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2024-07-18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选12篇)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第1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密切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两者的核心价值主体都是学生, 高效工作的开展要注意文化素质的培养, 无论是开展管理还是要加强文化教育都是要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 所以的活动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学生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主体, 就是要以学生的切实需要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还有两者的工作有交叠性和重复性,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因为校园文化是学生的学习环境, 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良的文化传播, 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有很多大的帮助, 有效的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形式, 我们不断地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落实, 这其实也是对校园管理的理论价值进行理解, 这样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活力[1]。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措施

(一) 通过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管理工作

我们要给学生建立人性化的校园环境, 这样能够给校园管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校园环境文化主要强调的是高校师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开展的相关文化构建, 我们要对校园文化布局进行合理的布局、给学生建造名人雕塑、还有比较优质的学习环境, 在潜移默化中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让学生在校园的环境里面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为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要给学生开展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文化的开支就是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运用课余时间来积极的参与社会的实践, 让学生能在爱社会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在面临诱惑的时候, 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住诱惑。

现代的高校学生要学会运用中国特色社会的主义思想体系对自己的头脑进行武装, 能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办学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形成校园情感。要对学生的人文情感进行培养,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学院要公平的开展活动、形成全员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表现出来温暖的集体关怀, 还有就是团队协作精神的开展, 有高校的学生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意义深远[2]。

(二) 通过校园管理工作提高高校文化建设的科学性

校园管理工作对高校文化建是非常重要, 我们要转变思维模式。在很多高校里面, 高校的管理工作就是被理解成为高校的行政工作, 机械地完成一些文件、规章制度是完成了高校的管理工作内容, 很多的管理工作人员都会忽视、轻视学生管理工作对高校文化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 把文化建设工作看成是超功利主义的, 管理工作看成是现实主义, 这样的思维方式让管理工作和文化工作分开, 我们要转变这样的思维模式, 让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这就要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高校的很多文化建设都是比较潜在的出现的影响要有一段时间的限制, 短时间内不能开展定量的评价, 很多的因素都会对文化的发展进行制约, 学生管理工作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进行惩处, 有效的规范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的行为有规课循, 学生形成积极上进的思想还有就是社会实践通过激励机制完善, 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把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展现在校园建设主体面前[3]。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第2篇

高校图书馆与学生社团联合共建校园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与图书馆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图书馆应该主动与学生社团联合,根据各社团的.发展特点,为其提供尽可能的服务,促进彼此的发展.

作 者:郭文霞 Guo Wenxia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图书馆,山西,太原,030051 刊 名:机械管理开发 英文刊名:MECHANIC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6) 分类号:C23 关键词:学生社团   图书馆   校园文化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载体 校园文化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084-02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辐射源,它既可以满足高校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以对高校师生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特有的自组织形式,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因此,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形成学生社团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互动便有了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形态

当前,学界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但是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定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其作为校园文化的特性。笔者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从本研究的实际出发,对高校校园文化做如下定义: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管理者为主导,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高校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为主要目标,由师生共同创造和培育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氛围,并对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根据文化形态的划分,校园文化亦可划分为三种形态,即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人的感官直接感受的客观存在物,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各种建筑物、园林规划、教学科研设施设备、文化设施等有形物质形态。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教育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主要体现为校园内具有约束作用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共享的文化传承、共通的集体舆论以及校园中流行的思潮,它由校园的学风、教风、校风加以体现。

二、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解析

(一)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将自己所学知识、技能、兴趣、爱好展示出来,以锻炼自己,努力成为社会所需之才。社团活动具有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娱乐性等特点,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了平台。学生社团所提供的平台,契合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在社团活动中他们可以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发现不足,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营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又潜移默化地传承、塑造着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

(二)学生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由于学生社团是以群体活动作为基础,而在群体内的成员又都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社团活动的扩散功能,又会将其辐射到整个校园,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可以起到导向功能。而且由于高校社团活动与社会接触日趋紧密,将更多的社会元素注入到校园文化中,起到了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作用,这对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精神灵魂。高校学生社团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就会将隐性的文化呈现为外在的形式,通过社团活动很容易将校园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传达给活动参与者,从而使学生社团具有传承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也成为众多学生汲取校园营养活的源泉。因此,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传承高校校园文化最有效的载体之一。

(四)学生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学生社团的开放性有助于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实践性也非常强,通过各种开放的社团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校园文化与高校精神的认同感。校园文化的创新离不开人的创造活动,在校园内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活动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可以充分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团活动的开展要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在党的十八大所确定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文化建设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以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准则。学生社团活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师生、凝聚师生,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以高校精神理念为基础制定社团管理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载体作用,必须明确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高校教育理念为基础,按照社团整体目标以及学生的共同情趣,开展各项活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前进。在具体指导思想的制定上,应该树立以下认识,即社团组织管理应该以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素质、专业能力综合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以及服务社会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科研教育服务以及学生思想与能力教育方面的作用,并以此为重点目标开展社团组织管理工作;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扶持、引导、规范、帮助学生社团建设管理,通过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规范化,并能够为学校教育管理以及社会公益提供高效服务。

(三)高校管理部门应健全学生社团管理与指导机制。以学生社团作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由学校党政部门以及共青团组织作为引领者,对学生社团发挥管理指导的作用。首先,学校不同院系、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以及校长办公室等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结合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能,为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以及活动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指导。其次,高校的后勤部门对于社团的活动,尤其是对校园文化的贯彻与宣传活动,应该积极地提供人财物支持,帮助其将活动开展好,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贯彻到学生群体之中。再次,应该对高校内部不同社团一段时期内的活动情况进行考核,重点对学生社团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以及活动实效性进行考核,督促学生社团内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不断调整创新自身组织管理工作。

(四)高校学生社团需要在发展中强化党团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教育职能,必须坚决无条件地贯彻执行。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社团骨干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的精英也需要我们把他们吸收到党团组织中来。通过在学生社团中设立基层党团组织,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学生社团的发展遵循教育规律,遵守党纪国法,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现实路径

(一)以高校学生社团为依托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而言,高校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来设计,活动要寓教于乐,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教育师生,通过社团活动坚定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同时,高校学生社团还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以重要节日、纪念日等为契机开展纪念活动,倡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二)以高校学生社团为凝聚点,创建富有时代特征的师生行为文化。高校新生入学期间,是社团招新的重要节点。高校学生社团要充分利用此段时间,创新社团活动的载体和形式,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社团活动,吸引新生积极参与到社团中来。通过社团活动将高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管理规范的宣传、教育、引导融入到新生的校园生活中,进而将本校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内化为自身的精神需要,以共同文化凝聚师生。

(三)以高校学生社团为闪光点,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有特色的校风、优良的教风、端正的学风是各高校重点建设的校园文化。以高校学生社团为闪光点,就是将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与校园内的教师、学生组建为一个可扩散、可互动、可持续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内包括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以及外在标签。例如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就是这些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亦是这些高校所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因此,可以通过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本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使其成为所属高校的名片。

(四)以高校学生社团为结合点,落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不足。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中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社团活动的相关环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就业的能力,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不失为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1]莫忧.依托高校社团平台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2]张艳.强化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4(7)

[3]宋晓慧.简析高校学生社团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6)

[4]杨巧智.试析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204LX530);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院级课题(X11S039)

【作者简介】张景新(1980- ),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经济与贸易系讲师。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心理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大学生相互交流, 增进同学友谊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日趋明显, 大学生在自身专业知识和其他课余知识的积累中需找到平衡点, 试探性地与社会接轨, 了解社会趋势和社会需求。开展和参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入社会前有着心理缓冲和过渡的作用, 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认知及心理成熟过程将有着质的变化。大学是大学生心理变化很迅速的阶段, 大学生在心理的变化上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塑造健全人格, 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积极参加大学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疑就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好途经。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当前的大学生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个性, 他们的认知心理发展迅速, 并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很可能会呈现出两个极端, 思想参差不齐, 难免出现思想的多变性、多元化和动态性, 这时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去引导, 这就需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当今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立。

在一些大学里, 往往过于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 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将会导致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学生不单要学习专业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活。要做一个既能学到自身专业知识, 又能学到专业知识以外技能及其他知识的大学生。大学生需要适应社会, 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就需要结合社会趋势设置相应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打造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许多技能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领悟出来, 锻炼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社会, 达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者共同提高,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铺垫, 所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中应结合多种技能来开展。

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高校校园里乃至贯穿人生前途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是基础,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促进作用,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广泛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 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但尚未成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 社会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 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大学高校校园是社会的缩影, 培育出一个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将能够使学生在大学高校校园的心理健康上有积极向上的动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打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提升高校校园积极氛围

一个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带给学生更大的平台展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锻炼自己的自信心, 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当今学生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十分强烈, 维护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 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结合每年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需要, 逐步改良和创新, 打造特色品牌激励学生在大学全方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让大学生有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 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从而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 使之给予精神需求并满足,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树立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正确的意识, 同时能够进一步专注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对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设立, 需要指导教师、团委、学校层面一一把关审核, 并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定位, 打造更多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校特色的品牌活动, 定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估和检查, 深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部进一步优化活动的开展。

二、建立和开展优良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正能量群体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展优良文化教育的讲座或者相关活动, 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髓, 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作风、学习动力、人生的道路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打造学校的“道德讲堂”活动, 通过微信群、QQ群、易班等网络工具, 结合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宣传, 得到更好的效果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来促进心理的健康成长, 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三、建立一批专业的高校校园文化团队和心理健康咨询队伍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需打造品牌并提高活动质量, 是广大师生心目中有关项目从理念、策划、运行、反馈、提升到媒体舆论、师生口碑、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率的集中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结合学生心理状况、心理需求, 当今我国大学生发展的规划以及学生学校的特色开展。建立一批专业的心理健康队伍, 从辅导员队伍中进行专业培养, 结合学校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校特色来开展。在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特征;建立完善的学校制度、丰富的高校校园生活等来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健康。

四、建立学生和教师沟通的纽带,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减少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外课程, 如何和同学保持良好关系, 如何进行沟通, 也是在大学里需要学习的课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师生密切合作, 形成团结统一, 有凝聚力的集体, 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学生有疑惑时需要有健全的平台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给学生解答问题, 建立更多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渠道, 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和学生及时沟通,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更好地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情况, 形成一个成熟的反馈机制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满足学生物质和精神所需, 促进学校高校校园文化的改进方向。建立多种与教师沟通的渠道, 比如校长信箱、书记信箱、学生教师交流见面会等。另外, 通过多种层面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形成高效的反馈机制,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分析其认知情况, 减少和避免传达过程滞后导致大学生认识出现偏差的问题, 达到及时解决学生心理疑惑的目的。

五、改善学校物质环境, 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物质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潜意识的作用下长期积累的心理问题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有着影响。结合学校的特色, 营造出属于学校的良好文化活动氛围, 结合发展的需要, 建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通过讲座, 标语, 活动, 某系列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周、活动月的方式, 让学生知道相关内容的前景趋势, 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信息和分析, 带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高校校园的德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加强学校宣传书籍的内容, 打造属于学校的纪念品, 培育一批有知识底蕴、能够自力更生的学生, 独立主动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能动性, 打造出学生自己闪光的优势,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趋势, 增加凝聚力, 让学生努力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 让整个高校校园氛围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必定对大学生的心理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的优秀大学生, 从长远来看, 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学生管理和高校校园氛围有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重在保持, 意在创新, 提高心理素质是纲, 多方面参与是目。结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健全高校校园活动规章制度, 定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标准进行评估, 结合社会需求, 根据学生心理总体变化的衡量, 保证高校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顺利进行。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好坏是一所学校稳定的基础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品位, 对学校整体学生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雪.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J].品牌 (理论月刊) , 2010 (12) .

[2]沈威, 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27 (1) .

高校校园文化 第5篇

永恒的风景

——高校校园文化和特色专业调查

高二(5)班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那虽然看不着、摸不见,却又无时无刻不沉浸其中的校园文化。“大学是每个人永恒的精神家园”,著名文学史家谢冕先生在他的《永远的校园》里如是说。校园文化不仅让身在其中的学子春风化雨,更成为一所大学命脉之所在。

(一)历史是时间的积累,精神是岁月的凝聚

任何校园文化都与它的历史联系在一起,都在这沉积中显得愈足珍贵。因此,谈论校园文化不得不从校园的历史谈起,否则如果没有源头,活水自何而来?

19世纪,“大学”,这个西方的舶来品被引入中国—— 它身上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文化,还被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的印记—— 一批希冀“教育救国”的仁人志士用它来振兴华夏的希望。虽然大学在中国历经坎坷,但这种大学文化、校园精神即使是在最为风雨如晦的时刻都没有消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在折翅之后又能冲天而起,并且飞得更高的关键所在。

今天,离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创建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这个世纪里,中国的高校见证了中国由衰落走向复兴,而它自身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每个高校在历史的长河里哺育出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如北大的激扬江山、清华的含蓄内敛、北师的朴实无华„„但不管外表多么迥异,但振兴国家的内核却始终没有改变,一以贯之于所有的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真正魂系之所在,而这一切成为中国大学所特有的品质。一句振兴中华并非虚文,它发酵在中国各个大学的校园文化之中,当你进入大学的时候你就会清晰地感觉得到。

(二)求知是精神的核心,激情是探索的动力

这个寒假,我们分组走访了几所北京知名的大学。带着一种敬仰、期盼、羡慕的心态走进这些无数人向往且为之奋斗的地方,尝试用我们尚显稚嫩的眼光去发掘大学校园文化的种种„„

北大

1、古朴典雅的校园

北大的校园又称燕园,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优美典雅的环境内充满着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附:北大校园名景图片]

2、“百团大战”的社团招新

每年的3月份,都是北大各个学生社团新学期招新的日子。那几天,热情洋溢的北大学子会把三角地装饰得生气勃勃,活跃异常。北大的新学期招新活动,号称“百团大战”,各家社团会纷纷派出声势浩大的招新队伍,五彩斑斓的展板和横幅,扣动青春心弦的口号,还有各式各样精彩纷呈的才艺表演,凡是路过三角地的同学都能体会到北大社团人的青春激情和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

[附:北大社团招新照片]

3、壮志凌云山鹰社

北京大学山鹰社成立于1989年4月1日,是全国首家以登山、科考、攀岩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社团。社团精神是“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

社团成立至今已有十八年了,在以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征服自我、发扬青年人不畏艰难、勇于进取、追求卓越精神的宗旨下,开展包括登山、科考、攀岩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登山活动结合高山探险与科学考察,努力发掘祖国广阔的山岳资源。暑假组织社会实践考察团即科考队,深入祖国边远地区了解国情,服务当地人民。各项活动培养出一大批青年登山爱好者和国家运动员,为中国的民间登山运动和科考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目前,山鹰社已成为北京大学第一大社,并被评为北大三大品牌社团之首,也是中国民间登山运动最有实力的登山团体之一。

[附:山鹰社活动图片]

4、超越自我的自行车协会

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于1995年10月25日成立。她是一个以自行车运动比赛和社会实践为内容的体育运动和学术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生社团,是中国最早开展大学生自行车运动的民间群众组织之一。本着“团结、健身、进步、参与”的宗旨,车协结合大学生特点,通过体育比赛、旅行探险、科学考察、社会调查、参观游览、社会服务等多种社会实践方式,达到“学习、服务、锻炼”的目的,锻炼“奋进、挑战、超越”的品质。

2005年北京大学知行西部路赴西部自行车考察团。

[附:车协活动图片]

[附:对北大车协成员王宇翔同学的采访录音]

5、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

北大的学子除了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还经常参与各种在校园内外举办的活动。譬如新晋影片的首映式、国际马拉松比赛等等

[附:《男才女貌》北大首映式照片06年全日空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北大参赛学生照片]

北师大

北师大,历经百年沧桑,尽管几经校名更迭和学校改制,但北师大人始终把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在关系国运兴衰的每一个历史关头,北京师范大学都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列。五四运动中,北师大人率先集会游行,第一个点燃了爱国救亡的熊熊烈火。1926年3月18日,北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范士融等为反对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不幸殉难,鲁迅先生为此写下了不朽名篇《纪念刘和珍君》,称他们为“真的猛士”。

[附:校园内的3·18纪念碑]

在20世纪的风雨征程中,北京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

1、何为“木铎金声”

“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以木为舌者称为木铎,以金为舌者则称金铎;木铎为文,用以宣政布政;金铎为武,用以指挥军队。孔子以木铎自况,说自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因为孔子长年从事教育,此后“木铎”就成了教师的别名,木铎的木舌就可被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

所以北师大便以“木铎”作为校徽标志物,而一所大学以匡天下的象征物———“木铎”为自己的标志,也是雄心可见的。

[附:“木铎金声”雕塑照片其他校园景致图片]

2、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厚重的文化传统并不是北师大校园文化的全部,青春火热的校园活动也为学子们带来了时代文化的感染力。

(1)活力四射的学生社团

朴实宽容的校风焕发出大学生们的潜能,于是,成员4000人的60多个学生社团成为北师大校园文化中活力四射的亮点。

[附:多个学生社团活动照片]

(2)大学生电影节

每年一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的电影盛会。2006年“大学生电影节”已经进入第13个年头,就连影视专业圈子的明星、名导们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们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

[附: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照片]

(3)校园歌手大赛

校园歌手大赛,已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过多次,成为北师大的传统活动之一,无论从形式上还是规模上都日趋走向成熟,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拥有着一批批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校园歌手大赛旨在繁荣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和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其创造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附:北师大校园歌手大赛照片]

(4)其他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里,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博士论坛”、“名师讲座”、“风云杯辩论赛”、“服饰文化节”、“京师之春体育节”等一系列大学生自己主办的文体活动,就像一道道大餐美食,成为大学生们紧张学习之余的期盼。

[附:多种校园文化活动照片]

3、校园里的人文景观

漫步在师大校园,还随处可见很多能够体现师大学子生活细节的人文景观——学生宿舍里的英语角,宿舍区旁广告栏里铺天盖地的考研考托广告,情人节浪漫套餐的广告,学生经常去淘宝的小书店,学生自主创业经营的化妆品小店,精心装饰的学生餐厅,还有风格独特的“合利屋”快餐店!

我们对餐厅的领班进行了简短的采访,这是一家新开不久的快餐店,以好莱坞电影为装饰主题,非常契合师大艺术系主办大学生电影节的感觉。店内处处装饰着各种电影海报,每一面墙壁都像是一段巨大的电影胶片,非常觉有艺术气息。开业之后很受学生欢迎,经常有学生在这里举办各种类型的大小聚会。餐厅里有一面很大的文化墙,上面的画就是北师大艺术系的学生设计并绘制的。

在校园的角落里,我们既可以看到橱窗里“白鸽志愿者”宣传支持奥运的海报,能了解师大学子心系奥运的热情;还随处可见废旧电池的收纳桶,于细节之处看出师大人支持环保,从我做起的自觉。

[附:一系列相关照片]

中戏

中央戏剧学院,是一所以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为主的艺术类大学,是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她是我国戏剧、影视艺术教学与科研的中心,是从事戏剧影视艺术训练和实践的重要基地。

中央戏剧学院,是很多男孩女孩的梦想。进入这里,好像就意味着舞台、聚光灯、掌声欢呼和鲜花名利。但其实,有谁知道,进入棉花胡同里这个并不宽敞的校园,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在前面等着你呢?

中戏常设的专业有:表演专业、导演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戏剧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中戏导演系,许多人向往的圣地,不同于其他大学的特色专业。真正进入这里学习,会有一些远远超乎当时想象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我们采访了04届育才毕业生,中戏导演系二年级学生——刘硕。

当问及导演系这个专业,最吸引人的专业课时,刘硕认为是——剧作课!因为——(视频片断:剧作课)

而在中戏校园里,学生的活动也有着和其他大学不一样的特色——(视频片断:中戏校园活动)

(三)活动是心灵的陶冶,素质是追求的目标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拓展方面起到的作用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教育作用: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譬如,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社团成员不仅在其中发展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团的活动和讲座,从不同的角度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世界,从

而更加激发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知识拓宽作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千姿百态的学生社团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在平时的第一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加入某一个社团或参加某项活动,可以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学生可以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社团或参加活动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人从中受益。

3、能力提升作用: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培养了学生民主、团结、协作能力。在活动中,参与者之间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没有所谓的“权威”,有较为浓厚的民主气氛。参与者从思维方式到开展活动的方式,都由依赖变为自立,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组织,社交、语言表达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体现了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4、文化熏陶作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大学校园是莘莘学子陶冶情操的广阔天地,徜徉在名校校园,体验缤纷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笔者的感觉是八个字:海纳百川,缤纷多彩。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细胞。目前,在全社会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氛围下,各所大学都在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凝聚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随着社会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关注和对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的校园文化必将以更加清晰的发展轮廓和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绽放在大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PS:

采访附录内容未能详尽录入此文本;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第6篇

摘 要:随着以知识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素质人才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经济体的广泛关注,因此传授创业知识,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格、内化创新精神已经成了世界各国教育的重中之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提出总体目标:自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而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学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推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体现高校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校风精神的校园文化,更是高等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改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一种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校园文化模式,对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创新

1 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1.1 高校校园文化是创新创业文化发展的先行者。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步伐,而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创新素质,提升创业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要作为一种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其成功的标准不是学校里走出了多少千万富翁,创造了多少产值,而是学生创新、创造意愿是否有效提升,创新思维是否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培养创新素质人才、前沿科学研究、服务回馈社会的引领职能使其成为创新创业文化发展的先行者。

1.2 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发挥学校主体的创新功能。加大就业创业教育宣传力度,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发挥学生、教师等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培育独具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营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必由之路。

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意识、创业思维采用“滴灌式”的方法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活,是将创新创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与高等教育相融,培育独特的“校园创客”文化的理论基础。

1.3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大学生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素质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离开了校园文化,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首先需要学校在顶层设计上加以引领,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将不再是文、体、娱为主要载体,而是将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科技创新、创业论坛、创业设计等科技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优,以赛促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同时,建立有知名企业家、优秀校友、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组成“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库”提供智力支持,将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引领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因此,高校文化作为社会创新创业文化发展的先行者,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高等学校大学生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

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更新缓慢,使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缺乏源头。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主要矛盾来抓,主要体现在:①顶层设计不明确,机械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观念仍占主导地位。②学生主体中并没有确立实践创新成才观。③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观”仍统治着教学主渠道。

2.2 制度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缺乏原动力。当前,我国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相对社会发展滞后,体现在:①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统一,不完善。②没有形成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③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④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需与时俱进。

2.3 物质环境建设不能正确认识学校物质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功能,使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缺乏实效。我国高校历来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如扩建校区、建造楼宇、规划场地、美化校园,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打造一个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是许多高校重表象而少内涵,体现在:①校容校貌建设不能传递学校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②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待加强。③实践活动力度不大,成效不显。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

3.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行动指南。高校要从顶层设计上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一个抓手,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适应经济新常态,不断调整、扩宽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是培养创新精神。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冒险精神和首创精神植入学生血液里,加快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从理论层面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改变思维方式,主动创新。二是培养分享意识。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体验式教法”“翻转课堂”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鼓励学生养成分享创业体会和创新心得的习惯。三是培养协作能力。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课题小组,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用团队精神感染力和成功的满足感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四是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当今社会,大学生成长顺利,抗挫折能力弱,而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抗压能力是重中之重。

3.2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提供原动力。高校应从顶层设计上加以引导,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明确办学定位是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还是应用技术性大学,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服务面向,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②建立学科专业“融通”机制,对院系、学科、专业互融互通、交叉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人才培养机制,开设拔尖人才试点班。③对专业课教师对外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培训,研讨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大力挖掘和扩展各学科专业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④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实行新的教法,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提供物质保障。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大力建设各项创业孵化园、创业场地,鼓励举行各种创业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物质文化设施的各项功能,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第7篇

关键词:学生组织,微信,公众平台,校园文化,调查研究

高校通过研究学生组织的微信平台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使其在传播过程中发挥正确导向的作用, 对于正确引导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 营造积极、向上、先进、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组织微信平台的概念及其特点

随着微信平台的普及和影响力日益增长, 高校学生组织作为传播和营造校园文化的主力军, 大都开通公众账号建立微信平台。通过该平台, 学生组织可以向关注平台的用户推送校内新闻、问题咨询、活动信息等。

(一) 高校学生组织微信平台的发展现状

2014年, 微信用户月活跃数已超过4.38亿, 微信公众账号已超过580万, 其中注重个性、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在校大学生成为主力军。在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显示, 微信位列大学生最喜爱的社交媒体第二位, 支持率为77.7%, 仅次于QQ。大学生使用频率越高的社交媒体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喜爱。由此看来, 微信在校园中占有很大的市场, 其普及率和使用率已经超越微博等其他新媒体平台。据本课题组2014年10月在南京九所高校的调查, 74.5%的学生组织创建自己的微信平台, 平均每周在微信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在3.5条, 深受在校生的欢迎, 使学生组织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基础。

(二) 高校学生组织微信平台的突出特点

1. 便捷及时性。

对于建立微信平台的学生组织主体, 加入微信公众平台几乎是无门槛, 只要利用QQ号注册并通过申请, 就可以创建公众平台, 十分方便。信息经过推送后, 会在最短时间内传递给用户, 终端通过微信及时同步地通知用户查看消息。而用户只要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无需主动翻阅便能接受到最新的消息推送。

2. 趣味丰富性。

微信本身作为新兴社交应用, 突破了传统媒介传播信息的平面和单一的局限性, 开发设计出众多新奇功能, 吸引着大量的学生受众。学生组织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列表等消息, 用户则可以分享消息至朋友圈, 和好友共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校园资讯, 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 也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3. 娱乐互动性。

以微博为例, 用户只能通过评论、转发和私信的方式与信息传播者交流, 而微信平台提供一对一的交流服务。对于接收到的信息, 用户若有疑问, 可以即时通过微信对传播者发送提问, 公众账号可以对其进行解答, 从而实现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此外, 微信平台提供的关键字自动回复功能, 具有娱乐性, 用户可通过关键词主动获取传播者曾发送的信息, 也可以根据关键词和聊天机器人进行聊天。

二、学生组织微信平台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一) 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带来新气象

1. 更加突出受众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传播校园文化从被动走向主动。

以往, 学生组织通常只能单方面地推广活动, 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和生硬, 难以达到期望的传播效果。而基于微信平台的校园文化传播, 则能将单向的信息发布转变为即时的信息互动, 任何人都可以同时担任传播者与接受者双重角色。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来获得学校发布的信息, 同时还可以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对于接收到的某个精彩内容, 点击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就可以将信息在传递给其他人, 形成信息的二级乃至多级传播。

2. 更加贴近学生的个性需要, 让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

微信公众账号在后台可以按性别、爱好、地域等不同标准对用户进行分组, 学生组织可以根据这一特性, 将消息发送给特定的某一组学生。将信息传播的虚拟社区和校园活动、学生管理等实际工作融合在一起。

3. 更加关注活动的具体细节, 让校园文化活动宣传的及时性和互动性更强。

微信公众账号具有的主动推送功能, 能迅速快捷地将各种校园活动信息推送至关注者。关注者如果对活动信息有疑问, 则可以回复给公众平台, 后台运营者能第一时间回答关注者的疑问, 通过线上的宣传互动, 及时到位地推广线下活动。

(二) 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提供新的方式

1. 让校园文化的参与性更强, 培养了一大批校园文化的自觉传播者。

“自媒体时代, 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微信平台的使用门槛相对较低, 其更注重信息的及时性, 创新性和趣味性, 只要运营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就可以发布或分享。而在校园文化传播中, 学生们更容易接受自己熟悉的同学和朋友认可的消息。因此, 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来源中广泛吸收校园通讯员、校园记者, 让他们通过微信发布校园资讯, 以传播主体的身份参与校园文化传播过程, 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2. 让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更具可评估性, 提升了学生组织的活力。

微信平台现在为用户提供用户数量、群发消息、阅读数量等方面数据的统计功能。通过查看用户数量的变化, 原文页阅读人数、点赞次数等, 能够给学生组织负责人带来很多的启示, 并根据传播内容的受欢迎程度对日后需要传播的内容进行调整。从这个意义说, 学生组织可以通过运用微信平台的这些新功能, 调整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管理,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组织的活力。

三、利用学生组织微信平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 注重内容, 提升内涵

微信平台作为一个新媒体平台, 而实用、有效的信息内容是一个媒体平台吸引受众的根基。对于学生组织微信平台而言, 实用、有效的信息主要就是与校园息息相关的信息, 所以, 高校微信平台的运营者应该更加关注校园中的各种变化, 对校园新闻、校园活动等信息时刻关注并实时推送。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 除校园新闻外, 以学生的视角去解读生活、情感、校园和社会等话题, 则更能引起学生共鸣。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组织在运营一个微信平台的时候, 不能为博取关注度而发布不实消息或不严谨内容, 对校园文化的传播造成负面影响。

(二) 打破传统, 革新形式

微信平台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能以普通的传播分享图片文字、语音视频等信息, 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 接入微信后台, 对扩展功能进行自主开发。在高校公共账号中最常见就是直接与教学行政系统连接,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查看自己的课程安排、考试成绩等。通过后台开放可以实现和微网站的连接, 从而来实现各种各样的扩充功能。此外, 结合平台的定位, 进行合理的功能开发, 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不断创新, 对于微信平台建设也十分重要。

(三) 整合资源, 优化结构

一个优秀的高校微信平台的背后是一个优秀的运营团队。日常运营流程中的每一步都很重要。在校园生活中发现素材, 在规定时间内成稿, 经过编辑和负责人的审核再进行排版发布, 这对平台运营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 这也是对团队成员能力的锻炼提升。在网络课程盛行的现在, 学生组织可以利用微信平台的推送功能, 挑选合适的良好的学习资源进行分享推送, 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上自我充实、不断进步。但网络资源纷繁冗杂, 要经过删选甄别, 才能进行推送。因此, 学生组织负责人必须提升自身素质和判断能力,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学会选择整合各种信息和资源,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组织微信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一鸣.网络新媒体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6) .

[2]郭蓉.微信公众平台:文化传播的新媒介[J].今传媒, 2014, (6) .

[3]冯志强.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9) .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第8篇

(一)职业素养的定义

职业素养是一个职业人在职场立足和发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和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学术界一般将职业素养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实际上大学生入校开始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就需要有很高的职商,我发现,在每年开学初学生会竞选的活动中,胜出的学生明显体现了主动性,有责任感,做事情效率高,同时内外形象良好,容易与人沟通。在学生会的管理过程中,职商也是特别需要强调的。举办各种活动,学生会类似于一个项目团队,由活动主办部门策划方案,与其他部门沟通协作,执行策划方案,在这样一个完善的项目合作过程中,团队精神是工作顺利完成的核心要素,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生在岗位上都需要有很高的职业素养。

(二)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1.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人们在各自岗位工作的过程就是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的过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是大学生在“职场”通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2. 职业形象。

职业形象泛指职业人外在、内在的综合表现和反映。外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的相貌、穿着、打扮、谈吐等他人能看到、听到的直观感受东西;内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所表现出来的学识、风度、气质、魅力等他人看不到,却能通过活动感受到的东西。我院属于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外在形象较一般院校更注重个性,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这是很重要的,没有个性的艺术生,他的创作也很难脱颖而出,这也是内在职业形象的外在表现。外在形象受到学生所学专业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会比一般专业的学生穿着上注重独特性,而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非常注重外在的形象,这就是学生注重职业形象的表现。

3. 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设想及其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它包括职业生涯设计、对正在从业或即将从业的看法等。

4.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而且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和训练。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走向“职场”的基本条件。

二、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校园活动的各个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必然强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强调校风、教风、学风的同时对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直接影响。

1. 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

2. 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3. 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培养学生敬业、发展、主动、责任、执行、品格、绩效、协作、智慧、形象十大职业素养的构成都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1. 制度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

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组织机构建设把人力、物力和智力等按一定的形式和结构,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任务或利益有秩序有成效地组合起来而开展活动,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部门主要为党支部、学生会、团委、社团等,也有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将企业文化精髓渗透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去,建立符合高校学生能力成长的规章管理制度,是校园文化活动组织部门成为培养锻炼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最有效平台。

2. 队伍建设。

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部门的学生队伍建设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组织策划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一个活动的成功与否和组织活动的主体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强弱密切相关,组织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党支部、学生会、团委、社团等部门招新时应注重挑选有潜力的学生,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培养学生干部的综合素养。学生热衷于各类活动,可以活跃校园生活,也可以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等,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就业时更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已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历练了主动、执行、协作、责任等职业素养。

四、探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改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

将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给学生灌输现代管理理念,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理念,一方面,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处事公道、诚实厚道、勤业精业、团结协作、任劳任怨、开拓创新等管理理念教育学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干部在自我管理中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的意识。

(二)组织策划有利于高校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工作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 利用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平台。

目前高校对学生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开设职业规划讲座等,高校可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指导他们逐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给他们创造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从事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系列的职业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职业修养,使他们初步完成职业过程的转化。

2. 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中强调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精心组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在活动中,强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其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同时,在参与各类活动中,要强调团队精神和分工合作,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担任多种角色,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将现代管理理念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时间观念,使他们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

3. 通过校风、学风、教风来加强培养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风、学风、教风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起到直接作用。

(1)职业形象的培养。职业形象泛指职业人外在、内在的综合表现和反映。外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的相貌、穿着、打扮、谈吐等他人能看到、听到的东西;内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所表现出来的学识、风度、气质、魅力等他人看不到,却能通过活动感受到的东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十分注重职业形象,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树立职业形象,穿着服装要既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又注意款式的文雅端庄;授课时注重体态、谈吐,面部表情要亲切和蔼,手势动作要优雅大方,言传身教学生如何塑造个人形象。

(2)职业道德的培养。道德教育应该贯穿到课程教学中去,把行业要求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紧密结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以外,教师在针对课程特点上应强调职业道德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3)职业态度的培养。职业态度是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设想及其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它包括职业生涯设计、对正在从业或即将从业的看法等。除了向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传授相关内容外,在日常的授课中,教师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对培养学生具备优良职业态度有着直接影响。

(4)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在课程设置、课外练习等方面,应强调实践操作,根据不同专业,分别提出具体内容、具体目标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实践实习活动中进行相关的职业行为实践训练,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摘要:职业素养是一个职业人在职场立足和发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和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 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校园环境, 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 通过主流校园文化活动内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会内化成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来证明验证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不仅对学生的学校生活有着影响, 而且会持久地影响到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选择。

关键词:职业素养,校园文化,职商,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周建良.职业素养培养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7) .

[2]毛建粱.在自我管理中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1) .

[3]付晓容.浅谈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8, (5) .

[4]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5) .

[5]李王英.创新校园主题活动培养现代服务业类同高航职子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9) .

[6]刘晓波.高职人才核心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内容浅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9) .

[7]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教学管理, 2007, (3) .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第9篇

1.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学者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 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校园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在校园范围内所涉及到的所有有关文化的因素, 包括校园建筑、校内设施、校容校貌、学校相关制度以及师生的行为准则和校园氛围等。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是指课堂外的课外文化。笔者认为校园文化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体系。它是校园范围内, 全校师生在教学、学习、生活等活动中, 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系统化的所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2.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物质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2.1.1 校园环境

人是社会的人, 校园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校园的地理位置是校园环境的重要部分, 地理位置的优劣对校园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选址多倾向于选择在比较开放的大中城市, 便于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学技术和信息传递, 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校园周围的众多娱乐场所对学生具有强大的诱惑力, 容易导致沉迷游戏、荒废学业, 形成了倦怠、消极的不健康心理。

2.1.2 校园网络

校园网络是学校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也是学生获得众多信息, 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 但针对校园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其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也是多元的。首先校园网络表现为促进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其一, 校园网络的使用能够激发和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 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网络技术应用技能, 同时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其二, 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通过开放式的交流互动, 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 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增强自信心, 不断完善自我。

2.2 精神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校园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学风、教风和人际关系等。优良的校园学风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顺利完成学业, 同时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帮助学生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会如何学习, 还能在学生的行为规范方面帮助学生塑造诚信、坚韧的个性。教风的主体是高校教师,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做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此外,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并不断完善自我。

3. 优化校园文化,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3.1 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第一, 合理规划校园布局, 从整体着手, 系统地规划学校各类建筑,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奠定教育基础。考虑学生生活区、教学区和活动区等分区规划, 避免校园建筑区域混乱,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第二, 优化校园绿化, 美化校园环境。学校应注重校园绿化建设, 种植树木和花草, 修建亭阁和雕塑, 营造清新别致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从中享受美, 获得情操的陶冶。第三,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 净化校园网络文化, 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心理环境。通过网络平台, 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2 完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第一, 培养良好的学风, 营造校园积极的学习氛围。继续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行为模式,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 增强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带动学风建设。其中主要涉及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及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第三, 优化人际关系环境, 创造和谐校园。学校应逐步晚上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和咨询制度, 着重培养大学生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意识与技巧, 主动去接纳自我、接纳他人, 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 不断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旭敏.论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4 (2) :86-87.

[2]魏向阳.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成才关系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6 (6) :64-66.

[3]王一奇, 张璐雅.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 2013, 16 (1) :30.

[4]张翃滔, 刘晶.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 :125-126.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第10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要求我们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 也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 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从物质条件到精神面貌, 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 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 给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最直接的外在影响, 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信息, 给每个学生心理上以一定的暗示, 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学校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以及校训、校歌等, 体现着学校的风貌, 凝聚着学校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 它将学校的意志和价值渗透于学校的各个方面, 使之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进而有意无意的对学生产生影响, 对他们人生态度和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向导作用。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抵制一些西方思潮的侵蚀。一些高校为贯彻落实国家的重要文件精神, 深入开展“建和谐校园以及感恩、爱心、诚信”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2、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渗透功能, 这种功能使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 使教育者的意图逐渐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 由量变到质变, 使其思想感情发生改变或将原有的思想提高到新的层次。浓厚的校园氛围有利于满足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和人生追求上积极进步的要求和愿望, 促进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格调的文娱活动, 通过真、善、美的艺术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学生自尊、自爱、自豪、自强的源泉;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于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形成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格的形成。因此, 各高校都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3、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辐射作用

所谓辐射作用, 主要是指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学校风貌、校园文化精神、学校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 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并对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地影响。大学生自进入高校的那天起, 就开始对学校的校史、规章制度等逐步了解, 对学校的科学实验室等进行参观, 聆听各种人文讲坛, 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参与交流活动, 所有这些都使大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成为烙上校园文化痕迹的校园人。一方面在吸收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对校园文化不断创新, 使校园文化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 又把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传递给亲朋好友, 从而使校园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校园文化建设的这种功效在高校中能起到“带动一个寝室, 影响一个楼层, 辐射整个校园”的作用。

4、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凝聚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团队现有成员的团结和合作, 对团队新成员的转化与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形成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精神风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团队共建意识, 通过践行团队精神, 使高校师生的凝聚力转化为行动力。当校园文化的大学精神与价值观念为大学生所认同后, 就会内化为一种较强的感召力和合力, 激发师生为实现发展目标而顽强拼搏、奋发进取, 使每位大学生认识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 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例如各高校的学生社团、校运动会等活动就能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

5、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规范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规范作用是指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规范约束作用。它借助高校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力, 将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规范到学校和社会期望的轨道上来, 通过创造适宜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学术氛围, 形成一种有效的约束力, 以消除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 使每个人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文化来实现其规范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告知学生学校鼓励什么, 限制什么, 禁止什么。通过奖励和惩罚,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荣誉感, 羞耻感;通过提出严格要求和制定合适规范, 引导学生把高尚的思想动机转变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校园文化积聚着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及创新精神, 创造着生动活泼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从而发挥着无形的规范作用。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表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决定一个学校兴衰的重要因素和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这是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决定,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才能使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先进文化保持同步, 才能凸显大学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高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才能更好地抵制不良思想倾向的侵蚀, 相反, 若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才能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2、深入开展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此外, 坚持学风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相结合, 运用规定、政策、措施来教育、引导学生的行为, 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不断进取, 而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教学管理制度愈科学、愈完善, 对学风建设的保障作用也就愈显著。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 要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总体环节制定明文规定,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确保管理的权威性、有效性;其次, 要完善考试制度, 采取多种措施, 严格考试纪律, 促进良好考风的形成;第三, 要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并严格执行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等, 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督, 通过信息反馈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水平, 以此加强教风建设。

3、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 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 努力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 学科构成全面的队伍, 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建设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示范、辐射作用。为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高校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 旨在通过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的评定, 将学生培养纳入到学校整体培养的体系中来。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 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 通过施行学生毕业“双证制”, 即学生毕业除了要修满专业学习学分, 拿到教务处颁发的毕业证书, 还要修满规定的素质学分, 拿到素质拓展学分毕业证书, 才能正常毕业,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等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通过对素质拓展学分的分类规定和量化评定, 实行素质学分“必修和选修”制度, 使素质教育体系化、规范化、个性化,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科学性。

4、认真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充分利用一些国家重大节日和纪念日,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以及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培养、提高自身的科技知识和艺术才能提供广阔的舞台, 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共创和谐校园。

5、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体现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和谐的高校校园应该体现民主、科学、文明、开放的办学环境, 应该是广大师生员工温馨的家园。学校要为师生搭建民主、宽松、公平、便利的发展平台, 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 让师生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发展, 创造理想得到尊重,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认可。把人文理念深入到学校环境建设之中, 激励和调动师生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以生为本,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健全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学习上自主, 行为上自律, 人格上自尊。不断优化和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 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旻桓、马振山、陈名虎:《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4) 。

[2]代卉霞、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及其建设初探》, 《湖北社会科学》, 2003 (01) 。

[3]张忠迪:《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述》, 《当代教育论坛 (上半月刊) 》, 2009 (01) 。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女大学生;就业

1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一个家庭消耗大量金钱和精力供养学生完成学业,其结果是有一部分人依然没有一个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出路。许多国家的政治动荡就是由就业问题引发的。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一共有2391万余人,其中女生人数超男生64.78万人,占51.35%。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根据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2015年在北京等地多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达86.6%的女大学生受到过一种或多种招聘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折射了校园文化环境的熏染。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各种不良的价值观也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校园文化环境中,女大学生涉世不深,辨别能力差,容易被校园环境中不良的风气和思想所迷惑。其变化具体体现一是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逐渐变弱,就业目的主要放在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上;二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就业时更多考虑的是工作的薪金和福利问题。

2 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自提出之时起,就有多种不同理解。有人说,校园文化是一种代表广大师生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体系;是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也有人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精英文化;是高校的学生和教职工的教育行为习惯以及心理水平状况的总体形态。总而言之,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载体是物质文化。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多方面的意识存在。无论是在读的学子还是工作的员工,但凡提及校园名称,就会让提及者联想到的一种校园形象。愈是年代久远的学府,其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愈发强烈,几乎成了一种校园的标签。

3 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

当代的中国,虽然处处彰显男女平等,但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舆论中,成功女性往往有“女强人、女王大人”的注脚,对于事业成功的女性,公众在潜意识里总认为她们在生活上必然存在某些缺憾,甚至喜欢对私生活进行捕风捉影。而女性从业者,其工作上的专业性也比男性更容易被质疑。2011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就曾以“女性:被低估的领导力?”为题进行深度探讨。除此之外,在教育成长过程中,女大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不如男生,不需过分追求上进,重要的是成家、生儿育女、操持家计等思想。家庭环境中“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会不如跑婚介所”的言论,也比比皆是。如果女大学生想成功突围,正确面对就业和个人发展,除了坚定的个人信念,校园文化环境的正面促进和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

4 强化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引导女大学生就业

4.1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正三观

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提升。要使女大学生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就业后自我价值的实现,来体现对国家的贡献。以讲座等形式帮助女大学生走出个人价值的迷茫,扭转汹涌来袭的金钱至上,享乐第一等思想,引导女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践行社会主义荣辱关,对未来的人生做好规划。要讓女大学生们明白,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来源,才能在两性关系的处理上进退有度。同时,还要对女大学生做好法制教育,让女大学生熟悉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民法、行政法、劳动保护法及妇女权益保护条例等。只有手中握有利刃,才能在职场的拼杀中不至处于弱势,成为沉默的羔羊。

4.2 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女大学生而言,有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对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就业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帮助女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除学会专业技能外,还培养出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能力。高校应当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提高专业能力的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应对技巧的职业礼仪讲座,帮助构建就业理想的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等。同时还可以请一些事业有成的女性校友回校进行专场的分享会,给即将走入社会的学妹们支招,更好的完成从学生到职业女性的转变。现在多数高校都设有学生心理咨询室,高校当应用这一有利工具,定期对即将走入职场的女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解除她们在应聘时遇到性别歧视的困扰,或是面对专业岗位表现出的不自信,又或是在职位取舍上的难以抉择。

4.3 丰富女大学生就业的硬件资源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机构日趋完善,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了起到指导和辅助的作用。但是,这些机构中并没有对女大学生就业进行专项资助的部门,没有人来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进行专门的辅导。这是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一个缺失。在经济新常态下,女性成为了我国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据易观智库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女性经济专题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女性用户同比增长5.7%,在移动购物领域女性消费更是高达70.60%。“女性经济”的崛起,为女性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女大学生秉承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相比于男学生更细腻、敏锐、有韧性。高校应发掘女大学生的自身优势,为女大学生量身打造就业途径,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帮助女大学生更快更好的自食其力。高校还可以利用社团的形式建立一批女大学生的创业组织,与毕业的女性校友紧密联系,请校友们专为女大学生提供一些实习锻炼的机会,让女大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受到正面形象和事例的影响。

5 结语

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特别的一群,她们的成长受到社会环境、传统文化、自身条件等多方面制约。女大学生能顺利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而不是男性的附庸,需要在大学校园中对自身不懈的打磨。而校园文化这一因素,渗透在打磨过程的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态度。二者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肖婷婷.校园文化对女大学生创业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王芳.高校校园文化对女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3.

[3]郭黎岩.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因素及促进机制的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2012.

作者单位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第12篇

1 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 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理念, 推进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体育的物质文化是最外表的层面, 精神文化是内核, 因此, 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应从体育价值观和体育理念两方面着手。体育价值观是体育的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或者说是体育价值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 是指导人们对体育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高校校园体育价值观的定位, 更多的应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为学生良好的素质结构服务, 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锻炼为基点。而体育理念则是在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 对体育理论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认识或观念。在现代体育发展中, 它起着明显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学校的体育理念, 将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展开。树立科学、正确的学校体育理念显得至关重要。由此看来, 校方应把一些科学、正确的体育理念融入到办学理念中。总之,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体育行为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 推进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无形当中也就推进了学校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开展。校方可以通过创办体育报, 张贴体育标语, 创建体育宣传栏, 开设学校体育网站, 利用校园广播站和投影机来播报体育新闻和播放体育比赛等方式来构建一个大的校园体育文化整体环境,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使学生耳濡目染, 在思想上得到正确的引导,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这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精神风貌与人格塑造都产生着积极影响。

2 学校应加大体育投资的力度, 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创造物质平台, 推进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的物质要素, 也就是文化的物质的实体层面, 即物质文化, 包括凝结体育文化特质的各种物质产品, 如体育场地、设施、器械和装备以及锻炼与运动的环境、体育宣传设施、体育图书音像资料等, 都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文化, 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实际也是精神文化通过人们的体育实践在物质产品上的体现。因此, 学校应加大体育投资的力度, 最大限度的去改善校园的体育物质产品, 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平台, 从而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其次, 良好的体育环境, 也有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 可以使遗传给人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同时, 人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地改造环境。人处在一定的环境中, 于不知不觉之间受其影响, 且与之俱化。“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居鲍鱼之肆, 久而不知其臭”。孟母三迁, 只为给儿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由此看来环境对人的影响, 从来都没有被忽视过。因此, 现代教育更不应该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样, 体育环境制约着体育的手段, 也影响着体育的过程和结果。高校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个大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方责无旁贷。因此, 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为了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另行布置出一个环境来。此外, 校方还可以利用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 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环境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学习环境。

3 建立健全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 推进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行为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在人们体育行为和体育生活中的体现。如果说物质文化是最外表的层面, 精神文化是内核, 那么行为制度文化则处于二者之间。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精神层面在体育制度上的反映, 包括体育运动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为促进体育的发展而形成的各种机构, 人们围绕体育而创造的各种直接影响体育活动的原则, 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条例以及管理体制和风格等。学校的体育制度文化应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建立健全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 为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随着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 高校精神文化的教育意义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论述, 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三方面分析如何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培养。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2]卫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 2011.

[3]葛鸿.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光明日报, 2010.

[4]胡铂.肖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深层分析[J].文教资料, 2012.

上一篇:野生草本药用植物下一篇:医院空调系统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