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2024-06-29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精选11篇)

现代农业发展 第1篇

一、我国农民现状及其与“现代农民”的差距

科学全面地理解现代农业, 不难发现,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这种新型农民与传统农业中“传统农民”的根本区别在于, 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是否懂得现代农业技术、是否善于市场经营, 这种新型农民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现代农民。

客观地讲, 我国农民现状与“现代农民”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农民从整体上看, 文化素质还不高;二是农民掌握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还不强;三是农民普遍缺乏市场意识、不懂市场经营方法。

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 与城市相差3年, 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全国只有570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的1.16%,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 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与当今世界上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 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美国70%的农民 (即农场主) 拥有大学、研究生文凭, 没有大学以上文凭的农民也受过多年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从我国农民目前掌握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来看, 我国农民基本的科技素质还不高,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世界发达国家大都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农民科技素质培养。农业技术教育在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甚至专门设置有“农艺技术博士”学位。在丹麦任何没有受过农业基础教育和务农实践, 及没有获得“绿色证书”的人都没有资格当农民。丹麦农民通常需要五年的学习时间才可获得“绿色证书”。由于农民对新技术的吸收, 应用能力强, 丹麦通常一项新的技术推广到实际农业应用的周期不到一年,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收效显著。我国由于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尚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萎缩, 农村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多又属于“老少妇弱”, 电气化、机械化、信息化知识贫乏, 掌握农业新科技的能力较弱, 直接导致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难、新技术推广难、科研成果转化难。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 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相比, 我国农民的市场意识、市场经营方法还十分落后。农民缺乏市场意识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农产品的商品率普遍不高, 我国粮食的商品率不足65%, 1/3的农产品仍然属于自给自足经济。二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了, 大多数农民仍然盲目依赖于基层政府的生产指导, 干部叫种啥就种啥, 农产品卖不掉找干部, 有了土地经营权也不善于自主经营。三是不懂得市场经济规律。农业生产盲目跟风, 去年猪涨价全村一哄而上地喂猪, 今年种粮亏损许多农户就抛荒, 不懂得利用农产品价值规律去规避市场风险。同时, 农民的市场经营方法也很欠缺。农产品流通不发达, 农产品主要由商贩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 农民直接与商贩交易, 农民经营合作组织太少、太小、太弱, 经营方式简单, 处于谈判劣势。可以说, 目前中国农民基本上处于市场经济的边缘地位, 没有市场交易话语权。这对加快形成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经营发展十分不利。

二、现代农民的基本素质要求

改革开放使我国迅速崛起, 我国的综合国力正日益强大。然而,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 在现代化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并高度发达的同时, 传统农业依然庞大, 并拥有数以亿计的从业农民。在工业现代化中期, 我国的农民面临着向现代农民转型的重大任务。然而,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什么样的现代农民、如何做现代农民的问题, 确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从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解构的现状来看, 现代农民的内涵十分丰富, 既有明显的时代要求, 又有深刻的发展特征, 具体来说, 现代农民的基本素质包含四个重要方面。

第一, 有强大生存能力的农民。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我国的农民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土地问题。目前我国至少还有近8亿农民, 这个人口数是美国全国人口的2.5部, 是欧洲人口的近两倍, 是日本人口的六倍多, 是韩国人口的十余倍。所以,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国农民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 把农民迅速改变为城市居民。做农民, 无论是传统农民还是现代农民, 都离不开土地。脱离土地要么成为城市居民, 要么就只能算失地农民。因此, 现代农民也会依赖于极其稀少的土地资源来谋求自身的迅速发展。能够保护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善于经营土地, 以确保自身生存, 是现代农民最首要的能力素质要求。衡量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标志, 是看农民的食物结构及其营养价值水平。目前我国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离“吃得好”的营养标准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 (见表1) 。因此, 提高现代农民素质, 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农民新型适用技术推广与培训, 从而迅速提高农业劳动生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存能力。文明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能力素质建设。

第四, 有当家作主与民主治理能力的农民。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广大现代农民。建设农业现代化, 是农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伟大实践, 其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而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让农民群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提高农民当家作主与民主治理的能力, 才能够坚持在党的领导下, 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搞好村民自治, 推进村务公开,

第二, 受过良好社会教育的农民。晏阳初先生曾将中国农民的问题归为“愚、穷、弱、私”四端, 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他把这种教育称之为“平民教育”。现代农民的文化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知识水平, 更包含着道德修养、生计谋划、公民意识等丰富的内涵。现代农民“有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指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 不只是农民读了几年书的问题, 更重要的还在于农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易经》曾这样说过, “以文而化天下, 可谓道之至高境界”。从文化意义上讲, 有知识和教养, 讲文明和礼仪, 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 才是“新农民”的全面文化特征。

第三, 具有科学发展意识、掌握科学发展规律的农民。科学发展观所理解的发展, 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统一, 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农民要有宽阔的胸襟, 善于统揽各种利益的平衡, 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要特别重视与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农村文化事业与乡风开展普法教育, 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三、积极培育建设新农村的现代农民

我们所讲的“现代农民”, 实际上是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比照, 也与建设“新农村”的工作相适应的一个概念。在这种意义上讲, 现代农民就是指有强大生存能力、受过良好社会教育、具有科学发展意识、掌握科学发展规律、坚持民主治理并能当家作主的新型农民。为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积极努力地做好现代农民培育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在现代农民培育中的各项责任。英国政治家洛克在其《政府论》中充分阐释了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公共建设产品, 是现代政府的三大基本责任。只有政府有能力, 也只有政府有最终的责任, 帮助公民保有生存与发展的保障。政府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经济制度与政策, 提供较高水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是帮助农民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基本保障。二是在“有文化、懂技术、讲道德、守法纪”这四方面下功夫。有文化, 就是要通过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以及各种行之有效的送文化下乡等途径, 培养广大农民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懂技术, 就是要全面提高广大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 增强农业和农民的发展竞争力;讲道德, 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和修养教育, 引导广大农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自觉移风易俗, 革除陈规陋习;守法纪, 就是要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法制教育, 使广大农民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严格遵守各项法规、纪律和村规民约, 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成为一代新型农民。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在现代农民转化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培育“现代农民”, 首先要教育党员干部。要加强对农村党员和干部的教育, 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 特别是不断提高勤劳致富的能力;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制度,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民主法制意识和民主治理的能力。四是加强农民教育不断提高农民致富本领。致富本领既包括技术素质, 又包括经营管理素质。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大量学有所长、专业技能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的现代农民。只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最终被农民所掌握, 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现代农民”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切实加强农村全面教育事业发展是百年大计、根本之策。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把农村基础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同时, 千万不可忽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道德素质教育。只有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迅速提高广大农民勤劳致富的本领, 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文章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农民掌握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市场经营水平等方面, 阐释了我国农民现状及其与现代农民的差距;提出现代农民的基本素质包含生存能力、良好社会教育、科学发展意识、当家作主与民主治理能力等基本内涵。文章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实要求出发, 提出了培育现代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现代农民,农业现代化,基本素质,培育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 2003.

[2]、张晓山.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8 (3) .

[3]、厉为民.荷兰的农业奇迹[M].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3.

[4]、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91.

现代农业发展 第2篇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先进科技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我市农业机械化既具备发展基础,又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努力实现由农机大市向农机强市的转变。

1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拉动下,农民购机用机热情空前高涨,农机服务业日趋壮大,农机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农机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农机总值达到5.32亿元,农机总动力首次突破百万千瓦大关;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46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2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80台,同比增长50,主要农机拥有量继续位居济南市第一、全省前列。二是农机作业领域逐步拓宽,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0万亩、115万亩90万亩。其中,小麦机械化率均达95以上,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21.4,同比增长41。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大葱生产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农机服务业持续发展,农机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全市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达到73个,专业农户5146个,农机销售、修配网点273个;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2.8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突破5亿元,农机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2我市农机化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拖拉机多,大型拖拉机少;小型农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玉米机械化虽然有较大突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济作物、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起步,南部丘陵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农机化水平仍然较低。二是农机研发力度和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具的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许多农机作业的薄弱环节。三是地方财政对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市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国家政策性资金和农机化项目资金为主,我市缺少对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等农民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的启动和引导资金投入。四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不稳定。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站全部取消事业编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无法得到财政支持,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全无保障,农机站原有的作业机械老化、损坏严重,平调、挤占、挪用乡镇农机站资

3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乡镇农机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无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由于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不到推广普及,制约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立足全市实际,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机化发展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四个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农机化结构实现四个转变,在全市初步建立起农机化发展的四大保障体系,为现代农业都市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机械物质保障。

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重点:一是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机耕道路建设要与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板块基地建设中,纳入土地整理建设中,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不断完善农村机耕道路,搞好管理维护。二是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融农机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基地。三是加强农业特色板块建设。一家一户几亩地分散经营是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统筹考虑,便于农机作业。特色产业的种植要尽可能做到规模化,形成一块一种,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发展布局。农艺要符合农机作业要求,同种同播,同期成熟有利于农机开展规模作业。要鼓励土地有偿使用,有序流转,适度集中。

农机化结构四个转变:一是由抓粮食作物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巩固提高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以及与其配套的复式多功能机械。着力实施好国家优质粮农机装备推进、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三个项目,力争玉米机收及还田面积达到20万亩,秋季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4万亩。二是由抓粮食作物生

现代农业发展 第3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理论框架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79-03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得到平稳快速发展。然而,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的压力逐步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日趋上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推动下,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日益深化,现代服务业在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迅速增强。在此背景下,为落实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的要求,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2010年,科技部、农业部和北京市共同启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明确提出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其主要特征之一[1]。2013年,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宁夏考察时强调,现代农业“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概念,而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的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体”[2]。为了便于认识和理解这一新的發展理念,本文概括了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分析其主要引领领域和目标,总结几种主要引领模式,并对引领路径做出梳理。

1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既是一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一种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之间关系的变化。与已有的发展方式相比,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作用和产业之间的融合趋势。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其中就强调了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可见,对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用先进科技服务改造农业,用现代物流服务拉动农业,用科技信息服务提升农业,用高效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用教育培训服务发展农业,用文化创意服务搞活农业,以服务合力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开拓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方面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及目标

现代服务业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并非每个方面都与现代农业有着密切联系,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也需要切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2.1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陈进等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3]。科技部2012年印发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可见,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和新兴性等特性。

朱晓青等将高技术性、知识性和新兴性等特性作为衡量标准,从服务业统计门类的角度,将现代服务业的内部构成归纳为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培训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共计九大服务门类。另外,他们指出,由于现行统计标准中没有单独列出物流业和旅游业,所以现代服务业中没有涉及这两大行业,但事实上,具有高技术性、新兴性特征的物流业和具有知识性、新兴性特征的旅游业,完全可以归类于现代服务业范畴[4]。一般来说,与农业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物流业。鉴于此,本文将上述6个领域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此外,为了凸显与现代农业的关联度,以便于开展理论分析,本文将商务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进一步限定为会展交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2.2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首先要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在此基础上还要满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政策层面和学术层面虽然提出的形式不同,但核心内容大体一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就是从政策层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系统性阐述。在学术层面。黄祖辉等认为,农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农业、常规现代农业和现代持续农业,其中,现代持续农业的主要特点包括标准化、信息化、知识化、专业化、生物化和设施化等,农业管理现代化,经济、社会与生活效益的协调发展[5]。何传启将2008年以来的现代农业称为高级现代农业,并提出高级现代农业的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生态化、绿色化、自然化、多样化、订单化、工厂化和国际化等”[6]。

综合两方面的观点,结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本文将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生态化,国际化,经营管理现代化,高产、优质、高效和产业融合做为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nlc202309040611

3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3.1创新提升模式

现代服务业通过推动技术、设备、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生产效率,强化产品品质,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改善现代农业的发展质量。例如,由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先后在1999年、2005年、2011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667m2产700、800、900kg三大世界难关,推动水稻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7]。

3.2链条带动模式

一些现代服务业行业或部门利用处于产业链后端的控制地位,对作为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提出特定需求,而农产品加工业利用产业链条进一步强化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例如,北京顺鑫牵手果蔬饮品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多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饮料加工生产线和数万亩专业级绿色种植基地。公司通过有效的营销资源整合,构建了一个稳定高效的营销网络,产品辐射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并出口马来西亚、蒙古等国家。营销网络的扩大提高了销售量,增加了对绿色果蔬的需求,进而带动了专业级绿色种植的发展。

3.3需求引导模式

现代服务业通过直接对农业生产提出特定需求(如绿色、有机、营养元素含量高等),引导现代农业朝既定的方向发展。例如,北京新发地市场蔬菜、果品的供应量已占北京市总需求量的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大菜篮子”和“大果盘子”,是农产品特别是外地农产品进入首都市场的门户。2009年,新发地市场启动实施“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安全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研发了一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新模式,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无缝链接。項目实施提升了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能力,从而使供应该市场的生产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3.4供给推动模式

现代服务业依靠向现代农业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提高生产和服务要素的可获得性,增加要素投入水平和服务支撑力度,提高要素的生产服务效率,进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例如,2007年左右,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促进京郊生猪的生产能力,稳定市场供应,北京市在全国率先设置了种猪和生猪政策性农业保险,并对这两个险种出台了优厚的政府补贴政策。养猪保险的供应降低了养殖主体的经营风险,显著增加了养殖量和供给量,对稳定猪肉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3.5衔接促进模式

现代服务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例如,北京种子大会已成功举办21届,是全国种子交易会之首。2013年大会交易品种5000余个,展示品种520个,累计参会人数4万人次,总交易金额达5亿元[8]。通过交易会的举办,国内外名特优新品种大量进入北京市场,彰显了首都种业作为全国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种子贸易和信息交流中心的作用。

3.6协调共进模式

一方面,产业链的延伸使现代农业具备了一部分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部分功能可以依托现代农业来实现。在这种条件下,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例如,北京顺义国际鲜花港是以花卉生产、研发、展示、交易为主,兼具花卉文化交流和旅游休闲功能的综合性产业园区。除了花卉研发和生产外,每年于春秋两季举办的“北京郁金香文化节”和“北京菊花文化节”,让鲜花港逐步发展成为以花卉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中心。

4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不同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其参与主体、发展模式、要素属性、服务产品类型等均存在差异,作用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环节和方式也有所区别,因此,不同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于各具特色的路径。

4.1信息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向“信息化、标准化”发展

信息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供给推动模式”,即信息服务通过向现代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提供信息资源和决策支持,提升农业生产资料采购、生产经营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流通、产品营销的精准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进而引领现代农业走“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

在前期生产决策环节,通过对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的有效获取和科学分析,借助智能决策系统和专家信息系统,最终形成种植时间、规模、技术,所需品种及相关生产资料配置的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投入的“精准化”。

在中期生产管理环节,利用智能化农业设施装备,对作物、畜禽生长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实现水肥、农药、饲料等要素使用以及温度、通风条件的精准化控制;凭借信息化的农业技术服务手段,及时发现和防治动植物疫病,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借助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做出增加或缩小生产规模、延长或缩短生产周期、收获或出栏等决策。总体来看,在产中环节,信息服务促进了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信息化”。

在后期采收、贮藏、加工等环节,通过农业智能装备实现对农产品采收时的质量分级,同时建立信息化的仓储、保鲜、包装流水线车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后损耗,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的“标准化”。

在依托信息化指导生产的同时,生产资料的采购和农产品的销售都需要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持,各类产品的供求双方通过网络建立对接关系,降低双方的市场风险,实现营销的“精准化”。

4.2金融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金融业作用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供给推动模式”,即通过向现代农业提供抵押、担保、贷款、投资、保险等金融服务,进而为农业的发展以及先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创造条件,进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从宏观角度看,金融政策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可通过支持重点农产品种类和重点产业环节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从微观角度看,金融服务凭借对资金流的管理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中,金融服务对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引领作用最为突出。

nlc202309040611

从产业链条看,在前期生产要素投入环节,金融业主要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对于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分担了企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风险,促进了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在成果转化应用环节,金融服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品种、技术等成果进行转化,盘活企业资产,加速企业的资金流动。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发展而言,金融服务在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可依靠创业投资、产权交易、信贷担保等手段得到快速发展。

4.3会展交流业引领现代农业向“国际化”发展

会展交流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衔接促进模式”,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产学研之间牵线搭桥,加快成果交易交流、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引领现代农业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农业会展交流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相关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农业会展交流的发展可衔接产学研各类主体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为各类农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为农产品开辟产销对接的平台,提高整个现代农业产业链“物流”、“信息流”的运行效率。

对于产前环节,农业会展交流能增加合作机会,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种子、农药、化肥、设施、设备等。对于产中环节,农业会展交流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对于产后环节,农业会展交流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现代物流等方面的技术,而且,还有助于农产品拓展销路,甚至打开国际市场。

4.4科技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

科技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创新提升模式”,即聚集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创新种质资源,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工艺,改良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流通和营销效率,引领现代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

科技服务业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同样应用于现代农业的整条产业链,用“创新服务”来提升现代农业。在产前环节,科技服务业进行种子和投入品创新,提供新型优良种子产品、绿色安全的生产投入产品和生物制品,从源头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现代农业的“高产”和“优质”奠定基础。在产中环节,科技服务业进行设备、管理、工艺等方面的创新,提供新型的生产装备、科学的管理方式和低碳循环的生产工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为“高产、优质、高效”创造条件。在产后环节,科技服务业进行收获、贮藏等方面的创新,提供高效的收获装备、先进的产地贮藏保鲜技术,缩短农产品上市时间,为物流环节的“高效”提供支撑。

4.5文化创意产业引领现代农业向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创新提升模式”和“协调共进模式”。文化创意产业能够聚集文化、智力资源,实现文化、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此外,现代农业的功能拓展和文化创意产业链条的延伸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共进,引领现代农业走与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技术、理念创新和文化定位,为农产品注入特定的文化内涵或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从而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这些新的创意不仅能够紧跟消费潮流,还会在市场中创造出新的消费领域和客户群体。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农业生产与旅游、信息、传媒、教育、会展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深化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了农业功能,促进新价值链的形成。

4.6物流业引领现代农业向“优质、高效”发展

物流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需求引导模式”,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对流通源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和控制,使农业生产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引领现代农业走“优质”的发展道路。此外,应用现代物流技术,构建竞争性的物流网络市场,提高现代农业产销对接效率,引领现代农业走“高效”的发展道路。

一方面,通过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追溯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需求,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优质”。物流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农产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物流环节安全管理能够实现供应链与生产链的连接与互动,利用需求的高标准化推进生产的高标准化,并把高标准化贯穿于产前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栽培、饲养等技术规程,产后的加工、包装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另一方面,通过应用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对农产品贮运效率提出需求,从而实现产销对接的“高效”。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为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9]。通过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应用,能形成一条贮运冷链,以满足农产品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的要求,降低农

产品储运消耗。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委.产业融合之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纪实[J].中国农村科技,2012(2):57-59.

[2]张来武.科技力量撬动现代农业[J].创新科技,2013(6):6-7.

[3]陈进.北京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2.

[4]朱晓青,寇静.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6-7.

[5]黄祖辉,邓启明.从一次现代化到二次现代化: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农户影响与政策[M]//黄祖辉,张冬平,潘伟光.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8-29.

[6]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4.

[7]北京日报社.超级稻亩产首破900kg[N].北京日报,2011-09-20(13).

[8]丰台报社.第21届北京种子大会圆满闭幕[N].丰台报,2013-10-11(4).

[9]李炜.我国农副产品物流问题探讨[J].物流科技,2006,29(3):79-81.

现代农业发展 第4篇

一、农业生产的现状与问题

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 是三圈层的农业大县, 距成都市区48km, 幅员面积1 321km2, 集山、丘、坝于一体, 属川西平原“粮食生产大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

2010年, 我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15亿元, 农产品加工量22.70万t, 加工率50.4%;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9.1万户, 带动农户面达71%, 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余元。农业产业化取得了的一定的成效,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 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三是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产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四是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特征的产品生产基地, 为实施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目前, 我县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 尚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小, 农产品缺乏品牌带动;四是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不高,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六是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增效仍然困难;七是机制的瓶颈制约尚未从根本上解除。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与夯实田园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现针对性地提出今后5年内, 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与夯实田园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一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二是加快发展生猪、家禽以及麻羊生产, 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三是大力提高农畜产品品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建设, 全面发展无公害粮油、蔬菜、水果,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业物流业, 加快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和大型农副市场;五是搞好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工作;六是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农业园区、都市农业产业、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带及新农村示范片的布局和发展;七是围绕安仁———西岭雪山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建设, 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 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与布局

以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 按“一轴两区三基地”的布局, 高起点地编制和实施《大邑县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 发挥其农业产业化示范、栽培示范、良种示范、设施农业示范、观光农业示范的带动作用;以“一乡一园、一园一主业”的发展思路, 推进园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

(2) 招商引资, 引进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1) 大力招商引资, 建设万亩核心市级园区。建设食用菌现代化良种繁育中心、食用菌无公害种植产业园和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蕈菌文化区、休闲观光农庄;辐射带动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发展蔬菜设施栽培、花卉、茶叶、食用菌业、种养循环业和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以核心区为中心, 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辐射带动全县食用菌、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辐射带动我县安仁至西岭雪山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沿线, 发展特色种养、体验休闲观光农业, 从而有效地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2) 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动农业产业高端发展。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我县市、县、乡三级现代农业园区, 开展以佛手瓜、铁观音茶、金针菇等为代表的名、特、优、农产品新品种的规模生产及精深加工, 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业高端发展, 着力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3) 开展农业科技项目的示范与推广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规划与布局要求, 在我县三级农业园区扎实推进粮油、畜禽、茶桑、果蔬、红梅、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发展, 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紧密结合模式, 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继续组织实施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实施好“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粮经双创双建示范工程”、大自然梅花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3.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 提升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能力一是在我县安沙路董场段、大新路安仁韩场段、韩董路沿线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 重点打造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 充分发挥其两轴两区三园四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依托现有的食用菌、优质蔬菜等基地, 在董场、韩场、蔡场3镇各规划建设1个现代农业产业带, 努力把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明显、业主效益优良、服务方式高效、辐射功能突出、带动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平台;三是依托产业带, 通过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产学研联合, 建立一批果蔬 (菌) 、畜禽、茶桑、林竹药、粮油产业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 引领大邑县现代农业技术进步, 加速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4. 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 围绕我县食用菌、榨菜、生猪养殖等优势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发展农业规模生产和精深加工。

5. 实施品牌战略

现代农业发展 第5篇

宋洪远

1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探索

自1949年以来,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要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党和政府一直在进行探索和实践。

早在1949年12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生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首次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他在1961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要有步骤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近30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会议文件不仅拓展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并且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政策和措施。

1998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江苏、上海和浙江考察工作时提出:沿海发达地区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发达农业,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都对现代农业建设做出了部署和安排。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上述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次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现代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二、当前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农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功能的拓展和深化,表明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发展的角度看,新阶段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有1 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该文是作者在2007年CARD、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论文。

如下3个方面。

1.资源约束。中国人多地少,目前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据估算,今后20~30年,仅住房和工业建设用地就需要8000万亩左右。人增地减,解决吃饭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水资源匮乏状况更加严峻,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80%以上的水资源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占有的水资源不到20%,不少地方不得不超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干旱和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

2.市场约束。过去中国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基本不存在市场约束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食品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并且从“吃饱”转变为“吃好”。2005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6.7%,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45.5%。同时,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进口冲击已显现出来,而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潜力还难以发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冲击加大,2005年大豆进口量2659万吨,已超过国内生产量;棉花进口257万吨,已占到国内需求量的40%。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加大。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多年来的贸易顺差转变为连年逆差。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预示着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突出。

3.体制约束。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的农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并未消除,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还存在许多体制障碍。以前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主要来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现在农村对城镇化的贡献则主要来自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资金的外流。据有关部门测算,1987~2002年,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就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净价差收益14200亿元以上。由于给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仅此一项2002年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就达5200亿元左右。到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农村存款大于贷款11378亿元。虽然这些数字在测算方法上不一定科学、测算结果也不一定准确,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民对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贡献。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资金、土地、物资、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由农村流向城市,这是工农和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深层原因。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和政府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和任务。

三、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为了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

策和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费

从2000年开始,国家决定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以规范的农业税取代以前名目繁多的农村税费项目。2000-2003年,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和“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的内容,农村税费改革由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开。从2004年开始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费。至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等各项税收,用于乡村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等的各项收费,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等共十二项税费全部取消,结束了2600年来农民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业生产进入无税时代。

(二)增加农业生产补贴

为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对农民使用优良品种给予补贴,补贴范围从大豆扩大到2004年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从2004年开始,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地区也对本省(区、市)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2005年,增加了对牧区的奶牛良种繁育补贴。2006年,再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2007年,又增加了油料生产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同时,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实行奖励补助政策。

(三)加强农业设施建设

为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现代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和范围;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制定有利于农用工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发展新型农用工业;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为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实施优质粮食产业、种子、植保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支持“一村一品”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六)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采取鼓励扶持措施,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七)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八)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大农业和农村资金投入的政策和措施。中央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资金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农村。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

(九)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以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农村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等。

(十)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为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要把握一个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其次要突出一个重点,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是探索一个途径,强化农业基础,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开发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水平较低,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一方面,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建设现代农业也必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还要顺应农产品总量需求增长、结构需求多样、品种需求优质的要求,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

(二)要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引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

我国农户众多,经营规模较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健全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据举措。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设施农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

(三)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压力增大。建设现代农业要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特别是要注意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节约用水,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要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为支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受到二元体制的束缚,要素资源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五)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途径

发展现代农机 推动农业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16-1

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当前,农业已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的发展阶段。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生产手段,在抢农时、抗灾害、保丰收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机械是大面积、规范化实施农业技术的载体,是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措施,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 发展现代农机是实现我区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过去的八九十年代,我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几乎是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农机队,机械深翻,整地作业等机械可以说是非常完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当前原来的管理模式和机械设备陈旧等一系列问题,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减缓了农业发展的速度,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的投入,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用先进的机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产的目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发展现代农机,提升作业水平,实现以农作物高产为目标

当今我区农业要求的种植模式和以往传统的种植模式截然不同,现在要求机械精量播种,机械深施肥,改变以前那种小型机械灭茬作业方式,运用现代大型机械旋耕,起垄,重镇压复式作业方式,改變土壤板块,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促进植物根系的吸收,提高抗倒伏,抗病害能力,实现品种的产量的提升,运用精量播种降低生产成本,引入先进的田间管理施药,喷灌机械,保障农作物高产丰收,在当今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保障我们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以缓解供应压力。

3 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发展现代农机的有利保障

一台先进的机械设备,首先由懂得运用和驾驭它的技术人员操作,才会发挥机械最大的效率,如果不懂得如何运用,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一堆废铁而已,这就要求我们作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只有不断的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改善农业机械的作业结构,促进农业机械向其他方面发展。只有不断的提升现代农机的水平,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生产成本降低,使农业研发成果转化到现代农业中来。

4 发展现代农机,实现农业发展的绿色环保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营养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过去传统机械种植的农产品,蔬菜,瓜果等农药残留就会对百姓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由于果型不规则和颜色等因素也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益。也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引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运用先进的 管理方法,创建生态农业,环保农业,观光农业,这即保障了老百姓的食品安全,让百姓吃上放心菜,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新品种的不断更新,给其他产业也注入了活力,发展了农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互补优势,建立了良性的循环发展模式。

5 合理摆正农机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针对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它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生产发展”进程。所以当前要积极抓好农机培训、农机补贴、农机安全等项工作,实现农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发展物质保障。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也一定要为农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保障措施,比如,在村庄和田间道路修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机运行所需要的道路宽幅、道路承重、道路转弯角度等指标,做到既使农机通畅自如,又不破坏基础设施;在新民居建设以及村民中心建设中,也要考虑到农机的停放、维护等问题,使农机化与农民生活、生产相和谐。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在国家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积极推行以农机财政补贴为推手的农机化发展战略后,我国农机化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伴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更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机械来装备农业,改变农业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实现现代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佩军.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 宗晓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贡献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

[3] 王德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4] 孙福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及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

[5] 杨玉林.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D].中国农业大学,2001.

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7篇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的管理能力

一是抓好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应用、短信服务、专业性平台等一系列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现代信息终端服务, 必将逐步成为农业管理的新手段和新方式。二是加强已建和在建应用系统互联互通, 建设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利用各应用系统预留接口实现信息推送和共享, 利用电视、电话、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实现多渠道、全方位的农业管理。三是完善已建和在建的农情调度、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农业经济运行监测、全省农业视频会议、“12316”三农热线语音及短信平台等应用系统, 全面发挥和扩大各应用系统服务在不同领域“三农”的作用。四是建设农业行政审批服务平台, 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五是探索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选择若干家信息化基础好、产业链完整的绿色食品企业、农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 应用农产品电子标签及条码标识等技术, 针对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开展质量安全追溯示范。六是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土地确权登记管理、耕地流转管理、土地纠纷仲裁、农民负担监管等应用平台和信息系统。七是建设农机作业信息调度系统。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 利用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业传感器、无线测控终端和智能仪器仪表等信息技术产品研制。积极推进耕地质量管理、肥水药精准实施、农机导航与调度等信息技术与装备的应用, 实现大田种植的数字化、精准化。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 推进温室环境监控、植物生长管理、设施自动化控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 实现设施园艺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利用信息技术对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面积、长势和产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经营能力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概念辨析 第8篇

1 从内涵看——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是目标与过程及手段的关系

从内涵来看,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质变后的新农业,而农业现代化是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所以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二者是目标与过程及手段的关系。因此,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同义词。这1.1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质变后的新农业

什么是现代农业?学界众说纷纭。(1)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科技创新产业[1]。这种观点突出了现代农业的高科技、高效率、高效益以及产业化体系特征。(2)现代农业是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2]。这种观点除对现代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进行进一步阐释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现代农业还是多功能性农业。多功能性农业的提出,丰富和拓展了农业的内涵,把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纳入了农业产业的范畴。这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的构造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将会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强产业竞争力,为农业摆脱弱质低效开辟现实途径。(3)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保护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多部门协调、各环节相衔接,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3]。(4)现代农业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基本点:一是现代农业是产业体系更为完整的农业。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也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二是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农业依赖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投入,由单纯的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三是现代农业是市场导向型农业。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四是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农业。传统农业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实行产业化经营。五是现代农业是多功能性的农业。现代农业在保存了提供食物、工业原料,以及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向生态、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延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4]。这种观点对现代农业的内涵进行了较全面的概括。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现代农业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将现代农业由小农业拓展到大农业,由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拓展到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由农业的单一功能拓展到农业的多种功能。综观现代农业内涵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传统农业逐渐发生量变,最终发生质变后的新农业,是从传统农业转变而来的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那么,有什么指标来衡量传统农业已过渡到了现代农业呢?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相应的量化指标,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从本质上衡量和区别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量化指标有:(1)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2)用于农业的年总投资上升到农业年净产值的40%以上;(3)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上升,一个农民能养活10人/年以上[5]。

总之,现代农业不应该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而是指这个过程应达到的目标,注重的是农业发展的结果。显然,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现代农业这个目标,但各种条件表明,我国应该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因此,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1.2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并没有农业现代化的概念,西方学者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传统农业如何转向现代农业,即“农业转型”问题的研究[6]。什么是农业现代化?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农业现代化这个概念以来,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阐释。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20世纪50-60年代,学术界一般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而这“四化”的基础就是现代工业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因此,现代农业可以叫做工业化农业,农业现代化也可以叫做农业工业化。强调农业现代化就是工业技术对农业的装备过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实践的起步,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也逐步深化。20世纪80-90年代,学界一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突出了农业现代化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使农业现代化这一过程更加明确。20世纪90年代末,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最有影响力的是宣杏云、王春法等(1998)在《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一书中提出的,应从两方面把握农业现代化内涵:第一,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它是以直观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生产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它又是从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和发展的过程。第二,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即一国为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使其落后的农业生产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7]。这一观点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除了增加农业现代化的商品化、市场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把农业现代化不仅仅看成是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更是实现现代农业这个目标的手段。这种观点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进入21世纪之后,又有少数学者从其它角度进一步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层面研究农业现代化内涵,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发展过程,而且技术、经济、社会条件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的发展过程。农业现代化应当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即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劳动者、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的现代化;二是农业生产关系现代化即农业生产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三是农村上层建筑现代化即农村政治民主化、农村管理法律化等[8]。这一观点仍然强调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其亮点在于从技术、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来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而且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也有人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指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是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关系,并且延伸出了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问题。农业现代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这个产业的现代化,广义的农业现代化包括狭义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9]。这一观点的亮点在于从“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相互关系中,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综合诸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使一国或地区由落后的农业生产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各种手段的运用,它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其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大致应该包含7个方面:一是农业工业化,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设施来改造传统农业;二是劳动者知识化,要求用现代科技知识、技能和管理理念来武装农业劳动者;三是农业市场化,要求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四是农业可持续化,要求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能协调统一;五是农业功能的多元化,要求丰富和拓展农业的内涵,把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纳入了农业产业的范畴;六是农业生产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七是农业服务社会化。

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还包括转化成功即实现了现代农业之后的农业发展过程,因为刚转化而来的现代农业也是初级阶段的农业,它还要向中级、高级发展,在这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根据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服务社会化水平、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多种功能,进而使得农业现代化相应经历初级、中级、高级阶段。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阶段可以看成是农业现代化的过渡阶段,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农业现代化的最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从改造传统农业开始的、不断发展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种手段的运用,而这发展过程和手段运用都是围绕着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这个目标进行的。所以,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二者是目标与过程及手段的关系。

2 从时间外延看——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仅从时间外延来看,农业现代化泛指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及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时期,而现代农业则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要长于现代农业,所以,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包含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从传统农业发展而来的,是传统农业质变后的新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国还没有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因此,我们可以从欧美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来看看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在时间外延方面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相继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欧美各国运用当时的先进技术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和水利化,因而这“四化”就成了当时现代农业的象征和标志。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我们用的是“完成四化”而不是“开始四化”或者“进行四化”,“完成四化”表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率等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只有达到了这么一个较高水平,我们才能认为农业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另外,各发达国家在实现“四化”的同时,都很注重以科技为依托改良作物品种和耕作方法,形成了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很高,实现了企业化经营与科学化的组织管理以及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农业合作经营体制。总之,20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已经实现了从“小农业”向“大农业”的转变,即农业生产已经从单纯的植物生产和牲畜饲养扩展到农、林、牧、副、渔各业,并形成了农产品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10]。所以,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来看,欧美的现代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农业发展阶段,而这时的农业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水平。而要达到现代农业的这种水平,欧美各国大约从19世纪下半叶就开始了努力,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相继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那么,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60年代这么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时期算不算欧美的现代农业阶段呢?从已有文献来看,似乎没有学者这么认为,但认为这段时期是欧美的农业现代化时期似乎没有争议。当然,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欧美的农业发展阶段,我们认为,既是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二者是重合的,并且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农业发展的漫长路程中,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都会经历初级、中级、高级依次更替、不断进步的过程。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早在建国初期就已提出,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就开始了为实现现代农业而努力的过程即农业现代化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确实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现代农业的目标依然没有实现,我国依然还没有进入现代农业阶段。为此,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以1号文件的形式提出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因为我国经过了大约半个世纪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农业发展已取得了较大成就,如:科技创新对农业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强;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农业机械设备和设施对现代农业的武装作用越来越强等。此外,国民经济已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政府支农力度加大等,这些都表明我国已具备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有利条件。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已到了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地步,如:人地矛盾突出;淡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手段落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尤其是一些人对农业的认识还比较落后,只把农业简单地看成“吃饭产业”,以吃饭目标掩盖了农业的丰富内涵,忽视农业的多种功能。所以,尽管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提高到了党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但在一些地方,“重中之重”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因此,中央这时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我国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既具备必要性,又具备可行性,它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现代农业。但我国的农业发展仍然还没有实现现代农业,仍然还没有进入现代农业阶段。

所以,仅从时间外延来看,我们认为,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义词,农业现代化的时限大大长于现代农业。因为农业现代化泛指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及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时期,而现代农业则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时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农业现代化时期,但不可以称之为现代农业时期,但可以称之为发展现代农业时期或实现现代农业时期,因为发展现代农业或实现现代农业是一个运动过程,而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实现了现代农业。

3 主要结论及建议

3.1 从内涵和外延看,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不是同义语,要求二者的研究应有所侧重

现代农业重在农业发展的目标或结果,而农业现代化则重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及手段;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发生质变后的新阶段,而农业现代化泛指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及转变后的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的时限大大长于现代农业,从这个角度看,农业现代化包含现代农业。所以,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不是同义语,它们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我们不能将二者混为使用。基于二者的区别,我们建议,目前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应该有所侧重,现代农业应侧重于目标体系与量化指标的制定及评价分析,而农业现代化则应根据现代农业的目标和指标体系重点分析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

3.2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求我们在制定目标和采取措施时要因时因地而宜

现代农业是指农业所达到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必须符合一定的基本要求或标准,才能称之为合格的现代农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层次也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可以将现代农业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并结合时代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目前我国正在为进入合格的或者初级的现代农业而奋斗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看成是农业现代化的过渡阶段或最初级阶段。随着现代农业由初级向中级再向高级发展,农业现代化也相应进入其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并根据时代要求,采取有效手段去实现相应阶段的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由此可见,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都不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本时代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来逐步实现现代农业,切不可照搬照抄别国、别地区的做法。

参考文献

[1]何忠伟,蒋和平,陈艳芬.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阶段定位及其发展策略[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3):11-14.

[2]李静.简论现代农业建设[N].光明日报,2005-11-29.

[3]卢良恕.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6(08):1-3.

[4]胡恒洋,刘苏社,张俊峰,等.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认识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2):26-29.

[5]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特征与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07(3):506-508.

[6]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9):9-10.

[7]宣杏云,王春法.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6-60.

[8]赵景阳,郭艳红,米庆华.广义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评价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28-31.

[9]张术环,王环,张慎霞.农业现代化内涵浅析[J].农业经济,2004(11):14-15.

现代农业发展 第9篇

1) 基地面积扩大。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荣县2014年蔬菜基地面积达1.52万hm2, 其中粮经复合现代产业基地面积0.88万hm2, 比2013年增加0.34万hm2。

2) 规划布局合理。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业基地, “一线六区”总体布局, 形成50 km粮经复合产业基地长廊, 巩固鼎新镇稻田的“菜-稻-菜万亩示范区”, 提升乐德镇的“辣椒+玉米-秋冬菜万亩示范区”, 鼎新镇、河口镇的“玉米+南瓜 (菜豆) -马铃薯 (秋冬菜) 万亩示范区”, 双石镇的“高粱-再生高粱-蔬菜万亩示范区”, 乐德镇的“万亩标准化蔬菜拓展区”, 古文、望佳等乡镇的“辣椒+花生-秋冬菜”“稻-马铃薯”探索示范区。

2 科技支撑能力加强

1) “四新”“六良”推广日益加强。“四新”“六良”推广形成了品种日益丰富, 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蔬菜、粮食协调发展,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推广了各类粮经新品种30个, 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秧、大豆套作栽培、黄瓜双断根嫁接栽培、茄果类瓜类春提早秋延后高效栽培等多项新技术, 培育专业大户、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行了“公司+专合社+农户”“专合社+农户”的运行机制。

2) 种植模式规范。2014年全县粮经复合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面积达到233 hm2, 重点推广了“菜-稻-菜”“玉米+辣椒-秋冬菜”“辣椒+花生-秋冬菜”“玉米+南瓜-秋冬菜”等近10项种植模式。

3) 茬口安排科学。茬口衔接更加科学, 每一季都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 玉米套作辣椒之后衔接种植秋冬菜, 早春大棚蔬菜种植之后衔接种植水稻, 总结完善了《荣县玉米套种辣椒栽培技术》《荣县花生套种辣椒栽培技术》等粮经复合栽培技术以及15个品种的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绿色蔬菜栽培技术规程。2014年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6.6万份。

4) 品种搭配合理。充分利用荣县气候条件, 形成了具有荣县区域特色并且产出效益高的品种搭配。尤其是以“菜-稻-菜”模式为主生产的春提早、秋延后番茄、茄子、黄瓜等蔬菜, 主要产量形成期正好错过其他主产地的上市期, 市场价格高, 经济效益好。同时对品种搭配进行了优化, 同科类作物错季种植, 缓解土壤连作障碍。

5) 科技研发集成能力提高。依托荣县标准化蔬菜生产技术创新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科技兴农等项目, 形成了较强的科技研发集成能力。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了专家、顾问、高中低技术人员和智囊团队人才库, 发挥“田秀才”“土专家”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 确保先进轻简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并结合生产技术规程, 制作专题片资料, 加快农业科技集成推广。

6) 技术培训推广落实。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农民的科技素质, 降低生产成本, 发展高效农业。通过荣县农牧业局“双百科技人员”“技术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等活动以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深入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 推广“专家+专合组织+农户”“乡土人才+农户”等科技推广模式, 2014年在生产关键时期举办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268场次, 培训3.2万人次, 科技入户率达到100%。

3 农技专业服务社会化

1)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完善。荣县现有农业推广机构47个, 核定农技推广人员编制347人, 现有在职人员282人。现有研究生4人, 本科生88人, 大专生107人;研究推广员3人, 高级农艺师21人, 农艺师112人。

2) 服务组织健全。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多形式的专业化服务组织, 包括专业合作型、企业带动型、连锁经营型、专业大户主导型、村级组织型等。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20个, 其中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社51个, 粮食作物类专业合作社18个, 农民植保类专业合作17个, 农机专业合作社5个。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42户, 其中, 市级龙头企业32户, 省级龙头企业6户, 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培育家庭农场153户, 粮经专业大户595户, 农资经销商400余户。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资经销商、普通农户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帮扶团体, 增强了农业生产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能力。

现代农业发展 第10篇

1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泰州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在江苏地理版图上, 泰州市处于江苏省几何中心。在江苏省经济版图上, 泰州市经济社会各项指标总体上也处于江苏省居中位置,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南强北弱的梯度性特征, 类似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泰州市相当于是江苏的“缩微版”。泰州市分里下河、高沙土、沿江三个农业类型区, 呈农业多样化特征。因此, 推进泰州农业现代化对江苏乃至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都有一定的“样本”意义,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对泰州自身现代化发展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同时更能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

1.1 总体定位

一是将泰州建成全省农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认真研究解决好“谁来种田”、“在哪里种田”、“怎么种田”等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更要在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等方面, 开拓思路, 创新举措, 在转型升级中应对困难挑战, 破解发展难题, 掌握发展主动权, 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二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发展速度等方面争当全国同类示范区的“排头兵”。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推进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 既要纵向突破、埋头苦干, 更要横向比较、敢于竞争、勇于示范, 争当全国示范区建设排头兵。三是将泰州建成全省“三农”科学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国家示范区建设是构建泰州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 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魄力, 要跳出种养业看农业、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泰州看全省、看全国, 致力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区域错位发展的泰州特色。

1.2 推进重点

农业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要通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加快包括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农业机制等在内的农业要素的转型。

(1) 提高“三大比例”,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转型。一是提高优势特色产业比例。在“五横、两纵”特色产业带的基础上, 科学规划布局, 以特色兴产业、以优势促发展, 进一步扩大泰州特色产业规模。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依托, 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 促进养殖企业改造升级, 集聚品种优势、技术优势和项目优势, 重点做强优质水稻、专用麦、加工蔬菜、生猪、河蟹、小龙虾、银杏等产业, 着力在特色、规模、效益上求突破, 在全市培育5~6个产值20亿元以上产业带, 打造一批10亿元产业带, 培植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单打冠军”或“行业排头兵”。二是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比例。既要注重种植养殖业的提升, 更要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 加快推进传统农业“接二连三”, 提高农业附加值。做大做强市农业开发区的加工集中区、兴化果蔬食品加工集中区、泰兴农副产品加工区、姜堰河横绿色食品加工集中区、靖江粮食物流园区、高港胡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 既在招引生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上下功夫, 更要在招引农业信息、物流等服务型配套企业强化服务, 增强对全市农产品资源的消化能力、对产业发展的引领能力和对农户增收的带动能力。力争“十二五”末, 全市要将有条件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晋升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引进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在泰州落户投资。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比例达到1∶2以上。三是提高高效设施农业比例。根据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沿海地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以打造精品高效农业为抓手,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大幅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围绕这一定位, 坚持把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提高农业效益的主攻方向。加快集约化育苗场建设, 积极推广钢架大棚、日光温室、防虫遮阳网、避雨棚等现代农业设施装备, 加快推广微滴灌节水灌溉、自动化畜禽养殖、渔业微孔增氧设施等设施农业技术, 开展农业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应用试点, 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配套, 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 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在全市建设一批高效设施农业示范生产基地, 总结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普惠型”高效农业, 让更多的农民参与高效农业发展, 并从中获得更多收入。

(2) 提升“三大内涵”,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一是着力品质安全, 提升农业质量内涵。及时修订完善农业标准和技术规程,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对大宗食用农产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完善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和农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制度, 落实源头监管责任。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要明显提高, 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实现由重抓产品向重抓品牌转变, 以品牌开拓市场, 以品牌增加效益。引导扶持河蟹、专用麦、优质稻米、银杏等农产品, 打造一批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二是着力应用研究, 提升农业科技内涵。科技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建立“泰州市农业科学院”, 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基地, 牵头组织泰州重大农业发展课题研究, 着手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的适应性研究, 构建泰州新型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充分利用市内农业人才资源, 组建本土农业专家指导组。与中国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等农业科研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组建市政府“农业智库”。组织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 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相关技术进行攻关。支持龙头企业、规模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等主体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 建成一批农业高端人才集聚地, 促进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提档升级。加快良种良法集成配套, 组织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 推进农业优新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 变“专家产量”为“农民产量”, 变“示范方产量”为“大面积产量”。三是着力持续发展, 提升农业生态内涵。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突出生态功能, 实施肥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生猪发酵床养殖、规模养殖场沼电一体化技术以及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 提高全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深入推进“绿色泰州”建设, 着力拓展造林绿化空间。

(3) 突出“三大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机制转型。一是突出机制创新。适应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新要求, 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在市内打造一批农业转型升级示范点, 引导土地向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 因地制宜开展全程托管、小农场集中经营、社会化服务等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创新园区管理机制, 着力打造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招商引资、技术人员创业“四个平台”, 增强现代农业引领能力。每个县 (区) 要创建成1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全市要启动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认定工作。二是突出主体创新。着力提高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生产、质量控制、市场拓展、科技应用和经营管理等能力, 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应用、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以及品牌塑造等方面作用。组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重点培育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 推动农民由经验型向知识型、单干型向组织型、兼业型向职业型转变, 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成为农业经营管理的主流力量。坚持把农民利益最大化作为第一目标, 实现农民参与度、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三是突出服务创新。完善提高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增强农技推广能力。落实农业专家与规模农业生产基地 (养殖场) 挂钩指导制度,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多招并举开拓农产品市场, 积极发展农超对接、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加强与长三角市场的联系, 做好泰州名特优农产品的推介工作, 组织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 提高知名度, 扩大影响力。

2 加快推进泰州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现代化是个动态发展过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 农业发展已经实现农业税收向农业补贴的转变, 没有政府的支持, 农业现代化将难以实现。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在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 主动作为、积极作为, 以此推动泰州农业现代化建设。

2.1 进一步深化对农业地位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增加值比例不断下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且农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与经济发展程度成负相关。泰州市2011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为7.2%, 与地级泰州市组建之年的1996年的21%相比, 下降了13.8百分点。虽然农业在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小, 但其独特基础作用却愈显突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 经济社会越发展越要高度重视农业。有人用“陀螺论”形象诠释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农业是“陀螺”的尖, 无“尖”不转;二、三产业是“陀螺”的身, “身”大惯性大, 转得才快, “尖”离不开“身”, “身”离不开“尖”, 农业份额越小, 承载的分量越重。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 真正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化同步”推进的要求,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 在班子配备、队伍建设、财政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2 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考评体系

从2013年起, 农业部将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退”的考核管理机制, 对建设进展缓慢、成效不突出、工作不力的示范区将要求限期整改, 整改不到位的, 将撤销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因此, 根据泰州农业农村实际, 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和江苏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要尽快制定有泰州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考评指标体系, 从物质装备、科技创新、产出效益、经营管理、投入保障、持续发展等六大类指标, 下设若干分指标, 设置不同权重, 设定目标值, 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 (区) , 定期组织统计监测, 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适当渠道发布监测结果,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奖励, 并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

2.3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投入机制

现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还不强, 单纯依靠农民现有力量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从宏观层面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 为农业经营组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及各县 (区) 要建立农业现代化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农业产业园区、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安全、农业品牌、农业机械化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农业水利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考核奖励等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项目资金有效整合,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要求, 做好上下游项目、关联性行业项目的衔接安排, 着力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新机制。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主力军作用, 涉农贷款的增幅和增量不得低于上年。同时要发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优势, 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开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试点, 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制订完善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优化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4 强化典型培植宣传,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现代农业发展 第11篇

一、准确判断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性特征, 抢抓机遇, 加快推进

经过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 甘肃省农业发展已经站在了崭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总体上判断, 全省已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从区域上分析, 甘肃省城市郊区、河西地区和沿黄灌区以及农垦大多数地方已进入农业现代化中期阶段, 全省大部分农区处在“初期”农业现代化阶段, 牧区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从产业上衡量, 奶牛、生猪、肉鸡、蛋鸡等产业初步实现了现代化, 蔬菜、水果、制种、肉牛、肉羊等产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 粮油产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偏低。未来几年, 是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加速转型期和奋力爬坡期。

㈠从外部环境看随着甘肃省工业化快速发展,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全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随着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 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动, 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今后几年, 甘肃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机遇十分难得, 环境十分有利。

㈡从发展基础看甘肃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粮食产量达到1015万吨, 瓜果菜、肉蛋奶等大宗农产品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草食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705个,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600家, 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7700个, 通过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590个、绿色食品161个、有机食品102个。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步, 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过去五年年均增幅达到12.9%。经过多年的努力, 甘肃省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的关键阶段, 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㈢从制约因素看甘肃省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设施装备比较薄弱, 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更加凸显;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保障性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难度加大;农业成本快速上升, 农业比较效益明显下降,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加重;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需加强, 现代农业人才技术支撑体系亟待强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未来一个时期, 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 科学把握发展规律, 有效转化政策机遇, 积极应对风险挑战,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建设路子。

二、紧紧围绕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分类指导, 有序推进

未来五年, 必须坚持好中求快和“三化”并进取向, 坚持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加快发展, 着力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建设。

㈠基本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目标, 着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撑, 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 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为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㈡预期目标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到2016年, 全省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人均占有量突破400公斤,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迈上8000元台阶, 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发挥比较优势, 努力将甘肃省建成全国种业强省、草畜大省和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率先使城市郊区、灌溉农业区和垦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 全省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健全、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格局, 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㈢区域布局今后几年, 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切实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1. 旱作农业区。

充分发挥当地的土地资源优势, 以粮食生产为主体, 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集成配套技术,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努力提升旱作农业发展水平, 把旱作农业区建成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全省的粮食主产区。同时, 大力发展蔬菜、苹果、中药材、草食畜等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建成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2. 灌溉农业区。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为着力点, 以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为支撑, 综合运用农技、农艺、生物、工程等措施, 积极推进耕作制度和灌溉制度变革, 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全面推进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建成国家级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

3. 草原牧区。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积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 推动落实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严格落实草原禁牧休牧制度, 大力推行草畜平衡制度, 全面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进一步优化草原畜牧业生产布局和畜群结构, 加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 普及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 推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㈣产业布局立足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实际, 按照“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原则,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河西地区。主要包括河西五市。重点建设现代制种、蔬菜、酿造原料、肉牛、生猪等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逐步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和葡萄酒等为主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形成一、二、三产业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2.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兰州、定西、白银、临夏四市州。重点建设马铃薯、蔬菜、中药材、肉羊、奶牛、特色渔业、优质小杂粮等生产基地, 依托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 大力开发马铃薯制品、果蔬制品、肉制品、中药制品、生物制品、乳制品等特色农产品,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加快发展以商贸、金融、物流、信息为主的农村服务业。

3.陇东地区。主要包括平凉、庆阳两市。重点建设优质果品、优质专用粮食、蔬菜、肉牛、优质小杂粮、草产业等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果汁、果酒、肉制品等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改造传统的商贸流通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4. 天水陇南地区。

主要是天水市和陇南市。重点建设优质经济林、优质果品、优质专用粮食、蔬菜等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果汁、果酒等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按照高品质、高效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中药材、油橄榄、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 建成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5. 甘南地区。

主要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突出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 稳定存栏, 加快出栏, 增加产出, 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畜产品多层次加工和综合利用, 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全面落实甘肃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措施, 突出重点, 扎实推进

按照甘肃省委的总体部署, 坚持“三化”并进趋向, 不断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的能力, 坚持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有机统一, 着力推进现代农业超常规、创新型发展。

㈠加快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信息收集发布、法律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规模经营, 切实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㈡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马铃薯、草食畜两大战略性主导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制种、蔬菜、苹果、中药材、酿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 积极发展油橄榄、核桃、花椒、食用百合、苦水玫瑰、黄花菜、鲑鳟鱼等地方性特色产品。到2016年, 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啤酒大麦、优质紫花苜蓿等5个产业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瓜菜花卉制种、食用百合、油橄榄等10多个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市场份额升至全国前三四位。蔬菜产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位上升到13位, 苹果产量跻身全国前2位, 肉牛产业在全国的位次由10位上升到前7位, 肉羊产业在全国的位次由7位上升到前4位。

㈢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坚持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 到2016年, 全省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的比例达到45%以上, 提高5个百分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达到20%以上, 提高8个百分点。重点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团,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到2016年, 全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 提高25个百分点。坚持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型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型转变;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抓手, 加快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创建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信息、市场物流、质量监管、防灾减灾和农业综合执法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健全完善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㈣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 适应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 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加快优质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 农业科技成果集成配套,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攻关, 研发解决一批技术难题;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脱毒种薯、高效农田节水、牛羊品种改良、畜禽标准化养殖、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技术, 到2016年, 使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2%, 提高4个百分点, 达到全国“十一五”末平均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设施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 实现翻番;新增畜禽基本实现规模化养殖。

㈤培养造就新型农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农战略, 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 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突出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逐步形成以科研推广优秀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推广团队。广泛开展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培训, 强化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和素质提升。依托各类农业职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推广机构与涉农企业, 以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村经纪人、农机手等培训为重点, 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能够有效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重点依托“阳光工程”、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项目, 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 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支撑进一步树立和强化项目意识, 不断提高谋划项目、争取项目和落实项目的能力。围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三个示范区建设和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新一轮“菜篮子”、草食畜牧业发展、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等重点, 统筹谋划和组织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 着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到2016年, 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值和拖拉机拥有量实现翻番,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机化作业水平、农机化科技水平、农机安全监管水平、农机化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2%, 提高15个百分点, 达到全国“十一五”末平均水平, 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平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跨越。

建设现代农业, 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生产关系, 既要解决面上突出问题又要触及深层次矛盾, 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 完善机制, 强化协调, 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上一篇:经理教学法下一篇:故事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