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母猪生产能力技术

2024-06-24

提高母猪生产能力技术(精选11篇)

提高母猪生产能力技术 第1篇

1 选好种母猪

选择优良种母猪是要从仔猪开始, 要求乳头间隔均匀, 无瞎乳头, 在7对以上, 地方品种母猪在6~8月龄时体重达50~60 kg, 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和杂种母猪应在8~9月龄, 体重达80~90 kg开始配种为宜。一般避开头两个发情期, 到第3个发情时期再配种。要选生长快、瘦肉率高, 身体各部器官都健全, 在配种季节里, 发情年龄较早的母猪。

2 母猪的营养

母猪的营养与种猪繁殖力的发挥有着密切关系, 为充分发挥母猪的遗传潜力, 给种猪提供充足必要合理的营养是十分重要的。

2.1 后备母猪的营养

后备母猪日粮中应含消化能12.55 MJ/kg, 蛋白质15%。日采食量不少于2~3 kg/d, 日喂3次, 饮足新鲜清洁的水, 猪舍每天要清洗粪尿。

2.2 妊娠母猪的营养

妊娠期应控制采食量, 前低后高。采食量过高, 会造成胚胎早期死亡, 产活仔数降低, 而且会增加难产及仔猪被压发生率。配种后一周, 根据不同母猪体况, 日采食量控制在1.7~2 kg;7~75 d, 日采食量1.8~2.2 kg;95~110 d, 采食量增加到2.5~3.5 kg;110~114 d, 采食量降低到2.0~2.5 kg。妊娠母猪舍温度要保持在20℃左右。

2.3 哺乳母猪的营养

为使母猪获得最大限度的泌乳量, 从而保证仔猪最大的日增重及减少母猪的失重, 要适时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其方法:增加饲喂次数;保证充足饮水;降低分娩舍温度;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 可向日粮中添加脂肪, 脂肪添加量不超过5%。否则会影响母猪以后的繁殖性能。

3 适时配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母猪受胎率的高低与配种密切相关。从发情鉴定到输精, 是一项技术性强、细致严格的操作过程, 且各环节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掌握不好, 都会造成失配、不孕等后果。因此, 必须认真执行操作规程, 提高受胎率。

3.1 要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改善营养状况及生活环境, 是保证正常发情、排卵的物质基础。在配种准备期、妊娠后期和泌乳期提高母猪营养水平尤为重要。适当的运动, 光照对母猪的发情有促进作用。

3.2 准确掌握母猪发情规律

母猪发情持续时间为48 h, 在发情后24~36 h排卵, 输精应在排卵后6 h为宜, 为此, 母猪的输精最佳时间为发情后18~30 h;采用重复配种、双重配种可使母猪多产仔2~3头;母猪适时交配是提高受胎率与产仔数的关键。母猪交配后应留在原来的圈舍内4周以上才可以转群, 这样可减少环境刺激, 防止胚胎的早期死亡, 有利于提高窝产仔数, 妊娠后期 (80 d后) 分小群或单栏饲养, 产前1周转入产房。

4 提高母猪年产窝数及窝产活仔数

4.1 促使母猪哺乳期中发情

在母猪哺乳20~40 d内催情, 使其能够发情配种, 既哺乳又妊娠, 大大缩短母猪生产的周期。

促使母猪哺乳期间发情:在母猪产后4周时, 开始减少仔猪的哺乳次数, 白天只让仔猪吃乳1~2次, 不哺乳时分开, 夜间让其母仔在一起。1周左右母猪就能发情, 此时配种便于受孕;在母猪产后40 d时, 减少母猪的日粮给量, 使母猪泌乳量下降, 性机能增强, 从而促使其发情、配种。这期间要给仔猪补足饲料。

4.2 利用公猪诱情

将哺乳母猪与种公猪同关一圈, 让公猪追逐或与发情母猪关在一起, 让其互相爬跨, 进行性刺激, 诱导母猪发情;也可结合公猪的接触促使青年母猪提前达到初情期;母猪断奶后, 引入性成熟公猪或喷洒公猪外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有利于母猪恢复发情, 提高排卵数。

4.3 药物促排

在母猪达到性成熟前4~8周, 采用外源激素激发母猪多排卵, 在母猪发情后, 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500~1 000 IU, 隔12 h再注一次。可使母猪多排4~5个卵子。

5 建立母猪个体繁殖登记

要及时掌握猪群的繁殖情况, 搞好发情鉴定, 适时输精。一般间隔12 h复配, 可提高30%的受胎率。及时淘汰有病或繁殖力低的母猪, 补充后备母猪, 使猪群保持在良好的繁殖水平上。母猪平均年产窝数为2.1~2.2窝, 理想的繁殖水平为2.3~2.4窝。平均每胎产活仔数应在9.5头以上, 理想的水平应在10.5头以上。母猪窝产仔数在第3、4、5、6胎为高产期, 以后逐渐下降。

6 早期断奶

哺乳期母猪及时断奶, 可提高母猪产仔窝数。哺乳仔猪7 d开始补料, 3~5周龄, 体重在5 kg以上断奶最适宜, 此期断奶对母猪下一个发情周期的繁殖力无不良影响。母猪在断奶后3~7 d恢复发情, 即可配种。目前, 提高早期断奶, 缩短繁殖周期, 实行35 d断奶最佳。

7 创造良好的环境

认真做好猪的疫病防治工作, 严格输精用具、产房的消毒卫生工作。产房要有加热灯、保湿设备、护仔栏、仔猪食槽。母猪配种前后及分娩前3周内, 对高温特别敏感, 应注意避免热刺激, 温度应保持在20~28℃, 仔猪生后1~3日龄, 温度保持在30~32℃, 4~7日龄为28~30℃, 15~30日龄为22~25℃, 2~3月龄为20℃。

8 实施早期妊娠检查

早期妊娠检查可以确定母猪是否妊娠, 防止误配造成流产。对未妊娠母猪及时查找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 不失时机地进行补配, 提高受胎率。

9 防止母猪不育

9.1 母猪生殖机能异常或遭到破坏可导致不育

对母猪不发情、不排卵或经3次配种没有受孕 (屡配不孕) 即要淘汰;对先天性不育和衰老不育, 应予淘汰;对营养性和利用性不育, 通过改善饲养管理和合理利用加以调整;对生殖器官疾病或轻度损伤性疾病不育, 尽快治疗, 恢复其生育能力。

9.2 青年母猪不发情

多与围栏式猪舍有关, 另外受年龄、品种、季节、光照和有无公猪刺激的影响。若母猪9月龄后仍不发情, 应淘汰。

9.3 产后母猪乏情

哺乳期间热能摄取不足或体重增加过重, 或妊娠期体重过轻, 均延长空怀时间。因此, 断奶后应将母猪放在栏内或分小组饲养。同时, 在断奶后48 h, 把3~4头母猪和公猪放在一起, 或每日让公猪在母猪群中走动, 均可促使母猪发情, 同时减少母猪间的争斗。

9.3.1 生殖器官疾病引起乏情

因子宫引起的, 在发情前1~2 d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 再将青、链霉素各1 g加蒸馏水100 m L输入子宫, 每天1次, 同时肌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因卵泡囊肿引起的, 可肌注黄体酮15~25 mg, 每天1次, 连用2~7 d。

9.3.2 其它乏情因素

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第2篇

文献检索综述

13动科2班

2013061089

文献检索综述

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甘肃农业大学

兰州

张智安

730070)

摘 要: 提高母猪的繁殖力选母猪,母猪营养,产仔猪数,人工授精和工厂化养猪从建立和保持合理结构的母猪群体,及时淘汰生产性能低的母猪,加强母猪各饲养阶段的管理,严格控制繁殖障碍性疫病等方面,总结了提高母猪繁殖利用率的相关技术措施,并提出了有效增加母猪窝产仔数的技术措施,对提高母猪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母猪;窝产仔数;生产性能;繁殖率;繁殖性能;营养平衡

母猪繁殖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猪是多胎高产繁殖潜力很大的家畜,它一般每次发情平均能排卵20个左右,但只有60%~70%的卵子能够受精并正常发育,这主要与遗传和营养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科学饲养管理和严格规范技术操作,是提高母猪繁殖力的关键。猪繁殖利用率是指每头母猪一年能够提供的合格断奶仔猪数,它是将母猪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规模养猪场综合生产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对指导养猪场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

1选择优良种母猪

从仔猪开始,要求乳头间隔均匀,无瞎乳头,在7对以上,地方品种母猪在6~8月龄时体重达50~60kg,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和杂种母猪应在8~9月龄,体重达80~90kg开始配种为宜。一般避开头两个发情期,到第3个发情时期再配种。要选生长快、瘦肉率高,身体各部器官都健全,在配种季节里,发情年龄较早的母猪影响初产母猪断奶发情和2 胎产仔的诸因素中, 主要是营养和生殖激素分泌失调。大多数初产母猪尚未完成自身的生长, 加之妊娠中、后期胎儿迅速发育和产后哺乳的大量消耗极易造成营养负平衡[1]。合理安排母猪的营养

初产母猪日粮中应含消化能12.55MJ/kg,蛋白质15%。日采食量不少于2~3kg/d,日喂3次,饮足新鲜清洁的水,猪舍每天要清洗粪尿。妊娠母猪的营养妊娠期应控制采食量,前低后高。采食量过高,会造成胚胎早期死亡,产活仔数降低,而且会增加难产及仔猪被压发生率。配种后一周,根据不同母猪体况,日采食量控制在1.7~2kg;7~75d,日采食量1.8~2.2kg;95~110d,采食量增加到2.5~3.5kg;110~114d,采食量降低到2.0~2.5kg。妊娠母猪舍温度要保持在20℃左右。哺乳母猪的营养为使母猪获得最大限度的泌乳量,从而保证仔猪最大的日增重及减少母猪的失重,要适时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其方法:增加饲喂次数;保证充足饮水;降低分娩舍温度;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可向日粮中添加脂肪,脂肪添加量不超过5%。否则会影响母猪以后的繁殖性能母猪妊娠前期、中期必须保证饲料的品质优良,不喂发霉、腐败、变质、冰冻、带有毒性和强烈刺激性 饲料,饲料变换不宜频繁,应根据膘情严格控制投喂量。妊娠后期必须提高饲料营养水平,适当增加蛋白质饲料,同时要保证饲粮的全价性。[2]

3适时配种,提高繁殖率

母猪发情持续时间为48h,在发情后24~36h排卵,输精应在排卵后6h为宜,母猪的输精最佳时间为发情后18~30h;采用重复配种、双重配种可使母猪多产仔2~3头;母猪适时交配是提高受胎率与产仔数,发情鉴定的关键在于鉴定静立反射。每天进行2 次发情鉴定,分别于6:00 和15:00 查情;检查采用人工查情与公猪试情相结合的方法。配种员所有工作时间的1/3 应放在母猪发情鉴定上。查情的好坏是提高人工授精水平的关键。[2]。母猪交配后应留在原来的圈舍内4周以上才可以转群,这样可减少环境刺激,防止胚胎的早期死亡,有利于提高窝产仔数,妊娠后期(80d后)分小群或单栏饲收稿日期:养,产前1周转入产房。[4]

4提高母猪年产窝数及窝产活仔

促使母猪哺乳期中发情在母猪哺乳20~40d内催情,使其能够发情配种,既哺乳又妊娠,大大缩短母猪生产的周期。促使母猪哺乳期间发情:在母猪产后4周时,开始减少仔猪的哺乳次数,白天只让仔猪吃乳1~2次,不哺乳时分开,夜间让其母仔在一起[3]。1周左右母猪就能发情,此时配种便于受孕;在母猪产后40d时,减少母猪的日粮给量,使母猪泌乳量下降,性机能增强,从而促使其发情、配种。这期间要给仔猪补足饲料。药物促排在母猪达到性成熟前4~8周,采用外源激素激发母猪多排卵,在母猪发情后,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500~1000IU,隔12h再注一次。可使母猪多排4~5个卵子。普遍认为, 钙在后备母猪、妊娠猪及泌乳猪日粮中适宜含量分别为0.65%、0.75%、0.90% , 相应的磷含量分别为0.55%、0.65%、0.80%则比较合适,日粮中钙、磷添加量的过高或过低以及钙、磷的比例不当都会引起母猪生产繁殖性能的降低。[5] 5建立母猪个体繁殖登记

一般间隔12h复配,可提高30%的受胎率。及时淘汰有病或繁殖力低的母猪,补充后备母猪,使猪群保持在良好的繁殖水平上。母猪平均年产窝数为2.1~2.2窝,理想的繁殖水平为2.3~2.4窝。平均每胎产活仔数应在9.5头以上,理想的水平应在10.5头以上。母猪窝产仔数在第3、4、5、6胎为高产期,以后逐渐下降合理的母猪群年龄胎次结构为:产第1 胎的母猪占18%~20%,第2 胎的占16%~18%,第3 胎的占15%~17%,第4 胎的占14%~16%,第5 胎的占13%~15%,第6 胎的占14%~22%。[2]

6早期断奶哺乳期母猪,提高母猪产仔窝

哺乳仔猪7d开始补料,3~5周龄,体重在5kg以上断奶最适宜,此期断奶对母猪下一个发情周期的繁殖力无不良影响。母猪在断奶后3~7d恢复发情,即可配种。目前,提高早期断奶,缩短繁殖周期,实行35d断奶最佳[8]。

7创造良好的环境 做好猪的疫病防治工作,严格输精用具、产房的消毒卫生工作。产房要有加热灯、保湿设备、护仔栏、仔猪食槽。母猪配种前后及分娩前3周内,对高温特别敏感,应注意避免热刺激,温度应保持在20~28℃,仔猪生后1~3日龄,温度保持在30~32℃,4~7日龄为28~30℃,15~30日龄为22~25℃,2~3月龄为20℃。[4]

8.防止母猪不育

母猪生殖机能异常或遭到破坏可导致不育对母猪不发情、不排卵或经3次配种没有受孕即要淘汰;对先天性不育和衰老不育,应予淘汰;对营养性和利用性不育,通过改善饲养管理和合理利用加以调整;对生殖器官疾病或轻度损伤性疾病不育,尽快治疗,恢复其生育能力维生素E 能促进精子的形成与活动, 增加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泄, 能增加卵巢机能,使卵泡黄体细胞增加。[6]FSH是卵泡充分发育所必需的,可以起到刺激卵巢生长,增加卵巢重量,促进卵泡颗粒细胞的增生和卵泡液的分泌。LH水平的升高是母猪将要发情的重要标志[6~ 8 ] , LH可以触发排卵,促进黄体形成并维持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7]

9.建立并保持合理结构的母猪群体

通常较合理的母猪群体结构为一、二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的30%~35%,3~7胎母猪占60%,7胎以上母猪占5%~10%。实现猪场的均衡生产,应有计划选留优良的后备母猪,选留的后备母猪应是肢蹄健壮,母本繁殖性能良好,产仔数10头以上,初生重大于1.0kg,小母猪乳头(6对以上,左右对称)、阴户发育正常,无遗传缺陷。后备母猪(大约克×互助猪)初配年龄7.5~8月龄,体重90~110kg,以第二或第三个发情期配种较为理想,过早配种会影响产仔数和第二胎配种,过晚配种会影响受胎率和使用年限哺乳及空怀待配母猪的饲养直接影响母猪的发情, 哺乳母猪除维持泌乳还要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 所以营养消耗很大, 经常因营养不足出现“哺乳失重”现象, 继而影响卵泡发育和生殖内分泌, 母猪断奶后不能正常发情[3]。

10.加强母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

10.1妊娠前期妊娠的前3周,受精卵刚形成胚胎几乎不需额外的营养,如果母猪体况一般,给母猪低能量、低蛋白的妊前日粮(DE≤3.0Mcal/kg,CP≤13%),日喂1.5~2.0kg,即可维持正常繁殖需要。否则,摄入过高的能量和蛋白,会增加胚胎死亡,从而减少产仔数。饲料添加剂在提高母猪繁殖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

10.2妊娠中期妊娠一个月至产前一个月,一般应给以中等偏低水平的日粮(DE≤12.96MJ/kg,CP≤14%),只保持母猪每天增重45g即可,根据母猪的膘情,日喂1.8~2.2kg,此时可适当提高粗纤维水平,增加母猪的饱腹感,预防便秘,减少死胎、干尸、流产的发生:初产母猪妊娠期内体增重为40~ 50 kg , 经产母猪为25 ~ 30 kg 为好。配种当天给料在2.0 kg 以下, 并且以低能量低蛋白饲料饲喂;妊娠前期不增加采食量, 会显著地提高窝产仔猪数[9]。

10.3妊娠后期仔猪初生重的60%~70%来自产前一个月的快速生长发育,因此,产前一个月的母猪应给以高营养水平的饲粮(DE≥3.1Mcal/kg,CP≥16%,Lys≥0.8%),日喂2.5~3.0kg。仔猪初生重与仔猪存活呈强正相关,抓好母猪妊娠后期饲养管理,有利于提高仔猪初生重和母猪产后泌乳量,对提高母猪繁育性能有重要影响[5]。

11增加产仔数的措施

11.1利用杂种优势窝产仔性状表现出典型的低遗传力和高杂种优势,所以,利用杂交提高窝产仔数是当今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

11.2适时配种对于获得较高的窝产仔数至关重要。过早或过迟配种都会损失部分卵子,从而降低产仔数。待母猪发情征状明显,允许公猪爬跨或人工测试站立不动或见到公猪走不动,此后12h配种是最佳配种时间,8~12h后再补配一次,一般都会取得较好配种效果和获得较高产仔数。规模化养猪场一般采用2次重复配种,如上午喂前配种一次,下午喂前再复配一次;如下午配种,第二天早晨再复配一次后备母猪性成熟的月龄因品种、饲养管理条件而不同[9]。在正常情况下, 适配年龄在发情后第2 或第3 情期, 体重达成年母猪体重70%左右。地方品种初配在6~8 月龄, 体重60~70 kg;引进国外品种在8~10 月龄, 我国培育品种和杂种猪在两者之间。[10]

11.3选择后备母猪除要选择体形外貌和生长发育外, 还要兼顾父系、母系遗传指数的选择。优良后备母猪应从来自产仔多、哺育能力强、断奶窝重大等繁殖力高的家系中选留。要求品种特征明显, 体格健壮, 背腰平直, 后躯宽阔, 腹部比较大而松弛, 乳头发育良好, 排列整齐对称, 有效乳头在7 对以上, 无瞎乳头或副乳头, 阴户大而下垂, 无遗传疾病, 种用价值高的优良后备母猪。[10] 11.4确定适宜初配年龄有报导认为母猪第一次发情,或公猪第一次爬跨配种,基本不受胎。母猪产前一周进入产房,产房及猪体要清洗消毒。母猪分娩过程中,要有专人接产。接产时保持环境安静,动作迅速、及时。若有难产,可肌肉注

射催产素。若半小时后仍未产出,则要进行人工助产。母猪产后12 小时内不必喂料,但要保证充足的饮水,同时在饮水中适当补加少许食盐。产后1周内逐渐增加喂料量,10 天后恢复正常饲喂量。要经常检查哺乳母猪的乳房,对发生乳房炎的母猪应及时治疗。哺乳母猪一般每天喂3~4 次。哺乳母猪泌乳期实行高能量、高蛋白质、不限量饲喂,同时要确保矿物质(钙、磷、食盐及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的营养需要,确保充足的饮水。泌乳期还要注意预防母猪便秘,母猪便秘影响乳汁质量甚至造成仔猪下痢。还后备母猪过早配种,对产仔数有严重影响,因此,要获得较高产仔数,一定要掌握适宜的配种年龄,防止过早和过迟[11]。

提高母猪繁殖能力的方法 第3篇

【关键词】母猪;公猪;繁殖性能;科学饲养

在猪场的饲养管理中,最关键的是母猪的饲养。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猪肉价格起伏较大的时代,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是目前养猪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注重母猪品种的选择

进行纯种繁殖的猪场,应该选同一品种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公母猪配种;生产杂交母猪的猪场,应选择经过配合力测定或经过多年生产实践证明的杂交性能好的杂交组合所需要的品种与公猪进行配套生产;生产商品肉猪的猪场,应选择二元或三元杂交母猪进行生产,这样可大大提高后代仔猪的生产性能。

2 母猪的饲料要营养均衡

在母猪的不同生长阶段要给予不同的配合饲料,饲料要营养全面,不仅要注意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的供给,还应注意矿物质、维生素的影响,特别是缺乏钙、磷、VA和硒时,会诱发猪只的繁殖障碍疾病,从而影响母猪的繁殖力,因此,可在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青饲料,以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

3 重视种公猪的质量

3.1 重视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首先,让公猪做一定的运动,这样可提高公猪精液活力,增强体质健康;其次,要注意营养均衡,保持公猪体况适中,严禁使用劣质饲料饲喂,尽可能不使用棉籽粕、菜籽粕饲喂;再次,要灵活掌握饲喂量,根据公猪的年龄、体重、配种任务、舍栏内温度灵活饲喂。

3.2 重视精液质量

要有好的精液品质,就要合理喂养、合理管理。种公猪要单独饲养,并且要有运动场,以保证公猪有旺盛的性欲;在配种中的公猪日粮中要加入1~2个鸡蛋,以提高产精量;要定期检查公猪精液,确保精液活力在0.7以上。对精子畸形率超过18%、密度在1亿/ml以下的应予以淘汰。

4 注重母猪的科学饲养管理

4.1 科学鉴定发情,合理安排配种方式

准确判断母猪的发情期,以便及时配种,这样既可以提高母猪的受孕率,也可以增加产仔数量。同时,还要鉴定后备母猪的发情期,一般可采用外部观察法、试情与压背法、外激素等方法进行定期检查,做好记录,以便及时配种。

4.2 重视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对于后备母猪,应给予适当的营养水平,不提倡用育肥猪料、妊娠母猪料代替后备母猪专用料,后备母猪日粮应含有15%的粗蛋白质、0.95%的钙和0.65%的磷,应视其膘情确定后备母猪的喂料量,一般日喂料量为1.5~3kg。后备母猪应保持中等略偏上的膘情,正常膘情的后备母猪日喂量为2.5kg,过肥和过瘦均会导致不发情或不受孕。

4.3 重视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妊娠期母猪的饲养要适度,不可使母猪偏胖或偏瘦。日常喂养母猪时,中等偏低营养饲料喂量以1.8~2.2kg为宜;怀孕后期要注意优饲,饲喂高水平的饲料2.5~3.2kg。同时,要保证猪舍的卫生、安静。繁殖母猪的饲养采用“低妊娠,高哺乳”的原则,在整个妊娠期采取自由采食高粗纤维日粮的饲养方式,以达到控制妊娠母猪体重增长的目的,如发现母猪过肥,则应适当减量,保证其在八成膘情即可。

4.4 做好分娩工作

母猪分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猪仔的生产数量,影响到养猪场的生产效益,提高母猪的分娩率成为养猪工作的重点。分娩舍要做到清洁、卫生、干燥;根据需要准备剪刀、耳标和耳标器、记录表格、碘酒、高锰酸钾等接产工具,按操作规程接产,做好值班工作;要科学处理初生仔猪,重视母猪产后的饲养管理,根据哺乳母猪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饲养,保证在配种时断奶母猪七成膘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

4.5 科学做好母猪的档案工作

科学做好母猪的档案工作,重视做好各种原始记录。根据生产需要建立各种记录档案,这样可以对母猪的现状、血缘关系等进行系统了解,以帮助正确判断母猪的生产性能,防止近亲繁殖。档案一般包括种公猪、母猪系谱卡片,以及配种记录、母猪产仔哺育记录、种猪生长发育记录等。

5 重视猪场的消毒工作

因猪群饲养密度大,并且常年流水作业进行生产,猪舍内很容易出现一些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导致母猪患繁殖障碍病,如不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将给猪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对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卫生消毒,包括带猪消毒和空栏消毒。带猪消毒多采用化学消毒,一般多选用含氯或碘的消毒剂,要每周消毒1次,每周更换1次消毒剂;猪场的空栏消毒可选择火焰、熏蒸、氢氧化钠溶液消毒,火焰消毒适用于非可燃性材料的猪场,对封闭式猪舍可以使用熏蒸消毒。

6 重视操作规程的建立

按照生产工艺流程、本场实际情况来制定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操作规程需突出科学的指导意义、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流程来做,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包括后备母猪(隔离舍)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配種妊娠舍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空怀母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种公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等内容。

7 注重母猪繁殖疾病的控制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控制有利于提高繁殖性能,从而减少经济损失。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外来疾病的干扰,对引进的种猪实行隔离观察制度;做好定期驱虫工作,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到有针对性地免疫接种,如国家强制性免疫的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等必须要严格免疫到位,此外,还应加强猪肺疫、猪丹毒、喘气病、腹泻、副伤寒等的规范免疫。严格执行疫(菌)苗接种操作规程,确保其接种密度和质量,有条件的应加强母源抗体的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喜生.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技术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3(6):12-13.

[2]董秋竹.种母猪的饲养管理技[J].中国畜禽种业,2007(7):71-71.

[3]施月明,贺祥良,沈福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及综合防治措施[J].畜禽业,2007(6):22-24.

作者简介: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第4篇

1 提高母猪年产胎数的主要技术措施

1.1 培育优质后备母猪

1.1.1 选择优质母猪

规模化猪场要用长白猪 (L) 与大白猪 (Y) 的正反交后代, 即LY、YL二元杂母猪选留做种。后备母猪选择要经历2月龄、4月龄、6月龄和初配前等时期多次选择。优秀的后母猪应具备本品种特征 (毛色、耳型、头型等) , 体形良好, 面目清秀, 头颈较轻, 体格健壮, 背线平直;乳头排列整齐均匀, 有一定的间距, 没有瞎乳头、副乳头, 有效乳头至少达到6对, 其中3对在脐部以前;外阴应该选择较大且下垂的个体, 阴户发育较小且上翘的母猪往往是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的个体, 其发生难产概率偏高。

1.1.2 科学饲养管理后备母猪

后备母猪应生长发育良好, 日增重控制在0.4㎏左右, 8~10月龄体重达75~100㎏, 不应过肥。6~7月龄每天要限喂, 每日采食量为自由采食量的80%。第一次发情后, 应适当补饲, 待出现第2次发情后再进行配种。后备母猪应加强运动, 并给予充足光照, 保证充足干净的饮水。后备母猪与老母猪同栏饲养, 与公猪隔栏相望或者直接接触, 有利于促进发情。

1.2 选育优质繁殖力强的繁殖母猪

已配种受孕的后备母猪在1岁龄左右产第1胎, 根据第1胎的产仔性能初步选出种用的繁殖母猪, 到产第2胎后, 再依据母猪年繁殖力选出生产力高的繁殖母猪作种用, 淘汰生产力低的繁殖母猪。

1.3 科学饲养管理繁殖母猪

繁殖母猪的饲养水平和哺乳期对仔猪的初生重、断奶窝重、成活率、肥育日增重以及母猪连续生产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 要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 在怀孕中期、空怀期和哺乳后期多喂粗饲料和适量精料, 常年保持母猪七、八成膘, 保持良好的体况。其次, 要实行仔猪早期断奶 (由60d断奶, 逐步缩短为28~30d) , 可缩短母猪的哺乳期, 使母猪早发情早配种, 同时做好哺乳母猪饲养、保健, 保持母猪断奶后具有良好的体况, 可缩短母猪断奶后至配种间隔期, 有利于下一繁殖周期配种。第三, 要适时配种, 改进配种技术, 提高情期受胎率。第四, 要及早发现和淘汰低产、患有生殖器官疾病的难孕母猪。

2 提高母猪每窝产仔数的主要技术措施

母猪产仔数特别是活仔数是养猪生产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温度、胎次、营养、配种方法, 公猪精液量等方面都对母猪产仔数有直接影响。

2.1 控制猪舍温度

因为高温能引起母猪体温升高, 子宫温度高不利于受精卵的发育和胚胎附植。为了提高母猪产仔数, 可采取降温措施, 使舍内温度不超过21℃。

2.2 遵循合理的胎次结构, 提高猪群的生产水平

一般第1胎产仔数少, 第2胎开始逐渐增加, 第4、5胎产仔数最高, 以后逐渐下降, 从第八胎开始降至平均数以下。

2.3 利用杂交优势

窝产仔性状典型地表现出低遗传力和高杂高优势, 所以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窝产仔数是当今普遍采用办法。

2.4 适时配种

适时配种能提高产仔数, 过早过迟配种都会损失部分卵子、降低产仔数。规模化养猪都采用2次重复配种。

2.5 加强公猪的饲养

确保精液质量、受精能力强, 受胎率高, 产仔数多。

2.6 实施早期断奶, 缩短哺乳期

运用生理、营养的科学成果, 实行仔猪早期断奶, 使母猪早发情配种, 是缩短母猪繁殖周期, 增加母猪年产胎数, 从而增加每头母猪的年产仔总数。一般经产母猪在产后28d断奶较为合适, 此时断奶, 对母猪膘情和下窝产仔数影响较小, 对仔猪的不良应激也较小, 对青年母猪的断奶时间应推迟到35d龄左右, 这样有利于维持或提高第2胎的产仔数。

2.7 做好保胎, 防止流产

临产母猪或轻胎母猪要精心管理, 细心观察, 防止流产。

3 提高仔猪育成数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抓好仔猪初生关、仔猪补料关、仔猪断奶关饲养管理工作

3.1.1 抓好仔猪初生关饲养管理工作

母猪分娩时, 要做好助产和仔猪的防寒保暖、工作, 要有专人护理, 以防压死;要让仔猪吃到初乳, 能增加仔猪抗病能力;并固定好奶头, 让弱小仔猪吃第一对奶头, 使仔猪均衡发育。

3.1.2 抓好仔猪补料关饲养管理工作

提早给仔猪补料, 一般在出生7d给仔猪补料, 尤其是冬季更应给仔猪提高补料, 注意供给饮水, 并要补充铁、铜矿物质, 刚出生的仔猪体内铁的贮备很少, 如不及时补铁, 仔猪就会因缺铁而出现食欲减退, 被毛散乱, 皮肤苍白, 生长停滞和患白痢等, 并可能造成死亡, 应在仔猪出生3~5d及时添加或注射含铁、铜、钴等注射剂。这样, 可促进仔猪胃肠的发育, 提高抗病能力。

3.1.3 抓好仔猪断奶关饲养管理工作

要实行早期断奶。仔猪断奶后, 要赶母留仔, 在原圈培育, 防止改变仔猪生活环境。同时, 仔猪断奶的7~10d内, 饲料配合要如以前一样, 不能随意变化。

3.2 抓好仔猪保温、防冻措施, 确保仔猪成活率

新生仔猪的组织器官和机能尚未成熟, 体内含大量水分 (80%以上) , 脂肪含量极少 (1~2%) , 皮下脂肪层薄且多为结缔组织, 被毛稀少, 抗寒能力弱, 若无保温措施, 直接裸露在低温外界环境中, 仔猪散发大量体热, 往往发生低血糖, 很容易被冻僵甚至冻死, 所以在严寒季节产仔时, 除迅速擦干被毛外, 还需及时放入保温箱或创造新生仔猪适宜温度的环境条件。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为:初生后6h内为35℃, 2~4d龄为30~32℃, 5~7d龄为28~30℃, 8d龄以后22~25℃。防寒保温的措施方法很多, 各地可根据当地母猪产房的条件进行, 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 必须达到不同日龄仔猪所需的适宜温度条件。

3.3 抓好泌乳期母猪饲养管理工作

抓好母猪分娩后头30d的饲养管理, 特别是增加蛋白质等营养丰富的饲料, 适当增加饲喂次数, 以促进泌乳量。母猪产后不要急于饲喂, 待休息1~2h后先喂给一些加少量食盐的热麸皮水, 直至体力得到一定恢复后, 再开始喂哺乳期母猪专用饲料。泌乳期则可充分饲喂, 根据产后母猪的采食量、泌乳量逐渐增加饲料, 直至哺乳期结束前的2~3d开始减料, 喂量为哺乳期的1/3~1/2。断奶当天母猪停喂饲料, 避免发生乳腺炎, 然后恢复空怀期的限量饲养。一般情况下母猪断奶后3~5d发情, 发情后即行配种。

3.4 抓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工作

每天定时对猪舍内的粪便进行清扫并收集到贮粪池;制定相应的消毒措施, 进行定期消毒。

3.5 抓好仔猪的预防注射工作

对仔猪的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和仔猪副伤寒等主要疾病, 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摘要: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是养猪生产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根据长期生产实践提高母猪年产胎数、母猪胎产仔数、仔猪育成数等综合技术措施, 是提升养猪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提高母猪生产能力技术 第5篇

一、何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一词来源于人医,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又称机体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或“亚疾病”状态,目前医学界对其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多指机体处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集约化猪场的母猪表现出亚健康状态,生产成绩低下,各种疫病频发,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母猪,常常是头一天还正常吃料,第二天却不明原因死亡;妊娠期母猪不明原因流产发生率高,产仔成活率低。又如,母猪从配种到产仔约4个月时间,可是产出的仔猪全部死亡的不在少数,有的一窝仅有几头仔猪存活的更是常见。每当遇到这样的情景,畜主常心灰意冷、十分沮丧。在饲养过程中,猪群发病率高、生产力低下,也绝不是一天两天的结果,之前会有一些征兆,因此应随时观察母猪的精神状态、采食量、呼吸、粪便和发情等变化,加强饲养管理,及早采取措施调理。

二、“亚健康”母猪有哪些表现

通过长期的养猪实践摸索,结合临床症状可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母猪通常有以下表现:

1. 食欲下降。患猪食欲下降,饮水减少,精神萎靡,常常呆立或卧于墙角,不愿活动,懒于照顾仔猪。

2. 皮毛粗乱。患猪被毛干枯粗糙,没有光泽,皮肤或苍白无血色或苍老似盔甲,在颈部皮肤上有铁锈色出血点,严重的会出现条状黑色出血带。

3. 面部颜值低。患猪面部脏污,眼圈周围暗淡,眼睛发红,留有泪斑;泪斑持续时间越长,表明母猪亚健康状态越严重。

4. 粪便异常。正常的母猪尿液呈淡黄色,但亚健康母猪尿液少且呈深黄色,往往大便干结,排泄量减少。

5. 生产能力下降。母猪不能正常发情或发情后屡配不孕,导致空怀、流产增加;产力不足,容易发生难产,产仔数量少,成活率偏低,或仔猪健康欠佳。

6. 应激反应过大。当遇到外界不良刺激时,应激反应过大,常常惊恐不安、怪叫,有的停食或少食;免疫抑制性因素增加,容易突发疾病,死亡率上升。

三、如何调控母猪“亚健康”

无论何种因素造成母猪“亚健康”,都会导致免疫器官损伤和抗病力下降,因此,改善和恢复免疫力至关重要。如在品种优化方面选择当地品种进行改良,提高抗病力;严控饲料质量,防止药物滥用;提高生猪福利待遇,加强环境控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减少应激;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母猪的定期保健,规范抗生素应用和猪场病原监测。

1. 加强饲养管理,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促进母猪的正常生长。猪的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体内热能散发较慢,不善于通过皮肤蒸发来调节体温,因此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但猪又是好洁动物,喜欢清洁、干燥和舒适的环境。从猪的行为来看,猪并不笨,特别是母猪知道爱护仔猪,要为其创造一个舒适的安乐窝。一般情况下,母猪舍最适宜的温度为15~23℃,相对湿度以60%~70%为好。但当前农村一些养猪户不注重猪舍结构,仍采用传统的老式猪舍,夏不防暑,冬不避寒,既潮又臭,空气污浊;加之,现代养猪方式大多属于封闭式饲养,使猪基本失去了自由,这样饲养环境完全取决于人为控制。当养殖者不注意或不给它们创造适宜的环境时,母猪只能委屈忍耐,最终导致生产水平降低。养殖者要因地制宜改造圈舍,确保冬暖夏凉,以利通风换气,科学处理粪便污物,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努力给母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否则提高母猪养殖效益就是一句空话。

2. 供给合格饲料,禁止饲喂霉变饲料,确保营养全面均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饲料中存在霉菌毒素、某些重金属(如铅、镉、汞、砷)和化学物质(如氟、卤素、农药等)残留超标;饲料中营养成分配比不合理;临床治疗中抗生素滥用等,都可能损害免疫功能,使母猪出现亚健康状态,导致慢性病多发高发。因此,选用的饲料必须优质安全,禁止饲喂霉变饲料,保证营养全面均衡,还可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定制饲料产品,针对性地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制剂(如绿益态、肠泰等)和防霉脱霉产品(如新霉吸安),并增加饲喂生物发酵饲料,以增强猪的抗应激能力,提高抗病力,修复肠道,化解体内毒素,促进营养吸收,促使母猪由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3. 定期应用中药保健,减少抗生素用量,解除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优化繁殖机能。母猪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体内造血机能降低和免疫器官受到损伤,已经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利用中草药、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等产品做必要的保健是很好的解决途径。如平时可利用多糖类产品对猪群进行保健调理,以调节免疫功能,逐渐修复损伤的免疫器官;在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可在饲料中添加美益生+并可清,在饮用水中添加绿益态;产前1~2周,可在饲料中添加钙制剂,避免母猪缺钙引起产力不足,进而提高泌乳性能、泌乳量和哺乳仔猪成活率、断奶窝重。同时,要积极预防产期多发病。母猪分娩体能消耗大,从产科方面讲,属于气血双亏,需要及时排除恶露,活血化瘀,催进子宫复位,为下一次生产做好准备;早产或流产母猪,更需要及时净化子宫,调节母猪的生殖平衡。但现在有的猪场采用产前产后大量注射抗生素的办法进行所谓的消炎,盲目、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反而破坏了母猪的生理机能,延缓甚至严重影响到生产性能的恢复。笔者在实践中对分娩前后母猪采用添加中药制剂(如美益生、康宫散)的方法,不仅有利于防治母猪慢性或隐性乳房炎、子宫炎,通过母乳防治仔猪黄白痢等多种疾病,而且对促进断奶后母猪的正常发情配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供参考。

4.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控制各种应激因素。在过冷、过热、拥挤、驱赶、惊吓、断奶、转群、运输和突然改变饲料等状态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会增加,从而使免疫功能受损,导致出现应激反应,久而久之呈现亚健康状态。因此,应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适时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工作;平时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供给充足且清洁的饮用水,定期进行清污消毒。在接种、断奶、转群、输精、配种、运输前后3~5天,在饮用水中添加绿益态、电解多维等,及早预防,以减小应激;遇天气突变,尽量避免猪群流动和防疫注射;平时不要随意驱赶、惊吓母猪,猪场周围避免高分贝噪音,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5. 坚持程序化免疫,严格实施引种检疫,逐步建立起健康种猪群。目前,我国大部分猪场同时存在着多种病毒感染的现状,应根据病原学调查结果,做好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口蹄疫、伪狂犬病和细小病毒病等的程序化免疫,并跟踪检测抗体水平,及时采取补免等措施。在引种时严格实施检疫,及时淘汰老残、生产水平低下的母猪,逐步建立起健康种猪群。

总之,母猪亚健康已成为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造成猪场生产水平下降、成本增加、严重亏损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性措施,科学调理。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邮编:048100)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第6篇

1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1.1 后备母猪的选择

后备母猪应从2~6胎高产母猪的后代中选择。乳头数要求7对以上,排列整齐,发育均匀良好,体躯长宽,四肢健壮、发育良好。性情温顺,母性好,阴户正常,阴户应向上翘。后备母猪应健康无病,无病史记录。

1.2 后备母猪的饲养要求

后备母猪要按体重,强弱分群饲养,每圈可饲养4~5头。30~60 kg采用育肥猪饲料自由采食。60~100 kg采用后备母猪专用饲料,自由采食,要求日龄达145~150 d时,体重达95~100 kg。100 kg至配种前,饲喂后备母猪料,根据膘情适当限饲或增加饲喂量,要定量饲喂。正常膘情的后备母猪日喂量为2.5 kg,过肥和过瘦均影响发情或受孕。

1.3 后备母猪的管理要求

1.3.1 运动和晒太阳

后备母猪每天应保证30 min的运动和阳光浴。促进后备猪骨骼和肌肉的正常发育,防止过肥或肢蹄软弱,促进性功能,利于尽早发情。

1.3.2 后备母猪7~8月龄体重达到120 kg后,每天用试情公猪查情1~2次。

1.3.3 后备母猪的调教

后备猪是圈养的,从小养成在指定的地点吃食,睡觉和排泄粪尿的习惯,并保持性情温顺。

1.3.4 后备母猪的发情和记录

后备母猪达到性成熟和体成熟同步时才可配种。一般要求后备母猪在第3次发情时才可配种,后备母猪最好配3次。

1.3.5 驱虫和防疫

后备猪在配种前要用广谱驱虫药进行为期一周的驱虫,以驱除体内外一切寄生虫。在配种前,根据猪瘟、细小病毒,伪狂犬病,蓝耳及乙型脑炎等疫苗的使用说明及时做好后备母猪的免疫注射工作。

1.3.6 注意冬季防寒保暖和夏季防暑降温,保持猪舍干燥和环境清洁。光照和通风要好,饲料要新鲜,饮水要保证充分清洁。

2 母猪的发情鉴定、配种及妊娠鉴定

2.1 母猪的发情鉴定

母猪达到性成熟后,每隔21 d出现一次发情。发情持续期一般为2~3 d。当母猪阴道粘膜由深红色变成浅粉红色,外阴肿胀开始消退出现细皱,流出白色稍带粘性液体,接受公猪爬跨;触摸背部或按压腰部,翘尾不动,出现“呆立反射”;母猪表现两耳竖立,两后肢叉开,呆立不动,尾向上或一侧移动,这时为配种的最佳时期。

2.2 配种

2.2.1 配种方法

在生产中,当后备母猪上午出现呆立反应,下午和第2天上午配种一次;经产母猪,上午出现呆立反应,第2天上、下午各配种一次,下午出现呆立反应,第2天下午和第3天上午各配一次。按“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间”的方法配种。

2.2.2 配种操作

用0.1%高锰酸钾消毒,清洁母猪臀部和阴户以及公猪腹部包皮附近,挤掉积尿。配种要给予必要的人工辅助。公猪爬上母猪后要及时拉开母猪的尾巴。交配后,要用手轻轻按压母猪腰部不让它弓腰或立即躺下,以防精液倒流。

2.2.3 配种应注意事项

配种宜在早晨或傍晚喂饲前一小时进行,配种要远离公猪舍。

一个情期配种次数不能超过3次,3次以上产仔数减少。

2.3 妊娠鉴定

母猪配种后20 d左右,不再出现发情症状,且有食欲旺盛,性情温顺,动作稳重,贪睡等现象,外阴转干燥,收缩明显并上弯,便认为是妊娠了,怀孕期为114 d。

3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3.1 配种前体况良好的经产母猪

3.1.1 妊娠前中期,妊娠母猪应采取限量饲喂,日粮应以青粗料为主。

配种后几天是受精卵快速分化着床的关健时期,如果采食的能量水平过高,会导致胚胎死亡率增加。中期是乳腺充分发育期,对日粮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妊娠的前期和中期应限量饲喂,宜控制在2.5~3 kg/d。以免因采食过量过肥造成难产和泌乳量小。

3.1.2 妊娠后期,胎儿的体积迅速增加,此期要饲喂哺乳母猪料并逐渐增加料量到4.5 kg,以满足母猪体重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3.2 断奶后体瘦的经产母猪

从配种前10 d开始一个月时间,加喂精料,待体况恢复后以青饲料为主。妊娠80 d后,再加喂精料,但后期的营养水平应高于前期。形成“高一低一高”的饲养模式。

3.3 初配母猪和哺乳期配种的母猪

这类母猪整个的妊娠期的营养水平是按照胎儿体重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到分娩前1个月达到最高峰。在妊娠初期以喂优质青粗料为主,以后逐渐增加精料比例。妊娠后期多用精料,并增加蛋白质和矿物质。

3.4 做好接生及助产工作

在母猪产仔前一周,做好接产各项准备工作。母猪产仔后,所产仔猪用毛巾擦干,断脐(消毒)剪牙、断尾,若发现假死仔猪及时救护,难产时及时处理。产仔完毕注射催产素30~50单位,以促进胎衣等子宫内容物尽快排出,加快子宫复原。还可注射抗生素,抗菌消炎,让仔猪及时吃初乳,保温,为仔猪全活全壮打下基础。

4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4.1 饲喂量

产前3 d减少喂量,产仔当天不喂料,只喂给温热的麸皮淡盐水,第2天给1 kg,循序渐进,产后5 d恢复哺乳期喂量,7~10 d后自由采食哺乳母猪料。直到仔猪断奶都应给予充分饲养,自由采食,充分发挥母猪的采食能力,确保断奶后母猪及时发情配种。

4.2 供给充足的饮水

要有充足的清洁饮水,饮水不足采食量就会下降。

4.3 加强饲养管理

少喂勤添,增加饲喂次数。母猪产后几天消化机能还未恢复,每次不要喂得过多。随泌乳量上升,母猪对营养的需要日渐增加,对泌乳母猪应增加饲喂次数,每日喂4~5次。

4.4 固定奶头、及早吃初乳、保护乳头

4.4.1 仔猪生后剪掉獠牙,并训练仔猪固定乳头吃奶,防止因争抢奶头吃奶而咬伤乳头。

4.4.2 训练仔猪均匀地利用全部乳头。

仔猪的吸吮能促进母猪乳房发育,尤其是初产母猪,一定要使每个乳房都发育良好,能提高以后几胎的泌乳量。

4.5 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防潮、防寒、保温。让母猪多运动。

4.6 哺乳环境应保持清洁干燥。

防止母猪乳房炎和仔猪感染下痢以及肺炎和各种皮肤病等。母猪发生乳房炎或无乳时应及时治疗。

提高母猪生产能力的措施 第7篇

1 加强饲养管理

要常年保持母猪的膘情为70%~80%, 这样才能使母猪正常发情。同时, 饲料搭配要多样化, 注意母猪每天的运动量和光照时间, 这样母猪能及早发情、排出多而质量好的卵子, 有利于提高受胎率。

2 掌握初配年龄

适龄的配种时间, 地方品种母猪在8月龄, 体重不低于75kg;培育品种及杂交母猪在8月龄, 体重不低于100kg。

3 适时配种

掌握母猪的发情时间, 适时配种, 减少空怀, 提高受胎率。母猪发情多为3~4d, 配种可在发情开始后的第2天进行。

4 提早断奶

仔猪出生后4~5周左右可断奶。提早断奶的仔猪在5日龄时就开始饮水、开食, 通常不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

5 防止早产、流产

为避免流产和死胎, 怀孕母猪不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防止因拥挤、咬架、惊吓等引起流产的机械性创伤。

6 母猪群合理的年龄结构

为保证猪群的最大生产能力, 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种猪群年龄结构, 使母猪群保持在第一胎产母猪数占整个可繁母猪群总数的20%, 2~3胎产母猪数占整个可繁母猪群总数的35%, 4~6胎产母猪数占整个可繁母猪群总数的35%, 7~8胎产母猪数占整个可繁母猪群总数的10%, 及时淘汰生产能力低和有潜在疫病的的母猪。

7 加强仔猪生后第一周内的护理

提高母猪生产能力的有效方法探讨 第8篇

关键词:母猪,生产能力,饲养,管理

1 影响母猪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1.1 年龄原因

猪的年龄及胎次影响产仔数的多少, 同时影响产活仔数的多少。胎次12胎的母猪繁殖性能低, 排卵数少, 产仔数少, 3~5胎繁殖性能最好, 产仔数及产活仔数最高, 6胎以后的母猪繁殖性能有所下降, 产仔数及产活仔数下降。猪的年龄1~2胎、6胎以上母猪, 由于体力的影响, 产仔过程易产生疲劳, 时间过长, 造成死胎比例过大。

1.2 饲养管理不当

母猪群的饲养管理为猪场的关键, 很多产仔数少和产活仔数少都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 如:驱赶, 鞭打, 咬架。

1.3 饲料的原因

1.3.1 不给母猪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

有的生产者认为母猪不用或少用添加剂, 这是不正确的, 必须加以纠正。有些饲料公司也认为母猪的饲料不重要, 做配方不认真, 不全面, 偷工减料, 使养猪者加不加添加剂效果不明显, 造成思想误区。

1.3.2 喂给发霉变质的饲料

原料中, 玉米的黄曲霉超标, 豆粕的尿素酶偏高, 麸皮的质量不好, 矿物质的消化力不强, 钙、磷无法吸收, 氟含量超标, 均影响母猪的产仔数及产活仔数。

1.4 管理上的问题

1.4.1 配种前的管理

后备母猪配种体重过低及月龄太小, 由于现在猪的品种生长速度太快, 配种过早, 没有达到体成熟, 造成产仔数减少, 后备母猪的配种月龄应该在7月龄以上。

1.4.2 没有控制配种前的膘情

后备母猪没有限饲, 造成配种时体重过大过肥, 产仔数减少。基本母猪断奶后过瘦, 流产和返情母猪过肥, 影响母猪的排卵数, 从而影响产仔数。

1.4.3 疫病的影响

很多疫病都能造成繁殖障碍, 造成产仔数下降, 死胎、木乃伊比例增加, 如: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乙脑、口蹄疫、猪丹毒、链球菌病和猪流感等。传染病造成的母猪产仔数及产活仔数减少的原因复杂, 症状相互重合, 不做血清学检查很难判断, 有的症状作血清学检查也难判断。

2 提高母猪生产能力应采取的有效方法

2.1 加强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及时配种

后备母猪对更新母猪群, 提高母猪繁殖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后备母猪, 应根据品种类型特征。体形外貌和后备猪的健康状况进行, 同时要考虑后备母猪的生长表现。从某种意义讲, 后备母猪选择主要是选择骨骼形成良好, 肌肉丰富发达, 特别是四肢坚实正常的猪。个体选择时, 后备母猪的乳头应有六对或六对以上, 分布均匀对称无瞎乳头。当体重在50kg时, 根据留种标准进行严格的选定, 淘汰不合格者, 选定的猪在70kg时要采取限饲, 并增喂一些青饲料, 适当运动和充足阳光, 做到健康不肥胖, 若过肥, 将影响发情配种。第一发情期过后, 可与经产母猪混养并进行催情补料, 待到8月龄, 体重在120kg以上。在第二发情期可进行配种。

初配对母猪的后继繁殖效率影响很大。配种过早, 会造成母猪淘汰率升高, 初产仔猪生产力不好;配种过晚, 容易造成性机能抑制, 导致乏情和屡配不孕, 而且体重过大, 会增加维持消耗, 浪费饲料, 提高成本。配种前要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和驱虫。

2.2 科学饲喂哺乳母猪

2.2.1 合理提高采食量

为使母猪达到采食量最大化, 可分别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自由采食, 不限量饲喂。即从分娩3d后, 逐渐增加采食量, 第七天后实现自由采食。二是做到少喂勤添, 实行多餐制, 每天为4~8次。三是实行时段式饲喂, 利用早、晚凉爽时段喂料, 充分刺激母猪食欲, 增加其采食量。不管是哪种饲喂方式都要注意确保饲料的新鲜、卫生, 切忌饲料发霉、变质。为了增加适口性可采取喂湿拌料的方法。

2.2.2 供给充足清洁水

夏季哺乳母猪的饮水需求量很大, 因此, 母猪的饮水应保证敞开供应。如果是水槽式饮水则应一直装满清水, 如果是自动饮水器则要勤观察检查, 保证畅通无阻, 且水流速、流量达到规定要求。饮水应清洁, 符合卫生标准。饮水不足或不洁会影响母猪采食量及消化泌乳功能。

2.3 加强妊娠期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的妊娠期为l11~117d, 平均为114d, 即3个月3周零3d。

2.3.1 母猪早期妊娠诊断

一般母猪配种经过21d后, 若不再出现发情, 疲倦贪睡不想动, 性情温顺动作稳, 食欲增加上膘快, 皮色发亮紧贴身, 尾巴下垂很自然, 阴户缩成一条线, 即可初步判断已怀孕。也可用激素诊断法, 即在母猪配种16~18d后, 于耳根部皮下注射3~5m L人工合成雌激素, 若注射后5d内不发情的母猪即认可怀孕, 反之, 则未怀孕。

2.3.2 胎儿的死亡和流产

对胎儿死亡和流产, 目前国内外还很难完全防止, 可通过合理饲养和科学管理等技术措施把胎儿的死亡和流产降到最低限度。

2.3.3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妊娠期可分为二个阶段:前80d为前期, 后30d为后期;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前40d为前期, 41~84d为中期, 85d至分娩为后期。

妊娠期饲养应防止母猪过肥过瘦, 妊娠期增重控制为初产母猪40~45kg, 成年母猪30~35kg。保证饲料营养卫生, 严禁饲喂发霉、腐败、变质、冰冻和有毒有害饲料;前期给充足的青绿多汁饲料及适量的优质粗料, 精料定量限喂, 青精料比1:3左右;后期注意日粮体积, 增加饲喂次数, 减少每顿喂量。青料宜生喂, 精料湿拌饲喂, 供给充足清洁饮水。

管理技术的中心是做好保胎工作, 防止机械性流产。前期少运动, 多休息以恢复体力;中期适当运动, 后期减少运动, 分娩前5~7d停止运动。夏季防暑降温, 冬季防寒保暖, 保持圈舍和猪体卫生, 防止猪虱和皮肤病发生。注意疫病的预防工作, 分娩前30~40d注射“仔猪红痢疫苗”和“仔猪大肠杆菌多价苗”, 临产前15d再加强一次对仔猪痢疾病的预防有较好效果。

2.4 加强母猪分娩后的护理

母猪产后6~8h内可不喂料, 只喂给温盐水或盐麸皮汤。分娩后2~3d内, 宜用易消化的饲料调成粥状饲喂, 喂量逐渐增加, 到5~7d达到泌乳期营养水平。为促进母猪消化, 改善乳质, 可在产后一周内每天喂给母猪25g左右小苏打, 分2~3次于饮水或饲料中投给。

及时取走母猪排出的胎衣, 清扫产房, 换上新垫草;用温水擦洗干净母猪乳房、外阴部及后躯。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产后3d内充分休息, 减少运动, 4d后天气好可到户外活动;经常保持产房温暖、干燥、清洁、卫生、安静和空气新鲜, 若母猪有异常及时检查治疗。

3 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3.1 加强防疫工作, 减少外来野毒的感染。

3.2 减少外引种猪的地区, 因为各地区的

种猪健康状况不同, 减少地区就减少了感染的机会。减少引种次数, 不要从疫区引种。引种后要隔离检查, 防止传染病的引入。

3.3 对母猪群进行血清学检查, 针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各种疫苗的免疫工作。

3.4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由于管理的原因造成产仔数的减少。

3.5 引种时选择繁殖性能高的猪种, 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益。

如何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 第9篇

1 保持合理的母猪群体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对母猪群体繁殖力的影响很大, 尤其表现在对排卵数影响上。母猪群内年龄结构主要依据母猪的利用年限而定。一般猪种的母猪繁殖高峰为2~7胎, 第8胎及8胎以后产仔数和仔猪存活率逐胎下降。据此, 规模化猪场母猪的利用年限限定为3~4岁, 每年更新25~30%, 各年龄的母猪大体上均占20~25%, 对生产性能较高的母猪可适当延长年限。对母猪及时的选留与淘汰是保证一个猪场满负荷生产、使母猪群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因此, 实现较高的窝产仔数和高质量的仔猪, 猪群胎次结构应保持相对稳定。

由表1可以看出, 该场大部分母猪在4~6胎, 一般的在规模化猪场中母猪第一胎窝产仔数最少, 之后逐渐增多, 在3~5胎时达到最多, 此后保持稳定并随着母猪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此外, 死胎数随着母猪的胎龄的增加而增加, 初生重在5胎以上也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减少, 这也是该规模化猪场产仔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 配种环节

2.1 精液质量检查

公猪的精液品质是决定产仔数多少的主要因素。加强公猪的饲养管理, 建立合理的公猪生活、采精制度, 确保公猪精液品质。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与自然交配相比,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确保精液的品质, 而且能降低场内公猪的饲养成本, 充分利用公猪优良基因, 选择优良公猪采精后进行镜检, 精子活力在0.7以上即给发情母猪进行人工输精。所有采精公猪必须在精液品质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

2.2 发情鉴定

发情鉴定的关键在于鉴定静立反射。具体做法是每天进行两次发情鉴定, 上下午各一次, 早上6点 (5:30喂料) , 下午3点查情;检查采用人工查情与公猪试情相结合的方法。配种员所有工作时间的1/3应放在母猪发情鉴定上。每天用试情公猪对待配母猪进行试情, 直接赶入待配栏和后备猪栏, 查情的好坏是提高人工授精水平的关键。查情时的注意事项:

(1) 有部分母猪在断奶后1~3d内就开始出现静立反射, 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假发情”, 如果这样的猪配种就很难受胎。

(2) 确定合理的断奶时间, 上海农场某畜牧场采用25d断奶, 过早断奶的母猪排卵数少甚至不排卵, 因为子宫内环境未完全恢复, 此时断奶配种的母猪受胎率会下降。

(3) 断奶母猪转入空怀猪舍, 应根据体重、膘情、胎次合理分群, 本场每5头放一圈, 这对提高母猪7d内发情配种有一定的作用。

2.3 适时输精

进行母猪授精时, 新鲜精液和保存精液有一个时间的差别。新鲜精液因精子活力强, 死精率低, 故配种时母猪受胎率高;保存精液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 精子活力逐渐变弱, 死精子数增多, 母猪受胎率偏低。该场采用现采现用方法,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母猪的受胎率。该场配种程序是:对于经产母猪 (断奶后4~7d) 上午发现静立反射的母猪, 下午应输精一次, 第二天上、下午再进行第二、三次输精;下午发现静立反射对于非生产的母猪, 第二天上、下午输精第一、二次, 第三天上午再进行第三次输精。对于非生产性母猪 (断奶后7d以上) , 发情即配, 无须间隔。

3 加强配种后母猪的管理, 减少胚胎死亡

3.1 采食量的把握

不喂发霉、腐败、变质、冰冻、带有毒性和强烈刺激性饲料, 饲料变换不宜频繁, 根据膘情严格控制投喂量。该场妊娠母猪喂料量见表2。

3.2 妊娠诊断

在正常情况下, 配种后22d左右不在发情的母猪即可确定妊娠, 其表现为:贪睡, 食欲旺, 易上膘, 皮毛光, 性温顺, 行动稳, 等等。该场采用的是B超诊断。如果检查没有怀孕, 放在原栏不动。30d进行第二次检查。能有效的控制妊娠期无胎猪的比例。

3.3 返情检查

配后每天检查返情工作, 每天在早上配完种后、下午在配种前检查, 特别注意非正常返情猪只, 如25~30d返情的, 很有可能是早期流产造成的, 这些母猪返情后不能立即配种, 一是子宫环境没有恢复, 二是其阴道和产道抗病能力很差。再者, 刚流产的猪基本上不排卵, 这部分猪配种后, 受胎率不到30%。所以母猪不规则返情后不要立即配种, 而是要注射消炎针, 等下一个情期再配种, 这也是该场把首次测孕定在22d的原因之一 (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哪些猪是早期流产的) 。

3.4 其他注意事项

(1) 保胎30d后, 对偏肥偏瘦的母猪做出明显标志, 在猪栏前用“+”, “-”标志, “+”表示加料, “-”表示减料。以便饲养员知道加减料, 调整猪的膘情。

(2) 配种后3~28d, 严禁移动母猪。

(3) 妊娠母猪临产前一周转入产房, 进产房之前, 要对母猪身体特别是乳房和外阴部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清洗。

(4) 经产与头胎分开饲养, 对头胎母猪实行精细化饲养管理, 有利于猪场疾病控制, 提高整个猪群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 降低生产成本。

(5) 在配种后一个月内免疫刺激较强的疫苗会影响到受胎率 (特别是口蹄疫和蓝耳苗普防时) , 所以每次在普防的时候会提前在饲料里加药, 把每月的药物保健与普防放在一起做, 同时在每次的保健中应加抗应激类药物如强力拜固舒500g/t, 加药到第三天时开始做普防。

4 哺乳期管理

实行早期断奶, 缩短哺乳期, 以缩短母猪繁殖周期, 但不要盲目地追求早期断奶来实现母猪年产仔窝数的增加, 要以保证仔猪断奶后能够正常生长发育为原则, 结合该场的实际生产水平来确定断奶日龄, 一般以21~28日龄断奶为宜, 该场在25日断奶, 因此, 在缩短分娩间隔, 提高母猪的年产窝数方面, 应采取综合管理措施, 首先要保证母猪生殖道迅速恢复正常, 在提高食欲的条件下合理供给日粮, 促使母猪在断奶时有较适宜的体膘。同时在断奶第一天控制日粮, 实行小群饲养, 也有的将母猪赶到公猪栏旁边, 以利刺激发情, 必要时选用促性腺激素催情, 把产仔少、泌乳性能差的母猪所产仔寄养给同期产仔的母猪, 采用提早断奶技术、促进母猪及早恢复发情、配种, 以增加年产窝数。对配种后21d再发情母猪占配种母猪的5%以上的, 应检查种公猪是否存在配种过度或精液品质不良等问题。

5 环境卫生

对规模化猪场来说环境卫生是至关重要的, 为母猪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对保胎、分娩、哺乳有重要作用。

5.1 温度

冬季注意保暖, 夏季注意降温, 防暑降温是重中之重, 尤其是妊娠前期和哺乳期, 主要是加强值班, 注重夜间的值班, 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减少胚胎早期死亡和提高哺乳期采食量。对妊娠母猪适宜温度为18~24℃, 分娩母猪适宜温度喂20~25℃。

5.2 卫生

及时打扫猪圈, 定时出粪, 每天出粪两次, 防止氨气味过重, 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保持限位栏干燥, 重点是调整好饮水器的角度, 对损坏、错位的及时更换修理。临产前一周转入产房, 进产房之前, 对母猪进行严格清洗, 待全身干燥后, 用3%敌百虫喷洒全身, 产房每天5次定时清粪。

6 人为因素

配种员是母猪情期受胎率和产仔数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互之间个体差异明显。技术水平高的配种员, 由于经验丰富, 鉴定母猪发情、输精等工作比技术水平低的做得好, 所以经手配的母猪受胎率和产仔数均高。因此, 一个猪场母猪繁殖性能的好坏, 除与品种、公猪等有一定的关系外, 还与配种员有很大的关系。本所实习的猪场发情鉴定和配种都是由技术员来做, 无论从理论知识上, 还是责任心上都高于饲养员。配种员有对生产数据的分析能力, 可以对每一次妊娠鉴定后成绩不好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则主要是看繁殖卡, 找出无胎、返情的规律。

提高母猪配种分娩率的技术措施 第10篇

摘 要 配种分娩率是评价母猪繁殖性能的关键指标,关系到整个养殖场的生产和经济效益。笔者结合大量研究及养殖经历多方面、多角度的阐述了提高母猪配种分娩率的措施,旨在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养殖经济收益。

关键词 母猪;配种率;分娩率;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134-02

近年来,很多猪场养殖人员纷纷表示,母猪配种分娩率不高是养猪业中的最大问题,而母猪配种分娩率是影响猪场正常运行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多数猪场的配种分娩率仅达到75%左右,严重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1]。笔者结合大量研究及养殖经历从配种时间的把控、配种方式的选择以及饲养管理各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母猪配种分娩率,旨在为养殖人员提供参考,为我国畜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1 适时配种

掌握母猪的发情规律,选择发情高峰期实施配种计划可大大提高受胎率。大量资料表明,选择最佳配种时间配种,分娩率可高达94%左右,但是很多规模化养殖场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究其原因,是没有在母猪最佳受孕时间配种。每日定期检查母猪发情情况,确定开始发情的时间,了解母猪发情规律,确保精子和卵子均处于最佳活力时相遇。一般情况下,母猪排卵行为开始于发情24~36 h后,若配种过早,卵子尚未成熟,而卵子成熟后,精子活力严重不足或死亡;若配种过晚,卵子等待时间过长,已衰老。研究表明,受精在排卵前2~3 h为最佳受胎时间,可显著提高配种率[2]。不同品种母猪之间,发情期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当地品种发情期较培育品种长。因此,应了解不同母猪的发情特点,调整配种计划。另外,配种时还应考虑母猪的年龄,因为老年母猪的发情期较青年母猪短。因此,对于配种时间,老年母猪最早、中年母猪次之,青年母猪最长。

为了预防发情不明显的母猪漏配,在发情期利用公猪试情,每天两次,分别在早上和下午进行。一方面准确了解母猪的发情时间,制定配种计划;另一方面,激发母猪性欲,促进排卵,特别是后备母猪首次配种受胎,效果极佳。

2 保证精液品质

配种时所用精液品质优劣直接关系着配种的成败。造成精液品质差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公猪的过度使用、公猪营养不足以及环境温度过高、过低等都会造成精液浓度降低、精子活力不足等问题,影响配种的质量。因此,需做好公猪的饲养管理工作:保持畜舍内干燥清洁,保持通风,降低畜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尽可能地给予公猪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充足的运动场地,加强锻炼,改善公猪身体素质;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饲料,补充身体损耗。同时应制定严格的精液质量检测制度,定期检测精液浓度、精子活力等,提供优质精液[2-3]。

3 饲养管理

3.1 空怀期母猪的饲养管理

3.1.1 加强空怀期母猪的饲养管理,是提高配种受胎率的基础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短期优饲。配种前10~14 d,加喂高蛋白、高能量全价优质饲料,可提高排卵数,改善配种受胎率。二是合群饲喂。提供母猪充足的活动空间,方便管理。三是同期发情调整,增加母猪运动量,以试情公猪激发母猪性欲,合群管理,提高饲料营养水平,注射催情药等使母猪达到同期发情[4]。

3.1.2 对于产次不同的母猪应调整饲养管理方式

(1)经产母猪。经产母猪在泌乳期会出现两次发情,1次在产后2~7 d,但在此次发情配种,受胎率为0;第2次在产后1个月左右,但通常处于泌乳期,易被忽略;多数配种在产后第三次发情时进行,及断奶后7 d左右。经历过哺乳期,母猪体内营养消耗较大,身体机能也未能及时恢复到最佳状态,所以增加母猪的营养需要量、加强饲养管理,才能提高配种受胎率。同时,对仔猪实施早期断奶,可减少母猪的营养消耗、缩短配种期,增加母猪年产胎次。

(2)初产或后备母猪。做好上述管理工作,加强饲养管理。

3.2 配种后母猪的饲养管理

配种后30 d特别是7 d内,为受精卵分裂、胚胎形成和着床期,此时是母猪受胎成败的关键期。影响胚胎着床的主要因素包括应激和配种后采食情况,因此稳固胚胎着床可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采食量控制。资料表明,配种后前3 d是胚胎死亡高峰期,此时采食量与胚胎死亡呈正比,因为此时胚胎发育无需外界提供营养,这一时期母畜的日粮应以低脂肪、低蛋白为主。二是减少应激。减少转栏次数、避免打斗,保持环境温度,杜绝热应激、冷应激等的出现,尽量避免母畜产生应激,造成胚胎死亡,影响受胎率。

4 适时淘汰

不良的饲养管理和疾病常导致母猪不发情和较高的返情率,这种情况往往造成饲养成本的上升和经济效益的下降,对于不发情母猪应及时淘汰,大型养猪场每年因此淘汰的母猪约占总数的30%。经产母猪在仔猪断奶后若不发情,可将其转移至一个栏内进行饲养,约50%的母猪在10 d内出现发情,对于仍不发情的母猪,肌肉注射1~2 mL氯前列腺烯醇,并与次日肌肉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可使部分母猪重新发情;对于确定不发情或者假发情或者屡次配种仍不孕的母猪则应及时淘汰[6]。

5 选择合理的受精方式

不同的受精方式常导致母猪不同的受孕率,产仔数等亦不相同,根据配种的次数和配种公猪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次配、重复配、双重配合多次配种[7]。

单次配系指在母猪一个发情期内,只用一头公猪交配一次能减轻公猪的负担,该方法的缺点是安全系数偏低,一旦掌握不好配种适期,会影响受胎率和产仔数,在生产中一般不提倡这种方式。重复配则指在母猪一个发情期内,用同一头公猪先后配种两次,两次间隔时间为8~12 h。目前,大多数的猪场对经产母猪都采用这种方式。双重配是指在母猪一个发情期内,用同一品种或不同品种的两头公猪,先后间隔10~15 min各配一次。商品肉猪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母猪配种,但种猪场、育种场不宜采用,以免造成血统混乱。多次配种是指在母猪一个发情期内,用同一头公猪交配3次或3次以上,3次配种适合于初产母猪或刚引进的国外品种。

总之,影响母猪配种分娩率的因素有很多,在实际养猪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和模式即可提高母猪的配种分娩率,增加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治军.浅谈猪场母猪配种分娩率低的原因及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0,36(9): 36-37.

[2]王红梅.影响母猪分娩率低的原因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17): 81.

[3]Fazeli A, Hage W J, Cheng F P,et al. Acrosome-intact Boar Spermatozoa Initiate Binding to the Homologous Zona Pellucida in Vitro[J]. Biology of Reproduction,1997,56(2):430-438.

[4]Gerrits R J,Lunney J K,Johnson L A,et al. Perspectives for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nd Genomics to Improve Global Swine Populations[J].Theriogenology,2005,63(2):283-299.

[5]韦明宇,邓志欢,李林东,等.母猪分娩率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6):861-864.

[6]沈进,魏兰.母猪分娩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畜禽业,2013(12): 27.

[7]王爱国.现代实用养猪技术[M]. 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提高母猪生产性能的措施 第11篇

1 培育期做到前促后控

饲养后备母猪, 应为其饲喂符合育成期标准的日粮。当其体重达到约30kg时, 配合料应含有13MJ/kg的消化能, 粗蛋白16%, 赖氨酸0.8%, 钙0.75%, 磷0.65%。期间可使母猪自由进行采食, 无需控制饲喂量。当母猪的体重达到45kg时, 应将日粮中的钙、磷水平增高0.1%, 使母猪的骨骼得以良好发育, 强壮肢蹄。当母猪进入150日龄, 且体重在80kg左右时, 就要开始注意对母猪的生长情况进行一定的控制, 按照其实际的膘情, 将采食量控制在2.3~2.8kg, 此阶段应确保蛋白质的摄入, 但应注意能量的摄入量, 以降低母猪肢蹄疾病的发生机率。

2 适宜的初配年龄

刚刚进入性成熟期的母猪还不可立即开始繁殖工作, 母猪如果过早进行配种工作, 一方面会减少头胎产仔数量, 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仔猪质量, 对于后备母猪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也会有所影响, 期间还有可能出现难产现象, 进而影响到日后的产仔情况。对于7月龄的小母猪而言, 其卵巢重量通常在4g左右, 发情时平均排卵2.8个。而8.5月龄的母猪, 其卵巢重量在8g左右, 发情时平均排卵15.7个。因此, 当后备母猪配种过早时, 其头胎产仔量会相对较少。

母猪的初次配种应考虑到两个方面, 一是母猪的年龄, 二是母猪的体重, 尤其是体重方面, 对仔猪的成活率及仔猪的断奶重会起到直接的影响。

在不影响种用质量的前提下, 若要通过提早配种的方式来降低培育成本, 就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 确保母猪能够快速达到标准体重, 进而开始配种工作。

对于本地的小母猪而言, 通常情况下可在6~7月龄, 体重在60~80kg时开始进行初配工作, 对于一些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及杂种小母猪而言, 可在8~10月龄, 体重在100~120kg时进行配种工作, 母猪初配时, 其体重应达到成年体重的50%~60%。

3 发情母猪的适时配种

为实现母猪高产, 应确保精子与卵子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相遇并受精。

母猪的发情期通常会持续3d, 在刚刚发情时母猪的阴唇会较为红肿, 并在接下来的24h后会接受公猪的爬跨及交配行为。此时母猪虽然会开始排卵, 但数量较少, 在母猪接受交配后的30~36h内, 是排卵数量较多的阶段。其中公猪的精子会在母猪生殖道存活15~24h。

当采取一次配种的配种方式时, 应在母猪发情后的第32~36h内进行配种工作。当采取两次配种的配种方式时, 应在母猪接受交配后的24h后再进行第2次的配种工作。生产中以实行2次配种为宜, 可有效提高受胎率, 还可增加产仔数量。

当前集约化猪场饲养母猪的数量普遍较多, 往往采用群饲的饲养方式, 通常每栏饲养4~5头, 因此无法实时掌握母猪的发情及配种期。所以, 为避免出现母猪漏配现象, 可利用试情公猪, 在每日早晚进行试情工作, 一方面可判断母猪是否发情, 另一方面还可起到刺激母猪性欲、促进卵泡成熟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初配母猪而言, 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4 配种期要催情补饲

通常情况下小母猪在到达5月龄后就已经开始实行限饲, 所以在开始配种的15d前就应进行催情补饲, 将饲喂量提高40%~50%, 确保日喂3.8~4.0kg配合料。做好催情补饲工作能够有效增加母猪的排卵量, 提高产仔数量。

5 妊娠期要适度供给营养

母猪配种受胎后即进入妊娠期, 此时应将饲喂量降到催情补饲前的水平, 每日饲喂2.2kg即可, 对于受精卵着床有一定的帮助, 也可减少胚胎的死亡情况。在妊娠后的第84天, 如处于严冬季节, 可稍微增加饲喂量到2.5kg。日粮应确保含消化能12.1MJ/kg, 粗蛋白13%, 赖氨酸0.60%, 钙0.75%, 磷0.65%。从妊娠后的第84天开始, 日粮水平应达到含消化能12.5~13.0MJ/kg, 粗蛋白14%, 赖氨酸0.70%, 钙80%, 磷0.65%, 日喂量3.25~3.50kg。在临近分娩的2~3d前, 应适当减少饲喂量至1.8kg, 避免出现难产现象。

6 泌乳期要强化采食量

上一篇:合同示范文本下一篇:网络试用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