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电子技术

2024-09-08

学校教学电子技术(精选12篇)

学校教学电子技术 第1篇

针对职校学生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差的情况, 如不在教法上下工夫, 学生就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感觉, 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因此应结合学生喜欢动手、感性认识敏锐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谈几点想法。

一明确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

近几年, 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学改革, 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国家每年都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技能比赛。中职学校的本专业学生通过选拔比赛, 最后也能突围进入决赛, 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说, 比赛的方式、内容及要求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这种大赛非常受学生欢迎,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比赛是职业技能大赛中的一个大项, 而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比赛接触的知识大部分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因此本课程对于这个项目的比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应加以重视, 在确定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第一, 熟悉掌握元件识别、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 元件除了包括半导体晶体管外, 还有电阻、电容、电感以及各种传感器等元件。

第二, 掌握电路安装调试的实际操作技能, 有良好的电路焊接技术和安装工艺知识, 能使用仪器、仪表调试电路。

第三, 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熟悉各基本电路的形式、作用、应用及简单估算等。

第四, 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本课程既是一门基础学科, 又能为技能比赛做训练课程, 提高学生的比赛成绩, 增加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荣誉感, 做到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相结合。

二合理选择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中, 常听学生说反馈的概念, 抽象难理解, 不会分析反馈电路, 学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笔者就在此以之为例, 对其举例说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多地掌握所学知识, 以后应用到工作中去。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 理论性较强, 内容抽象, 单调枯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减少数理论证, 以掌握概念, 突出应用技能的教学重点。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 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结合起来。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记。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灌输上, 学生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也渐渐地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 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提问学生问题, 让他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效果

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学生获取信息的多渠道, 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牢固掌握知识, 从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下面列举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方法, 以供名位同仁参考。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教师用语言不容易描述, 某些规律学生又难以捕捉, 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的整合能将事物形象、直观、动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而对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抽象内容, 能予以形象、具体化展示, 化解思维上的障碍,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调动学生参与, 利用生动、形象、具体的文字、声音等, 向学生传递信息。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青睐,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使学生能顺利学好电子技术基础, 是教与学的一个互动过程, 专业教师可以广集信息, 从多方面来加以教育, 如采用目前推行的项目教学法等。面对中职学生, 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辅助课件、创设环境、实训练习等多方面结合,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形成乐学气氛, 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教学本身永无止境, 以上只是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中职学校教学工作所做的一些思考, 教师每年面对的教学对象都有所差异,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还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在教学中注意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龙兴.电子技术基础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张龙兴.电子技术基础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第2篇

新的一学期,我校信息技术工作将以信息计划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着力点,高扬现代化教育旗帜,务实创新,开拓进取。

重点工作:

1、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会议宣传、活动开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意义进一步向广大教师介绍,使广大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学所带来的巨大革命以及魅力,使广大教师自觉地加入到信息教学的行列中,自动地将课堂搬进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对教师进行学校机房、多媒体教室的有关设备仪器的使用作进一步的介绍。

2、积极开展活动,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教研及学科整合工作,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学资源积累工作。我们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制作课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将组织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比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

认真上好计算机课。本学期,我们依然十分注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确保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

在完成课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初一年级要重点加强汉字录入基本功的训练;初二年级要重点加强信息技术操作基本技能训练。

3、积极加强信息技术工作的管理。

确保教师上课能正常使用,能及时做好机房机器运行情况的调查、了解工作,一有问题立即解决。

积极做好检查督促工作。我们要求广大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以新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新课标整合起来,与教学思想整合起来,与教学手段整合起来,不再把信息技术当成一种单纯的学习对象,而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载体。

严格上网管理。严禁教师上网打游戏、打牌或者上不健康的网站,一经发现,学校将进行严肃处理。学生进机房,并严格在教师指导下操作,不得违规,更不得上网打游戏。课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关好计算机,排齐凳子。

浅谈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 第3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中职学校;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行的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内容大部分借鉴于大学的同类课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过于抽象,内容复杂庞大,涉及程度过深,过分强调了课本中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中职学校教授电子技术基础的目的以及实际情况。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应当以实际应用为主,在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结合实际需求,及时根据社会知识更新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说,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先让学生自己选择静态工作点和电路参数,再由教师指导他们直观、全面地了解放大器如何工作,但因为图解分析法比较麻烦,而且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不广泛,教学时可考虑将图解分析法省略。还有不常用的数字电路中各种触发器电路的内部结构等内容,也可以忽略,在实践生产之中,集成电路已经替代各类触发器,教师只需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类触发器的功能、触发条件,集成电路的外引脚如何使用和接法就行了。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填鸭式教育一直延续至今。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采取此方法教学的不在少数,由教师不停地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校应当积极研究,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预习并提问的方式,对于学生不懂的問题相互讨论。涉及实际中电子元器件时,教师可拿出实物由学生观察、讨论,并依据实物进行课程讲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在讲解了整流滤波电路的课程后,带领学生给小家电做一个直流电源,让他们进一步熟悉电路,掌握电子制作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卡拉

OK,如果音箱与话筒的位置不当,会听到刺耳的啸叫声,这一现象涉及的理论是自激振荡如果不满足相位平衡或振幅平衡两者中任一条件,那么自激振荡就可以消除。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只有通过教学的改革,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李贤文.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

学校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第4篇

问题一;课件制作粗糙, 人机交互有限, 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计算机的显着特点是人机交互。然而, 虽然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但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足, 是由于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的重要原因。因此, 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是为有限的。, 比如有些课件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有些则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 导致学生上课时, 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 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久而久之.难免会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 如同传统的教师专制化一样, 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策: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 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 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交互性强的课件, 使它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另外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 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 相互促进,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 在恰当的时候, 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而不能滥用, 绝不能喧宾夺主。

问题二、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虽然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 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但我们明显发现网上的资源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 表现在可供学生直接学习利用的同站明显偏少。网站内容设计不能和课程建立有机联系, 跟不上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分网站内链接有不健康的内容, 学生容易访问不良信息, 影响了学生利用的效果及兴趣.学校校园网站的资实验公开课, 如Aother Ware、Flash应用于物理、化学, 用Word应用于语文作文教学, ……。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在学校要创设浓厚的教学研究气氛, 开展实验课互相学习、借鉴把计算机技术恰当完美地融入到课程的实验活动中。

问题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 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计算机意识、水平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有些教师思想僵化, 不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 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一些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交流, 教师不会有效地控制其他学生使用的电脑, 学生任意自由浏览网页;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 电子邮件不会发等等。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 张弛度把握不好, 影响教学效果。对策: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 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 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所以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 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

华晋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计划1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具体措施:

(一)、教材与课时安排:

统一使用山西经济出版社教材,七年级为初中版第一册,八年级为初中版第二册。

七、八年级均为每周一课时。

(二)、学生基本情况:

七、八年级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有一定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强,使得学生对上信息技术课程比较热情,能在快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学生的遗忘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里有电脑,上机条件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还有大多数学生只能在上课时间练习,只有15台计算机能正常使用,两人或三人一台机,课后就没有巩固的机会,这些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性大,操作易生疏。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教材:

第一章:畅游信息海洋

以学习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为主线,使学生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初步认识信息的价值与安全,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第二章:探究计算机奥秘

本章是信息技术的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利用资源管理器对计算机中的文件进行管理,以及计算机病毒防治与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通过组装计算机活动,使学生对计算机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会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整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第三章: 融入因特网世界

通过小明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民俗风情的相关资料,并和他人进行交流这一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初步了解上网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以及因特网中几种常见的信息服务;学会网上浏览、网上搜索、文件保存和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操作方法;学会运用因特网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方法。

第四章 制作精美电子报

以制作《科技前沿》电子报为活动贯穿整个章节。通过活动,使学生能较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文字处理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知识的深化、技能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体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五章 巧用电子表格

通过本章学生使学生了解Excel窗口的组成及应用。通过探索与实践学习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观察和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

八年级教材:

第一章 制作神奇动画

以制作“神州看神舟”Flash动画为主线,以Flash MX为动画制作工具,学习动画的制作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和类型,动画文件的类型;学会使用Flash软件制作逐帧动画、沿直线运动动画、沿路径运动动画、形变动画、淡入淡出动画、遮罩动画、交互动画;学会插入声音、合成与发布动画的方法。通过制作“火箭发射”模拟动画体验动画制作的全过程。

第二章:设计多彩网页

是利用网页制作软件制作网页,以及如何通过网络向外部发布自己的网站。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创建网站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能够具体实施。

四、教学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体目标。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经验,以活动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按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教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的线索呈现学习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办法贯穿教学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

五、采取的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环节的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认真备课、上课、演示、辅导、操作练习。

2、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3、成立课外兴趣学习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打字比赛、操作比赛、ppt制作比赛,使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4、开拓、激励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做老师的帮手。

5、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得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得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

六.培训及教研:

自觉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对学情的研究,积极参与县上在绛县教育信息网上开设“信息技术学科工作室”。

绛县华晋学校2011—2012学年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与课时安排:

1.统一使用山西经济出版社教材。三年级为小学版第一册,四年级为小学版第二册,五年级为小学版第三册。

2.课时安排:三、四、五、六年级均为每周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小学三、四、五使用的是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精选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图鼓励、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主动理解、建构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任务:

三年级——第一学期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及信息技术,能够关注身边的信息,能注意到信息的用途;知道采集信息的多种渠道;知道什么是信息处理及其重要性;有信息保护的自我意识。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组成,知道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简单认识计算机的结构,认识计算机的各种设备的名称和作用。学会开机关机、重新启动计算机。学习鼠标的使用和用画图工具画图。学习用画图工具画图,了解用计算机画图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键盘,掌握键盘操作的正确姿势和击键方法,学会26个英文字母和英文标点的键位,回车、退格键、空格键等常用功能键的用法。继续进行键盘指法训练,学习输入上档字符,进行英文全篇的综合练习(区分大小写、格式)。

第二学期使学生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桌面、菜单、窗口、对话框,学习怎么用鼠标、键盘操作电脑。学习Windows常识,桌面、窗口和对话框的简单使用,学习用微软拼音汉字输入法输入汉字,中文标点符号。学习用画图工具画图,了解用计算机画图的一些较复杂的应用。

四年级——第一学期使学生学会使用Windows“画图”程序中的各种画图工具,并能画出简单的图形;文件的管理。

第二学期使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Word文字处理软件,了解Word的操作方法,学会文字、图片的编辑、修饰、排版。

五年级——第一学期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并能正确应用因特网,成为学生学习娱乐的好帮手;学习互联网常识,计算机网络的实现方式和简单的通信原理,学习使用网络浏览器,通过网络学习、下载文件和资料。

第二学期学生能自己独立制作简单的ppt作品。学习计算机网络间消息传送,学习使用计算机开网络会议。

六年级:学习用邮件客户端方式收发电子邮件。学习使用web方式的电子邮件。学会通过论坛进行学习和交流。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主要采取教师指导方式、学生自主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学习。

2、搞好课堂教学,把课程整合,学生便于记忆。

3、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

4、教学要切合小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兴趣、知识、认知结构等特点,语言要通俗易懂,培养学生学电脑、用电脑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敢用、想用、会用、善用电脑。

4、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完成操作任务的不同方法,触类旁通相关软件的使用。

5、适时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互帮互助,互相谦让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公物,文明上网的习惯。

6、加强机房(网络教室)管理,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五.培训及教研:

谈职业学校电子技术的现代化教学 第6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现代化教学;电子技术实践

电子技术是理论性较强、侧重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概念多、元器件种类多、电路类型式样多,目前元器件及电路处于由原通用型向专业型发展的阶段,并且更新换代较快。这就造成了与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脱节较大、理解教材感到十分吃力、对本门课程提不起学习兴趣的现象和问题。传统的粉笔加书本的填鸭式教学法已经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实践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因此,适时的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是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必须时时考虑的问题,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特点出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侧重学生实践和就业能力出发,力求找到新的教学模式。

一、首先电子专业教师应与时俱进

教师是导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从现实的技术员工要求出发,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和深造,并努力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以便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发展潜力。

(一)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虽然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只擅长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更是眼高手低,特别是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要求知之甚少,上不了台面。教育过程是个技术的过程,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了解职业学校的特点、明确企业的岗位要求,方能找对教学途径。电子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理论与实践技术,才能更好地组织专业课的教学,只有了解校企之间的具体要求和了解学生的从业愿望,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教育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积极的进行社会实践

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才是治学之道。电子行业发展迅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不断的出现、新型仪器设备不断的更新发展。电子技术也不断向深层次、高技术含量领域发展。电子专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合格技术员工的培养者。因此只有本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理念,积极投身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多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点。一方面要经常阅读专业杂志,了解一些最新技术动态;另一方面,要寻找机会主动参加、接受一些相关的业务培训,努力学习新知识、积极掌握新技术,最好能组织学生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亲身体会、实习,以达到毕业即有业的职业学校育人目标。

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随着电脑在校园的普及,课件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可以充分利用电脑软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实用的课件,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的课件应主要承担下述任务:

(1)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把主要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展示给学生,即不死板又生动有趣。(2)展示不便于用其他方式表达的内容,如整流电路的过程,放大电路的电路分析等。(3)用于信息量资料的展示,解决板书不便于解决的问题,如电子电路的原理分析。(4)用于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于某些电路的参数,先可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计算该参数值,然后再可利用仪器仪表通过试验验证其结果,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乐于分析、乐于思考。

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电路、新器件不断涌现,MultiSIM是一种优秀的计算机仿真设计软件,被誉为“计算机里的电子实验室”。MultiSIM采用仿真方法在计算机上虚拟出一个测试仪器先进、元器件品种齐全的电子工作平台。例如单管放大电路的放大原理,就可以利用该软件做一个放大电路,让同学们能够真正看到信号的放大过程。MultiSIM具有界面形象直观、操作简单方便、采用图形方式创建电路的突出优点,对元器件既提供了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又可以对它设置不同的故障。而Protel是一种仿真性的电子电路分析软件,该软件采用设计管理模式,可以进行联网设计、具有很强的数据交换能力和开放性及3D模拟功能。学生一旦掌握了MultiSIM和Protel的基本操作,便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自学,对有关的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做开放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种“以虚代实”、“以软代硬”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一,它在大幅提高实验效率的同时,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

在电子学科的专业课程中,有些知识很抽象,没有接触过的人很难想象、很难理解。任课教师就应该把所讲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能看到,能感受到的事物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在讲解PN结形成的章节中,有个名词叫动态平衡,当多数载流子的扩散运动和少数载流子的漂移运动达到动态平衡时,空间电荷区就形成了,学生们很难理解动态平衡这个术语,我们就可以举例说动态平衡如同两队在进行拔河比赛。当两队使得劲一样大时,绳子两端都受力,但绳子不会偏向任何一方,这时我们就说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

再如数字电子中给学生们介绍的与关系,或关系,学生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怎么能加深对这些新知识的理解呢?我们可以举例比如说我们可以举例比如说两个学生共同出钱买了一本书,如果别人要借必须征得两个人的同意,其中一个不同意都不能借,这是与的关系,条件都满足才有结果,如果是其中一个人同意就能借,这就是或的关系,其中之一满足就有结果。

用日常生活的实例去类比电子技术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术语,就使学生们很快理解了课程内容,并能牢固掌握。

四、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先做后讲,先感性后理性

先理论教学,后实践验证的传统教学方法是违背认识论的。理论教学在先,教师往往先要想方设法地努力将抽象的电子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在学生毫无感性认识之前讲清楚,然后学生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而从理论教学到实践验证又要有一个艰难的认识过程,颇费周折。正确的认识过程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承的,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只在黑板上讲解,而不动手,根本不能达到效果,例如在讲单管放大电路时,老师先让学生在实验室自己动手连接一个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然后用万用表分别测出不同输入情况下的输出电压,并记录下来,同时用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波形,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输出,输入电压的比值,以及波形的情况,这样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老师再结合理论分析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便很容易理解放大原理,并掌握知识点,再如讲解PN结的单向导电性时老师可以利用两节电池,一个小电灯泡和一个二极管给学生演示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让学生们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而且学习理论有目的,学生学习起来就很轻松,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给他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很多差生学理论困难,但动手能力很强,教师利用这个特点,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慢慢克服学习的恐惧心里,这样慢慢的他们就会喜欢上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信息技术教学在农村学校的发展 第7篇

一、存在问题

1. 电脑室计算机年代久远、配置较低, 故障频出

原本2 0 0 4年置办的计算机应对教材涉及的Windows98平台绰绰有余, 但计算机技术更新是飞速的, 为适应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2007年实施改版, 学习平台更新为Windows XP, 使得计算机难以支撑, 再加上当今网络病毒泛滥, 必须安装杀毒软件, 这对电脑室的计算机更是雪上加霜。而且, 由于当时电脑室排线并不十分合理, 前后排的位置空间狭小, 常因学生的进出造成线路松动, 导致当前电脑室有10%的计算机出现电源线松动的情况。这对于一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学生, 无疑产生了消极影响, 上课前5分钟, 教师基本上都以解决学生开机的故障为主。

2. 教室配备的计算机无法连接网络、防护软件无法更新

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但不能与互联网相连, 影响颇多。其一, 当各位教师根据课程需要, 通过U盘将搜集来的课件或是自制课件拷贝到教室的计算机时, 增加了教室计算机病毒感染的风险。众所周知, 移动设备是最容易传播计算机病毒的工具, 一旦教室的计算机感染病毒, 当初装机时自带的杀毒软件早已因长期未能更新失去其应有作用, 导致计算机故障频频, 甚至无法运行, 而修复系统又需花更大的代价。其二, 互联网上存在着许多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源, 均以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形式生动表现。当教师想与学生共享这些资源时, 由于网络不能连接, 无疑加深了共享的难度, 既可能失去信息的即时性, 也可能因为官网的资源保护, 造成无法拷贝, 失去共享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强大的功能。

3. 学科教师计算机水平有待提高, 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虽然学校在各个办公室配备计算机, 也具备上网的条件, 但大多数教师仍缺乏基础的计算机知识结构, 只具备浏览网页, 搜索教学资料的能力, 对于如何在网络上下载合适的多媒体课件, 如何根据教学需要自制课件, 如何维护计算机等能力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因此, 大部分教师只能使用教材自带的光盘或是其他教师的课件进行教学, 无法体现教学的针对性,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反而使多媒体教学成为其所累。

二、应对措施

1. 表示层虚拟化, 助学校设备升级

表示层虚拟化是虚拟化技术的一种, 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希望利用虚拟化技术降低I T运维成本, 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率。目前多数学校的计算机配置参差不齐, 特别是早年购置的老机器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一些大型程序的运行需求, 如果学校经费紧张, 又出于能源节约的考虑, 完全可以在学校部署一些终端服务器, 使老机器在执行大型程序时借助终端服务器运行, 据专家实验, 一台双路四核CPU、32G内存的终端服务器, 大约可以服务60名用户。我们学校电脑室45台老机器, 再加上办公室的几台, 一台终端服务器就解决问题了, 的确值得一试。

2. 采取小组合作, 发挥“小教师”功能, 全员参与

每个班都有一部分学生接触过计算机, 掌握知识迅速, 像我们学校, 差不多有1/4的学生是这类情况。这些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小教师”的角色, 帮助其他学生。因此, 把教室的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保证每个小组都有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让各个小组在学习时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帮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让大家都有事可做, 秩序井然。

3. 定期分批培训, 提升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 怎样在课堂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尤为重要。提升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除了学校在平时多鼓励教师上教研课时尽量自制课件, 以促进教师学习外, 更重要的是要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定期分批对学科教师进行培训, 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育技术能力。

三、结束语

以上所述虽是针对我校情况, 却也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学校教育不可避免的事情, 怎样合理分配资源,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是我们大家需要长期探索、研究的。让我们期待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为教育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摘要:计算机技术与应用飞速发展、更新迅速, 信息技术教学要跟上这个节拍, 发挥其优势, 必须不断审视自我, 及时更新。针对农村学校对待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以及自身必然存在的局限性, 怎样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键词: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局限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电子实训教学初探 第8篇

一、中职电子实训任务与特点

中职学校电气类学生进行电子技能训练, 其目的在于了解电子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掌握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电子技术理论、原理的系统知识要学, 但更应侧重这些知识的实用性。事实上,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社会各行业对电子技术应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企业对中级技能电子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使之更好地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 运用已有电子技术知识去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设计新方案, 开发新产品。

二、如何做好中职电子实训教学工作

1、重视编制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教学大纲是实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是科学的规范性实训教学的必要保证, 实训教学工作应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进行。随着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 新器件新工艺不断推出, 这就要求电子实训教学的内容应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 对教学大纲也要不断适当修改, 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性、工程性原则, 既要照顾到普及的需要, 又要兼顾其先进性, 应反映出电子技术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

2、选用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 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每一门课程的教材在选取时, 既要保证基本的知识要点, 又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培育, 同时还要突出专业特点。例如对有的专业的学生, 要求他们达到技能鉴定中级水平, 就应选择与技能鉴定考试相关的教材。另外, 即使是同一门课, 由于教学对象不同, 也不一定选用相同的教材。由于专业不同, 侧重面不同, 选择的教材就应有所区别。现在, 电子技术发展速度很快, 因此, 既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 又要不断追踪和吸收新成果。

三、不断优化中职电子实训教学环节

《电子技术》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要建构不同于普通中等专科学校的教学模式, 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技能训练, 切实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操作, 逐步提中电子技术应用水平。

1、基础操作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前提和基础, 是技能训练的初级阶段。

(1) 培养学生检测元器件技能

一个电子装置是由许多电子元器件组成的, 如果其中有一个元器件不符合技术要求, 安装的电路就不能正常工作, 所以要在电路装置安装前检测电子元器件, 通过检测来判断元器件的性能和质量。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元器件及常用参数, 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 对于不同的元器件, 能灵活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能把元器件性能和测量工具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 用万用表来确定晶体管的类型和管脚名称以及管子性能。

(2) 培养学生的电子线路读图能力

电子线路的读图即正确地认识电子设备的原理图, 是技能操作的基础。只有正确的识图, 才能掌握电路的结构, 清楚电路的功能。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学生在电子技能培训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读图能力是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 把理论知识融合在能力培养中, 以能力培养为主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读图, 掌握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对于电路中各检测点波形的大致形状及各元器件的作用就清楚了, 在电路调试或故障处理过程中就能有地放矢地进行,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培养学生安装与调试电路的能力

电路安装是把理论实物化的过程, 要求元器件布局均匀, 走线合理, 信号流向顺畅, 避免产生强干扰信号。电路安装应树立全局观念, 注意电路板的分块与布置, 注意安装, 调试和维修的方便, 尽可能注意整体布局的美观。电路调试是电子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电路调试操作的练习, 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测量仪器仪表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在调试中能熟练地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判断电路工作状态能力;培养学生排除故障的能力, 对不能正常工作的电路, 能查找出故障点并能尽快排除。

2、专业技能实训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中职专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中职电气类专业技能模块应包括课程实训与设计, 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专业分支与方向不同, 各技能模块的内容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1) 课程实训与设计

根据本校的具体条件, 按教学要求配合理论教学开展与课程知识相关的实验, 实训和设计。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减少演示性, 验证性实验, 强化操作性, 生产性实践, 增加工艺性, 设计性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综合技能实训与设计

中职电气类专业较多, 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不同, 综合技能训练的目的也不一样。但总的原则是:突出专业, 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面向生产, 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总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中职学校的重要任务, 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 接受教育,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 能够成为从事第一线工作的中级技术人才, 达到一技多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遇到问题时, 知道如何解决, 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学习研究精神, 很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杭国英:《突出实用性改革中职计算机教学》, 《中国大学教学》, 2005, 11, 2。

[2]尹耕钦:《中职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职教论坛》, 2005, 10。

学校教学电子技术 第9篇

职业中专学校的生源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 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 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掌握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就业及发展, 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的程度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着眼于社会的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以便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法具有可行性。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 分类施教

采用灵活多样并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探索多种途径, 是目前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也适合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的特点。还要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 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要考虑到支持个别化学生学习的优势, 准备足够个别化学习的资源和环境,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1]。

中专学校的学生来自偏远农村的比较多, 与城市学生相比计算机基础相差很大, 有些农村的学生没有使用过电脑, 而城市的孩子则已经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了, 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 在教学中分门别类地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 对学习基础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 从基本常识教起, 如基础训练、简单维护、windows的使用、打字练习、版面设计、表格制作、网页浏览等, 使这部分学生逐步得到提高。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采取巩固基础、增加容量、逐步攀难的方法, 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求知欲望, 从教会学生使用下载工具、使用多媒体制作工具、使用网页制作工具开始, 渐进到动漫制作、课件制作等, 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使这部分学生更有信心学好信息技术课程。

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互动性的特点加强教学的互动功能, 使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计算机可为学生提供很多虚拟空间, 教会学生在虚拟空间进行科学的互动, 如, 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建立电子账本;修理专业的学生可在虚拟空间进行维修。计算机和网络能给教学提供有效的载体, 不仅是人与机器的互动, 也能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还能为教学创设人际交往和人机互动的良性互补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提升知识、技能的同时, 有充分的社会交往机会, 适应其社会发展需求, 满足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要求。

具体做法是每节课前呈现给学生两种到三种任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任选其一, 学生很乐于接受这种人性化的方式, 从而也更加热爱信息技术课程。从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面适当改变教学方法, 调节时间安排。学生大都比较易于接受感性的内容, 而语言编程是逻辑性较强的科目, 如果让学生长时间处于接受信息的状态, 学生很容易产生烦躁、抵触的情绪。因此适当调节学习节奏, 减少课堂中的知识量, 能提高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VB程序设计教材一般先介绍基本知识, 如对象、属性、方法和事件等一系列较抽象难懂的概念, 然后介绍VB集成开发化环境以及程序的建立和运行, 接着介绍VB语言基础、程序结构和编程方法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 单纯集中地讲授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 不仅很难完全理解这些概念, 也势必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以第三章“VB语言基础”为例, 多数是概念性的内容, 上课的感觉像在给学生灌输, 讲完一点接着又是另外一点, 这样一个接着一个, 学生们经常感觉很疲惫。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学习进度、分散知识点的方式来减少学习的疲惫感。第三章的内容可以多增加一些演示与任务, 在实例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获得知识、记忆知识。比如:在讲函数的时候, 从不同的函数中找出几个比较常用的函数, 简单说明一下其使用形式及产生结果的类型, 更多时间留给实例演示。其实对于函数的使用方法, 演示一遍比讲十遍还有效。此时可以把“立即窗口”介绍给学生, 在立即窗口中演示函数的用法, 显示得到的结果, 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函数, 这样就不会觉得记忆函数枯燥了。同时又提前熟悉了立即窗口的使用, 为第四章“4.6.2调试和排错”中立即窗口的讲解作了铺垫。

上机课可以很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大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 便于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就课堂情况来看, 对每个同学都进行个别辅导是不现实的, 但是在解答个别问题的过程中发现, 多数同学都存在相近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上机课适时地安排整体讲解阶段, 在引导全局学习方向的同时对有问题而没有提出来或没有被教师照顾到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由此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有较好的了解, 反馈到理论课堂能更好地调节和安排知识点, 这样“分类施教”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针对学生的就业需求施教

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会计、酒店收银、电脑维护、汽车维修、服装制作等, 对于计算机应用及操作方面的能力要求很高, 所以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出网络工具的使用、各种表格制作、使用工具计算等课程;对从事酒店收银专业的学生设计出网页制作、提速打字等教学内容;对于从事电脑维护专业的学生设计出对电脑功能的认识、组装、检测等教学内容;对于服装制作专业的学生设计出利用电脑绘制服装设计图的课程, 使学生们学以致用, 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针对学生的兴趣施教

在教学中常出现学生对计算机学科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认为计算机知识不如其他专业课重要, 不用学就能会, 也不如文化课重要, 对此没有浓厚的兴趣, 只求及格, 不求知识结构的提高。面对这种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计算机教学中利用本身的资源如声音、图象、图片、文本等各种技术手段, 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 优化课堂氛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 学习兴趣会得到很大提高。

(一) 为学生创设展示空间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样活动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效果很好。如: (1) 开展网页制作展示活动; (2) 开展打字速度比赛活动; (3) 开展制作表格评比活动; (4) 利用网络进行查找比赛; (5) 课件制作展评; (6) 开展三维动画评比等活动; (7) 进行网上服装设计比赛。还让学生建立QQ群、注册电子邮箱、开通博客、建立UC, 利用网络空间进行交流对话, 学生们准备参加活动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更加亲近信息技术课程了。

(二) 为学生创设网络空间

校园网络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着丰富内涵的、灵活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含量很高的资源库, 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通过校园网的建设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享受性学习、协作学习提供有利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从呆板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在资源库中建立专题网站、专业技术论坛、BBS讨论、网上作业、音乐欣赏、视频点播等参与性强的栏目, 所设栏目还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调动学生为网页制作献计献策, 学生们通过参与建立网页会提高学习兴趣, 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拓展认知领域。利用网络开展多种教学形式的互补, 对教学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计算机知识可以在学校的各个学科得以应用, 也可以辅助各个学科的教学, 在各学科应用计算机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 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 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

(一) 优化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制作的课件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模式。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现出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 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可以优化教学气氛, 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 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学环境, 学习兴趣会有很大提高;还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增大信息密度, 提高教学效率, 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 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有吸引力,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 容易突破难点,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可以帮助学生捕捉到关键的知识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 演示在实际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现象,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 提高学生感知新知识的速度。多媒体能表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一些生动的效果, 从各个角度展示三维立体图形, 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图画和图形, 可以动态地演示一些变化过程, 这样会使难点容易突破, 更有利于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实践证明, 面向学生实际、面向学生未来发展来设计信息技术课程, 才会事半功倍。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要从事所学的专业技术工作。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们的专业课, 目前, 计算机知识应用广泛, 学生们对这门课程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就业问题, 因此, 教师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兴华.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0, (9) .

谈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分层教学 第10篇

一、强化“初生牛犊”层学生的技能训练, 在操作中感受信息文化

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的占总数为5%的这个层次学生可称之“初生牛犊”。我们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把他们领进门, 所以把教学目标锁定在操作技能这个层次上, 通过对“玻璃鱼缸”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 以及“初生牛犊”层次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 从而完成向“个性塑造”层次的转化。

(一) “玻璃鱼缸”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目标” (喻称为玻璃鱼缸) 进行观察, 观察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以及问题解决的技巧, 然后再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 从而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 感受信息技术工具中所蕴涵的信息文化。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注重从技术这个角度, 以能力迁移的方式去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实践证明, 对“目标”进行有效的设计是运用好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 这个“目标”可以是教师的示范性操作、各个层面的学生的“经典操作”、教师开发的S W F动画教程, 当然也可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即时产生的“智慧”。

(二) “初生牛犊”层面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教材”的内容是“非零起点”的, 而这一层次的学生又必须从“零”开始。所以, 教师首先要为这一层次的学生开发一系列的“讲义”, 以知识和技术为主, 作为在课堂上使用的校本教材;其次, 教师或学生直接的示范操作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让他们在模仿中快速掌握操作技能;最后, 教师要选拔几个优秀的学生充当“助手”, 并充分发挥“助手”的作用, 让“助手们”在课堂上对这一层次学实施及时的辅导, 使学生在人际互动中掌握技术, 积极看待自己和他人在信息活动中的成败得失, 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 “初生牛犊”层次“个性塑造”层次化策略

只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丰富而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以及足够的训练时间, 学生就能进行自主探究, 在掌握“技术”的同时, 渐渐领悟其所蕴涵的“文化”。因此,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工作。第一, 在课堂上及时调整协作小组的组合, 加强学生之间的帮扶力度, 逐步缩小学生在操作技能上的差距;第二, 利用第二课堂对这个层次的学生进行补课, 加强他们的操作技能训练, 树立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第三, 利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训练时间, 让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对信息环境的接触, 逐渐提升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经过差不多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 100%的学生均能进入“个性塑造”这个层次学习, 从而完成第一层面的升华。

二、培养“个性塑造”层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实践中体验信息文化

这一层次生可以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 具备了接受更高层面的信息文化的能力, 可称之为“个性塑造”层。其中, 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就可以进入这个层次学习, 还有一些则是从“初生牛犊”层次而来的。因此, 我们已不能再将教学目标锁定于“技术”的训练, 而是通过更多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体验, 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价值, 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应用实践, 在实践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一套自己的操作习惯, 从而塑造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

(一)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践, 在实践中开展合作、发表观点和交流思想,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进行独立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问题解决”背后的思想和价值, 从而建立稳定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所以, 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这一层次生进行探究活动。

例如, 为了让学生掌握“W O R D中绘图栏中的工具”, 可要求学生使用绘图工具制作一本有图片封面的“书本”。老师不必把这个“任务”组装到工具的介绍上, 而是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 大部分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不同形状图形的画法、图形的调整、填充颜色的使用以及线条的设置等操作技能, 同时体验到信息技术工具中的人性化理念, 实现了技术技能与文化理念的融合。

(二) “个性塑造”层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是最适合于这个层面上的学生使用的。所以,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 掌握其中的技术和文化;其次, 筛选和整合网上一些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 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拓展,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思想的共性和规律, 能够将信息技术迁移到后继的学习中去;第三, 收集和积累这个层次生的经典作品, 让他们在这些“经典范例”中互相得到启示, 实现自我评价, 客观正确地分析自己和他人在信息活动过程中的成效, 有意识地进行信息环境下的身心保健, 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

(三) “个性塑造”层次向“文化内化”层次化策略

信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信息技术工具, 而这些工具在形式、任务指向和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具人性化、简单易学、变化迅速、功能强大等特点。因此, 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对这些工具本身进行探究, 关键在于指导学生使用工具进行创造, 塑造出自己的个性。对此, 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一, 在课堂上, 通过学生之间的切磋和老师的点拨, 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二, 通过简化主题探究活动和缩小探究的范围, 逐步提升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和使用工具进行创造的能力;第三, 为学生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拓展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四, 创立学科网站, 让学生通过担任网站的站长、管理员和版主等职务,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 90%以上的学生均能塑造出自己的个性, 把握了具有普通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 从而完成第二个层面的升华。

三、提升“文化内化”层学生的“内化”能力, 为他们打造终身学习平台

“个性塑造”层面的学生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 通过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和对信息环境的接触, 已经获得了对信息环境中社会、文化的一般性了解和认识。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上升到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和领悟这个层次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参与信息技术和文化实践, 通过总结和归纳不同信息文化工具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以及合理的探索, 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 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

(一) “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整合式运用

实践表明, 对于有一定文化“内化”能力的学生来说, 主题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主题探究活动能否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创造性的指导能力以及教学模式的整合能力, 这是从一次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得到的启示。大湾麦溪鲤是“高要农业第一品牌”, 它自古远近闻名。如果把一般的鲤鱼放到麦塘中, 半年后便成了麦溪鲤。在我的点拨和指导下, 6位同学分别扮演了历史学家、生物学家、摄影记者等角色, 从麦塘的历史到实地考察、采访麦溪鲤养殖专家黄桂友等进行了全面的探究。最后, 他们出色完成了一份以“大湾麦塘特色生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报告, 报告中提出了麦塘独特生态的可持续利用方案, 得到了黄桂友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整个探究活动中, “角色扮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也始终只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从“技术”中跳出来, 从而提升他们的“内化”能力。

(二) “文化内化”层面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这一层面的学生来说, “教材”中的“技术”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他们会通过互联网不断挖掘更先进的技术, 继续发展已塑造出的个性, 但因此也可能会违反网络道德规范和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例如, 我们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就曾经入侵了3个网站, 通过修改网站的首页, 以“龙剑士”的网名发布了一些辱骂同学的信息, 并在同学QQ群中大力宣传。因此,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引导他们从“技术”层面转化到“文化”层面上来, 使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要辩证地认识信息及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作用和影响, 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 提升学生信息文化“内化”能力的策略

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 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和环境。培养中职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 既是教学的需要, 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因此, 我们运用了一些实践性强的策略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化”能力。第一,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指导他们在社会和自然这个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体验探究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进而了解自己, 肯定自我的价值;第二, 组织学生举办专题辩论会和网络研讨会,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所形成的反差, 学会与人交流, 在人际互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3]

总之, 对于第一层次学生, 应该以领进门为基本思路和基本手段, 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中感受信息文化;对于第二层次学生, 应该强化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实践中体验文化;对于第三层次学生, 应该提升他们的“内化”能力, 引导他们从“技术”中跳出来, 做一个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摘要:中职类学生的整体信息文化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 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宜制订不同的目标, 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 开发与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 并促使其向更高的层面转化。

关键词:信息文化工具,层次教学,中职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教育研究.2001年10期

[2]刘向永.解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 (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2003.5P15-P18

学校教学电子技术 第11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电子技术 职业学校

一、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1、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真实存在的事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又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教学。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是学生通过对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直接的了解和观察与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安排工作的机会,通过小组或独立做项目的过程。在学习结果上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相互帮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以及生活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3、教学过程具有多方面的创造性

(1)对于教师来说,由于项目教学法是一套教学策略,比较灵活而又复杂,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教师灵活应变和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所遇到问题的过程。

(2)对于学生来说,项目教学法的工作任务都有一定难度,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做决定,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过程也是人人参与创造的过程。

(3)在学习结束时,一般都有明确而具体的作品,学习成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条件与关键环节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实施项目教学的课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过程 ,设计的关键环节有:(1)'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 “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及项目结果。(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4)确定项目。小组通过实际的软件情况,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日内容。 (5)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课堂教学的设计: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能离得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引用项目教学法的课堂也要体现项目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有机结合,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活跃课堂教学双边活动。

三、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中以吉安中等专业学校相关专业2班为实验班,运用项目教学法,实训项目贯穿整个教学;选取同等条件的1班为控制班,应用传统教学法。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以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访谈法为测量手段,通过学习成绩测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所完成的项目质量测量学习效果以及他们对电子专业课程学习的态度情况调查,并比较分析两种教学法的效果。

本文中,采用所有项目中的一个为例,“可编程电路的装配与调试” ,以2 班的课堂为研究地点,展开项目教学法。本项目是让学生从亲身的感受中说、做、学,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同学交流合作,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知识。通过自己的讨论交流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形成一定的知识解决模型,并最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能够与行业零距离接轨。重点:可编程电路制作及调试的工作流程。(用课件演示整个流程);难点: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突破重点、难点: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项目。②教师帮助个别学生提高水平。

项目实施

(1)示范项目:演示可编程电路装配的工艺及最终的结果和波形,提起学生的兴趣。(整个演示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可反复使学生观看。)

(2)实训项目:老师提供所需的元件及电路模板。

(3)学生分组实作

将学生分成八个组,每组六名同学,按学生学号编排,每个组模拟一家公司。角色扮演:

小组:电子产品制作公司 小组成员:制作人员

小组组长:项目经理 教师:客户

(4)客户交流:由教师扮演客户,每组在实施项目之前,派出各组的项目经理和客户交流,听取客户的意见,并适当提出自己的各种想法。

(5)各小组分组设计:首先由各组的项目经理向小组成员讲述客户需求,组员开始分子项目进行制作,一个子项目应当按期完成,然后项目经理在组内分阶段评选最佳的制作,交客户(教师)审阅,由客户(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再实施下一个子项目。

(6)交付作品:每组选出一个优秀的产品交客户(教师)竞标评选。

由上述实施方法来看,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和方法就是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在头脑中预先勾画出一个最终的结果:一种产品、一种服务或是一个能够完成一定功能的系统。学生必须确定 “产品”的需求对象和 “产品”的用途;设计出这种 “产品”,并且采用类似制订项日管理计划的方式,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完成这件 “产品”,学生还需要展示或 “推销”自己的“产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参考文献:

[1] 张雁平,吴雄彪,花有清. 高职院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11) .

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技能教学研究 第12篇

九十年代末以来, 我国电子工业总产值, 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超过了30%。如电视机、收录机、电话机、电子钟表、计算器、电冰箱、空调机已成为世界第一产量的产品;软、硬盘驱动器、显示器、计算机版、鼠标器等的生产, 也成为世界主要生产地之一;除此之外, 为上述产品配套生产的元器件数量也有近2000亿只之多。现在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 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 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于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 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2 毕业生就业现状

在就业前景一片光明的情况下, 电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是不是和我们想像的一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呢?通过对部分中职电子专业毕业生的访谈和调查, 我们了解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下:⑴中职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基本在90%以上, 专业对口率达到60%以上, 但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和满意度不高。⑵信息通讯类的科技公司、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矿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 这类毕业生主要需要从事装配、调试、维修及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 但很多中职电子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的装配工作, 需要熟练使用各种仪器、仪表进行调试和维修的工作很多学生束手无策。⑶一些参加过技能大赛训练的毕业生或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3 技能教学现状分析

3.1 学校、教师不够重视技能教学

现在中职学校的大部分专业教师仍然把传授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不重视实践训练, 以致于学生职业技能较差, 电子专业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科, 只懂理论知识不会实际操作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来说毫无用处

3.2 软、硬件技能教学条件薄弱

针对我国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技能教学方面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比较薄弱, 很多中职学校, 特别是中职电子技术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 并且这些设备的价格不菲, 很多学校没有充足的资金来购买这些设备, 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实践学习。硬件一旦跟不上, 教师必然也缺少技能训练的机会和设备, 使得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时只能是基本理论性的知识。

3.3 课程设置不合理, 缺乏适用性

中职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 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严重不协调, 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 有些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动态要求。

4 技能教学对策研究

4.1 改变观念, 重视中职电子专业理论中的应用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非常重视技能操作, 加大实训力度, 在抓好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 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 突出专业技能, 理论联系实际, 贴近社会实际需求。

4.2 加大软、硬件投入, 积极进行创新教育

专业技能教学在思想上重视的同时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实验实训设备, 带领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让设备的应用率得到提升。针对学校软件薄弱的实际, 可以采取创建“双师结构”模式, 这就必要为老师队伍创造好十分好的环境和条件, 为教师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 并创建相应的机制, 把提升实训本领贯穿于整个职业教学生涯中, 很多老师的基本理论水平很高, 可是在动手本领方面就相对比力弱, 这就必要学校积极为教师提供动手的机会, 让老师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训, 成为合格的“双师”老师。

4.3 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适应电子行业职业岗位的需求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职业生涯为背景,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 在“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装备”思想指导下, 以电子产品设计、生产、安装、调试、检测及维护能力培养为核心, 认真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针对中职教育的宗旨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社会岗位的需求, 适时的调整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增强实用性、实践性, 包含更多的现代技术和新技术应用。

4.4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

中职学校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也要和校外企业进行合作, 这样可以让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 两者发挥本身的优势, 深化合作办学的内涵, 在形式、内容、层面上继续扩展和深化, 办出有特色的开放式中职教育, 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 技能教学是中职电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必须对专业教学进行不断创新, 尤其要重视技能教学,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专业有更美好的就业前景, 从而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

摘要:飞速发展的科技需要我们中职教育者培养大批合格的电子专业人才适应市场需求。文章通过分析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技能教学的现状, 提出了电子专业技能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教育,技能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3]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动态特性分析下一篇:社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