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取向教学:成效

2024-05-08

策略取向教学:成效(精选8篇)

策略取向教学:成效 第1篇

语言学习策略培训指由教师系统地教授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式, 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动。O’Malley&Chamot (1999) 认为:“策略教学应当和语言教学的内容相结合, 不要孤立地教授策略。Wenden&Rubin (1987) 认为, 学习策略培训的宗旨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充满学习的选择性和思想性。基于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英语教学 (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SBI) 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它把语言学习和运用策略训练融入语言课程中, 使学习策略训练成为课程的一部分。目前, 国内对这种教学模式研究还不多见。SBI能否满足英语教学需要?其训练效果如何?能否真正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策略意识及成绩?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所在课题组在英语专业课堂实施了两个学期的策略取向教学实验, 采取将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的训练同语言教学相融合的策略取向教学, 进而对此模式的成效进行了研究。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课题组以长春工程学院英语专业一年级两个班为实验班, 实施了两个学期的SBI教学实验;二年级两个班为控制班, 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在分析研究结果时, 每班分别随机抽取了20人, 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

2.2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为验证SBI训练成效, 训练前后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分别参加英语测验I和测验II, 测验I采用TEM-4 (2009) ;测验II采用TEM-4 (2010) 。本研究问卷包括两项: (1) Oxford (1990) 的语言学习策略调查表 (SILL) ; (2) 训练成效问卷。

3. 策略取向教学成效分析

问卷结果表明, 经过一年的策略取向教学、强化学生策略意识和实践, 实验组的良性指标有明显改善;而控制组的绝大部分数值均无显著变化。

3.1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结果对比

3.1.1. 实验组的变化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SBI模式和学生英语成绩构成显著正相关。两个学期后, 实验组的多数人表示“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的A项比例大幅下降, 表示“完全符合我的情况”的E项指标比例大幅提高。实验班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已经得到系统的发展。同时, 认知策略中“重新组织”、“情境策略”、“演绎推理”、和“写作实践策略”等策略的经常使用率有显著提高。而一些最基本认知策略使用率大幅下降。另外, 实验组的社会/情感策略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互助和合作策略的经常使用率大幅上升, 70%以上的学生能够注意自己的情感状态, 基本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克服焦虑, 经常运用提问澄清、请求更正等策略。当然, 我们也发现, 实验组在策略训练前后“移情”策略使用频率变化非常小, 这表明目前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很薄弱。

3.1.2. 控制组的变化情况

从一年后的数据来看, 绝大多数学生仍然不具备元认知策略能力, 培训型认知策略的使用率仍然很低, 动机单一, 学习方法传统。很多学生既没有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 也没有进行”监督“, 更没有做到”自我评估“。总体上, 学生的策略使用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仍保持着一年前的基本水平。另外, 在“复习”、“重复”、“练习语音”、“略读”、“寻找机会练习”等方面D和E项选择率有所提高, 说明在没有策略培训的情况下, 教师平时的教学法、言语倾向性及学生本人自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均会对学生的策略运用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记忆、认知和补偿策略的使用方面。其次, 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于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意识淡薄;第三, 控制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 虽然SILL分数有所提高, 但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仍然很低。这表明SBI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2 策略取向教学与提高学生策略意识和成绩相关性讨论

通过对两组学生问卷结果进行分类, 每个组分别被分为“意识强”、“意识中”、“意识弱”三类。我们发现, 基于SBI的教学使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意识显著增强。“意识强”的学生比例由前测的13.4%增加到后测时的70%;而“意识弱”的学生比例由前测时的63.3%降到了后测时的1.7%, 而控制组的相关指标变化非常细微。

经过一年的学习, 实验组和控制组英语水平提高程度有显著差异。实验组80-89分人数比例增加了10%, 70-79分人数比例增加了35%, 并且后测中低于60分人数为0;而控制组80-89分人数比例增加了2.5%, 70-79分人数比例增加了15%, 并且后测中低于60分人数比例仍有20%。表明在未进行SBI教学模式环境下, 少数学生通过努力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成绩, 但他们的SILL成绩整体变化不大, 策略使用意识不强。

4. 结语

通过对策略取向教学模式成效的评估,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英语学习策略取向教学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策略意识的培养及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策略选择方面的意识, 增强学生在学习中使用自我评估、确立目标和制订计划等策略的能力, 并宏观调控自己的学习。我们将在今后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学生各项语言技能的相关策略训练, 引导其实现学习策略的迁移。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形式对英语专业策略取向教学模式成效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 策略取向教学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策略意识的培养及英语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策略取向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O’Malley&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Wenden&Rubin,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London:Longman, 1987

策略取向教学:成效 第2篇

小学生往往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接受知识并有探索精神,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能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笔者阐述了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苏教版教材探讨怎样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现阶段一部分老师进行课程教学仅仅为了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学生是配合教师而非主动学习。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及明显的教师中心化现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不当

在安排课程进度、设计教学过程时,部分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教师对课程进度进行安排,并为学生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只需被动地听课,很少需要思考,仅仅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学习。

(三)教学理念较为陈旧

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根据课程的改革积极更新,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例如,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违反了课程改革后“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理念,很难培养出主动思考、乐于探索的学生。

(四)对教材把握不准确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吃透教材,抓不住教学的重点,看起来课堂的讨论很激烈,但进行细致分析会发现教学偏离了目标要求。例如教学“认识物体”课程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物体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即可,然而部分教师却注重让学生“归纳物体特征”,对学生有过高的要求,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准确把握,确保教学重点与大纲要求相符。

(五)课堂教学脱离实际

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很少将知识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很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怎样改善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对此节课程的内容有较为初步的了解,在预习时遇到的各类问题很多能在课堂上解决。在课堂上可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展示,除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还能对其他同学产生激励作用。针对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也会用心听课、理解和思考,还可能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疑问,引导同学讨论解决。因此,提前预习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

在进行数学课程教育时课堂是最重要的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效果。而小学生除了有着爱玩的天性,还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而且喜爱探究知识,因此要想让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需要创造生动的教学氛围,只有将师生之问的心理距离拉近,让课堂气氛更活泼、有趣,让师生间关系更加友善,也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三)重视互动式教学

互动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带余数的除法”问题时,我通过课件中的问题来与学生互动:将32盏彩灯按照红、黄、紫、绿、蓝的顺序进行排列,请问最后一盏灯的颜色是什么?很多学生开始迟疑,笔者却很快说出了灯的颜色,接着再让学生将彩灯总数随机换掉,无论同学们怎么换,我均快速报出了灯的颜色。这样的互动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我便顺势将“带余数的除法”这一概念引入。实施教学互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四)积极培养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数学往往重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讲授数学课程时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利用学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中很多内容与数学关系密切,例如教学与人民币有关的课程时,笔者便鼓励学生在家人购物的时候帮忙计算物品价格;在教学长度单位相关课程时,笔者鼓励学生丈量自己的学习桌、床等的长度,让学生对长度的概念有更贴近生活的认识。将学到的知识点与生活紧密结合能让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五)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很多数学思想均在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及概念的引入中得到呈现,要想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就要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例如教学四年级“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程,课前笔者让学生准备剪刀及两个一模一样的平行四边形,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裁剪、移动、拼接,再进行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独立归纳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归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学生在推导公式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结语

策略取向教学:成效 第3篇

关键词:化学计算;命题取向;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7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近年高考化学考试有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化学计算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核心版块,它被“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所替代。这种调整与变化是否反映高考要弱化化学计算?淡化化学计算的核心地位和能力要求?本文以近5年广东高考理综Ⅱ卷化学计算试题为研究素材,探究计算考查的命题取向和规律,敬祈同行专家斧正。

所谓化学计算是指以化学知识与原理为核心和基础,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需要运用数学运算手段解决的化学问题。化学计算的学科本质是对化学问题的数学处理过程,即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量化过程[1]。从内容范围上看,主要涵盖物质组成、物质结构、化学反应、探究过程;从表征形式上看,包括符号、文字、图式、表格、流程和模型等形式;从能力考核上看,它是认识物质及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能力构成,是能力考核的重要维度[2]。本文从考核要求、考查点面、运算难度、考查形式和考查角度等维度着眼,探究化学计算的命制特点和取向。

1 化学计算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取向分析

1.1 考核要求由整到散,体现计算核心地位的全面渗透

2015年广东理综化学考试说明中化学计算考核内容要求如图1所示。对比实施3+理综考试模式前后考试说明,有以下特点:(1)内容范围稳中有变:延续对化学用语、物质组成、物质的量、基本反应、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内容要求,同时强化原理性知识在化学探究和化工基础中的渗透。

(2)表述形式由整到散:呈现形式由版块集中表述转变为分散于其他主题模块考查的零散表述。(3)能力要求层次分明:由单一高层次要求向分层个性化落实转变[3]。

这种调整表明:计算要求已由相对封闭的内部知识静态建构向相对开放的知识动态联系发展;从基本技能走向知识运用的功能转变,考核要求不是弱化基本功能,化学计算的核心地位更加巩固,核心价值更加凸显。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定量方法和量化思维的培养。

1.2 考查点面由多到少,体现化学学科观念的逐步强化

近年广东高考计算考查主要渗透于“以有机基础、有机推断和有机合成为内容”的有机基础题(30题)、“以信息加工、图像解读和原理运用为重点”的反应原理题(31题)、“以流程信息、物料转化和分离提纯相渗透”的工艺流程题(32题)和“以实验装置、性质探究、方案设计和定量分析为环节”的实验探究题(33题)等4大题型中。近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计算考查点面分析,见表1。

2010年以来,广东高考理综化学在科学素养考查背景下,计算分值保持稳定,考查点面减少,主观题计算渗透加强。纯技巧性计算考查在近年弱化,而原理性、探究性、实践性知识考查逐步加强;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等与大学内容有契合点的知识成为理综化学高考的热点,考查形式和角度不断创新。

1.3 运算难度由繁到简,体现化学计算功能的逐步转变

近年广东理综化学计算在4大题型中考查难度降低,思维深广度却增加。从数据来源来看,由提供数据计算向提取数据计算转化;从数据信息与问题解答关系来看,由直接匹配向间接相关转化;从数据考查功能来看,由以技能考查为主的基本计算向运用数据进行过程分析的能力过渡。化学计算更强调“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近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计算考查在四大题型的功能解读,见表2。

化学的认识、理解、探索有定性和定量两种途径,化学计算从量化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人们对化学世界的认识体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必要工具,它使化学研究更加科学和精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化学计算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功能。

1.4 考查形式由定到变,体现科学素养追求的全面升级

考试说明强调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三种能力的考查。近年高考化学计算考查形式与内容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探究与实证等方面进行继承与创新,追求考查“稳定”与“变化”二者的平衡。下面以近年广东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考查为例进行分析说明,见表3和表4。

通过分析表3、4可以看出:(1)从考查内容来看,出现题型融合。化学平衡考查在反应原理题和工艺流程题均有出现,这说明高频考点除了会出现在热点题型外,还会结合试题的价值取向、能力要求、素材特点进行题型拓展。(2)从素材选取来看,选择内容不断拓宽。如化学平衡常数考查涉及酯化反应、一碳化学、弱电解质、难溶物转化等方面,在聚集状态方面也涉及固、液、气变化。(3)从表征形式来看,多种信息整合。包括文字信息、图表信息、提示信息,交错融合,信息丰富,角度多样。(4)从能力要求来看,追求思维深广度考查。有信息接收、图表分析、表征转化,能力方向和思维层次不断变化,体现能力立意追求。(5)从问题和表达来看,设计角度多样。如化学反应速率考查涉及因素分析、关系提炼、大小判断、方案设计、速率计算等,涉及化学过程包括一步、两步和三步反应等。可以看出:计算考查形式的推陈出新反映出科学素养考查的方向性与和引领性,评价的全面性、主题化和分散性。

1.5 考查角度由窄到宽,体现学科价值的社会化取向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化学的功能追求。“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化学考试评价的重要标准[4]。高考试题关注环境、科技、能源与材料等生活常识或社会热点,以物质或问题为中心多角度挖掘素材的功能与价值,关注学生基础学力与科学素养考查。这要求学生学会收集定性与定量数据,提升化学计算技能以及定量探究能力,挖掘素材中所蕴含的科学和人文价值。

2 化学计算问题突破的教学策略和关注点

2.1 解读基本概念及核心思想内涵,建构化学计算的基本体系

大量事实证明,只有正确理解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把握概念间纵横联系,建立知识间的意义迁移,才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化学计算涉及基本概念、物质性质和核心反应等因素,其中基本概念和核心反应是化学计算的直观依据和前提基础。计算时需弄清反应的物质与数量的对应关系、理解好比例关系、转化过程及守恒思想。中学化学计算须重点关注7个概念和4类反应:概念包括化学式、物质的量、质量分数、反应速率、平衡常数、pH和Ksp,涉及反应有化学反应、离子反应、热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化学计算同时也渗透和反映一定的化学思想,它是化学思想和化学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过程。常见化学核心思想有: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转化观、守恒观、能量观、平衡观等[5]。在核心思想、科学方法到化学计算的不断演绎和发展中,化学计算也体现出多样性、概念性、综合性和规范性等特点,核心思想从宏观上勾勒出化学计算的知识维度和基本体系。

2.2 统筹专项训练及主题综合时段,进行化学计算的目标分解

笔者认为,高中低年级计算进行专项训练内容包括:感知基本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强化过程规范。专项学习目标可分解为:(1)基本概念目标:包括内容的理解及分段提升。(2)方法学习目标:包括方法种类及重点突破守恒法、关系法、比例法等核心方法。(3)思维过程目标:关注概念表达式、思维发展过程和科学规范要求。(4)结果表达目标:计算结果正确、有效数字精准及单位运算合理等。

高中高年级进行主题综合计算,其目标可分解为目标、情境、表征和问题四个方面:(1)计算目标取向来看,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目标,如反应速率就可分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案设计和滴定分析。(2)计算情景设计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向、信息选择等方面,关注能力层次和方法运用,如影响因素数目变化、关系分析综合、条件挖掘难易等。(3)计算表征可在文字、表格、图像和提示等信息等多种变换。(4)计算问题也可进行多角度变换,如平衡常数计算考查可从表达式考查、三段式过程考查和计算结果精确性考查,也可以作为信息载体进行其他知识的考查。

2.3 加强宏观类型和微观过程研究,突破计算失分的瓶颈问题

通过笔者的调查,学生的计算认知观念与实际能力反差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认为时间投入与试题得分常不匹配,考场中战略性放弃较多,计算空白问题严重,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放弃。(2)计算涉及因素较多,处理信息能力欠缺。学生常见犯错误类型有:“审题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思维性错误、心理性错误、运算性错误”[6]。①审题性错误表现为:未理解计算目标和要求,忽略提示信息等,在信息的接受、转化和输出过程把握缺失、偏差甚至错误;②知识性错误表现为:基础知识系统性差,概念原理的内涵外延模糊等;③思维性错误表现为:思维品质中灵活性、变通性、批判性差,表现为角度单一,表征困难、思维定势等;④心理性错误表现为:怯场心理、盲目自信等;⑤运算性错误表现为:基本运算错误、单位换算错误、过程转换错误等。

故笔者认为:化学计算失分问题既是计算问题,但也不仅仅是计算问题。诊断学生计算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做好问题的分类、归因;把握计算核心环节,理解失分瓶颈;强化思维方法和过程分析,重点突破,适当加强化学计算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玉琴.化学计算的学科本质及其教学[J].化学教学,2013,(10):6~9.

[2]王磊,齐红涛.化学计算解题教学的心理机制研究[J].化学教育,1996,(7):6~9.

[3][4]广东省教育考试院.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数学(理科)、英语、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04~212.

[5]夏时君.从近年广东高考看2010年广东理科综合化学考纲[J].化学教育,2010,(4):43~45.

策略取向教学:成效 第4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相关研究也表明, 鉴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规模农业发展缓慢、农业吸引资金不足等问题, 未来如何更好地引入和利用好国外农业资本, 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四化同步”战略的重要举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分析指出:新时期“要加大对开放型农业的政策扶持, 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 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与国外企业“引进来”相结合。

事实上,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农业利用外资数额持续增长、涉及领域不断延伸, 对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弥补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国内企业对涉农投资的不足。在此期间, 涉农外企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遍地成长。

正大集团从1979年开始投资中国农业, 以饲料产业起步, 纵向大规模建设养殖场、屠宰加工和食品生产企业。同时, 横向扩展到零售、机电、房地产、制药和金融等领域, 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业外资企业之一。值得关注的是, 正大集团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也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并培养了大量农业人才。

二、正大集团在中国农业投资的历程

正大集团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主要缘于其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集团创始人谢易初先生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回国开设种子公司, 使广东澄海县成为全国第一个水稻亩产千斤的县。改革开放之后, 响应国家开放政策, 重点投资农业产业, 投资金额及领域逐步增加。其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

(一) 谨慎布点阶段 (1979—1989年)

1979年, 正大集团投资1500万美元, 在深圳建立了一家饲料生产企业, 取得了深圳工商局001号营业执照。此后的10年, 先后在北京、开封、上海、岳阳、福州、厦门、泉州、青岛等地成立12家涉农公司, 谨慎地在中国各区域试点投资, 探索涉农企业类型。此间, 正大集团创造了投资中国农业多项“第一”的记录:改革开放之后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投资的外商企业;第一家引入工业化饲料生产概念的外资企业, 促进了中国本土饲料企业的诞生进程;第一家在中国建立原种鸡场的企业, 结束了中国从国外引进种鸡的历史, 同时大幅度提高了中国鸡肉质量;第一家在中国引入动物营养概念的外资企业。类似记录与创新, 改变了中国传统养殖业的饲养方式, 给中国农业现代化打开了新视野。

(二) 快速复制阶段 (1990—1996年)

1990年, 邓小平同志接见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时, 充分肯定了正大集团投资中国农牧业的战略, 希望正大集团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力度, 成为外商的代表。此后, 集团继续扩大投资涉农领域与区域布局。1990—1996年, 先后投资了近70家饲料企业, 以“每月一新”的建厂速度, 在中国大部分省区进行布局, 每年新增饲料产能1200万吨, 将饲料工业化技术传播到全国各地, 并推动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畜牧业养殖方式, 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同时, 投资进入饲料与养殖机械的生产制造领域, 既满足了自身饲料生产设备维修改造的需要, 也有力支持了中国农牧业的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外商投资年鉴 (1998年) 》显示, 1997年全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 有22家隶属于正大集团, 其销售额高达187.6亿元。

(三) 横向扩张阶段 (1997—2010年)

在立足继续服务中国农业的同时, 正大集团陆续进驻商业零售、工业、制药、金融、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成为农业投资的辅助和补充。1997年6月23日, 易初莲花 (后改为卜蜂莲花) 连锁超市第一家店在上海浦东开张, 标志着正大集团在中国市场横向扩张的开端。目前, 正大集团旗下卜峰莲花超市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大型购物中心之一, 拥有77家门店、4个配送中心, 其销售额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成为集团的第二大主营业务。在生物制药领域, 正大集团先后在河南、贵州、福建、江苏等地投资, 建立生化工厂和制药工厂, 开发金霉素、磷酸氢钙、赖氨酸及药物等产品, 其生产规模在行业内也屈指可数。在机械制造领域, 正大集团还涉猎摩托车和汽车零配件的制造, 其控股的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公司旗下, 有洛阳和花都两个摩托车生产基地。此外, 房地产、金融等领域也活跃着正大集团的资本, 为农业投资能够有稳定资金流注入保驾护航。

(四) 纵向扩张阶段 (2011年至今)

中国加入WTO后, 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了中国农业市场, 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对此, 正大集团实施了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投资战略, 将投资转向产业链的纵向深度、向食品生产延伸, 重点打造“从养殖到餐桌”的产业链。正大食品企业 (秦皇岛) 有限公司于2011年在秦皇岛成立, 旨在建设全国最大的清真食品研发中心, 是正大集团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食品深加工独资企业, 也是正大集团打造新型产业链的重要标杆。该项目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 项目一期已投产, 食品年产量可达6.4万吨;二期工程也即将启动开始建设, 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食品10.56万吨, 年营业额预期达50.65亿元, 实现年利税3亿元, 同时可解决700余人就业。该项目是正大集团从饲料生产、种鸡养殖、孵化, 到肉鸡饲养、肉品和熟食加工并呈上餐桌, 完整产业链的标志性项目, 也是正大集团在中国农业领域实现投资转型的变革性项目。

与此同时, 在非农领域, 正大集团通过资本运作, 实现企业合作和兼并:通过收购股权, 成为中国平安第一大股东;与伊藤忠实现交叉换股, 入股中信;通过收购万客隆, 以拓展零售市场, 加强正大集团生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管理。

三、正大集团在中国农业投资的成效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 正大集团投资中国农业取得的成效

1. 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正大集团投资中国农业, 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 也为正大集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取得了双赢的成果。

(1) 在经济效益方面。正大集团自投资中国农业以来, 迅速扩张为以农业产业为核心、其余新兴产业为辅助的多元化企业。其投资领域, 除了农业外, 还涉及工业、商业零售、地产、金融等领域, 而且为其他领域投资提供了现成经验。正大集团深耕中国市场多年, 对中国区域文化、市场需求结构、商业机会等都有透彻的了解。将多年来培养的管理人才、技术优势、资金优势, 直接运用于新兴涉农行业, 使得集团一直处于涉农外资的领先地位。目前, 正大集团在华总投资额超过了1100亿元, 遍及了除青海、西藏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 员工超过8万人, 年销售额超过800亿元人民币, 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2008—2013年, 正大集团的涉农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金额总体趋势逐步增长, 6年内投资额度增长近300%, 经济收入增长170%。鉴于农业项目产生效益需要较长周期, 目前投资额度增速快于收入增速有利于企业获得长久利益, 体现了正大集团看好中国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数据来源:正大集团统计报告)

(2) 在社会效益方面。在我国农民心中, 正大集团已经成为农业科技、诚信经商的代名词。在选购农产品, 特别是饲料产品, 农民就认准正大集团的产品。1994年以来, 著名期刊《远东经济评论》评选出的“亚洲领先的200企业”中, 正大集团6次居于首位, 3次获得第二名。2003年, 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名商界领袖之一。2009年8月, “首届海外华商中国市场 (大陆) 500强”排行榜揭晓, 正大集团位居榜首。这些褒奖反映了市场对正大集团的认可。正大集团在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红利的同时, 不忘“反哺”中国, 对中国公益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非典”、“汶川大地震”等灾害中, 正大集团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并无偿捐助国内教育事业, 多次捐助国内各大学和其他教育研究机构, 给集团带来了良好的声誉和社会效益。

2. 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1) 引入现代饲料生产技术, 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改革开放之前, 中国饲料加工是由粮食部门下属企业掌控, 采取粗放的经营方式, 离饲料工业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改革开放之后, 正大集团看准中国饲料市场, 率先建立了饲料加工企业, 运用先进生产技术、专业生产设备和成熟的管理经验, 为中国市场带来饲料工业化的理念, 并引导养殖产业饲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为中国农业企业树立了榜样。正大集团一直坚持质量为本的经营理念, 建立起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并积极开发新产品, 促进饲料产业结构的调整。

(2) 引入动物营养理念, 培养专业养殖农民。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养殖业以农民分散养殖为主, 收益微弱。正大集团进入中国后, 重视对农民养殖技术的培养, 使广大农民认识到科学喂养的重要性, 同时带来了动物营养的理念, 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喂养畜禽。养殖技术及饲料配方与制造技术的全面升级, 使得我国养殖业规模化成为可能, 并在节约粮食的同时, 大幅提高了养殖收益, 推动了中国农牧业的迅速发展。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正大集团的进入, 使部分农民粗放式的养殖方式和经营理念得以改变, 开始向市场化的道路过渡。主要表现为, 由原有落后的养殖方式, 变革到先进科学的养殖方法;由每户小规模的经营方式, 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突破;由农产品原料、粗加工产品售卖, 转换为深加工农产品的售卖;由原始有限的销售渠道, 升级为订单农业生产等。正大集团为中国农业带来的变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雏形, 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生产效率, 也为农民积累了更多财富, 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 正大集团投资成功的经验

1. 以农业为主, 坚守主业

截至目前, 正大集团已在中国设立了300多家企业, 其中涉农企业占80%, 为正大集团带来90%的总利润。以饲料企业为例, 正大集团在1990—1996年以“每月一新”的速度, 在全国建设近70家饲料企业。投资模式雷同、投资规模相近、生产线相同、人员配备相似、经营管理与人才培养都有固定的模式, 迅速占领了中国各省区的饲料市场, 并在各省区饲料销售额名列前茅。从正大集团的统计报告可知, 近年来, 正大集团涉农项目投资数目和金额依旧在逐步增长。因此可以说, 坚守涉农主业是正大集团投资中国市场成功的经验之一。

2. 延长产业链, 拓展市场

正大集团投资饲料企业取得巨大成功后, 向前产业链发展畜禽育种、畜禽养殖, 向后产业链发展畜禽代养回收、屠宰加工、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商业零售, 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 市场得到了空前的拓展。2011年, 正大集团在秦皇岛正大有限公司现有养殖、饲料、肉食品加工一条龙产业的基础上, 追加投资18亿元, 继续延伸产业链, 完成从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全产业链各环节能做到信息共享、品质保证、技术互通、合作互惠、全程追溯, 同时降低各环节交易成本, 实现价值链与产业链同步增值。

3. 培育新优势, 引领标准

正大集团在中国投资的37年内, 前20年与中方企业合资为主, 后17年以正大独资为主。不论是合资还是独资企业, 正大集团在不同行业投资的每一个新项目, 总是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引进中国, 让新企业都具有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例如, 投资饲料企业, 将世界上最先进的饲料生产线以及制粒技术、膨化技术引进来;投资种鸡厂、种猪厂, 将世界上最优良的肉种鸡、蛋种鸡、种猪品系引进来;投资虾苗场, 将南美白对虾原种及世界上最先进的繁育技术带进来;投资食品厂, 将世界上最先进的食品生产线引进来。总之, 要确保所建立的企业从一开始就走在行业的前列。正因为掌握了如此丰富的世界先进技术, 正大集团才能够一直在中国涉农领域成为各行业标杆。

4. 以公益为媒, 回馈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 正大集团一直热心参与中国公益事业, 先后捐资5亿元用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资助项目涵盖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

(1) 教育方面。谢国民在广东汕头市捐建谢易初中学;捐资1500多万元, 在中国农大、华南农大和浙江农大各捐建一座肉鸡发展研究中心;出资3000万元, 修建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捐资4000万元, 支持清华大学成立“中国农村研究院”, 并在北大、复旦大学等学校设立奖学金, 支持教育事业;向南京工业大学捐资2.011亿元, 共同建设浦江学院。

(2) 文体事业方面。正大集团经常对潮剧团进行扶植性的捐赠;2006—2010年, 陆续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提供价值1400万元的现金和实物。

(3) 对一些突发灾害和应急事件, 正大集团也及时伸出援手:“非典”期间1000万元, “汶川”地震3000万元, “雅安”地震2000万元……。

公益善举不仅体现在正大集团层面, 也反映在其下属各公司。各地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各地的慈善活动中, 关注公益事业是正大集团的企业文化之一。

(三) 存在的问题分析

正大集团虽然在中国涉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是由于新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对农业技术和产品有了新的要求, 同时有更多实力强劲的外资企业开始分享中国涉农领域的发展潜力, 使正大集团面临巨大的挑战。

1. 新产品研发有待加强

产品与技术一直是正大集团投资中国农业领域的核心优势, 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竞争对手在产品质量等方面竞争力的提升, 正大集团如果不能充分分析市场, 积极研发新的产品,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竞争中就容易被其他企业弯道超越。近些年, 正大集团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确有欠缺, 竞争对手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例如, 正大集团投资中国饲料业37年来, 仅有三次产品升级换代。刚进入中国时, 正大集团推出以551、510为代表的全价颗粒系列饲料;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推出以751S为代表的膨化系列饲料;2008—2010年, 陆续推出“宝”系列饲料。而目前尚未有升级的新产品推出, 研发进程有待加速。

2. 投资区域有待优化

当前, 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各区域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正大集团涉农产业前期投资依据不同地区经济水平, 农业养殖、种植优势进行布局, 但经过30多年的市场发展与区域优化, 以前的最佳投资区域已经发生改变。另外, 正大集团投资项目一直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 但鉴于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种植业对耕地的要求等因素, 使得正大集团养殖、饲料、种植等产业在沿海地区的发展前景有限。与此同时, 中西部地区为了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产业转移, 纷纷提出更优惠的投资政策和配套措施。因此, 正大集团若将丰富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既符合涉农行业的发展要求, 又能将各项优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3. 投资结构有待改进

正大集团以投资农业起家, 但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正大集团开始将投资转向其他领域, 如零售业、工业、金融服务业、传媒业等。投资领域的扩大, 增强了企业的影响力, 但也影响了投资的聚集度, 使得投资结构过于松散, 特别是一些与农业无关领域的企业收益甚微。鉴于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四化同步”战略, 建议正大集团继续以涉农产业为核心, 将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方向的投资, 适当转向农业金融服务业、新农村建设等, 将自身打造成涉农领域的航母企业。

4. 投资理念有待创新

正大集团在进入中国投资初期, 为了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取得投资的安全保障, 多与国企合资控股为主, 实行安全稳健的投资理念。随着中国投资环境日益稳定与完善, 正大集团迅速扩大投资, 此时多以独资企业为主。其目的, 一是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 二是可以控制某些核心技术不会外泄。此时的投资理念为快速赚取利润, 但随着投资领域的立体扩张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 目前正大集团的投资理念与时代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已出现差距, 有待进一步发展创新, 如探索适合正大集团的高管出资参股、股权激励等办法。

四、正大集团扩大中国农业投资的策略选择

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三农问题”为关注点以来, 正大集团时刻根据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与新任务, 调整投资方向与经营战略。其根本出发点, 是在不断响应国家“三农”政策的前提下, 进行自我调整, 实现互利共赢, 践行“利国、利民、利企业”的价值观。

(一) 更好地服务中国“三农”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政府每年年初的经济工作会议都聚焦“三农”, 并出台更有力的惠农政策,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中国涉农领域。正大集团已在该领域深耕多年, 具备布局广泛、熟悉市场等多重优势。因此建议, 充分利用好相关政策措施, 趋利避害地为企业发展抓住机会。要在把握好优势涉农领域已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 调整投资战略和重点区域。同时, 依据各区域资源与文化特点等, 摸索与当地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户更适合的合作模式, 公平分享好利益“蛋糕”, 为中国“三农”建设增彩添色。

(二) 深化投资领域

根据农业现代化要求, 未来正大集团应继续根据市场环境与各地方政府政策, 优化和深化投资领域。中国涉农领域未来的“蓝海”, 在于农产品安全监测与控制、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良种引进繁育、农产品储输、农业保险与农业金融服务等方向。正大集团可利用在全国已有的网点, 建立遍布全国的动态监测系统;利用正在开展的“从养殖到餐桌”模式,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标杆;利用现有金融公司, 服务于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总体而言, 正大集团可将自身涉农行业优势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欠缺结合起来, 推进和引导中国农业落后领域的发展。

(三) 优化投资布局

外商对中国的农业投资,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但沿海地区人多地少以及日益趋紧的环保要求, 并不利于现代农业特别是土地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结合中国政府提出的长期开发西部、振兴中部的发展战略, 中西部地区交通不便等问题会很快得到缓解, 而且农业投资从启动到收益大都需要较长的时期。因此, 正大集团应进一步扩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投资项目和金额比重, 发挥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密切合作的关系优势, 超前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租赁大面积土地, 养殖或种植地区性特色农畜产品, 成立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 建立新型完整产业链。鉴于农业企业发展需要遵循生产周期长, 回报周期长等特点, 在此期间中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会因为政府政策大幅改进, 正大集团提前在中西部布局, 能够抢占先机, 比后期再进入的外资企业享受当地政府更多的优惠政策。

(四) 完善投资方式, 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随着投资领域的立体扩张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正大集团需要不断创新投资理念, 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项目, 可大胆地尝试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企业内部, 尝试使用股权激励的办法, 实行高管和优秀骨干员工持股的改革方案, 在管理体制上给投资企业注入活动, 紧紧抓住人才, 充分肯定和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五) 加快研发进程

在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和食品生产技术加速提高的背景下, 中国民众对食品的需求已由温饱提升到健康的层次, 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更是逐步提高。有关“45天鸡”、“90天猪”等新闻报道后, 引发了民众对用饲料喂养畜禽这种养殖方式的担忧。正大饲料享誉中国自然备受关注。正大饲料在中国仅经历了3次产品换代, 研发进程尚显落后。当下, 结合中国市场高品质肉类稀缺的现状, 正大集团应着力加快研发进程, 尽快推出能够改善畜禽肉品质量的饲料。同时, 在畜禽产品深加工方式和食品品类研发上再下工夫, 推出更加多元化的食品和食用方式。这既符合中国市场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又满足国民健康、环保的生活要求。

五、结论与建议

投资环境日益完善, 发展趋于成熟的中国农业企业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 给正大集团带来了严峻挑战。正大集团唯有审时度势, 紧跟中国涉农政策与市场需求的步伐, 整合已有的核心优势, 选择拓展投资方向、深化投资领域等战略, 才能继续保持在中国农业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产业方面, 全方位推动种、养、加一体,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推进涉农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 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在技术方面, 继续积极引进和运用世界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 培养、储备高层次科研人才, 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总之, 正大集团应以协同创新战略思维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 实现利润增长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统一。

摘要:外商农业投资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深耕中国农业领域37年的正大集团, 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分析、总结正大集团在中国农业投资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 并提出其未来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投资策略, 可为中国本土农业企业做大做强, 乃至步入国际市场开展农业投资提供借鉴。

关键词:正大集团,农业投资,成效,问题,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黄祖辉, 吕立才.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FDI) :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1-5, 34.

[2]杨光.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的新动向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 2015 (6) :70-74.

[3]汪洋.用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N].人民日报, 201511-16.

[4]徐燕.跨国公司投资我国农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08 (5) :55-57, 28.

[5]吕立才, 高玉荣, 黄祖辉.中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 2007 (1) :76-78.

[6]马宇.正大集团投资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 1998 (4) :15-19.

[7]惠恩才.利用FDI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7) :82-86.

[8]杨海浩.正大饲料与中国农牧业饲料业共成长[N].中国质量报, 2006-07-11.

[9]崔卫杰.开放形势下的中国农业产业安全[J].国际经济合作, 2015 (1) :46-50.

[10]吕立才.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业及涉农产业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06.

加强物理课堂教学成效的策略浅析 第5篇

关键词:物理;成效;实验;策略

一、通过“研学后教”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研学后教”,即先研学,后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教学带动学生学习的模式。

1.学生研学阶段

教师在课前通过对教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对学生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编写“研学文本”。研学文本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课本知识自测,课外相关知识趣味问答,补全知识,正误判断等,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本、翻阅资料、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2.学生互教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在正式授课之前的10到15分钟,教师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教学目标展示出来。将学生分为四人到六人的小组,组内成员相互分享课前学习实验的心得和结论,解决相互间的问题和疑惑,并对教师展示出的重点进行讨论,最后将大家探讨过后不懂的问题以纸条等形式交给老师,由教师公开讲解。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涌现出很多创新性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学生互教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还可以使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得以推广。同时,互教阶段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口才表达能力,增强班级团结感和向上力。

3.后教阶段

这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和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重要时刻。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有重点地讲解,因为经过了充分的自学、互学,学生已经对课堂内容基本掌握,并有了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师应该讲那些学生还不理解的、易混淆的、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并适当扩充课外知识。在最后的时间,可以做一个课堂小测验,以检验和加强学生对这节课的认识。

二、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坚持因材施教理念,应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包括:要求变迁不同,备课内容不同,分工合作角色不同等。

1.要求变迁不同方面

由于个异性差异的存在,对不同學生实行分组教学,并对每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例如,对优秀学生即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知识系统结构的学生,要求其全面掌握物理知识点,并每月列出当月学习心得和知识点学习体会,做知识报告。对良好层次的学生,即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求其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一定扩展性阅读,并做知识总结和学习目标规划,这部分学生是体现教学质量最关键的群体,应足够重视。对一般层次的学生,要求其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能完成基础任务和物理基础公式,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并确立良好层面冲刺目标。

2.备课方面

各教师针对各班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实行分层知识点备课计划,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要求差异,并且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注释“掌握、了解、熟悉”等难易程度的标示符。以实际行动展示分层教学模式。

3.授课教学方面

根据学生不同的要求,制定授课建议书,让一般学生提出问题并由优秀学员现场解答和解析思路,为积极完成授课任务,确保学生总体参与度,对学生进行嘉奖。教师以指导性意见提出者姿态确立教学授课方向。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1.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个成功的物理实验教学,并不是只限于在物理实验室中做的实验,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形式,演示物理实验的过程,把平时实验做不到的效果演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使用多媒体等形式,把有趣新奇的物理实验“有声有色”地演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采用探究性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课外活动的内容

探究性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和思考能力。实验时教师提出课外活动的内容,作为研究的方向和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3.通过演示实验,实现实验教学效果

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与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实验设计,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将物理的理论知识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变得活

泼、生动、有趣。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的效果。

4.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可以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提高他们对物理现象的研究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在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认真探究科学有效的教法,以学生为本,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张根柱,高建峰.论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发展[J].山西教育学院报,2001(03).

(作者单位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

策略取向教学:成效 第6篇

一、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小学德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 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家庭教学方面, 很多家长对德育教学的认知不足, 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本上主要的文本知识, 练习应对考试的能力, 对校方德育课程的配合不足、对德育教学的投入不够。 一些家长只要孩子专注学习, 成绩能达到优异, 其他事物任劳任怨, 上下学帮孩子背书包, 帮孩子系红领巾、鞋, 等等, 久而久之, 孩子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好是理所应当的, 该有的基本礼貌荡然无存;学校方面, 需要改变一线教师对德育教学责任认识不足的问题, 存在以主副科目论重要性, 以考试分数看教学成果的偏见, 与具体某学科的教学内容无直接关联。 显然, 以上都是错误的认知, 急需从根本上改善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 也需要改革德育教学的评价机制, 将德育教学成果引入与成绩、升学具有关联性的评价机制。 二是目前德育教学的内容问题。 与国外较为完善的德育教学相比, 德育教学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灌输较多, 对生活理念、社会责任、人际关系、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培养较少,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 过多的意识形态教学很难被小学生明确理解, 且教学方式比较照本宣科、缺乏实践性, 德育教学收效不佳。 综上所述, 小学德育教学急需转变为更贴近生活方式、更具有实践性的德育教学, 应从三方面改善德育教学策略。

二、针对小学德育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 强调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和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一线教师时曾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上中去掉,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的确,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从“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仁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到“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的人生理想, 在传统文化中蕴含德育教学的核心内容。 当下在西方文化的潮涌下, 一些家长、老师只看到封建迷信糟粕、“复古”启蒙牟利等问题, 忽视传统文化教学, 小学德育教学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营养, 去伪存真、 去粗存精地教授给小学生。 需要强调的是, 传统文化内容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应该注意形式创新和因材施教, 用符合小学生思维模式的方法和小学生理解范畴内的语言进行教授才能古为今用, 真正弘扬民族瑰宝, 保留中华基因。 目前, 一些中小学都在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 》、《三字经 》等国学经典, 都是非常好的尝试。

(二) 注重多元化趣味化的德育教学形式

德育教学不同于语数外等学科的特点在于其教学内容更宽泛, 教学方式更灵活, 目前一些一线教师在德育教学中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小学生失去课堂兴趣, 而且未能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初衷。 德育教学形式应该采取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形式, 有以下方法可以采用:一是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 例如在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融入美育价值观念, 一课多学,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方位提高德育素养;二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德育教学可以走出课堂, 开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感受大自然、参与社会活动、领略风景名胜等教学形式,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有效地培养道德观念。 例如邀请公安、交警等校外辅导员开展“法制、安全进校园”活动, 在学生头脑中树立牢固的安全和法制观念, 在清明节扫墓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先烈英勇的精神, 也是很好的爱国教育活动;三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德育活动。 目前小学德育教学主要以课本为主, 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 学校可结合相应的传统节日, 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通过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 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三) 完善德育教学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

目前小学德育教学普遍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不完善。 应该提升德育教学在整个小学教学中的地位, 与其他科目摆在相同甚至更高的重视程度。 目前很多学校都编写《文明礼仪校本教材》, 深入开展“八礼四仪”的教育活动, 收效甚佳, 同时将德育教学摆在了重要位置;小学德育教学因学科特点, 其教学效果考察评估不容易通过试卷的问答形式直观呈现出来, 应该将结果评估改进为过程评估, 将课本知识外的实践环节表现、家庭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反馈、其他各科老师对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价等纳入考察系统, 从多维度综合评价德育教学结果。 很多小学都在开展好人好事榜、道德银行、善行义举典型, 评选“礼仪之星”“美德少年”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活动,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

策略取向教学:成效 第7篇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 等等。可见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 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 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 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 欣赏数学的优美。

那么, 什么是数学文化?数学又拥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呢?这里笔者并不想给出关于数学文化的确切定义, 而是更倾向于从这样一个角度给出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 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 伴随着数学知识的发生、生成、传播而在特定的数学共同体内积蓄下的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和启迪价值的数学思考方法、数学思想观念及数学精神品格等, 这些都属于数学文化。具体而言, 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首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由于数学并非对客观事物或现象量性特点的直接研究, 而是通过相对独立的“模式”的建构, 因而它有重要的思维训练功能, 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尤具重要意义。其次, 数学学习需要激情, 但更需要理智, 因而其对于人类理性精神的养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再次, 数学看起来似乎与价值判断无关, 然而数学依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善”, 数学学习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比如:探索过程中的执着与坚韧;论证过程中的务实与严谨;数学规则推导过程中的理智与自律;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开拓与超越;甚至耐心、责任感、敬业品质、民主精神等品质。正是这些, 见证着数学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 使数学可以超越知识本身, 找寻到更为朴素、更为丰富, 也更为动人的内涵。

二、“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与价值取向

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 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随时随地在发生作用, 使人终身受益。这涉及到数学的精髓, 也涉及到人的数学素质, 而数学文化就是数学素质的载体。数学文化渗透于教学中已成为数学课程教学的必需。数学教学可以从数学文化中汲取养分, 传递人类的精神, 也可以培养用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看世界看生活的数学眼光。

诚然, 数学文化不仅指数学知识, 还指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审美情趣、研究方法等。数学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观念的发生、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

1. 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 展现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 有很多事例反映了数学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了解这一点, 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文化底蕴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有时, 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为此, 教师应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史实, 比如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 让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庚、高斯、笛卡儿等数学大师成为同学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介绍《几何原本》、圆周率的历史, 并将其中涉及到的重要人物和有关史料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贾宪三角”和“从结绳记数到计算器”的历史, 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和演变, 与幻方、七巧板、欧拉公式、黄金分割等有关的材料, 方程史话、勾股定理史话、历史上的分数运算法则等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带领学生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 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 不仅增进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更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并不是一种神化的科学。当数学沿着历史的台阶走下神坛时, 也揭开了数学文化神秘的面纱, 真正向我们的学生展现数学文化应有的人文价值。

2. 享受数学的发展历程, 凸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

数学上的每一个发现或发明, 总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某一种思考。数学教育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或发明的过程, 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数学知识的源泉。学生由此可以体会到人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创造, 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 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 从而打开了又一扇数学王国的大门。这就如赏析一部文学作品, 只有充分了解了作品的背景, 才能更全面地领会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掌握数学知识本身固然是一个目的, 了解、领会知识的源泉和研究方法, 将具体的知识放入宽广的文化背景下去认识, 从而有一个更合理、科学的认知过程, 这也许是更重要、也是更有意义的目的。

对于许多教师来说, 数学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 进而形成解决考试所需要的解题能力。其实, 每一个重要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创设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 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 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 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这也正是在教学中凸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所期待达到的目的。特别是在教学数学概念时, 重要的不是对于概念内涵、外延的正确呈现与讲解, 而是应通过呈现适量符合概念特征的正反例证,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逐步在学生头脑中摆脱相关数学对象的非本质属性, 进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 获得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与理解。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数学应该不仅指数学知识, 而尤其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

3. 欣赏数学的无穷魅力, 显现数学文化的美育价值

在繁花似锦的数学百花园, 有一丛绚丽多姿、引人入胜的奇葩, 这就是“世界名题”。它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使人叹服, 又以匠心独具的构思模式令人陶醉。有的题目历经几代数学家的苦心求索, 得出了一些精巧绝伦的解法, 赏心悦目, 极富诱惑力。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九点圆”、“哥斯尼堡七桥问题”等等。数学是美的, 在大数学家克莱因的思想里:“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 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 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一个小小的六角幻方, 竟花去亚当斯52年的时间;马克思以演算微积分为休息;苏步青“演算万题成才”传为佳话;陈景润那传奇式的“两麻袋算题稿纸”则成了向数论顶峰攀登的路标。

数学的美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升华学生的情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毕林斯雷曾说:“许多艺术能够美化人们的心灵, 但却没有一种艺术能比数学更有效地去美化和修饰人们的心灵。”数学蕴藏的美拓展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 学生会深深地被数学具有的神奇美丽所吸引, 并产生对此进行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极大热情。在教学中显现数学这种深沉的、内在的美育价值, 让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 去揭示、欣赏、体验美, 体验到数学内在的、朴实无华的、纯洁高尚的情感, 将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实, 心灵得以净化, 思想得以升华, 素质得以提高, 引发心灵深处的感悟, 使其对数学的美的追求和感受与其人生的追求紧密相连。

4. 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 呈现数学文化的创造价值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 数学学得好的学生, 其推理能力就强, 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能力都较好, 这说明数学学习有利于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比如数学的推理能力, 体现了演绎逻辑的可靠性、严谨性和思维方式的广泛性、深刻性, 有助于学生不盲从、有条理、善思辨, 在错综复杂的问题面前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而能够透过现象, 洞察事物的本质, 揭示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办事处世时头脑里总有一个条理清晰的树形图, 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数学是人类理性精神得到最充分发挥的领域。阿基米德在临死时还对敌人说“不要破坏我的图”;笛卡儿为解析几何的创立思索了十九年;陈景润为解析“1+1”奋斗了三十年;数学家们解决费马大定理拼搏了三百多年……数学家都是出于一种对真理的挚爱而不懈地追求与探索。这些精神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启迪学生、发展学生的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精神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态度、积极的思维品质, 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坚强意志、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而且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震撼, 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塞尔维斯脱曾说过:“置身于数学领域中去不断探索和追求, 能把人类的思维活动升华到纯净而和谐的境界。”数学是一种情感, 是一种力量。数学的理性精神对人内心世界的发掘与对人生价值、人生理想追求的倡导, 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策略取向教学:成效 第8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管理成效;策略

一、转变中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

中学体育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小班化”教学既为中学体育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自我发展机遇,又让中学体育教师始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以这么说,改革成败的关键决定于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许多研究表明:如果中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变,教育模式不变,“小班化”教学也只能是穿着新鞋走老路。因此,要注意对参加实验的中学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让中学体育教师对小班化教学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引导中学体育教师学习成功的教育、教

学经验,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家长、中学体育教师以及行政管理层应该更新育人观念,“小班化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

二、加强教学研究,创设小班化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1.施教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中学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环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要有分有合,体现对个体差异和学生共性要求的同等重视。既要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兼顾提优辅差的“分”的环节,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动静配合协调,自然分层。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不同层次的组织讨论以及不同层次的作业布置等。在课堂中,对A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重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主动走;对B、C层次的学生则以“扶”为主,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让C组学生扶着走,B组学生小步走,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

2.作业分层

在设计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时,中学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按难易程度设计成三类:第一类为基础练习,全班都做;第二类为综合练习,面对B层和A层学生设计,C层学生如有余力也可以参与;第三类为拓展练习,面对A层学生设计,欢迎B层次学生参与。其中,课堂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就利用学生完成基础练习的时间差完成,即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分层练习。

三、树立正确的办学效益观

在大班额教学时期,学校出于对办学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将管理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成绩的优劣上。学生考试成绩好,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就高,生源充足就会使班级规模越大,因而经济效益越高。但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效益观也发生了变化。现代教育效益观认为:“人”的发展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既定的教育投入条件下,“人”的发展的质量才是衡量办学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理念,不能一味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拼时间去争取分数,而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管理效益观,强调小班化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小班化教学”的教育质量评估,也应改变过去“唯分数”的考查评估办法和指标

体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策略取向教学:成效】相关文章:

简论学校体育目标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02-23

科学取向05-22

信息取向05-31

主题取向06-02

能力取向06-11

路径取向06-18

目标取向06-27

翻译取向07-05

投资取向07-08

哲学取向07-17

上一篇:大树机械移栽下一篇:创业战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