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设计的艺术美

2024-07-14

网站设计的艺术美(精选12篇)

网站设计的艺术美 第1篇

1、艺术设计的含义

艺术设计因自身特性决定了其作为一门独立综合性学科,这是因为其服务的对象并非一般的艺术学科,因此,艺术设计带有独立性的特点,并且设计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全面。艺术设计的目的在于将艺术形式、美感表现出来,并且表现过程中要尤其注意美感,还有注重其实用性。

2、艺术设计的特点

艺术设计的特点共有两点,广泛性与主观性。广泛性所指的是其研究与服务的对象十分广泛,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此外,艺术设计的知识运用也具有广泛性;主观性指的是人的思维与实践活动是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的,特别是审美,而人是艺术设计的主题,因此艺术设计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设计师通过感知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进行的艺术设计,是设计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在表现艺术设计的主题与审美的过程中会带入设计师的主观性。

二、艺术美

1、艺术美的含义

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的产物,表现的是艺术作品的美的形态就是艺术美。融入自然美在艺术作品中,将先试试横祸中的自然美进行整合、修饰下的效果。

2、艺术美的特性

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下的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首先艺术美具备客观性,简言之,艺术美的创作灵感源自生活实际。其次,艺术美具有主观性,这里的主观性是具备两层含义的,第一,设计师主观色彩创作出的艺术美,反映的是设计师的审美理念与对艺术的认知;第二,观赏者对艺术美的主观性,观赏者从自身角度去欣赏艺术作品,并不会完全与设计师相同,此外,再加上地域等因素的不同,对艺术设计作品美的体会也存在差异性。最后,艺术美的特性还包含形象性、典型性、永久性。第一,设计师根据自身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美的认知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指的就是艺术美的形象性,这是带有极强的个人情感因素的艺术美;第二,艺术美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职,因此,艺术美具有典型性的特征;第三,艺术美不存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通过再现等方式表达艺术的美感,因此,艺术美还具有拥有性特征。

三、艺术设计中的艺术美

艺术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美,那么如何通过艺术设计展现艺术美呢?探讨该问题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艺术美的形式及内容。内容与形式是所有艺术设计作品必备的两个因素。艺术设计的外在是形式,而内在是艺术设计的内容。首先接触艺术作品的是其外在的形式,然后通过形式去体会艺术作品所富含的意义,也就是领会艺术作品的内容。内容与形式统一时艺术作品的完美体现。

美是需要将艺术形象利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才能完美的表现出来,这是众所周知的。艺术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表现美的方式充分掌握,才能对艺术形式的美进行设计。艺术形式美的表现手法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对称

分布于一条轴线两侧的艺术形象,可以是上下、左右、左上右下、左下右上等,并且轴线两侧是均等的。这种形式的美感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特别是在视觉效果上的艺术。比如,人的眼睛、耳朵、手都是对称的,建筑设计大多采用的也是对称的手法,例如中国的故宫等著名建筑。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对称所传递的是一种稳重、祥和的感觉,而对称美也是从古至今一直推崇的,今天,社会不同领域都融入了对称的概念。

反演是对称当中的一种特殊的形态。世界上绝对对称的东西是没有的,不对称的因素是必然存在的。这就好像世界上是不存在两篇相同的叶子是一个道理的,艺术形象的对称是相对的,而不对称则是绝对的,这种对称与不对称的集合,比如虚实、美丑等,可以给人一种不一样的艺术体验。例如断臂维纳斯,而这就是反演,巧妙的结合了对称中的残缺与完美,在不对称中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2、对比

将反差较大的两个因素综合在一起就是对比,尽管要素自身的特点带有鲜明的对比,但是经过设计师的整合之后,所呈现出的反而是一种带有强烈视觉效果的艺术设计作品,呈现出的是另一种艺术美。例如色彩当中黑白的搭配,是永远不会给人倦怠的感觉,音乐当中,节奏快慢的搭配,给人一种跌宕起伏的音乐体验等等,利用对比搭配的方式,给他人营造出一种独有的艺术视觉与听觉的感受。

3、节奏

某种视觉要素在规律的连续变化中产生的运动感指的就是节奏。构成节奏的两大重要因素是:时间关系与力的关系,时间关系指的是运动的过程,而力的关系则是强弱的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强弱变化下形成的运动过程就是节奏。现实生活中,节奏美感体现在很多方面,音乐、舞蹈当中尤其明显。比如一首歌曲的节拍,能够改变歌曲的情感表达;舞蹈当节奏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场景与内容也各不相同。此外,在很多方面也能感受到节奏的美感,比如校园当中,课间操当中,通过一些简单的节奏,感知力的美。劳动生活是节奏的起源与发展,对原始民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比例

艺术设计的整体与布局、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指的就是比例。绘画当中尤其要重视比例的绘画手法,中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对绘画要点讲授过程中提到过比例准确的重要性。比例上有一个最重要的比例是黄金分割率。这是公元前六十几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在铁匠打铁的声音中,参悟出这一最和谐的比例。将一条线段分为两部分,长短对比的比例与整条线段比长线断的比例,其数值为1.618:1或者1:1.618。生活中这一比例也最常用,例如视频高清屏幕的比例为16:9等。摄影也采用这一比例采取九宫格的方式找重点,形成比较协调的摄影画面。

除以上艺术设计手法以外,艺术设计没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种,比如层次、统一等,这对艺术设计表现美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由此得知,在缺少艺术美的艺术设计中,即便有最好的内容,也无法让人接受。缺少美的艺术作品强调的是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所强调的是片面的追求形式美,是对艺术价值的贬低。因此,只有准确、鲜明、生动的艺术美,才能有效的融合形式与内容,将艺术设计的最终目标准确的表述清楚。换言之,艺术美的内容是需要艺术美的形式提供服务的,不同形式的艺术美其最终表现是为了营造一种艺术美的内在已经,这是表达艺术美内容含义的重要方式。只注重形式美的艺术作品,空洞而缺乏意义,也不能给欣赏者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艺术美在借助艺术设计表现的过程中,所变现的是抽象意义的美,是不局限于生活当中正面的美。生活中美是存在与各方面的,但是提到艺术美,所能想象的画面是正面的、积极的形象,认为只有纯净的、明亮的才是艺术美。不可否认,这些正面的艺术美具有积极意识,但是将艺术美禁锢在这些方面,是无法全面的展现艺术价值与意义的。比如说,绘画作品在刻画人物想想的时候,美丽的代表的是正面的形象,而丑陋的代表的则是反面的形象,如果能够明确而刻画,都是成为艺术美的形式,不能因为丑陋而可以摒弃,这就缺失了绘画对比的效果。我国历史上不乏刻画悲剧的艺术美的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中,不管是形式艺术美还是内容艺术美,否是设计师作品中的智慧结晶,形式与内容统一下的艺术美所展现的艺术作品才是完整的。设计师将思想与创新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利用高超的表现形式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彰显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为塑造完美的艺术作品而高度结合。

摘要:艺术设计将美的形象表现出来,是艺术美的重要方式。本文以艺术设计与艺术美的界定与特点着手,探讨艺术设计中的艺术美,以便更深入的了解艺术美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术美,特性

参考文献

[1]金蕾.《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形式美教育》[J].《艺术.生活》,2011(04).

[2]詹卡巧,李丰.《浅谈艺术设计的创意与灵感》[J].《青年文学家》,2011(12).

[3]何妮娜.《艺术设计的发展态势思考》[J].《青春岁月》,2011(08).

[4]边婧.《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1(06).

浅析室内设计的功能与艺术美 第2篇

一、现代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空间环境既有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精神因素。

室内设计的目的是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这正是以人为中心,为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生产的室内空间环境。从广义上讲室内设计是一门大众参与很广泛的艺术活动,是设计内涵集中体现的地方。室内设计是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条件的重要活动,通过运用现代的设计原理进行功能与艺术的设计,使空间更加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室内设计的功能美

如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室内空间的合理划分和室内设施的功能性显的尤为重要。功能美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人们对物的功能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么简单,而是由功能性提升为功能美。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充实其精神生活,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所形成的功能美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极其重要。室内设计的功能是物质的,也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室内设计功能美主要体现在空间设计和功能的合理规划上。

“功能虽不是产品设计的唯一目标,但却是造物的首要目的,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满足人们的某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功能美是产品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属性,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2]室内空间设计也如产品设计一样应注重实用性,具有功能美的空间体现出人性化特征,室内空间是营造空间环境的主体,一个能够令人身心愉悦的居住环境,首先应当满足在功能上的需求,注重科学的人体空间比例,其次要注重空间中材料运用的宜人性以及结构划分的科学性。也体现着空间的功能性和形式美感,达到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协调统一。

“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使用和审美的统一,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而是客观规律的必然。”[3]合理的功能划分是前提条件。居室空间是家庭成员居住、活动、交流、休息的场所,应处理好各空间层次关系,使居室空间更好地体现其功能价值。经过设计改造后,会让布局变得合理而实用。例如对原格局不合理的户型进行拆除改造划分,给空间重新定位,赋予空间新内涵。原有客厅大而不当,餐厅小而不能且有过道。经过整体修饰变化,空间顿时开朗明亮,视觉得以延伸及穿透,改变了小空间的`局促与不良采光。虽然面积不大,但各功能的设计却恰到好处。三、室内空间艺术美的塑造

网站设计的艺术美 第3篇

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Research on Computer Art Design and Art Design Relationship

Guo Zhaoxia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Department of Art,Nanyang473004,China)

Abstract:With the tim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advancem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the area of design has come to a new age.Computer provides art with new visual experience as well as a lot of new energy.Computer design has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art form,while the art design also needs supports and aids of the computer.Only the mutual complements and union of the two can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s of the new art form be fully presented.

Keywords:Computer;Art design

艺术形式的创新从来就是每个时代审美追求的一面旗帜。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电脑的高度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这一高科技的技术手段驾驭表现形式的新型的设计模式——电脑美术设计应运而生。体现出了高科技的数字化与艺术的高度结合,将感性的认识理念与艺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电脑美术设计必将给人们带来的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思维、以及全新的设计思想。

一、电脑美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二十一世纪电脑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普及,为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作为一种高科技的设计工具,它不仅使劳动时间大大的减少和劳动效率大大的提高,更让设计者创作方法发生了改变,甚至使其创作思想发生了改变。艺术设计是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产物,经过短短数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在艺术领域当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人类艺术世界的格局因为电脑艺术设计的出现使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电脑艺术设计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从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到影视动画、电脑游戏等等。

技术与艺术并重,未来的艺术设计应具有的又一特点。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由于电脑软件的发展和它的方便、快捷的特点,现在的设计工作已经摆脱不了对电脑的需求,在各个艺术表现领域中电脑技术已经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并且体现出了更高的艺术价值。电脑艺术设计在艺术创作这一古老的殿堂之中已经有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它被人们称为艺术和科学技术交汇的边缘学科,是一种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门艺术的全新艺术流派。现今的艺术设计人员已经离不开电脑技术的帮助。它不仅为造型语言带来了新的视觉效果和表达形式,同时也引起和推动了艺术设计方法的变革。艺术设计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思路因为电脑的出现改变。利用高科技的电脑技术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来要快、精、准、美、特;只有熟练掌握了电脑设计软件的技巧,才能够很好的取代一些传统的技法,去表现艺术,才能够呈现给人们另一种感觉的视觉盛宴。

二、电脑与艺术设计的创意结合

现代设计离不开高度技术的支持,但是运用电脑的同时,也要求设计师自身要有很强的艺术潜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由于电脑技术应用到艺术设计当中,使设计者在进行创作时反复推敲、修改设计方案比传统的方法更为方便、快捷,这大大的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而现在我们当中的很多设计者,仅仅只是沉迷于对电脑技术上的刻苦钻研,而忽视了对艺术设计创意的追求,这显然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的标准。而相反,如果我们在掌握电脑技术之前先提高自身的设计修养和设计素质,就远远超过那些一味追求对电脑软件技术的熟练掌握,而在设计意识上尚不入道的设计者。这样的话我们在掌握电脑软件应用时,便产生一种专业的设计“惯性”,自然而然地与电脑技术达成某种“默契”,这时,对于设计师来说,电脑软件不仅仅只是几个简单的工具名称和菜单命令,而是设计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在现代的电脑设计创作中,设计是不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艺术形式存在的,它没有独立的观赏性,这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概念有一定的區别。电脑设计首先必须完全服从于电脑技术的方法,成功的电脑设计作品不仅要强调设计的表现力,而且又要避免电脑技术的喧宾夺主;既要体现出设计者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且要使艺术风格化与技术功能化达到协调、统一。所以,我们既要让技术服从于艺术形式,又要让表现形式服从于主题内容,两方面互补统一才能充分表现出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的特点和优势。

电脑美术设计是集科学、艺术、文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一门综合类学科;我们只有在创作实践中不断的去摸索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使之与成熟的心智合一,是艺术设计的最高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在电脑设计中得到真正实现,让艺术之光永远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郭朝霞(2000-),女,河南省南阳市人,助教,工程硕士,主要从事电脑艺术研究。

参考文献:

[1]田少煦.数字设计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J].美术观察,2003

艺术设计中的艺术美探讨 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术美,研究

艺术设计中, 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都是艺术家的劳动果实, 他们将艺术美完美和谐的统一在一起。艺术家的灵魂和思想都倾注到他们的艺术作品中, 为这些艺术作品赋予丰富的表现形式, 将客观世界与精神季节、主观世界与物质世界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打造更加完美的艺术设计。

一、艺术美的概述

1. 艺术美的定义

艺术美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是一种美的形态表现, 艺术美指的是多种艺术作品呈现的美, 是设计者和艺术家的精神结晶, 艺术美在艺术作品中集中了对自然美的体现, 是将自然美在现实中进行整合和修饰的结果。

自古以来, 哲学家对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关系就有不同的定论。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学家, 他对艺术美的观点是, 艺术美是美的高级阶段产生的形式, 是产生于心灵的美, 也只有艺术美才能称作真正的美。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作为唯物主义学者认为, 自然美存在于客观世界中, 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 而艺术美知识片面的反映了现实, 不够准确和全面。

其实, 艺术美是展现艺术形象的, 艺术美和艺术形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们都是来自现实的生活, 但是艺术美又和现实生活有差异,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和人类审美的综合体, 比自然美更加典型和集中。

2. 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美是对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体。第一, 艺术美的创作灵感是来自客观实际的, 具有客观性。艺术美在表现形式上也要结合客观的艺术形象, 通过人的视觉、触觉、听觉进行接收。例如, 人们在对音乐美进行理解的时候, 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绘画美是要人们通过视觉来感受, 只有眼睛客观的看到画的本身, 才能真正感到绘画的美感。但是, 很多时候, 在塑造艺术形象的时候, 对艺术美的感受是可以超越感官的。例如, 在用听觉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也可以感受音乐的意境, 并塑造清晰的形象;在用视觉欣赏绘画美的时候, 也可以同时联想到绘画内容衍生的情节发展。第二, 艺术美有主观性。首先, 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美时, 会带有主观性, 将艺术家的艺术理念与审美观念表达在作品中;其次, 艺术美具有观赏的主观性。观赏者与艺术家的欣赏角度会存在差异, 每个国家各民族的欣赏标准也是有差异的。

艺术美还有永久性、形象性和典型性, 艺术美有具体的形象并且带有感情色彩, 艺术作品一般也不是简单的对事物进行模仿, 而是反映事物本质, 因此艺术美是有典型性的。艺术可以奖励是的美感表达出来, 跨越时间的横沟, 通过艺术再现表达艺术美, 因此其具有永久性。

二、艺术设计的概述

1. 艺术设计的定义

艺术设计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服务对象不同,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学科, 艺术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方面, 例如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 有极强的综合性。艺术设计的目的表现艺术的美感和形式。在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 要注意对艺术美的形象体现, 注重对艺术美的使用功能, 也就是说, 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 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艺术来源于生活, 也服务于生活。

2. 艺术设计的特征

艺术设计有两个特点, 分别是广泛性和主观性。

艺术设计的广泛性表现在: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学科, 有很广泛的研究对象, 艺术设计的研究内容涉猎各个方面的因素, 例如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所以艺术设计要应用到非常广泛的知识。艺术家要具备非常专业的相关基础才能更好的发展艺术设计, 保持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艺术设计的主观性表现在:艺术设计是以人为主体的, 人的审美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艺术设计是来自于人的思维与实际的生活, 是艺术家综合素质的体现, 例如艺术家的表现力、感知力、创新和想象能力等。艺术设计中除了对专业的体现, 还有对美的感受, 所以艺术设计在展现主题和美的过程中是带有主观性的。

三、艺术设计中艺术美的表现手法

1. 对比

对比就是指将两个具有强烈反差的要素合理搭配, 形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强烈的特殊效果。例如在色彩学中, 最经典的搭配是黑白配;在音乐上, 通常会用长短音搭配在一起;这些搭配会给人带来特殊的感受, 营造出特别的效果和气氛。

2. 对称

对称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特别是在视觉上。例如在建筑设计中, 对称设计较为普遍, 从心理学上来说, 对称能够传达给人稳重的感受, 对称美经过历史沉淀逐渐也运用到很多的科学领域中。在对称中, 还存在较为特殊的反演形态, 由于不存在绝对对称的东西, 所以每个艺术想象的对称是相对的, 而不对称则是绝对的。这两者的结合就像多与少、美与丑一样会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 将不完美和完美结合起来创造特殊的艺术体验。

3. 比例

比例的手法通常运用在绘画的美感表达中, 例如画家徐悲鸿就说过, 比例准确是绘画的要点。在美学研究上, 黄金分割是非常重要的比例, 数值比为1.618:1, 黄金比例应用于众多的实际生活中, 例如高清的屏幕比例是16:9, 摄影中的九宫格原理等。黄金比例可以给人协调的视觉感受。

4. 节奏

节奏是由两个因素构成, 分别是时间关系和力的关系。时间关系是指运动的过程, 而力的关系是指强弱变化。因此, 节奏就是汇率的将运动的强弱变化连结起来形成节奏。在现实生活中, 往往一首歌的节拍就能够改变歌曲的乐感和情境, 节奏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艺术设计在表现艺术美时, 是抽象意义上的美,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丑陋的, 只要能够将艺术设计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就都是艺术形式的美, 艺术美是艺术设计的一个表现的手段, 是现实生活与人类审美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

[1]金蕾.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形式美教育[J].艺术生活, 2011

教案设计的艺术 第5篇

第一层面——定义层面:

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策划、而营构的一种教学安排。

第二层面——技术层面: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而进行的结构完整、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方法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的一种教学策划。

第三层面——艺术层面:

教案,是既有理性色彩又具备诗意手法的教学蓝图,是教师文化底蕴、个人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结晶。

第四层面——教改层面:

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

尽管本章前面以前的所有内容都与教案设计有关,但“教案设计”这个事物本身仍有自己的特点与个性;尽管课堂教学设计带有特别鲜明的个人特点,“教案设计”本身仍有自己的基本表达规律与基本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还需要从“整合”的角度来对教案设计的艺术进行探讨,于是本章安排了这样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回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2教案设计要力求准确运用教材;3教案设计与教师资料积累;4.“一课多案”的设计;5教案的创新设计。

1.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笔者曾这样指导青年教师听课,要求做到“听课五看”:一看教学设计的理念,二看教学设计的创意,三看教学设计的思路,四看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五看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这其实是从听课的角度来判断一个教学方案的优劣。那么,从实际操作上来讲,教案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基本要求之一: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新的教学理念”,目前就是“课标”理念。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突出教改特色上讲,需要渗透如下十个方面的理念:

1.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

2.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凋内容综合。

3.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4.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

5.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7.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8.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9.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

10.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其直接结果就是使我们的教案能够“立意高远”。

教学方案的立意,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教”。课标理念就是我们决定“这样教”的“依据”。在这样有力的“依据”指导下,教案设计就能表现出教案的理性色彩,将教案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就能表现出面貌一新的教学特色。

基本要求之二:要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要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思考,要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已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已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的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其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某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出如下方面的特点:

1、课型新颖,2、思路明晰,3、层次细腻,4、手法生动,5、活动充分,6、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这就是笔者提炼出来的教学艺术设计的“24字口诀”。在这24个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8个字。课堂的民主和谐与优质高效,教师的设计艺术与教材研读,教学的生动活泼与扎实训练,学生的有效活动与知识落实,都在这看似平常而实难做到的8个字之中了。

基本要求之三:要在大力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进行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中的“旧习惯”是大面积的,是年深日久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点有三个:一是千篇一律的结构模式,二是可以多年沿用的教学安排,三是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课堂活动。形象一点说,在大面积的教学中,在教案设计上“传唱”的几乎是“同一首歌”。

所谓改革旧的教案设计习惯,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先进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习惯。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尝试:

1.在教案设计中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创意。

2.在教案设计中说明自己的教材处理方式。

3.科学地周全地设计学生的活动,准备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一些内容。

4.做到每个学期有几节课的创新教案或新的教学模式实验方案。

5.做到每学期有若干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与之相应的应该有课件设计说明。

6.做到对教读篇目的课文写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详案。

7.有的教案中要配合相应的教法准备好补充资料、联读资料或者扩读资料。

8.设计出教师的教学示范活动,准备好教师精彩讲析的内容。

9.尝试教案表达方式的创新,如用“评点式教案”表现自己的理性思考。

10.改革手抄笔写的备课方式,尝试电脑备课,以便常备常新。

仍有余力的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案设计编写出课文的语言积累卡片或撰写课文的美点赏析短文。

总的来说,教案的设计要表现出教师思想的深刻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教案是经过了多么深刻的思考,经过了多少的雕琢。它一个方面表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反复咀嚼,有时甚至咀嚼到了“化”的地步;另一个方面它又表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独到思路。在一个有深度的教学设计中,一定是有着非常精妙的创意,一定是有着其深层的含义或者说是“言外之意”。

下面是笔者根据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人教版课标教材《珍珠鸟》进行的教案设计。它以“体验”作为教学的线索,组织起比较丰富的学生实践活动。

别出心裁读课文一一《珍珠鸟》教学设计

一、教学创意

创意之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构成。

创意之二: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由学生自由选取,进行阅读实践。这个教学创意意在开发课文资源,意在对学法指导方面的教学进行突破。意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熏陶。

二、课时与课型

课时:一节。

课型:学法体验课。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同学们进行“朗读”体验。

1.同学们自由快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是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内容可能有:

这篇课文由怕人的鸟写到与人亲近的鸟,由鸟儿“怕人”写到“信赖”人,由大鸟写到小鸟,由鸟写到对生活的感受,由爱心写到哲理,由描叙到抒情,从情感之美写到意境之美,由实写到虚。

2.朗读“写小鸟”这一部分课文——体味课文重点内容。

①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构图之美。

②再有情感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运用之美与细节描写之美。

③再动情地朗读课文,体验、表达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先讨论一下,我们的语调应表现出小鸟的哪个方面的可爱。

讨论后进行朗读体验:我们应读出(表现出)小鸟的稚嫩可爱、调皮可爱、活泼可爱和娇憨可爱。

④同学们进行体验式演读。

教学板块之二:同学们进行“发现”体验。

教学活动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这篇课文中有什么?(请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课文中有一只可爱的鸟,有一位爱鸟的人,有“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有在对小鸟神态、动作的描写之中融人的喜爱之情,有温馨和谐的环境,有一个简洁美好的开头,有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有生动的拟人笔法,有色调暖和的色彩词,有十几个充满爱意的“小”字,有几个表达喜爱之情的“小家伙”,有几十个用得轻盈活泼的动词,有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老师在对话中可能要表述的内容有:课文中有满溢着爱意的描写,有盎然的诗意,有画的色彩,有哲人的思索;有一幅爱意盎然的雏鸟初出图,有一幅活灵活现的小鸟玩耍图,有一幅摄人心魄的小鸟甜睡图;有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浓郁的诗意;有美好的语言,有美好的画面,有美好的意境;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富有情谊的情感流露,富有情味的生活感悟„„

教学板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别出心裁读课文的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2.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词语或句于,迅速理解文章的脉络。

3.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断,然后给它“命名”。

4.句典编写法——选一个或几个句子,对它的作用、妙处进行评点。

5.形象素描法——抽取文中词句,组成对描述人或物的材料,如“小小珍珠鸟素描”。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

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为美好的读课文方法,也可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的内容有:

1.多次概括法:

①人鸟情

②我爱珍珠鸟

③图画组成的美文

④一曲爱的颂歌,一首动人的抒情诗 ⑤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⑥爱心·哲理

⑦爱心·尊重·信赖

⑧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

⑨语言美,构图美,意境美

⑩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意

⑾信赖创造美„„

2.文序把握法:

①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第一部分(第l—段)写“我”为珍珠鸟布置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

第二部分(第6—16段)写珍珠雏鸟与“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交流过程。

②由大鸟写到小鸟

由怕人的鸟写到与人亲近的鸟

由鸟写到对生活的感受。

③小鸟儿先是“钻出笼子”,继而“落在书桌上”,再又“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去”,最后竟然落到“我的肩上睡熟了”。

④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

它先是离我较远

便一点点挨近

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

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

它完全放心了

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睡得好熟

3.画面标题法:

阳光·吊兰·小鸟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芜。小乌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调皮啊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4.句典编写法:

①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拟人笔法,“生气”二字,真是神来之笔。

②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三次称呼,三种角度,三种语气,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笔端。

③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三个“一会儿”,五个动词,一个“神气十足”,写出了小鸟的活泼好动调皮可爱。

④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写出了小鸟的心理活动,传神地绘出了小鸟招人怜爱的神情。

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一一简笔概括,“淘气”写出了性格特点,“再三”写出了贪玩,“飞”“扭动”“挤开”“钻”充满动感。

5.形象素描法: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红嘴红脚,银灰色的眼睑,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

教学板块之四:教师小结。

2.教案设计要力求准确运用教材

凡“方案”,都得讲究有所依凭和有所意图。阅读教学方案的设计也不例外。

教材,就是教案设计最为基本的依凭。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人们对“准确运用教材”这个话题显得比较淡漠,提得较多的是如何生动地运用教材,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等等,研究与实践得较多的也是这些方面。

所以有必要提一提准确运用教材的问题。

研究如何“准确地运用教材”,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就是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我们能最大限度地靠近教材的教学要求并落实这些训练要求;经常地思考这方面的问题,能够让我们注意通读教材的编写说明与教材单元说明,从而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一般来讲,要做到准确地运用教材,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如下内容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要关注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训练要求。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目标准确”的特点。

因为此时的教者是在准确理解并力求有效地贯彻教材的编写意图。

请看下面内容,这是笔者从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标教材七年级(下)的单元说明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①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②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③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祖国”。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①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②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③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名人”。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①理清作者的思路

②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文化艺术”。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②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自己的认识;③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文化艺术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探险”。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②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③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动物”。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②反复诵读课文,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整体感知能力;③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以上内容,能够在我们设计教学时提示我们,至少提醒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要离题太远,否则我们就难以从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方面来准确有效地贯彻其训练要求,否则就大有“买椟还珠”的味道。所以,像这样的对单元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提炼,不论初中高中,不论是哪一册教材,我们都应该理一理,做一做,以使自己心中有数。

第二,要关注单篇课文的训练要求,要研究课后练习设计。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重点突出”的力度。

课文后面的练习设计,往往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作业”,它们往往承载着、表现着课文的训练方式与训练重点,往往折射出教材编者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如果我们有机地利用课后练习中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来进行教学方案的立意,这样的教学方案肯定是简洁、明了而又重点突出的。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例一:透过《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进行教学立意。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学期第2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一些内容:

1.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勾起了“我”对哪些事情的回忆,简要叙述这几件事情。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2.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想象“我”回家时所见到的情景,说说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广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上面这三个练习启发我们:

1.这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可以是:整体理解(练习一的信息)——重点突破(练习二的信息)——体验表达(练习三的信息)。

2.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是:速读,复述(练习一的信息)——精读,品析(练习二的信息)——讨论,交流(练习三的信息)。

3.这篇课文要突出的重点内容可以是:理解插叙的巧妙——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练习一的信息)。感受与品味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文中贯穿着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练习

一、练习二的信息)。

以上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立意,这样的教学立意,你能说它不是紧扣课文、重点突出么?

例二:透过《与朱元思书》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进行教学立意。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学期第21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一些内容:

1.背诵课文。

2.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3.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以上这三个练习,有着各自的“表达作用:

练习一——这是“整体感知”练习,也是一道“背”的练习。《与朱元思书》是传世名篇,提出背诵的要求,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强文言文的语感。

练习二——这是“文笔精华”练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让学生体会作品语言方面的特色,体会写景的妙处。同时,这也是一道“说”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练习三——这是“迁移拓展”练习。是一道开放性练习,同时也是一道“写”的练习。这个练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改写,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想象、联想能力。

综合起来看,这三个练习所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是:背一说一写。

将这三点扩展一下,在细节方面雕琢一下,在资料方面充实一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案吗?这样的教学方案是一定能体现课文的训练要求的。

顺便说一句,很多语文教师没有阅读课文编写说明(含全册说明和各个单元的说明)的习惯,这其实是教学设计理性思考不强的表现。

如果我们细读这些说明,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的内容对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是有启迪作用的。比如说在“单元说明”中,教材编者也往往以“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谈一谈对某篇课文的教学建议,这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因为编者的建议一定表现出他对课文与教法的深刻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去有效地利用呢?

第三,为了准确运用教材,教师要深刻研究和准确理解教材。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训练到位”的分量。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课标还有一点没有说到,阅读也是教师个性化的行为,没有教师个性化的阅读,没有教师对教材的力透纸背的深刻理解,没有教师在这种深刻理解下的导引、点拨、应接与交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只能是低层次或者浅层次的。“从师不高,学艺不妙”,此话也是规律的概括。所以,即便是短小浅显的课文,教师也应着力钻研,悉心玩味,积累丰厚,准确教学。

比如课文《三峡》,不少教例都涉及对它的层次结构之美的教学。

笔者以为,教师对此文的赏析应力求达到如下阐释的深度与美感,达到真正的准确理解,教学起来才能显得有底气:

《三峡》的层次之美

郦道元的《三峡》精致小巧,凝练优美,将长江三峡美丽的风光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可谓尺幅之内,气象万千。文中美点云集,且不说它的描绘技巧,且不说它的视点变换,且不说它的选词炼句,仅文中的层次之美就够我们欣赏的了。

先看全文的层次之美。

《三峡》全篇文章150来字,共分为四个段落,大体上表现出一种由总到分的层次结构。第一段大笔勾勒,总写雄峻壮美的山势,“自三峡七百里中”笼罩全篇,“两岸连山,略无阀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为下文所有的写景设下了伏笔。第二、三、四段生动描绘,分写季节与景色:第二段写夏,描写凶猛的水势;第三段写春与冬,描写秀美的山水;第四段写秋,描写凄清的秋意。四个段落字数相当,排列有致,文面清朗美观。

再看各段层次之美。

第一段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先是正面描绘,写峡之长、山之高、谷之深。有趣的是正面描绘中还有小的层次,你看,作者写了“两岸连山,略无暇处”,但他觉得这概述的一笔还不够,又加上“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形容的一笔,这一来,雄伟的山势不就突现出来了吗?然后是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啊,不到“亭午夜分”,连太阳月亮都看不到哩,三峡竞是这样的巍峨而又幽深啊!

第二段也分为两层。先也是正面描绘,写水势之大,水流之急。同样有趣的是这一层也写得很细腻。“夏水襄陵,沿

阻绝”已经写出了夏水猛涨的凶险,但作者又加上一个生动的特例,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汹涌向前的狂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的烘托,作者假设了一个情景——连“乘奔御风”都不能与江水的急迅相比,那江流该具有何等的排山倒海的威力!在这几笔之中,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只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它还让我们联想到,李白那极具美感的《早发白帝城》,是不是对此的创造性改写呢?

第三段的写法又有变化,这一段写春冬江景,全段分为两大层,先分而后总。先写江水,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漩的清波,闪动的物影;再写山岩,写那极高的山峰,山上的怪柏,下垂的瀑布,飞溅的水花,最后总写一句,用评赞语结束——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是很有趣味啊。这一段写得很美,画面是立体的,有高山也有流水;画面是流动的,波浪在回漩,飞瀑在跌落;画面更是交相辉映的,深潭之上有晃动的倒影;绝

之巅有婆娑的怪柏,山水之间悬挂着像白练一样的瀑布,实在是山川秀美,风景奇特。

第四段层次更为细腻,层层相联,情景交融。“睛初霜旦,林寒涧肃”为一层,点明季节与景物特征。“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为一层,写凄清秋景中猿的哀呜和鸣声在空旷山谷中的回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为一层,写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这最后一层在文中有着特别的韵味,作者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使全文情景交融,极好地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我们能够精读课文,从对课文的揣摩品评之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的“点”和能力训练的“点”;如果我们能够将精读课文所得化为简单明晰、操作性强、于平实之中又带有一点儿艺术性的教学思路;如果我们能够运用科学而生动的教学方法,着眼于语言与思维训练,巧妙地设计、安排自主、合作、探究的课中活动,那教学效益该有多好。

3.教案设计与教师资料积累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崭新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在课标教材带着崭新面貌和清新气息进入教学的背景下,教学设计不仅仅只是对方案的表现形式、教学角度、活动内容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更在占有教学资料方面对广大教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打开教材,对教学资料提出的要求俯拾皆是。如果说2000年以前大面积上的那种靠一本教材及一本教师用书进行教学的状况可以用“窘迫”“囊中羞涩”一类的词来形容,那么,为了“标准”地实现现在的教学要求,每位教师即使拥有一家出版社也不为过。

笔者认为,在现在,在课文的阅读教学方面,我们至少在以下10类教学资料的积累上要下一点功夫,花一点时间,付出一点代价:

1.指导教师提高素质、把握方向的纲领性文献。

2.有助于教师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专家学者的论述。

3.与课文作家作品有关的各类背景材料。

4.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数量众多的论文资料。

5.与教案编写有关的教学札记、备课参考、教学实录、创新设计等参考资料。

6.与课文教学有关的扩读材料、联读材料。

7.与教学手段密切有关的各类音像资料。

8.与综合性学习有关的文化著作、科技作品、现代综合性报刊等。

9.与名著导读与古诗词背诵有关的古今中外名著及指导性书籍。

10.与选修课教学有关的各种参读资料。

另外,还应该掌握一定数量的网站名录。

以上内容,笼统地说,都是教学资源。积累教学资料,也就是在进行某个方面的课程资料的开发工作。这种“开发”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种。

第一,教师要勇于磨练自己,撰写对课文教学确有心得的教学资料。

这里指的是教师自己要动手写。

这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立身之本,这是相信自己、磨练自己。

激发自己潜力的必经之路。这就是用写作的方式来激活自己的智慧并积累着凝聚自己心血的资料。

坚持在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中进行写作,这就是在做学问。

能够坚持像这样积累资料,就是在往“专家”的道路上走。

下面是笔者对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的一次“别出心裁”的资料写作——假设这篇课文仅仅只是一篇文章,没有任何教学参考资料而需要我来编写,我该怎么办?

如下内容就是在研读了课文之后写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资料

课文提示

困难与挫折,畏惧乃至恐怖,是青春少年花季生活的又一侧面,也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含义之一。读一读这个发生在悬崖上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一想作者的这次经历,也许你对战胜胆小有新的认识;体味一下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你会明白蕴含于故事中的道司理。

阅读中可将表现、描写作者内心活动的词句勾画出来,体会作者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

目标定向

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

2.整体理解全文,体会记叙过程中的心理描写。

3.重点品读“我从石架向下望„„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一部分,体会“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

文本分析

1.怎样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的攀崖和下崖。第二部分,写“我”的感悟。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攀崖之前,攀上悬崖,“我”在崖上,走下悬崖。其中“‘我’在崖上”与“走下悬崖”也可视为一个层次。第二部分就是文中最后一段。

2.文中对“我”的描写,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文中对“我”的描写,成功的地方是心理的刻画。

课文的第一部分,基本上由“细节”构成,几乎每一段都是故事中的一个细节。

在这些细节描写之中,不断地出现表现“我”心理状态的句子,它们有的直接进行心理刻画,有的用“感受”来表现心理,有些用动作行为来折射心理,生动微妙地表现了“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请看下面的一些句子: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它只有大约20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我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向下爬回去,我会滑倒摔死的——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恐惧和疲乏使我变得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它们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连点成线,起伏于文中,成为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这篇文章有哪些特别的表达技巧?

①省笔技巧。就是在写作中尽量节省文字,用尽量少的文字表现尽量多的内容。这篇文章的省笔技巧就是在文章的铺叙之中巧妙地交代有关作者自己的背景材料。如“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这一句,不露痕迹地交代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8岁时的故事;如“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心里”实际上是在写“我”从来就是一个循规蹈矩、胆小柔弱的孩子;又如“朝着离崖顶尚有三分之二路程处的一处狭小岩石架进发”一句,巧妙地写出了“我”攀爬的高度最多只有六七米。

②变议为叙技巧。就是在写作中巧发议论而不让人觉得这是议论。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如果用纯粹议论的方式写,给读者的感觉就会不一样。那么现在这种写法给读者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是叙述的感觉,是面对面说话的感觉,如“我曾屡次发现„„”“我提醒自己说„„”“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等等,而就在这娓娓道来之中,文章所要点示的道理“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已深深进入读者的心中了。

③伏应技巧。就是伏笔和照应。文中最关键的伏应之处就是“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和“树林里有一道手电筒光在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杰利不放心地走了,这是伏下的一笔;杰利带着“我”的父亲来了,这是照应的一笔。这一伏一应,不仅仅是写出了故事的波澜,更重要的是让故事能够发展,能够进行。

④小段连缀技巧。即文中的段落都很小巧,全文用很小的。很短的段落连缀而成。这种小段连缀的技巧使全文从文面上表现出一种散文式的美,从故事的发展上表现出一种镜头转换之美,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阅读效果——让人觉得轻松。

4.感受文中的“父亲”。

文章对“父亲”着墨不多,故事的内容也不是在表现“父亲”,但我们对“父亲”这个人物还是应该有些感受,“父亲”这个人物还是应该对我们有些启迪。

作者写“父亲”就像写自己一样,在“细节”中加以表现。从文中的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一个镇定的人,父亲是一个温和的人,父亲是一个能安慰孩子的人,父亲是一个能给孩子以主意的人,父亲是一个能让孩子自己战胜恐惧的人,父亲是一个即使在危险的情况下也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人„„

备课策略

教学这篇课文,可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主要过程大致如下:

l.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时间大约15分钟左右。

这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教学目标之一。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讨论。

2.认识文中的人物。主要是认识文中的“我”,时间大约12分钟左右。这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对课文主体部分的品读。在角度处理上,通过对“我”的品读来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为理解课文对“我”的描写作好铺垫。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

3.品味文中的描写。主要是品味对“我”的心理刻画,时间大约18分钟左右。这一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教学目标之

二、之三。

视野拓宽

建议同学们课外选读下面的文章。

1.(美)克马·黑格《第一次挣到的钱》(人民教育出版社《我在北极光下》)

2.张艳梅《千金一诺》(《读者文摘》1994年第7期)

3.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2年第1期)

第二,教师要讲究治学方法,提炼对课文教学确有见解的教学资料。

这里指的是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要进行资料性阅读。资料性阅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门基本活路,在现时来讲,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的提出,教材的深刻变化等等,都对资料性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关于这一点,已在第一章“助读”这一节中作了说明。现在从更高的层面上进行一下再说明,那就是不仅要乐于积累,还要善于提炼。

所谓提炼,就是面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进行分门别类的组合,进行事物规律的发现:这就是“分析提炼”的技巧。运用“分析提炼”之法积累资料,是教师善于训练自己的表现,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积累。因为:

“分析提炼”本身就是研究。

“分析提炼”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梯。

拥有“分析提炼”的手段,能够让我们在做学问上成为一个清醒的人。

“分析提炼”的基本手法可以是三步走:第一步,积累;第二步,挑选;第三步,提炼。

第一步,积累:

1.做课文赏析笔记。

2.做课文教例及教例分析笔记。

3.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

4.做“课文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方面的笔记。

第二步,挑选:

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参考资料。

笔者手中关于《荷塘月色》的教学论文资料,有目录可查的有70余篇。

现进行挑选,教学《荷塘月色》,如下14篇文章要重点读:

1.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语文学习》1993、12.Pll)

2.张文斌《〈荷塘月色〉——一篇娱乐性情的美术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10、P39)

3.石险峰《诱导启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语文教学》1995、10、P30)

4.卫建平《谈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教学》(〈〈〈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语文教学通讯》1995.12.P14)

5.常文《入境 悟神 学技一一现代散文教学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6.1.P9)

6.陈玲珍《以现代感读现代文一一余光中谈朱自清散文》(《中学语文》1997、3、P16)

7.喻天望《穿越艺术世界的一次精神之旅》(《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5、P5)

8.许建国〈〈〈荷塘月色〉示范课访谈录〉〉《语文教学通讯》1998、5.P10)

9.韦喻《把握散文情感的教学尝试》(《中学语文教学》1999、6、P15)

10.杨绍崇《限定语揭开了朱自清微笑的面纱》(《中学语文教学》1999、7、p21)

11.黄品泉

施建玉《<荷塘月色=语言教学新探=(《中学语文教学》1999.7.P19)

12.卫晨霞《新教材教学设计ABC——〈荷塘月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6.P56)

13.倪剑《有关<荷塘月色=教学方法的再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4、P63〉

14.程红兵《<荷塘月色=教案=(〈〈语文学习》2002.7—

8、P36)

第三步,提炼:

从上面《荷塘月色》的教学论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这仅是提炼的角度之一);

1、语言赏析的文章很少。

2、优秀的教学设计太少。

3、精美的课堂教学实录几乎没有。

4、基本上没有课标理念下的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案。

5、缺乏精妙的教学艺术镜头。

6、缺少名流大家的教学范例。

7、缺少完整的多媒体教学方案。

8、板书设计依然繁杂。

经过这样的三步,我们在《荷塘月色》的教案设计上是不是就有了“思想”呢?因为这提炼出来的种种内容,就是我们可以进去的“空白”,就是我们可以经过努力而取得成果的地方。

4“一课多案”的设计

教案,课堂教学的蓝图。

好的教学方案,应该是一种创造,“一课多案”就是这样。

“一课多案”,指的是教师本人对一篇课文设计多种可运行的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 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更谈不上有“一课多案”的设计习惯

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设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个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

研究“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在现实的教改前景下,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其关键是它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养成教师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使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宏观构想的水平,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调控、应对、引导、撩拨、激励的微观操作水平,一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之中对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处理。“一课多案”的设计,能立体地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视点的变换、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教学角度的创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表现出很大的牵引力,使得教师要关注很多方面的问题,如:

教师要深刻地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多维地表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新要求,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等。

2.教师要感悟诸如活动式、学长式、训练为主式、自学辅导式等有影响的教学实验与教学风格给自己以启示并进行实践与探索。

3.教师要注重对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教学风格的前沿研究”,尽可能地吸收其新的美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设计手法。

4教帅应在不同教学方案的对比施教中体味最优的设计角度和最好的课中活动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设计水平。

5.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教学设计的视点。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形势的正确发展,努力创新自己的阅读教学设计。

6年轻的语文教师要追求变化,拓展思维,经受磨练,开阔 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素质,使自己有一些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艺术的学术背景。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并不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设计出几种详案,也并不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进行“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我们应当从教学科研的角度,从教学艺术的角度,从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

1、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详案。

2、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简案,乃至多种微型教案。

3、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详案,其他的为简案。

4、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为主要方案,其他的为预备方案。

5、勾勒出多种教学设想,优化其中的一篇。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

l、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

2、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

3、不同 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

4、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

5、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

下面是《散步》“一课两案”的教学设计。

教案一:

设计角度:学生的语言学用活动。

课型设计:自读课。

课中活动:一读,二背,三写。

教学过程:

l、学习内容之一:整体理解课文(理解一篇)

①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家庭生活、表现亲情的美文。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②学生用不同的语言介绍课中的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天真可爱的孙子。

③教师指出: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

衰老的生命

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如: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⑤教师完成板书:成熟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

善待衰老的生命

责任„

2.学习内容之二: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

①导入:刚才我们说课文中写了景,写了情,写了事,写了意。在写事之外,有两段文字十分重要,它们是„„

②教师指导从不同角度品读下面两段文字: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学生自由背读这两段文字,老师对这两段文字“由实到虚”的结构略作讲析。

3.学习内容之三: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

①导入:文章的情感,文章的情意,要靠作者的语言来表达。这篇课文之所以人们觉得它“美”,就在于语言文字中渗透着“情”,在表“情”上,作者注意选用了精美的句式。

②讲析:

如比较句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如反复句式: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③请同学们重点学习对称句式,如: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上面这些句子的特点有:

第一,每个句了中都有一个分号,将句子分为明显的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显得特别精练、精神,形式美观,是句式中的精品。

第二,这种句式讲究对称。前后两个分句的音节和字数基本相等,不仅有一种格式之美,读起来传达出一种音乐美。

第三,它们除了用于记叙之外,还可以用于议论,用于写出精辟的警句、格言。

④请同学们学用“对称句”,以“亲情”为话题,每人写几个这种形式的句子。

教案二:

教学创意:对学生进行审美阅读的启蒙。

设计角度:学生的学法实践活动课中活动:品读文章,美点寻踪。

教材处理:联读课外美文《送小龟回家》。

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导入: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中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进入《散步》的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②同学们听读课文,感受体味文中的美。

③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再进行体味。

④师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2、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①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内容。

②教师举例说明对课文美点的寻踪:

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③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美在文中对春景的生动描写;美在“小家伙”的话表现出儿子的天真可爱;美在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美在文中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美在文章的语言:美在结尾段的最后一句话。„„

3、迁移阅读,学法实践

①同学们轻读《送小龟回家》(作者:杨进):

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流动着七色伞。

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扩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边,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

而妻,真的流泪了。

②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寻找《送小龟回家》中的美点:

美在一把花伞下的温情的世界;美在微风、秋雨、夜色中的一片秋意;美在秋雨纷纷的夜晚表现出一种思家的氛围;美在对河上情景的描写;美在“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美在“水面上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美在儿子的欢呼;美在我的感动和妻子的流泪;美在故事的童话色彩;美在美丽的童心;美在爸爸妈妈理解孩子的童心;美在文中有一种思家之情、团聚之情;美在文章告诉我们从幼年起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善良„„

③同学们进行课堂学习交流活动。

④教师进行教学小结,总说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的角度。

如果要设计教案三,可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的建议,将《散步》与《三代》进行联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自己更喜欢哪篇文章。

如果要设计教案四,可以摘录语文报刊中对《散步》进行品析欣赏的文章片断,用“资料助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品析。

5、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在教学艺术的海洋中,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永远是一片激荡美丽浪花的水域,奔涌的浪花永远不会平息。可以说,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大多数内容,都与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有关,然而在即将结束全书的这一讲中,就此内容还可以再一次展开话题。

这是因为,在本章开始的时候说过,“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试想,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么改革还有什么力度?

所以,应该从表现新课程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让教案成为落实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创新的真正载体。在这个方面,没有更多的原则可言,也不必用大多的原则来限制教师的创新精神,总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笔者认为,进行教学方案的创新,除了理念的更新之外,除了手法的变换之外,更应以思维创新为先行,用开放、灵活、深层的思维来引领教案设计的创新。

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下面一些角度来进行教案创新的思考与尝试:

l、从学习与实践的角度编写“学案”。

2、为学生自主的阅读出“金点子”。

3、指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

4、进行“师生对话型”语文教学新方案的设计。

5、从“实践活动课”的角度来设计教案。

6、从“课文内容整合”的角度设计教案。

7、创造“教师限时讲授”的教学方案。

8、尝试进行由学生选用的“一课多案”式教学方案。

9、设计无分析过程的“积累一感悟一运用”式教学方案。

10、设计“资料助读”“资料助学”式教案。

11、着眼于“语言模式学习与实践”来创新教案。

12、着眼于阅读技能训练来设计“一次多篇”式教学。

13、尝试“文言诗词吟唱”的教案设计。

14、设计增加教学容量的“扩读式”“联读式”“比读式”“插读式”教学方案。

15、设计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提炼能力”的教学方案。

16、进行“诗化教学”的尝试。

17、从指导学生“别出心裁读课文”的角度设计教案。

18、从形式各异的“课文作文”的角度来设计教案。

19、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20、进行“美教说明文”“巧教议论文”“趣教文言文”的案例研究。

21、设计精短课文的“名作重读”式教案。

22、有效利用课文《研讨与练习》中所渗透出来的教学要求并设计教案。

23、从“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人手,分别设计以“自主阅读”“朗读品味”“读写结合”“精析巧练”“品析揣摩”“迁移联想”“比较探究”„„为主体活动的教案。

24、探索教案设计的“建筑之美”。

25、研究“淡化课堂提问”的课题并设计教案。

26、研究“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27、探索特殊形势下远程教育的“讲授型”教案设计。

28、尝试“综艺化”的教学方案。

29、设计课文阅读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教案。

30、设计课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教案。

这些探究内容丰富多彩,像奔流归海的百川,有着各自的特色风貌;像深邃夜空中闪烁着神秘光辉的群星,引发着我们的向往与遐思。

然而它们并不像星星那样遥远,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能够捕捉到它们的神光。

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例一:这是笔者设计的“学案”编写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案”及那种书面作业式的所谓“学案”,这种模式表现出平等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进行语文实践的特点。

初中语文“学案”编写模式

[学习目标]

(教师根据单元及课文训练意图指出学习目标,20字以内。)

[教师建议]

(下面四项,根据教学实况进行组合,不一定让四项都出现在一课的教学之中;也还可以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删减项目或增加新项。)

1、建议你这样初读:(教师从几种整体理解的不同角度,建议学生如何初读课文。教师写的文字量在100字左右。)

2、建议你这样品析:(教师建议品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角度要小,内容要美,要举例说明品析的方法。教师写的文字量在200字左右。)

3、建议你这样积累:(教师指出本单元中或最美的、或最好的、或最有情味的、或最有趣味的„„内容,只突出某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将这个方面的内容集聚成一个知能板块。教师写的文字在100字以内。)

4、建议你这样探究(教师建议探究什么并如何探究。教师写的文字在100字以内。)

[ 智能练习]

编写内容精美活泼的课内精段阅读智能练习,所谓“智能练习”,不仅仅只包括阅读练习,还包括思维练习、运用练习、探究练习与学习方法实践等。在这样的练习中不设计拼音、文学常识之类的练习,不设计选择题。600字左右。

[美文联读」

选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近的课外美文或美文片段,出两个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感悟。600字左右。

「练习答案」

(1)智能练习答案,要准确、灵活、简洁。(2)“美文联读”思考题的答案要简明。

例二:这是笔者从学习与实践的角度编写的《马说》自主学习方案。它将教师研读教材所得及教学构思变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从“读一读练一练”的角度充分地展开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马说》“练读课”自主学习方案

一、初识课文

1、《马说》是()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的意思,比“论”显得随便些。这篇文章以()为喻,谈的是()问题,“马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或()。

2、《马说》的作者韩愈,是()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马说》以()的故事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深沉的叹息和不平的感慨。

二、朗读课文

1、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

2、中速朗读,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

3、轻声朗读,要读好句中的关键词语中表达出来的语气。

4、有情感地读,读出三个段末的“也”字所表达出来的语气。

5、体味式地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运用多种语气表现作者内心不平。

建议:可边朗读课文边感受每一段的意思。

三、理解字词

1.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两个 ‘

’字的意思不同”为探究的内容,进行一词多义的辨读。请接着例子往下写:

①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②能:虽有千里之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④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

2.再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两个‘

’字的意思相同”为探究的内容,进行词义的辨读。

请接着例子再往下写:

①于: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流之间

②虽: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③其: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里不能尽其材

④食:食马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

……

3、请同学们进行合作的学习,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解说:

①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奴隶人”指:

②两个不好懂的“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是()的意思,后一个“其”有()的意思。

③三个需要着重理解的词——“马说”的“说”(),“马之千里者”的“之”(),“不以千里称也”的“以”()。

④四个没有注释的字—一虽()有名马 是()马也,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可边辨析词义边感受每一段的意思。

四、品读文意

1、请同学们进行译读练习。

①自读课下注释。

②自读自讲课文内容。

③互读互讲课文内容。

④向老师清教讲不清楚的问题。

2、请同学们进行品析练习,①第一自然段的含义是:

②第二自然段的含义是:

③第三自然段的含义是:

3、从“论证”的角度,指出文中三个自然段的作用:

4、试用一句话概括地表达你对这篇文章的认识。

(答案:

一、1 论说

谈谈

人才“说说千里马”“说说千里马的问题”2唐 伯

乐和千里马

三、l⑤常:千里马常有 常马③者:马之千里者

食马者①而: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③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2⑤无:天下无马

其真无马邪①之:辱于奴隶人之手 千里之能①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真: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3①指地位低下的仆役

①难道

那是③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

表示一种强调 含有“因为”的意思 即使 这样,此相等 怎么

四。1

略2①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③千里马不遇识者则无法日行千里

妄言无马者恰是不识马者3 亮观点

摆现象

点实质4《马说》以喻为论,托物寄意,针砭时弊,说的是马,指的是人,点的是人才问题)

例三:这是笔者创新的“写读课”教案,它着眼于语言训练,着眼于语言表达规律的发现与学用,着眼于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提炼,表现出例证充分、活泼有趣、生动扎实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写读课”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写读,就是又写又读,先读后写,写了之后再读。“写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扩写、续写。改写,一是仿写。一般来讲,扩写、续写、改写重在思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语言模式往往是“过去”的习得。而仿写却是重在语言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真正地在学习,是现在“正在进行”中的习得。所以,从教学的目的与效率上讲,我们要注重的,应该是“仿写”。这一节课,就是“段落模式”的一节仿写课。

「教材处理」

从全篇文章到具体段落,都围绕着“分层划段”这个教学内容进行,〔预备动作〕

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一个小动物、一张小报、一件衣服、一个生活用品、一个景点、一个学习用品、一个纪念品等准备一点写作材料。

[学习内容]

l、内容之一:理解《中国石拱桥》的层次结构。

(1)导入:《中国石拱桥》全文的层次和段落的内部层次极为讲究,可以说是层次分明,构段严谨。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学习写作(一种)说明段。(2)同学们自读课文。

2、内容之二:理解《中国石拱桥》各个段落的内部层次。

(1)教师点拨:全文共由10个自然段结构而成,几乎段段都可以划分出明晰的层次。

如第五段是说明赵州桥结构的特点及其科学性的,全段由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结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2)同学们分组进行合作式探究性学习。

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准备好如下内容:

第一段分为两层,为“概一详”式,第二段两句话两个层次,第三段为“时一空”式,第四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五段可视为“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第六段为逻辑层次,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七段为“外一内”式,第八段也为“概一详”式,第九段为“问一答”式,第十段为时间式。)

3内容之三:读析《中国石拱桥》中的一种说明段形式。(1 5分钟)

(1)导入:今天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学到一种有趣的说明段的表达形式——“说明十X”式。

(2)教师示例,同学们在老师的点示下进行发现:

①说明十描写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说明+阐释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③说明十观感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骛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④说明十证明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⑤说明十评价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⑥说明十点示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

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4、内容之四——同学们仿写、学用这种语言形式。

(1)迁移,同学们探究,说明《故宫博物院》同样有“说明十X”这种段式。

(2)实践,同学们写作,进行课堂交流,教师适时评点。

[

教后联想」

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也可以称之为“句段读写式”思路。它是以课文为例子,用教师的智慧对课文本身进行资源开发,让学生通过最快捷的途径学习课文中的句式,学习课文中段落的结构方式。通过“学与写”,既阅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又进行了写句构段的基本功的训练,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层次感。这种书面语言的训练,甚至可以从正面影响学生的口语表现,经过这方面严格训练的学生,口语表达一定有着明晰的逻辑层次。

本章的内容就要收束了,这也意味着阅读教学艺术50讲的结束。不论是从本章来讲,还是从50讲来讲,都还有很多很多的内容值得继续深化研究。作为全书的收束,笔者以为,研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总的来说,应突出强调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宏观上看成们可立体地全面地对下列内容进行重点探究:1强化课型创新;

2、优化教材处理;3简化教学思路:4细化课中活动;5美化教学手段;6诗化教学语言。

第二,从教学之本来讲,我们可深入地扎实地探索教材运用的多种方式,如:1实用课文2活用课文;3扩用课文4联用课文5美用课文;6巧用课文。

第三从每一节课来讲,我们应科学地艺术地探求如何做到:l

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思路清晰;

3、细节生动活泼;4品读细腻美好;5学生实践充分;6课堂积累丰富。

但愿课堂教学艺术及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与广大同仁一起前行,愿课堂教学艺术之花开遍千万个语文教师的讲坛。

问题设计的艺术 第6篇

适宜的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不等于说所有的提问都有启发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提问问题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呢?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要目的明确

课堂上,教师要对课文的教学目的了然于胸,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要“精”,要有导向性,还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比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提出的问题就不要太抽象,让学生理解不了。记得我在听某位教师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老师设计的问题是:“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是什么?”对“过程”这个词,低年级学生不懂什么意思,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而如果改成这样提问:“邓小平爷爷是怎样一步一步植树的?”那学生就容易明白了。所以对低年级学生的提问尽可能简单一些,难易要适当。

而对中年级学生则可以一次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再回答,这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我在教《尊严》这篇课文时,课文主要写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身处饥饿时面对摆在面前的美食,依然坚持要付出劳动后才进食,最后为杰克逊镇长所欣赏的故事。教学时,我就围绕“尊严”提出了几个问题:(1)哈默为什么不先吃饭再干活?(2)杰克逊大叔为什么会欣赏他?(3)哈默为什么会成为石油大王?(4)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尊严》?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他们对尊严是无价之宝的道理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要注意难易适度,要有思考价值。提问的适度是成功提问的重要因素。如果所提的问题太简单,就没有思维的激发,学生答得没劲;但问得太难,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回答不上来,那等于没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易适度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能够理解和解决的。问题的提出应由浅入深,这样就能使教学在生动和谐的气氛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第三段共提了四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1)这一段说的是小壁虎爬到了哪里?(2)小壁虎向谁借尾巴?等等。

三、课堂提问要因人而异

课堂提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能够用他的现有的知识去回答问题,那么,思维就不会发生;当提出需借助于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时,思维过程也不会发生。”这就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太浅显还是太深奥的问题,都不能引起思维,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提一个较易的问题,答对了,给予表扬、鼓励,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对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一个较难的问题,答好了,不但对他本人有促进作用,对全班同学也有启发。为了使课堂提问更有针对性,教师对提问的对象要心中有数。谁的问题要简单些,谁的问题要困难些,都必须十分明确。

四、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要注意有启发性,对于一些不用思考就知道答案的问题,就不必提问,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暗示着答案,学生只要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就行了,这样的问题既浪费时间,又难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课堂提问是任何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它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适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运用好课堂提问,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网站设计的艺术美 第7篇

蒙古包系列设计作品在武星宽教授的众多设计作品中无疑是独具风格且令人惊叹的。蒙古包作为蒙古族等亚洲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主流建筑形式事实上也是游牧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符号。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先生曾经说过“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质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可以说, 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 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现实生活。”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蒙古包在游牧民族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对一个如此有重要意义的民族文化建筑形式进行创新设计无疑是富有挑战的, 而事实证明武星宽教授成功的完成了传统蒙古包的现代创新设计, 并充分表达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审美。

武星宽教授的蒙古包设计如图兰太蒙古包、巴音呼都格蒙古包、曼德拉苏木蒙古包等大都基于传统蒙古包的圆形总风格造型, 这种传统造型是长久以来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一种适应游牧民族特征和高原自然条件的建筑造型, 在此基础上武星宽教授又运用了抽象主义等构成手法令其设计更稳重更雄伟更现代;在装饰设计上武星宽教授既保留了蒙古族传统元素又大胆的采用了多民族元素的提炼融合, 而这些多民族传统图腾、纹饰等元素在蒙古包上体现出似曾相识而又前所未有的共存性, 体现出多元民族文化和禅宗文化的集成交融;在建筑主体色彩上大量运用了再蒙古族传统中代表真实、幸福的白色, 配以一定比例的蓝、红、黄等在蒙古族传统中同样具有特殊地位并分别代表着永恒、繁盛、高贵的吉祥色, 所有的颜色都强烈的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对吉祥美好的追求;在建筑功能上, 武星宽教授设计的蒙古包虽然是稳定建筑, 但仍旧保留传统蒙古包作为民居的基本功能, 如可容纳多人家族的居住空间, 饲养牧畜的结构层, 同时还顺应现代社会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爱好者提供良好的体验环境。由于材料、结构、工艺等现代技术应用使得武星宽教授设计的蒙古包兼具实用与观赏的可推广性。无论是造型色彩、装饰元素还是功能实用武星宽教授设计的蒙古包都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符号和文化内涵所表达的社会美。

武星宽教授的景观设计如承恩寺大门设计、鸡公山入口设计、黑湾河景观规划设计等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完成的, 每一组设计都恰如其分的协调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关系。首先, 从武星宽教授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应遵从自然。我们说景观设计应该从自然规律出发进行生态环保设计参考, 无论从形式还是本质上都不能破坏自然美, 同时在材质、结构、造型、色彩的设计上也应顺应当地自然环境, 做到设计与自然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其次, 武星宽教授的设计中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性征。设计不是单纯的追求新奇个性, 设计需要对地域人文的思考沉淀。所以在承恩寺大门和鸡公山入口等设计中我们可以依托设计的造型语言联系到当地的文化风情、历史遗迹。设计以人为本, 设计需要从自然出发再回馈自然达到天人合一, 达到自然美。

武星宽教授的环境雕塑设计如巴彦卓尔市火车站广场主题雕塑、中国蜀都雕塑等无不彰显出其是前无古人、独具特色的艺术美。这是一种绘画艺术与设计实践的跨界表达。武星宽教授的绘画艺术生涯生动精彩, 从幼时在蒙古族寺庙绘画唐卡到如今的水墨重彩雄浑派, 武星宽教授创造出具有浓烈风格的绘画艺术, 而他的雕塑设计也亦如他的绘画艺术般独树一格, 不可复制。武星宽教授擅长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采用提炼、夸张、变形等重构的手法进行雕塑设计, 这使得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抽象、大气的艺术性征。同时武星宽教授又能将地方民族文化、时代审美趣味、国际形式语言巧妙的有机结合, 创新出独具形式美感的审美表达, 使环境雕塑设计即是景观符号, 亦是文化符号。

通过对武星宽教授设计艺术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将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 将传统美学与时代审美的巧妙碰撞, 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尊崇运用, 德艺双馨、独具人格魅力的立体形象, 而这个立体形象给了当代艺术设计师们一个启示:勇于做真实、做自我、做学问、做实践, 勇于传承文化和颠覆创新, 勇于肩负责任感和使命感, 勇于学问与德性双修双行。这也许就是当代艺术家的设计美学和艺术设计师的修养。

摘要:武星宽教授不仅是杰出的水墨重彩国画大家, 亦是在秉承传统的同时勇于追求创新的艺术设计师。本文通过对武星宽教授设计艺术作品进行美学赏析, 并试图从武星宽教授身上挖掘当代艺术设计师的内在美。

关键词:设计美学,文化符号,设计师修养

参考文献

[1]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网站设计的艺术美 第8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要素控制,艺术美法则

1 引言

我国的道路景观建设由于起步晚, 再加之观念的滞后, 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困扰着此项工作的发展。道路环境景观建设缺乏适合的理论指导, 从而使得景观质量低下, 影响着城市市容及城市生态环境, 为此, 深入的研究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对提高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道路景观控制要素

由于城市道路景观构成的复杂性, 应从景观特性的确定、道路绿地空间形态、周边建筑形态、质感、尺度、色彩等方面来理解景观控制要素。

景观特性的确定。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根据道路的不同属性、不同功能及自身特点, 挖掘可以利用的景观要素, 以形成不同的主体和个性。如交通干道以交通景观为主, 并具有以汽车尺度为主的景观特性。植物配置突出韵律以及色彩和高低层次的变化, 但不应过于花哨, 以保证行车的安全并与整体气氛相协调。

道路空间形态。道路空间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形态, 规则或不规则。如直线型道路上的绿地可使人感到一种理性的秩序, 形成有序的街道景观。不规则的空间形态则像一切不规则构图一样, 使人感到兴奋、动荡, 往往会形成别有特色、耐人寻味的景观。

质感。质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道路景观中各物质要素的质感, 如地面的铺设、建筑物的材质等;二是指道路空间中界面的进退与虚实的感觉。不同质感的合理运用与搭配, 可以形成虚实、软硬、疏密、明暗等和谐的感受。

尺度。尺度是一种比例关系, 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控制要素, 它的把握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道路视觉景观设计的成败。研究表明两侧建筑物高度与道路宽度比例关系不同, 会带来不同的景观感受。

色彩。色彩感是指景观材质的色彩表现给人的感受。色彩是通过眼睛和大脑对光线的反应而感觉到的, 色彩会激起人们的情感反应, 产生对环境的愉悦或厌恶。混乱的道路色彩设计会造成视觉污染, 因此道路视觉景观设计还必须从色彩感的角度来考虑, 以避免出现“色彩骚动”的局面。

3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艺术法则的应用

为使街景的设计和道路绿地的植物配置达到具有艺术美的景观效果, 我们可以遵循绘画艺术、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 即统一、协调、均衡、韵律、尺度、质感六大原则来进行。

3.1 变化与统一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 对树形、色彩、线条、质地、高低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显示出它的多样性, 但它们之间又得保持一定相似性, 既生动又和谐才能有统一感。如果变化太多, 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失去美感;但平铺直叙没有变化, 又会单调呆板, 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 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在城市道路中, 行道树绿带选用同种、同规格、同龄等距的布局体现统一, 虽然整齐但缺少变化, 如果在乔木中间加球形灌木或花灌木, 既有了绿化的效果, 又体现出了景观的变化。对一座城市在树种规划时分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基调树种种类少, 但数量大, 可形成该城市的基调及特色, 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 则种类多, 每种量少, 五彩缤纷起到变化作用。

3.2 协调的原则

色调是指颜色的组合应有一个统一的基调, 如冷色调、暖色调、明色调、暗色调等。色度是由于光的明暗程度会引起颜色的变化。在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时也要强调调和的原则, 是指植物在变化统一的原则下, 达到色彩、体形、线条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和谐感。它没有强烈的对比, 只是近似或相似的效果。

为了体现出道路中的四季常青, 可多选用常绿树种, 以绿色为主, 在树种配置上选择单色调, 则有浓绿、深绿、浅绿的近似变化, 在同一色彩基调上, 由深向浅或由浅到深的逐渐递进, 既有微妙的变化也十分协调。

3.3 均衡的原则

对称均衡。对称的布局往往都是均衡的, 对称布局是有明确的轴线, 在轴线两侧完全对称, 行道树的种植方式多采用对称均衡, 城市广场常位于城市中心轴线上, 轴线东西两侧完全对称。对称均衡给人稳定的感觉, 稳定指布局整体上下轻重的关系, 均衡是指部分与部分的相对关系, 如左和右, 前和后的轻重关系。

不对称均衡。不具有明显的轴线, 但具有比较明确的视觉中心。在两侧布局一对景物, 强调质和量的均衡。如左边一块山石体量的质感很重, 右边是一丛乔灌木, 虽质轻但体量大, 同样产生均衡感。透视角度安排景物, 也可以取得不对称的均衡。

3.4 韵律的原则

韵律节奏是指艺术表现中的某一因素做有规律的重复, 有组织的变化。它也同样适用与城市道路景观, 表现韵律的方法也很多, 常见的有:

简单的韵律。由某种因素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 如等距的行道树。

交替的韵律。由两种以上因素交替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 如行道树用黄桶树和小叶榕反复交替的载植。

渐变的韵律。如在道路绿地中修剪的球形灌木, 将其球径由大到小依次逐渐修剪;道路侧园林小品中随不同大小的圆环雕塑依次排列, 虽然是等距但又有透视感;渐变韵律也常在组成部分之间有不同程度或繁简上的变化。

起伏曲折的韵律。道路两旁的绿化最容易体现韵律感, 如在道路尽端设计小景点, 诸如花坛、小花园、小广场等。沿路的韵律如同欣赏一首进行曲或迎宾曲, 人们在道路上行走, 会有诱感, 觉得尽端处有景可赏, 好像欣赏到乐曲的高潮, 使人兴奋, 引导你愉快的走向端头。

3.5 合适的空间尺度

在道路绿地景观中, 人的出行变得频繁, 我们也要重新获得对于其环境的认识。人的视点和视频的变化, 对于尺度的感知也应有一套新的评价标准。由于道路行车视角大, 要求道路两侧绿地在尺度上也要放大, 否则原来被关注的环境景观将被遮挡。道路绿地中的景观元素在满足自身尺度上功能要求的同时, 也要协调好相互之间所应具有的适当的比例关系。如:道路路幅宽度较窄而两侧绿地较宽, 就给行驶者带来一种不安全的感觉;相反, 路幅过宽而绿地过窄, 则会显得道路过分独立而缺乏与环境的协调。另外, 种植植物组合之间的形态、体量与路幅尺寸之间的比例也要协调。如:路幅窄时植物过高或过密时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紧张感;相反, 路幅宽而植物过于矮小或稀疏时, 就会减弱绿地的整体感, 使绿地彼此独立过于空旷。

3.6 良好的色彩质感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 植物色彩是影响行驶者的最主要因素。为了丰富道路景观, 消除司乘人员的疲劳, 就需要在绿色的大背景下适当的点缀其它颜色, 以深色植物作为背景衬托浅色植物。利用植物的叶、花、果形态和色泽所具有的戏剧性效果, 如:红色、橙色、黄色、紫色、粉色和白色等为植物群体增添活力和兴奋感。另外, 植物一年四季颜色的更替变化反映着四季时光的演进, 给人以惊奇兴奋、丰富多变的感觉, 都可以活跃景观气氛, 更可以给司乘人员带来视觉享受, 提升道路形象。

4 结语

从道路美学观点来看, 城市道路空间有着首尾相贯的系统特征, 其视点始终呈连续性和系列性, 所以城市道路设计应该从总体规划出发, 在艺术美原则的指导下, 把道路景观建设朝着系统化、序列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相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王洪成.城市园林街景创作浅识[J].中国园林, 1994.4.

浅析室内艺术设计中光的艺术性 第9篇

一、室内设计离不开光艺术

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构造过程中, 不仅是需要考量空间内的建筑学特征、环境造型以及相应的装修效果。同时也需要通过室内设计给使用者带来美学价值, 以及生活品味的提升。这种影响会深入持久的作用于使用者, 进而会带来实际生活的客观效用以及心理感性延拓, 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受体验进而达成综合性结果。从生理学角度分析, 视觉是人们外部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所以室内设计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视觉的感官体验。光是自然的有机组成元素, 其构成以及展现的方式具有复杂和不确定的特质, 所以考量人在室内环境中的光线影响。其也是建筑内空

越趋向于造型的简洁、新颖和功能的智能化、人性化、复合化。社会的进步所引发的很多问题, 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 也使得人们有了新的理念, 提出了节能、低碳、生态等新主张。在产品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这些新的材料、技术或理念, 可以增加人们对产品的新奇度并引发共鸣。

2.出于时尚的循环特性, 改良旧时元素, 打造复古新时尚。时尚具有循环性, 尤其在服饰方面, 这种特性格外明显, 某种风格可能在消失十几年后重回时尚的舞台。对于这种循坏性, 产品设计师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对流行风尚的广泛了解, 在设计中巧妙的运用和改良旧时的流行元素, 增加产品的时代感和文化内涵, 迎合人们对于这一产品的精神需求, 同时这也是一种复古新时尚。

3.提炼产品的设计符号, 使其成为时尚风格的典型代表。我们说时尚消费等同于符号消费, 是因为时尚的显著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标榜了人们的特殊性。设计符号相当于一种语言, 在产品设计中如何提炼这种语言之十分精妙的艺术, 因此设计师们要深挖产品的功能与文化属性, 提炼最为恰当的符号进行产品的语意化表征, 如此则能更有效地传达时尚风格。

4.注重多元化的融合。设计的多元化是比较宽泛的概念, 包括功能、文化、造型等方面。多元化的设计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从很多成功的产品案例不难看出, 它们都在不同的方面强调了多元化融合的理念。当然, 多元化不是简单的堆砌与罗列, 而是有序的整理与融合, 最终使多元化与产品合二为一。

间自然品质的有效延伸, 能够起到强化作用和视野开拓的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是需要考虑多种人造光以及自然光的调节运用, 进而达到光照人造美学的效果。

我国建筑产业是最近几年来发展最快基础性产业, 不仅对国家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同时对人们日常生活也起到极大影响。在此过程之中人们生活理念以及审美要求在与日俱增。伴随着科技迅猛发展, 很多原先只存在于理念当中的场景变成了真实的现实, 这其中包括着室内设计的光处理效果, 能够显著的达到美学效用。

二、光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光设计和构建是室内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它的效果达成不仅是可以使整个设计达到更加美观、实用的效果。也是整体价值体现的有力方式展现。因为光设计不仅是功能设计内容, 也含有极高美学欣赏价值。可以通过它的运用, 让人们在感受光的效果时, 增添很多生活情趣, 对心情调节有着不可替代效果。虽然光的形式以及光的产生和其他的建筑要素差距显著, 但是它是直接影响其他事物的感知效果, 进而成为室内设计最重要的构成元素, 也是环境空间优化的重要体现。发挥艺术特点以及审美功效。那么在具体设计环节中, 对于光的运用应该考量下面几个因素。

(一) 距离感

室内环境色彩变化和展示是需要依托于光媒介, 从光学角度分析, 如果观察物体和光色度相近, 则会减弱物体的实际颜色感官, 假若物体本身颜色和光色达到完全互补状态时, 物体直观感觉会变暗。正是通过这个原理, 所以在具体设计过程中, 根据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效果, 进而选择适合室内品味展示的光色。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于光的个性化追求以及使用的便捷性。

(二) 温度感

5.引领新的审美、功能及情感需求, 带动新思潮。产品设计是引领人们走向更新、更好的生活方式, 这与大众对于时尚的追求不谋而合, 所以这也界定了产品好坏的又一重要标准——创新性, 这里的“新”, 是要促发人们对这一新事物、新现象的积极拥护与思考。这是产品设计的最高境地, 也是设计师们的共同追求。怀抱着这样的初衷进行设计, 贯彻始终, 将会使产品的价值不再只归于实物价值, 更多的是思想价值, 这样的产品才会更为生动和感人, 才会真正的引领时尚。

时尚的短暂性推进了产品设计的不断更新, 对设计师们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时尚性也为产品带来了高效益的附加值。在当代产品设计的领域中, 不能拘泥于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应以需要为出发点, 以前瞻性的眼光设计产品, 引领消费者新的审美、新的情感和功能需求, 创造新的时尚。

参考文献:

1. 李彬彬编著.《设计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

2. 郑也夫.《论时尚》[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3月

3. 周晓虹.《时尚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J].社会学

4. 周晓虹.《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3月

5. 胡珊.《产品形态的设计与时尚》[J].艺术与设计.2007年2月

6. 王新新, 田超杰.《基于时尚消费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2月.

颜色划分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一种是根据色彩给人的温度感进行划分, 包括冷色、暖色以及二者之间的色度。人们生活状态中对色彩温度感是有着主观的评断。低色温给人以含蓄而又温暖的感觉, 高色度给人以奔放清爽的感觉。可以通过色彩温度感调整进而达到局部艺术美感效果。

(三) 体量感

人体视觉在观察不同具体物体时, 会给人以动态变化的感觉, 譬如绘画艺术中空间物体需要遵循“近大远小”原则。而在光的运用中, 可以在空间静态中给人以强烈的体量感。通过重点照明或者间接照明的方式展现缩小或者夸大的视觉效果。进而达到空间调节作用, 和光的位置以及光的强度配置因素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光的调控和变化, 能够给人以空间跳跃性的视觉效应。

(四) 重量感

光的变化可以给人带来心理学上的重量感, 主要体现在光的透亮度, 明光和暗影的交错能够给人以显著的质量变化感应。譬如亮光能够给人以心理学上的轻透感觉, 而暗影则会给人以更高的密度感。目光的锁定会在颜色变化之中显现出相应效果。黑色光与白色光之间出现心理学重量效应, 产生黑重白轻的视觉差。

三、光艺术在室内设计的作用

(一) 光构筑空间结构

通过光线的设置和调控, 可以显著改善空间结构。对于室内空间而言, 它的内部轮廓是既定的, 所以通过室内设计进而达到空间资源优化效果。常规方法是通过立体实际物品使用进而达到改善效果。譬如使用屏风、书架以及家具等对空间进行重新分配、同时也是可以利用光线变化进行后续处理, 达到等效的作用。具体表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譬如光线的虚实、光线的静动、光线的现隐、光线的抑扬、以及考虑投光的区域和走向等综合操作, 进而达到设计要求。通过光线以及色彩设计, 可以对视觉产生影响, 进而达到强化以及弱化的作用, 以及产生空间距离改变。从总体效应分析, 能够突出空间结果优化的层次感以及立体感, 对空间的虚化效果显著。

(二) 光增添空间活力

房屋装修在某种程度上和女人化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专业化妆既能够展现女人的魅力, 同时也能够在此过程之中散发出女人的内在美和气质美。无论是外在形象美还是内在精神状态, 均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室内设计中的光线处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体现室内空间品质以及观感度。投光方向的变化, 能够展示出投光的效果, 进而达到理想的动感和活力的展现。包括立体视觉差、顺、逆光应用, 投影效应, 层次感突出等。通过此种设计手法应用, 可以体现出良好的美学设计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讲, 室内光线设计可以达到戏曲中“云遮月”的效果。

很多朋友认为室内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体现在装饰材料的选用, 包括材质、色彩以及不同的装饰品类。其实在进行室内设计过程中, 装饰材料搭配更加的重要, 其能够体现出装饰过程中的整体效果。本·克莱门茨所倡导的“视觉质感”是在现有装饰条件下, 通过灯饰光影处理进而达到理想的视觉审美效果。“在视觉可辩范围内的任何明暗变化都能产生一种视觉质感, 强光、层次、反射光和阴影。所以, 这一切都足和质感有关的因素”。不同饰物对光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 在光线作用下, 可以散发出其独有的特点和本质性的内涵。能够让观赏者心情愉悦。但需要注意, 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及实际的效果, 否则将会产生光污染后果。光线巧妙运用可以为装饰物添光增彩。

室内设计师在工作过程中, 通常采用灯光设计体现出空间素质。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都会有这样的生活常识, 这就是有光有物的情况下, 就会产生光影效应。其也是光学艺术展示的一种方式。所以需要利用它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构思以及设计。著名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观点是,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已经能够将窗户的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 但是却没有了影子的艺术。绝对的“泛光的世界”会产生和绝对黑暗世界一样的可怕效果, 均透露出死亡的信息。所以在其建筑杰作“光的教常”中, 用简单材料创造了赋予动感的光影环境, 使室内空间充满生活曼妙气息。光线的变化产生的光影效果就像室内空间的小精灵一样, 使室内空间充满着情趣, 妙不可言。

(三) 光创造空间气氛

作为一种自然界物质, 光线以及光的载体——灯, 其变化无穷, 却又如影随行的和人们的生活相伴。人们潜意识里有对大自然以及大自然光线的一种无法名状的神往。可以将光看做是装扮空间的魔术家。著名建筑家柯布西耶认为光对气氛营造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所以在其著名作品“朗香教堂”中, 通过彩色玻璃窗洞的投射, 进而将空间表现为“一个强烈的集中精神和冥想的容器”。可以将墙体的厚重感和室内的光线相融合, 使内部空间展现出一种具有戏剧化色彩的光线变化。这种环境更加能够凝聚出教堂内部的神圣感, 柔和的光线可以衬托出宗教的慈祥精神感光享受。教士在教堂中能够将布道更好的传达给信徒。虽然走进教堂常会忽略环境光线, 但是不可否认其效果的潜移默化作用。这也就达到柯布西耶对于“纯粹的精神创造”的追求, 将艺术和效果完美的融合。

室内人造光线是通过灯这一载体而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灯的具体形式表现出差异化的表象, 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以及室内装饰的重要构成, 是营造室内空间气氛, 调节室内空间效果的理想媒介。灯具的造型以及灯色的选择是具有文化的内涵以及地域性的差异感。譬如在中国古典建筑中, 常会选用“大红灯笼高高挂”。具有吉祥喜气的韵味, 也能带给观赏者积极的心理暗示。

(四) 光丰富空间环境

路易·康说:“我家的墙上不施色彩, 不愿使自然光的效果受到干扰。光线在一日之间, 一年四季中的改变, 赐色彩予我们, 地面家具以及种种材料上的反光, 形成了光线的空间, 也就是我的空间光线是一种色调, 红光产生绿影, 绿光产生红影。当我明白了这些, 我不再涂色, 而以光线为依凭。由此获得的色彩, 令人叹为观止, 但无法驾驭”。光除r在色彩上给科:境以无穷变化的装饰外, 另外, 它本身的造型效果也能极大的t寓空间环境。例如本来甲淡无奇的结构构件排列起来。在阳光的照射下, 除了结构本身的谚体感明确了, 也为地门面和墙面撇下一条条阴影。随着阳光移动为空间带来变化, 强调厂建筑的节奏感和空间深度。

摘要: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体内部的固有使用属性、空间环境特点以及相对应的技术标准, 满足使用者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要的优美舒适的室内环境, 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光的运用, 其具备着美学价值和使用功能的双重效果, 对室内设计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光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给使用者有着距离感、温度感、体量感、重量感, 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室内艺术设计,光艺术性

参考文献

[1]海潮.从室内设计看人性化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6)

网站设计的艺术美 第10篇

关键词:总体艺术,环境艺术,介入,时代特点,文脉,创作方法

当下,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已经全方位介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环境艺术首先是具有很强的应用特性,无论是城市规划层面,还是园林、建筑、装置艺术层次,均是先满足功能性,使人和自然的原初关系,呈现“宜居”状态。但唯有在不落窠臼的学术思维引领之下,空间的气质才能呈现,环境的意境方能表达。新的生存可能性在“乐居”中开辟,此时环境艺术的创作过程则自然转化为哲学沉思的延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方能在现实中演绎为和谐之美。

总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学科,努力于以“生命”的方式回应中国文化境遇中的困境。杨劲松教授认为:“所谓总体艺术,是指今日艺术与社会互为不可或缺的趋势,其各自专擅不再精至专分的事实……-总体上,它追求资源整合、强调跨域合作、主张消除艺术与现实的对立矛盾,关注社会境遇内自由选择的文化成长和生态关系。”(1)本文将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江南广场环境装置艺术策划》项目的实践,对总体艺术思想在当今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所起到的“核”之作用,进行解读。

1、探究模式不同

没有一种文化不是在时空的转化中改写和被改写。在改写的过程中,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艺术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而探究的模式则对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形态的恰当与否产生判断的差异。因此,策划小组并不急于按定式下手,从常态的环境艺术设计对场地进行常规的了解和调查,而是根据总体艺术思想的指导,突破以往的方式,从空间环境调查入手,对其背后隐藏的人文内涵思考抽丝剥茧,深入挖掘。纵横两个视角,探究其原址的人文内涵。

1.1场地环境空间探究

1.1.1场地空间的演变

上海世博会江南广场的原址是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局(图1),19世纪90年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技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的机器工厂,对于清朝的军事力量以及重工业生产产生过很大的提升作用。工厂面积24.6万平方米,拥有13个工厂和1个工程处的近代工业企业。1949年,江南造船所易名江南造船厂,进入生产建设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其中造船厂的船体加工车间,面积由1890平方米扩大到5637平方米。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将船厂原址规划征用建设江南广场,场地面积218万平方米,高峰日人流量80万人,绿化面积70万平方米,硬地面积148万平方米。场地空间的不断拓展,设计者面临的是一个不断记忆沉积的空间,一个具备丰富场所精神的创作空间。

1.1.2场地功能的分析

1.2场地人文空间探究

江南造船厂的历史是条路,这条动态的路引导我们穿越整个中华民族工业文明历程。江南广场(造船厂)的历史渊源不仅是中国百年工业的缩影,同时也是整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者。

1.2.1近代工业文明的起步—萌芽期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洋务运动的核心理念,始建于清同治四年的江南机器制造局正是其直接的体现。它的出现及后来的崛起开了我国近代化军事及民族工业与其他诸项文化事业之先河。

1.2.2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江南造船厂蓬勃发展—进化期

上海解放以后,造船厂持续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断作出贡献,可以说,江南造船厂不仅是中国造船工业的顶梁柱,更是浓缩了近现代中国工业文明进化史的主要精华。(图2、图3)

1.2.3 2010年上海世博会江南广场—高潮期

140多年前,江南造船厂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2010年,这里的老厂区、老码头将“华丽变身”成为世博园区广场,呈现多元、互动、充满朝气的特点,由此演绎现代城市不同的精彩。(图4)

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和转型,犹如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由一个原始态而成长为生理良好且健壮的成人。“其临江而居正,倚城且坦然。”

江南船厂承载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华,也将在新的时间段中展示出转型后的生长状态和生命力。我们在这个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场地里想要“看”到什么,我们能“看”到什么?总体艺术思想的介入“要做的事就是找到更好、更大胆的图像社会学理论和实践论。”(2)摒弃被程式化、纯技术化的现场调查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不分彼此,不分专业,实践于“与观看同思,与思想同观看”,艺术创作前期的探究变得不再枯燥而乏味,思考的脉络由表象穿过,在物我的地幔中发散。

创作前期的探索与研究是如何丰满地绽开,完全取决于进入的模式。时间的流逝,历史沉淀的痕迹,功能的转换,场地环境的变迁,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环境和人文的思考进入,通过总体艺术思想的指导,也许无法告知你“是什么”,但以此为依托,却能在对场所的分析和关照中一直修正创作动机和观点,不断地激发逼近潜在的、真正的艺术律动。在此基础上,有形与无形、浅肤与厚度、表象和本质……才会在合适的维度中分展。

2、分析方式不同

“我们所倡导的社会调查是为了走出静态的观看和叙述模式,要求在观看和叙述的过程中完成对于观察者自身所持有的信念、偏见和自身的观看模式的修正。具体活跃的生活事实,将完成对于偏见的修正,或许不是走向全面的客观知识,但起码能够达到知识的批判性增长。”(3)

进入现场的调查之后,我们开始环境设计一般意义上的空间分析,诸如:地理、尺度、地形、形态等等。在此阶段,总体艺术思想以深入浅出的综合分析方式对场所进行具象与抽象、表皮和本质、时间与空间、现场和思维错综交织,触及心理体验等的多维综合性思考,把空间人文的内在成分剥离得更为淋漓尽致。

2.1综合访问法的应用

综合访问法将点式访谈扩展为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甚至连续调查。并把对象扩大为老中青三代,涉及技术、行政、后勤各部门中普通的工人、劳模。过程则延展为自由访谈—集中讨论—定点访谈—事后归纳与补充—再访谈……当面访谈与研讨相结合。

通过立体式的活性访问,获得比较准确可靠的调查记录,并调整自身的原有“观看”姿态,再将江南造船厂的历史节点进行生动而有机的重新串联,去伪存真,整个造船厂活生生的生命历程在回忆、追忆中获得提炼后的崭新的记忆框架。农耕社会向工业文明强制性转变的艰辛情景、新的工业制造高峰被节节攀登之骄傲、工业产品成功应用于社会后带来技术、思想的互动转化……所有我国工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促动性形态,演变为崭新的、模糊的感受,但它是一种整体性的感受而不再是以往的琐碎片段。藉着这种模糊而整体的感受,自己习以为常的东西将被重新确立。

江南广场(造船厂)的场地精神—承载了一个民族濒临绝境的富国强兵之梦,守望着中国城市文明演化进程的重要坐标。宏观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与微观的历史节点,动态的人物感受和静默的现场原址,时间与空间、表象和本质……整合后的关系将成为创作的基点。

2.2综合观察法的实践

在江南广场的现场环境观察中,为了使各专业对现场有更客观的统一认识,创作小组按讨论—现场—论证—再现场—再综合的方式,不断地磨合、洗脑。专业界限被打破,固态的思维惯性在互相渗透中趋于发散。综合观察法的使用,使逻辑与想象交织,思绪的体量变得丰厚。

环境、装置艺术的现场观察方式通常强调技术层面的汇总与研判,倾向于逻辑性为主,较为缜密和严谨。综合观察法的使用,使逻辑与想象交织,思绪的体量变得丰厚。厚度、深度在不断延展,最终叠化成有维度的思维,从浅层的可把控的技术过程转化为带着情感气息的艺术考量。环境艺术的前期调查与分析方式,因专业的客观因素,一般是围绕着功能性而展开的。但若一味地把思考限定于此,调研的终端往往会变得单一而浅薄,难以有感受层面的提升,这也是当前大量的环境艺术作品千人一面,沉溺于雕虫小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场地之于时间,犹如人之于生长。地理、地形、形态尺度、色彩肌理这些静化的有形空间之后,生命化的功能律动和节点气质,就似发育过程中的骨骼和血脉,不断地生展,支撑、催化出空间中崭新的表情。我们可以感慨地表的断层和剖面表露出来的沧桑,而场地在完整的时间节点所重新叠加出来的却不仅仅是功能与情绪,而是精神、场地精神。不可复制的场地精神!

现场的活动机械虽已搬迁,但场地的工业化气息夹杂在黄浦江畔潮湿的海风中,裹袭而来。四座体量硕大的船坞横亘现场中央,李鸿章时期的铁轨、枕木拉出一道道苍劲的线条,高耸的塔吊规定着上海这座东方都市的坐标。平常无奇的具象器具如构成中的点线面,界定出虚虚实实的边缘,又幻成了空间气质的无声存在。静止的空间在流动的“空间”中变得透明而浑厚,思考的边界于湿润的文脉中趋向弹性且粘稠……”

2.3创作方法的不同

常态下的环境设计采用成熟的工业化产品,按照应用艺术的一般创作规律进行设计,而总体艺术对场地的精神层面尊重,不仅仅滞留在前期的理念梳理上,亦贯穿于创作方法上,侧重于就地取材式的材料选择,注重形式重构和在场性,空间布局的互动性创意,作品风格的多元化呈现,使人文关怀在真正意义上表里如一,内外同质,且自始至终。

2.3.1侧重于就地取材式的材料选择

应用性较强的艺术创作,则往往倾向于便利的、成熟的、系统化生产的商品材料,而忽视身边平常的熟物。这是快节奏生活方式所给大多数创作者的影响,但这里也潜伏下了人们对生活的麻木和对本质思考的木然。总体艺术思想指导下,对材料的多维性思考亦成必然。材质—形态—色彩—空间拓展为嫁接、复合、多维、跨域混合的颠覆性形态。

现场中偶拾的一个螺丝、一根铁索,生了锈的钢板,甚至腐朽不堪的枕木,和新的场地主观意识结合,化腐朽为神奇是可能的。如施慧的《历史的浮标》,以就地取材的平和之举,完成了崭新意义的形式重构。又如李莎的《舟影》(图5),作品的尺度较大,取自现场的旧实木尚缺,作者认为火烤亦可尝试。火的介入,就像陶艺在烧造环节之用火,其艺术效果带有相对的偶然性,但也正是这偶然效果的期待和不可规定的创作过程,纳入了作者对原始材料的挑战,使文化情景由此而生发出来。

2.3.2注重形式重构和在场性

“形式重构”源于建筑学中关于不同系统的形式在新的系统中的变化与重组。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创作思维方法。深度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某种能力,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性。场地的深入探究,现场中偶拾的素材和新的主观意识结合,寻找出新的创作思绪的平衡点。“唯有言说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命存在”。(4)这是海德格尔的声音。言说什么?如何言说?创作灵魂的语言未能成形,被利欲控制的状态只能表述为苍白、窘迫甚至是失语。

通过对场地的深入探究,现场中偶拾的素材,和新的主观意识结合,寻找出新的创作思绪的平衡点。创作者关注特定时空中的生活,其创作思考涉及到传统与精神,主题上与世博会的主旨联系起来,把创作的感觉倾入到当代文化的空间维度中去,不再秀矫情,而是义无反顾地承担场地参与者和言说者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艺术语言在形式重构的过程中变得不再尴尬,而是在意象的确立中,完成了内在主观和外在物象的融合。

2.3.3空间布局的互动性创意

针对江南广场在整个世博会的空间地位比较显著,因此,经过研讨,我们设定环境装置艺术系统在整体环境中按三个层面,进行框架性布局:控制性、对话性和点缀性。

其中控制性系列作品的平面布局,将对江南广场的整体环境起到视觉中心即引导性作用;对景观的主题表述起到点题或完善作用;并对空间的氛围起到提升作用。作品的材料选择、形态思考直至风格确立,均不能只停留在对作品自身的思考上,或只是孤立地探讨自身与局部空间的关联,而应从引导观者观看行为,适应观者的审美心理的发展出发,对环境整体的思考性和作品在此时、此地的特定延伸交流上的思考。鉴此,作品的就地取材式的选用、形态塑造过程中的打散、互补和复合诸手法的采用均成为可能。

2.3.4作品风格的多元化呈现

“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5)本案的环境装置艺术作品以当代、情感为出发点的美学追求,在文脉中寻找到深厚的创作底气,从跨域合作中探究出思维张力,完美地呈现出系列化且和而不同的视觉表述。以杨劲松的装置作品《梦想·摇篮》为例(图6)。其充分结合2#船坞文脉特性,使区域空间虚实相生,以前瞻性的语言方式实现了环境装置与原址的“共生”理想。

又如施慧的《历史的浮标》(图7),以就地取材的平和之举,取散点构成和船台的空间指向无声交融,场地的脉搏被鲜活地艺术再现。

再如邱志杰的《洋务运动纪念碑》(图8),从“体用之辩出发”,把中国农耕社会文明和工业文明进行了视觉创作上的高度关联性创造。

而管怀宾的《时光之旅》(图9),素材取自洋务运动的实物模型图,针对场地年轻人比例较高客观情况,用迷宫般的线性空间,使观者在想象,在想象中获得场地文脉特性的感知。

本人的《驾云》(图10),运用形式重构方法,把时间凝固在特定的空间上,取象征民族精神的龙形,在曲折上升的崛起中被传递力量的时空块面所叠化,充满艰辛与骄傲的历史节点在“中国红”的色彩张力下生长、渗透,物象的多义性在此时此地得以视觉体验。

3、结语

卢克莱修讲到:“当代人失去了古人的活力,大地也失去了昔日的丰饶。”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发展与应用,使社会到处充斥着图像和文字,技术的优势甚至在艺术创作中产生了“技术决定论”的可能。然在欲望相对膨胀的社会背景下,看似随手可拾的知识,经过表皮化的粘加,自我往往面临失语的危险境界。当创作过程被默默地程式化,创作态度渐渐被功利化,艺术责任将指向何方?

计成的《园冶》是先人在高度发达的农耕社会文明背景下孵化出来的,诚如培根所说:“高级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优美的园林。”其造园理论,实质上是人类乐居的环境理论。先进的造园技艺背后润含着深刻的人文底蕴。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人文思考,环境艺术的创造必是个苍白的过程;没有跨域渗透,多维性思考的可能性和力度,在多元化趋向的今天,就可能是不堪一击。

所有这一切,在本案的创作过程中,随着总体艺术思想的介入,前期观察获得开拓,创作经验得以延展,创作思维进行转化,环境艺术不再是一种自我满足下的形态,而是生命、是共生,是具有归属感的艺术再现,更是家园感的哲思与暗喻,一种当代人文思想的醒悟与承担。而所有这些,都在引入和替换、模糊与清晰中得到了明白无误的印证。且,一切均指向场地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家骥:《园冶全释》,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张家骥:《中国造园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0年

[3].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室内艺术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研究 第11篇

构成艺术

构成一词有构造、重构、组合的意思,而构成艺术则是将事物按照美学的发展规律进行排列、搭配,从而产生出新的艺术之美。它的提出起初来自于俄国的艺术运动,后来融入到包豪斯的基础教育之中,并广泛的应用到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格罗培斯曾说过:“应该将艺术与技术统一起来,艺术与科学统一起来,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训遵循客观的自然法则。”在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中,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与构成艺术中实用与审美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事物分解成不同元素再重新组合,就像平面设计中点、线、面的排列和相互转换成艺术品一样神奇。但构成艺术并没有止步于此,构成艺术在审美情趣与实用价值方面都能为室内设计提供良好的角度与见解。

室内艺术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1.视觉感官冲击

视觉感官能如实的反映当我们观看到一件事物时最直观的感受和想法,并形成轻易无法改变的初步认识,第一映像往往是很重要的。而当这一定理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时,则需要我们及早能探析出人的审美点及实用性,从而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改变,便于创造出“美又优”生存环境。由构成艺术中的按照要点来剖析事物的处理方法,室内设计中视觉感官的反馈则可以分成几个小的板块来拼装。色彩、材质、肌理等,它们是除了建筑格局以外带给人印象较深的部分,对人的视觉认识有较大的影响。以色彩的搭配而言,可以利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来统一形成室内的环境气氛。计划好主题色与部分区域色之间的大小及形状的差别,分清同色、对比色、邻近色之间的艺术对比,从室内设计的类型来设计相对应的室内环境,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色彩的设计也要随之功能而变化,室内空间可以利用色彩的明暗度来营造气氛。如家庭式生活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会采用比较柔和的颜色搭配,体现家庭的温馨舒适之感,而商场、电影院一类的娱乐场所,则会选择视觉对比较明显的颜色。除颜色外,对建筑及装饰材料的选择也会对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设计师根据实际需求来合理安排了。色彩和形式服从功能,充分考虑功能的需求,室内设计的色彩主要满足功能和精神的要求,目的在于使人们感觉到舒适。充分发挥室内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正确处理协调与对比、统一与变化、主体和背景的

关系。

2.平面构图

室内设计中平面构图是完成室内环境布局最基础的部分,将点、线、面的正确排列方式勾画出来,形成室内独特的艺术风格。以线为例,直线表达静感,曲线表达动感,曲折线给人不安定之感,而在室内布局的线条中,多以直线为主的空间,则给人一种安静、简洁的感觉,若是有几条曲线贯穿其中,那么整个室内的风格则可能更偏向于灵活、自然。带给人的感受可谓是大不相同,这些在平面构图中都能清楚的看到。我们将点、线、面进行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形式美。对称美体现出室内环境的大气、稳重之感,对比与冲突来彰显个性及加深空间的层次感,对部分局域的过分强调来达到其某种艺术效果等,都是在室内设计布局中要熟练掌握和反复组合的。一个好的室内设计离不开一个好的构图,构图就是构成形式的不断体现的过程,它是通过平面构成的基本构图法则来体现三维的空间形式。和谐与对称形式,如在室内设计中中式风格的设计完全能阐述对称形式美法则,中式客厅的布置,完全对称,能使视觉效果稳定,产生庄重、沉寂的审美体验;节奏与韵律形式,如一个客厅,哪里考虑沙发、哪里考虑电视柜、哪里考虑隔断,都讲究节奏与韵律,让这个空间感觉到美的形式和布局;统一与对立形式,在我国古代装饰艺术中清代家具设计都是采用这一法则。

结语

室内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它的要求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不断的攀升,但其主要的目的还是没有变化,及创造出既具有审美价值又符合人们生活实际情况的环境空间。这与构成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是对物质与精神的高标准。构成主义让室内设计在这一理念中保持清醒的认识,科学合理的分析空间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性,突显“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瓦当艺术研究 第12篇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环境艺术设计。其包括了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诸如园林、建筑、园林、景观等、以及室内设计或者是家居设计等。其为人类从自身生活境况中的自整体至细微的全面性设计,同时也是调适生活形式的一种设计,体现出对于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行为意识的设计形式,即为人们生活境况回归自然的整体工程的艺术综合体。

二、瓦当的分类

1、按照材料进行分类

按照材料类型瓦当可重点分为:灰陶、琉璃、金属等三类瓦当。灰陶瓦当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瓦当,灰陶瓦当自西周时期问世开始直至明清两代,皆为具有广泛用途的瓦当;琉璃瓦当形成于唐代之后,其为上釉于泥瓦坯并入窑烧制出,有红、绿等多种颜色,较多用之于宫廷、寺观等;至明清两代,更以黄铜、鎏金、铸铁等金属瓦当用之于部分建筑物当中,今于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考古发掘的唐代时期的瓦当,具有“其面皆黑,而尤以高火窑烧”的特点,亦即为古代所言“青瓦”。史书记载:“此瓦耗费薪木甚多,所工坯面每以细磨,以石粉渗于其中,其瓦质厚且坚,尤以渗碳故,可无虑雨淋也”。在制造青瓦时由于“其制艺繁复且值甚昂,故非富贵之家所不能有之者”。

2、按照造型进行分类

瓦当形态多为圆形、大、小半圆形等,现今存世最多的为圆形瓦当,周朝宫室多用半圆形的瓦当,而圆形瓦当则形成于战国末期,其形多为圆形瓦头;纹饰则多为兽形纹、山川纹、树形纹等。至秦汉两代,则出现了庙堂与民间皆用圆瓦当的现象,至东汉时则不再取用半圆瓦当。刘庆柱先生所言圆形瓦当的部分特点,“所用年代为最早、且类别众多的为秦代的圆瓦当。”按照现今考古的实际论证,在古代多用于“规制甚高之筑”的大半圆形瓦当,在现今的存世数量已经较少。

3、按照纹饰进行分类

瓦当按照不同的当面纹饰瓦当可划分作图像、文字、图案三类瓦当。图像瓦当即为民间所称“绘瓦”,多为图腾纹、花草纹等纹饰,和部分狩猎、稼樯的景象等。文字瓦当则是借助于文字作为艺术体现,现今根据考古的实证可知文字瓦当多为1-12个字,例如“福”、“壽”、“大道至中”、“无极宫”、“上天肇极承运顺命四海升平”等,而其中尤以四字瓦当为多者,这以古人以“四者”为祥瑞的认知也不无关系。图案瓦多由几何纹饰为主,例如舒云内卷纹、波涛海浪纹、方正竖格纹等,为秦汉两代所用最多的主流瓦当。

三、瓦当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1、取形重构

合理的导入瓦当纹样在设计中作为再次构建,即为以瓦当传统的纹样来融合于当代设计当中的图案形态。以瓦当图案来体现基础的底图,以全新图案的重构,来探寻图案的传统元素与当代生活的一种联系性。重点有下述几类处置方法:

1)缩放、重组。按照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指引,借助于精简、内置、组合瓦当图形之法,创制全新环境艺术图案。

2)重复。重复概念为在进行设计之时,显现出两次或两次以上次数的同一种形象。在设计当中多采用重复的方法,来形成层次感以及强化艺术的张力,形成一致性的构图风格。相同则是指采用重复的方法重点为规格、形态、色泽等的相同。重复应以重点放在简约方面。按照当代环境艺术的美学指引借助升华、重复等设计瓦当图形的方法,以重构原图形的设计来作为全新图形的应用。

3)变形。变形即为按照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指引,以当代的艺术理念来改进吉祥的传统图案。能够按照原图案所体现出的文化、艺术的内在含义与外延作为多样化的变进,使之更加适合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变形具有全面、重点、部分等变形方式。部分变形为对于图案特定部分来进行进一步强化,对其构造及规格进行改变,体现出良好的装饰效果。

可直接将瓦当中的传统图案融入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以精简、内置、组合等方法,使得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借助于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来进行有效的艺术传递与体现,并以此来变进瓦当中的传统图案的应用材质,让其能够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来作为较好的显现,并在此当中仍然具有传统元素的内涵。

2、延意拓展

即使瓦当的图案传承两千余年,在现今也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的持续性应用,这是因为其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鉴赏性的形态,尤其关键的是可使得人们在鉴赏瓦当中的传统图案时,可以透过表象来发现其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当中崇尚“吉祥如意”的内在文化韵味的存在。而外在形态则为借助于艺术形式来体现内在的意义,同时也是被物化后的一种内涵的体现。充分性的融合瓦当的传统艺术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对于瓦当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发展当中,还应去对存在于其中的内在的意义进行发掘与研究。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与朴素的辩证的哲学思想的同时存在与展现,其所蕴含着的中国古代对于“天道”这一天地万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知与概述。以及古人对于“吉祥如意”的文化意向的崇尚和喜爱,体现出了先民们对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人生观,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与期盼。由此可看出,瓦当传统图案所蕴含着的吉祥如意的内在意义,也仍然可以借助于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这一艺术形式来在现今进行传承与升华。

3、传神弘扬

我国由古至今的传统美学当中,所重点认为的是一种由主体与客体彼此之间形成一致性的“全面意识”,在传统文化的认知当中:“举凡诸事诸物,皆为和合为一之态,且循以天地大道以行之”。由此形成我国古代艺术完全遵循着“大美以全”的整体性创作的意识,俯仰天地万事万物皆为“有生存神”的整体,并能够以情寓物,将自身的真情实感来置之于物象之中,由形表意、以物寄情,并以此来实现栩栩如生的艺术追求。因此在对于瓦当艺术进行学习与借鉴之时,应该对其进行形神兼备的认知与理解,来作为最大化的创新与发展,以此来传承与发扬瓦当艺术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当中的精华。并使之能够与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紧密联系,而设计者应基于“存其神韵”之上,来认知和理解传统图案所具有的艺术精髓。唯有如此,方能较好的对其艺术精髓进行真切领悟之后,来应用当代艺术的设计理念进行指导,寻找出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方可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兼具有全球化及本土化的双重的审美意象。

4、融合创造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瓦当艺术,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既要传承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要具有当代文化元素,起到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的充分结合、共同发展的作用。因此在传承瓦当艺术当中,应该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同时也要抛弃其中的糟粕部分。因此瓦当艺术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还应该较好的适宜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唯有如此,方能使得传统的瓦当艺术充分融合于当代艺术设计,使其创制的艺术作品能够兼具于传统与当代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元素,使之能够融合传统文化艺术与当代艺术理念,在多元化的当代艺术设计元素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对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取舍,并对于具体的设计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考虑、对于居住者的性格与爱好、材质、构造等诸多方面作为推进,以古代与现代相互进行交融,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四、结语

总之,在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史上,瓦当出现的时期章显出中国古代建筑当中瓦顶发展的鼎盛阶段,显现出传统建筑技艺已经趋于完美,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在古代生产、生活当中的集中展现。虽然在现今已经不在具有瓦当艺术形式,可是依然能在当代艺术创作当中传承瓦当的文化、艺术的意识,并持续影响到当今的艺术作品。若能较好将瓦当艺术深入融合于现今的艺术创作当中,即能够具有更多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来。

参考文献

[1]龙红,王玲娟.瓦当艺术论[J].文艺争鸣,2010,12:137-140.

[2]徐佳佳,焦彩虹.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瓦当艺术元素的应用[J].大舞台,2011,12:149-150.

[3]胡议丹,胡佳.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J].现代情报,2004,03:221-222.

上一篇:信用卡中心下一篇:再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