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效应范文

2024-06-03

竞争力效应范文(精选10篇)

竞争力效应 第1篇

在经历了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后, 现代企业的客户管理理念逐渐转变成了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管理。在这种理念下, 顾客价值是企业客户管理的核心, 顾客价值创造是顾客价值管理的核心。因此, 如何有效地提高顾客价值, 更进一步地创造顾客价值, 成了现代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之一。

“顾客是上帝”[1]。波特认为:“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所能为顾客创造的价值”[2]。随着交易营销开始逐渐转变为关系营销, 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顾客, 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竞争性战略资产——顾客资产[3]。这就像企业跳动的脉搏, 没有顾客的企业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

凯瑟琳·勒门也指出:“企业的长远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顾客关系所体现出的盈利能力和剩余价值” , 即顾客资产不仅仅是当前顾客的盈利能力, 也包括企业将从顾客一生之中获得贡献流的折现净值[4]。这也揭示了以顾客价值为导向是企业塑造竞争优势的前提原因, 因为顾客价值创造是将顾客变为企业资产的开端和重要的方法、过程。企业只有通过从业务流程的每一项价值创造活动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那它的生产和经营过程才有真正的意义。从这个意义而言, 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顾客价值, 是企业塑造竞争优势的前提, 也是企业培养核心能力的立足点。

陈松吟在《顾客服务价值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书中提出: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顾客服务中的价值问题进行研究, 可以使企业确立正确的顾客服务价值观。有效管理顾客关系, 可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5]。

由此可见, 把提高顾客价值的思想合理地应用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方面, 方是企业永葆生机的关键。

1 顾客价值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是由顾客是否接受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决定的[6]。一般而言, 顾客价值对企业可产生如下影响。

1.1 企业的成本减少

其一, 忠诚的顾客通过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 了解产品的性能、品牌、质量、价格、企业形象, 熟悉购物流程, 缩减了企业与顾客的搜寻成本。这些顾客不需要企业太多的关心, 顾客出现的问题也少, 做出的选择更迅速, 节省了交易时间和营销费用, 购买的流程更快。

有研究表明:吸引一个新客户所耗费的成本大概相当于保持一个现有客户的5倍, 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费用去劝导那些满意的客户从他们供应商那里转到本企业[7]。相关的研究表明:一个企业如果将其客户流失率降低5%的话, 其利润能增加25%~85%[8]。总而言之, 许多对新顾客必须支付的成本在老顾客那里可以省去。

其二, 顾客高度满意, 可以降低失败成本 (Failure Costs) [9]。这里的失败成本是指企业处理顾客不满意的成本。不满意的顾客会产生购买后心理不平衡的感觉。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 顾客会产生退货、向相关团体投诉等行为, 使企业的营销活动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企业会相应的花费时间、金钱、人力等来处理顾客不满意的行为。而满意的顾客不会出现上述行为, 则意味着企业也不必花费资源来处理顾客的不满。

1.2 产生口碑效应

满意或忠诚的顾客会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满意或忠诚的顾客会把自己的购买、使用的产品或服务愉悦经历告诉给周围的朋友、亲属和同事, 并推荐他们购买该产品或服务。Dabholkar和Thorpe的研究结果表明:顾客满意对推荐别人到该商场购物有重要的影响。营销专家Philip Kotle说:“满意的消费者是最好的广告”。

一个对欧洲7000名消费者的调查报告表明, 60%的被调查者认为, 他们购买新产品或新品牌是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 (Kiely, 2003) 。通过满意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良好评价并向周边的群体传播来影响其潜在顾客的方式, 特别在商品没有差异, 或者即使存在差异但顾客在使用之前不清楚这些差异的情况下, 口碑效应能产生极大的威力和效果。

1.3 为企业带来范围经济, 产生晕轮效应

顾客会把对企业某一产品的高度满意而产生的信任、忠诚扩展到该企业生产的其他产品中, 从而更倾向于长期、持续地购买该制造商生产的产品, 为企业带来范围经济 (Scope Economy ) 。这就如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晕轮效应 (The Halo Effect, 又称“光环效应”) :人们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是从局部出发, 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 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也就是说, 如果顾客对企业的某种产品比较满意或忠诚, 当该企业推出其他产品时, 该顾客基于对该企业以往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认同, 也会对该企业生产的其他产品或服务产生同样的购买认同。

1.4 顾客的反馈信息能够推动企业进步

企业能够学习和吸引顾客拥有的而自身缺乏的能力, 促使企业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推动企业的进步[10]。例如, 某游戏软件厂专门寻找一些顾客充当玩家, 免费试用本公司的游戏软件, 以获得有价值的软件调整和改进意见。目前, 由于顾客的素质越来越高, 他们在产品改进、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点不仅能增加企业利润、降低成本, 同时也在拉近企业与顾客的关系。

1.5 对价格缺少敏感性

如果顾客对企业满意或忠诚, 则其对该企业的价格缺少敏感性, 降低了价格弹性。满意或忠诚的顾客通常倾向于愿意为他们所获得的利益付出较高价格, 而且对价格上涨的容忍度也会增加。这意味着企业能获得较高的毛利, 毛利的增加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源用于顾客价值的提高上, 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1.6 产生重复过程, 有利于企业制定决策

忠诚的顾客会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11]。重复的顾客趋于形成特定的关系, 有利于制定长期计划, 使得企业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满足顾客需要的影响成本的工作方式。相对固定的顾客群体能帮助企业减少面对各种要求的种类, 集中精力减少市场混乱, 使得公司制定最好的预测和满足顾客需要的决策变得更容易。

1.7 提升企业认知价值和总体声誉

顾客满意程度高, 顾客忠诚度高, 会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引导公众对该企业的正面认识, 从而提高企业的认知价值和总体声誉, 从而降低顾客的尝试风险而协助企业新产品的导入。

2 企业的顾客价值创造

鉴于顾客价值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影响如此长远, 那么, 企业应该创造顾客价值, 进而通过提高顾客价值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顾客价值创造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手段, 是其塑造竞争优势的前提, 也是其培养核心竞争力的立足点。这就要求企业发挥其自身对外部环境的能动作用, 分析和研究顾客的需求和偏好及其变化趋势, 突破原有思维模式和资源条件的限制, 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来满足顾客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为目标顾客创造最佳的顾客价值, 从而使顾客满意、忠诚于该企业, 进而为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服务。

2.1 树立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的行为和价值取向起到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 二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鉴于顾客价值创造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之一, 为此, 企业应该树立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理念, 把远景规划同顾客价值创造结合起来, 使“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制度上保证企业顾客价值创造, 通过扩大顾客价值实现企业目标, 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2.2 以创造顾客价值为目标, 优化企业整体运作流程

创造顾客价值, 紧紧依靠企业的某个环节是不够的, 需要企业的整体协作, 优化整个运作流程。只有使企业内部运作流程与顾客价值取向高度契合, 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 才能创造出更大的顾客价值。企业应充分考虑业务流程对顾客价值贡献的大小, 强化能够增加顾客价值的有效环节, 精简、删除无效环节, 逐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更进一步地, 企业可以采用差异化策略, 根据顾客的群体差异设计出差别化的业务流程, 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12]。

2.3 畅通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重视顾客信息反馈

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信息沟通, 企业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把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最新需求, 进而采取及时的行动满足这种需求。这在创造顾客价值的同时, 增进了顾客情感归顺, 对企业的口碑建立以及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 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 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 以赢取新的竞争制高点。顾客价值及其创造, 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手段, 从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顾客价值为起点, 并通过适时地挖掘、创造顾客价值, 把顾客价值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结合起来, 共同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服务, 无疑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已经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逐渐向“顾客导向型”转变。顾客价值的研究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从顾客价值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入手进行了分析, 进而对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希望对企业部门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顾客价值,影响,顾客价值创造

参考文献

[1]董大海, 权晓研, 曲晓飞.顾客价值及其构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999, 19 (2) :47-52.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5.

[3]汤龙, 王永贵.顾客价值及其驱动因素剖析[J].管理世界, 2002, 15 (6) :146-147.

[4]凯瑟琳.勒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 2004.

[5]Louisa Wah.The Almighty Customer[J].ManagementReview.2003, 56 (10) :6-15.

[6]Geoffrey Brewer.The Customer Stops Here[J].Sales&Marketing Management.2006.3:31-36.

[7]董大海, 权晓研, 曲晓飞.顾客价值及其构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999, 15 (2) :47-52.

[8]董大海, 权晓研, 曲晓飞.顾客价值及其构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999, 17 (2) :47-52.

[9]汤龙, 王永贵.顾客价值及其驱动因素剖析[J].管理世界, 2002, 20 (6) :146-147.

[10]孙敬平.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企业核心能力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9 (1) :22-24.

[11]董大海, 权晓研, 曲晓飞.顾客价值及其构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999, 15 (2) :47-52.

管理知识:什么是竞争优势效应? 第2篇

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

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

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

两个谁也不肯松口。这时,一个渔夫走过来看见了这种情景,便走过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寓言,但是因为鹬蚌相争而被别人得利的事情,代不乏人。它形象地说明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有多么强烈,拼着自己与对手同归于尽,也不想给对方让步。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对竞争优势效应的诠译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两两结合,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纸上写下来自己想得到得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大于100,比如说是120,那么,他们两就要分别付给心理学家60元。

结果如何呢?几乎没有哪一组的学生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100,当然他们就都得付钱。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

有这样一个笑话:上帝向一个人允诺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三个愿望,但有一个条件----你在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的邻居将得到你所得到的两倍。”

于是这人开始提出自己的愿望,第一个愿望第二个愿望都是一大笔财产,第三个愿望却是“请你把我打个半死吧!”

这句话背后的心理活动是,如果把我打个半死的话,那么邻居岂不是要被“完全”打死?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从我身上赚到的“便宜”,岂不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虽然为此要被打个半死,但为了不让人白得好处,也是值得的!

这样的笑话并不仅仅是笑话,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曾经听别人讲起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一对夫妻离异,根据法官的判决,丈夫应该把自己财产的一半转让给妻子,因此,丈夫开始出售自己的车、房。为了不让妻子平白无故的得到一大笔财产,丈夫将自己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车子和房子以十美元的“天价”贱价出售,妻子固然没有得利,丈夫也损失了一大笔。

利益冲突会导致人们优先选择竞争,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人们是否仍然会选择竞争呢?

战国时,秦昭襄王对范睢说:“天下的贤才武士,以合纵为目标,相聚在赵国,而且要攻击秦国,我们该如何对付。”

范睢说:“大王不必忧愁,让我来破解他们的合纵关系。秦国与天下的贤才武士,并没有什么仇恨呀!他们相聚要来攻打秦国,只是为求一已的富贵。一群狗在一处,卧的卧,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会互相争斗,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每只狗就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那块骨头,彼此都有起了争夺之意。”

秦王于是派范睢带了五千金,在武安大摆宴会,散给合纵之士的黄金不到三千金,他们就互相争斗起来,也不再策划攻击秦国了。

由这个故事可见,即使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平均,以及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人们仍然会选择竞争。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认为,沟通的缺乏也是人们选择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双方曾经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如果在上面的实验中允许参加实验的两个人互相商量,或者两个人对对方的选择有充分的把握,结果必然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 中国千年史是一部并购史论文

★ 中国并购市场研究报告

★ 并购专项法律服务合同

★ 一项体育运动的作文

★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项有生机和活力的制度

兼并和伯特兰德竞争的价格效应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博弈论;兼并;伯特兰德竞争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4-0040-04

企业往往希望通过兼并来改善它们的经营活动,但是,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兼并可能导致失败的结局。Scherer和Ravenscraft从实证的角度阐述,现实中的企业兼并很少能真正赢利[1-2]。Salant,SwitzerandReynolds从古诺寡头竞争角度出发,说明兼并可能使企业获利,兼并的利润来源于产量的减少导致整个市场价格的上升。同时也出现了搭便车现象,当兼并企业减少产量时,非兼并企业会趁机增加产量,因此,兼并只有在足够多企业参与时才有效[3]。Deneckere and Davidson从伯特兰德寡头竞争角度出发,证明兼并对企业来说是有利可图的,即使只有两个企业参与的兼并也是有效的[4]。Williamson强调评价兼并的中心问题是需要权衡兼并可能导致的竞争削弱和生产率改进的可能性,Williamson将价格作为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惟一焦点,强调在评价兼并案例时应重视兼并的有效性问题。实际上,企业间的竞争还有许多其他维度,包括生产能力、研发、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引入等都可能影响兼并的有效性,导致兼并的成功或失败。

针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所发生的六次航空业的兼并,Peters(2003)通过模拟技术对价格变化进行了预测,虽然有一定的偏差,但价格变化的总体趋势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5]。Borenstein(1990),Kim和Singal(1993)研究了实际兼并对价格的影响,结论是价格效应是显著的[6]。Evans和Kessides(1994)进一步利用结构—行为—绩效模式对美国航空业的兼并进行了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和多市场关联都对价格产生了正相关的影响[7]。

本文通过两阶段博弈模型来讨论兼并对价格的影响。当第一阶段寡头公司选择兼并策略,第二阶段进行伯特兰德竞争时,纳什均衡的结果表明,价格的升高或下降是由假设条件决定的。该模型从理论的角度说明了价格效应产生的原理。最后根据20世纪美国航空业公开化的兼并数据检验了模型的基本结论。

一、兼并博弈模型

假设在两个相关市场中,分别存在m1,m2个寡头垄断公司。其中同一个市场里的

公司生产一组产品,同市场产品完全互补,不同市场的产品存在一定程度(但非完全)替代。令Nk表示在市场k里产品的集合,k=1,2.

其中,pki和qki分别表示在市场k里产品的价格和产量,i∈Nk。pk=∑nki=1pki是k市场产品总的价格,需求函数如下:

qk=D(pk,p1),i∈Nk(1)

令P={(p1,p2)∈R2+|D(p1,p2)>0,D(p2,p1)>0}是凸有限函数,并且需求函数无论是在市场内还是在跨市场之间都是对称的,针对函数D(p1,p2)给出如下假设。

假设1:D(p1,p2)关于p二阶连续可导,D(p1,p2)/p2>0,D(p1,p2)/p1+D(p1,p2)/p2<0,(p1,p2)∈P。

假设2:D/p1,D/p2是连续凸函数。

假设3:2D/p21+2D/p1p2≥0,(p1,p2)∈P。

假设4:D/p2+p12D/p1p2≤0,(p1,p2)∈P。

其中,D(p1,p2)/p2>0表示两市场产品的产量之间关于需求的替代性。D(p1,p2)/p1+D(p1,p2)/p2<0表明在同市场内总价对需求的影响超过了跨市场形成的影响。假设2保证了最优解的存在性;假设3说明市场内影响和跨市场影响之间的差距随着市场内价格的降低而升高;假设4说明由(6)式确定的最佳反应函数是严格递减的。因此,两市场产品之间的关系是严格互补的,这是关于不同产品价格竞争文献中的一般假设。为了简化起见,进一步假设需求函数

D(p1,p2)=α-βp1+γp2(2)

是线性的,且边际成本为0。

在第一阶段,市场k,l中的公司选择同市场或跨市场的兼并活动,兼并完成之后,市场k,l中的公司数分别减少到mk,ml。

在第二阶段,兼并后形成的所有独立公司同时选择价格进行伯特兰德竞争,为了突出分拆的作用,本文不考虑兼并的成本和技术进步等的影响,同时规定在第二阶段,当兼并形成的所有独立公司同时选择价格之后,不可以继续兼并。设mk,ml分别代表兼并后两个市场中形成的公司数量。

首先讨论该博弈的收益函数。针对策略对(m1,m2)mk,ml,市场里第j个公司的收益函数为

πkj(pkj,pk,pl;mk,m1)=pkjD(pk,p1),l≠k(3)

其中,为了符号简化起见,pkj代表在市场k里第j个公司的产品总价,则pk=∑mkj=1pkj。

市场k里所有产品总的收益函数为:

πk(pk,pl;mk,ml)=∑mkj=1πkj(pk,pl;mk,ml)=pkD(pk,pl)(4)

二、Nash均衡的求解

我们采用逆推法求此博弈的Nash均衡。根据收益函数(3),在市场里第j个公司选择其价

格pkj以最大化(3)式的一阶条件是:

D(pk,pl)+pkjD/pk=0,j=1,…,mk(5)

根据(5)式,在市场k内,兼并后各公司的均衡价格是惟一的。因此,下式的均衡条件等价于mk个(5)式相加,即:

mkD(pk,pl)+pkD(pk,pl)/pk=0,k,l=1,2,l≠k(6)

方程(6)确定了市场k的最佳反应函数和均衡价格,并且表明兼并数对均衡价格的重要性。

设1,2分别表示总的均衡价格,k=D(k,l)表示均衡产量。由于上述假设满足线性需求(2),于是由(6)式确定的最佳反应函数变成:

rk=mk(α+βpl)/(1+mk)β,l≠k

此函数是线性的和严格递减的。市场k的最佳反应曲线随着mk的减少而升高,但市场l的未变。因此,随着mk的增加,两市场产品的均衡价格增高,均衡价格由下式给出:

k=mkα[(1+mk)β+mlγ]/(1+mk)(1+ml)β2-mkmlγ2,l≠k,k=1,2

三、兼并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对于需求函数的一般形式,在Nash均衡条件下,该博弈具有如下命题:

命题1:在市场k中,总价随着mk的减少而增加,k=1,2。

命题2:在市场l中,总价随着mk的减少而增加,k=1,2,l≠k。

命题3:在市场k中,每一个互补产品的均衡产量随着mk的减少而减少,k=1,2。

下面证明命题1:均衡总价1,2随m1的增加而减少。

设x1=(p1,p2),x2=(p2,p1),根据标准的相对静态技术和(6)式得:

1/ml=-D(x1)[1+m2D(x2)/p1+22D(x2)/p21]/Δ,

2/ml=D(x1)[m2D(x2)/p2+22D(x2)/p2p1]/Δ,

其中,

Δ[(1+m1)D(x1)/p1+1D2(x1)/21][(1+m2)D(x2)/p1+2D2(x2)/p21]

-[m1D(x1)/p2+1D2(x1)/p1p2][m2D(x2)/p2+2D2(x2)/p2p]

由假设1—3得,Δ<0,于是1/m1<0。由假设4得2/m1<0。同理可证命题4。

理论上命题1,2,3证明了跨市场兼并导致原市场和被兼并市场价格同时上升,以及兼并活动导致原市场的产量降低。

当假设条件3,4调整为如下形式时,

假设3*:2D/p21+2D/p1p2≤0,(p1,p2)∈P。

假设4*:D/p2+p12D/p1p2≥0,(p1,p2)∈P(p1,p2)∈P。

同理可以推导出与命题1,2,3相反的结论:

命题1*:在市场k中,总价随着mk的增加而减少,k=1,2。

命题2*:在市场l中,总价随着mk的增加而减少,k=1,2,l≠k。

命题3*:在市场中,每一个互补产品的均衡产量随着mk的增加而增加,k=1,2。

很显然,出现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结论是假设条件的改变造成的,同时也从理论上证明了兼并既可能导致价格上升、产量下降,也可能导致价格下降、产量上升。

直观上,命题1,2,3说明,在同一市场内,由于产品的互补性,使得一种产品价格的上升,减少了对同市场其它产品的需求。在跨市场之间,由于产品的替代性,使得一种产品价格的上升,增加了对跨市场产品的需求。于是产品的价格之间,同市场具有负的外部性,跨市场具有正的外部性。从市场1的角度来看,当负的外部性起主导作用时,产品的价格上升,产量降低。产量降低有可能抵消价格升高而产生的正效应,导致公司的收益降低;当正的外部性起主导作用时,价格上升的同时产量也升高,使得公司收益增加。由于跨组并购的正外部性明显,因此,两市场中的公司都有动机进行跨组并购。

特别是当两个市场位于不同的国家时,命题1,2,3说明跨国兼并导致本国价格上升、产量下降,同时跨国兼并也导致被兼并国家的价格上升,这是兼并被列入各国反垄断法的理论根据,也是跨国并购激励机制的主导因素。由此也可以推出兼并导致消费者剩余减少的一般性结论。

四、对美国航空业实际兼并结果的检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航空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兼并。我们利用公开的数据,研究西北航空公司(NW)和共和航空公司(RC)的兼并,以及环球航空公司和欧扎克航空公司的兼并案例。两家兼并都始于1985年,于1986年结束。由于兼并前实施兼并的航空公司的中枢系统设在同一个机场: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同时作为NW和RC的中枢机场,圣路易斯(St.Louis)是TW和OZ的中枢机场。我们不妨将中枢系统是否设在同一个机场为划分标准,将四个公司化为两组不同的市场,NW—RC以及TW—OZ市场。“相对价格”各列分别记录了1985年、1986年和1987年第三季度,每种市场类型中的兼并企业的平均价格和一系列具有相似里程的市场的平均价格之间的百分比差距的平均值(表1中所有括号里的数据均表示标准差)。1985—1987年“平均变化”列表示的是在每种市场类型中1987年的“相对价格”和1985年的“相对价格”之差的平均值。

其中,a以百分比表示;

b在1%的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

c在5%的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

d在10%的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

表1中的数据显示NW—RC间的兼并提高了自身和未参与兼并公司的价格,主要原因可能是兼并后主航站机场占优地位所导致的市场力量的提高及在存在竞争对手的市场类型中,与竞争者航线的多市场关联关系增强所带来的影响,与命题1,2,3的结论基本一致。TW—OZ间的兼并未提高自身的价格,同时从29个公司构成的市场规模来看,价格也下降了3%,验证了命题1*,2*,3*的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1] Scherer, F.M.,D.Ross.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3rd ed.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0.

[2] Ravenscraft, D.J.,F.M.Scherer.Mergers,Sell-offs,and Ecomomic Efficiency[R].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87.

[3] Sallant,S.W.,Switzer,S.,Reynolds,R.J.,1983.Intra-firm Coordination and Horizontal Merger Losses from Horizontal Merger:the Effects of anj Exogenous Change in Industry Structure on Cournot-Nash-Equilibriu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3,(98):185-199.

[4] Deneckere.R.,C.Davidson.Incentives to Form Coalitions with Bertrand Competition[J ].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16):473-486.

[5] Peters,C.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erger Simulation:Evidence from the U.S.Airline Industry[R]. Working Paper 32,Northwestern University,Center for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3.

[6] Kim,E.H.,Singal,V.Mergers and Market Power:Evidence from the Airline Industr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June):549-569.

[7] Evans et Kessides(1994),Living by the “golden rule”:multimarket contact in the US Airline Industr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5):341-366.

[8] Salant,S.W.Treble Damage Awards in Private Lawsuits for Price Fix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7,(12):1326-1336.

[9] Borenstein, S.Airline Mergers,Airport Dominance,and Market Powor[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400-404.

[10] Tan,Guofu & Lasheng Yuan.Strategic Incentives of Divestitures of Competing Conglomer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3,(21):673-697.

[11] 孙康.强制性垄断分拆的机制设计[J ].财经问题研究,2007,(3).

[12] 化冰,陈宏民.基于生产能力约束的差异产品企业兼并模型[J ].系统工程,2001,(6).

[13] 迈克尔.温斯顿.反垄断经济学前沿[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4] 伍江.不完全信息下跨国兼并模型分析[J].新疆财经,2007,(4).

Mergers and Bertrand Competition

ZHOU Ai-jun1,SUN Kang2,WU Xu-liang3

(1.School of Manage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Liaoning 116024,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9,China;3.Center for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Liaoning 11602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s game theory to analyze the Price efficiency of mergers and Bertrand competition.Firstly,oligarchies make horizontal mergers decision in one market or across two markets.Secondly,oligarchies make Bertrand competition.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restricts of request functions is the key of price ascending or descending,and accounts for the principal of price effects.The mergers of American airplane industrial checks out the model.

Key words:game theory;mergers;bertrand competition

竞争力效应 第4篇

截止2013年,陕西省普通高校81所,独立学院12所,成人高等学校16所,军事院校7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50所。陕西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要从2010年128万人提高到2015年173万人。民办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对这一目标的完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民办本科高校陕西省共7所。本文主要以这7所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为例,研究陕西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问题。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11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主要是依据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星级排名评价结果,运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的原则,面向中国民办院校遴选2013中国一流民办大学,进入一流民办大学排行榜的陕西高校有2所。表2是《2013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民办大学排行榜的前十强及分值统计,陕西2所民办高校位列其中。进入民办高校排行榜前二十强的陕西民办高等本科高校共有4所,包括西安外事学院和西安翻译学院。

2 陕西省民办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机遇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陕西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了机遇。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推进实施以及陕西省实现经济转型、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担负着特殊而崇高的历史使命,民办高校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2.1.1 陕西民办高校办学环境良好

第一,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陕西省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经济发展带动教育发展,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投入提供了资金保障。新世纪以来,陕西省GDP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以教育等为重点的民生支出逐年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等教育发展正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方面的保障。陕西民办高校为当地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各种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保障。

第二,陕西省有着非常好的办学资源环境,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能健康发展提供了教学资源保障。西安是13朝帝王古都,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众多学子愿意选择到西安上大学,这一优势为陕西民办高校提供了生源保障。陕西省高校众多,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为大规模的民办高校提供了充分的优质师源。

2.1.2 政策法规及资助政策对民办高校促进作用增强

陕西民办教育地方法规与规章的颁布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陕西省先后出台了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民办学校设置标准等法规、规章、制度,在立法工作中,走在了全国前列,依法保障了民办高校的管理行为和办学的行为。

国家和省上利用公共财政资助政策为陕西民办高校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目前,陕西省18所民办高校全日制国家统招生有15.6万人,每年接受国家各类资助已达近亿元。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民办高校自身的不断完善,今后国用于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项目和资金会越来越多。

2.1.3 陕西民办高校定位特色

陕西是个高教大省,拥有众多的教育资源。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学院、欧亚学院等特色鲜明的民办高校在三秦大地扎根、发展、壮大,陕西也以其品牌竞争多元化的发展形式,成为中国民办高教最具魅力与活力的地区之一。

数据来源: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及各民办高校官方网站,有些空白是因为数据无从核实。

数据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9815259.htm

在人才定位方面,民办学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成为公办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合理补充。既满足了社会对多层次多结构教育形式的需求,又为自身发展拓展了空间。很多民办学校在校园规划、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实训基地等设施建设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兄弟院校之间形成相互竞争、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群体办学优势,这也是陕西省民办院校区别于其它省市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学科建设上,民办学校坚持以专业特色为抓手,将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结合,注意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推动学科综合化。如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等学校,以经济类、语言文学类、管理类专业见长,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的工科专业被社会认可。

2.1.4 陕西的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品牌集团

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认为,借助地理上接近、高教资源集中等优势,陕西民办院校既竞争又协作,逐渐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一个专业化、多样化的办学体系,推动了民办高等教育整体稳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陕西的民办高校规模大、实力强,西安翻译学院拥有四万多在校生的规模和十多亿元的校产,陕西还有其他几所万人高校,从规模和实力来说,陕西的民办高校客观上已经成为品牌集团。

2.2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 生源数量不断减少

据教育部有关调查统计,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几年累计下降了数百万人,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随着学生总数的减少,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持续下降,尽管高考录取率逐年有所上升,但是由于报考数量下降程度远高于录取率的上升,所以全国高校录取的总人数是呈下降趋势的。下图是1999-2013年全国高校生源数量变化图。

陕西民办高校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从1984年至2009年,陕西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更是达到了27.54万人。但自2010年起,在校生数首次开始下降为25.53万人。下面是近几年陕西省参加高考人数统计表和趋势图。

根据以上数据绘制出如下趋势图。

为此,2009年起陕西省就对民办本科高校的本、专科招生人数进行结构性调整,逐步加大本科招生计划,适当减少专科计划,使其向以本科办学为主过渡。

2.2.2 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学生整体水平下降。近年来,生源数量不断减少,而高校录取数量持平的情况下,高考录取率也逐年提高。

陕西省2012年参加高考37.53万人,录取人数为28.59万人,录取率为76.24%,2013年参加高考人数36.65万人,录取人数28.198万人,录取率为76.94%。而江苏、山东、内蒙古、黑龙江录取率高达85%,贵州为86.05%,辽宁则为87%。这就导致学生整体水平不断下降。

2.2.3 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完全适应

经济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的,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敏锐扑捉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保障,同时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前提条件。社会发展、经济进步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专业人才,民办高校要敢于并且善于为企业、为生产一线培养人才。

2.2.4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竞争对手增多、领域扩展、强度加剧

根据五力模型,要考察陕西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应该从五个角度考量,一是学生及家长对高校的选择能力,二是用人单位及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选择能力,三是公办高校对民办教育的替代能力,四是潜在民办教育进入者行业壁垒的难易程度,五是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对手民办高校之间竞争。其中最直接的要素就是要看陕西民办高校与其他省市民办高校在数量、规模、生源吸引力方面的差别。

总之,陕西民办高校要善于抓住机遇,把握好西部大开发、西咸一体化等地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要正视困难和挑战,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竞争意识,增强专业特色,不断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

3 对策建议

3.1 优化民办高校发展的立法、经费、管理政策

合理有效的政策环境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影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采取相关的减免税收、发放低息贷款等政策,并且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应该首先重点考虑少数发展态势好、教育质量较高的民办高校,资助的内容应以学校的教改和科研为主,以点带面,增强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性,最终促使民办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在招生政策上也要有所改革,努力营造公平的氛围,使民办与公办高校能够站在平等的层面上,通过合理竞争来赢取学生的数量。

3.2 注重品牌建设,靠质量和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张晋峰提出倡议:“建立民办高校示范校。民办高校要把重点放在品牌建设上,注意提高教学质量,以品牌院校带动行业发展。”

陕西民办高校应该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在“唯一”而非“第一”,走着一条差异化发展的特色创新之路。如西安翻译学院推行“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其专业设置也紧跟社会发展与行业趋势,目标是培养“复合实用型双专业涉外人才”。

民办高校品牌创建、保持、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有长远科学的品牌战略发展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自身存在问题。

4 结束语

民办教育将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民办高校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通过对社会环境、目标市场、自身优势的分析,确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培养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华梅,陈蕾.西部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01)

竞争力效应 第5篇

关键词:企业非合作R&D;非合作产品市场;AJ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6001704

一、问题的提出

Schumpeter[1-2]在R&D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对基于R&D的创新行为研究从以价格竞争为核心的竞争范式中摆脱出来,“为后续创新经济学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3]。创新的私人和社会收益率高于其它各种更为常规的投资收益率[4],这说明私人的创新活动存在溢出效应[5-6]。Mansfield认为,“创新决策、创新成果(专利)、创新转化成果(新产品、新工艺)因为人员流动、供应商和顾客的泄密、逆向工程、对于保密的灰心进而疏于保密这四个方面的原因而迅速被竞争对手模仿、复制”[5]。其他一些学者也找到了R&D在企业群的企业之间或产业内的企业之间所存在的溢出效应[7-8]。

在存在溢出效应的关于R&D研究的产业组织文献中,有两个代表性的基本模型:一个是AJ模型[6],另一个是KMZ模型[9]。在这两个模型中,都假设企业对于研发活动和产品进行两阶段博弈:第一阶段为参与到研发活动中的两个企业各自选择R&D水平,进行R&D竞争阶段;第二阶段为两个企业在产品市场进行产量的竞争阶段,即古诺竞争。显然,企业的研发行为会影响后续在产品市场的竞争行为,并进而影响竞争的均衡状态。骆品亮和卢庆杰认为,“第一阶段对第二阶段的影响在于降低第二阶段的生产成本”[10]。

根据两个企业在R&D领域和在产品市场领域分别具有的R&D决策和产量决策这一对策略性行为,因此可以将此两阶段博弈分为四种类型,即产品和研发阶段合作、产品和研发阶段不合作、产品阶段不合作研发阶段合作以及产品阶段合作研发阶段不合作。结合经典的AJ和KMZ模型,许多学者针对合作与非合作R&D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11]-[15]。其中,Amir研究了在溢出率外生给定条件下的合作与非合作R&D问题[11],Stepanova和Tesoriere在双寡头市场结构基础上增加了对垄断市场结构的分析[15]。上述学者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关注产品市场的古诺竞争,另一个研究方向是产品市场的价格竞争。王强等研究了存在溢出效应下的成本异质企业的合作与非合作R&D问题,他们分析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产品市场的价格竞争[16]。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价格竞争下的非对称管制及包容性问题[17-18]。

但到目前为止,针对成本异质性、产品市场古诺竞争下的非合作研发的分析还比较少见,因此本文基于经典AJ模型,并借鉴Stepanova和Tesoriere的分析范式[15],以跨国企业进入东道国为宏观背景,展开存在溢出效应下的非合作R&D问题,探讨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之间在R&D阶段和产品阶段的非合作竞争,解释跨国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并为本土企业的R&D活动和产品市场的竞争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二、非合作R&D模型的基本设置

局部网络效应与企业标准竞争 第6篇

1 局部网络效应的理论基础

在对局部网络效应进行定义之前, 让我们先看一下有关语言的使用情况。语言是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基本工具, 维持着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 也存在明显的网络效应。如果一门语言的使用人数越多, 那么掌握它就可以与更多的人交流。在理想的状态下, 全世界只存在一种语言显然是最优的, 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与所有其他人进行方便的交流。然而实际上, 人类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 不但在不同国家, 甚至在同一国家内也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 芬兰有两种官方语言, 分别是芬兰语和瑞典语;在加拿大, 英语和法语都是官方语言。在中国也存在种类繁多的方言, 它们的发音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 对于一名土生土长的北方人而言, 要想听懂广东的粤语几乎是不可能的。各种语言的使用人数呈现出极大的差距, 在极端的情况下, 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可能仅为几个人。例如,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 在巴西的罗恩多尼亚地区, 有两种语言仅分别被四个人和七个人所使用[1]。从网络效应研究的角度出发, 一个人使用某种语言的收益主要来自他与周围人群的交流, 即网络效应是局部的。如果他和周围的交流人群使用相同的语言, 显然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局部网络效应能够为不同语言的存在提供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对于ICT产业内的许多产品, 我们也可以发现局部网络效应的存在。例如, 考虑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数据处理软件, 对于不同的研究人员来说, 使用同一种软件的主要好处是可以相互分享文件和资料。通常而言, 一个研究项目往往需要多人的共同参与, 他们只有使用同一种数据处理软件才能够获得最大收益。因此, 每个研究人员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该软件的其他研究伙伴的数量, 而并非软件的使用总人数。

上述例子表明, 一个用户从某种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并非随着整个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同步增长, 当用户的效用仅仅随着网络某一部分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时, 就认为存在着局部网络效应。网络的某一特定部分被称为网络的一个子集, 不同用户的子集范围是不同的。对于单个用户而言, 网络效应仅仅是他所面临的子集的函数[2]。

为了更好地说明局部网络效应的含义, 我们假设存在一个通信网络, 它的某一部分如图1所示。在该图中, 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用户, 只有直接相连的两个节点才表明了用户之间存在通信关系。例如, 对于用户A而言, 与他直接相连的用户包括B、C、D、E和F, 用户A从整个通信网络中所获得的价值主要来自于他和用户B、C、D、E和F之间的通信交流。再看一下用户F, A、B、C、G和H等五个用户都与他直接相连, 他们之间能够进行相互交流。对于用户A和F而言, 他们只关心与之直接相连的邻居用户, 而对于其它用户并不关心。如果有更多的用户与A或F直接相连, 那么他们就能各自从用户的增加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从图1中可以看出, 用户A和F所连接的用户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 他们面临不同的用户子集。如果网络中新增加一个用户Y, 他恰好落在用户A的子集内, 并没有出现在用户F的子集中, 那么新增用户Y的加入显然增大了用户A的效用, 而对用户F的效用并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因此, 对于不同的用户而言, 他们从网络规模扩大中所获得的收益是不同的。

局部网络效应的特点已经引起了部分经济学家的关注。Sundararajan提出了一个局部网络效应模型, 其中信息是不完全的, 每个代理人同时和独立决策是否采用一种产品。Tucker通过数据分析, 研究了一个金融公司的雇员对于视频信息传递技术的采用。研究结果发现, 一个雇员所获得网络效应的来源仅限定于那些同他交流的人, 从而很好地支持了文章提出的假设。然而这两篇文章只是研究了单一产品的采用, 并不涉及多种产品之间的竞争[3]。

Jullien在他的文章中建立了一个双寡头模型, 其中网络效应是局部的, 只产生于特定的消费者群体之中。该模型假定, 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价格歧视。由于弱势企业具有价格歧视的能力, 就可以通过交叉价格补贴引诱一些消费者群体购买, 从而可以创造一个较强的网络效应。尽管强势企业具有声誉优势, 但是和弱势企业之间仍会产生激烈的价格竞争, 并导致平均均衡价格的下降[4]。Banerji和Dutta也建立了一个双寡头模型, 企业之间进行伯特兰 (Bertrand) 竞争。然而与Jullien的假设有所不同, 企业无法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局部网络效应的存在, 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市场分割, 但企业仍会获得正利润[5]。

2 局部网络效应对标准竞争的影响分析

为了说明局部网络效应对标准竞争结果的影响, 假设市场上存在两个竞争厂商A和B, 它们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 而这两种标准是互不兼容的。厂商A提供用标准A生产的产品A, 厂商B提供用标准B生产的产品B, 产品A和产品B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

市场上的消费者被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 分别是集团1和集团2。假定单个集团内部的所有成员之间都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关系, 但某一个集团的成员只同另一个集团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成员相互联系。例如, 对于一所大学里的两个研究人员而言, 如果他们处于同一研究领域, 那么就存在相当多的合作机会;如果他们研究领域并不相同, 这种合作机会出现的几率就要小得多。为了简化分析, 假定集团1和集团2 的消费者数量是相同的, 都为n。

在研究网络效应的相关文献中, 通常都假定消费者从某种产品中获得的价值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产品的自用价值, 也就是当只有一个消费者时, 产品自身所能够产生的价值;另一部分是产品的网络价值, 该价值随着产品用户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本模型的研究也不例外, 同样把消费者的收益划分为两个部分。如果以Uij (x) 表示处于集团i的消费者j从产品x的消费中所获得的净效用, 那么

Uij (x) =Rjx+f (Ljx) -Pi (i=1, 2;j=1, 2, … , n;x=A, B)

其中Rjx表示消费者j从产品x中所获得的自用价值, Rjx的大小与网络的规模无关, 因而是一个不变的大于零的常量。f (Ljx) 表示产品的网络价值, 它是Ljx的函数。对于消费者j而言, Ljx代表了连接到节点j的其它节点的集合, 包括所有通过产品x与消费者j相互联系的其它消费者。根据网络效应的定义可知, f ' (Ljx) >0, 这表明网络价值与L的大小成正比。

显然, 由于局部网络效应的存在, 对于单个消费者而言, 不同集团的数量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 消费者j位于集团1, 那么每增加一个集团1的用户都会使得f (Ljx) 的取值同步增加, 而增加一个集团2的用户并不必然产生同样的结果。因此, 如果消费者位于集团i, 则f (Ljx) 的具体表达式如下:

f (Ljx) =δ (Qix+θQtx)

其中Qix和Qtx分别表示集团i和另外一个集团中使用产品x的消费者的数量。δ表示网络效应强度, 应满足δ >0, δ越大则表明网络效应越明显。θ为一个常量, 表示在另外一个集团中, 只有θ比例的消费者与j发生联系, 因此, θ 的取值范围为 (0, 1) 。

我们以Px表示产品x的价格。为了便于分析, 假定产品A和B的价格是相同的, 都为P。另外, 假定消费者从产品A和B中获得的自用价值是相同的, 都为R。由此, 可以得到消费者j完整的净效用函数:

Uij (x) =R+δ (Qix+θQtx) -P

在本模型中, 假设标准A和标准B展开两个时期的竞争, 第一期的竞争已经结束, 在第二期的竞争中所有的消费者都重新进行决策。第一期的竞争结果如下:集团1的消费者全部都采用产品A;在集团2中, 只有m个消费者采用产品B (0

消费者z的效用函数如下所示:

undefined

当Uz (A) =Uz (B) , 消费者z采用产品A和B是无差别的, 都可以获得相同的效用, 均衡条件如下:

R+δθn-P=R+δm-P

对上式进行求解, 可得:

m=θn

消费者z的采用决策由当期的净效用函数决定。

当Uz (B) >UzθA) , 也就是当m>θ n时, 消费者z采用产品B;

当Uz (B)

对于集团1的消费者而言, 消费者z的选择不会对他们的采用决策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即使当集团2的消费者全部都采用产品B, 集团1的任一消费者采用产品A的效用为U1j (A) =R+δn-P, 显然大于采用产品B的效用U1j (B) =R+δθn-P。所以集团1的最优决策为仍然采用产品A。下面, 我们来分析一下集团2的采用决策。

当m>θn时, 消费者z的最优选择是采用产品B, 对于第一期已采用产品B的消费者而言, 由于U2j (B) >U2j (A) , 也会同样采用产品B。于是, 集团1全部采用产品B。

当m<θn时, 消费者z采用产品A, 对于第一期已采用产品B的消费者而言, 由于U2j (B)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当m>θn时, 标准竞争的结果是标准A和标准B同时并存, 各自占领一半的市场;当m<θn时, 标准竞争的结果是A标准获得全部的市场份额, B标准从市场上彻底退出。

θ的取值对标准竞争的结果有重要影响。由均衡条件m=θn可知, m与θ成正比关系。这表明, θ的值越大, m也要相应取更大的值才能够保证标准B和标准A共同占领市场。当θ=1时, 局部网络效应消失, 与传统的观点一样, 无论m的取值如何, 都是标准A独占市场。当θ=0时, 最终结果必然是两种标准共存。由于θ代表了不同消费者群体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所以, 不同消费者群体之间的联系越密切, 多种标准共存的可能性就越小, 越容易出现赢者通吃的标准竞争结果。与之相反, 不同消费者群体之间的联系越少, 就越有可能出现多种标准共存的局面。

即时通讯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型通讯方式, 通过计算机或者其它无线设备在网络上的实时交互, 能够为用户提供文字、语音和视频的互动交流。即时通讯软件作为一种通讯工具, 其效用的大小与用户的数量密切相关。对于一种软件的用户而言, 如果有更多人加入到使用者的行列当中, 就意味着他能够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然而, 由于局部网络效应的存在, 网络规模扩张对不同用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MSN的用户数量虽然极为庞大, 但由于主要集中于国外市场, 对国内用户的效用并不能产生太大的影响。与MSN恰恰相反, QQ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国内, 其数量远远超过了MSN的中国用户。理性的消费者在选择即时通讯软件时, 显然会使用给他带来最大效用的软件。对于国内大多数用户而言, 由于交流的对象主要是中国人, QQ庞大的国内用户基础显然能够带来更大的效用, 选择使用QQ就是一个明智的决策。正是由于局部网络效应的存在, 在面对软件业巨头微软的挑战时, 国内的腾讯公司仍然能够保持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3 结论

在网络效应市场, 由于均衡的多重性和临界容量的存在, 使得市场表现出一边倒的特征。主流文献通常将这种现象描述为赢者通吃, 即意味着“只有第一, 没有第二”。然而在ICT产业, 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事实却不能够很好地支持这一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 虽然只有一种技术能够成为市场的事实标准, 但这并不能把其它技术完全排除在市场之外, 赢者通吃现象只能作为理论分析中一种极端情形而在现实中很少发生。主流模型之所以得出赢者通吃的结论, 在很大程度上是模型特定假设条件的结果, 其中并没有考虑到阻碍市场一边倒的限制性条件。由于局部网络效应的存在, 赢者通吃的现象并不具有必然性, 也就是网络效应不是一种标准完全垄断市场的充分条件。

局部网络效应带来了技术多样性的局面, 意味着市场上并不会只有一种技术标准存在。即使一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但在某个国家或者某个范围内却有可能是其它技术处于优势地位。对于那些在标准竞争中暂时处于下风的技术而言, 虽然它的市场份额并不大, 但在一定范围内仍有稳定的生存空间[6]。因而, 网络效应虽然使ICT产业表现出一种垄断的趋势, 但并没有完全抑制和排斥竞争, 垄断者仍然面临来自其它厂商的有力挑战。由于ICT产业的技术创新速度越来越快, 企业之间的标准竞争也显得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市场上的主导厂商并非可以高枕无忧, 任何其它厂商的技术创新活动都有可能通过正反馈效应造成市场格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 对于主导厂商而言, 也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才能够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KOSKI HELI, KRETSCHMER TOBI AS.Survey on Compe-ting in Network Industries:Firm Strategies, Market Out-com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2004, 4 (1) :5-31.

[2]SUNDARARAJAN ARUN.Local Network Effects and Com-plex Network Structure[EB/OL].[2008-03-30].http://www.bepress.com/bejte/vol7/iss1/art46.

[3]TUCKER CATHERI NE.Network Effects and the Role of Influence in Technology Adoption[EB/OL].[2004-12-18].http://www.kellogg.northwestern.edu/mgmtstrategy/deptinfo/seminars.

[4]JULLIEN B.Competing in Network Industries:Divide and Conquer[EB/OL].[2001-07-30].http://ideas.repec.org/p/ide/wpaper/1231.ht ml.

[5]BANERJI A, BHASKAR DUTTA.Local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Market Segm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9, 27 (5) :605-614.

我国零售业买方势力竞争效应分析 第7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零售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由最初受制于制造商、供应商逐渐转变为能够对上游制造商施加其买方势力的局面。

经济体制改革初期, 国民经济处于短缺状态, 市场供不应求, 且凭借着国家的重视和规模优势, 制造商对下游厂商具有卖方垄断势力。1998年之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商品供给开始由紧缺转向宽松, 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 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局面。零售商处于产业链的最终环节, 离最终需求最近, 对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的把握处于最有利的位置, 这使其最可能成为产业链的主导。与此同时, 自2001年中国 “入世” 以来, 零售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11年,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 1万亿元, 较前一年增长11. 6% , 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1. 6%1。零售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且其市场集中度也随之提高, 2011年销售额过百亿的企业达到55家, 比2010年增加10家。零售百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1年百强零售企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 9% , 比2010年提高0. 3个百分点, 是自2006年以来的次高比重。2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更便于零售商掌握大量消费者信息。他们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消费者效用, 有效管理存货, 这些优势使得他们对制造商的议价能力大大增强, 3并最终形成买方垄断势力。

中国目前对于这样的买方市场的研究文献尚不完善, 对买方垄断势力的竞争效应分析不全面。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将试图做出改善, 对目前中国的零售业竞争状况建立模型进行分析, 研究其经济效应如何, 其对于社会福利有何影响, 在此基础上对合理规制市场提出建议。

2文献综述

对于零售业市场结构的动态演变及其福利效应,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 对零售商买方势力的界定, 将零售商买方势力分成: 零售商买方垄断势力和零售商谈判势力 ( 吴清萍, 2009) ; 第二, 影响零售商买方势力的因素分析, 如纵向产业链上零售商数目、下游市场最终产品需求、零售经营方式 ( 贺和平, 2006) ; 第三, 零售商买方大小势力的增长带来的社会福利状态改变和买方势力对社会效率的影响, 认为买方势力的存在虽然会带来社会成本的节约和零售市场效率的提高,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社会福利 ( 王再平, 2007; 杨丽等, 2012; 陈甬军、胡德宝, 2008) 。

然而, 零售市场结构瞬息万变, 逐渐发展成为了两大主要业态主导零售市场的格局, 但是已有的大多数文献都描述的是单一寡头的零售市场内买方势力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 并未考虑双寡头主导的零售业市场结构的效应, 鉴于此, 本文将在概括加入WTO以来中国零售业市场结构的新发展的基础上, 构建动态数量竞争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对零售业双寡头主导下的市场竞争绩效及其福利效应进行分析。

3我国零售业买方竞争效应分析

3. 1我国零售业现状分析

零售市场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一直息息相关。如图1所示, 在1978—1992年, 零售业对外开放以前, 社会消费品总额的增幅在大部分年份超过GDP的增幅, 说明此时中国零售市场供不应求, 对新企业的进入具有吸引力, 此时零售市场近似完全竞争, 零售业发展也较快。但是1992年零售业对外开放以后, 尤其是2001年加入了WTO后, 绝大部分年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低于GDP的增长幅度, 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于GDP的贡献率出现了下滑, 如图2所示, 这说明了零售市场对于新企业的进入已经存在障碍, 供过于求,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零售市场已成为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如图3所示, 百货零售业以及超级市场零售业成为了最主要购进商, 其购进额与其他各类零售业的差距不断扩大, 买方垄断势力不断加强, 对制造商、供应商的控制能力不断加强。

资料来源: 中经网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 中经网统计数据

我国加入了WTO后, 零售业成为跨国企业来华投资的热点领域, 大型超级市场占据了零售业大量的市场份额, 成为了中国零售业的龙头, 2005年,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超级市场商品销售额为3113. 3亿元, 是便利商店这类边缘零售企业的17倍。但是中国零售行业发展速度快, 市场结构不断变化, 如今, 逐渐发展成为了专业店占据主要零售市场份额, 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店共同瓜分剩余零售业市场份额, 一批竞争性边缘小型零售商如便利店和专卖店等与这些大型零售行业共同生存的状态。由于专业店是一种以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零售业态, 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适当的售后业务, 并且所经营的商品一般为价格比较昂贵的品种, 如家电、玩具、汽车、奢侈品等, 再如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市场, 这类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较为特殊, 因而本文将不对专业店做专门研究。此后, 百货零售行业经过发展成为了又一具有垄断势力的买方零售企业。可以说中国零售业形成了两大寡头争相竞争, 边缘零售企业不断寻求市场份额的情形, 如图3、图4所示。

资料来源: 中经网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 中经网统计数据

3. 2针对我国零售业结构建立博弈模型分析

3. 2. 1模型背景

本文以陈甬军 ( 2008) 的模型为基础, 但是他们的模型假设一个制造商向市场F和M供应同质商品市场F内由n个边缘零售商零售, 市场M内只有唯一一家垄断零售商。他们的模型假设反映了零售市场两极分化即只有一个垄断零售商和n个边缘零售商竞争的情形。本文结合现在的零售市场主要发展成为两种零售业态———百货商店以及超级市场, 占市场份额极高的情况下, 假设市场是有两家垄断零售商主导的, 基于这样的市场结构: 虽然还是一家制造商供应商品, 但是下游有两家主导零售商和n家边缘零售商进行竞争。

3. 2. 2基本假设

假设商品的供应链如下: 一个供应商向零售市场F和M供应某种同质商品; 市场F有n个边缘零售商, 市场M有两个寡头零售商。供应商与所有零售商间的博弈按分阶段进行:

( 1) 第一阶段, 供应商宣布一个他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

( 2) 第二阶段, 所有的零售商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供应商的报价。接受报价的零售商将获得先动优势, 因为拒绝该报价的零售商将无法为自己的销售市场提供商品;

( 3) 第三阶段, 那些在第二阶段拒绝了报价的零售商可以再次向供应商提供自己愿意支付的最终报价;

( 4) 第四阶段, 供应商要么接受, 要么拒绝零售商的报价;

( 5) 第五阶段, 零售商分别在自己的市场内销售。

3. 2. 3根据逆向归纳法推测零售市场的情况

( 1) 第五阶段: 零售商分别在自己的市场内进行销售。给定市场需求 ( 这里应该列出需求函数, 所以, 下面的公式稍微也改一下) , n ( n≥2) 个边缘零售商在F市场进行数量竞争。如果所有零售商在第二阶段选择相同, 就会出现这种局面。为简化分析, 假设边缘零售商完全对称, 他们分别选择各自的采购量qi使利润最大化, 因此有以下表达式:

其中Pr表示购买量为Q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零售价格。表示各零售商向供应商支付的批发价格, 假设不存在其他与零售相关的成本, 则Pw等于其边际成本。

由各边缘零售商的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即 π'Fi ( qi) = 0, 得到:

得到各边缘零售商的销量反应函数R ( qi) :

将各边缘零售商的销量反应函数写出:

对上面n个式子进行加总, 得到:

由于各边缘零售商的对称, 可得到各零售商的均衡销售量和利润水平分别为:

那么边缘零售商的均衡零售价格等于:

考虑另一垄断零售商市场M内两个寡头零售商的竞争情况。假设销售市场M与F的需求相同, 即Pr ( Q) = a - b Q。本文认为中国的零售企业, 处于主导的寡头垄断企业有先决定其销量的优势, 所以采用了斯坦克尔伯格的完全信息动态模型对双寡头竞争进行分析。

第i个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企业1的利润函数为:

给定q1的情况下, 企业2的最优选择为: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意味着:

在q1既定的情况下, 企业2的产量决策

企业1预测到企业2将选择q2, 企业1在第一阶段的问题是:

企业1利润最大化时:

将企业1利润最大化时带入q2对q1的反应式:中, 可以得到

在两个企业都达到均衡时, 垄断市场内垄断厂商1的均衡利润为:

根据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到下述边缘市场和垄断市场的产量、定价及利润情况:

( 2) 博弈的其余阶段。供应商的利润函数为: π = Pw·Q - k·Q, 其中k为其边际成本。

对于垄断买方零售商而言, 批发价格等于供应商边际成本。

对于边缘零售厂商而言, 只有其批发价格大于其边际成本时, 供应商才有利可图, 才会将商品供给边缘零售商。

整个边缘市场的销售量为:

供应商在边缘市场的利润为:

供应商在边缘零售市场利润最大化的时候, 满足条件:

令则有:

∴ 只要, 供应商都可以提供货物给边缘零售商。

同时当且仅当, 即边缘零售商的利润大于零, 且其利润小于垄断厂商的利润 ( 小于垄断零售商2即可) , 其才有存在的可能性。

根据供应商利润最大化的报价为在上述范围内。所以供应商定价为时, 各企业都均衡。

博弈结果由表2给出:

3. 3博弈结果分析

根据表2博弈结果, 先分析边缘零售企业的情况, 边缘企业定价为那么当边缘零售企业数量越多时, 其销售价格就越接近供应商的最优报价, 即。这是由于当下游边缘零售企业的数量越多, 竞争力越弱, 如若提高进价, 供应商则会选择将其商品售予其他边缘企业或者直接售与垄断企业。由于进价的提高必然导致其销售价格的抬升。对于边缘零售企业而言, 定价的上升和销量的下降致使其利润总额出现下降, 进而降低其福利, 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其次分析供应商情况, 在只有一家垄断零售商的情况下, 供应商的最优报价为其利润总额, 在垄断企业的数量增加时, 供应商的利润总额上升为因此其福利得到了提高。再次对于垄断厂商而言, 当市场中垄断企业数量增加, 其产品定价将会降低, 商品销量提高, 但是总体利润下降, 这不利于整个经济体的社会效应的提高。再者对于消费者的福利而言, 具有二重性, 不得不购买边缘零售商的商品的消费者, 例如为了节约时间或由于某些原因不得不就近到便利店购买商品的消费者, 其福利是降低的, 而到大型超市或是超市购买商品的消费者, 其福利又是上升的, 应该具体根据市场中各方零售商的销量、售价进行评估。最后研究整个社会的福利效应。 在只有一个垄 断企业时, 整个社会 的经济效 应为: ( 三种企业的利润总额相加) , 在新垄断企业进入之后社会总体的经济效应为:总体上是发生了下降的, 下降的总额为:所以当新垄断零售商进入市场, 形成双寡头的局面时, 经济效率发生了降低。

4结论

随着我国零售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零售业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今的百货零售行业与超级市场共同主导日用零售市场的局面。政府应该对这两种零售企业进行反垄断的监管, 观察这两种企业是否存在不当竞争, 是否存在不断压低价格增大产量的现象, 这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是缺乏效率的。尤其是两个寡头零售商不断压低价格进行竞争时, 例如国美、苏宁2012年的价格大战, 不断降低售价来争取更多的消费者, 一些中小型的零售企业在这样的价格竞争中根本无法生存。这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是缺乏效率的。虽然本文构建的模型指出, 垄断零售商的增加会使得供应商的利润增加, 福利改善, 但是模型是建立在两家零售商存在竞争基础上, 事实上并不排除这两个垄断企业联手对供应商进行价格压制的情况, 或者是向中小供应商收取各种通道费、无理由占用供应商资金、限制供应商各种权利等。这样的情况如若发生则更是损害了市场的有效竞争性。所以政府应该鼓励下游各零售行业的门店扩建, 促进零售业的有效竞争, 建立规章制度来界定相关市场, 提高我国垄断企业的规制效率, 更好地保护各方利益。本文在研究时, 为了简化, 并未考虑将零售商利用其买方垄断势力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等的情况, 而是只研究了供应商只能接受寡头垄断零售商的进价一种情况, 同时, 本文没有继续建立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双寡头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而只是根据中国零售业发展的新市场结构建立理论模型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张维迎,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2]刘志彪, 石奇.竞争、垄断和市场势力[J].产业经济研究, 2003 (4) .

[3]贺和平.零售商市场权力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 (3) .

[4]马龙龙, 裴艳丽.零售商买方势力的滥用及其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 (5) .

[5]王再平.零售商买方势力:福利分析及公共政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7 (8) .

[6]吴清萍, 忻红.我国零售商买方势力的反垄断规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 (10) .

[7]吴绪亮.买方集中、纵向限制与抗衡势力——解析“加尔布雷斯假说”的反垄断含义[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8) .

[8]赵玻.零售商市场势力及其福利效应[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 (1) .

[9]张赞.基于零售商垄断势力的纵向约束关系理论研究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 2007 (9) .

[10]陈甬军, 胡德宝.中国的买方垄断势力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 2008 (12) .

竞争力效应 第8篇

一、绿色会展:催动城市会展新经济现象

21世纪面临全球暖化和环境永续议题, 全球会展产业更积极重视“绿色会展”概念。全球奖励旅游暨会议展 (IMEX) 根据Green Meeting Industry Council构想, 认为2020绿色会议活动期望达到“对环境零污染”、“对全球性会议产业进行全面性环境责任回收投资分析”、“建构可被接受的标准和实践准则”。这三项准则显示会展产业的未来趋势将更重视环保, 还给地球纯净的空间。

绿色会展概念涵盖广泛, 采用大众运输、减少纸张印刷、减用纸杯、展览摊位的设施材质可否回收等, 都是环保焦点。在科技研发上, 可利用网络系统, 从会议空间选择、宣传手册制作、注册报到、餐饮食物、交通运输等方面与信息平台相结合, 提升会展活动效益。此外, 会展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 具备高经济链结关系效益的产业, 透过上下游产业的产业关联作用, 可促使城市形成“会展新经济现象”,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趋势:

1. 重视多样性与文化性。强调新兴科学与产业技术、全球运筹管理, 以及区域专业资源与服务。

2. 重视并追求信息价值。科技产品运用在会议将大幅增加, 可提升注册与翻译效率, 展览场地规划系统、展位网络订位系统、RFID人员追踪系统、会展数据库营销系统等有效提升办理效率。

3. 创新生活型态的会展产业, 不只重视产业面的繁景, 同时对食、衣、住、行、育、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激发新的会展创意。

二、品牌会展:提升城市形象

会展活动, 除了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外, 另一面会对所在城市产生宣传效应, 从而有利于城市形象提升、促进交流、增加城市竞争力等, 这也正是国际会展活动举办的核心价值。举办会展, 透过参与者的口碑形成“传播效应”, 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导, 也可以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 媒体记者和观众所起到的宣传效果, 对于举办城市的宣传和市民认同感的提升, 有极高的帮助。

对于会展城市而言, 如果想快速的成为会展强市, 就必须快速的提升会展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服务业、改善交通条件。同时利用自身优势, 发展观光旅游、节庆文化活动来彰显城市特色, 让城市资源与区域能力有效整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组建专门管理和服务机构。

以法国巴黎为例, 就建立了诸如法国商展、展览会及会议中心协会 (FSCF) 、法国巴黎工商协进会 (CCIP) 及UFI等三大会展推动机构。这些机构, 除了提供会展相关服务外, 也扮演政府与企业间沟通桥梁的角色, 能有效的提供会展服务资源整合。

2. 政府奖励策略的支持。

政策作为的引导与奖励优惠的提供, 能改善并优化会展产业竞争环境。政府提供的政策优惠或财政支持, 可降低会展活动举办风险。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推出的商界精英汇聚新加坡计划 (Make It Singapore Plus) , 主要目的是吸引国际业者以新加坡作为举办地点, 因为只要会展主办者在新加坡举办会议或展览并达到一定标准, 便可获得政府给予的诸多优惠措施。

会展产业与会展经济的深入发展, 已然成为目前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整体而论, 会展城市的发展, 不是硬件建设的竞逐、会展中心的扩展、或活动举办数量的比拼。因此, 如何从产业基础、区域合作、资源共享的角度下, 建立一个会展城市的定位、规模, 营销品牌会展活动并积累品牌价值, 才是会展产业持久发展的关键, 也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摘要:会展产业的“三高”、“三大”、“三优”特征, 使其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从绿色会展、品牌会展两个角度, 探讨了会展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增长, 竞争优势提升之间的互动效应。

关键词:会展产业,城市经济,竞争优势,互动效应

参考文献

[1]杨丽霞.略论我国会展产业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经济问题, 2009, 08:26-28.

竞争力效应 第9篇

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认为, 企业业务量变化的绝对值决定了成本的变动程度, 而无关于业务量是上升还是下降。当企业业绩下降时, 管理者有两种可选择的策略:不考虑闲置产能的机会成本, 并保持当前资源规模;抑或是削减当前资源, 等待市场好转时重新购置资源。当管理者认为业绩的下降是暂时的或可调整既定资源具有较高成本时, 管理者将理性地选择前一种策略, 这势必使得公司成本费用具有粘性特征。此时, 公司因承担着大量的闲置产能, 公司短期成本费用率高居不下, 使得公司业绩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 从长远来看, 一旦企业经营环境改善, 这些公司更有能力迅速反应, 实现企业尽快复苏。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成本费用粘性将增进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然而, 从成本费用粘性现有研究文献来看, 目前主要集中在成本费用粘性动机研究, 较少关注其经济后果研究, 更是缺乏成本费用粘性战略效应的实证经济后果研究成果。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结合成本费用粘性的产生机理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成本费用粘性的战略效应进行探索, 丰富成本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研究。

二、文献述评

成本费用粘性相关研究集中在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等视角研究。其中, Anderson Banker and Janakiraman (2003) 首次正式提出成本 (费用) 粘性 (costs stickiness) 的概念。此后, 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了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及影响因素。例如, Anderson et al (2003) 以美国公众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 (SG&A) 为研究对象, 通过大样本实证检验证实了成本粘性现象确实存在于美国公众公司中。国内学者围绕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 (孙铮、刘浩, 2004;孔玉生等, 2007;曹晓雪等, 2009;刘彦文、王玉刚, 2014) 、动因 (孙铮、刘浩, 2004) 、影响因素 (万寿义, 王红军, 2011;王明虎、席彦群, 2011;马永强、张泽南;崔学刚、徐金亮;刘嫦等, 2014;秦兴俊、李粮, 2014) 等展开研究, 同样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成本费用“粘性”的特征。国外学者的研究从成本费用粘性对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性以及会计盈余信息及时性的影响这两个角度, 阐述了成本费用粘性经济后果。如基于成本费用变动性和成本费用粘性, Banker ad Chen (2006) 构建了盈余预测模型 (CVCS模型) , 该模型的盈余预测能力较高。Weiss (2010) 研究结果表明成本费用粘性显著地削弱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能力。Homburg and Nasev (2008) 的研究则表明, 成本费用粘性加剧了会计盈余及时性的不对称程度。国内相关研究较少, 其中朱乃平、刘志梧 (2009) 认为公司应保持适当的成本费用粘性程度, 过低或过高的成本费用粘性均不利于企业价值。综上, 国内外学者多关注于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 而忽视了其经济后果研究, 因此, 本文认为, 针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的探讨有必要也有意义。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当企业业绩下降时, 管理者有两种可选择的策略 (刘嫦, 2014) 。当管理者认为业绩的下降是暂时的或可调整既定资源具有较高成本时, 管理者将会采取保持当前资源并承担闲置产能的机会成本的策略。如在建筑行业的萧条时期, 一些公司遣散了工人, 成本费用率下降;而另一些公司则仍维持了原有状态, 此时, 人员冗余造成了公司短期的现金贫乏, 成本费用下降缓慢, 表现出较强的粘性。然而, 当经济情况改善时, 这些公司则更容易迅速做出反应, 把握成长机会。因此, 成本费用粘性是公司管理者经营决策的结果, 其目的在于增强公司的长期竞争力。从企业长远来看, 相对于其竞争企业而言, 承担短期成本增加的企业在长期内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于是, 成本费用粘性将增加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使得公司取得更充裕的经营现金流。如刘嫦等 (2014) 在探寻我国会计盈余非对称性反应根源时, 阐述到:尽管在短期内, 公司成本费用率会随着费用粘性的增长而增加, 但是长期看, 成本费用粘性将增加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使得公司取得更充裕的经营现金流。鉴于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 尽管在外部环境恶化时, 一些公司选择了削减费用开支 (研发费用、员工培训费用等) , 但就企业长期利益来看, 上述行为未必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成长。削减员工, 减少研发、员工培训和广告等费用一方面增加了盈余, 但另一方面, 减弱了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降低了员工士气。因此, 削减费用开支的行为牺牲了的未来利益而增加企业当期的账面收益, 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盈余操控方式, 不具备可持续性, 在“昙花一现”后, 公司的长期利益将减损。相反, 如果公司能够一如既往的维持工人就业、持续创新, 员工忠诚度将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将促进企业的成长。于是, 当市场回暖时, 公司员工士气高涨, 加之企业在产品技术方面先进, 这些公司更容易得到成长的机遇。因此, 成本费用粘性是企业的一种理性选择, 其将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使得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增长, 进而实现公司战略效应。鉴于此, 提出如下假设:

H1:上市公司费用粘性具有战略效应

前文已经述及, 当企业在销售收入下滑时, 鉴于保持企业员工士气以及增强企业后发竞争优势, 企业将维持足够的岗位运转、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足够的资金。公司的上述行为需以企业高额的现金持有为前提保证, 换言之, 即使企业希望在市场整体局面衰败时进行产品研发以其市场复苏时能更快的占领市场。但是, 如果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储备, 企业将不得不面对资金短缺而进行裁员、或者放弃产品研究等, 这势必进一步影响公司成本费用粘性及其战略效应的发挥。相反, 公司持有现金充裕, 即使公司面临着临时性的收入下滑, 企业依然具有强大的财务实力支撑企业员工工资开支以及产品研发投入等, 使得公司费用粘性的战略效应体现的更显明显。需要强调的是, 企业收入下滑时, 即使企业拥有大量的现金储备用于增强企业未来战略效应的各类投入, 但是企业复苏有待时日, 短期内企业各项投入难以获得相应的现金流入, 这将不断耗竭公司现金持有量, 进而导致现金持有量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战略效应趋于消失。基于此, 本文提出待检验假设2:

H2:公司现金持有越充足, 公司费用粘性的战略效应越发显著, 但是该效应将随着时间的推延而消失;

四、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0—2013年度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 并删除金融保险类A股主板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异常的ST和*ST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样本。经过上述处理, 共获得14280个企业年度样本。同时, 此外, 本文对主要连续变量进行WINSOR处理, 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二)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1) 费用粘性程度的衡量。本文采取销管费用差异率 (Sticky_Ratio) 衡量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程度 (Anderson et al., 2007) , 计算公式如下:

由公式1可知, 销管费用差异率 (Sticky_Ratio) 表示了公司收入费用率的变动状态, 该指标等于0, 表明企业成本费用符合传统的性态假说。如果该指标大于零则意味着公司存在成本费用粘性的特征。

(2) 企业竞争战略效应的衡量。参考Fresard (2010) 的研究, 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 模型1用于考察费用粘性的战略效应。鉴于公司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为公司经营绩效的高低和市场份额的占有率, 为此, 本文以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与年度行业中值的差额来度量市场竞争力指标 (Com) 。模型2考察了费用粘性对现金持有竞争效应的影响。考虑到不同行业现金持有水平分布的离散程度并不相同, 本文借鉴Fresard (2010) 的做法用现金持有水平除以行业现金持有的标准差得到变量Zcash, 以此消除了行业间差异。如果上述模型中表现为市场竞争力 (Com) 与现金持有水平 (Zcash) 为显著正相关, 则现金持有存在战略效应。此外, 如果公司现金持有的充裕性能够增强公司费用粘性的战略效应则, 则交叉项 (Sticky_ratio×Zcash) 系数显著大于零。此外, 依据前人研究结果, 我们将资产负债率等变量予以控制, 变量具体含义见表1。

五、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费用粘性与企业市场竞争力变量的均值分组检验可以看出, 费用粘性与当期企业市场竞争力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即存在着费用粘性样本越高的企业市场竞争力水平要显著低于对比样本的企业市场竞争力水平。而且存在着费用粘性样本越高的企业市场竞争力水平要显著高于不存在费用粘性样本的企业市场竞争力水平。这一结果就初步表明, 公司费用粘性与企业市场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关联性, 并且费用粘性对公司市场竞争力能力的提升并不体现在当期, 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表现出来, 简言之:成本费用粘性的具有战略效应, 但是该战略效应具有延迟性。

注: (1) 均值检验方法是T检验, 中位数检验方法是Wilcoxon秩和检验。 (2) *、**、***分别表示0.1、0.05、0.01水平上显著 (双尾检验) 。

(二) 回归分析

考虑到前期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后期的竞争力具有持续性的影响, 加之由于本文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反向的因果关系和内生性, 故本文采用系统的GMM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从表3列A看出, 变量Sticky_ratioi, t-1、Sticky_ratioi, t-2系数都显著为正, 表明公司费用粘性程度会提升公司未来两年的市场竞争力, 这和我们前文的分组检验结果是一致的, 支持了本文假设1。鉴于公司现金持有量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成本管理行为, 进而影响着公司费用粘性程度, 这可能导致费用粘性战略效应在不同额现金持有量下呈现出差异。为此, 本文首先采取了分组回归的方法检验公司持有现金流量对费用粘性战略效应的影响。由表3列B-C列的分组回归可以看出, 现金持有水平高的子样本中Sticky_ratioi, t-1、Sticky_ratioi, t-2系数都明显大于现金持有水平低的子样本中Sticky_ratioi, t-1、Sticky_ratioi, t-2系数, 这初步表明, 公司现金持有量的高低对公司费用粘性的战略效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3列D中, 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现金持有量及其与费用粘性交叉变量 (模型2) 。此时, Sticky_ratioi, t-1、Sticky_ratioi, t-2系数依然显著为正, 这表明即使不考虑公司现金持有量的高低费用粘性依然具有战略效益。进一步来看, Sticky_ratio×Zcashi, t-1系数显著为正, 表明当公司持有大量现金时公司成本费用粘性对次年的竞争战略效应影响更为显著。但是, Sticky_ratio×Zcash i, t-2的系数为负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明现金持有对费用粘性战略效应的影响不会延续到未来的第三年。由此我们公司成本费用粘性战略效应主要集中在滞后一期, 这与本文研究假设2是吻合的。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z检验值, *、**、***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10%、5%、1%。

六、结论

本文运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0—2013年度财务数据首次对费用粘性的战略效益进行了研究, 其研究结论表明:公司的费用粘性具有战略效应, 但是其效应具有滞后性。公司现金持有量是公司费用粘性的前提, 这进一步影响着费用粘性战略效应的高低。可以说, 本文研究首次证实了公司成本费用管理行为对企业未来市场竞争力的重大影响, 并再次证实公司持有现金对公司市场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该研究扩展了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范畴, 同时证实了企业现金持有量在费用粘性战略效应中的作用, 进而佐证了企业现金持有量在企业竞争中的战略价值。

摘要:本文运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0—2013年度数据对成本费用粘性的战略效应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论表明:公司成本费用粘性具有战略效应, 公司现金持有量的高低进一步制约着成本费用粘性战略效应的高低。本文从成本费用粘性存在性和动因解释入手, 分析了成本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 客观评价了公司成本费用粘性的效用,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费用粘性,战略效应,现金持有

参考文献

[1]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 《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2]刘武:《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基于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2期。

[3]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4]陈灿平:《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6期。

[5]马永强、张泽南:《金融危机冲击、管理者盈余动机与成本费用粘性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第6期。

[6]崔学刚、徐金亮:《境外上市、绑定机制与公司费用粘性》, 《会计研究》2013年第12期。

[7]朱乃平、刘志梧:《成本粘性及应对策略》, 《财务与会计 (理财版) 》2009年第3期。

[8]Weiss D.Cost Behavior and Analysts’Earnings Forecasts.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0.

竞争力效应 第10篇

螃蟹效应是指将螃蟹放到不深的水池里, 单只螃蟹可能凭着自己的本事爬出水池, 但如果是好几只螃蟹放在一起, 它们就会叠罗汉, 一只在下一只在上, 而在下面的会拼命爬出来, 并且开始拉上面螃蟹的脚, 如此反复循环, 没有一只能够爬出水池。

螃蟹效应是一种典型的竞争负效应, 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间的竞争因为存在这种负效应以及竞争规则的不健全, 使得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 行政管理人员间失去了团队合作精神, 甚至互相拆台、钩心斗角, 最终形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螃蟹效应对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危害毋庸置疑, 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间的竞争中存在螃蟹效应的原因, 并提出避免螃蟹效应的途径, 继而加以总结。

一独立学院存在“螃蟹效应”的原因

纵观各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间的竞争, 螃蟹效应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 可总结为如下四方面:

1.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理念陈旧和文化落后

独立学院自创办以来, 行政管理工作面对许多的困难, 管理理念陈旧和管理文化落后, 严重阻碍了各项工作的良性运作, 同时也是影响行政管理人员间的竞争产生螃蟹效应的重要原因。行政管理的领导者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管理理念仅停留在害怕下属比自己强, 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 对下属好的行为既不鼓励, 坏的也不批评, 仅靠权力管理而忽视了领导力的管理。管理文化落后是企业管理失效的主要原因,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文化相对落后的现状, 使得独立学院的管理相对失效。文化落后主要源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制度的落后, 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沉溺于落后的管理制度, 对现有的竞争模式难以适应。

2.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竞争带来螃蟹效应的原因之一是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中, 激励方式单一、激励不公、激励制度僵化、忽视长期激励等缺陷显现出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在行政管理人员之间, 不同层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存在差异性的需求, 然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公平竞争的环境一度缺乏。再加上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仅注重年终的考核作为激励的重要手段, 员工们的竞争忽视平时的考核制度, 各种不正确的竞争手段流行于平时的日常工作中, 进而加快了螃蟹效应等负效应的繁衍。

3.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竞争意识淡薄, 忽视团队的力量

伴随着独立学院的竞争日益加强, 行政管理人员间的竞争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 员工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 打不开新的优势局面。关键在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淡薄, 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被忽视, 从而导致螃蟹效应的结局。学校的办学成效不仅仅要拥有名师, 更重要的是拥有团结的员工团队。独立学院要立足于长远的发展, 必须重视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 凝聚团队的力量。独立学院往往忽视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特长, 激发其内在驱动力, 从而无法产生协作高效的合力, 在竞争中无法立于不败之地。

4.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竞争心理不平衡, 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现代的社会中, 竞争无处不在, 竞争使得员工的压力变大, 每个人都可能会因为压力而出现竞争心理的不平衡。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中也同样会显现因为竞争而导致员工的心理不平衡。健康的心理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状态, 从发展来看, 是围绕着健康常模上下波动的过程。同时, 在现代的员工心理中, 大家往往会存在不担心分得少, 而担心分配不均匀的心理。在工作竞争中, 处处要求平均, 人人要求平均, 这样不利于团队的进步。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虽然不是很凸显, 但在竞争中可感觉到这种心理若隐若现。

二独立学院应对行政管理人员竞争中“螃蟹效应”的措施

1. 革新行政管理的理念, 塑造团结协作的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文化

在当前独立学院立足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 行政管理中的理念是做好行政管理和促进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 革新行政管理的理念是一种管理竞争中的进步, 是开阔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 也是一种人员竞争的新境界。同时,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模块必须注重塑造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文化是发展的软实力, 是竞争中不可或缺的焦点, 营造团结和谐、合作共事、心心相印的文化氛围, 从大环境弘扬和倡导团队文化, 有利于独立学院规范行政管理人员间的竞争, 也有利于独立学院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2.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完善人才选拔、任免制度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完善人才选拔、任免制度是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竞争的新型模式, 也是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 对行政管理人员履行职能, 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实行综合评价考核, 并根据考核结果优化行政工作, 不但有利于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 而且有利于提高人员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效能。同时, 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 有利于形成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也有利于减少不恰当竞争模式的产生。

3.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团队意识, 再造正确的团队精神

拥有一个充满激情、忠实可靠、精明强干的团队是独立学院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也是树立正确的职员竞争观的前提, 所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团队意识, 再造正确的团队精神尤其重要。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中, 要形成内部的集体荣誉感, 让员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 使得合作日常化。若一个团队不懂得合作, 没有团队精神, 那么其负面影响会大于其贡献。学院谋发展, 提高竞争力, 则不可缺少团队成员的精诚协作, 也不可缺少正确的团队精神。

4. 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制度, 强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人员竞争, 独立学院必须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行政管理制度, 同时必须强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制度是独立学院适应体制改革后行政管理人员竞争多元化新形势不可或缺的手段, 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 不但有利于行政管理执行公正, 而且有利于员工间竞争上的公平。在处理竞争矛盾中、奖惩中公平、公正、公开, 能够创建和谐共事的体系, 也能提高员工的自身修养和素质, 在日常行政管理中规范自己的竞争手段, 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综上所述, 行政管理部门出现的螃蟹效应, 不但给独立学院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而且制约着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对此,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警惕并避免螃蟹效应。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文化对员工间的竞争进行规范, 强化员工的团队意识的同时打造正确的团队精神;直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竞争力, 继而间接地提高独立学院的外部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彭江、廖礼彬.警惕高校品牌竞争中的“螃蟹效应”[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8)

[2]魏俊泉、李岩.企业管理需严防“螃蟹效应”[N].经理日报, 2011.11.2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竞争力效应】相关文章:

论竞争性战略联盟合作效应的结构模型论文05-25

竞争力对策05-20

网络竞争力06-01

软竞争力06-06

传播竞争力06-24

商品竞争力07-27

绿色竞争力07-24

应用实现竞争力05-07

市场核心竞争力05-09

质量竞争力指数05-09

上一篇:专家大院下一篇:市政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