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创新范文

2024-09-13

建筑企业创新范文(精选12篇)

建筑企业创新 第1篇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及人力资源是一项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的科学管理。其安全与否取决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 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因此, 以事故防范为目标, 以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手段, 遏制或减少建筑事故的发生, 不断推进安全管理及人力资源的创新和建设。

1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实现建筑企业安全施工管理

健全各种安全责任制度推进管理体系创新。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管理评审, 保证制度无漏洞、具有可操作性。通过考核体现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态度, 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 实行PDCA的闭合控制。根据新形势和建筑安全特点及发展趋势, 依法强化安全生产监察, 建立安全管理激励机制, 按照层次和责任实行安全滚动风险抵押金、管理绩效考核抵押金, 质量标准化考核奖励办法等全方位奖罚体系。

在安全管理中, 要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安全监督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预防控制、治理和整改上, 防患于未然。要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按照人的心理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 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转变各级领导观念, 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要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转变, 形成安全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

2组建一支适应建筑企业战略的安全施工管理队伍

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 应以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为指导, 以远景规划所规定的目标为方向。也就是说, 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 首先必须清楚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 然后再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实现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起着巨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与“低成本”战略相适应, 人力资源的节约管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企业应组建一支精练的管理队伍。这支管理队伍呈现两个特征:①最低的人员配置。②合理的人员结构。即在最精练的管理人员队伍中, 无论是学历结构, 年龄结构, 还是专业技能方面都相当合理。这种高效的人员配, 将极大地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然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企业还应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大大降低企业本。使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 并随着管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 以及实现人力资源的节, 从而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 给企业提供了新的赢利空间。

3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安全施工管理创新

以科技进步为依托, 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建筑企业安全施工形势的根本性好转, 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从技术装备上保障施工安全, 从硬件上做到本质安全。同时, 加大对新技术新装备的资金投入, 建立和完善监督系统。

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实现培训方式创新。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安全教育体系, 专业工种送省级培训中心专业培训, 一般工种企业培训中心培训, 确保每一位职工持证上岗。抓好日常安全教育, 并进行随机抽考, 提高实效。建立职工安全电子档案, 年初设定分值, 违章依据轻重扣分, 安全知识掌握不好扣分, 扣完不允许上岗, 重新学习培训。同时对专业工种技术性岗位职工开展拜师学技, 选树专业工种带头人, 技术高低与岗位工资挂钩, 促使职工能分析判断危险源、会消除危险源, 能保护自己也会保护别人。

加强监督检查实现安全动态评估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建筑企业安全动态评估制度。通过开展经常不断地安全分析、评估, 促进企业加大安全投入。二是加强安全培训, 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三是切实落实安全第一的方针, 坚持把工作的关口前移, 重心下移, 及时发现隐患, 解决问题, 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实现建筑施工的长治久安。

4 制定建筑企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的建立以及机制的完善。企业必须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厦, 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如培训开发、管理沟通、考核等等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当然激励机制的最重要部分则体现在对员工的奖惩制度上。注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效果, 并使其成为现实的行为准则:有工作能力和效果者不断受到重视、嘉奖、晋升。企业中对人员、工作的评价受此准则的约制, 形成激励机制, 激励有能力和有效果的行为。员工实干而有成效的局面就能形成, 企业的快速发展就指日可待。

5结语

国内外建筑企业管理的经验表明, 人力资源对企业中长期经营业绩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是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障, 而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系统是实现建筑企业安全施工的关键。只有把安全管理与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才能真正把建筑安全施工纳入到科学的轨道, 不断的进步走向辉煌。

摘要:建筑企业安全施工及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就是通过安全管理的手段, 实现控制事故、消除隐患、减少损失的目的, 通过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来组建一支适应建筑企业战略的管理队伍。

建筑企业创新 第2篇

马振华

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建筑业市场不容乐观,建筑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核心产品。创新作为产业进步的引擎,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管理作为建筑企业创新的一部分,是建筑行业的活力之源。笔者在阐述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五项经营管理创新措施,以此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创新经营管理目标

(一)优先项目,打造形象。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展示建筑企业资本的载体,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首要目标为“项目优先”。在承接到工程项目后,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要充分调动和合理分配企业的人、材、物和资金资源,选派适合的项目经理、管理团队及施工班组。为保证工程建造质量,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进、更新,创优质工程,打造企业良好形象。鲁班奖、国优杯奖、钱江杯奖等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建筑企业对外形象名片。此外,在工程项目的准备、实施过程中,建筑企业应有计划的安排人员到工程实际中去锻炼、实践,以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精管理的企业储备人才。同时,要善于摸索和总结,以形成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具有企业特色的管理方法,提升项目管理整体水平。

(二)企业做强,提升竞争。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技术在不断提高和改进,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要做大做强很难。建筑企业除了继承以往所积累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外,还要不断创新,在经营方式、目标和能力上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创造自己的独特品牌。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好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拓宽业务范围,以某一专项为主营方向,承接更多的有挑战性的工程项目,“做大”和“做强”相结合,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准适合的目标,调整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创新经营管理措施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其管理方式较其他行业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不能守着某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变。从一个工程的准备、实施到最后的竣工验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进行建筑市场的开发,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现代企业管理的变革,管理的变革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目前,就国内建筑市场来说,挑战多于机遇,要实现自身创新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创新措施。

(一)创新管理理念

建筑企业为了确保其业务工作有效地进行,必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高效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企业来讲,科学技术越先进,对管理的要求就越高。面对目前的建筑市场,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尤其要意识到这一点,结合企业和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转变管理观念,以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进行管理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为管理”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虚拟的办公室,大家通过互联网络,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无为管理”,使人人都是管理者,信息传递更迅速、直接,管理更具效率。此外,“危机管理”的理念也愈来愈受到建筑业的普遍关注。每个人、每个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都要居安思危,高瞻远瞩,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使个人和企业得到可持续性的长足发展。

(二)创新管理体制

为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企业改制后,都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筑企业必须把握好决策层(企业层次)、管理层(项目层次)、操作层(劳务作业层次)三者的定位和关系,确立有限责任制度,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形成科学的法人管理结构,项目部不再简单地被认为是建筑企业的派出机构,而是将其视为企业的分公司,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从经营和财务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且建筑企业作为工程项目部的投资主体,追求其最大利润,又能促使项目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激励项目部各成员齐心协力,加强项目部的建设,为全面完成企业的目标做贡献。

(三)创新管理方式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复

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管理水平,进一步简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可以采取直接管理、项目承包等管理方式,加强企业对项目部的管理。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必须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与之相适应。根据每个项目不同的规模、技术特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者,随机地、适宜地采取新思维、新方法、新制度、新措施去进行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针对特殊的项目,要灵活机动地采用与之适应的管理方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在资源配置、工资待遇、常规管理等方面适当放宽政策。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目标管理,推进精细管理,加强标准化管理,实现常态管理,确保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最终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四)创新工程技术

技术创新是建筑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求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通常被认为是传统的低技术含量企业,由于思想认识、人员总体知识水平和国家扶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投入较少。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与新的施工技术、新的施工工艺、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机具的研究开发、生产及推广使用密切相关的。建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借鉴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创新孵化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及其先进的器具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行二次开发;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自主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新任务进行技术储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

境下,建筑企业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建筑企业只有真正解决技术创新主体缺位的问题,本身成为有创新战略、有筹资能力、有自主开发能力、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才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五)创新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不只是一个赚钱的机器,还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每个企业在成长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鲜明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信誉和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优秀的建筑企业文化展现了企业良好的管理风格、经营状况和员工优良的品德风貌等,是建筑企业社会形象的基本体现。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创新和管理的。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优秀人才提供和谐、稳定且能展现其才能的良好发展环境,并对员工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对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实践建筑企业“以人为本”“团结、诚信”的企业文化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要研究现有的企业文化特点,对于优秀的元素部分加以保护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要重视企业文化交流,学习和借鉴同行优秀的企业文化思想,在吸收同化的基础上找到符合自身企业经营发展的创新点,并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对外宣传、展示、推广,以期能推动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创新作为时代进步的动力,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管理作为建筑

探析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 第3篇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根据新时期市场经济与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以往的管理模式,更新已有的管理理念,或者研究出全新的、高效的科学管理方法,以低成本实现高利润,使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实现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内容

1. 创新营销模式

建筑施工企业从多年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营销经验、获得新的项目信息。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与市场营销相结合,通过市场营销来获得建筑施工项目。建筑施工行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是一项极具复杂性的工作,除了日常的市场营销活动外,还需要管理人员找出各类市场的特征,并进一步扩大营销范围,展开社会营销。社会营销的意义在于管理人员找出各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掌握消费心理,并想方设法去满足这种消费需求与心理;另外,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还要能够立足长远,将企业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这样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就能够在提高企业利益的同时,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创新组织结构

建筑施工单位通过创新组织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很多问题:管理组织层次较多,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组织机构安排不合理、各组织结构划分不明确,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等。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时创新组织结构,提高组织管理效率。例如裁剪人员、精简机构、聘请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权利分配,明确各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责。

3. 创新人力资源

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对人才的重视,要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能够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与人员培训机制,做好明确岗位职责与权力分配工作。建筑施工企业要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以人岗匹配为原则,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并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设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综合考评。建筑施工企业还要能够引进创新型人才,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勇于创新。

4. 创新施工技术

企业创新施工技术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施工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力资源是将创意转变现实技术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是创意的源泉,而创意的作用结果能够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与经济效益的上升。

5. 创新项目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地点不断发生变化,生产经营活动易受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而且建筑施工过程较为漫长,因此具备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有极高的项目管理能力。工程项目人员需要对人力资源、施工质量、工程进度、成本费用、建材采购、人员安全、环境风险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6. 创新企业文化

建筑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体现在精神、物质、体制、行为这四个方面。建筑施工企业的精神文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社会意识形态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它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等。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建筑项目为载体,表现在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建筑设计理念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的体系文化主要是有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构成,它是建筑施工企业工作的原则,它融合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经营体系与企业的管理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为文化包括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营销宣传活动、员工互动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它产生于企业员工的生产经营工作过程及学习生活过程。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极具复杂性与艰巨性的工作,管理创新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管理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工程项目的特点,做好各方面的创新工作。

建筑企业管理的创新与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创新

近年来,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经营和生存,就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完备的技术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创新与思考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详尽的论述。

1. 建筑企业管理的含义

建筑企业的管理是由生产和经营两大部分组成,生产主要是指建筑企业的项目施工,其中以基础生产、辅助生产、技术措施、配套服务等组成,这是一个连续性很强且技术较为完备的生产过程,一般统称为生产管理。经营性管理主要是依靠建筑企业与外部各单位之间的协调、组织、筹备等活动的开展来完成经营性管理,经营性管理包括材料采购、施工组织、工程招标、售后服务、工程决算等。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中密不可分的两项,只有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建筑企业管理的实效性和统一性。

2. 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的现状

2.1 生产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逐渐增多,这给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我国经济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基础性工程的投入力度逐年提训,这就给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建筑行业的技术发展和人员组织日益完善,这极大的提升了建筑企业的生产能力,工程施工速度明显加快,工程质量稳步提升。

2.2 管理水平

我国的建筑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经济体制正处在转形阶段,建筑企业想完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但受经济体制制约,管理方式还是不能与国际接轨,引发了分配制度、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上的问题。所以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与经济大环境相一致。

2.3 经营模式与组织结构

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以技术为出发点,通过工程管理来促进企业效益的,但由于建筑企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相对较差,管理能力相对薄弱。从组织结构上看,建筑企业在施工中都是以项目经理为主要管理负责人,通过现场人员的调动来进行施工的,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管理时缺乏必要的监督,同时与国外一些建筑企业相比,其核心竞争力较弱。

3. 建筑企业管理的创新措施

3.1 提升技术管理

众所周知,建筑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完善管理机制,这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技术革新,在新工程和新项目实施阶段作用由为明显。技术管理的提升也要按照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执行,其施工标准和施工技术要有理可寻。提升技术管理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在施工中减小误工周期,同时加快施工的进度;还可以让技术措施来监督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把质量第一做到实处。技术管理还可以提高技术人员的责任感,降低工程整体的施工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2 强化管理机制

建筑企业在提高技术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强化管理机制。企业要想发展和壮大就需要从管理机制上入手,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计划都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通过管理机制的建立使企业的发展更具有竞争力。机制可以是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结合施工单位的特点,准确有效的把施工技术与管理机制相结合,这可以提高现场的管理效率,同时提高了施工人员的管理水平。

3.3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建筑企业是以技术发展为根本,人才的培养工作必不可少。对建筑企业来说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质量、效益,所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技术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特点,今后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建筑企业务必要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使企业的人才储备满足于日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规模和实力做出一份行之有效的人才发展管理计划,以达到合理培养和使用人才,发展自身的目的。

3.4 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问题

建筑业中,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方面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时就有必要召开专题会议,群策群力,分析解决问题,而后进行样板施工,高度保证工程质量。问题解决后要进行总结,做出指导书进行推广和应用。

3.5 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

所谓安全生产,是指企事业单位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企业搞好安全生产才能使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因此,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的原则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参考文献

[1]杨文虎.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 2009, 7.

[2]刘颖.建筑企业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浅谈 第5篇

摘 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项目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指出只有项目管理得到持续创新,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项目管理,创新,机制,理念

1、管理理念创新是项目管理创新的动力

项目管理是一门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即工程项目管理学,属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建立体制、组织与管理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的范围包括管理思想、体制以及项目管理的组织、方法、手段等。研究的对象是工程项目管理总目标的控制。这个总目标包括费用(成本)目标、时间(工期)目标、质量(包括安全)目标和其它相关目标。与项目管理学相关的学科还很多,如组织学,它研究一个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内的工作流程。又如投资学、技术经济学等等。只有把项目管理看成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管理科学,而不是看成依行政指令推行的权宜之计,那么,就会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去推动和参与项目管理的创新。

要实现管理理念创新,首先是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更新步伐。因为只有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施工企业才是项目承包合同的履约主体,也是项目管理成败的最终承担者。只要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真正实现创新,就必然极大推动项目管理者的观念创新,整个企业就会形成一种不换观念就换人的氛围从而为项目管理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管理理念创新还要求项目管理者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在矛盾中妥善处理好项目多重目标的关系。施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确保与业主的合同条款中的承诺得以实现,就必须加强项目管理,确定合理的成本目标、工期目标、质量目标。明确和处理好“三大目标”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项目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确定目标值时,不可能达到三个目标都是最优,也不能使每个目标都绝对满意。在确定每个目标时都要考虑其它目标的影响,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比较,做到目标最优化。应当注意的是,工程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功能目标以及施工质量合格是必须优先予以保证的,并力争在此基础上使整个目标系统最优,满足确定目标值的相对满意原则。对于设定的最终目标要使工程达到优质水平,让用户、社会满意,为企业在竞争中奠定坚实基础。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2、管理机制创新是项目管理创新的前提

项目管理机制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了科学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项目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并开拓源源不断的市场。

2.1实现组织机构创新

项目管理机制创新,首先要明确项目管理的性质,将项目部建成一次性的项目管理经济组织,实现组织机构创新。在推行项目管理的初始阶段,项目部依然带着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色彩。

1)除行使项目管理职能外,还行使后勤服务、人事劳资、教育培训等行政管理职能;

2)跨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导致单项工程盈亏状况不明的事件时有发生;

3)项目部固化,违背了项目部的一次性和动态性原则。因此,项目管理必须从这一传统惯性中走出来,真正使项目管理走上科学化轨道。

2.2实现制度建设创新

项目部是经济管理组织,企业必须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其管理行为。制度建设,一是企业管理者和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管理和控制要规范化、制度化,要尽可能统一项目管理模式。要有机处理好企业经理与项目经理、企业职能部门与项目经理部的关系。项目经理是企业经理在项目上的全权代表,代表企业对外履约。项目经理与企业经理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经济合同平等关系,不能以经济平等关系代替上下级关系,更不能以上下级关系代替经济平等关系。二是不断优化企业的基本职能结构,科学界定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强化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服务职能,弱化直接指挥控制和行政命令,变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模式为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调控模式。三是对项目管理成效的考核要科学化、理性化,必须明确企业本部是投资责任中心、利润中心,而项目是成本中心,要通过项目责任成本的管理与考核,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2.3推动项目生产要素运作方式的创新

按照市场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施工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的改革,对构成项目生产要素的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内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代替过去的行政指令,推动企业全要素市场化。对项目经理进行工程项目现代管理知识培训,并着手理顺和建立工程项目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总分包管理体制,以尽快形成工程总包与分包的管理格局,努力实现建筑施工组织结构和承包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为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2.4实现人才管理机制的创新

项目人才管理机制的核心是项目经理的管理机制,而创新项目经理的管理机制,一是需要企业统一认识,把项目经理真正当作一个职业,并且当作稀缺资源来看待,形成内部的项目经理人才市场,对项目经理实施业绩档案和资质的动态管理,用市场机制进行调控,促进项目经理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二是要落实项目经理的责、权、利,做到赋之以责、给之以权、厚之以利,保证项目经理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把职责履行到底。三是要形成相应的激励

机制。既然承认项目经理是稀缺的人才资源,就应该按市场原则进行定价,敢于突破传统的分配禁区,实施利益激励;承认项目经理的社会价值,实施必要的精神激励;通过市场选择实现优胜劣汰,实施竞争激励。四是要完善项目经理队伍的储备、教育及淘汰机制,以市场化的手段推进职业化的进程,从而带动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管理方法创新是项目管理创新的有力保障

管理方法创新是项目管理有机处理和协调好工期、质量、成本多项目标的关键,是项目管理成败的重要保证。

3.1进度控制手段创新本文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作为进度控制来说,任何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一个工程项目各个阶段性的控制点,并从阶段性的成功取得最后的成功。

3.2质量管理方法创新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要获得市场主要靠质量。质量控制核心是落实质量责任,严格执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坚持做到时间再紧程序不超越,任务再重标准不降低,条件再差要求不放松。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和群众性QC小组活动,为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创造条件。通过质量控制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实现不断创优和铸造精品工程的目标,赢得顾客满意,从而不断开拓新领域,占领新市场,最终达到市场创新的目的。

3.3成本控制措施创新

项目是成本中心,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管理活动都是围绕成本而展开的。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差、价差、量差来减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使用劳动力,不搞人海战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还有运输成本、财务管理成本、安全成本等。完善的项目合同管理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关键因素。项目部做工程,不是简单地按行政指令完成任务,而是依法履行合同。项目管理第一要重视研究合同条款,在执行合同中,要对所有的变更以函件形式备案,不能有随意性。第二要善于运用合同,尤其是要善于运用合同索赔,保护自己正当的经济权益。

3.4人本管理思路创新

项目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不动摇。无论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倡导的八大质量管理原则,还是ISO 14000环保管理体系,直至OHSMS 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特别是OHSMS 18000的实施,将会有助于推动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使人真正还原于企业和社会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异化对象,同时还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并给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形象。因此,项目在坚持人本管理原则的过程中必须实施思路创新,可通过ISO9000、ISO4000、OHSMS 18000的整合与贯彻实施,使项目管理上升一个全新的层次,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浅析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竞赛的创新 第6篇

一、劳动竞赛主题要创新、顺应时代发展

“创新是企業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劳动竞赛的创新,首先从主题上着眼,明确的竞赛主题是指引工作方向的旗帜。新时期的劳动竞赛,要顺应大时代节拍,结合企业的经营目标,针对企业特定的工作要求,在形式和内涵上创出富有自身特色的竞赛主题。笔者认为创新劳动竞赛的主题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是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体力型”劳动竞赛主要是通过充分调动职工的劳动热情,转化成靠加强劳动强度、靠拼体力和延长劳动时间来促进生产。“智力型”劳动竞赛则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努力达到科技人员与工人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劳动热情与劳动技术结合,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提高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水平;二是从“生产型”向“效益型”转变。劳动竞赛要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一中心,在提高产品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要通过劳动竞赛培养职工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益观、竞争观和价值观。要引导职工既注重产量与工作量,又注重成本费用及资产收益,既懂生产经营,又会企业管理。要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到立足本职、勤奋进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拼博奉献上来;三是从“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新时期劳动竞赛必须激励职工认清肩负的责任,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姿态、创新的举措、创新的工作,促进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新产品,产出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劳动竞赛形式要创新、追求人企双赢

劳动竞赛按其竞技内容和参与人员分类,大致可分为集体和个人、综合和单项等形式,以及达标式、攻关式、夺魁式等多种类型。在组织竞赛时要灵活多样,实现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既要有时间和见效周期较长的常年竞赛,又要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短程竞赛。竞赛的范围不仅限于操作层,还要引入管理层,形成从生产到管理、从单项到综合各个环节的竞赛格局。要从讲求实效的角度,实行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各种竞赛形式突出特色,消除职工对传统竞赛活动形式认识上的疲劳感,让员工心动有新鲜感,使竞赛听起来心动,做起来有劲,产生新的思想效应和积极性,才能使劳动竞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

三、劳动竞赛内容要创新、融入企业管理

劳动竞赛不仅要注重形式,还要不断创新竞赛内容。一是要突出技术创新。要把技术创新融入劳动竞赛,结合企业实际,围绕技术革新、扭亏增盈、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群众活动,用科技的进步推动企业的发展;二是要突出管理出效益。目前,劳动竞赛主要突出生产竞赛,促进生产建设,但由于忽略经营、生活等方面,管理人员的创新、管理热情没有得到深度激活,部门管理水平提升相对缓慢,因此,应将竞赛活动融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鼓励各方面的管理创新。

四、劳动竞赛考评要创新、颂扬模范典型

建立科学的竞赛激励考评机制是激发劳动竞赛热情,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必要措施,也是劳动竞赛不断深化的重要动力。劳动竞赛的考核评价,要做到赛前、赛中、赛后全程管理、跟踪监控、细化每一项考核程序,坚持以量化考核为主,综合考核为辅的原则,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突出实效。劳动竞赛的激励机制, 要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达到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的统一,对职工在劳动竞赛中所创造的价值和成果、所付出的劳动给予相应的报酬,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职工和集体要给予重奖,这样才能使职工在劳动竞赛中的付出体现价值和利益回报。同时,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引领作用,及时发现、培养、选树、表彰、宣传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模范标兵,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人、鼓舞人,抓好学习型、创新管理型和节约创效型等各具特色班组的示范活动,逐步形成通过劳动竞赛活动培育劳动模范、通过劳动模范推动劳动竞赛的良性循环。

石油建筑企业管理方法的创新 第7篇

1 石油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

1.1 思想观念方面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 计划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且对石油建筑企业影响巨大。我国石油建筑企业管理观念落后, 市场意识比较薄弱, 对市场的理解不够深刻, 创新及忧患的意识皆不足[1]。此外, 我国石油建筑企业多数为中央企业, 由于处于垄断地位, 在市场中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较少, 无需承担发展压力, 致使石油建筑企业安于现状, 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前瞻性, 创新意识不足。

1.2 管理体制方面

当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石油建筑企业的垄断地位仍未改变, 虽然在市场中参与一些竞争, 但行业特殊性依然存在。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落后, 导致企业机构中人员构成复杂, 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 有悖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对我国石油建筑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1.3 管理机制方面

在企业的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弊病着实很多。主要表现就是缺乏灵活性和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日常工作中就会表现很明显[2]。员工被动的工作较多, 很少有积极主动热爱工作的。缺乏适当的正激励措施, 或者制定了很多制度, 但是却并没有落到实处。而且企业的各部门之间联系不紧密, 缺乏互动的因子和联系的纽带。

2 对石油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建议

2.1 理念的进步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若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要做的就是创新, 创新首要的就是思想上的进步和改变。因为一个企业的管理思想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具体的工作中, 国有石油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层必须不断学习, 通过教育手段使管理者的思想不断成熟和完善, 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 并且将新的理念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 学以致用。而且核心理念必须符合当前我国所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信息意识和战略意识等。在当今社会,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 必须学会应对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2 更新经营管理模式

随着外部竞争的日益激烈, “低成本运营”理念必须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作为企业的核心经营模式。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的社会环境, 让企业的经营变得不再那么顺风顺水, 企业必须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营模式从而去应对市场的各种冲击。企业的转型也是刻不容缓的, 不能只重视生产, 却忽略市场, 要想企业经营稳定高效, 就必须将企业的经营模式放到市场中, 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模式。

2.3 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新技术、新工艺对于企业来说, 如同源头活水一般重要。技术创新也是管理创新的一种形式, 因为技术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动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改变, 更是管理层面上的各种提高[3]。从技术的研发, 到技术的成熟推广, 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管理, 这个过程更是一种管理的创新, 一种全新管理机制的应用。我国的石油建筑企业投入大, 风险高, 整体效益还是企业的重中之重, 不能忽视。整体效益的提升离不开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高科技才是其成功的金钥匙。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企业必须依托市场, 这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推动我国石油建筑企业的迅速发展,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去进行管理方法和模式的创新。

2.4 创新管理项目

外界环境多变、建设地点多变、受气候及地理因素影响大是石油建筑企业的特点, 石油建筑企业的特点使得其经营方式与其他企业不同, 并且对企业的工程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企业工程项目的管理是多方面的, 而不是单一的、狭隘的, 例如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各界协调沟通、人力资源、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都属于工程项目管理的范畴。

2.5 创新市场营销

石油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项目, 必须依靠一个重要的资源, 那就是通过自身努力而积累的营销网络和营销能力。建筑市场的营销不仅包括通常的营销概念和内容, 它还具有自身的特点。社会营销是企业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一把利剑, 社会营销并不是狭义上的营销, 而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两个主要内容是:一要考虑长远意义, 既包括个人的, 也包括社会的, 发达国家往往更注重环保和节约, 他们眼光更加长远, 不会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二要有敏锐的感官, 及时发现消费者和社会的需要, 并努力去满足这些需要。

2.6 企业机制的更新

企业内部机制的更新是一个企业稳健运行的保障。建筑企业若想适应国际竞争, 适应市场经济, 就必须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和开拓, 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建立合理的人事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 尽量满足企业员工的经济需求和社会地位需求, 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让员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以价值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两种制度都要偏重创造性劳动, 员工所得与其创造的价值成正比。鼓励员工独立思考, 提高工作效率, 为企业增加竞争力。

3 结论

总的来说, 我国石油建筑企业的管理层只有充分了解当前管理层面上的创新, 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剖析, 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贾昆.试论石油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J].江汉石油科技, 2009 (4) :56-57.

[2]吴东胜.石油建筑企业人才流失应对浅析[J].科技与企业, 2012 (4) :125-126.

创新驱动,引领建筑施工企业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引言

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 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开辟我国发展的新空间, 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进中高端水平“双目标”。

新常态下, 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进入低谷期, 但同时又蕴含着巨大的调结构转型机遇。“一带一路”战略、营改增、国企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将对建筑业产生深远影响, 建筑业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将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建筑”倒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装配式建筑已经在部分大城市开始推广;在“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推动下, 基础设施建设将如火如荼地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PPP项目、海绵城市等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成为行业热点, 新的建设投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建筑施工企业如何顺应这一时代发展要求, 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引领更为重要。

1 实现创新驱动,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问题导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明确我国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 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突破, 力争行成更多竞争优势。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 推进行业新兴技术创新。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型的复杂课题, 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项目是建筑企业的成本中心, 项目部是代表企业法人实施管理。传统的项目管理是企业法人全权委托分公司管理项目, 管理链条长, 且项目分散在全国各地, 有的触角还延伸至海外, 企业总部难以及时掌握项目实时进展情况, 对于管理鞭长莫及。

建筑企业要改变当前管理不畅的现状, 必须创新管理方式,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大力推行项目信息化管理, 将传统的项目管理与信息化平台相融合, 通过更为精细、标准的管理, 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流程和制度, 实现有效对接、信息共享, 所有项目均纳入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所有项目数据实时汇集到企业总部项目信息平台, 形成企业项目管理的大数据库。

通过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主要解决项目分散的情况下, 项目管理标准、要求不统一, 项目数据、信息掌握不及时等问题。项目管理与信息化平台相融合就是在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把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各方面相结合, 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成本管控能力, 实现项目成本中心的目标。实现总部项目信息大数据的前提下, 抓住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 明确管理的主要矛盾, 狠抓项目盈利能力, 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项目信息系统与集中采购电商平台、财务共享系统的结合, 对于项目材料成本、分包成本、签证、管理费等要了然于胸, 对主要成本要有清晰的判断, 明确在每一个重要阶段, 项目成本的控制范围在合理的误差范围之内, 项目的资金使用和支出要在企业授权的范围之内。及时关注项目合同履约情况, 把功课做在前面, 通过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标化等的综合判断, 确保所有项目在企业预定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项目管理与信息化平台相融合是建筑企业发展到新的阶段, 是未来几年时间企业主要的盈利点和盈利来源, 是改变当前项目管理粗放, 风险和矛盾日益突出的必要手段;是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项目成本管控, 严控和化解项目经营风险的重要管理举措。企业总部要充分发挥好信息化系统高效、便捷、实用的特点, 成为项目管理标准的制定和监督中心, 成为项目信息和数据的汇集中心, 成为项目的管控中心, 重新构建建筑企业管理的项目的模式和手段, 使项目管理真正成为项目管理与信息化平台相融合, 实现企业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品牌效应。

2 破除束缚障碍, 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 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 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经济新常态下, 要实现建筑业企业长远发展的美好愿景, 必须不断改革创新, 跳出和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和“条条框框”约束, 以改革创新的全新思维来解决转型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障碍。以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思维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转型升级。要改变建筑业企业的经营重走过去的老路, 什么都想干, 什么都想拥有, 最后什么也干不成。要做好企业定位和角色转换, 要盯牢的主业和特长, 要充分做好在建筑施工领域所擅长的。在项目施工中, 要有合作, 要界定自己的核心利益和关键身份, 做好自己的本分, 关键是要学会借用整合其他合作伙伴的资源, 不断挖掘上游的银行、业主, 下游的分包商、材料商的资源, 通过合作共赢, 在不断做大规模的基础上, 共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

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依然较大,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 高密度人口聚集、人们使用基础设施的频度不断提高使城市承载负荷不断增加, 改善人们出行条件的城市道路、地铁等等还有很大的空间。城市的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的空间非常大, 尤其是交通设施和地下管网、海绵城市的改造将会给市政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特大型、大型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设将延续很长一段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 其对出行居住以及日常生活的需求同样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支撑。建筑施工企业要建设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总承包的能力、工程咨询能力和总承包EPC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资本运作团队, 通过吸收和撬动国内外资本、国有和民营资本, 推行投融资和产业一体化, 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加大创新投入, 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要切实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筑工业化、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热点市场和潜力领域作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始终保持在前沿市场的敏感性, 占领前沿市场制高点。

3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指出创新驱动, 核心是人的驱动。创新资源中, 最核心的还是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落实以人为本, 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 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围绕建筑业重点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项目经理、专业工程师团队和高水平经营团队, 注重培养一线施工经营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对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倡导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以集聚高层次人才为支撑, 着力构筑企业人才高地。坚持引进、培养、激励多策并举, 实施载体、项目、金融、服务“四位一体”联动配套, 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团队, 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进基层, 进一步加强建筑业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建设, 充分发挥高科技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 引导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深入施工一线、深入企业, 开展科技创新, 转化科技成果, 提供科技服务。

推动教育创新,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建设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 建筑施工企业要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深度融合, 开展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 着力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实现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的有机衔接。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等创新合作组织, 大力引进技术转移机构, 吸引设立研发中心,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4 结束语

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 创新驱动是发展形势所迫。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打造企业自有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在行业高端发展的战略引领,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把握经营与发展的主动权, 进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并又好又快地成长, 确保企业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发, 2016 (4) .

浅析建筑设计企业创新体系的构建 第9篇

技术创新, 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笔者认为建筑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设计的理念、方法、服务方式、手段和设备以及涉及项目建设的建材、建筑构配件、建筑施工、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构造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1 我国设计企业科技研发概况

设计方案采用的技术直接影响了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国家比较重设计技术创新, 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工程设计企业年报中增加了科技投入费用支出统计, 资料显示从2005~2007年全国设计企业年报情况显示设计企业开始重视技术创新, 近年加大了创新资金投入。

2 目前建筑设计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

2.1 科研创新认识偏差, 创新人员素质较低

“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但是实践中还存在对科技创新认识的偏差。有设计师认为“新科技必然有高成本”、“新科技缺乏相应的建筑需求市场”, 没有从技术开拓市场、满足客户逐步提升的多元化需求、提升项目品质、改善建筑功能、提升运营价值等方面整体评价技术创新的意义, 依赖标准图集和规范。部分一线技术人员不熟悉科技研发的项目管理流程, 难以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研发进度和成果质量;不熟悉一些研发必备的方法和工具, 同时缺乏相关指导。

2.2 生产与科研的矛盾, 成果转化率低

建筑设计企业技术创新常立足于某个项目, 要求研发人员有丰富项目经验。很多设计单位内, 设计师的考核和收入与产值目标挂钩, 在市场竞争激烈、设计难度和单个项目工作量大幅上升而设计费被大幅压价的背景下, 设计人员会优先保证生产, 投入科研的精力和时间无法保证。由于两者存在的矛盾, 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加大, 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少, 现仅有建材、生产设备的成果通过实业产生直接效益, 其他科研成果只有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已。同时, 科研成果推广, 动力不足。

2.3 科研经费不足, 员工激励不到位

我国勘察设计企业近几年科技投入费用都保持在全年营业收入2.5%左右和全年利润总额30%左右。初步估算, 年营业收入为1亿元人民币的设计企业, 能投入的科研经费为250万, 而实际技术创新研究经费只有150~200万。企业除自有投入外, 其他科研经费获得渠道主要是政府和技术合作机构, 科研经费来源狭窄。同时, 在企业内部对承担科研项目的人员和二级院的激励不够。技术创新对研发人员要求高, 但由于科研经费有限, 研发人员收入低于生产人员, 除为评职称或者是个人兴趣, 一线设计师不太愿意从事研发。同样因为经费有限, 承担科研项目的部门要自筹资金, 在产值压力下, 在企业内部尚未形成科技成果收益能弥补研发投入的情况下, 科研部门动力不足。

2.4 专利保护难度较大, 技术成果易遭外泄

建筑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主要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很难获得专利, 而可申请专利的产品和工艺创新, 可能需要高额的试验、材料研制经费, 只有少量实力雄厚的设计院才能研发。另外, 建筑设计企业的创新成果常常是以规范、图集的方式表现, 其技术都体现在图纸上, 企业担心因图纸外审而造成技术机密外泄。

2.5 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企业间技术合作不足

科研管理机制包含科研项目选择、项目研究过程管理、项目经费和质量控制、项目成果评审、项目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科研管理流程, 以及与之配套的科研计划制定、执行和纠偏以及科研部门和人员的激励、考核等制度和办法。有些设计企业在以上环节出现机制不完备、措施不到位的问题, 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在与其他单位技术合作上, 大多为共同组建研发小组, 或者企业出资金、其他单位出人员和部分资金的方式、或者直接委托其他单位完成科研项目。但同样在保证项目资源投入、项目进度、成果质量、经费管理以及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都一直困扰设计企业。

3 建筑设计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构建

针对以上各方面的问题, 笔者研究和总结了国内部分勘察设计企业的科研管理经验尝试构建建筑设计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3.1 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为管理基础, 围绕科技项目流程进行全过程管理及完善目标考核、激励、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等配套机制和措施的技术创新体系。

3.2 科学制定发展战略, 规范技术创新管理

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的技术发展规划、市场开拓和生产需求、各业务的科技动向和企业资源制定自身的科技发展战略, 明确技术创新方向, 集中所有资源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 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良性循环。科技发展战略可以五年一期, 专业技术小组提案, 由各层级经营代表和技术专家代表组建公司技术委员会进行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的编制和出台。在项目管理上, 技术委员会按照科技发展战略确定年度研究项目计划, 按照作用范围、重要性和市场价值实行项目分级管理, 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持、产值任务减免、管理费减免等政策支持, 从总体上控制企业项目研究方向和科研经费使用。按照项目进度计划, 开展项目阶段性成果审查以确保成果质量, 并按项目进度支付科研经费。在项目结题后, 由技术委员会进行验收评审, 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制定成果转化措施进行成果推广, 并分别奖励研发人员和部门。

3.3 技术创新的配套机制和支持措施

3.3.1 塑造良好氛围, 培养创新人才

转变企业内部对科技的认识, 统一思想, 营造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鼓励员工创新和敢于挑战。高度重视人才的主观能动作用,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有目的的采用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或选送技术骨干到有关科研院所、大型设计院甚至房地产、施工企业进行研发合作、项目合作;培养技术带头人, 建立相对稳定的技术团队;搭建多种形式的人才发展平台, 给不同特长人员发挥的天地;培养懂科研、懂设计、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3.3.2 加强技术合作, 增加研发经费

与建材、施工、勘测以及房地产等企业形成技术联盟, 共同就某些方面的技术创新开展合作, 提升科研成果产业率。与科研院所合作, 弥补技术力量不足的缺憾, 提早做好技术布局, 为市场开路。多渠道筹措研发经费: (1) 争取获得政府专项科研经费; (2) 与其他单位技术合作, 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3) 立足项目进行研发, 用项目收入弥补技术研发投入; (4) 从营业收入、科研成果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研发基金; (5) 建立内部研发经费贷款中心, 为项目研发提供无息贷款, 在成果收益中获得本金补偿。

3.3.3 重视绩效考核, 完善激励机制

按照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坚持创新效果和经济利益紧密联系, 赋予各个创新环节相应的责任和权力。公司负责全公司科技发展规划、制定二级院科研工作量化考核目标, 协调和分配科研资源;各二级院制定自身专业技术规划和专业所科研工作量化考核目标, 调整内部资源, 提供项目完成的进度和质量, 提供成果产业化、销售及其他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根据考核结果, 对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激励。 (1) 按谁研发谁受益原则分配项目, 如果其他部门承担这个类型的项目, 那么收入中将提取部分回返给该所, 以补偿其研发投入; (2) 给科研项目估计价值, 并相应减免二级院所的产值目标; (3) 设立二级院所科技考核目标, 根据完成情况给予奖惩; (4) 公司不收取创新项目的管理费, 并视情况提供技术创新启动资金。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措施主要是提高基本收入、给予相应奖励、提升其在公司的地位、按比例享受科研成果带来的收益;将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职称评定及单位福利分配挂钩;积极探索专业所股份制试点, 探索尝试知识产权激励形式。

3.3.4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公司内部的科研档案管理以及公司技术机密制度。实行科研档案分级管理, 相关人员进行保密承诺, 个人不得保留整套技术资料。探索图纸等资料外审时技术保密的方法。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方式, 在课题提出、立项评审时考虑成果市场价值和转化可能性;结合实际项目开展技术创新;出台成果转化政策, 给予成果转化奖励;加大对新技术的宣传, 扩大市场占有率和产值;采用技术转让、项目合作开发、技术入股等方式实现成果产业化。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设计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围绕科技项目流程进行全过程管理及完善目标考核、激励、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等配套机制和措施的技术创新体系, 并对政府和业主也提出相关建议。

石油建筑企业管理方法的创新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石油建筑企业,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方法的创新是石油建筑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不竭动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 其实质就是替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制度为有限责任制度, 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完善原有的法人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 并为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的空间。

1 石油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

1.1 思想观念方面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 计划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且对石油建筑企业影响巨大。我国石油建筑企业管理观念落后, 市场意识比较薄弱, 对市场的理解不够深刻, 创新及忧患的意识皆不足[1]。此外, 我国石油建筑企业多数为中央企业, 由于处于垄断地位, 在市场中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较少, 无需承担发展压力, 致使石油建筑企业安于现状, 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前瞻性, 创新意识不足。

1.2 管理体制方面

当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石油建筑企业的垄断地位仍未改变, 虽然在市场中参与一些竞争, 但行业特殊性依然存在。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落后, 导致企业机构中人员构成复杂, 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 有悖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对我国石油建筑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定阻碍。

1.3 管理机制方面

在企业的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弊病着实很多。主要表现就是缺乏灵活性和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日常工作中就会表现很明显[2]。员工被动地工作较多, 很少有积极主动地热爱工作的。缺乏适当的正激励措施, 或者制定了很多制度, 但是却并没有落到实处。而且企业的各部门之间联系不紧密, 缺乏互动的因子和联系的纽带。

2 对石油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建议

2.1 理念的进步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若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要做的就是创新, 创新首要的就是思想上的进步和改变。因为一个企业的管理思想对企业是致命的, 它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具体的工作中, 国有石油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层必须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进行思想上的培训, 通过教育的手段使管理者的思想不断地成熟和完善, 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 并且将新的理念慢慢地融合应用到自己所在的企业当中, 学以致用。而且核心理念必须符合当前我国所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有先进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信息意识和战略意识等。风起云涌的当今社会, 企业要想安身立命, 就必须要学会应对各种变化, 企业必须要“活”起来, 跟得上迅速更新的时代的步伐。

2.2 更新管理经营模式

随着外部竞争的激烈程度的日益增加, “低成本运营”必须要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作为企业的核心经营模式。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的社会环境, 让企业的经营变得不再那么顺风顺水, 企业必须要建立灵活的高效的运营模式从而去面对市场的各种冲击。企业的转型也是刻不容缓的, 不能在一味地重视生产, 却忽略市场, 要想企业经营稳定高效, 就必须将企业的经营模式放到市场中, 不断地根据变化完善自身的经营模式。

2.3 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新技术新工艺对于企业来说, 如同源头活水一般重要。所以技术的创新也是管理创新的一种形式, 因为技术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动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改变, 更是管理层面上的各种提高[3]。从技术的研发, 到技术的成熟推广, 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管理, 这个过程更是一种管理的创新, 一种全新管理机制的应用。对于我国的石油建筑企业来说, 投入大, 高风险, 整体效益还是企业的重中之重, 不能忽视。整体效益的保证和提升离不开新技术的开发利用。高科技才是其成功的金钥匙。但是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还必须注意要依托市场。这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推动我国石油建筑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国际的大潮中去进行管理方法和模式的创新。

2.4 创新管理项目

外界环境的变化、建设地点的变化、气候及地理因素的影响等是石油建筑企业的自身特点, 石油建筑企业自身独有的特点使得企业的经营方式与其他企业不同, 并且对企业工程的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企业工程项目的管理是包括多方面的, 它不是单一的、狭隘的, 例如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各界协调沟通、人力资源、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都属于工程项目管理的范畴。

2.5 创新市场营销

石油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项目, 就要依靠一个重要的资源, 那就是通过自身努力而积累的营销和营销网络, 同时这也考验着石油建筑企业的营销能力。营销与营销不同, 建筑市场的营销不仅包括通常的营销概念和内容, 它还表现出建筑市场自身的营销特点。社会营销是企业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一把利剑, 社会营销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营销, 而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两个主要内容是:首先是要考虑长远意义, 既包括个人的, 也包括社会的, 发达国家往往更注重环保和节约, 他们眼光更加长远, 不会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其次是要有敏感的感官, 及时发现消费者和社会的需要, 并努力去满足这些需要。

2.6 企业机制的更新

企业内部机制的更新是一个企业稳健运行的保障。是由建筑企业也是一样, 企业若想适应国际大潮, 适应市场经济, 就必须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和开拓, 建立合理的人事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 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尽量满足企业员工的经济需求和社会地位需求, 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让员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以价值为准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两种制度都要偏重创造性劳动, 员工所得和其创造的价值成正比。鼓励员工独立思考, 提高工作效率, 为企业增加竞争力。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人为本。

3 结论

总的来说, 对于我国则是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层来说, 只有充分了解当前管理层面上的创新, 才能找到自身仍然未改进的问题和不足, 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 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贾昆.试论石油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J].江汉石油科技, 2009 (4) :56-57.

[2]吴东胜.石油建筑企业人才流失应对浅析[J].科技与企业, 2012 (4) :125-126.

浅谈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的创新性 第11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我国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对策,以提高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创新性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会计工作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尤其是逐步实现会计工作的电算化,时代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必然要求会计人员从事会计管理工作。因此,会计人员一方面应拓宽会计核算范围和深化会计核算工作,另一方面应将主要力量和精力,集中于会计管理工作中,用知识进行管理,不断推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使会计管理工作达到现代化的水平。

一、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概述

会计管理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有效,而这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在当前形式下,加强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是当前建筑企业工作的又一紧迫任务。

第一,加强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建筑企业应当及时更新会计管理观念,强化会计执法力度,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使企业的发展获得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增强其长远发展的潜力。

第二,加强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实际会计管理水平。我们要对会计工作实行法制化管理,促进我国的会计工作全面转轨,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而真正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的创新有利于避免和化解企业风险。建筑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企业,需要的资金量大,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风险也较大。企业应注重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不断地提高其抗风险能力,使潜在的风险尽可能得到合理规避与化解,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的会计管理水平。

二、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工作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传统的会计管理工作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

(一)部分建筑企业领导对会计管理工作重视不足

企业领导者缺乏会计管理意识,导致了账目严重混乱,会计工作弄虚作假,偷税漏税等严重的违规行为。部分人认为会计管理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往往站在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基础之上,充当个别人或个别群体利益的保护伞,造成企业经营活动的不规范,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建筑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合理科学的组织机构是企业获得有效信息的前提,具体到财务机构上,建筑企业应该配备少而精的会计管理人员,精简管理层次,保证信息的高效、快速、通畅和快速反应。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建筑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一般都是中间层次较多的金字塔型,信息沟通的效率低下。同时,财务机构配备的会计工作人员不能提供有用的财务管理建议,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三)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缺乏先进的配套设施

有的建筑企业配备了现代化的先进设施,但从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导致了新型会计手段难以从根本上取代传统的手工方式,只是简单地运用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此外,部分建筑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的会计手段,难以适应先进手段。有的企业只设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完全依赖于会计事务所进行代理,这种不健全的会计机构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的开展,导致会计人员权责不明确,分工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四)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到多方面利益关系,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会计信息造假或失真,就会使会计统计的数据和资料失去应有的参考和分析价值。那么,会计工作就会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因此,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危害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同时也会危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状况。

(五)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了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对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影响深远,很多建筑企业会计仍然是生产型会计为主,管理型会计的概念比较模糊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会计管理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主要还是依赖于计划经济体制,不能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来处理会计企业务。一般来说,财务管理是一种以理财为主要职能的直接企业务管理工作;而会计则是以核算为主要职能的间接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工作,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否则,将严重阻碍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进程。

而现代的建筑企业依然把财务管理与会计“合二为一”,实行“一体化”的会计管理模式,导致筑企业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财务主体,从而其财务管理也不能真正得到重视和实现。另外,我国的会计工作缺乏必要和有效的监督体系,虽已颁布一些财务规范,但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又缺乏详细的惩处办法,导致很多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三、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创新对策探析

(一)继续推进建筑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会计执企业管理、法制管理和行政管理制度,要加强会计工作的法制法规建设,使其具有时效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把会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此外,還需加强财政部门监督和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同时会计从企业人员要持证上岗,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企业领导人应当对本企业的会计工作全面负责;对本企业的会计机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工作人员及其他人员执行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监督,促进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贯彻和落实;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保障会计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忠于职守,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进行表彰奖励。根据《会计法》和《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总会计师组织领导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企业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总会计师负责对本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二)建立健全会计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第一,企业领导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第二,明确总会计师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第三,明确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各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第四,明确会计机构与其他职能机构的分工与关系。会计部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审计部门、统计部门、工资部门、销售部门、物资管理部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工作中经常发生业务联系。因此,必须明确责任、科学分工、加强协作,从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比如恢复评定企业会计工作的等级制度,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和监督连带责任制,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从而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所以,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可以制衡权力,减少造假现象,使会计工作更趋于制度化,从而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除了要加强内部监督外,建筑企业还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以完善企业的外部监督机制。这样,才能使部分依靠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会计管理工作的建筑企业真正走上独立核算、依法经营的道路,以进一步规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会计人员不仅是经营活动的管理者,而且还是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者。在信息时代,会计从企业人员是否能够合理利用金融工具,是否具有过硬的企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建筑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经营管理和会计工作的需要来说,要有一批合格的会计人员。他们应当掌握专业知识和财务制度。能够严格自律、不徇私情、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当好管家。要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下力气建立一支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大力加强会计人员的再教育工作,以期提高他们的企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四)合理调整会计机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分别设立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使两个机构在相互平行的基础上合理配合,并分别在各自的范围内履行各自的职责。同时企业领导者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将眼光局限在自身利益和企业的眼前利益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观念上真正重视会计管理工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学习一些会计管理知识,以避免财务决策的失误。使建筑企业做到真正推行“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和内部管理模式,从而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四、结语

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也是建筑企业工作的重要一部分,会计管理工作关系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严重的影响,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是现代建筑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正军.培养和提高会计职企业判断能力.中国农企业会计.2006(10).

[2]魏永宏.浅谈建筑企业内部会计委派制的运作.管理世界.2006(4).

[3]陆燕.优化建筑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环境的对策.财务与会计.2007.

[4]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财务与会计.

[5]郭旺.关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山东纺织经济.2008(3).

[6]郭庆忠.谈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发展方向.会计之友.2007(4).

[7]孙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企业出版社.2002(2).

建筑企业创新 第12篇

新经济时代, 人才与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 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当今的建筑市场, 由于僧多粥少, 竞争日益白热化;建筑企业纷纷以优化质量、降低造价、增强信誉来获取竞争中的胜利;优良的质量、低廉的造价、良好的信誉,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调动人的积极性。要推动建筑企业创新, 人力资源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 建筑企业的创新活动归根结底由人力资源推动的。集知识、技术和智慧于一体的人力资源, 是推动建筑企业创新的源泉。

目前建筑企业科技贡献率较低, 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的水平, 创新的水平不高, 创新的能力不强, 一部分建筑企业的创新机制未形成,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由于历史原因及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与政策扶持外, 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具体来说, 目前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

1.1 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

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在建筑业现有的工人队伍中, 绝大部分是农民工, 初中以下学历者所占比例超过90%, 他们基本上没有通过培训就直接上岗, 由于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 造成的生产事故和安全事故较多;大专以上学历者极少, 所占比例不足1%。由于整体素质的偏低, 导致工程建设工业化水平难以提高, 使建筑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推广, 在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成效低。

1.2 技术人员队伍薄弱

在建筑工人队伍 (一线劳动力) 中, 绝大多数是非技术工人, 技术工人只占从业人数的1/1000, 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同国内外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建筑企业一线劳动力操作水平低, 技能水平低, 机械装备率低, 过分依赖“人海战术”, 造成劳动生产率水平低, 建筑产品质量不高, 很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3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 低学历人力资源所占的比例过大。而高学历的人力资源所占比例过少, 应用型人才多, 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 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技术创新能力差, 人才与人力资源的比例不合理, 技术工人所占的比例偏低, 技术工人的年纪偏高, 技能水平低的工人比例偏高。

1.4 人力资源缺乏有效的培训

建筑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大。由于害怕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流失, 企业不愿意或者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 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很多农民工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 有的只经过短暂培训就上岗, 技术素质本来就偏低的一线工人由于缺乏足够的上岗培训或在职培训, 结果导致生产效率不高, 机械使用率低, 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率偏低。

2 建筑企业创新活动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与其他企业一样, 建筑企业的创新需提供某些的人员等。建筑企业的创新活动不能一般地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角度笼统对待, 应从建筑产品及生产的特点出发, 按照创新活动对建筑产品及生产的影响程度来分类, 可分为4类:渐进性创新、模块创新、建筑创新、系统创新。下面分别分析这4类创新活动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2.1 渐进性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渐进性创新是在现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某个局部所作出的改进, 例如高空作业防护器材的改进。渐进性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不高, 只要具备一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创新精神则可, 管理简单易行。

2.2 模块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模块创新指建筑产品或生产某一组成部分中发生的创新, 例如采用新的自动设备捆扎钢筋。这类创新影响较深刻, 对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 要求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强, 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技术能力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模块创新因常发生于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的企业, 如研究开发机构, 或一些支持特殊开发活动的制造商与供应商。模块创新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 以确保创新能满足项目要求, 同时对以后创新实际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所需要的特殊资源给予预见和评价。

2.3 建筑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建筑创新主要指建筑产品及生产各组成部分和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创新, 例如采用新的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案就涉及多个单位之间的合作。这类创新一般发生在施工现场, 发起人也多是承包商。建筑创新对项目管理者及施工技术人员的要求高, 建筑创新的管理者应具有大局观和较强的系统组织能力, 施工技术人员需有扎实的知识与技能, 施工技术工人技能过硬。

2.4 系统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系统创新是指将多种独立的但必须结合起来共同运作的创新整合在一起, 以产生新的功能或改进设施整体功能的综合性创新。系统创新对管理活动的要求很高, 高层管理需保证系统创新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创新者应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和技术能力, 以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创新者应对建筑设施的系统性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有全面把握, 并有相应的组织能力和权威性, 以保证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3 提高建筑企业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集知识、技术和智慧于一体的人才, 要提高建筑企业的创新能力, 必须构建起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1 树立以能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能力为本配置人力资源, 也就是运用能本管理的思想配置人力资源。能本管理就是在融合人本管理思想的基础上, 通过加强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本与企业其他资源的配置, 增进组织内部各成员的有效沟通, 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知识型、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等, 让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以能为本是一种更深入、更全面的新型管理形式, 它重视人的创造力、智慧潜力的开发。只有树立以能为本的管理思想必须全方位的开发人力资源, 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

3.2 创新人才观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 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 树立才标准国际化的观念。中国建筑企业要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 必须要有熟识国际施工惯例又能具有独立管理工程施工能的项目经理。要有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努力做到人才结构合理。

3.3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资金与管理, 理创新有利于技术创新, 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又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坚持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目前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 大多数建筑企业缺乏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存在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方式、管理手段陈旧的现象, 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偏低, 降低了技术创新的动力。建筑企业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过渡就必须提升人才素质, 改变已有的用人选拔和使用机制, 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 建立“以人为本”“、量才适用“惟才是举”的科学人才机制。

3.4 创新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培养制度

对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 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工人进行技能培训, 对建筑业有关工种进行全面培训, 并要其取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建设 (部) 系统的职业技能岗位合格证书, 与此同时, 对主力工种管工、钳工、焊工、起重工、电工、仪表工等, 进行经常性的强化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 对施工员、质检员、定额员、预算员、材料员、统计员、计划员、安全员等一线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培训。通过业务技术培训, 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对中高级管理人员要进行技术、管理、外语、计算机、法律等专业方面的培训, 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职教育、脱产教育及各种灵活有效的培养方式, 加紧培养符合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 对企业管理层重点灌输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 提高其管理水平, 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培养制度。

3.5 建立创新激励与约束机制

技术创新的收益应与科技人员、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技术工人挂钩;同时技术创新的风险也应与科技人员、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技术工人挂钩。技术创新的收益与风险与企业人力资源挂钩, 可以使技术创新人员有技术创新的动力, 而且有技术创新的压力。

4 结论

创新一直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最常用的手段, 创新需要投资, 创新需要特殊资源, 需要人力资源与资金的支持。建筑企业各类创新活动对管理层次、管理类型、管理者的能力的要求不一样, 建筑企业应根据各类创新活动对人力资源的特殊要求, 创新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培训体系、激励约束机制, 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修卫, 宋玉文.建筑行业的创新与执行[J].建筑经济.

上一篇:依法从严治企下一篇:采煤沉陷灾害