多。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 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市场就必须要建立相对自由的全球经济市场。但是, 经济市场的建立是要以各个国家相对较一致的经济制度为前提。但是, 我国跟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和体制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我国跟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行为的可能性又得到了提高。我国同时还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一员, 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意愿也很强烈。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更加剧烈。

4.政治因素

自从学习经济学领域的知识以来, 经济和政治领域总是在一起出现。最关键的因素是因为经济本身就是政治的一种手段。所以, 很大一部分经济决策以及行为都是因为政治讨论的结果或者是因为政治的需要而提出的。并且, 从古至今, 政治与经济便是构成国家运转的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 若国内政局平稳, 经济运行良好, 那么国际贸易就赢得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当局处理得不好使国内政治局势陷入困境就会对本国的经济产生本质上的影响。所以, 政治发展局势也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国出现西藏打砸抢烧的事件之后就会被世界其他的国家为借口挑起事端或者是直接影响到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在“9·11”事件之后封闭了所有的关口并暂时中断了与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物流。这对当时的美国的国际贸易造成了严重损失, 从而使得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由此产生。还有一点就是国内内部政治斗争也会给本国或者是其他国家同本国的贸易往来造成摩擦行为的出现。当国内要出现总统或者是领导人换届的时候, 或者是有关政治方面的重要会议要举行的时候就会对本国的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有时候, 由于党内斗争或者是党间斗争也会因为政党各自的私利行为对本国的国际贸易市场巨大影响, 从而导致贸易摩擦行为的出现。

三、贸易摩擦产生的影响

1.影响范围的扩大

在以前的时间中, 我国贸易往来对象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贸易摩擦也主要产生在我国和这几个国家之间。在经济理论中存在规模经济的效应, 在贸易摩擦行为中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主要内容指的是某一项贸易摩擦可能会导致后续一连串的贸易摩擦行为。如果我国同某一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行为较为频繁就会导致两国间在贸易中的关系的恶化从而导致进一步的贸易摩擦行为的产生。

2.潜在的贸易制裁

贸易摩擦是导致贸易制裁的基础。如果我国同另外一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行为过多, 或者是我国的经济往来活动严重地影响到全球自由经济的发展就会有受到贸易制裁的风险。实施了贸易制裁之后会对我国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最终的结果是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是要损失掉极大部分的经济利益。

3.贸易法律诉讼案件增多

一旦我国同其他国家存在较多的贸易摩擦就意味着会有很多相关的涉及到经济法律的案件产生。案件的产生需要较长一个过程来得到解决, 其中耗费的时间和其他资源都会对我国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从而损失掉一部分经济利润。

四、贸易摩擦问题的解决办法

1.预防机制的建立

只要是存在国际贸易行为就会存在贸易摩擦行为。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对这些贸易摩擦行为视而不见和毫无办法。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建立相关的预防机制。针对贸易往来中具体的贸易项目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问题给出相应的具体预防办法以及在摩擦发生后的可能解决办法。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贸易摩擦行为的产生还可以提升贸易往来活动的效率使得经济效率也得到提高。

2.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上文的讨论来看, 我国的贸易摩擦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还太少造成属于自身的相应的产品种类稀少。在国际贸易中的这种劣势地位提醒我们要不断发展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 各个单位、企业或者是研究机构等要不断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及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掌握。只有自身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之后才会在国际贸易中占用较有优势的地位。

3.维护政治的稳定

我国当前的政治局面相对较稳定。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尽量维持稳定的政治局面, 将各个地方的政治局面做到进一步的稳定。只有政治实现稳定, 贸易摩擦才会从自身的原因之中得到解决。

五、结束语

本文对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做了详细地讨论并针对问题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从贸易保护主义、我国贸易特点、经济发展结果以及政治因素方面总结了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同时, 从贸易摩擦影响的范围以及贸易制裁等方面讨论了其影响闭关针对具体的影响提出了解决办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为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带来一定的启发。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发展, 我国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稳步上升地位。由于我国同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逐渐增多使得我国经济地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加大。但是, 由于同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次数逐渐增多使得我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利益冲突也逐渐增多。由此导致贸易摩擦行为也不断增多, 并给我国的经济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 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多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也越来越严重, 其涉及的贸易领域也逐渐扩宽。由于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导致的贸易摩擦使得我国经济形势愈发严峻。本文集中讨论当今经济发展形势下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及其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贸易摩擦,成因与影响,策略与建议

参考文献

[1]林学访.论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影响[J].国际贸易, 2007 (5) :42-47.

[2]刘晓玲.论现时代下我国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者, 2013 (25) :231-232.

[3]张涛.论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10 (33) :7-8.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与对策 第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绿色壁垒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58-02

所谓“绿色壁垒”,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出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其内容涉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有无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绿色壁垒以其外表的合理性及其内在的隐蔽性成为继关税壁垒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国际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大有越演越烈之势,发达国家由于科技水平高,公众环保意识强,他们对人身安全健康、环保标准要求比较严格,因而成为限制进口的杀手锏,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经常受阻。

1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

(1)WTO为促进全球化进程,倡导国际标准与技术管制,以促进市场准入,确保出口产品质量,以及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安全,这表明环保权是成员国的一项当然权力,从而为各成员国以环境保护为由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提供了合法性,难以遏指环保权在贸易领域的滥用。

(2)与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相比,“绿色壁垒”既可以以国际公约、标准为蓝本,又可以凌驾于国际公约之上,提出更苛刻的要求。“绿色壁垒”名义上完全符合人类发展的趋势并有着极其广泛的保护范围。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人类健康势不可挡,将其纳入国际贸易规则,必须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环保外衣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本质却被掩盖。与此同时,“绿色壁垒”本身所保护的范围极其广泛:凡是与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都是他的保护对象。而且他覆盖了原料储备、产品生产、产品包装、产品运输、产品销售、消费者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再利用的全部流程。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关税都已经一降再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关税已经基本失去了贸易保护作用,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将逐步受到限制。今后,贸易保护主义者将更多的利用环境作为抵制外国产品入境的手段——这取决于环境保护措置转向贸易政策所具有的隐蔽性:环保是全人类所共同关心的话题,一定时期内,“绿色壁垒”会得到全人类的同情,难以限制和消除。

(4)当今世界贸易中最常见的两大“绿色壁垒”是农业(尤其是食品)与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公约。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动物饲料以及添加剂的管理与食品包装均有严格要求;纺织品限制漂白剂与甲醛、PH值气味等均严格设防,这无疑会使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严重受阻,迅速的丧失大量的市场份额。而这都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纺织业自身落后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薄弱的环境保护意识,才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

2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近年来。“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以构成严重压力和挑战。我过许多传统出口产品如农副产品、食品、纺织品出口严重受阻,迅速丧失了欧、美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的限制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还有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240亿美元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影响,直接导致了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从当今世界产品出口结构来看。绿色产品出口比例日益增加,对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我国来说,无疑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由于我国能够直接拿来作“绿色壁垒”的环境保护法规、标准数目很少,环境技术指标体系尚为系统建立,加上环境保护门槛较低,从而导致两种不良现象:一是由于许多地区一味追求招商引资力度,规避环境影响评价等预警机制现象时有发生,常常为了眼前短暂利益从国外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和产业,造成结构性污染,加重了我过环境治理负担。另一方面,低标准的外国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把我国作为抵挡产品的倾销地。许多进口食品的卫生质量低劣,大量低质量的进口产品既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又冲击了国内市场健康的发展。

3跨越绿色壁垒的对策分析

面对绿色革命的大浪潮,作为WTO的新成员,我必须适应要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我的经济发展,规划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合理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3.1以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中国外贸的发展

加入WTO后,融入国际经济大市场,我国经济必然有很大的发展的机遇,特别是由于关税的降低,出口贸易将大幅度增长。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规划中国的对外贸易,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开放等各方面的关系,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持续发展效益。如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必须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和减少初级产品特别是稀缺性资源依赖性产品的出口。为加强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建设,应积极鼓励开发优先领域和项目,如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清洁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绿色能源,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和林业体系;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等。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在日趋自由化的国际贸易大市场中保持长期的繁荣与发展。

3.2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无论从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共同未来的需要方面,还是从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若干有关环保条款的要求方面,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国民的环抱意思,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通过加强环抱意识和环境标准、法规等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国际环保公约、协议等方面的宣传,使各级经贸工作者、企业领导和员工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与贸易的相互协调关系,环境在我过对外经贸工作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促进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我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高我国在环保时代的国际地位,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声誉。赢得更大的国际市场。只有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才能化做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促进企业自觉组织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遵守环境法规。履行环保义务,从而形成环境保护与对外贸易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3.3提高环境标准,加速环境立法,提高抵制绿色壁垒的能力

由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标准偏低,环境法规不健全,环保水平很难与国际接轨。人世后,关税壁垒的逐步减弱,虽然为我国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但许多产品可能会因为安全、卫生等

诸方面不符合进口国要求而收到绿色壁垒的限制,抵消部分出口优势。因此,提高环境标准,加速环保立法,是必须加强的重要工作。

提高环境标准。加速完善环保法规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开发绿色产品,提高抵御绿色壁垒的能力。而且有利于防止污染产业和污染物的越境转移。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日趋严格,这些国家的投资者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逃避本过高昂的环境治理费用,往往利用我国环保标准较低的客观现实,在我国投资建造一些受到限制甚至已经淘汰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如农药、化工、造纸、印染、电镀等行业;更有甚者,一些外商直接将污染废料或垃圾利用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出口至我国。这种转嫁污染的行为加重了我国的环境压力。使我国的环境更趋恶化。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遭受着类似的厄运,据绿色和平组织统计,工业化国家每年发展中国家倾倒lO万吨有毒、有害的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我们对次必须高度警惕,一方面通过提高环境标准、加强环保立法,有效控制污染企业进入;同时加强对进口商品的管理、审查和检验,杜绝危险、有害的废旧物品进口,以降低污染,提高我国的环保水平,尽快适应国际市场。

3.4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促进绿色增长方式的实现

环保产业在我国只有20几年的发展历史,尚属新兴产业,但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将随着环保时代的发展而大有可为。确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对加快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环保技术水平。促进绿色增长方式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环保产业是指以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等行业的总称。随着国际贸易中的绿色浪潮及伴随而来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加之不断提高的环保标准,及日益增强的公众环保意识,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绿色形象,社会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确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环保产业,不但可以为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设施保障,促进绿色增长方式的实现,而且环保产业本身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我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3.5实施ISO14000,推动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提供了从原料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全过程的环境质量保证模式,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就意味着取得了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有助于突破绿色壁垒,更顺畅的进入国际市场。实施ISO14000过程本身就是对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一次全面检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按照ISO14000标准对本国企业及其产品开展认证工作,同时也对进口产品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我国也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按照IS$014000的要求建立环境保护体系。取得ISO14000认证,不仅可以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可以降低进入国际市场的各种环保费用,提高企业的信誉和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抵消认证成本并得到更大的回报。开展ISO14000认证,有利于提高我国环境管理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尽快与世界接轨,在国际自由贸易大市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3.6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维权和调节作用

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绿色壁垒,政府要设立专门机构,建立贸易壁垒预警系统,及时的通报国外贸易壁垒的信息。对此引起的经济纠纷,要认真处理,妥善处理。如确属我方责任,应积极帮助有关企业认真改动,力求尽快达到有关规定或标准;如确属外方有意刁难、过分挑副,造成我方不应有的损失时,也不能示弱,要据理力争,必要时也可动用其他贸易壁垒措施来实施回敬。维护我方的合法权益。

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影响 第3篇

关键词:中国,贸易失衡,汇率,财政政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1979—2010年, 进出口规模从293.3亿美元增长到29727.6亿美元, 年均增长16%。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后, 我国对外贸易连续6年增长速度达20%以上, 直至2008年, 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首次低于20%, 2009年则出现对外贸易的负增长。但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实现了比2009年增长34.7%的喜人成绩。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9年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

随着对外贸易以远高于GDP的速度增长,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在不断上升, 这充分表明, 我国正在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这使得我国经济通过进出口等贸易行为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知, 当一个国家的出口与进口大致相等时, 这个国家的对外贸易被认为是平衡的;反之, 如果出口与进口之间相差过于悬殊, 对外贸易则被认为是失衡的。在现实中, 一国对外贸易很少能够实现完全的平衡, 当出口大于进口时, 对外贸易产生顺差或盈余;而当出口小于进口时, 则产生逆差或赤字。贸易平衡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当然, 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 存在贸易失衡就可以通过国际收支账户的其他项目弥补, 只要没有导致整个国际收支的恶化, 或者带来潜在的风险, 也不影响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 那么这种失衡就是可以接受的。但也不可否认, 贸易失衡哪怕是短期的、少量的, 也可能引发金融和经济危机。因此, 对于一个国家贸易平衡的分析, 必须建立在该国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变迁等基础之上。

二、我国贸易平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中国严格依据进出口计划发展贸易, 所以对外贸易差额规模小、波动少, 保持了几十年的贸易大体平衡, 对外贸易绝对差额均在10亿美元以下, 相对差额即对外贸易差额占当年GDP的比重, 也从未超过1%。

改革开放后, 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对外贸易也开始出现逆差与顺差的波动。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需要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发展经济, 加之长期的计划经济下整个国家的有效产出不足, 严重的供求失衡也带动了进口的快速增加, 从而导致当时的贸易逆差。1979年, 我国对外贸易逆差20.1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 累积逆差437亿美元, 其中1985年和1986年的绝对逆差分别为149亿美元和120亿美元, 1985年相对差额一度达到4.9%的高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连续多年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得到扭转。除1993年 (逆差122亿美元) 外, 其他年份均保持较大的绝对顺差, 1998年的顺差额达到435亿美元, 但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GDP持续大规模增加, 因此, 我国对外贸易相对差额的增长没有绝对差额那么明显。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1995年起, 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 1996—2000年顺差每年连续超过200亿美元。

加入WTO后,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 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规模空前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大规模顺差。2008年, 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954.7亿美元的历史高点。2009年和2010年顺差连续下降, 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003.1亿美元, 同比增长29.5%。出口3996.4亿美元, 进口4006.6亿美元, 贸易逆差10.2亿美元, 是近六年来首次出现的季度逆差。1979—2010年我国进口额与出口额的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三、我国贸易平衡失衡的成因分析

(一) 制度环境的变迁

制度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外贸表现的巨大差异。美国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 (2004) 认为, 抛开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在于制成品还是在于自然资源不谈, 有证据显示, 出口需要鼓励措施来促进, 在有利的环境之下, 出口将能快速增长。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对外贸易活动需要考虑贸易本身存在的成本, 不同的制度环境导致了对外贸易的固有成本和最低成本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这种差异可被认为是对外贸易的制度成本。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对外贸资源的配置也是采用计划的手段, 因此使外贸成本很高, 在贸易目标的达成、从事外贸活动的资格获得和竞争行为等多方面抑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我国外贸制度环境的变迁呈现出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贸易自由化消除了制度抑制, 降低了外贸成本, 同时, 贸易战略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型更大程度上发挥了相对比较优势, 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从而促进了出口的更快发展。因此, 我国制度的变革、外贸制度环境的变迁从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的重要原因。

(二) 商品结构的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贸易商品的结构变动也影响了贸易平衡的变化。曾经创造贸易顺差的商品逐渐成为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 而曾经大量依靠进口的商品如今实现了净出口。当然这种商品结构的变化离不开贸易方式的发展, 离不开要素禀赋的变化。

图1、图2、图3分别说明了1980—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商品按照国际贸易标准 (SITC) 分类的贸易平衡情况。

对198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进出口状况的考察结果表明:第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矿物燃料 (如煤炭、石油等资源密集型商品) 和杂项制品 (如服装、鞋类、箱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 ;贸易逆差主要来自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非食用原料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或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第二,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 矿物燃料始终都是我国贸易盈余的主要来源,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矿物燃料相对稀缺。因此出现部分产品进口不断增长, 出口开始减少的状况。如原油, 1990年我国原油贸易顺差34.5亿美元, 到1996年我国则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2010年原油净进口达2.36亿吨, 逆差金额高达1335亿美元。我国外贸顺差的另一主要来源是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的杂项制品,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10年, 顺差规模增长了114倍。2010年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旅行用品及箱包等产品共实现贸易顺差2702.6亿美元, 是贸易总顺差的1.5倍。机器及运输设备在2004年以前基本上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局面, 2004年, 首次出现154.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此外,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料则始终是我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 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可见, 随着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入, 我国商品贸易结构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以越来越依赖于从世界市场获取非食用原料、燃料和化学品的供应为一极, 以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净出口不断增长为另一极。

(三) 主要贸易伙伴的情况变动

在众多与我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中, 还是以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为主。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与这七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因此, 与这些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平衡变动基本可以反映我国整体贸易平衡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我国内地迫切需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 同时大量出口的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相对缺乏竞争力的商品, 导致内地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中国香港和东盟, 逆差则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980—1992年间, 对香港和东盟的累积贸易顺差分别是915亿美元和66亿美元, 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累积贸易逆差分别是282亿美元、316亿美元和305亿美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中国香港继续保持作为内地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的地位, 但我国对美国和欧盟则从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 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顺差规模迅速扩大。从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美国来看, 2005年美国首次超过香港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 2010年美国对华逆差达到2730.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与此同时, 我国对东盟的贸易平衡却从顺差转为逆差, 中国台湾和韩国也成为两大贸易逆差来源地, 日本始终处于我国逆差来源国的地位, 且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逆差规模继续扩大。

(四) 世界产业的转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 世界产业的转移对新的贸易平衡格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导致了原本为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转变为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在美日贸易摩擦激化、日元升值和东亚地区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不断对亚洲制造业进行投资并且逐渐从亚洲四小龙过渡到东盟和我国。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越来越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安排和高效廉价的劳动力, 吸引了大量的日本跨国公司进入, 日本对华投资迅猛增加。截至2009年4月, 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实际到位金额达666.8亿美元, 是我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许多日本在华公司从本国进口零部件, 利用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和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低成本优势, 在我国加工组装之后, 再通过原有的销售渠道销往美国、欧盟等地。正因如此, 使原有的日本对美国、欧盟等地的出口在统计上转变为我国对美国、欧盟等地的出口, 经历同样的过程, 使亚洲四小龙对美国、欧盟等地的出口也转变为我国对美国、欧盟等地的出口。这种产业转移和贸易转移无疑带来的是贸易顺差的转移。1992年, 中国内地对东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贸易逆差合计71亿美元, 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逆差合计29亿美元, 到2010年, 我国内地对东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贸易逆差合计2276.1亿美元, 是1992年的32倍, 而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则达到4972.8亿美元。

(五) 国内储蓄与投资结构的变动

根据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用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衡量。由于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从不同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通过对恒等式两边进行整理就可以得出净出口, 即贸易平衡是由私人部门的投资储蓄差异和政府部门收支差异两部分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私人储蓄的增加会导致经常项目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投资的增加或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会导致经常项目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如果把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合并在一起, 这时一国净出口就等于总储蓄与总投资的差额, 因此, 储蓄与投资的结构即决定了贸易平衡的状况。

一国国家的储蓄投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贸易平衡的结构性原因。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投资率和储蓄率基本上是处于波动式上升的状态, 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投资率往往大于储蓄率。1994年以后, 我国的投资率总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但相对而言储蓄率上升得更快, 处于一个更高的水平。储蓄率大于投资率的部分, 通过对外贸易净出口实现平衡。因此, 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盈余正是其储蓄率高于投资率的结果。

四、我国贸易平衡变动的影响分析

(一) 贸易失衡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会影响一国的贸易平衡状况, 但同时, 贸易平衡状况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模式, 不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且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也会受到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 我国的平均消费倾向长期走低所带来的储蓄投资结构失衡直接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 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造成了国内需求缺口被迅速增长的国外市场取代, 形成了外需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贸易失衡越来越突出表现在对美国和欧盟贸易顺差的大规模积累。对美欧市场的过分依赖意味着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一旦发生贸易摩擦、美欧市场需求减少、进口物资紧缺或价格上涨都将使我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美国和欧盟都是危机的重灾区, 美欧经济遭受严重冲击, 市场需求急剧下降, 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活动, 因此2008年后期在贸易平衡上体现出了对美欧贸易顺差的收紧。

作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我国的贸易失衡成为当前世界性结构失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双边贸易失衡以及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足以证明我国对世界性结构失衡的影响。

(二) 贸易失衡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对外贸易的进行伴随着资金的流动。以中美贸易为例, 我国将商品出口到美国并获得美元收入, 增加外汇储备。但我国并不是以美元现钞或现汇的方式持有美元收入, 而是把一部分收入购买并持有美国国债或公司债。截至2010年底, 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高达1.16万亿美元, 占同期外汇储备总额的40.7%。债权的积累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对我国的金融安全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第一, 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债权积累和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美国、日本和欧盟诸国强烈呼吁人民币升值。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美国表现得尤其明显。美国认为人民币被人为低估, 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因此不断向我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面对多方面压力, 2005年7月21日, 我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公告, 称即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并于同日19时将次日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人民币,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汇改至今, 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逾30%。

第二, 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上升。

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张, 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不断上升。外汇储备数量越大, 经营外汇储备的难度和风险就越大, 特别是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资产, 美元贬值则直接导致储备资产实际价值的缩水。大量外汇储备在国内无法得到优化配置的情况下, 只得选择购买收益率相对较低甚至是存在亏损的美国债券。同时, 为了对冲外汇占款, 央行大量发行债券, 并为此背负了较大的利息负担。

第三, 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矛盾。

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在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 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能力较差, 因此当时的汇率基本稳定对出口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却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大规模顺差,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央行不得不大规模买入外汇, 导致大量基础货币投入市场, 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和经济波动, 这与央行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

我国的贸易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乃至世界金融安全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美国的角度看, 出于对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进行融资的目的, 美国利用其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美元作为关键国际储备货币的独特性, 大量发行对外债券, 使得美元债券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美元贬值的压力, 助长了美国资产泡沫 (主要是房地产泡沫) 的膨胀和全球范围的投机行为, 对美国和整个世界的金融安全构成威胁。美国资产泡沫的膨胀带来了财富效应, 也助长了过度消费的模式。形成了过度消费—贸易逆差—债券融资—低利率—房地产泡沫—财富效应—过度消费的恶性循环, 其中最薄弱的房地产泡沫终于在2008年因信用危机被戳破, 从而引发了对美国和世界经济都造成巨大冲击的世界性金融危机。

五、调节我国贸易失衡的对策分析

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究其根源是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所以不考虑经济结构性失衡这一根本问题而直接对贸易失衡进行调节的手段是不可取的, 是不利于既有的国际经济发展模式和分工格局的, 而且极其容易对我国和其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对我国贸易失衡的调节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应该是逐渐促进贸易收支趋向平衡, 从而缓解由于贸易失衡所带来的一切不良后果。

(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扩大私人消费

我国的经济结构性失衡关键在于储蓄投资结构失衡, 而储蓄投资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储蓄和低消费。当前要调节我国的贸易失衡、保持经济稳健发展关键就是要通过体制改革来扩大私人消费。

扩大私人消费与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密切相关, 其核心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近十多年来, 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 这是导致居民私人消费相对萎缩的直接原因。表面上看, 工资高低由劳动力市场来决定, 与政府无直接关联。但实际上, 与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劳动者权益长期以来得不到保护有内在的联系。从整体看, 利润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提高, 而工资占比不断下降, 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 居民私人消费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因此, 如何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新型的和谐劳资关系, 是现阶段体制创新面临的新任务。

另外, 我国农村人口已达到9亿, 其中, 作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成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工已达到2亿多人, 他们的消费水平与其劳动报酬密切相关。要想扩大私人消费, 加快城乡分治体制的改革, 建立新的城乡关系, 使农民以及作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工真正在制度上处于平等地位。这既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 也是增加农民收入, 扩大私人消费,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扩大私人消费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财政对医疗、养老、意外事故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 以弱化有购买力人群对未来的不乐观预期心理, 从而减少储蓄, 增加现期消费。

(二) 放开资本账户, 鼓励对外投资

面对我国贸易失衡的调节, 可以借鉴20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曾经运用过的一项策略, 即忽略对贸易失衡的调节, 直接着眼于整个国际收支的平衡。当时的日本在贸易收支上也是出现了大规模盈余, 美日贸易摩擦日益激化, 但日本没有直接对贸易失衡进行调节, 而是通过大规模的对美投资避免了冲突的继续。曲昭光 (2006) 认为,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资本账户可兑换的核心条件。采取措施逐渐放开资本账户, 鼓励对外投资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 既可以获取对国外重要资源的支配权, 减少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又可以直接进入国外市场, 规避贸易摩擦, 而且还可以减少外汇储备的持有量, 降低持有、管理过高外汇储备的风险, 并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可谓一举多得。

(三)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表现在经常项目顺差不断增加, 这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存在密切关系。由于一直以来的政策过于向第二产业倾斜, 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第三产业得不到充分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消费。此外, 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 投融资渠道单一, 居民投资主要集中于银行存款, 从而导致了我国的高储蓄率。Robert C.Feenstra等人 (1998) 认为, 在金融机构国家所有的背景下, 非国有企业无法从既有体系中获得融资, 只能把储蓄积累作为再投资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选择渠道, 这使得投资驱动型储蓄成为储蓄增长的重要原因, 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储蓄投资结构失衡。

因此, 当前要解决我国的结构性贸易失衡问题, 应当从金融体制改革入手, 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 结合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商业化改革, 便利非国有企业融资, 减少投资驱动型储蓄的增长, 同时引导金融资源向第三产业倾斜, 刺激消费。

(四) 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的贸易失衡根源于自身的经济结构性失衡, 还部分地受到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影响。所以只有我国单方面的采取措施将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还需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 特别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地美国。在我国已经采取扩大国内消费、对人民币进行有序升值等措施的情况下, 各贸易顺差来源地也应该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尽量配合, 包括政府逐步减少财政赤字, 降低总需求;提高利率水平, 减少居民消费规模;放松对华出口管制, 实现贸易互补等。

参考文献

[1]孙时联, 熊柴.中国:巩固贸易大国地位, 推动贸易强国进程——中国贸易增长与贸易平衡论坛会议综述[J].国际贸易, 2010 (8) .

[2]张国庆.贸易增长与贸易平衡问题[J].国际贸易, 2010 (7) .

[3]王记志, 廖湘岳.中国贸易平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我国流通经济, 2009 (8) .

[4]邱嘉锋.近年来中国外贸顺差快速增长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财贸经济, 2008 (7) .

[5]任晓娜, 李伟伟.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现状和政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

[6]田立群.对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现象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3) .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成因探析 第4篇

1.1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贸易救济案件快速增长

截至2008年年底, 国外对华共发起1150起贸易救济调查, 其中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有623起, 占比54.2%。在所有对华发起过反倾销调查的发展中国家中, 印度对我国启动126起, 高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占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3.3%;其次是土耳其, 为65起, 占比12.0%;墨西哥位居第3位, 为60起, 占比11.1%。

可以看出, 在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 不得不面对来自于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压力。

1.2 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金额呈上升趋势

随着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量的增长, 针对中国而引发的贸易摩擦的金额也在节节攀升。2005年5月18日, 印度对原产于我国的绸缎反倾销案, 涉及金额1.8亿美元, 为印度历年来对中国反倾销调查金额之最, 也是纺织品一体化后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发起的涉案金额最高的反倾销案。根据我海关数据初步计算, 2007年我国对印度出口涉案产品价值达6.86亿美元。2008 年, 印度对我国反倾销涉案金额高达16.7 亿美元。2009年, 巴西启动对我国鞋类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将征收435.7%的反倾销税。2010年, 巴西外贸委员会决定对中国产扬声器环形磁铁继续按43%的税率征收反倾销税。由上可见, 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外贸出口产品增收的反倾销税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1.3 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远超其他国家水平

相比之下,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关税要比发达国家高。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关税一般在10%~50%之间, 最高的反倾销关税也不超过100%;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关税一般在50%~250%之间, 最高反倾销关税甚至达到1105%。2005年欧盟宣布的对中国自行车的反倾销税率是30.6%~48.5%, 2004年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中国的木制卧室家具征收反倾销税是1%~5%。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关税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在1996—2008年, 埃及对中国生产的商品征收反倾销关税, 其中对6种产品的反倾销关税是100%~321%。在2005~2008年期间, 墨西哥对来自中国的26种商品征收了反倾销税, 其中有19种产品的反倾销税是105%~333%, 对中国产的鞋类产品曾经有过高达1105%反倾销税率。

2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2.1 与发展中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素

(1) 经济全球化导致贸易摩擦频发。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表现在世界经济领域就体现为贸易自由化, 世界各国在WTO框架下, 必须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促进各国贸易自由流动。其结果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 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 由此而引发的国家之间发生贸易摩擦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由于世界各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经济制度、贸易规则、文化与风俗差异, 因此由全球经济一体化而产生的贸易摩擦就不可避免。

(2)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造成贸易摩擦。

近年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行业, 在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 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保护民族产业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等。由于发展中国家各国体制不同, 经济发展很不均衡, 这就必然会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表现在外贸领域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另一方面, 从历史经验来看, 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与贸易保护主义呈负相关。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复苏缓慢, 各国利用WTO的模糊性规则, 设置贸易壁垒, 滥用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

(3) 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不协调, 易引发贸易摩擦。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各国都能通过贸易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 主要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发生国际贸易摩擦的可能性较小。然而,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利益的不一致, 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并非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进行的。相反, 由于交易背后的经济利益驱使, 发展中国家在这些传统领域受到威胁时, 仍会想尽一切办法加以保护, 进而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另一方面,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上雷同, 并与之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使发展中国家对产业未来比较担忧, 并利用贸易摩擦来阻碍中国产品的进口。

(4) “中国威胁论”引发发展中国家抵制中国制造。

受金融危机影响, 世界经济发展缓慢, 而我国经济仍高速发展, 在世界经济体中一枝独秀。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仍为9.1%, 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远低于中国。对此, 一些国家表现出极大的警惕和恐慌, 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疑虑加重。于是, 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应运而生, 从最早的“军事威胁论”到当前的“贸易威胁论”、“能源威胁论”, 层出不穷, 屡见不鲜。这些论调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对我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提供了舆论支持, 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贸易摩擦案件的增多。

2.2 与发展中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国内经济环境因素

(1) 中国商品的产业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相似。

毫无疑问,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它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 其核心出口产品都不约而同地具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这两样属性, 如机电产品或者纺织品等, 这表明在产业的结构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雷同。商品虽相似, 但是竞争力却是截然不同。以纺织品为例, 中国的纺织商品在同等条件下比同类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价低10%左右, 这表明中国的纺织品在纺织品市场中深受外国客户的青睐。而因为其价格优势中国的商品不但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 同时也进入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内, 这样从进口国的角度来说是挤占了其本国的相类似行业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这是发生贸易摩擦的必然性。

(2) 我国的对外投资和货物商品出口的不对称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推行的出口导向战略和对外经济与政绩挂钩的考核标准, 使得各地区有关部门都将出口作为当地发展的首要手段和措施, 这自然而然的也会对外贸依存度的扩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2009年全球跨国投资下降40%的情况下, 中国实际吸收外资仅下降2.6%, 达到900亿美元规模, 仅次于美国, 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上半年, 中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万家, 实际使用外资514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了19%和21%, 中国目前已经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资本的第一位。然而, 对外贸易导向型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品出口存在着较大的替代性, 因此, 在中国相对薄弱的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和相反显得过大的货物出口比重之间所产生的不对称性在现实中推动了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的形成和发展。

(3) 中国企业应诉的消极性导致发展中国家频繁采用贸易救济措施。

在国际上, 各国审理反倾销案有一项基本原则, 在立案审理过程中, 如果被调查方或被诉讼方发现有不应诉、不提供可靠真实的资料或者是不配合调查人员并提供有效证据的行为的时候, 审理机关便会将审查的方向倾向于申请方的资料 , 并依照此资料做出裁定。由此可得, 应诉的不积极必然会惹来严重的惩治后果和不断重复的反倾销诉讼, 最终加剧了贸易摩擦。这也是促成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频繁地进行反倾销投诉和立案调查, 从而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主要因素之一。

(4) 我国出口产品市场集中和出口激增给对方制造贸易摩擦授以把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 贸易规模持续扩大。1978年至2009年, 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扩大至22072.7亿美元, 共计增长了105.9倍。2009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9%, 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第一大出口国。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在全球的贸易地位更是迅速上升, 1999年, 世界前五大出口国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五国共占全球前40大国家出口值的43%, 中国排名第九, 2009年, 中国已越居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年均增长率为20%。

3 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频繁的贸易摩擦问题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必然产物, 是在世界贸易摩擦高发的背景下发生的。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 源自我国自身政策、体制和贸易结构等方面的缺陷构成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频发的内在原因。深入研究并把握这些内部因素, 有助于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贸易摩擦, 或者减轻在贸易摩擦中可能受到的损失。

首先, 要高度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在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加强对外经贸合作过程中, 将妥善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问题作为我国对外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 要以平常心对待贸易摩擦。我们既要看到当今世界贸易摩擦的长期性、普遍性, 也要看到在今后较长时间里, 贸易摩擦将是一种常态, 世界各国都概莫能外。我们应顺其自然, 高度重视, 积极应对。再次, 我们要看到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综合应对贸易摩擦。中国作为一个成长性的市场, 对世界经济贸易的贡献日益扩大, 通过双向投资和贸易,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已经建立了广泛的利益共享机制,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不断增大。最后, 树立积极主动的应对观, 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缓解贸易摩擦。对内重在治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转变经济和外贸增长方式, 扩大内需, 规范经营秩序, 力争从源头上减少贸易摩擦;对外要千方百计寻找与贸易伙伴的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 注重沟通, 加强交涉, 积极解决贸易摩擦。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 力求探索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解决途径, 使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第5篇

一、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

自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 我国贸易收支一直保持顺差的局面 (见下图) , 但增长幅度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4-2004年, 在这11年间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 顺差额基本在300亿美元左右, 最高达434.7亿美元;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至今, 我国的贸易顺差额呈现急剧增长态势, 2005年的贸易顺差额由上年的320.9亿美元迅速飙升1020亿美元, 上涨了219%, 较1994年增长了18倍之多, 2006年的贸易顺差额较2004年增长了近6倍, 2007年的贸易顺差则高达2620亿美元。

(一) 加工贸易顺差对我国贸易顺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表1可以看到, 在1994-2005年间, 一般贸易差额有顺差也有逆差, 其他贸易差额则均为逆差, 但惟有加工贸易一直保持顺差, 且顺差的增长幅度与我国贸易顺差的增长幅度基本一致。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5103.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8.4%;进口总额为3215.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4.8%;顺差为1596.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6.2%。

(二)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贸易顺差的贡献不断增强

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规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见表2) , 其贸易额由2000年的2367.1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8316.38亿美元, 占总贸易的比重由2000年的49.9%上升到2005年的58.48%, 增加8个百分点。其贸易顺差额占总贸易顺差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8.99%上升到2005年的55.61%。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成为出口贸易的第一主导力量, 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2%, 而且外商独资方式更为普遍。

(三) 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和欧盟等国家或地区, 而且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2007年一季度, 对美国贸易收支顺差346.8亿美元, 占顺差总额74.7%, 同比增加60.8亿美元, 增长21.3%;对欧盟顺差276.9亿美元,

注:本文是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KJ2008B139) 和安徽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2007年度科研项目 (2007acjr002) 的研究成果。

占顺差总额59.6%, 同比增加95.4亿美元, 增长52.6%;对香港顺差362.2亿美元, 占顺差总额78%, 同比增加79.8亿美元, 增长28.3%。

二、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成因

我国贸易收支顺差是由来已久的问题, 其长期存在必然有其根本的原因, 如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 产品附加值较低等, 但近年来贸易顺差的激增也存在新的因素, 如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等。

(一) 人民币升值预期

一般认为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导致了人民币的进一

步升值, 但另一方面, 人们开始怀疑快速增加的贸易顺差中存在“热钱”的变相套利行为, 而汇率的升值预期是巨额贸易顺差后面的驱动力量。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商务部研究院, 以及多家投资银行的研究人员, 对外贸顺差数字问题都有过专门研究。他们的研究方法尽管不一, 各自给出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 但结论几乎一样, 即中国实际的贸易顺差没有公布的这么大。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指出, 一些外商出口企业出口额居然超过营业额100%, 更高的达到150%, 这说明存在贸易作假以导致资本内流。渣打银行分析师王志浩通过对中国官方统计的出口值和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本地海关统计的进口值之间的对比, 认为2005年“贸易中隐藏的非贸易资金流入”占贸易顺差总额的65%。

贸易收支对预期汇率变动反应敏感主要源于我国特定的背景:对人民币汇率的单边一致的升值预期, 以及人民币的不完全自由兑换。2003年国际上主要国家纷纷指责人民币的汇率制度, 要求摆脱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单独浮动, 国内外普遍形成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为汇率的浮动提供了空间, 人民币平均升值达2%, 并且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直在加强。而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是人民币仅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而资本和金融

项目下仍受到严格管制。那么, 当预期本币升值时, 促使大量资金以隐蔽和曲折的方式绕开资本管制通过经常项目 (主要是贸易渠道) 流入以套取汇差, 致使贸易顺差激增, 使其成为国际上制造贸易摩擦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最终会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致使通过贸易渠道流入的资金更多, 使贸易顺差额更大, 以至形成恶性循环。

(二) 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 我国连续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额从2001年的468.78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694.7亿美元, 增长48.19%。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招商引资政策, 每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0亿美元左右, 并且大约60%的投资额集中到加工制造业, 在国内设立加工企业的跨国公司上下延伸产业链, 通过来料和进料加工等方式迅速建立产能, 向国际市场供应低价

位的轻纺和机电产品。而出口加工贸易已经转入“小进大出”, 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使顺差的数字加大。但我国出口加工产品的层次过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 尽管出口额大, 盈利空间却极为有限。

(三) 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我国为鼓励出口、增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特别是出口退税政策, 鼓励以出口为导向, 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8年以后,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 内需亦不旺的形势, 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 对出口的增加起到重要作用。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了出口, 对逐步攀升的贸易顺差起了扩大作用。

(四) 进口增速的下降

近年来进口增速的下降也是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之一。2001-2004年间, 进出口几乎是保持同步的增长幅度, 所以贸易顺差保持在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但在2004年以后, 进口增速的下降导致了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 出口增速在2005-2006年间只比2001-2004年间减少了3%, 而进口增速却下降了13%。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限制对我国的高科技产品和必需品的出口,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进口增速的提高。

三、解决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措施

(一) 逐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如果放开对资本流动的管制, 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那么, 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 目前通过贸易渠道非法流入的资本会选择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合法流入以套取汇差, 从而释放贸易项目的压力, 减少贸易顺差。

但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必须循序渐进的推进。首先需要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使人民币汇率能够真实体现市场供求。其次, 逐步放宽境内居民和企业购汇限制, 通过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 不断放宽对QFII和QDII的投资主体资格和投资额度的限制。

(二) 发展国内企业, 逐步取消出口鼓励措施

为解决持续攀升的贸易收支顺差, 一方面, 政府需要尽快改变“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 加快国内市场开放进程, 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 逐步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改变外资企业在我国外贸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另一方面, 要逐步取消出口税收优惠, 中资企业的出口, 应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原则, 逐步取消各种税收优惠和银行贷款优惠。

为了缓解过高的贸易顺差压力, 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4年将钢材产品退税由原来的15%统一下调到13%;2005年将板材、线棒材出口退税由13%下调到11%;取消了生铁、钢坯等钢材半成品的出口退税;2006年将板材和线棒材出口退税率由11%下调为8%, 对铁合金、生铁、钢坯等钢铁产品加征10%出口关税;从2007年7月1日起调整了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37%, 其中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部分初级产品的出口出现了持续下降。

(三) 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贸易顺差, 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调整外贸出口结构,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提高出口竞争力, 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效益, 出口商品以数量增加为主转变为以品质提高为主, 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

进而促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四) 扩大国内紧缺资源性产品和先进技术的进口

为了缓解发达国家对我国贸易顺差施加的压力, 我国应该积极鼓励国内企业进一步扩大国内紧缺资源性产品和对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影响的高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 并给予税收优惠, 以促进国内产业改造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美国、欧盟是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 我国对其高级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先进装备、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原子能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因此, 我国政府要力促美欧放弃对我国出口的歧视性政策, 一方面, 我国要与美欧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 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性伙伴关系;另一方面, 要多作美欧高技术企业的工作, 通过这些企业向其政府施加压力, 放宽对我国高技术出口的限制。

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第6篇

一、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因素分析

(一) 外贸规模的逐渐加大

我们国家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国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刺激出口, 到现在为止也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出口规模。现在国际上的很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来遏制我国的出口, 特别是美国最为明显, 这种做法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越来越不平衡, 贸易摩擦越来越大。

(二) 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

当一个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依靠另一个国家的市场时, 那个国家就会凭借着这种优势主动挑起事端。我国家目前的海外市场主要就是美国市场, 而且出口的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因此价格非常低廉, 很容易让美国政府认为我国在进行倾销, 误认为这是争夺市场的一种手段, 进而引起中美之间的经济摩擦, 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张, 贸易摩擦越来越大。

(三) 美国对自有产业的保护政策

我国是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而美国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因此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有着很大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因为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都是物美价廉的, 因此很受美国消费者的喜爱;但是美国出口的中国的产品大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品, 价格较高, 很难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心。所以在外人看来, 美国的产品在我国基本上无利可图, 这种错误的直观看法使得美国开始实行了自有产品保护政策, 不仅是保护那些朝阳产业, 更重要的是保护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夕阳产业, 特别是纺织业。纺织业在美国的生产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的生产成本, 因此这类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大幅度减少, 而中国的纺织产品大量的出口到美国的市场, 使得中美纺织品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这也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之一。[1]

(四) 市场扩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靠这个国家占据市场分额的多少来决定的,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市场更是成了每一个国家都争夺的焦点, 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开发。我国由于人口较多, 市场开发潜力较大, 因此很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市场的开发上, 我国与美国原本就有着贸易往来的关系, 因此就市场问题与美国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矛盾就是造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二、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加大的政治因素分析

(一) 公平贸易代替了自由贸易

美国最开始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 但是在二战之后, 美国在自由贸易下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于是美国开始进行贸易转换, 实行公平交易政策, 这种政策的实施大大增加了美国市场的开放程度, 提高了美国的竞争力, 直到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与美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美国经常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中国实行一些经济制裁, 使得中美贸易摩擦越来越明显。

(二) 利益集团和非利益集团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干预

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经常会参与一些贸易政策, 通过干预贸易政策来实现扩大或者是限制中美贸易关系的目的。另外还有很多非利益集团, 例如美国工会、宗教等, 也会干预到其中。美国政府一般不会出面制止, 除非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利益集团和非利益集团的干预都加大了中美贸易摩擦。[2]

(三) 政府对中美贸易的干预

政府应该是推动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的积极力量, 但是美国的各界政府都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来考虑的, 因此政府的干预特别是美国国会的干预, 这已经成了影响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的一大障碍。美国宪法规定, 国会享有管理外国贸易商务合同、制定和征收关税的权利,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美国政府为了更好的进行贸易保护会提高关税, 来减少其它国家向美国出口产品。这种任意提高关税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中美贸易摩擦。

三、减少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

(一) 重视国内需求, 发展内需

我国人口众多, 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 但是因为过多的重视海外市场的开发而忽略的本国国内的需求, 因此应该提高国内需求的重视, 扩大内需, 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的优势, 更好的满足国内需求以减少产品出口的压力, 扩大国内需求还能减少出口过程中贸易风险带来的损失。另外, 还应该扩大进口, 通过扩大美国产品的进口量和减少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 改善贸易环境, 减少两国的贸易争端, 缓解人民币不断升值带来的压力。

(二) 注重贸易升级, 优化出口结构

我国向美国出口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的产品, 这些产品是以加工为主, 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我国在这种加工贸易中取得的利润仅占出口贸易额的一小部分, 我国仅用着一小部分来背负美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因此必须要进行贸易升级, 优化贸易出口的结构,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可以从当前零部件组装逐渐转向零部件出售, 这样可以把零部件组装的工序转移到其它的国家进行, 不但能转变我国产品出口的结构, 还减少了零部件组装的成本, 进而减少了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3]

(三) 注意海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避免出口市场过度集中

我国目前的海外市场主要就是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 其中美国又居于首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很容易引起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所以要注重海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调整出口地区的结构, 保证出口市场的比列分配均匀。可以尝试着向欧洲市场、美洲市场和非洲市场进军, 提高这些地区的市场占有份额, 以达到分散贸易摩擦的目的。另外, 也可以到周围的一些国家建厂, 这样不仅能减少出口的成本, 还能避开贸易壁垒。例如纺织品产业我们可以到越南等国家建厂, 将生产出来的多余的产品再出口到一些其它的国家, 减少中美之间纺织品上的贸易摩擦。

(四) 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 加快自主品牌的研发

知识产权也是容易引起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可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通过这个体系来鼓励产业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国家要鼓励企业去外国申请专利, 这样不仅能获得国外市创新带来的利润, 还能降低产品在出口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带来的风险, 以应对其它国家同类产品带来的竞争。

(五) 对外贸秩序进行规范, 避免恶性竞争

国家应该完善有关产品之间进行竞争的有关条例, 并加强执法的力度, 对出口海外的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管, 并且要按照出口产品的质量来划分档次, 每一个档次都要有一个最低的价格标准和质量标准, 通过这种“最低价”的设定来避免同行业、同产品之间的恶性竞争, 减小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4]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 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贸易中不可避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单靠一方的努力就能解决的, 所以中美双方都应该用一个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 通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来减小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促进两国贸易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帅建林.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2) :11-13.

[2]朱玮玮.论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对策[J].北方经贸, 2010 (10) :22-23.

[3]李思淼.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12 (6) :12-13.

上一篇: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下一篇:加快人才测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