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卫生陶瓷范文

2024-07-21

建筑卫生陶瓷范文(精选11篇)

建筑卫生陶瓷 第1篇

“缺知名品牌, 缺技术研发机构和研发中心, 缺及时提升标准、创新标准。”在近日召开的2014中国国际陶瓷技术装备及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展览会新闻发布会上, 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直陈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3个致命弱点。

乔龙德立马指出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首先, 缺知名品牌, 几乎没有在世界上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品牌。“出口产品量虽然是世界第一, 但是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不足两成。完全自主创新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可以说很少, 严格意义上来说几乎没有。”第二个比较致命的弱点在于缺乏技术研发机构和研发中心。行业有1 722家建筑卫生陶瓷企业, 有5475条生产线, 但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只有1个。拥有研发中心的企业不到10%, 而且多数企业研发中心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技术研发中心, 而只是在使用产品的生产性研究和改进的层面。技术人员更缺乏, 特别是领军人物很少。

“此外, 在行业的发展上缺乏及时的提升标准、创新标准, 缺乏宏观的经济技术产业政策的支持, 缺乏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领和调控。”乔龙德表示, 现在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得到国家资金支持、项目立项、扶持政策等支持比较少, 多数是靠大家自己做起来的。

建筑卫生陶瓷 第2篇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3日】 【来源:产业政策司】 【字体:大 中 小】

2012年1-9月全国建筑陶瓷产量68.13亿平方米,增幅1.4%,其中江苏、山西、河北、上海、四川、山东等省市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湖北、河南、福建、浙江四省产量增长超过10%;陕西、云南、广西、辽宁四省(区)产量增长超过20%。2012年1-9月全国建陶企业工业销售产值近2395.98亿元,同比增长负2.49%,由于工资、原材料、运输、销售等成本的上涨因素,大部分建陶企业的利润率和效益低于去年同期。

2012年1-9月全国卫生陶瓷产量11154万件,同比增长为负5.4%;河南、广东、浙江、山东、云南、四川卫生陶瓷主要产区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湖南、安徽、湖北、天津四省市产量增长超过20%;重庆、江苏两省市卫生陶瓷产量增长幅度超过90%。卫陶企业销售额达296.14亿元,增长为负3.31%。

从销售产品的结构来看,普通大众产品的价格向下“沉”和高端品牌产品“求新求异”的趋势更加明显。针对一、二线城市销售的高端产品销售量大幅度减少但新产品明显增加,大部分企业效益下滑,过去紧俏的外资品牌产品也感受到销售压力;面向中低端市场的产品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劳动力成本、燃料、原材料、物流费用的提高,许多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方面想办法,千方百计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和提高特色产品的销售比重。

建筑卫生陶瓷 第3篇

数据显示, 2012年, 全国共有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线约3 275条, 产能约110亿m2/a, 受2012年房地产需求调控影响, 欧神诺董事长鲍杰军表示, 目前全国存在约30%的产能过剩。从2012年7-12月开始, 全国已经有大量的工厂提前进入减产、停窑、关闭等状态。

对此, 欧神诺董事长鲍杰军认为, 整个建陶企业正在分化, 呈现二元结构, 区域性品牌与全国性品牌分化格局正在形成。而从终端发展的情况看来, 建材卖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建筑卫生陶瓷品牌的渠道全面扁平, 并向三、四、五线下沉。

建筑环境卫生标语 第4篇

2. 感受社区服务,享受健康无忧

3. 健康幸福欢乐和谐是我们的追求

4. 保护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5. 您在基本建筑环境环境卫生服务的关爱里

6. 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

7. 防患未然,原人人健康

8. 关爱妇女和儿童的身体健康

9. 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开展健康干预和促进工作

10. 预约健康让未来少些遗憾。

11. 我当建筑环境环境卫生服务使者,你享健康美好生活。

12. 关爱传递真情,服务赢得健康。

13. 家门口的贴心医护,社区里的健康卫士。

14. 树建筑环境环境卫生爱心热心细心耐心的服务理念

建筑屋面与卫生间防水施工探讨 第5篇

【关键词】房屋渗透;屋面防水施工;卫生间防水施工

0.前言

由于建筑防水工程,相对于主体结构和混凝土质量等工程来说,是工程中份额比较小的一部分,为此很多管理者往往忽视这一工程,导致屋面漏水、墙体渗漏以及卫生间滴水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为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房屋的正常使用,也给建筑商带来了很坏的影响,而且返工时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用户和建筑商都带来了很多麻烦。发生房屋渗透的直接原因就是由施工质量的不合格造成的,当然也与结构图纸的设计,以及施工方法和建筑材料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施工质量的问题,为此一定要加强施工质量,做好管理工作。

1.建筑屋面的防水处理

现在的防水措施主要采用刚性和柔性两种方法,针对山墙、女儿墙、屋面天沟、檐沟以及落水口和穿屋管道边缘等容易发生渗漏的地方。对于防水措施的施工,不仅要注意柔性防水层的施工,也要重视底层刚性防水层的铺设,防止刚性防水层发生开裂或渗漏现象,有效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最大化的实现防水层的防水功能。

1.1刚性防水层

为了提高刚性防水层的防水质量,要根据不同屋面的排水坡度,选用不同的找坡形式,严格控制天沟和檐沟的纵向坡度,并且采用整体现浇式结构层,增加刚性防水层质量。对于基层要严格检查质量,确保基层表面干净,并涂擦一层水泥素浆加强其与防水层的结合能力。当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时,注意各种材料的配合比及使用型号,认真选用灌缝材料,并且对于每条缝隙均做两次灌密实工作。对于缝隙超过四十毫米的,必须内设构造钢筋。初期养护工作必须至少养护七天,并放水进行检验,如果出现渗漏现象,要用砂浆补实,确保防水层实现防水功能。

1.2柔性防水层

柔性防水层的施工主要在于卷材的铺贴工作,铺贴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柔性防水质量的好坏。根据屋面坡度的不同正确选择铺贴方式,铺贴方式主要有平行屋脊铺贴和垂直屋脊铺贴两种。此外上下层卷材之间不允许相互垂直铺贴,接缝处应错开幅度的三分之一,相邻两幅卷材接缝错开三十到五十厘米,禁止卷材横跨屋脊。对于铺贴方法应注意空铺法、点粘和条粘方法的使用,当卷材防水层上面有负荷且负荷较重则优先选择此种铺设方法。注意贴满叠层间的卷材之间以及屋面周边的地方。在采用满粘法进行施工时,找平层处的分割缝则适合采用空铺。对于天沟、檐沟等处的收头部分应注意裁齐,填入到预留的凹槽内,并用金属压条钉压实。

1.3把握工程质量

防水基层是防水的基础设施,基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防水层的耐久性,为此必须严格要求找平层,必须确保找平层的平整度和清洁度以及坚硬度,防止凹槽和裂缝以及表面的干湿度,含水率不高于百分之八。另外在对于补洞和灌方面必须采用细石混凝土,标号也要高于原始混凝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两次密实灌注,确保缝隙的严合度。最后做好检验工作,进行防水测试,检查边缘是否封闭完好,是否有空鼓、褶皱现象,发现问题及时修补。

2.卫生间的防水处理

卫生间处的防水工作一般比屋顶的处理方式要简单,大部分采用单一的刚性防水或是单一的柔性防水。然而这种单一的防水技术除了技术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渗漏问题之外,本省也存在一种缺陷,不能有效控制穿地过管的渗水问题。刚柔并济的方法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开始先做“一毡二油一砂”的柔性防水措施,然后在装饰粘贴之前进行防水胶泥抹平处理,这样再在地面粘上装饰块材,不仅美观而且防水效果很好。

2.1楼板间孔洞问题

仔细检查楼板状况,勘测孔洞大小,如果过小,要考虑剔凿,并清除掉落的碎渣、碎块。对于需要填补的孔洞,要保证孔洞清洁,不粘有浮尘和油渍,以防新老混凝土粘结不好。需要采用半圆洞性质的木制模板,用铁丝吊紧,将模板放在管道之上,楼板之下。首先湿润洞口,采用集中搅拌C20豆石混凝土,掺3%微膨胀剂进行浇筑密实,不允许利用石块或者混凝土块进行填充,此外还要严格按照混凝土养护措施进行养护。

2.2管道周边缝隙问题

根据缝隙大小的不同,处理方法也不相同。如果缝隙小于十毫米,可采用沥清麻丝塞严的同时,用水泥平衡的水泥砂浆进行填充;如果缝隙较大,则需要先建立支托板,然后再用水泥砂浆浇灌。

2.3找平层施工

清理楼板地面,防止存有积水和石渣,确保地面平整,不发生空鼓现象,最后的找平层施工,要在水泥浆铺设之后进行。管道根部的抹灰工作要低于其她部位,成“八字”形,以此来确保工序的稳定性。

2.4防水层施工

防水层的进行,要在找平层的水泥砂浆干透之后才能进行,接着进行冷底油和沥青胶的涂抹工作,并且随后进行油毡纸的铺设。

2.5地漏附近的防水工作

地漏周围的防水层,要根据地漏的具体位置进行铺设,一般在地漏低于地面五毫米的标准下,防水层则低于地漏顶标高二十毫米,并用沥青进行浇灌。

2.6防水测验

防水工作做好之后,要进行蓄水试验,并且是不间断的24小时蓄水,确保防水层铺设的是否合格,上层与本层之间是否存在漏水现象。

2.7沥青铺设

经过蓄水试验,验证确认没有渗透现象,保证工程合格后,可将试验用水扫除,等到表面干爽以后,进行沥青胶结材料铺设,提高防水性能。

2.8最后的抹平工作

防水和沥青铺设完成之后,要用靠尺将地面抹好抹平。

2.9装饰材料周围的防水处理

在进行装饰材料的粘贴过程中,遇到有管道的地方,需要留出一定的跟隔,用防水胶泥精贴地面块材,并需要进行特殊的技术处理工作。

3.结束语

防水工程是房屋建筑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防水工程做不好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建筑的施工良好信誉问题,是一个工程潜在的衡量标准。为了阻止更多房屋渗漏问题的出现,要在设计上精心布置,材料上严格把关,注重现场施工,做好质量监管工作,把防水工程做到最好。 [科]

【参考文献】

[1]袁莉.厨卫间防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安徽建筑,2005,04.

[2]李正明.房屋建筑中屋面防水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8.

[3]张韬.房屋建筑屋面与卫生间防水施工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04.

建筑卫生陶瓷 第6篇

1 建筑卫生陶瓷产量增长态势

“十一五”期间,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建筑陶瓷年均增长12.85%, 卫生陶瓷年均增长12.06%。2006~2010年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量及增长情况见表1。

2 建筑卫生陶瓷进出口增长态势

2.1 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增长态势

“十一五”期间, 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出口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其中, 建筑陶瓷出口数量年均增长8.40%, 出口金额年均增长21.68%, 出口平均价格年均增长12.07%;卫生陶瓷出口数量年均增长1.95%, 出口金额年均增长7.20%, 出口平均价格年均增长4.90%。“十一五”期间, 建筑卫生陶瓷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出口金额的增长速度, 这说明我们出口的不再是简单低级的陶瓷产品, 而是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陶瓷产品。这组数据同时也预示, 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走高附加值道路的时代已悄然到来。2006~2010年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及增长情况见表2。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不断扩大。近年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已出口到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中美洲、大洋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2 建筑卫生陶瓷进口增长态势

由于国内建筑卫生陶瓷在技术、产品品质上的长足进步, 进口产品占国内消费市场比例已经很小, 进口陶瓷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比例不足0.5%。

建筑陶瓷2005~2010年进口金额由0.20亿美元增加到4.40亿美元, 进口数量由2005年的182万m2上升到2010年的2400万m2, 建筑陶瓷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0.07%增长到2010年的0.32%;

卫生陶瓷2005年~2010年进口金额由0.186亿美元增加到0.30亿美元, 进口数量由2005年的27万件上升到2010年的50万件, 卫生陶瓷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0.41%增长到2010年的0.43%;

3 我国2010年建筑卫生陶瓷人均消费量

3.1 2010年基本数据

建筑陶瓷:年产量81亿m2, 年出口量7.5亿m2, 年进口量0.24亿m2;

卫生陶瓷:年产量1.7亿件, 年出口量0.55亿件, 年进口量50万件;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13.4亿人。

3.2 计算公式

年人均陶瓷消费量= (年产量-出口+进口) /人口。

3.3 建筑卫生陶瓷年人均消费量:

建筑陶瓷年人均消费量= (81-7.5+0.24) /13.4=5.5 (m2/人) .

卫生陶瓷年人均消费量= (1.7-0.55+0.005) /13.4= (0.09件/人) .

我国2010年人均建筑陶瓷消费量首次突破5m2, 达到5.5m2/人, 远远高于西班牙、巴西、意大利、墨西哥等陶瓷砖生产制造消费大国的水平。

4 建筑卫生陶瓷市场需求展望

4.1 建筑卫生陶瓷市场需求量的预测

“十二五”期间, 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稳步增长。同时, 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将使城市消费群体迅速增加, 从而产生强大需求, 使得陶瓷市场需求量将保持较快增长。

根据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的预测, 结合经济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考虑, 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保持较高发展速度, 预计建筑陶瓷国内消费量2015年将达到75亿m2左右。卫生陶瓷2015年将达到2万件左右。

4.2 未来中国人口增长与住宅条件的改善对建筑卫生陶瓷需求展望

根据2007年联合国人口司最新的预测数据, 中国人口在2033年将达到高峰, 峰值为14.6亿人, 而在2025年印度将取代中国, 夺走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桂冠。另据menke-pei和zengwei对未来中国50年人口的预测, 也认为中国的人口极限到2050年不会超过14.5亿人。

假如我们把中国人口极限确定为15亿, 到2050年时中国的城镇化率仍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 (过去近30年里是这样) , 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3.7%, 到2050年时的城镇化率就会达到87.7%, 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广州举行的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上, 有关专家指出, 如果城镇化按照每年增长1%的规模来预测, 到2020年, 中国还将有2.89亿农村人口转向城市。

如果按80%的城镇化率推算, 到2050年, 中国15亿人口中将有12亿生活在城市。中国目前13.4亿人口中, 已经大约有5.9亿多人住在城镇, 7.5亿人住在农村。按15亿人口算, 未来40年里, 城镇居民还需要增加6.1亿人。这6.1亿人, 大部分来自农村, 离开农村后, 原住宅留给其他人, 使留在农村的农民居住面积自然得到成倍改善。但新到城市和城市自然增长的居民, 高达6亿多人需要新建住宅和配套基础设施。

还有6亿多人要在今后40年里陆续进入城镇, 全国现有的600多座城市的人口平均规模都要翻一番才能容得下。

6.1亿人的人均使用和建筑面积, 即便按40m2和60m2计算, 也是现有全国人均使用和建筑面积的2倍多。城市现有居民近6亿人也从目前的20m2~30m2的人均使用和建筑面积提高1倍, 总共相当于在目前城市现有人均使用面积和建筑面积的基础上增长3倍的建筑量。

若按我国人口2020年达到13.9亿人, 2030年达到14.5亿人, 2050年达到15亿人极限, 建筑陶瓷年人均消费量5.5 (m2/人) , 卫生陶瓷年人均消费量0.09 (件/人) 计算, 预计2020年建筑陶瓷国内消费量将达到76.45亿m2左右, 卫生陶瓷国内消费量将达到1.25亿件左右;2030年建筑陶瓷国内消费量将达到79.75亿m2左右, 卫生陶瓷国内消费量将达到1.30亿件件左右;2050年建筑陶瓷国内消费量将达到82.5亿m2左右, 卫生陶瓷国内消费量将达到1.35亿件左右。

4.3 建筑卫生陶瓷市场需求结构展望

中西部地区市场需求增长较快。随着我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加之国家对公共基础建设、水利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的投入力度加大和发展速度加快, 中西部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 中西部地区将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重点。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已经比较高了, 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较低, 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水平仅为53%, 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将成为陶瓷需求的快速增长区域。

农村建设将成为陶瓷新的市场增长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 在国家大力推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平衡发展的政策引导下,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以及城镇化的大力推进, 住房作为农民重要的需求, 对建材的需求量很大。因此, “十二五”期间农村市场对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需求潜力巨大。

4.4 建筑卫生陶瓷国际市场展望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和产品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中国的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将越来越多的朝外向型经济发展。

2010年世界建筑陶瓷总产量约为126亿m2, 中国建筑陶瓷产量为81亿m2, 占全球总产量的64%。2007年世界陶瓷墙地砖出口贸易总量为19.1亿m2, 其中, 中国出口量为5.9亿m2, 占世界陶瓷砖出口贸易总量的30.9%。“十一五”期间, 尽管我们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但整个建筑卫生陶瓷业能够从容应对, 加强管理、调整方向去寻找新的机遇, 把握新的商机。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的出口还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中国将不仅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大国, 而且将成为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强国。

参考文献

[1]苏桂军.“十二五”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规划.建材发展导向, 2010 (5) :15~23.

[2]苑金生.伴随祖国30年改革开放中国陶瓷行业迅猛发展.陶瓷, 2009 (8) :8~10.

[3]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增长持续快速, 运行环境复杂多变.中国建材, 2011 (3) :25.

[4]同继锋、苑克兴.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陶瓷, 2010 (11) :16~19.

建筑卫生陶瓷原料标准的现状及发展 第7篇

原料是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生产的基础,原料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目前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使用的主要原料性能波动很大,给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此同时,原料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开采,原料利用水平低又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原料生产的专业化、系列化和标准化,提高原料的稳定性和利用率,对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实现建筑卫生陶瓷原料生产和供应的标准化,需要有据可依,这就需要根据我国国情,通过相关标准技术的研究,制定一系列的建筑卫生陶瓷原料标准,使原料的标准化有一个共同的标准[1],以合理评价原料性能,提高原料质量,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1 建筑卫生陶瓷原料标准现状

产品质量标准是建筑卫生陶瓷原料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目前,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开始制订建筑卫生陶瓷原料质量标准,目前发布实施且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

JC/T 1046.1-2007建筑卫生陶瓷用色釉料第1部分:建筑卫生陶瓷用釉料

JC/T 1046.2-2007建筑卫生陶瓷用色釉料第2部分:建筑卫生陶瓷用色料

JC/T 1047-2007陶瓷色料用电熔氧化锆

JC/T 1094-2009陶瓷用硅酸锆

JC/T 1096-2009陶瓷用复合乳浊剂

JC/T 1097-2009建筑卫生陶瓷用添加剂解胶剂

此外,国家标准《建筑卫陶瓷用原料黏土》已制订完成,预计将于2011年正式实施。

对于长石、氧化铝等原料,非金属矿以及化工等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陆续制订了一些产品质量标准,部分产品质量标准的目录见表1。

在试验方法标准方面,建筑卫生陶瓷原料的综合评价包括了工艺性能、化学成分、矿物分析、热性能、粒度分析等方面的测试和评价,表2和表3列出了主要性能的评价方法以及参考标准。

可以看出,在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目前现行有效的建筑卫生陶瓷原料的产品质量标准均为化工原料、色釉料及辅助原料的标准,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的黏土、瓷砂、石粉等矿物原料还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试验方法标准方面,现有的参考标准绝大部分为通用标准或是结合日用陶瓷、非金属矿等行业特点制定的标准,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建筑卫生陶瓷原料试验方法标准体系。总体而言,与高速发展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相比,原料标准的制订工作相对滞后,标准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产品质量标准还是试验方法标准,都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备注:滑石的粒度及含水率试验方法参见GB/T 15344-1994《滑石物理检验方法》,高岭土的粒度及含水率试验方法参见GB/T 14563-2008《高岭土及其试验方法》,氧化铝的物理性能测试方法参见GB/T 6609.1~30《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2 构建建筑卫生陶瓷原料标准体系的思考

2.1 矿物原料质量标准

建筑卫生陶瓷原料可分为矿物原料、化工原料、色釉料及辅助材料等类别。建立以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的标准体系是建筑卫生陶瓷原料标准化工作的关键,其中矿物原料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矿物原料是坯用原料的主体,主要包括:黏土类原料(原生黏土、次生黏土等)、长石类原料(瓷砂、花岗岩等)、石英类原料以及石灰石、滑石、硅灰石、叶蜡石等其他类别的原料。考虑到原料的粒度直接决定了加工工艺及设备的选取,矿物组成决定了产品烧成过程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标准应涵盖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粒度分布等一系列理化性能指标[2]。此外,为控制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放射性水平和铅镉含量,有必要在原料标准中规定相关要求。因此,在制订相关产品质量标准时,应根据其特性和用途,确定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粒度分布、热性能、工艺特性等方面的检验项目,让供应商和使用方对原料有全面的了解,确定原料的适用范围。

对于黏土、长石等类别的天然矿物原料以及商品坯料,其检验项目至少应包括:

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含水率、粒度、放射性核素、工艺性能(包括煅烧后白度、烧成收缩、烧结(熔融)温度等,对于黏土等塑性原料以及商品坯料,还应包括可塑性和结合性、干燥灵敏系数、干燥强度、成浆性能等),必要时还应进行矿物组成、热性能、可溶盐含量、阳离子含量、PH值、铅镉含量等方面的分析测试。

对于石英类原料以及石灰石、滑石、硅灰石、叶蜡石等其他类别的原料,检验项目应包括: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含水率、粒度、工艺性能,包括煅烧后白度、烧成收缩、烧结(熔融)温度等,必要时进行矿物组成、热性能等方面的分析测试。

“稳定”、“均匀”和“物尽其用”是陶瓷原料标准化所追求的目标。建筑卫生陶瓷用矿物原料种类繁多,即使是同一种原料,虽然名称相同,但是由于产地不同、加工工艺不同,用途不同,之间的性能差距也很大,因此对所有性能规定明确具体的技术要求是非常困难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技术要求。适合制定具体指标的性能,如外观质量、化学成分、粒度等指标,可根据原料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技术指标;不适合规定具体技术指标的,如矿物组成、热性能等可采用供应商声明或合同约定的方式,由供需双方协商;对于部分性能,标准还应规定一个允许的偏离范围,即实际供货与声明值或合同约定值之间的偏差,以保证原料的稳定性。

2.2 试验方法标准

试验方法标准是建筑卫生陶瓷原料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建筑卫生陶瓷坯用原料性能评价内容广泛,涉及的方法众多。一些相关领域已建立了一些试验方法标准,这些标准,部分可以直接用于建筑卫生陶瓷原料的性能测试,部分可参考使用,这些标准对于制订建筑卫生陶瓷原料的试验方法标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化学组成是原料的一项重要参数,是生产优质陶瓷产品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一般采用常规的化学成分分析,此方法从理论上讲是比较准确、可靠的[3]。常规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较多,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可根据具体的原料类别,制订分析方法标准或是直接引用现有的标准。

仪器分析方法由于其方便、快捷、准确的优点,开始广泛应用于建筑卫生陶瓷坯用原料的分析。在陶瓷原料的仪器分析方法标准的制订方面,已经形成了标准《陶瓷原料差热分析方法》(GB/T 6297-2002)和《陶瓷原料化学成分光度分析方法》(QB/T 2578-2002),其他分析方法目前只能参照同类产品的标准或通用标准进行分析测试,需要制订相关标准。

在原料的工艺性能测试方面,一些试验方法标准可直接用于工艺性能的测定,如QB/T 2434-1999《日用陶瓷原料含水率的测定》;对于行业内使用的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如通过手工打饼、直接用生产窑炉试烧的方法对坯用原料进行鉴别和质量验收,以及教科书中的一些经典方法,可加以总结并上升为标准。

2.3 环保标准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外陶瓷工业发展的主流。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降低原料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水平,因此,建立健全陶瓷原料开采和加工中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废料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标准,都是建筑卫生陶瓷原料标准化的重要内容。

3 结语

原料生产专业化、标准化是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发展趋势,建立有效的建筑卫生陶瓷原料标准体系是实现原料生产标准化和供应标准化的基础。原料标准的制订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作,在标准的制订过程应充分考虑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特点和生产实际,同时注重已有的标准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标准的有效实施。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测试方法的不断发展,标准也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使其更科学、更适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敏,吴基球.如何提高陶瓷原料资源的利用率.陶瓷[J],2005(8):49~51

[2]杨萍,常钧,周广军.关于陶瓷原料的标准化.陶瓷[J]2001(6):10~11

建筑卫生陶瓷 第8篇

一、行业发展现状

我省卫生陶瓷有潍坊美林、淄博豪利尔、山东信博等11家生产企业,2013年产量630万件,占全国产量的3%,销售收入20亿元,占全国4%,相对于广东、河北、河南等主产地,产业规模较小。当前全国的卫生陶瓷生产布局基本结束,山东不具备配套的产业链基础,缺少必须的产业工人,错过了发展卫生陶瓷的机遇,全省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以建筑陶瓷为主。

建筑陶瓷(简称建陶)在我省历史悠久,90%左右的产能集中在淄博和临沂两地。从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三山”(佛山、博山、唐山)时代到2000年后的全国八大主产区(佛山、淄博、唐山、晋江、临沂、夹江、潮州以及长三角地区),到现在全国分散布局,山东始终占据重要位置。

(一)规模及效益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2013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建陶生产企业235家,总资产141亿元;年内生产陶瓷砖8.56亿平方米,首次降至全国第4位(“十一五”以来连续6年位列广东、福建之后居全国第3位);销售收入595亿元,占全国建陶销售收入的15%;利润55亿元,占全国建陶利润总额的18%。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位居全国第二位。

(二)产品设计能力和档次开始提升。

我省建陶产品创新由传统的模仿型开始向自主设计研发迈进,去年淄博金狮王陶瓷参评中意陶瓷设计大赛获得唯一金奖,而今年淄博大华陶瓷斩获了这一殊荣,提升了我省建陶设计能力和产品档次水平。企业独立研发的防静电瓷砖、“窑变釉”瓷砖、木纹系列地砖以及一次性烧成的微晶石瓷砖逐渐进入中高端产品市场。

(三)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我省80%以上的建筑陶瓷企业都已应用先进的喷墨打印技术。干法制粉的工艺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进程取得突破,部分成果已投入使用。我省在国内最早研发陶瓷超薄大板生产技术,目前已经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

(四)产业装备持续提升。

我省建筑陶瓷企业从德国、意大利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压力机数量占全省压力机总数的20%;辊道窑节能改造以及新型节能窑炉装备得以广泛应用,200米以上辊道窑约占全部数量的25%,其中淄博有4条辊道窑达到300米以上,最长一条达到360米。

(五)行业配套日益完善。

我省建筑陶瓷产业已形成了生产、物流、会展等各环节有机衔接、相互配套、融合发展的现代建筑陶瓷产业链,产品质量得到了国内外市场认可,品牌形象逐渐提高。

(六)产品出口增速较快。

随着产品设计和质量提升,我省陶瓷砖在国际市场具备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近四年出口额增速均保持在35%以上。2013年出口额突破3亿美元,同比增长43%,出口额低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均劳动生产率低。

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平均规模小,具备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型骨干企业较少。多数产品依然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较低,市场价格不高,产品同质化。全省的建筑陶瓷产量虽然位居全国第4位,但仅为福建的36.09%、广东的37.12%,且企业人均生产率较低,最高的企业不到40万元,而全国建陶行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了60万元,广东省有的企业达到了70~80万元。

(二)自主品牌、国内外知名品牌建设步伐缓慢。

我省大部分建陶产品贴牌广东等企业品牌进入市场,企业贴牌利润低,不贴牌没市场。目前,我省自有品牌产品价格在30~60元/平方米,而广东知名品牌产品价格达到100元/平方米以上。全省建筑陶瓷注册商标约3000个,但国家级、省级以及行业名牌仅有50多个,被市场普遍认知认可的少之又少,与全国重要陶瓷产区的地位不相称,打造“山东建陶”品牌还任重道远。

(三)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喷墨打印机的推广应用,产品设计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目前,全省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对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投入不足,自主开发和设计能力薄弱。企业轻创新、轻设计、重模仿、重拷贝,主要从广东佛山以及西班牙、意大利等地直接购买设计方案。

(四)产业发展受能源、原材料制约。

全省企业所用清洁能源存在缺口,尤其是天然气资源供应有限,与全行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能源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淄博建陶生产所用陶土95%以上从外地购进,临沂约50%从外地购进,运输半径均达到200~300公里,原料持续供应能力具有不确定性,抵御风险能力低。

三、行业发展趋势

(一)世界及我国建陶产业概况

1. 国际建陶概况

2012年全球建筑陶瓷产量112亿平方米,亚洲是全球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区。中国连续多年保持世界产量第一、人均消费瓷砖第一、出口第一的陶瓷大国地位。意大利、西班牙稳居世界建陶强国地位,引领了行业发展方向,国际先进的陶瓷喷墨打印设备也主要产自这两个国家。

2. 国内建陶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建筑陶瓷产量年均增长15.7%,2013年达到110亿平方米。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建筑陶瓷全国分散式布局已形成,传统重点产区广东、山东、福建占全国建筑陶瓷产品总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72.98%下降到2013年的56.47%。佛山产区是我国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制造基地和营销物流中心,也是我国最大的陶瓷机械、窑炉设备、色釉料制造中心,汇聚了近千家建筑陶瓷相关企业,孕育了东鹏、新明珠、金意陶等众多知名品牌。

(二)市场发展前景

到2020年我国总体进入全面小康,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各类保障房、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带动了建筑装饰同步增长。建筑陶瓷作为最主要的装饰装修产品,未来五至六年总需求仍将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我省建筑陶瓷产品的重点市场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和华东。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0%,人口约占全国40%,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到2020年,北方地区城镇化率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筑陶瓷产品消费量相应增长,届时建筑陶瓷消费量预计达40亿平方米。

(三)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1. 绿色发展。

在当前大环境下,薄型砖、利废型新产品等绿色建陶将成为发展重点。窑炉喷塔等设备节能技术、干法制粉工艺、连续球磨技术、自动控制及智能化技术、余压余热利用技术等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将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随着建陶生产原料标准化建设的推进,未来标准化原料逐渐向配合料方向发展,按生产厂家的配比要求,直接供应配合料。

2. 创新发展。

防静电瓷砖、自洁瓷砖、蓄热蓄光瓷砖、健康保健瓷砖等功能产品,以及仿石、仿木类瓷砖等仿生产品,将成为未来建筑陶瓷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向。随着喷墨技术、3D打印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自主创意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陶瓷建筑装饰一体化设计的实施,产品的花色款式将更加时尚个性。

3. 规模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兼并重组将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目前建陶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优势建陶企业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必将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采用联合、重组、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向效率更高、竞争力更强的大企业集团方向发展。

4. 高端发展。

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更加理性,消费过程更加注重品牌、注重品质、注重体验。建陶企业不仅要生产出高端高质的产品,还要完善服务体系,健全配套设施,设立高品质的配套方案,涵盖售前咨询、装修设计、装修铺贴、售后服务全过程。

四、主要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稳定总量,优化结构、创新驱动、打造品牌、市场拓展、绿色制造”的总体思路,实施多元化战略,促进建筑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经济指标。

到2017年,全省陶瓷砖产量8.5亿平方米,2020年行业产量基本保持稳定。2020年全省建筑陶瓷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

(三)结构目标。

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到2017年,前20家建陶企业产能占全省35%,202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45%。

(四)品牌建设。

到2017年,30%的本地制造建筑陶瓷产品使用属地标识,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60%,“山东建陶”自主品牌建设成效凸显。

(五)节能减排。

到2017年,清洁生产在全省建陶行业内全面推行,2020年企业环境状况显著改善,行业污染排放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转型升级路径和重点任务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扶持培育重点企业。以淄博、临沂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为载体,以盘活存量资产,推进企业重组、联合、兼并为途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以国际合作、具体研发、产业化和规模化项目为支撑和切入点,政府扶持,企业市场化运作,培育我省建筑陶瓷核心骨干。二是改造提升中小企业。对于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布局符合要求的中小企,限期改造提升,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对于不符合布局要求的中小型企业,加快限期搬迁转移异地改造。三是淘汰落后产能。2020年前关闭淘汰规模小,技术装备较落后,环保、安全措施不到位,尤其是不符合城市发展布局要求的小企业,逐步淘汰以煤和重油为燃料的工艺装备。发挥政府在企业重组中的服务和协调作用,重点制定落后企业的退出机制。

(二)实施山东建陶差异化发展战略。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精、特、专”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针对特定市场打造专业化的品牌,突出产业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开发防静电瓷砖、防辐射瓷砖、夜光陶瓷、太阳能瓷砖以及自洁抗菌、耐磨、耐污、防滑、保温等功能型或复合型产品,避开瓷砖表面装饰同质化竞争的红海。发挥我省淄博、临沂众多中小企业专业化加工上的精、深优势,承接行业内大企业订单的分包,走专业化协作配套为主的发展之路。

(三)加强品牌建设。

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全面分析产品定位、竞争对手、目标市场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策划和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0]。鼓励企业注册商标,积极参与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的认定以及知名品牌的评选活动,鼓励出口企业在海外申请注册商标保护。着力打造“淄博瓷砖”和“临沂瓷砖”两个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整体形象,在各级媒体和各类陶博会中广泛推介。创新营销模式,发挥已具备的产业集群优势和山东沿海港口优势,努力在国际市场开发上实现突破,切实支撑山东建陶品牌建设。

(四)加快自主创新。

一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有条件的积极申请省级、国家级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合作,在专业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鼓励企业走出去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尤其是与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技术最先进的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直接切入行业技术最前沿。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建陶工业设计成果、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广。二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整合产业优质资源,开展科技联合攻关,重点加大超薄型、节能环保型、功能型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组织激光印花、粉煤灰制瓷砖、超薄砖、干法制粉等前沿技术攻关,引领行业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五)推进绿色生产。

一是支持建陶原料标准化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对资源战略控制,规模化、系列化开采与加工,靠近矿山建立原料标准化加工基地,服务于本区域建陶企业。二是综合利用工业废渣生产瓷砖。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建设国际首条粉煤灰瓷板示范生产线。引进佛山、潮州等地的废瓷综合利用技术,将产生的废瓷全部资源化利用。三是重点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干法制粉、清洁煤制气、连续球磨、节能窑炉以及除尘、脱硫、脱硝的技术与装备。选择若干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环保节能技术改造,实现工业废水治理后循环利用,废气废渣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带动行业节能减排水平提升。

(六)做大做强配套产业。

支持专业市场发展,加大淄博的中国财富陶瓷科技城、中国陶瓷科技城、淄川建材城以及临沂的中国陶瓷博览城、罗庄陶瓷城、豪得陶瓷建材城的整合和改造提升,各有重点,差异化经营。大力发展陶瓷会展业,支持“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世界陶瓷采购大会”“罗庄陶瓷展”等陶瓷会展,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扩大会展的规模和国际影响力。支持发展总部经济,促进中国(淄博)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建设,鼓励建设高档次、集约化、规模化、综合性的陶瓷产品交易中心。支持色釉料产业发展,开发新型环保的色釉料品种,重点加快喷墨打印墨水研发与产业化。

(七)推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

建立原料数据库,为原料资源的科学使用提供支撑。运用数字技术,实现自动化工业设计、喷釉、模具加工等。与国内外及本土知名电商、陶瓷网商、软件信息、电子银行、电信运营商等电子商务产业链的企业展开合作,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建陶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建立数字化营销系统,为企业与经销商搭建线下展示、体验和线上推广、销售平台,为陶瓷企业全方位开拓国内外线上线下交互的销售市场,助力陶瓷制造业转型升级。

六、保障措施

(一)严格行业准入。

严格陶瓷项目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提高新上项目的质量。以规划的产能控制目标为上限,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在国家陶瓷行业准入基础上,制定《山东省建筑陶瓷行业市场准入条件》由专门的机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二)加强政策支持。

完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杠杆作用,鼓励和支持建筑陶瓷企业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优先保障建筑陶瓷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和重点公共平台建设项目用地需要。

(三)加快清洁能源设施建设。

政府积极开拓清洁能源供应渠道,分期分批推行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在清洁能源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情况下,采用集中清洁煤制气方案。充分研究和论证在建筑陶瓷工业园区内建设集中煤气站,为区内企业供应清洁煤气。

(四)建立人才保障体系。

加大对各类各层次陶瓷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企业管理专家、行业智库定期与企业家培训、交流,提升企业家科学管理及创新水平。

(五)完善实施方案评估体系。

进行全省建筑陶瓷行业摸底统计,强化行业信息统计和信息发布,健全方案实施动态评估体系。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发现方案实施过程中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调整优化实施方案和实施手段。

(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建筑卫生陶瓷 第9篇

2011年建筑卫生陶瓷的总产值达到3 861亿元, 建筑卫生陶瓷在建材行业中排第三位。从2012年来看, 陶瓷的总量和规模已经超过了玻璃行业。

从出口来看, 2011年建筑卫生陶瓷出口56.09亿美元, 其中陶瓷产品出口达47.64亿美元, 10.2亿m2, 这个出口量超过了世界第二大陶瓷生产国巴西的年生产量。其中,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还占了世界陶瓷出口量的44.4%。此外, 2012年建筑陶瓷生产92亿m2, 卫生陶瓷生产1.73亿件。从1993~2012年,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生产量居于世界首位, 2012年中国总体的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16.7%。

建筑卫生陶瓷 第10篇

关键词:屋面防水;卫生间;刚性防水;柔性防水

中图分类号:TU76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092-02

房屋建筑的防水,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是很小的一部分,因而往往会被施工管理者所忽视。房屋防水是一项综合工程,引起房屋渗漏的原因大多与结构设计、施工质量、使用方法和建筑材料有关,但施工质量不良是直接而重要的因素。因此,防治渗漏,抓好防水施工质量应是施工单位的控制重点。本文就目前房屋渗漏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着重提出屋面、卫生间防水施工中应注意的施工要点。

1屋面防水的有效施工措施

1.1屋面刚性防水

提高屋面刚性防水质量的技术措施:刚性防水屋面的结构层宜为整体现浇,一般平屋面的排水坡度为2%~3%,当坡度为2%时,宜选用材料找坡;当坡度为时3%,宜选用结构找坡。天沟、檐沟的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沟底落差不得超过200 mm。水落口周围直径500 mm范围内坡度不应小于5%,水落管径不应小于75 mm,一根水落管的屋面最大汇水面积宜小于200 m2。当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时,盖屋面板用0号砂浆坐浆,应用C20的细石混凝土认真灌缝,并且灌缝的混凝土应掺微膨胀剂,每条缝均做两次,灌密实。当屋面板缝宽大于40 mm时,缝内必须设置构造钢筋,板端穴缝隙应进行密封处理,初凝后,养护7 d,放水检查有无渗漏现象,如发现渗漏应用1∶2砂浆补实。防水层及找平层施工前应严格检查基层质量,保证将基层表面的灰尘等杂物清理干净,并用水泥素浆涂刷,加强其与基层的黏结能力。

1.2屋面柔性防水

提高屋面柔性防水质量的技术措施:卷材的铺贴必须符合一定的施工程序,铺贴方向应满足以下要求:一般情况下屋面坡度小于3%者,平行屋脊铺贴;屋面坡度在3%~15%之间,可平行或垂直屋脊铺贴;屋面坡度大于15%,要垂直屋脊铺贴。上下各层卷材之间不允许相互垂直铺贴,因为垂直铺贴后的卷材重缝多,易漏水。各层卷材的长边搭接及短边搭接均不应小于10 cm;上下层卷材的接缝应错开幅度的1/3;相邻两幅卷材的接缝应错开,垂直于屋脊。铺贴时,每幅卷材都应越过屋脊不小于30~50 cm,但不允许一幅卷材从屋脊的一侧一直铺到另一侧,这样铺贴在屋脊处容易拉断。卷材铺贴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卷材防水层上有重物覆盖或基层变形较大时,应优先采用空铺发、点粘法、条粘法或机械固定法,但在屋面周边800 mm内以及叠层铺贴的各层卷材间应满粘;防水层在采取满粘法施工时,找平层的分割缝处宜空铺,空铺的宽度宜100 mm。天沟、檐口、檐沟、泛水和立面卷材收头部位应裁齐,塞入预留凹槽内,用金属压条钉压固定,最大钉距不应大于900 mm,并用密封材料嵌填封严。

1.3防水施工质量控制

灌缝、补洞要密实,必须采用细石混凝土灌板缝,混凝土标号应比原始混凝土标号高一级,严格按两次密实灌注,不能一次成活。防水基层质量好坏对防水层的耐久性影响较大,因此,在铺贴卷材防水层之前必须对找平层严格要求。基层必须坚实、平整,不得有凹凸、裂缝、麻面现象,且表面必须干燥,含水率不大于8%,还要做好防水试验防水层。完工后应检验边缘是否封牢,是否有折皱、空鼓现象,再进行蓄水试验(坡屋面需进行淋水试验),如有渗漏应及时修补。

2卫生间防水

目前,卫生间地面防水技术处理方法通常采用单一的柔性防水以及单一的刚性防水。实践证明,这两种施工法,多数是技术处理不当,因而导致漏水返修。而刚柔并济综合防水法有效地控制了穿地过管渗水问题,刚柔并济综合防水法的做法是首先在卫生间地面做“一毡二油一砂”的柔性防水,待进行地面装饰块材贴粘时,各个楼层穿骨根部周围10 cm内采用防水胶泥(水玻璃加素灰)抹平处理。特殊技术处理后,马上粘贴地面块材或马赛克,这样则起到了双向保质作用。

2.1管道周围缝隙处理

依据现场施工实况,按缝隙大小可分两种技术处理:缝隙≤10 mm则采用沥清麻丝塞严,同时再用1∶1的水泥砂浆灌实;缝隙>10 mm,施工时先于楼板下设支托板,后用1∶1水泥砂浆灌实。

2.2楼板堵洞

首先检查孔洞状况,孔洞如过小应适当剔凿,保证管道与孔洞边缘有30~50 mm的缝隙,并清理掉松散碎渣和碎块。适当清洗孔洞,使其无浮尘、无油渍,保证新老混凝土接搓良好。用厚度16~20 mm木板制作模板,模板呈两个半圆洞(孔洞大于管外径5 mm),将两块模板卡在管道上,下面背上小方木,用14号铁丝吊紧在楼板下。然后集中搅拌C20豆石混凝土,掺3%微膨胀剂,混凝土浇筑前应将洞口湿润,浇筑中应振捣密实。禁止填塞砖石混凝土块,混凝土浇筑后浇水养护不少于7 d。

2.3找平层

将硅楼板地面浮石残滓清理净,并除净积水,可确保地面不空鼓。再将已拌好的素水泥浆均匀地刷在地面上,最后进行找平层施工。地漏顶标要高出地面找平层25 mm。施工时,要在管道根部周围抹灰10 mm处、比其他部位略低10 mm,抹成“八字”形,以保证防水层工序的可靠性。

2.4做防水层

必须待找平层的水泥砂浆干透后,在平层面下刷一层冷底油,接着刷沥青胶结材料,随刷沥青随铺油毡纸。

2.5地漏周围防水处理

确定为地漏低于地面为5 mm的总体标高,这样,防水层则低于地漏顶标高20 mm。要求在100 mm范围内,用沥青胶结材料灌实,并将这一地段的油毡纸剪成与竹径相同的圆孔对套好,同时黏结牢固。

3结束语

总体来说,防止屋面渗漏,设计是前提,材料是基础,施

工是关键,维修管理是保证。只有严把材料关,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才能保证屋面防水的工程质量,给用户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或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正明.房屋建筑中屋面防水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18).

[2]聂荣梅.浅谈建筑工程的防水性能[J].科技资讯,2009(27).

(编辑:尤俊丽)

建筑卫生陶瓷 第11篇

一、“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产业规模平稳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十二五”前期,在我国经济发展及市场需求拉动下,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根据对全国2752家规模以上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企业统计,2015年建筑陶瓷产量101.8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2.18亿件,分别比2010年增长31.9%和26.4%;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729亿元,实现利润435.5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32.0%和89.3%;水嘴、浴缸、淋浴房等非陶瓷类卫生洁具销售额增长45.8%。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十二五”期间,建筑陶瓷产品规格、花色品种日益丰富,创新性和个性化产品显著增加。卫生陶瓷及卫浴配件产品配套齐全,各种智能型卫生陶瓷和卫浴产品丰富多彩。明显缩短了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与陶瓷发达国家的差距。

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型企业集团不断壮大。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支撑行业创新、延伸产业链的主力军。

全行业区域性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链不断完善。广东、福建、山东等建筑陶瓷传统重点产区,控制规模、转型升级,陶瓷产品产量占全国建筑陶瓷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63.2%下降到2015年的54.7%。广东、河北、河南等卫生陶瓷重点产区,陶瓷产品产量占全国卫生陶瓷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81.0%下降到2015年的78.4%。这些产区从制造转变为以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总部经济”、“中央商务”等重点,大力推进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贸易、信息、博览、仓储、现代物流等生产服务业发展,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新兴产区则借助于传统产区产能调整的机遇,承接转移的产能。江西、辽宁、四川、广西、河南、湖北、陕西等地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产量增长迅速,已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份额。

(三)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全行业自主创新及研发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投入科研经费及新产品项目数稳步增长,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比“十一五”期间有较大幅度增长。

集成协同创新模式在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中不断推广。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探索中发展,目前产业联盟已涉及陶瓷、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建材等多个交叉领域,用协同创新的模式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已在部分领域形成共识。

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干法制粉、连续球磨、薄型瓷质砖、陶瓷砖一次烧成、卫生瓷压力注浆、挤出干挂空心陶瓷板、节能宽体窑炉、节能高效五层辊道式干燥器、清洁能源、建筑陶瓷行业集中清洁煤制气、卫生陶瓷施釉机器人、五金卫浴产品全自动抛光、智能化机加工等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取得较快发展。

(四)绿色发展取得可喜进展

绿色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陶瓷产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和万元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2010-2015年,建筑陶瓷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年均下降1.9%,卫生陶瓷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年均下降1.8%。

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排污治理改造,减排成效显著。烟粉尘排放量大幅下降,脱硫技术改造取得重大进展。使用天然气为能源的建筑陶瓷比例达到15%左右,清洁煤制气示范工程项目继续推进。五金卫浴配套企业集中产区基本实现电镀集控化管理。

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更加完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达到较高水平;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工艺废水基本实现全部回用;卫生陶瓷工艺废水回用率有所提高,并基本实现达标排放。

(五)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出口平均价格提升显著。2015年建筑陶瓷类产品出口额92.76亿美元,卫生洁具类产品出口额114.5亿美元。其中,陶瓷砖出口11.4亿平方米,出口额83.3亿美元,比2010年出口量及出口额分别增长31.3%、116.2%;卫生陶瓷出口约7975万件,出口额44.95亿美元,比2010年出口量及出口额分别增长47.4%、477%。

依托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全面提升,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技术、装备走出国门,整线装备出口到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行业技术及设备的国际贸易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二、尚存主要问题

(一)产能过剩矛盾逐渐显现

“十二五”期间,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主要产品产能和产量增长过快。2015年全国建筑陶瓷产能超过130亿平方米,约四分之一的产能未能发挥作用。伴随中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房地产增速下降,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速趋缓,“十三五”期间市场需求与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设计、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多数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研发创新体系,技术研发及设计人员和资金投入欠缺,行业内轻设计、轻创新、重模仿情况严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成果推广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不足。

(三)产业大多处在价值链低端

目前,大多建筑陶瓷和卫浴产品都是提供给建筑单位、经销商,加工制造依然处在价值链低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除少数企业品牌在一线城市有一定影响力外,大多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建设落后使得许多陶瓷企业沦为产业价值链最底端的加工厂。

由于长期以来行业发展主要放在生产环节,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成为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缓慢,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咨询、认证、评估、评价等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缺乏规范,已不能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需要。

(四)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在国际上的影响更多依靠价廉的产品输出为主,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中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用户忠诚度尚有很大差距;有的企业虽然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及设备,但尚不具备走出国门投资建厂在国际市场与国外优秀企业同台竞争的实力。

三、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际市场趋势

“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调整恢复期,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市场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未来经济发展重心将由发达国家经济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发展重点是基础性建设、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从而将对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产生较大的市场需求,世界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业的发展重心也将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经济体转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的快速发展,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业将朝着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实现研发、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集成创新,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实现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的柔性化、敏捷化、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化。

全球绿色建筑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标准均强调以采用绿色建材和发展绿色建筑为宗旨的绿色化发展,市场对绿色建材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提升。在大的发展潮流下,绿色化发展也将成为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世界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向资本、生产、营销、科技和管理的融合化方向发展。其中资本和生产的融合将促进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形成投资—生产—营销全球融合发展的格局;科技融合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不断推出新产品;管理融合将促进各国建陶和卫浴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最终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二)国内发展环境

1.环境与机遇。经济增长出现转折点,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稳步增长。“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重要阶段,在“三期叠加”、“三性叠加”和“三转换”的发展逻辑下,经济将实现中高速平稳增长,并进入换挡提质增效和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推动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稳步、健康和绿色发展。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持续推进。在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的发展原则下,政府将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促进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中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需摆脱增量拓能、以量搏利的发展模式,除了要实现产品创新升级、提质增效外,还要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附加值,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加工制造业融合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建筑业及相关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周期。我国正处于“新四化”、城镇化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持续推进,带动城镇全社会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大规模,为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市场空间。

两化融合、产业融合蕴育行业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将改变原有产业的生产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从而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最终使得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新产品和服务被广泛普及,从而加速蕴育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创新发展的新空间。

“一带一路”建设拓展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市场空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速推进,将极大促进我国与沿线亚欧非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将在新丝绸之路上不断挖掘新的国际贸易增长点,扩大市场空间,优化贸易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面临的挑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约束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压力的日益加大,国家对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建陶和卫浴产业发展将面临资源、能源和环保成本提高的挑战。

产能过剩危机显著,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刻不容缓。目前,我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向,转移发展重点,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和调整产品结构刻不容缓。

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与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的情况更加突出。我国劳动力供给已经进入结构性短缺的阶段,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科学发展中还存在高端人才严重不足、应用型人才匮乏等问题。

企业“走出去”战略面临发达国家先进企业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的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技术、设计、管理和品牌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发展趋势

产业发展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业三十多年的以量增长为主的模式已结束,产业发展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优化存量、做优做强增量并存。未来产业以产品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内涵式、创新性发展成为主导。品牌知名度高、产品创新能力强、产品品质优、销售网络畅通及商业模式新的企业,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行业技术进步集中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设计、产品创新研发领域。包括窑炉、喷雾塔等节能、干法制粉、连续球磨、新低压快排水成形、高压成形、自动控制及智能化、余热利用、清洁煤制气、利废型新产品、多种污染源协同治理、3D打印、计算机辅助设计、陶瓷建筑装饰一体化设计等现代生产工艺技术装备。

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开发将朝着绿色化、功能化、时尚化方向发展。薄型砖、利废型新产品等绿色化产品,防静电瓷砖、自洁性瓷砖、蓄热、蓄光型建筑陶瓷、健康性瓷砖、仿石和仿木类瓷砖产品,节水型卫浴产品、智能卫浴等功能产品,将成为未来产品的主流方向。

(四)市场需求分析预测

1.市场需求趋势分析。主要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需求增长将处于微增长的平台期。随着城镇化及全面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规模化建设还将保持一定总量,对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的绝对需求量仍会有较大需求,但增幅会逐年降低。

产品需求结构继续升级。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建筑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将对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的品质和功能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市场对高性价比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需求比重将稳步提升。

绿色产品、整体化的建筑装饰部品需求将快速增长。随着《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的实施和消费者、房地产建筑装饰企业、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生产企业环保意识的增强,市场需求将激发绿色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快速增长。国家明确建立住宅部品体系,推进住宅产业化、建筑部品化建设,整体家居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整体化的建筑装饰部品市场空间广阔。

2.主要产品需求预测。根据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产业发展及消费特点,结合未来城镇化建设、进出口等因素影响,2020年主要建陶和卫浴产品需求量预计:

(1)建筑陶瓷砖需求量约100亿平方米。其中,国内市场需求量90亿平方米。

(2)卫生陶瓷需求量约2.5亿件。其中,国内市场需求量1.8亿件。

(3)智能坐便器600万台。其中,国内市场需求量550万台。

四、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求,以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为动力,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商业模式创新为途径,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和“互联网+”应用与推广,注重增值服务,推进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打造创新化、自动化、创意化、品牌化、绿色化、信息化产业,促进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业向绿色循环低碳型、创新驱动型和优质高效型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创新发展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2.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协调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协调发展能力。

3.坚持绿色发展。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能力。

4.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强化开放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开放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开放发展能力。

5.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强化共享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意识,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筑陶瓷产量保持在100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达到2.5亿件(其中智能坐便器(盖)在坐便器类产品中占比达到15%以上),卫生间整体配套率达到60%以上;产业布局结构和组织结构得到全面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创意设计和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业进入到创新驱动引领行业发展新时代;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出口保持稳步增长;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80%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建筑陶瓷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卫生陶瓷实现工业废水排放全部达标;规模以上五金卫浴企业实现清洁生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行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得到有效防范,50%以上企业实现“绿色制造”,规模以上企业基本达到安全生产标准要求。建筑陶瓷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80万元;卫生洁具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60万元;先进品牌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120万元;“十三五”末培育3~5家销售额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企业。

五、发展重点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1.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实施“扶持一批、转型一批、淘汰一批”战略,鼓励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发挥技术、管理、品牌、资本等要素的比较优势,盘活存量企业,实施联合重组,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差异化发展,形成一批“专、精、特、优”的特色企业;淘汰产品质量差,原材料、能耗消费高,环境不达标的落后企业。大力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扶优扶强。

2.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加大设计研发创新力度,着力开发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时尚化、创意化、个性化、特色文化类新品种;防静电、耐磨、耐污、防滑、保温、太阳能、抗菌等多功能型建筑陶瓷产品;节水便器、智能便器等智能卫生洁具新产品。

专栏1:重点发展的建陶、卫浴产品

薄型陶瓷砖、陶瓷薄板、文化艺术砖、仿天然材质砖;

功能型防滑、防污、抗菌、自洁净、绿色生态(智能呼吸)产品;

隔热、保温、隔音等多孔陶瓷板;

节水便器、智能便器、具有保健功能的卫生间用品;

低铅龙头、感应龙头、恒温龙头、健康卫浴;

线条、附件、拼花等配套产品。

3.进一步创新完善产业链。拓展产业范畴,积极推进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业链延伸与创新。做强做大陶瓷配套产业,包括陶瓷原料标准化集约化供应、五金配件、色釉料、窑炉窑具、陶瓷机械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电子商务、专业集散市场、物流运输、设计研发、产权交易、技术成果转让、金融服务等中介服务。

(二)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十三五”是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业创新驱动、提升发展阶段,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根本动力。培育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各产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大力发展以产学研用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技术中介服务,加快技术成果转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创意设计,推进以研发和工业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在陶瓷砖花色图案、卫生陶瓷模具和产品应用设计开发、应用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加强建筑陶瓷、卫生洁具生产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研究开发新型原料制备、新型节能窑炉、陶瓷砖短流程生产工艺、环保及循环利用新技术等。

着力解决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以市场导向制定的协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推动现代制造与现代信息技术在陶瓷业中的深度融合和应用与推广。促进工业机器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进陶瓷生产智能制造。

专栏2:技术研发与技术改造重点

1.工艺技术:薄型建筑陶瓷砖(板)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轻量化、节水型卫生陶瓷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产品生产技术,卫生陶瓷低压快排水成形技术,高压成形技术。

2.原材料及色釉料:低品位原料(如红坯土、页岩等)应用技术,功能喷墨墨水,抗菌新型坯釉材料等制造技术。

3.重大装备:宽体节能窑炉,节能高效多层辊道式干燥器,万吨级压机,大型高效薄板生产线,卫生陶瓷高效成形技术装备,激光打印技术装备。

4.自动化及智能化:3D打印模型研发,NC加工技术,智能化生产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自动储存转运生产线,智能化立体仓储技术。

(三)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

加强宣传和引导,树立品牌消费理念。加快协会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建全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标准化体系。以标准为纽带,用先进标准倒逼产品升级,积极推进品牌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工匠精神提升产品质量,以精细化管理推进品牌建设。以产区为载体,加强质量监管、市场秩序维护以及服务水平提升,树立区域品牌。引导企业或产区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企业品牌。

推动陶瓷原材料和坯釉料的标准化、集约化、系列化和商品化,推进产区集中制粉示范项目。

推进“互联网+”在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生产、销售、服务中应用,创新业态模式。构建“互联网+陶瓷、卫浴”的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安装服务体系,借助众创众投和第三方服务,打造新型市场平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信息情报系统、移动网络系统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应用,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第三方电子平台的带动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增强与产业链下游企业的协同能力,促进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由卖产品向卖产品+服务型转变,最终实现引导消费。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推进众筹式产业联盟建设,集行业之力,解决行业中的共性问题。

(四)推动绿色发展

实施绿色、生态化产业园区改造工程,以技术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循环经济为途径,构建绿色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业体系,发展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

加强行业节能减排,推广先进、高效的除尘、脱硫等环保技术与装备,推广干法制粉,陶瓷砖薄型化,卫生陶瓷轻量化,水循环利用等技术与装备。

研究制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新标准,强化绿色生产管理。

实施绿色建陶和卫浴产区低碳排放示范工程,建立完善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由点带面,以标准化的碳交易体系提升行业低碳制造水平,积极推进行业碳排放核查交易活动。

制定绿色战略、绿色标准,建立绿色评价体系。优化内部产业设计,推进园区产业整合,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强能源管理,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专栏3:重点研发与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

1.原料生产:完善和推广建筑陶瓷干法制粉工艺技术,连续球磨工艺技术,扶持建立集中制粉商品化应用示范中心;

2.能源:集中清洁煤制气技术与装备,新型高效清洁煤气化(自)净化技术装备;

3.热工设备:窑炉新型燃烧技术,窑炉和喷雾干燥塔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4.生产工艺:超大规格陶瓷薄板工艺技术,陶瓷砖减薄工艺技术,低温快烧工艺,低粉尘作业工艺,五金卫浴自动化抛光工艺;

5.节能减排:球磨机、风机等装备节能改造技术,高效收尘、脱硫、脱氟技术与装备,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与装备。

(五)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

以创新提升技术增加新品种,提高产品品牌影响力作为增加市场应用,加快发展的主要途径,继续努力拓展国际市场范围。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以资本输出、产业融入、工程服务等深层次国际化途径,组织与引导骨干生产企业和骨干装备企业瞄准国外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到国外投资兴办企业。通过全方位的国际交流,逐步培养具有跨国公司能力,且具备走出去能力的大型企业,培养中国的国际品牌。建设交流平台,引进国外先进的工业设计、品牌创新等概念与实体,推广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的国际智力交流。

(六)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标准、质检等行业平台作用,加快行业安全、认证、评估、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咨询、融资、职业培训、物流配送、跨境电商、网络服务等平台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指导意见宣传贯彻

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牵头,组织主要产区的宣传贯彻工作,提高全行业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成为全行业指导性意见。协会指导组织地方、产区编制各陶瓷产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下级规划做好与上级规划的衔接,规划须经过科学论证,报相关工业主管部门审查、备案或批准,加强规划管理。规划是引导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要统一认识,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到位。建立规划定期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并根据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做出调整。

(二)建立和完善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产业创新体系

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产学研用”全产业链的产业技术联盟建立。支持重大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支持对行业影响的关键产品、技术、装备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开发,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有效机制,促进转化为生产力。积极争取细化支持和鼓励政策,设立相关专项扶持资金、明确财税政策予以支持。

完善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促进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新产品推出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积极争取完善和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实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及产品到得有效保护,支持自主创新。

(三)实施绿色园区/产业集群示范工程

协调地方政府,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区管委会,选择重点产区,组织开展绿色园区创建活动。重点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积极申请各级政府及有关方面的支持。

(四)加强行业管理协调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引导以及行业协会的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对产业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协调管理,加强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上的公平执法。

加强市场监管,开展行业自律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提升陶瓷和卫浴产品质量。

进一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建设,完善企业诚信评估指标体系,在全行业树立诚信意识和失信惩罚机制,促进行业新形象。对失信企业,协会要形成定期通报机制,提升产区和行业的诚信水平。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制定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推动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五)提升标准水平,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绿色化、智能化、互联网+在行业中应用等创新工作,需要标准、规范约束与强化,根据创新内容与项目制定相应标准是创新的保障。

响应国务院实施国家标准改革的号召,提高协会团体标准市场化运作能力,积极推动协会团体标准体系的建设,完善行业标准化工作,以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上一篇:材料安排下一篇:复合材料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